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41:30

批发业范文篇1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探讨如何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进一步推进我国商品批发业和批发商品市场(或叫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会上,我们将举办首届中国批发业改革与理论发展研讨会。我相信,在全体与会代表的支持和参与下,这次理论研讨活动对促进我国现代批发业和批发市场的发展、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国务院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政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党中央与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

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4)以供应链为连结。在经济运行中,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批发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入供应链体系。

批发业范文篇2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探讨如何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进一步推进我国商品批发业和批发商品市场(或叫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会上,我们将举办首届中国批发业改革与理论发展研讨会。我相信,在全体与会代表的支持和参与下,这次理论研讨活动对促进我国现代批发业和批发市场的发展、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

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

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

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

、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

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国务院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政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党中央与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

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

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

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4)以供应链为连结。在经济运行中,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批发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入供应链体系。

批发业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关口前移、依法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总抓手及数字工商网络监管优势,重点加大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力度,有效掌握食品源头和流向,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动态、立体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网络,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前瞻性、防范性和有效性,为维护广大群众食品消费安全,营造和谐健康消费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内容

工商所对全区食品批发业户开展调查摸底,在准确掌握其经营资质状况、所经营食品的种类、品牌等信息基础上,按照备案登记内容,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建立书式档案,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到市局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电子化长效监管,从而达到监管关口前移,净化市场源头,建立起对食品从批发到零售环节的长效监管机制的目的。为全面开展好此项工作,各工商所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底,有效掌握食品批发业户基础资料。为保障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各工商所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员根据市局统一设计的《食品经营业户供货商情况调查表》(附件1),统一对辖区各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名称、类型、经营地址、法人代表或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集中采集,并形成电子表格统一上报分局消保科进行汇总。

(二)梳理调查摸底信息,实施批发业户属地管辖。分局消保科对上报的食品批发业户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后,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将食品批发业户重新进行分配,交由批发业户所在地工商所按照市局设计的《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备案登记表》(附件2)重点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经营食品的种类、仓储地点等信息进行详细的督查核实。

(三)建立健全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档案。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是流通环节食品的主要供货来源,其经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批发食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决定着我市食品安全质量的整体水平。各工商所要在调查摸底信息的基础上,将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其开展一次全面的督查核实工作,详细摸清其主体资格、经营食品种类、品牌、仓储地点等信息,并将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按照厂家直销、品牌、综合批发、外来批发、连锁配送五种类型,结合《国务院特别规定》及省局《四制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档案。监管档案的主要内容:(1)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合法有效的主体资格证明:主要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厂家直销的还需提供生产许可证、所商品的资格证明(总、总经销证书)等复印件;(2)其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姓名、免冠照片、健康证复印件等材料;(3)详细的仓储地点材料;(4)通过流动送货车送货上门的,需提交流动送货车行驶证复印件;(5)工商人员的日常巡查笔录及专项检查笔录。以上提供的材料复印件均需由提供者加盖公章或签字按手印。

监管档案建立后,各工商所需将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基本信息输入市局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软件,建立起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电子监管档案。工商所对已经备案登记的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可以向其发放《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备案登记卡》(附件3),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可持此证明复印加盖公章后对零售业户进行食品配送,证明其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一经备案则无需再在其他工商所进行备案。对流动送货车各分县局要结合各自情况,积极创新、认真做好监管工作,严禁出现无照经营及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四)食品批发业户数据库的录入及查询。为确保食品批发商业户信息准确及时录入,我们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更新,谁检查、谁告知”的原则进行数据库的录入和日常更新。即根据食品批发业户的所在地,由辖区工商所片区监管人员负责其监管片区内批发业户的录入和更新工作,对于未进行备案登记的食品业户,由开展检查工作的人员告知该业户所在地辖区工商所进行录入和更新。对外来送货车,由最先检查发现的工商所进行备案登记和录入,其它工商所不再重复登记和录入。食品批发业户数据库将按照国家实施市场准入的28类进行分类管理,分别为:1.粮食加工制品;2.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3.水产制品;4.水果制品;5.豆制品;6.蛋制品;7.蜂产品;8.糖果制品;9.茶叶;10.可可及焙烤咖啡制品;11.蔬菜制品;12.烘炒食品及坚果制品;13.淀粉及淀粉制品;14.糕点;15.肉制品;16.乳制品;17.食糖;18.罐头;19.速冻食品;20.方便食品;21.膨化食品及油炸小食品;22.饼干;23.饮料;24.冷冻饮品;25.调味品;26.酒类;27.特殊膳食食品;28.其它食品。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录入的时候,要针对批发业户经营食品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分别归类,以便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查询,为实现食品业户分类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三、工作步骤

加强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工作,是进一步关口前移,实施源头监管的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分步骤落实实施,分为调查摸底、分类建档与检查验收三个阶段。

(一)调查摸底阶段(5月)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备案登记工作内容,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对辖区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名称、类型、经营地址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与汇总梳理,为下一步档案建立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分类建档阶段(6-7月)各工商所要充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供货商、批发业户的不同经营类型,结合备案登记内容,分类建立书式监管档案,6月底之前,书式档案建立完毕。7月份集中将书式档案内容输入市局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软件,建立电子监管档案。各工商所7月25日前要将整体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上报分局。

