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4:47:46

评点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金圣叹;文学评点;文学批评;韩国古典小说

0.序言

评点本小说采用评点的形式表达明确的创作思想和批评理论,作为古典文学评论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评点形式始见于中国的古代诗文评论,最先出现于宋代的诗话批评,后来又扩大到散文、小说领域,由于对文本的精密分析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明朝后期,评点开始广泛应用于小说批评,17世纪中叶,金圣叹(1610一1661)通过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进一步完善了评点的形式,把中国叙事文学的评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带来了评点的繁荣。

明清时代,由于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风靡中国的金圣叹评点也自然而然地传人了朝鲜王朝。据笔者调查,多种版本的金圣叹评点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现藏于韩国各图书馆,其中包括1657年在中国刊行的木版印刷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此后数百年间中国国内刊行的石版本、活字本及朝鲜国内的手抄本共数十种。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1657年本在韩国的存在,意味着金圣叹文学评点很早就已传入朝鲜半岛,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西厢记》众多国内版本的存在和韩国国内手抄本的出现则证明金圣叹文学评点在朝鲜半岛流传很广,深受朝鲜文人的喜爱。

从现存文献来看,金圣叹评点本至少在l8世纪中后期传人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记录出现于李圭景的《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文中提到:“圣叹被祸之事,不少概见于书史。译人金庆门人燕,有人潜道之如此,其书绝贵。我英庙乙未,永城副尉申绥,使首译李谌始贸来__册,直银一两,凡二十册,版刻精巧”。(1969:230)这一记录证实,1775年,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已传人朝鲜半岛,而在此之前,韩国文人已经熟知金圣叹。

此外,现存文献中有关金圣叹文学评点的记录也随处可见,如朝鲜王朝文人俞晚柱(1755~1788)的日记《钦英》详细记录了作者从1784年闰3月5日至5月10日仔细阅读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的经过及数次阅读金圣叹评点本《西厢记》的事实;朝鲜王朝后期著名的北学派四大家之一——著名学者李德懋(174l—l793)给同为四大家之一的好友朴齐家(1750一?)写信,指出其“笔下所淋,眸之所烛,心之所役,无之而非金人瑞”(1983:77),反映出当时的进步文人也醉心于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当时中人阶层的文学领袖张混(1759-1828)也证实,自己的儿辈对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赞莫舌扪,爱不手释”,自己也在众人力荐下阅读了此书(1986:650)。这些都说明,在18至19世纪,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在朝鲜社会传播广泛,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爱。

朝鲜王朝的文人们不仅满足于阅读、欣赏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还积极借鉴金圣叹评点的文学思想和表现手法进行诗文的创作和翻译,代表人物包括李钰(1760—18l2)、丁若镛(1762一l836)、金正喜(1786-1856)等朝鲜王朝后期著名的文人、学者。(韩梅,2006:41—100)不仅如此,19世纪,朝鲜王朝的文坛上相继出现了数部评点本小说,如石泉主人(生卒年不详)1809年创作了《折花奇谈》,朴泰锡(1834一?)1852年创作了《汉唐遗事》,水山先生(生卒年不详)对当时最为热门的说唱艺术——盘骚里名剧《春香传》进行了改写,创作了《广寒楼记》。《折花奇谈》继承了爱情小说的传统,但特殊之处在于它讲述的是已婚者的婚外恋情;《汉唐遗事》是一部纯粹虚构的故事,其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讲述圣明起兵称帝直到清统一三国建立大唐,基本照搬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惯例,后半部分以11个结义兄弟的故事为核心,英雄传奇的性质很明显;《广寒楼记》是《春香传》的改写版,讲述了士大夫子弟李桃邻(即《春香传》中的李道令)与妓女之女春香超越身份障碍相爱、分离又团圆的曲折恋爱故事。这3部作品都以汉文写成,并采用评点形式对小说内容进行了评论,标志着韩国古典小说评论的形成,特别是巅峰之作——《广寒楼记》以深入细致的评论代表着韩国古典小说评论的最高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有趣的是,上述3部评点本小说在形式上都表现出与金圣叹评点的诸多相似,如《折花奇谈》和《汉唐遗事》都采用了回首评的形式,特别是《广寒楼记》的两篇序文、读法、回首评、夹批、圈点都与金圣叹评点的体例高度一致,而且其“读法”中列出“宜饮酒读,可以助气;宜弹琴读,可以助韵;宜对月读,可以助神;宜看花读,可以助格”等内容(水山,1997:10),与金圣叹评点本《西厢记》中的“读法”如出一辙。这说明韩国评点本小说的作者、评点者都极为熟悉并且非常喜爱金圣叹的评点。因此,本文将对以《折花奇谈》、《汉唐遗事》、《广寒楼记》为代表的韩国古典小说批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水浒传》评点进行具体比较,以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1.动机论

在金圣叹生活的明末清初,文人把小说、戏剧当作消遣之物阅读,认为它们是“小道”,并未给予重视。因此,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之前,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评点动机:

