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10:09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1

[关键词]新常态;内蒙古;大学生;创业项目;困境;资金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受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逐渐呈现放缓趋势,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较2014年的7.3%下降了0.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特征。面临经济新常态,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必然要求,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而发挥作用。当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的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毕业学生13.27万人,较2016年的11.2万人增长15.6%。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人群,同时涌入就业市场,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内蒙古大学生为例,研究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困境、实现创新创业目标。

一、新常态下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

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必须摸清楚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在思想认识、创业项目、创业资金与政策扶持等方面找准发展瓶颈。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内蒙古大学生创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一)创业认识不全面。1.创业动机定位不准创业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内蒙古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商机,也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涉及范围广泛、涉及领域知识复杂,这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岗位有限、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是因为“就业难”而选择创业,他们没有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缺乏创业知识,社会实践工作能力不足,对市场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对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创业项目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对创业市场分析还不够就开始了创业,这大大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几率。2.创业合作意识不足创业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大学生不仅要有创业激情、创业技能、创业项目、创业信心和抗压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市场眼光和行业分析能力。但是目前,较多大学生都是首次创业,受经验和资金的限制,盲目地与同学、朋友进行合伙创业,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深入考虑合伙人的知识、经验等因素,相似经历的他们在创业中存在着决策偏差、市场方向单一等问题,容易使创业陷入困境。3.对政府政策理解不到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整体的执行力和宣传力还有待加强。大学生受创业知识的局限,没有深入理解和把握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内涵,也没有系统学习国家以及内蒙古政府创业政策,把握不准创业导向,在创业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二)创业项目质量不高。1.科技创新不足传统的就业市场不同程度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要么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创业市场,要么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市场改革创新、升级发展,激发传统市场的造血功能。就目前内蒙古大学生创业来说,缺乏一定的创业技能、科技创新意识与创业勇气和精神,遇到困难常常是由于创业信心不足而放弃。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创业中没有将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也没有把握住市场科技创新导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而部分成功案例是按照前人的成功经验而进行的。2.创业经验匮乏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投入到创业领域,没有对创业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创业领域认识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他们在学校更多的是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缺乏对各个行业发展动态的研究,对一些文化和规则缺少了解和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市场商业信息。首先,毕业时由于就业难,没有深入研究创业行情以及进行理性的市场分析和风险分析就投入到创业中,盲目跟从使得他们在自我创业中迷失了方向。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企业注册、贷款、工商手续办理、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知识以及创业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创业基本常识掌握不全面,大大增加了创业困难程度,也增加了首次创业失败的几率。最后,大学生市场经验缺乏,创业行业选择范围狭窄,比较多的涉及电子商务、培训、咨询、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行业竞争激烈影响创业成功率。(三)创业资金限制。1.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大学生创业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资金缺乏。一方面,虽然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提供了优惠政策,但是准入条件较为严格,覆盖面窄,使许多创业大学生得不到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内蒙古高校有创业基金等对创业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不知晓,而且资助金额有限,杯水车薪。对于风险投资等资金的争取,许多大学生缺少这样的渠道,而社会上的小额贷款,往往需要担保和抵押及利率负担。大学生很难获取创业基金,只能依靠父母、亲戚资金投入,甚至申请信用卡维持现金流,导致资金十分有限。部分大学生手中有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但是受启动资金的限制延迟了创业活动的开展,错失了最佳的创业时机。还有部分学生创业中受资金限制抗风险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几率。2.资金使用不合理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不仅是创业资金获取的困难,通过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他们急于得到投资,在技术或创意方面与他人商讨出现问题,风险投资管理不当,大大降低了创业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影响了后续融资。

二、解决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方法

要在新常态下坚持问题导向,从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宣传、创业项目与创业资金等方面引导内蒙古大学生创新创业,真正实现需求导向解决大学生创业困境。(一)提高大学生创业认识。首先,大学生要端正创业动机,对自身兴趣、专业特长与市场进行科学定位。深入研究和把握内蒙古发展政策商机,系统掌握创业领域行情,着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素质。要减少因“就业难”而创业的创业动力,创业前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形成创业知识体系。增强自身社会实践工作能力,全面认识市场发展机会,合理判断和分析自身优点和缺点、创业项目。其次,开展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充分把握学生创业需要与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促进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创业实践的结合。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的结合,积极创造机会去体验、感知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发展。最后,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政府创业政策,着力提高创业政策执行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内涵,系统学习国家以及内蒙古政府创业政策,准确把握创业导向,建立科学的创业风险预防机制。(二)促进创业项目创新。首先要引导大学毕业生积极走进工作岗位,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后开始创业。这样大学生才能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系统认识和理解创业领域。在良好的理论知识教育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动态和商业信息。理性分析市场和风险,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创业市场。其次,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系统学习和掌握企业注册、贷款、工商手续办理、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知识等创业基本常识。广泛涉猎各行各业,增强创业选择范围,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明确创业领域。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奖,开展科技创新比赛,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与奖学金评选和其他获奖评优挂钩。积极推进和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实训和实验鼓励创新,从而促进大学生掌握相应的创业技能,培育科技创新意识与创业创新精神,将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坚持市场科技创新导向,开辟传统行业发展的新领域。(三)强化创业资金投入与科学管理。要拓宽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创业基金、学校创业基金,在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带动下去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寻找社会经验丰富、创业经验丰富的合作人,寻找最佳的创业机会。与市场其他组织进行密切合作,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科学使用创业资金,注意技术或创意的重要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创业资金用到实处。还要把握好创业的系统性、复杂性,坚持差异化原则,结合知识、经验、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市场眼光准、工作经历丰富且具有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的合伙人,构建一支决策科学化、工作差异化、创业创新化的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李永道,林琳,张东生.互联网时代的微营销创业模式思考[J].商业时代,2016(3):74-75.

[2]隋海瑞.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2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工作成败、影响着中心和大局。因此,加强这支队伍的自身建设当作首要的任务。我处的工作人员从事离退休工作时间有长短、年龄有大小、工作经历不同。但由于工作的需要,为了一个目标把大家组合在一起。我们按照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坚强的队伍凝聚力、和谐的同志关系、较强的工作能力、火热的服务意识的原则,来建设我们的这支队伍。离退休工作是不好干、也不愿意干的工作,这种认识带有普遍性。而任何工作总的有人去干,既然由于需要让我们承担了这份工作,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们干起来就更有意义,更显示其的特殊性。离退休下来的老同志,是建校初期到校工作的老教授、老领导、老建设开拓者。他们同内蒙古大学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把自己的宝贵青春献给了内蒙古的高等教育事业,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这颗草原明珠,为内蒙古大学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大学有了今天的发展,是与这些人的贡献分不开的,他们是功臣,我们为他们服务应该感到光荣。

