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0:10:39

脑中风范文篇1

【论文摘要】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致脑络阻塞,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辩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缺血性脑中风属传统“中风”范畴,部分属“眩晕、头痛、风痹”等范畴。其实在《内经》里面已认识到重症中风病位在头,如“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估”,这个“上”指的就是头部,菀者,盛而上冲也。估,就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杂病论》“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这是典型的脑中风症状。但遗憾的是后世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内经》“血菀于上”学说,而逐渐形成了中经络、中脏腑之说,并沿用至今。由中经络的症状描述来看,则似乎与脑无关。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腑”学说,对脑的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元神”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动,为今天的脑中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认识到脑的作用,脑为生命之中枢,脑主神明,统管思维、运动、语言、功能协调等一切活动。但近代对这些的认识却没有进一步发扬,一直沿用古代之说,中风的学术理论千百年未变,阻碍了缺血性脑中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虽然现代医学“脑梗塞”的诊断已十分明确,但中医学界时至今日才形成“缺血性脑中风”的确切诊断。

1病名新论

“中风”是传统中医病名,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学引用了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上世纪末行业标准将中风分成“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但还没有明确指出病位在脑。本文命名的“缺血性脑中风”则进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长处,突出了“脑”的作用,更进一步准确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脑,虽然只是在传统病名前增加了一个“脑”字,但却是现代中医学在该病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时至今日中医学最为合适的病名,最终完善了该病的诊断命名。如果基层无影像学支持,只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明确是否缺血,则只能统称为“脑中风”,即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如只有头晕头痛,没有肢体不利、语言不利等症,只要影像学支持,又能排除其它脑病,亦能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与时俱进。

2病因病机探讨

2.1阳亢血菀年事渐高,脏腑渐亏,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平素阳盛之人,或房事不节,或体劳过度,暗耗肝肾阴精,或者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致阴阳失调,肝阳上亢,或先天遗传,禀赋不足,潜藏阴虚阳亢之体,加之后天养护失慎(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环境等),引发肝阳上亢。进而引起肝风内动,血随风逆,血菀于脑,血滞不散,阻闭脑络;

2.2痰瘀阻脑养护失慎,经常饱餐,肉食过多,或嗜酒成性,痰湿内生,血浊血稠,渐成瘀血,或痰痰郁化热,痰热蕴结,痰火上扰,血液瘀滞,痰瘀阻痹脑络;

2.3气虚血瘀劳倦伤脾,或年高体弱,饮食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宗气不足,运血无力,瘀血内生,或素有瘀血,随脉上行,阻闭脑络;

2.4肝肾阴虚血为阴分,若肝肾阴虚,则血液黏稠,或继而闭阻脑络。

现代中医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病机作了大量研究,病因主要集中在内风、痰、瘀说,认识上已趋于统一,“缺血性脑中风”把病位明确定在脑,从而病机作用的最终部位也就在脑,根本病机则为本虚标实。本虚者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实者风阳上扰,血瘀痰阻。脑藏元神,脑为元神之腑,有赖于气血之濡养,才能支配人的思维、肢体、语言等等,一旦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食不节、劳累、外邪等诱因下,致脑络闭阻,气血流通受阻,脑部持续缺血,元神失于气血津液之濡养,也就因之失于所主,无以支配肢体甚至丧失支配(简称元神失于支配),相应部位也就不利,根据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上有轻重之别,轻者突发头痛头晕乏力,或半身不利,口眼歪僻,语言不利。重则损害元神,神明失主,则会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燥动不安,肢体不遂,甚者息微肢冷,阴阳离决(元神与肉体分离)而死亡。

3辨证论治

3.1辨轻重传统上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原因在于对脑中风的病位不明,也不利于临床医生掌握,现代中医认识上与时俱进,既已明确病位在脑,则不应再沿用传统分法。病情之轻重与缺血部位和缺血大小有重要关系,亦直接关系到预后,故建议采用轻、中、重、极重四型分法,十分直观易于掌握,现代医学对此已分得十分详尽。轻度:神志清楚,肌力3级以上。中度:神志清楚,肌力2~3级。重度:神志模糊,肌力0~2级。极重度:昏迷,肌力0~1级。

3.2辨虚实本病可分虚证实证,以及虚实夹杂,凡面赤面垢,气粗躁动,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者为实;而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或少苔无苔,脉细弱,甚至气微息弱,汗出肢冷者为虚,初发者常以标实为先为急,后期则多见本虚或虚实夹杂。

3.3分型论治

3.3.1阳亢血菀(肝阳化风)症见肢体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头痛,重则昏仆不省,或躁动,口臭气粗,或有鼾声,面垢或暗红或浊,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干或黄厚腻,脉弦数或弦滑数。平素可有头晕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脉。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20g、川牛膝10g、杜仲10g、山栀子12g、生地20g、桑寄生15g、川断15g、大黄10g、枳实10g、水蛭10g、地龙10g、羚羊骨15g、鸡血藤15g、当归12g、石菖蒲10g、郁金15g、夏枯草10g等,大黄视病情可后下。亦可静滴醒脑静、清开灵等,重者合安宫牛黄丸或新雪丹服之,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3.3.2痰瘀阻脑症见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昏迷不醒,或偏重于痰或偏重于瘀。痰热重者舌红苔黄厚甚至厚腻,脉滑数;痰热不重而偏于痰湿者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细滑。是痰是瘀看舌象,舌苔厚腻必为痰,舌有瘀斑必是瘀。治以涤痰化浊,活血通脉。者予化痰通络醒脑汤:制半夏12g、胆南星10g、泽泻12g、竹茹6g、橘红或陈皮1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0g、丹参15g、全蝎10g、黄芪30g、地龙10g、山栀子12g、川断15g、大黄10g、水蛭10g、羚羊骨15g、鸡血藤15g、石菖蒲10g、郁金15g等。瘀重者重用活血通络之品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土鳖虫等。亦可静滴醒脑静、清开灵等,可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服之。

3.3.3气虚血瘀症见歪僻不遂,或语言不利等症,甚则昏仆不省人事。平时可有头晕、肢麻、乏力等症。舌质淡暗或暗红、舌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弦或涩,或脉律不齐。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益气通脉活血汤加减:黄芪30~100g、党参15g、天麻10g、全蝎10g、川芎10g、丹参15g、当归10g、鸡血藤15g、地龙10g、石菖蒲10g、郁金15g、杜仲10g、续断15g等。如有气滞者则去补气之党参黄芪,改用理气之品如木香、枳壳、路路通、沉香等。重者重用活血通络之品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土鳖虫等。

