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0:23:22

偏瘫范文篇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7月~2011年8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3.9岁。经CT和临床诊断得知:52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其中15例脑栓塞形成,13例脑血栓形成。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

偏瘫患者丧失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又为家庭带来经济上的重担,患者容易产生消极、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针对患者的此种心理情况,护士应积极开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加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也可让治疗、康复效果好的患者做榜样,帮助患者尽快摆脱负面心理。

1.2.2体位护理

①急性期护理:由于症状明显,患者须卧床休息,将肢体处于正确、舒适的体位,从而避免患者肢体关节发生脱位或变形,其中侧卧位是最重要的卧姿体位。每2小时应改变一次体位,但依据患者的年龄、营养情况等可做适当调整[3]。②稳定期护理:可通过进行早期肌肉按摩和上肢关节的伸屈、外展和内旋等运动来调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保证运动的正确输出,促进患者实质性康复。

1.2.3主被动运动护理

在患者上下肢所有关节范围内活动其每个关节,从患者肢体的近端关节到末端关节包括大、小关节,每日2~3次。当患者处于意识清醒,生命特征稳定的状态时,可及时对患者采取主动运动以促进其肢体活动功能的快速恢复。主要包括:①床上移动,此运动应在医务人员和康复治疗师的指示下实施。②桥式活动,通过锻炼股四头肌、臀肌、腰背肌等,有效避免行走拖步和甩髋等不良后遗症的发生。③Bobath握手[4]。

1.2.4语言护理

语言是人类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都期望自身语言交流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恢复,但临床观察中,语言能力恢复速度较肢体能力恢复慢,所以医务人员应尽早对患者的语言、进食等能力进行训练,要求家属经常和患者交流对话,利用多种刺激来加强患者的应答能力,并可通过认人、做简单加减法、听音乐提高患者的语言功能。

1.2.5基本生活能力和行走护理训练

在以上护理练习的同时可进行一些诸如进食、洗脸、梳头、刷牙、穿衣、脱衣等基本生活能力的练习,每日坚持3~4次,每次30分钟。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可对患者实施迈步行走训练。第一步原地踏步训练,患者手扶拐杖,医务者站于患侧,协助患者先伸出手杖,再迈肢体,使患者的身体重心移向身体一侧,医务者辅助支撑患者的膝关节,随后迈开健康肢体完成一个周期,重复练习直至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1.2.6后遗症护理

部分偏瘫患者会伴有痉挛、肌无力、软瘫等后遗症,为了利用肢体残存功能,可通过对患者实施按摩、翻身运动、床上训练、坐起、坐位和站起、站位平衡训练等康复护理方式,避免肢体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

1.3评定方法

通过Brunnstrom分级方法对偏瘫患者行康复护理后的肢体活动能力进行评断和分析[5]。

1.4数据处理

利用SPSS12.0软件对护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代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Brunnstrom运动能力的比较

护理前后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肌力的比较差异具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康复护理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本组80例偏瘫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有效康复护理后,69例(86.3%)完全恢复,可胜任正常工作,6例可生活独立自理,3例仍需借助拐杖行走,仅2例生活不能自理,需由他人照顾,具体见表3。

偏瘫范文篇2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髃、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间歇3~5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二、结果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每组CNS、FMA、MB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足下垂或足内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偏瘫范文篇3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失语;早期护理干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护理满意度

