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7:28:48

评论部范文篇1

2010年在广播电影电视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时刻保持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道德风尚,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先进文化宣传基调,唱响主旋律,追求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独家报道。为我县解“八难”脱贫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鹤峰,推动各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年共采播《周末聚焦》节目13期,拍摄县人大《心与民情共乐忧》口碑》专题片两部,播发外宣新闻20条,参与现场实录节目3场,参与执导拍摄“鹤峰地方电视剧”两部。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下岗职工再就业.从各级领导到广大群众,一个沉甸甸的社会话题.对此无不十分关注。对于这样的敏感问题.周末聚焦》栏目不容回避,必须通过正面的报道,予以科学的解答,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目的.重点策划摄制了游茫茫商海履社会责任》李协庭与他金倡”炉具》

常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需产业支撑进行了深入挖掘,确实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等情况;营造宣传氛围。策划拍摄了杨章玉独辟蹊径养野猪》七旬老农稻田种出软黄金》走马农民承包荒山养野鸡》王家琪书写“点石成金”传奇》等。启迪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长远成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打造文化大县为载体。提升民族文化底蕴。摄制的鹤峰山歌:掀起你红盖头》歌舞展开铁炉新画卷》等节目较深层次地关注分布在乡镇村落里钟情于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挖掘民族历史,保护并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一批有志之士,通过反映他深厚的民族感情来感动人、鼓舞人。

策划、编导的屏山村歌《屏山之歌》已入围中国合作经济学会(隶属农业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隶属文化部)主办的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

评论部范文篇2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个沉甸甸的社会话题,从各级领导到广大群众,对此无不十分关注。对于这样的敏感问题.《周末聚焦》栏目不容回避,必须通过正面的报道,予以科学的解答,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重点策划摄制了《游茫茫商海履社会责任》、《李协庭与他的“金倡”炉具》。

在常规宣传报道中,确实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等情况;营造宣传氛围。策划拍摄了《杨章玉独辟蹊径养野猪》、《七旬老农稻田种出软黄金》、《走马农民承包荒山养野鸡》、《王家琪书写“点石成金”传奇》等,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需产业支撑进行了深入挖掘,启迪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长远成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打造文化大县为载体,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底蕴。摄制的《鹤峰山歌:掀起你的红盖头》、《歌舞展开铁炉新画卷》等节目较深层次地关注分布在乡镇村落里钟情于民族文化,挖掘民族历史,保护并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一批有志之士,通过反映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来感动人、鼓舞人。

策划、编导的屏山村歌《屏山之歌》已入围中国合作经济学会(隶属农业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隶属文化部)主办的“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

《王家琪书写“点石成金”传奇》上了州里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评论部范文篇3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个沉甸甸的社会话题,从各级领导到广大群众,对此无不十分关注。对于这样的敏感问题.《周末聚焦》栏目不容回避,必须通过正面的报道,予以科学的解答,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重点策划摄制了《游茫茫商海履社会责任》、《李协庭与他的“金倡”炉具》。

在常规宣传报道中,确实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等情况;营造宣传氛围。策划拍摄了《杨章玉独辟蹊径养野猪》、《七旬老农稻田种出软黄金》、《走马农民承包荒山养野鸡》、《王家琪书写“点石成金”传奇》等,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需产业支撑进行了深入挖掘,启迪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长远成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打造文化大县为载体,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底蕴。摄制的《鹤峰山歌:掀起你的红盖头》、《歌舞展开铁炉新画卷》等节目较深层次地关注分布在乡镇村落里钟情于民族文化,挖掘民族历史,保护并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一批有志之士,通过反映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来感动人、鼓舞人。

策划、编导的屏山村歌《屏山之歌》已入围中国合作经济学会(隶属农业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隶属文化部)主办的“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

《王家琪书写“点石成金”传奇》上了州里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评论部范文篇4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个沉甸甸的社会话题,从各级领导到广大群众,对此无不十分关注。对于这样的敏感问题。《周末聚焦》栏目不容回避,必须通过正面的报道,予以科学的解答,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重点策划摄制了《游茫茫商海履社会责任》、《李协庭与他的“金倡”炉具》。