(三)检查验收阶段(8月)为全面强化对各单位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工作的综合考评,8月份局将通过听取工作汇报、现场实地查看、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分局将及时对检查验收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并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各单位年度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为保证“加强对全区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工作的顺利贯彻实施,分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督导和检查验收工作。

(二)认真扎实开展好调查摸底工作。对食品源头监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是否扎实到位是关键环节。如果调查摸底工作开展不到位,基础信息掌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指挥失误,工作偏离方向,给整体工作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各单位要通过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工作,准确掌握食品批发业户的基础信息,并同时做好对零售业户落实四制的进一步规范,对流动食品业户要继续抓好“实名登记制”等四制措施落实,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经营业户四制档案,档案内容按照市局《关于建立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工作档案及上报档案材料的通知》的要求落实,为电子录入做好基础性工作。

批发业范文篇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来,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在成都和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这两次会议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对如何调整、改造和提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与流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对于我国商品批发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两次会议不但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全国商品批发市场和企业界的热烈响应。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next]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next]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next]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国务院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政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党中央与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next]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4)以供应链为连结。在经济运行中,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批发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入供应链体系。

批发业范文篇5

一、我国经济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阶段的局部调整

我最近出访韩国、印尼,包括中国的台湾省,对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十分关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减,但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已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机制,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立了以内需主导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国已形成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健康;三是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板块已走出低谷,出现复苏。只要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增长率过高,特别是少数行业投资过度。

2003年全社会固定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投资率达到42.8%,在9.1%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贡献力达到70.95%,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过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长,供过于求。在有些领域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去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07.2%、40%和101.4%。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这些行业加快增长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投资过度,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按目前发展势头,到2005年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电解铝1000万吨,水泥10.5亿吨。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各种园区建设,也包括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项目都有过热的现象。投资过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过猛。2003年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上涨3.6%,一季度又上涨4.8%;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资料价格2003年上涨8.1%,一季度又上涨14.8%。进入二季度钢材价格已开始下浮,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经济增长粗放问题仍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有人称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注意在资源、环保、生态、人力、财力、人民生活质量上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增长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讲已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就业、“三农”和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三道坎。就业的压力将持续20-30年。“三农”问题中,既有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市场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风险不仅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有以增量资本产业率来衡量的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风险。今年以来,中央与国务院坚决果断的进行宏观调控,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有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决不可能立竿见影。

所以我认为,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比去年略低,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出口会减少,物价总体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13.8%,2003年增长19.5%,2004年预计增长15%左右,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从1-4月份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销售大幅增长,增速仍在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全社会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速增长,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1.8%,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达35.8%。二是固定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2.8%。三是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不减,进一步扩大了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场供需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源供给平均增长21.6%,市场需求平均增长20.6%,增速比2003年分别加快2.8和0.92个百分点。市场从2003年的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转为资源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供需差率也由负转正,从2003年的负1.04%转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这种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价格升势开始减弱

4月份,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升势出现明显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4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环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过度的市场需求预期和过高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动价格大幅上升的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建筑用钢材和铜的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7.8%,市场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吨,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吨,部分地区已经跌破30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700元/吨;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8%,市场由3月初的4250元/吨,回落到33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600元/吨。全国钢材产品平均价格比3月份下降0.17%、废钢下降0.12%、有色金属平均下降0.84[next]%,其中铜下降4.85%。三是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成为支撑价格高位坚挺的主要因素。据统计,4月份,汽油价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增势将逐渐趋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当前,生产资料市场既有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具备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方面,这次市场高速增长与1993年的市场膨胀有明显的区别。1993年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内部产生的泡沫需求所至,当时,市场秩序混乱,中间需求很大,很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而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增长有其内在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是近几年,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车、电讯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生产资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间。二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又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推动地区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发西部地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无疑将扩大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四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为解决好就业矛盾,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角度看,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也具有较快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GDP增长9.7%,今年我国的GDP增长估计为8%-8.5%,为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环境。二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全年投资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三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增长虽然会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四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国家有关调控政策逐渐到位,上述经济指标会比去年有所回调。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生产资料市场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增幅会比去年有所回落,全年市场销售总额增长约15%,销售规模为10万亿左右。

今年要特别关注的是价格形势,有不少复杂性与不确定因素,预计全年市场价格呈前升后稳的走势,价格总水平升幅7-8%。分析市场价格今后走势,市场价格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间,但同时抑制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也在增加。一是部分产品市场供给加快,使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将会抑制价格继续快速上涨。二是由于市场发展不够协调,出现了生产资料市场较热,消费品市场较冷的现象,造成价格传导阻滞。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反过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继续攀升。三是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增长较快,价格率先上升,从而拉升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较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调控措施逐步到位,一些下游行业的过热现象得到控制,有利于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平稳。四是长期以来,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利润较低,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利润平均化的过程。经过近两年的价格上涨后,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利润基本得到补偿,价格也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了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价格走势应进入平稳阶段。总体来看,能源价格将高位略升,原材料价格将平稳回调。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十分关注以下因素对价格的冲击:

一是今年一些行业新增产能释放比较集中,使得市场供需格局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如不及时调控,会出现“泡沫供给”。二是在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生产资料领域。一旦市场降温,就会迅速撤出市场,给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三是近期一些产品价格跌幅较大,从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限制过热以后很容易陷入长期疲软的困境,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宏观调控力度要松紧适宜,以保证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快速、协调发展。