脑梗塞属于突发性脑部疾病,是一种急症,死亡率较高,以恶心、瘫痪与头晕为主要表现。脑梗塞是因局部脑组织供血功能阻碍,导致脑组织坏死,引发神经功能缺失。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猛,脑梗塞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增加,但这也使得功能障碍患者不断增多,如脑梗塞偏瘫、失语等,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降低生活质量[1]。有研究指出,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2]。本文选择开始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4例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为对象,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9~62(48.73±5.35)岁,病程0.5~8(4.14±1.12)年;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8例;研究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8~64(48.56±5.43)岁,病程0.5~8(4.08±1.16)年;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纳入标准。资料齐全;以2015年国际神经脑血管疾病有关资料为诊断依据,确诊疾病;病情稳定;认知正常;熟知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1.3排除标准。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者;不配合研究者。1.4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行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常规体检等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在患者发病初期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认知护理、生活护理、偏瘫训练,语言功能训练。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交流、沟通,保持态度和谐,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并给予关怀、支持与鼓励,并讲述成功案例,树立自信心,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接受治疗,积极配合医师,提高治疗依从性。②认知护理: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巩固学习,同时注意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升认知水平,掌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等知识。③生活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恒温恒湿、文献舒适的住院环境,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指导患者饮食,食物应当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均需为清淡食物,禁烟忌酒,确保排便通畅,同时需要预防其他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确保睡眠充足,不可过度劳累。④偏瘫训练:按摩患者足部与全身,辅助患者行翻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对病变组织肌肉进行刺激,指导患者弯曲与旋转关节,促进灵敏度提高,指导患者站立与行走等训练。开展生活能力锻炼,内容有更衣、如厕与洗漱等,给予患者鼓励,并针对患肢开展系列活动;练习行走,内容从下床行走,到单腿行走,随后为独立行走等。在患者能够缓步行走以后,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穿衣、梳洗、用餐等。除此之外,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⑤语言功能:指导嘴唇的开合与伸缩,与舌头的伸缩和上举训练,治疗师为患者做示范,由患者进行对镜练习。发音练习,包括辅音、元音和结合练习。另外,通过吹乒乓球、吹蜡烛等训练,提高气息的控制能力和气流的引导能力。1.5观察指标。①语言功能[3]:使用汉语失语检查表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言语失用、探索行动、错语等,分数越高表示语言功能越好。②运动功能:使用FMA评定表[4]进行评定,内容包括:上肢坐位(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协同运动的活动等),下肢仰卧位(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协同运动的活动等)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③护理满意度: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5]进行评估,内容有基础知识、操作实践、护理态度等8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70~90分),不满意(0~70分),其中满意与比较满意之和为护理满意。1.6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均由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评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护理后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偏瘫为脑梗塞常见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能力与预后均产生严重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6]。偏瘫表示一侧面肌、上下肢、舌肌下部出现运动障碍,为脑梗塞常见症状。轻度偏瘫喊着可日常活动,但走路存在下肢伸直,上肢屈曲,上肢屈曲,偏瘫下肢表现为走一步划半个圈,此走路姿势又被称为偏瘫步态。偏瘫严重者出现卧床不起,生活能力丧失。以偏瘫程度进行区分,分为全偏瘫、不完全性偏瘫、轻度偏瘫等。当脑梗塞患者发生脑损伤以后,上运动神经控制系统抑制下位神经元的作用中断同时,脑损伤还对语言功能产生影响,表现为失语症状[7-8]。早期护理干预是利用一定方式对运动通路神经元产生刺激的方式,因大脑具有可塑性,在发病早期,对患者神经元兴奋性进行调节,进而刺激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快速建立神经系统间的信联系,纠正错误的运输方式,获取正确运动输出,促进患者康复[9-10]。可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可逆性,在合适时机下部分神经元能再生。对于脑梗塞患者应当早期实施康复训练,通过偏瘫护理、语言功能训练,通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确保患者早期良性刺激梗死病灶,将大脑功能唤醒,促进恢复,并早日进入正常生活状态。除此之外,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可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积极主动的参与训练,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11-12]。

本次研究中,对37例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内容有心理护理、认知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等,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有效改善语言功能与运动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何会超,张伟滨,吕政,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失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146-149.

[2]刘茹,杨越峰.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9,43(8):988-989+992.

[3]杨莹,金米拉,韩圣.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135-138.

[4]黄娜,郭昱琪,程伟鹤,等.脑功能区胶质瘤病人术后失语的超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1):134-137.

[5]戢艳丽,杨阳,贾红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8):139-141.

[6]王慕然,宫悦华,柏亚妹,等.延续护理在脑卒中失语患者言语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1):1338-1341.

[7]李方梅,张宁,王丽萍.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3(22):131-132.

[8]李玲.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活动能力方面疗效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3):198-199.

[9]梁妍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活动能力方面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9):1124-1125.

[10]别桂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探讨[J].系统医学,2019,4(9):154-156.

[11]赖小星,霍晓鹏,朱宏伟,等.督导式营养及运动干预对老年患者健康的影响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2):139-142.

偏瘫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个月2例,~3岁2例,~6岁3例,~12岁8例。发病情况:暴发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轻型起病3例。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临床表现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4例。发热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5例,性情改变3例,头痛呕吐9例,吞咽困难2例。

1.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3例,MRI检查5例,腰穿查脑脊液6例,血常规检查15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测定2例。

1.4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控制惊厥、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循环,应用抗凝剂,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康复治疗(运动疗法、针灸、按摩等)。

2结果

各项检查结果证实:脑梗塞8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脑肿瘤2例,颅内出血2例(血友病所致1例,晚发性VitK缺乏所致1例)。疗程1个月内治愈5例,好转6例,转科或退院4例。