3.3.4气血两虚症见半身不利或歪僻不遂,或语言不利,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气养血,养脑通络。方用八珍汤加减:太子参20g、黄芪20~10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白芍10g、鸡血藤15g、三七5g、杞子10g、淮山15g。本型可重用黄芪或红参以补气,从而促进气血之流通。

3.3.5肝肾阴虚症见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面潮红,口干便结,重则亦可昏仆,舌红苔少或薄黄,脉弦或细弦数。平素可有头晕头痛。本型多见于年高体弱者。治以滋补肝肾,养血通脉。方用育阴活血通脉汤:龟板20g、鳖甲20g、白芍20g、干地黄10g、王不留行10g、丹参10g、水蛭10g、天麻10g、胡麻仁15g、黄精15g、西洋参20g、麦冬15g、知母12g、玄参12g等。

3.3.6气虚阳脱症见昏仆不省人事,歪僻不遂,面白,肢冷,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治以补气温阳。方药:参附针、参麦针、丽参针等。此型须以西医药治疗为主,病情好转后,可按上法分型进一步治疗之。

根据临床经验,临床分型不宜过多,以便于临床医生掌握。以上诸型仅是基本证型,临床上常是相互兼见,如阳亢血菀兼痰热、痰瘀,气虚血瘀兼痰湿,阴虚兼血瘀等,或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证型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证型,没有一成不变的药方及剂量,需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施治之,灵活加减调配。治疗上总以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熄风通络、除痰宁神、醒脑开窍、益气补元为法,使坏死的脑细胞复活,受损的元神复利。临床上常是使用复方,药味甚至多达几十味,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功效也很复杂,往往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3.4辨通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在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通腑泄热。因出血性脑中风如风火内盛,可致痰热腑实,肠腑不通,浊气则难以下泄,而大肠燥结,毒素吸收,又可加剧痰热阳亢,腑气不通还可影响转归、愈后。所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的治疗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常加用通腑泻下药,以引痰浊之邪由肠腑下泄,浊气下泄而不蒙敝元神,清气上升促进醒脑开窍,大便通畅而症状常得以改善,常用通腑导痰汤(大黄、芒硝、枳实、傣石、安息香、天竺黄、竹茹、牛膝)煎汁灌肠,驱除肠道积滞,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待大便通畅后而停之,甚至先用攻下之剂,而后再按上法辩证施治。

脑中风范文篇2

【论文摘要】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致脑络阻塞,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辩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缺血性脑中风属传统“中风”范畴,部分属“眩晕、头痛、风痹”等范畴。其实在《内经》里面已认识到重症中风病位在头,如“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估”,这个“上”指的就是头部,菀者,盛而上冲也。估,就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杂病论》“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这是典型的脑中风症状。但遗憾的是后世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内经》“血菀于上”学说,而逐渐形成了中经络、中脏腑之说,并沿用至今。由中经络的症状描述来看,则似乎与脑无关。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腑”学说,对脑的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元神”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动,为今天的脑中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认识到脑的作用,脑为生命之中枢,脑主神明,统管思维、运动、语言、功能协调等一切活动。但近代对这些的认识却没有进一步发扬,一直沿用古代之说,中风的学术理论千百年未变,阻碍了缺血性脑中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虽然现代医学“脑梗塞”的诊断已十分明确,但中医学界时至今日才形成“缺血性脑中风”的确切诊断。

1病名新论

“中风”是传统中医病名,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学引用了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上世纪末行业标准将中风分成“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但还没有明确指出病位在脑。本文命名的“缺血性脑中风”则进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长处,突出了“脑”的作用,更进一步准确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脑,虽然只是在传统病名前增加了一个“脑”字,但却是现代中医学在该病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时至今日中医学最为合适的病名,最终完善了该病的诊断命名。如果基层无影像学支持,只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明确是否缺血,则只能统称为“脑中风”,即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如只有头晕头痛,没有肢体不利、语言不利等症,只要影像学支持,又能排除其它脑病,亦能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与时俱进。

2病因病机探讨

2.1阳亢血菀年事渐高,脏腑渐亏,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平素阳盛之人,或房事不节,或体劳过度,暗耗肝肾阴精,或者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致阴阳失调,肝阳上亢,或先天遗传,禀赋不足,潜藏阴虚阳亢之体,加之后天养护失慎(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环境等),引发肝阳上亢。进而引起肝风内动,血随风逆,血菀于脑,血滞不散,阻闭脑络;

2.2痰瘀阻脑养护失慎,经常饱餐,肉食过多,或嗜酒成性,痰湿内生,血浊血稠,渐成瘀血,或痰痰郁化热,痰热蕴结,痰火上扰,血液瘀滞,痰瘀阻痹脑络;

2.3气虚血瘀劳倦伤脾,或年高体弱,饮食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宗气不足,运血无力,瘀血内生,或素有瘀血,随脉上行,阻闭脑络;

2.4肝肾阴虚血为阴分,若肝肾阴虚,则血液黏稠,或继而闭阻脑络。

现代中医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病机作了大量研究,病因主要集中在内风、痰、瘀说,认识上已趋于统一,“缺血性脑中风”把病位明确定在脑,从而病机作用的最终部位也就在脑,根本病机则为本虚标实。本虚者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实者风阳上扰,血瘀痰阻。脑藏元神,脑为元神之腑,有赖于气血之濡养,才能支配人的思维、肢体、语言等等,一旦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食不节、劳累、外邪等诱因下,致脑络闭阻,气血流通受阻,脑部持续缺血,元神失于气血津液之濡养,也就因之失于所主,无以支配肢体甚至丧失支配(简称元神失于支配),相应部位也就不利,根据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上有轻重之别,轻者突发头痛头晕乏力,或半身不利,口眼歪僻,语言不利。重则损害元神,神明失主,则会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燥动不安,肢体不遂,甚者息微肢冷,阴阳离决(元神与肉体分离)而死亡。

3辨证论治

3.1辨轻重传统上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原因在于对脑中风的病位不明,也不利于临床医生掌握,现代中医认识上与时俱进,既已明确病位在脑,则不应再沿用传统分法。病情之轻重与缺血部位和缺血大小有重要关系,亦直接关系到预后,故建议采用轻、中、重、极重四型分法,十分直观易于掌握,现代医学对此已分得十分详尽。轻度:神志清楚,肌力3级以上。中度:神志清楚,肌力2~3级。重度:神志模糊,肌力0~2级。极重度:昏迷,肌力0~1级。

