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6:09:14

凝聚力

凝聚力范文篇1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学生;素质

【Abstract】Agoodclassandgradebodyisthefertilesoilwhichthestudentgrows.Theteacherinchargeshouldbethisfertilesoilopeningupwasteland.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industriouslydoesfarmworkintheteacherinchargetohitcarriesout.Student’snoblesentimentinfostersintheeducationtheflash.Reviewsowneducationpractice,thegatheringintravenousdripminormatter,deeplydeeplyfeltabove,mustachievethegoal,class’sandgrade’scohesiveforceisthesafeguard.

【Keywords】Classandgrade;Cohesiveforce;Student;Quality

学校是养成健全人格,培养人才的场所。班级是促进其奋发努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高尚品德的主阵地!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应该深谙教育,教学规律,深谙学生生理、心理规律,掌握教育、教学艺术。肩担祖国重担,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个好的班级体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班主任应是这沃土的开垦者。素质教育在班主任辛勤耕耘中落实。学生的高尚情操在养成教育中闪光。回顾自己的教育实践,汇聚点滴小事,深深感到,要实现以上目标,班级的凝聚力是保障。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呢?

1把握锲机,抓爱国主义教育,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形成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教育应以育人为先,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一个人若品行不好,其聪明才智只能成为他干坏事的帮凶,有道是“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当然,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如说理教育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水平。也可以实际锻炼,组织学生按德育要求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陶冶教育、榜样示范、指导自我教育等。

首先,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通过创设或利用教育的情况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同时又结合我校良好的地理环境,王羲之故居,秋瑾故居,故居,鲁迅故居等一些爱国主义基地的参观,以他们的英雄事迹,模范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国旗、国徽、充分认识到爱国的重要性。又通过,升旗仪式上的全员达标活动提高学生爱国的认识,并以此作为锲机推动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学习的远大志向。我还注意到把爱国同热爱人民解放军,热爱共产党领袖,热爱人民结合起来。通过少年军校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借全市中小学生军校大检阅锲机,激发了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毅力,激发了学生为国而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的决心。为把思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我又组织同学周期性地帮助、慰问退役老军人洪辉老人,把拥军优属作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内容。

2学习典范,共献一片爱心,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闪光鲁迅故居、故居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学习典范的良好去处。每次利用节假日雏鹰假日小队对教育基地进行定期考察或义务劳动,如重温总理遗志,牢记其对少年的期望,学习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精神和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豪情。从小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教育。以此,我们经常到一些劳动路、胜利路等一些活动场所做些公益劳动,得到了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为贫穷山区孩子献爱心”活动中我们正是在模范事迹指导下,捐衣捐物二百七十多件。我班的黄斌用自己的零钱一分一分积攒起来共计800元,从银行取出捐给希望工程,还邀请父母亲自去新昌探望,使一位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并作了报道。小兰花节目还特别对他的事迹进行采访,通过学习典范,献一片爱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班级凝聚力也在活动中闪光。

3互相帮助,形成温暖的班集体,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升华优良的班风是班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的风气和作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点、意志情感、言论和精神的一种共同倾向和表现。优良的班风被保持下来就是传统,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班主任要培养优良的班风,首先要使学生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行动。由于学生长期在班级中受感染和熏陶,他的性格,爱好等方面和发展也带有班级的特点。因此我从“爱”字入手,严格要求相结合升华班级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团结友爱是集体的基调,珍惜爱,学会爱别人是集体建设的重要条件。为此我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在团结互助、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互帮互助,健康成长,让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颗纯真之心,让每一位进入我班中的学生以真情感化,就如甘露滋润心田。从而推进学习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我班成立了“大家关心你”的小组,对生病或住院的学生补课、指导等。使生病学生感到“被爱”的幸福,使一般学生感受到“爱别人”带来的成功、快乐,还对差生进行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各方面较好的学生带动差生。在集体中养成不轻视或歧视任何有缺陷的同学,彼此都能做到互敬互爱,让差生们感到集体温暖,使他们不断进取。

4情入景,促使各类学生都有进步,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巩固俗话说得好“自信是成功的秘诀”,一个人失去了自信,连最起码的自信心都没有,他根本就办不成任何事情。为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差生的自信心,是作为班主任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优生自不必说,但差生多一个就多一份沉重的负担。这一点,老师们都深有体会。而不同的差生要不同地对待。

4.1属于智力有问题的。比如一个性格内向,智力虽算不上弱智,但智力的发展比起别的同学滞后了许多,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

4.2属于不用心的。这类学生脑子聪明,可调皮劲儿令人喳舌,他们的父母亲只会在老师面前诉苦,甚至流泪。怎么办?“软硬”两手抓。“硬”的,陪着他们把作业补起,哪怕需要自己掏钱与学生一起啃面包。“软”的,就是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甚至会舍命陪君子,陪他们打球、下棋等,在活动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拢络”他们的心,与他们真正成为朋友。到时,老师说的话自会比家长灵,在交往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4.3因病影响成绩的。冯成良从小就是哮喘病,发作时就是好几天,我就组织同学给他补课并安慰他要安心养病,捎去同学老师们的问候,让他不影响情绪,不影响成绩。作为老师,再忙,也不该忘了病中的孩子。

4.4缺乏自信心影响成绩的。这类学生都较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导致产生缺乏自信心的消极心理状态。此时老师要努力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注意与社会、家庭配合,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5迷恋游戏机、网吧的。这类学生大多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他们的管教,导致他们无所事事,只能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一旦迷恋上就很难再出来。作为班主任不能硬“堵”,只能用“疏”的方法慢慢引导。

4.6成绩本来好的,就要争取更上一层楼,作为老师不能偏爱,应严格要求,热情指导。

凝聚力范文篇2

关键词参与目标参与形式参与机会

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来建立一个优秀的班级集体。因为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教育。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参与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也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探索和尝试,与同行商榷。

