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6:01:55

农险范文篇1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目前中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农业保险发展道路频频受阻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农业保险始于建国初,曾一度停办,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从1993年开始,农业保险业务出现连年下滑,日益萎缩。2004年,上海安信保险公司等三家专业性政策性银行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得以确立,并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农业保险业务开始复苏。但是,我国政策性业务出现晚、不成熟,而商业性保险公司为了追逐盈利目标,正逐渐从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保险领域淡出,导致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供需“双冷”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开放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已被提上议程。

一、开放农业保险市场的弊端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不成熟的行业来说,大规模的外资涌入都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至加入世贸组织之前,银行业的开放主要是配合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的需要,开放措施带有明显的“试点”特征。加入WTO后,我国按照入世承诺时间表,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但是,与农业保险的不同在于,我国开放前的银行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农险,因此,鉴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开放农险市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农业安全性

农业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更加突显了农业安全的重要性。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农业安全是指一国对农业拥有自主权、控制权和发展权,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能够应对各种生存与发展的外来干扰或威胁,从而保证本国现有的或潜在的农业权益免受危害并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经营农业保险,需要对农户的详细信息进行深入调查、记录、存储,理赔过程中还需进行现场查勘等。

(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费率、高成本、强外部正效益等特点,难以采用完全商业化发展模式。农业保险的性质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是被界定为介于私人部门(即完全的市场调节)和公共部门之间。所以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性补贴,采用政策性保险模式。具体操作上表现为,一方面政府从宏观政策上和农险机构设立及运转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另一方面农业保险机构根据商业经营方式进行运作,这是农业保险得以运转下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三)缺乏立法保障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的制度,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完善农业保险立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保障范围、程度,政府作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可以使农业保险的实施有法可依。早在1938年,美国就制定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并随着美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政策的变化,不断地做出修改完善,这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除美国之外,其他农业保险得到较好发展的国家,同样得益于本国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保障,例如法国的《农业互助保险法》以及日本20世纪早期的《牲畜保险法》《、农业保险法》,1947年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等。

我国虽然已于1995年颁布了《保险法》,但这只是一部规范商业保险的主要法律,并不适用于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也并未有具体的规定《。保险法》第155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在农业保险立法上,中央银行、保监会和财政部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依然空白。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使得外资农业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无法可依,一旦发生纠纷,必然出现混乱局面,无论对于农户还是保险公司都是不利的。

二、开放保险市场的有利因素

(一)弥补国内农业保险的匮乏现状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农业产值的3.2‰,覆盖面积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其基本经营模式还是将业务委托给商业性保险公司来做,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种运作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相对比较粗放,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有限。而且,我国仅有安信、安华、国元3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以及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这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此外,我国几家专业农险公司均由政府协助组建,股东多为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因此,政府一方面对专业农险公司的业务支持力度较大,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农业保险业务运行直接干预的问题,农险公司话语权较弱,政府决定着农业保险的主要业务内容,如费率、险金额等,有的地方政府还存在挪用专业农险公司资金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农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萎缩的局面。也有利于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该行业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从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角度,是有益的。

(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专门人才目前国内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扰,如农业保险的整体制度框架与规则仍不完善,公司缺乏经营经验,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也加剧了公司的不规范经营行为,对相互制农业保险的试验与探索支持不足,农业保险的创新环境尚不宽松等。已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中,法国安盟保险集团是唯一一家以经营农险起家的保险公司,该公司具有开展农业保险的先进经验、经营理念以及开发各类产品和风险管理的手段,可以为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同时,外资农业保险公司的进入,有利于培养风险监测、保险精算、理赔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险范文篇2

从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看,凡是农业保险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国家重视、政府支持的结果。主要表现在,除了对农业保险给予专门的立法保障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农险发展模式外,政府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是关键环节。这些经济支持不仅表现在政府对农户给予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减轻农户的保费负担,还对从事农险具体运营业务的保险公司给予业务费补贴和税收减免待遇,以及建立由政府兜底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首先,农业的自然风险大,保险赔付率高,保险公司往往收不抵支。以美国为例,1981年至1990年,美国农作物保险赔款额超过保险费总额达25亿美元,累计赔付率高达150%。1960年至1991年,加拿大累计收入农作物保险费51亿加元,累计赔款57亿加元,累计赔付率也达到110%。因此,在没有政府财政扶持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一般不愿经营农险业务。

其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每年成灾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而农业保险对于分散风险,保障农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障农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作为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世界上多数国家将农业保险同商业保险区别开来,对农业保险给予经济上、法律上和必要的行政上的支持。

二、中央农险补贴政策对新疆农业保险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新疆的农业保险早在1951年即已开办,后因种种原因一度停办,直到1982年才开始恢复。目前,全疆农业保险主要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新疆分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前者负责新疆地方范围内的农业保险工作,后者则主营兵团领域。新疆农业保险经营的险种主要为种植业险,绝大部分为棉花保险,其余为粮食、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养牛保险。“十五”期间,全疆农业保险累计为6716万亩农作物、217万头(只)牲畜提供了风险保障,为农村防灾防损支付防灾费6600万元,赔付达9.63亿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此次中央农险补贴政策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提升新疆农险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新疆农险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提高新疆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保险金额,提高理赔的标准,使农民在不增加保费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保险作物的保障水平。在没有补贴前,新疆棉花主产区如阿克苏、巴州、喀什、石河子等地区,棉花保险的保险金额基本在200-300元之间,保费在12元到20元之间不等。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棉花亩成本大幅上升,已上升到1000元左右,兵团部分农牧团场甚至达到1300元左右。显然,200多元的棉花保险金额远远不能弥补投入的成本,农民对棉花保险意见较大。此次中央和自治区对棉花保费补贴50%以后,在不增加农民保费负担的情况下,可使现有的棉花保险金额翻一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保额偏低的情况,提高了保险的保障水平。虽然与实际成本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比起以前已经有所改善。