我处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际贯彻有关离退休政策的同时,十分关注有关信息,做为工作的指导。当全国老干部“双先”表彰会的消息一经发表,立即组织学习讨论、领会其精神。没有理论指导的工作是低水平的工作,要想提高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学习。依据实际需要,我处建立了每周的例会制度。会上学习政治理论,相关政策,总结上周的工作,安排下周的任务,大事都要在会议上讨论,实行民主,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由于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在明确分工中,要注意调动积极性,文笔好的同志多写材料,动手能力强的同志多做些实际工作。分工不分家,互相帮助和补充。我处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工作人员的政治进步,家庭生活,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对搞好离退休工作形成较强的促进力。我处离退休工作坚持“上为学校分忧、下为老同志解愁”,用工作人员的真心实意,表达出最真诚的心声理念:“以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是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中心和根本。党和国家对离退休人员十分重视,制定出许多方针政策,如果不认真加以落实,就不能很好地将党和国家的关心体现在离退休人员的身上。

1、为了体现对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关心、学校党委、行政在今年元月13日集中慰问宴请了全校的离退休人员,并表彰了优秀的代表。旭日干校长通报了内蒙古大学的发展建设情况。我处协助学校做了此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针对离休干部的医疗费这个热点问题,在原工作的基础上,我处人员多次赴党委老干部局反映,并联合驻呼高校离退休处两次向自治区领导呈报了《关于解决驻呼高校离休干部医疗费纳入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统筹管理的请示》,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

3、4月,召开了关于“全区老干部表彰暨工作会议”情况通报会。结合会议精神,对我校2004年离退休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11月,两次组织学习“全国老干部‘双先’表彰会”会议精神,与会同志深受鼓舞。同志们对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同志关于对老干部工作的贺信和指示精神,加大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大解决老干部实际困难的工作力度,加大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力度,加大老干部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提高的一个新水平感到十分振奋。

4、发放2005年度51名离休干部书报费14900元,并统一为离休干部和退休省厅级干部订阅了《老年世界》。发放退休副教授、副处以上242名干部的书报费14520元。

5、3月26日,协助离休干部直属党支部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

中心,举行了离休干部直属党支部换届选举,产生以刘文举同志为书记、高文岭同志为副书记的新一届支部委员会。

6、2004年5月20日,组织老同志们,赴河西公司红光机械厂过了一次有意义的组织活动。一是组织参观了红光机械厂部分车间,观看了河西公司发展历程的专题片;二是听取了原校党委书记吕安全同志作的“关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辅导报告;三是由支部书记刘文举同志传达、动员、部署了“关于做好我校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的通知”;四是由离退休处处长孙震同志主持了我校离休干部自管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五是参观如意开发区的发展建设。

7、2004年10月11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组织了我校建校期间的老同志、老校领导以及部分离退休老同志近60余人,参观了我校理工学院、民族博物馆、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办公楼、实验室和学生上课期间教师授课情况。老同志们边走边看,深切感到经过自己亲手创建、贡献出毕生精力的学校发展的这样好,感到莫大的欣慰,由衷地发出了内心的感慨。

8、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大学离休干部信息库》,并及时对我校离休干部的信息进行维护。完成了2004年度我校离休干部信息统计工作(包括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并及时采集了离休干部的影像和数据库所需内容的资料

9、2004年10月8上午,为了使离退休老同志深入了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认识,组织了由离休干部、离退休自管会成员、关工委成员、机关退休人员党支部成员参加的会议。请学校纪委书记刘文英同志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内容进行宣讲。听后,老同志们纷纷表示出:“内大兴我兴、内大荣我荣,一定为搞好我校评估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真诚愿望。

10、我处在学校迎接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期间,前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了解考察兄弟院校老同志在迎评促建做了哪些的工作。同时,在活动中心悬挂了横幅,办起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栏,向广大老同志进行宣传教育。专家组进校后,配合学校完成了有关离退休人员方面的工作任务。

11、为100余名退休教职工更换、办理了社会优待证。

三、继续做好对老同志的关心慰问,给他们送去温暖、带去安慰。在传统节日前进行大规模的走访慰问,对生病住院的老同志予以看望,对去世的老同志积极协助他们家属和原单位妥善处理后事。

1、在“五一、十一”前后及平时走访慰问200余人次。在2005年元旦前慰问退休厅局级干部,今年满70岁退休人员,身体不好的长期有病人员40余人次。

2、2004年5月28日下午,组织了校工会同我处为我校年满80岁的离退休老教工在草原楼会议室举行得了“敬贺耄耋盛会”。

3、2004年6月30日下午,我处工作人员组成慰问小组,对校离休干部中年满80周岁的老同志进行了走访和慰问。购买了鲜花篮,书写了条幅,祝福老同志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安度晚年。

4、7月与9月份分别接待了宁夏大学和云南大学、南昌大学的同行,就有关老干部工作的开展,划拨经费数额、离退休人员的待遇等问题相互进行了交流沟通。使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

5、协助原单位和家属处理了3位去世退休老同志的丧葬事宜。

6、2004年10月7日上午,我处工作人员携带流感疫苗注射液,对住校外的离休干部进行了预防注射,并向老同志们介绍学校下半年有关工作的情况,以及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情况。

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途径,创造新经验。

做好老干部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要用创新思维研究老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手段和途径。为此,在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中,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在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和途径创新上下功夫,使工作开展有力度、有成效和有办法。我们有针对性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不能把对老干部的关怀当成逢年过节的过场慰问,应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在原定于重大节假日走访慰问的情况下,根据离退休老同志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每周有重点的走访、每月有普遍走访的走访慰问制度。通过深入走访到离退休教职工家中,向老同志们讲明形势,通报情况,广泛听取老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通过日常的走访慰问,与老同志们沟通了情况,交流了思想,联络了感情,密切了与老同志们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立了《离退休工作信息》。针对我校老同志身体状况,有的老同志行动不便,不宜经常参加会议,我处采用通讯方式,以《离退休工作信息》为媒介,将学校离退休工作的情况全面的反馈给老同志。同时,《离退休工作信息》是展示内蒙古大学离退休工作的窗口;是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解释好的喉舌;是针对老同志关注的热点问题讲实情、讲政策的纽带;是承上启下,连接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各学院、各单位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离退休工作的开展。三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加强与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全国老干部工作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在学校和经济管理学院支持下,我处工作人员集思广益、通过品牌了解、市场调研,购置了p4.120g的计算机4台、数码像机1台及配套设备,加上原有的设备,使我处工作人员达到了每人一台微机,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为了使计算机不成为单一独立的文字处理机,我们初步建立了小型局域网并连接了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网络传递和资料查阅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已经上网络的高等院校按照区域划分的8个地区、31个省市、868所已建立了离退休处(部)网页宣传的高校,进行了查阅比较,开通了《内蒙古大学离退休人员管理处网页》,该网页内容丰富,查询方便使更多关心我校离退休工作的同志们,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状况和内蒙古大学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风貌。四是发挥离退休人员工作的参谋作用。老干部工作部门,不仅仅是党委在做好老干部工作方面的办事部门,而且更重要的是起到党委的参谋作用。我们先后深入到全校各单位、各学院进行调研、通过汇报、座谈等形式了解情况,调查的面广而深,确实起到了督促、检查、宣传、指导和推动工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写了《关于对我校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调查报告》等报告;借此次全国老干部“双先”表彰会的契机,向学校党委提交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校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建议》,这都为学校党委搞好离退休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五、主动接受自治区老干部主管部门的指导,让上级部门了解内大,与各单位、各学院建立起离退休工作的绿色通道,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004年3月12日下午,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局长王今、副局长吴云霞、张忠和有关处室的领导亲临内蒙古大学检查指导我校老干部工作。在我校党委书记刘丽华、纪委书记刘文英、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孙震处长、郭刚则调研员等陪同下,王今局长一行参观了我校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和校史展。与离退休人员管理处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专门听取了我校老干部工作情况的汇报,交流了老干部工作经验。座谈会上,刘文英书记和郭刚则调研员先后向王今局长介绍了我校近几年来老干部工作的基本情况、做好老干部工作的经验和今后工作的设想。