一、要给学生明确的参与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班级集体的奋斗目标,在班级集体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班级,学生和班主任之间必须在思想上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并让学生认可,才能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可能。尤其是技工类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容易冲动,所以在我接收班级的第一个会上,就坦诚向学生明示我的处世原则,三个字:礼、理、义。礼是指以礼待人,理是指以理服人,义是指以义交人。同时,又对他们进行宽容教育,告诉学生:“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看的很重的事情反而会看的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致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看到学生们思索的眼神,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已经受到了震动。这样的教育为后来形成一个团结,友善,尊师,上进,刻苦学习的良好班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班级有了目标,关键是如何使其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目标。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进行某一活动时,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发言权和自主权,而不是一台供人操纵的机器。300年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这样说过:“地位低的人更应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聪明地、谨慎地服从他们的上级,不是出于强迫,而是出于他们的自愿,出于人类爱好秩序的本性。因为一个理性的动物不应当受呼唤、禁锢与鞭笞的领导,应受理智的领导。”学生们在心理上都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求若能得到满足,就会对由老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在行动上采取合作的态度,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为了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要求学生二、三人一组轮流当主编,半个月出一期班报,能力较差的一个月出一期。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期内我制定了系列主题班会方案,并以不同形式实施,启发学生自由发言,如班级干部竞选演讲会;正副班长轮流进行周工作总结等;针对学生经常上网的问题,召开了《上网的利与弊》分析会,并举行了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清楚了问题的严重性,杜绝了现象的再发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为他们列出了书单,以人物传记为主,包括一些杂文,小品文等,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你买一本,我带一本,有《康熙传》,《谁动了我的奶酪》,《找对方式爱自己》,等等,并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领会书中的道理,在班会上,同学们能够由衷地谈出读书心得,从中受到教育……

开展这些活动之前,我先对学生讲清道理,使学生理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并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广泛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归纳后实施。这样做首先获得了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在制订班级其他规章制度时,同样也要有学生参与,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维护者。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较好方法。

二、要给学生提供可行的参与形式:

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有实实在在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的参与形式。如,我在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自己也利用寒假期间为学生们搜集打印出一本励志书籍,叫《鼓舞人心的剪贴本》,总计4万余字,共10辑,每辑由5、6篇小故事组成,包括《信念的价值》、《真诚的种子》、《勇敢的心》、《成功来自于创新》、《当机会叩响窗门》、《正视自我》等,每篇故事都脍炙人口,发人深省,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诙谐幽默。每周我都将一辑中的几个故事发给几名学生,让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回家准备,周一班会站到讲台上,用自己的语言给同学们讲出来。同时我又根据班级随时出现的问题,把有针对性的、有启迪的故事节选发给不同的学生。如我们班有个学生与同学们相处时比较自私,同学们对他反映很大,影响了他在班级中的威信,我就把一篇关于“善待别人”的小故事交给他讲。故事描述的是:有个石油大王,他年轻的时候,只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浪者。有一次,他流浪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受到了镇长杰克逊的热情款待。恰逢下雨,镇长门前的小路变得很泥泞,过路人便纷纷从镇长家的花圃上通过。看到美丽的花儿被踩的东倒西歪,年轻的流浪者替镇长生气,他冒着雨守护在花圃边,督促人们从泥泞中通过。这时,镇长挑着一筐煤渣过来了,他默默的将煤渣铺在泥泞的道路上。

年轻人十分不解,他以询问的眼光望着镇长,但杰克逊只是一味的笑。因为道路上铺满了煤渣,于是行人都从路上直接走过,没人再踩向花圃了。杰克逊意味深长的对他说道:“看到了吧,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他开始讲的时候,同学们就在下面有些窃窃私语,到了后面他已经若有所思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课后,我单独找他谈了话,很快的,他就认识了自己处世方面的弱点,而且一再保证以后要学会和同学们好好相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既受到了教育,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受到很好的效果。

每次班会之后,我要求学生们根据故事内容得到的启发写一篇日记。学生们从最初的错字连篇,语言空洞,到文体有骨有肉,联系实际,真情实感,进步之快,超出想象。学生在日记中写出心里话,使日记成了我和学生相互沟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同学们拿到老师为他们一字一句修改后的材料,都非常珍惜,从心理上认可,形成了一个主动要故事,抢着讲故事的局面,使班会开得热烈、有激情,经常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发自内心的笑声。当我看到学生们由最初的扭捏、拘谨到后来的大方、自如这一成长过程,我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喜悦。通过各种形式的给兑,人人都有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向上的精神,形成良好班风,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参与,词义为参加,班级的各类活动,重在学生参与,所以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变成一种素质,这是一个有凝聚力集体的内在因素,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时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我班张磊同学,年纪偏小,在家里又娇生惯养,性格骄横,对集体存在着很强的敌意,不愿受制度约束,处理同学关系的能力很弱,刚开学不久,就私自延长请假时间,不顾集体荣誉,班级同学非常反感,在这个集体中基本失去了威信。为了改变他的坏习性,使他能真正溶入这个集体,我经常把他请到办公室与他促膝谈心。同家长配合教育疏导,并在班级为他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让他充分体会集体的温暖。如:在每周一次的日记讲评班会上,只要发现他的日记有一点可取之处,就立刻给予表扬。并把他的想法念出来,让同学们理解他。他渐渐地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思想意识有了转变,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都能主动参与,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了自信,每次日记他都能认真的完成,还主动找一些文章与我及同学们分析、讨论,谈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参加学生科举办的庆“十一”征文比赛,一举成功,获得了“十一”征文二等奖。他的父亲来电话说:“……多少年了,凡是关于我儿子的消息,就没有好的地方,我儿子能有现在的收获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他转变了,是你们精心培养教育的结果,感谢学校和老师!”

