强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19:47

强区范文篇1

一、主要成绩与社会效益:

(一)全社会科技进步显著,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和全省市前列。据全省科技进步权威统计:**年**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双双跃居全省第二,**年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又从36位跃居到第9位。**区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技局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同时荣获了全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年,**区又列入第一批省科技强区。

(二)高新产业总量激增,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均保持在5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年末,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和利税分别为324.2亿元、316.5亿元和47.8亿元,其中产值与**年相比增幅达到188%,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比**年相比增长了256%。

(三)科技带动作用凸现,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可喜步伐。**年底,**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现了“双超”,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百亿,产业利润超服装业,迈出了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年,**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而**年上半年**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已达到19.5%,提高了5.4个百分点。在**年到**年新增的全区工业生产总值600亿元中,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了近200亿元,占全部新增工业生产总值的33.3%。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其产品产值占全区同类工业企业产业的比重由**年时的30.7%上升到了39.8%,提升了9.1个百分点,新增总量中占到了45%左右。

(四)优势产业强势发展,高新技术规模化发展特色明显。目前,**区的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个优势行业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产值规模约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值的80%左右,并拥有“新型计量仪表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共实现产值15.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0%。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管目前产值不大,但增长势头良好,涌现了食用激素、TBA检测试剂盒等一大批支柱性产品,有望进一步改善**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五)科技提升竞争力,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再上台阶。**年至今,**区共实施部级和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26项,其中部级各类计划项目59项,共获得国家、省市级项目经费支持3500多万元。同时,**区专利授权数量明显增加,**年至今,全区共获得各类授权专利1042件,平均年均增长为15%,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了50件,预计到**年底时,发明专利年均可在20件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全区专利授权总量历年来位居全省前列。

(六)科技促进农业“双增”,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区农业经济结构有了一定提升。近三年来,共认定区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92项,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600多项,扶持培育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区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果蔬、草竹材等主要特产的加工技术体系。

二、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科技政策法规,加大考核和资金投入,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鄞党〔**〕1号)、《关于**年工业经济若干意见》(鄞政发〔**〕8号)、《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科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鄞党〔**〕1号)等政策,同时又配套出台了《宁波市**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宁波市**区专利示范和试点企业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实施细则,极大地完善了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实现工作实绩与全年岗位目标考核相挂钩,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十佳科技创新人才”等评比,激励先进。此外,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三年来全区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到1.3多亿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8500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年3.12%增长到**年的3.54%。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广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近3年已累计引导带动企业投入12.32亿元。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实施“双高”工程,重点突出“双五”工程,即奖励和扶持5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5家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同时明确目标,把培育各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75家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支柱性贡献,其实现的产品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0%左右。同时宜科科技成功上市,三星、杉杉科技园投入使用,海太机械组建企业研究院等,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了高新技术促进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通过新政策说明会、考察科研院所等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面向机械、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奥克斯、雅戈尔等2家企业被评为**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全国首批),广博集团、音王电子等50多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省市级和区级信息化(CAD/CAM/CIMS)应用工程示范企业。

(三)着力建设工程中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到目前为止,**区已拥有区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其中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部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分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23家。这些工程技术中心正逐渐成为企业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据统计,目前区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已有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近1000件(套),专业技术人员750多名,其中有高级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员近200名,共获得授权专利200多项;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00多项,成为全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

(四)坚持横向合作,依托高校院所,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发机构和人才。区政府先后与“二院九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兰化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兵科院宁波分院、四川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二站二基地二中心”,即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区基地”、“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宁波重点转移基地”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分中心”、“中科院兰化所(宁波)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每年组织“请进来”和“走出去”活动,**年又重点突出了同在甬科研院所,特别是高教园区的合作,促成了“科技助理兵科院行”、“专家进企业、机关挂职”等活动。

(五)加快建设科技中心、狠抓科技中介服务,优化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发展环境。目前,历时2年多,占地44亩,一期总投资1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科技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完善和优化了**区科技发展环境。科技孵化器全面启动。经过层层筛选后,确定2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同时还邀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宁波办事处落户科技中心,为全区广大企业提供专利方面的专业服务。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把科技孵化器建成省内各县(市、区)中一流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同时为解决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交流及科技创新服务方面的迫切需求,重点加强**科技开发中心、区高新技术促进会和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区分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上网企业701家,网上技术难题587项,达成签约项目188项,合同成交金额共计21640.2万元,并连续二年被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评为网上技术市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六)加快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至今,**区共列入或实施市级以上科研攻关或推广等项目35个,其中列入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1个,其中“美国黑星家属奶牛引进与推广”等被列为科技部重点项目。迄今为止,**区经审批成立的各类农业科研机构21家,其中市级机构2家。**年至今,共引进各类农业新品种100多项,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赴福建、云南等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七)狠抓科普宣传,全面提升科技意识,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召开了“首届青少年科技节”、“科普活动月”等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普网工程,出台了《**区“计算机网络知识普及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区财政专门为“普网工程”下拨专项经费30万元,作为“普网工程”宣传发动经费和培训教学配套经费。全区共有14703人参加了“普网工程”培训。基层科普单位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下应街道和五乡镇被评为市级科普镇,下应湾底村被评为省级科普村,华液、海太相继成立了企业科协。

尽管在近年来,**区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增长不快。从财政投入来看,目前,**区的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仍然偏低。从企业科技投入来看,近年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总额占全部销售收入一直保持在1%左右,远远低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企业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还不强。**区企业的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生产要素组织能力很强。但大多数企业还局限于低水平模仿更新和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十分薄弱。创新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科技中介服务功能不全,投融资体系尚待完善。企业信息化水平尚薄弱,大面积应用还有待推进等。

三、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区”的战略对策

(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切实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培育技术创新源头,强化“**创造力”。化大力气培育几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的研发机构,使其成为产业领先的重要保障;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争建部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争在三五年内,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通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颇具竞争的科技事业,使科技人才真正实现创业在**,发展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专利工作,引导和服务企业充分运行专利技术和专利保护拓展市场。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做好镇乡电子政务考核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强集群建设,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壮大特色产业。通过部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发展工作和各级苗子的培育,通过开展“双五”工程、重点科技项目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争取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拳头产业、第一产业。进一步加快“2+3”工程建设,即大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二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重点扶持电子信息(包括IT产品、软件与通讯产品)、生物(包括海洋生物)与医药、节能环保等三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加强对新型计量仪表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各镇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指导,做足特色文章,形成优势产业。

(三)要进一步用好现有平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目前几大工业园区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但在园区规划、项目选择上与**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园区高新产业特色不明显。因此下一步将加大项目的选择和把关,加大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成以明州、望春二大省级工业园区,包括滨海工业区和创业投资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向上突出科技产品产业带,明确主题,各有侧重,形成有鲜明特色的高新产业聚集地,使其成为区别**区与其它兄弟县(市、区)产业经济的重要特征,更好地实现**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目标。

(四)要进一步推进战略合作,切实解决发展中的技术依托问题。重点围绕建有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的“二院九校”,组织企业与其进行技术对接,推进企研双方建立战略化合作伙伴。接轨“长三角”经济科技圈,加大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力度,积极探索新的科技合作模式。利用区域优势,加快与本地高校,特别是高教园区内高校的紧密合作,推进技术创新本地化。在合作方式上,实现从引进为主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转变。在合作目标上,建立一批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政府引导的行业服务类的工程技术中心,为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提供平台。在合作范围上,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研发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模式转变。

强区范文篇2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抽空参加xx区文化强区研讨会。刚才发言的同志,既是文化工作的领导,也是文化工作的专家。作为领导,对我区文化强区建设提出了工作要求;作为专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高度,为我区进一步理清建设文化强区的思路提出了宝贵意见。今天的研讨会,对我区在座各位领导干部来说,既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又充分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修改完善《xx区建设文化强区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加以消化和吸收,使《规划纲要》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区实际,更好地指导我区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下面,就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工作谈五点意见,可归纳为“五个三”:

第一,要明确“三大主题”

