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1:05:35

逆反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职学生对对语文教学却表现出渐次的淡漠,许多人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或多或少地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中职学校语文教育中的逆反心理表现,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语文课程是各类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综合实践性特点。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他各学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中的特殊地位。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职学生对对语文教学却表现出渐次的淡漠,许多人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由于消极逆理的存在,或多或少地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好青少年对语文教学的逆反心理,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逆反心理表现

(1)对语文老师的抵触态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的中职老师发出感慨,现在的中职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难管了”。的确,在语文老师眼里调皮捣蛋、喜欢闹的学生,不是今天犯个错,就是明天犯个错。老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有的是表面顺从,实际上一跨出办公室的门就忘,照犯不误,有的则很干脆地直接和老师顶嘴,甚至破口大骂,全然不顾后果。这是我们发生一个中职学校一个班主任与一个学生的对话。

一天学习委员反映,班上有位男生在课堂上骂语文老师。事后,我找来了这个学生,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我问他当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男生说:“语文老师问我为什么作业没写完?我说,不会写。老师就说,为什么别的同学都会写,就你一个人不会写,肯定是你没用心,你就是想偷懒。这个学生说,当时我一听老师的话,感到自己受了很大的冤枉。其实我用心做了,实在是因为基础太差,上课没听懂才不会写的。我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可是老师的话让我很受伤。他越说,我越气,于是就对老师说了脏话。”经调查,发现这个学生经常和语文老师对干,在和同学的交谈中也流露出对老师的讨厌,甚至发展到对语文课的厌恶。

(2)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反感

逆反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产生的,其动因之一是“好奇驱力”,即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浓厚兴趣,对旧事物{日方法的厌倦。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存在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因素。中职语文课教学手段、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各职业中学纷纷斥巨资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但对文化课的投入则相对落后。尽管许多学校也组织了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也建成了数个多媒体教室,但一方面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了上一节多媒体课,要预先订好教室,还要排队等候。另一方面,由于课件制作需要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许多教师虽然也明知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受时间、精力所限,不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先天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使教师无法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也就在所难免了。

2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矫正

(1)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前面所述,学生的学习容易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因此,消除学生学习语文的逆反心理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单纯从名著名文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的应试教育,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要从生活和工作需要出发,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专业学习中学语文,将范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将语文能力培养与生活、专业结合起来,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就是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整合,是文化基础课内容与专业知识达到“零距离接触”的途径和方法。融合专业的中职语文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专业知识、生活知识去摸索、去感悟。中职语文植根于生活、立足于专业走协同教学之路,必将帮助语文从知识走向和能力的结合,从文本走向和生活的融合,从而提高整体效应,实现了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例如,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有餐巾折花课,把餐巾折成各种形状是学生的拿手好戏,根据语文教学需要,要写一篇说明文,于是老师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XX的制作》。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致,介绍五花八门,说明顺序清楚,说明方法多样,因为她们都觉得有熟悉的东西可写。这样,既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公务员之家

(2)语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逆反范文篇2

论文摘要:医学院校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学习动机、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消除这种逆反心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克服逆反心理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模式、制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交互的过程。而在当前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医学院校一、二年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稳定的,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消逝,对大学英语学习就会表现出一种反感、厌烦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烦闷的体验。感兴趣一失去兴趣反感和厌烦,这种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逆反心理的发展和生成过程。

1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不能适应由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时期在大学一、二年级,这阶段是学生从高中步人大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认知心理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各有其侧重点,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英语教师通常会系统的讲解语法、词汇知识,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做什么样的题,怎样做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监督之下进行的,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中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到了大学阶段,英语的学习重点和要求都发生了改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的信息量会加大,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增加。因此,大学教师往往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多开口、多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

刚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适应这些变化,对大学教师所给予的充分自由反倒不习惯,认为大学教师不负责任,对于英语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很难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从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英语学习热情降低,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1.2把“过级”作为唯一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可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在一次对于临床专业200名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的动机这一项设计为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为:5%的学生选择了“想了解说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83%的学生选择了“顺利毕业,获得学位或四、六级证书”;9%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考研和出国”;3%的学生选择“无明确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把通过四、六级获得学位作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而近年来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一直都是医学院校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后难度加大,对于听力,书面表达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听、说等语言综合运用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医学院校学生面对改革后的英语四级考试时,普遍会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精神紧张,造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消失,产生抵触心理等方面。

1.3其他课程的干扰

在我国的中学阶段,英语是“主科”,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上英语课,做英语练习题;而进入了大学阶段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学英语以外,还开设了很多重要的医学专业课,学习负担很重,学生无法兼顾公共英语和医学专业课程,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而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英语都是必修课,很多学生是被迫学习英语的,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产生了逆反心理。

1.4教师教授不得法,“学”与“用”脱节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了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新要求。而医学院校面临着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问题和弊端日益突出,这一系列问题的实质就是“学”与“用”的脱节。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的英语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英语课程流于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师生的相互交流。学生艰苦学习英语多年后,学到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不能达到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学生也认为现在所学的大学英语内容不实用,与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无关。

2如何克服医学院校学生的逆反心理

2.1培养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新的刺激,要让学生多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趣味性和生动性,必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引。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的培养。要让学生了解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外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外语这个工具医学院校的学生可以了解先进的医学信息和高新技术。学好外语对他们的工作、学有裨益;社会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外语要求越来越高,学好外语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学生树立了外语学习的正确动机,他们外语学习的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

