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4:12:47

内陆范文篇1

关键词: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就业分析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特别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从而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创造了机遇,也为贵州省开放经济提供政策支持。贵州省正由内陆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1+7”重点开放平台批准成立更是加强了贵州省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多的产业和资本从国外、沿海等地区转移到贵州省。2014年,贵州省全年GDP为926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进出口总额为10771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9%;实际利用外资为213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3%;就业人员为1909.69万人,比上年增长2.4%。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否显著带动劳动就业增长?本文试图对贵州省的对外贸易与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梁平等(2008)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对外贸易所引致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出口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就业,进口并没有对国内就业有实质性的影响,三个区域的就业效应也具有很大不同,与此同时,资本对就业产生很强的替代效应。高文书(2009)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显示,出口强有力的促进中国的就业,扩大出口对促进就业来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具有现实意义;相对而言,进口会加重就业压力,对国内的就业和产业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资本存量并没有对国内的就业有实质性的影响。毛其淋(2010)基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对对外贸易与就业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国内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的就业弹性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更大,进口就会加重国内就业压力,在东部地区,外资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地区并不明显。

三、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现代研究方法中的数理经济学方法,研究贵州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从生产函数出发,将生产函数写成Cobb—Douglus函数形式,即:Qt=AγtKαtLβt(1)其中,下标t代表时期,Q表示实际产出,K代表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投入,A为技术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表示技术的增长。

四、实证分析

1、选取数据本文采用三个变量的VAR模型,三个变量依次是贵州省城乡总就业人数表示劳动力需求L,X为贵州省年进口渗透率,M为贵州省年出口导出率。所选取的数据是贵州省1990-2013年24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贵州统计年鉴,分析过程及结果均借助于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7.2。2、平稳性检验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前,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虽然破坏了经典回归的基本假定,有时甚至严重非平稳,回归分析结果应该是无效的,但是它的t、F、等统计量指标常常是正常的,即模型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看起来都很好,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只有lnL、lnX和lnM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说明lnL、lnX和lnM都是一阶单整的。我们在变量ADF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3、协整检验变量ADF检验变量dlnl与dlnm和dlnl与dlnx的残差ADF检验结果显示,它们的残差都是平稳的,说明变量dlnl与d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DLNL=-0.060984DLNM+0.035594DLNX+0.007839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进口对就业的抑制作用大于出口对就业的带动作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AIC的准则确定了合适的滞后阶数,对各变量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见结果显示,5%水平上存在一个单向因果关系:就业增加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贵州省就业增长带动出口增加,但是出口并没有带动就业增加。5、建立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1980年由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Sims)提出。由单位根检验可以得知变量LNX、LNL与LNM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满足VAR模型估算的要求,可以进行建模,根据AIC准则确立滞后阶数为2,由此构建VAR(2)模型,估计结果如下:DLNEXDLNLDLNL!"M=0.3696612.1806440.106920.0052030.1085460.0141880.0058892.5550060.20377!"4DLNEXDLNLDLNI!"Mt-1+-0.147967-1.73556-0.041434-0.0770980.1389810.031359-0.525656-0.5761140.01893!"8DLNEXDLNLDLNI!"Mt-2+0.1200330.0055740.16322!"9VAR模型的短期关系看,上期的就业水平对本期就业具有正效应,弹性系数为0.108546对本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滞后一期内,贵州省出口和进口的增加都促进了就业。6、脉冲响应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残差冲击的反应(响应)。根据得到的VAR模型,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变量DLNX与DLNL、DLNX与DLNM和DLL与DLNM之间的相互冲击动态响应路径。由图1可以看出,在短期内,劳动力L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出口EX在第1期产生正效应,增长到最大后,快速下降,至第2期时已降至最低点,产生负效应,后缓慢回升,但第5期后渐渐不受影响。出口EX对劳动力L的整体影响较小,在第3期产生最大负效应。劳动力L对进口IM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少,从负效应后回升为正效应,并与第2期时正效应最大,但于第5期后渐渐没有影响。进口IM对劳动力L的影响整体上很小。这些情况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情况相符。7、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分析预测残差的标准差由不同新息的冲击影响的比例,亦即对应内生变量对标准差的贡献比例。由图2可知,出口EX第1期的方差全部由自己驱动,这意味着出口EX与进口IM和劳动力L之间不存在当期关系,但第2期后,劳动力L的贡献就开始比较大,说明出口EX一部分受劳动力L的影响;劳动力L在第1期主要受自己的方差驱动,说明劳动力L和其他变量间几乎不存在当期关系。但到第6期后稍微受到出口EX的影响;进口IM受其他变量影响较大,当期就受到影响。出口EX对它的影响更甚于劳动力L和它自身的影响。

五、结论

一是协整结果显示,贵州省进出口与就业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对外贸易与就业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贵州省的出口对省内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进口对省内就业具有一定的抑制性,并且进口对就业的抑制大于出口对就业的刺激;二是从VAR模型的短期关系看,上期的就业水平对本期就业具有正效应,弹性系数为0.108546对本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滞后一期时,贵州省出口和进口的增加都促进了就业;三是贵州省出口就业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就业增加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出口增长并没有带动就业增加。

参考文献

[1]梁平、梁彭勇、黄金: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2]高文书:中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6).

内陆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术语的选择关系到贸易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将会对贸易当事人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出口业务中习惯采用CIF贸易术语,这一模式对内陆出口企业较为不利。CIF与CIP在适用的运输方式、签发的运输单据、出口方承担的责任以及运费方面存在差异,CIP术语更适用于内陆出口企业,有利于内陆出口企业降低风险、及早结;并节省运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内陆出口企业选择CIP术语不但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在订立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时,离不开贸易术语的选用,贸易术语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会对相关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有关货物的风险划分、运输、保险、清关等问题。

在INCOTERMS2000的四组13种贸易术语中,CIF是我国出口企业使用较多的一种。这是因为CIF术语规定卖方选择货代、船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较好地把握船货衔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商与货代串通进行欺诈。同时,在货款中包括运费和保险费,故同等情况下CIF报价高于CFR和FOB报价,可以多创汇,此外,也增加了国内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因此,“出口CIF”几乎成了外销货物的定式,但是一味套用“出口CIF”模式,可能会使出口方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尤其是对内陆出口企业而言,从内陆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选择使用CIP贸易术语。

一、贸易术语使用不当给内陆出口企业带来损失

某年5月,美国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进口方)与我国江西某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出口方)签订合同购买一批日用瓷具,价格条件为CIFLOSANGELES,支付条件为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出口方需要提供已装船提单等有效单证。出口方随后与宁波某运输公司(以下简称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8月初出口方将货物备妥,装上承运人派来的货车。途中由于驾驶员的过失发生了车祸,耽误了时间,错过了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日期。得到发生车祸的通知后,我出口方即刻与进口方洽商要求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船期延展半个月,并本着诚信原则告知进口方两箱瓷具可能受损。美国进口方回电称同意延期,但要求货价应降5%。我出口方回电据理力争,同意受震荡的两箱瓷具降价1%,并认为其余货物并未损坏,不能降价。进口方坚持要求全部降价。最终我出口方还是做出让步,受震荡的两箱降价2.5%,其余降价1.5%。为此,货价、利息等有关损失共计达15万美元。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内陆出口企业距离出口口岸路途遥远,得通过陆路运输才能把货物运达装运港。本案中使用CIF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在装运港船舷转移,因而货物在陆路运输中遇到的风险都要由我方出口企业承担,势必增加卖方的负担。如果卖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IP术语,则风险在货物交给承运人接管时即转移给买方,卖方只要取得货交承运人的运输单据,即可凭单议付。

二、CIP与CIF贸易术语的异同

(一)相同点

CIF贸易术语是指“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英文为Cost,Insurance,Freisht(…namedportofdestination),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CIP贸易术语是指“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英文为CarriageandInsurnacePaidto(namedplaceofdestination),是指卖方在装运地将货物交给其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货。二者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方办理运输和保险,在报价中都包括了货价、正常的运费和保险费。

2.交货地点都在出口国,货物风险随交货的完成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3.都是象征性交货,即出口方凭单交货,进口方凭单付款。

4.出口方负责货物出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进口方负责货物进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

(二)不同点

1.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

CIP比CIF更适合内陆企业的出口业务。CIF贸易术语只适合于海运、内河航运等水上运输方式,而CIP贸易术语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我国大多数外贸业务都是以海运为主,中西部和东部一些不靠口岸地区的外贸业务,通常就需要通过包括海运在内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实现。如出口到美国或欧洲的货物,可以采用海陆联运或陆运等方式,如仍采用CIF贸易术语在港接,则会增加内陆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集装箱运输方式早已被贸易界广泛接受,这也为内陆出口企业使用CIP术语提供了便利。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势必会减少运输中的货物装卸,降低运输损耗和贸易成本,有利于CIP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的推广。