一是要加速xx人精神的形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讲过,在行政区域调整后的融合过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重要的融合。只有实现了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区域加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精神动力。因此,培养和塑造xx人精神,形成全区人民共同认同的xx文化、xx人精神,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这要作为贯穿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始终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二是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刚才,很多领导和专家都提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化促经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文化强区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而以文化促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为我区的新兴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享受建设文化强区的成果。

第二,要抓好“三大建设”

一是要抓好文化市场建设。目前,我区的文化市场仍比较简陋和狭窄,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与中心城区的地位不相称,与建设文化强区的要求不适应。因此,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对我区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二是要抓好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开展、活跃和繁荣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内容。抓好文化阵地建设,要摆上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区文化阵地建设欠账较多,与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差距较大,加快文化阵地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

三是要抓好文化队伍建设。目前我区文艺创作的力量较为薄弱,要尽快适应建设文化强区的新要求,突出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三,要逐步形成“三大机制”

一是文化建设要逐步形成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的机制。即要不断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唱唱歌、跳跳舞等“小文化”向文化的各个方面延伸,发展包括文化产业等的“大文化”。

二是文化资源要逐步形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的共享机制。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各级文化资源分割的问题,整合利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形成由政府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共同投入的机制。解决文化建设的投入问题,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关键问题。单纯靠政府投入文化建设,是难以为继的。要研究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共同投入的文化建设长效投入机制。

第四,要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经济发展速度。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二是要形成一批文化精品、文化品牌和文化主题活动。把特色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形成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并具xx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力作。

三是要建成和完善一批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事业的依托和载体。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安排,填遗补缺的原则,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大众文化提供良好载体。

第五,当前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今年下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开展xx人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使各自抛开原有区域的烙印,形成大家广泛认同的xx人精神,从而实现我区在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

二是要精心组织第二届xx艺术节和侨乡美食节,全面展示我区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和侨乡独特的饮食文化。

强区范文篇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先后取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的荣誉称号,近年来,通过着力营造科技氛围,提升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队伍,努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全区科技进步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成效明显。

顺应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坚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不动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注重扶优扶强,注重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竞争力的培育,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3家,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区的82.4%,其中金田铜业实现销售超50亿元,铜加工量再次排名全国第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入11.3亿元,增长43.9%,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2亿元,增长45.9%。甬微集团成为我区首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科技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家对科技研发的自主追求,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技术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进而企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技基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年,我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为1069人,全区已建企业研发中心9家,各类民办研究所20余家,组织实施了一批对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省、市计划项目和火炬、星火项目。到**年全区已建成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达到8.9亿元,利税1.46亿元,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30多家,三年内累计完成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5项,市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3项。

(三)科技投入逐渐加大,科技产出增加

近年来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日益增加,**年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4522.6万元,财政科技投入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年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累计投入3亿元,开发新产品152项。如下图所示为近三年江北区部分规模以

上企业政府科技投入及相关利润与税收绩效对比图,图例显示有目标地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资助,引导企业科技投入,可有效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已成为江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根据**年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我区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以及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的位次分别仅列全省的中游,与先进县(市、区)相比,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照创建科技强市的指标要求,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科技资源相对短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江北区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高级别的技工人才,导致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科研机构规模小,分布零散,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仅为7.36%,低于科技强市要求的10%,而科研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每个科研机构的人员数仅有9.64人,远远小于科技强区25人的目标要求,表示科技资源的研究力量尚比较薄弱,导致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较少,数据表明,原创性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产品(产业)利润较少,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还亟待加强。

2.科技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总体上看,我区经济科技已有较大发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投入的情况,分析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支出,用于购买技术经费支出占1%,引进设备(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92%,原创性的R&D经费占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3%,低于科技强市1.5%的要求。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的首要前提是具有较正确的科技意识。

3.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增效显示度不足。

受高层次人力资源缺乏、现有知识储备薄弱和传统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且发展势头尚好的影响,漠视了对相关科技产业和产品发展前沿的跟踪和研究,高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导入存在严重欠缺。江北区的主要产业是单一的铜加工工冶炼及制造业(**年金田铜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8%),而200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3.31%,**年为3.51%,与科技强区的12%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北区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不尽合理,经济结构模式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4.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有待加强。

区科技局是政府综合协调科技管理的部门,应涉及统筹当地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贯彻落实各项科技方针政策,编制科技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诸方面的任务,既要当好区委、区政府的科技参谋,更要协调好各部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在推动区域科技工作发展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使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目前科技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编制紧,工作内容繁杂,主要职能较多地集中在相关项目的审批与管理,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交叉多,但缺乏紧密联系;科技工作需要在街道(镇)等政府的支撑,但关联度相对薄弱,科技局的相关工作职能在街道(镇)缺乏相应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支撑;只能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的工作(如项目的审批与立项管理、企业项目调研、争取上级项目等)。事实上,科技局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前沿来思考问题,当好科技创新的领导者,避免在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倾向。目前迫切需要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力量,在区、街道(镇)二级政府设置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或人员),将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真正地转移到生产的第一线,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有针对性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目的地提升区域科技进步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普及科学技术,增强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科技管理工作应由侧重于具体的科技项目管理向科技宏观规划、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目标管理演变,引导科技工作的行为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并逐步转变为社会行为,渗透到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工作,出台了鼓励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但长期以来,较多的仍是以传统工业化的指标体系来引导、考核现代化进程,政绩考核的核心是GDP,产业和政策导向过分侧重于短期经济指标,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有效政策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各种政策相互分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以科技强区的创建工作为契机,以创建促创新,开创全区科技工作新局面,真正发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显得尤其重要。

二、江北区创建科技强区主要指标评价

(一)**-**年度的主要科技经济状况

根据科技强区建设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以**-**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剖析目前我区科技进步现状,规划下一步发展的工作方案。

表1.**-**年江北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年度2003年度**年度

总人口(万人)22.922.923.01

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14.1914.1514.19

面积(平方公里)208208208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8.335.4747.09

财政总收入(亿元)5.948.239.4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34.055.519

财政科技支出(亿元)0.11380.17660.1877

财政支出增长(亿元)1.321.071.47

工业增加值(亿元)13.6417.1125.49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0.0112.8517.1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万元)613856638947

表2.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的主要指标情况

三级指标单位标准值**年2003年**年

人才资源数万人2.50.7721.0152.46

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人/万人500624804.761069

辖区内科研机构数家202445

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比例%109.712.3537.36

科研机构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人253842.759.64

科技固定资产原值亿元2.52.510.9190.94

人均科技固定资产原值元/人500109640140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亿元1.50.53720.911.29

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例%2.01.92.582.74

R&D经费支出亿元1.00.19050.7360.95

R&D经费占GDP比例%1.20.672.092.02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3.52.243.032.58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203322.268-5.4

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1.51.191.21.03

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例%759797.498

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757778.666.73

省级以上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家120

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户/万人6006807003772

三年内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数项6111

三年内每万人经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数项/万人29/22.90.5230.64

三年内专利授权数指数项500462.5342586

三年内每万人专利授权指数项/万人1020.214.925.45

科技中介机构数家8510

技术成果交易成交合同数项12082106

技术流动经费占GDP比重%0.50.140.3650.41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家105611

三年内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立项数项10237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24.53.313.51

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家(只)15444

通过ISO认定的企业相当于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40657474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数家20182020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10355

人均GDP千元/人2512.427.92236.7

(二)有关指标的评价分析

1.人才资源指标:人才的总量指标偏低,这与我区的人员总量有关,23.01万人的总量在全省范围内,属于较少的规模,因此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较高。

2.辖区内科技机构数:该指标2003年的指标数据较弱,因该年度统计数据中未包含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中心,**年的经济普查后该指标数据已有了较大改观。但要看到:目前的研发机构普遍较小,平均每个研发机构仅有9.64人,反映出区域经济尚处于粗放型模式,原创性的技术发明对经济的影响力不大,存在着自主研发力量不强,重视度不足的问题。