其次,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极大提高新疆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随着农险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民投保参保的意识将有所提高,投保率会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和省级负担50%的保费,地方政府组织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会明显增强,棉花等大宗经济作物农业保险的承保面将会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按大数法则运营的保险公司在分散风险、降低赔付率、稳定费率水平和保持财务的稳定性等方面无疑是有利的,有助于保险公司增强经营农险的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新疆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料生产基地,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每年因风灾、冻害、冰雹和洪水等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农业保险有了国家各级财政的有利支持后,其防灾防损、赔付保障能力将明显提高,对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对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势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中央农险补贴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中央农险保费补贴政策是国家对农业这一弱质产业进行扶持和政策保护的重要体现,也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和保障农民收入的需要,更是WTO规则下一国支持与发展农业,提高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需要大力运用和坚持。当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从新疆农业和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来看,中央农险补贴政策离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补贴险种和具体补贴办法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一刀切”的保费补贴试点方案对保费收缴困难省份有失公平

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方案是按试点省份自筹保费实际完成数为基础计算的,而新疆保险公司在保险费筹措和收缴上一直十分困难。截止2006年6月底,人保新疆分公司实现签单保费约1亿元,实际完成收费为6355万元,按照中央和试点省份各补贴25%保费比例的规定看,新疆只能拿到中央财政补贴3200万元。即使完成签单保费计划,也才能拿到中央5000万元的补贴,这与中央财政平均补贴每个省1.67亿元的规模相差甚远,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少。保费补贴全国一刀切的结果,即按实际交费总额比例补贴,势必使越富地区补的越多,越穷地区补的越少,这对那些对国家农业做出显著贡献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很不公平。

(二)省级财政配套25%保费补贴的规定,对财政严重依赖中央转移支付的省份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疆财政为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严重依赖中央转移支付。2006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65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支出加基金预算支出)则高达725亿元,支出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完成。这次中央财政农险补贴险种的标的为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五种作物,新疆因为财政困难,只能对棉花一种作物给予保费补贴,即使这样,这部分补贴资金的筹措也还有不少困难。因此,财政部关于农险补贴要求地方给予配套的规定,对财政困难省份来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推动农险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范围太窄

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仅对五种农作物保险给予保费支持,而从新疆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除棉花产业以外,特色林果业(如香梨、葡萄、红枣等)、大宗特色作物(如工业番茄、色素辣椒等)、设施农业以及大农家畜(如养牛、养羊、饲养马鹿)等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亮点,发展迅速。根据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疆林果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果品及深加工产品产值要达到3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全疆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也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达到40%,农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30%以上。鉴于此,很多地区对开展特色林果业、大宗特色作物以及大农家畜的保险需求十分迫切,要求保险公司能够尽快提供。但是,由于这些产业的灾害损失率较高,相应的保险收费也较高,农民完全负担有很大困难。如果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适当给予保费补贴,这些新型农业的保险就能开办起来,从而推动新疆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对农业巨灾风险尚无相应的配套补贴措施

目前,新疆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办法是:出现灾害时,先由县一级保险公司当年提取的赔款风险金及历年积累的风险金(每年提取的赔款风险金减当年赔款后的余额)进行支付,不够时,再由区、地两级公司积累的风险基金(从每年基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抵补,再不够时由省级公司拆借兑现,然后从以后年度收入的业务中归还。兵团保险应对巨灾的办法和人保的情形相似,在师、团两级农业保险基金仍不足以支付时,由师(局)保险公司拿出当年商险利润的30%予以补贴,再不足时由师、团筹集资金同舟共济。总的来看,无论是地方还是兵团,农业风险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基金的积累基本来自历年保费,政府补贴很少或基本没有。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大灾超赔由政府财政兜底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方式。例如,美国政府在2000年的补贴额平均为纯保费的53%,其中巨灾保险补贴率为100%。考虑到我国农业灾害损失面积大、巨额性的特点,中央财政给予农业风险基金适当补助很有必要。

四、改进和完善中央农险补贴政策的建议和设想

为了使农民能真正从中央这次支农惠农政策中尝到实惠,切实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事业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中央农险补贴政策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是补贴份额不应按实收保费份额计拨,而应按农作物承保面积提供保险费补贴。这是一种比较公平的补贴办法,就像中央财政对棉种补贴那样,不论当地财政是否提供了补贴,中央财政都对农作物按播种面积提供保险费补贴,再号召当地财政和受益企业补一些,从农户那里收一些,就可以加快启动农业保险。

二是省级财政差别太大,省级财政配套不应作为中央补贴的前提条件,应对农业贡献显著、财政又比较困难的省份,尤其是“少、边、穷”地区在保费补贴上予以倾斜照顾。建议取消对该类地区25%省级财政配套补贴的规定,由中央财政直接提供50%的保费补贴。

农险范文篇3

目前,春耕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近期的雨雪天气对备耕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据气象部门预测,全年的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来讲并不理想。通过近三年的试点,农民对大田作物保险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参保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公司的参保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县、县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但是,由于县委、县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认识早,重视程度高,在县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三年中,两个县分别从财政拿出2400万元和2350万元,支持农民参保,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承保面积连续三年居全市前两位,参保面积也占到了全市总面积的70%以上。也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县2007年—2009年,分别获得农业保险赔款9500万元和9200万元。三年来,全市农业保险因灾获得理赔款共计3.47亿元,扣除农民自缴保费7059万元,参保农民通过农业保险共获得现金赔偿2.8亿元,户均达到1350元。