凝聚力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公务员需求凝聚力

团的事业是服务团员青年的事业。服务团员青年,就是团组织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团组织缺乏对新时期团员青年需求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准确把握是影响团组织凝聚力的主要原因。

为此,工商分局团委组织了一次团员青年需求调查。调查对象是区公务员队伍中的87名团员青年。我们通过发放青年需求问卷的形式调研。共发放问卷87份,回收82份,回收率94.3%。问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问卷回收上来以后,我们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所有问卷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作了初步讨论。

一、青年公务员基本情况

(一)年龄分布情况

青年主要集中在A类和C类,A类青年多数是当时国家机关委托培养的;B类青年所占比例最低,说明在当时形势下,由于收入等各方面因素,公务员队伍没有外资企业及银行系统热门;C类青年比例又有较大幅度上升,说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增加,公务员待遇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倾向于走进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

(二)性别分布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男女青年比例各占50%。

(三)文化程度分布状况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青年占12.2%,大学本科的占73.2%,大专的占14.6%。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主要集中在B类青年,占所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90%,占所有被调查青年的11.0%,大专文化程度全部集中在A类青年。说明现在青年公务员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本科及以上的占85.4%,具有较好的文化及专业素质,也说明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四)目前职务状况

已是正科级领导干部的青年占3.66%,已是副科级领导干部的青年占9.76%,2.44%的青年为副主任科员,84.1%的青年为科员。其中,已走上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的青年主要集中在A类,占所有已是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的青年的90.9%,说明A类青年年龄、工作年限决定他们已积累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正是各单位、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号召和凝聚这部分青年,对于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

(五)婚姻状况

本次调查中,未婚与已婚各占50%。已婚主要集中在A类青年,未婚主要集中在C类青年。

二、青年公务员四方面现状分析

(一)成长与发展分析

1、对现行工作岗位的态度及评价分析

(1)对工作岗位满意度较高,基本符合自己的期望。

调查显示:74.4%的青年对目前工作岗位满意或比较满意,25.6%对目前工作岗位自我评价一般。另一项调查显示:52.4%的青年认为进单位时的期望值与现状相比差不多,26.8%的青年表示好于现状,12.2%表示说不清,只有8.5%的青年人表示现状低于期望值。可见,当代青年公务员总体对自身工作岗位比较满意,基本符合自己的期望,积极因素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C类青年对目前工作岗位的现状与期望值相比,较之A、B两类青年低了10个百分点。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也较A、B两类青年稍低,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价值观的差异。这在“目前最为迫切需求”是成就与创造、知识与才能、婚姻与家庭还是健康与快乐一选项内也可看出,B类青年尤其是A类青年,63%选择了健康与快乐或是婚姻与家庭,而C类青年50%以上选择了知识与才能或是成就与创造,“自我为中心”意识比较强。因此,C类青年对工作满意度较A、B两类青年低。

(2)工作态度积极,渴望得到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

调查显示:54.9%的青年对当前的工作状态的看法是能认真完成工作,43.9%的青年干劲足。在“评价事业成功的第一标准”选项内,74.4%的青年选择了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7.0%的青年认为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当你怀才不遇”一选项中,74.4%的青年会选择继续坚持不懈。

以上一系列数据说明,当代青年公务员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及事业的发展,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更渴望得到发展空间,更渴望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更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3)工作有一定压力,有强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

调查显示:85.4%的青年认为当前工作有压力,12.2%的青年认为压力很大,只有2.4%的青年认为毫无压力;45.1%的青年在“还有什么愿望”一项内选择通过学习提高素质。

以上数据说明,当代青年公务员置身于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形势多变的时代,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有一定压力感。同时也反映出青年公务员有清醒的头脑,深知要想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被潮流所淘汰,就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对学习培训的态度及评价分析

(1)较注重学习,学习较主动,但学习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调查显示:63.4%的青年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1-2小时及以上。其中,C类青年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在“双休日主要活动内容”一项调查中,休息、学习、娱乐列前三项。其中,A类青年选择家务的比例很高,这与已经成立家庭有一定联系。在“平时学习的主要内容”一项中,本岗位专业知识、时事政策、计算机列前三项。值得一提的是,A类青年平时还会花一定时间学习管理知识,这也是一部分已走上领导岗位的A类青年所需要学习的。令人欣慰的是,青年平时注重学习时事政策,说明当代青年公务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思考的是,平时学习英语的青年很少,只有6.6%,而且主要是C类青年。

以上调查显示,青年公务员较注重学习,平时会花费一定时间用于学习,主动性也较好,在休息之余就是充电。但学习内容不够广泛,除了平时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其他能提高综合能力、体现文化底蕴的学习欠缺,如英语的学习,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们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可见,青年学习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2)现实培训时间与理想培训时间有所差距。

调查显示:42.7%的青年平均每年累计受培训时间为一周,41.5%的青年为两周及两周以上。在对“希望每年累计有多长时间在培训上”的调查中,51.2%的人希望在三周以上,37.8%的人希望培训时间在两周左右,其中渴望有三周以上学习时间的集中在C类青年。另一项调查显示:51.2%的青年通过自学加自我摸索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培训提高的仅占29.3%。

这说明青年公务员,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进大学生对于培训有强烈愿望,希望通过更多时间的培训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同时也反映了青年对于理想的培训时间与现实培训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迫切希望参加专题培训、业务交流,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岗位技能。

调查显示,36.3%的青年希望能参加定期专题培训,30.1%的青年希望参加业务交流活动,17.1%的青年希望知识更新,16.4%的青年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深造。其中,希望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深造的青年集中在C类青年。在“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一项中,业务培训、管理知识高居前二位,其次比例相当的是计算机、人际交往和技术培训。

这说明,青年对于提高业务水平,岗位技能的渴望迫切,也是青年渴望提高自身素质的反映。

(二)收入与消费观分析

1、普遍认为收入与付出成正比,但仍渴望通过加薪来实现更多的客观需求。

调查显示:62.5%的青年认为收入大于或等于自己的付出,只有14.6%的青年认为收入小于付出。因此可看出,大多数青年认为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验证了前面青年对岗位满意度较高的结论。

另一项调查显示:72.9%的青年希望月收入在6500元左右或以上,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状况。这说明尽管绝大多数青年认为公务员收入比较稳定,但仍然希望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空间,以此来实现自己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