3.2辨虚实本病可分虚证实证,以及虚实夹杂,凡面赤面垢,气粗躁动,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者为实;而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或少苔无苔,脉细弱,甚至气微息弱,汗出肢冷者为虚,初发者常以标实为先为急,后期则多见本虚或虚实夹杂。

3.3分型论治

3.3.1阳亢血菀(肝阳化风)症见肢体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头痛,重则昏仆不省,或躁动,口臭气粗,或有鼾声,面垢或暗红或浊,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干或黄厚腻,脉弦数或弦滑数。平素可有头晕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脉。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20g、川牛膝10g、杜仲10g、山栀子12g、生地20g、桑寄生15g、川断15g、大黄10g、枳实10g、水蛭10g、地龙10g、羚羊骨15g、鸡血藤15g、当归12g、石菖蒲10g、郁金15g、夏枯草10g等,大黄视病情可后下。亦可静滴醒脑静、清开灵等,重者合安宫牛黄丸或新雪丹服之,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3.3.2痰瘀阻脑症见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昏迷不醒,或偏重于痰或偏重于瘀。痰热重者舌红苔黄厚甚至厚腻,脉滑数;痰热不重而偏于痰湿者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细滑。是痰是瘀看舌象,舌苔厚腻必为痰,舌有瘀斑必是瘀。治以涤痰化浊,活血通脉。轻者予化痰通络醒脑汤:制半夏12g、胆南星10g、泽泻12g、竹茹6g、橘红或陈皮1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0g、丹参15g、全蝎10g、黄芪30g、地龙10g、山栀子12g、川断15g、大黄10g、水蛭10g、羚羊骨15g、鸡血藤15g、石菖蒲10g、郁金15g等。瘀重者重用活血通络之品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土鳖虫等。亦可静滴醒脑静、清开灵等,可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服之。

3.3.3气虚血瘀症见歪僻不遂,或语言不利等症,甚则昏仆不省人事。平时可有头晕、肢麻、乏力等症。舌质淡暗或暗红、舌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弦或涩,或脉律不齐。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益气通脉活血汤加减:黄芪30~100g、党参15g、天麻10g、全蝎10g、川芎10g、丹参15g、当归10g、鸡血藤15g、地龙10g、石菖蒲10g、郁金15g、杜仲10g、续断15g等。如有气滞者则去补气之党参黄芪,改用理气之品如木香、枳壳、路路通、沉香等。重者重用活血通络之品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土鳖虫等。

3.3.4气血两虚症见半身不利或歪僻不遂,或语言不利,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气养血,养脑通络。方用八珍汤加减:太子参20g、黄芪20~10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白芍10g、鸡血藤15g、三七5g、杞子10g、淮山15g。本型可重用黄芪或红参以补气,从而促进气血之流通。

3.3.5肝肾阴虚症见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面潮红,口干便结,重则亦可昏仆,舌红苔少或薄黄,脉弦或细弦数。平素可有头晕头痛。本型多见于年高体弱者。治以滋补肝肾,养血通脉。方用育阴活血通脉汤:龟板20g、鳖甲20g、白芍20g、干地黄10g、王不留行10g、丹参10g、水蛭10g、天麻10g、胡麻仁15g、黄精15g、西洋参20g、麦冬15g、知母12g、玄参12g等。

3.3.6气虚阳脱症见昏仆不省人事,歪僻不遂,面白,肢冷,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治以补气温阳。方药:参附针、参麦针、丽参针等。此型须以西医药治疗为主,病情好转后,可按上法分型进一步治疗之。

根据临床经验,临床分型不宜过多,以便于临床医生掌握。以上诸型仅是基本证型,临床上常是相互兼见,如阳亢血菀兼痰热、痰瘀,气虚血瘀兼痰湿,阴虚兼血瘀等,或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证型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证型,没有一成不变的药方及剂量,需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施治之,灵活加减调配。治疗上总以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熄风通络、除痰宁神、醒脑开窍、益气补元为法,使坏死的脑细胞复活,受损的元神复利。临床上常是使用复方,药味甚至多达几十味,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功效也很复杂,往往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3.4辨通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在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通腑泄热。因出血性脑中风如风火内盛,可致痰热腑实,肠腑不通,浊气则难以下泄,而大肠燥结,毒素吸收,又可加剧痰热阳亢,腑气不通还可影响转归、愈后。所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的治疗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常加用通腑泻下药,以引痰浊之邪由肠腑下泄,浊气下泄而不蒙敝元神,清气上升促进醒脑开窍,大便通畅而症状常得以改善,常用通腑导痰汤(大黄、芒硝、枳实、傣石、安息香、天竺黄、竹茹、牛膝)煎汁灌肠,驱除肠道积滞,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待大便通畅后而停之,甚至先用攻下之剂,而后再按上法辩证施治。

脑中风范文篇3

【论文摘要】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致脑络阻塞,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辩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缺血性脑中风属传统“中风”范畴,部分属“眩晕、头痛、风痹”等范畴。其实在《内经》里面已认识到重症中风病位在头,如“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估”,这个“上”指的就是头部,菀者,盛而上冲也。估,就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杂病论》“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这是典型的脑中风症状。但遗憾的是后世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内经》“血菀于上”学说,而逐渐形成了中经络、中脏腑之说,并沿用至今。由中经络的症状描述来看,则似乎与脑无关。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腑”学说,对脑的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元神”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动,为今天的脑中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认识到脑的作用,脑为生命之中枢,脑主神明,统管思维、运动、语言、功能协调等一切活动。但近代对这些的认识却没有进一步发扬,一直沿用古代之说,中风的学术理论千百年未变,阻碍了缺血性脑中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虽然现代医学“脑梗塞”的诊断已十分明确,但中医学界时至今日才形成“缺血性脑中风”的确切诊断。

1病名新论

“中风”是传统中医病名,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学引用了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上世纪末行业标准将中风分成“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但还没有明确指出病位在脑。本文命名的“缺血性脑中风”则进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长处,突出了“脑”的作用,更进一步准确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脑,虽然只是在传统病名前增加了一个“脑”字,但却是现代中医学在该病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时至今日中医学最为合适的病名,最终完善了该病的诊断命名。如果基层无影像学支持,只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明确是否缺血,则只能统称为“脑中风”,即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如只有头晕头痛,没有肢体不利、语言不利等症,只要影像学支持,又能排除其它脑病,亦能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与时俱进。

2病因病机探讨

2.1阳亢血菀年事渐高,脏腑渐亏,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平素阳盛之人,或房事不节,或体劳过度,暗耗肝肾阴精,或者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致阴阳失调,肝阳上亢,或先天遗传,禀赋不足,潜藏阴虚阳亢之体,加之后天养护失慎(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环境等),引发肝阳上亢。进而引起肝风内动,血随风逆,血菀于脑,血滞不散,阻闭脑络;