回顾三年来的农业保险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事业整体发展比较迅速,但同广大农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一是部分干部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得力,行动不够自觉,工作中还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还不高,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保险的服务工作还不到位。农民普遍认为赔款周期比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我市农业保险工作的实际,下面,我就做好2010年的农业保险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目前的农业保险更是不同于其它险种,有各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是其它险种和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对此,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破除“农业保险是保险部门的事”的错误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事关农村千家万户,事关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抓好农业保险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全力抓好,抓出成效。各地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位置,纳入日程,真正重视起来。要继续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具体抓的原则,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强化措施。2010年,各县(区)不仅要在5月30日前完成省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提出55%的承保面积任务,还要按要求把农民保费补贴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督查指导。市、县(区)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成员单位,在承保、保费收取、查勘定损、赔款发放等主要环节,严格督查,堵塞漏洞,及时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行政监督,坚决防止出现截留、挪用、贪污保费等违法事件的发生。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要搞好协调,搞好配合,完善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市农业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农业保险部门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来争取市场,真正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认可。我也经常能够听到基层对农业保险工作的一些意见,一方面可能是群众对政策不够了解,或者要求过高。但主要问题,我认为还是出在农业保险公司本身,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缺点和不足。虽然,我们这支队伍组建比较晚,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大,但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差。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始终树立农民群众利益第一的思想观念,要自觉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努力树立新时期农保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农险范文篇4

合规建设现状

(一)初步组建了合规管理部门,明确合规职责。从湖州市情况看,至20****年末,各县(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原风险管理部门的基础上,组建了合规风险管理部,其工作职能增加了与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推动本单位合规建设,识别、计量与监测合规风险,组织制定合规管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开展合规培训与咨询对制度的制订与产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合规审核等内容。

(二)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合规管理人员,强化合规管理。从调查情况看.湖州市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从业人员数量从3人到5人不等.同时.两家农村合作对辖内每个支行均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合规管理员.主要是识别本支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并提出纠正建议、参与本支行合规手册、内部行为准则和各项操作程序、为员工提供合规咨询、负责与总行合规部门保持联系等.进一步强化对本机构的合规管理。

(三)逐步建立合规风险管理制度,搭建合规管理运作机制。目前,各县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针对自身实际制订了《合规工作管理办法》.对合规政策、合规管理程序、合规指南以及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将管理办法印发给辖内每个支行或信用社,让每一位员工逐步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

存在的问题

(一)合规理念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管理人员重业务发展而轻风险防范.依法合规的经营理念淡薄二是未将依法合规作为一项价值增值活动。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绝大多数客户均为本地客户,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个别员工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目前仍然是被动合规而不是主动合规。~些员工在对合规认知上只知道要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因此,在管治压力较大时能够保持不违规.一旦管治放松就有可能发生违规现象。四是从已配备的合规管理人员看,真备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的几乎没有,普遍缺乏对法律、监管规则的持续学习和研究能力,合规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对银行经营决策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合规风险的建议。

(二)合规机制不健全。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较明显的缺陷.一是作为合规风险防范各个责任主体董(理)事会、经营管理层、专业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哪些属于政策层面.哪些属于操作层面不够细化。二是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仅仅停留于在总部设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有效地延伸到支行。细化到员工。三是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反馈体系。一些员工对合规理念认知不足,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停留在中层,没有深入到基层,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四是合规风险报告线路不够明确,对风险的提示作用没有充分反映。

(三)合规制度不完善。一是制度的全面性受到质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后,虽然开展过整章建制工作,但因为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可供借鉴,往往都是缝缝补补,使制度的全面性受到质疑。二是未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目前一些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机构对基层建立了严格的问责制度,而对高级管理人员则“刑不上士大夫”。而事实上,作为高级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决策大权.合规风险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四)合规标准不统一。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被认为是金融机构中的弱势群体,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普遍存在法人治理不完善、内部管理及机制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低下、自我纠错能力较差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已经深入监管者的潜意识中.导致监管者在主观上降低了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无论是日常监管还是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更容易得到监管者的宽恕.导致合规问题屡查屡犯.合规进程建设滞后

对策建议

(一)积极树立合规意识,努力培育合规文化。一是积极树立“合规人人有责”意识,让员工接触到每一笔业务时.就要想到必须进行合规风险的审查,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以便及时整改二是积极倡导“主动合规”经营理念,形成主动报告合规风险的氛围。对发现了合规风险而隐瞒不报.一旦被内审部门或外部监管者查实.隐瞒不报者一定要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而对于主动报告问题或隐患的。则可以视情况减轻处罚.甚至免责乃至给予奖励。三是积极宣传“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合规风险既是产生或加剧银行其他风险的一个诱因.也是导致银行声誉下降、诚信受损的直接原因,只有依法合规经营才能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安全稳健运行的保障。

(二)重构组织框架,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1.明确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责。合规风险管理应该从管理层做起只有管理层以身作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董事会要对经营管理层合规风险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授权相关委员会对合规风险管理进行日常监督。经营管理层要在制定书面合规文件并报董事会批准后,认真执行合规政策,及时识别本机构所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监事会每年对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估。

2.建立合规部门.明确合规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设立专职的相对独立的合规部门。支持、协助高级管理层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及时为高级管理层提供合规建议业务部门应对各项业务制定内控程序并进行自我风险评估.主动向合规部门提供风险信息和风险点,配合合规部门的风险监测与评估。审计部门独立于合规部门,并对合规管理职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合规部门在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的同时。对合规管理评估、合规性测试结果应及时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

3.建立合规员队伍.加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合规员负责对职责范围内合规经营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合规员的报酬与检查发现问题的性质、大小、多少相挂钩。对合规员发现的风险由合规部门抓好督促落实整改工作,并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从而使事后风险处置变为事前风险防范。