2.签发的运输单据不同

使用CIP贸易术语有利于内陆出口企业及早结汇。CIF贸易术语下,由于运输方式仅限于海运和内河航运,因而出口方所提交的运输单据必须与运输方式相适应,如已装船清洁提单等。这对沿海港口或内河沿岸地区出口企业而言,货物装船后很快就可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运输单据,并备妥其他单据向银行交单结汇。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货物运输通常是先走陆路,这时承运人签发陆运单据或海陆联运单据,而不是CIF要求的已装船清洁提单或其他。这样,只有等货物运至装运港并完成装运后,出口方才能拿到海运提单或签有“已装船”批注的联运提单,然后才能到银行结汇。从时间上看,通常要晚3至5天甚至更长,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出口方的资金周转与收汇时间。如果采用CIP贸易术语出口,即使出口企业远离装运港,也可以在货交承运人之后取得多式联运单据或其他,凭以向银行交单,可以及早结汇,加速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

3.出口方所承担的责任不同

使用CIP贸易术语时,出口方的责任可以尽早减轻。CIF贸易术语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以装运港船舷为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在货物交由陆路运输的承运人接管后,便丧失了对货物的实际控制权。让出口方在已经丧失货物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继续承担责任和风险,这是不合理的。而如果采用CIP贸易术语,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以哪种方式运输,出口方的风险、责任都以货交承运人为界,只要将货物安全移交承运人即完成自己的交货任务,以后的货损等风险都与出口方无关。尤其是在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整箱货常由出口方装箱后运至集装箱堆场(CY),散装货运至集装箱货运站(CFS),然后再由承运人装箱,最后装船。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CIF贸易术语,出口方不仅无法控制货物的安全,还要承担集装箱货物直到装船前的所有风险和费用。

4.运费承担不同

CIP比CIF为出口方节省运费。CIF贸易术语的报价中包括的运费,应该是从装运港到目的港这段海洋运输中的正常费用。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从内陆装运地到装运港还会涉及一段运输,这段运输费用有时会占到出口货价的20%之多。而在CIP贸易术语下,可以采用国际多式联运的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责。相对于分段运输而言,既可以降低运输中的时间损耗以及货损等风险,也可以降低全程运输的各种相关费用,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物流总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推广使用CIP贸易术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外贸发展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广大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但由于深处内陆,交通不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内陆地区的产品出口业务会越来越多,使用CIF贸易术语在装运港交接货物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从而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CIP贸易术语的采用则会更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内运输业和保险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内陆范文篇3

关键词:内陆出口企业;国际贸易术语;CIF;CIP

在订立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时,离不开贸易术语的选用,贸易术语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会对相关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有关货物的风险划分、运输、保险、清关等问题。

在INCOTERMS2000的四组13种贸易术语中,CIF是我国出口企业使用较多的一种。这是因为CIF术语规定卖方选择货代、船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较好地把握船货衔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商与货代串通进行欺诈。同时,在货款中包括运费和保险费,故同等情况下CIF报价高于CFR和FOB报价,可以多创汇,此外,也增加了国内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因此,“出口CIF”几乎成了外销货物的定式,但是一味套用“出口CIF”模式,可能会使出口方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尤其是对内陆出口企业而言,从内陆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选择使用CIP贸易术语。

一、贸易术语使用不当给内陆出口企业带来损失

某年5月,美国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进口方)与我国江西某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出口方)签订合同购买一批日用瓷具,价格条件为CIFLOSANGELES,支付条件为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出口方需要提供已装船提单等有效单证。出口方随后与宁波某运输公司(以下简称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8月初出口方将货物备妥,装上承运人派来的货车。途中由于驾驶员的过失发生了车祸,耽误了时间,错过了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日期。得到发生车祸的通知后,我出口方即刻与进口方洽商要求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船期延展半个月,并本着诚信原则告知进口方两箱瓷具可能受损。美国进口方回电称同意延期,但要求货价应降5%。我出口方回电据理力争,同意受震荡的两箱瓷具降价1%,并认为其余货物并未损坏,不能降价。进口方坚持要求全部降价。最终我出口方还是做出让步,受震荡的两箱降价2.5%,其余降价1.5%。为此,货价、利息等有关损失共计达15万美元。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内陆出口企业距离出口口岸路途遥远,得通过陆路运输才能把货物运达装运港。本案中使用CIF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在装运港船舷转移,因而货物在陆路运输中遇到的风险都要由我方出口企业承担,势必增加卖方的负担。如果卖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IP术语,则风险在货物交给承运人接管时即转移给买方,卖方只要取得货交承运人的运输单据,即可凭单议付。

二、CIP与CIF贸易术语的异同

(一)相同点

CIF贸易术语是指“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英文为Cost,Insurance,Freisht(…namedportofdestination),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CIP贸易术语是指“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英文为CarriageandInsurnacePaidto(namedplaceofdestination),是指卖方在装运地将货物交给其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货。二者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方办理运输和保险,在报价中都包括了货价、正常的运费和保险费。

2.交货地点都在出口国,货物风险随交货的完成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3.都是象征性交货,即出口方凭单交货,进口方凭单付款。

4.出口方负责货物出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进口方负责货物进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

(二)不同点

1.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

CIP比CIF更适合内陆企业的出口业务。CIF贸易术语只适合于海运、内河航运等水上运输方式,而CIP贸易术语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我国大多数外贸业务都是以海运为主,中西部和东部一些不靠口岸地区的外贸业务,通常就需要通过包括海运在内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实现。如出口到美国或欧洲的货物,可以采用海陆联运或陆运等方式,如仍采用CIF贸易术语在港接,则会增加内陆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集装箱运输方式早已被贸易界广泛接受,这也为内陆出口企业使用CIP术语提供了便利。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势必会减少运输中的货物装卸,降低运输损耗和贸易成本,有利于CIP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的推广。

2.签发的运输单据不同

使用CIP贸易术语有利于内陆出口企业及早结汇。CIF贸易术语下,由于运输方式仅限于海运和内河航运,因而出口方所提交的运输单据必须与运输方式相适应,如已装船清洁提单等。这对沿海港口或内河沿岸地区出口企业而言,货物装船后很快就可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运输单据,并备妥其他单据向银行交单结汇。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货物运输通常是先走陆路,这时承运人签发陆运单据或海陆联运单据,而不是CIF要求的已装船清洁提单或其他。这样,只有等货物运至装运港并完成装运后,出口方才能拿到海运提单或签有“已装船”批注的联运提单,然后才能到银行结汇。从时间上看,通常要晚3至5天甚至更长,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出口方的资金周转与收汇时间。如果采用CIP贸易术语出口,即使出口企业远离装运港,也可以在货交承运人之后取得多式联运单据或其他,凭以向银行交单,可以及早结汇,加速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

3.出口方所承担的责任不同

使用CIP贸易术语时,出口方的责任可以尽早减轻。CIF贸易术语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以装运港船舷为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在货物交由陆路运输的承运人接管后,便丧失了对货物的实际控制权。让出口方在已经丧失货物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继续承担责任和风险,这是不合理的。而如果采用CIP贸易术语,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以哪种方式运输,出口方的风险、责任都以货交承运人为界,只要将货物安全移交承运人即完成自己的交货任务,以后的货损等风险都与出口方无关。尤其是在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整箱货常由出口方装箱后运至集装箱堆场(CY),散装货运至集装箱货运站(CFS),然后再由承运人装箱,最后装船。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CIF贸易术语,出口方不仅无法控制货物的安全,还要承担集装箱货物直到装船前的所有风险和费用。

4.运费承担不同

CIP比CIF为出口方节省运费。CIF贸易术语的报价中包括的运费,应该是从装运港到目的港这段海洋运输中的正常费用。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从内陆装运地到装运港还会涉及一段运输,这段运输费用有时会占到出口货价的20%之多。而在CIP贸易术语下,可以采用国际多式联运的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责。相对于分段运输而言,既可以降低运输中的时间损耗以及货损等风险,也可以降低全程运输的各种相关费用,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物流总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推广使用CIP贸易术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外贸发展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广大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但由于深处内陆,交通不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内陆地区的产品出口业务会越来越多,使用CIF贸易术语在装运港交接货物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从而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CIP贸易术语的采用则会更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内运输业和保险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内陆范文篇4

