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阴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1:13:31

耐阴性范文篇1

关键词:耐阴性;光能利用;解剖构造;量子效率;色素含量

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而植物生态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总数和叶面积指数,这就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之中,注重植物立体化的配置,建立稳定而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从空间上寻找绿量。形成这种复层结构和良好的共生关系,会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制约。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其生存的首要因子。目前城市中一些绿地多处于建筑包围之中,使50%以上绿地处于阴蔽环境中;室内植物的广泛应用也对耐阴植物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耐阴植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农作物、林木、花卉、牧草的耐阴性有较系统的研究。在园林植物方面,苏雪痕教授最早对杭州园林植物群落中的一些种群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阴性及群落配置理论[1]。广州市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先后对广州常见的32种室内植物,就其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量、单位叶面积干鲜质量、叶面积及叶的解剖结构、光合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一些植物耐阴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2]。

对植物耐阴性的研究是和光合作用研究密切联系的,国内外学者在光对植物的形态,叶片解剖构造,叶绿体数目、大小,叶内色素含量的影响和光学性质、光谱组成对光合器官的作用及植物CO2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3-10]。

1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毕业论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1.1环境指标研究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4]。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3]。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

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5]。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1.2形态指标研究叶片是植物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能吸收特性直接决定着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大部分陆生植物一般反射和透射掉20%的入射光量子密度,即从近轴面到远轴面的有效光量子水平基本上是80%。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其形态上,即侧枝、叶片向水平方向分布,扩大与光量子的有效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散射光、漫射光的吸收[6]。另外,多数阴蔽条件下的植物叶片没有蜡质和革质,表面光滑无毛,这样就减少了对光的反射损失。

耐阴植物对弱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在叶面积的增加和非同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减少,这有助于同化有机物质的增长和呼吸消耗的降低。对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得出:对耐阴植物适度遮阴后叶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光下出生的叶片面积且叶片通常变薄,比叶重减少[5-7]。有研究表明,在中等遮阴条件下(18%~50%全光照),耐阴树种叶片变大;在强度遮阴时,叶片变小。而喜光树种在任何遮阴条件下叶面积都会减少。耐阴性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宽大而薄的叶片,以适应弱光[8,9]。白伟岚等对不同植物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梢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植物的叶面积和1年生枝条生长量为参数来比较植物的耐阴性是可行的[6]。

1.3生理指标研究植物的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可粗略地表示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硕士论文因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比叶重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植物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比叶重都是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叶绿素是植物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功能。植物叶绿素最重要的性质是选择性地吸收光。叶绿素中的2个主要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波光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叶绿素含量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叶绿素a/b值却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低的叶绿素a/b值能提高植物对远红光的吸收,因而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叶绿素a/b值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的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4,6,10]。

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既取决于立地条件,又取决于植物种的特性,有些耐阴性较强的植物其单位鲜叶质量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耐阴性较弱的种类高,其叶绿素a/b值则较低些,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b值低的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强,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分析认为,植物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叶绿素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光适应)。当植物处于遮阴环境时,往往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加,特别是所含叶绿素b的比例增加。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阳生植物高使得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一般来说,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含量较阳生植物高(a/b值较小)。因为阴生植物常处于散射光中,散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这样阴生植物叶绿素a/b值低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较高,便于更有效地利用蓝紫光,以增加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保证同化产物的积累,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完善形式[10-12]。但这种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因植物耐阴性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耐阴性强的植物调节能力强,耐阴性弱的植物调节能力差。

高等植物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辅助色素,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增加胡萝卜素可以避免叶绿素的光氧化及紫外线辐射伤害[5]。在一些单细胞生物中发现叶绿素C1、C2的存在,这些辅助色素与水深及光质的改变相关联,现有的证据表明,这是提高在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总光量子吸收的一个有效途径[4,11]。白伟岚等在8种植物的耐阴性比较研究中,提出了由植物的光反应曲线判定植物的耐阴性至少应作出2条曲线,在植物生长的2个极端的光照条件:一在空旷地,另一在强度遮阴条件下[4]。耐阴植物的光-光响应曲线与喜光植物的响应曲线不同:①光补偿点向较低的光量子密度区域转移;②曲线的初始部分(表观量子效率)迅速增大;③饱和光量子密度低;④光合作用高峰较低。光响应曲线变化的不同程度不仅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态型所具有的特性[6,10]。

植物对光的适应性是多样的,光补偿点低意味着植物在较低的光强下就开始了有机物质的正向增长,说明植物利用弱光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植物耐阴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光饱和点的高低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阴程度,光饱和点低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很快即达到最大效率。因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使植物在有限的光条件下以最大能力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最大可能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积累,满足其生存生长的能量需要。所以说:光补偿点低且光饱和点相应也低的植物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适应多种光照环境;光补偿点较高,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应栽植于侧方遮阴或部分时段阴蔽的环境;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高的植物则为喜光的阳生植物。

光合作用曲线的初始部分,即表观量子效率,是替代量子效率的一个指标,量子效率是指光合作用机构每吸收1mol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CO2的摩尔数[5,7]。Ehleringer和Pearcy等通过对C3和C4的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CO2吸收量子效率的测定指出:生长期间的光量子密度变化一般不影响量子效率,虽然阳生叶(喜光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比阴生叶(耐阴植物)高得多,但两者的量子效率却是相似的,说明耐阴植物具有更强的捕获光量子用于光合作用的能力[4,11]。

除了光合作用曲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曲线就是CO2响应曲线。植物光合特性也直接与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有关,CO2由大气进入叶表、叶肉、叶绿体,受到扩散阻力以及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等的影响。王雁等在藤本植物耐阴性研究中指出,光补偿点与CO2补偿点呈微弱的负相关,与RuBP羧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由此认为,CO2响应曲线也可以作为判断植物耐阴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8]。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PSU。PSU是1个含有600个叶绿素分子(每个光系统300个)和1个电子传递链,能够独立地完成光的捕获及释放O2和还原NADP的复合物[5,12]。植物PSU大小因植物物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Malkin和Fork对8种阳性植物和6种阴性植物的测定结果表明,阳性植物PSU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20~540(叶绿素/作用中心),而阴性植物PSU的大小通常为630~940(叶绿素/作用中心)[13]。因此,所有可能的PSU被划分为2个分离的区域:阳性植物低等级和阴性植物高等级。PSU大小可能是指示植物基本特征和对光量子密度水平变化、演化适应的参数。是否可以用PSU概念来定义“阳性”、“阴性”和“耐阴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单个的参数可以判别植物的耐阴性,组合数据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张德顺等在24个园林树种耐阴性分析中对每种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都做了严格的测定。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植物叶片中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反映了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自身调节能力,其适宜的组合比例是体现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9]。

1.4解剖特征研究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3]。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8]、组织发育的程度[4]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耐阴植物叶片较阳性植物叶片薄,比叶重小,这不仅是叶内单细胞尺寸变小,同样是细胞层数减少的结果[5,7]。耐阴植物与喜光植物相比,其叶片具有发达的海绵组织,而栅栏组织细胞极少或根本没有典型的栅栏薄壁细胞,这是植物耐阴的解剖学机理之一[3]。柱状的栅栏组织细胞使光量子能够透过中心液泡或细胞间隙造成光能的投射损失[8]。

因而,相对发达的海绵组织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对于减少光量子投射损失,提高弱光照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6,11]。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7]。因而,2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11]。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Chlts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Chlts称为“阴性叶绿体”。

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研究表明,P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PSI)电子传递能力及量子效率均较SChlts高,而S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I(PSII)的量子效率相对较高。电子显微镜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SChlts具有较多的堆叠的基粒层及较高的堆叠类囊体(相对于非堆叠类囊体),而PChlts具有极少的堆叠基粒。类囊体与间质的容积比在SChlts中较PChlts中高[7]。

2提高植物耐阴性的研究

提高植物的耐阴性有利于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健康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地面积,对一些观赏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也有帮助。

史国安研究了喷施蔗糖对遮阴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14]。结果表明:牡丹喷施蔗糖后,除花色有明显的改善外,其他性状也有显著改善,有利于克服由于遮阴而引起的性状劣化。但是喷糖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喷施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不同牡丹品种的敏感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目前对耐阴植物的研究都是着眼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比和光合作用曲线的比较,对植物的生长器官也有一定的分析。但对于其他的微观因素例如叶片内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布,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的比较却很少涉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植物耐阴性机理的研究,如光合活力、叶绿体运动及其光合特性,以及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单元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其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6):63-71.

