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1:35:20

内因范文篇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一条具体线索——鸡蛋变小鸡加以分析。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解决办法】这一问题哲学界一直有争论。教学时把握好限度,不必过多展开,让学生初步明白即可。

三、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

师生互动——在合作中学习。

生生互动——议论、交流、探索、升华。

四、板书设计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内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1)内因——根据

(2)外因——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内因

(2)不忽视外因

(3)辩证分析、对待外因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提出问题——(1)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2)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由此自然引出——事物的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哲学上称为内因和外因。

新课探究:

1、内因、外因的含义

通过分析小鸡出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指出内部矛盾称内因、外部矛盾称外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①情境设置:三种事物(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鸭蛋、石头)分别加上适宜的温度。

②教师设疑: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

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①情境设置:受精的鸡蛋分别加上不同的温度

②学生讨论:“古莲子”和“医生”材料。

③教师设疑: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结论: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①情境设置:“球的运动”、“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②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外因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

结论:外因通过影响内因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4、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首先,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班的同学,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受教育,有的进步很快,有的进步较慢呢?”和“为什么方仲永5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到了20岁却变得平庸无奇,‘泯然众人矣’?”,推导出要重视内因。

其次,学生分析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名师出高徒”的哲学寓意,推导出不能忽视外因。

再次,指出在我们个人成长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外因,有的利于个人成长,有的不利于个人成长,有的能够自由选择,有的不能够自由选择,从而推导出对外因要辩证分析、对待。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如何把内外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内因要求,对外开放是外因要求,对外开放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是由于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巩固小结:

把本课知识归纳为三个板块::第一,哲学原理,第二,方法论,第三,具体运用,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巩固练习:

选择,判断,材料分析,简答。(略)

内因范文篇2

一是市委高度重视,把关后选人选,是大会圆满成功的关键所在。市委十分关注我县党代会的召开,在县“两委”委员人选酝酿、考察、审批过程中,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经常关心过问,及时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好,为县委当好参谋助手。大会召开期间,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又各派两名同志到会,具体指导大会选举工作。特别是在市委的直接领导和市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形成了切合实际准确合理的十一届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县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代表们普遍认为十一届“两委”委员候选人设置从男女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行业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注重科学性、代表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社会反响好,群众认可度高。

二是县委精心组织,注重每个环节,是大会圆满成功的重要条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XX同志任组长的换届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十届县委专门召开5次全委会、6次常委会和9次换届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大会筹备及选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县委主要领导对关键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亲自过问,对涉及大会的主要材料都亲自审阅修改。在大会召开前夕,县委就研究提出了大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建议人选,明确大会秘书处筹备工作机构和负责人,要求他们提前到位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大会进入倒计时的最后10天,大会秘书处下设各个工作组做到一天一汇报、一天一总结、一天一安排,对大会的每一个材料、每一项议程、每一个步骤等严格把关,制定了会议材料运转、传送、校对、回收、保存流程,并实行专人专管。并印制了规范的大会工作流程、会议指南、两委委员候选人个人简历、两委工作报告等,发放给每一位代表,使大家一目了然,耳目一新,对此高度评价;在大会召开期间,坚决做到第二天的工作头一天晚上必须100%的安排好、筹备好、组织好,预测到第二天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拿出预案,保证第二天会议的顺利进行;为确保30日大会选举的成功,县委领导亲自到大会会场,对票箱位置摆放、投票时的行走路线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进行了2个小时的现场模拟,确保大会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三是优化代表结构,提高代表素质,是大会圆满成功的基本前提。为确保大会圆满成功,县委从代表结构和素质上做好文章,真真把党员群众信的过的党员提名为党代表。县委专门召开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推荐工作培训会,在培训会上明确要求各乡镇在推选代表时要全方位考虑,综合评价代表素质,不仅要看代表现在的工作,还要看过去的工作,不仅要看代表现在的思想,还要查过去的档案,不仅在小范围内有威信,还要在全县范围内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各基层党组织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经验,动员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代会代表推荐选举工作,确保了全县代表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县28个选举单位共选出230名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135名,占58.69%;工业、农业、政法、经济、科技、文教、卫生等一线的党员95名,占41.31%;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模范人物代表48名,占21.30%;妇女39名,占16.9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56名,占67.82%;45岁以下的代表149名,占64.78%。

内因范文篇3

一、以外因促内因监管的必要性

保险业“短板”在哪里?什么才是弥补“短板”的治本之策?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重庆保险业以外因促内因的监管理念逐渐清晰并确定下来。客观分析保险业现状,突出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公司思想认识、治理结构缺陷和内控机制三个方面。“三块短板”不仅制约着公司自身的规范发展,也成为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顽疾”。以外因促内因的监管方法,可以成为治疗这一“顽疾”的方案之一,也可能是最佳方案。

(一)能更好地弥补保险机构在思想认识上的“短板”。深究违法违规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都是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淡薄。前些年,一些保险公司从业人员视监管法规为儿戏,甚至把违规经营当作行业“潜规则”,错误地认为“谁规范谁吃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打起了规避监管的“擦边球”,利用信息技术、财务制度等各种手段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市场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被动接受监管--违规问题增多--不断被处罚--设法逃避监管--市场秩序更加混乱。