王今局长对我校近几年来老干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内蒙古大学老干部工作之所以做得实实在在,工作很到位,说明认识是到位的。我们是一条战线上的同行,采取的措施,做出的成绩,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商品经济领域要树立品牌,老干部工作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做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多方式多方法。善于沟通情况,理顺情绪,搞好服务,形成共识。带着感情作老干部工作,带着感情理解各级党委政府的困难。有些工作硬着来可能不好,不容易解决,所以,说话办事要富有人情味,要说情况,举数据,讲政策。到上级和有关厅局为老同志去办事,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来,脸皮厚一点,地位低一点,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最后,王今局长谈到,内蒙古大学党政领导特别重视老干部工作,切实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为老干部创造了比较好的活动条件。老干部工作做得实实在在,很到位,作出了成绩,对全区老干部工作很有借鉴作用。希望内大老干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刘文英书记代表内大对王今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并真切希望今后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对内蒙古大学的老干部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离退休人员队伍,只有5名工作人员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要想将工作搞好,真是力不从心。因此,使各单位、各学院提高对离退休工作的认识,都能努把力,吃上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前后,我们走访考察了12个单位、学院,向他们宣传离退休工作政策,与他们沟通交流情况,建立了信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后要加大力度建立起与各单位、各学院离退休工作的绿色通道。

六、继续办好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逐步改善条件,组织好系列具有老同志特点的活动和各类文娱体育团队

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是我校老同志们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之一,为确保老同志的身心健康,新安装4个排气扇,使室内空气流通得以改善;继续坚持每天消毒、清洁制度不变;定期对公共器材和设备进行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为我校离退休老同志的健康,创造了一个舒适的活动环境。

台球活动是离退休老同志比较喜爱的项目,因台案长期磨损,活动受到了影响,此次对台案进行了大修,更换了台呢、调平了台面和更换了附属零件等;并按老同们提出的要求,添置了球杆和球架。经过三天的修理,使台球活动区的器材满足了台球爱好者的正常活动。

2004年,我处组织老同志参加各类活动:

1、2004年3月8—9日,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组织了我校离退休女教职工扑克比赛。

2、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7周年,4月28日-3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体协主办、内蒙古大学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和内蒙古政府办公厅老干部处承办的内蒙古第二届“伊利杯”老年门球邀请赛,在我校举行。本次邀请赛在举办方的精心组织下,共有自治区直属机关和单位38支老年门球队参赛,在比赛场上,老同志们个个锐气不减当年,充分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一、健康第一、风格第一”的体育精神,体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面貌。

3、5月份,组织退休人员参观考察了伊利工业园区,并游览了金川开发区文化广场和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4、组织了内蒙古大学第三十一届田径运动会离退休分赛场的比赛和离退休人员春季和秋季两次娱乐体育运动会。在我处的精心策划下,设立了适合老同志特点的集娱乐性和竞赛性为一体的11个比赛项目。前后共有400余名老同志参加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体现了内蒙古大学“关爱老年、关爱健康”的良好氛围,活跃了老同志们的业余生活,使老同志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2004年6月10日,组织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医学顾问“指导骨骼健康工程”研究小组成员、副主任医师杨丽秋,在我校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为我校离退休老同志进行了的“骨骼健康”知识的讲座。

6、2004年6月14—23日,同内蒙古全景商务旅行社签约,组织了我校老同志赴青岛、威海、蓬莱、烟台、大连自费旅游。共有20位老同志参加,其中有1957年来支援边疆建校的老教授、老教工,70岁以上的有5人。学校对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旅游活动非常重视,指定由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孙震处长亲自带队。旅行社方面派出了有经验丰富、热情服务的接待部

7、2004年7月23日,组织我校离休干部赴托县参观考察,沿途参观了旭日公司的奶牛基地,听取了对公司的介绍。随后赴托县黄河岸边参观了黄河母亲的塑雕。

8、2004年8月9日,组织了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的由内蒙古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大学书法组分会承办的“篆隶专题研讨会”。

9、2004年8月18日,组织我校离退休健美操表演队,参加了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老干部局、老龄委、文化局、技术局、广播电视局组织的“呼和浩特市首届老年人技能、才艺、成果大赛”并获得二等奖。通过活动展示了我校离退休老同志的风貌,使老同志们在文明健康、乐观向上中生活。为促进学校的发展建设、为我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余热,使老有所为得到充分的体现。

10、9月4日,组织3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参观了将军衙署博物院和满族民俗馆。这次参观由将军衙署特聘顾问,我校满学专家佟靖仁教授作导游解说。

11、9月9日,我处举行了“庆老年节、教师节、迎国庆联欢会”老同志们在联欢会上表演了大合唱、舞蹈、京剧等节目,精彩纷呈。在校的部分学生们也参加本次活动,并演出京剧、现代舞等文艺节目为老同志们助兴。

12、2004年9月12日至19日,我处组织离休干部及随行家属和退休厅局级干部赴承德、北戴河旅游。参加本次旅游的老同志年龄在80岁的有5人,余者都在70岁左右。

13、10月14日,组织部分能外出的党员和几位党外离休干部,赴蒙牛乳业液态奶公司参观。随后又赴和林格尔县百亭园和钱币坛。午间休息时,离休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刘文举同志谈了今年组织生活情况,提出了要求。

14、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门前,组织了与珍奥呼市健康服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演变的综合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作为内蒙古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中坚力量的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也有着同样的就业难题,再加上他们必须要适应主流文化、克服语言障碍等特殊境况,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做好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也是反映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渠道。

一、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难及成因剖析

(一)蒙古语授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的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高校蒙古语授课设置专业就业率偏低,并且有个别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在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汉语言文学课程。导致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汉语沟通能力差,只能依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日常积累来提高,收效甚微。在大部分高校,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许多课程比汉授生要求简单,硬性指标少。这些降低低标准的优惠机制,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律、自强和能力建设。