总之,如果宏观力度适当,全年生产资料市场总规模增长15%,价格总水平增幅将控制在7-8%,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市场不会出现过热,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三、生产资料批发企业继续在摸索中前进,批发体系极不完善,缺少大批发商

2003年11月,我在第三届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议暨首届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的讲话。我认为从国民经济总体讲,中国是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流通领域则是重零售轻批发的问题十分严重。

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否定或弱化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发业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它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化组织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已出现批发业的两个多元化,一叫批发主体多元化,出现三大批发主体,①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②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的一支主力。③非公有制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的主要力量。二叫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①生产企业通过批发商、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②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③通过网上批发交易。④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

目前中国批发业,特别是生产资料批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批发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形态缺少统一认识。②批发秩序比较混乱。③缺少大批发商。④批发技术落后,特别是网上批发交易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⑤对外商进入批发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对策研究。

从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来讲,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2003年全国48家重点企业有一个分析:

----销售收入净额增长了36.1%

----经营、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增长22.6%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40.7%

----资产负债率72.3%

----库存周转率11次

资产周转率1.39

从销售收入净额排队,前10名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浙江物产集团、天津市物资集团、中国钢铁工贸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上海百联集团生产资料事业部)、广东物资集团、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南京物资实业集团、中国诚通控股、中国化工供销集团。从利润总额排队,前10名为:浙江物产、中国钢铁工贸、中国华星[next]集团、天津物资、北京市物资总公司、深圳市物资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中国铁路物资、广东物资、中国诚通。

商务部成立后,吴仪副总理要求加快大型流通企业的培育,第一批选定的15家中,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有三个半,即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安徽徽商集团,半个为上海百联集团(上海物资集团已进入百联集团),我们已向商务部反映,天津物资集团应进入第二批。

省级物资企业,在去年华北片会上我讲过四种发展趋势,一是重组,如上海;二是进入省级重点企业,如浙江、广东、安徽、天津;三是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如黑龙江、深圳;四是退出国有经济,如内蒙。一年来的实践,没有大的变化。

批发业范文篇6

它的理由是:由于国际因特网的发展,全世界都追求作为生产资源的人、物。财方面的效率,这将形成廉价的人、物、财的流动,随后将是附加价值高的人、物、财的流动。过去人们认为亚洲的人、物、财是廉价的,而现在亚洲逐渐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今后亚洲将成为吸引高价的人、物、财的中心。

深圳地处亚洲,是经济发展速度最高的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也处于亚洲的中心,作为中国的经济战略据点,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

35年前,我在美国曾接待过几个来自日本的考察团。当时是1964年,对日本来说这一年是有深远意义的。这一年,在东京举行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开始经营创新的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美国极为宽松地同意了以丰田章一为团长的丰田集团考察团的访问,并同样同意了日产汽车公司最高级技术人员考察团的访问。此外,关于日本一流企业的研究所所长们组成的研究开发考察,美国相应产业的最大企业对日方的一切提问都给予了恰当的解答,并允许他们对所有的工厂和研究所等进行拍照,甚至还赠送设计图。我本人曾反复地访问过美国一百家左右的一流企业,所以我很清楚地了解美国产业界内部,这是我极为珍贵的经验。

美国为什么能如此宽松地对待日本企业呢?这是因为他们对日本几乎不了解,而且美国大部分公司也不想了解。就是说,他们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也很可能没想到日本会成为他们的客户或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当我们访问美国某大公司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该公司董事致词时说“诸位将来可能成为我们公司的好客户”,这时我感到他是多么会奉承的人啊!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力量比美国小,美国的商品质量也比日本好。过了几年,我受日本包装机械方面一个公司的委托,访问了纽约的美国包装机械方面的一个公司,当就自动包装机的专利权进行谈判时,该公司有关负责人笑着说:“由于日本市场小,如果制作这样能力大的机器,一台机器一下子能完成日本几年的工作量。”他就是这样不拿我们当回事而拒绝了我们的订货要求。但现在的情况变了,那个公司在日本设有分公司,拼命地推销他们的产品。

在那以后的10年期间,日本有了极大的发展,当欧美企业注意到日本市场规模之大时,日本的公司比10年前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各产业部门已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而许多欧美企业已丧失了参与日本市场的机会。许多欧美企业至今仍然不了解日本企业的成长,当他们的产品在日本卖不出去时,总认为这是由于日本政府为把外国产品和企业从日本市场挤出去而采取产业保护政策的缘故。的确,日本在!日的产业制度中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由于大企业的发展而失去了营业机会,对此,日本政府有保护这些中小企业的法律,这是事实。但是,它不大起作用,因为流通和服务业方面的生产率虽然比制造业低,但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欧美相同。也许参与市场的唯一的障碍是语言也未可知,但亚洲人在日本的业务活动中都讲着流利的日语,而欧美人只想讲英语或自己国家的语言,因此这样强调语言上的障碍是莫名其妙的。在中国进行业务活动,只有习惯于最优先使用中国话才是尊重对方的文化,这是国际上互相了解的重要因素。

