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3:03:54

炮制范文篇1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炮制范文篇2

摘要:目的探讨黄精合适的炮制方法,为黄精的炮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冲刷法去杂质,改良重蒸法加以炮制,严格控制蒸、焖以及烘烤的时间和温度,并对炮制过程中重量、颜色、品味的变化过程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黄精经炮制后其多糖含量明显下降,炮制过程当中,根茎的重量减少77.3%左右时,其重量几乎不再减少,折干率为22.7%左右。结论经冲刷法去杂质,改良重蒸法加以炮制的黄精从里到外乌黑发亮,质地柔软,有粘性,薄片者光亮透明,无刺激性及副作用,糖性浓烈,口感好,利于服用。

关键词:黄精;炮制;冲刷法;改良重蒸法;黄精多糖

TheStudyofProcessingonPolygonatumsibiricum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asuitablemethodofprocessingonPolygonatumsibiricum,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andpracticalevidenceaboutitsprocessing.MethodsRushingandreformingrepeatingcookwereappliedtocontrolthetimeandtemperatureofcookandraisingandbakingstrictly,whilerecordandcompareitsweight,colorsandtaste.ResultsPolygonatumsibiricumpolysaccharidesdecreasedobviouslyafterprocessed,itsweightwillnotalmostdecreasedwhenitsweightofRhizomereducedto77.3%,itsdryingratewas22.7%.ConclusionRushingandreformingrepeatingcookcanmakePolygonatumsibiricummoveblackandglossyfromtheinsidetosurface,itsqualitywassoftandglutinous,theslicewasglossyandtransparentitscharacteristicqualitywasusefultotake,suchasnon-irritating,not-sideeffect,strongsugartasteandgoodmouthfeeletc.

Keywords:Polygonatumsibiricum;Processing;Rushing;Reformingrepeatingcook;Polygonatumsibiricumpolysaccharides

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以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Red.、滇黄精PolygonatumkingianumColl.etHemsl.和多花黄精PolygonatumcyrtonemaHua的干燥根茎入药[1]。黄精作为一种滋补药,具有养阴、补气、补肾润肺等功效[2]。历代文献对黄精的炮制均有记载,最早见于医方本草及其炮制专著之中,有的是传统炮制方法的沿用,也有的是根据当地用药习惯,全国各地炮制方法不够统一[3]。从古至今,黄精的炮制方法累计达到20多种[4~6]。本实验对黄精炮制常规方法加以改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讨论。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可调式烘箱、蒸锅、夹子、烘烤盘。

1.2实验材料测定样品来自凤冈西山黄精GAP试验示范基地,对不同采收期样品进行炮制取样时间为20020908~20030118。黄精生药样品和炮制品由作者本人制备,并由贵阳中医学院陈德媛研究员鉴定。

1.3实验方法

1.3.1冲刷法去杂质由基地取回鲜样,将黄精块根放于自来水下细流冲洗,边冲洗边用毛刷轻刷根茎,去掉泥土,茎节间凹陷较深者将其断裂后去除杂质,注意须根不能丢弃,摘下后合并处理。

1.3.2改良重蒸法炮制黄精将处理过的黄精根茎切成厚片,铺在蒸锅的铺帘上,铺帘距离水面5cm左右,将蒸锅放在可调电炉上加盖加热,武火加热待蒸锅内水沸腾,改用文火持续加热1h,加水维持水面距离铺帘5cm,加水时将冷水淋到黄精上,再用武火加热至沸后,再改用文火加热保持沸腾1h,揭开盖自然冷却后,用竹夹子将蒸好的黄精放入烘烤盘内,将烘烤盘置于可调式烘箱内,50℃烘烤5h,再用风冷12h以上。取出黄精称量,记下重量后重复以上步聚,重复6次,最后1次50℃持续烘烤至干燥,称重后置干燥器内备存。

2结果分析

对黄精的炮制研究表明,生品黄精经炮制后其多糖含量明显下降,须根的多糖含量下降较少,炮制前为0.034464g,炮制后为0.034381g可能与其须根部结构有关,多糖分解成单糖的数量很小。而大的根茎经炮制过程不断反复的熏蒸,使其部分多糖和低糖聚糖水解转化为单糖,可溶性单糖部分流失,黄精多糖总量减小。见图1。