相比之下,在内陆从事加工贸易,若以水运方式走远洋航线至欧洲,物流成本要比沿海高30%以上;产品销往日韩走近洋航线更要高出70%以上。因此,重庆要扩大开放,发展加工贸易,必须在模式创新上求突破,才能适应与沿海的竞争,实现更大跨越。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转移加剧。重庆抢抓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本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就地配套、内外兼销、快捷运输”为主的内陆型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四个80%,即零部件80%本地化、产成品80%外销出口、物流组织80%航空运输、电子产品占比80%。具体做法是:改变整机和零部件分离的水平分工模式,落实配套服务,通过零部件本地造,使整机与零部件生产在重庆实现一体化、生产环节“零距离”。以笔记本电脑加工为例,如果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原材料大部份都能在重庆生产,那么物流成本必然大幅降低。同时对于主要依靠航空运输的电子信息产品来说,从重庆至欧美的运距及成本与沿海基本持平。实践证明,这种“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垂直整合纵向一体的模式,改变了加工贸易零部件全球采购运输,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内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也彻底颠覆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世界水平分工传统模式。通过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商务部授予重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影响力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升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实现了产品加工由低向高转变,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增量由区外向区内转变,最终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支撑作用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内陆加工贸易格局。

引进龙头企业求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型内陆贸易加工新模式使重庆加工贸易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是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的根本性举措。2008年,重庆依据专家分析的市场变化特点和产业转移趋势,瞄准全球笔记本电脑加工贸易,逆势而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一批世界级笔记本电脑龙头企业落户重庆。目前,惠普系在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核心功能区及周边10个配套园区几十平方公里所涉及的整机及零部件企业已集聚近百家,使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离岸金融试点,使惠普亚太结算中心也放到了重庆,最终形成了“整机+配套”、“制造+研发”、“生产+结算”一条龙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产生了巨大辐射带动效应。今年1—5月,富士康在渝生产出口电脑液晶显示屏2100多万美元,预计全年将达到1.5亿美元。到2015年,惠普系在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将达到年产8000万台,出口上1000亿美元。加上思科等国际知名企业跟进来渝,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为重庆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外,还借助“渝洽会”等会展平台,连续三年举办了“加工贸易重庆行”活动,进行加工贸易及产业转移专题推介,先后从沿海地区引进了深圳桑德科技、康迪电子塑胶、金田鞋业,台湾光容国际、品岱建材科技,香港凯盈制衣、中利投资和新加坡密胜电子等各类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重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程,进一步优化了重庆产业结构。搭建功能平台筑巢引凤发挥载体作用做大做强内陆加工贸易发展除了要有模式创新和龙头企业带动,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功能平台作保障,以突破内陆发展加工贸易的物流瓶颈。对于成本控制、交货时间非常敏感的电子信息产品,能否拥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以及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是吸引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关键。因此,我们结合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新模式,创新供应链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完善和强化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的功能平台,使内陆“梧桐”真正引来了“凤凰”。

一是申请设立“双核”驱动的保税功能平台。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唯一的“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的保税港区,带动辐射以重庆主城为中心、半径500公里、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中西部地区;2010年2月,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面积10.03平方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保税、出口加工和口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重点保税物流,辐射本地及周边省市;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惠普、思科为龙头的电子信息项目集群,主要开展保税加工,通过快速物流专用通道连接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错位布局,相互呼应,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和发展,提供了功能完善、政策优惠的全方位平台服务。英业达集团副总经理简锦焰表示,综合保税区将为企业节约近三成物流成本,通关时间也将由一般的6小时缩短到2小时以内。

内陆范文篇5

一、环境行政奖励制度法理基础及法律依据

博登海默说道:“如果人们不得不着重依赖政府强力作为实施法律命令的手段,那么这只能表明该法律体制机能的失效而不是对其有效性和实效的肯定。”因此,传统行政法所强调的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在现代法制发展潮流中凸显出其不可忽视的弊端。行政强制的恶性执法与低效,加之人们正逐渐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使得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矛盾丛生,更使得行政强制手段声誉渐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采用带有契约、指导、协商、鼓励、帮助等具有私法性质的柔性手段———非强制行政行为,逐步确立并运用到行政管理之中,而行政奖励便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环境行政奖励也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环境行政奖励是环境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1]环境行政奖励制度,在“经济人”假设的分析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公民“在特定的条件下,能通过成本—收益计算以寻找并借助于最佳途径来实现自己认为的最为理想的效果。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卫士,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为环保事业大公无私、克己奉公,明智而理性的做法是正视并接受人的自利性,并通过设立必要的制度,来引导、规范、激发人的行为。环境行政奖励,就是依靠行政相对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来促进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环保。”[2]同时,环境权作为与发展权、和平权共同构成第三代人权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增强公民环境权利意识、激发公民行使环境权利的热情有重要积极的意义。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深处远离海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但却担负着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涵养、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因此做好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环境保护,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环境行政奖励制度在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中正逐步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多有对环境保护行政奖励的相关规定,但都散见于各个法律、行政法规或地方性规章中,并未形成系统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一)宪法相关规定我国宪法第47条中规定:“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二)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第8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水法》第11条规定:“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水文条例》第6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0条、《水土保持法》第9条、《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用征收条例》第9条等众多法律法规都对环境行政奖励制度有明确规定。

(三)地方性法规中相关的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第8条规定:“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防旱抗旱,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武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节水项目建设补助、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培训、奖励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等。但其它法律规范,如《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这些具有地方指导性的规范总体上都更侧重于强调单位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遗憾的是未明确强调其享有环境行政奖励的权利。通过上述归纳,不难发现在我国现行的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多有环境行政奖励的原则性的规范,这些原则性的规范为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具体行政工作中实施行政奖励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

行政奖励制度现实缺失原因探析行政奖励制度对于环境保护,特别是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奖励制度并未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1.偏重倡导性原则规范,具体的操作性规范畸轻正如上文归纳,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中不乏关于环境行政奖励的规定,然而不难看出这些规定多为倡导性的、原则性的规范,其立法作用本意有二:一是环境行政部门有义务对环境保护有突出贡献的公民和个人进行行政奖励,二是个人与单位有取得环境行政奖励的权利。但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范,使得行政奖励制度仅成为纸上条款。2.注重实体的表述,忽视程序保障程序合法,是现代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也是保证实体规范合法有效的重要保障。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对行政行为的过程来控制行政权力在当代已成为行政法的一大趋势”[3]。在西北内陆河保护行政奖励立法中,缺少程序规范的保障,使得对于行政奖励实体上的效果无法得到实现,例如如何进行行政奖励、行政奖励的程序如何开展、行政奖励是依相对人申请启动还是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如果环境行政机关未进行此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救济途径如何等等,这些程序性实施规范的缺失导致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环境保护行政奖励具体工作无法开展。3.强调自由裁量,缺少明确规范我国行政奖励制度规范中对于奖励只有“成绩显著”一项的判定标准,如何认定成绩显著,即赋予了环境行政机关极大的自由裁量余地,然而这样的自由裁量权导致的不利结果有两种:或者不对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认定为达标,或者将行政奖励作为筹码对一些与行政机关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认定达标。因此,对“显著”界定的机动性、灵活性,由于缺少明确的规定,极易造成环境行政主体的独断专行,偏离了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环境行政奖励的运行方向。

(二)地方政府对行政奖励制度关注程度不高

1.传统的强制性行政意识根深蒂固在两千多年封建皇权影响下,行政权权威性和民众的服从意识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也为环境强制性行政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承性。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强制性手段一方面与计划经济的大背景相互协调,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具备的直接性、高效性、强制性等优势,满足了当时特定时代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需求,因此在过去的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中取得的众多成就都依赖于强制性行政手段。这也就促使环境行政部门对强制行政手段的依赖,即使是在以“命令+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行政强制手段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后,仍痴迷于行政强制手段的权威性。2.地方政府部门私利诉求的阻碍政治舞台上的政治人和市场中的经济人是同一个人,即政府绝不是毫无利益追求的超然主体,而行政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利益分配。在西北内陆河保护工作中,环保部门一方面履行着国家、人民和法律赋予其的职责义务,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也有自身的部门利益。同时,在具体实施中还会涉及到与之相配套的执法“软硬件”,如预算、申请、评定、审批、监督等等,当缺少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必然无法将行政奖励制度落到实处。

(三)公民环境权意识不足

1.法律规范未明确予以肯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除了《宪法》中部分条款概括规定了公民的相应的环境权利外,其他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均未明确提及公民的环境权。因此在西北内陆河保护过程中,公民环境权利意识淡漠并不奇怪,在行政奖励制度中更是如此。2.普法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西北内陆河环境保护普法工作方面存在力度不够、方式方法不合适、效果不佳等问题,出现普法的“走过场”、形式化等现象。公众通过普法对内陆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度并未显著提高,关乎自身环境权利以及具有激励作用的行政奖励机制的普及还未深入人心。