尤其在以因特网为中心的电子交易成为最普通的交易体系的时代,如果不确保这种使用语言的相对性,要实现对等。公平。公正的交易是困难的。但是再过四、五年,由于识别声音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解决。现在世界上研究开发的大目标,正在指向声音识别技术的开发。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正在逐渐取消电脑键盘,在汽车开往目的地的问题上,正在实现通过与汽车对话来接近目的地。目前,丰田汽车、NEC、三菱电气等六个公司的企业集团与日产汽车、索尼、马自达、精工、埃普森(EPtoN)等21家公司的企业集团在共同制定计划研究汽车导向装置。

汽车导向装置的发展,与这次研讨会研讨的对象流通中心有很大关系。货物的搬运业者,在至今只作为单纯运输工具的卡车上安装货物追踪装置,就能使装载货物信息化,可以实现即时(instintime)物资流通,并且现在就可能提前实现销售机会。由于推动以避免交通堵塞和确保交通安全为目的的ITS(nitelligenttr。nsPOrtsystem)的事业化,它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加大。

日本流通体制的现代化是从1965年左右开始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市场内物资流通拥挤所引起的流通效率不高的问题。大城市的批发业,无论哪个行业都将选址定在城市中心区,他们相信,适应顾客的方便就能保持经营方面的竞争优势,而听从政府的劝说打算把物资流通能移到城郊者,只是那些为数极少的、有力量的企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最初的动机是,把处于城市中心的物资流通机能原地不动地保留下来,同时在郊区也保持物资流通的据点。这样,他们由于得到政府以便宜价格分配的流通专区,可以期待由于土地价格年年上涨所带来的利益。行政本身也希望批发商能与其总公司一起或者只把物资流通机能从城市中转移到郊区,负责城市规划的部门对此最为热心。他们就批发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也说明:能将交易机能与物资流通机能分开经营的批发业为数有限,而且他们交易的对象都是些很小的企业,喜欢进行这种交易的小商店很少。因此,正式将商业与物资流通分开是从进人1970年大规模增加零售店(日本型超级市场,不设食品部门的大众化廉价百货店)开始的。

因此,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所进行的流通合理化的构想,是建立批发专区,即利用政府的扶助金把各种不同产业的批发业者与其交易机能一起集中于大中城市的一个郊区。我曾受政府委托访问过名古屋等许多城市,进行了调查活动。批发业者听从行政的劝说,与其它业者一起包括总公司的机能在内全部转移到了郊区,但这些都是中小城市的批发业者,他们估计到,各种不同产业的批发业集中在一个地方会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只是在他们估计到该城市销售额中占前几名的企业能参加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实际上,他们看到这样的批发专区获得了成功,销售额也有了很大增长,从狭窄的城市中心区的店铺变成了郊区的宽敞的店铺

而感到高兴。他们的顾客说,在没有停车场或违反交通规则把汽车停放在拥挤的道路上,还不如到只远离二、三公里郊区的城市尽头这个合适的近距离进行交易,这使他们摆脱了不方便而得到交易上的很多方便。

名古屋市的批发业没向任何地方转移,现在仍留在城市中心区,他们的工作包括物资流通在内,与过去毫无变化。他们总强调离开城市中心区将遇到各种不利的一面。名古屋与其他大城市一样,优先提出要解决废气、交通堵塞。道路交通安全等问题,以迫使那些大批发业者转移到郊区,但至今没有一个企业移动。但是,不论制造业者也好、批发零售业者也好,都相信利益的重要源泉在于减少库存量和缩短流通时间,这些企业不介意大城市的郊区而在那里兴建具有新式设备的被称为流通中心的新型仓库,或者委托拥有这种流通中心的物资流通业者办理货物。在日本,这种倾向是二十多年前出现的,现在物资流通战略已超越经营一部分的机能战略而处于全公司的经营战略。人们把这种战略上的物资流通经营oq做后勤经营(IOgisti。sm。nngement)另一方面,日本的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85年市场协议后的日元急骤增值,给日本的输出产业带来很大的打击,结果使许多生产基础不得不转移到国外。在制造业的零部件供应方面,国内运输的比率下降,国际运输的比率上升。在出口方面,从国外生产基地直接向对方国家发送的商品多了。

在国内外形成了以流通中心为据点的库存压缩型发送体系,且成了网络化争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国的中心港口与日本的地方港口联合起来,正在逐渐推行国际一条龙运输。

后勤(logistics)不是按生产者的方便进行的物资流通活动,而必须按需求者的方便进行物资流通活动。因此,后勤战略必须包含使生产计划灵活地顺应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后勤。物资流通战略与后勤战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部分最适合于物资流通本身的战略,而后者是全部最适合于经营目标的、有效的物资流通战略。

以往厂家及批发零售都单独进行竞争时,同行之间是以商品质量的好坏、价格的低廉、广告宣传的优劣以及交易方面的优越性为武器进行竞争。但今后,商品的质量将会通过网络体系鉴别好坏而由顾客审定。成本导向及差别化的优越性,将会产生战略上的物资流通经营(IOgisti。sm。nngement)和智能型信息体系(intelli-gentInformationsystem)。