2、消费观念较理性,月均消费占月收入比重较大,主要用于房屋和汽车等消费贷款。

调查显示:40.7%的青年月消费占月收入的21%~50%,34.6%的青年月消费占月收入的51%~80%,也有18.3%的青年,特别是A类青年,月消费占月收入的81%以上。另一项调查显示,45.3%的青年认为经济拮据,59.3%的青年主要消费支出是支付房屋和汽车等消费贷款。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消费需求比较高,各方面的消费支出比较大,也验证了前述大多数青年希望通过加薪来实现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的结论。青年的主要消费支出用于一些消费贷款,说明当代青年在经济上比较独立,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自己有房有车的梦想,体现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还贷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倍加努力工作。

另一调查显示:42%的青年从来没有透支的经历,53.7%的青年对奢侈品牌的看法是“喜欢,偶尔会奢侈一下”。这说明当代大多数青年的消费观念较理性,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

(三)婚姻与家庭状况分析

1、择偶条件有所变化,更注重人品、文化层次和性格。

调查显示:人品、文化层次、性格列青年择偶标准的前三位。这说明青年公务员在择偶时,不再过多考虑客观的物质条件,而是更注重与道德素质、所受教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人品、文化层次及性格。

2、向往婚姻,渴望家庭美满,认为家庭和事业缺一不可。

78.1%的青年选择了家庭和事业应当两者兼顾,有61%的青年认为家庭是生活的动力和目的,43.4%的青年表示害怕失去亲人。调查显示:未婚青年中,61.4%的未婚青年向往婚姻,他们把结婚成家作为“目前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6.8%的人选择恐惧婚姻;已婚青年中,56.8%的青年最想得到美满的家庭,57.1%的青年表示婚姻促使责任感增强。

以上数据说明,当代青年公务员向往婚姻,渴望家庭美满。健康的婚姻观及和谐美满的家庭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是工作的坚强后盾。因此家庭和事业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分析

1、普遍认为工作环境和谐健康,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对自己友善、尊重,但认为人际间虽有沟通但了解不够,希望有进一步改进。

调查显示:85.5%的青年与同事相处较好、合作愉快,60.5%的青年希望别人对自己友善,35.8%的青年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这说明青年公务员与同事相处较融洽,工作环境健康,他们普遍希望别人友善、尊重自己,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充分的认可,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另一调查显示:64.6%的青年认为在机关人际间有沟通但谈不上了解;6.1%的青年选择无交流。这说明,青年公务员期待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事环境,渴望进一步彼此沟通了解,才有利于工作愉快,身心健康。

2、普遍追求快乐人生,对生活感到满意,但仍会用理想指引人生。

调查显示:86.6%的青年追求快乐人生,56.1%的青年经常对生活感到满意,79.5%的青年认为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后,理想仍会指引其人生。

这说明,当代青年公务员已不再过多追求物质层面的财富、地位,也不是精神层面的知识、权利,而是更崇尚追求一种生活形态——快乐人生。同时由于公务员工作收入稳定,绝大多数青年对生活感到满意,但也表示仍会努力去实现理想,作为人生的目标,说明大部分青年积极向上,树立了一种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对目前团组织工作的评价

(一)普遍认为团组织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调查显示:64.6%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团组织的凝聚力,18.3%的青年认为关键是团组织要有充足的经费,认为党政领导要重视团工作及团干部要敬业的青年所占比例稍低,分别为9.8%和7.3%。

以上数据说明,团组织的凝聚力建设是团组织工作的关键,而团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关键在于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关键在于满足团员青年需求,才能有效服务团员青年。因此,把握团员青年需求始终是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普遍认为团委在开展团活动工作方面做得不够

调查显示:52.4%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在开展团活动工作方面做的不够,34.1%的青年认为目前团组织的凝聚力建设做的不够,认为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够的青年占9.76%,认为双推优工作做得不够的占3.66%。

尽管有35.4%的青年对团委组织的活动比较满意,但多数青年认为团活动数量不够多,占30.5%,认为活动参与面太窄的青年占12.2%,还有少数青年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

另一项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对于团活动都会积极参加并加油助威,占79.3%,但值得思考的是有14.6%的青年却从没有参加过团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原因在于,临时有事不去的和工作学习忙走不开的所占比例较高,占67.1%,其次是活动不吸引人,不想参加及活动数量太少。

因此,针对调查中团员青年的需求,团组织应该开展有意义、有吸引力的团活动,凝聚团员青年。在“最有兴趣参加什么活动”的调查中,郊游、音乐会和话剧欣赏、全民健身、舞蹈培训、社会实践等列前五位。可见青年除了对学习的渴望外,对自身健康及修养的培养非常注重,调查数据显示,53.0%的青年最怕失去健康,这是团组织在开展服务青年工作时应该特别注重的方面。

五、根据青年需求对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建议

从青年需求角度出发,团组织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一)建立团员青年需求变化调查研究机制

团组织要服务团员青年,就要了解他们的需求。要调查了解青年需求情况,掌握青年需求变化规律,研究青年需求变化趋势,就要有科学、有效的调查机制和研究机制作保障。

1、调查机制。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调查方法。现在有些团员青年有些话不愿说,不是他们没话说,而是不愿当面说,直接说。所以,调查方法要根据团员青年的心理特点,用无记名问卷、网上调查、手机短信调查等方法,让团员青年可以随时随地、无心理负担的敞开心扉,各抒己见。

二是需求变化周期。团员青年的需求具有多变性,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寻。只要掌握了需求的变化周期,就能根据变化的周期,适时适当的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某一个周期内,建立该周期内的需求档案,与下一个周期内的需求档案做比较,这样就可以科学研究出需求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团组织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上也随之相应的变化,从而有效服务团员青年,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避免调查工作过于泛滥。假设在某一时期,团员青年需求变化周期是2年,团组织就可以间隔两年后再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需求调查,不必经常作。否则容易让团员青年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今后调查工作的开展。