农险范文篇5

关键词:农商银行;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农村金融改革、盘活农村经济是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商银行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商银行向着专业化、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财务风险日益凸显,加强农商银行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迫在眉睫。

一、农商银行财务风险的界定

农商银行属于盈利性金融机构,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对于农商银行财务风险的界定,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筹资风险:即农商银行经同业拆借、吸收存款等运营方式形成负债,最终导致农商银行利润减少或偿付本息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在农商银行运营发展中,内外部不可控因素导致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农商银行陷入财务困境。广义的财务风险能反映风险的货币化价值,其存在于农商银行财务管理以及运营的全过程中,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农商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农商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内控制约机制缺失。农商银行固有产权不清晰,内部机制不顺畅,大部分基层网点在制度建设、人员配置以及业务开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二,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农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制度的修改与制定方面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严重影响了制度的功效,且制度比较分散,很多制度散见于各种告知当中,使得内控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同时,农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创新意识与超前性,事后补救制度较多。第三,员工缺乏内控意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例如,在贷款三查环节中,贷前调查以及贷后检查工作普遍不到位。第四,部分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计算机安全也已成为农商银行内部控制的盲区。第五,内部稽核监督的范围以及力度不足,对基层机构的业务核算、安全保卫、经营合规等情况掌握不到位,且内部稽查只局限在表面,未能深入到各项业务中。(二)管理体制有缺陷。体制风险是企业财务运行中的硬性风险指标。长期以来,农商银行的管理体制都有缺陷,体制错位的问题比较严重,体制问题导致的农商银行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等问题也都比较严峻。农民入股的农商银行一直采用合作制管理模式,是民主化管理的金融机构,但农商银行在具体运行中并未将“合作制”这一原则和目标贯彻落实,而是模仿其他商业银行的运行管理模式,尚未凸显自身优势,这必然会导致农商银行管理错位与财务风险。若农商银行管理体制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每一次的体制变更均会给农商银行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进一步加剧其体制运行风险。农商银行财务状况不佳,表面上是风险积累的表现,本质上则是管理体制错位所导致的。

三、农商银行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全面提升农商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及时化解各种财务风险的不良影响,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农商银行在内控机制的建设上应积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的优秀经验,并综合考虑财务通则、会计准则以及内控准则等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第二,农商银行必须明确不同岗位的风险控制职责,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对各类财务风险的规范和制约功能。第三,农商银行应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提高结算效率,防范各类资金问题。第四,农商银行应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等,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农商银行运行安全。(二)优化农商银行经营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市场规律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非常显著。随着农商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诚信与信用体系建设,使欠债不还、不守信者在市场中再无容身之处。农商银行也应在守法经营、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信誉和形象建设,优化结算及信贷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循环。另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商银行的政策支持,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农商银行的良性运转。(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保障农商银行的健康运行。新形势下,农商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针对性分析自身运行中的可控与不可控风险,并充分借鉴不同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而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减小财务风险及其影响。与此同时,农商银行要积极开展理财业务,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来防范财务风险。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商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窄、业务种类较少,对此,农商银行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网上银行、黄金债券、理财、外汇等新型业务,从而有效地减小财务风险。(四)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现阶段农商银行发展的重点,新形势下,农商银行必须将风险意识作为自身的企业文化来培育。农商银行可以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风险教育活动,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银行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将这种意识转变成实际行动。例如,信贷风险一直是困扰农商银行的一大问题,农商银行可开展信贷风险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知信贷风险的成因与规避办法,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规避措施。农商银行也可以将财务风险与制度管理相结合,严格贷款办理流程、强化违规行为处罚,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五)加大农商银行监管力度。新形势下,必须加大对农商银行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农商银行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与金融预警机制,加大外部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重点监管农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问题,及时化解各种不良风险。同时,农商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财务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流程和标准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财务操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此外,农商银行应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例如,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充分结合后续审计与序时审计,加强风险性审计监督,从而全面提升农商银行的风险审计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农商银行财务风险的界定为切入点,分析了农商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并从内控制度、经营环境、风险管理办法、风险管理意识、监管力度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农商银行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农商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松坚.农商银行风险经理制实践与难题破解[J].中国农村金融,2019(7):57-59.

[2]刘中梅.农商银行对公结算业务风险如何防范?[J].中国农村金融,2019(9):70-71.

[3]彭安明.农商银行声誉风险防范:挑战、短板与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9(10):72-73.

[4]朱思爽.关于农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9(3):48-50.

[5]张翰博.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控对策研究———以菏泽农商银行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9(4):33-36.

[6]朱建平.“望闻问切”农商银行信用风险[J].中国农村金融,2019(12):76-77.

农险范文篇6

一、农商银行的业务建设和投向

通过对我国农商银行的发展情况统计来看,农商银行中对农业存款的吸收能力比较强,这与农民金融投资意识弱,习惯于将富余资金采用存款的方式取得利息收入的传统思维有关,而且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收入的增多,存款的数额也不断增大。同时农业的改革,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农村合作社以及农业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等使农商银行的贷款数额不断增加。而从信贷业务回收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的数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农商银行不仅要注重吸引储蓄政策的落实,保证银行现金储备。同时在信贷业务开展中需要做好对受贷企业和个人的实地考察,特别是信贷企业需要对运营状态,盈利能力以及流动资金账目等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科学的信贷方案,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二、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问题