3讨论

小儿急性偏瘫包括特发性及症状性(继发性)。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目前急性偏瘫很少是最后诊断,绝大多数病人都能明确病因。其常见病因有各种感染、免疫性疾病、颅脑损伤、颅内占位、全身性疾病等[1]。以往报道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本组资料显示:该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小儿。

各种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可使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病毒或细菌可能直接侵犯脑血管而引起脑血管炎;也可能在感染后或接种后发生免疫性脑血管炎或脑血管周围脱髓鞘病变[1]。本组结果显示,在脑梗塞患者中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病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提示与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另外本组2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也提示细菌感染可引起偏瘫。因此,对伴有发热的偏瘫患儿,尤其合并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尽早做腰穿检查。

颅内占位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血栓、脑栓塞、颅内出血等也是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原因。本组资料中2例脑瘤,1例血友病及1例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值得一提的是本组1例脑瘤患者,做头CT检查认为可疑处为骨伪影,后经MRI证实为脑肿瘤。由于MRI对于鞍区、脑干以及后颅凹肿瘤的检查因为没有骨骼产生的伪影干扰,因此比CT优越得多,即使很小的肿瘤也能及时查出。所以对于临床头颅CT正常的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进一步做MRI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病因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其它还可见于颅内占位、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等[2]。头颅CT和MRI检查、脑脊液、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等辅助检查对明确病因极为重要。尤其头颅CT和MRI检查不仅能迅速准确地诊断颅内占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脑血管畸形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能提供可靠依据,并能指导临床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协助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偏瘫范文篇5

1.1临床表现

1.1.1患者不能正视和接受巨大、严重事件的打击,甚至不敢想象它的后果。

1.1.2感情和身体的麻木状态维持短时间或几天。

1.1.3临床表现为吓呆了、迷惑、不知所措,不知下一步如何处理。或表现默、无感觉、无反应。

1.1.4常见于意外致残或突然得知身患绝症的患者。

1.2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密切注意患者感情变化,给予紧急情况的照顾和处理,一般采用解释、安慰为主的支持疗法,减轻患者恐惧不安的情结,可根据病情给予少量镇静药物。

1.2.1帮助患者应付各种困难,渡过难关;帮助患者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恢复自信心。

1.2.2让患者有机会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

1.2.3提供正确的知识,经说明与指导,改善患者的观念,养成较合理的适应方式。

2否认期

2.1临床表现

2.1.1患者面对自己的伤残或疾病抱有侥幸心理,对病情产生部分或完全曲解,以躲避心理负担与痛苦。否认自己的实际情况是患者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保护患者,使他有时间慢慢承认疾病或损伤的存在,减轻忧伤悲痛的情绪。否认心理可抵挡不愉快的现实,暂时不降低康复效能。

2.1.2否认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情况,中枢神经正常清醒地活动着,但由于所发生的事情过分尴尬、痛苦、难为情,于是把部分心理经验潜抑到意识不到的境界中去,好象被排除、遗忘或体会不到。否认事实的真相,相信没有这个事实,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1.3表现为康复的欲望值太高,超过身体恢复的实际可能性。

2.1.4面对残疾,内心失去平衡,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象是从梦中惊醒。

2.1.5对病情曲解,不承认终身残疾。

2.1.6忧伤、悲观、苦闷情结一般较轻。

2.2护理措施

2.2.1依靠患者本身的能力,逐渐从周围病友、医护人员处了解病情,不作过多指点。鼓励患者多接触病友,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听从医生的指导,理智看待自己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见效慢,但可随患者人格的不同,自己找到合适的途径接受现实,认知变化进展平稳。随着对病情深入细致了解,缓慢进入抑郁期。

2.2.2对问题不要讲的太多,太严重。适当将病情分几部分、数次告诉患者。证据缓和,使之思想上有一个适应过程。不至于打击太严重,一下子进入抑郁期。

2.2.3一切要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要操之过急。允许患者有一适应、领悟和认知转变过程。

3抑郁期

3.1临床表现

3.1.1随着对病情的深入了解,否认期可逐渐或突然消失。一旦患者患者面对现实,承认终身残疾,梦和幻想完全破灭,忧愁压抑的心情占主导地位。因患者残疾前人格特点、残疾损伤情况、周围社会环境不同,再加上对残疾认知的差异,可有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及长短不等的抑郁期。

3.1.2临床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苦闷、消沉、忧伤为主。悲观情结反应为持久和突出症状。

3.1.3有无用感、自暴自弃、自罪自责、放弃治疗。自感无路可走,无可奈何、悲愤自怜。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有时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严重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未遂的行为。

