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9:20:21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1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起始于198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战,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始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两大目标,积极扩大开发范围,持续增加投入规模,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三农”工作和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产品供给,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健全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十年来,按照“民办公助、配套投入、引导带动”的工作思路,各级财政积极筹集资金,不断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机制,努力构建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形成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四位一体”的投入格局。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中央财政对我省的投入增长明显加快。“九五”期间中央财政年均投入仅为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投入达到4.3亿元,2008年投入近7亿元。二是财政预算足额安排,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到实处。三是引导带动社会投入,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方式,鼓励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通过财政补助、投资、贴息等扶持方式,引导企业、银行及农村专合组织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同时,积极探索农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套投入、统筹安排的政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

二十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21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9.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5.8亿元,农民筹资投劳75.3亿元,企业、银行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投入28.1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我省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突出开发重点,着力建设农业核心产区。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把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以农业主产区为载体,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资金投入上,始终坚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努力打造我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区域。一是着力提高“两个比重”。大力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土地治理项目投入占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比重,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占土地治理项目投入的比重。目前上述两个比重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二是坚持“增量倾斜、存量调整”。在项目区域布局中,对农业主产区予以重点倾斜。三是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为切实解决投入零星分散的问题,严格项目规模要求,单个项目片区平均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四是加快中灌项目建设步伐。2006年启动了省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目前每年在建和新建的中灌项目达到了10个。

二十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240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31万亩,建设粮食和饲料作物基地140万亩,节水示范和农业生态工程71万亩,草原建设19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累计新建维修小型水库477座,新建排灌渠道11.4万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86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077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多亿公斤,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200元以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实现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田”的转变,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和自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支持产业化经营,积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从2001年开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又一重要取向。按照“集中扶持、连续扶持、扶优扶强”的思路,贯彻“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要求,以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一手抓龙头企业扶持,一手抓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01年至2008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建成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农产品基地等产业化项目44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10亿元,覆盖了生猪、茶叶、果蔬等大宗优势农产品,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龙头企业发展上。通过连续扶持,高金公司、四海公司、竹叶青公司、美宁公司、哈哥兔业等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较高知名度品牌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二是在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上。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扶持建设了一批高标准、规范化、有较大规模、增收效果显著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直接带动了项目区农民的增收致富。

三是在农民增收致富上。据初步统计,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扶持,直接带动全省570多万农户显著增收,户均年增收在1200元以上。

四是在机制建设上。通过积极引导,推动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规范。

(四)加强部门配合,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农发机构和农口部门相互配合,从项目规划设计到组织施工,从监督检查到竣工验收,部门全程参与,积极支持工作。特别是在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水土保持、良种繁育及优势特色种养示范、名优经济林花卉示范以及长江防护林建设等一大批农发项目执行中,各级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管理优势,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管理。

围绕安全运行、有效使用的管理目标,各级财政不断深化改革,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

一方面,按照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分配决策机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安排上,引入了“项目片比选”的竞争立项制度;在土地治理资金分配上,实行了“因素分配、公式计算”的分配方法;在产业化项目安排上,实行了“专家独立评估、部门联审票决、登报公示公告”的程序化决策制度。

另一方面,按照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三专”制度;在项目管理方面,全面推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财政报账“四项”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资金来源清、会计核算清、支出范围清、进出物资材料清、往来款项清的“五清”制度;在监督考核方面,建立了检查、验收、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奖惩挂钩;在社会监督方面,全面实施项目资金安排情况公示公告制度和项目建设“二次公示”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实现了项目资金“阳光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跑冒滴漏”问题,提高了项目资金效益。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顾二十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非凡历程,我们认为有以下五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一是坚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基本任务不动摇;二是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不调整;三是坚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基本取向不改变;四是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基本策略不偏离;五是坚持项目管理、公开运作的要求不放松。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全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辛勤工作和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财政厅党组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综合开发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存在资金安排过度依赖上级财政的问题;面对农业和农村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机制需要继续创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期,越要重视“三农”工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主动服务于全省“两个加快”工作大局,全面落实省委“三个坚定不移”的要求,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中准确定位。

当前,我省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的势头明显,但基础还不牢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不足、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工业增长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就业困难增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扩大内需尤其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尽快实现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转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财政部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作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方面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要紧紧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二)在履行公共财政基本服务职能中把握取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财政完成了由建设财政、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各级财政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支出不断增长,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本身就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对象。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扩大农民“四项补贴”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关注农村、扶助农民的基本政策取向。省级财政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2009年安排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仍然增长了22.7%。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在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发挥好农业综合开发在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着力。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油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业生产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比重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骨干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偏弱、竞争力低,对农民的引导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助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各级要站在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高度,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两大主题,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完成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肩负的重要任务。

三、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财政部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体安排,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应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改造中低产田。要继续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瓶颈障碍,突出改善水利设施条件,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现代科技、农耕农艺等有效措施,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水、修路、培肥地力相结合,把项目区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中型灌区改造步伐,发挥已成水利设施效用。针对我省众多已成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欠帐多、渠系配套差、有水用不上的突出问题,加快国家和省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规划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水利骨干工程的蓄灌作用,为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可靠的水源条件。同时,结合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在项目区积极推动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推进农业核心产区建设。财政部已经明确,今年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对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进行重点布局。省级财政为此增加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工程项目配套投入。已列入该项目的示范县及所在市要认真落实配套资金,抓紧做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力争用几年时间,在全省50个粮食主产县(区)建设一大批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积极打造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要通过继续支持产业化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航空母舰”型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最优第一车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实施好国家产业化项目。按照“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集中力量抓好国家产业化经营财政补贴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建设。各级要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规定的建设内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生产,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统一营销等服务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实施好省级基地项目。要按照“民办公助、直接补贴、政府组织,农户实施”的管理模式,认真抓好生猪、茶叶、果蔬、蚕桑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现代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实施好灾后重建“安民增收”项目。地震灾区要切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安民增收基地项目实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灾区群众收入水平。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区涉农资金整合。

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要求,以县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认真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切实保障项目规划群众要求,区域有优势、资金有保障。继续抓好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结合和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试点项目建设。积极创新扶持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功能,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抓好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资金的协同。要在认真落实中央项目配套资金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投入资金实施地方农发项目,形成中央、地方项目协同互补的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结合。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扶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将土地治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抓好农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农发项目区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对接工作,以项目区为平台,推动农发资金与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国土复垦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生态建设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有机结合,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搞好部门协作,努力形成综合开发合力。