[2]敖慧修.广州室内观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J].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6(3):50-55.

[3]张利,赖家业.八种草坪植物耐荫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1,38(4):584-588.

[4]白伟岚,任建武,苏雪痕.八种植物耐荫性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1999,21(3):46-51.

[5]萧运峰,高洁.耐荫湿的草坪地被植物———蛇莓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20-23.

[6]白伟岚.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7]萧运峰,高洁.耐荫保健地被植物———绞股蓝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10-13.

[8]王雁,马武昌.扶芳藤、紫藤等7种藤本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及耐荫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05-307.

[9]张德顺,李秀芬.24个园林树种耐荫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7(3):27-30.

[10]岳桦,孙颖.三种室内观花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北方园艺,2004(2):39.

[11]魏胜利,王文全.桔梗、射干的耐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52-57.

[12]岳桦,岳莉然,林凯风.三种室内多浆植物的耐荫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3(4):40-41.

耐阴性范文篇2

关键词:耐阴性;光能利用;解剖构造;量子效率;色素含量

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而植物生态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总数和叶面积指数,这就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之中,注重植物立体化的配置,建立稳定而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从空间上寻找绿量。形成这种复层结构和良好的共生关系,会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制约。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其生存的首要因子。目前城市中一些绿地多处于建筑包围之中,使50%以上绿地处于阴蔽环境中;室内植物的广泛应用也对耐阴植物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耐阴植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农作物、林木、花卉、牧草的耐阴性有较系统的研究。在园林植物方面,苏雪痕教授最早对杭州园林植物群落中的一些种群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阴性及群落配置理论[1]。广州市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先后对广州常见的32种室内植物,就其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量、单位叶面积干鲜质量、叶面积及叶的解剖结构、光合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一些植物耐阴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2]。

对植物耐阴性的研究是和光合作用研究密切联系的,国内外学者在光对植物的形态,叶片解剖构造,叶绿体数目、大小,叶内色素含量的影响和光学性质、光谱组成对光合器官的作用及植物CO2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3-10]。

1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毕业论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1.1环境指标研究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4]。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3]。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

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5]。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1.2形态指标研究叶片是植物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能吸收特性直接决定着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大部分陆生植物一般反射和透射掉20%的入射光量子密度,即从近轴面到远轴面的有效光量子水平基本上是80%。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其形态上,即侧枝、叶片向水平方向分布,扩大与光量子的有效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散射光、漫射光的吸收[6]。另外,多数阴蔽条件下的植物叶片没有蜡质和革质,表面光滑无毛,这样就减少了对光的反射损失。

耐阴植物对弱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在叶面积的增加和非同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减少,这有助于同化有机物质的增长和呼吸消耗的降低。对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得出:对耐阴植物适度遮阴后叶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光下出生的叶片面积且叶片通常变薄,比叶重减少[5-7]。有研究表明,在中等遮阴条件下(18%~50%全光照),耐阴树种叶片变大;在强度遮阴时,叶片变小。而喜光树种在任何遮阴条件下叶面积都会减少。耐阴性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宽大而薄的叶片,以适应弱光[8,9]。白伟岚等对不同植物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梢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植物的叶面积和1年生枝条生长量为参数来比较植物的耐阴性是可行的[6]。

1.3生理指标研究植物的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可粗略地表示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硕士论文因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比叶重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植物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比叶重都是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叶绿素是植物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功能。植物叶绿素最重要的性质是选择性地吸收光。叶绿素中的2个主要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波光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叶绿素含量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叶绿素a/b值却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低的叶绿素a/b值能提高植物对远红光的吸收,因而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叶绿素a/b值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的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4,6,10]。

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既取决于立地条件,又取决于植物种的特性,有些耐阴性较强的植物其单位鲜叶质量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耐阴性较弱的种类高,其叶绿素a/b值则较低些,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b值低的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强,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分析认为,植物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叶绿素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光适应)。当植物处于遮阴环境时,往往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加,特别是所含叶绿素b的比例增加。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阳生植物高使得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一般来说,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含量较阳生植物高(a/b值较小)。因为阴生植物常处于散射光中,散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这样阴生植物叶绿素a/b值低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较高,便于更有效地利用蓝紫光,以增加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保证同化产物的积累,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完善形式[10-12]。但这种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因植物耐阴性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耐阴性强的植物调节能力强,耐阴性弱的植物调节能力差。

高等植物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辅助色素,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增加胡萝卜素可以避免叶绿素的光氧化及紫外线辐射伤害[5]。在一些单细胞生物中发现叶绿素C1、C2的存在,这些辅助色素与水深及光质的改变相关联,现有的证据表明,这是提高在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总光量子吸收的一个有效途径[4,11]。白伟岚等在8种植物的耐阴性比较研究中,提出了由植物的光反应曲线判定植物的耐阴性至少应作出2条曲线,在植物生长的2个极端的光照条件:一在空旷地,另一在强度遮阴条件下[4]。耐阴植物的光-光响应曲线与喜光植物的响应曲线不同:①光补偿点向较低的光量子密度区域转移;②曲线的初始部分(表观量子效率)迅速增大;③饱和光量子密度低;④光合作用高峰较低。光响应曲线变化的不同程度不仅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态型所具有的特性[6,10]。

植物对光的适应性是多样的,光补偿点低意味着植物在较低的光强下就开始了有机物质的正向增长,说明植物利用弱光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植物耐阴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光饱和点的高低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阴程度,光饱和点低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很快即达到最大效率。因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使植物在有限的光条件下以最大能力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最大可能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积累,满足其生存生长的能量需要。所以说:光补偿点低且光饱和点相应也低的植物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适应多种光照环境;光补偿点较高,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应栽植于侧方遮阴或部分时段阴蔽的环境;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高的植物则为喜光的阳生植物。

光合作用曲线的初始部分,即表观量子效率,是替代量子效率的一个指标,量子效率是指光合作用机构每吸收1mol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CO2的摩尔数[5,7]。Ehleringer和Pearcy等通过对C3和C4的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CO2吸收量子效率的测定指出:生长期间的光量子密度变化一般不影响量子效率,虽然阳生叶(喜光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比阴生叶(耐阴植物)高得多,但两者的量子效率却是相似的,说明耐阴植物具有更强的捕获光量子用于光合作用的能力[4,11]除了光合作用曲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曲线就是CO2响应曲线。植物光合特性也直接与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有关,CO2由大气进入叶表、叶肉、叶绿体,受到扩散阻力以及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等的影响。王雁等在藤本植物耐阴性研究中指出,光补偿点与CO2补偿点呈微弱的负相关,与RuBP羧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由此认为,CO2响应曲线也可以作为判断植物耐阴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8]。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PSU。PSU是1个含有600个叶绿素分子(每个光系统300个)和1个电子传递链,能够独立地完成光的捕获及释放O2和还原NADP的复合物[5,12]。植物PSU大小因植物物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Malkin和Fork对8种阳性植物和6种阴性植物的测定结果表明,阳性植物PSU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20~540(叶绿素/作用中心),而阴性植物PSU的大小通常为630~940(叶绿素/作用中心)[13]。因此,所有可能的PSU被划分为2个分离的区域:阳性植物低等级和阴性植物高等级。PSU大小可能是指示植物基本特征和对光量子密度水平变化、演化适应的参数。是否可以用PSU概念来定义“阳性”、“阴性”和“耐阴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单个的参数可以判别植物的耐阴性,组合数据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张德顺等在24个园林树种耐阴性分析中对每种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都做了严格的测定。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植物叶片中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反映了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自身调节能力,其适宜的组合比例是体现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9]。

