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4:21:13

披露问题

披露问题范文篇1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从依据的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来看,我国持的是独立观,视期中期间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的会计期间,每个中期经营结果的计量应适用于与年度告相同的会计原则与程序。而美国持的是整体观,视期中期间为会计年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度内发生的成本费用应该按相关基础分摊到各期间。两种观点各有优劣,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如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更加合适。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充分性原则。所谓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为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事项及其影响,所必要的信息都应完整提供并易于理解。充分披露原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即会计信息应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即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都应予以披露。二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从信息提供方来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能无限度地披露;从信息使用者来看,其使用信息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决策。三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要易于使用者理解和把握,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的连结点;其次,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能满足各种使用者的共同要求,是一种通用目的信息。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所在,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经济事实,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用性,即真实的会计信息应有利于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盲目性与风险。二是相关性,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息息相关。三是可靠性,即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可靠,不能误导用户的判定或进行虚假的误导性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财务会计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尽量做到完整。四是中立性,即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持中立。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体现在虚假、违法和误导。《会计法》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表。企业治理当局出于经营治理的非凡目的,往往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具体、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据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社会公众不信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会计表。1998年在“西藏圣地”股权纠纷中,投资者发现西藏圣地的第一大股东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公司自西藏圣地发行设立至今出资未到位,西藏圣地的资金未达到上市要求,但圣地自上市以来不但对此一直未作披露,而且企图掩盖事实。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更以其1996年年度告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而震动股市。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具体内容不充分。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包括拥有的数量不等、质量不等、时间不等。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发生的前后可能引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对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很少充分披露。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做了相应缩减,却一直未公开披露这件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查处。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息息相关,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及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定;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却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这对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无疑是极不公平的。

4、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主要体现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如: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厉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等。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企业简单地将上市等同于“圈钱”,把股份制等同于单纯的集资手段,把上市募集的资金看作“永远不必还本的无息贷款”。本文以股份公司的成立、上市为线索,对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披露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非凡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资金,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例如“琼民源”1996年虚构了5.4亿元利润、虚增6.57亿元资本公积,股价在两年中上升了1000%以上。

2、低廉的违规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另一深层原因是违规成本低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另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多的比例,“查不胜查”,因此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再者,我国现已的一些治假法规中有关惩治规定过轻过宽,因而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动力。

3、法规政出多门

目前我国制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规的机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等单位。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规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解答》、《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个案意见及案例分析》等,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但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部分的财务会计告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等规定则是依据财政部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由于部门间职责界定不清,就会形成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4、法律责任不明

《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而未将违反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的行为纳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之中。从招股说明书的披露来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而严格来说,对于临告的披露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并不具有契约或合同关系。因此,在界定法律责任归属时,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标准而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抗辩事项和损害赔偿范围,目前我国有关证券法规在该方面并无明确规定。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法规规定,违反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从行政责任上看,国内证券立法均作了较为清楚的规定。从刑事责任上看,国内相关立法均规定“违反本规定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在1997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进一步对责任人应受的刑事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民事责任,尽管《证券法》、《股票发行交易治理暂行条例》均规定违反本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对于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或规定得过于原则或抽象,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难度。

四、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减少虚假信息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涉及多个市场主体,如一个环环相接的链条,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遏制虚假信息的产生,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2、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从海外主要证券市场来看,日本、英国等都建立了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美国、加拿大等还建立了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营业处或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尽快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即时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指定刊和指定网站,还未建立类似的专用系统,也未能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因而影响了信息披露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披露的时滞与成本。

3、严格执法,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了数十项相关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

4、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增加披露表外信息内容

表外信息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表内容、了解企业而披露的一系列有助于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但又不能在基本财务表中反映的重要信息。上市公司现行财务告披露的是历史性会计信息,而且有些事项“无法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定义、确认、计量标准而无法在财务表中予以反映”,因此表外信息披露势在必行。表外信息既可丰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又能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5、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真正有用的分部告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使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合并会计表也越来越普遍。合并会计表为表使用者提供关于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是同时也掩盖了集团内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公司的经营情况。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分部告应运而生。我国证监会在1997年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中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行业披露分部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的上年与本年对比数。实际上这些内容涉及的会计信息面不宽,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难以真正达到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分部告的初衷。因此应该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中国的上市公司能提供真正有用的分部告,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使分部告能够在证券市场中起猜测性信息的作用,在宏观上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

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它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经营业绩指标、公司治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经济决策时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非财务信息,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对投资者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弥补了现行财务告的不足,有助于其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上市公司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其改进企业经营治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应该披露非财务信息,我国也应制定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规,认为规范信息的披露行为。

参考文献

黄红英、郑兰先:新经济下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2002.

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

赵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财会研究,2001.

张波:我国上市公司财力信息披露现状分析.财会研究,2002.

披露问题范文篇2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两大痼疾

(一)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禁不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合规,是评价证券市场是否规范、健康的主要标准。而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却屡有发生。2002年2月,沪、深证交所分别对2001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了等级评估:深交所514家挂牌公司中,30家优秀、201家良好、249家一般、34家不及格;上交所646家挂牌公司中,53家优良、534家合格、59家不良。2001年,中国证监会查处与虚假披露相关的案件33起,处罚上市公司8家、高管人员80多人,处罚涉案会计师事务所3家以及注册会计师。21人。上述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禁不绝,问题相当严重。

(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证券是一种特殊商品,—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既是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虽然各有关方面已愈来愈重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断制定、完善相应法规。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的力度,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肆无忌惮地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致使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琼民源”、“郑州百文”、“中科创业”以及“银广夏”等,无一不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机。此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疏漏和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也是令人堪忧的。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三大危害

(一)破坏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对上市公司而言,信息披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且也是其是否诚实信用的一种直接体现。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能为上市公司赢得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有关研究表明,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做得好的上市公司的股价都相对高于其他同类公司。相反,信息披露违规甚至恶意造假,则会破坏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并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目前的短期行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中科系”崩盘、“亿安科技”操纵股价、“银广夏”虚构利润,虽然这些事件相对于我国1170多家上市公司而言只是极少数,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

(二)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广大公众持续的证券投资,就不可能有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要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因为如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其结果必然是投资者选择远离这个市场。为此,各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投资者的利益采取了种种保护办法,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英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因恶意披露虚假信息致使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却时有发生。2001年8月,“银广夏”虚构7.45亿元利润的造假事件终于曝光。这虽然是监管的成果,是正义的胜利,但其复牌后的连续15个跌停板、25.32元的跌幅,也使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我们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到:我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多么需要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三)形成了内幕交易的温床。2002年5月27日,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推出了题为《中国股市重大事件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9年和2000年5类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前后股价异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呈现以下特点:内幕交易常和股价操纵相伴随;从业绩变化到人为制造题材都成了内幕交易者的温床。在利用虚假信息披露进行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方面,“银广夏”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中国证监会的查处结果表明:“银广夏”“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与此相应,“银广夏”2000年的涨幅达到了440%。

三、信息披露违规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追求不正当利益。上市公司为了追求某些不正当利益而不惜在信息披露方面违规违法的案例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并不罕见。较为典型的有:(1)为了获取暴利,欺诈、包装上市。如“蓝田股份”、“PT红光”、“郑州百文”、“ST黎明”等原本不具备股票发行和上市条件的公司,通过虚假包装,都堂而皇之地挂牌上市了。(2)为了保住某些资格,恶意粉饰财务会计信息。例如,由于我国在上市公司的配股问题上设置了净资产收益率门槛,因此,有些不符合规定条件而又想保住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就虚构利润。又如,面对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特别处理、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停牌的明文规定,部分经营不善而又不愿被特别处理或停牌的上市公司,就会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来进行利润包装。