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之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而幸而犹尚存暂有于此。幸而犹尚暂有于此,则我将以何等消遣以消遣之?……我亦于无法作消遣中,随意自作消遣而已矣。后之人之读我之文字,我则已知之耳,其亦无奈水逝云卷,风驰电掣,因不得已而取我之文自作消遣云尔……嗟乎!是则古人十倍于我之才识也,我欲恸哭之,我又不知其为谁也,我是以与之批之刻之也。我与之批之刻之,以代恸哭之也。夫我之恸哭古人,则非恸哭古人,此又一我之消遣法也。

(金圣叹a,卷1:3—6)

金圣叹表示,自己评点的目的是将其当作人生的“消遣法”,更具体地说,一是为纪念才华出众的原作者,更为重要的是向世人、后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观点肯定了小说、戏剧的价值,对其创作与评论赋予了重要意义。

关于《折花奇谈》的创作目的,作者只是简单地表示是为了将其作为“闲中玩览之资”(石泉主人,1994:4),这一说法本身与金圣叹提出的“消遣法”之说异曲同工。而《汉唐遗事》的作者在序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夫人生此世,疾如石火,幻如泡花,而消遣无法,极可怜闷。故于无消遣之中,强生消遣法,述此而校之评之耳。夫以暂之在我,既无以消遣,则暂在之他人与未来之人,亦复如是。故以无消遣中强生消遣法,自以消遣而兼遗为他人与未来人,亦何不可之有?

(朴泰锡,1915:1)

根据以上两段引文,比较朴泰锡和金圣叹的动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认为人生短暂,值得珍惜,都将现在的自我称为“暂有之我”,金圣叹形容人生就像“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朴泰锡比喻人生“疾如石火,幻如泡花”。其次,两人都把自己创作、评点小说或戏剧称为“消遣法”,希望通过它为自己为他人以及后人留下“消遣”之资,借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金圣叹提出的“恸哭古人”没有出现在朴泰锡的文章中,究其原因,金圣叹评点的对象《西厢记》是前人的作品,朴泰锡则是“述此而校之评之耳”,并无“古人”——原作者让他凭吊。

《广寒楼记》对创作、评点乃至改写的动机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作广寒楼记者,其必有恸哭古人、留赠后人之意也。呜呼!自吾以前而有千世万世之人,自吾以后而有千世万世之人。自吾以前千万世之人,吾可得以知其名也。自吾以后千万世之人,吾不得以知其名也。吾可得以知其名者,则其人皆有所留赠于吾。而吾之所以恸哭者,其人之迹也。吾不得以知其名者,则吾亦有所留赠于其人。而其人之所以恸哭者,吾之迹也。

(水山,1997:l0)

以上引文是说,《广寒楼记》的作者根据古人之迹——《春香传》对原作者进行了凭吊,对《春香传》的改作和评点创作出《广寒楼记》,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痕迹留给后人,让后人凭吊。由此看来,上述引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全盘接受了金圣叹在《西厢记》两篇序文中所表示的“恸哭古人”“留赠后人”之意(金圣叹a,卷1:7—9)。《广寒楼记》中还特别提到:“春之玉貌冰心,松竹之节,可谓千古之佳人烈女也。若使施耐庵、金圣叹之流出于东方,则必铺张翰墨之场,留为吾辈清玩,不翅西厢之传奇。”(云林樵客,1997:3)这明确表示《广寒楼记》的创作和评点是深受金圣叹评点中动机论的启发与鼓励。

抛开文学评点的主观目的,仅就评点的客观作用而言,金圣叹在《水浒传》总评中指出:“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金圣叹a,卷1:29—30)金圣叹认为,小说、戏剧本是作者精心创作的结晶,但大部分读者只看作品的内容梗概,不能领悟作品在结构、表达上的诸多精妙之处,枉费了作者的一番苦心,评点者只有深入分析“作者之意思”,才能让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欣赏作品的真髓。这一点也引起了韩国文人的共鸣:

书有生动处、关键处、照应处、起伏处,若看者昧作者之意,不知为何言,则如矮子看场,但听人之言笑而随人言笑,人日好,我亦日好,人日不好,我亦日不好,亦何有于消遣?(朴泰锡,1915:1)

在以上引文中,朴泰锡指出,作品出自作者的精心构思,如果读者不能理解“作者之意”,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由此看来,朴泰锡也认为,评点的价值在于点破“作者之意”——创作意图和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这大概就是他不辞劳苦对自己的作品又进行评点的原因。

正是由于韩国评点本小说的作者和评点者接受了金圣叹评点中所表明的动机,因此,《广寒楼记》中直接将其作者比做金圣叹:“若夫锦心绣口,千幻万变,提古人之性情,焕时人之耳目,则水山与圣叹,虽谓之同,可也”。(小广主人,1997:9)这也进一步说明韩国古典小说批评的出现的确受到了金圣叹评点的启发和鼓励。

2.结构论

金圣叹尤为重视作品的首尾照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留下了很多关于结构的论述。他说:“篇各成文,文各有意,有起有结,有开有阖,有呼有应,有顿有跌。”(金圣叹b,卷10:52)在具体的评点中,金圣叹也常用“照应”“呼应”“伏线”“起伏”等评语。这一观点也突出表现在韩国古典小说的评点中。如《汉唐遗事》评点中多次高度评价作品起伏剧烈、变化多端的结构,“今此书虽多有段落而忽起忽伏,正如兵家八阵,皆逐天文气候山川向背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多次用“遥遥相应”“下文伏线”等加以评论。(朴泰锡,1915)在《广寒楼记》中,水山也曾评价说“今见广寒楼记第二回,则行文曲折”。(1997:43)表现了作者对结构的关注,关于金汉去汉阳寻找李桃邻求救的内容,评点者以“伏线”二字做评,点明了这为后来金汉与微服私访的李桃邻中途相遇埋下了伏笔。