1.4解剖特征研究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3]。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8]、组织发育的程度[4]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耐阴植物叶片较阳性植物叶片薄,比叶重小,这不仅是叶内单细胞尺寸变小,同样是细胞层数减少的结果[5,7]。耐阴植物与喜光植物相比,其叶片具有发达的海绵组织,而栅栏组织细胞极少或根本没有典型的栅栏薄壁细胞,这是植物耐阴的解剖学机理之一[3]。柱状的栅栏组织细胞使光量子能够透过中心液泡或细胞间隙造成光能的投射损失[8]。

因而,相对发达的海绵组织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对于减少光量子投射损失,提高弱光照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6,11]。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7]。因而,2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11]。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Chlts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Chlts称为“阴性叶绿体”。

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研究表明,P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PSI)电子传递能力及量子效率均较SChlts高,而S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I(PSII)的量子效率相对较高。电子显微镜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SChlts具有较多的堆叠的基粒层及较高的堆叠类囊体(相对于非堆叠类囊体),而PChlts具有极少的堆叠基粒。类囊体与间质的容积比在SChlts中较PChlts中高[7]。

2提高植物耐阴性的研究

提高植物的耐阴性有利于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健康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地面积,对一些观赏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也有帮助。

史国安研究了喷施蔗糖对遮阴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14]。结果表明:牡丹喷施蔗糖后,除花色有明显的改善外,其他性状也有显著改善,有利于克服由于遮阴而引起的性状劣化。但是喷糖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喷施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不同牡丹品种的敏感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目前对耐阴植物的研究都是着眼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比和光合作用曲线的比较,对植物的生长器官也有一定的分析。但对于其他的微观因素例如叶片内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布,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的比较却很少涉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植物耐阴性机理的研究,如光合活力、叶绿体运动及其光合特性,以及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单元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其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6):63-71.

[2]敖慧修.广州室内观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J].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6(3):50-55.

[3]张利,赖家业.八种草坪植物耐荫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1,38(4):584-588.

[4]白伟岚,任建武,苏雪痕.八种植物耐荫性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1999,21(3):46-51.

[5]萧运峰,高洁.耐荫湿的草坪地被植物———蛇莓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20-23.

[6]白伟岚.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7]萧运峰,高洁.耐荫保健地被植物———绞股蓝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10-13.

[8]王雁,马武昌.扶芳藤、紫藤等7种藤本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及耐荫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05-307.

[9]张德顺,李秀芬.24个园林树种耐荫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7(3):27-30.

[10]岳桦,孙颖.三种室内观花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北方园艺,2004(2):39.

[11]魏胜利,王文全.桔梗、射干的耐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52-57.

[12]岳桦,岳莉然,林凯风.三种室内多浆植物的耐荫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3(4):40-41.

耐阴性范文篇3

关键词:耐阴性;光能利用;解剖构造;量子效率;色素含量

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而植物生态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总数和叶面积指数,这就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之中,注重植物立体化的配置,建立稳定而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从空间上寻找绿量。形成这种复层结构和良好的共生关系,会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制约。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其生存的首要因子。目前城市中一些绿地多处于建筑包围之中,使50%以上绿地处于阴蔽环境中;室内植物的广泛应用也对耐阴植物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耐阴植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农作物、林木、花卉、牧草的耐阴性有较系统的研究。在园林植物方面,苏雪痕教授最早对杭州园林植物群落中的一些种群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阴性及群落配置理论[1]。广州市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先后对广州常见的32种室内植物,就其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量、单位叶面积干鲜质量、叶面积及叶的解剖结构、光合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一些植物耐阴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2]。

对植物耐阴性的研究是和光合作用研究密切联系的,国内外学者在光对植物的形态,叶片解剖构造,叶绿体数目、大小,叶内色素含量的影响和光学性质、光谱组成对光合器官的作用及植物CO2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3-10]。

1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毕业论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1.1环境指标研究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4]。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3]。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

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5]。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1.2形态指标研究叶片是植物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能吸收特性直接决定着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大部分陆生植物一般反射和透射掉20%的入射光量子密度,即从近轴面到远轴面的有效光量子水平基本上是80%。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其形态上,即侧枝、叶片向水平方向分布,扩大与光量子的有效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散射光、漫射光的吸收[6]。另外,多数阴蔽条件下的植物叶片没有蜡质和革质,表面光滑无毛,这样就减少了对光的反射损失。

耐阴植物对弱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在叶面积的增加和非同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减少,这有助于同化有机物质的增长和呼吸消耗的降低。对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得出:对耐阴植物适度遮阴后叶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光下出生的叶片面积且叶片通常变薄,比叶重减少[5-7]。有研究表明,在中等遮阴条件下(18%~50%全光照),耐阴树种叶片变大;在强度遮阴时,叶片变小。而喜光树种在任何遮阴条件下叶面积都会减少。耐阴性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宽大而薄的叶片,以适应弱光[8,9]。白伟岚等对不同植物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梢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植物的叶面积和1年生枝条生长量为参数来比较植物的耐阴性是可行的[6]。

1.3生理指标研究植物的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可粗略地表示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硕士论文因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比叶重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植物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比叶重都是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叶绿素是植物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功能。植物叶绿素最重要的性质是选择性地吸收光。叶绿素中的2个主要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波光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叶绿素含量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叶绿素a/b值却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低的叶绿素a/b值能提高植物对远红光的吸收,因而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叶绿素a/b值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的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4,6,10]。

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既取决于立地条件,又取决于植物种的特性,有些耐阴性较强的植物其单位鲜叶质量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耐阴性较弱的种类高,其叶绿素a/b值则较低些,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b值低的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强,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分析认为,植物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叶绿素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光适应)。当植物处于遮阴环境时,往往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加,特别是所含叶绿素b的比例增加。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阳生植物高使得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一般来说,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含量较阳生植物高(a/b值较小)。因为阴生植物常处于散射光中,散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这样阴生植物叶绿素a/b值低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较高,便于更有效地利用蓝紫光,以增加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保证同化产物的积累,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完善形式[10-12]。但这种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因植物耐阴性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耐阴性强的植物调节能力强,耐阴性弱的植物调节能力差。

高等植物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辅助色素,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增加胡萝卜素可以避免叶绿素的光氧化及紫外线辐射伤害[5]。在一些单细胞生物中发现叶绿素C1、C2的存在,这些辅助色素与水深及光质的改变相关联,现有的证据表明,这是提高在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总光量子吸收的一个有效途径[4,11]。白伟岚等在8种植物的耐阴性比较研究中,提出了由植物的光反应曲线判定植物的耐阴性至少应作出2条曲线,在植物生长的2个极端的光照条件:一在空旷地,另一在强度遮阴条件下[4]。耐阴植物的光-光响应曲线与喜光植物的响应曲线不同:①光补偿点向较低的光量子密度区域转移;②曲线的初始部分(表观量子效率)迅速增大;③饱和光量子密度低;④光合作用高峰较低。光响应曲线变化的不同程度不仅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态型所具有的特性[6,10]。

植物对光的适应性是多样的,光补偿点低意味着植物在较低的光强下就开始了有机物质的正向增长,说明植物利用弱光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植物耐阴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光饱和点的高低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阴程度,光饱和点低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很快即达到最大效率。因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使植物在有限的光条件下以最大能力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最大可能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积累,满足其生存生长的能量需要。所以说:光补偿点低且光饱和点相应也低的植物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适应多种光照环境;光补偿点较高,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应栽植于侧方遮阴或部分时段阴蔽的环境;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高的植物则为喜光的阳生植物。

光合作用曲线的初始部分,即表观量子效率,是替代量子效率的一个指标,量子效率是指光合作用机构每吸收1mol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CO2的摩尔数[5,7]。Ehleringer和Pearcy等通过对C3和C4的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CO2吸收量子效率的测定指出:生长期间的光量子密度变化一般不影响量子效率,虽然阳生叶(喜光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比阴生叶(耐阴植物)高得多,但两者的量子效率却是相似的,说明耐阴植物具有更强的捕获光量子用于光合作用的能力[4,11]。