3.科技装备水平:该指标与区属科技机构关联度较大,按目前的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我区目前的指标值与标准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统计数据的来源中规模以上企业的研究机构固定资产原值统计应作为主要统计源,应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力度,同时继续从源头上加大对全社会科研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4.科技活动经费:我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表明二产业是区内的主导产业,三产正日益增长成为江北区的主要经济支柱。随着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二产及三产商务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与相关因素的影响日益显现,由此而带来的科技活动对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将会逐渐增强。区政府应加大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引导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自主研发。

5.R&D经费:R&D经费是国际通用的反映科技创新强度的重要指标。江北区的R&D经费较少(仍以财政科技投入为R&D的主要经费来源),表明主要采取技术引进与技术外包的方式获取技术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很低。应结合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目的地支持引导一些工业企业进行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工业园中的工业企业及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6.财政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应是区内企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应有重点地开展一些与特色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同时,通过对企业研发经费的引导性资助带动社会性研发科技投入的增加。明确财政科技投向,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5%。

7.企业科技投入: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目前R&D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企业科技研发的目的性不明确,迫切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需要积极加以引导,该指标包括: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评价门槛为1.0%。);二是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的比例。

8.信息化程度:与省内其它县市区相比,信息化程度相对发达的江北区具有较大的优势。应对照创强的指标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同时,加大对有关信息企业的支持与统计力度。

9.科技成果与奖励:科技成果与奖励是科技活动产出的一个主要表现。受制于工业企业的规模及产业发展特征,江北区属科研机构及企事业中缺乏以第一获奖人获得的省科学技术奖,应鼓励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共同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省科学技术奖。同时,对各类科技成果鉴定给予一定的政策及经济性支持。

10.专利:目前的人均专利指数达到了科技强区的要求,专利指数总量也达到了指标要求,但仍需认识到与发达县市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应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工作力度,对专利申报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并积极关注授权专利的实施情况。

11.技术市场:该部分包含了三个指标,即科技中介机构数、技术成果交易合同数和技术流动经费。其中科技中介机构的界定是省级以上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孵化器和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0万元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目前还不理想,应结合网上技术市场的有效开展,加强技术市场方面的工作力度。

12.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随着这几年对该项工作的持续培育已有较大的改善,**年已达到了11家。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立项仍是影响科技强区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应加大区内企业的产业升级及新产品研发,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火炬计划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13.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农业、工业和技术服务业中的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型(民营科技)企业。为了能较好地搞好这项工作,建议结合已经出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工作,并积极推荐较成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市级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定性指标的基本判断

科技强县(市、区)创建指标体系中针对科技领导与管理设置了5个定性指标,要充分注意发挥我区的特色优势,对照科技强区的创建指标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1.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并将这项工作列入《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成为我省推进科技进步的一项法定重要工作。其意义十分重大,效果十分明显。要结合科技强区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重点明确,绩效显著地工作为突破点,将创建科技强区与争创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在三年内至少有一次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2.科技行政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开展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活动中始终把完善和加强各级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确实保证科学技术工作在党政工作中的优先地位,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区科技领导小组,配备科技副乡(镇)长,具体抓好科技领导工作。区科技局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应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增加行政和事业编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专利、情报、档案等职能管理部门工作。并组织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对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的激励办法,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工作的开展。建议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科技工作网络,进一步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能建设。

3.科技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地方制定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政策。科技强区建设中十分关注围绕科技强省战略,重点针对生态省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的落实情况,我区的科技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反映该项工作得到了相当地重视,应进一步加以完善,增加相应的执行力度。

4.科普工作情况。我区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每年的科普工作都开展得丰富多彩,将科普宣传工作延伸到了街道,重视科普场馆建设。科普经费足额到位,人均科普经费达到了1.17元,占全省第5位,且十分注重使用绩效,取得明显的科普宣传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关注科普工作的开展,构建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5.本地区科技工作的特色和突出成效。紧紧围绕区的中心工作展开科技工作,加强在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等方面的独创性工作,突出工作成效,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工作力度。在江北区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应用,加大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高技术企业建设,有效地引导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将我区的科技工作“特色做特”。

三、科技强区创建工作意见

(一)下阶段需进一步加强的主要工作

针对江北区的科技强区创建工作,建议下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领导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创建科技强区工作,将科技工作融入到全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科技强区建设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摸清区内的科技进步情况底细,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特别是科技部门与统计部门的密切合作,尽可能地将区内的科技资源纳入统计口径中。

2.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将科技强区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并引导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科技强区建设工作中来,如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在很多地方均未能得到实施,科技部门应出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鼓励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发高技术企业的申报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下一步应深入对江北区的科技强区创建工作进行细化分析研究,对下阶段有望改善的指标内容,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某方面的工作,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如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与建设指导,以及科技成果与奖励的鼓励措施,高技术产业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工作。

(二)特色做特,将科技工作引向深入

为有效地作好江北区的科技工作,并将科技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重点认识,加强工作:

1.要持续加强科技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①科技为提升现有工业经济结构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改变对引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势必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和更替,增强产业和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区科技储备不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现有的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着“科技瓶颈”的制约。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适应消费变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工业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是科技必须关注的内容。

②通过技术改造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出培育铜业、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塑料制品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狠抓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③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必须依托工业经济对科技提出的新需求,加快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缓解和突破“科技瓶颈”的制约。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具有重大突破性和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和产品智能化与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

2.加强科技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

①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安全生产对科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需求

②通过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经济粗放增长的方式尚未有效转变,特别是部分资源高消耗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此,要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在加大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促进和健全科技创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①加强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

优化环境,完善设施,建设好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是培育和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提供各方面必要条件,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要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服务流程,推进孵化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和网络化,增强融资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促进江北区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②培育科技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服务,完善服务功能。

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人才测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科技评估、专利等服务。应当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生存的环境,培育科技中介市场,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4.切实落实相关科技政策,加强政府服务职能

①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加强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形成科技依法行政的良好局面;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监管,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查处各类专利案件。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职能转换到位、技术市场监管有力、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

强区范文篇4

关键词:文化强省;广西;民族文化强区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经济发达,具备良好的地缘优势,领全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风气之先,提出了宏大而又比较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目标,湖北、江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南、安徽、贵州等中西部省份也陆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当前广西区文化建设热潮涌动,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进程强力推进,跨越发展,成果显著,并且广西也是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委会也适时提出了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到“十一五”末,广西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7.6%,文化产业已成为广西最具特色的时代底色,文化繁荣的“广西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广西模式”和基层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引人瞩目。

一、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内涵

文化强区战略是基于自治区域范畴层面上文化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和规划,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文化产业战略、文化经济战略、文化传承战略、文化传播战略等战略体系的集中体现。“文化强区”的建设体现在公民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的提升,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公共大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交流的拓展和融合。文化强区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产业、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与占GDP总量比例的增加,全民、区域公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等等。

(一)实现各民族繁荣稳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处于发展动力深度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重点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思想舆论阵地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完善互联网+、信息化管理领导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回答广西区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广大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二)挖掘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文化资源,探索文化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的核心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引领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根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立德树人教育,以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为抓手,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开发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工程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大力弘扬壮乡壮族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做大公约数,极大丰富区域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区域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文化、民族文化只有深入群众才有广泛影响力;只有广大群众真正参与才有持久生命力。要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强区”品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强区、惠民活动,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民众倾斜,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四)正视区域文化发展差距,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发展

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代特征,也是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等方面与发达省份都存在明显差距,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文化发展经济扶持政策,推动区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文化新业态,加快培育在全国和国际上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广西声音,展示广西形象。

二、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存在的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面临诸多问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底子薄、资源分散,文化品牌特色不多,产业缺乏系统性、规模化、集团化,与先进发达省(区、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特色不多、不明显,产品单一,质量不高,集中度不高。文化产业结构分散,层次低,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呈现同质化、相似性竞争特征。文化资源利用、开发和产业化整合与信息化时代结合程度不够,支柱作用不突出,效益不明显。

三、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主要路径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将推动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广西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发展结构优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立足自身优势,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出发为加快广西跨越发展闯出一条可行路经。

(一)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广西范例

广西区各民族友好和谐共处、共同进步,为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在实现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与友好和谐发展,如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多彩、可以借鉴的广西模式和广西经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文化多样性保护、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方面树立了良好形象,使世界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共同繁荣、互帮互助、和谐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是如何促进经济、民生、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将不断彰显和强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及其对各民族团结、社会友好和谐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我国多民族团结统一、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政策的成功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文化发展范例。