物资流通本来是由交易活动的结果产生的,而不是过去的交易方式的原因。但是,今后可期待的物资流通,必须是站在消费者乃至需求者的立场上,给作为生产流通体系的生产者及通过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以最大附加价值的创造价值型的物资流通。支撑这种价值创造型物资流通的是,通过把消费者或需求者作为起点的零售和批发直到生产者的智能型信息体系,这也叫供应者连锁经营(uPPingoh。inm。nagemenO。不管叫什么,这种新型的物资流通体系不仅对卖方有价值(生产利益),同时还必须对买方有价值。

批发业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

本办法所称食盐,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食盐生产、储运和销售活动。

第四条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以下简称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以下简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

第二章食盐生产

第五条国家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食盐。

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提出,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审批。

第六条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根据食盐资源状况和国家核定的食盐产量,按照合理布局、保证质量的要求,确定食盐定点生产企业。

第七条国家对食盐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食盐年度计划由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组织实施。

第八条严禁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食盐。

第三章食盐销售

第九条国家对食盐的分配调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食盐年度分配调拨计划由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条国家对食盐批发实行批发许可证制度。

经营食盐批发业务的,必须依法申请领取食盐批发许可证。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不得经营食盐批发业务。

第十一条经营食盐批发业务的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审查批准,颁发食盐批发许可证,并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备案。

食盐批发许可证由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统一制作。

第十二条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仓储设施;

(四)符合本地区食盐批发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

第十三条食盐批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计划购进食盐,并按照规定的销售范围销售食盐。

第十四条食盐零售单位和委托代销食盐的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以及食品加工用盐的单位,应当从当地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购进食盐。

第十五条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批发企业的食品零售单位和受委托代销食盐的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食盐价格

第十六条严禁将下列产品作为食盐销售:

(一)液体盐(含天然卤水);

(二)工业用盐、农业用盐;

(三)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的盐产品;

(四)不符合国家食盐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盐产品;

(五)其它非食用盐产品。

第四章食盐的储存和运输

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批发企业的合理库存量,并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备案。

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的要求,保持食盐的合理库存。

第十八条托运或者自运食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持有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或者其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核发的食盐准运证。

食盐作为国家重点物资,运输企业应当保障运输。

第五章罚则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食盐和非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生产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盐产品、违法所得和生产工具,可以并处违法生产的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经营食盐批发业务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批发活动,没收违法经营的食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经营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食盐零售单位和受委托代销食盐的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以及食品加工用盐的单位,从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购进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的食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购进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将非食用盐作为食盐销售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将不符合食盐标准的盐产品当作食盐销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无食盐准运证托运或或者自运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没收违法运输的食盐,对货主可处以违法运输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对承运人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盐业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施行前己经从事食盐批发业务的企业,具备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审核颁发食盐批发许可证。

批发业范文篇8

一、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对象、目标和任务

(一)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对象是国内所有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仓储、零售业务的批发企业、仓储企业和加油站(点)。

(二)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总体目标是在清理整顿小炼油厂、管住油源的基础上,集中批发,规范零售,建立规范的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

(三)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清理整顿成品油批发企业,理顺批发经营渠道,规范批发经营行为,实现汽油、煤油、柴油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两大集团)集中批发;二是全面清理整顿加油站(点),规范成品油零售市场,推行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提高成品油零售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和完善成品油市场规则,逐步把成品油流通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清理整顿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企业,实现集中批发

(一)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全部由两大集团的批发企业批发经营,其他企业和单位不得批发经营。

(二)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经省级或省级以上成品油市场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登记注册;

2、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3、全资或控股拥有库容不低于4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库;

4、油库建设经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批准,符合《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

5、具有成品油管输、铁路专用线或成品油水运码头等接卸条件;

6、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有合格的石油检验、计量、储运、消防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

(三)两大集团所属批发企业具备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基本条件的,可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

(四)两大集团以外的批发企业(以下简称社会批发企业)具备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基本条件的,可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重组后的企业可继续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

(五)省级经贸委(经委、计经委,下同)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以上规定组织对本地区所有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清理。

(六)省级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两大集团符合基本条件的批发企业和符合基本条件并与两大集团实行重组的社会批发企业,逐一填写《申请汽油、煤油、柴油批发经营企业登记表》(附件一),其中与两大集团实行重组的企业要附重组协议书或合同,于1999年10月31日前报国家经贸委。经全国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同意后,由国家经贸委核发《汽油、煤油、柴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企业凭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重新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手续。

(七)1999年12月31日前未取得批准证书的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取消其汽油、煤油、柴油批发经营资格。

(八)自本意见下发施行之日起,各地区不得批准新设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企业。国家经贸委按照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合理布局、有序竞争的原则,对两大集团新设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企业严格审批。

(九)进口成品油国内流通管理问题由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另行规定。

三、清理整顿成品油仓储企业

(一)成品油仓储企业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依法登记注册;

2、油库建设经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批准,符合《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

3、储油罐及接卸条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并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

4、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有合格的石油检验、计量、储运、消防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

(二)省级经贸委要按照成品油仓储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组织对本地区所有成品油仓储企业和单位进行清理。对符合基本条件的企业,经省级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同意后,核发国家经贸委统一印制的《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企业持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重新办理工商、税务登记。

(三)1999年12月31日前未取得批准证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取消其仓储经营资格。

(四)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成品油仓储设施,避免重复建设。确需建设的,必须由省级经贸委批准报国家经贸委备案同意并取得《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后,方可办理申请立项等手续。