3.1.4对周围环境普遍反应迟钝,感情麻木、能力不足、缺乏活力。自觉懒散乏力、精神不振,干事缺乏信心。注视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情均不感兴趣,对赞扬无反应、愉快感消失。

3.1.5出现社会退缩,与别人接触由主动变为被动。害怕与外界来往,怕被别人瞧不起。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或兴趣下降。故作姿态极力掩饰,疏远周围的人。夸大自己的弱点,自我评价降低。

3.1.6持续表现警觉性、激惹性增高。易激动、发脾气、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体重下降、性欲降低。抑郁症状是因认识到终身残疾后家庭关系破裂、经济困难、事业受损、人际关系紧张,对本单位或肇事单位在问题处理上的做法不满意等种种困境而诱发抑郁症状。抑郁期可长达一个月以上。病因与残疾有直接关系。

3.2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残疾前人格特征、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态度各异,残疾后抑郁期表现认知也各不相同。

3.2.1抑郁期患者情绪障碍明显,严重时产生极度悲观失望的症状,帮助患者学会合理的思维方式,放弃不合理的想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识来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

3.2.2对于心理障碍较轻的患者,应提供一个适宜的气氛帮助其寻找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接受患者的认知,澄清他的否定情感,使他认识到否定情感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3.2.3对患者的肯定情感加以接管和认识,不加表扬和赞许,也不加入道德评价,通过重复患者前面讲话内容及要点的方式进行言语反应。

4反对独立期

反对独立是抑郁期后出现的一组与患者残疾前人格特征有关的症状。部分患者残疾后感到躯体的损失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今后前途已无指望。随着悲伤、忧愁心情逐渐地减轻,情绪相对平稳时,患者开始为自己打算。以残疾作为谈判的条件,尽量依靠单位和社会照顾,为一辈子有所依靠,想尽种种方法为自己谋取利益,不想参加工作。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会终身残疾后,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怕被社会抛弃,凡事都想依靠别人的帮助。一旦失去帮助,就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以上种种原因形成的症状组成反对独立期。

4.1临床表现

4.1.1在经济或生活上尽量依靠社会、单位和他人的帮助,不想自己奋斗,不愿发挥自己的潜能。

4.1.2抑郁症状较轻。

4.1.3自动反对自己照顾自己,凡事不想自己动手,尽量依靠别人。

4.1.4自觉懒散乏力、精神不振,满足现状,不想参加康复训练,找种种借口躲避治疗。

4.1.5虽然已达到出院标准,但不想离开医院,找种种理由延期,或不断转科转院,以求长期住院。

4.1.6依靠亲友或本人不断向单位要待遇,以达到长期依赖的目的。利用某些行为作为谈判、磋商的条件,希望改变或减少损失。若不能如愿便退回到愤怒或抑郁状态。

4.1.7患者早期惯用的心理防卫机制可能是依靠。

4.2护理措施

处于此期的患者首先进行认知治疗有一定困难,易产生抵触情结。可从行为疗法开始,对他目前不适应的行为给予纠正。

4.2.1患者不适应的行为是重复行为的表现或性格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另外的学习进行矫正。

4.2.2改变能引起患者行为和情结的内部语言。如果要改变行为,必须在行动前先想一想。重新概念化的内部语言能使不适应行为去习惯化,为产生新的适应行为提供基础。

4.2.3先增加患者新的适应行为,使其在相同情况下带来更大的满足,其次降低不适应行为的潜能。

4.2.4反对独立期患者情况比较复杂,心理障碍的关键是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协调不当,在行为上表现不适应。

5适应期

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患者对身体残疾逐渐适应,接受了自己的形象,悲伤慢慢减轻,自尊、自信增强,同时能面对现实较理智地考虑问题,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着想,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新的职业,从而进入了适应期。

5.1临床表现

5.1.1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终身残疾,清楚了解躯体康复的现实可能性,已无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现实,尽最大努力将事情办好,做了最坏的打算。

5.1.2准备带着残疾重新开始生活和工作。根据自身残疾情况,个人特长,社会环境,选择适当的新职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知和行为上有一致的表现。

5.1.3能较理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主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付悲痛、忧伤、愤怒等感情冲动。心情压抑减轻或消失。

5.1.4经济上努力自己照顾自己,尽量少依靠别人。

5.2护理措施

5.2.1适应期最突出的障碍是患者面对新生活感到选择职业困难。多数患者已无法从事原来的工作,需要重新选择。因此求职咨询和职业前培训已成为主要问题,护理人员应在这方面给患者提供信息。并应充分发挥患者自身能力,帮助他看到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努力适应当地社会环境。