(四)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环境行政权力经由法律直接授权职能部门行使,理所当然地在其行使的过程中接受法律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法律授予环境行政机关此项权力,应当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其有效地实施,监督其开展,保证其正常运行。

三、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行政奖励制度完善措施

(一)完善与之对应的法律规范体系西北地区内陆河大多流经多个行政辖区,因此需要行政机关会同相应的流域管理机关制定完善行政奖励制度的法律规范,保证行政奖励机制运行有法可依。1.完善环境行政奖励制度实体性法律规范(1)主体规范:由于内陆河多流经不同的省市县辖区,因此由哪一级的政府机关启动行政奖励需要法律明确予以规范。各级立法机关应当会同流域管理机关,在既要照顾到全部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影响,又要考虑到辖区内的社会效果的前提下,予以明确的规定。(2)标准规范:奖励的条件和标准应结合具体行为的现实影响以及对流域环境的作用,由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作具体规定,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奖励的具体条件和标准,从而减少奖励中的自由裁量行为。(3)形式规范:传统意义上的奖励主要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奖励形式,如优惠政策、特别许可等等,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在行政奖励制度的立法过程中都应该予以明确的确认,避免行政机关乱设奖励。(4)相对人环境权规范:在立法规范中应当明确表示行政相对人所享有的环境实体权与环境程序权利,以及行政奖励制度相应的权利,并对环境权利行使的方式、权利受侵害的救济等予以明确的规范。2.完善环境行政奖励制度程序性法律规范关于环境行政奖励的程序,国家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只是对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的程序国家环保总局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实施程序,分为申报、初审、预审、审定、批准、公布、异议裁定、发奖等八个阶段。综合我国环境领域行政奖励的实践,批准环境行政奖励的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提出、审查批准、公布评议、授予和补救等几个阶段。[4]因此在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环境行政奖励规范中对于一般性程序可参见此几个阶段予以规范。同时,建立以听证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限控环境行政权力的程序制度,包括奖励公开、专家论证、评审、回避、说明理由、异议处理等相关制度,发挥社会公众对环境行政奖励的程序制约作用是必要的。

(二)转变政府部门环境行政理念

一方面注重由传统的强制行政理念向非强制行政理念的转换,强调服务型政府的塑造,提高西北内陆河环境行政人员的综合行政能力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评价标准,这一点可以借鉴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第5条的规定“国家实施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标准”。通过法律明确将环境保护作为政绩考核指标予以明确化正式化。

(三)深入普法,强化公民行政奖励资格意识

首先,普法的主体可以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共同完成。真正将普法工作做到实处,将法制的精神送到公民脑中,而不是手中。其次,在普法的过程中,特别在相关的行政奖励制度中,应当强调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增强其权利意识,调动公民参与西北内陆河环境行政执法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应当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加深公民对行政奖励制度的认知,增强对行政奖励制度的信任度。

内陆范文篇6

——××市审计局倾力打造内陆镇新农村“示范村”纪实

新理念带来新气象

走进前苏格村,不禁眼前一亮:清翠的龙柏、嫩绿的紫薇,环绕着一排排布局整齐、粉刷一新的房屋,宽敞整洁的街道,随形就势的小花园……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被包扶的贫困村。走过村里新修的一条条柏油路,深深触动记者的还有一幅幅喷绘看板,阳光下在村民的门前、山墙上熠熠闪光。看板的内容从前苏格村平面图,到村规民约、门前四包责任制;从文明村风“三字经”,到前苏格村理念与格言……通俗易懂的语言,显明易见的道理,将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讲堂。

村委主任吕学明告诉记者:思想文化扶贫是市审计局新一轮扶贫的突出特色。审计局包村干部编写的‘三字经’和致富理念、思想格言,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观念上的新风触动了村民心底积极向上的情感。市审计局先后两次组织68位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文登市高村镇、我市上庄镇、桃园办事处等先进镇村的发展状况及市区大项目建设现场的火热场面,让村民们的思想沸腾了。村妇女主任唐静娴说:“通过参观学习,确实让我们开阔了眼界,真正看到新农村是个什么样子,审计局支持我们到这个份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把自己的村子搞好。”

扶贫帮困办实事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入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空对空’、喊口号。”审计局领导如是说。

2004年4月份,市审计局包扶该村以来,为村里新盖了10间200多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室,开挖了1.5万立方米的平塘,解决了400多亩的粮田灌溉,还为全体村民筹集了3年的合作医疗基金等,两年时间为他们办了11件实事。今年,新一轮包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审计局着力帮助包扶村群众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脏乱差”等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仅一个月时间就又为包扶村做了10件实事:投资3.5万元帮扶“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硬化了4条村路,修补了600多米长出村镇路,安装了19盏路灯,制作了4个村庄指示牌,栽植3000多棵绿化苗木,发动群众清理了街头的“三大堆”,在村东和村西修建了2处垃圾场,利用村西空闲地规划了村民小公园。同时,村主要街道、公共场所、村四围墙面粉刷一新,美化了村容村貌。

在局机关,为包扶村办实事的“四个一”活动扎实开展。“四个一”即:每名科级干部和每个科室年内至少要为包扶村办一件实事;每名科级干部和每个科室负责包扶一个月;每名科长以上干部负责联系一个致富户和一个贫困户;每名机关干部年内在包扶村调研走访时间不少于一个周。“五一”期间,局机关干部挨家走访了18个贫困户和18个致富户,落实了全员包村工作责任制。18名科长以上干部主动为贫困户捐助现金、大米、面粉、衣物、化肥、地膜等折款13000多元。

姚学卫是审计局包扶的前苏格村有名的贫困户,他长年患有肺结核和糖尿病,生活非常贫困。当审计局经贸审计科科长刘立新将200元现金和1袋大米交到他们手中时,姚学卫和妻子感激地掉下了眼泪。姚学卫的妻子说:“审计局对我们村子的无私帮助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今天又对我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心里真是无比温暖,我们今后一定鼓起生活的勇气……”

凝心聚力谋发展

审计局实实在在的包扶扶行动,让群众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激发了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村里开展的各项活动,村民们都全力支持、踊跃参与。

村路整修要拆除20多处超标猪舍、草厦,没有一家村民闹意见;村容绿化要占用部分菜地,没有一户讲条件;清理门前“三大堆”令出即行;整修路面、安装路灯、栽植苗木,男女老少齐上阵。老党员姚学福和村民姚学时及部分村干部家属起早贪黑,最晚干到晚上8点多,白天在外上班的同志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见缝插针也要来搭把手。更让审计干部感动的是,不管什么时候,工程修到哪家门前,门口都摆着一个小桌,上面放着茶水、鸡蛋、花生米……

在前苏格村村委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前苏格村硬化村路捐款公告”,公告上详细记录着包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及村民的捐款情况。审计局包村干部邱仲坤告诉记者,为村里修路的过程中,为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本着“量力而行,重在参与”的原则,审计局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组织了硬化村路捐款活动。一时间,前苏格村掀起了捐款热潮。全村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小学生,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员踊跃捐款,他们或5元或10元,或100元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仅2天多的时间,全村119户全部捐款,捐款人数150人,捐款总额为12200多元,户均100多元。许多村民还主动捐献石料,共计150多方。村民王仁芬高兴地说,“现在不仅村容村貌变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变了,现在村里不管有什么事,大伙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不愁发展不起来!”

配发言论:

思想决定行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新农村建设精神刚下来,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审计局的做法具有鲜明的特点,给人以启示。

一是强化思想文化渗透,从根本上扶贫。二是做到了“全员参与”。三是村民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四是村干部和党员及村民代表的表率作用特别好。五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五个特点中,思想文化扶贫是“纲”,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是“线”,最终的结果是,网聚了人心,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贫困村之所以贫穷,根源在于思想观念的保守陈旧。观念转变是最彻底的转变,思想解放是最彻底的解放。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先进的思想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农村干部群众在加快发展、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持久的影响。观摩学习以及先进文化理念的提出、讨论、修订本身就是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的过程,也是提升村民素质的有效措施。

内陆范文篇7

(一)在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到2006年止,西南六省市办成经济联合协作目超万项,相互投资为3000多亿元。2005年,六省通过经济协调会共引进到位资金364.24亿元。2007年,重庆作为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第21次会议主席方,着力推进交通、能源、旅游等合作重点专题,与西南各方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709个,到位资金41.7亿元。

(二)重视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的经济协调重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H”型布局中的西部主要节点,在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川渝合作不断深化川渝合作由来已久,以前基本上是竞争大于合作,区域合作真正实质性地推进是近几年的事情。2007年4月份,川渝成功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共建成渝经济区成为促进川渝合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拉开了川渝新一轮战略合作的序幕。

重庆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方面:在区域合作中承接产业转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竟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市场准入方面:行政束缚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