四、清理整顿加油站(点),规范成品油零售市场

(一)加油站(点)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经地市级以上经贸委批准,并依法登记注册;

2、有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与合格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签订供油协议;

3、加油站符合国家标准《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GB50156-92)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4、符合当地政府总体规划要求,经营设施符合现有国家标准、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并满足消防、环保等要求,各项批准手续完备;

5、有消防安全及石油专业技术人员;

6、财务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健全;

7、符合安装税控装置或使用税控加油机的条件。

(二)省级经贸委按照加油站(点)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组织对本地区所有加油站(点)进行清理。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加油站(点),经省级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同意后,核发国家经贸委统一印制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加油站(点)凭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重新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手续。

(三)2000年6月30日前未取得批准证书的加油站(点),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取消其零售经营资格。

(四)经清理整顿合格的加油站,必须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加油机安装税控装置和生产使用税控加油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10号)的要求,安装税控装置或具有税控功能的加油机。加油机必须向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定期检定。

(五)新建加油站必须经省级经贸委或由省级经贸委授权的地市级经贸委审核批准,并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后,方可办理申请立项等手续。省级经贸委要会同土地、城建、交通、规划部门制定本地区加油站建设规划,对新建加油站要按照加油站建设规划及加油站(点)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从严审批。

(六)外商投资加油站(点)的清理及新设外商投资加油站(点)项目按照本实施意见关于清理整顿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的规定办理。

五、清理整顿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

(一)清理整顿的对象为所有从事成品油批发或零售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按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各地区、各部门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成品油批发和零售的外商投资企业。

依法设立并按合同规定的内外销比例在国内销售自产成品油的外商投资成品油生产企业,不在此次清理整顿范围之内。按国家外商投资政策审批、依法设立并经营的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可以继续经营。

(二)省级经贸委会同同级外经贸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的审批机关、批准文件、股东情况、合同主要条款、经营设施、经营范围、油品来源、经营方式、经营现状和年检情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核实,逐一填写《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登记表》(附件二),连同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和章程及其批准文件、批准证书、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等,于1999年9月30日前报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家外商投资政策,对各地区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

(三)对国内成品油流通企业以租赁、委托管理、品牌特许等方式与外商合作开展成品油批发、零售业务的,参照以上要求上报有关情况和材料。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

(四)设立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只限于与高速公路配套建设、经营的加油站,且应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各地区未按国家规定正在进行审批的外商投资成品油流通企业项目,必须立即停止办理一切手续。

六、加强对成品油专项用油的管理

(一)军队、国家储备、外贸出口、铁道、交通、民航、林业、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海洋渔业等专项用油,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对违反规定将直供成品油对社会进行批发、零售经营的,要核减其计划供油数量,直至取消其直供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二)国家储备用油由两大集团按照国家计划配置的数量和价格负责供应。国家物资储备局按有关规定对国家储备用油进行储备和轮换出库,轮换出库的成品油按国家规定的价格销售给两大集团所属批发企业。

(三)各专项用户要制定系统内部供应管理办法,对内部批发单位和加油站进行清理和规范。专项用户所属对外经营的批发企业和加油站按照本实施意见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清理整顿。经贸、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专项用油的监督。

七、规范经营行为,实现有序竞争

(一)所有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仓储和零售经营业务的成品油流通企业必须按本实施意见规定的程序取得批准证书,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按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成品油经营活动,不得无照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不得经营走私油品和非法生产及来源不明的油品;不得掺杂使假、缺斤短两、经营质量不合格的成品油,损害消费者利益。两大集团在经营活动中要遵守国家资源调控要求和价格政策,不得对两大集团以外的加油站及其它用户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公安、海关、质量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要依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成品油流通中无照无证经营、偷逃税收、走私贩私、缺斤短两、掺杂使假、经营非标产品和不合格产品等违法经营行为。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由执法部门依据职能分工依法进行查处。

(三)两大集团要深化内部销售体制改革,减少流通环节,完善批发零售体系,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市场供应。两大集团所属油田、输油管道、炼油化工及其他生产、科研等单位不得从事汽油、煤油、柴油批发业务,有关设施和机构要纳入集团销售系统统一管理。对经清理整顿合格的加油站逐步实行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国家经贸委组织两大集团研究制定加油站连锁经营实施方案,并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进行加油站计算机联网管理及IC卡加油试点,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连锁经营体系。新设批发和储运企业,要优先考虑与符合基本条件的社会批发企业重组,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八、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

(一)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流通秩序工作,由全国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省级经贸委要在省级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地区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工作,并积极引导符合基本条件的社会批发企业与两大集团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进行重组,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保证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和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工商行政管理和税务部门负责对取得批准证书的成品油流通企业重新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未取得批准证书的企业要在限期内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批发业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统计局关于贸易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要求为指导,以《关于开展全省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限额以上个体经营户清查工作的通知》为依据,把清查工作作为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功夫把全县贸易够规模的个体经营户一次性全部纳入限上,促进全县批发业、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贸易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目标任务

根据目前全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预计全县贸易限额以上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61户,除现有21户,预计还要纳入40户。

三、清查对象及范围

在全县境内实际存在的除农户以外的非农产业个体经营户,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个体经营户。

限额以上标准: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

(一)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

(二)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登记证书》的个体经营户;