2.高校日常管理问题的原因。大学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期,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蒙古族学生由于热情、老实、直爽的性格,自律意识不强,导致对学习的态度不正确等不良后果。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跟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常有发生。

3.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原因。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由于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量大、经费有限等原因,以及没有系统研究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原因导致就业率低。

4.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对蒙古语授课重视不够,蒙汉兼通教师紧缺。部分教师普通话不过关导致学生听讲更加困难、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原因

蒙古语授课学生习惯用母语来获得知识和文化,运用母语来沟通交流。由于蒙汉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蒙汉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使大部分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汉语沟通能力大不如汉授生,从而就业率也大不如汉授生。极大部分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来自于农村牧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就业预期高,就业压力大、创业意识不强等。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热爱文体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生就业困境对策

(一)蒙古语授课教育层面对策

1.加快高校改革步伐。高校要开展针对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就业现状,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要以大学生能力建设为中心,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培养民族特色人才。建议合理设置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毕业条件,从严要求,提高本领。

2.配备蒙汉兼通的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并要求深入学生掌握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信息,并采取帮扶手段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就业部门要设立专题研究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方案,积极开拓适合于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4.按照比例配备蒙汉兼通专业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从严要求教师授课用语。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个人层面对策

1.科学认识就业优势。(1)政策优势。引导利用政策帮扶优势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目标,全力推动解决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2)语言优势。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蒙古语言文字。并通过汉语教育的普及,大部分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蒙汉双语兼通。对民族地区就业市场来讲,蒙汉兼通其实是一项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3)地域优势。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家乡和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需要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全区多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在广阔的民族地区,蒙古语授课高教毕业生就业理应大有市场。

2.练就良好的就业能力。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要冲破思想壁垒,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刻苦努力,练就硬本领,提高就业能力。

3.设立多项帮扶措施,使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创业。

4.引导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做到学习与兴趣发展俩不误。

作者:雷雨澎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查娜.高校蒙古语授课学生外语学习潜能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2]九月.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白身存在问题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3]照格申白乙.影响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解决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4

学校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音乐教师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桥梁。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教育尤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音乐的传承带来危机。

1.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认识不足。由于审美价值体系的不同从而严重影响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近现代音乐教育是以西洋文化和西洋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学院乃至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无论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沿袭这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审美观念、音乐语言和音乐技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是西方的标准,并以此种标准来批评和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长期影响,无论从学校领导、音乐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得以解决的,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高度和危机感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认识和责任感。

2.蒙古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材不够丰富完善、不够系统健全。我国目前的音乐史类教材,大多数都是以汉族音乐史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知识介绍的很少。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样,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也是由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缺一不可。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蒙古族民族音乐记入我国音乐史册,让中小学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族音乐在内的完整的中国音乐历史,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及作用。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只有一门“民族民间音乐”,而该课程有关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少之又少。这种现状的产生导致音乐教师自身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历史及相关的民族音乐的课程,因而音乐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势必影响和制约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加强内蒙古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蒙古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学习和课程的改进,是提高内蒙古地区广大的中小学生对蒙古族民间音乐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

1.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要注重加强蒙古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从理论到教材的研究都需要积极的更新和完善。蒙古族的民歌除了传统长调和短调民歌以外,优秀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呼麦”和“潮尔”艺术享誉海内外,其艺术影响力和辐射力引起世界的瞩目;蒙古族的民间说唱艺术,如好来宝、乌力格尔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包含在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中;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家已经对蒙古族的音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成果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李世相教授的专著《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内蒙古师范大学潮鲁教授的专著《蒙古族民间歌曲与说唱音乐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以及“蒙古族传统音乐基础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创新团队成果等。这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及理论成果加以推广和普及。

2.内蒙古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能够演唱或演奏蒙古族的音乐,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以更好地传达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精髓。身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必须要求能够演唱蒙古族的民歌,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将蒙古族的传统民间歌曲按照地域划分色彩区,运用蒙古族语言学习并演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汉族教师可用拼音或汉字发音来学习掌握蒙古族语言,尽量用蒙古族母语来演唱,因为传统的民歌只有运用蒙古族的母语发音才能准确表达蒙古族民歌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否则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3.要注重蒙古族民间器乐的学习。教师如果有可能,要尽量掌握一种蒙古族器乐的演奏,即使不会器乐的演奏也应该对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有所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有马头琴、四胡、三弦、雅托克、托不秀、火不思、潮尔琴等等。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马头琴的音乐艺术目前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传播和认可。如果音乐教师对蒙古族的民间器乐“一知半解”不甚了解,那学生更会是兴味索然、一无所知。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当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和迫切任务。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是以听和讲授为主。黑板、钢琴和音响一直是教学的主要辅助教具和手段。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形式比较单一陈旧。当代中小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思想活跃,这样的授课方法容易将音乐课讲成枯燥的理论课,达不到音乐课程所带来的视听结合的音乐美感体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2]显然,信息量主要是依靠视觉和听觉来获取的,所以要采用多媒体技术,采取“视听结合”、“听唱结合”、“听讲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以及身体语言多种感官的功能。试想一下,当学生们在屏幕中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成群的牛、马、骆驼、羊的画面,此时除了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伴以蒙古族的马头琴奏响的悠扬牧歌以外,再也没有能够与此情此景相匹配的音乐了。这种美感的情感体验会升华出学生们对草原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自豪和眷恋。

(三)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中小学音乐课课时极为有限。在有限的音乐课上,教师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选择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够让学生喜欢且能理解的内容。比如结合蒙古族的历史故事学习蒙古族的民歌《嘎达梅林》:清朝末期,政府开垦大片草原,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牧场,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甚至背井离乡。嘎达梅林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被免职。为了保护牧场,嘎达梅林于1931年4月5日组织队伍发动起义,后在战斗中被包围,最后战死。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族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这个历史故事被传唱成为蒙古族民歌、拍成了电影、电视剧。通过民歌了解蒙古族的历史,会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感。而这样优秀的民歌,也应该成为内蒙古地区中小学的必学曲目。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其教育教学的特点,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的总结,不断改进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热爱,音乐教师应注重以下内容的传授:(1)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音乐与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的关系,音乐与时代、地域等的联系。(2)选用恰当内容,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语言,体会蒙古族文化中丰富的哲理性以及蒙古族音乐所具有的比喻、象征、暗示等特点。(3)蒙古族音乐的形式及其传承问题。(4)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及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

(四)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蒙古族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蒙古族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1.组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技能。如组织小型民乐队,组织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演奏蒙古族民歌;组织“民歌大赛”,让学生了解民歌、熟悉民歌;开展“蒙古族音乐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了解民族音乐知识,如蒙古族的乐器有什么?蒙古族的民歌有哪些?蒙古族的什么仪式唱什么歌?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来丰富中小学的音乐生活同时传达蒙古民族的音乐知识。