2、研究机制。

研究机制就是研究分析发放的问卷、统计网上调查结果等。要注意研究方法的运用。避免带有主观臆断,可以借助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手段,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这样调研出的团员青年需求才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二)牢牢把握青年需求,作为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有效服务团员青年

分析研究的团员青年需求结果是团组织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把它作为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团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些需求,组织活动要尽可能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1、针对青年政治上的需求,体现在对工作岗位的态度及评价分析中。

他们渴望得到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团组织就应该“以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为抓手,在当前大局发展能力范围内,加大“双推优”工作,进一步完善“推优入党”、“推优上岗”制度,多形式、多方位、多途径向组织培养和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使一批年纪轻、业务精、素质高的有志团员青年脱颖而出,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他们的这一强烈需求。

然而,尽管各单位急需培养和发掘人才,但由于众多因素,能够得到发展的团员青年只能是少数,二者之间必然有一定矛盾。因此,团组织应当主动分析和处理,对于类似于这些能够起到较大激励作用,或是占主导地位,但是超出了当前大局发展能力范围的团员青年需求,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团组织就应该适时适当正确引导团员青年需求转变。通过引导使团员青年产生新的在大局发展能力范围内的需求,很好的将团员青年需求引向团组织可以满足的需求,淡化原来的需求,从而有力的吸引和凝聚团员青年。

2、针对青年文化上的需求,体现在对学习培训的态度及评价分析中。

他们渴望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素质。团组织首先应该找准切入点,从思想工作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和帮助团员青年学习,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为团员青年提供培训机会,以创新和开发培训阵地为抓手,通过多样方式和方法,激发团员青年学习业务知识和其他综合技能的热情,拓展学习领域,增加学习兴趣。比如,前面分析团员青年学习内容不够广泛、培训时间不够的现状,除了引导团员青年多多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外,还可以考虑联系有关部门开展有效、多样的培训,比如他们需要的定期专题培训、业务交流等,或开展争当岗位能手活动、青年技能比赛,促进团员青年提高业务素质。

此外,有调查显示,44.3%的青年比较认同老同志对青年的“传、帮、带”,认为是提高业务水平最直接、便捷的方式,因此团组织可以在老同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开展“新老同志业务传授座谈会”,或者“新老同志业务结对”等,满足团员青年对提高业务水平、专业技能的渴望。

3、针对青年经济上的需求,体现在收入与消费观的分析中。

他们希望收入上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满足客观消费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公务员的收入稳定,但处于中流。青年对于社会的种种诱惑又难于抵挡,除了房屋、汽车的消费贷款,在无形中又增加了许多方面的消费。另外,有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青年最突出的问题是奉献意识减弱以及个人主义严重,分别占43.9%和23.2%,而且主要集中在B、C两类青年。这正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时期,物质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严重。因此,团组织就应该引导团员青年有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比如举办一些合理消费、有效消费的理财讲座,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培养奉献意识、团队意识的活动,比如助学结对,帮助孤老等爱心活动。同时也应该引导团员青年淡化短时期内收入增加的需求,将经济上的需求转化为团组织能力范围内可以满足的需求,从而吸引团员青年紧紧围绕在团组织周围。

4、针对青年生活上的需求,体现在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婚姻与家庭的分析中。

他们渴望更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渴望婚姻,渴望家庭美满。对于团员青年认为目前人际、工作关系有沟通但了解不够的现状,团组织应该分析团员青年需求,分析本单位现状,努力营造更和谐、健康、以青年文本的人际关系和共事环境,引导团员青年认识自身在整个大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

另外,团组织可以针对未婚团员青年对婚姻向往及交友圈小的特性,组织一些各部门、各单位的联谊活动;对已婚团员青年希望家庭美满的愿望,组织一些家庭参与的活动,增进家庭和睦,帮助他们在构建稳定的家庭作为工作动力和坚强后盾方面做一些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团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增强凝聚力。

在前面人际关系分析中,尽管绝大多数青年对生活感到满意,仍会用理想指引人生,但也不能忽略个别极端现象的存在。有调查显示,有2位青年表示“有了稳定工作后,不会再用理想指引人生”,而本来就没有理想的青年也有2位,看法不明确的占15.4%,还有9.76%的青年对生活没有信心,感觉空虚,所以,团组织要重点发现消极情绪的团员青年,保证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实到位,正确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融入积极向上的团体中。否则就会影响团组织的凝聚力,就无法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5、针对青年对团工作的评价。

他们认为团组织在团活动工作方面做得不够,有的团员青年因为工作忙而无法参加活动,还有的团员青年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等,团组织应该适时适当开展活动,并且注重两个结合,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相结合,岗位成才和兴趣娱乐相结合,使团活动具有可参与性、互动性、成果性,打破团组织的被动局面,有力吸引团员青年积极主动参与团活动,凝聚在团组织周围。

(三)树立党政中心工作与服务团员青年需求协调发展的理念

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为党教育、引导和团结团员青年的历史使命。团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取得党政组织大力支持。团组织开展活动要取得党政组织的经费支持,要适时开展以提高青年技能水平的活动,围绕党政中心任务开展青年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政组织发掘、培养和输送青年人才。但是应注意避免过于强调党政中心工作,忽略团员青年需求,比如过于频繁的技能比赛或业务交流培训,使青年疲于应付,适得其反;或过于强调满足团员青年需求,比如只顾开展娱乐休闲活动,与党政中心工作脱节。要树立两者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二者兼顾,党政组织满意,团员青年高兴,何乐而不为?