(三)在其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个体经营者;

(四)虽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或未在民政部门和其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登记手续,而有固定的地点、人员并从事上述经营活动三个月以上的个体经营户,但不包括保姆、家教、民间资金借贷、街头擦鞋摊、私房出租等经济活动量小、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调查难度大的个体经营活动,也不包括常年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不足三个月的个体户。

四、清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方法步骤

(一)加强领导。为使此次限额以上个体经营户清查工作顺利进行,县政府决定,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商务局、工商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这次清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商务局分管领导兼任,成员由县工商局、统计局抽调工作人员组成。

(二)落实责任。县商务局负责这次清查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同时负责提供星级宾馆资料和调查摸底、填报调查数据等工作;县工商局负责提供个体户工商登记资料;县统计局负责这次调查的业务指导,限额以上个体经营户的认定审核和上报工作。

(三)入户调查。由县商务局牵头,抽调工商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查组,对较大的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入户调查,并填写个体户经营情况调查表(调查表附后),调查表包括个体户基本情况和个体户经营指标两部分。要如实填报各项指标,为综合评估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四)综合评估。由县商务局负责,会同统计局、工商局,按照限额以上标准,确认营业收入,进行综合评估,把评估结果报统计局,同时上报商务局。

批发业范文篇10

综合商社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着持续性的演变。对此,中日学者对综合商社的功能、商权、交易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却显见有关综合商社投资股权结构演变的研究。在全球化所带来的产业高度化进程中,综合商社必须推动其经营体系中股权结构的适应性演变,才能保持其市场的持续稳定。因此,投资股权结构的演变是综合商社对全球体系施加正向影响的关键控制手段。

为了更好地认识综合商社内的投资股权结构变动,笔者打破综合商社对日本的国内投资和FDI的界限,专注于商业领域的综合商社股权结构变动,以明确综合商社投资股权结构的演变与其维持流通控制的内在联系。

二、综合商社对商业企业的投资股权结构演变

作为商业垄断资本,通过在流通系统中投资而形成综合商社主导下的寡占市场结构会对综合商社产生激励。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商社分支的建设(商业批发企业投资),还是在应对消费者势力增强而向下游零售业的扩张活动中(商业零售企业投资),其都会以股权投资谋求对流通企业的控制。但是,该控制是否必须由高比例的股权投资来实现呢?这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所带来的诸因素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综合商社对批发企业的投资

1、对批发企业投资的初始股权结构形态。该种投资是综合商社建立贸易网络的初始投资形式,而这类商业分支又可被分为两类:(1)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2)贸易辅助机构。虽然综合商社在其贸易网的建设始终着眼于对流通渠道的控制,高比例的股权投资亦可通过企业间的资本联结达到对某一贸易单元的绝对或相对控制,但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高比例股权投资策略并非实现控制的统一策略。同时,经济环境的演化亦使两类企业的投资股权结构的演变轨迹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海外子公司(地区贸易中枢)是综合商社最早的投资方向,这一投资是商业资本国际化的结果,商社采用了100%全资控制的方式。那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投资方式呢?从海外子公司的内部结构看,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商社母公司在海外的微缩复制,因此它们具备母公司所拥有的全部功能;从海外子公司的分布看,商社的海外子公司近乎均设立于发达国家和重要贸易枢纽。例如,所有综合商社都在纽约、多伦多这类发达国家中心城市设立了地区中枢,而这些地区存在着远多于其他区域的商业信息。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综合商社以全额股权投资的方式,试图保持对商业交易网络的绝对控制,该控制集中表现为对商业信息的控制。信息非对称会对流通寡占结构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商社不会使其海外子公司存在商业信息外溢的风险,因此全额股权投资成为其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综合商社在海外设立的贸易分支机构是指独立于商业地区总部的小规模贸易单位,它们往往专营一类商品,虽然与前者同属批发业投资,综合商社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投资方式。1980年综合商社对专营贸易辅助机构的设立更多的倾向于低比例股权投资,在245家九大综合商社参与设立的海外辅助贸易企业中,综合商社没有取得绝对控股地位的企业高达66.7%(小島,小沢,1984),这一比例对致力于建立流通主导的综合商社而言,的确不可思议,这是否会对综合商社的流通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呢?通过研究商社的合资对象和企业设立地区可以发现,设立于发展中经济体的辅助贸易企业,主要从事烟草、谷粮等初级产品的贸易活动,这些商品的地区差异性要求其利用东道国企业的商业技能,同时企业经营业种的分离性可以使当地资本对具备信息垄断能力的综合商社产生合作激励,因此综合商社易与东道国企业合作;而商社只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则是因为在这一条件下,其可在保持原有垄断优势的基础上,补充当地资本的专业商品信息和技能,从而使其在流通中的支配地位非但未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而在发达经济体设立的贸易辅助企业,主要从事多类工业制成品的海外交易,商社更倾向于与日本产业企业进行低股权合资,而且这一合资表现出较强的“企业集团”内部的“商产合资”形态,如同属住友集团的东洋工业(70%股权)和住友商事(30%股权)在比利时设立的马自达汽车销售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小島,小澤,1983)。综合商社虽然在这类企业只保有较低股权,但合资对象日系和同系企业集团的双重身份降低了合资双方的投机行为,确保了综合商社在相关领域的流通控制地位。