2.2痰瘀阻脑养护失慎,经常饱餐,肉食过多,或嗜酒成性,痰湿内生,血浊血稠,渐成瘀血,或痰痰郁化热,痰热蕴结,痰火上扰,血液瘀滞,痰瘀阻痹脑络;

2.3气虚血瘀劳倦伤脾,或年高体弱,饮食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宗气不足,运血无力,瘀血内生,或素有瘀血,随脉上行,阻闭脑络;

2.4肝肾阴虚血为阴分,若肝肾阴虚,则血液黏稠,或继而闭阻脑络。

现代中医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病机作了大量研究,病因主要集中在内风、痰、瘀说,认识上已趋于统一,“缺血性脑中风”把病位明确定在脑,从而病机作用的最终部位也就在脑,根本病机则为本虚标实。本虚者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实者风阳上扰,血瘀痰阻。脑藏元神,脑为元神之腑,有赖于气血之濡养,才能支配人的思维、肢体、语言等等,一旦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食不节、劳累、外邪等诱因下,致脑络闭阻,气血流通受阻,脑部持续缺血,元神失于气血津液之濡养,也就因之失于所主,无以支配肢体甚至丧失支配(简称元神失于支配),相应部位也就不利,根据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上有轻重之别,轻者突发头痛头晕乏力,或半身不利,口眼歪僻,语言不利。重则损害元神,神明失主,则会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燥动不安,肢体不遂,甚者息微肢冷,阴阳离决(元神与肉体分离)而死亡。

3辨证论治

3.1辨轻重传统上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原因在于对脑中风的病位不明,也不利于临床医生掌握,现代中医认识上与时俱进,既已明确病位在脑,则不应再沿用传统分法。病情之轻重与缺血部位和缺血大小有重要关系,亦直接关系到预后,故建议采用轻、中、重、极重四型分法,十分直观易于掌握,现代医学对此已分得十分详尽。轻度:神志清楚,肌力3级以上。中度:神志清楚,肌力2~3级。重度:神志模糊,肌力0~2级。极重度:昏迷,肌力0~1级。

3.2辨虚实本病可分虚证实证,以及虚实夹杂,凡面赤面垢,气粗躁动,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者为实;而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或少苔无苔,脉细弱,甚至气微息弱,汗出肢冷者为虚,初发者常以标实为先为急,后期则多见本虚或虚实夹杂。

3.3分型论治

3.3.1阳亢血菀(肝阳化风)症见肢体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头痛,重则昏仆不省,或躁动,口臭气粗,或有鼾声,面垢或暗红或浊,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干或黄厚腻,脉弦数或弦滑数。平素可有头晕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脉。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20g、川牛膝10g、杜仲10g、山栀子12g、生地20g、桑寄生15g、川断15g、大黄10g、枳实10g、水蛭10g、地龙10g、羚羊骨15g、鸡血藤15g、当归12g、石菖蒲10g、郁金15g、夏枯草10g等,大黄视病情可后下。亦可静滴醒脑静、清开灵等,重者合安宫牛黄丸或新雪丹服之,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3.3.2痰瘀阻脑症见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昏迷不醒,或偏重于痰或偏重于瘀。痰热重者舌红苔黄厚甚至厚腻,脉滑数;痰热不重而偏于痰湿者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细滑。是痰是瘀看舌象,舌苔厚腻必为痰,舌有瘀斑必是瘀。治以涤痰化浊,活血通脉。轻者予化痰通络醒脑汤:制半夏12g、胆南星10g、泽泻12g、竹茹6g、橘红或陈皮1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0g、丹参15g、全蝎10g、黄芪30g、地龙10g、山栀子12g、川断15g、大黄10g、水蛭10g、羚羊骨15g、鸡血藤15g、石菖蒲10g、郁金15g等。瘀重者重用活血通络之品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土鳖虫等。亦可静滴醒脑静、清开灵等,可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服之。

3.3.3气虚血瘀症见歪僻不遂,或语言不利等症,甚则昏仆不省人事。平时可有头晕、肢麻、乏力等症。舌质淡暗或暗红、舌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弦或涩,或脉律不齐。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益气通脉活血汤加减:黄芪30~100g、党参15g、天麻10g、全蝎10g、川芎10g、丹参15g、当归10g、鸡血藤15g、地龙10g、石菖蒲10g、郁金15g、杜仲10g、续断15g等。如有气滞者则去补气之党参黄芪,改用理气之品如木香、枳壳、路路通、沉香等。重者重用活血通络之品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土鳖虫等。

3.3.4气血两虚症见半身不利或歪僻不遂,或语言不利,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气养血,养脑通络。方用八珍汤加减:太子参20g、黄芪20~10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白芍10g、鸡血藤15g、三七5g、杞子10g、淮山15g。本型可重用黄芪或红参以补气,从而促进气血之流通。

3.3.5肝肾阴虚症见歪僻不利或不遂,或语言不利,或面潮红,口干便结,重则亦可昏仆,舌红苔少或薄黄,脉弦或细弦数。平素可有头晕头痛。本型多见于年高体弱者。治以滋补肝肾,养血通脉。方用育阴活血通脉汤:龟板20g、鳖甲20g、白芍20g、干地黄10g、王不留行10g、丹参10g、水蛭10g、天麻10g、胡麻仁15g、黄精15g、西洋参20g、麦冬15g、知母12g、玄参12g等。

3.3.6气虚阳脱症见昏仆不省人事,歪僻不遂,面白,肢冷,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治以补气温阳。方药:参附针、参麦针、丽参针等。此型须以西医药治疗为主,病情好转后,可按上法分型进一步治疗之。

根据临床经验,临床分型不宜过多,以便于临床医生掌握。以上诸型仅是基本证型,临床上常是相互兼见,如阳亢血菀兼痰热、痰瘀,气虚血瘀兼痰湿,阴虚兼血瘀等,或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证型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证型,没有一成不变的药方及剂量,需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施治之,灵活加减调配。治疗上总以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熄风通络、除痰宁神、醒脑开窍、益气补元为法,使坏死的脑细胞复活,受损的元神复利。临床上常是使用复方,药味甚至多达几十味,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功效也很复杂,往往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3.4辨通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在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通腑泄热。因出血性脑中风如风火内盛,可致痰热腑实,肠腑不通,浊气则难以下泄,而大肠燥结,毒素吸收,又可加剧痰热阳亢,腑气不通还可影响转归、愈后。所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的治疗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常加用通腑泻下药,以引痰浊之邪由肠腑下泄,浊气下泄而不蒙敝元神,清气上升促进醒脑开窍,大便通畅而症状常得以改善,常用通腑导痰汤(大黄、芒硝、枳实、傣石、安息香、天竺黄、竹茹、牛膝)煎汁灌肠,驱除肠道积滞,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待大便通畅后而停之,甚至先用攻下之剂,而后再按上法辩证施治。