(二)内幕交易者牟取非法利益。10年来,不成熟的中国证券市场显得投机性过强。过强的投机性又成了滋生庄家行为的土壤。由于庄家坐庄和出局的重要手法是炮制题材和适时地披露题材,因此,如果没有上市公司有效和密切的配合,庄家运作会寸步难行。就此而言,庄家行为和内幕交易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有时甚至是同一的。我们从“银广夏”1999年以来的K线图中可以发现,“银广夏”虚构利润的最终日的就是为了配合庄家的炒作。正是由于炮制了惊人的利润,才有“银广夏”低市盈率、高成长性蓝筹股神话的出笼,才有“银广夏”2000年位居深沪两市涨幅第二的440%的涨幅。“银广夏”的疯狂造假是一场活生生的庄家与内幕交易者联手操纵股价、共同牟取暴利的骗局。

(三)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国家股比重大,流通股比重小。“一股独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尽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五分开”分不开,大股东利用种种手段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像“ST棱光”、“ST猴王”、“济南轻骑”、“粤金曼”、“三九医药”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利用他们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地位,假借各种名义,甚至利用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在大股东的眼中,上市公司就是自己的“提款机”。

(四)规则制度不完善、监管处罚欠力度。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例如,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尚待完善。又如,86.4%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公司制也有问题。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实行有限责任制,只能是合伙制;在我国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必须有一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监管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深交所综合研究所2002年5月20日推出的题为《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实际效果研究》的研究报告认为:(1)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尤其是以内部批评为主的处罚方式,未能足够地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成本,没有起到防止再犯的效果。这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2)在2001年前受处罚公司的再融资(包括增发和配股)机会与未受处罚的公司相比,无显著差异。以内部批评为主的处罚手段,对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和机会没有影响。

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四项主要工作

(一)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

这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定信息披露的准则,二是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体系。信息披露准则是上市公司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准绳。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具体规定,是从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强制性要求和约束。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至少应该包括:诚信、持续、对称、敏感。

1.诚信准则。诚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诚信亦应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首要准则。因为上市公司只有讲诚实、守信用,才能自觉地按照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从根本上杜绝造假。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信用原则是维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首要原则。没有诚实、不讲信用、尔虞我诈,必然使市场经济偏离正常的轨道,给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美国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股灾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样,我国少数上市公司违反诚信的事件也给广大投资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我国证券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2.持续准则。持续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责任。持续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披露信息。持续信息披露是提高信息披露完整性和及时性的保证,能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和动态判断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持续信息披露制度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证券法的重要内容。我国《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此均有明确规定。交易所目前所施行的《上市规则》对持续信息披露也有具体要求:当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对其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

3.对称准则。对称准则的意义在于维护全体投资者的知情权,保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性。证券市场上,不同投资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即不同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来源、信息量,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均不尽相同。信息的不对称性,经常会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因此,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应采取措施,尽量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切实维护全体投资者的知情权。证券市场虽然是一个富有活力的资源配置场所,但其本身有很多缺陷,有时显得很脆弱,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干扰下,市场行为和市场功能往往被扭曲,有时甚至会出现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当遇到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上市公司要特别考虑到中小投资者这样的弱势群体,有义务使他们能够和其他大股东一样公平地获得相关信息。同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便于理解,应保证使用者能够通过经济、便捷的方式(如互联网)获得信息。

4.敏感准则。敏感准则意指上市公司除按照强制性规定披露信息外,应主动、及时地披露所有可能对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其作用在于:防范出现重大遗漏,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将上市公司充分暴露在阳光地带,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开、公正与公平。从根本上讲,股票价格是由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决定的。因此,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的各种事件和变化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敏感性。在有关法规、制度对信息、披露不可能作出详尽无遗的规定的条件下,上市公司应在“规定动作”之外,主动、及时地完成“自选动作”,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而不能以打“擦边球”的办法,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二)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由我国上市公司的减信危机所导致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危机,从本质上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道德危机。我们知道,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任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证券市场的道德危机在破坏国家信用,上市公司的违信行为在透支国家信用。如果上市公司违反诚信的事件不断发生,那么,投资者不仅会失去对一家或一批上市公司的信任,而且也可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怀疑,从而动摇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行。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诚信理念的稚嫩和脆弱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人们更容易徘徊在“守信”与“失信”之间。第二,尽管市场经济以诚信为基础,但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存在着滋生失信行为的土壤,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没有欺诈的理想市场制度。第三,上市公司的诚信是不可能孤立存续的,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要:(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培育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2)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保匪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3)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褒扬诚信者,谴责失信者,弘扬诚实守信的行为品德。

(三)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但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1170多家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未能实行“五分开”,妨碍着上市公司新体制的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存在缺陷,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机制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履行维护股东利益的义务,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监事会形同虚设,对大股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实践证明,公司治理中的缺陷经常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主要原因。因此,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从现实情况看,我们需要花力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2)完善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强化监事会的职责;加强对董事的培训工作,以增强其诚信意识,树立“一诺千金”的诚信理念;细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明确规定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3)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强化其法律责任;提高透明度,将上市公司暴露在阳光地带。

(四)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关键在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各种力量提高失信成本。因为只有当失信成本高到足以令失信者痛时,才能有效地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1)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督促各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2)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开辟更加畅通、便捷和高效的资信渠道,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一线监管。如建立上市公司资信信息网、上市公司失信举报电子信箱等。(3)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将上市公司分为守信和失信两等;再根据守信和失信的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并定期和不定期公告。(4)建立诚信档案,实行“黑名单”制。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董事、监事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并将失信者列入“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个人,应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罚并公开曝光,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5)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司法实践中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这样的弱势群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卢春泉,吴学军.对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问题的反思[N].中国证券报,2001—11

[2]何佳,等.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实际效果比较研究[N].证券时报,2002—05—13.

[3]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问题、原因及对策[N].证券时报.2002—07—15.

[4]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J].会计研究,2002,(7).

披露问题范文篇3

一、表外信息的特点

表外信息是指会计报表的提供者(单位)不能或不便在法定会计报表内反映的,但却能帮助报表使用者全面、正确理解会计报表内容、企业财务状况、或有事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信息,它是会计报表的补充和说明。笔者认为,它与表内信息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从属性。表外信息是对表内信息的补充和说明,在会计报表体系中从属于主要报表,处于从属地位,应当报从和服务于主要报表,既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取代主要报表的位置。

2.解释性。表外信息是对表内相关信息的解释和注脚,在报表使用者阅读时,如果没有相应的解释,许多内容就难以读懂,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如对表内的“应收票据”项目中有无已贴现的商业承况汇票,有多少,应当作出必要的解释,不能让使用者产生误解。

3.表现形式灵活性。表外信息不受固定表格和指标的限制,它可以通过文字陈述、图表显示等形式反映企业的简况、基本会计政策、主要经营活动、或有事项和未来发展等相关内容,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4.建设性。表外信息不仅对表内信息进行补充、说明,还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措施,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未来发展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措施,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未来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所以,表外的信息不是简单的披露,而是披露者对相关信息的再加工。