一方面,要推进部门项目实施。各级农发机构要密切配合农口主管部门,认真抓好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示范、林业生态示范、名优经济林示范、水土保持等部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部门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要密切部门工作协作。要按照“政府负责、农发机构牵头、部门配合打总体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充分调动部门参与规划设计、评估审查、组织施工、检查验收等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工作关系,共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五)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严格项目立项。土地治理项目要继续坚持项目片差额竞争立项制度,特别强调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基础上,切实做好制定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产业化经营项目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继续坚持“专家独立评估、部门联审票决、登报公示”的程序化决策制度,选准项目,选好项目。

二是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农发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项目竣工验收制等基本管理制度。

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驻川专员办,认真开展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合规、高效。同时,要加快完善农发资金和项目工作考评制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项目过程监管。

(六)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农发工作的内外环境。

从内部看,重点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持“三农”的一项长期事业,增加人员配备,强化机构建设,关心干部成长,为推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农发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为民服务的本领,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

从外部看,重点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围绕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工作,通过会议、简报、工作动态等多种形式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关心和支持。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工作,认真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民主监督。要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推广先进典型,展示工作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舆论氛围。

四、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配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工作

国家审计署计划于今年11月起对2007年至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开展为期2个半月的专项审计。与往年例行审计不同,此次专项审计是国家审计署党组确定的一次重点审计,审计结果将报送国务院领导并向社会公布。此次审计范围涉及全国18个省(区、市)。四川作为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将是审计的重点对象。相关工作省农发办已经在节前发文布置下去,昨天下午还召开了各市(州)农发办主任会议专门部署。在此,我要强调几点:

一是高度重视。当前,随着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农业综合开发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2009年在中央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增长远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支出的增长比例。审计署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开展专项审计,既是对农业综合开发整体工作的促进和推动,更是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全面检验。对此,各级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要把配合开展专项审计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首要位置,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岗、明确到人,迅速研究制定配合审计工作具体方案,确定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要把此次专项审计作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良好契机,端正思想认识,消除抵触情绪,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

二是自查自纠。各地在专项审计工作开始之前,要参照2007年至2009年省、市、县检查验收和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全面的自查自纠,重点是查找资金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国家农发办列举了7个方面的问题,各地要对照逐一检查。存在问题的地方要迅速整改。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要引以为戒,避免相同或类似问题出现。

三是认真总结。对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来说,这次专项审计是一次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良好契机。各地在配合审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总结和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作法,取得审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他们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和经验。要规范和完善县级项目库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有偿资金债务核销的后续工作,继续加强投资参股项目的监管工作。

四是积极配合。要指定熟悉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协调能力强的同志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在审计人员进驻前,要及时与审计部门沟通,认真准备审计资料;在审计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满足审计人员的合理要求。确实难以提供的资料,要详细说明理由;与审计部门存在意见分歧的,应向上级领导报告,力争协调解决;审计结束后,要在第一时间将审计结果上报省农发办,以便汇总上报国家农发办。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必须同时提出整改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对这次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国家和省农发办将依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扣减所在市(州)、县(市、区)下一年度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指标,情节严重的,将暂停或取消项目县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行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国家和省人民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制度。

第三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并将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管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农业综合开发的具体工作。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发展与改革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开发县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第五条开发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引导、集中财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财政支农投入的项目,实行规模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益。

第二章项目管理

第六条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应当依据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编制本行政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报本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定。

第七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当地优势农产品加工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八条开发县的乡镇人民政府、中型灌区管理机构等可以向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申请土地治理项目。

第九条申请土地治理项目立项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列入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二)有可开发和利用的水资源;

(三)开发治理的土地集中连片,符合国家或者省规定的面积标准;

(四)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

(五)属非地质灾害区。

乡镇人民政府申报土地治理项目前,应当出具项目所在地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筹资投劳的决议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农户签字同意筹资投劳的意见书。

第十条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规定的管理权限,对申请立项的土地治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专家评审,经具有相应资质或者专业水平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初步设计报告,报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定,按规定编入省土地治理项目库。

土地治理项目库管理办法由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根据上一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财政资金控制指标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从已编入省土地治理项目库的项目中确定项目,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经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定后,按规定上报,由国家或者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报批。

第十二条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由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规定实行招标投标。

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筹措情况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在项目区内公示。

第十三条土地治理项目单位工程竣工后,由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组织验收。

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竣工后,由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组织竣工验收,或者由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委托设区的市、自治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组织竣工验收。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对土地治理项目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项目实施存在问题的,责令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限期改正。

第十四条土地治理项目兴建的小型水库、灌排渠(管)道、桥涵闸、拦河坝、排灌站、机电井、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竣工验收后,由下列组织进行管理和维护:

(一)村内工程为村民委员会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跨村工程为乡镇有关管理机构;

(三)跨乡水利工程由开发县人民政府确定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土地治理项目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主体应当建立管理和维护制度,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转。管理和维护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或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筹集。

第十六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申请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产业政策,以生产、加工、销售当地优势农产品为主营业务;

(二)与当地农户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的合理利益联结机制;

(三)经济指标、财务指标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有农业环境保护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第十七条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应当在每年八月底前公布次年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规定,向所在地开发县或者设区的市、自治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申报项目建议书。受理立项申请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和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实地考察论证,对符合条件的,通知项目申请人提交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后,报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十八条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一般采取贴息和有偿扶持方式。

第三章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包括:

(一)国家和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

(二)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

(四)财政贴息或者有偿扶持所吸引的其他资金。

第二十条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使用,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

禁止挤占、挪用、滞留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禁止将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转为有偿使用。

第二十一条农业综合开发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实行财政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

土地治理项目由施工方、监理方、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签署意见,经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批后报账。财政贴息资金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报账。

第二十二条受理立项申请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和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与使用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签订书面合同,使用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同时出具担保法律文书。

合同到期,由受理立项申请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和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负责收回财政有偿扶持资金,并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的规定上解。禁止用当期项目财政资金抵顶到期应当归还的财政有偿扶持资金。

财政有偿扶持资金取得的收益纳入财政管理。

第二十三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举报事项查明事实,依法作出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变更已批准的开发项目、实施地点以及缩减开发规模的;