在常规宣传报道中,确实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等情况;营造宣传氛围。策划拍摄了《独辟蹊径养野猪》、《七旬老农稻田种出软黄金》、《走马农民承包荒山养野鸡》、《书写“点石成金”传奇》等,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需产业支撑进行了深入挖掘,启迪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长远成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打造文化大县为载体,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底蕴。摄制的《山歌:掀起你的红盖头》、《歌舞展开铁炉新画卷》等节目较深层次地关注分布在乡镇村落里钟情于民族文化,挖掘民族历史,保护并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一批有志之士,通过反映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来感动人、鼓舞人。

策划、编导的屏山村歌《屏山之歌》已入围中国合作经济学会(隶属农业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隶属文化部)主办的“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

《书写“点石成金”传奇》上了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评论部范文篇5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从历史编撰角度来看,《左传》在叙述历史活动时有概述,有直述,对于主要的历史事件必叙述其前因后果,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在记述事件的同时,书中又重视记述人物的言行,反映出社会的各种情状。更为重要的是,《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等多种史评形式。在《左传》中,冠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条。此外还有直接发表议论,直接引用他人言论及论证、预言等形式。《左传》通过以上形式,表述了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开创了中国“史论”之先河。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时继承了《左传》作者直接评史的方法,在正文的篇前有序,篇后有“赞”,或加之以“太史公曰”,这些都是作者紧扣史实发表议论的著名文字。有些篇章的序文,则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或对某一社会问题加以经验总结性质的论述,它比之《左传》的史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史记》既成一部“信史”,同时又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历史巨著。

这种紧扣事实由作者直接发表评论,阐明观点、意见及看法的“史论”笔法,在《焦点访谈》中有着普通的运用,从位置的安排上看,有篇前、篇中和篇后三种方式。

2001年6月3日播出的《信封里的真相》中,针对存在的“药品回扣”现象,在讲述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药品回扣”事件时,节目就首先由主持人发表评论:“收受药品回扣,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加重国家和患者的负担,而且还会严重破坏医德医风。”

2002年1月17日播出的《兑付不了的假国债》,反映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假国债事件。在叙述了佳木斯市郊区财政局出售假国债,造成住房公积金流失的事实后,篇中记者直接出面评论:“……而更为严重的是,出售假国债这种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破坏金融秩序,它破坏的是在百姓中认可程度极高的国债的信誉。”

2002年3月22日播出的《法律不是儿戏》中,对于江西省彭泽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办案人员乱执法的问题,在节目的最后紧扣事实直接用评论来阐发观点:“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是公安局经侦大队的重要工作,而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则不仅仅是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所以,我们的执法人员只有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提高自己的执法办案水平,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些位于篇前、篇中和篇后的评论,借鉴了“史论”笔法,精练而准确,鲜明地表述了传播者的意图。

二、《焦点访谈》中“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实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这种笔法为他以后的历代史家所尊崇。

在《焦点访谈》中,对于“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形式:

1.借用他人的话语

司马迁结合具体的史事,吸收当时人的评论或反映,不用作者出头露面,就给一个历史人物作了论断。更妙的是,他吸收的这些评论反映的都是记述历史事实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本身也反映了历史事实。这样写来,落墨不多但又生动、深刻。作者并没有勉强人家接受他的论点,但他的论点却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焦点访谈》在2002年3月21日播出的《名鳖之争》中,也采用了这种笔法。《名鳖之争》反映是杭州市养鳖协会乱评所谓名牌鳖的事件,对此问题,《焦点访谈》就借用了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处长的话来作出论断,表达观点:“……它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001年11月30日播出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中,也借用了村民的话来表明对漠视生命的在场干部的看法:“孩子淹死得冤枉!说老实话,是别人养的娃,心不疼!我说八个车十六人,下去两个都捞上来了,甭说都下去。就是没有人管!我车走我的,死了她活该!死了不是我的娃!我是这么看的。哎呀,我说都是咱们当领导的人,不是一般人啊!”