5.内容多样性。表外信息的含义广泛,内容多样,不受格式、范围和时间的限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可以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在强制性披露方面,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必须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和会计数据摘要;非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应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在自愿性披露方面,披露的表外信息由报表提供者自主选择,一般应包括预测性信息、辅助信息、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计划、预算等。不论是强制性披露的表外信息,还是非自愿性披露的表外信息,其内容涉及到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时间可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表外信息披露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表外信息披露的目的旨在帮助报表使用者能够透切理解报表的内容,及时、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后果,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真实的会计信息。为此,在进行表外信息披露时,笔者认为应当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可靠性。可靠性原则要求报表提供者不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披露信息,均应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完整。凡公布的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信息,应当经得起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或有关专业人员的评价。2.相关性。相关性原则要求报表提供者披露的表外信息应当与会计报表内容相关、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对使用者有用。

3.重要性。重要性原则要求报表提供者在表外信息披露过程中对披露的信息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对财务状况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要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从简。

4.充分性。充分性原则要求报表提供者披露的信息能让使用者足以了解企业的全貌、事件的实质、问题处理的结果。对重大事项的披露不能有重大遣漏,否则将会误导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5.及时性。及时性原则要求报表提供者应当在第一时间披露相关信息,减少内幕交易和信息不灵,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6.适当性。适当性原则要求报表提供者披露的信息既能满足报表使用人的决策需要,又要注意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三、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原因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主要是非上市的企业普遍不提供表外信息,即使提供也是很粗略、简单的。笔者分析其原因有两点:

1.认识层面上的原因。这些企业一方面忽视了表外信息对报表使用人决策的重要性,这些企业方面担心表外信息披露后,报表使用人过多地了解了企业“家底和”秘密。

披露问题范文篇4

能源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新兴分支,它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节能减排目标为指导,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能源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能源会计信息披露则是能源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而传统会计并没有把节能减排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此,进行能源会计信息披露,揭示企业能源的利用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

能源会计信息披露既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及时有效地披露信息,有助于企业自觉树立起节能减排的意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从而促使企业加强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有效地降低能源成本,正确核算节能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能源会计信息披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强制披露为主,自愿披露为辅原则。

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节能减排问题相当严峻,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将企业披露的能源会计信息作为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从微观方面来看,由于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不强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可能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因而,有必要强制要求企业进行能源会计信息披露。同时,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迫切需要调动企业自愿披露更多有用信息的主动性,以弥补强制披露机制下信息量不足和相关性差等缺陷。

(二)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

在对能源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时,应根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经济事项对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的影响程度来选择合理的信息披露模式。重要性的标准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达到重要性标准的信息应该充分、准确地揭示;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则采取一种简要的方式予以披露;而对于十分重要的经济事项,还必须提供独立的信息报告,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所谓成本效益原则是指某一经济主体在实施某一行动时,其获取的经济效益必须大于为实施该行动而付出的成本。强调重要性原则其实也就是强调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问题,如果对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也进行详细披露,势必导致信息成本大于收益。

(三)社会和政府监督原则。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有的甚至还会弄虚作假。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能源审计。其中,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能源审计,依据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能源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强化了对能源会计的再监督,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加强能源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三、构建我国能源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模式

能源会计信息可分为能源会计要素信息以及节能减排绩效信息两部分。能源会计要素信息主要指应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的与节能减排有关的会计信息,属于可以用货币量化反映的内容。而节能减排绩效信息主要反映企业无法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但可以用其他形式灵活披露的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会计信息,其内容主要是定性的或可以用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下面对这两种能源会计信息披露分别予以论述。

(一)能源会计要素信息。

1.能源会计要素信息的主要内容。

(1)能源性资产

指企业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等。

(2)能源负债

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且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义务,如为购入节能设备而发生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利息以及为治理环境而支付的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应交燃油税、其他应交款等。

(3)能源权益

指企业所有者所拥有或投入的利益,主要有能源资本、节能基金和从损益账户转来的能源利润组成,如吸收投资者投入的煤、石油、天然气及投入的节能设备、设立的节能基金等。其中的“能源资本”可理解为国家因其对能源拥有所有权而形成的国家权益:“节能基金”可看作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需专款专用的资本,其性质与盈余公积相同。

(4)能源收入

反映会计主体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所得到的收益,包括节能减排业绩卓著奖励、节能减排项目借款获得的贴息、购置节能设备获得的政府价格补贴、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境污染罚款收入、节能减排错失机会收益等等。

(5)能源成本

指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能源消耗以及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①能源消耗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能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②能源管理成本:核算通过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节能而发生的费用;③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和环境发展费用等;④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6)能源利润

能源收入扣除能源成本和能源税金后的净额,它反映会计主体的能源绩效。

2.能源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模式。

能源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日常能源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延伸,它既可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也可单独编制能源信息报告加以披露。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状况而言,应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单设项目披露。

首先,在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增设有关能源方面的披露项目。其中资产方增加能源性资产、能源折耗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下增设“节能投资”明细科目,反映企业截至期末所发生的节能投资额。在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节能固定资产”明细科目,反映企业用于节能的专项固定资产,在累计折旧项目下增设“节能固定资产折旧”明细科目,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下增设“节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科目,在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下增设“长期待摊节能减排费用”明细科目,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应交燃油税等则在负债方的流动负债项目下列示,在所有者权益下增加能源资本项目,节能基金则列示在盈余公积项目下。

其次,在资产负债表后再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资产负债明细表,将能源性资产、节能投资、节能固定资产、能源折耗以及应付环保费、应交燃油税、能源资本等分明细予以列示,以便完整地披露企业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信息。

另外,以现行利润表为基础,在表中增设能源支出和能源收入项目。具体来说,在营业利润项目后,增设收益性能源支出项目,揭示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能源消耗以及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如能源消耗成本、能源管理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增设能源收入项目,揭示节能、治污和保护环境获得的当期能源收入,如获得的节能减排业绩卓著奖励收入、获得的节能减排补贴款、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境污染罚款收入、节能减排错失机会收益等等。同时,在利润表后也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损益明细表,详细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因节能减排而产生的损益。

(二)节能减排绩效信息。

1.节能减排绩效信息的主要内容。

按照能源受托责任的要求,企业除了需要披露应在传统财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内披露的会计信息外,还必须对节能减排绩效予以说明和报告。所谓节能减排绩效,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实施节能减排措施而产生的结果和成效。节能减排绩效信息同样应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部分既有货币信息,也有非货币信息,但主要以非货币性信息为主。笔者认为,反映企业节能减排绩效信息的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节能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该部分以货币性信息为主,主要包括:能源节约额、能源成本降低额、能源利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额等。

(2)企业能源法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企业执行能源法规的结果、节能减排实施效果及未达标的原因等。

(3)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情况;污染事故的发生情况等。

(4)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情况;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等。

披露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国的社会经济呈现着一种飞速发展的情况中,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最为突出,在企业进行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之后,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变暖以及资源的缺乏等问题。因此本文就针对现阶段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的具体问题,希望能够在现实情况中得到实际的解决。