在监管对象主观认识明显偏离监管目标的情况下,如果简单地一罚了之,被处理者可能“口服心不服”,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导致违法违规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改变“猫捉老鼠”的传统监管思维,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督促公司内因发挥关键性作用上。一方面严格执法,加大违规成本,对监管对象起到足够的惩戒警示效果;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让公司体会到监管部门的“良苦用心”,从诚信经营中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从“要我规范”转变到“我要规范”,从而大幅提升监管规定的落实效果。

(二)能更好地弥补保险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短板”。在保险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多赢”的利益分配和制衡机制,公司经营行为更注重眼前而不是长远发展。这种治理结构不完善突出反映在分支机构经营行为上,在公司管理层“份额第一、速度至上”等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驱动下,基层机构被迫将违法违规作为生存的“基本技能”。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监管部门不能从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的实际出发,僵化理解依法监管和市场化原则,只注重形式上、程序上的依法审批、依法查处,公司在高管人员管理、机构铺设、诚信教育等方面的“短视”行为就将轻松过关,导致治理结构缺陷问题演变成无序的市场竞争,最终损害行业健康发展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对于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的公司,监管部门有必要以强化监管为抓手,推动公司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整改的机制,使违规主体从经营理念、决策机制、领导责任等方面反思和改进,从根子上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

(三)能更好地弥补内控难以执行到位的“短板”。正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健全,使得一些公司内控机制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监管部门查处的许多重点问题,诸如以假发票套取费用、违规增设机构、销售理赔“两张皮”等,其操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并不高明,甚至显而易见,但公司内控部门却能“视而不见”、“见怪不怪”。如果公司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控执行力“先天不足”,监管部门的措施在公司内部找不到“对接点”,对违法违规行为和经营风险的防范就形不成合力,监管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面对公司的内控“短板”,必须坚持以监管促内控,督促公司形成并严格执行以帐管人、以表管人、以程序管人的内控机制,使经营主体不仅不敢违规,更不能违规。做到了这一点,监管部门不仅省心省力,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以外因促内因的初步实践

(一)创新事前监管,在市场准入和机构管控环节强化教育促内因。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设法使市场主体在“准入关”就接受到有效的思想“洗礼”。

一是提高行政审批的门槛。在高管人员资格审查、分支机构设立审批工作中,保监局不仅注重程序和形式上的合格,更注重实际思想水平的到位,严格执行并创造性地细化了保监会关于分支机构营业场所、从业人员素质等验收标准,如规定分支机构营业场所一经获批,原则上3年内不得变更;分支机构负责人资格审查通过后,一般2年内不得变更;尝试建立分支机构拟任负责人法规考试制度,对法规意识不强、政策水平较差的拟任负责人不予核准,以此促进高管人员思想认识的转变。一位经3次考核才通过的分公司老总对此深有感触:“前两次没通过考核,说实话心里对你们很有意见。但这种‘逗硬’的考核却使我从以前对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到现在‘了然于胸’,对公司的发展更有信心了,真要感谢监管部门。”

二是加大机构管控的力度。针对一些公司在行政许可阶段合规意识“高涨”、一旦获批后就“变回原形”的现象,保监局加大机构管控力度,使公司对监管要求的理解和配合贯穿到机构经营的全过程。2007年,某在渝分公司先后发生营销服务部擅自变更营业场所和设立经营点的违规事件。保监局在依法处理基础上,责成公司全面自查自纠。该公司对违规事件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专门成立了由总经理直接负责的机构管理工作小组,建立拟任分支机构负责人阶段性封闭学习制度,机构管控力度和规范程度明显加强。

(二)做好事中监管,通过发挥公司管控作用促内因。在日常监管中,保监局时常遇到公司行为有损行业发展,但是要处理却找不到明确的监管法规作依据的情况。如果听之任之,最终将演变成违法违规事件,破坏市场秩序。对待这类问题,保监局的做法是监管“关口”前移,变事后查处为事中管控,使监管意图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公司的自觉行动。

一是随时纠正违法违规的思想倾向。保监局高度关注各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状况,一旦发现有违监管和行业发展的思想苗头,立刻采取相应措施,消灭违法违规隐患。2004年,某分公司主要负责人上任后,在思想认识上与监管部门的要求有差距,对监管要求的执行也开始“走样”。为此,保监局抓住其未按要求报告有关事项的问题,在全辖通报批评,并进行监管谈话,帮助他消除思想认识上的“盲区”。该负责人事后感慨地说:“到重庆没有什么地方出名,一出名却不是好事。有些观念真的要改一改了,要不然还要出大问题。”此后,该公司执行监管要求的态度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改进。

二是支持公司发挥自我管控作用。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中,保监局给予公司足够的信任,支持他们自查自纠,自我教育,以此推动公司内控机制的健全和执行。目前看来,这种做法收到了一些积极效果。2007年底,保监局接到一起投拆,称某产险分公司远程出单点管控不力。保监局随即向公司下发信访事项调查函。该公司核实情况后,不仅对相关责任人作了处理,终止了该点的远程出单资格,还举一反三,对辖内所有远程出单点和财务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全面复查,并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法规制度培训和考试。类似的监管案例还有很多,由于在处理方式上更多地注意策略而非具体的查处,均收到较好效果。