(二)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均GDP总量和人均收入指标虽然没法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相比,而物质财富总体讲仍然是提升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非唯一的或决定性的指标。通过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广大民众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各民族裨益社会和民生的道德素质得以加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广大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愈发提升,形成和谐共处安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和安定团结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促进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

如何树立中华民族良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软实力,是关系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工作。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之一的“民心相通”提上日程,其中,民族文化的传播所承载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的优势不仅仅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区位优势,更应该彰显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要大力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之间在民族文化遗产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让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彩纷呈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推进广西生态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广西区各民族在世世代代休养生息和历史长河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优秀文化和产业资源可持续可再生利用知识,有先进的生态理念、智慧和人文道德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大力发挥广西区在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使广西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的示范地区。

(五)打造充满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示范区

文化是不能固步自封和停滞不前的,传承和创新应该是互动的,广西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坚持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极富广西区个性魅力的特色文化创新产品,并不断培养培育出能带动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特色人才队伍,使广西区成为充满和谐文化、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示范性地区。

四、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议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属点,通过覆盖区域、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全区人民的精神归宿感。广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产业,以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区域、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广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广西区公共文化产品、资源和服务体系供给能力。

(二)促进行业间的多元融合和跨界合作广西拥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等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但要素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在当代信息技术、科技发展不断抹平行业边界的背景下,促进行业融合创新和跨界交流合作是必然趋势。行业融合创新和跨界交流合作的重点是推进文化与信息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传统行业合作、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国际化发展。

强区范文篇5

路桥是台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41.9万。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和决策,切实推进实施制造路桥、商贸路桥、都市路桥、开放路桥、人文路桥、一体化路桥“六个路桥”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民资丰厚、敢于创新的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2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1亿元,比上年增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84亿元,增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8亿元,增16.1%;财政总收入12.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9亿元(按老口径统计分别为15.4亿元和7.77亿元,分别增19.1%、24.5%);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2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8亿美元,分别增63%、47.6%;实际利用外资6288万美元,增60.4%;农民人均纯收入7516元,增13.2%;人口自然增长率6.8‰。近年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8.1%的速度增长,领先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致力于制造路桥建设,工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贯彻“工业立市”战略,20*年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46.1亿元,增40.1%,实现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增14.15%。产业基地整合提升,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作用进一步发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大了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空调及制冷配件、塑模、机电及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编制完成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全区生产汽车5600辆。全面实施“1212工程”,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家,总数达4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0.37亿元,增36.9%。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新增股份公司4家,金龙、三鸥两家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实施技改项目184项,区本级技改贴息达1310万元;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量居全市首位;新列入部级高新技术项目5项,新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

致力于商贸路桥建设,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年全区实现市场成交额244.30亿元,增9.77%。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全区完成商贸设施投资2.47亿元,新增星级市场2家,总数达19家,首批14家重点市场财产保险工作顺利完成。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全区第一家百货商场顺利开业,沃尔玛超市引进工作已完成落户路桥协议的签署,新增连锁店15家、“两总一特”132家。成功举办了塑交会、日交会、国际汽车展和首届汽车工业博览会等17个大型展会,会展中心运转良好,会展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成功组建全市首家农村合作银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33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存款余额超200亿元的县(市、区),存贷比达72.4%。

致力于都市路桥建设,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取得重大进展。编制完成路桥分区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远东商贸广场中心区城市设计、行政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等重大规划,基本完成交通、绿化、给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1亿元,其中重点工程34.9亿元。敷设污水管网21.2公里,污水处理率达85%。新增绿地81万平方米。严格城市规划管理,拆除违章建筑8.4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安捷工程”,城区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致力于开放路桥建设,外向经济进一步壮大。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组织各类引资活动,努力推动“零土地”招商,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引资格局,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一。外贸出口发展迅速。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44个。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4家,总数达132家。机电产品、节日灯、水暖器材、空调器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外经合作成效明显。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新增境外贸易机构5家,总数达18家,带动外贸出口6225万美元,增40%。主动接轨长三角,在上海设立了外贸促销、招商和信息服务三大窗口。

致力于一体化路桥建设,城乡发展进一步融合。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综合整治村庄48个,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3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个。积极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10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全区共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10个、中国绿色食品认证7个。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设立了区、镇两级培训基金1000万元,培训农民1.66万人,转移就业6438人。

致力于人文路桥建设,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初升高比例达93.3%,高考上线率达83.8%。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达8.3平方米。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台州市文体中心成功承办了7次国内外重大文体活动。卫生、计生、广电事业稳步发展。

致力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努力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部署,近几年以来,出台了优先发展科技的政策18个,区财政投入科技经费6839万元,20*年1*1万元,20*年1480万元,20*年2132万元。技改投入约150余亿元,20*年约46亿元。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技术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年被浙江省评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优秀区;20*年被浙江省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区。培育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和申报认定了一批技术研发机构,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科技展览会6届,切实运作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开展广泛交流,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提升了企业品位和档次,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使技术与产品走出国门。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部级5家,省级12家,市级1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6家,市级18家。被列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10个。开发专利技术1000余件,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500余只。认定区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4家。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9万人。

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坚持“科教兴区、科技强区”战略,积极运用创建省级“科技强区”这个新载体,不断开展观念、思想、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全面提升科、教、文、体、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优先发展科技事业,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等要素市场培育,争创“省级科技强区”。着力抓好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保障的政策环境,开通外来人才“绿色通道”,大力培养本地技术蓝领,努力为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坚持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把科技强区工作当作全区重要工作来抓。

1、健全组织机构。路桥已建成区、部门和镇(街道)三级科技工作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区委区政府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各镇(街道)配有专(兼)职分管科技工作领导。为加强“科技强区”创建工作,区专门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虞选凌担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级机关和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同志任成员。

2、加强政策引导。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科技事业列入每年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对全区科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区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有关科技发展重大事项,如科技工作中领导干部配备、科技经费预算、科技政策的制定、技术人才的引进重大技术交流以及大院大所的引进等等。同时,经常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外籍人才座谈会,通报我区科技工作发展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高新技术企业行”活动,实地了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确保财力支撑。科技要发展,财力需保障。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优先保证科技经费的安排。财政科技经费从20*年的1*1万元到20*年的1480万元、20*年的2132万元,两年翻了一番,增幅惊人,其中三项经费均达50%以上。每年分别安排500万科技创新资金和500万技术人才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奖励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引进人才。虽然政府投入的财力有限,但仍然很好地发挥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步伐。

4、坚持实施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制度。区委、区政府每年对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实行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考核,并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考核总分。年初设定具体指标并明确考核分值。年中狠抓各项科技工作的落实,加强检查和督查,年底认真组织考核,排出名次公布与众。对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几年来,我区的科技进步工作目标在各级的考核和综合评定中,均获得很好成绩。1998年和2001年先后被授予部级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更为可喜的是20*年度被评为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20*年再创十年最佳的优绩。在全市社会经济考核中,我区科技工作是全市九个县(市、区)中唯一加满分的单位,被浙江省科技厅评为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省专利工作集体。

六、本地区科技工作特色和突出成效

区委区政府树立新观念,拓展新视野,积极探索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导向性,归纳起来共有八大方面:

一是重视政策引导。几年来共制定出台科技发展政策18个,其内容涉及科技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扶持、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度也比较大。其中有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目前其他县市区都还没有。例如,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引进大院名校等政策,实施中已收到明显的成效。

二是狠抓科技基础工作建设。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仅20*年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部级3家,省级5家,市级8家;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部级5家,省级12家,市级17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6家,市级18家。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10项。

四是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1999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全国性科技展览会6届,每届都邀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专家教授200名,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洽谈,共签定技术合作合同1161个,技术成交额达8.26亿元。同时,我区还与北京石景山区科委、上海虹口区科技局、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科技合作友好关系。