2.引导学生以“亲身感受”的方式,参与蒙古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传统婚礼、祭祀敖包活动,都包含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活动。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5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环保局、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财经学院等16个党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与会代表提交论文16篇。大会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筹委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应邀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致开幕词。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高出席了会议。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研究员关于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进行了说明。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就学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说明。会议表决通过了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领导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学会顾问名单。会议选举郝益东副主席担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当选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高、内蒙古气象局局长乌兰、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永红、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潘建伟教授兼任。表决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的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本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作了题为5从社会角度看生态6的主题演讲。额尔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国GDP增长是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这必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紧张对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整个生态恶化。额尔敦扎布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自然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制度、财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用危机)等。因此,要解决自然生态失衡问题,必须使经济、社会、生态保持动态协调发展。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态谈生态,要把经济和谐当做问题导向的科学,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生态,目的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条件本身,保证良好的生存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规律,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而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可选择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要将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题为5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的演讲中,首先总结了内蒙古草原的战略意义,草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生态功能也有资源属性。畜牧业生产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资源功能,也是人类干扰草地环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发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问题。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护草原问题上,畜牧业生产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草地退化的原因来看,一是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严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季节性和区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统投入和系统产出的失衡问题。对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这就是系统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丰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是单一的依赖于草地生产、放牧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变,人为的干扰、自然灾害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轻草地的压力,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暴庆五研究员作了题为5深入研究内蒙古生态经济问题,推动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6的发言。暴庆五研究员从发达国家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暴庆五研究员强调指出,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相当突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角度,就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系统论证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盖志毅教授从充当一定守边任务的牧民减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牧民的贫困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牧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的特性对国际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的多种生物物种延续问题等角度也论证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考虑通过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从人类的最终的安全角度,应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内蒙古生态经济研究的重点是草原生态问题

从大会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看,专家、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包括草地畜牧业)上。内蒙古大学滕有正教授提出了征收草场使用费的设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应该遵循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科学地评定草场等级,征收草场使用费,专门用于草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滕有正教授指出,征收草场使用费或租金同时控制牲畜头数以保护草原是国际惯例。征收草场使用费,实行草场资源有偿使用,还是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先决条件。为了合理组织草原生产力,实现规模经营,应该允许和鼓励草场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集中,形成高效益的家庭牧场和合作经营组织。为此就必须征收草场使用费,使草场(使用权)商品化,进入市场流通。科学合理地征收草场使用费,要依据草场等级的评定。滕有正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草场等级评价的生态经济标准,并按综合评分法提出了草地评价方法。这一构想对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原则和草地的14种服务功能。如何体现草地的这些功能?这就需要对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进而阐述了对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起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什么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必须考虑自然资本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可以很好地反映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地区都有参考价值。同时,进行建设项目时可以评估该项目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如何,制定赔偿标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一般借鉴国外的成果,这种评估在宏观上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说出某一块草地的价值方面存在困难,评估也有很大的误差。韩国栋教授就草地自然资源投资评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内蒙古大学孟慧君教授在题为5北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临的困惑6演讲中,首先指出了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草原生态建设是西部草原生态建设的主体,近年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国家投资力度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逆转。就北方草原投资有效性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性而言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如草原生态建设投资仍严重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不高,投资与牧民增收相脱节,投资机制不完善,边建设边破坏以及牧区的三牧政策严重滞后。针对这些问题孟慧君教授从制度、政策、管理等多个层面构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有效机制。她指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临的困惑要害在于草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互动。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旨在把生态建设和牧区的现代化、牧区企业化、牧民生活富裕结合起来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草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牧区三牧政策的贯彻实行,从而实现生态改善、牧区繁荣、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多维目标的共荣。要针对面临的问题确定摆脱困境的路径,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建立领导问责制,实施生态审计制度。生态建设要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必须扭转草原牧区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牧区畜牧业和草原牧区生态建设对立化的状况。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平台,拓宽应用领域,参与宏观决策,创新自己的品牌,走出畜牧业发展的困境,促进全国畜牧业发展。内蒙古财经学院双喜教授就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作了发言。双喜教授认为,近几年来,我区草原生态建设通过采取退牧还草、休牧、禁牧、围封转移、生态移民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牧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但另一方面,生态移民村的生产经营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增加牧民的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孟淑红教授在其提交的5典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以阿巴嘎旗为例)6一文中,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典型草原锡盟阿巴嘎旗作为样本,通过对典型草原的逆行演替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祥述了典型草原逆行演替同历年放牧现状,草原鼠、虫害,气候、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指出了草原的逆行演替对草原畜牧业的重大影响。文中分析了草原逆行演替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过度放牧,盲目追求牲畜头数。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把草原混同于未开垦的宜农荒地。加之人为的直接破坏,不合理的放牧制度等。最后就如何减畜、如何尽快转移牧区人口、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如何合理利用草原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应该通过加快牧区人口的转移,减少草原上的牲畜数量,实行低密度的四季轮牧等措施来保证典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就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问题上,孟淑红教授指出,应该把草原生态保护作为第一目标,发展畜牧业为第二目标,彻底纠正几十年来以追求牲畜头数为第一发展目标的错误导向,草原畜牧业应坚持低成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方针。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6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

学术界对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形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范围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一般来说,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中小企业和相关的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集中所构成的中小企业群。这些中小企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二、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内蒙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迅速成长。截至“十一五”末,内蒙古共有中小企业149571户,其中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20户,占全部中小企业数量的3.1%;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数量为144951户,占全部中小企业的96.9%。赤峰市拥有的中小企业数量最多,总共有23537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5.8%。鹿城包头仅次于赤峰市,为19885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3.3%。随后是呼伦贝尔市和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数量分别为17809户、17473户,分别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1.9%、11.7%。从从事中小企业的行业来看,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的中小企业有2052家,占比约1.37%;由于内蒙古很多城市都是资源密集型城市,因此从事采矿、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中小企业相对较多,约为23434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5.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数量最多,占全区中小企业数目超过80%。“十一五”末,中小企业为全区工业带来收入2681.49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中小企业为工业带来的收入约为1842.41亿元,占全部收入的68.7%;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为工业带来收入839.08亿元,占全部收入的31.3%。由于劳动密集型特点,全区中小企业大约解决了1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截至“十一五”末对GDP的贡献超过65%,对税收的贡献超过70%。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以及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

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区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出于对融资成本的考虑,只要自有资本充足就不会考虑向银行贷款,更不会考虑其它融资成本较高的融资手段,比如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或利用民间资本融资。于是,银行便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首要选择,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国有四大银行的依赖往往较强。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的有限性,向银行贷款通常数目较小或者根本贷不上。