2.两两对照

司马迁善于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问题,以显其意。《史记》中有不少篇章是用两两相对的写法,两篇对看而意旨更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张释之冯唐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和《汲郑列传》,都是可以对照着看的名篇。

同样,《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一个整体,不同时间播出的节目也是有联系的,也可以两两对照着看,从对照中感受观点、意见、看法。《焦点访谈》在2001年11月30日播出《当孩子落水的时候》,反映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某些干部面对一个十三岁孩子落水而不施救的事情。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在同年的12月28日播出了另一个也是有关落水的事件——《乡亲落水之后》,讲述的是2001年11月30日,安徽省毫州市吴老家渡口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共有四十多名乘客落水。事故发生后,当地许多村民不顾生命危险,主动救助落水群众,被人们传为佳话。两两对照,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对冷漠无情的谴责,对高尚品德的赞颂。

3.细节的描写

司马迁非常注重对历史人物细节的描写,有时似是不经意的捎带的叙述,但却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司马迁善于用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风气、政治问题,同时也就在其中表达了作者的褒贬。

《焦点访谈》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笔法。上文所提到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这一期节目中,就有许多的细节描写。对于小王萍的落水,“当时是下午三点多,村里的人都去干活了,只有刘庄村六十四岁的徐老汉和一个妇女目睹了这一切。”而当时目睹孩子落水的宁夏吴忠市干部考察车队,“一行共有三十五人”、“都是男的”、“年轻都年轻”、“同车的另两个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细节的描述说明了这些干部是有能力抢救小王萍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施救。不用直接发评论,观点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还描写了这样一段细节:“在新堡中学初一(1)班的教室里,这个位子突然地空了下来。在渴望求知的眼睛里再也不会有王萍的目光,在琅琅读书声中,再也不会有王萍的声音。我们在老师那里见到了王萍那天考试的试卷,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王萍这次考试得了九十八分。谁会想到,这竟是这个十三岁女孩的遗作了。”这一段描写,就是对那些漠视一个花季生命的人的谴责。在这一整期节目中,《焦点访谈》没有一句批评之语,但细节描绘却使褒贬自明。

参考文献

[1]李炳泉,邸富生.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3]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评论部范文篇6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从历史编撰角度来看,《左传》在叙述历史活动时有概述,有直述,对于主要的历史事件必叙述其前因后果,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在记述事件的同时,书中又重视记述人物的言行,反映出社会的各种情状。更为重要的是,《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等多种史评形式。在《左传》中,冠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条。此外还有直接发表议论,直接引用他人言论及论证、预言等形式。《左传》通过以上形式,表述了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开创了中国“史论”之先河。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时继承了《左传》作者直接评史的方法,在正文的篇前有序,篇后有“赞”,或加之以“太史公曰”,这些都是作者紧扣史实发表议论的著名文字。有些篇章的序文,则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或对某一社会问题加以经验总结性质的论述,它比之《左传》的史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史记》既成一部“信史”,同时又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历史巨著。

这种紧扣事实由作者直接发表评论,阐明观点、意见及看法的“史论”笔法,在《焦点访谈》中有着普通的运用,从位置的安排上看,有篇前、篇中和篇后三种方式。

2001年6月3日播出的《信封里的真相》中,针对存在的“药品回扣”现象,在讲述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药品回扣”事件时,节目就首先由主持人发表评论:“收受药品回扣,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加重国家和患者的负担,而且还会严重破坏医德医风。”

2002年1月17日播出的《兑付不了的假国债》,反映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假国债事件。在叙述了佳木斯市郊区财政局出售假国债,造成住房公积金流失的事实后,篇中记者直接出面评论:“……而更为严重的是,出售假国债这种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破坏金融秩序,它破坏的是在百姓中认可程度极高的国债的信誉。”

2002年3月22日播出的《法律不是儿戏》中,对于江西省彭泽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办案人员乱执法的问题,在节目的最后紧扣事实直接用评论来阐发观点:“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是公安局经侦大队的重要工作,而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则不仅仅是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所以,我们的执法人员只有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提高自己的执法办案水平,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些位于篇前、篇中和篇后的评论,借鉴了“史论”笔法,精练而准确,鲜明地表述了传播者的意图。

二、《焦点访谈》中“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实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这种笔法为他以后的历代史家所尊崇。

在《焦点访谈》中,对于“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形式:

1.借用他人的话语

司马迁结合具体的史事,吸收当时人的评论或反映,不用作者出头露面,就给一个历史人物作了论断。更妙的是,他吸收的这些评论反映的都是记述历史事实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本身也反映了历史事实。这样写来,落墨不多但又生动、深刻。作者并没有勉强人家接受他的论点,但他的论点却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焦点访谈》在2002年3月21日播出的《名鳖之争》中,也采用了这种笔法。《名鳖之争》反映是杭州市养鳖协会乱评所谓名牌鳖的事件,对此问题,《焦点访谈》就借用了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处长的话来作出论断,表达观点:“……它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001年11月30日播出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中,也借用了村民的话来表明对漠视生命的在场干部的看法:“孩子淹死得冤枉!说老实话,是别人养的娃,心不疼!我说八个车十六人,下去两个都捞上来了,甭说都下去。就是没有人管!我车走我的,死了她活该!死了不是我的娃!我是这么看的。哎呀,我说都是咱们当领导的人,不是一般人啊!”