(三)强化事后监管,通过发挥查处的“杠杆效应”促内应。保监局运用检查、处罚等监管手段时,始终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促进公司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力求产生监管的“杠杆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促使公司自我教育求实效。在对公司违规问题的处理中,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而是注重把握处罚的尺度和节奏,使公司上下在思想深处有触动,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发挥监管的教育、警示和预防作用。2006年,某分公司先后出现分支机构申报材料造假、营销员误导等违规事件,违规事实清楚,单纯处罚省时又省力,公司也无话可说,但类似问题可能还会发生。保监局决定先让公司在系统内调查处理。该公司以落实监管要求为契机,在公司上下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学习整改活动,集中学习监管法规,分析违规根源。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责任人作了严肃处理。这也是该分公司第一次自己决定在较大范围内处理干部,显然,公司的自我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督促公司自我整改动真格。在对违法违规的处理过程中,尤其注重公司自我整改的质量和效果。某基层分支机构以违规批退方式支付手续费,保监局在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的基础上,督促该分公司在全系统开展全面自查自纠。最后,该分公司除对违规支公司及其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外,还主动处理并报告了另一下属机构的类似问题,监管的放大效应显现出来了。

三是推动公司自我反思促自觉。要达到以外因促内因的效果,仅有公司的自我教育和整改是不够的,还必须促使公司认真反思违规问题产生的根源,吸取教训,避免再犯。某保险支公司存在用假发票虚列营业费用等问题,通过与其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当时刚到重庆)的多次监管谈话,使其认识逐步由最初的抵触到观望,再到积极配合,除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并认真整改外,还主动完善了内控制度。该公司主要负责人感叹:“监管部门确实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负责,借助监管力量抓公司内控建设,其实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三、以外因促内因监管所取得的成效和体会

由于坚持以外因促内因力求标本兼治的监管理念和方式,在市场主体快速增加、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重庆保险市场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这从产险市场车均保费和手续费“一增一减”,以及人身险市场期缴占比和退保率“一高一低”可见一斑。2004年至2007年,重庆市场车均保费逐年递增,2007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5元,成为全国极少数连续实现正增长的省市之一;手续费率则逐年下降,2007年达到5.9%,是全国第二低。寿险新单期缴占比逐年上升,2007年同比增长144%,比全国增速高出88个百分点;寿险退保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7年为2.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在实践中,重庆保监局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以外因促内因监管的好处。

(一)有利于提高派出机构处理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关系的有效性。派出机构履行职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重点放在监管的程序性和合规性上,公司的事情交给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希望通过竞争机制达到公司自我规范和管控的目的。另一种是综合运用事前教育、事中控制和事后查处等监管手段,消除市场主体违法违规的思想和根源。我们认为,后一种选择更符合保监会“四位一体”的监管要求,更有利于推动公司提升自我管控能力,减少竞争可能带来的经营目标短期性和经营行为无序性等市场缺陷。

内因范文篇4

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就外因来看,需要解决好三个关系:基层工会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基层工会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关系,基层工会与上级工会的关系。

(一)基层工会要主动争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基层工会要接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工会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但因为都是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所以,在基本目标、基本任务、基本目的等方面与工会是一致的。在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方面基层党组织也必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持和尊重职工群众在基层的主体和主人翁地位,支持和尊重工会组织在基层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中作用;二是对基层工会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基层工会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支持和指导基层工会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群众化、民主化;三是正确地解决工会和广大职工反映的问题,发挥工会组织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工会的威信和号召力,使工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四是管好、用好、培养好工会干部,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推荐和选配较强的干部做基层工会工作。

基层党组织既然在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基层工会要自觉遵循接受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工会的双重领导,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主的原则。基层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提请党组织讨论。这些重大问题包括:贯彻党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指示和贯彻上级工会重要决议的意见和措施;召开本单位会员代表大会的方案、工会工作报告及干部配备等重要事宜;工会的年度计划,涉及本单位全局性的重大活动和主要工作部署;自身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处理意见。还有,企业工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主动争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与行政方面协商制订的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方案和议题,提请企业党组织讨论;二是按照党委意见积极主动地在职工代表中开展工作,并充分尊重职工代表大会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决定;三是把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同党的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结合起来;四是提请党委协调职工代表大会与行政的不同意见,督促行政方面落实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由此可见,基层工会主动争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这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基层工会要主动争取行政组织的大力支持。

基层工会与基层行政组织虽然没有隶属关系和领导关系,但是,在工作上要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基层工会主动争取行政组织的大力支持,也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与行政亲密合作、互相支持,才能使工会真正具有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能力,工会才能有效履行四项社会职能,全面贯彻《企业法》,落实职代会五项职权;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央《通知》规定:在企业中,厂长(经理)应当按照《企业法》的规定,支持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利益,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企业工会和作为妇联团体会员的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均可作为一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企业管理委员会。企业的工会委员会同时是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在企业民主管理中负有重要责任,应当积极发挥作用。

企业工会作为企业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企业民主管理的组织者,在根据中央《通知》精神,把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作为重点抓好的同时,还要支持和尊重行政领导依法行使职权,动员职工努力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此外,还要积极协助企业行政搞好班组建设,做好班组升级、班组民主管理和职工思想互助、生活互助等项群众工作,吸引和团结职工为推动本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共同奋斗。