1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问题

1.1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无法满足需求。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对于能源消耗中的浪费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在能源浪费的同时对于污染物的排放也是十分巨大的。根据实际的研究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仅仅在大气污染方面的损失率就已经到达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左右,更不必说其在水污染中所损失的GDP数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环境污染所带我们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现阶段低碳经济在我国的提出,对于我国经济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关于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有一个最为紧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没有的进行有效的披露,环境成本的信息往往企业其他账目混杂在一起。因此,许多与企业环境成本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没有确实的信息来源,从而现阶段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现状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2在低碳视角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低碳视角下企业在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也是现阶段关于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披露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低碳企业,并且关于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有关于监督办法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在外部条件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仍存在着部分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方面没有进行正确观念的树立,导致现阶段仍存在着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方面的缺失。在低碳视角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导致了下面展开的环节的整体过程。1.3在低碳视角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在低碳视角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现阶段我国对于企业关于环境的制度越来越明确,但是仍然存在着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没有建立合理科学的制度的现象。

2针对现阶段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问题的措施

2.1企业要建立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制度。现阶段,针对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问题,首先企业要建立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制度,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对于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的整体环境进行制度的建立,不断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制度,同时要根据现阶段的低碳经济视角下进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问题的具体情况来完善企业成本信息披露,企业要订制细节性的制度以确保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能够切实的实施,使得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有制可依。同时,企业在制定实际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制度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生态环境国情开进行,以保证企业能够在环境成本披露方面发展的越来越好。2.2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纰漏的问题。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首先要对现阶段企业自身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对实际情况中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才能够对新时期下的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企业无论是在进行制度的建立方面还是在问题的解决方面都要贴合实际,不能盲目的借鉴别人的经验应用在自身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问题上,以防止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因此,企业在进行低碳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还是在进行实际的环境信息问题解决的问题时,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2.3在企业环境成本披露上应不断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政府要在企业进行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管理的作用,政府要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保证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上的有序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企业自身所应肩负起来的社会责任也是比较重的。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看,企业自身要对现阶段所出现的环境成本问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制度针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同时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信息的有效披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帮助企业更好的贯彻落实指定的环境成本信息制度。

参考文献

[1]吕颜睿.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101.

[2]李一萍.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究[J].商,2015(33):13.

[3]成英姿.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14):108-109.

披露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又可以称作为时效性原则,就是说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报送都要及时,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会计信息报告;第二点是及时的报告重要的会计信息。这样投资者才能够及时的获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二)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准确、完整,其中首要原则是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发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准确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准确的表达事实;完整性原则主要是指要保证会计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完整性。(三)风险揭示原则。主要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由于主观、客观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价值发生了变动,进而导致相关利益者的收益与期望收益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发行人就需要在上市公告书、债券募集办法、持续信息披露等程序中,简单的对投资者做出有关市场竞争、行业、盈利等方面的风险提示。

二、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存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调查。2018年7月庞大集团及其董事长庞庆华未如实披露权益变动情况,遗漏披露庞庆华通过收益互换进行的相关融资安排,庞大集团同时还未按规定披露庞大集团及其子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未按规定披露其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调查的事实。证监会依法对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庞大集团)及其董事长庞庆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行政处罚,对庞大集团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庞庆华作为信息披露违法主体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在信息披露违法类案件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近几年,随着我国监管执法的不断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大幅提升,但其他类型重大事项的披露质量依然有待提升,较为多发的如未按规定披露重要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股权质押情况、重大诉讼情况、被调查处罚情况、对外担保情况、关联交易情况等。(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存的问题。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1.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首先,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的虚假行为。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的数据进行伪造,甚至是蓄意歪曲会计报表中的数据,误导和欺骗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而达到了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些特殊的目的。这些虚假行为一方面造成了不正当竞争和投机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了证券市场上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另一方面由于误导了投资者,导致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其次,预测盈利的失真。决定股票价格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是预测盈利,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一个主要的依据。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就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及时的进行盈利的预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出现了高估盈利预测的普遍现象。再次,中介服务信息失真。按照规定,在年度报告中上市公司必须经过具备有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得审计才能对外公布相关会计信息。但是从我国实际的股票市场的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的制度还有待于完善,还不能充分的贯穿独立性原则,还存在着一些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一些注册会计师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编制虚假的会计报告,并不能保证和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2.不能充分的披露上市公司的信息。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提供相关的重要资料,这样才能提高财务报表的清晰性和可理解性,财务报表附注中必须说明上市公司的相关重要财务信息,做到内容的完整性、充分性。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上市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只是披露好的一方面,对不利的会计信息却只字不提,忽略了对经营业绩不佳的财务信息,如果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就不能对行业市场的情况熟悉了解,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经营决策。3.会计信息披露可比性较差现行会计政策是在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中做出选择的,由于上市公司面临着的外部市场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生产经营业务会涉及到多种处理会计的方法,因此就给上市公司操控。利润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大大的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上司公司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从上述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在披露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上市公司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以下对策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一)提高法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谓意识决定意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应该从源头上抓起来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定期对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和单位会计责任人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起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起依法经营、诚信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治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司内部会计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对各项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从制度上减少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首先,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发展观念予以强化,为了改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必须加快对注册会计师的改革步伐,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防范风险的意识,以及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抵制一些上市公司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从根本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律性。其次,提高组成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审计质量的责任。虽然目前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审计质量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并没有细化审计质量责任和一些赔偿责任,因此就急需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责任和赔偿制度。再次,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进行完善。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建立起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的审计质量互相监督办法,提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三)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我国证监会、财政部以及相关排除机构应该对这些违规行为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督机构的威慑力,严惩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隐瞒公司内部缺陷、破坏内部控制有效性等星期,落实和明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责任人的责任,应该对个人终身禁止其从事相关职业,对公司或中介机构来说,吊销其营业执照,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提高监督检查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严肃性。(四)充分利用外部媒体的监督力量。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性、充分性、及时性,需要充分的利用外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给予社会各个层面和新闻记者一定的采访调查权,上市公司要积极的接受外界新闻媒体的采访,保证新闻媒体能够公正。及时的报道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上市公司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完成会计信息披露,避免出现违反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发生,这样才能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保证我国上市公司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松.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2]蔡立国.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披露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真实、全面、可靠、准确、及时,无论对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关系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以下六大类问题:

(一)信息披露存在“不够完全”和“披露过量”的现象

披露过量信息是指某些披露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通用性小,对决策的作用不大。如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股票发行,上市交易等信息与股东结构数量以及他们的持股信息。因为现行的证券市场中只有少数特殊的信息使用者才需要这些信息,因此通用性小。

披露不够完全是指上市公司往往把信息尽量压缩和减少,该坡露的地方不披露,能不披露的地方就不披露,如某些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上的募集资金的用途与实际用途并不相符时,上市公司并不去披露。

(二)信息披露失真或披露具有误导性的信息

信息披露失真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普遍存在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并伴随着大规模的信息造假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由于x,J-信息的产生及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预料,买卖双方对股票价值的变化判断就很不确定。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十分容易引起价格操纵,导致股票价格的严重扭曲,由此造成证券市上供需双方的大量的非理性的投机。这样,一方面加大了证券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对有关数据的研究便可以窥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虚假,邱学文于1999年上半年x,J-100名社会公众证券投资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33%的被调查者不信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4l%的被调查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持“有疑虑但不确定”的态度;同时,很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重要依据以来,上市公司便在该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另外,对审计署1983至1998年间审计单位数、审计覆盖率和查出的违纪金额进行了分析表明披露误导性的信息使很多投资者身受其害。