在黄精的炮制过程当中,另一个规律性的变化就是经过第3次重复处理后,亦即当黄精根茎的重量减少77.3%左右时,图2中变化曲线呈平缓,黄精块根的重量几乎不减少,经计算可以得出黄精新鲜块根经炮制后,其折干率为22.7%左右。

3讨论

3.1大量文献考证及临床实践证明,生黄精应用于临床是不妥当的。生黄精具有麻味,生品服用时,口舌麻木,刺激咽喉。接触过生黄精或其汁液的皮肤会产生瘙痒的感觉,久闻其生味,有刺目之感。经过炮制后,消除其刺激性及副作用,糖性变浓裂,口感好,利于服用。黄精经炮制后转变药性,利于有效成分积累,其黏液质被破坏并去掉,使其滋而不腻,同时使黄精药效增强。

3.2黄精在炮制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生药净选及产地加工,可以有效防止霉变。生黄精经过反复蒸焖至透心,使炮制成品从里到外乌黑发亮,质地柔软,嚼之有粘性,味甘,薄片者光亮透明。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75.

[2]刘玉萍,符桂芳,曹晖.黄精玉竹及其制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1998,9(4):371.

[3]王孝涛.中药饮片炮制叙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4]马兴民.新编中药炮制法[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0.

炮制范文篇3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炮制范文篇4

关键词:发酵;炮制;传统中药;本草考证

我国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其后又相继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对天然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国家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药炮制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本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炮制工艺和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进行了论述。

1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概述

古代医药典籍将中药炮制又称为“炮炙”、“修治”、“修制”、“修事”。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中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1.1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来实现。酶是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多种胞内和胞外酶类。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各式各样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增强和调整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1]。

1.2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探讨

传统中药经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与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如发酵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湿度、氧气、pH值等)等因素。因此,应通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确定其最佳的发酵炮制工艺。

在长期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中药炮制人员对影响中药发酵炮制的质量因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发酵最佳温度以30~37℃为宜,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为宜。在此培养条件下,适合大多数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的生长繁殖。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只能凭经验,例如,混和发酵时以“握之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因此,在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过程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影响了其质量的稳定性。

培养基成分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组成培养基的药材质量和相互间的比例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此来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证。

1.3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和现代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比较中药的发酵炮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药炮制中一种常用和重要的炮制方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用于传统中药的研究开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和炮制工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炮制理论。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是多菌种混合自然发酵,参加发酵的菌种种类和数量都存在一定的波动;同时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采用的是传统的固体发酵,整个发酵炮制的过程都是凭主观经验来控制。因此,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稳定性难于保证。

现代中药的发酵炮制根据微生物生长所用培养基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发酵炮制和液体发酵炮制。现代中药的固体发酵炮制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发酵炮制过程中可以较好地控制参与发酵的菌种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对温度、湿度、酸碱度、通气等也能较好地实现动态控制,因而通过现代固体发酵炮制的中药其质量的稳定性得以较大的提高。在抗生素工业发展起来后,逐渐将液体发酵应用到中药的发酵炮制中,开启了对液体发酵炮制中药的研究。由于液体发酵较固体发酵具有更高的物质传递效率,也易于实现发酵炮制工艺的自动化控制,从而保证发酵炮制后中药质量的稳定性,所以此项工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因品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微生物发酵。根据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将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分为两大类[2]。一类为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为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2.1神曲

神曲一名始载于《药性论》,又有六神曲(《本草便读》)的异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神曲得名的由来[3],“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我国制造神曲始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叙述了神曲的制法。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制成曲剂,含酵母菌、淀粉酶、复合维生素B等成分,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等功效。

神曲还可炮制加工成炒神曲、麸炒神曲、焦神曲。生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麸炒后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等;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

2.2建神曲

建神曲一名载于《纲目拾遗》,又有百草曲(《纲目拾遗》)、泉州神曲(《药性考》)、范志曲、老范志神曲等异名。建神曲主产于福建泉州,为麦粉、麸皮、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数十种药物经发酵专制而成。建曲性味苦微温,消食化积功效与神曲相似,并能理气化湿、健脾和中。2.3半夏曲