(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未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使用或者未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或者未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的;

(三)不实行无偿资金财政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的;

(四)用当期项目财政资金抵顶到期应当归还的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

第二十八条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的,由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扣减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指标,或者暂停开发县资格、取消省开发县资格:

(一)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弄虚作假,骗取上级财政资金的;

(二)违反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挤占、挪用、滞留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或者将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转为有偿使用的。

使用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由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追回被骗取的财政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被骗取财政资金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处罚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国有农场经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3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是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其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专门会计。

第四条本制度核算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专项资金。

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第七条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八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第九条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十条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收支情况和经济活动。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

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需要。

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财务状况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第十五条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第十六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但财政资金专账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十七条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三章资产

第十八条资产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占用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有偿资金放款、委托贷款、借出有偿资金、预付工程款、材料、待处理有偿资金、在建工程、间接费用和竣工工程。

第十九条应收款项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当收回的待结算款项。

应收款项应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第二十条有偿资金放款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借给用款单位或个人,应按时回收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

第二十一条委托贷款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委托金融机构借给用款单位或个人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

第二十二条借出有偿资金是指上级财政部门借给下级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

第二十三条预付工程款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按工程建设合同或工程预算预付给项目施工单位的资金或材料。

第二十四条材料是指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而储存的各种物资。

第二十五条待处理有偿资金是指有偿资金放款和委托贷款超过约定的还款期限,经审核批准,但尚未按规定程序列入呆账的有偿资金。待处理有偿资金的核销,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二十六条在建工程是指尚未完工,需继续承建的农业综合开发实体工程成本。

第二十七条间接费用是指不直接形成有形实体工程,但与实体工程有紧密联系所必须发生的共同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不含多种经营项目的前期工作费)、材料损耗等。

第二十八条竣工工程是指符合项目建设要求并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验收合格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本。

第四章负债

第二十九条负债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还的债务,包括借入有偿资金、应付工程款、应付质量保证金、其他应付款等。

第三十条借入有偿资金是指下级财政部门从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

第三十一条应付工程款是指工程竣工结算或报账后,应付未付项目施工单位的工程款项。

第三十二条应付质量保证金是指按施工合同预留的,应付给项目施工单位的工程款项。

质量保证金在完工工程试运行期满后,应视运行情况及时清理结算。

第三十三条其他应付款是指应付工程款、应付质量保证金以外的应付未付的款项。

第五章净资产

第三十四条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包括本级有偿资金、竣工工程基金、完工项目结余和未完项目结存。

第三十五条本级有偿资金是指本级财政拨入的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以及占用费收支结余、其他收支结余和完工项目结余等转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第三十六条竣工工程基金是指已竣工待移交工程占用的资金。其金额应当与“竣工工程”一致。

第三十七条完工项目结余是指完工工程在办理竣工结算后的资金结余。

第三十八条未完项目结存是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专账当年收入数与拨款数之间的差额以及报账资金、工程资金专账当年收到的未完工项目资金。

第六章收入

第三十九条收入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规定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拨入上级财政资金、拨入本级财政资金、乡级财政缴入资金、交入自筹资金、交入有偿资金、交入银行贷款、占用费收入、其他收入。

第四十条拨入上级财政资金是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专账收到上级财政拨入的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

第四十一条拨入本级财政资金是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专账收到本级财政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

第四十二条乡级财政缴入资金是指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而缴入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专账的乡级财政配套资金。

第四十三条拨入资金是指农业综合开发报账资金专账收到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

第四十四条交入自筹资金是指项目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愿投入的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资金和物资。

第四十五条交入有偿资金是指借款人交入工程资金专账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含委托贷款)。

第四十六条交入银行贷款是指债务人交入工程资金专账的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银行贷款。

第四十七条占用费收入是指按规定收取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占用费。

第四十八条其他收入是指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形成资产的营运收入等。

第七章支出

第四十九条支出是指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而发生的资金和材料的耗费,包括农发资金支出、占用费支出、其他支出。

第五十条拨出资金是指上级财政部门拨给下级财政部门或报账资金专账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

第五十一条农发资金支出是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全部支出,包括发生的贷款贴息、科技推广费、多种经营项目前期工作费等不构成实体工程成本的支出和从“在建工程”转来的完工工程支出。

第五十二条占用费支出是指支付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占用费、必要的回收费用和按规定从占用费收入中提取的业务费。

第五十三条其他支出是指按规定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和必要的资产营运费用等。

第八章会计科目

第五十四条农业综合开发会计科目使用要求:

一、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是汇总和检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活动情况和结果的总账科目。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用,但非经财政部同意,不得减并或自行增设,不得擅自更换科目名称。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4

一、“*”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发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干部职工及项目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和投资任务,为夯实项目区农业基础,改善生产条件,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市“*”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一是资金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各类资金按计划落实到项目。五年来,中央、省财政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土地治理项目投资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土地治理项目中央、省财政投资*年为845万元,*年增加到1741.5万元,年平均增长26.5%,*—*年资金增幅分别为9%、17%、31%、24%。五年来,全市共落实各类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190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资921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1662万元,企业及群众自筹9158万元,整合资金160万元,资金全部落实到项目。资金投入总量是“九五”期间的1.6倍,净增7593.5万元。在总投资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10665万元,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952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全面完成了各类项目建设任务,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奠定了农业生产物质基础。五年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33.75万亩,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1639眼;建排灌站9座;开挖整修沟渠217.7公里;硬化渠道191.28公里;地埋管道1108.91公里;修建建筑物382座;架埋农电线路410.69公里;建喷灌1.37万亩;修建小型蓄排水工程306座;改良土壤13.72万亩;整修机耕路803.3公里;建设良种基地2.58万亩;建设良种仓库2180平米;建晒场10238平米;购置农用动力机械52台;营造农田防护林0.98万亩;建苗圃160亩。据测算,项目区共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6.3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0.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31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4.13万亩;增加机耕面积0.94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5563千瓦。三是扶大扶强了一批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五年共实施产业化项目12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参股经营产业化试点项目1个,受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四是完善了农村服务体系,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期间,加大了对科技推广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五年累计科技投入达到348万元,推广示范高、新科技项目57项,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93650人次,扶持农技服务站及农产品检测体系29个,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种植优质良种化,病虫害防治和社会化服务功能得到了明显提高。五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5830.45万公斤、棉花82.26万公斤、油料462.99万公斤;平均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含棉油折算)226公斤。受益人口23.855万人,年均增收总额8008.06万元,人均336元。六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农业开发,改善了项目区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锻炼了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全市广大农村呈现出“思开发、议开发、盼开发、争开发”的可喜局面。