(三)各级工会领导机关都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

内因范文篇5

【关键词】财务亏损;财务风险;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的热度逐渐升温,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的炒房现象和不断涌现的“地王”现象。房地产开发是资金密集型的投资,项目运转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而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主要是在销售阶段。与普通企业相比,房地产企业产品单价高,产品销售量受金融政策的影响大,产品可变现能力差,导致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速度慢,资金缺乏流动性。房地产企业资金一旦缺乏流动性,房地产不可避免的面临经营风险。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高风险行业,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能够靠企业权益性资金来获得,而不是依赖债务性资金,房地产企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会降低。然而我国房地产企业基本是负债开发模式,利用房地产的不动产性质,将其抵押贷款,解决企业开发资金量需求问题,但同时加大了企业债务性资金的比例,也为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房地产企业若是不能客观衡量自身的实力和项目效益,盲目筹资,则企业的资金结构必然不合理,引发不能按时支付到期借款本息的筹资风险。

一、某房地产公司财务亏损的因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某房地产公司是私营性质的某房地产公司,其信息透明度低,他们向贷款人提供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未经专业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这会使得公司偿还贷款的能力出现不确定因素,从而诱发财务亏损,出现财务危机。

(二)融资遇阻

某房地产公司作为中小型企业,其融资方式也会受到限制,很难一次性从银行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因为资历限制,企业不能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获得资金。就会出现个别项目延缓施工,甚至项目停工的事件,这对整个公司正常运营是极不利的。因此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才能有效缓解大环境融资难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资金结构即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某房地产公司的资金由自有资金、预售款、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部4分组成,其中自有资金只占较小的比例,负债资金往往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85%。某房地产公司的负债资金明显过高,引发财务风险的概率也会明显加大,一旦出现企业不能控制的诱发财务风险的因素,那随之而来的就是财务危机。

(四)某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有效性差

某房地产公司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模式,降低了公司财务管理的效率,具体表现为公司管理资源相对短缺,管理机制简单,关键财务岗位则由家族内部人掌控,而这部分人人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常常利用人脉关系掩盖了各种财务管理漏洞,必然使得公司的内部管理更加薄弱。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自然无法谈起。

(五)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某房地产公司在开发新项目时,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仅凭公司负责人靠经验做决策,这必然使公司的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2013年某房地产公司为了扩大公司规模,决定投资新的房地产项目,但因为公司决策人前期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没有及时了解到政府的市政规划,购买的土地被政府征用。政府承诺给某房地产公司置换一块面积相等的土地,但毕竟开发项目的地理位置事关公司经济命脉,某房地产公司举棋不定,不敢茫然选地。而之前购买土地的资金大部分是负债融资,公司的财务负担随之加大,公司偿债能力明显不足,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突发事件使得公司资金周转一时告急。

二、治理某房地产公司财务亏损的对策

(一)经营方面出现亏损的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推进,国家重点倡导城镇化建设,某房地产公司作为中小型企业,在房产市场饱和的环境下,应该将战略目光投放到城镇的建设上,转变为多元化经营模式,结合开发所在地的各种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房产项目,避免与同其他房地产企业同质化竞争,某房地产公司应该要抓住机遇,力求在改革的浪潮中稳固企业根基。

(二)筹资方面出现亏损的防范措施

最近几年银行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不断提高贷款利率,而某房地产公司融资方式单一,所以公司更是处在融资渠道不顺畅的尴尬位置。某房地产公司最近几年的短期贷款基本上来自民间贷款,然而民间贷款则利息高,更是加重了企业的成本,偿债压力大,影响企业的资金链,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目前从某房地产公司的发展战略来看,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会持续走高,这必然要求公司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并降低筹资成本来缓解资金压力。对于其近期筹资目的,建议某房地产公司应积极寻找多元化的筹资组合,提升自己的融资创新能力来规避筹资风险。比如说,发债就是较好的方式,由于中票属于备案制,而企业债是审批制,建议某房地产公司采取分批发行中票的方式,减小一次性销售的压力,减小发行失败概率。从而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三)投资方面出现亏损的防范措施

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人们自身需求的改变,房地产企业早已不是前几年的香饽饽了。目前,就来说,房产市场空置率过高,供需不平衡,人们对房产的追求不再像以前那样炽热。某房地产公司应该采取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将不同风险的项目进行组合投资,积极寻找其他的投资市场,不再局限在房产市场中,更好的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适应市场的需求并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资金链方面出现亏损的防范措施

房地产企业涉及资金数目巨大,销售回款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建议某房地产公司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销售回款进行管控:1)建立合理的客户资信等级,因人而异,给予客户不同限额的欠款;2)企业内部需确定合理的销售回款比例,实时监控该指标;3)确定回款责任制,做到回款人人有责。某房地产公司对每一次销售的按揭款、贷款要建立详细可查的记录,落实到企业的每个人;4)协调好银企之间的关系,做到客户的按揭款、贷款都能及时到账。房地产企业涉及的资金数目巨大,尽快将资金回笼,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是企业健康运转的有力保障。

(五)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亏损的防范措施

鉴于某房地产公司防范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的现象,公司应该利用在职学习与员工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公司员工的防范风险意识,并且需要加强管理层的风险决策意识,做到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某房地产公司应该撤换公司关键岗位的亲信,尽实做到企业的内控制度可行有效,而不是虚设,规范公司的管理制度。作为中小型企业,某房地产公司的决策基本是公司管理层定夺,虽然企业管理层从事房地产开发经验丰富,如果不通过实地考察与科学的方法,一旦决策出现偏差,后果不堪设想。

三、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企业财务风险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主要从资产状况、销售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状况各个方面对其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识别,找出其出现财务亏损的原因然后根据某房地产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控制财务亏损的措施。有利于公司对自身财务风险与危机状况的把握,更有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时对中小型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亏损的有效控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曹进忠.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2(5).