(四)要有一支具有强烈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的团干部队伍

凝聚力范文篇4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一个重要基础。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按照“创新、亲民、务实”的要求,建立领导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沟通”机制,察民情、解民难,以心恤民,以情感人。实践证明,“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建立,变“对立”为对话,变上访为下访,变“背对”为“面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架起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构建和谐汉阳的“安全阀”。

“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基础是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无数事实证明,党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各种矛盾,汉阳区推行了区领导与群众面对面的对话沟通机制,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而必须深入群众、心系民忧,按照“从群众中来”了解问题、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的原则,下基层与群众对话。当区领导与12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深入社区,就居民群众关心的社区建设问题进行对话时,居民个个畅所欲言。对于群众提出的10个“急、难、盼”问题,区领导当场提出解决办法、敲定解决期限。对这些问题在规定时间内逐一得到解决,群众感到非常满意。从此,汉阳区就把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并逐步拓展其内涵,开展了“企业对话”、“公共事务对话”、“民营企业家对话”等活动,并将其与“领导干部蹲点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社区、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机关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制度”、“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两年来,通过40多场对话活动,解决了400多个群众反映的疑难问题,4万多群众直接受益。实践证明,“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建立,对于凝聚人心、聚合力量、促进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零距离沟通”机制的核心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通过“零距离沟通”机制,领导干部可以更好地关心群众的疾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民情、民意、民愿作为决策的依据,把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比如,汉阳区有20万外来人口,其子女上学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问题。为了让这些民工子女享受平等就学机会,政府承诺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目前,全区1.38万名农民工子女在汉阳区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再如,汉阳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伴随大拆大建、企业改制,出现了许多下岗职工和特困家庭。领导干部定期下到社区与群众对话,了解群众疾苦,为困难家庭出谋划策。现在,全区纳入低保范围的困难家庭达1.1万余户共3万余人。政府为帮助这些困难家庭,每年财政支出达4000多万元。同时,采取结对帮扶、送温暖等形式,对居住难、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的特困家庭实行“援助工程”,携手渡难关。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掩盖矛盾,不回避困难,真心与群众面对面对话、“零距离沟通”,就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关键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使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同。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通过“零距离沟通”机制,把政策明明白白地交给群众,把工作一五一十地告诉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就能不断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汉阳区坚持政策透明、实施“阳光操作”:一是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如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干部任职公示等制度,接受群众评议、监督。二是开通政务网、热线电话,多渠道、多层次地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自觉接受监督。热线开通后,每天都有百余人打进电话,数百人发来电子邮件,大家群策群力,为建设新汉阳献计献策。三是定期举办“政策咨询会”、“民主议事赶集会”等活动,吸引群众参政、议政。把每年“五一”、“十一”、“元旦”三大节日前的4月29日、9月29日、12月29日定为“民主议事日”,数千群众踊跃“赶集”,从而实现了信息在沟通中交流、政策在沟通中明晰、疑虑在沟通中消除、人心在沟通中凝聚。

凝聚力范文篇5

服务资源开发新模式的目标与挑战

来自社会的服务资源开发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广泛、全面地动员、整理和积聚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特定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各类资源,使其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文化支持。

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推进,社区正在成为具有特定地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社会单元,凝聚力工程的多种要素也沉淀到社区,这包括:人员到社区,需求到社区,问题到社区,任务到社区,资源到社区。“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的来源、内容和组织渠道都发生着变化,并集中体现为各项资源由单一行政配置向多渠道、社会化配置转变。这样,对服务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也必然由主要来自行政转向“来自社会”的渠道。然而,社会变革

正在进行,资源的分化、流动、重组仍在持续,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使各方的利益需求也随之变化;加之服务资源来源多样,领域多变、内容丰富等特点,都使服务资源开发面临挑战。

一是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不完全带来的挑战。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一方面弱化了政府所控制的基本生活资源、就业、福利等资源,使其从传统的行政渠道中脱离,另一方面相应的资源进入社区有一个过程,社区对资源的掌握和控制力尚不成熟。

二是服务对象的特征变化带来的挑战。上海基层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发展形态,社区的阶层结构成为社会结构的缩影,社区群众中既有一部分富裕阶层,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还有颇具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社区党组织所面对的基本群众也由相对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依靠社会的力量从异质的群体中开发各类资源,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原有的单一行政渠道。

三是服务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带来的挑战。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实现方式正发生着一系列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带来了需求的多样化;政府部门、各类社团和组织,都有其不同的利益需求,如何在发挥组织化优势的同时,满足各种需求,使社区党的工作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亲和力,是服务资源开发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是不同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带来的挑战。一是社区公共领域不断发育和发展,社区内的教、卫、文、体等社团、协会以及社区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组成的各类自发性活动群体大量出现,大量物质和文化资源分布于社区公共领域。二是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积累有大量资源,但与社区的互动较少。三是社区民主自治的领域在不断拓展,民主的内容与居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积累了可观的民主政治资源。社区党组织不能以行政方式进行命令和支配,必须对上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社区生活、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和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服务资源开发新模式的实践

全市各基层党组织正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着“来自社会”的资源开发途径,取得了一些可行的经验。其中,宝山区委针对宝山城乡一体的实际,在全区社区、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中开展“问百家事、解千人忧、我与群众心连心———绘制《为民地图》”活动,初步探索出了全方位开发资源、网格化整合资源的可行途径,在服务资源开发的社会化新模式中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归结起来,各区的积极实践和新鲜经验体现出了如下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开发。首先,“凝聚力工程”紧紧扣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来提供服务,开展活动,解决困难,拓展领域,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属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无论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华阳做法,还是“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虹储特色,或是“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忧”的泰安经验,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其次,开发服务资源,重在开发最重要、最宝贵的“人”的资源。基层党组织有效动员了包括工人、机关干部、理论工作者、教师、文艺队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服务者和志愿者,把“人”这一最可宝贵的服务要素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各方共同开发。与“政府管理为调控、社会组织为主导、市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相适应,党组织积极引导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开发服务资源,把社区的资源最大化地调动起来。党工委统揽社区建设和发展,指导社区委员会、城区管理委员会和群众性组织开发工作,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各系统的关系,并充分利用分散在地区社会中的党的既有组织资源,形成合力使各个基层党组织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各类组织联系资源,各方力量开发资源,党的组织整合资源的共同开发格局初现雏形。