“*”期间的实践充分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种手段,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期间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为继续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主要做法

1、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宗旨,完善领导组织保障体系,营造和谐的内外部开发环境。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指导到位。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兴农富民”的关键措施,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建立完善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组织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纵向政令畅通、横向通力合作的领导指挥系统。三是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大力支持开发工作,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一盘棋,齐抓共管搞开发”的可喜局面。四是各级农发部门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他们自带铺盖,自备餐具,和项目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五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调动农民群众开发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开发意识。

2、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打造我市粮食核心产区。“*”期间,始终坚持把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田面积,巩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改造中低产田的根本目标。五年间,仅滑县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2.75万亩,占全市同期土地治理项目治理面积的38%。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带动下,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年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在中低产田改造中,我们以发展节水工程为重点,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灌溉与排灌同兴。*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灌溉面积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占同期全市新增面积的30%和19%。

3、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促进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期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着力点,以建设产业链条为纽带,选准主导产业,抓好基地建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化机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合”的新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4、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单位,积极引进、推广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加速农业新成果、新技术转化。

5、以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为核心,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主要坚持了“两早、四严、一新、一带动”:“两早”,即坚持各项工作早安排、工程建设早动手,确保当年开发、当年见效。“四严”,一是严格推行规范的资金县级报账制,实行“三专”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二是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对项目资金进行公示,接受监督,打造“阳光工程”;三是严格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四是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一新”,即在各项工作上积极探索创新。“一带动”,即抓典型带动,塑精品工程,创一流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一是群众对开发项目要求迫切与开发辐射面过小、年度资金安排量过小之间的矛盾突出,全市还有许多没有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空白乡镇;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占地需求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大政策之间矛盾突出,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占地补偿标准,使基层农开工作难度增加;三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际预算价格与当前通用的水利标准定额之间的矛盾突出,工程预算定额与市场实际价格差价过大;四是农业综合开发群众筹资投劳额度较大与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群众收入过低之间矛盾突出;五是农业综合开发日益规范的项目资金管理与农发管理部门“人车马”等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市“*”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二是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很大,明确提出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打造我省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为我市特别是重点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是通过18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四是通过带动和辐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深入民心,形成了全民盼开发、望开发的良好氛围;五是全市尚有300多万亩待开发的中低产田,为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六是全市农开系统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合力。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一些矛盾和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农田未达到旱涝保收,一遇大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很大。为此,农业综合开发必须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农民增收面临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渠道窄、增长速度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为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放劳动力,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项目区群众增产增收。三是发展节水农业刻不容缓。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2,是全国的1/10。农田灌排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我市水资源紧缺与用水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发展节水农业将成为我市“*”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四是开发难度逐渐加大。由于以前开发的地区大部分是易治理地区,进入“*”后,待开发的地区将是难度大、条件差的地区;同时,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治理标准逐步提高,项目和资金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在“*”期间要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机制、新问题,进一步强化项目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将开发工作推向深入。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并存的时期,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清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农业综合开发的定位,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立足新起点,按照新要求,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时期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规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粮食大县、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和财政资金引导机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继续坚持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着力扶持粮食生产重点县,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综合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坚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含量,发挥科技项目的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财政引导机制,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探索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六是坚持按项目进行管理,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加强管理、奖优罚劣。七是坚持推行竞争开发、合理布局、连片治理,保障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

四、“*”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实施集中连片开发,资金综合投入,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农艺和科技综合配套,把项目区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领先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在全市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和连续扶持,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全力打造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知名品牌,全方位提高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9万亩;新增机耕面积3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5万千瓦。项目区年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8500万公斤、棉花90万公斤、油料620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58亿元,农业增加值0.64亿元。受益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350元以上。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后,新增农产品总产值4.35亿元,增加值1.04亿元,涉及农民新增纯收入5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土地治理项目。规划中低产田改造面积41万亩。项目区主要选择在林州市的姚村镇、东姚镇、横水镇、五龙镇和临淇镇,安阳县的吕村镇、韩陵乡、瓦店乡、安丰乡,汤阴县的五陵镇、任固镇、伏道乡、宜沟镇、韩庄乡,内黄县的二安乡、亳城乡、陆村乡、张龙乡、东庄镇,滑县的留固镇、上官镇、老店乡、焦虎乡、瓦岗乡,共涉及24个乡(镇)的185个行政村。项目区均选择在较为开阔的地区,地势平坦,开发潜力较大,治理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较为显著。项目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用系数低,节水灌溉面积较小;排灌渠系工程不配套,建筑物数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林木覆盖率较低,农田得不到有效防护;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

2、产业化经营项目。争取上级扶持产业化龙头项目2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

(三)重点产业方向、建设内容及开发目标

1、土地治理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稳产、高产、高效、旱涝保收、节水型高标准基本农田。一是通过科学规划灌排工程,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电井、埋设地下输水管道、硬化灌溉渠系、配套田间桥涵等设施,使项目区达到灌、排、蓄、保相结合,河、库引水灌区渠道及附属建筑物形成体系,斗、农、毛渠畅通,建筑物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灌溉保证率要达到80%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排涝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二是通过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修建配套田间路,用补助方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播机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强化植物保护,促进机械、农艺、生物措施的综合运用。项目区土地肥沃,田间主干道晴雨畅通,道路四通八达,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三是按照每个网格200—400亩的要求,新建和完善项目区农田林网,使项目区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90%以上。四是做好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优质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通过开发治理,把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地平坦、品种优、旱能浇、涝能排、服务设施完备、高质量、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整体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化、农田建设标准化、开发产品优质化、管理制度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的开发目标。

2、产业化经营项目。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特别是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扶持力度,促进种粮农民增收。二是扶持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转化增值。三是扶持农副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开发县的绩效考评,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调动各开发县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对粮食生产重点县的扶持力度。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资金向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投入,坚持向农业生产大县、国家优质粮食工程规划县和粮食生产潜力大的县倾斜,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合理安排面上开发县任务,力求做到均衡发展。