半夏曲一名载于《韩氏医通》。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本草纲目》中叙述了半夏曲的制法[4],云:“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半夏曲有化痰湿,消食滞的功效。而未发酵的半夏则性味温辛,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饮片新参》载:“内热烦渴者慎服。”

2.4采云曲

采云曲是以六曲为基础,再加桔梗、白术、紫苏、陈皮等二十多种药品加工制成的,性味作用与建曲相似,对于夏秋暑热伤中引起的食滞消化不良作用较好。

2.5沉香曲

沉香曲一名载于《饮片新参》。沉香曲为沉香等多种药末和以神曲糊制成的曲剂。用沉香、木香、檀香、砂仁、蔻仁等20多种药材研成粉再加1/4的面粉,搅和压制而成。《饮片新参》称沉香曲有“理脾胃气,止痛泻,消胀满”的功用。

2.6红曲

红曲一名载于元代《饮膳正要》,又有丹曲(《天工开物》)、赤曲(《摘元方》)等异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红曲的制法[5],云:“红曲,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其法:白粳米……入曲母……其米……鲜红可爱。未过心者不甚佳。入药以陈久者良。”从李时珍叙述中的“法出近世”,可推测出红曲的制造大约始于元代。红曲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本草经疏》中称:“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2.7淡豆豉

淡豆豉一名载于《本草汇言》,《伤寒论》中称为香豉,《名医别录》中称为豉,《本草纲目》中称为淡豉和大豆豉。淡豆豉的制造历史悠久,在《伤寒论》中即有记载。《本草纲目》还详细叙述了其制作方法[6]。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本草汇言》称:“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药性论》载:“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2.8百药煎

百药煎一名载于《本草蒙筌》。百药煎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百药煎的制法[7],云:“用五倍子为初末。每一斤,以真茶一两煎浓汁,入酵糟四两。擂烂拌和,器盛置糠缸中之,待发起如发面状即成矣。捏作饼丸,晒干用。”百药煎有润肺化痰、止血止泻、解热生津的功效。《本草纲目》论述:“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2.9片仔癀

明代宫廷神药片仔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嘉靖年间,一御医逃离宫廷后流落到漳州璞山岩削发为僧。他多方采集药材,按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既可吞服,亦可外用。片仔癀由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组成配方,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中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片仔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片仔癀的配方及工艺至今秘而不宣,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

3结语

从上述举要品种可见,我国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应用微生物发酵炮制中药,实现了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的目的。我国传统发酵中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发掘,并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中药的新药研究开发拓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兴红,李祺德,曹秋娥.微生物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J].中草药,2001,32(3):267-268.

[2]国家中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药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29.

[3]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3-914.

[4]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0.

[5]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4.

炮制范文篇5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炮制范文篇6

【关键词】中药炮制影响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炮制是多方面的,有多种方法。对一般药材炮制加工而言,往往是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有几方面的意义,这些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根据处方、调剂和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除去杂质,利于储藏便于调剂和服用,降低有毒成分及不良反应,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如蜜灸款冬花,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方法不同,其功效也不同。所以要求临床处方必须对症。如当生用者而用炙,当炙者而生用。例如:大黄,临床用药时必须十分注意生用炙用。生用气味重浊,当生用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据试验分析结果,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只减少一部分,因此,泻下作用缓和,收敛力亦有减弱。所以在临床上只有掌握大黄的各种炮制作用才能正确应用,根据病情辩证施治,合理的选择炮制品,对症选药,从而提高药物应有的疗效。

一、提高溶出率,增强药物疗效

有些药物必须经过炮制,有效成分才能溶出。其成分的理化性质、含量或各成分之间的比例都要发生改变,从而提高疗效,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药物炮制所产生的增强作用,大多早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现实它的合理性。例如:何首乌,生用性兼备通泄,多用于解毒、滑肠,而加黑豆汁蒸制后,所含具泻下作用的成分-结合性蒽醌类衍生物水解成无泄下作用的游离蒽醌类衍生物,还原糖也增加。故制品无滑肠作用,而主补肝肾,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所以,炮制药物的方式方法多种各样,要有目的地运用炮制,使药物更有利煎出,使用药按照临床用药要求,发挥最佳疗效。