脑中风范文篇4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2014年10月19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发出紧急建议,要求把PPA列为不安全类药物,随后又于11月6日了停用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的通知。原因是研究表明,服用含有PPA成分的制剂容易引起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失眠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这一决定,不仅在美国的众多药厂、药店以及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使这一禁药风波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墨西哥有关当局11月10日宣布,禁售53种与PPA有关的药品,墨西哥人开始对含有PPA的抗感冒药“敬而远之”。另外,加拿大、马来西亚和靳加坡等国家也纷纷于近日做出了类似的禁售决定。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于11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患者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

PPA即苯丙醇胺,它是感冒咳嗽药中一种常见的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鼻塞、流鼻涕等感冒初期症状。有些减肥药品中也舍有PPA,而PPA更是美国批准的惟一一种非处方类减肥药。含PP)A的药物已在美国使用了50多年。但在5年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就开始进行一项《出血性中风课题》的研究,旨在搞清楚人们广泛使用的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成分是否可能导致出血性脑中风(或称脑溢血)。调查发现,近4%的脑溢血患者在脑中风前曾服用过含有PP,A的药品,其中大多数人月艮用的是感冒药。

一般情况下,含有PPA成分的药物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但如果服用量过大,或者服用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有过中风病史,即使PPA含量不多的药物,也有可能导致人体全身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缺血、脑血流受阻,并引起血压过高或缺血性脑中风等危险后果。这就是说,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和脑中风有关。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指出,虽然含有PPA的药品直接引起脑中风的几率不是很高,但患者还是小心为妙。

当然,PPA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针对有人对过去曾服用过含有PP,A的感冒药和减肥药的担心,新加坡卫生部表示,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成分很快就会被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长期危害。另外,美国每年虽然有数百万人服用含有PPA的药品,但只发现200至枷人因此而发生脑中风。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对PPA进行的调查结果甚至与美国人的研究大相径庭。

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的结论是,把PPA与脑溢血联系起来的证据很不充分。随后英国卫生部发言人举行了记者会,声。称美国妇女服用的含有PPA的那种减肥药,在英国并未有出售。虽然英国药店里的治疗感冒和咳嗽的药品含有PPA,但规定患者每天的最大服用量只有100毫克,而美国是150毫克。所以,与美国相比,英国患者面临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位发言人补充说:“当然,我们还会进行全面调查。”

日本厚生省也表示,虽然美国已经开始回收部分含有PPA成分的药物,但日本暂时不准备采取类似行动,原因是在美国PPA被广泛用于减肥药物,在日本只被许;可用于感冒药物。

日本因服用含PPA成分的感冒药而引起脑溢血的概率非常低,目前仅有一例。

尽管PPA还没有引发任何对人类健康更加严重或更加广泛的损害,但是此次禁药风波还是给一些医药生产者和药品购买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使人们开始对医药开发与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些专家指出,对于治疗某种特定疾病的药物,比如感冒药,它的种类最好多样化一点。

如果许多医药生产商在一类药品中广泛使用同一种化学成分,如PPA,那么一旦它被证明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危害,就可能会引发全世界的禁药风潮。其实,患感冒并不是无药可用了,像国内许多不含PPA的中成药对感冒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而国外许多聪明的厂商,在耶鲁大学专家们,提出禁止使用PPA的建议前梗已经研制出了不含PPA的新感冒药。这些厂家在此次PPA风潮中损失最小。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也二直关注这件事情,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现有的统计资料显示,用于感冒、咳嗽药中的PPA使患者服用后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心率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症状。为此,国家药监局于2014年11月16日下发了暂停使用、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至此,一场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PPA风波全面爆发。

(摘自《财经纵横》,作者美亚)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

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3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印宇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

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

--------------------------------------------------------------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11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宣布: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的药品制剂。包括“康泰克”、“感冒灵胶囊”、“斯可服糖浆”等在内的15种感冒药被禁止生产和销售。到底什么样的药能吃、什么样的药不能吃,厂家、消费者、专家对此众说纷纭。

2.答案提示

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国冢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暂停使用和,销售所有含PPA的药品制剂。同时暂停国内含PPA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进一步处理意见正在研究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监督检查。

3.答案范文

“PPA事件”告诉我们什么虽然各国人民民族不同、肤色相异、贫富有别,但人类珍惜生命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当上月初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下令禁止生产销售康泰克等含有苯丙醇胺(PPA)的药品制剂以来,尽管各国都知道这必定造成经济损失,但都义无反顾地“跟进”。尽管我国没有跟在美国FDA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服用含有:PPA药品制剂

后的观察,得出暂停生产销售含有PPA药品制剂这个结论,但正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所说,药品人命关天,我们当然要与国外互相沟通。

脑中风范文篇5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材料

20*年10月19日,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英文缩写“PPA”)的药物列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

我国有的传媒称为:一石激起千层浪,PPA让全球“大感冒”。

(1)PPA在治疗感冒、咳嗽以及一些减肥的非处方类药品的成分中十分常见。美国耶鲁大学的霍尔维兹博士及其同事对2000个成年人(包括702个脑中风病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服用含有PPA药物的病人容易发生脑中风,应禁止使用。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接受了这一建议。

(2)一些美国公司第二天便推出了新药。据透露,他们此前已知道耶鲁大学在做有关研究,便暗中研制不含PPA的新药,以便一旦PPA禁用,立即把新药推向市场。一些著名的药品经销公司除立即把相关药品撤下货架,还张贴告示,同意顾客退货且全额退款。有些公司却不愿采取行动,他们辩解说:“食品和药品局只是提出建议,而没有声明回收药品,我们没有理由把药品撤下货架。”但“PPA事件”越炒越烈,他们怕砸自己的牌子,最终还是不得不把所有相关药品撤下货架。

(3)一些美国律师认为很有必要问一问:制药公司是否早知道或者应该知道PPA对人体的危害。知道或应该知道,都是一种过失。如果知道而没有告诉大众,就可以认定是故意过失,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应受惩罚。