2.两两对照

司马迁善于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问题,以显其意。《史记》中有不少篇章是用两两相对的写法,两篇对看而意旨更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张释之冯唐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和《汲郑列传》,都是可以对照着看的名篇。

同样,《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一个整体,不同时间播出的节目也是有联系的,也可以两两对照着看,从对照中感受观点、意见、看法。《焦点访谈》在2001年11月30日播出《当孩子落水的时候》,反映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某些干部面对一个十三岁孩子落水而不施救的事情。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在同年的12月28日播出了另一个也是有关落水的事件——《乡亲落水之后》,讲述的是2001年11月30日,安徽省毫州市吴老家渡口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共有四十多名乘客落水。事故发生后,当地许多村民不顾生命危险,主动救助落水群众,被人们传为佳话。两两对照,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对冷漠无情的谴责,对高尚品德的赞颂。

3.细节的描写

司马迁非常注重对历史人物细节的描写,有时似是不经意的捎带的叙述,但却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司马迁善于用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风气、政治问题,同时也就在其中表达了作者的褒贬。

《焦点访谈》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笔法。上文所提到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这一期节目中,就有许多的细节描写。对于小王萍的落水,“当时是下午三点多,村里的人都去干活了,只有刘庄村六十四岁的徐老汉和一个妇女目睹了这一切。

”而当时目睹孩子落水的宁夏吴忠市干部考察车队,“一行共有三十五人”、“都是男的”、“年轻都年轻”、“同车的另两个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细节的描述说明了这些干部是有能力抢救小王萍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施救。不用直接发评论,观点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还描写了这样一段细节:“在新堡中学初一(1)班的教室里,这个位子突然地空了下来。在渴望求知的眼睛里再也不会有王萍的目光,在琅琅读书声中,再也不会有王萍的声音。我们在老师那里见到了王萍那天考试的试卷,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王萍这次考试得了九十八分。谁会想到,这竟是这个十三岁女孩的遗作了。”这一段描写,就是对那些漠视一个花季生命的人的谴责。在这一整期节目中,《焦点访谈》没有一句批评之语,但细节描绘却使褒贬自明。

参考文献

[1]李炳泉,邸富生.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3]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评论部范文篇7

由《求是》杂志评论部和中共随州市委共同举办的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4月10日至11日在湖北随州举行。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张全景,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宋育英,《求是》杂志编委朱铁志、评论部主任马郑刚、副主任姚眉平,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詹成付,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以章,随州市委书记吴超、副书记王志新、宣传部长余俊杰、组织部长何光中,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绪明及蔡长水、徐鸿武、阎志民、温乐群、吕虹、李惠斌、丁俊萍、虞崇胜、徐勇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同志指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十三亿人口中八亿在农村。“三农”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会同志认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生动实践。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调节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包括八亿农民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与会同志对随州市的“两票制”选举和“两会制”决策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五大以来,村级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委会班子“海选”在随州市农村广泛进行。随着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村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创新村支部书记选任方式和村务决策机制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要求。1998年,广水市委根据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因势利导,在青堆村试行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的办法选举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办法被称为“两票制”。在此基础上,村务决策实行“两会制”,即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由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决策村级重要事务。几年来,在随州市委的领导下,“两票制”和“两会制”在全市范围不断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张全景指出,共同探讨农村民主建设问题,这对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很有意义。随州多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党的建设工作上也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在基层民主建设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两票制”选举和“两会制”决策正在积极推进和试行,这对加强民主建设很有意义。张全景强调,加强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意见,要坚定不移地把民主选举搞下去。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两票制”选举和“两会制”决策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为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一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评论部范文篇8

科学逻辑指的是科学研讨的“四股”:(1)你为什么这么做?(2) 你是怎么做到的? (3)结果是什么? (4) 你的解说是什么?