(三)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量不高

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量不高,衡量会计信息含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为多个经济成分“共享”,能否为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表现为宽型信息需求结构与窄型信息供给结构的矛盾以及高质量信息需求与低质量信息供给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中期报告中表现尤为突出。

(四)会计信息的客观偏差问题日益明显

客观性偏差是指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所依赖的相关信息转化技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法律和法规存在的缺陷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而引起的上市公司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实际会计状况间的偏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偏差问题日益明显,通货膨胀等不可抗力因素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客观偏差的影响更不可否认。

(五)信息披露不及时且透明度不高,有关措施存在漏洞和抵触现象,随意性较大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超过80%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报出,而在此之前,一些明智的投资者早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到相当多的信息,做出了早于其他投资者的决策。这种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严重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做到真正使每个股东都受到公平的待遇。

(六)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上市公司往往把会计信息披露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披露相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少披露就少披露,能不披露就不披露的心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

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行为

对上市公司有可能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都应颁布会计准则,以建立披露的标准。当前的会计准则体系存在以下两个不足: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没有合理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没有具体的准则。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利用资产重组来操纵利润。通过资产的个体置换,上市公司在非市价基础上将收益低的资产从关联企业那里换回收益高的资产,以达到目标利润。因此,应颁布有关资产重组的具体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使他们无空可钻。

(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有部分还有历史遗留问题,内部改革不到位,机制不灵活,权责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是非常需要解决的。因此把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的核心,使企业真正有老板,国家的所有者通过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严格监管,权能到位。才能做到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加强董事会建设

一个健全有效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监事会受制于公司管理层,其行为很难独立。因此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层次分明的人事管理制,构建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继续推出独立董事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独立董事和监事在监督方面各有侧重,功能互补,势在必行。建立审计委员会以保障公司财务的透明度。它的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检查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内部制度、公司行为规则等。

(四)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

现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统一,财政部有一套信息披露制度,证监会有一套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各地还有各地的财务规定,多重标准给企业信息披露带来不规范性,也是形成企业信息披露操纵同一企业因需要实现的目的不同,而向不同部分报送不同数据的会计报表。所以应该要求信息披露统一,要求报表的统一设计,达到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填报范围,这样才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

(五)加快证券市场法制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且我国的法律制度多为刑事处罚,民事处罚的较少,而且真正的该负法律责任并受到惩罚的单位负责人寥寥无几,漏网之鱼大有人在。虚假信息披露冒很小的风险,而收益却是很大。此外,投资者状告上市公司往往演变为对上市公司的惩罚,甚至用股东的股本来偿还股东的损失,由投资者来为上市公司的虚假披露行为承担责任,可见我国的法律还相当的不健全,执法力度还严重不够,这要求我们早日健全我们的法律制度,为会计制度的早日完善做出铺垫。

(六)制定对中国证监会的约束和限制机制,提高证监会和证交所的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

中国证监会在股市上市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又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他们不希望资本市场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源于自身的工作失误,从这一角度,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企业借助虚假会计信息上市;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的部分,他们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所以证监会的身份很复杂。尽管证监会和证交所实行了不少的政策来维护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但是这些政策的主导者本身的角色就不明确且这些政策是直接依据单一的会计盈余指标进行制定和落实的。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可想而知是无法制定出完善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证监会进行约束并同时把公司治理机构的监督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引入监管范畴,着眼于信息的源头,以此提高信息披露监管的水平和效率。

(七)明确界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职能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争利博弈。很多上市公司的上市是为了市政工程,如国际大厦的上市,只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才能使披露信息的各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使市场经济中的每个竞争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披露问题范文篇8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两大痼疾

(一)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禁不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合规,是评价证券市场是否规范、健康的主要标准。而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却屡有发生。2002年2月,沪、深证交所分别对2001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了等级评估:深交所514家挂牌公司中,30家优秀、201家良好、249家一般、34家不及格;上交所646家挂牌公司中,53家优良、534家合格、59家不良。2001年,中国证监会查处与虚假披露相关的案件33起,处罚上市公司8家、高管人员80多人,处罚涉案会计师事务所3家以及注册会计师。21人。上述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禁不绝,问题相当严重。

(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证券是一种特殊商品,—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既是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虽然各有关方面已愈来愈重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断制定、完善相应法规。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的力度,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肆无忌惮地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致使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琼民源”、“郑州百文”、“中科创业”以及“银广夏”等,无一不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机。此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疏漏和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也是令人堪忧的。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三大危害

(一)破坏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对上市公司而言,信息披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且也是其是否诚实信用的一种直接体现。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能为上市公司赢得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有关研究表明,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做得好的上市公司的股价都相对高于其他同类公司。相反,信息披露违规甚至恶意造假,则会破坏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并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目前的短期行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中科系”崩盘、“亿安科技”操纵股价、“银广夏”虚构利润,虽然这些事件相对于我国1170多家上市公司而言只是极少数,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

(二)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广大公众持续的证券投资,就不可能有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要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因为如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其结果必然是投资者选择远离这个市场。为此,各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投资者的利益采取了种种保护办法,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英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因恶意披露虚假信息致使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却时有发生。2001年8月,“银广夏”虚构7.45亿元利润的造假事件终于曝光。这虽然是监管的成果,是正义的胜利,但其复牌后的连续15个跌停板、25.32元的跌幅,也使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我们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到:我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多么需要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三)形成了内幕交易的温床。2002年5月27日,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推出了题为《中国股市重大事件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9年和2000年5类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前后股价异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呈现以下特点:内幕交易常和股价操纵相伴随;从业绩变化到人为制造题材都成了内幕交易者的温床。在利用虚假信息披露进行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方面,“银广夏”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中国证监会的查处结果表明:“银广夏”“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与此相应,“银广夏”2000年的涨幅达到了440%。

三、信息披露违规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追求不正当利益。上市公司为了追求某些不正当利益而不惜在信息披露方面违规违法的案例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并不罕见。较为典型的有:(1)为了获取暴利,欺诈、包装上市。如“蓝田股份”、“PT红光”、“郑州百文”、“ST黎明”等原本不具备股票发行和上市条件的公司,通过虚假包装,都堂而皇之地挂牌上市了。(2)为了保住某些资格,恶意粉饰财务会计信息。例如,由于我国在上市公司的配股问题上设置了净资产收益率门槛,因此,有些不符合规定条件而又想保住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就虚构利润。又如,面对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特别处理、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停牌的明文规定,部分经营不善而又不愿被特别处理或停牌的上市公司,就会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来进行利润包装。

(二)内幕交易者牟取非法利益。10年来,不成熟的中国证券市场显得投机性过强。过强的投机性又成了滋生庄家行为的土壤。由于庄家坐庄和出局的重要手法是炮制题材和适时地披露题材,因此,如果没有上市公司有效和密切的配合,庄家运作会寸步难行。就此而言,庄家行为和内幕交易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有时甚至是同一的。我们从“银广夏”1999年以来的K线图中可以发现,“银广夏”虚构利润的最终日的就是为了配合庄家的炒作。正是由于炮制了惊人的利润,才有“银广夏”低市盈率、高成长性蓝筹股神话的出笼,才有“银广夏”2000年位居深沪两市涨幅第二的440%的涨幅。“银广夏”的疯狂造假是一场活生生的庄家与内幕交易者联手操纵股价、共同牟取暴利的骗局。

