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3:07:58

牧业经济

牧业经济范文篇1

(一)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4事件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4事件之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西藏而言,200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西藏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西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西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西藏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西藏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西藏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西藏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西藏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牧业经济范文篇2

刚才,炎志副书记、庆才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时期全省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对20*年乃至“*”时期全省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200*年完成的主要工作和20*年要落实的重点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200*年全省牧业工作成效显著

200*年,全省牧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努力拼搏、团结奋斗,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

(一)“粮变肉”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实施“粮变肉”工程的基础上,实行了重点突破战略,以粮牧大县、大型龙头加工企业为载体,有力地拉动了“粮变肉”工程的深入实施。

一是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全省生猪发展到30*0万头、牛900万头、羊76*万只、禽6.7亿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4.6*%、4.79%、*.3*%。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10万吨、100万吨和3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64%、*.26%和1*.38%。全省牧业总产值达到4*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4*%。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9*0元,比上年增长100元,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9.87%。

二是饲养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牧业小区发展到3000多个,新建投资在*0万元以上的中小饲养场168个,规模饲养户达到63.*万户。规模饲养量达到*亿头(只),占全省饲养总量的69.81%。在牧业小区和中小饲养场建设中,一些县市的牧业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牧业用地、资金和用水用电等方面,创造性开展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全省各地以科技入户活动为载体,推广和普及牧业实用技术23项,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2%,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是畜产品加工量和新产品开发大幅增长。德大、皓月、华正、金锣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加工量大幅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屠宰加工肉牛*0万头、生猪200万头、肉羊*0万只、禽1.2亿只,创历史新高。产品开发逐步系列化,鸡产品已达到491个品种,牛产品已达到1**个品种,猪产品已达到220个品种。在熟食制品开发中,肉鸡已经开发了7个系列340个品种,牛已经开发了8个系列410个品种,猪已经开发了14个系列10*个品种,羊已经开发了1*个系列60个品种,鹅已经开发了3个系列46个品种。

四是国际市场开发有了新起色。主要表现为四个增长:第一,出口总量增长。200*年1-10月,全省肉类出口2173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4.*%。第二,出口国数量增长。牛羊肉及熟食制品出口由上年的8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6个国家和地区。第三,熟食出口数量及品种增长。200*年全省出口鸡肉制品总计1.6*万吨,比上年增长44.7%。除此之外,对牛肉熟食制品的需求量也有所增长,金昌集团生产的牛排汤、牛尾汤、牛小肠汤,在韩国市场非常受欢迎。第四,出口创汇额增长。200*年1-10月份,全省畜产品出口创汇*1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

(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成功防控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去年年初以来,邻国及国内一些省份相继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H7亚型和H*N1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等疫病,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按照国家要求普遍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有效地开展了四大阻击战。第一,阻击朝鲜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组织与朝鲜相邻的3个市州10个边境县,采取各种措施实施紧急防控,有效地把住了国门;第二,阻击亚洲I型口蹄疫。新疆发生首例亚洲I型口蹄疫后,在全省紧急进行了布控,对奶牛场、种牛场、规模饲养场、牲畜集散地等重点场所,普遍开展了免疫和消毒。第三,阻击猪链球菌病。四川等地发生猪链球菌病疫情后,全省加大了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防未经检疫、来历不明、病死(毒死)和染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有效防止了猪链球菌病的传入。第四,阻击H*N1高致病性禽流感。进入10月份以来,针对我国一些省份相继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采取了“九个强化”措施进行紧急防控,到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没有疫情发生。

二是应急防控能力大大提高。按照国家和省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要求,从三个方面着手,强化了应急防控能力。第一,加强了防控指挥系统建设。调整充实了各级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扩大了防控层面,加强了防控力量,为全省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第二,修订完善了应急处理预案。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吉林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吉林省猪链球菌病防治应急预案》,修订了《吉林省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理预案》。第三,建立了防控物资、资金储备长效机制。各级政府通过建立防控基金,使防控物资储备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年来,通过素质培训、技能鉴定和实战演练等形式,大力加强了基层防控队伍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的疫情形势复杂,防控任务艰巨,在这种条件下我省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充分表明我们这支队伍是有战斗力的,能够经受住考验。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经过与省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明确了乡镇畜牧站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渠道,目前各地正在落实。进展比较快的九台市、双阳区和江源县等,已经实现了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极大地激发了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村级防疫队伍建设上,把解决防疫员工资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经过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多次与有关部门衔接,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由财政每年给每个村级防疫员解决*00元补贴。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抓生产环节的管理。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全年推出9项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分别在33个县的10个养殖加工企业和19万个农户进行推广。省里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继续开展了9项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组织有关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全年共有3家龙头企业通过了国际认证,21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了农业部GMP认证。