金圣叹还对作品的结构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如在《西厢记》的评点中,金圣叹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多种结构方式总结为“生”与“扫”、“此来”与“彼来”、“三渐”与“三得”、“二近”与“三从”、“实写”与“空写”等,把性质相近的事件总结归纳在一起,并以数字表示其反复的次数,还通过“生”与“扫”、“此”与“彼”、“近”与“从(纵)”等反义词把多个情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作品各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金圣叹a,卷6:80—85)金圣叹极为欣赏这种变化多端的构成方式,认为“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问,斯真天下之至乐也”。(金圣叹a,卷6:49)这种对结构的细致分析在《折花奇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作品中,两位主人公互相试探、数次相约都未能如愿,后来又是在灰心绝望之际得偿夙愿,可谓一波三折,其情节之曲折跌宕为韩国古典小说中所罕见。因此,作者也感叹:“一期二期三呼四唤,竞莫能遂其意。则今之直走魏都,是果真耶,梦耶?”(石泉主人,1994:56—57)《折花奇谈》评点中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也与金圣叹的评点极其相似:南华子日,上下六篇三题,见面者为九,有约不偕者为六。假梦者为一,真梦者为一。真心相思,假梦相接;假心自绝,真梦忽圆。先有意而自媒于妪,后有意而自绝于妪,以一李生而有自媒自绝之文。先有心而纳媒于生,后无情而峻斥于生。以一老妪而有纳媒峻斥之文。……梅之一见以生自媒,梅之再见,又以生自媒。自媒两遭,遥遥相对。妪之一期为真期,生之一失为真失。一梦而似真非真,真见而似梦非梦。……前后中终,问间相对,遥遥相连。

(石泉主人,1994:56—57)

文中把整个作品中分布于各处的相似或相反的情节分别总结为“真梦”与“假梦”、李生向老太婆“自媒”与“自绝”、老太婆向李生“纳媒”与“峻斥”、李生向舜梅“自媒两遭”,指出了各处内容的相互照应、相互关联以及不断出现的转折。评点者不仅仅指出了结构的起伏变化,并认为这种起伏多变的结构为作品增添了趣味性。(南华散人,1994:24)

3.人物论

在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中,对作品人物形象化的论述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他对核心人物表示了关注,认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一个,其他人物都为核心人物服务。如在《西厢记》的评点中,金圣叹指出:

《西厢记》止写得三个人,一个是双文,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其余如夫人,如法本,如白马将军,如欢郎,如法聪,如孙飞虎,如琴童,如店小二,他俱不曾着一笔半笔写,俱是写三个人时,所忽然应用之家伙耳。……双文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的起承转合。

(金圣叹a,卷2:19—20)

金圣叹认为,在《西厢记》的众多人物中,以张生、莺莺、红娘3人最为重要,其他人不过是道具,但归根结底,《西厢记》只是写了莺莺一个人。与此同时,金圣叹也借绘画的方法指出与核心人物关系密切的人物也必须精描细写:

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不在于云者,意故在于月也。然而意必在于云焉,于云略失则重,或略失则轻,是云病也。云病则月病也……将写双文,而写之不得,因置双文勿写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金圣叹a,卷4:10一12)

在引文中,金圣叹强调,正如画家画月亮时要精心描绘云彩一样,为了让核心人物有声有色,就必须把周边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以便更好地衬托出核心人物。

这一观点也出现在《广寒楼记》的评点中,例如在评点主人公春香和其他人物、背景的关系时,评点者写道:

读广寒楼记者,先须辨形、辨影。南原,影也;广寒楼,影也;至于花卿,亦影也。形则春香一人耳。

(小广主人,1997:56)

文中强调春香是《广寒楼记》中的核心人物,其他人不过是陪衬而已,并且也以绘画的方法为喻,具体地阐述了烘托核心人物的方法:

其叙南原形胜,画东海也。其叙李桃邻风流文采,画海上诸峰也。其叙情叙别,画水、画石也。其叙元崇诸人,画林问寺也。其叙芙蓉诸妓,画云中庵也。……至叙春香之艳态贞节,则前迎而后送,左侧而右应。宛然昆卢之峰,缥渺而特立者也。

(云林樵客,1997:3—6)

评点者以描绘韩国名山金刚山为喻,认为春香就如同金刚山的主峰昆卢峰,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她的美貌和贞节。这与金圣叹主张核心人物占据核心地位、对周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重要的观点完全一致。

《广寒楼记》的评点者不但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也对事件的展开与核心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移职,影也;治行,影也;凭栏流怅,影也;携酒献贺,影也。形则离别二字耳。方春香之离别也,千般恨,万般愁,有非笔精墨妙之所可形容。则虽以水山之才,不得不为影边说。

(小广主人,1997:56)