(三)合作机制方面:协商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和落实,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对内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对外开放进程。

重庆发展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争取重庆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重庆的经济实力在西部各省区中属于中等水平,更不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只有积极与周边地区展开经济合作,才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并借助合作的整体力量取得在金国经济中的话语权。

(二)与时俱进探索发展区域合作的新境界。第一,金额危机孕育发展机遇,通过区域合作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第二,实施有效的区域合作能够减轻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三)先行一步,做好区域合作的规划与准备。区域合作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将其影响降至最低的良策。重庆要先行一步,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待经济形势发展明朗后抢占先机,及时实施区域合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四)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区域合作。层次一:在传统的西南一线、长江_线的基础上波浪式推进区域合作。层次二:依托交通线推进区域合作。层次三:跨区域开展经济合作。

(五)注重科学技术引领,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的技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中谋发展,在合作中求突破,进而通过科技合作探索和深化区域合作。把握经济发展转型中“&D”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规律,注重通过“研发中心地区间移动”把握区域合作新机遇。

(六)注重依托产业链方式与产业集群方式拓展区域合作新途径。从产业层面来看,要依据重庆的资源察赋、经济基础条件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点产业,依托产业链方式和产业集群方式推进区域合作。重点发展的产业有:制造业、轻材料、铝合金、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微电子产业等。

内陆范文篇8

1.3.3内陆核心区的特点。①地处我国国土的中央部位和心脏地带,是全国的交通中枢,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必经之地。在我国“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中,至少有四纵、四横穿越本区。②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在古代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文化底蕴。③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当今我国内陆经济规模最大、固定资产存量最多、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科技力量最强的地区,堪称我国内地生产力配置的重心地带,因而具备了形成增长极的实力基础。④拥有众多人口(近3亿)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也是建立大规模加工工业和形成强大增长极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⑤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传统体制在这里的存量最大。因此,今后将成为体制改革攻坚战的主要战场。⑥距海较远(除河南之外,川、渝、陕、鄂都不与沿海省份接壤),大部分位于沿海增长极的辐射半径以外,不象近海内陆区那样便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自行培育增长极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⑦培育增长极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带动深远内陆区的发展。因为深远内陆区既得不到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又缺乏自行培育增长极所必需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所以,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本区的辐射与带动。⑧由于距海较远,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那些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产业和产品除外),因此只能形成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1.3.4深远内陆区的特点:①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而人口却超负荷)。②地处全国的上风区和上水区,既是“江河源”,也是“风沙源”和“泥沙源”,因而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今后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应该是维护生态环境,而对经济开发的地域范围则必须予以严格的限制。③现有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多为嵌入式发展,与周围的地方经济缺乏有机的联系;农业多为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单产甚低。④内部有若干资源富集地(如蒙陕宁能源基地、攀西—六盘水地区、柴达木盆地),今后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料和能源基地。但是,为了缩短运距、降低物流成本,产出的原料和能源应主要供给内陆核心区而不是沿海区。⑤既远离海洋,又不靠边境,因此,在全国五大类型区中,发展外向型经的条件最差。⑥只有在内陆核心区形成强大的增长极,才能对本区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1.3.5沿边区的特点。可以(而且也应该)利用邻国的资源和市场来谋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本区地处边疆、拥有边境线和边贸口岸,而且也是考虑到:①地处边陲,远离内地市场,较高的运费使其产品在内地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与其不惜代价挤入内地市场,还不如大力开拓距离较近的邻国市场。②因远离海洋而难以利用出海口和出海通道进入国际市场,故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拥有边境线和边贸口岸的优势来积极开拓邻国市场。③不仅远离沿海的增长极,而且距离内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即内陆核心区)也比较远。因此,既不象近海内陆区那样易于接受沿海区的辐射与带动,也不象深远内陆区那样可以接受内陆核心区的辐射与带动。面对这种状况,本区应充分发挥自身“沿边”的优势,通过与邻近国家拓展经贸关系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辐射。

1.4对未来全国地域分工的设想

1.4.1沿海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第一梯队,出口创汇的第一主力,应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高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医学论文我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的第一主力;制度创新的开路先锋);辐射和带动近海内陆区的发展,并尽可能将辐射范围向内陆纵深地区延伸。

1.4.2近海内陆区:沿海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第二梯队,出口创汇的第二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适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

1.4.3内陆核心区:我国内地的经济重心区;因产品以内销为主而呈现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稳定器;我国科技创新的第二主力;体制改革攻坚战的主要战场;辐射和带动深远内陆区的发展,并协助沿海区带动近海内陆区的发展。

1.4.4深远内陆区:扶贫攻关的主要承担者;维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为全国提供生态保障;为内陆核心区的加工工业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在基础设施等相关条件具备之后,可承接来自内陆核心区的产业梯度转移。

1.4.5沿边区:背靠内地,面向周边邻国开拓市场,积极参与区域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力争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

就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市场而言,沿海区应该大进大出

(目前已初步实现大出,但在原料供应上还远未做到大进);近海内陆区目前是小进小出,但经过努力应该能达到中进中出;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目前是、今后也仍将是小进小出甚至不进不出;沿边区也有可能达到中进中出甚至大进大出,但主要是面向邻国市场而不象沿海区那样面向全球市场。

1.5内陆增长极的培育与全国物流格局的改变

继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在我国最有可能形成新增长极的地区是内陆核心区。

1.5.1区位优势:在我国版图上的居中位置,在全国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

1.5.2经济存量优势:是指现有的经济规模、产业基础和固定资产存量。1998年,川、陕、豫、鄂的GDP之和占全国17.5%[2]。河南和湖北分别是中部第一、第二经济大省,陕西、四川分别是西北和西南的第一经济大省。

1.5.3市场优势:巨大的人口规模(1998年,川、渝、陕、豫、鄂的总人口达2.9816亿[2],超过除中、印之外的任何国家)。居中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众多的邻省接壤,而作为全国交通网的枢纽则意味着对全国各地都有良好的可通达性。因此,这4省1市不仅本身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而且还具有向省外、区外拓展市场的便利条件。今后,只要肯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凡是以占领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投资项目都有可能首先选择在内陆核心区落脚生根。

1.5.4科教优势:鄂、陕、川、渝3省1市是我国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高等教育最发达、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作为我国的战略后方和三线建设的主战场,陕、川、渝还是全国军工最发达、国防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

之所以要在我国内地培育新的增长极,主要是基于下列考虑:①导致我国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生产分布愈来愈向沿海集中的同时,人口分布却并未出现同样的变化趋势[3]。因此,除非今后对全国的人口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否则要想缩小地区差距,就必须在内地建立起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产业基础。②虽然在我国沿海已形成几个强大的增长极,但由于其辐射效应受到距离衰减律的制约,因而对拥有数亿人口的内陆纵深地区基本上不起作用。③由于内陆核心区在我国版图上的居中位置,除了黑龙江、吉林、新疆之外的所有其它内陆省份都与之接壤。因此,如果在内陆核心区形成强大的增长极,其辐射范围将相当广阔,对我国整个内陆地区具有广泛、全面的带动作用。

在内地培育新的增长极不仅有必要、有可能,而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正在朝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向演变:①近年来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从长远来看是难以为继的,预计今后将逐渐由高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和低速增长。与此相适应,我国也将逐渐由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产业有可能摆脱对沿海区位的依赖而实现向内地的梯度转移。②在沿海发达地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愈来愈少。而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促使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动因(注:出口外销型产业主要是转移到近海内陆区,而内销型产业则有可能向内陆纵深地区转移)。③入世过渡期结束后,进口关税进一步削减,沿海地区使用进口矿物原料的成本也随之而降低,从而有可能逐步实现矿物原料的“逆进口替代”(即以进口替代国内生产)。这样一来,原先由中西部供给沿海地区的大量矿物原料和能源便可留在中西部供给当地的加工制造业。

长期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西能东输”、“西料东运”来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料。但是,要想以更大的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沿海地区建设真正的“世界工厂”,就必须以“世界原料仓库”和“世界能源库”来与之匹配。因此,沿海地区今后应以“外料(能)登陆”(从国外进口原料和能源)来取代“西能东输”和“西料东运”①。

但是,“外料(能)登陆”只能满足沿海地区的需求,而对广大内地则无济于事。因为一旦登陆,其后的陆路运输成本将大大高于海运成本。所以,“外料(能)”登陆后惟有供给沿海地区使用(那些比重较小、便于输送的轻质原料和能源还可供给近海内陆区),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如果要实施“外料(能)内运”(把进口的能源和原料运往内地),则只能是有限的、近距离的“内运”,而大规模、远距离的“内运”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如果原先依赖“西能东输”、“西料东运”的沿海地区转而依靠“外料(能)登陆”,那末“西料”和“西能”便不再象以往那样大规模、远距离地东运,这将大大减少全国的货物周转量,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而代替沿海地区消化“西料”、“西能”的是内陆核心区,因为这里集中了我国内地的大部分工业,但因地处内陆纵深而不能指望“外料(能)内运”,只能利用“西料”、“西能”。