[2]黄晓霞.企业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8).

内因范文篇6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1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场的原因,又有非市场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

1.1“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因素

(I)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现代城市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工业化组织和生产的特点是:劳动、资本、技术投入大,流水线生产工艺产、供、销循环,资本周转快,资本利润率高。相应的参与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劳动、资本、技术就能获得较高的分配收入。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依靠土地资源不可能获得高的收入;二是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的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不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大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产量变化大,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

(3)农民工外出务工待遇不平等。十几年来,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提高收入水平,纷纷外出打工。他们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利润,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样的劳动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缺乏基本的获得体面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权利,全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待遇的不平等也直接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素

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自然历史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城镇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机会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剧了这种差别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1.3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因素

(1)市场与垄断相结合促成中国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超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大批国有竞争性企业被市场淘汰,国有资产陆续退出竞争性和低盈利行业;而一些政策壁垒和市场壁垒高的国家垄断行业和高盈利性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支持,获得了更快的发展,获取了大量超额利润。这些垄断行业一方面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大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又凭借产业进入限制和行政权力,在交易方式、价格制定等方面与非垄断行业及居民形成非公平交易,将非垄断部门创造的一部分财富和居民部门的一部分收入剩余以经营收入的形式转变为垄断行业利润。同时,垄断行业排斥新经营者进入,使该行业发展不充分,效率低下,造成社会就业面缩小,失业人口增加,劳动者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

(2)劳动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特性决定了初次分配的非公平性。劳动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劳动市场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一是资本所有者在劳动市场中具有天然的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到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岗位上就业,并被动地接受其制定各项工作标准和工资标准;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讲,资本所有者出于资本经营的需要,会想方设法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包括相关用工信息。而劳动者抑于各种条件限制,比如没有工作经历、文化水平较低、来自外地等等原因,往往对劳动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三是资本的私利性会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来压低工人工资而提高自己的收益;四是在市场上劳动者个体无法与资本所有者就劳动权益进行平等搏弈,使劳动力价格失去市场公平。

(3)市场的外部性致使一部分人获得收益。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CDP的高速增长,而不关注GDP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由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市场外部性特征,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不进行环保评估和增加治理污染投入。这种市场的外部性使一部分人获得超额收益,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1.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寓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这些不合理收入,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1.5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机制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而体现社会公平的税收调节机制却未建立起来。当前,中国只有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缺乏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多层次税收调节手段。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使得本该成为纳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而不该纳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却成为了纳税的主力。

1.6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加大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支出负担,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

(1)不利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

(2)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3)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由于中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平等法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限度内,最终达到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不让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在促进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4项对策:

(1)注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为从总体上消除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应努力做到:一是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三是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四是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各种税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六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没,有效制约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面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使得分配秩序和分配行为合理化、有序化,建立起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3)切实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以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具体是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备类企业、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新型农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再分配,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内因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当事人的过错,使得建筑物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给建设单位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事件。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有四种:人、物、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人的因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是工程质量优劣最基本的因素;物的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更加复杂、繁多;质量事故的发生也总与某种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各级管理结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由于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施工、建设、使用、监督、监理、管理等许多单位或部门,因此在分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时,必须对以上四大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1建筑材料方面的因素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结构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但在实践中由于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造成质量事故的比比皆是。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会给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在实践中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1使用不合格的钢材。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看重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钢材如地下小炼铁厂、黑工厂生产的螺纹钢或圆钢,或者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生锈钢材,致使钢结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为建筑安全埋下隐患职称论文。

1.2使用的砂子杂质含量大。一些施工企业为省工钱赶进度,一是以次充好,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二是砂子不上铁筛,连大带小,一齐拌入混凝土中。三是砂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不经水洗,直接用于施工。这些做法导致的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够,取样打压后,不符合要求,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顶部开裂渗漏等问题。

2施工方面的因素

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隐患。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责任问题做出相应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不按程序操作,导致工程质量事故频发。施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前期的工作问题。建设前期的某些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认真按有关规定去做,很可能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先天性不足,如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地点的选择等。如果这些前期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有时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2.2违反设计程序。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应当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原则。但大量的质量事故调查证明,不少工程图纸有的无设计人,无审核人,无批准人,这类图纸交付施工后,因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2.3违反施工要求。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决定了它和钢筋组合时的坚固程度,添加的砂、石、水泥还有外加剂都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才能达到设计确定的等级。但在工地上搅拌站砂、石严重混堆问题时有发生,在配混凝土时,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根本不过秤。有的工地甚至根本没有秤,现场的混凝土配比例牌只是摆设。这样就大大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3工程技术人员方面的因素

建筑产品的优劣,除了建筑材料全部合格外,最根本是人员的素质问题。提高施工一线技能工人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是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保证施工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在中国建筑施工领域,农民工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令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且大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也比较多。另外施工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也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可能造成技术工作出现漏洞。