文中提出了人物形影论,将各种事件与核心人物的关系区分为形与影,认为李桃邻父亲的调离和治行等都是衬托李桃邻与春香分离的工具,只不过是影,形则是春香与李桃邻的离别,作者借助这些情节更为有效地衬托出了春香的离愁别恨。这样,《广寒楼记》的评点把金圣叹评点中限于核心人物与周边人物的论述扩展到了核心人物与事件关系的论述。

在人物的形象化方面,金圣叹提出了个性化的主张,如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他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b,卷1:11)在这里,金圣叹强调《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各不相同,处境、性情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外貌、表情和语言行为。《广寒楼记》中也强调根据各个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予以不同的描写,如春香拒绝服侍元崇,被打人监牢后,急于巴结元崇的妓女芙蓉、同情春香的妓女牡丹、春香的母亲月梅、为春香和李桃邻牵线搭桥的金汉等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对此,评点者评论说:“芙蓉自有芙蓉心事,牡丹自有牡丹心事,月梅自有月梅心事,金汉自有金汉心事。各各成文,不相蹈袭,真是叙事妙品。”(金圣叹a,卷4:45)这里同样指出对各个人物的个性化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性。

4.结论

评点范文篇2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冰心先生的《纸船》(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冰心(投影显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的一首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师:大家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和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板书: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对母亲深情的倾诉)下面请大家再次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在第二节中听出了沮丧,当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作者很沮丧。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去读?

生:应该用一种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内心特别地感伤。语速慢一点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像第二节中的“万水千山”应该读成重音。

师:为什么要读成重音?

生1: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生2:纸船虽然很小很单薄,但承担的是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纸船载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师:你具有诗人的语言,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读“万水千山”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位同学为我们描述的图景中去。同学们用笔为“万水千山”这四个字标上重读符号(学生标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个词朗读重音的讨论,你认为在诗歌朗读中什么样的词语需要重读?

生:能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深入体会诗的感情,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标画出来。(学生自读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不灰心”应该重读。因为纸船尽管一次次地被天风被海浪吹打,但诗人并不灰心沮丧,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师:同学们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就标上重读符号吧。

生2:“母亲”应该重读。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师:对,这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切,呼唤母亲,希望母亲能听到、能了解女儿的心愿,能理解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生3:我觉得“至爱”和“求”应该重读。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3:“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求”在这里应该是“祈求”“恳求”的意思,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师:你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正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至爱”才使离开母亲怀抱的诗人对母亲思念不已,才会有祈求纸船实现心愿的做法。请同学们将这几个词语标示一下。(学生标示)

师: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诗节,,读出这种深情的呼唤。(学生齐读)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带来了一则材料,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师深情朗读)

师:但愿这小小的白船能载着诗人的心愿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要借这小小的白船儿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生: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这是一种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师:你是一个很会学习,很会思考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但懂得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屏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是《繁星·序》的中诗句: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辉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屏幕显示)

其实《繁星》和《春水》都是诗人随时记录的点滴感受,愿同学们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成长的天空同样可以繁星闪烁!

入情入境话“个性”

史绍典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纸船》是一首抒情小诗,写于1923年,是冰心23岁时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途中,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海上写给母亲的。要个性化地读诗,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诗歌的个性。老师的“导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这是解读冰心的法门;同时,它又营造了鉴赏《纸船》的氛围、定下了鉴赏《纸船》的感情基调。

入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直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诗的“体验”。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是读诗的“个性化”。这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一是女儿对母亲的爱,一是女儿对母亲的倾诉。切入点、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学生中,有特别爱母亲的,也有特别要向母亲倾诉的)。

引导诵读,着重在语调、语气、语速的把握上。因此,学生可以读出“沮伤”、“感伤”等等。“沮伤”,“是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我”的失望;“感伤”,则是“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时,“我”因感触而悲伤。用词的准确,说明了学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师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万水千山”、“不灰心”、“母亲”、“至爱”、“求”等词语重音的体会,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而全部是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交往互动后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

万水千山,“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伤,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母亲,“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

求,“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从多个侧面,对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极富个性的把握(重音的体验,应该是极具个性的)。

对“很小的白船儿”的理解,更是体现着“稚子”对“童心”:

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这种感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他是“稚子”(学生)对冰心的“童心”,这就是解读的个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现与再造。再现情境,是透过反复地诵读和吟咏,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当老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时,学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则是“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像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

评点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评点阅读;阅读

情境评点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点评。引导学生进行评点阅读可以有效转化“教”与“学”的关系,即由教师的教逐渐转向学生的学,逐渐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阅读情境,也会为学生打开一个多元对话的阅读世界,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评点阅读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1],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以加深学习,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在个性化思维情感活动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获得审美享受。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评点阅读,一是教师要允许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宽度。无论是教师在课前设疑,还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无论是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还是教师对话式的阅读,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角度,并就文本内容表示赞同和质疑,进而进行分析、阐述和拓展延伸。如在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点做出引导和预设,有的学生就会从文章题目,生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是像山那样思考”“山对狼还有怎样的情感呢”“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秘密呢”“荒野带给我们到底是什么启示”等。这些个性化的问题,能够为学生个性化评点阅读指明方向。注重个性化的评点阅读,教师应对学生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即允许学生出错[2]。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误读,才有教师的介入,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时机,形成一个个教学小高潮。