五是不断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探索解决广大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我区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本区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并对其进行认证,目前我区已有10家企业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另外,已建有部级成果转化中心1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1家,市级2家。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已引进洛阳轴承研究所,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在路桥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同时,大力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在路桥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站,现已开展工作。积极大胆地探索和培育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式成长。运作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整合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

六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打造“制造路桥”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CAD、CIMS应用工作,推进我区制造业信息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路政办发[20*]87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步伐。目前全区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同时还建立了一批信息化市场和信息化社区,并通过了省级信息化试点示范区的验收。

七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及专利技术。几年来共有500余项新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中许多新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专利技术开发蓬勃兴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区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正在显凸,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连续两年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强区范文篇6

一、人才工作的主要政策和做法

大力引进人才历来是**人才强区战略的一条既定方针。区委区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不遗余力,坚持以柔性引进为着力点,形成了高效灵活的人才运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区委区政府设立了“金梧桐奖”和“金凤凰奖”、举办新春音乐会等,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留才风尚,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企业一直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据统计,美的集团近几年来从世界各地引进的外籍专家及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就有80人,硕士、博士、博士后有300多名,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数字就会翻新。**区于1999年设立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达到13家。**的企业正逐步建立适应高层次生产活动的人力资源制度,像美的公司一样为人才提供一个成长的职业平台,既要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还要有“出”人才的制度,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为毕业生及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所需的职业生涯成长计划,通过企业规划的各种培训、继续教育,使人才获得融入企业、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技巧,新毕业生经过大学教育都拥有与学历相应的专业知识,只要企业有合适的培训、评价的制度,他们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是很强的。**的企业过去大多是民营的中小型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老板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管理模式滞后。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我们作为人才工作的服务机构,长期以来,坚持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使用工作。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为各类人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交流的平台做出积极努力。从20**年开始,政府更加大对人才工作的经济投入,每年拨款1000万作为人才开发资金,体现了区政府对做好人才工作的决心。

一直以来,我们的人才工作就象一家无形的“人才工厂”,不断为人才的“产、销、用”提供优惠、机会和平台,积极发挥人事部门的扶助作用。我区目前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方面的政策、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一是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我区研究制订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二是成立人才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规划;三是通过对2000—2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的调研、总结,制定了“20**-2010年的人才规划”。

2、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一是在20**年初,出台了《印发<**市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的通知》(顺办发[20**]1号),对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进行补充完善。二是在20**年,协助区委区政府制定《中共佛山市**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区的决定》(顺发[20**]17号),确定人才强区的战略目标和人才工作的总要求。并制定了《贯彻<中共佛山市**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区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推进人才强区工作,提出了新的政策和措施。三是参考周边地区的做法,研究制订出《**区关于高层次人才工资外津贴和安家补贴发放的实施细则》。

(二)不断探索吸引人才的新路子,全方位引进高素质人才

1、积极创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协助美的集团等13个企业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第一人民医院等4个单位的博士后实验基地。现在我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有13个,居全国县域之首。至今我区的4个博士后实习基地,进基地实习的博士后达40多人次,这有利于促进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产品的开发工作。

2、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方法,加大智力引进的力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聘请国内各类人才来我区工作。一是建立院士俱乐部和成立博士专家俱乐部,为各类高级人才、专才来**进行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创造优越条件。二是成立政府顾问团,为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决策提供咨询。三是实行《人才特聘证》的制度。对于我区紧缺的人才,或在我区企事业单位受聘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我们就发给《人才特聘证》,享受相应的待遇。

3、积极搭建各类形式的人才供需平台。一是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包括逢周二、四、六举行的常设型人才集市,分别在2月、7月举办**春季、夏季中高级人才暨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4月份举办家电、营销、机械、化工、家具等十大行业专场招聘会,10月份举办**区企事业单位与应届毕业研究生洽谈会。保证了每一季度都有大型、专业的人才招聘洽谈会,每一月、每一周都有常设型、普通型的招聘活动。二是不断加强无形的人才市场建设,我们分别建立起我区的人才交流网站和专业技术人员网站,无偿为企业在网上登载人才需求信息,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方便。三是主动走出去,积极协助用人单位外出招聘优秀人才。如多年来协助用人单位到全国各地招聘急需人才。同时,我们积极协助企业与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和招聘人才。据统计,全区共有150家企业与高校建立定向培养和挂钩的关系,为企业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径。

(三)采取各项措施,为人才引进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1、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20**年底起,我们每年都举办人才宣传月活动,通过与《珠江商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合作,共同策划专版系列报道,对我区人才工作做出全方位的报道,以增强人才引进的集聚效应和**的知名度。

2、实施人才评奖制度,做好人才奖励和表彰工作。20**年底,我区研究制定了每隔三年组织一次我区的“双金奖”评选工作制度,对人才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优秀人才分别给予“**金梧桐奖”和“**金凤凰奖”。20**年,我们组织实施了首届“**金梧桐奖”和“**金凤凰奖”的评选工作,评选出美的等5个单位获得“**金梧桐奖”和评选出陈智等10人获得“**金凤凰奖”。通过评选,激发各用人单位做好人才工作的热情,鼓励了优秀人才在**建功立业,争做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做好高层次人才的节日慰问工作。20**年起,我们连续三年以迎中秋联谊晚会的形式慰问博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从1999年起,我们连续9年举办了专业技术人员新春音乐会,邀请国内外一流的音乐团来临演出,这已经成为我区人才工作的一个品牌。

(四)实施培训工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引入先进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0**年起,我们初步建立以政府资助为导向,政府资助与企业(个人)出资相结合的企业家培训新机制。20**年至今,我们共组织了9批优秀企业家分别赴国内著名高校、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加洲州立大学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资本运营、国际规则、市场营销等。如20**年7月组织了来自22个企业的30名企业家远赴美国参加加州州立大学为期15天的培训班,培训班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与壁垒的突破等,这次培训将全面提升企业家群体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五)加强人才的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1、提高全区的整体性人才开发水平。把全社会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正确处理好特殊人才与一般人才开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基础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努力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较明显的提升。加强非公经济人才开发,将其纳入全区人才的整体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与体制内人才一视同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按政策认真做好军转人才的服务和安置工作;注重老年人才资源二次开发,充分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积极推进城乡人才的协调发展。

2、全力提高五支人才队伍的职业能力。提高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战略思维、现代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学习力、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能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种养、加工和产品经营能力。

3、提高各镇的特色人才板块开发水平。根据**发展的战略布局,结合各个镇的人才资源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地域的特色人才板块开发。同时,对于人才开发相对落后的镇,我们还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全区人才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人才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为了解决人才建设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我们不断探索吸引、用好留住人才的新路子,以加强我区的人才竞争力,着力构筑**新世纪人才高地,今后**人才强区工作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推动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根据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将各项人才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以人才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做到人才工作围绕发展来展开,人才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成效依据发展来检验,加快造就一支能够全力支撑我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人才强区的战略研究。从全面认识和总结**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特点出发,把**放到全国宏观发展的大局去思考,与国内先进县域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梳理优势、认清不足,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凝炼性地给出**人才强区战略发展的基本判断和主要结论,提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思路。

(三)创造有利于感化人才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塑造**人精神,培育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全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使**成为文化事业繁荣、科技教育发达、公民素质良好的文化大区,为各类人才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继续通过新春音乐会等形式慰问专业技术人员,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各类人才,增强文化认同感,使他们融入**、扎根**。完善人才服务和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环境,使人才乐于在**创业发展。

(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构建**人才高地。一是不断加强顾问团的建设,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社会管理等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二是健全引进高层次人才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各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项目。三是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纽带,与高等院校、科研所等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采取以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当顾问或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

(五)加强培训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和企业经营者素质。强化人才培养开发平台建设。以构建四类平台为基础,着力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

1、构建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作为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基础,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终生教育体系,加大对公众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通过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的稳步提升。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以技术能力创新为核心,以现代科技知识、新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等高新技术、高新知识为主要内容,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深造,开展灵活多样的专家咨询和聘用活动;并引导企业利用自有的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实习基地及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带项目研究,通过实践的锻炼,进行全面素质提升,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以政府牵头、推动,各用人单位及个人积极参与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培育和规范培训市场;健全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的激励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和促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形成,构建继续教育的体系。