二、破坏毒性,保证用药

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不良反应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需要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不良反应。如半夏辛温有毒,生用有毒刺激咽喉,炮制后则减低毒性并缓和药性;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等炮制方法,可以降低毒性;如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含人烦、汗出不止耳”。说明麻黄生用友“烦”和“出汗多”的不良反应,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不良反应。

三、改变药性,扩大用药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炮制可改变药物寒热之性,如生地黄性味甘寒,能凉血止血,经蒸制后为熟地黄,性味甘温、能滋阴补血;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增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请将热邪的作用;如款冬花、紫菀等止咳药密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

四、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为患者所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具有矫腥臭的作用;乳香、没药气味浓烈、极易引起呕吐,若醋炙不但矫正气味,缓和刺激性,且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作用。

综行所述,笔者认为中药加工炮制是临床用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药学界同行的重视。正确炮制药物,使用药物,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挖掘和发展祖国医药宝库,扩大应用范围igeng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振东中药炮制对药效和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第3期

炮制范文篇7

【关键词】甘遂;炮制;十八反;配伍禁忌

Abstract:ItreviewsthedevelopmentsofmodernpreparationoflicoriceandEuphorbiakansuiLiou.,andtheancientandpresentprocessingevolutionbyreferringtoalldocumentations.中国论文联盟

Keywords:EuphorbiakansuiLiou.;preparation;18contraindictions;compatibilityandcontraindication

甘遂系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是临床上常用峻下逐水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但现在只有醋炙,煮制二法。其它炮制方法已经失传,本文试对甘遂炮制方法演变过程及现代炮制研究作一概述。

1炮制目的及意义

降低毒性,减少烈性,《中国药典》记载:甘遂经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围,如胡麻制,脂麻制。宋《小儿药证直诀》中有:“炒焦用之,乃温也”。清《外科证治全生素》:“苦寒之性,经(甘草)制,则净不苦而甜,不寒而温,专消坚结痰块核毒”。

2古今炮制方法

2.1古代炮制法甘遂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雷曰:“甘遂采得后,去茎,于槐钻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滤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滤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1]”。唐代《外治秘要》出现猪肾制法,熬制。《三因极一病症方法》有去心,宋代甘遂炮制有了很大发展,首次出现湿纸煨,《太平圣惠方》有胡麻制,《圣济总录》有酥制、麥夫制、麥夫炒,《卫生宝鉴》有面煨等法,如宋《圣惠芳》甘遂丸中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时,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的描述,以及治二便不通,用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炙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元朝又新增煮制甘遂《丹溪心法》,明代煨法较普通,李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奇效良方》中记载:“将甘遂入大鲫鱼肚内,煨令焦黄,取出烘干”。另外尚有大麦制,培制《普济方》,面煮《仁术便览》。至清代又新添猪肾煨制《握灵本草》。甘草制《外科证治全生集》,其记载如下:每斤用甘草四两,煎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勺入白瓷盆内隔一宿,次日盆中水无异色,乃妥,再浸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2]。

2.2现代炮制法古代对甘遂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现今留存只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的醋制甘遂和煮甘遂《中药药大辞典》中的煮甘遂两种。有研究据报道给小白鼠分别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显泻下作用,但生甘遂泻下作用较强,其毒性也较大,说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又生甘遂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炮制品水煎液大2~3倍。此外煨法,甘草制,豆腐制均能降低毒性[3]。

3甘遂与甘草炮制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属“十八反”配伍禁忌。如《本草经集注》云:“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但是《本草汇言》中有:“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及《金匮要略》甘草半夏汤,甘遂与甘草联合配伍,因此产生分歧。现代大鼠实验研究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4],还有人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g/kg,如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1∶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9.967,0.697,0.209,0.132g/kg。另据杨志军等[5]报道:将84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NS组、甘遂组、甘草甘遂4∶1组、甘草甘遂2∶1组、甘草甘遂1∶1组、甘草甘遂1∶2组、甘草甘遂1∶4组,共7组。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对小鼠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尤以甘草甘遂1∶1组对肝脏的损伤最严重。可见,甘草制甘遂其毒性大为增加,且甘草越多,毒性越大。

4结论

甘遂炮制历史悠久,其方法有20余种,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方法已失传,故应积极发掘整理。胡麻制、脂麻制其目的是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畴,因出现时间较短,且未记载炮制作用及目的,应进一步探究其炮制目的和意图。甘草制属于“十八反“禁忌范围却两药配伍使用尚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但是经过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多数认为甘草甘遂不宜配伍,以免增加毒副反应,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中医出版社,1986:102.