(二)中小企业管理落后,基本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虽然目前内蒙古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混乱,在整个企业决策过程中往往是由董事长、厂长、经理一个人决定,企业内部民主遭到严重践踏,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制观念并未在企业中形成。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这种企业在人才选拔上容易任亲唯贤,而不是任人唯贤,以至于企业很难从长远上留住高素质人才。而低水平的家族式管理,又容易导致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有利就图的小商品经济思想、意识和习惯支配着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思想。所有这些都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很难在这些企业建立起来,特别是许多家族式中小企业家并没有将企业做大做强的鸿鹄之志,致使许多企业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并未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三)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比较弱

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私营企业实力小,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二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三是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根本谈不上技术创新,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甚至只能把低质低价视为竞争的制胜法宝,假冒伪劣屡禁不绝。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小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如赤峰、通辽、集宁、乌海等地。由于这些城市的居住条件,环境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因此更难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四)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够合理,企业关联度较差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内蒙古多数中小企业起点偏低、规模偏小以及广泛存在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企业集群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受到限制,很难得到充分的发育。其次,内蒙古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所涉及的行业是轻工业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第一二产业涉及则很少。由于这些产业本身的链条不长,企业的生产往往由集中于这些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也不丰满。再次,内蒙古各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倾向。一些企业经营者不甘心做配角,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生产利润,还要有商业利润,既想在上游产品赚钱,又想在中间产品和成品销售中盈利。结果,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存在,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而且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四、内蒙古“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确立多元融资渠道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使资本市场继续保持迅速发展,为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实现规模扩张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中小企业应当确立多元融资意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确立多元融资渠道,搞好资本运作。鉴于此,“十二五”时期内蒙古中小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单纯依靠银行进行融资的这一理念,拓宽融资渠道。既可利用银行进行融资,也要利用一些信贷公司及民间资本进行融资,特别是当今蓬勃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许多便利,如包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必须努力抓住契机,充分利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如自治区政府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大量补贴等。

(二)提高企业的集群创新能力

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和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这一方面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创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当前我国学校和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断层。良好的校企关系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缓解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具体来说,内蒙古“十二五”时期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的集群创新能力:1.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创新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其市场实用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而提高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应用水平。目前内蒙古许多企业都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关系。2.市场创新。鉴于内蒙古所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小企业应该在立足区内市场的基础上,加强与我国东南沿海及国外技术、市场信息的交流,经常赴国外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市场动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能够经常保持一种良性的循环。

(三)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要求,内蒙古中小企业“十二五”时期要突破以家族为核心的管理权分配方式,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引进先进的观念和管理方法,特别要善于吸引优秀的人才,最终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以及管理能力。比如,内蒙古大学针对一些企业、公司高管开设的EDP、EMBA无疑为内蒙古中小企业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充分发挥自身机动灵活、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高层次、高学历、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提供发展和提升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7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7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精神,根据自治区第三产业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从自治区新闻出版业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了《内蒙古新闻出版产业2010年发展规划》,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提出了内蒙古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总目标、发展重点和建设项目,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确定了发展思路,力争到2010年,全区新闻出版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3亿元,总资产达到101亿元,总利润达到1.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万多人,实现新闻出版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目标。

二、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出版改革

加快组建内蒙古出版集团步伐。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研究讨论、修改完善《关于组建内蒙古出版集团公司的方案》,明确了集团的企业性质、范围、目标、原则和运行体制机制及有关配套政策,突出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正在征求自治区有关领导对方案的意见。

制定了区直机关报刊结构调整和实行分类财政补贴的方案。在对全区区直机关报刊主办单位性质和财政拨款方式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区报刊的结构调整和财政补贴方式提出了建议并形成了《方案》。方案的提出对调整优化自治区报刊结构,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案已上报自治区政府。

加快发行体制改革。局机关和新华书店联合组成调研组,赴区外发达省区对新华书店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组建发行集团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初步形成了《内蒙古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方案》和《关于组建内蒙古发行集团的方案》讨论稿。完成了包头外文书店的转制工作。

调整报刊结构。为适应市场需求,全年有8种报刊调整变更刊名,调整了业务范围,如:《内蒙古工商报》更名为《财会信报》、《党的教育》(城市版)更名为《漫画世界》、《蒙古语言文学》更名为《中国蒙古学》等。创办了期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填补了内蒙古报刊结构中的空白。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实力

投资兴建内蒙古只读类光盘生产线。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意进口2条只读类光盘复制生产线。主要经营VCD、DVD复制及电脑软盘和只读类光盘生产。目前,内蒙古新闻出版局正在与合作方联系,启动项目建设。该项目填补了内蒙古没有光盘生产的空白,对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科技文化,实现新闻出版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抢救对勘出版蒙古文中华大藏经。对勘出版蒙古文中华大藏经是国家“自治区十五”重点出版规划图书,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点工程之一,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曾做出重要批示。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定,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及时牵头成立了抢救对勘出版蒙古文中华大藏经工作领导小组,拟定出版计划,并多渠道筹措资金,目前从国家财政部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已启动编辑出版工作,后续经费仍在筹备中。

编纂绥远通志稿。《绥远通志》始修于民国19年(1931年),是一部全面志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非常珍贵的地方文献稿,列入向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重点献礼图书,字数240多万,共12册,出版经费基本落实。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