2、着力发展高等教育,大量培养适用新型人才。适应经济调整和社会进步需求,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动态机制。

3、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把“两高一复”人才培养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先发展位置,加强对博士后站、重点学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聚焦式高强度投入,全力支持一批顶尖人才的成长。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训,以更新观念、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以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新理念、战略新思维、科学经营决策等为主要内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优秀的知名企业主要领导和企业经营者参加EMBA培训和组织他们参加国(境)外培训及专题讲座和考察,提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人才队伍。

强区范文篇7

近年来,面对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和社会环境约束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总目标,统一发展思想、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发展优势,谋划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千方百计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跨越增长。20**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161家,分别比20**年增加242家和53家。20**年产值上亿企业达26家,比20**年增加22家。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4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比20**年增长152.2%,年均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1%,比20**年增长178.3%,年均增长29.2%,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9.9%。外贸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外贸出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比20**年增长93.3%,年均增长17.9%;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比20**年增长286.2%,年均增长40.2%,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比20**年增长295.3%,年均增长41.0%。

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临港工业迅猛发展,20**年实现临港工业总产值5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比20**年增长2**.8%,年均增长32.4%,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5.8%。其中船舶修造业产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55.2%,比20**年增长750.42%,年均增长70.7%;海洋化工业产值9.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5%,比20**年增长169.9%,年均增长28.1%。传统优势工业进一步巩固提升。实现水产品加工业产值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比20**年增长120.8%,年均增长21.7%;塑机螺杆产业产值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比20**年增长212.9%,年均增长33.0%。产业结构从20**年的塑机螺杆、水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建材业为主导,调整到目前的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水产品加工和塑机螺杆为主导,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3%,比20**年增长9.7个百分点,与海洋经济发展更为密切,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工业竞争实力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产品销售收入9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比20**年增长117.9%,年均增长21.5%;实现利税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20**年增长90.1%,年均增长17.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比20**年增长178.7%,年均增长29.2%;实现利税总额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比20**年增长199.3%,年均增长23.2%。全区工业劳动力人数为3.29万人,比上年增长7.2%,首次超过农业劳动力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1786元/人,比上年提高12446元/人,比20**年提高41358元/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3.21%。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四年来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27项,实现技改投入累计达12.4亿元。

四是工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20**年,全区实现工业性投入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比20**年增长294.5%,四年累计投入45.30亿元。投资结构明显优化,20**年,临港工业投入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6%,四年累计投入20.93亿元,其中船舶修造业投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2%;海洋化工业实现工业性投入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性投入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6%;重大项目不断增多,20**年底,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在建待建项目共18个,其中上10亿元以上5个,和邦化工项目和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分别实际投资18亿元和20亿元。技改投入不断加大,20**年实现技改投入6亿元,占全部工业性投入的35.1%。

近年来,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狠抓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集聚区建设

广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认真搞好规划布局,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宣传区域区位优势;着力创新招商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和奖励力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以“山海协作工程”为平台,加强与镇海等周边地区交流。四年来,全区共引进区外项目154个,实际完成区外投资22.3亿元,实际到位境外注册资金2855.3万美元,其中通过“山海协作工程”平台,引进项目16个,协作资金达14.76亿元。

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推进。积极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项目论证、报批、政策处理和建设等重点环节,强化服务协调,强化跟踪督查。积极实施重大工业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完善重点工业项目推进三级责任联系制度和优秀重点项目评选办法,努力形成项目推进合力。20**年底,南洋船业一期船坞、成路公司船台建设等项目顺利投产;和邦化工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并已累计完成投资7.77亿元,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已顺利落地,并开工建设;?产业重工项目正在开展报批、政策处理等各项前期工作;另外天禄化工、浙海油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也都进展顺利。

集中精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合理集聚区布局,加大对集聚区建设和入园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配套设施投入,着力提升集聚区档次,增强集聚区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四年来,全区共完成集聚区基础设施入19.95亿元,新开发面积3727.5亩,新入园企业165家。20**年,集聚区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5.25%。20**年4月,浙江定海工业园区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成为省级开发区,并经区委研究决定,将西北临港区块作为浙江定海工业园区的重要开发部分,拓展了“十一五”期间工业的发展空间。同时,金塘西堠工业集聚区已完成规划编制并启动了围垦工程,岑港海洋化工集聚区和西码头水产品精深食加工集聚区建设也不断推进;白泉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已通过竣工验收。

(二)实施工业强镇和工业企业“123”工程

积极争创工业强镇,乡镇经济实力稳步提高。20**年底,全区年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乡镇(街道)达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有8个,分别比20**年增加5个和7个。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强对企业服务和指导,着力解决企业在融资担保、用工需求、市场拓展、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问题。20**年,全区36家重点培育扶持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98%。大力实施工业企业“123”工程,培育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三)开展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活动,发展循环经济

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实力。抓技术改造。强化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四年来,重点实施了华业公司年产6000套HPT系列全硬螺杆、金鹰公司黄麻全自动性剑杆织机、金星公司年产1000套线性隐形螺杆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强了信息化管理,华业公司实施的信息管理项目已建立了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抓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加强与北京化工学院、浙大生命科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院校的全面科技合作,积极组建**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等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四年来,全区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共6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称号有37个产品,获得省级新产品有4个,金鹰集团D301JY型自动缫丝机获得部级新产品,20**年,我区首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抓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全区目前共获得中国名牌1个,中国免检产品1个;获得省级名牌有11个,省级著名商标5个;通过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等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31家。着力创建区域品牌,20**年初,我区获得了“浙江省塑机螺杆商标品牌基地”称号,并于12月,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的“中国塑机螺杆之都”称号,这种特色区域性经济质量荣誉称号在**市尚属首家。抓人才培育。积极组织重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并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船舶修造专业技术人员。

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节能降耗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措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积极实行有序用电,进一步发挥重点用能企业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施责任目标管理,与浙江爱迪亚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和要求。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积极推广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提高主要废弃物产生行业的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浙江大洋水产有限公司、东方印染有限公司和浙江爱迪亚营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3家企业顺利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大洋水产还被评为省绿色企业。

二、下阶段主要预期目标和发展思路

20**年是加快推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之年。今年总的工作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各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市、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适应和顺从当前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环境约束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围绕加快推进三大百亿项目和四大集聚区建设,着力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培大育强、园区建设、强乡强镇、选商引资、要素保障、节能降耗七项重大举措,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预期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力争达到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工业性投入2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力争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1000万美元,力争引进区外投资总量不少于8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争取到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年均增长确保25%以上;工业性投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9%;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7亿美元,年均增长14%。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大好形势,充分利用大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利用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时机,拉长产业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药物;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良好基础和连岛工程即将架通的机遇,承接内陆型相关产业的转移;充分利用重点工业集聚区作为投资发展的重要平台,将宏观经济的新动向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机遇,更好地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三、下阶段工业经济的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结合定海实际发展工业经济,下阶段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着力推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

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充分认识项目的经济带动效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创新工作方式,狠抓措施落实。紧紧抓住项目论证、报批、建设等各个环节,研究项目规划布局,测算项目投资强度和经济效益,统筹安排项目进度,全力做好政策处理、基础配套工作。要加强对项目的服务、跟踪和督查,完善重大工业性项目联席会议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推进三大百亿项目,重点确保和邦化学项目投产,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基础工程基本建成,?产业重工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百项工业项目工程”(即50项重点在建待建工业项目和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金鹰船配、和邦热能、奔腾建材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加快实施华业公司年产1500套纺机机筒螺杆、金星公司SKD高速混炼螺杆、金达公司模具精密加工设备、自动化微电机制造设备等技术改造项目。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突出“选商引资”,继续引进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明显的临港型项目,尤其是船舶修造及配件、港口机械制造等重装备项目。重点做好工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配套设施投入力度,做好浙江定海工业园区临港西北区块、金塘西堠工业集聚区的包装和宣传工作,主动向宁波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正确把握招商引资(智)导向,在引进项目和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并在发挥政府招商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适应工业用地供应方式的重大调整,执行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的实施意见,以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加快建设工业集聚区。强化对项目的产业布局、投资强度、容积率、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评估把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减少土地、岸线等资源的闲置浪费。鼓励园内企业更加注重挖潜节地,建造多层厂房,提高容积率和产出效率,努力保障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确保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和管网铺设等工程进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逐步完善集聚区内污水处理设施、消防设施等建设。重点推进四大工业集聚区的建设,浙江定海工业园区要加快政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全力以赴帮助?产业重工项目顺利建设。金塘西堠工业集聚区要加快围垦和配套工程建设,尽快为塑机螺杆产业的拓展发展空间。西码头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和岑港海洋化工集聚区要明确规划、布局和定位,加强要素整合,扩大集聚区规模,提升集聚区档次。