(三)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国家股比重大,流通股比重小。“一股独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尽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五分开”分不开,大股东利用种种手段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像“ST棱光”、“ST猴王”、“济南轻骑”、“粤金曼”、“三九医药”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利用他们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地位,假借各种名义,甚至利用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在大股东的眼中,上市公司就是自己的“提款机”。

(四)规则制度不完善、监管处罚欠力度。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例如,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尚待完善。又如,86.4%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公司制也有问题。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实行有限责任制,只能是合伙制;在我国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必须有一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监管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深交所综合研究所2002年5月20日推出的题为《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实际效果研究》的研究报告认为:(1)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尤其是以内部批评为主的处罚方式,未能足够地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成本,没有起到防止再犯的效果。这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2)在2001年前受处罚公司的再融资(包括增发和配股)机会与未受处罚的公司相比,无显著差异。以内部批评为主的处罚手段,对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和机会没有影响。

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四项主要工作

(一)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

这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定信息披露的准则,二是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体系。信息披露准则是上市公司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准绳。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具体规定,是从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强制性要求和约束。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至少应该包括:诚信、持续、对称、敏感。

1.诚信准则。诚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诚信亦应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首要准则。因为上市公司只有讲诚实、守信用,才能自觉地按照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从根本上杜绝造假。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信用原则是维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首要原则。没有诚实、不讲信用、尔虞我诈,必然使市场经济偏离正常的轨道,给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美国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股灾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样,我国少数上市公司违反诚信的事件也给广大投资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我国证券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2.持续准则。持续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责任。持续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披露信息。持续信息披露是提高信息披露完整性和及时性的保证,能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和动态判断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持续信息披露制度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证券法的重要内容。我国《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此均有明确规定。交易所目前所施行的《上市规则》对持续信息披露也有具体要求:当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对其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

3.对称准则。对称准则的意义在于维护全体投资者的知情权,保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性。证券市场上,不同投资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即不同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来源、信息量,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均不尽相同。信息的不对称性,经常会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因此,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应采取措施,尽量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切实维护全体投资者的知情权。证券市场虽然是一个富有活力的资源配置场所,但其本身有很多缺陷,有时显得很脆弱,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干扰下,市场行为和市场功能往往被扭曲,有时甚至会出现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当遇到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上市公司要特别考虑到中小投资者这样的弱势群体,有义务使他们能够和其他大股东一样公平地获得相关信息。同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便于理解,应保证使用者能够通过经济、便捷的方式(如互联网)获得信息。

4.敏感准则。敏感准则意指上市公司除按照强制性规定披露信息外,应主动、及时地披露所有可能对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其作用在于:防范出现重大遗漏,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将上市公司充分暴露在阳光地带,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开、公正与公平。从根本上讲,股票价格是由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决定的。因此,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的各种事件和变化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敏感性。在有关法规、制度对信息、披露不可能作出详尽无遗的规定的条件下,上市公司应在“规定动作”之外,主动、及时地完成“自选动作”,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而不能以打“擦边球”的办法,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二)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由我国上市公司的减信危机所导致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危机,从本质上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道德危机。我们知道,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任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证券市场的道德危机在破坏国家信用,上市公司的违信行为在透支国家信用。如果上市公司违反诚信的事件不断发生,那么,投资者不仅会失去对一家或一批上市公司的信任,而且也可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怀疑,从而动摇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行。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诚信理念的稚嫩和脆弱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人们更容易徘徊在“守信”与“失信”之间。第二,尽管市场经济以诚信为基础,但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存在着滋生失信行为的土壤,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没有欺诈的理想市场制度。第三,上市公司的诚信是不可能孤立存续的,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要:(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培育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2)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保匪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3)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褒扬诚信者,谴责失信者,弘扬诚实守信的行为品德。

(三)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但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1170多家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未能实行“五分开”,妨碍着上市公司新体制的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存在缺陷,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机制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履行维护股东利益的义务,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监事会形同虚设,对大股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实践证明,公司治理中的缺陷经常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主要原因。因此,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从现实情况看,我们需要花力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2)完善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强化监事会的职责;加强对董事的培训工作,以增强其诚信意识,树立“一诺千金”的诚信理念;细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明确规定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3)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强化其法律责任;提高透明度,将上市公司暴露在阳光地带。

(四)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关键在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各种力量提高失信成本。因为只有当失信成本高到足以令失信者痛时,才能有效地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1)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督促各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2)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开辟更加畅通、便捷和高效的资信渠道,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一线监管。如建立上市公司资信信息网、上市公司失信举报电子信箱等。(3)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将上市公司分为守信和失信两等;再根据守信和失信的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并定期和不定期公告。(4)建立诚信档案,实行“黑名单”制。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董事、监事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并将失信者列入“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个人,应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罚并公开曝光,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5)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司法实践中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这样的弱势群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卢春泉,吴学军.对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问题的反思[N].中国证券报,2001—11

[2]何佳,等.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实际效果比较研究[N].证券时报,2002—05—13.

[3]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问题、原因及对策[N].证券时报.2002—07—15.

[4]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J].会计研究,2002,(7).

披露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约成本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

上市公司作为一种公众公司,其公众性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与协调之后的产物。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契约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利益在他们之间的分配。一个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该能够提供各方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有效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等。此类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么对投资者起了误导作用,要么并未在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存在的“基金黑幕”、“市场泡沫”等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缺乏有效性的具体表现。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1)有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根据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执行财政部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几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解答》等有关条件,使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得以加强,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惯例不断接轨的原则,但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大,现行会计制度中有些规定仍有些滞后,一是某些新情况、新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如对收购、兼并、合并、破产等的账务处理、对即将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帐务处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帐务处理等等,二是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太分散,不易全面执行,三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跟不上我国证券市场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

(2)会计信息披露政出多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很规范,散见于各种规定之中。而我国目前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的有关机构有全国人大、证券委、证监会、财政部和其他机构等,令出多门,管理不统一,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信息披露制度不稳定,有些治标不治本的规定经常变动,既不易把握,又不易执行,给会计信息披露出现虚假、遗漏、隐瞒等现象以可乘之隙。

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导致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包括拥有的数量不等、拥有的质量不等、拥有的时间不等。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发生的前后可能引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披露信息具体内容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对资金投向、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利润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企业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政府有关政策变化对公司影响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等。例如,有的上市公司其投资收益占到了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但究竟是投资何处所得,投资收益率有多少,风险程度如何等,均未做相应说明。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1、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如深发展动用3.11亿元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佛山照明在违规贷款6.3亿元给银行和证券公司。这些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在被查处之前有关公司根本没有通过任何方式予以披露。

2、缺少非财务信息。长期以来,会计报告过于偏重财务信息,而忽略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而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时代,每一项经济决策不仅要依据财务信息,而且要依据非财务信息,有时后者比前者对决策更具价值。

3、侧重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缺乏预测信息。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一种以过去交易事项为基础、反映过去业绩的报告体系;而决策者更希望了解能体现企业现在与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

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对受其控制的范围内的资金运动进行确认、分类、汇总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支出项目,以及由于某一披露行为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损失(机会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常是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种成本项目构成:TC=S+C+E+P+L其中S、C、E、P、L的计算如下:

1.初始成本与维持成本(S1+S2)初始成本(S1)即为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而发生的成本支出,维持成本(S2)又可分为会计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成本(S21),即搜集、处理、审计、装订、传递以及信息的成本的总和,和对已披露会计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S22)。