言语逻辑指的是三C原则:(1)complete (完整),(2) concise (短小精悍),(3) coherent (连接的、合乎逻辑的)。特别需求着重的是:coherent (连接的、合乎逻辑的)最为重要,它意味着语句中“指代关系”是明晰的,逻辑是平稳的(肯定不容许逻辑跳跃或逻辑断层)。

1导言

正常来说导言的意图在于总结和概括”“你所写文章触及方面的世界轨迹和发展。”不然,您的文章可能会被以为是“研讨陈说”或“材料陈说”(Research Report or Data Report)。因此在导言中尽可能使出浑身解数招引读者。

这当然需求建立在您“广泛阅览相关领域”的文献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您得首要成为“有相关领域的满足常识”的人。然后呢,您得将您的这些常识有条理地总结和概括出来,并且是沿着您的文章的思路去总结和概括。天然,总结和概括的意图就是:有说服力地和逻辑地导出您的文章的论题!

以下是我对“广泛阅览相关领域”的文献的主张。(1)给自己拟定一个能养成习气的阅览规则:每个星期至少读必定数量的文献。(2)规则其间的文献必需有必定百分比是英文文献。(3)规则阅览文献的精读和泛读比例。(4)确定一些您需求长期盯梢的杂志乃至一些作者,审阅它们的每一期和他们的每一篇,然后挑选出您需求“泛读”的文章和您需求“精读”的文章。

英文泛读:细读摘要部分和评论部分,但粗读其它部分(过一遍即可)。当然,假如办法部分是您想深化了解的,您也无妨将办法部分“精读”一下。

英文精读:(1)坚信您读懂了每个语句,(2)坚信您贯穿地读懂了每一段,(3)坚信您以应战的情绪“贯穿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华和“可能的缺点”。对那些我以为“很相关”、“很前沿”、“很刺激”的文章,我会:(1)将要害部分从pdf版变为word版,(2)再将word版的要害部分理顺为“逻辑通畅”的长摘要,(3)再将该长摘要的要害部分“中文化”以加深回忆。(4)我有时还会将一些“既高档又简练”的英文表述办法摘抄到我自己的收藏记载本上去的。

2研讨办法

这一部分是“既简单又严厉”的。简单是因为您只需像写菜谱那样记载下您的研讨程序和过程;严厉是因为您的程序和过程记载必需具体和明晰到让他人也用同样的程序和过程能重复出您的研讨结果。假如您选用的办法是常用的办法和他人具体描述过的办法,您在“研讨办法”部分的描述无需过火具体(当然,您需求告知您使用的办法的文献出处)。您也完全能够去仿照他人的好写法,将您的材料套进去即可,并且这样的仿照应该不归于“抄袭”领域的。

3研讨结果

SCI论文的“研讨结果”部分难度一般不在于“英文表达”,而在于“叙说逻辑”。更难的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叙说逻辑。当然,您对“叙说逻辑”的挑选必定得是服务于您的文章的主题的!比如1:假如您的文章是应战或证明一个已有的材料或说法,您得开门见山地先陈说您要应战或证明的“本来”材料或说法。再费具体的唇舌去陈说您自己的材料。最终直白:您的材料支撑或不支撑这“本来”材料或说法。比如2:假如您的意图是去比照您的材料和“规范材料”(然后以“规范材料”为基础,解译您的材料的意义),您的使命就是:甄别您的那些材料(如:哪一批材料,或哪些时段的材料,或哪些区域的材料)是归于或挨近“规范材料”的A类的,哪些又是归于或挨近B类的,哪些又是归于或挨近C类的等等。然后按类陈说您的材料即可。比如3:假如您的材料只需“内部比较”,那您先得“自我分类”,然后按您的“自我分类”类别去陈说您的材料。例如,在您的研讨区域里,哪些亚区域的材料是归于您的“自我分类”的A类?哪些亚区域归于B类? 那些亚区域归于C类?等等。

4评论和定论

先需阐明,有的作者愿意将“评论”与“研讨结果”兼并,要么在陈说材料的一起去评论材料的意义,要么在材料陈说完成后立刻评论材料的意义。不过,科学“四股”里,评论(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是被另列的。