由此看来,今后很可能在我国沿海和内陆纵深地区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供给—加工制造—市场销售”体系:第一个“资源—加工—市场”体系,其加工制造在我国的沿海地区(今后还将扩展到近海内陆区),而资源和市场这两部分主要在国外。也就是说,资源供给以进口为主、国内供给为辅,产品则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第二个“资源—加工—市场”体系,其资源分布在我国内地(主要是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加工制造主要在内陆核心区(今后会逐渐向深远内陆区扩散),产品以内销为主。

上述这两个“资源—加工—市场”体系,可分别称之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工厂”。面对巨大无比的人口规模、异常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应着眼于建设两个工厂:在沿海区和近海内陆区建设“世界工厂”,在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建设“中国工厂”。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中华民族从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

要在沿海区和近海内陆区建成“世界工厂”,就必须以“外料(能)登陆”来取代“西能东输”和“西料东运”;而要在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建成“中国工厂”,就必须把“西能东输”、“西料东运”改为“西料(能)西用”。

2综合经济区的划分

因为缺乏科学、统一的区划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区划工作者或是根据经验、推断,或是自行选用一些指标与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区划方案,因而导致形形色色的方案层出不穷[4,5]。其中有些方案因选用同质性的指标(如自然条件类似、资源禀赋相同、经济结构相似、发展水平相近)而忽视了综合经济区的非同一性原则,这样划分出来的与其说是综合经济区,还不如说是经济类型区[6]。

本文对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在上述“五分法”经济类型区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对同质性的五大类型区(或曰五大经济地带)合纵连横、跨地带组合来构成异质性的综合经济区,组合的原则是地域相邻、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搭配、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口岸与腹地相连、辐射源与受辐射区相连、产业梯度转移的转出区与承接区相连。这样便可体现出综合经济区的非同一性(区内经济结构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性)的特点,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2.1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新方案

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划定五大辐射圈。所谓“辐射圈”和“独立辐射区”都是对综合经济区的表述形式。因为综合经济区的构成要遵循非同一性原则(区内各地因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形成互补),所以,一个综合经济区通常由某一个发达地区(称为“辐射源”)加上周围的欠发达地区(称为“受辐射区”)共同组成,即由辐射源和受辐射区共同组成一个“辐射圈”,一个综合经济区就是一个辐射圈。

2.1.1北部沿海辐射圈(又称“环渤海辐射圈”):以沿海区的北段(京津冀鲁辽)为辐射源,受辐射区主要是近海内陆区中的“环渤海后院区”(吉林、内蒙古大部、山西),还有内陆核心区的东北部(河南)。在全国五大辐射圈中,本辐射圈的情况最复杂,因为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实际上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亚辐射圈。①北向辐射圈:以辽中南地区为辐射源,其辐射范围在东北的中、南部。②西向(北路)辐射圈:以京津唐地区为辐射源,其辐射范围在华北的北部。③西向(南路)辐射圈:以胶东半岛和胶济沿线地区为辐射源,其辐射范围在华北的南部。

2.1.2东部沿海辐射圈(又称“长三角辐射圈”):以沿海区的中段(沪苏浙)为辐射源,受辐射区不仅包括近海内陆区中的“长三角后院区”(安徽、江西北部),而且还扩展到内陆核心区的东部(湖北、河南)。

2.1.3南部沿海辐射圈(又称“珠三角辐射圈”):以沿海区南段的广东为辐射源,受辐射区主要是与广东相邻的各省(包括广西、湖南、江西南部、海南,但不包括福建),还有内陆核心区的东南部(湖北)。

2.1.4北方内陆辐射圈:以内陆核心区的北部(河南、陕西的关中地区)为辐射源,以深远内陆区的北部(陕北、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的阿拉善盟)为受辐射区。本辐射圈的范围相当于大西北地区去掉新疆、加上河南。

2.1.5南方内陆辐射圈:以内陆核心区的南部(湖北、四川东部、重庆)为辐射源,以深远内陆区的南部(贵州、四川西部、云南的昭通地区)为受辐射区。本辐射圈的范围大致相当于西南地区去掉云南、加上湖北。

而未被纳入上述五大辐射圈的地区又可分为四个独立辐射区:①远东北独立辐射区:黑龙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②远西北独立辐射区:新疆,西藏的阿里地区。③西南边疆独立辐射区:云南(昭通地区除外)。④东南沿海独立辐射区:主要是福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粤东、浙南。

近来,有学者(周一星、张莉,2003)通过对地域经济联系(包括内向型联系和外向型联系)的实证分析来划定城市经济区[7](注:所谓城市经济区,实际上是综合经济区的一种表述形式)。如果把这种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出的区划方案与本方案加以对照便可发现,两者的绝大部分是相同或相近的。这说明本方案能够经得起实证分析的检验,与经验事实也大体吻合。

2.2设计本方案的基本思路

2.2.1以沿海的三大经济重心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作为辐射源,以邻近这三者的内陆省份作为受辐射区,分别构建三个沿海辐射圈。由于沿海是我国的发达地区,这里的三个重心区实力雄厚、能量巨大,为了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在内陆各省中,凡是距离海洋较近的都尽可能划入沿海辐射圈。

2.2.2由于我国的陆地纵深大、东西向延伸的距离远,仅靠东部沿海的几个增长极,其辐射范围难以涵盖距海较远的内陆纵深地区。因此,在位于沿海重心区辐射半径以外的内陆纵深地区,应自行培育增长极,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内陆辐射圈。

2.2.3把内陆纵深地区整合为南、北两大辐射圈,是因为构建内陆辐射圈应以中西部四个最大的城市群(武汉、成渝、关中、郑洛汴)为核心。但与沿海三大重心区相比,这几个内陆城市群的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弥补此缺陷的办法就是联合。比较可行的是搞两两联合。但究竟是沿南北向搞两两联合(武汉+郑洛汴、成渝+关中),还是沿东西向搞两两联合(武汉+成渝、关中+郑洛汴),笔者认为应选择后者,因为这与我国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的方向相一致,与沿海增长极向内陆传导辐射能的方向相一致,与建设沿江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战略相吻合。

2.2.4北方内陆辐射圈的范围相当于西北地区去掉新疆、加上河南,南方内陆辐射圈则相当于西南地区去掉云南、加上湖北。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西南、西北地区自身的辐射源(成渝、关中)实力有限,又因深居内陆而得不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因此选择鄂、豫两省分别与西南、西北结合,旨在借助于这两个中部经济大省来充实和加强西南、西北的辐射源,并充当沿海发达地区向西南、西北辐射的传导器。而让新疆和云南自立门户是因为二者只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便可获得所需的发展动力,所以并非一定要依赖关中、成渝的辐射。

2.2.5所谓“独立辐射区”,就是不属于上述五大辐射圈的范围,因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既不能或不必接受其它地区的辐射,又不具备辐射其它地区的条件或能力。在四个独立辐射区中,黑龙江、新疆、云南分别是东北、西北、西南这三大边贸区的龙头,三者都有可能不依赖其它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而自行闯出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之路;另一个独立辐射区是沿海的福建,该省虽然经济发达,但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外省的联系相对较少。

2.2.6在制订综合经济区划方案时,通常都要尽量避免不同经济区的范围出现重叠。而在本方案中却把鄂、豫两省特意安排为多个辐射圈的重叠区──河南属于三个辐射圈(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方内陆),湖北也属于三个辐射圈(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南方内陆)。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基于鄂、豫两省自身的特点,二是出于带动西南、西北地区发展的需要。

因为鄂、豫两省既拥有“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又是全国的交通中枢,所以最适合充当辐射传导器的角色,即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并将其传递给西部的深远内陆地区,从而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而正是出于承东启西的需要,对鄂、豫两省在不同的辐射圈中分别给予不同的定位(在沿海辐射圈中是作为受辐射区,而在内陆辐射圈中则充当辐射源)。

2.3对部分省区的附加说明

山东虽然是北方第一经济大省,但缺乏象香港、上海、北京那样的超级城市,山东诸港口的腹地也局限于本省,因而未能对内陆省份起到应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山东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有点类似于福建那样的独立辐射区[8]。但与福建不同的是,山东与省外联系不畅的原因并非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如受到山地阻隔),而是因为交通建设不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将山东省内的交通网与我国北方主要的东西向运输通道(尤其是陇海、兰新线)实现全面对接。