建筑管理人才缺乏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结构失调;人才布局不合理;优秀管理人才流失势头不减;管理人才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业的深层次发展。

4监理方面的因素

建设工程监理直接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因此监理工作对建筑工程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我国监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埋下了隐患。监理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监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现已出台了《建筑法》、《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基本形成了上下结合配套的建设监理制度体系,对建设监理的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随着建设监理的深入发展,有些法规显示出不合理的成分,影响监理事业的发展。

4.2建设监理水平不高。现有的工程监理项目多数为施工阶段的监理,尚需向其他阶段发展。监理服务档次不高,绝大多数情况下停留在工程现场的质量控制上,在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方面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有些施工单位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为了赶进度不按施工规范施工,材料上偷工减料,导致发生建筑工程质量事故。

4.3监理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在工程监理工作中,部分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检查把关不严,造成监理人员对工程施工的监控不力。通过调研发现有的总监理师兼任许多项目的总监;大多数监理人员,特别是总监理工程师根据自己对建设监理的认识和工程经验开展工作,随意性很大。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4.4监理单位技术装备和检查手段落后。落后的技术装备和检查手段,使得一些质量隐患不易被发现而发展成为质量问题。比如,施工中使用的很多建筑材料,在用于工程施工以前,除了必须同步提供质保材料和准用材料以外,有的还要进行实验室试验,有的必须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复查,由于装备和手段原因导致被忽视的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问题在住宅建设中是屡见不鲜。公务员之家

5法律法规方面的因素

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分三个层次,即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是产生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问题的社会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建筑法》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且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有专章阐述。但该法律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对相应的处罚措施没有规定具体数额和幅度,完全根据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确定,不利于操作,客观上增加了执法的随意性,要么处罚过重,要么处罚过轻,就同一行为可能出现异罚现象。

5.2条例细则不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比《建筑法》在质量管理方面更加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明确提出了“谁设计、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这一原则分解了质量责任,加大了质量管理的处罚力度,但也存在备案制度细则不完善的问题。

5.3验评标准、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强制性标准等规范标准,不断更新,但官方色彩浓,执行起来不到位,不具体,可操作性差。

除此之外,在整个法律法规及标准中没有明确建筑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检测机构、监督机构及认证机构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另外,在建筑法律实施过程中,没有机构针对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修订完善工作滞后。

参考文献:

[1]白锋.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子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钱胜.建筑工程质量及事故问题.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内因范文篇8

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没搞清:一是承认内因是根本原因,是否意味着排斥外因的作用?如果同时承认内外因共同作用,那么两者是单独各自作用,还是交互作用?二是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从方法论上讲,是不是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把内因作为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做研究的重点?只有弄清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准确把握上述事例的哲学意义。

内因和外因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范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因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首先,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力量此消彼长,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仅提供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为什么因温度不同,孵出的美洲鳄、摩尔龟性别各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选择中,摩尔龟和美洲鳄的遗传基因中保留了因温度的某种变化而产生性别差异的因素,而绝不是温度决定了它们的性别。为什么人们不论采用何种温度都不可能改变普通龟的性别呢?问题就在于普通龟自身不具备这种可变性和选择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具备什么样的内因,事物才可以发生什么样的质变;不具备什么样的内因,事物就不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其次,唯物辩证法在肯定内因是根据的前提下,同时承认外因的重大作用。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其他事物孤立存在。外部条件不同,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状况。例如:物质运动中的三态(气态、固态、液态)的变化,就是由于热运动引起的分子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在量上的彼此消长所造成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超过100℃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呈气态;温度降至100℃以下,排斥力减小,吸引力增大,呈液态;温度降至0℃以下,吸引力处于绝对优势,呈固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物质内部具有某种可变性,但如果没有温度这个外部条件,就不能使这种转变成为现实。同样如果没有温度及温度的差异,摩尔龟和美洲鳄也不能孵出幼龟、幼鳄,其性别也不可能发生差异。由此可见,外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促使事物质变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内因决定质变,但没有一定的外因作用,事物质变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其次,它使事物发展呈现出特定的形态。摩尔龟和美洲鳄各自的内在因素是相同的,但由于外在因素——温度不同,孵出的幼龟、幼鳄呈特定的状态,表现为性别的差异。

再次,需要明确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承认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时,绝不是把两者割裂开来讲的,内因离不开外因,外因也离不开内因。一方面,内因的决定作用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外因的作用无论多么巨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实现。虽然摩尔龟、美洲鳄的卵自身具有某种可变性和选择性,但离开一定温度,其性别不可能发生变化。反之,再适当的温度,也只有和具备上述内在因素的摩尔龟、美洲鳄相结合,并通过其自身的变化,才能孵出雌雄相异的幼龟、幼鳄。因此,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这里的共同作用,不能理解成各自的单独作用,而是交互作用(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只有在一定外部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作用)。因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及其过程都是一个整体,它包括若干要素,而这些要素又是不可分的。但人们为了认识的需要,又不得不把其中的要素分开来研究,这种分析研究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客观事物诸要素之间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内因范文篇9