(三)加强项目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深化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各项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分级负责制,强化项目前期科学立项、中期监督检查、后期项目验收和监测评价体系;二是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加大监管和考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加强和规范项目评审工作,实行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制度;四是积极推行水利及林业工程产权改革,加强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积极推行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加大到期有偿资金回收力度;六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开发资金使用监测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开发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四)健全科技开发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带头人、科技依托和科技承担单位的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中,努力提高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的意识,加强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管理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5

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农发办的指导下,已经初步摸索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子,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自**年以来,我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土地治理项目40个,共计51.6万亩,其中建设标准农田43.5万亩,绿化造林1.75万亩;新建改建泵站485座,新建砼衬砌渠道3633公里,加固加高防洪圩堤185公里;修建机耕路2199公里,建设种子仓库等设施850平方米。经过农业综合开发,不但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而且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的农田,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暨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紧密结合、快速推进,不仅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也争取了较为可观的建设用地指标。前些时候,吕祖善省长来**调研,在谈到要素紧缺和制约问题时指出,土地是浙江下一轮发展的最大制约。对此,他提出六个字:保护、保障、挖潜。我们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进行的土地治理,修建标准农田,其实就是在做挖潜的工作。据统计,自**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的标准农田新增耕地8万多亩。目前,全市标准农田面积累计已达到151.22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的标准农田达60.22万亩,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业综合开发暨标准农田建设,新增了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是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多种经营项目的实施,企业实力得到壮大,产品档次得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自**年以来,共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多经项目34个,已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2亿元,征租使用土地4500亩,新建厂房、办公用房8.8万平方米,育苗温室和农产品交易房10.3万平方米,购置了生产流水线及锅炉等设备60余台(套)。**-2002年,市本级得到省批的多种经营项目7个,项目建设单位6个,总投资11157万元。到2002年底,多经项目建设单位年产值达到11.44亿元,比立项前增加74.9%;上交税金592.95万元,增加46.5%;净利润达到1196万元,净增1.5倍;带动农户1.24万户,增加近5倍。同时,通过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比如,**天旺集团采用“公司+基地”的模式,在长兴泗安镇和吴兴埭溪镇落实山芋原料基地4300多亩,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协议,以保护价核定收购,带动当地3000多农户共同致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多种经营项目的建设,加快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逐步从中低产田改造转移到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产业化多经项目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深度的拓展和档次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这些基本经验和做法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即"改善条件、综合发展、民办公助、合力开发、规范管理"。改善条件,就是始终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立足之本和重要评价标志。综合发展,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上,我市不仅搞了标准农田建设,还因地制宜,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圩内田、地、塘全面规划,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以及人财物和科技等要素综合投入。在多经项目上,选择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实现基地农民增收的项目,有力地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提高。民办公助,就是按照"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原则,以农民为主体、国家补助投资、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几年来,市、县二级财政从农发基金或造地改田专项资金中共安排配套资金9410.07万元,从资金上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合力开发,就是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使上下左右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市、县政府领导每年在土地治理项目开工前,都要召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商量研究并协调有关问题。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评估、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环节,也都邀请有关部门参加,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发挥各部门的职能。规范管理,就是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这些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与新形势和新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市对县区的工作指导、监督的力度还不够,三县近年来或多或少地暴露了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二是个别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不够理想,一些多经项目的有偿资金风险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统筹性还不强,缺乏与其他项目的科学整合。四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工作才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认为要把握好三点:第一,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主流。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否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第二,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的问题性质还比较严重,已经给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第三,要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通过改革创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认清形势,扎扎实实做好全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用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两个目标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的农业形势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首先,从政策扶持力度来看,今年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村税费改革等措施,确确实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明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显然难度较大。其次,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较大,明年能否继续保持稳中有升还难以预期。第三,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将在明年进一步显现,生产要素短缺和制约因素也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明年是否会发生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还很难预测,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为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紧紧围绕“提升、拓展、创新”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一)要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开发层次。要按照省里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要求、新规定,科学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立足出精品、出成效、上层次,拓展外延,深化内涵,注重开发深度和质量,认真选好开发项目,通过选项提层次,提升层次出精品,切实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效。要突出“规模、科技、品牌、生态、外向”五个重点,做强龙头,做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要强化效益意识,拓展开发内容。围绕提高综合开发效益这个中心,进一步加大开发规模,拓展开发内容。各地要从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努力向提高综合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推进,突出重点,积极将综合开发与造地造田、村庄环境整治等结合起来,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县区联动,加大项目和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开发效益。

(三)要强化管理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各地必须高度重视规范管理工作,把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一要在项目立项选择上完善择优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和公正,对开发效益显著、农民得到实惠、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杜绝"人情项目"、"照顾项目"。二要严格按项目计划办事,项目计划一经批复,任何人和单位无权擅自调整或变更。三要完善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前期科学立项、中期监督检查、后期竣工验收和监测评价,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四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审计,强化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消除风险隐患。

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力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是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好势头。在这些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是被寄予厚望的。我们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力争再上台阶。

(一)要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观念。农业综合开发是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项目内容,实事求是地核定工程造价,实事求是地搞好建设和检查验收,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实事。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行为,要在维护好群众眼前利益的同时,特别注意维护好群众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处在小规模、高工本、低效益的阶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认真分析农产品的市场容量和投资回报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和种子种苗工程。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抓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用信息化改造农业,有效指导生产和服务。

(二)要加强领导,密切部门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其摆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全面负责。要健全组织机构,及时调整充实县(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进一步理顺农发办机构的关系,建立健全定期、不定期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制度,切实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困难。农业综合开发涉及面广、要求高,仅仅依靠农发办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统筹各方面力量,调动各级积极性。各级农发办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主动工作、主动协调,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努力形成领导关心重视、部门协调一致、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各级涉农部门要把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积极配合,在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统筹兼顾。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利用率;项目资金