(二)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逐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敢于和善于在技术设备上引进和投入,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并积极向上申报技术改造项目。强化政策引导,用足用好企业技术改造财政税收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或加强与大院大所的联系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提高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并发展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具有竞争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继续鼓励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引导创建区域平台。继续推进与浙大生命科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院校的全面科技合作,重点推进塑机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扩散、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转让、专利利用等有效服务。启动化工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立足定海、服务全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科技孵化器良好的平台,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科技孵化器创业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帮助企业寻求科研单位解决技术攻关,组织企业在网上技术市场技术难题。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对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名牌转变。鼓起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进行境外注册,不断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进一步创建与打响区域品牌,灵活运用“中国塑机螺杆之都”和浙江塑机螺杆(定海)商标品牌基地等重要区域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定海的产品形象。

(三)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和扶优扶强

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更好地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以项目推进、产业扶持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鼓励低质量船舶企业改造更新,提高生产水平,增强生产能力,加快船舶修造、船用配件及分段制造业发展。组织实施海洋化工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督促其认真执行环保、安全、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则,跨入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水产品加工业改变大进大出的传统现象,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尽快拓展塑机螺杆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品牌建设、技术研发、设备投入、企业整合等途径,提高档次,增强实力。

着力培育“三个一批”。即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成长型企业。积极引导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努力形成差异型竞争新优势;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切实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做强做大规模经济。以做强做大和企业嫁接合作为重要途径,以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为重要依托,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面落实《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着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抓好节能降耗。鼓励金鹰公司、东方印染、华业塑机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节能降耗设备更新和技术研究,结合本区实际,研究、归纳和推广节能降耗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跟踪、服务和督查,建立起监测、分析体系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各项内容。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推进机制,激励纺织行业、机械制造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更加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更新机器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建材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积极采用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实施余热回收发电,推动船舶修造行业使用清洁、高效等气体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突出抓好工业节水、节材和节地,重点推动石油化工、造纸印染、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和年取水量30万立方米以上用水企业的节水工作。以实施《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为契机,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力度,整顿和规范粘土砖瓦窑企业。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着力培育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绿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三是认真搞好循环工业经济试点工作。以工业集聚区为依托,培育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实行“三废”集中治理和循环使用,争取干览海洋食品工业集聚区试点明显见效,并向全区推广。抓好浙海油污水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示范项目,争取并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五)着力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和职工技能培训工程

强区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务实”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鲁商文化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人文精神更加丰满,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以鲁商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系,把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现代鲁商发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解放思想、和谐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加快幸福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是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重点文化项目,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2015年全区基本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

各有关单位按照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积极投身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全区广泛开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组织实施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多,项目周期不同,各单位要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紧密结合部门职能,制定工作活动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具体项目时间表,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文化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调度和检查督导。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扎实有效地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要建立工作台帐,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各具体项目按时有效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强区范文篇9

一、全面总结和把握“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自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凝心聚力狠抓工业经济,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集中力量建设工业项目,全力以赴提升园区水平,全区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末,全区工业增加值达43.6亿元,年均递增12.42%,比“十五”末增长1.9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8.04亿元,年均递增25.85%,比“十五”末增长3.16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6%,比“十五”末提高了3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比“十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4%,比“十五”末提高了5.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作为调整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初步构建起了以食品工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威龙、达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及红太阳等本地优势企业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食品工业的产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占到全区工业企业的75%、75%、50%、80%。以中节能、荣宝车灯为主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以荣华实业、普安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化工业和医药化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食品工业、新能源、化工、医药等产业差异化、非均衡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工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28项,完成投资72.9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5倍,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58项,亿元以上项目14项。签约招商项目159项,实际到位资金53.02亿元。特别是福建达利、江苏雨润、今麦郎、东方希望、上海永久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后劲。加大园区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向、黄羊、金太阳、新能源四个工业园区投入资金8.77亿元,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黄羊、金太阳三个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个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4户,占全区规模企业的57.66%;完成工业增加值27.7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3.58%;完成税收1.29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的53.75%。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发展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业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我们坚持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环境优化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从2006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从2008年起提高到10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适度递增,同时,区上筹资1000多万元,注册成立兴工担保公司,为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了融资平台。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探索园区在融资、土地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路子,采取BOT方式建设了、黄羊两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从2007年起,区上连续4年共选派49名懂工业、善管理的干部到企业帮扶,招考71名大中专毕业生下派企业进行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发展工业的软硬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支持工业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凝聚着全区上下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更凝聚着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同志们的辛勤汗水。总结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加快工业强区步伐: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真正把发展工业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来,全区上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政策上千方百计支持工业发展,措施上扎扎实实促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工业强区”的工作思路。立足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把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作为发展重点,着力构建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立足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努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正确决策。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趋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黄羊、金太阳三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这是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立足农副产品优势和太阳能资源优势,依托、黄羊、金太阳和新能源四个园区初步具备的产业集聚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加盟发展,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集群化发展,把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园区抓基础、区域抓集中、乡镇抓突破”的原则,突出规划先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搭建平台,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支持工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把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完善制度、改进作风、加强服务、狠抓落实等方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些基本经验,是我们“十一五”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之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把握。我们必须清醒、理性地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一个道理,这就是: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区强。我们一定要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强区”步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二、认真分析和判断“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和机遇,切实增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区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新的发展背景下审视工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善于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善于解决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工业强区”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