诸多实践业已证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实施,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会,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外交与国际影响力方面,目前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并且,共建“一带一路”的诸多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均被纳入联合国安理会、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一带一路”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惠及中国多省区的伟大实践中,地处北疆,经济相对滞后的内蒙古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努力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笔者认为随着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需求,需要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为内蒙古地区深度改革和开放的实现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全方位合作,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语言的互通无疑是实现这“五通”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要实现“五通”,首先要让相关国家和地区能够准确地理解、认同和接受我们的倡议和做法,进而生成合作意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语言保障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沟通,道路能否联通,贸易能否畅通,货币能否流通,民心等否相通,关涉到“一带一路”能有多宽广,能行多快,能行多远。可喜的是,语言学术研究领域已然认识到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国家语言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学术服务,服务“一带一路”的区域语言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诸多宏观问题都有所涉及。同样,我们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然也离不开语言保障。因此,语言学术领域应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整体规划指导下,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新的语言需求及对策等诸多具体问题展开调研,为其提供有力的语言服务和支持。另外,对于内蒙古这样在蒙俄经济带中居于前沿,与蒙、俄等周边国家又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民族地区,语言战略构建尤其重要,所以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是必要且急迫的。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语言保障问题尚未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只有零散几篇论文涉及:帅少华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物流英语课程构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分析了“一带一路”时代新要求和新特点,结合当前内蒙古地区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板块不健全等,指出通过EAP加ESP加EOP的大学语言教学新模式,改革大学物流英语课程建设,培养地方急需的外语人才,积极推行英语为主,俄语、蒙语为辅的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从而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马一榕、陈亚杰的《“一带一路”视域下内蒙古外语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在考察内蒙古英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现阶段如何通过确定“关键语言”,改进教学理念,培养战略型外交人才,重视本土文化学习等途径,提高内蒙古整体外语能力以应对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以期提升内蒙古整体人文素质,服务于国家战略转型;王金花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探析》(《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指出“一带一路”为俄语教学带来的契机,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对大学俄语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手段僵化等问题作了客观陈述,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其中,文章提出的增设俄罗斯语方向蒙语授课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切合“一带一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颇具可行性,值得有关方面注意;田忠山、杨慧英的《“一带一路”视域内蒙古语言现状模式研究》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对中国国际影响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同时还对该地区语言和文化能起着极大的推广作用。文章立足于内蒙古地区语言研究及其使用现状,分别考察了民族聚居地区使用语言、官方用语、家庭用语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语现状,并呈现出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等不同层面的语言教育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内蒙古地区的语言现状。但较遗憾的是,文章未能具体探讨“一带一路”方略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化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内蒙古大学的巴达玛敖德斯尔在2016年“一带一路”的语言为主题的“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谈话上指出“跨境语言”中“境内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并以蒙古语为例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问题。虽然议题并未能就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服务问题展开,但其对内蒙古地区与周边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蒙古语现状的咨政建言理,以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境内语言”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不仅引起了与会各方人士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对于我们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语言保障问题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启发性。毋庸置疑,上述研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语言服务问题的相关探讨,为本文所要强调的“一带一路”背景下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但我们不难发现,除巴达玛敖德斯尔的学术笔谈外,其余几篇研究焦点都是英语、俄语等传统“大语种”,改革实施单位主要指向高校。而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另一不容忽视的“关键语言”——蒙古语如何发展,以及国家通用语汉语的推广等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涉及到。总之,我们认为这一领域研究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研究,本质上是对内蒙古地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语言保障和服务问题的研究,拟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统计分析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层级分布、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专业结构、从业结构等现状。研究中,笔者将用数据统计、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考察21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不同层次的蒙汉双语人才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等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蒙汉双语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龄青黄不接等问题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另外,笔者将特别针对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呈现“倒金字塔”型分布的原因及弊端展开剖析。因为,省市一级蒙汉双语人才集中,旗县一级相对较少,乡镇苏木稀少的分布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到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惠民政策的传达和落实,还对“一带一路”相关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考察“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关键语言,即与蒙古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人民共和国等通用语言——蒙古语,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产业体系和语言经济形态;探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在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图瓦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笔者拟从蒙古族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呈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契机。换句话说就是,揭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的加强,蒙古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实践,对于蒙古族语言文化的经济化、资本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此外,中国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在内蒙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点。笔者拟从高校间的交流访学状况,孔子文化学院的运作,民间文化合作实践,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网站的访问量等多个层面探析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影响。第三,结合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储备情况,考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调整的方面,并提出政策保障就业,搭建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平台,校企联合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推进跨境交换生项目等对策,进而论证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一带一路”这一新的时代需求。这一现状的形成,无疑有着复杂原因。但是,显然与当前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的滞后、僵化有着必然的关联。所以,笔者认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几个层面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合理的政策,改变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后备力量。通过上述研究设想,我们不难展望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首先,对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的统计调查,可为内蒙古“一带一路”语言规划,语言人才库的建设提供必要信息和数据。“一带一路”宏伟规划在内蒙古和周边国家、地区的落地,必须语言铺路,人才先行。在内蒙古周边地区和国家中以蒙古语为通用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首先必须有蒙汉两种语言相通融的语言保障。也就是说,我们应制定相应的语言服务规划。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目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的了解。因此,本课题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的方法,对当下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进行分析,可为相应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相对准确和充分的支持。第二,对蒙古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深入分析,可为民族语言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蒙古语这一跨境语言的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预防境外敌对势力的“倒灌”,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防范、预警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因素。“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施,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蒙古语言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首先,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9

[关键词]呼伦贝尔;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遍布大江南北,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各自的文化都不尽相同,像呼伦贝尔地区主要聚居着马背上的蒙古族、狩猎的鄂伦春族、猎鹰的达斡尔族等,共同铸造了民族特色浓厚的蒙元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蒙古族帝王文化、宗教文化、蒙药医文化、石文化、民俗文化、和亲文化构成了蒙元文化的核心,而草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蒙元文化的挖掘,只有科学地设计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开发出具有深层意蕴的蒙元民族文化元素,才能真正增加草原旅游的吸引力。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状况及其发展,以供为相关人员参考,大力弘扬蒙元旅游文化,实现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繁荣。

一、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呼伦贝尔地区南邻河北,东接黑吉辽三省,西邻呼包鄂经济圈,东南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经济圈的辐射区域之中,拥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历史以来,呼伦贝尔地区一直与北京、天津、河北省、东北三省进行经济往来,其旅游业与这几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从地理位置上看,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拥有与周边地区合力的强大潜力,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内部的旅游资源整合,也有助于实现其与区域间旅游精品线路的互通,达到互惠多赢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蒙元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地区间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民族文化独特。呼伦贝尔地区自古就有东胡族、蒙古族、女真族、鲜卑族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包括元上都、金界壕、春州古城等的历史遗迹,被世人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文化,以及享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蒙元文化等。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主要依靠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生存,从而铸造了地域特色鲜是的马背文化和草原文明。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不管是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还是达斡尔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拥有与其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经过对这些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考察,业内人士赞叹其为呼伦贝尔地区独特上乘的旅游资源。(三)自然特色鲜明。由于地处边疆,草原地带崎岖不平,不利于发展工业,也没有现代化城市的“脱胎换骨”的新样貌,呼伦贝尔地区依然显得安详、清净,从未受到现代化城市和工业的污染的。在这种情况下,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呼伦贝尔地区的鲜明特色,拥有引以为傲的“绿色净土”和天然氧吧,再加上草原、蓝天、白云也与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交相辉映,无不为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草原、湖泊、沙漠相生共存,火山遗迹、地热温泉、冰臼群等堪称天下奇观,再加上喀喇沁、阿尔山、牙克石冰雪文化旅游资源,为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发展条件。

二、蒙元文化的内涵

“蒙元文化”就是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拥有的文化,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语族各部以后,直到建立大蒙古国的丰功伟绩中存留下来的历史足迹。“蒙元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了蒙古族的起源,载入了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提及了蒙医传统疗法、蒙古包文化、服饰、民间艺术等多种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蒙元文化”独树一帜,已经成了当今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元代开始,蒙古族主政者就来到了中原地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同时也为中原地区带来了草原民族独有的游牧文明,由此形成了奇特的蒙元文化。