除了光合作用曲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曲线就是CO2响应曲线。植物光合特性也直接与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有关,CO2由大气进入叶表、叶肉、叶绿体,受到扩散阻力以及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等的影响。王雁等在藤本植物耐阴性研究中指出,光补偿点与CO2补偿点呈微弱的负相关,与RuBP羧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由此认为,CO2响应曲线也可以作为判断植物耐阴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8]。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PSU。PSU是1个含有600个叶绿素分子(每个光系统300个)和1个电子传递链,能够独立地完成光的捕获及释放O2和还原NADP的复合物[5,12]。植物PSU大小因植物物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Malkin和Fork对8种阳性植物和6种阴性植物的测定结果表明,阳性植物PSU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20~540(叶绿素/作用中心),而阴性植物PSU的大小通常为630~940(叶绿素/作用中心)[13]。因此,所有可能的PSU被划分为2个分离的区域:阳性植物低等级和阴性植物高等级。PSU大小可能是指示植物基本特征和对光量子密度水平变化、演化适应的参数。是否可以用PSU概念来定义“阳性”、“阴性”和“耐阴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单个的参数可以判别植物的耐阴性,组合数据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张德顺等在24个园林树种耐阴性分析中对每种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都做了严格的测定。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植物叶片中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反映了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自身调节能力,其适宜的组合比例是体现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9]。

1.4解剖特征研究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3]。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8]、组织发育的程度[4]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耐阴植物叶片较阳性植物叶片薄,比叶重小,这不仅是叶内单细胞尺寸变小,同样是细胞层数减少的结果[5,7]。耐阴植物与喜光植物相比,其叶片具有发达的海绵组织,而栅栏组织细胞极少或根本没有典型的栅栏薄壁细胞,这是植物耐阴的解剖学机理之一[3]。柱状的栅栏组织细胞使光量子能够透过中心液泡或细胞间隙造成光能的投射损失[8]。

因而,相对发达的海绵组织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对于减少光量子投射损失,提高弱光照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6,11]。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7]。因而,2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11]。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Chlts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Chlts称为“阴性叶绿体”。

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研究表明,P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PSI)电子传递能力及量子效率均较SChlts高,而S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I(PSII)的量子效率相对较高。电子显微镜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SChlts具有较多的堆叠的基粒层及较高的堆叠类囊体(相对于非堆叠类囊体),而PChlts具有极少的堆叠基粒。类囊体与间质的容积比在SChlts中较PChlts中高[7]。

2提高植物耐阴性的研究

提高植物的耐阴性有利于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健康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地面积,对一些观赏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也有帮助。

史国安研究了喷施蔗糖对遮阴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14]。结果表明:牡丹喷施蔗糖后,除花色有明显的改善外,其他性状也有显著改善,有利于克服由于遮阴而引起的性状劣化。但是喷糖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喷施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不同牡丹品种的敏感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目前对耐阴植物的研究都是着眼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比和光合作用曲线的比较,对植物的生长器官也有一定的分析。但对于其他的微观因素例如叶片内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布,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的比较却很少涉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植物耐阴性机理的研究,如光合活力、叶绿体运动及其光合特性,以及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单元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其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6):63-71.

[2]敖慧修.广州室内观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J].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6(3):50-55.

[3]张利,赖家业.八种草坪植物耐荫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1,38(4):584-588.

[4]白伟岚,任建武,苏雪痕.八种植物耐荫性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1999,21(3):46-51.

[5]萧运峰,高洁.耐荫湿的草坪地被植物———蛇莓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20-23.

[6]白伟岚.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7]萧运峰,高洁.耐荫保健地被植物———绞股蓝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10-13.

[8]王雁,马武昌.扶芳藤、紫藤等7种藤本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及耐荫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05-307.

[9]张德顺,李秀芬.24个园林树种耐荫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7(3):27-30.

[10]岳桦,孙颖.三种室内观花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北方园艺,2004(2):39.

[11]魏胜利,王文全.桔梗、射干的耐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52-57.

[12]岳桦,岳莉然,林凯风.三种室内多浆植物的耐荫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3(4):40-41.

耐阴性范文篇4

关键词:耐阴性;光能利用;解剖构造;量子效率;色素含量

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而植物生态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总数和叶面积指数,这就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之中,注重植物立体化的配置,建立稳定而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从空间上寻找绿量。形成这种复层结构和良好的共生关系,会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制约。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其生存的首要因子。目前城市中一些绿地多处于建筑包围之中,使50%以上绿地处于阴蔽环境中;室内植物的广泛应用也对耐阴植物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耐阴植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农作物、林木、花卉、牧草的耐阴性有较系统的研究。在园林植物方面,苏雪痕教授最早对杭州园林植物群落中的一些种群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阴性及群落配置理论[1]。广州市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先后对广州常见的32种室内植物,就其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量、单位叶面积干鲜质量、叶面积及叶的解剖结构、光合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一些植物耐阴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2]。

对植物耐阴性的研究是和光合作用研究密切联系的,国内外学者在光对植物的形态,叶片解剖构造,叶绿体数目、大小,叶内色素含量的影响和光学性质、光谱组成对光合器官的作用及植物CO2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3-10]。

1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毕业论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1.1环境指标研究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4]。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3]。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

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5]。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1.2形态指标研究叶片是植物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能吸收特性直接决定着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大部分陆生植物一般反射和透射掉20%的入射光量子密度,即从近轴面到远轴面的有效光量子水平基本上是80%。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其形态上,即侧枝、叶片向水平方向分布,扩大与光量子的有效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散射光、漫射光的吸收[6]。另外,多数阴蔽条件下的植物叶片没有蜡质和革质,表面光滑无毛,这样就减少了对光的反射损失。

耐阴植物对弱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在叶面积的增加和非同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减少,这有助于同化有机物质的增长和呼吸消耗的降低。对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得出:对耐阴植物适度遮阴后叶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光下出生的叶片面积且叶片通常变薄,比叶重减少[5-7]。有研究表明,在中等遮阴条件下(18%~50%全光照),耐阴树种叶片变大;在强度遮阴时,叶片变小。而喜光树种在任何遮阴条件下叶面积都会减少。耐阴性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宽大而薄的叶片,以适应弱光[8,9]。白伟岚等对不同植物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梢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植物的叶面积和1年生枝条生长量为参数来比较植物的耐阴性是可行的[6]。

1.3生理指标研究植物的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可粗略地表示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硕士论文因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比叶重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植物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比叶重都是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叶绿素是植物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功能。植物叶绿素最重要的性质是选择性地吸收光。叶绿素中的2个主要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波光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叶绿素含量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叶绿素a/b值却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低的叶绿素a/b值能提高植物对远红光的吸收,因而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叶绿素a/b值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的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4,6,10]。

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既取决于立地条件,又取决于植物种的特性,有些耐阴性较强的植物其单位鲜叶质量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耐阴性较弱的种类高,其叶绿素a/b值则较低些,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b值低的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强,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分析认为,植物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叶绿素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光适应)。当植物处于遮阴环境时,往往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加,特别是所含叶绿素b的比例增加。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阳生植物高使得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一般来说,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含量较阳生植物高(a/b值较小)。因为阴生植物常处于散射光中,散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这样阴生植物叶绿素a/b值低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较高,便于更有效地利用蓝紫光,以增加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保证同化产物的积累,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完善形式[10-12]。但这种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因植物耐阴性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耐阴性强的植物调节能力强,耐阴性弱的植物调节能力差。

高等植物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辅助色素,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增加胡萝卜素可以避免叶绿素的光氧化及紫外线辐射伤害[5]。在一些单细胞生物中发现叶绿素C1、C2的存在,这些辅助色素与水深及光质的改变相关联,现有的证据表明,这是提高在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总光量子吸收的一个有效途径[4,11]。白伟岚等在8种植物的耐阴性比较研究中,提出了由植物的光反应曲线判定植物的耐阴性至少应作出2条曲线,在植物生长的2个极端的光照条件:一在空旷地,另一在强度遮阴条件下[4]。耐阴植物的光-光响应曲线与喜光植物的响应曲线不同:①光补偿点向较低的光量子密度区域转移;②曲线的初始部分(表观量子效率)迅速增大;③饱和光量子密度低;④光合作用高峰较低。光响应曲线变化的不同程度不仅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态型所具有的特性[6,10]。