(4)英国有关部门对PPA进行了调查,认为PPA导致脑出血的证据很不充分,只是有加大中风危险的可能。有关发言人说,英国治感冒和咳嗽的药品虽含PPA,但对其含量的限制比美国严得多,所以英国患者面临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尽管如此,卫生部门还是列出了14种药中常见的含有PPA的药品名称。

(5)日本厚生省统计,目前日本市面上销售的药物中有65种含有PPA。日本媒体迅速向社会公布了这些药物的名称,提醒公众选择药物注意安全。日本厚生省表示,虽然美国已开始回收含PPA成分的药物,但日本暂不采取类似行动。因为在美国PPA被广泛用于减肥药,在日本只允许用于感冒药,而服用此类药物引发脑溢血的概率极低(仅有一例)。不过日本许多感冒患者却无视政府的表态,坚决拒服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

(6)墨西哥在20*年11月10日宣布禁售53种与PPA有关的药品,“感冒药”立即成为墨西哥的主要话题之一。不少患者宁愿高烧不退或咳嗽不止,也不敢使用任何一种抗感冒药品。许多医院和药店纷纷向制药厂退药,有关厂家和销售商损失惨重。

(7)含PPA的感冒药从美国市场撤出后,不含PPA的感冒药立即成为抢手货。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名叫维克多利娅的小学教师用几年时间研制出一种不含PPA的抗感冒药,不仅堂堂登上加州药店柜台,而且受到全美6000多家药店的青睐。

(8)20*年11月16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暂停使用和销售PPA的药品制剂,同时,对含PPA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也暂停,进一步处理意见正在研究中。生产“康泰克”的中美史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表示服从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决定。

(9)康泰克原是许多北京人感冒后的首选药,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不少读者纷纷向药品管理部门或新闻媒体咨询“药品不良反应有多严重”“以前吃了康泰克这种含有PPA的药怎么办”、“药品有不良反应为何还让它上市”、“应不应向厂家索赔”等,一时间,老百姓对再简单不过的感冒吃药犯上了迷惑。

(10)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人说,近五年,接到过数例使用康泰克或康得不良反应的报告,一例为头痛,一例为呕吐,其余的均为皮疹。迄今为止,还没有吃了康泰克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炎、失眠等不良反应的报告,更没有造成脑中风等严重后果的个案。

(11)专家指出,药品不良反应一般要滞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例如听力残疾的致聋原因绝大多数和用药有关,但发现这些患者的致聋是由于基本药品的不良反应,已经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的事了。国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三、申论要求

1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脑中风范文篇6

2002年,一种历时4年反复实验,以诱变红曲、三七、川芎、银杏叶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而成的全新物质宝曲,在中国问世。

宝曲中独含的活性生物他汀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他汀,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探讨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原因,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彻底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二)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作用机理

1、宝曲对高血脂的作用

宝曲中独含活性生物他汀,经药理学研究证明,这种活性生物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弥补了以往降血脂药物效果单一(只降低某一两个指标)的局限。并且这种活性生物他汀来自天然红曲,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临床上降血脂药物副作用大的局限。

另外,宝曲含有的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可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血脂问题。

2、宝曲调节血压机理

血压的高低受血容量、血管弹性、血粘度等影响,平常降血脂的化学药物,只是单纯的扩张血管、利尿等,这类方法大多数只能通过降低血容量,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导致病人需要终身服药。

生物制剂宝曲中所含的三七总皂甙、银杏总黄酮等成分,能够起到软化、净化血液的作用,最终调节血压到正常范围内。是解决高血压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去除高血压的病根,而且不会产生低血压的危险。

3、宝曲净化血液、调节血粘度

形成高血粘的根本原因是血液垃圾过多、血液老化、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宝曲中三七总皂甙能够清洁血液,清洗血管壁,银杏总黄酮能够抗氧化,活化血细胞。这些都为彻底解决血液粘稠问题提供了保障。

4、宝曲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等有关,宝曲能够全面作用于这几种病因,从而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宝曲通过其中的皂甙类物质清洗血管壁,活性他汀、黄酮等物质可以有效软化血管,最终逐步恢复血管光滑、弹性。

5、宝曲预防血栓形成

人体内有两种血栓,即微小血栓和大血栓,正常人体内有一定数量的微小血栓,当身体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出血)时,微小血栓能够快速帮助止血。

当身体有三高或其中一两种时,体内微小血栓的数量就会远远大于正常人,这时,微小血栓便成为非常危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微小血栓会突然聚集,形成大血栓,堵塞血管,发生心梗、脑梗。

宝曲通过控制三高,降低微小血栓的数量,从而降低形成大血栓的几率。同时,宝曲中的川芎嗪可以有效抗血栓形成,从而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宝曲对冠心病、脑中风的作用机理

冠心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梗,心绞痛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突然收缩使得管腔狭窄或堵塞,使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心梗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导致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疼痛。心梗往往导致局部心肌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宝曲中的三七总皂甙、川芎嗪等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活性他汀、黄酮等成分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力,从而改善冠心病的各种症状。

另外,宝曲的活性作用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功能,逐步修复梗死灶,彻底根除冠心病。

脑中风

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二者的最终病理变化只有一个;大脑神经由于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偏瘫后遗症。

另外,人体大脑有一个血脑屏障,本来是保护大脑免受各种物质伤害,但在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会阻挡药物成分进入,这也是以往很多药物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宝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受损的大脑神经,激活大脑神经的修复功能,使脑神经重新生长,恢复各种肢体功能。

(四)宝曲全面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宝曲不但有效解决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五大病理基础,而且对于已经发生的冠心病、脑中风,也有非常确切的作用,弥补了以往药物效果单一的问题,抓住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病理过程,能够全面而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总结

综上所述,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而确切的作用机理。宝曲的出现,为彻底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老龄人口健康问题编写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5.

2戴自英,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1-426.

3陈开地,王学德,896例脑血栓血液流变分析.微循环学杂志.1994.4(2):28.

4路影,秦任甲,江世伟,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检测的价值.微循环学杂志.1994.4(4):27.

5朱炳武,徐君杰,戴宝珠,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学杂志.1994.4(2):31.

6吕恩武,祖梅,贺文详,等.九种中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101.

7施永德,梁子均,步燕芳,等.对50种中草药体外抗凝血作用的观察.中草药.1981.1(2):226.

8杨藻寰,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2-952.

9周晖,寇文榕.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67-569.

10林辉龙,谢耀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外的临床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43.

11黄泉跃,赵水平.他汀类约物的抗血栓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2.

12高萍,贾汝汉.他汀类药物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24(1):878.