二、评点阅读要注重学生探究活动

学生的个性化评点阅读散而乱,有时会出现阅读低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人云亦云,评点阅读雷同或重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学生阅读思维深度[3]。教师要利用评点阅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如在《像山那样思考》教学中,教师可抛出这个问题:“为什么文章题目叫‘像山那样的思考’而不是叫‘像狼那样思考’?”这个问题是对课文难点的有力突破,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立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说教师如果引导学生用探究式方式进行评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发现有位学生点评很有深度: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代表着大自然,而狼不是;山无言,却有生命,内涵很丰富,它是自然万物的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是永恒的;狼是短暂的、外在的、显性的。从这个意义而言,评点阅读是打开学生阅读的一把钥匙。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对阅读问题的探究,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更有精度、更有密度,真正提升学生阅读思维。

三、评点阅读要融入阅读情境之中

语文教师若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在小学时读书兴趣非常浓厚,对各种书籍都充满了好奇;但一旦升入初中,几乎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阅读,特别是对教材内文本的阅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师生的阅读环境和阅读的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经典之作很难再唤醒学生读书热情,不再使学生爱不释手、沉浸其中。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取向正从经典转向时尚、从传统转向现代。如现在的学生很喜欢曹文轩、刘慈欣等当代年青作家的小说,面对校园阅读这种环境的变化,语文教师要继续探索评点阅读,增强阅读的吸引力。对此,教师可以在点评阅读中创设阅读情境,将文本内容和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误。如在学习鲁迅学生的《祝福》时,教师大都会以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发掘小说主题。但如果把祥林嫂与周围人联系起来,师生评点阅读时就会发现“鲁四爷”“四婶”“柳妈”“婆婆”“短工”等人物构成了一个以祥林嫂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这一关系网为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就分别会从各个人物性格和命运找到突破口,从中找到彼此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探究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微写作的世界,使学生的读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4]。

四、结语

评点阅读既是教师教的变革,也是学生学的转变,经典评点阅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由浅入深的对话,使学生逐渐走向自主阅读,形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刘艳.批注式指导策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5(4):114.

[3]杜少凡,倪岗.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代意义及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2012(4):79.

评点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评点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领,自主评点文本

评点式阅读教学即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评点式阅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发、自愿、自觉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与生成课堂的理念也是一致的。评点式阅读的关键是强化问题指导,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评点式阅读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完全“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师生、生生“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和挑战性,使课堂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火花,让课堂闪现出新亮点。

二、小组合作,交流评点意见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局限于摘抄警句与梳理思路,而应在初次感知文本时,在有所感悟处画下记号或书写下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语言文字。在评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集体讨论,交换评点意见。因为阅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建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一次性到位,而是要在逐层研读过程中生成。在个人自由评点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可以解决许多共性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补充材料,提供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笔者组织学生阅读《边城》时,有学生曾在周记中提出“为什么那么美的故事读完却如此悲伤”,这样的思考其实已经上升到美学、哲学高度,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鉴赏式评点。同时评点式阅读舒放自如,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达到几千字乃至几万字,完全能透彻说理,深入鉴赏。因此,笔者专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有的小组评点出“《边城》的美是因为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朴实的爷爷,单纯的翠翠,痴情的天保,每个人都朴实的像这里的虎耳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搜集“悲剧美”的哲学资料。有的小组讨论评点出“《边城》中翠翠、傩送和天保的悲剧,其实应该就是命运的悲剧”。学生思辨力、鉴赏力都得到提升,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联系高考,拓展评点文字

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学情特点是学生将面临高考。杨邦俊老师在《呼唤经典阅读》中说“每年的高考阅读选文很自然地会进入各地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的视线,成为语文学习的必然选择。”学生在三年学习生涯中将面对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诗文,它们以优美的语句、巧妙的笔法、深邃的主题,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蕴藏了巨大的审美价值。利用相关的高考阅读选文,开展各种评点式阅读训练也是可行的。如在高三语文教学时,迫于高考分数的压力教师会传授学生许多模式化的东西,如在散文板块教学时,教师会告诉学生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线索作用即为: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但实际上学生在阅读散文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如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比邻而居》中的第三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在阅读时笔者就应有意让学生思考“气味”二字的深意,各家各户传出的“气味”蕴含了什么样的生活化的道理?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们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追问解惑,在思维困惑处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这种随着阅读的深入,从“一点”切入,重点突出,不拘泥于文章的其他内容而尽情地发挥的评点就是思考式评点。依据这样的试题模式,我们可以在阅读培训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阅读方向,把评点阅读法带入备考中,让学生知道高考阅读的考查方式,从而让学生树立评点文本的意识。

评点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评点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领,自主评点文本

评点式阅读教学即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评点式阅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发、自愿、自觉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与生成课堂的理念也是一致的。评点式阅读的关键是强化问题指导,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评点式阅读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完全“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师生、生生“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和挑战性,使课堂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火花,让课堂闪现出新亮点。