一般说,初始成本要高一些,而维持成本则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有所不同。多种经营的公司由于其业务复杂,会计处理相对麻烦,维持成本也较高。当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要发生相应支出,也会增加维持成本。大部分的信息使用者总是期望企业披露的信息能够越多越具体越好。

2.约制成本(C)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而给其行为带来的限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披露成本,这里称之为约制成本(C)。C的存在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不太愿意披露一些对他们的将来的行为可能形成约束的会计信息,如企业的盈利预测信息、企业的发展目标等,以免给自己增加无谓的压力。约制成本具体可分为:企业刻意为平滑收益,谨慎披露会计信息而追加收益分配与费用(成本)分摊的手续与程序,从而增加的披露成本(C1);因企业未能实现预测目标而造成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不信任,从而产生的失信成本(C2);因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的预测目标,而放弃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但对短期目标不利的投资方案所产生的机会成本(C3);其中C3可以用两种投资方案下的净收益对比的差异来衡量。由此,企业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而带来的约制成本C可表示为:C=C1+C2+C3

3.沉没成本(E)沉没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引起的成本。可能导致竞争劣势的会计信息包括且不限于:(1)有关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信息。如生产过程、更为有效的质量改进技术、营销技巧等。(2)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如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和策略、研究与开发的项目、新的市场目标等。(3)有关经营的信息。如分部门(地区)的销售和生产成本数字、市场开拓费用与营销预算、产品成本结构、人力资源开发与开支等。

这些信息的披露越是充分详细,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而增加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因此企业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加以淡化,一笔带过,或者含混其辞,有的甚至不予披露。但事实上,此类信息往往又是投资者在决策一家公司是否有发展前途,是否值得其投资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因此,如何既能满足使用者分析决策问题的信息需求,同时又使企业不会因此而处于竞争劣势,是目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4.政治成本(P)政府采用一些行政手段(例如税收征管)来将企业“超额利润”的部分予以平均化,使不同的主体共享,这种负担就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所引起的“政治成本”(P)。P的存在显然会使企业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以尽量为企业减少麻烦。如: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为避免合法税负以外的政府有关部门的非法摊派,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采用少报、延期上报、故意隐瞒不报等做法来尽量减少或者甚至扭曲其会计信息的披露。如此一来信息使用者就有可能得不到相关的具体信息以作出最佳的经济决策,从而影响了信息的相关性。

5.法律成本(L)企业可能会因为会计信息披露而引起法律上的争端。例如,尽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非常关注,但企业一般可能不太愿意披露收益预测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预测值并不完全由企业管理当局的主观意志所左右,而且有时往往与实际的结果相差甚远,信息使用者可能以此为由指控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使人误入歧途,并要求补偿其损失。包括案件的立案费、诉讼费、结案费、公关费、律师费(L1)和由于诉讼案件使管理人员偏离正常工作状态和精力消耗而产生的损失(L2),以及由于诉讼案件使公司形象在公众中下降所引起的损失(L3)。由于不同的案件所引起的L2和L3难以准确地计量,只能简单定义如下:L=L1+αL2+βL3其中:α、β为加权系数,随诉讼事件的不同而不同。

(二)会计信息披露形成、输出系统等问题困扰。

1、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全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制度仍然是不完全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制度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由于会计实践和经济创新行为的层出不穷,实践中经常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情况;二是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如同一项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2.证券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我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多方插手。一些领导经济工作的同志习惯于用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证券市场,不按证券市场的特有规律办事。投资者的素质也还不高,造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传递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需要者。因此证券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之一。

3、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困扰。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而目前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还不十分明确,这样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人实际上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即由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这种畸型的委托关系使注册会计师无法对上市公司不公正、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严肃的监控,再加上前述的其他原因,使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困扰,甚至出现“同谋”现象。

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宏观思路

为了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实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制定科学、配套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绳,只有先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生成客观公允的信息后,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一整套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实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前一步必须做好的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的规范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和若干补充规定,它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规定不正规、不完备,很多问题得不到系统解决。下一步一定要建立以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内部会计制度等一整套完备的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

(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公正审计制度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必要保证。首先,为使其公正,这种审计制度应建立在完全独立的民间审计基础上。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与主管部门彻底脱钩,严格推行合伙制,强化审计责任,走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化管理的道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职业质量。其次,加速注册会计师的选拔与培训。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量大,而从业人员过少,加速选拔与培训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已刻不容缓。

(三)加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首先,随着《证券法》的出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已经颁布的一些规范性文件,有些内容不统一,有些相对滞后,有些比较分散,不易全面执行,因此相对于市场规范的要求来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改变多头管理的体制。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明,不利于对之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因此,必须参照国际惯例,对现行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相应改革。目前,证券监管部门的设置应集中到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中央级的证券监管部门。负责对全国上市公司进行宏观监管,统一制定证券市场政策和上市信息披露规范;另一个层次就是证券交易所。它遵循中央证监管部门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活动和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具体的详细监管。

再次,建立上市公司信息监查员制度。由中国证监会及其驻各地派出机构委派信息监查员到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中报、年报、股利分配信息等的生成和披露加以监督,防止外界各个相关利益集团对会计部门的信息供给横加干涉。信息监查员在企业中行使职权时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不得持有公司股份,一切工资、待遇均在证监部门享受,任免考核均由证监部门进行。

(四)改变传统披露方式,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供需双方在Web站点的人机交互界面上,需求方按一定的访问权限在有关的网页上浏览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对网页上的财务信息进行查询、分析以及对感兴趣的财务资料进行下载,显然这一过程即是供需双方就信息产权的使用或让渡达成契约、履行契约的过程。交易的即时完成、Internet的逐步普及和网上支付系统的成熟,使得交易费用极大地降低,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高效的网络机制取代传统的披露方式,使得会计信息能够以“私人物品”的面目出现,成为可供使用的商品,最终的交易价格和披露量完全由供需双方决定,此时市场是高效率的,均衡时会计信息的披露量在理论上达到最优境界。这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信息披露的管制缺陷,而且成功地摆脱了信息披露充分性难以“适度”把握、成本难以分摊的尴尬局面。

四、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重组会计要素。将资产中的虚资产与负债中的虚负债分离出来,单独设置要素;将损益表中经常性或再生性收入、费用与偶发性或非再生性的利得、损失分离,单独设置要素。在附注或附表中披露关于企业软资产(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以及自创商誉信息,恰当揭示对企业成功经营具有关键作用的软资产信息及其潜在的巨大收益,从而正确估计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抗风险能力,以合理体现企业价值。

(二)加强人力资源会计披露。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最稀缺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显著。然而,理论界对于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一直争论不休,尚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实务界也鲜有良好的经验。笔者认为,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因素(如管理方式、人际关系、自身技能、健康状况等)是多变的,由此导致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或者称可变性)。对人力资源价值的会计披露,应避免机械地、简单地定量反映,在人力资源价值货币计量的操作成熟之前,采用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予以恰当披露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可采用附录、附注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披露货币计量所不能提供的非货币性人力资源信息,如员工受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专门技术、工作态度以及经理人员薪酬等,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依据。