13ReddyR,ChahoudG,MehtaJLModulationofcardiovascularremodelingwithstatins:factorfiction〔J〕CurrVascPharmacol,2005;3:6979

14SteppDW,OuJ,AckermanAW,etalNativeLDLandminimallyoxidizedLDLdifferentiallyregulatesuperoxideanioninvascularendotheliuminsitu〔J〕AmJPhysiol,2002;283:H7509

15OuJ,OuZ,JonesDW,etalL4F,anapoliproteinA1mimetic,dramaticallyimprovesvasodilationinhypercholesterolemiaandsicklecelldisease〔J〕Circulation,2003;107:233741

16MasonRP,WalterMF,JacobRFEffectsofHMGCoAreductaseinhibittorsonendothelialfunction:roleofmicrodomainsandoxidativestress〔J〕Circulation,2004;109(Suppl1):IB44I

脑中风范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血压联合治疗的好处及作用机制,具体阐述了八种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整个地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凶险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约1.2亿,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我国目前每212秒就有1例脑中风发生,每21秒就有1例死于脑中风,终末期肾病与心力衰竭也在逐年增加。一般单一药物治疗的最大缺陷是仅能控制30%患者的血压,重度高血压控制效果更差。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弥补单一药物降压的不足,2种或2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合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叠加或协同。因此,小剂量就可以产生理想的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分为临时处方联合剂(又称按需联合)和固定复方合剂。固定比例的复方合剂由于经济方便,依从性好,适用于中国目前国情,有利于低水平、广覆盖。临时处方联合更符合个体化原则。

1噻嗪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的合用

此为同类药物合用,噻嗪类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但长期应用易发生低钾、低镁等不良反应。与保钾利尿剂联用可加强降压,减少低钾,服药过程中不必再补钾。更适合老年高血压,高血压伴肾功能障碍伴心衰的患者。

2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合用

容量增加是高血压的基本特征,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致血管壁张力降低,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促肾钠潴留的作用。利尿剂增加交感神经冲动,激活RAS增加心率,不利于保护靶器官,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限制交感神经及RAS过分激活,减轻利尿剂的心率增加。

3利尿剂与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合用

单用利尿剂后常见到血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下降,这是因为利尿剂激活了RAS系统,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和醛固酮的保钠保水作用限制了血压的进一步降低,而ACEI可抑制激活RAS系统,并抑制醛固酮增加从而减少水钠潴留,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的不良作用。利尿剂所造成的钠相对减少状态有利于ACEI或ARS发挥更强的降压作用。

4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

二类药物均可扩张血管,二氢吡啶类有直接扩张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的作用。ACEI通过阻滞RAS降低交感活性,能扩张动静脉,与CCB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并限制CCB所致的心动过速。

ACEI的扩张静脉作用可减少水钠潴留,能抵抗CCB常见踝部水肿的副作用。最近,研究证明联用可提高控制率、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因而,这一联合用药方式成为最佳方案之一。

5双氢吡啶类与非CCB合用

由于两类药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外侧和内侧,与该通道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使通道失活关闭延长,从而阻滞钙内流,产生协同降压作用。6β受体阻滞剂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CCB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应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是降低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因此,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馈调节机制。β受体阻制剂可拮抗CCB所致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加强,对高血压伴心绞痛者更为有利。二者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调节,对血压的控制率达80%以上。

7β受体阻滞剂与α1受体阻滞剂合用

α1受体被阻滞后,外周动静脉扩张,血压下降,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其降压效应确切。首剂服用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并在血压下降后继发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可抵抗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外周血管收缩和心动过缓作用可被α1受体阻滞中和。α1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脂代谢和糖代谢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所致的代谢异常。

8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组成的合用

由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而,一般认为二者联用理论上收益不大。目前认为ACEI对非经典途径血管紧张素Ⅱ阻断不全,而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这一途径底物。年轻患者高交感活性与高肾素者,从降低心率角度二者合用是可取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二者也可以合用。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有利于多种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得到控制,增强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脑中风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血压联合治疗的好处及作用机制,具体阐述了八种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整个地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凶险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约1.2亿,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我国目前每212秒就有1例脑中风发生,每21秒就有1例死于脑中风,终末期肾病与心力衰竭也在逐年增加。一般单一药物治疗的最大缺陷是仅能控制30%患者的血压,重度高血压控制效果更差。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弥补单一药物降压的不足,2种或2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合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叠加或协同。因此,小剂量就可以产生理想的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分为临时处方联合剂(又称按需联合)和固定复方合剂。固定比例的复方合剂由于经济方便,依从性好,适用于中国目前国情,有利于低水平、广覆盖。临时处方联合更符合个体化原则。

1噻嗪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的合用

此为同类药物合用,噻嗪类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但长期应用易发生低钾、低镁等不良反应。与保钾利尿剂联用可加强降压,减少低钾,服药过程中不必再补钾。更适合老年高血压,高血压伴肾功能障碍伴心衰的患者。

2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合用

容量增加是高血压的基本特征,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致血管壁张力降低,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促肾钠潴留的作用。利尿剂增加交感神经冲动,激活RAS增加心率,不利于保护靶器官,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限制交感神经及RAS过分激活,减轻利尿剂的心率增加。

3利尿剂与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合用

单用利尿剂后常见到血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下降,这是因为利尿剂激活了RAS系统,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和醛固酮的保钠保水作用限制了血压的进一步降低,而ACEI可抑制激活RAS系统,并抑制醛固酮增加从而减少水钠潴留,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的不良作用。利尿剂所造成的钠相对减少状态有利于ACEI或ARS发挥更强的降压作用。

4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

二类药物均可扩张血管,二氢吡啶类有直接扩张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的作用。ACEI通过阻滞RAS降低交感活性,能扩张动静脉,与CCB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并限制CCB所致的心动过速。

ACEI的扩张静脉作用可减少水钠潴留,能抵抗CCB常见踝部水肿的副作用。最近,研究证明联用可提高控制率、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因而,这一联合用药方式成为最佳方案之一。

5双氢吡啶类与非CCB合用

由于两类药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外侧和内侧,与该通道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使通道失活关闭延长,从而阻滞钙内流,产生协同降压作用。6β受体阻滞剂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CCB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应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是降低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因此,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馈调节机制。β受体阻制剂可拮抗CCB所致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加强,对高血压伴心绞痛者更为有利。二者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调节,对血压的控制率达80%以上。

7β受体阻滞剂与α1受体阻滞剂合用

α1受体被阻滞后,外周动静脉扩张,血压下降,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其降压效应确切。首剂服用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并在血压下降后继发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可抵抗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外周血管收缩和心动过缓作用可被α1受体阻滞中和。α1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脂代谢和糖代谢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所致的代谢异常。