二、小组合作,交流评点意见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局限于摘抄警句与梳理思路,而应在初次感知文本时,在有所感悟处画下记号或书写下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语言文字。在评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集体讨论,交换评点意见。因为阅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建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一次性到位,而是要在逐层研读过程中生成。在个人自由评点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可以解决许多共性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补充材料,提供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笔者组织学生阅读《边城》时,有学生曾在周记中提出“为什么那么美的故事读完却如此悲伤”,这样的思考其实已经上升到美学、哲学高度,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鉴赏式评点。同时评点式阅读舒放自如,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达到几千字乃至几万字,完全能透彻说理,深入鉴赏。因此,笔者专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有的小组评点出“《边城》的美是因为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朴实的爷爷,单纯的翠翠,痴情的天保,每个人都朴实的像这里的虎耳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搜集“悲剧美”的哲学资料。有的小组讨论评点出“《边城》中翠翠、傩送和天保的悲剧,其实应该就是命运的悲剧”。学生思辨力、鉴赏力都得到提升,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联系高考,拓展评点文字

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学情特点是学生将面临高考。杨邦俊老师在《呼唤经典阅读》中说“每年的高考阅读选文很自然地会进入各地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的视线,成为语文学习的必然选择。”学生在三年学习生涯中将面对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诗文,它们以优美的语句、巧妙的笔法、深邃的主题,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蕴藏了巨大的审美价值。利用相关的高考阅读选文,开展各种评点式阅读训练也是可行的。如在高三语文教学时,迫于高考分数的压力教师会传授学生许多模式化的东西,如在散文板块教学时,教师会告诉学生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线索作用即为: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但实际上学生在阅读散文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如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比邻而居》中的第三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在阅读时笔者就应有意让学生思考“气味”二字的深意,各家各户传出的“气味”蕴含了什么样的生活化的道理?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们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追问解惑,在思维困惑处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这种随着阅读的深入,从“一点”切入,重点突出,不拘泥于文章的其他内容而尽情地发挥的评点就是思考式评点。

评点范文篇6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地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徉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之二:谈意气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义项: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这一项曾被在《泌园春·长沙》中用过,原句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正是这书生意气让他成就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他成为了永垂史册、青史留名的伟大领袖,这足见这“意气”二字如太极,生四象生万物。

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主张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飞沙。

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是意气二字所有义项不同,楚王的意气用事,与汉王的意气风发。

在汉朝的朝堂之上,说过汉王刘邦,我们便不能不谈韩信与司马迁。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成语。沙场点兵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我们依然记得他当年所受的胯下之辱。是何等的意志和气概让他压下心中的愤怒,成就今日的辉煌。

“大丈夫能屈能升”是意气,是坚强的意志和气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如果当初司马迁没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气概以受腐刑保存生命,我们就不可能到如今依旧轻哼着这无韵的《离骚》了。

这意气我们真的不可以小瞧。

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开创贞观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风发。她的意气让人折服,历史掌权的女性不在少数,可没有谁像她那般掀开那一道珠帘,穿上金灿灿的龙袍,君临天下。她的意气不止在此,更在于她留下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她的功过。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至。

古往今来,这意气一直在我们身边,从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二人升空,中国的意气让世界为之折服。生命中,有太多人太多事的意气让我们感动。从生命的谷底登上艺术高峰的邰丽华,一个人、一匹马送信的邮递员王顺友,用瘦弱的肩膀担起家庭与抚养毫无血缘关系妹妹的洪战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处处都体现伟大的意气。

“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一如意气,造就了这个世界上许多的美好事物。

之三:谈意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想像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后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与一次次的努力艰辛地铺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障碍与荆棘,也许多到无法想像。可是,充满着意气的她,何曾有过丝毫的退怯?意气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药,全身浇满煤油冲入了敌营。随着一声声巨响传来,战士们的碧血染红了养育他们的土地。那一场战役没有一人生还,然而他们走得如此轰烈,历史不会把他们遗忘,因此这场战役被世界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不会将他们遗忘,因此当我们追忆他们时仍会热泪盈眶。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

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起(原文为“扬满”——编者注),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之四: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人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评语:

作为满分作文,它最能说明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呢?让我们来剖析例文,领悟其中的奥妙。说实话,这样的高考作文题没有审题难度,一般考生都能根据题意在题目给出的“意气”三个义项中选定一个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议论文;也不难确定论点,考生在对“意气”的义项选定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类题目,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是论证和表达。考生在动笔之前要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怎样根据自己选定的论点选取论据;第二,怎样把这些论据组织成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第三,怎样按照议论文的章法和论证过程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友达。

现在我们来看例文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四位例文的作者选取的是同一论点,即按照“意气”的第二义项立意作文。在论据的选取上,四位作者选择的都是纯事实论据,没有事理论证的层次。一般说来,清一色的事实论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一大忌讳,因为单一的例证,其论证的逻辑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容易写出论证不充分的文章来。然而这四篇例文不仅使人感到理据照应,能折服人,而且富有情感,能鼓舞人。个中奥妙,全在论证结构的谨严和表达的精彩。