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加强农业开发资金管理,对于促进农业开发工作更好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要加强资金与开发项目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采取制度化、严格化的监管措施,以确保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可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基于此,我国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能够确保农业持续健康与稳定发展,但在实际落实工作中,资金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等,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建设。从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不足是重要问题,使得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受到了影响,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但由于税制改革与其它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吃紧,使得配套资金投入不足,难以确保开发项目有效落实。2.资金分配利用存在问题。首先,资金分配不均衡问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虽然为专项资金,但是资金落实分配流程较为复杂,农业开发项目种类较多,资金缺口较大,使得资金分配面临着难题,面上存在不均衡问题。其次,资金利用问题。农业发展需要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但从项目开发建设与应用来看,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低,造成资金严重浪费。最后,资金落实问题。虽然中央财政资金下发有专属渠道,直接下拨到地方政府,但是农业项目具体落实涉及的部门较多,资金流通环节较多,影响着资金安全。3.资金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监督管理,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但从资金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资金安全监督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廉政风险较高,廉政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影响着资金安全管理,因此需要加大资金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以全面提升资金安全管理水平。

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策略

1.加大资金监督管理力度。针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问题,要加大资金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从开发项目全过程入手,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得以全面落实。譬如: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监督管理。首先,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环节,借助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力量,能够确保公平与公正。利用项目评审单位,开展项目评审,从项目类型与扶持产业等方面入手,进行评审工作,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形成评审报告,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其次,在项目建设环节,利用项目评审,可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借助工程监理的力量,从工程招投标到施工、竣工验收,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以确保农业开发项目的质量与效益。最后,利用第三方监督管理,除了可以加强质量控制外,还能够加强造价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浪费。通过加强开发资金与项目精细化管理,坚持将开发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实现监管不停顿、不放松,以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按照项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编制项目资金计划,落实项目审计制度,对于没有经过审计的项目不予报账,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高效性。落实项目督查制,不定期督查项目开展情况,以确保开发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实现资金封闭运行,实现专人专账核算,严格落实报账制度,保证项目资金支付的真实性,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水平。2.提升资金利用率。2.1加强资金筹集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需要开发资金的支持,以确保各项工作得以全面落实。要落实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保证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充足。地方财政要合理调整财政预算支出,将配套资金列入到财政预算中,做好各项落实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群众自筹资金管理,采纳农民的建议,合理立项。要扩展农业项目资金筹集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农业银行投入、社会财力投入等,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全面落实。2.2科学规划资金。针对资金利用问题,需要结合本区域实际,充分依靠本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项目,科学规划资金利用,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对于土地治理项目,则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除此之外,要将开发项目和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促使开发项目能够更加贴近民生,利用综合开发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2.3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利用效益的提升,需要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的支撑,要重点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合理分析开发项目,做好资金报账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做好报账审核工作,以确保报账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若发现存在不合理或者不规范的数据,则坚决不予报账,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会计核算水平,以便能够给资金报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要加强资金利用监督管理,利用项目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资金使用情况,以提升资金利用率。2.4加大廉政风险管理力度。为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全,需要加大廉政风险管理力度,切实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以确保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人员的安全。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项目建设好、资金利用好、人才队伍打造好的要求,精准制定防范措施,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加强项目全过程的资金管理[4]。3.采取“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能够保证农业产业化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现阶段,各地区逐步实施了“先建后补”政策,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考虑到此项政策的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单纯的依靠省级主管部门制定配套措施,难以确保政策的稳步向前,需要国家管理层面出台统一政策方针,以推动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加大资金盘活力度,加强农业开发项目科学管理,合理调整顶层设计,以充分发挥此管理方式的优势。

四、结语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可以将廉政风险管理、资金安全管理、资金利用管理等,作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本地区农业开发实际,积极发挥第三方监管的作用,做好项目与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提升资金利用效益,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作者:所世涛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牛云霞,李建平,刘现武.农业综合开发“先建后补”资金管理方式研究[J].农业展望,2016(09):28-32.

[2]土春芳.兵团农牧团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成效、问题与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2014(05):91-92.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7

县是沿淮农业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我县自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得到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主要成效

自年至年年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万元,省财政投入万元,县财政配套万元,银行专项贷款万元,农民自筹万元。先后在个乡镇的个行政村实施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面积.万亩,平整土地.万亩,开挖沟渠公里,兴建电灌站座,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座,砂石路公里,植树万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万亩,增加农田林网庇护面积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万亩。

二是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项目带动,组织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农技专家走向田间地头,在项目区培训农民.万人次,示范推广了多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使优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多种形式的间套种和立体农业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据测算,项目区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比开发前增加.万吨,新增农业产值.万元。

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多年来,全县共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万元,扶持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家,瓦埠湖大水面开发、皖西白鹅、正达肉鸡等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已建立优质粮、油、棉、席草、果菜、水产、畜禽、林木等大主导产业,个科技示范园区,基地面积达万亩次,培育发展了省、市级龙头企业家,县级龙头企业家,各种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家,兴办改建了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家企业产品分别通过AP(部级)、绿色、无公害、省名优农产品认证,初步形成了以华祥公司为龙头的水产、果菜加工冷冻、保鲜系列,以雨润正达公司为龙头的肉鸡加工系列,以州富康公司为龙头的大米、面粉、食品加工系列,以板桥草席集团为龙头的草席织品系列,以廷龙瓜子公司为龙头的炒货系列,以丰谷、远翔、庆丰油脂公司为龙头的油料、饼粕加工系列,以八公山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系列,以三祥羽毛公司为龙头的羽毛、羽绒加工系列,以盛华公司为龙头的轧花、纺纱、脱脂梳棉、织布加工系列,以沿淮淠板材加工群为龙头的木业加工系列等条系列产业链。

四是项目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项目区水利、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特别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应市场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据调查,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非项目区相比净增元左右,增幅达%。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直将之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工程来抓,实行目标考核,从县到镇到村层层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协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良种良法推广、购机补贴发放等工作,采取画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棉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林路土水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供水水系、土壤分类、林网布局、机械构成等多类情况,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和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土地治理项目区为丘岗地形,水源不足,我县规划了座小型蓄水工程,新建和维修了两座电灌站,从而保证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用水,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水系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引进技术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从年开始,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苗木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帐实施办法》、《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帐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帐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帐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分别制定了泵站管护制度、林网管护制度、砂石路管护制度、田间工程管护制度和设备器械管护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我县还积极探索产权拍卖转让、产权委托管理等新形式。