坚持立体综合开发。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凝聚力工程”,不断地赋予新内容,创建新载体,体现新特点,抓出新成效,也就不断地拓展了服务资源开发的领域,吸引了来自社会各个渠道、各个层面的服务资源,力求建立包罗服务主体、活动载体、组织体系、人文精神、物力财力等在内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资源体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横向到边,上下贯通”的党组织建立和完善起来了,成千上万的党员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了,丰富多采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起来了,催人奋进的行业精神、企业精神、社区精神提炼和树立起来了,社区公共事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起来了,党组织和党员与职工、与创业者、与外来人员、与普通群众的沟通渠道增多了、联系更密切了、感情更深了。总之,无论来自社会的服务资源其表现形态如何,组织程度如何,归属机构如何,都得到了综合开发,正在形成立体化的网络,构筑起“凝聚力工程”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坚持动态持续开发。“凝聚力工程”是一个不断展开和深化的过程,服务资源的获得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现有的资源积累的基础上,随着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建设的稳步开展,“凝聚力工程”的服务资源细水长流地集聚着,并且不断地丰富、充实、健全着原有资源,“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

进一步开发服务资源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依据前述的开发目标和开发原则,服务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是:

1、由于服务资源具有多元、复杂、动态的特性,对资源的管理也应具有多元、复杂、动态的特性。面对社会化服务资源来源广、头绪多、素质参差不齐、利益需求不同、作用领域分化的现状,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都必须从整体上统筹安排和考虑。

2、“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开发是“凝聚力工程”中所有涉及的主客体共同参与的结果,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互动式的特征。无论是公共行动者或个体行为者,都不能以一家之力满足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故此,应构建全面动员、互相支持的资源开发结构。

3、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完全依赖党组织或政府的权威和影响,也不完全依赖社会力量或市场的原有机制,故而应当进行机制创新。目标是建立以多元主体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由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制度来表达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的利用机制。

4、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统一考虑,同时并举。前者是后者的物质性基础,是具体操作的重点;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升华,应在中长期规划中予以明确,两者是统一的过程。

进一步开发各类服务资源的着手点

第一、统一认识,摸清家底。要统一各方对“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开发的认识,只有统一了认识,各方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上,才能摈弃个人和小群体的小利益,共谋社区和大社会的大利益,以小资源的让渡和奉献求得大资源的共享,以小资源的联合创造大资源的更大效益。

要采取有效方法摸清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组织的资源家底,继而形成资源的网格化开发和管理的格局。实现“网格化”开发和管理首先在于“格”也就是要素的形成,以“格”织“网”。为此,可以通过社区网站建设、举办活动告知、分发表格征询、走访了解服务需求等多种形式展开调研,建好资源信息库;以定期联络、召开会议、举办活动、联谊交流,开展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资源。

第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级党组织是服务党员、团结群众、凝聚社会的核心,在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当前,社会结构已经并且仍在发生变革,资源分布更加复杂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在资源开发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同时,党组织要更加有效地指导并调动基层政权(街道办事处)、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积极性,密切联络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大力培养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形成资源整合利用的政治机构。

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的整合才能创造资源的更大效益,为此,必须对传统的资源管理使用方式进行调整,根据资源功能,按照互惠、共享、开放、互动的原则重新整合资源。

凝聚力范文篇6

党委班子是单位建设的领导核心,其凝聚力向心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单位的整体建设。增强党委凝聚力,必须把住切合点,用事业、形象、知识和感情来凝聚单位,这既是班子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领导和推进单位全面建设的现实需要。

用事业凝聚。共同的事业追求是集聚人心的基础。事业兴,人心齐;事业衰,人心散。用事业凝聚,首先要求每个党委成员以事业为重,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人人怀着一颗公心,处处为单位全局着想,时时为广大民警服务,尽公仆之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要强化敬业意识,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艰苦创业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推进场所建设、完成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奋斗不息,拼搏不止。再次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好群众路线,切实把基层需要和民警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服务基层、服务民警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把群众公论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尺度,靠实干求作为,以实绩赢人心。

用形象凝聚。“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班子形象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形象好,有如一面旗帜,无形中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每个党委成员要自觉讲大局、讲团结、讲协作,遇事商量通气,不争高低,不搞“内耗”,树立团结协作的形象。要正确行使手中权利,特别是涉及民警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要坚持公开促公正,不分亲疏厚薄,不拿原则交易,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要认实理,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抓基层、打基础、提高单位建设上,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创新谋发展,树立改革创新的形象。要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原则,以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作要求,严格自律,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

用知识凝聚。凝聚力的大小,往往与班子成员的知识、能力成正比。知识渊博、能力水平高,群众就敬服,党委凝聚力就强。因此,每个班子成员务必加强理论武装,用知识催生凝聚力。要结合“创建学习型党委、建设学习型场所”活动,以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扎实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夯实班子成员的理论根基,增强理性思维、把关定向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牵引,认真抓好教育学、心理学、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加注专业含量,增强信心和能力。要以理论成果转化为动力,积极研究探索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创新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谋求场所建设的新变化新发展。

用感情凝聚。“撼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生成感情凝聚力,前提是知民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深入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知悉群众意愿,增加工作感情。关键要顺民意。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工作,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盼,帮群众所难,改群众所不满,努力营造舒心顺气的优势环境。落点在谋民利。要重视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努力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工作需要、物质利益需求与无私奉献、“讲大道理”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统一起来,让辛苦者不再“心苦”,让流汗者不再流泪。要辩证看待物质利益原则,科学建立利益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达到激发动力、凝聚人心的目的。

凝聚力范文篇7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一个重要基础。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按照“创新、亲民、务实”的要求,建立领导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沟通”机制,察民情、解民难,以心恤民,以情感人。实践证明,“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建立,变“对立”为对话,变上访为下访,变“背对”为“面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架起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构建和谐汉阳的“安全阀”。