[2]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0.

[3]国家药监局.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00:214.

炮制范文篇8

降低毒性,减少烈性,《中国药典》记载:甘遂经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围,如胡麻制,脂麻制。宋《小儿药证直诀》中有:“炒焦用之,乃温也”。清《外科证治全生素》:“苦寒之性,经(甘草)制,则净不苦而甜,不寒而温,专消坚结痰块核毒”。

2古今炮制方法

2.1古代炮制法甘遂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雷曰:“甘遂采得后,去茎,于槐钻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滤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滤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1]”。唐代《外治秘要》出现猪肾制法,熬制。《三因极一病症方法》有去心,宋代甘遂炮制有了很大发展,首次出现湿纸煨,《太平圣惠方》有胡麻制,《圣济总录》有酥制、麥夫制、麥夫炒,《卫生宝鉴》有面煨等法,如宋《圣惠芳》甘遂丸中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时,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的描述,以及治二便不通,用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炙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元朝又新增煮制甘遂《丹溪心法》,明代煨法较普通,李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奇效良方》中记载:“将甘遂入大鲫鱼肚内,煨令焦黄,取出烘干”。另外尚有大麦制,培制《普济方》,面煮《仁术便览》。至清代又新添猪肾煨制《握灵本草》。甘草制《外科证治全生集》,其记载如下:每斤用甘草四两,煎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勺入白瓷盆内隔一宿,次日盆中水无异色,乃妥,再浸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2]。

2.2现代炮制法古代对甘遂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现今留存只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的醋制甘遂和煮甘遂《中药药大辞典》中的煮甘遂两种。有研究据报道给小白鼠分别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显泻下作用,但生甘遂泻下作用较强,其毒性也较大,说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又生甘遂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炮制品水煎液大2~3倍。此外煨法,甘草制,豆腐制均能降低毒性[3]。

3甘遂与甘草炮制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属“十八反”配伍禁忌。如《本草经集注》云:“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但是《本草汇言》中有:“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及《金匮要略》甘草半夏汤,甘遂与甘草联合配伍,因此产生分歧。现代大鼠实验研究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4],还有人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g/kg,如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1∶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9.967,0.697,0.209,0.132g/kg。另据杨志军等[5]报道:将84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NS组、甘遂组、甘草甘遂4∶1组、甘草甘遂2∶1组、甘草甘遂1∶1组、甘草甘遂1∶2组、甘草甘遂1∶4组,共7组。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对小鼠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尤以甘草甘遂1∶1组对肝脏的损伤最严重。可见,甘草制甘遂其毒性大为增加,且甘草越多,毒性越大。

4结论

甘遂炮制历史悠久,其方法有20余种,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方法已失传,故应积极发掘整理。胡麻制、脂麻制其目的是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畴,因出现时间较短,且未记载炮制作用及目的,应进一步探究其炮制目的和意图。甘草制属于“十八反“禁忌范围却两药配伍使用尚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但是经过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多数认为甘草甘遂不宜配伍,以免增加毒副反应,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中医出版社,1986:102.

[2]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0.

[3]国家药监局.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00:214.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S].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73.

[5]杨志军.甘遂与甘草配伍对小鼠肝脏组织中MDA、GSHPX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6,(7):75.