三、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内容不断拓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市县筹集配套资金难度大。前几年,我县财政配套资金是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减少其他开支、压缩其他建设项目,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配套的。随着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加大,各方面要求增支的压力加重,地方财政已力不从心,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越来越难。虽然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土地治理项目中省财政已代县财政予以配套,但市财政配套资金及产业化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仍然无法到位。

二是农民筹资投劳任务落实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农户再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开发自筹资金的增长。按照国家财政部的规定,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应占中央财政资金%,其中筹资%,投劳%。土地治理项目一般都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方实施,基础条件差,大部分项目区的农民并不富裕。按照现行投资标准每亩元的配套比例计算,亩均筹资投劳元。如果在正常年景,不计劳动力成本,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水费、机械作业等生产费用,我县农民耕种一亩田年实际纯收入只在元左右,筹资投劳占亩均纯收入的.%。如我县瓦埠镇年土地治理项目,治理面积万亩,农业人口人,农业劳力人,总投资万元,亩均投资元。总投资中农民筹资投劳万元,亩均筹资投劳元,项目区人均筹资元,按规定,项目区群众自筹万元中,农民筹集现金要达到.万元,人均元,投劳折资.万元,折合.万工日(按每工日元计算),项目区每个劳力达到个工日。农村税费改革后,省规定农民筹资投劳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且每年每个劳力出工不得超过个工日,人均筹集现金不得超过元。因而,农业综合开发的筹资规定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矛盾难以协调,而随着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综合开发投劳计划在实际操作上难以完成。

三是有偿资金回收难。依照规定,往年土地治理项目的债务不再向农民收取,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承担,虽然县级只承担%,但对财力匮乏的县而言,仍然困难重重传身教。特别是省农垦局正达肉鸡公司改制后,债务.万元移交县财政,更加重了县财政还款负担。-年县应归还省财政农业开发借款.万元,实际归还.万元,尚欠.万元没有归还。

四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设置不统一,就县级而言,机构级别有正科、副科,也有财政局内设股室,人员编制—人不等。机构归属,有归口政府的,有归口财政的,有归口农业的。机构归属和分管领导不同,管理的侧重点则有不同。另外农业综合开发属于政府行为,不具有任何经营性质,而在这机构改革中绝大多数县(区)把农业综合开发办定为事业单位,从机关分留人员中予以补充,影响了机构的稳定,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开发队伍。

四、几点建议

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安排应考虑贫困地区实际

对财力确有困难的市、县,应适当降低配套比例或者不要求配套,不搞一刀切。

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筹资投劳的比例

鉴于目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等实际情况,结合省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规定,建议把农业综合开发筹资投劳的

比例降低到中央财政投资的%以内为宜。

统一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设置

把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列入各级政府系列,以利于开发机构人员稳定,有效加强农业开发队伍建设。

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力争项目当年审批当年完工。

目前,年度项目一般于月份下达计划,月份完成初步设计审批,第四季度上级资金方可到位,往往错过了秋冬施工的大好季节,以致项目要到下年度月份才能竣工。因此建议当年项目于年初下达计划,上半年完成设计审批,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大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

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百万吨,,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全县中低产田面积近百万亩,但粮食单产却稳居全省前列;因此,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如上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必将推动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综合发展调查汇报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部分委员,由副主席带队,深入县的部分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引起了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年月日至日,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部分委员,由副主席带队,深入县的部分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17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对三个县的书面汇报材料和相关资料也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着;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强化科技、注重效益、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突出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超前的原则,综合利用好现代农、林、水、牧科技成果,科学预测未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

2、坚持择优开发治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先易后难,重点突破,辐射带动,整体推进。

3、坚持把对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5、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综合组装配套的原则。

6、项目规划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原则。

7、坚持国家引导、群众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

8、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造规划课题组,负责全县中低产田造规划编制和指导各乡镇规划编制工作。

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

*(县农发办主任)

*(县财政局副局长)

成员:*(县农机事业局局长)

*(县农办副主任)

*(县农业局副局长)

*(县水利局副局长)

*(县林业局副局长)

*(县科技局副局长)

*(县农发办副主任)

*(县财政局农业股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

三、规划要求

(一)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各专业规划课题组,县规划组下设农业措施规划、林业措施规划、水利措施规划、农机机耕规划、农业科技推广措施规划。各专业规划对全县粮食主产区域要有规划图、概算表。

农业措施规划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改土、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耕作技术推广;

林业措施规划包括:生态林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石漠化治理;

水利措施规划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烟水配套工程;

科技推广措施包括:粮食作物、速生苗木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科技经费支持中低产田造规划;

农机推广规划包括:机耕道路建设,农机具推广规划;

农办负责编制农田基本建设规划;

农发办负责对土地治理项目收集建库和2010-2013年分年度的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

(二)各专业课题组必须在2009年5月底前完成各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各专题规划报告和年度项目建议书(电子文档)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汇总编制全县总体规划。

(三)规划成果。

1、编制完成*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造总体规划报告(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规划);

2、编制完成2010年至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

3、建立和完善*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库。

四、规划经费

*县县级规划编制经费20万元,主要预算支出如下:

(一)项目调查、基础数据搜集4万元;

(二)项目成果编撰4万元;

(三)乡镇参加编制规划人员培训费5万元;

(四)规划成果评审论证费2万元;

(五)车辆运行油、过路费、维修费1万元;

(六)项目成果、图、表彩印费4万元;

五、时间安排

2009年2月—4月完成规划调查摸底、基础数据统计等工作。

2009年5月—6月完成规划的初稿编制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稳定粮油,提高果业,做强苗木,壮大蛋鸡养殖,主攻早熟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五个突破”“五个增加”的目标,全场安排冬种总面积730亩,(其中油菜500亩、蔬菜100亩、两豆130亩),早熟梨300亩,生猪500头,蛋鸡养殖7.5万羽,退耕还林抚育760亩,池塘改造80亩,人饮解困工程131人,水利冬修完成土石立3.5万方。具体安排是:

1、油菜种植500亩,其中一分场350亩,二分场150亩;

2、蔬菜种植100亩,其中一分场40亩,二分场60亩;

3、两豆130亩,其中一分场80亩,二分场50亩;

4、早熟梨300亩,其中一分场250亩,二分场50亩;

5、生猪500头,其中一分场300头,二分场200头;

6、蛋鸡养殖7.5万羽,主要以二分场的新村、下王、猪场三个养殖小区为主,同时鼓励和引导在一分场燕家建立养殖小区;