(一)信贷风险识别信息不完善

农商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中贷前调查工作尤为重要,也是有效避免信贷风险的关键,通过良好的贷前调查信息搜集能够避免和化解信贷风险。因此农商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前都会先做好信息调查工作,要求信贷人员必须要对受贷人进行实地考察,做好信用评级,保证受贷人以及企业的信誉良好,经营实体合法盈利。并对抵押物进行核查和评估,对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但是从具体的落实情况来看,部分信贷员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在信贷前调查不清晰,信贷信息采集不充分,风险监管意识不强。借贷人在信息采集方面都是由受贷人自行提供的财务数据,部分虚假信息无法有效识别。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存在盲点,只关心受贷人能够按时还款,对还款来源不了解。

(二)信贷管理难度加大

农商银行的主要目标是为“三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为扶持农户提供信贷投入项目,比如向农户、农村个体私营的微小企业等发放信用贷款。这些贷款具有借贷主体多、复杂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同时农商银行贷款投入主要为农户和小微企业,虽然借贷的数量相对来说不大,但是投入周期长,产出少,而且受贷人的产出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多重信贷风险叠加。比如受贷人借贷的主要原因为种植经济作物,但是由于经济作物产出的周期长,而且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无法按期还款。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法律意识不强,无法意识到不能按时还贷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进一步加大信贷偿还难度。

(三)农商银行的绩效考核不完善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商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绩效考核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导致农商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时间有限,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没有结合信贷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个人能力等做好岗位配置。对信贷人员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信贷风险以及不良贷款催收滞后的追究力度不足。农商银行在绩效考核中仍然过于强调业绩规模的追求,导致贷款风险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强调短期利益和效益,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使不良信贷比例不断提升。此外,部门间的交流存在阻碍,对于信贷人员的职业规划缺乏长远性,未将农商银行信贷人员职业规划与农商银行的发展结合,导致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降低,在信贷风险缓解方面不积极。

(四)农商银行信贷人员素质偏低

农商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因此在人员编制上大部分仍然采用原有的编制形式,没有结合农商银行的标准做好对人员结构的调整。导致客户经理的年龄偏大,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不足,专业知识滞后,对信贷风险的预估和意识缺失,只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信贷业务。导致在信贷业务中操作随意,无法有效落实合规放贷。虽然当前农商银行加强对员工综合素养的培训,但是培训方式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而且培训的内容理论偏多,考核不严格,导致培训工作的形式化严重,难以起到有效的培训效果。此外,客户经理习惯于经验式办公,形成有章不循的业务思想,而且在人才培养中采用老带新的形式,导致客户经理随意的办公形式不断传承,难以培养信贷人员的合规意识。此外农商银行客户经理的思想警惕能力低,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风险防控,将业绩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导致对信贷风险的认知不足,甚至成为信贷业务发展的阻力。这种错误的认知下必然会影响个人主观判断,导致风险控制形式化。

三、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一)银行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对化解信贷风险的作用不强。从农商银行当前的信用贷款业务与审批工作来看,二者处于分离制度管理模式,原有的贷款分类和不良资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信贷风险控制要求。审批与贷款业务分离能够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防止一方为了扩大贷款范围,提升业绩而加大信贷风险。但是从当前农商银行的制度建设情况来看,程序缺乏规范性,审核内容过于单一,对风险控制作用不强。

(二)农商银行三道防线设置作用低

商业银行在业务操作中需要设置客户与服务间的第一道防线,并形成结构与岗位间的制约,第二道防线指的是各管理职能部门间做好职责分工,对同级以及下级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第三道防线则是后期内控以及审计部门等业务监督。商业银行间的牵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会提升监督力度,实现部门间的互补,发挥合力作用,降低信贷风险。但是从这三道防线的控制情况来看,仍然难以发挥最终的保障作用,信贷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信贷调查不充分

受贷者在提交贷款申请中需要加强对各方资质的完善,做好信用情况的审核,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贷款。如果受贷者无法有效履行合约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信用贷款审批中会先对受贷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而受贷人的财务情况只能是对一定时期内的财务反映,无法保证后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合约问题。信贷审批前信贷员对对方业绩以及发展实力等方面的审核不完善,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问题,提升不良贷款发生率。

四、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创新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纵观当前国际上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来看,对风险控制制度的制定标准都比较完善,比如联邦储备银行的业务监督管理,美联储金融政策的制定等。通过形成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并在银行内部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市场风险委员会和运营风险委员会,做好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保证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农商银行也可以结合当前国际信贷的控制经验设置多层银行信贷管理体系,风险管控机构和授权授信管理组织,加强对信贷中各项风险的分类控制和分析,并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农商银行可以通过系统中业务的处理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授信等级分类,并结合信用分析情况提出风险预警。将SOA架构体系和技术与银行信用业务流程结合,形成相应的信贷模式,促进信贷管理工作的全面化和信息化发展。同时构建信贷风险识别机制。商业银行可以结合信贷风险控制要求,设置风险管理组织部门,并明确部门各工作人员的职责,制定风险管控目标和政策,为信贷风险识别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结合银行大客户建立信息台账,通过大数据技术等信贷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客户信息挖掘,实现动态管理,了解信贷业务的相关信息。最后,构建风险追踪机制,结合客户信息做好贷款前、贷款中以及贷款后三个不同环节的要素分析和跟踪,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完善农商银行的内控制度

农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银行战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促进农商银行财务报告的管理。农商银行为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需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银行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金融市场风险也不断凸显,造成诸多的不良后果,因此银行的内控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亡。农商银行是通过农村信用社转变而来。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保护,自身风险抵御能力不强。经过20世纪末的改革农商银行脱离了农业银行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主体,参与到金融市场竞争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需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效控制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提升银行自身的实力。比如,加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管理,对欠息户、逾期户等加强监管,做好对贷款的检测工作,对贷款期限内未还款的企业个人进行催收。新近贷款业务发放后需要做好贷后服务工作,建立针对性的档案,做好新客户信息管理,并对新客户信息进行定期复核,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信贷原则,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三)强化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制度