二是抓流通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强化了证章标识管理。通过检疫证明回收管理、检查评比、查处违规行为等措施,完善了证章标识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管理。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有效地防止了“三乱”现象的发生。在铁路机构改革期间,及时协调铁路运输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工作,保证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严厉查处了违法乱纪行为,落实了办理查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年共受理动物防疫案件1090起,都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了有效处理,结案率达到100%。200*年8月,根据群众举报,省和四平、长春等地联合行动,一举查获了收购加工贩卖死猪肉的案件,缴获病害肉12.*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责任人进行了严肃追究,社会反响很好。

三是抓投入品的监管。加强了兽药、饲料的检测,全省抽检兽药产品6*0个批次,抽检饲料产品470个批次。饲料标签专项检查了340个批次。加大了畜产品残留监控,对德大公司、金锣集团、华正公司的鸡肉、猪肉产品,进行了198个批次的监控。进一步规范了投入品市场的管理。组织各级种畜禽、兽药、饲料等执法人员,开展了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假劣、违禁药品和饲料及添加剂,查处了200余起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吊销了27家生产企业93个品种的批准文号。引导生产经营者合法生产、守法经营。同时,各地普遍建立了有报即查制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和处理。

(四)草原管理和粗饲料开发有新进展。

草原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各地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贯彻《草原法》,设立了草原违法案件举报电话,规范了草原案件查处的执法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全省各级草原监理部门全年共接待草原纠纷和开垦草原举报、信访6*7件,立案查处*40起,得到了及时公正处理。依法推进草原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全省草原承包面积达246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的76.6%。西部有关县(市)还依法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以政府令或通告的形式,定期草原禁牧令、休牧令,明确了禁牧、休牧具体时间和范围。去年,全省禁牧面积880多万亩,休牧面积1226.7万亩。

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日益加强。各地积极发挥人工种草、草原围栏、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等项目的带动功能,全省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草原“三化”得到有效遏制,新增种草面积81.*万亩,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01.42万亩,鼠害防治面积*86万亩,集中灭虫面积92.2万亩。加强了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和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的管理,全年无重大草原火灾发生。

秸秆利用量和种植专用饲料面积不断扩大。以秸秆养畜项目和“百乡万户”工程为载体,不断推进粗饲料综合开发利用,逐渐形成了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和向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民选择适宜的饲料作物,落实种植面积和种植地块,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推广新型粗饲料加工利用技术。邀请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到我省举办养畜户技术培训班,推动了我省粗饲料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全省专用饲料种植面积达476万亩,其中青贮玉米316.*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全年共加工秸秆饲料2074万吨。以省农科院吉农草业公司和一些牧业大县为代表,粗饲料综合开发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条。省农科院吉农草业公司,采取提供草种、技术包保直到机械收割、打捆收购的一条龙订单形式,带动了中部公主岭市和西部大安市等县(市)300多个农户,发展以粗饲料种植加工为主的草业经济,去年共实现产值*00多万元。

(五)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快了职能转变。按照省政府政务公开和扩权强县的要求,认真梳理了工作职责,对重点的审批、收费项目实行透明化管理,积极向县(市)下放权力,两轮下放了20项管理权限,两次组织了对接培训,行政审批工作实现了顺利转换。省局在省政务大厅窗口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窗口形象越来越好,受到了有关领导的好评。

二是强化了项目管理。大力培训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省各市县牧业部门的项目管理干部和在建项目的法人,进行了一次全面培训,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了管好项目的自觉性。开展了重点项目稽查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对1*个在建项目,进行了重点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了整改措施。完善了项目建设动态监测机制,省局正在建设项目监测信息平台,对在建项目的进度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加强行风建设。按照省软环境办公室的要求,在《吉林日报》上就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进行了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通过热线电话等形式,接受群众投诉,解答群众疑问,仅省局就接听政行风群众热线电话17个,对重点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跟踪处理,在全省开展的万户企业测评政府活动中,省局总体满意率达98.8%,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群众认可。