植物对光的适应性是多样的,光补偿点低意味着植物在较低的光强下就开始了有机物质的正向增长,说明植物利用弱光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植物耐阴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光饱和点的高低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阴程度,光饱和点低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很快即达到最大效率。因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使植物在有限的光条件下以最大能力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最大可能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积累,满足其生存生长的能量需要。所以说:光补偿点低且光饱和点相应也低的植物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适应多种光照环境;光补偿点较高,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应栽植于侧方遮阴或部分时段阴蔽的环境;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高的植物则为喜光的阳生植物。

光合作用曲线的初始部分,即表观量子效率,是替代量子效率的一个指标,量子效率是指光合作用机构每吸收1mol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CO2的摩尔数[5,7]。Ehleringer和Pearcy等通过对C3和C4的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CO2吸收量子效率的测定指出:生长期间的光量子密度变化一般不影响量子效率,虽然阳生叶(喜光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比阴生叶(耐阴植物)高得多,但两者的量子效率却是相似的,说明耐阴植物具有更强的捕获光量子用于光合作用的能力[4,11]。

除了光合作用曲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曲线就是CO2响应曲线。植物光合特性也直接与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有关,CO2由大气进入叶表、叶肉、叶绿体,受到扩散阻力以及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等的影响。王雁等在藤本植物耐阴性研究中指出,光补偿点与CO2补偿点呈微弱的负相关,与RuBP羧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由此认为,CO2响应曲线也可以作为判断植物耐阴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8]。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PSU。PSU是1个含有600个叶绿素分子(每个光系统300个)和1个电子传递链,能够独立地完成光的捕获及释放O2和还原NADP的复合物[5,12]。植物PSU大小因植物物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Malkin和Fork对8种阳性植物和6种阴性植物的测定结果表明,阳性植物PSU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20~540(叶绿素/作用中心),而阴性植物PSU的大小通常为630~940(叶绿素/作用中心)[13]。因此,所有可能的PSU被划分为2个分离的区域:阳性植物低等级和阴性植物高等级。PSU大小可能是指示植物基本特征和对光量子密度水平变化、演化适应的参数。是否可以用PSU概念来定义“阳性”、“阴性”和“耐阴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单个的参数可以判别植物的耐阴性,组合数据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张德顺等在24个园林树种耐阴性分析中对每种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都做了严格的测定。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植物叶片中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反映了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自身调节能力,其适宜的组合比例是体现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9]。

1.4解剖特征研究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3]。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8]、组织发育的程度[4]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耐阴植物叶片较阳性植物叶片薄,比叶重小,这不仅是叶内单细胞尺寸变小,同样是细胞层数减少的结果[5,7]。耐阴植物与喜光植物相比,其叶片具有发达的海绵组织,而栅栏组织细胞极少或根本没有典型的栅栏薄壁细胞,这是植物耐阴的解剖学机理之一[3]。柱状的栅栏组织细胞使光量子能够透过中心液泡或细胞间隙造成光能的投射损失[8]。

因而,相对发达的海绵组织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对于减少光量子投射损失,提高弱光照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6,11]。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7]。因而,2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11]。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Chlts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Chlts称为“阴性叶绿体”。

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研究表明,P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PSI)电子传递能力及量子效率均较SChlts高,而S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I(PSII)的量子效率相对较高。电子显微镜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SChlts具有较多的堆叠的基粒层及较高的堆叠类囊体(相对于非堆叠类囊体),而PChlts具有极少的堆叠基粒。类囊体与间质的容积比在SChlts中较PChlts中高[7]。

2提高植物耐阴性的研究

提高植物的耐阴性有利于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健康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地面积,对一些观赏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也有帮助。

史国安研究了喷施蔗糖对遮阴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14]。结果表明:牡丹喷施蔗糖后,除花色有明显的改善外,其他性状也有显著改善,有利于克服由于遮阴而引起的性状劣化。但是喷糖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喷施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不同牡丹品种的敏感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目前对耐阴植物的研究都是着眼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比和光合作用曲线的比较,对植物的生长器官也有一定的分析。但对于其他的微观因素例如叶片内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布,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的比较却很少涉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植物耐阴性机理的研究,如光合活力、叶绿体运动及其光合特性,以及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单元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其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6):63-71.

[2]敖慧修.广州室内观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J].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6(3):50-55.

[3]张利,赖家业.八种草坪植物耐荫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1,38(4):584-588.

[4]白伟岚,任建武,苏雪痕.八种植物耐荫性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1999,21(3):46-51.

[5]萧运峰,高洁.耐荫湿的草坪地被植物———蛇莓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20-23.

[6]白伟岚.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7]萧运峰,高洁.耐荫保健地被植物———绞股蓝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10-13.

[8]王雁,马武昌.扶芳藤、紫藤等7种藤本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及耐荫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05-307.

[9]张德顺,李秀芬.24个园林树种耐荫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7(3):27-30.

[10]岳桦,孙颖.三种室内观花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北方园艺,2004(2):39.

[11]魏胜利,王文全.桔梗、射干的耐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52-57.

[12]岳桦,岳莉然,林凯风.三种室内多浆植物的耐荫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3(4):40-41.

耐阴性范文篇5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纸片扩散法;仪器法;琼脂稀释法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MRS)所致院内感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1],有效预防和控制其感染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地检出MRS,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2],因而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对快速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和MRS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十分重要。MRS的检测方法有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琼脂扩散法、Etest法、仪器法及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等[3],我们将临床分离的63株葡萄球菌用含4%氯化钠(NaCl)MH平板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和VITEK32型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法进行检测比较,并以含6μg/ml苯唑西林的琼脂稀释法为标准,评价其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及其来源自2006年1月至2006年5月从江医二附院临床患者的痰、血、尿、脓液、前列腺液及阴道分泌物等标本,经常规分离得到63株葡萄球菌,包括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5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3株。另MRS阳性参考菌株ATCC(R)43300,MRS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1.1.2苯唑西林纸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苯唑西林标准品购自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SDS琼脂糖、溴化乙锭、溶菌酶、蛋白酶K为美国Sigma产品,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TEMED和TBE为美国Gibcobrl公司产品。

1.1.3仪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型鉴定系统及配套的GPSSV葡萄球菌药敏检测卡。

1.2方法

1.2.1含4%NaClMH平板纸片扩散法由于苯唑西林较甲氧西林稳定、不易失活,通常用苯唑西林代替甲氧西林测定葡萄球菌。配制0.5麦氏单位菌液接种于含4%NaCl的MH平板,贴1μg/片苯唑西林药敏纸片,35℃、24h观察结果(CNS孵育48h)金黄色葡萄球菌(SA)抑菌圈≥13mm为敏感,11mm~12mm为中介,≤10mm为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mm为敏感,≤17mm为耐药。

1.2.2琼脂稀释法NCCLS推荐为测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参考方法,在含4%NaCl、6μg/ml苯唑西林MH平板中点种0.5麦氏单位菌液,经35℃、24h孵育检查琼脂表面有无细菌生长,只要有一个菌落生长即判为MRS。

1.2.3仪器检测挑取待检菌落,严格参照GPSSV卡说明书配制一定浓度菌悬液,置备GPSSV药敏卡上机,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结果。

1.2.4质量控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R)43300为MRS阳性参考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MRS阴性参考菌株及药敏质控菌株与实验菌株同时进行检测。

2结果

3种方法对MRS的检出率见表1。

表13种方法对MRS的检出率(略)

对3种方法MRS检出率进行χ2检验,含4%NaClMH平板药敏纸片扩散法MRS检出率与琼脂稀释法MRS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16,P>0.05),VITEK32型仪器检测法MRS检出率与琼脂稀释法MRS检出率差异也无显著性(χ2=0.51,P>0.05),同时纸片扩散法MRS检出率与VITEK32型仪器检测法MRS检出率差异也无显著性(χ2=0.13,P>0.05)。