5.2.2患者残疾后多数在家中长期治疗休息,很少接触社会。对进入社会与人来往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害怕别人讽刺和嘲笑,面对他人指手画脚的议论不知所措。可帮助患者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减少防御,采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升华、利他、幽默等。现实和客观地看待问题,具体有效地解决问题。增加自信心,减少“内射”现象。不管别人怎样看,能自我引导行为适应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5.2.3此时患者已有自我辨别能力,接受和适应了自己的失能状态,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思想波动较大。只要及时引导,给患者提供继续探索自己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一种期望,一种动力,一种自我价值的发现。自尊、自爱、自信就会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自我探索的气氛下,患者容易接受治疗的意见,将它变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同化整合到自我概念之中,使个体化的防御减少,知觉现实、客观,解决问题有效,心理接受最佳水平。

5.2.4患者在适应期每一步努力都应该强化、支持,使行为保持下去,帮助患者想象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使他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心情平静,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对付挫折。

总之,对偏瘫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活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明明.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2.9-13.

[2]于兑生主编.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0-462.

偏瘫范文篇6

【关键词】预见性理论;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运动功能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病死的特点。有学者指出,80%的偏瘫由脑卒中造成,是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丧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祸首[1]。有研究发现,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较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缓慢,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影响康复而威胁生命[2]。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根除脑卒中偏瘫所致VTE,但临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可提高高危下肢VTE产妇生活质量[3]。此外,王新娟等[4]发现,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学者提出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预见性”“精细化”理念,针对性给予患者人性化主动预防,旨在以预见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有效预防,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且该模式已充分应用于高龄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状态[5]。但国内采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相关报道尚且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对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者;②首次发病,伴有下肢偏瘫者;③心、肾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确诊VTE者;②合并坏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围血管病变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2~78(55.49±17.38)岁;病程3~27(14.39±4.68)d;左侧下肢偏瘫52例,右侧下肢偏瘫48例;脑梗死63例,脑出血47例。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3~76(53.98±16.24)岁;病程4~29(15.67±5.32)d;左侧下肢偏瘫49例,右侧下肢偏瘫51例;脑梗死61例,脑出血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康复训练等。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其次,关心、陪伴患者,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以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加强VTE预防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VTE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②饮食护理:督促患者多饮水,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以高纤维、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戒烟酒,禁忌生硬、辛辣等食物,推荐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③体位护理:以舒适体位为宜,注意观察下肢症状如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时,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20°~30°,缓解不适,避免挤压患肢,做好制动护理,为防止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PE),尽量避免患侧进行针刺、按摩、热敷等。④预防措施:有效维持循环血量,在输液时采用静脉留置针,防止多次穿刺,避免患肢输液,以防血管损伤,依据实际调整激素、脱水药、止血药物等使用剂量。⑤定期检查:每天观察患者下肢状况,规范加压弹力袜的穿戴如早穿、晚脱,避免长时间缺血所致溃疡。⑥药物使用:遵医嘱注射抗凝类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⑦早期运动锻炼:制动期以呼吸运动等小关节训练为主;在解除制动后,指导患者进行膝或髋关节屈曲、旋转等下肢运动,3次/d,运动期间注意保暖。

1.3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及疾病认识程度:疾病认识程度包括健康饮食、良好心理、并发症与预防、治疗手段、药物不良反应、运动功能锻炼及疾病症状与原因。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d后下肢运动功能,包含3个方面,采用0~2分评分法,其中仰卧位3项,合计0~24分;坐位2项,合计0~6分;站立1项,合计0~4分,共计0~34分,运动功能与得分呈正相关。③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8]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d后步行能力,0分表示不能行走或需要两人帮助行走,1分表示需要一人帮助维持平衡,2分表示在一人帮助下能够行走,3分表示无须接触性帮助,4分表示独立平地行走,5分表示正常独立行走,即分数与步行能力呈正相关。④比较干预5d后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⑤血常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5d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比较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后FMA、FAC评分比较见表2。表2两组干预前后FMA、FAC评分比较(分,x±s)2.3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见表3。2.4两组干预前后血常规比较见表4。