前面说过,在导言部分,您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和概括的意图就是:有说服力地和逻辑地导出您的文章的论题!在评论和定论部分,您得首要重述您在导言部分导出的论题,然后按您在“研讨结果”部分的材料叙说逻辑去评论您的材料的意义。比如1:假如您的文章是应战或证明一个已有的材料或说法,您需求在比较您的材料和您要应战或证明的“本来”材料或说法的基础上去评论:这“本来”材料或说法是站得住脚仍是站不住?为什们?比如2:假如您的意图是去比照您的材料和“规范材料”,您的评论天然是:以“规范材料”为基础,解译您的材料的意义。比如3:假如您的材料仅仅“内部比较”,那您的评论天然是:按您的“自我分类”类别(如A类、B类、C类,等等),您的哪些材料是归于哪一类的?各属其类的意义又是什么?例如,在按时代序列的评论里,我常用的“远高于均值”、“高于均值”、“挨近均值”、“低于均值”、“远低于均值”等分类就能够标明某个变量(如温度)跟着时刻的改变特征(如:“远高于平均温度”、“高于平均温度”、“挨均温度”、“低于平均温度”、“远低于平均温度”)。

定论部分也可所以独立的(假如将“评论”与“研讨结果”兼并的话)。定论部分能够挑选的逻辑是您想“正告”您的读者的逻辑,它无需遵从您在“研讨结果”部分和“评论”部分用过的逻辑。例如,您能够挑选一个“随意”的逻辑:(1)您的材料显现,您的研讨亚区1是归于规范材料的A类,您的研讨亚区2是归于规范材料的B类。可是您的研讨亚区3则不归于规范材料的任何一类。这儿您能够猜测它(亚区3则不归于规范材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或您就爽性说:您不知道理由。(2)天然啦,正是因为您还不确定或不知道它(亚区3则不归于规范材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您就能够主张:咱们应该去验证“规范材料”,进而,您还能够主张“验证”的战略啦。当然,上述仅仅一个很多可能的比如里的一个比如。

5摘要

评论部范文篇9

关键词:史家笔法《焦点访谈》电视新闻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浩如烟海的史籍又使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电视新闻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中不乏从传统史学中汲取的养分。中国传统史家在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形成了一些我们值得继承的笔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史论”笔法和“寓论断于序事”笔法。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评论栏目,也是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精品栏目,它的出现和成功一时在中国电视界掀起了一股“焦点访谈”热,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对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以《焦点访谈》为分析文本,审视和剖析史家笔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式。

一、《焦点访谈》中“史论”笔法的运用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从历史编撰角度来看,《左传》在叙述历史活动时有概述,有直述,对于主要的历史事件必叙述其前因后果,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在记述事件的同时,书中又重视记述人物的言行,反映出社会的各种情状。更为重要的是,《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等多种史评形式。在《左传》中,冠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条。此外还有直接发表议论,直接引用他人言论及论证、预言等形式。《左传》通过以上形式,表述了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开创了中国“史论”之先河。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时继承了《左传》作者直接评史的方法,在正文的篇前有序,篇后有“赞”,或加之以“太史公曰”,这些都是作者紧扣史实发表议论的著名文字。有些篇章的序文,则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或对某一社会问题加以经验总结性质的论述,它比之《左传》的史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史记》既成一部“信史”,同时又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历史巨著。

这种紧扣事实由作者直接发表评论,阐明观点、意见及看法的“史论”笔法,在《焦点访谈》中有着普通的运用,从位置的安排上看,有篇前、篇中和篇后三种方式。

2001年6月3日播出的《信封里的真相》中,针对存在的“药品回扣”现象,在讲述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药品回扣”事件时,节目就首先由主持人发表评论:“收受药品回扣,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加重国家和患者的负担,而且还会严重破坏医德医风。”

2002年1月17日播出的《兑付不了的假国债》,反映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假国债事件。在叙述了佳木斯市郊区财政局出售假国债,造成住房公积金流失的事实后,篇中记者直接出面评论:“……而更为严重的是,出售假国债这种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破坏金融秩序,它破坏的是在百姓中认可程度极高的国债的信誉。”

2002年3月22日播出的《法律不是儿戏》中,对于江西省彭泽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办案人员乱执法的问题,在节目的最后紧扣事实直接用评论来阐发观点:“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是公安局经侦大队的重要工作,而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则不仅仅是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所以,我们的执法人员只有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提高自己的执法办案水平,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些位于篇前、篇中和篇后的评论,借鉴了“史论”笔法,精练而准确,鲜明地表述了传播者的意图。

二、《焦点访谈》中“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实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这种笔法为他以后的历代史家所尊崇。