炮制范文篇9

本文结合近几年我院开设《临床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经验,及对三部古代医药学家的著作、广西南宁的两家医院的炮制品使用情况调查,探讨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对三部古代医药著作收载炮制品的探究

1.1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和《千金翼方》统计以下内容:①所载处方数量;②处方中用到的中药的种类;③所用中药交叉应用,先后总共出现的次数,其中用脚注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的次数;④甘草入方的次数,其中用炮制品的次数。

1.2结果:《金匮要略方论》载262个处方,共用186味中药,交叉应用,先后出现972次,其中180次用脚注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占药物出现次数的18.5%,甘草入方89个,其中30个方用炙甘草;《金匮玉函经》载115个处方,共用86味中药,交叉应用,先后出现547次,其中126次用脚注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占药物出现次数的23.0%,甘草入方69个,其中53个方用炙甘草;《千金翼方》载1990个处方,共用568味中药,交叉应用,先后出现10593次,其中2541次用脚注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占药物出现次数的24.0%,甘草入方461个,其中424个方用炙甘草。

表1两家医院炮制品使用频率

表2炮制方法的应用情况

2对广西南宁两家医院中医处方炮制品的调查

2.1研究方法:近期分别对广西中医学院专家楼和广西民族医院中药房的处方调查以下内容:①抽取的处方总数;②所抽取的处方中含有炮制品的处方的数量;③各种不同职称的医师开处方的数量;④各种不同炮制品出现的次数;⑤炮制方法的应用情况。

2.2处方中炮制品使用结果:前者处方共7416张,其中含有炮制品的处方6181张,占处方总数的87.4%,每张处方中含1至9种炮制品;后者处方共657张,其中含有炮制品的处方485张,占处方总数的73.8%,每张处方中含1至11种炮制品。合计两家医院抽取的处方共8073张,其中含有炮制品的处方6966张,占处方总数的86.3%。

2.3炮制品使用频率较多统计:广西中医学院专家楼含有炮制品的处方共涉及110种炮制品,广西民族医院含有炮制品的处方共涉及62种炮制品,其中使用较多的前5味见表1。

2.4炮制方法统计两家医院所使用炮制方法共有24种,前10种见表2。

3讨论

有报道张仲景的《伤寒论》载112方,共用83味中药,交叉应用,先后出现563次,其中315次用脚注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其中甘草入方83个,81方用“炙品”,仅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的甘草汤(单方)和桔梗汤重用生甘草。本文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和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说明古代医药学家非常注重使用炮制品,尤其注重使用炙甘草。通过对甘草的生用和炙用,使生泻熟补,充分体现了依法炮制与辨证论治的密切关系。

炮制范文篇10

为了统一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高整个饮片行业的水平,国家从2005年开始着手整顿饮片标准,把饮片规范化研究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先后开展了“川芎”等3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百合”等5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等项目,并提出20080101前未通过GMP认证的饮片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随着饮片规范化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开展,许多内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某些药物的炮制机理不明;成分和药理作用结合不紧密;炮制工艺难以做到客观可控;炮制设备的落后;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制定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整个饮片行业的发展,阻碍着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建立。笔者有幸参加了“30”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这一课题中的大蓟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工作,在实验过程中也屡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因此想围绕中药炮制研究思路和方法这一主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1重视炮制机理的研究

中药炮制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它的知识面广、涵盖内容多,与许多学科如中药化学、药理学、分析化学、制药工程、临床诊断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炮制同时也是一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科。现代仪器和科研方法与炮制技术已紧密结合,目前有关中药炮制方方面面的研究报道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是笔者以为目前一个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炮制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或者说炮制的机理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这里的机理研究是指针对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研究,并以此来验证和丰富炮制的原理,而应用研究则偏指炮制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从根本上来看,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份不清楚,药理作用不明,炮制工艺将无从筛选,质量控制也难以实现。因此,重视炮制机理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1药物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研究

药物炮制前后其成分都会有相应的量变或质变,比如说某种成份的减少或增多,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水解、异构化、氧化、置换、分解、缩合等反应,辅料的加入对药物的成分造成的影响等等。类似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有:不同炮制工艺对何首乌中成分含量的影响[1],炉甘石炮制机理分析[2],茜草饮片炒炭前后大叶茜草素含量比较[3],大蓟炮制前后TCL和HPLC的变化[4]。因此笔者以为可以对生品和炮制品进行成分对比分析,观察其炮制前后成分发生的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结合药理实验对其变化的成分进行研究,或者提取不同部份或单体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而验证或丰富炮制机理。

1.2重视复方中药物炮制机理的研究

复方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用药方式,而许多中药须经炮制过后方能入药则又是不少复方所强调的,因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正是通过炮制才能突显药物之所长,从而在药方中施展其个性,达到合用之效。因此炮制也就与中医临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笔者以为可以尝试以临床疗效为设计的出发点,寻找建立"证"的模型,结合中药复方,从化学和药理两个角度来展开针对药物炮制的机理研究。