3讨论

偏瘫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中风偏瘫;肢体功能

恢复中风通常是指患者因体内气血逆乱、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功能障碍,常见功能障碍如突发昏厥、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以及偏身麻木等,患者出现偏瘫会直接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此病发病急,且多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颈椎病等疾病相关,治疗相对复杂,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打击[1]。本病除受到上述疾病影响外,还受到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瘀滞等因素影响[2-4]。本文在对接受完治疗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17±10.64)岁,其中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者26例、内囊性偏瘫患者19例、交叉性偏瘫者15例;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5.92±11.31)岁,其中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者22例、内囊性偏瘫患者24例、交叉性偏瘫者1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40~75岁;(2)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精神状态正常且护理依从性高;(4)无危及生命病症。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脏器存在危急重症者;(2)抗拒中医护理或依从性较差者;(3)患者无民事能力;(4)预计存活时间<6个月。1.3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以及健康知识宣教等;观察组行中医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中药热敷:将适量伸筋草、威灵仙、续断、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川芎置于25cm×25cm中药用布包内,使用白醋以及黄酒深度浸泡,24h后从浸液中取出,将取出后的布包置入锅中,隔水使用小火慢蒸1h,取出后冷置片刻,将布包置入患者患侧腰部、脖颈位置,对部位进行热力刺激,热敷时间保持在15min,1次/d,4~5次/周,1周为1个疗程,治疗持续4个疗程。(2)穴位刺激:对患者患侧穴位进行按摩刺激,如患者上肢出现偏瘫,选取上肢相关穴位按摩刺激,如肩井穴、肩贞穴、手三里穴等,按摩同时手动帮助患者腕关节以及手指关节活动,可对手指进行来回捻动;如为下肢出现偏瘫,则选取绝骨、环跳穴或风市穴等,患者采取俯卧位,按摩患者相应穴位同时,护理人员将手置于患者脊柱两侧,沿脊柱适当力度按压,同时缓慢移动,从脊柱上端到脊柱下端来回按摩1~2次,可采取中医用按摩滚轮,对背部适当力度滚动按压;而患者若是面部偏瘫,则可对地仓穴、太阳穴以及下关穴等穴位进行刺激,将双手置于相应穴位,按摩力度需轻缓,适当按压,采取拿捏法或轻拍进行按摩。对穴位进行按压时,单个穴位按摩时间控制在2~5min,按摩每日3次为宜,每5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停止1~2d,按摩共持续4个疗程。(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保持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部分患者病因与情志郁结相关,通过沟通了解该部分患者情志郁结的原因,通过说明病症原理,告知患者治疗机制,同时重点讲述治疗后防护目的以及防护方法,告知其热敷原理,取得患者治疗配合度,同时讲述说明按摩穴位的作用,以及选取相应穴位的目的。加强患者对病症的了解程度,从根本取得患者信任,同时加强患者治疗信心,对于心理抑郁或焦虑患者,引导患者间保持娱乐活动,如纸牌或观看影视节目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同时指导患者保持心态平和,稳定情绪。1.4观察指标。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估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含总体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生理机能4个维度,各维度满分2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恢复越好。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很满意=85分以上、满意=60~85分、不满意=60分以下,总满意度=很满意率+满意率。1.5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QOL、FMA评分对比观察组出院1年后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后FMA评分显著更优(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突然且极为危急的病症,存在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医上的表现常有肢体功能障碍或突发性失神,此病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该部分患者本就存在身体素质下降、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日渐衰弱的特点,中风后发生偏瘫更是对其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同时多数患者因对病症了解不深,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因此,此病在接受治疗后往往预后效果较差[1,5]。据研究,结合中医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其康复有较大裨益。本文对传统护理以及中医综合护理进行对比,旨在探讨中医综合护理的应用价值。本文中,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QOL、FMA两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更优。说明中医综合护理在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中起到了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也相对更优,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如下:传统护理措施侧重于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目的在于辅助患者治疗后的恢复,虽有健康知识宣教对患者说明病症知识,但重视程度不足,所行措施并未达成较好效果,同时传统护理仅试图倚靠治疗达到令其偏瘫康复的目的,而中医综合护理通过对穴位刺激,一是有扩张血管、祛瘀消肿的作用,二是对偏瘫部位穴位刺激,可加强偏瘫位置功能恢复。肩井穴有疏导水液的作用,肩贞穴可祛除上肢体寒,而对手三里进行按摩,可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三者结合可加速上肢患侧的康复;绝骨又名足少阳胆经,对治疗足缓难行、脚弱无力以及半身不遂均有显著功效,对环跳穴位刺激可健脾益气,同时对下肢神经恢复有一定帮助,而风市穴可化解水液;地仓可助面部瘫痪恢复、太阳穴可缓解颅内疼痛、下关穴可化体湿祛寒气[6]。

通过针对性的穴位刺激,可有效帮助偏瘫恢复[7]。使用伸筋草、威灵仙、续断、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川芎等草药热敷,一方面高温热敷可加速热敷部位体液循环,同时可防止组织释放淋巴液,减少体内局部水肿,利于患者肢体恢复,同时药包与身体紧密接触,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患者热敷位置,促进药液吸收,并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此外,通过情志护理,缓解患者情志郁结等情况,并可有效释放患者心理压力,侧面患者治疗依从性。综上所述,对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医综合护理可有效帮助患者肢体恢复,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红霞,杨志敬,潘锐焕,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4):395-398.