【关键词】辩证法;内因;外因;作用;再认识

近日看了关于某作家的小说介绍。说在其小说中否定了马克思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提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重于外因,这是典型的愚民哲学。”“无产阶级时代,应该出奋起反击的英雄的时代,为什么,一个英雄也不见出,人那时为什么都成了愚蠢的奴隶?还有1957年,为什么一夜之间,几十万知识分子就被打成了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右派?天要发动那场,天要有1957年,天要使许多人在中拿着枪炮互相进行疯狂地残杀,天要使许多知识青年在中上山下乡成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代,天要使许多无辜的生命,在中,一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就要受到反动的血统论的株连坑害。这些,不都是外因决定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的有力证明,永远推翻不了的证明么!再从自然界上讲,是先有了宇宙的出现后,才有了我们人类的产生,人类的产生依赖于宇宙存在这个外部条件,从人的产生上,也证明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决定着内因的产生和发展。”“谁拿毒药让你们喝下去死了,给你们致悼词的时候也要这样致,你们的在天之灵才会坚信你们的内外因学说是正确的:呜乎哀哉!由于死者的肠胃不是金属的,所以,他们被毒死了!他们应当对自己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

看了以上论述,感觉其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观点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没搞清:一是承认内因是根本原因,并不排斥外因的作用;二是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并不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把内因作为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做研究的重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因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构成了运动,引起了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其中联系有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间的,也有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从事物发展的原因上去分析,促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力量此消彼长,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仅提供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非是什么“天要……”,中国社会当时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革命思想几乎普及到了每个人的头脑中,而因为历史原因,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在当时的人口比例中又是绝对的少数,这使得个别人的错误被极端的放大,从而形成了一场灾难。肯定的说,的发生是中国社会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激化的结果。从个人来说,面对社会的外部环境影响,有人选择了疯狂,也有人选择了理智,更告诉我们没什么“天”要大家如何。

同时,在肯定内部矛盾、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也承认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即外部矛盾、外因也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必然会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周围其他事物的具体情况往往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水有三态(气态、固态、液态)的变化,这是由于热运动引起的分子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在量上的彼此消长所造成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超过100℃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呈气态;温度降至100℃以下,排斥力减小,吸引力增大,呈液态;温度降至0℃以下,吸引力处于绝对优势,呈固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物质内部具有某种可变性,但如果没有温度这个外部条件,就不能使这种转变成为现实。外在环境对人的选择肯定是存在影响的。比如刘少奇的小女儿当时被人广泛宣传说她说要与反动派父亲划清界限,但后来根据她自己的回忆,当时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但那是一个年幼的小孩一种无意识的表达,当时说这话,应该是一些人有意的引导,故意的宣传。就她懂事后的记忆,从来没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反革命,也谈不上划清什么界限。同样的条件会有不同的发展,一个人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更起作用的是他自己。堕落都是自我堕落。人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因为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同样事物发展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事物自身矛盾激化,才会不断变革。

内因范文篇10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内因

外因

区别

含义不同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的条件作用。

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

[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

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关于“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媒体显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图

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照片

哪位同学能把袁隆平先生的事迹介绍一下?

成功后的袁隆平在介绍“成材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因素诱发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由此可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板书)

讲授新课

现在请大家听说说一个真实的故事:神童的沦落(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幸福》为题征稿,在应征的2万余篇高见中被采用的只有16篇,作者年龄最小的李尊省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吸收为编外记者。然而在他以作文全县第一、总分全镇第八的优异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时,由于哥哥因第二次高考落榜导致精神分裂症死了,母亲坚决不让他去上学的情况下,他放弃了学业……工作后的李尊省出众的才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可是受到“大款”亲戚的嘲讽后,回家养蘑菇,分文没赚,想去学开车,却没有学费,最后,他在连续几十次盗窃后被抓获……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

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板书)

与李尊省相反的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媒体显示)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1881一1955),英国细菌学家,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特·弗莱明研究所所长。1922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l945年获诺贝尔奖。

弗莱明19O6年开始做细菌学研究工作。1928年发现青霉素。但由于难于提取和生产,一直未能用于医学。直到1935年,他的助手钱恩和佛罗理也参加了研制,最后终于在美国姑娘丽找到的烂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据统计,那时每年有近2000万人患肺炎,而给他们注射食霉素之后,很快就可以康复。另外,用青霉素治疗转染性脑膜炎、白喉、腥红热等也非常有效。往常战场上的伤员伤口化脓发烧之后,护士们总是赶紧拿来纸笔,叫他们给亲人留下遗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青霉素的出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伤兵的性命。

(媒体显示)青霉素的发现是不是纯属"偶然"?弗莱明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板书)

袁隆平、弗莱明正是正确地看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坚持不懈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而李尊省却不能善待自己的贫穷,走上邪路,因此,

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板书)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大家先说说一个人进步的内因有哪些?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一个人进步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挫折、逆境的勇气等。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媒体显示)想一想: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的,"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强者,他们把握住了某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说是“机遇”,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他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他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伟大发现者吗?因此,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但是,机遇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只有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和具备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机遇的出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住。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草割破了手指却没有发明锯子。正如教材所分析的那样,假如诺贝尔不是一个不怕炸死的人,为了驯服裂性炸药曾数十次和死神擦身而过,他能获得成功并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有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不伯流血牺牲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而有的人却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这难道能仅仅归结于英雄的外部机遇吗?因此,机遇只是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握住一切机会,以取得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②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板书)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

(设置情景,媒体显示)

小明的成绩在原来的学校是数一数二的,长期以来,他习惯了老师的赞扬、家长的宠同学们的羡慕,因而对自己一直有着较高的评价。进入重点高中以后,小明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同学们的成绩都不比他差,有的甚至还比他好。由原来的学校尖子变成默默无闻之辈,这种学习位置的变换造成小明内心极大的落差,上课不专心听课,下课就和所谓的“游戏高手”在网吧留恋忘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期中考试6门有4门不及格,小明认为这次是自己“运气”不好,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请大家议一议:你能帮助小明找出他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吗?