总的看,全省牧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还存在脱节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完善;牧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工作开展的不平衡;乡镇畜牧站的改革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动物防疫措施落的不实,存在死角。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

20*年,全省牧业发展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机遇,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内的产业转移、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我省牧业经济加快发展十分有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牧业经济发展,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10年牧业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0%以上,实现粮食大省向牧业强省的跨越。刚才,炎志副书记、庆才副省长,就进一步提升我省牧业的产业地位、大力发展精品牧业、外向型牧业、现代牧业,建设牧业经济强省作了深刻的阐述,对“*”期间,特别是今年的全省牧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全省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以及推进措施都非常具体、十分明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推进牧业经济强省建设。

今年,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指导性目标是: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3*0万头、9*0万头、800万只和6.8*亿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84%、*.*6%、4.*8%和2.24%。肉、蛋、奶的产量达到330万吨、10*万吨、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16.67%。牧业产值达到*0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0.88%。

为实现上述目标,20*年,全省要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加强无疫区建设和提高畜禽重大疫病免疫率。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防疫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防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无疫区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为重点,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对无疫区进行评估的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国际认证,巩固和扩大无疫区建设成果。已经列入国家无疫区建设的县(市),从现在开始按无疫区建设的要求进行自检自查,自查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软件管理等。今年要把提高畜禽重大疫病免疫率作为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禽流感和口蹄疫的免疫达到“三个百分之百”即:100%免疫,100%使用国家规定的疫苗,100%有效。一是通过强化行政手段提高免疫率。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各级牧业部门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真正把畜禽免疫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通过责任书等形式落实到乡镇村屯,落实到人头,明确奖罚。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免疫工作,解决免疫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二是通过完善技术措施提高免疫率。可以说,我们这几年在技术措施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与现实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免疫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在免疫档案、免疫标识、免疫程序和防疫员管理等环节,都要规范化、制度化,准确地把握免疫动态,这样有问题才能便于追溯。省局已编印《禽流感和口蹄疫防控指南》,请各地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提高防控工作水平。三是通过强化执法提高免疫率。对不按要求进行免疫的养殖户,要通过宣传《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对拒不执行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对未经免疫的畜禽产品上市进行限制,应该免疫而没免疫发生疫情的畜禽,扑杀时不给补贴。总之,要通过科学的防控,扎实工作,千方百计确保不发生疫情。

(二)产业化工作重点抓龙头企业。

推动牧业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加快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一是抓好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是现阶段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所在地的各级牧业部门一定要积极为企业生产、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企业对全省牧业经济的牵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一批中小龙头加工企业。要因地制宜,在抓好大的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谋划中小龙头加工企业项目,争取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当地的“*”规划。按着“全营养、全链条、全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别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三是加强对龙头加工企业生产建设的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龙头企业生产建设情况,对于我们分析新形势、研究解决新问题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的生产建设情况的调度机制,把其列入牧业统计的主要指标,每个县都要摸清本地龙头企业的底数,按要求定期上报。

(三)饲养基地建设重点抓集群发展。

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区域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与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链衔接,有利于现代牧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今年乃至“*”期间,要把区域集群化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推动饲养基地的整体升级。基本思路是,中部产粮区重点发展生猪、肉鸡、蛋鸡、育肥牛等食粮型畜禽;西部草原区重点发展牛、羊、鹅等食草型畜禽;东部长白山区重点发展延边黄牛、野猪、梅花鹿、獭兔、蜜蜂等特色养殖。要努力实施畜禽“**11**”发展规划,就是要发展超*000万只的禽业大县、超*00万头的养猪大县、超100万只的养羊大县、超10万只的鹿业大县、超*0万头的肉牛大县、超*万头的奶牛大县,形成不同品种、不同特色的2*个集群发展区。各县市都要搞好规划、设计好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今年,要继续抓好牧业强县、强乡、大户和牧业小区、科技园区以及规模饲养场的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要求,各地要指导畜禽养殖场和牧业小区建立养殖档案,养殖档案要记载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内容。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完善建设的技术方案,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和推动饲养基地朝着科学合理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畜产品安全工作重点抓投入品监管。