随着农商银行的快速发展,当前银行处于转型期,加强对农商银行风险控制和化解是银行发展的关键。可以构建相应的约束激励制度,完善信贷业务考核策略,才能够促进信贷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制定完善的信贷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可以结合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好人员分配和企业现状调查,合理规划农商银行的信贷战略。可以采取积分制的管理方式,将信贷人员的业绩分为贡献积分和违规积分两个部分,在绩效评价中需要结合两种类型的积分进行审核。保证信贷绩效考核的常态化发展,做好受贷人信息的分析和流程的审核,并做好贷后的风险监测。为了保障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效果,需要从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中明确信贷管理原则,将奖励与惩罚结合,对于信贷量大,同时有效化解信贷危机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造成大量信贷风险的人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罚。提升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

结语

农险范文篇7

关键词:农商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督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期,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调整期,银行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特别是以农户信用贷款为主要信贷资产的农商行违约逾期现象严重,这也暴露出农商行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农商行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比重,着力改善信贷资产质量,逐步提高风险防控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二、目前农商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商行在内的广大银行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加强对合规风险的管理。但是,由于农商行合规风险管理同其他国有银行相比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再加上信用贷款比重较大,合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镇痛效应逐渐显现,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地区有效贷款需求收窄。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往往存在重“量”而轻“质”的情况,对贷款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贷前调查受到轻视,“贷款项目虚,贷款用途虚,用款主体虚”现象时有发生,为贷款本息的收回埋下风险隐患。贷中审查把关不严。农商行借贷资料为制式借款合同文本,所填写条款能够有效保障借贷双方权利及约束相关义务。由于放款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客户填写借款合同及借据相关资料没有认真检查、仔细核查,造成借款日期、借款大小写、借款利率及浮动系数等相关重要要素不符等情况时有发生。一旦这些贷款需要动用法律武器收回,将对农商行债权造成极大挑战。贷后管理履职不到位。一是履职贷后检查职责不到位。例如,贷后检查报告内容不具体;采用电话方式催收没有电话催收记录。二是由于农商行工作调动,部分放款人和管护人分离,由于信贷人员缺乏沟通导致催收不到位,逐渐增大贷款风险。三是注重对信贷资金的“堵”、“清”工作,而放松了对贷款到期前的“防范”工作。四是没有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债权,造成部分贷款丧失了法律时效,特别是核销和置换贷款等不良资产。五是贷后管理其他问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信机构的贷款规模逐渐扩大,农商行管理贷款有“四难”:贷款外出务工人员外出难见面;大额贷款客户资金状况难掌握;异地抵质押物难管理;信用贷款无资产保障,到期难收回。

三、加强农商行风险管理的六项对策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合规理念培训提高法律观念。一是严把贷款放出环节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关口,从源头上切实保障债务关系的有效性;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法律手段,保障债权法律时效,直至收回贷款。二是农商行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全员合规风险意识,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确立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三是选派学习小组到国有大型银行或者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同行进行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科学考核,增强工作积极性。人防、物防、技防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而其中人防是关键,员工的积极性是则是人防工作的关键。风险管理必须牢牢握紧考核这个“牛鼻子”,实现效益和薪酬同步增长,坚决杜绝目标分配“一把尺”、业绩考核“一刀切”、业务经营“一把抓”,实现收入“靠业绩、靠作为”目标。在薪酬分配上,坚持向基层一线、偏远山区倾斜,向忠诚奉献、业绩突出的员工倾斜,向风险管理优秀的机构倾斜。按照季度对风险管理工作在全县(区)范围内进行排名并形成末位淘汰机制,增强员工危机意识。前移风险监测,有效防范风险。改变以往重视迁徙贷款管理,而忽视到期贷款管理的现象。没有逾期贷款就不会出现迁徙贷款,从贷款逾期前着手开始防范出现贷款迁徙,加强各网点及客户经理逾期贷款金额评比,达到“早着手、早想办法、早解决”的目的。严格贷后检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农商行稽核检查部门要以序时稽核为基础,结合专项稽核,围绕“监督管理、识别风险、发现风险、风险预警、到期收回”的基本要求开展稽核审计工作;对稽核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区别对待,对徇私舞弊、不作为、乱作为并造成较大风险或者损失的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对无恶意的违规违纪并没有造成较大风险或者损失的责任人采取批评“教育为主、惩处为辅”的管理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一是网点要加强同农商行总部间的协作,做到“依靠”但不“依赖”。及时同农商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加强大额贷款风险管理,有效利用资产抵押整合借名贷款,降低信用贷款风险负担。二是加强贷款管户人与贷款发放人之间的交流协作,共同催收贷款本息,降低贷款风险。三是加强同村组社区的协作,充分激发“双基联动”工作站效能,保障与贷户信息渠道的畅通;四是加强同有管理权限的人民法院间的相互协作,针对部分难缠户、赖债户,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追偿,达到“起诉一户,威震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并最终形成诚实守信良好氛围。五是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综合利用政府资产置换不良贷款、精准扶贫基金偿还不良贷款等方式降低不良贷款比重,牢牢将不良贷款控制在可控区间。加强宣传,舆论引导。为了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农商行需加强宣传,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社会形态。一方面,通过LED、横幅、微信等渠道进行如“穷可贷、富可贷、不讲信用不可贷”“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等标语宣传;二是在办理“精准扶贫贷款”办理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扶贫贷款是农商行的信贷资产,不是国家扶贫款,也不是财政救济款”避免为日后“精准扶贫贷款”风险管理埋下隐患;三是充分利用诚实守信先进典型和赖债不还负面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去恶杨善;四是将恶意拖欠者利用报纸、电视、公共场所LED等公之于众,对“老赖”形成强大社会压力。