仅靠陕西关中地区来辐射和带动地域辽阔的大西北,这显然力不从心。因此,以河南来充当关中地区的强大后盾,把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与全国著名的科技、高教和军工大省结合起来,由两者共同带动大西北(新疆除外)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辐射圈称为“北方内陆辐射圈”。河南既是大西北通往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必经之地[9],又可把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能传递给大西北。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人口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今后河南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而作为内陆省份又不象沿海地区那样便于从海外获取资源和市场。

因此,今后河南的原料供给和产成品销售将愈来愈多地仰赖西北各省,从而为建成陆桥经济带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关中、郑洛汴这两大城市群相距较近,预计今后将东西衔接、首尾相连,沿着陇海线形成东起开封、西至宝鸡的城市连绵带,成为北方内陆地区最大的城市带,也是陆桥经济带的主体与核心。

过去,人们常把江西、湖南与湖北一起划入华中经济区。其实,湘、赣二省的首要经济联系对象分别是广东和浙江[10]。因此,本方案把湘、赣划入沿海辐射圈,以便充分发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辐射作用。

虽然湖北不与沿海省份接壤,但作为全国的交通中枢,有通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容量运输通道。作为全国实力最强的两大增长极,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辐射范围不仅涵盖与之相邻的近海内陆区,而且可进一步延伸到内陆纵深的湖北。湖北一向被视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我国内地最大的城市武汉,今后也可能会形成一个颇有份量的增长极。但因位于其东、南的各省已被纳入沿海辐射圈,武汉的辐射作用应主要针对西、北这两个方向(注:河南和四川均以湖北为首要经济联系对象[11]),以便在长三角与我国西部、珠三角与我国北方之间充当辐射传导器。随着三峡建库后川江航运能力的提升、沿江铁路(宜昌—万州)段的建设和“西电东输”中通道的启动,今后湖北与川、渝的经济联系将更趋密切,从而为武汉、成渝两大城市群联手打造沿江经济带(西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福建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但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有自己的出海口,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象内陆欠发达地区那样依赖长三角或珠三角的辐射。另一方面,福建对其它省份也很难产生辐射。因武夷山横亘于西、仙霞岭盘踞于北,与外省的联系受阻;唯一与福建接壤的内陆省份──江西已纳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辐射范围。因此,对福建来说,最主要的辐射现象发生在省内,即闽东南对闽北、闽中、闽西的辐射。今后,如果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并逐渐走向经济一体化,福建就有可能与台湾共同组成一个综合经济区,其范围除了闽、台之外,还可能包括粤东、浙南。

东北三省资源互补、经济联系密切,具有较完整的地域结构,因此历来被视为统一的东北经济区。为什么本方案把东北一分为二,单独把黑龙江划出去列为独立辐射区?这一是因为“辽老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相对较慢,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这严重影响了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二是因为东北的多种自然资源经长期大规模开发后渐趋枯竭,资源型产业整体萎缩,其矿产品和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将愈来愈大,因分别从南(经海路)、北(经陆路)两个方向输入而形成南、北两大供应圈。黑龙江虽然地处内陆,却拥有东出、西进、南下等多条外贸通道,可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因此,哈尔滨在20世纪前期曾经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当时在中国东北有两个双核结构并存(沈阳—大连、哈尔滨—海参崴)。虽然黑龙江的经贸优势只是体现在对俄贸易上,但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市场容量相当可观,又因为畸形的经济结构,农业和轻工业很不发达,消费品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尤其如此),这对于黑龙江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有利。凭借这样的优势,黑龙江便具备了自立门户、自我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因而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其单列为一区。

新疆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缺水和地理位置过于偏远。职称论文因远离内地各省,新疆得不到发达地区的辐射。人口不多,场容量有限,又因为运距长、运费高而难以打入内地市场。但是,新疆位于“四亚”(东亚、中亚、北亚、南亚)结合部,与8个邻国接壤,还可经大陆桥通往西亚、欧洲。由于中亚各国的经济结构畸形、单一,对外来商品的依赖性较大,其市场容量相当可观。中亚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在资源品种上与新疆互补。因此,与黑龙江一样,新疆也可利用邻国的资源和市场大做文章。象新疆这样的边远省区,只有“以外补内”(以发展外向型经济来弥补远离内地市场的缺陷)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以往,云南总是与贵州一起被纳入以四川为龙头的西南经济区。虽然四川也算是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但并不是经济强省,更不是富省。在四川(包括重庆)内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因此,除了带动省内的大片欠发达地区之外,成渝都市圈可能尚有余力辐射和带动贵州一省,但要带动云、贵两省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云、贵两省相比,贵州的经济水平更低,但与成渝地区相距更近、交通条件也稍好一些,因而比云南更需要、也更有条件接受成渝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但是另一方面,云南也拥有贵州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位于“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结合部,并且是我国开辟印度洋出海口的必经通道,云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当然,要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前提是搞好相关的交通建设(如泛亚铁路、中印缅铁路、中缅输油管)。

与新疆不同,内蒙古和西藏都不能成为独立辐射区。因为内蒙古地跨“三北”,其东、中、西部分别与东北、华北、西北的邻省联系密切,而其自身则不能构成一个单独的经济区。西藏则因为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经济规模太小(不及新疆的1/10)、对内地的依赖性太大而不可能成为独立辐射区(注:即使整个青藏高原也不足以构成一个单独的经济区)。由于距离和交通上的原因,西藏与新疆一样也得不到内地的辐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藏不属于任何一个辐射圈。但是作为全国各省共同的支援对象,西藏又处于所有各大辐射圈的共同影响下。而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情况又有点特殊,因其对外联系主要靠新藏公路,在经济上附属于新疆,故应划入远西北独立辐射区。

参考文献:

[1]杨明洪,孙继琼.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复旦学报(社),2006,(1):84-89.

[2]陈耀西,陈红根.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国防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46-49.

[3]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79-86.

[4]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刘勇.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5,60(3):361-370.

[7]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58(2):271-284.

[8]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00,20(1):18-24.

[9]张莉.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1):99-103.

内陆范文篇9

关键词:西部;内陆无水港;建设运营模式

一、前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具有较大的物流产业发展潜力。但同时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远离国际海运航线,经贸运输业和其配套设施的相对滞后,形成了物流成本高的天然劣势,直接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在中央继续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及网络的建设力度,希望借助现代物流业平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节点,希望通过在内陆地区拓展枢纽港口功能,争取到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更多的货源。向西部地区延伸港口功能,建立无水港,打造现代物流中心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国内外无水港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交通领域多式联运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物流业从以沿海港口为中心的模式向延伸与拓展到内陆地区的物流链的模式转变。在内陆地区建设无水港,拓展枢纽港口的功能,同时作为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工业及商务服务中心,实现国际与区域商贸物流链的畅通,打造内陆地区现代物流的基础平台。

2.1国外无水港的发展现状

欧美国家和相关组织在无水港的建设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和经验成果。美国多式联运尤其是海铁联运的发展,在远离海港的内陆城市,开通铁路集装箱班列,陆上补充以集装箱货车运输,实施海关监管放行业务等,形成了无水港运营模式;西班牙应运输货物到港口的需求,规划建立内陆无水港,集装箱场站以及各大航运公司的加盟都促进了无水港的进一步发展;新西兰的港口与地方企业合资建立具有保税功能的无水港,周边多种便捷的货运网络、优惠政策与多种增值服务、不断投资完善的基础设施等都为港口吸引到更多货源;本世纪初,欧洲内河-海洋运输联盟制定以海港为门户,以内河港口为腹地货物集散物流中心的欧洲航运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包括航运运输网络在内的统一的多式联运网络,全面提高航运能力。

2.2国内无水港的发展现状

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了内陆无水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借鉴国外无水港的成功经验,主要以三种模式发展:模式一,沿海港口为争取货源主动与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天津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内地建立了12个无水港,通过“海铁联运”使天津港通往内地的通道得以畅通,货源得到保障,进出口总值上涨迅猛。模式二,内陆地区为发展本地经济建立无水港。西安为了突出西安国际化地位,发挥西安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作用,在提出建立西安国际港区。模式三,沿海港口和内陆地区为各自发展的需要合作建立无水港。以大连为门户,在长春、哈尔滨、沈阳建立的内陆无水港,使大连的货源辐射腹地扩大至整个东北三省,内陆三大城市也因为无水港的建设而大大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无水港的运营为当地资源的出口外贸打开了一条通道,促进了当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内陆无水港的新生性和复杂性,导致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面临一些问题:①内陆无水港内涵与实质的定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特征、类型与发展规律等缺乏理论层面的系统描述;