8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组成的合用

由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而,一般认为二者联用理论上收益不大。目前认为ACEI对非经典途径血管紧张素Ⅱ阻断不全,而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这一途径底物。年轻患者高交感活性与高肾素者,从降低心率角度二者合用是可取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二者也可以合用。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有利于多种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得到控制,增强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脑中风范文篇9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7月~2011年8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3.9岁。经CT和临床诊断得知:52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其中15例脑栓塞形成,13例脑血栓形成。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

偏瘫患者丧失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又为家庭带来经济上的重担,患者容易产生消极、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针对患者的此种心理情况,护士应积极开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加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也可让治疗、康复效果好的患者做榜样,帮助患者尽快摆脱负面心理。

1.2.2体位护理

①急性期护理:由于症状明显,患者须卧床休息,将肢体处于正确、舒适的体位,从而避免患者肢体关节发生脱位或变形,其中侧卧位是最重要的卧姿体位。每2小时应改变一次体位,但依据患者的年龄、营养情况等可做适当调整[3]。②稳定期护理:可通过进行早期肌肉按摩和上肢关节的伸屈、外展和内旋等运动来调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保证运动的正确输出,促进患者实质性康复。

1.2.3主被动运动护理

在患者上下肢所有关节范围内活动其每个关节,从患者肢体的近端关节到末端关节包括大、小关节,每日2~3次。当患者处于意识清醒,生命特征稳定的状态时,可及时对患者采取主动运动以促进其肢体活动功能的快速恢复。主要包括:①床上移动,此运动应在医务人员和康复治疗师的指示下实施。②桥式活动,通过锻炼股四头肌、臀肌、腰背肌等,有效避免行走拖步和甩髋等不良后遗症的发生。③Bobath握手[4]。

1.2.4语言护理

语言是人类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都期望自身语言交流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恢复,但临床观察中,语言能力恢复速度较肢体能力恢复慢,所以医务人员应尽早对患者的语言、进食等能力进行训练,要求家属经常和患者交流对话,利用多种刺激来加强患者的应答能力,并可通过认人、做简单加减法、听音乐提高患者的语言功能。

1.2.5基本生活能力和行走护理训练

在以上护理练习的同时可进行一些诸如进食、洗脸、梳头、刷牙、穿衣、脱衣等基本生活能力的练习,每日坚持3~4次,每次30分钟。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可对患者实施迈步行走训练。第一步原地踏步训练,患者手扶拐杖,医务者站于患侧,协助患者先伸出手杖,再迈肢体,使患者的身体重心移向身体一侧,医务者辅助支撑患者的膝关节,随后迈开健康肢体完成一个周期,重复练习直至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1.2.6后遗症护理

部分偏瘫患者会伴有痉挛、肌无力、软瘫等后遗症,为了利用肢体残存功能,可通过对患者实施按摩、翻身运动、床上训练、坐起、坐位和站起、站位平衡训练等康复护理方式,避免肢体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

1.3评定方法

通过Brunnstrom分级方法对偏瘫患者行康复护理后的肢体活动能力进行评断和分析[5]。

1.4数据处理

利用SPSS12.0软件对护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代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Brunnstrom运动能力的比较

护理前后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肌力的比较差异具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康复护理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本组80例偏瘫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有效康复护理后,69例(86.3%)完全恢复,可胜任正常工作,6例可生活独立自理,3例仍需借助拐杖行走,仅2例生活不能自理,需由他人照顾,具体见表3。

脑中风范文篇10

【关键词】脑血管病;基础疾病;高血压

作为第一位致残因素脑卒中,近几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据我们统计,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首发脑血管病,脑梗死为2221例,占总数的82%。脑血管病,作为庞大的疾病群体,在诊疗与预防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现报告如下。

1调查资料

调查统计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住院,以脑血管病为主的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等首发住院病人。详见表1。表12001~2006年首发脑血管病住院统计

2结果

2.1发病分布及趋势上述表1中可以看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病明显上升趋势。如:2001年首发脑梗死入院234例,2004年4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病人数2001年84例,2004年150例。脑出血首发病人2001年32例,2004年65例。高血压首发病人2001年9例,2004年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2001年4例,2004年为15例。通过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的2004年显著增加,达最高峰。考虑是否当时人们对突如其来的非典感到恐惧、紧张、害怕等精神因素有关。以高血压为基础的脑梗死、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也同时增高。

2.2特点以高血压为基础的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脑梗死首发病人为234例,2006年为405例。2001年脑出血首发病人32例,2006年为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病人2001年84例,2006年为102例,其余也均增高。据6年的脑血管病首发病例统计,脑梗死居首位。2001~2004年脑血管病每年都有100多例增长趋势。2004年以后,脑梗死每年都有400多例首发病例需要住院治疗。2001~2006年脑梗死首发病例数为2221例,占脑血管病患者总数的82%。其次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占总数的4%。

讨论

经过多年来的临床观察,除了腔隙性脑梗死无肢体功能障碍外,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经医院住院治疗及针灸、理疗、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等症状得到好转。但有3/4患者遗留各种不同的残疾,还有1/4的脑血管病患者在1~5年内病情复发。据有关文献报道,脑中风抢救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6h之内,对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或减少梗灶的体积,能够得到病情缓解及治疗。据统计,2005年我国只有500多例接受了溶栓治疗,大约10%左右。原因是部分患者自身未认识发生了脑中风,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或来医院就医时已经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还有大部分医师也不重视溶栓治疗。

我院2001~2006年的统计,作为脑血管病的基础病高血压,住院比例只占4%。国内调查显示,真正的危重病人住进医院的只占高血压人群的5%以下,而95%的高血压病人在社区[1]。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压期在基层、社区未能得到正规及足够疗程的治疗。而一部分患者本身没有症状察觉到,一般头痛、头晕时口服止痛药而了之。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高血压病的治疗,并引发脑血管病。因此要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首先要从基础疾病高血压抓起,要加强基层、社区医师的业务素质,要掌握熟悉各种各类减压药物的性质、用法、副作用等,药物用量与疗程要足够。其次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服药依从性,同时做好联合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某些老年顽固性高血压采用2药、3药的联合应用。

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达50%左右。高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参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一直面临着挑战,对控制老年高血压的关注,逐年从舒张压治疗的重视变为收缩压差的控制。有研究显示,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2]。因此高血压病的预防与治疗直接影响到脑卒中发病率。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各不相同,各种降压药的功能也各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总之,为防止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血压患者应长期应用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定期进行中风预报测定,血粘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突然发生的头痛、头昏、眩晕、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