假如下次小明的“运气”真的到来了,你认为小明能把握它,考出好成绩吗?

你认为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

(媒体显示)

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

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所以,小明首先应该全面科学地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估,然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懈,这样,小明才能学好知识,为将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贡献。

③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板书)

前面我们强调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但是,外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就不重要,可以忽视呢?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板书)

(媒体显示)咸鸭蛋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鸭蛋从何而来,别人告诉他说是鸭子生下来的。某一天,他吃到咸鸭蛋,便赶快向人说;“你知道咸鸭蛋是什么生的吗?我告诉你,那是咸鸭子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人的思想方法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思想方法上说,这个人完全不考虑外因,不能理解鸭蛋可以由于外部矛盾的作用而变为咸鸭蛋,他单纯从鸭蛋的内因去考虑,所以认为咸鸭蛋是咸鸭子生的,闹出了笑话。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媒体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未成年人因违法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查处,其中有3万多人经法院审判成为少年犯。这个数据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相当于每7个犯人中就有一个是少年犯(年满14岁尚未满18岁的犯罪分子)来自北京少管所的数据证实:在压少年犯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0%以上,少年犯们的回答“下述情况对你走向犯罪产生影响”时,回答父母吵架不和的有6%,离婚的23.6%,丧母的6.7%,继父母对其不好的2.6%,父母打骂的40%,溺爱的占19.5%。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个人的成长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现在大家一起来再欣赏一遍“孟母三迁”的故事:

(媒体显示)

孟子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守丧在坟地,孟子却学出丧人的口嚎声,无奈之下,孟子的母亲就把家搬到集市,孟子又学到摊贩的叫卖声。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不好,就搬到一所学堂旁边。孟子听到读书声,就跟着读书。

"孟母三迁"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于外因,我们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决不可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这方面,既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等有益经验,也有“哥们义气害死人”之类的沉痛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对我们成长的有利因素,并充分发挥这种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力争做到“近朱者赤”,以便早日成才;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国家,并尽量抵制、削弱其不良影响,努力做到“近墨者未必黑”。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和外因结合起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板书)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视频播放)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98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的成就录象中的内因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首先充分重视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我们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度过难关的,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奋斗,再好的机遇,再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会白白错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就只能成为一种美好愿望。

1)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板书)

(视频播放)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中国申请复关中美签署入世协议

议一议:为什么中国经过十三年的艰苦谈判,都希望加入WTO?

是不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发展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这是决定四化大业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不能把自力更生理解为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人才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然,在实行对外开放中还要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有害的东西的侵蚀。

2)扩大对外开放(板书)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对外开放时,总是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强调“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上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坚持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自力更生是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应该清醒地看到,“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穷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板书)

本课小结:

学生做归纳,老师总结。(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1)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2)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

3)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1)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扩大对外开放

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设计思路

作者:蔡燕王晓红贾文芳

①学生的学习背景:

本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的问题,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框题内容充分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都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

②教学目标的定位: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教学过程实施:

本框题的总体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正面导入法、正反对照法、启发法、潜移默化法。由于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包括既要求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中的基本理论,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认识,深化认识,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吸引到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现实当中,激励学生思考并勇于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负责整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深入讨论与拓展,增强教学多边活动的互动性,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和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④学习资源的组织与利用: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可利用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我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分析素材,引导学生从哲学上分析已学过的语文、地理、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有关内容,这样做,既有助于理解哲学观点,又加深了对以学的各学科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多关注些自己身边的事物,多了解自己国家的国情,意识到课堂内容可以延伸到身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创作和表达意愿的欲望和动机,提高对知识、技能应用程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爱国情操以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此外,我还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取分析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自己在分析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使在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当然,现代化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我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了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形图象、视频、漫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较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探究活动

关于“社会就业问题”的调查探究活动

本案例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提供本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近年来,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地区、部门都采取很多措施,广开渠道增加就业的机会和岗位,青年学生是未来就业的主力军,通过进行“社会就业问题”实践的调查,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使其了解社会,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自身努力学习的方向,以便将来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目标:

1、熟悉有关的哲学原理

2、培养运用哲理说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方法

3、理解社会就业问题和个人素质提高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意义

教学步骤:

1、教师向学生出示本次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哲学常识》中的什么知识?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要求?

对于这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你还有什么其它的新想法?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调查内容表格:

被调查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工作时间

主要工作经历

社会对现职位的新要求

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来有什么计划

3、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小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材料,了解有关情况。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结果和认识程度,选择自己的学习课题。

4、撰写探究报告和学习体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见解,并与同学交流。

对教师的建议

运用各种方式使学生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

评价重点

1、学生是否对社会就业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