先看论证结构。第一篇例文先用类比法提出论点,然后分别从“舍我其谁”、“献身理想”、“勇于探索”三个方面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作出结论。全文形成总一分一总论证结构。第二篇例文的高明之处有二:一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法,如刘邦与项羽之比,有力地论证了要意气风发,不要意气用亨;二是论据选取注意到了古今结合,杨利伟与洪战辉两个论据的选用,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和说服力。第三篇例文的论证思路很有特色,全文论证过程分三个步骤:先是归纳论证,分别用翠竹、弄潮儿、行者怎样昭杀意气总结山中心论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接着分别从坚韧不屈、勇敢不惧、自信乐观三个方面论述充满自信的人的特点,实际上是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意气是生命的支撑,是成功的基石;最后连用两组排比句,第一组总结全文,第二组作出结论,概括地提出了怎样去做一个充满意气的人。第四篇例文采用了比喻论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用比喻论证法引出论点后,再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分三个分论点,层层展开;反面论证是批评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的人。最后收束全文,呼应论点。

评点范文篇7

一、评点情节内容

1.说明什么是评点。

评点,指在阅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情节内容、语言文字、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品评,从而理清课文层次,明确课文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评点课文,可以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征、故事波澜等方面进行,如对《曹刿论战》第一段情节内容进行评点,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第1段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第2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二、评析课中文句

1.教师示范。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曹刿认为"当朝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远谋"指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对作战而言指不仅能注意眼前的实情,而且能预见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并有切实可行的计划。

(2)评析句子的作用。

此句的"远谋"为全文定了一个基调,文中的战前准备、战争过程、战后论述都是围绕"远谋"进行的。曹刿的"远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表表现了他的"远谋"。

2.学生活动。

齐读课文第2段,思考问题,找出重点句子进行评析。

三、评论人物形象

1.教师示范。

分析人物可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谈,先一条一条地列出来,然后再归纳总结。如对曹刿的形象分析如下:

曹刿只是一介平民,但在国难当头他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誉与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向鲁庄公阐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主张;又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作战,实施了军事上后发制人的措拖,最终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学生活动。

评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应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能放手让曹刿正确指挥,还向曹刿询问战争如此进行的理由,说明他跟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四、评说课文朗读

这里说的"评说"即对课文朗读的品评,边读边评,看句子是否连贯,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完成课后"练习"一,体会句子的语气,举一反三,反复品读。

3.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4.对照课文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评点范文篇8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古人读书提倡“熟读精思”,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进行点评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教给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评点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讲清评点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做评点读书笔记的一般常识。

示范引路以学生熟悉的文言文做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评点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选择段落评点形式的读书笔记适合于短篇。对于初学评点者更应精选段落。所选段落,在字、词、句、内容诸方面确有可评之处。据此,我选择了《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作为首次评点练习内容。(见附)

指导实践段落选定后,对评点的要求作扼要说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时指点。

及时讲评学生评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馈,及时对评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当堂讲评,对评点好的给以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第一次评点练习,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组织第二次,练习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近一年来,我先后组织指导学生评点了《柳敬亭传》《六国论》《芙蕖》《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指南录〉后序》等文言文的重点段落或全篇。学生对用自己所学知识评点文言文热情很高,一般都很认真。为了点评好,同学之间自动讨论;为了做到语言精练,他们字斟句酌。通过几次练习,不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能写出较充实的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有四点好处: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精心阅读的习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评点练习对学生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有帮助,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③抄写原文对记忆背诵文言文中的精彩段落和佳句大有益处;④熟悉了评点法,为学生日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附:学生当堂评点《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评点范文篇9

1.串讲课型。

对于初学文言文,或遇到文字艰深的篇目,设计以串讲法为主的串讲课。

如教初一册中的《论语六则》,考虑到学生才学文言文,加之这些孔子的语录含义深奥,我便设计成串讲课。

使用串讲法应从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该串的串,该讲的讲。一般可先提示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然后再一句句、一层层、一段段边串边讲,或讲中有串,最后提纲挈领、归纳总结全篇。在教学中,要将串通和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忽视讲解,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望文生义,对文义理解较浮泛;如果忽视了串通,会使学生掌握课文支离破碎,半通不通,语不成章。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课堂的呆板,可以辅以提问或学生试讲,以活跃课堂气氛。

2.评点课型。

对文字障碍不大的课文,设计以评点法为主的评点课。

如教《六国论》,全篇文字浅显,但用词精当,论证深刻,宜适当进行评点。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这一小节,可先总评:“这几句是指责赂秦者不爱惜用血汗创造的祖业——土地。割地如草芥,仅得‘一夕安寝’,是极论‘弊在赂秦’。”然后略点出:“‘今日’‘明日’,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言割地之多;‘一夕’,言时间之短,‘起视’‘又至’,言秦之无厌。这些,都是强调‘弊在赂秦’。”

采用评点法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每段的评点都要有所侧重。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评点时才能抓得准,点到要害处,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一般地说,应当抓住以下这些地方来评点:

(1)抓题旨。

所谓“题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些都是题旨所在,评点时应当首先抓祝。

(2)抓难点。

有些是词语难懂,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有些是关键语句,如《鸿门宴》中写刘邦轻车简从到鸿门谢罪,和项羽相见,有一段辞令:刘邦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谷卩。”从全文来看,这是情节转折的关键。刘邦表白“不自意”,一方面说自己并无野心,能先入关破秦,事属偶然;另一方面不露声色地巧妙地恭维项羽,迎合项羽高傲的心理。这娓娓动听的辞令,使项羽解除了思想戒备,把事情缘由和盘托出,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这些地方,教师予以评点,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3)抓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而确定重点。重点的地方就应评点。