[2]胡振国,孙丽琴,杨文,等.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4):1974-1976.

[3]周建梅,陈祢,王宝兰.专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影响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8):1062-1064.

[4]刘桑,焦富英.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4):974-977.

[5]刘深龙,张海燕,满慧静.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9):929-933.

[6]贾亮,刘俊英,王贵玲.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1):51-53.

偏瘫范文篇8

关键词透刺法;顽固性脑卒中偏瘫;脑卒中

脑卒中,又名中风、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极高。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特征。针灸治疗脑卒中大致以体针、头针、眼针、舌针、皮肤针等治疗。针灸作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由来已久,其疗效确切可靠,操作方便、经济,用针虽少,但功效多、见效快。透刺疗法因其简、便、验、廉在治疗脑卒中偏瘫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效果显著。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92例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基础上,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92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年。均为单侧偏瘫,均由CT确诊。临床表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肢体无力,语言蹇涩,口眼斜,舌体不正,患侧颌唇沟变浅,额纹变浅或消失,重者闭眼露睛,并伴有患侧手足水肿、气短或腰膝酸软。肌力:0度7例,Ⅰ度11例,Ⅱ度52例,Ⅲ度13例,Ⅳ度9例。肌张力略高或正常,肌腱反射略强或正常,病理反射阴性。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病史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

1.2治疗方法

头针:取患肢对侧项颞前斜线,用30号1.5寸毫针3根,常规消毒后,从前顶进针,针尖向悬厘方向来用三段透蒯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行针3min,使针下产生“吸针”感,患者头皮部有沉、紧、麻、胀、热感,留针30min。体针透穴:上肢瘫选取肩髑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选取伏兔透髀关,梁丘透血海,阴陵泉透阳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针刺上述穴位,得气(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度)后接66805-1型治疗仪,用疏波(低频),总计留针30min。每次取1组,两组穴交替使用,用2寸以上毫针透穴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可休息3~5d。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评价

依据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级,分为Ⅰ~Ⅳ级。Ⅰ级为50分以下,有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有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99分,有轻度运动障碍。疗效判定方面,治疗前后在同一级视为无效;提高1级视为有效;提高2级及2级以上视为显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视为基本治愈。

二、结果

本组92例患者,基本治愈44例,显效3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率为95.65%。

三、讨论

“脑卒中”一词来源于我国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近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卒中偏瘫后遗症危害非常严重,引起了临床的广泛重视。西医急性期多采用缓解脑水肿,如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扩张血管,应用脑保护剂;恢复期的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黏聚性,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中医认为本病起病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诱因则是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用力不当等,而诱发本病发作。由于上述诱因,可化火动风,阳气鸱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气、瘀,导致清窍蒙闭,神明失宣发为脑卒中。其总的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脏腑与体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表有病变可影响脏腑,而内脏病变也可在体表相关部位有所表现。透刺法是一针透刺多穴或多经的方法,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多经或多穴的主治功能。“视其外应,以别其内脏”,“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这一规律,药物治病时,可内服,也可采用体外治疗法,既可治疗身体外部病变,直接就近驱邪,又可通过体表穴位、经络,而达内病外治,有效调整体内的脏腑功能。传统口服药物没有定位性全身分布,且集体神经受损后,局部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因而能够达到病灶点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西医称为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本试验选肩前-肩后,肩髑-极泉,曲池-少海,外关-内关,合谷-后溪,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昆仑-太溪,太冲-涌泉,髀关-伏兔,大多是阴阳经穴互相配合应用,且阴阳经穴应用透刺法。采用透刺可相互协同,扩大治疗范围及作用。透刺可以疏通经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补虚泻实、直中病所,具有较好的功效。此外,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总体上是有明显效果的,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肌力方面进而改善患者的步行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丽平,周炜,张树源.头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评价与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3.

[2]岳增辉,刘伍立.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J].中医文献杂志,2001(2):20.

[3]赵敏,韩群英.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7.