3讨论

目前国内外虽然用以检测MRS的方法很多,由于MRS本身对甲氧西林耐药存在有不均一性,且甲氧西林不稳定,故常用苯唑西林代替甲氧西林来检测MRS。由于纸片扩散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可以和普通药敏实验同时进行,在多种MRS检测方法中,目前很多医院临床常规微生物实验室仍在采用这种方法,从我们的实验结果看,纸片扩散法与被NCCLS推荐为参考方法的琼脂稀释法对MRS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可以用于临床常规微生物实验室,对MRS进行常规检测。VITEK32型GPSSV药敏卡方法简单、快捷,从结果看其MRS检出率与琼脂稀释法差异无显著性,虽然其与纸片扩散法MRS检出率也无明显差异,但其检测速度比纸片扩散法更快捷,可以及时给出准确的报告,节约了时间,因此评估GPSSV药敏卡的准确性,为临床找出一种准确而简单、快捷的筛选MRS的方法是极有意义的,且VITEK32型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配套使用的GPSSV卡葡萄球菌药敏检测,其苯唑西林检测孔含有4%NaCl,符合NCCLS推荐的检测MRS的方法标准[4],因此,仪器法GPSSV卡可用于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检测,且简便准确、快速。所以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均可用于医院常规实验室MRS检测,但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采用仪器法,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更准确可靠的方法,即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层次的分型检测,并也出现了商品化的几种mecA基因乳胶检测法[5],也是目前可采用的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ulliganME.MurrayleisureKA.RibnerBS.etal.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aconsensusreviewofthemicrobiologyPathogenesisandepidemiologywithimplicationsforpreventionandmanagementAMJ[J].Med1993;94:313.

[2]马纪平,苏建荣.耐甲氧苯青霉素葡萄球菌[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6,19:187189.

[3]赵玉坤,娄金丽,白华,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临床检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6,19:361363.

耐阴性范文篇6

摘要:为探讨多重耐药性结核病(MDR-TB)的临床治疗。本文采用新的化疗方案治疗了MDR-TB32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7.5%。说明本所采用的治疗MDR-TB化疗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486(2000)02-0106-02

本组多重耐药性结核病(MDR-TB)病例选自我所住院病人中资料比较完整的32例,通过对该组病例的治疗与临床观察,现将其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6岁,平均47.8岁。50岁以上19例,占总例数59.4%。病史最短4年,最长28年。Ⅲ型肺结核21例,Ⅳ型肺结核11例。按1998年全国结核病分类法研讨会修改,制定分类法则本组患者均为Ⅲ型[1]。此组患者均为复治失败而持续排菌者,经过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耐异烟肼(INH)、利福平(RFP)达100%,见表1。

表132例患者起始与继发耐药情况

药物起始继发总例数总耐药

率%

例数%例数%

INH515.62784.432100

RFP1340.61959.432100

EMB13.11753.11856.2

SM26.22475.02681.2

PAS13.1825.0928.1

KM001340.61340.6

患者合并大咯血者5例,占15.6%;代偿性肺气肿27例,占75.0%;高血压3例,占9.4%;自发性气胸2例,占6.25%。

1.2诊断标准根据1996年9月6日在河北承德市召开的“复治和难治性结核病”学术会议上对慢性排菌者、难治性肺结核和MDR-TB初步规定的定义[2]:经正规或不正规初治失败,又经过合理的,全程的复治化疗,病人仍持续或间断排菌,排菌时间达2年以上,其结核分枝杆菌已经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或其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1.3治疗方案修订原化疗方案后,选用5%葡萄糖(GS)500ml+异烟肼(INH)0.4~0.5g+对氨柳酸(PAS)8.0~12.0g+丁胺卡那(AKC)0.4g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静脉滴注1次/d。口服氧氟沙星0.2g,3次/d;丙硫异烟胺0.2g,3次/d;疗程6个月后改口服氧氟沙星,丙硫异烟胺,剂量不变,加用力克肺疾0.2g,3次/d,口服。总疗程18个月。以上病例以往均未使用过氧氟沙星、丁胺卡那。

1.4疗效判断及结果治疗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胸片病灶大部分吸收,空洞闭合大于1/2,痰菌阴性者为显效;治疗6个月,症状好转,胸片病灶部分吸收,空洞闭合达1/3,痰菌阴性者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者为无效。本组治疗结果见表2。其中3例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重度胃肠道反应而中断此方案,1例痰菌未能阴转。

表232例患者治疗结果

治疗情况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例数2354-

%71.915.612.587.5

2讨论

MDR-TB难治,并不是不可治。治疗难点一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细菌学因素:MDR-TB有同时耐INH、RFP在内的多发耐药,高度耐药,起始和继发耐药性,见表2。②治疗因素:从病案记录反映,多数病例的具体用药不详,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律用药,或化疗方案不合理,管理不严。由于不规律或不正规抗痨治疗是形成复治涂阳病例的主要原因[3,4]。为此结核病归口管理是减少复治涂阳病例,亦是减少MDR-TB的有效措施。③机体因素:MDR-TB多偏向老年人,50岁以上者占59.4%,患者长时间结核不愈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清除和抵抗结核菌能力减少,使得病变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加重肺功能损害。④兼症多,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或继发症,给结核病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分析的MDR-TB难治的主要原因,选择以往较强的抗结核药物同时加用新药、敏感药,如AKC比链霉素强23~40倍,比卡那霉素强17倍,且于氨基糖甙类药无交叉耐药[5]。另外氧氟沙星是为一代喹诺酮药物,是目前抗结核新药研究和引用的主要药物,对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和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该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完全,组织分布广,生物利用度高,用药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6]。选择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尽快处理好患者的兼症,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多数患者将会很快改善症状,病灶吸收,痰菌转阴,医患对治疗充满信心。治疗MDR-TB还有许多不同方法需加以总结,还需为降低肺结核病死率及消除多发耐药结核病传染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中国结核病分类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疾病杂志,1998,21(12):716

[2]何国钧,胡家英.慢性排菌者、难治性肺结核和多重耐药性结核病(MDR-TB)专家座谈会纪要[J].中国防痨杂志,1996,18(4):153

[3]吴庆玉,叶隆昌.农村复治涂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阳病例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防痨杂志,1995,17(4):152-153

[4]晏淑琴,叶华军,许广文.186例复治涂阳肺结核三年复发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1997,19(2):104

耐阴性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药学干预271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21例、女1197例;年龄53.2±2.7岁。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呼吸内科实施药学干预患者2819例为研究组。其中男1683例、女1136例;年龄54.8±3.1岁。1.2方法。对照组未实施药学干预,观察组实施药学干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要求,如:适应症、禁忌症、疗程、给药途径和药量等,制作成手册并发放到临床内科。医院药房负责发放抗生素药物的药师要对临床处方进行核对、审核,如果发现该处方存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解决。每个月随机抽取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处方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每个月对内科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药师开展合理用抗生素讲座,强化临床医师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意识。1.3临床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字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比较。对照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1.85%、不合理用量发生率为18.3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1.03%、7.34%和7.0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2.2两组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比较。药学干预实施前,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21.60%、大肠埃希菌耐药率26.20%、铜绿假单胞菌26.20%、鲍曼不动杆菌19.79%,实施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10.71%、大肠埃希菌耐药率18.23%、铜绿假单胞菌10.43%、鲍曼不动杆菌11.21%,药学干预实施后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治疗泌尿系统、胃肠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疾病效果非常好,现已发展至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和普卢利沙星[3]。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泛,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都有抑制效果,抑菌原理是抑制细菌核酸合成[4]。然而随着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率的上升,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细菌发生率也逐渐上升,且部分患者服用该类药物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悸等,有研究认为该药物还潜在性损伤患者皮肤、神经,长期不合理用药会损伤患者组织健康[5]。药学干预是对药物使用情况,应用药学知识制定预见性干预措施[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喹诺酮类药物临床药学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可见:临床药学干预实施后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不合理事件(包括: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量、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临床药学干预实施后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针对我院内科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制定针对性药学干预方案,通过发放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原则手册、抽查处方用药情况、临床药房发放药前核对处方、坚持举办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讲座、对多次指正不改正的临床医师进行批评等办法,有效降低我院内科临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事件发生情况,同时降低临床耐药菌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其高效、广谱抗菌、服用方便、好吸收等药物优势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是临床使用率的升高伴随着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7]。我院实施临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药学干预措施,从临床医师对药物运用、临床药房重复核对用药和举办用药合理性讲座等方式,有效降低了我院内科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并降低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发生率,可以作为临床药学干预方案的借鉴。

作者:姚运杰 单位:正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参考文献:

[1]屈光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6,14(3):25-26.