2、批发企业投资股权结构的演变。市场中交易各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对综合商社的流通控制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以投资股权结构的调整为手段,对其商业批发体系的投资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以保持流通优势。这一过程中,商社对海外子公司的100%全资控制保持了稳定。在其他市场交易各方实力明显增强的条件下,这一保持交易网络稳定的方式只会被进一步强化。

而商社在贸易辅助企业的投资股权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动。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赶超使其与日本的产业差距缩小,垂直分工开始向水平分工转换,这使综合商社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品交易结构向制成品倾斜,其必须和更多成长起来的发展中经济体企业进行贸易,在这些地区的贸易辅助企业合作对象也就随之向东道国的产业企业转换。然而,在不存在日系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投资中,低比例股权投资会使合作方投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商社为继续保持对这一体系的控制就会出现增持股权倾向。

同时,日系产业企业的成长,使其排斥综合商社的倾向明显增强。另外,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开放使“企业集团”在20世纪末呈现出弱化倾向,尤其是那些在战后由“资本联结”而形成的新兴企业集团,其内部企业间关系更为疏远,相对封闭的诸种日本模式的弱化已经开始失去对综合商社交易网络的保护作用。因此,即便是与日本同系企业合资情况下,综合商社扩大股权比例的倾向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强。

综合商社甚至已经产生向国内批发体系渗透的倾向,而过去此类交易则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以食品批发业为例,综合商社已经展开对日本顶层食品批发企业的股权控制活动,伊藤忠商事和三菱商事分别完成了对雪印access和菱食两家巨型食品批发商的股权控制,而三井物产和丸红则紧随其后,纷纷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加强对国内食品批发业的控制。截至2000年,日本国内销售额最大的9家食品批发企业中,由综合商社投资并处于控股地位的已经达到5家(H.M.Ohle,2004)。综合商社正在以高比例股权投资的方式加强对非商社传统流通势力范围的控制,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为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所致的“商业脱媒”而进行的股权结构适应性调整。

(二)综合商社对零售企业的投资

1、对零售企业投资的初始股权结构形态。零售业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流通系统,是综合商社下游开拓的主要目标,随着消费者势力的增强,更多的新市场将直接产生于流通终端。综合商社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完成向下游零售企业的扩张,既可以为新市场的拓展开辟道路,同时也与其流通寡占目标相适应。因此,部分商社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高额大众消费”的萌芽期便开始在日本新兴的零售市场投资。通过对该时期综合商社在零售业投资股权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当时的综合商社在零售业投资股权比例的水平上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倾向。

伊藤忠商事是这一时期在零售业投资中最为活跃的综合商社,它采用和零售企业合资的方式,先后与丸物、西武百货、名铁百货、岩田屋四家零售企业共同合资经营了四家超市,而其在企业内的低比例股权则使其处于非控股地位,如其与西武百货合资设立的超市,伊藤忠与西武百货的股权比例为40%和60%;三井物产和东棉则采用完全股权的自主经营方式,如这一时期由三井物产设立的第一商店以及东棉设立的东莫商店和东食即是综合商社零售业独资经营的代表;而三菱商事向零售业的渗透,则采用向零售企业提供资金和流通支持的“非股权安排”方式,如其与西友的合作。(平井,2002)

综合商社虽有在零售市场扩展的强烈愿望,但20世纪七十年代综合商社的零售扩张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从各综合商社杂乱的投资模式与方式可以看出,对零售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综合商社投资失败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投资股权结构与市场环境的不相匹配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零售企业投资股权结构的演变。九十年代末,综合商社开始第二次向零售业投资的热潮,与前次不同的是,此次投资企业的投资股权比例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倾向(同系企业集团成员除外)。1998年伊藤忠商事以30%股权成为日本第三大便利店全家便利店的第一大股东,而三菱商事则于2000年获得了第二大便利店罗森20%的股权。此后,三菱商事对其在罗森的股权进行了多次追加,最终以30.4%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H.M.Ohle,2004),在所有综合商社向零售业扩张的案例中,只有三井物产与伊藤洋华堂间采用了“非股权合作”方式。三井物产与伊藤洋华堂同属“财阀系”的三井集团,因此在低股权、甚至“非股权合作”条件下企业间仍具有很强的集团内部协作性,如果考虑这一因素,那么九十年代末开始的综合商社在零售业的扩张活动,都是在谋求相对控股地位的目标下完成的。

由于零售业与批发业同属商业范畴,这使零售企业与以批发业为源头的综合商社存在天然联系,零售业与批发业所具备的不同技能在本质上是互补而非排斥关系。因为零售业内并不存在产业体系,这使其对综合商社的商产网络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其与综合商社合作的愿望。同时,综合商社也对下游流通市场保持高度关注,而进入这一领域最为节约成本的方式是向市场中既存的巨型零售商投资并取得相对控股地位,因为通过投资而获取成熟的零售企业技能体系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远多于综合商社进行全额股权投资新设零售企业;而另一方面,综合商社为对抗零售企业在市场变动下所产生的投机行为,则会将其投资股权比例保持在相对控股的水平。由此可见,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对零售企业进行相对控股的投资股权结构,恰恰是综合商社利用零售企业零售技能与防止零售企业投机行为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