三、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现状

(一)缺乏特色和精品。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的深层挖掘依然不够,特色和精品尤为缺乏,所有创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例如:在具体的民歌舞蹈表演中,规模过小,人员组成只有3至5个人,而且常常是“临时草台班子”的形式出演,不仅形式单调,而且表演粗糙,甚至没有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准,难以从根本上反映出蒙古民族的艺术品位。(二)建筑元素比较少。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呼伦贝尔地区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是与蒙元文化相关的建筑语言寥寥无几,丧失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大潮流的影响下,呼伦贝尔地区建设者过分追求工业化进程,大力使用钢筋、水泥、玻璃等的组合,遗忘了本民族的建筑语言文化,难以在旅游业彰显该地区本应有的特色建筑文化优势。不难发现,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削弱了本民族的建筑语言文化,以至于蒙元建筑元素愈来愈少。(三)蒙医药文化欠缺。在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民族创造出了一种名扬四海的“蒙医药文化”,可谓是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其完全可以成为蒙元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增添魅力。从目前来看,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医机构较少,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人员不多,优秀的蒙医药师十分罕见,导致蒙医药文化濒临灭绝。此外,虽然有人开办了蒙药企业,但是企业不多,规模也不大,研发能力欠缺,难以提高蒙医药品的科技含量,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四)政策扶持不到位。众所周知,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一批专业的优秀人才,蒙元文化也是如此,但是当前专业的蒙元文化人员不愿意留在呼伦贝尔地区工作,制约了蒙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尤为激烈,蒙元文化专门人才容易为外地高薪报酬所吸引,即使是本民族的人才,也不愿意呆在本地区就业,这种现象与政策扶持不到位有关。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这个产业,自然不会为其投资过多资金,该产业逐渐被边缘化。

四、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发展策略

(一)空间结构设计。为了突出蒙元旅游文化,增强旅游景点的民族风味,应当科学地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其一,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的景区总体规划,可以体现出“城市空间—自然山水—宗教圣境这一空间序列”等的序列排布,不仅有助于游客观光、体验,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感知不同层级的需求,整个空间组织关系既清晰,又易于辨识。其二,根据呼伦贝尔地区的南北地理环境,可以依次设计生态湿地观光游憩带、滨河民俗度假休闲带、圣山佛教文化体验带等,不仅四处洋溢着蒙元旅游文化,还能确保整个景区空间结构井然有序。(二)空间形态设计。在空间形态设计上,可以借助本地区的独特自然风光,不断增强蒙元旅游文化的渗透力。其一,注重该地区的开阔草原,提倡适度放牧,再现牛羊成群的游牧风光,为游客展现一种“纯净自然”的草原景观;其二,创设景观时,要以草原为生态基底,依山面水,注重城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三,以佛教圣山感知为主体,向游客展示“佛教圣地”的庄严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景观建筑周边的硬质场地,为场景种植绿色化植物,让游客感受到轻松休闲的娱乐景观,体验蒙元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历史文脉设计。蒙元旅游文化的塑造,本身就是再现历史,这就要求景观设计注重历史文脉的把控,不断为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产业增添丰富的蒙元历史文化。在具体的风景区规划中,既要突出景观的可识别性,还要注重其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既要传承历史文脉,又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力争达到完美的结合。例如:在滨河休闲带,可以运用蒙元风情小品、雕塑等来塑造民族特色的景观;或者在原生态草原湿地区,设置骑马、牧场活动、手工奶酪制作等牧民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使其深刻了解草原游牧文化。

为了加强各民族团结,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新理念,为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具体的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过程中,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盲目地进行文化创意,而要从呼伦贝尔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设计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草原文化,不断传扬草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它对于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的要求固然很高,但是服务也不可缺,只有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良的服务,才能确保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文化赢得人们的赞叹和认可。为此,在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中,也应注意该地区各少数民俗文化的展示,让更多人一眼就能发现蒙元文化遗产,领略其深层含义,最终为呼伦贝尔地区旅游品牌发挥其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白敖登巴托.民俗旅游中文化表达形式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王海燕.喀喇沁旗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名旗[J].思想工作,2008(10).

[3]展天戈.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4]塔娜.蒙元时期姑姑冠及相关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5]张浩然.西乌旗蒙古汗城文化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7.

[6]张世恭.正蓝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7]许楠.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内蒙古大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内蒙古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发展困境

内蒙古地区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一些很严峻的问题。近年来报考服装专业的人数不断萎缩,招生工作陷入举步维艰的处境。一些学校招不到“达标”的生源,分数一降再降,甚至因为招不上生撤销该专业的学校也有。造成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发展困难的一些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认知度较低

在对现在校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只有半数学生是出于本人意愿选择报考本专业,另有部分学生是由学校调剂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专业选择并没有认真思考,上学只为拿到大专毕业证而已。并且对该专业的认识也大多仅限于毕业后成为一名裁缝,认为与服装企业里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无异,不了解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就业方向、就业待遇等。

二、受高校扩招等政策影响,与高校竞争不占优势

1993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专科制的服装设计专业并于2000年升为本科。之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学院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而高职教育属于专科教育,学生毕业时取得大专学历。在本科招生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相当一部分考生以之前考取专科的成绩,就能进入大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高职的招生难度。

三、师资力量有限

自1986年我区第一支服装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从企业引进、专业院校毕业生招聘等形式成立以来,经过进修学习、企业实习等十多年的培养,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调到本科院校执教,如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导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教学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专业的萎缩,各校近十几年间没有再新进教师,原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任教师基本都是专科毕业,虽然通过成人教育取得了本科、硕士学历,但所学专业多与服装设计专业无关,仅仅是学历的提高,对改善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建设没有太大贡献。

四、教学体系滞后

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时装时尚行业刚刚起步,人们开始关注国际时装的流行变化,这些变化最先从港澳台开始,渐渐进入沿海城市,然后向内地流行。相比于现在的时尚传播速度慢了许多。处于内地边远地区且经济发展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在时尚流行的变迁中流行信息滞后、流行速度缓慢、人群接受程度较低。在这样的整体服装行业环境背景下,通过向先进院校学习借鉴所制定的本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和当时社会需求。

五、服装产业薄弱

2005年以后,许多绒纺企业纷纷限产、停产、转产,由原来的26家合并成16家。在地方经济结构中服装产业既不占主要位置,自身发展又不景气,与此相关的服装职业教育冷冷清清,得不到重视与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学院很多服装专业毕业生都选择到区外寻找发展空间,虽然也有事业有成、发展很好的学生,但对本地区没有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六、缺乏特色内蒙古地区各高校服装专业总体来说都没有突出的教学特色,但其他院校的本科教育相比于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已经具有了学历层次上的优势。内蒙古地区职业院校服装专业始终没能抓住专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没有找到自身发展的优势,也没探索针对地区发展的专业建设亮点和特色。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失去了吸引力。凡此种种原因造成内蒙古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发展前景堪忧。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在内外不利形势的包围下若想生存发展,必须重新对专业进行定位,寻找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点,调整业已落后的教学模式,加大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培养,在逆境中寻求发展前进的方向。

作者:张丽媛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树称,杨建荣.高职教育的就业困境与对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