[2]李燕.浅析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6):136-137.

[3]杨莹.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6):73-75.

[4]周红兵.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66-67.

[5]徐泽民.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173-174.

[6]李慧颖,田振玮,冯菲菲.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1(2):189-189.

耐阴性范文篇8

本文作者:李莉顾万红工作单位:甘肃省中医院药学部

患者入院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抗感染及保肝、祛痰等对症治疗并继续予硝苯地平缓释片(Ⅱ)、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泼尼龙片等药物治疗基础疾病。患者2011年11月17日夜间出现寒战,高热,考虑阳性球菌感染可能性大,遂加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1月18日血培养结果回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落数大于15个。11月22日因肾功能不全停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改为注射用夫西地酸钠,患者感染控制尚可。11月27日患者病情稳定停用莫西沙星。后又因发生黄疸停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经上述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无发热,精神,饮食,睡眠可,于2011年12月16日出院。基于肺部感染相关指南,评价初始抗感染方案该患者为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病且既往多次住院,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危险因素,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可选用的药物有:1)具有抗假单孢菌活性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必要时还可同时联用氨基糖苷类;2)具有抗假单孢菌活性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喹诺酮类;3)静脉注射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联合氨基糖苷类。综合考虑患者既往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应尽量避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在急诊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抗感染并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入院查体,体温为36℃,所以初始抗感染继续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2011年11月17日夜间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考虑阳性球菌感染可能性大。根据我国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2]:在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中,进入分离菌株数前10位的革兰氏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MRSA和MRCNS的分离率分别为69.9%和83.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6.2%。基于以上分析当日夜间经验性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次日血培养结果回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患者体温有下降趋势,故继续原方案治疗。综上所述评价此阶段患者抗感染方案合理,药物选择适宜。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长期以来的报道显示,万古霉素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可通过监测药物浓度进行干预,以降低毒性。早期普遍认为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10μg/mL,较安全且能达到治疗效果,>30μg/mL,可出现肾、听力损害等副作用。近年来,万古霉素在治疗葡萄球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时出现部分临床治疗失败病例,同时药物敏感监测显示,尽管万古霉素对MRSA仍在敏感范围之内,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逐年上升,形成所谓“MIC漂移”现象。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万古霉素常规治疗剂量能否达到理想治疗浓度,以及万古霉素在感染组织中能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2009年美国多家学会联合制定了《成人万古霉素治疗与监测实践指南》[3],指出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是监测疗效最准确而实用的方法。万古霉素峰浓度监测并不能降低肾毒性发生率。对于接受较大剂量万古霉素来维持谷浓度在15~20mg/L的患者,或正同时接受其他肾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最适合监测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来降低肾脏毒性。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进行每周一次的谷浓度监测。而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建议进行连续监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每日监测)谷浓度。目前甘肃省中医院尚未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为了监测万古霉素疗效,降低肾毒性的发生,采用1g,ivgtt.q12h给药,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大于60min,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及其他生命体征,并严密监测肾功能。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损害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型从肾小球滤过,经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而排泄,还有少部分由肝代谢,有肾毒性。国外多项前瞻性研究已证明,由于万古霉素药物纯度的提高,肾毒性的发生率是很低的,平均发生率是5%,而且即使发生,病情也较轻。高龄、长期治疗、高谷浓度(30~65mg/L)等,是发生万古霉素肾毒性的危险因素[4]。本例中患者为老年患者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易发生肾损害,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了患者肾功能。患者入院血肌酐48.3umol/L,根据Cockcrof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为91.34ml/min,提示患者肾功能正常。2011年11月18日复查血肌酐50.8umol/L。11月22日(使用万古霉素第5天)实验室检查回报:血肌酐94.6umol/L,计算Ccr为46.64ml/min,提示患者肾功能中度损害。期间未加用其他药物,感染控制尚可,无法用患者本身疾病进展解释,根据《成人万古霉素治疗与监测实践指南》若患者经过数天万古霉素治疗后,多次监测(至少2~3次连续监测)显示,血清肌酐浓度增高(绝对增加值大于0.5mg/dL或超过基础水平50%以上)且没有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视为发生了与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毒性[3]。综合考虑患者继续使用此药会加重肾损害,且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基本在38℃以下,故当日停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换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以覆盖阳性球菌,并继续严密监测肾功能,之后患者血肌酐逐渐下降,2011年12月16日复查血肌酐:60.3umol/L,计算Ccr为73.17ml/min,提示患者肾功能已恢复正常。

抗生素相关的肝损伤患者入院时肝酶轻度升高(AST73.5U/L、ALT43.2U/L),已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治疗。2011年11月30日查体发现患者双侧巩膜黄染。急查血生化回示:ALT103.0U/L、AST47.8U/L、总胆红素136.5umol/L、直接胆红素98.5umol/L。此时,患者已停用其他抗感染药物,从2011年11月22日开始单独使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治疗。夫西地酸主要经肝脏代谢,几乎完全由胆汁排泄。由于其代谢和排泄特性,《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注意事项中提示:黄疸第19期李莉等:基于1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探讨其药学监护特点153及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用药前后以及用药过程中应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以及肝功能[5]。曾有报道个别病人用药后出现可逆行黄疸,若黄疸持续不退,需停用夫西地酸,则血清胆红素会回复正常[6]。考虑患者肝损伤可能与夫西地酸钠相关,当日停用夫西地酸钠,并给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00mg,iv.qd保肝、退黄治疗,次日遵消化科意见改用多烯磷脂酰注射液465mg,iv.qd。经上述治疗,患者肝酶,胆红素逐渐下降,2011年12月16日复查结果示:ALT94.7U/L、AST46.6U/L、总胆红素25.5umol/L、直接胆红素18.4umol/L,提示患者肝酶、胆红素等指标明显下降,在恢复过程中。也有报道莫西沙星肝损害主要是胆汁瘀积型或肝细胞-胆汁瘀积混合型,发生率均高于肝细胞型。症状一般在3~10d内出现,也有个例报告迟发性肝毒性作用,一般发生在停止莫西沙星治疗后5~30d[7]。患者黄疸发生在停用莫西沙星4d后,且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胆汁瘀积混合型。故本例患者肝损伤不除外与莫西沙星相关。

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机体老化、功能障碍。一般患有多种疾病,且症状常不典型不明显,病情可突然变化,在用药过程中由于多种疾病的存在使药物的体内过程复杂化。易发生变态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用药相互作用、临床特殊症状等,利用药学信息优势,对其进行全程的药学监护和及时的用药分析指导,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耐阴性范文篇9

1病例概况

患者,男,74岁,身高170cm,体质量80kg,体质量指数27.7kg•(m2)-1。因视力模糊1年,头痛3个月,加重2周于2016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主要以视力视野损害/内分泌症状为著,辅助检查头颅MRI后诊断明确为垂体瘤卒中,行术中MRI导航下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术中明确脑脊液漏,术后给予腰大池引流。患者体格检查无异常,术前检查无异常。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多年,具体用药不详,无规则服药。术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感染性休克,多次脑脊液微生物培养未见致病菌、血培养、肺部CT及胸部X线片、尿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后行内镜下探查术发现手术入路处见少量脓血性分泌物,微生物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经针对性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局部清除感染灶后,患者体温、感染指标恢复正常。