[4]韦睛霏.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

偏瘫范文篇9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精细化管理;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

力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类后遗症,其发生率在60%~80%[2]。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已经逐渐意识到良肢摆放在对抗错误模式,预防挛缩方面的意义,但距离康复精细化管理尚有一些距离。为提升护理质量,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5年2月~2017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①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病程<1个月;存在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碍。通过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男24例,女16例,年龄63~71岁,平均67.2岁,病程1~5周,平均(2.9±1.5)周;对照组(n=40)男26例,女14例,年龄66~72,平均67.7岁,病程1~4周,平均(2.7±1.7)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指标经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实施康复精细化管理;①根据患者的偏瘫肢体安排病床,将呼叫器、房门、床头柜放置在患者的偏瘫侧,以促使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进行基础活动;②针对外展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可适当的将柜子放置在靠前位置,随着治疗的推进及挛缩情况的好转,逐步移至侧方位,以诱使患者进行主动肢体运动;③医护人员进行各类医护操作时,尽量在偏瘫侧进行;并要求家属在与患者进行日常沟通交流时,也尽量在患者偏瘫侧进行,以加深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④心理引导:偏瘫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不定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提升患者漫长康复过程中的依从性;⑤音乐刺激:在患者的床头柜放置音乐盒,于每日清晨播放中低音量且节奏感较快的歌曲,以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兴奋度。1.3评价指标:①采用FMA(Fugl-MeyerMotorAssessment)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内容包括反射活动、伸肌协同、反射亢进、手腕活动性、手指活动性、上肢协同与速度;总分14分;评分与患者上肢功能呈正比[3]。②借助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分,评分>60分提示生活实现基本自理,40~60分提示轻度生活障碍;20~40分提示中度生活障碍;<20分为完全残疾[4]。③采用自评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意率=(完全满意例数+部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均数±标准差(x±s)作计量资料;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采用t检验;两组满意率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显著,P>0.05表示结果无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生活能力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满意度对比:调查显示,观察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从临床来看,脑卒中偏瘫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其头颈、肢体部活动乃至目光都会不自觉的偏向于健侧,随着时间的推移,偏瘫侧的触觉、视觉器官及肢体功能会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偏瘫患者运动能障碍恢复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5-6]。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偏瘫侧进行各类感觉刺激,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因此,帮助患者持续运用偏瘫侧肢体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所应用的康复精细化管理,通过日常器具的摆放、心理干预和音乐疗法等方式,在提升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的情况下,提高患者偏瘫侧的感觉刺激[7];相对于传统的强制性运动康复手段,该护理理念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在治疗影响时间方面也明显长于运动康复的作用时间。从研究来看,康复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生活器具的摆放,为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创造条件,能够减轻患者的顾虑,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好[8-9];②康复精细化管理实现了24h系统康复,作用效果更为持久;③增加了心理干预,缓解偏瘫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依从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④增加了音乐辅助治疗,国外文献资料记载,有节律性的听觉刺激能够对患者的大脑皮层形成刺激,进而引导其运动系统的可塑性改变。另外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调整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其情感需求[1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提示,观察组干预后各个时间段的生活能力评分及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康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了95.00%(38/4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5.00%(34/40),提示了该护理理念能够被患者及家属所认可,进而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偏瘫范文篇10

1.1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两方面,一般资料及专业技能需求。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及医院级别等条目。专业技能需求设置了为4个方面,25个条目,主要为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7个);物理疗法(6个);认知障碍的康复(6个)及康复评定(6个)。每个条目均为单项选择题,选项分别为非常需求、需求、一般、不需求,分别计4、3、2、1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需求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4份,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份。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共100名,年龄24~25岁,平均年龄(26.85±7.13);其中护师及其以上职称43名,护士57名;本科及其以上学历32名,大专或中专68名;平均从事神经内科的工作年限为(4.13±2.08)年。

2.2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所得护理人员对专业技能需求总得分为(65.87±12.31)分,其中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方向为(21.35±7.68)分;物理疗法方向(11.67±6.35)分;认知障碍的康复(18.76±6.84)分及康复评定方向(14.06±5.19)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群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的续教育需求较大,尤其在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方向和认知障碍的康复方向。

2.3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医院级别外,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其余因素不同情况的对继续教育需求存在影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职称和学历越低、工作年限越短者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度越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

3讨论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病情通常较危重,疾病专科性强,因此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护士在医学院校所接受的神经内科知识毕竟有限,临床上迫切需要加强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继续教育,以培养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护理技能的护理团队。由于偏瘫病人生活无法自理,对偏瘫病人的护理专业性更强。有研究称通过配备有经验的护士协助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状况,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见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医护人员对现有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均不满意,尤其是护士的满意度更低,而且有相当的医护人员对神经内科护士能否敏锐预见、观察与处理患者病情变化并胜任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持怀疑态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较高。同时可见,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均会影响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年龄越小、职称和学历越低、工作年限越少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越大。这可能与这些人员临床工作年限短,为偏瘫患者提供的康复护理较少及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缺乏有一定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