披露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引言

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公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点燃了全民的慈善热情。截止2020年初,我国慈善基金会已经超过7700个,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由于抗疫一线医疗物资高度紧缺,社会各界爱心捐助纷纷驰援。慈善组织作为疫情阻击战的前沿支柱、社会公众物资和善款的主要汇集地,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物资桥梁作用。但与此同时频频曝光的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丑闻无疑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造成沉重打击,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公开化、透明化发展刻不容缓。以红十字会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在疫情期间一度陷入舆论的黑洞。由于大量救援物资进入武汉红十字会和慈善系统后下落不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且由于武汉红十字会慈善资金拨付慢、捐赠物资拨付混乱、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的存在延缓了救援工作进度,引发了大众的不满情绪。由于慈善组织在我国起步较晚,会计信息披露仍存在诸多问题。红十字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的事实一方面揭示了其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反映出武汉红十字会物资分配效率低下,慈善组织的运作能力有待改善。面对疫情的挑战,要做到让善心“有处可安”,重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责任感,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和公开性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肺炎疫情背景,浅析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理论启示,旨在为我国慈善事业公开化、透明化发展添砖加瓦。

二、文献综述

慈善组织公开透明的会计信息对公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过往文献研究为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候利文(2015)指出慈善组织具有“第三次社会分配”的重要作用,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调节器。何玲(2014)认为慈善组织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家良(2019)通过分析慈善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嵌入合作关系,提出慈善服务对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慈善组织与捐赠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限制了善款和物资的利用效率。捐赠人更在乎情感满足,很难知道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慈善组织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和监督,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善,存在部分机会主义行为,即利用职位特征谋求个人私利。这使得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学者为慈善组织会计披露提供了多种渠道建议。如毕瑞祥(2017)提出慈善组织间可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舒伟(2016)基于深圳壹基金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慈善组织层面上的组织架构的完善和业务层面上的良好项目管理都对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正面影响。胡波(2018)从英国慈善组织审计监督经验出发,为我国慈善组织分级分类管理等提供有益借鉴。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对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和规范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暴露出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新的路径建议,以期助力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透明化发展。

三、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法律存在漏洞。2018年民政部通过的《慈善组织会计公开办法》对慈善项目信息公示做出了规定,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域、受益人群、收入来源、项目支出情况等。但并没有对违反者进行处罚规定。且仅针对慈善项目,而对于帮扶个人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对于募款对象为社会公众的项目没有向公众披露的强制规定,仅靠自觉性进行约束。部分慈善组织利用此法律漏洞,谋求个人私利,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声誉。如2020年初,儿慈会下属机构———“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被打上了“人血馒头”的称号。在未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之下,以帮扶贫困女大学生的名义在平台公开募集善款一百万。由于法律未对帮扶个人的慈善项目做出强制披露规定,平台未披露善款的具体用途和支出情况。真正用于贫困学生的医疗救助金额寥寥,直接导致了吴花燕的悲惨离世,为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敲响了警钟。2.会计信息披露不统一。一方面,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披露平台不统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权威第三方慈善组织会计披露平台,未能发挥不同慈善组织相互间监督激励作用。由于慈善组织的性质各异,披露信息的渠道不一、标准不一,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综合对比分析。虽然大部分慈善组织有自己的官网,但更新速度缓慢,部分慈善机构甚至不具有官方信息公示平台。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慈善事业发展前期,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可依,而参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至《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出台后,也仅针对具有法人资格的慈善组织做出相关规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慈善组织如嫣然天使基金会等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性。且目前的法规对慈善项目的信息披露深度未做明确说明。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虽然《慈善法》中规定慈善组织筹款周期超过六个月,应当至少三个月进行一次会计信息披露。但披露周期设置的长度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官办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及时。肺炎疫情中,武汉红十字会并未及时对筹集善款和物资的流向进行适当披露,严重引发了公众信任危机。武汉慈善总会微博自2014年开始停止更新,收到的善款下落不明,只进不出。相比之下,韩红基金会、杭州红十字会等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公开透明。通过将每天的捐赠收入和支出同步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4.披露质量没有保障。慈善组织作为非营利机构,性质具有特殊性,虽然需要接受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但是监督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国家审计署仅对红十字会的政府拨款进行审计,而对于社会渠道的收入未予以关注,存在一定审计漏洞。为了降低成本,慈善组织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存疑,部分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披露存在数据不详、前后事项不符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慈善组织披露内容十分简略。例如红十字会只有对捐赠收支、会员会费、动产不动产等几大项目金额的粗略说明,会计信息披露并不完整。5.慈善组织专业化程度低。我国多数慈善组织依托政府运行,如湖北省红十字会会长由副省长兼任,由于缺乏专业化指导,不仅限制了组织运行效率,更降低了财务舞弊的难度。慈善行业进入门槛低,对任职员工未建立统一信用档案和相关活动记录,降低了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很多慈善组织项目管理缺乏专业化人才,对项目的设计和审批具有随意性。日常管理活动存在人工对账、手工记录等低效方式,使得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反应速度过低、运行效率迟缓,救援的及时性大打折扣。

四、对策建议

1.建立公开透明管理体系。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组织结构,以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避免行政化、官僚化,进行去行政化改革,提高自身公信力。如设立独立的财务监管部门,实现对其他业务部门的监督和制约。严格做到捐赠程序透明化,捐赠信息公开化,将募捐方案报至当地民政部门备案。每一笔捐赠支出做到有据可循,将募款信息和支出明细等及时公布于慈善机构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平台,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慈善组织之间应搭建统一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主体的合作协调,以期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避免捐赠物资拨付混乱无序、“旱涝不均”现象。2.推进慈善组织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慈善法制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合理的奖惩机制是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问责制,对于贪污腐败、挪用善款等违法行为严厉惩戒,对举报违法违规行为的群众予以适当奖励,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工作程序,对捐赠过程中的收据、协议等进行统一化规定,利用法律的强制性保证慈善组织的规范化运作。3.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起到客观监督作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监督机构,确保独立性。如对于财务信息,应聘请专业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账务审查,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含物资、善款的流向和执行情况。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手段传播慈善理念,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慈善监督,培育现代慈善文化。慈善组织也应积极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从被动披露转为主动交流,对社会公众的疑问积极解答,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和矛盾。4.加快慈善组织专业化建设。无论是政府部门下辖慈善机构,还是民间自发非营利组织,都应加快组织模式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组织效率,以获取社会公众的信任。不仅要突破道德的范畴,更应作为一种职业发展,致力于向高效、专业、理性发展。如聘请专业的医疗保健专家作为医疗顾问、聘请有经验的审计师进行内部定期审计。合理设岗、专业筹划,对于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资格认证,提高财务人员的水平和素养。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和安全措施宣传,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5.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运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处理对慈善项目进行高效管理,并做好与物流平台的对接工作,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善款的筹集和项目管理上,完善一体化高效运作。如分别建立慈善需求信息平台、专业志愿者人才库、慈善信息披露与监管平台,进行全网及时化慈善运营与监督。利用现代化管理系统做好物资采购、分类库存、有序出库等工作,提高此慈善组织运行效率,确保物资的及时拨付和善款的高效利用。借鉴蚂蚁金服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先例,尝试将时兴的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慈善信息披露平台的搭建,使得每一笔善款的传递环节公开透明。

五、结语

慈善组织作为公众善心的重要依托,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影响了组织公信力的强弱,频繁暴露的问题也给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要实现中国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公众、慈善组织三方的共同努力。法律法规提供规范化要求的同时,慈善组织自身也要注重专业化的建设,结合外部监督体系,推进慈善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候利文.被困的慈善: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及其重建[J].天府新论,2015,(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