2尽快统一完善饮片炮制标准

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了部分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各省市也有自己本省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即使一省之内,同一种药材也有多种炮制方法,例如大黄,生大黄攻下,酒大黄清上焦实热,熟大黄缓泻,炒炭大黄收敛止血。长久以来,饮片的生产和管理都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状态下,标准的缺失致使现有的饮片市场良莠不齐、质量低下,成为中药三大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严重制约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在对药材源头进行规范化种植的同时,也对整个饮片行业进行规范和整顿,借此来规范饮片炮制工艺,完善饮片质量标准,推进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实施,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整个中药现代化的进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也层出不穷,有针对炮制净制、切制方面的,如不同切制条件对大黄饮片中蒽醌化合物含量的影响[5]、天麻饮片切制中“浸润”的探索[6]、黄柏饮片切制工艺研究等[7],有针对炮制工艺进行筛选的,如正交设计法优选吴茱萸炮制工艺研究[8]、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蜜麻黄的炮制工艺[9]、关白附新工艺最佳技术参数优选等[10],有对炮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的如:色谱指纹图谱在制南星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应用[11]、FT-IR光谱法对酒炖熟地黄炮制工艺过程的监控研等[12],还有针对炮制辅料进行专项研究的,如中药炮制用酒的研究[13]、姜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等[14]。这些研究都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饮片标准,为进一步制定全国性的《中药炮制规范》《中药炮制辅料质量标准》以及饮片的包装、生产质量管理等技术法规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3加快企业的生产研究

炮制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走向生产,服务企业,饮片生产企业要在2008年达到认证合格,就必须对现有的生产条件进行整改,笔者以为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突破。

3.1炮制过程中的几种火候控制文火、中火和武火等具体在生产上以什么来指示,怎么体现,能否做到稳定和重现。

3.2炮制生产设备亟待研制和创新饮片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现有设备改造、鼓励本土创新,尽量吸收其它专业人员融入到炮制生产设备的研制创新之中,尽快研制一批先进实用的,能够解决炮制中一些关键技术的设备,从而改进饮片生产企业作坊式的面貌,尽快与其他行业接轨,从根本上提高饮片行业的整体水平。

3.3炮制从业人员的管理企业应加强炮制从业人员的稳定和发展,以避免人才流失,加强专业培训,技能考核以及进行后期教育,不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重视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鼓励科研创新等,不断给企业的注入新的活力。

4小结

中药饮片炮制亟待研究的方面有许多,笔者以为:机理研究为标准完善和企业生产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企业生产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标准的统一和完善为饮片企业带来新的局面,从而突破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瓶颈,保证饮片批准文号制度建立的逐层深入,进而推动整个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振丽,宋志前,张玲,等.不同炮制工艺对何首乌中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36.

[2]郭义明,于开锋,刘艳华,等.炉甘石炮制机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8):596.

[3]张振凌,周艳,张本山.茜草饮片炒炭前后大叶茜草素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93.

[4]龚千锋,符玲,张的凤,等.大蓟炮制前后TCL和HPLC图谱的变化[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6):45.

[5]徐德然,齐辉,张勉,等.不同切制条件对大黄饮片中蒽醌化合物含量的影响[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6):49.

[6]石玉红,李小林,李敦兵,等.天麻饮片切制中"浸润"的探索[J].黑龙江中医药,2003,4:54.

[7]王文凯,胡志华.黄柏饮片切制工艺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48.

[8]陈维旗,廖建萍,任卫琼.正交设计法优选吴茱萸炮制工艺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4):69.

[9]陈康,林文津,文惠玲,等.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蜜麻黄的炮制工艺[J].中药材,2004,27(1):15.

[10]毛淑杰,李先端,程丽萍,等,关白附新工艺最佳技术参数优选[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0):595.

[11]赫炎,张启伟,张永欣,等.色谱指纹图谱在制南星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9):874.

[12]白雁,孙素琴,李军,等.FT-IR光谱法对酒炖熟地黄炮制工艺过程的监控研究[J].中成药,2005,27(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