分析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机遇,加快“工业强区”步伐、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发展思路。当前,加快“工业强区”步伐,迅速壮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特别是以食品工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化工工业为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路子越来越清晰,成效越来越显著,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信心。继续坚持被实践证明能够加快发展的正确思路,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区内骨干企业竞相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黄羊工业园区功能日臻完善,金太阳、新能源工业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工业项目入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外部空间不断拓展、领域逐步扩大、渠道逐步拓宽,这些都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办47条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实施《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我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重要机遇;省委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金武一体化进程,必将带来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些都为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四是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前景。“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必将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目前我区仍处在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整结构、夯实基础的阶段,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挑战和压力。一是从总量和规模看,工业经济总量小,支撑作用还不强。200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6.84亿元,但人均只有3557元,仅为全国人均水平(10078元)的1/3,全省人均水平(4520元)的3/4;全区人口(102万人)占全省(2635.46万人)的4%,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1191.25亿元)的3%,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95家,工业的主导作用还不够强。二是从速度和比重看,2006年以来的4年,尽管全区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3.5%,但依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8个和1.3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8%,全省达44.67%,而我区只有28.79%,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8.01和15.88个百分点。三是从质量和效益看,全区工业低产出、低效益特征比较明显。2009年全区单位电耗创造工业增加值3.4元,比全国低0.9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29.5%,比全省低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19.67%,比全省低66.77个百分点,2010年才达到136%。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四是从工业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单一,骨干龙头企业少,带动力有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半成品输出阶段,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税收贡献率低,难以形成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带动。五是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看,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全区需贷款支持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多达106个,资金缺口达26.1亿元,而存贷差却高达90亿元,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按设计产能达产达标。工业用水、用地等问题突出,“十一五”末全区82%的水资源用于农业,产生了25%的GDP;6.9%的水资源用于工业,产生了30%的GDP;大量的农业用水严重挤占了工业用水。“十二五”期间,统筹农业、工业、生态、生活用水,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切实解决工业用水问题已显得十分迫切。工业用地由于储备不足,新建项目、招商项目只能边建边征,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延长了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制约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与全省其他县区相比是资源相对稀缺的县区之一。但是辩证地看,优势和劣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日本、以色列都是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但是他们依靠自己高科技优势,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的企业,很快成为工业强国。发展工业,我们确有资源短缺的劣势。沿海发达地区的条件和优势,我们确实没办法比,但与我们毗邻的肃州区,他们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一定比我们好,但他们的发展速度之快,我们听到了,也看到了,几年前是他们向我们学习,现在是我们向人家取经。肃州区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25%,仅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一个产业,全年引进风电装备制造项目22个,签约资金达到53亿元,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肃州区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就是不唯条件、事在人为。现阶段,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产业转移与企业经济区位密切相关,具有梯度性;二是成本是驱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土地成本;三是产业转移企业青睐的投资环境除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硬环境改善外,还注重官员态度、政府治理方式、融资环境等软性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照新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从我区的发展现状看,省上在我区布局建设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这使我区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区内现有的四个园区特别是金太阳、新能源园区,土地价格低,在土地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否在软环境上具备优势,取决于各级干部亲商、爱商的态度,取决于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各级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亲商、爱商的理念,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强化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全社会都要树立“人人是投资环境、人人是形象”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劣势中造优势,在被动中求主动,紧紧围绕“工业强区”目标,不争论、不动摇、不松劲,使各种资源向工业优先配置,各项政策向工业重点倾斜,各方力量向工业优势聚合,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十二五”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以“工业强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区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区人大六届五次会议精神,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十二五”平均水平和全区“十一五”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实现翻两番。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5倍,达到360亿元,年均递增16%;全部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2.2倍,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25%,力争翻两番达到175亿元,年均递增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2.3倍,达到125亿元,年均递增26%,力争翻两番达到150亿元,年均递增32%;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末增长2.2倍,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26%,力争翻两番达到440亿元,年均递增32%;大口径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2.1倍,达到21.68亿元,年均递增25%;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2.1倍,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保持在138%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5%以上;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户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60户以上,工业税收达到7亿元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化工工业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努力把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积极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工业。抢抓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光热综合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为平台,重点建设甘电投、中节能、华能、大唐、中电投、中电国际等光伏项目,力争到2015年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以上,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努力把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根据新能源调峰的需求,大力发展以火电、水电、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产业,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加快杂木寺、双窑湾等在建项目和已批复项目的建设,力争使全区的水电装机达到10万千瓦以上。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鼓励支持酒钢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加工业,拓展煤炭的加工转化利用空间,做好煤炭综合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扶持发展以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光热利用、绿色照明、输变电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太阳能、风能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实施一批光电、风电、绿色照明、输变电装备制造重大项目;引进国内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以专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为主的常规装备制造业。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支持农机制造企业进行战略重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引进发展现代农机具制造业,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工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努力把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发展壮大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抓好。要实施优化升级战略,全力促进食品工业提高品质、扩大总量。重点支持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扩规模、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加快威龙10万吨酒堡、青啤和武酒搬迁扩建进度,力争使葡萄酒、啤酒、白酒、酱醋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20万吨、2万吨、3万吨。积极培育壮大小食品加工业,加快达利三期扩建、赫原木糖醇功能食品园建设,力争使马铃薯全粉、休闲小食品、PET饮料的产能达到80%以上,方便面生产能力达到2亿袋(桶)以上。力促天祥公司肉类屠宰及分割生产线达产达效。积极培育发展乳制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开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终端消费品,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把建成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积极发展化工工业。以荣华公司搬迁技改为契机,切实抓好以玉米淀粉加工为主的生物化工业,不断延伸玉米产业链,做强做优生物化工产业。依托特种药品原料基地优势,鼓励普安药业等企业发展以中医特药为主的医药化工业。积极引进优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培育新兴化工产业。围绕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加工业,拓展煤炭的加工转化利用空间。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造纸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新型墙材、新型建材,促进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狠抓项目建设,全力扩充工业经济总量

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投资、投资靠招商的理念,把工作力量向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倾斜,切实增强全区工业发展后劲,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提质扩量。一是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论证和储备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和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突出的大项目,加大科研编制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区级领导带头招商工作机制和部门、乡镇联动招商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方案的招商引资项目包干服务制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创新招商方式,以推动园区聚集、延长产业链为导向,围绕食品工业、能源、医药、生物化工等已有产业的配套产业及上下游产业进行招商。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一批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在“引强入凉”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与国字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工业项目评审委员会,强化项目论证,做到一个口子进,一个机构评,一个口子定,没有论证的招商项目不引进,确保招商引资的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实行区级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抓项目责任制,盯紧已签约项目,创造便利条件,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加强跟踪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用地、用水、用电及资金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力促进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三)坚持集群发展原则,狠抓园区建设,精心培育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我区能否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能否快速发展是关键,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是修订完善园区规划。要树立靠规划管理园区的理念,适时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园区规划。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靠规划发展、管理、评价园区的工作机制。严格按规划指导发展,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园区生态规划的项目入园,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快启动生化工业园区、威龙葡萄酒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二是提高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十二五”期间投入10亿元,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总体配套水平,使园区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区财政在“工业强区”发展资金中每年为批准建立管委会的园区各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关键点的建设。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鼓励非政府性资本采取BT或BOT方式整体或分片、联动开发重点工业园区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园区尽快达到“六通一平”的基本要求,逐步实现政府引导、园区自我滚动的良性发展模式。各工业园区结合各自的产业定位和区位优势,研究制定扶持企业做强做优的措施,努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企业。三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创新园区运行管理模式,推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园区管委会以及工信、财政、土地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围绕园区建设和管理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园区建设、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企业(项目)准入退出机制,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提升园区集约发展能力。四是提升园区发展能力。为最大限度保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土地审批上严把三关。首先,要严把规划关。对项目规划反复论证,对投资企业严格根据实际需求供地。其次,要严把投资关。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土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绿化率、工业产值等节约集约利用指标。第三,要严把项目关。要积极盘活园区土地存量,鼓励、引导和督促入园企业进一步追加投资,提高容积率和投资密度,促进集约利用土地。对早期入园项目占地多、产出少,长期停工停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项目,加大清理力度;新上项目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超过1年未动工的、超过2年投资额度达不到总投资额60%的、建成项目(企业)自建成之日起1年内未投产的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政府纳入储备土地,依法处置并重新出让,最大限度地盘活园区土地资源。要建立工业园区用地亩投入亩产出评价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产出规模与科研投入的关系,提高单位面积工业产出。要将税收和地价结合起来,建立浮动调节机制。占地面积大的企业,按用地面积累进计算地价;而税收产出高的,从地价上给予补偿,即对多占用土地的,先征收高地价,待体现税收效益后,再给予优惠补偿,促使企业也成为集约用地的积极参与者。目前,我们的园区平均投资强度仅为30-50万元/亩,国内最高达到400万元/亩;“十二五”期间,园区投资强度要达到100万元以上/亩,力争达到200万元/亩;园区内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目前仅为0.1%左右,国内最高达到8.5-9%;“十二五”期间力争比重不低于1%;园区产值目前只有50万元/亩,国内最高达到787万元/亩,“十二五”期间要力争达到100万元以上/亩。

(四)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强区”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就是要始终不渝的抓好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促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区上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对企业新上500万元以上的并被省级部门确定为高新技术的项目,待项目投产达标后,给予适当技改补贴,从机制、政策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二是大力实施名牌推动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业标准化认证等相关认证工作,走精品名品之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信誉度,扩大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的认同感,真正发挥名牌效应。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区上分别给予一定奖励。三是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抓好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项目,继续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工信、环保等部门和各园区要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指导和监管,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搞好节能减排。

(五)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强化保障措施,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强区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务实”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文化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人文精神更加丰满,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系,把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现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解放思想、和谐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加快幸福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是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重点文化项目,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年全区基本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到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

各有关单位按照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积极投身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全区广泛开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组织实施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多,项目周期不同,各单位要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紧密结合部门职能,制定工作活动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具体项目时间表,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文化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调度和检查督导。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扎实有效地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要建立工作台帐,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各具体项目按时有效实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