在《焦点访谈》中,对于“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形式:

1.借用他人的话语

司马迁结合具体的史事,吸收当时人的评论或反映,不用作者出头露面,就给一个历史人物作了论断。更妙的是,他吸收的这些评论反映的都是记述历史事实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本身也反映了历史事实。这样写来,落墨不多但又生动、深刻。作者并没有勉强人家接受他的论点,但他的论点却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焦点访谈》在2002年3月21日播出的《名鳖之争》中,也采用了这种笔法。《名鳖之争》反映是杭州市养鳖协会乱评所谓名牌鳖的事件,对此问题,《焦点访谈》就借用了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处长的话来作出论断,表达观点:“……它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001年11月30日播出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中,也借用了村民的话来表明对漠视生命的在场干部的看法:“孩子淹死得冤枉!说老实话,是别人养的娃,心不疼!我说八个车十六人,下去两个都捞上来了,甭说都下去。就是没有人管!我车走我的,死了她活该!死了不是我的娃!我是这么看的。哎呀,我说都是咱们当领导的人,不是一般人啊!”

2.两两对照

司马迁善于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问题,以显其意。《史记》中有不少篇章是用两两相对的写法,两篇对看而意旨更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张释之冯唐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和《汲郑列传》,都是可以对照着看的名篇。公务员之家

同样,《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一个整体,不同时间播出的节目也是有联系的,也可以两两对照着看,从对照中感受观点、意见、看法。《焦点访谈》在2001年11月30日播出《当孩子落水的时候》,反映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某些干部面对一个十三岁孩子落水而不施救的事情。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在同年的12月28日播出了另一个也是有关落水的事件——《乡亲落水之后》,讲述的是2001年11月30日,安徽省毫州市吴老家渡口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共有四十多名乘客落水。事故发生后,当地许多村民不顾生命危险,主动救助落水群众,被人们传为佳话。两两对照,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对冷漠无情的谴责,对高尚品德的赞颂。

3.细节的描写

司马迁非常注重对历史人物细节的描写,有时似是不经意的捎带的叙述,但却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司马迁善于用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风气、政治问题,同时也就在其中表达了作者的褒贬。

《焦点访谈》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笔法。上文所提到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这一期节目中,就有许多的细节描写。对于小王萍的落水,“当时是下午三点多,村里的人都去干活了,只有刘庄村六十四岁的徐老汉和一个妇女目睹了这一切。”而当时目睹孩子落水的宁夏吴忠市干部考察车队,“一行共有三十五人”、“都是男的”、“年轻都年轻”、“同车的另两个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细节的描述说明了这些干部是有能力抢救小王萍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施救。不用直接发评论,观点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还描写了这样一段细节:“在新堡中学初一(1)班的教室里,这个位子突然地空了下来。在渴望求知的眼睛里再也不会有王萍的目光,在琅琅读书声中,再也不会有王萍的声音。我们在老师那里见到了王萍那天考试的试卷,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王萍这次考试得了九十八分。谁会想到,这竟是这个十三岁女孩的遗作了。”这一段描写,就是对那些漠视一个花季生命的人的谴责。在这一整期节目中,《焦点访谈》没有一句批评之语,但细节描绘却使褒贬自明。

参考文献

[1]李炳泉,邸富生.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3]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评论部范文篇10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从历史编撰角度来看,《左传》在叙述历史活动时有概述,有直述,对于主要的历史事件必叙述其前因后果,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在记述事件的同时,书中又重视记述人物的言行,反映出社会的各种情状。更为重要的是,《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等多种史评形式。在《左传》中,冠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条。此外还有直接发表议论,直接引用他人言论及论证、预言等形式。《左传》通过以上形式,表述了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开创了中国“史论”之先河。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时继承了《左传》作者直接评史的方法,在正文的篇前有序,篇后有“赞”,或加之以“太史公曰”,这些都是作者紧扣史实发表议论的著名文字。有些篇章的序文,则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或对某一社会问题加以经验总结性质的论述,它比之《左传》的史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史记》既成一部“信史”,同时又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历史巨著。

这种紧扣事实由作者直接发表评论,阐明观点、意见及看法的“史论”笔法,在《焦点访谈》中有着普通的运用,从位置的安排上看,有篇前、篇中和篇后三种方式。

2001年6月3日播出的《信封里的真相》中,针对存在的“药品回扣”现象,在讲述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药品回扣”事件时,节目就首先由主持人发表评论:“收受药品回扣,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加重国家和患者的负担,而且还会严重破坏医德医风。”