7、退耕还林抚育760亩,其中一分场630亩,二分场130亩;

8、池塘改造80亩,其中一分场40亩,二分场40亩;

9、水利冬修完成土石方3.5万方,其中一分场1.5万方,二分场2万方。

10、建立早熟梨育苗基地30亩,由场苗圃组织实施。

三、时间安排:

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分四个阶段实施,从年9月中旬开始至年3月结束。

第一阶段(9月中旬至9月下旬初)制定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方案,部署安排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好水利冬修准备工作,选好主战场,搞好规划设计;落实好种植早熟梨的山场;落实好早熟梨育苗基地的场地,做好其他冬种、冬造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9月下旬至10月底):播种旱粮、绿肥、蔬菜等,落实好冬造所需的苗木和育苗种子;打响水利冬修前哨战,10月底前完成土石方30%以上;做好育苗和早熟梨的开发和实施;加强现有果园的抚育,全面完成果园灭荒工作。

第三阶段(11月上旬至12月底):组织劳力打好水利冬修攻坚战,把冬修工作推向高潮,完成任务的80%以上;新(扩)建的小山塘必须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工,以确保及时验收和兑现奖励。完成早熟梨苗的调运和育苗播种工作,全面完成果园抚育和施肥及柑桔越冬护理工作。

第四阶段(年1月上旬至3月下旬)完成早熟梨开发任务,进行水利冬修扫尾工作,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任务,并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场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场长胡庭斌同志任组长,总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副场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二个分场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成员。

2、做好技术服务。各分场和科(室)要围绕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搞好技术服务,生产技术科要多向农民宣传优秀品种和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范文篇10

一、主要问题

(一)资金申报阶段

其他项目资金大多需要对上争取,地方为了争取上级项目专项资金,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资金性质,对每个项目都要编撰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申报时间又不一致,这就在申报时可能存在不知道其他项目资金有多少,能够做些什么。这就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法与其他项目资金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致使项目实施中可能就存在项目调整或变更。

(二)规划设计阶段

由于整合的资金性质不同,在规划设计阶段可能存在使用的标准就不同。如:公路建设,交通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是交通部门的标准,其他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可能就是农机部门机耕道的标准。在概算方面,各项目主管部门使用的概算标准可能不一样。另外,有的项目需要农户投工投劳,属财政补助项目;有的项目又是财政全额预算。这就会造成在今后工程整合发包时,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单价,不同的要求。

(三)组织实施阶段

1、整合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要求不一样。有的项目需要聘请监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的项目是要求村组、群众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由于监理单位与监督小组的专业、素质不同,在项目监督管理中无法一致。

2、整合项目建设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项目由工程队施工,有的项目由农户自建或村委会委托建设,这就需要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增加更多的现场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这样整合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困难加大。

3、整合项目实施对农户的要求不一样。如:国土整理项目不用农户自筹,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须农户自筹,项目区农户存在攀比心理,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整合项目实施招投标规定不一样。有的项目要求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实施“民办公助”,有的项目要求严格按招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全包建设,这些都会给项目实施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四)验收报账阶段

1、整合项目验收确认有一定难度。有的在整合项目实施时,并没有明确哪种资金实施哪一部分,可能是把两种或多种资金合起来做一个工程,但项目验收又是各个项目验收各个项目。验收时就会无法确认各种资金完成的具体工程量。

2、整合项目报账难度大。由于是整合资金实施,可能存在一个工程的建设由两种或多种资金构成,如何实施报账,在哪种资金中报账多少,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比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需要进行竣工审计,但绝大部分其他项目资金不需要竣工审计,只是通过财政投资竣工结算评审就可以与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竣工审计需要县级农发机构承担一定的审计费用,并作为工程成本间接费用列支报账;而对于整合项目在进行聘请中介机构或审计局进行工程竣工审计时,不可能只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不审计其他项目资金投入部分(实际上有的项目也无法分开),这样就会多产生审计费用。

二、对策建议

要真正改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就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实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一)高度重视,形成整合机制

1、提高到项目整合的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对财政资金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对项目资金整合仍有畏难情绪等困难和问题,积极创新,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工作,形成机制,以保长效。

2、建立健全整合机制。在整合机制上要做到:一是成立整合机构,落实责任和人员。县级政府应当成立财政资金整合办事机构,负责对全县项目整合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同时,要明确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按统一要求进行项目整合,确保整合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确整合范围。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整合项目资金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其它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三是坚持整合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各类项目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投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是整合项目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中长期规划,就很难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就仍然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整合资金、规模开发就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县级政府应当对某个区域或哪些乡镇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建设哪些基础设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规划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注重项目区选择的科学性。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合项目集约建设的原则,根据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标准,选定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的项目区。二是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完整性。整合项目区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编制,要按照“围绕产业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产业、做大产业促增收”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两大目标,做到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有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三是注重项目工程的互补性。针对国土、交通与农发办之间项目建设内容交叉、标准不一的实际,对同类工程采取规划时地点结合、建设时工程互补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工程标准一致、质量可靠。四是注重项目建设时间的连续性。为真正发挥规模开发效益,规划时始终坚持大手笔、高起点的原则,实行“滚动开发”、分步实施,而不是“遍地开发”,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年度实施计划,确保项目区建设时间的连续性。

(三)有序管理,统一实施

1、整合项目要做到有序管理。对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的项目,要落实牵头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最终造成无人管理的问题;要形成整合项目实施方案,对整合的各个项目的实施地点、实施内容、资金投入、资金报账等进一步明确,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做到整合项目只有一个牵头部门,根据实施的内容明确责任人和技术指导人员,确保项目实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2、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实行“四个统一”。一是统一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统一规范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统一管理程序。要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对整合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杜绝一个项目多人领导、多人管理。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对凡不执行上述规章制度的,或未按规划设计施工且工程质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划款。同时,采取现场查看、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矛盾协调。三是统一竣工验收。明确了复验内容,规定复验程序。县级复查验收时,要请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的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对项目工程严格统一验收,凡经复核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四是统一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移交所在乡镇、村管理和维护,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成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村成立管护委员会,制订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筹措管护资金,进行经常性管护,并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发挥长久效益。

(四)强化资金管理,规范资金报账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实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其他大部分项目资金实行乡镇财政报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运行操作,加强了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