作者:党显书 颜学民 单位:陕西柞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农险范文篇8

关键词:农商行;风险管理;策略

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发展,我国农商行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农商行必须高度重视。

1.当前我国农商行存在的风险主要原因分析

1.1银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风险防范意识众所周知,农村商业银行是从农村信用社转变而来,其成立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完全适应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风险防范意识还比较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营销轻视管理,注重利润轻视规范,执行能力较弱,传导机制不顺畅等。从实践工作中发现,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农商行信贷业务针对的客户主要包括地方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农商行属于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在与地方各级关系上都比较“友好”,这就势必经常会发生一些违规信贷的事情,致使信贷质量欠佳,信贷风险却一路飙升。

1.2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风险内控机制是所有银行内部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对于规范银行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就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银行在经营上会出现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例如,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存在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加大发生风险的概率;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不能协调共同实施风险管理,且风险防范责任划分不明等,这样的状态很难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弊端。

1.3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还不够健全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国家的金融工作,不断地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时代在发展,金融行业也在发展,法律的修订和建立永远是滞后时代的发展的,而且有些法律操作起来较困难。就拿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一些地方企业拖欠银行债务,不仅不还,企业高管还到处高消费,很少受到法律的制裁,破坏了农村的金融环境。另外,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无形中助长了这些歪风邪气,影响了农商行的正常发展。

1.4农商行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银行的风险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的工作内容涉及很多的学科知识,例如,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风险管理工作实际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在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中,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管理层对风险管理也是马马虎虎,致使农商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都是较低的。风险管理人才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果。

2.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效策略研究

2.1加强农商行的内部管理,做好管理考核工作农商行要想切实做好风险管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健全工作。依照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要求,做好内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岗位安排工作,划分职权范围,强化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好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工作,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合作,建立较为流畅的工作流程和监督体制,有效增强执行效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考核制度,员工的各项考核结果和个人的薪酬、福利相挂钩;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完善选人和用人制度,全面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

2.2注重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做好风险的全面监管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农商行的管理人员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认识,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比较欠缺,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加强,积极向其他商业银行学习,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农商行的领导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要树立现代的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综合把握影响因素,努力推进各项业务的平衡发展,利用各项业务的优势,有规划、有计划的有序发展,避免出现盲目发展的情况。在发展中,要具备敏锐的眼光,找出潜在的经营风险,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化解风险,为农商行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确保银行稳健发展。

2.3加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高银行业务的竞争能力农商银行要不断加强业务创新,这对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中的信贷风险、资金风险、投资风险等都是非常有利的。另外,银行要对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业务模式,促进各项业务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金融竞争更加激烈,农商行要在这种复杂的大环境下,学习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农商行的健康、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农商行要积极响应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等之间的良性发展,做好各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要对银行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4努力寻求外部支持,增强风险的化解能力农商银行在增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外部的帮助。农商银行要争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帮助化解贷款方面的风险;银行争取当地实力企业的投资入股,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寻求当地公检法部门的司法帮助,打击那些不良信贷行为,解决农商行面临的一些棘手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敬仁.新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及风险化解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8(29):118-119.

农险范文篇9

一、近年来我省农发资金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我省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保证地方财政资金足额配套难度较大。各级财政为保证农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始终坚持将落实配套资金作为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工作,省、地、县三级财政资金均足额配套到位,确保了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不留缺口。

(二)促进“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

尽管我省不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我省从2009年开始以国办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为平台,以县为主整合农发、水利、国土资金,平均每县4000—5000万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先后启动了5个县安排农发财政资金7500万元;从2005年开始,我省确定了本省的粮食主产县,每年集中70%以上的资金重点投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和小流域治理,为实现全省人均半亩口粮田的目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回收率达到100%。

我省对到期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的回收工作非常重视,从年初开始就将有偿资金回收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县级财政和农发部门提前做好有偿资金回收的账务清理工作,对于回收确有困难的企业,财政给予先期垫付;对于有偿还能力但不愿还款的,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追缴。财政垫还比例逐年下降,上清下不清的现象逐年减少,每年均得到了国家农发办的奖励。

(四)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2011—2009年,我省共接受国家农发办的两次综合性检查及一次验收考评。在几次部级检查中,我省农发资金管理工作得到了验收组及中介机构的充分肯定,尤其是2012年的国家验收考评中,验收考评结果为优秀等次,没有出现重大的违纪违规,资金使用管理规范,较好地防范了资金风险。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针对资金运行及使用中的风险点,风险环节,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管理。我省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地、县为项目配套资金非常困难。我省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将配套资金纳入各级财政年初预算,确保落实配套。各级财政也总结出了一些好方法。如遵义市从1990年开始就采取先将各县应配资金上汇到市财政农发资金专户,市财政再将资金全额拨到各县农发资金专户,以此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黔南州将预算下达的资金在州级就全额拨入农发资金专户,不再层层下达预算指标,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对于配套资金不足额落实的地、县,省在下年度资金分配中给予资金扣减的处罚,有效地防范了“资金筹措不力”的风险。

2、资金分配管理。为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公开、公平、公正”,兼顾实际的分配原则,我省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实行“基数+因素”的分配办法,将全省财政资金由省统一分配到地区。以当年财政资金的40%作为基数,60%作为因素,对各地区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资金调剂。资金分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因素和工作质量因素。并对40个粮食主产县和11个国家千亿斤粮食重点县作为优势资源地区,给予投资倾斜;工作质量因素包括:项目和资金管理质量考评、省级验收结果、地方财政配套、有偿资金还款、事业费安排等。“基数+因素”的分配办法有效地杜绝了跑资金、跑项目的不良现象,得到基层管理部门的肯定。