“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基础是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无数事实证明,党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各种矛盾,汉阳区推行了区领导与群众面对面的对话沟通机制,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而必须深入群众、心系民忧,按照“从群众中来”了解问题、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的原则,下基层与群众对话。当区领导与12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深入社区,就居民群众关心的社区建设问题进行对话时,居民个个畅所欲言。对于群众提出的10个“急、难、盼”问题,区领导当场提出解决办法、敲定解决期限。对这些问题在规定时间内逐一得到解决,群众感到非常满意。从此,汉阳区就把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并逐步拓展其内涵,开展了“企业对话”、“公共事务对话”、“民营企业家对话”等活动,并将其与“领导干部蹲点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社区、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机关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制度”、“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两年来,通过40多场对话活动,解决了400多个群众反映的疑难问题,4万多群众直接受益。实践证明,“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建立,对于凝聚人心、聚合力量、促进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零距离沟通”机制的核心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通过“零距离沟通”机制,领导干部可以更好地关心群众的疾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民情、民意、民愿作为决策的依据,把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比如,汉阳区有20万外来人口,其子女上学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问题。为了让这些民工子女享受平等就学机会,政府承诺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目前,全区1.38万名农民工子女在汉阳区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再如,汉阳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伴随大拆大建、企业改制,出现了许多下岗职工和特困家庭。领导干部定期下到社区与群众对话,了解群众疾苦,为困难家庭出谋划策。现在,全区纳入低保范围的困难家庭达1.1万余户共3万余人。政府为帮助这些困难家庭,每年财政支出达4000多万元。同时,采取结对帮扶、送温暖等形式,对居住难、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的特困家庭实行“援助工程”,携手渡难关。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掩盖矛盾,不回避困难,真心与群众面对面对话、“零距离沟通”,就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关键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使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同。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通过“零距离沟通”机制,把政策明明白白地交给群众,把工作一五一十地告诉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就能不断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汉阳区坚持政策透明、实施“阳光操作”:一是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如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干部任职公示等制度,接受群众评议、监督。二是开通政务网、热线电话,多渠道、多层次地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自觉接受监督。热线开通后,每天都有百余人打进电话,数百人发来电子邮件,大家群策群力,为建设新汉阳献计献策。三是定期举办“政策咨询会”、“民主议事赶集会”等活动,吸引群众参政、议政。把每年“五一”、“十一”、“元旦”三大节日前的4月29日、9月29日、12月29日定为“民主议事日”,数千群众踊跃“赶集”,从而实现了信息在沟通中交流、政策在沟通中明晰、疑虑在沟通中消除、人心在沟通中凝聚。

凝聚力范文篇8

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城市基层的新情况,抓住影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城市是人口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城市人口密集度远远高于农村;具有大学以上文化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80%以上都集中在县以上城市。人口和人才的高度集中,决定了党的建设在这个领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城市是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城市人求知、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要看到,这种多样化带有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和引导,是广大城市基层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城市是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大量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难题,要求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管理。

必须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的新问题,把握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和着力点。城市化在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甚至在衡量综合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到去年底已达40%以上,近10年间有1亿多农民转入城市生活。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加速发展的城市化相比,一些地区党的组织建设相对滞后。这一切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要在城市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问题,更提出了党在城市的工作、特别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重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提升党在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必须按照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的工作思路,提升党在城市基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党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民得实惠,党得民心”为目标,以“两大重点”、“三大行动”为抓手,以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为载体的城市党建工作思路。

“三覆盖”的现实意义在于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覆盖”就是做到城市中哪里有人群和社会经济活动,哪里就要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工作覆盖”就是做到哪里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凝聚力覆盖”就是哪里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哪里就要体现党的凝聚力,最终是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在城市基层的严密的“组织网络”、有效的“工作网络”和出色的“应急网络”。

凝聚力范文篇9

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城市基层的新情况,抓住影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城市是人口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城市人口密集度远远高于农村;具有大学以上文化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80%以上都集中在县以上城市。人口和人才的高度集中,决定了党的建设在这个领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城市是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城市人求知、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要看到,这种多样化带有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和引导,是广大城市基层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城市是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大量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难题,要求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管理。

必须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的新问题,把握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和着力点。城市化在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甚至在衡量综合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到去年底已达40%以上,近10年间有1亿多农民转入城市生活。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加速发展的城市化相比,一些地区党的组织建设相对滞后。这一切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要在城市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问题,更提出了党在城市的工作、特别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重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提升党在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必须按照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的工作思路,提升党在城市基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党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民得实惠,党得民心”为目标,以“两大重点”、“三大行动”为抓手,以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为载体的城市党建工作思路。

“三覆盖”的现实意义在于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覆盖”就是做到城市中哪里有人群和社会经济活动,哪里就要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工作覆盖”就是做到哪里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凝聚力覆盖”就是哪里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哪里就要体现党的凝聚力,最终是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在城市基层的严密的“组织网络”、有效的“工作网络”和出色的“应急网络”。

凝聚力范文篇10

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城市基层的新情况,抓住影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城市是人口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城市人口密集度远远高于农村;具有大学以上文化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80%以上都集中在县以上城市。人口和人才的高度集中,决定了党的建设在这个领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城市是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城市人求知、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要看到,这种多样化带有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和引导,是广大城市基层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城市是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大量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难题,要求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管理。

必须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的新问题,把握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和着力点。城市化在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甚至在衡量综合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到去年底已达40%以上,近10年间有1亿多农民转入城市生活。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加速发展的城市化相比,一些地区党的组织建设相对滞后。这一切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要在城市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问题,更提出了党在城市的工作、特别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重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提升党在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必须按照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的工作思路,提升党在城市基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党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民得实惠,党得民心”为目标,以“两大重点”、“三大行动”为抓手,以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为载体的城市党建工作思路。

“三覆盖”的现实意义在于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覆盖”就是做到城市中哪里有人群和社会经济活动,哪里就要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工作覆盖”就是做到哪里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凝聚力覆盖”就是哪里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哪里就要体现党的凝聚力,最终是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在城市基层的严密的“组织网络”、有效的“工作网络”和出色的“应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