②内陆无水港功能比较单一,需要不断完善、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

③内陆口岸功能相对不够完善,加强海关与内陆无水港的通关互动,完善相关电子单证体系,深入研究开发便捷通关系统;

④西部内陆无水港运营与发展,需政府组织与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促进共赢互利局面形成。

三、无水港内涵与分类

内陆范文篇10

1.1无水港的内涵

所谓无水港,就是依托相应沿海港口,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和多式联运方式,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内容的口岸监管、港口服务功能的大型区域物流服务平台,兼具物流中心(供应链节点)、多式联运集散地和信息交汇平台三种性质。首先,无水港应是其所参与的沿海港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沿海港口紧密联系,起着为后者集疏货物的基础作用。无水港是港口口岸功能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和前移,最终将以“逻辑海港”的形态存在。对内陆腹地的进口而言,所有海港功能后移至内陆无水港;对内陆腹地出口而言,所有海港功能前移至内陆无水港。其运作是否高效关系整个链条的效率。无水港作为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将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功能及其增值服务在内的集港口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其次,无水港应是内陆腹地的多式联运集散地。无水港作为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散中心和控制中心,控制着基础交通资源和相关物流资源。集约化使用不同运输方式进行协调作业,为客户提供方便和快捷的服务,是多式联运能够发挥优势的关键所在。作为多式联运集散地的无水港,理应具备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整合能力和在港口物流与内陆物流资源的协调优化配置作用。再次,无水港应是信息交汇平台。无水港作为拥有港口功能的特殊发展区域,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职能部门及港口当局、船公司和货主等。无水港作为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口岸及区域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共享,协调各监管部门及多式联运各方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需求,实现货物各节点的运输、仓储等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通关及检验检疫。

1.2无水港的优点

“无水港”作为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内陆集装箱运输的枢纽,是集装箱货物的集散地以及集卡之间、集卡与火车之间的衔接点;为沿海港口提供了集聚输运货物的作用;也为内陆企业便捷了报关报检等相关业务;把港口的部分功能迁移至内陆地区完成,舒缓了沿海港口的压力等。综合而言,无水港具有以下几点优点:①增加贸易流量;②扩大现有海港的容量;③降低货物门到门的运价;④降低总运输成本;⑤优化使用公路和铁路运输;⑥更好的利用港口的吞吐能力;⑦有利于集装箱普遍使用;⑧有利于多事联运的发展;⑨减小环境问题和空气污染。

2.我国无水港发展现状

2.1我国无水港群雏形初现,但建设弊端渐现

自2002年10月首开具有无水港性质的朝阳口岸后,无水港建设得到了沿海港口和内陆腹地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中国无水港的建设走势可以准确地表述为:从北到南,由东至西。从北部的天津港、大连港逐步向南推进到宁波港,再到珠三角、北部湾及海西地区也奋起直追,向内陆无水港货源高地进发。目前,我国无水港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港口企业为主的建设模式、内陆地区为主的建设模式、内陆和港口企业共同开发的建设模式。目前发展初具规模,从北到南已形成了4个无水港群:一是以大连为门户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无水港群;二是以天津牵头的北京、石家庄、郑州、德州、包头等中东部12个省市区无水港群;三是江浙沿海一带向华南和西南内陆辐射的金华、义乌、绍兴、余姚、衢州等无水港群;四是积极筹划的以厦门港与福州港为龙头的龙岩、三明、南平、长沙、南昌、鹰潭、赣州等海西无水港群。纵然无水港在中国的建设布局已经展开,但无水港整体的运营效果不佳,还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地域限制明显,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无水港功能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港口的设施、功能和服务以及口岸系列配套服务与无水港服务无法进行对接;沿海港口、道路运输、一关三检、金融保险、物流企业等物流机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无水港的整合进展缓慢。不少无水港遭遇上马时大张旗鼓、眼下却运营困难的尴尬境地。

2.2我国无水港整体运营效果不佳,但发展前景看好

谈及无水港运营效果不佳,不排除个别地方为搞政绩工程、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的因素,造成无水港建设表面上的繁荣。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无水港都存在运营不佳的情况,其原因值得深究。首先,无水港投资回报周期长。无水港前期建设投入巨大,运营费用不菲,直接回报较低,使得无水港即时的经济效益很不明显。特别是在无水港的建设初期,如果没有政府公共资金的支持,完全依靠港口企业、私有资本的投入,会造成无水港的负债运营,增加无水港的运营成本,降低无水港服务的竞争力和对市场客户的吸引力。在无水港运营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却没有足够货源量的支持,出现设施设备闲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亏损的严重程度。其次,内陆腹地的经济推动力和货源量不足。当前,大部分腹地外向型经济不活跃,适箱货源短缺。无水港在投入运营中缺少现时的货量支持,出现“有港无货”的情况。无水港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也只有在无水港货源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得以实现,而经济推动力和货源量不足这一状况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各地纷纷上马无水港项目,造成无水港网络布局不能得到合理规划,导致无水港辐射区域经济腹地的叠加,不利于无水港群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再次,无水港模式不能得到货主的大力支持。无水港本身是一个较新的名词,普及程度不够。即使无水港模式有着诸多优势,广大货主还是选择传统的运作方式,业务量不大也不足为奇。加上无水港的相关对接政策没有真正落实。例如无水港内在功能要求具备在当地一次性办结海关手续,但目前海关现有的通关模式均难以满足。目前绝大部分无水港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口岸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只能起到单纯的内陆货运场站的作用,在效率和效益方面都没有优势,对广大货主缺失吸引力。

3.无水港物流网络的意义

3.1沿海港口方面

3.1.1扩大了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范围,提升沿海港口的竞争力

具有广阔经济腹地的港口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如果过于单一的依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喂给港,其发展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威胁。因此沿海港口和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将港口的功能“内迁”至内陆地区,扩大了港口的辐射面积,将无水港城市的区位优势延伸为具有沿海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优势,实现了沿海港口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现代无水港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沿海港口口岸功能的区域物流中心,作为沿海港口参与供应链的重要一个节点,为沿海港口起着集聚疏散的作用。因此无水港的建设不仅扩大沿海港口的腹地和增加货源,同时无水港物流网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供应链是否流通顺畅,进而影响沿海港口功能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1.2缓解了沿海港口集疏能力不足的局面

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就是讲即使其他所有方面的都是最优,但是由于某一块的缺失或不足,那整体上的评分还是取决于那块缺失的或不足的能力,最终的能力还是差的。由于码头的土地资源有限,常会发生库场能力或集疏运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港口拥堵的现象。而无水港有着集货的功能,可改变零星的货物长期以来单独送到港口的状况,通过从货主企业中汇集货物,将货物成批的运输到港口,从而缓解港口集疏运紧张的局面。同时无水港物流网络组织会动态的,自适应性的调整整个网络系统的均衡,使得每批货物能顺畅的通过港口,而不会在港口中有过长的等待时间,造成拥挤现象。

3.2无水港方面

毋庸置疑无水港的建立对发展当地经济、促进沿海港口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发展无水港,推进跨区域的口岸合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的无水港建设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设施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具有枢纽性质的内陆港。而港口必须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吸引更多的货源、物流公司等相关公司入驻,所以其功能和运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从无水港的功能上我们可以看出:无水港并非一个简单的结点,而是一种高效的物流组织,其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水港的建设涉及了企业、港口、海关、商品检验检疫部门、银行、地方政府等多个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具备了才能建成一个无水港。如果无水港失去了任何一方参与都会对其功能和自身的发展会有所影响,也失去了当初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而在众多参与方中,沿海枢纽港口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对内陆无水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持作用。因此无水港就可以通过物流网络借助沿海枢纽港口企业丰富的经营经验、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再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其运作效率,最终实现其自身的迅速发展。

3.3其他方面

3.3.1对企业的影响

内陆各类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都要到港口、沿边口岸办理货物的转关或结关手续,以致要多次往返企业所在地和口岸之间,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延迟了货物投入市场的时间,增加了物流成本。合理的无水港物流网络不仅可以便捷企业就可以就近在内陆港办理货物的各种进出口通关手续,提高效率,又可以让企业能以最小的物流成本使货物通关,节约了成本。

3.3.2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

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和管理形式,已被国内外广泛的采用。现代的集装箱运输热潮遍及全球,各国都把集装箱运输的普及和发展作为本国货物运输现代化进程的标志。集装箱多事联运是集装箱运输的高级发展阶段,代表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集装箱是多式联运的基础,多式联运的发展会形成多式联运通道,换言之,随着集装箱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促使着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形成。而集装箱多式联运也会促进集装箱的发展。“无水港”在作用上加快了集装箱货物的流通。无水港物流网络的建立会合理配置资源,让集装箱货物能有效率、有速度的运输至货主手中,对集装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