2002年1月17日播出的《兑付不了的假国债》,反映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假国债事件。在叙述了佳木斯市郊区财政局出售假国债,造成住房公积金流失的事实后,篇中记者直接出面评论:“……而更为严重的是,出售假国债这种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破坏金融秩序,它破坏的是在百姓中认可程度极高的国债的信誉。”

2002年3月22日播出的《法律不是儿戏》中,对于江西省彭泽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办案人员乱执法的问题,在节目的最后紧扣事实直接用评论来阐发观点:“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是公安局经侦大队的重要工作,而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则不仅仅是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所以,我们的执法人员只有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提高自己的执法办案水平,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些位于篇前、篇中和篇后的评论,借鉴了“史论”笔法,精练而准确,鲜明地表述了传播者的意图。

二、《焦点访谈》中“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实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这种笔法为他以后的历代史家所尊崇。

在《焦点访谈》中,对于“寓论断于序事”笔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形式:1.借用他人的话语

司马迁结合具体的史事,吸收当时人的评论或反映,不用作者出头露面,就给一个历史人物作了论断。更妙的是,他吸收的这些评论反映的都是记述历史事实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本身也反映了历史事实。这样写来,落墨不多但又生动、深刻。作者并没有勉强人家接受他的论点,但他的论点却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焦点访谈》在2002年3月21日播出的《名鳖之争》中,也采用了这种笔法。《名鳖之争》反映是杭州市养鳖协会乱评所谓名牌鳖的事件,对此问题,《焦点访谈》就借用了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处长的话来作出论断,表达观点:“……它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001年11月30日播出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中,也借用了村民的话来表明对漠视生命的在场干部的看法:“孩子淹死得冤枉!说老实话,是别人养的娃,心不疼!我说八个车十六人,下去两个都捞上来了,甭说都下去。就是没有人管!我车走我的,死了她活该!死了不是我的娃!我是这么看的。哎呀,我说都是咱们当领导的人,不是一般人啊!”

2.两两对照

司马迁善于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问题,以显其意。《史记》中有不少篇章是用两两相对的写法,两篇对看而意旨更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张释之冯唐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和《汲郑列传》,都是可以对照着看的名篇。

同样,《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一个整体,不同时间播出的节目也是有联系的,也可以两两对照着看,从对照中感受观点、意见、看法。《焦点访谈》在2001年11月30日播出《当孩子落水的时候》,反映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某些干部面对一个十三岁孩子落水而不施救的事情。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在同年的12月28日播出了另一个也是有关落水的事件——《乡亲落水之后》,讲述的是2001年11月30日,安徽省毫州市吴老家渡口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共有四十多名乘客落水。事故发生后,当地许多村民不顾生命危险,主动救助落水群众,被人们传为佳话。两两对照,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对冷漠无情的谴责,对高尚品德的赞颂。

3.细节的描写

司马迁非常注重对历史人物细节的描写,有时似是不经意的捎带的叙述,但却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司马迁善于用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风气、政治问题,同时也就在其中表达了作者的褒贬。

《焦点访谈》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笔法。上文所提到的《当孩子落水的时候》这一期节目中,就有许多的细节描写。对于小王萍的落水,“当时是下午三点多,村里的人都去干活了,只有刘庄村六十四岁的徐老汉和一个妇女目睹了这一切。”而当时目睹孩子落水的宁夏吴忠市干部考察车队,“一行共有三十五人”、“都是男的”、“年轻都年轻”、“同车的另两个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细节的描述说明了这些干部是有能力抢救小王萍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施救。不用直接发评论,观点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还描写了这样一段细节:“在新堡中学初一(1)班的教室里,这个位子突然地空了下来。在渴望求知的眼睛里再也不会有王萍的目光,在琅琅读书声中,再也不会有王萍的声音。我们在老师那里见到了王萍那天考试的试卷,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王萍这次考试得了九十八分。谁会想到,这竟是这个十三岁女孩的遗作了。”这一段描写,就是对那些漠视一个花季生命的人的谴责。在这一整期节目中,《焦点访谈》没有一句批评之语,但细节描绘却使褒贬自明。

参考文献

[1]李炳泉,邸富生.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3]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4]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档案2003.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