2.2提高教师素质

在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最需克服的是由于任务重、课时多、班额大、压力高而产生的“良心教学”、“责任教学”的心态。最应提倡的是实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用一颗爱心和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3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以后,一些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大班授课是近期国内高校扩大招生以来英语教学的趋势,大班授课对教学手段、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多媒体及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是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大班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技术保障。公务员之家

传统教材的学习是单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弥补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对教材的多种信息进行交互式操作,这有助于弥补单纯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陷,克服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弊端,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定势的“审美疲劳”。

2.4制订分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杨惠中教授(2003)指出: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反映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为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可见建立合理公正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尤为重要的。医学院校也不应该把过级当做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对于不同起点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的成绩要积极鼓励。教师尽可能设计出适应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逆反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逆反范文篇4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公务员之家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逆反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逆反范文篇6

论文摘要: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和特点,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运用疏导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会有些学生消极冷漠或无声抵制、“不受教”、“不听话”,有些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公然对立,反驳抗议,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出走、报复等不良行为。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个性”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这种不良心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更毋庸说影响眼前的学业和学习成绩。因此必须深入认识和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在教育中进行积极的疏导和利用,以达到变“害”为“利”,实施素质教育。

一、认清实质,把握特点

一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盲目性。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于,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二是逆反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发展到以冲撞教师为荣,以敢于和教师唱对台戏为荣,认为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对各类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对先进层是继续进步的逆向拉力,对后进层则是转化现状的阻力,如不善加引导,对班风、校风建设干扰很大,妨碍学生进步。三是自发性。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心里痛快”,事后教师处理严了他不服,处理轻了他会认为教师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地“出难题”。四是可变性。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经凶势利导,其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二、分析原因,找准症结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只有找准其深层的原因,才能抓住要害,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

第一,逆反心理的遗传基因。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1996年初同时刊载两篇在以色列和美国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两组研究各自独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都找出了影响一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基因。正是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学前提或自然条件。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

第二,逆反心理的辩证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或更高层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探求知识时,总喜欢寻求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信奉,一定意义上逆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现中的信度逆反,即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虚假内容所产生的怀疑,就体现出主体对相反人格或内容的认同。

第三,逆反心理的客观成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当,即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施教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途径和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一味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导致了学生对教育的心理逆反和抵制。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意志,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看待、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的排斥而对其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第四,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环境(应强涮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可以机械地或任意决定心态的形成、发展。人的心态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观需要、情感、认识不相符合时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主体对客观的强烈抵触隋绪。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帮助老人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的认可。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死盯住其迟到的违纪行为,一味批评指责,就会促使该学生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

三、对症下药。疏导利用

其实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固然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消极因素,但这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所在,也正因为我们教师的这项本分职责,我们才得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当我们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明确了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只要确定并认真实施正确的疏导策略,我们就能有效地把握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把这种消极因素变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因素。

第一,正确认识,理性对待。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要分清学生要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努力满足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说服、教育解释,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对抗情绪。教师应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心海流向,从而及时捕捉、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进行引导。

第二,全面评价,积极欣赏。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得不到心理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激励进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逆反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时,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逆反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中的孩子常会发现个别人中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型”。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矫正和指导,也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少男少女青春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的逆反;对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逆反;对班级管理规定和对班级多数人的排斥;对学科教师的逆反;对家长短时期教育行为的逆反;对成绩优秀者产生无以名状的逆反妒忌…。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谈起某种现象,他们马上表现出你还没做到怎么能要求我做到,有的同学家长管教孩子学习,孩子却说: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啊!你还没有我学的好呢!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他却认为自己身后还有比着的呢?有的对理想、确立目标及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一听就反感,还有的就是当前社会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孩子反叛心理就更加严重,难以说教。如些等等。

纵观青春期中的逆反表现,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盲从性:在些事情,不管是否正确.都盲目跟从或抵制,或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只要我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由于感情用事的多,理性分析、思考的少,理智被感情所支配,所以,逆反心理的人常常表现出很大的跟从性。

2.抵触性:即任何逆反心理,都与社会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

3.放纵性:由于盲目跟从,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是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劝阻、批评,我行我素。

4.从众性:看到人家那样做,他也跟着去做。如人家有文曲星、MP3,他也要有文曲星和MP3,甚至是有了这些后还不够,还想拥有kIP4或更好的,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这一从众性逆反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

5.极端性: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极端性的表露。你止、我这么干,我偏那样干,干吗非听你的。就是不听能怎么样?不撞到“头破血流”是绝不回头的,如有些父母离异后再婚中的家庭矛盾多数是因为孩子的叛逆造成的。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假如不加消除而任其发展,那么就会导致种种逆反行为,带来很大的危害性。

二、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或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

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从思想方法上来看,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加速。他们思维敏捷,敢作敢为。对世界和生活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但是,易走人偏颇,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但易主观武断,以偏激,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尊心强。但由于过份自尊,往往是固执己见,爱强词夺理,缺少逻辑说法,只用自己的一种思维方法去想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感情代替理智,因而,就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三、如何走出逆反心理

1.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丽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4.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逆反范文篇9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棗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匀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

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才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逆反范文篇10

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棗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匀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

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才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