3、“三专”管理。坚持“三专”管理是实现农发资金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在“专人管理”方面,我省要求必须配备专人(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业财会人员)管理农发资金;在“专账核算”方面,要求必须分别设置财政资金专账、报账资金专账,而且必须与行政事业经费账务或其他支农专项资金账务分设。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偿资金,要求企业要设专账单独核算,以保证项目按批复的建设内容进行建设。在“专款专用”方面,要求资金必须按特定的用途和明确的使用范围来支出,不得随意挤占挪用。“三专”管理从财务管理的操作环节上规定了人员要专、账务要专、用款要专的问题,防范了“专款不专用”“挤占挪用”,“弥补行政经费”等财务风险。

4、县级报账制管理。从2001年开始,我省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制定了《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首先,实行工程阶段性报账。报账申请必须有多方签字监管,各县农发项目人员与施工方、监理方共同核实工程量,方可进行已完工阶段报账,拨付下一阶段建设资金。其次,报账所附相关资料附件必须真实、齐全;三是项目竣工后,预留10%的工程质量保证金,项目验收时报账率必须达到90%以上。同时要求,产业化经营项目无偿资金不能先预付,后报账。县级报账制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有效地控制了套取项目资金,虚报冒领的风险。

(二)注重细节管理,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1、统一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及运用。为了使基层会计人员更好地使用会计科目,我省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作了统一规定,将会计科目规范到四级以下,哪一项科目设置几级,哪一级设置何种科目,作出了明确规定,农发会计科目得到全面的规范和统一,会计核算水平大大提高。

2、统一规范会计凭证。在《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报账凭证的格式及相关要求,附件内容、数量等均作了统一规定。

3、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及久其财会软件。对全省各县特别规定,一是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二是必须使用久其财会软件统一核算。规定了统一的核算平台和统一的核算体系后,全省会计核算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不再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

4、强化县级事业费管理。我省规定,凡是县级农发事业费在年初预算中安排,并且达到当年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3%的,在资金分配中给予奖励;达不到3%的,相应扣减资金。2011年以来,我省各县级农发事业费基本能够足额安排,满足了农发日常工作需要,为防止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证。

5、细化省级验收评分标准。在省级验收评分标准中,对资金管理进行七大项、十一小项考核,包括:资金审计制度、违纪违规、会计科目核算、资金配套到位情况、实行会计电算化及使用久其软件记账、银行总账余额与对账单、库存现金与现金日记账相符、科技推广费和项目管理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安排情况、验收、审计整改情况等。

农险范文篇10

关键词: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机制;人才

农商银行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简称,隶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基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农商银行不断成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农民、农村企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基于目前我国经济下行的整体态势和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银行业目前不仅处于风险高发期,也处于风险的易发期,且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银行业的发展面连着复杂的国内外多重压力,风险也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风险问题日益凸显,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潜在风险和隐患日益增多,银行风险的呈现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隐蔽性和复杂性并存,突发性和传染性共生。对于农商银行而言,涉及金融安全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一直是农商银行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的重头戏。分析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点对策,不仅有助于农商银行的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是农商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的得力之策。加强立法和监管,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防范信贷风险,促进农商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不断完善立法工作,力争使各个方面有法可依。加快健全和完善与农商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综合考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力争使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保障投资人权益的同时促进农商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健康运营。同时,还要不断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做好农商银行的监管工作,健全金融方面的法律规范,添加关于农商银行业务相关的内容,增加相应的条款。此外,还要重视农商银行的战略规划,加快农商银行业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全面评估、检测市场风险,这也是加快健全和完善与农商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应有之意,更是防范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有力举措。

二、建立、健全农商银行的内控机制

现阶段,基于农商银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历史,相应的内控机制通常都不到位,在很多农商银行,一人身兼数职,资金的随意使用和借贷现象屡见不鲜,给资金管理和借贷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了解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便成为了当务之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成立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三权相互制约,以此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建立健全农商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这是加强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安全建设的另一重要条件,其中,当务之急在于建立风险防范相关的制度、流程及实施细则,加强制度约束和规则监督,建立、实施农商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防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到防患于未然,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完善部门职责和合作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降低因协作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和隐患,塑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的同时提升农商银行信贷业务的安全性。树立相应的审批流程,是健全内控机制,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的另一基本保证。按照“审保分离”原则合理配置业务管理部门,这是建立相应的审批流程的前提和基础。设置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综合管理部三个部门,分别对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的三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以此将农商银行的相关业务严格置于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操作,提高农商银行的经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重视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商银行经营团队,是进行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另一重要举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了主要的生产要素,发展农商银行业务,必须要重视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商银行经营团队。首先,要引进相应的农商银行相关的经营人才,还要针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技术培训,乃至职业道德水平建设,提高农商银行相关的经营人才的技能水平和技术素质,为农商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同时将信贷风险控制切实落到实处。还要树立安全意识,将信贷业务安全当做重要事项来抓,通过抓安全来促业务建设。结合农商银行发展的具体情况,在综合分析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业务种类,在保证业务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扩大信贷业务,促进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银行业的发展面连着复杂的国内外多重压力,风险也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风险问题日益凸显,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潜在风险和隐患日益增多,银行风险的呈现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隐蔽性和复杂性并存,突发性和传染性共生。对于农商银行而言,涉及金融安全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一直是农商银行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的重头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商银行的内控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都是结合农商银行发展的具体情况,在综合分析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的具体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业务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扩大信贷业务,促进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秋荣.NM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2]胡迪琛.江州农商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3]姚娟.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4]王文靖.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以某农商银行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

[5]仝震.新经济常态下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探讨[J].纳税,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