2治疗经过与药学监护

2.1主要治疗经过。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为头孢曲松2g,术前30min开始给药,术后24h停药,术后入神经外科监护室。由于术中明确脑脊液漏,加用利奈唑胺600mg,q12h,同时严格卧床7d,给予腰大池引流。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高热39.5℃,腰大池引流出血性脑脊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高。考虑继发颅内感染可能性大,医生根据经验加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美罗培南1g,q8h,并在第4天后给予每日腰穿及椎管内注射抗菌药物阿米卡星或万古霉素,未见明显疗效。脑脊液培养始终为阴性。患者持续高热,连续2次痰培养见光滑念珠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师建议加用抗真菌治疗方案。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最高体温39.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0.88×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0.82、C-反应蛋白165mg•L-1,降钙素原(发光法)38.9ng•mL-1,经补液扩容抑酸后恢复,但仍持续高热。患者肺部CT、胸部X线片、听诊无异常,脑脊液、尿、血培养均为阴性,因长期发热感染源未能确定,经耳鼻喉科会诊后考虑鼻腔局部感染可能性大,鼻内镜检查并取标本送检回报为嗜麦芽窄单胞菌,临床药师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之后患者体温逐日下降,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治疗有效。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见表1。2.2药学监护要点。2.2.1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调整和药学监护要点。手术后第10天,微生物科报告患者痰培养和鼻腔填塞物培养均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药师根据《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建议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q8h;米诺环素50mg,q6h;卡泊芬净50mg,qd;利奈唑胺600mg,q12h。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抗感染,应注意监护二重感染。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易引起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情况;米诺环素可能造成皮疹等变态反应,且应避免与抗酸药、钙盐、铁盐等同服;利奈唑胺可能引起血小板降低。药学查房中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胀等情况,尿量、颜色等,常规监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2.2.2抗真菌治疗方案。因患者术中脑脊液漏,感染风险高,抗感染的初始方案为广谱全覆盖强效抗菌药物:利奈唑胺600mg,q12h,美罗培南1g,q8h。但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持续高热,痰培养见光滑念珠菌。药师建议加用抗真菌药,医生根据经验选择氟康唑0.4g,qd。药师审核医嘱后认为:一般情况下,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敏感性较差,且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良,易引发不良反应,如经济许可,应首选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卡泊芬净。医生采纳药师建议,次日医嘱更改为卡泊芬净50mg,qd。

3讨论

3.1嗜麦芽窄单胞菌的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是重要的医院感染菌[3]。患者痰培养反复出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但肺部CT、胸部X线片、听诊均无异常,脑脊液培养结果始终为阴性,脑脊液生化常规显示白细胞和蛋白数量逐渐减少,糖始终正常,颅内感染不明确。经耳鼻喉科会诊后考虑手术入路鼻腔局部感染可能性大,填塞物送培养后结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内镜下探查术见蝶窦腔上方痂下少量脓血性分泌物,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痰培养结果相同,对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由于我院不常规进行头孢哌酮的药敏检验,故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药敏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癫史患者慎用,该患者高龄、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具有一定的癫发作风险,不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为口服抑菌药,疗效较慢。根据《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4],头孢哌酮/舒巴坦体外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成人常用剂量为3.0g(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制剂),q8h,静脉滴注。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可增至3.0g,q6h,静脉滴注。建议医生根据共识和药敏结果换用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q8h,并加用药敏结果中提示敏感的米诺环素50mg,q6h。采取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炎症指标好转,治疗有效。本例患者的治疗中,医生根据经验隔日给予阿米卡星20mg或万古霉素30mg椎管内注射,阿米卡星成人血消除半衰期(t1/2)为2~2.5h,给药后24h内排出90%以上,此种隔日椎管内给药方式无法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此外,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万古霉素无效。药师建议不必给予两药,但医生根据经验认为两药可预防腰大池引流造成的颅内感染,故未予以采纳。本例患者术后医生根据经验和抗菌药物指导原则,选择覆盖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使用美罗培南有可能是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因素[5]。患者术后处于易感状态,入住监护室后,经口鼻吸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借助生物被膜黏附于医用材料如吸痰管上,导致口咽部定植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通过吸痰管进入蝶窦,并在手术切口局部形成感染灶,出现痂下感染。痂下感染常需实施“切痂”或“削痂”手术,以暴露创面,加速愈合。本例患者在手术入路形成局部感染,在行内镜清除术后,配合敏感抗菌药物,达到了良好的抗感染效果。3.2明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对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意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在外科系统比较高,一般比全院的平均感染率要高[6]。2010—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显示,全院平均感染率约为5%,而神经外科为11.44%[7]。神经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存在着差异,从总体上看,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颅内感染、手术部位和泌尿系统。明确感染部位对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针对颅内感染要采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剂,针对泌尿系感染要采用在尿液中浓度高的抗菌药物[8]。本例患者痰培养为光滑念珠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但肺部CT、胸部X线片、听诊均无异常,无法确定是定植还是感染,加用抗真菌药物未见明显疗效,脑脊液培养为阴性,一直未能找到明确的感染灶,无法及时针对性治疗,是导致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原因之一。在感染灶确定后,通过局部外科手术处理,经临床药师建议,换用有针对性的敏感抗菌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ICU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ESBL菌株等[9]。近年来由于碳青霉烯类的广泛应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位于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第3位。本例患者因未能明确病原菌,采用经验治疗的药物中利奈唑胺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无效,美罗培南天然耐药,极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明确病原菌对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换用敏感抗菌药物针对性治疗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ICU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本例患者具有多个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如:病情危重且复杂、侵入性监测与治疗手段、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入住ICU等。患者痰培养连续两次见光滑念珠菌,在未能明确其他感染部位及病原菌之前,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造成患者高热,因此,加用抗真菌药物是合理的。氟康唑对预防大部分非光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是ICU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该药对光滑念珠菌效果差。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0]指出,对于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宜选用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或两性霉素B治疗。2016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的指导原则[11]也指出,首选棘白霉素类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强推荐,高质量证据)。此外,卡泊芬净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老年重症患者,但该药价格相对较高,需考虑患者经济条件。

4结束语

耐阴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妇产科感染;病原菌;耐药

妇产科感染,尤其是对甲氨西林等抗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和表皮葡萄球菌,目前已成为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本院396份患者标本的临床分离,以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标本来源2005年1月1日~12月30日来自本院妇产科病房的患者标本,即宫颈分泌物、眼睛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396份。

1.1.2试剂和培养基选用生物梅里埃厂的标准化的细菌鉴定方法。培养基和药敏试验全部选用天津金章公司,药敏微量细菌定量MIC测试盒。根据药敏试验法规的标准判断结果。

1.1.3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2方法

1.2.1标本培养和鉴定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

1.2.2药敏试验所有试验菌株均用微量细菌定量MIC测试盒。根据药敏试验规则严格进行操作。

2结果

从396份标本中共检出大肠埃希菌5株,占总监测数的1.3%,表皮葡萄球菌12株,占总监测数的3.0%,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总检测数的0.5%。以宫颈分泌物标本为主分离出致病菌24株,占6.1%,眼分泌物分离致病菌7株,占1.8%,伤口分泌物分离致病菌5株,占1.3%,见表1。3种菌耐药情况见表2。表1各种细菌分布情况表23种菌耐药情况

3讨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先锋必耐药率均为100%。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0。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等抗葡萄球菌抗生素常表现为异质性耐药,因此,临床用药应优先考虑使用敏感药物。在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应引起妇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表皮葡萄球菌对利福平耐药率为91.6%,氧氟沙星、青霉素、先锋必耐药率均为83.3%,红霉素耐药率58.3%,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25%,阿米卡星耐药率为8.3%。来自宫颈分泌物的致病菌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表皮)居于首位,据有关文献报道,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居于前十位中,本院统计基本相符。

表皮葡萄球菌存在于人体的体表,与其他正常菌群一道构成人体皮肤黏膜等的微生物,共同抵御外来微生物的侵袭,同时由于寄生部位改变,在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引起医院感染中最为常见。

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先锋必耐药率均为100%,头孢噻肟耐药率为60%,四环素耐药率为40%,阿米卡星、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丛的成员,大多数致病菌可引起肠道内感染。在肠道外感染中,宫颈分泌物分离出大肠埃希菌不多见,有文献报道,可能与肠道或尿道感染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上3种致病菌多数来自宫颈分泌物,对青霉素、红霉素、先锋必等均有耐药性,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耐药率为0,对于由以上3种致病菌引起的女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疾病,在临床上针对性、合理性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庆中,王赛芳.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844-845.

2孔海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基因检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2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