3.学生试讲课型。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能力,经教师提出疑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预习之后,可大胆地进行试讲。如高五册中的《促织》《治平篇》等课文。学生试讲后,教师要加评价,肯定讲得好的地方,指出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4.自译——归纳课型。

有些课文,含古汉语知识较多:有通假字,有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有使动和意动,有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这样的课文,可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自读自译,在自译的基础上,归纳文中有关古汉语知识,最后教师再归纳、订正和补充。

如《论积贮疏》,这是一篇课外自读教材,我让学生按要求自读自译课文,归纳文中的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用之亡(无)度至(纤)至悉大命将泛(fěn)何得不蹶(缺)畜(蓄)积足恃罢(疲)夫羸老南田每(亩)卒(猝)然殴(驱)民归之农衡(横)击直为此廪廪(懔懔)(2)名词活用为状语:民且·狼顾(3)形容词用如名词:怀敌附·远(4)使动用法:·怀敌·附远殴民而·归之农(5)意动用法: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6)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未·之尝闻莫·之或止莫·之振救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胡以相恤·胡以馈之·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

通过这样归纳,就能系统掌握课文中的古汉语知识。并以此文为例,让学生学会对其他课文中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归纳。

评点范文篇10

怎样教好文言文?这确实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教研教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辟专栏开展讨论是远见卓识之举,通过讨论必将对文言文教学产生有益影响。从前一阶段的讨论文章看,有反对串讲法的,有主张诵读法的……笔者认为:教好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即因文设计教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它应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但又有法。这是因为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的:①有不同的文体:论、说、疏、诗、词、曲……②有不同时代的文章:上自上古的神话、古代的《诗经》,下至近代的各种文言作品,其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③有不同作家的作品,各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文言课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千篇一律,久之,学生便会腻味厌倦,觉得学文言文枯燥无味而放弃学习。我们只有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之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笔者因文设计的几种主要教学课型。

1.串讲课型。

对于初学文言文,或遇到文字艰深的篇目,设计以串讲法为主的串讲课。

如教初一册中的《论语六则》,考虑到学生才学文言文,加之这些孔子的语录含义深奥,我便设计成串讲课。

使用串讲法应从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该串的串,该讲的讲。一般可先提示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然后再一句句、一层层、一段段边串边讲,或讲中有串,最后提纲挈领、归纳总结全篇。在教学中,要将串通和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忽视讲解,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望文生义,对文义理解较浮泛;如果忽视了串通,会使学生掌握课文支离破碎,半通不通,语不成章。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课堂的呆板,可以辅以提问或学生试讲,以活跃课堂气氛。

2.评点课型。

对文字障碍不大的课文,设计以评点法为主的评点课。

如教《六国论》,全篇文字浅显,但用词精当,论证深刻,宜适当进行评点。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这一小节,可先总评:“这几句是指责赂秦者不爱惜用血汗创造的祖业——土地。割地如草芥,仅得‘一夕安寝’,是极论‘弊在赂秦’。”然后略点出:“‘今日’‘明日’,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言割地之多;‘一夕’,言时间之短,‘起视’‘又至’,言秦之无厌。这些,都是强调‘弊在赂秦’。”

采用评点法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每段的评点都要有所侧重。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评点时才能抓得准,点到要害处,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一般地说,应当抓住以下这些地方来评点:

(1)抓题旨。

所谓“题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些都是题旨所在,评点时应当首先抓祝。

(2)抓难点。

有些是词语难懂,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有些是关键语句,如《鸿门宴》中写刘邦轻车简从到鸿门谢罪,和项羽相见,有一段辞令:刘邦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谷卩。”从全文来看,这是情节转折的关键。刘邦表白“不自意”,一方面说自己并无野心,能先入关破秦,事属偶然;另一方面不露声色地巧妙地恭维项羽,迎合项羽高傲的心理。这娓娓动听的辞令,使项羽解除了思想戒备,把事情缘由和盘托出,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这些地方,教师予以评点,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3)抓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而确定重点。重点的地方就应评点。

3.学生试讲课型。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能力,经教师提出疑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预习之后,可大胆地进行试讲。如高五册中的《促织》《治平篇》等课文。学生试讲后,教师要加评价,肯定讲得好的地方,指出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4.自译——归纳课型。

有些课文,含古汉语知识较多:有通假字,有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有使动和意动,有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这样的课文,可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自读自译,在自译的基础上,归纳文中有关古汉语知识,最后教师再归纳、订正和补充。

如《论积贮疏》,这是一篇课外自读教材,我让学生按要求自读自译课文,归纳文中的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用之亡(无)度至(纤)至悉大命将泛(fěn)何得不蹶(缺)畜(蓄)积足恃罢(疲)夫羸老南田每(亩)卒(猝)然殴(驱)民归之农衡(横)击直为此廪廪(懔懔)(2)名词活用为状语:民且·狼顾(3)形容词用如名词:怀敌附·远(4)使动用法:·怀敌·附远殴民而·归之农(5)意动用法: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6)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未·之尝闻莫·之或止莫·之振救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胡以相恤·胡以馈之·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

通过这样归纳,就能系统掌握课文中的古汉语知识。并以此文为例,让学生学会对其他课文中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