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从源头入手,抓好投入品监管。一是抓好兽药监管。加大兽药市场监督力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市场打假活动,对市场上销售的伪劣兽药、兽用生物制品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兽药市场。对全省兽药生产、经营等单位,进行经常性地样品抽检,对农业部通报的重点企业产品要进行认真地跟踪抽检。扶持已通过GMP改造的兽药生产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兽药产业。二是抓好饲料监管。加强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规范管理,多渠道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批骨干饲料企业,把全省的饲料工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违禁药品的监测,重点对盐酸克伦特罗、安定、呋喃唑酮、喹乙醇等违禁药物的监测。根据条件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对西部草原地区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进行监测。三是抓好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进口国的标准,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畜禽产品的残留监测,并积极利用监测结果指导企业科学用料用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有条件的市县可以逐步扩大监测领域。同时,要加强对病死畜禽的管理,坚决禁止病害肉流入市场。

(五)技术普及工作重点抓科技入户工程。

今年的入户工程,重点推广肉牛、肉羊和生猪育肥技术、奶牛饲养技术、种植专用饲料和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家畜繁育改良、畜禽主要疫病防治*个方面2*项实用技术,要结合实际分门别类地把这些技术进行组装集合,“傻瓜式”配套,使农民易于接受。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面。以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为载体,带动技术的普及。重点抓好*0个科技示范园区和300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举办科技大集、科技人员包点、印发科技资料、科技讲座等形式,大力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依托农业部跨越计划和科技部的科技振兴项目,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前沿技术。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结合,积极研究符合吉林牧业特点的实用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省今年要培训12万人,争取10%的受训农民获得“绿证”。

(六)草原建设重点抓保护和科学利用。

草原是我省宝贵的牧业资源,也是牧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草原监管,严禁私开滥垦草原,严厉查处违法案件。巩固草原承包责任制的成果,继续实行“草畜分离”的生产方式,通过禁牧、休牧等措施,提高草原的生产力水平,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鼓励和倡导人工种草,积极推进草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草原面积比较大的县市要扶持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草原建设和牧草种植,开发粗饲料品种,提高草产品效益。引导农民种植专用饲料养畜,今年专用饲料种植面积要达到4*0万亩,每个县都要抓一个种植专用饲料养畜的典型,各级草原站要在专用饲料种子、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提早做好技术服务。

(七)市场开发重点抓品牌。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名片,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需要靠品牌去开发。近年来,我省自主品牌开发有了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畜产品已有2个品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有4个获部以上名牌称号,有2个获全国三绿工程畅销名牌称号,省级名牌29个。但是,与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各地都要把开发品牌作为牧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协调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就全省来说,要培育三类品牌。一是培育标准化品牌,重点抓好几家大型龙头企业,按照进口国的要求和国家以及地方标准组织生产,争取更多的进口国认证和大城市的准入。二是培育特色品牌,把我省传统的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把延边黄牛、草原红牛、新吉细毛羊、松辽黑猪、吉林白鹅、长白山梅花鹿和蜜蜂、野猪等传统畜禽品种进行选育提高,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并且叫响这些品牌。各地都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三是培育无公害品牌。我省西部有广阔的平原草原,东部有茂盛的林下草地,发展绿色、有机畜禽及其产品得天独厚。积极开展无公害食品原产地认定工作,各县市都要按照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的标准,抓1-2个绿色、有机畜禽饲养基地,以点带面,加快发展。

(八)体系建设重点抓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改革总的要求是加强兽医工作,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各地要提早做好准备,深刻理解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待我省的方案国家批复后,认真组织实施。当务之急是抓好乡镇畜牧站的改革。乡镇畜牧站的改革,省委、省政府在税费改革中已有明确的要求,现在就是要加快推进。一是各县市牧业部门的主要领导,一定要主动汇报,积极协调,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改革尽快到位。二是要学习九台市的做法,九台市在乡镇畜牧站改革中,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具体有力,机构、编制、经费落实的非常好,值得各县市学习借鉴。三是省局将把乡镇畜牧站改革列入今年的重大督查项目,协调省政府督查室进行督查。

三、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牧业工作水平

今年是“*”规划的开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始年,同时也是我省提出建设牧业经济强省的第一年。在新的形势下,全省牧业系统的各级干部,要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一)转变牧业经济发展观念。

“*”是我省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发展现代牧业,建设牧业经济强省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牧业发展,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经济管理和促进产品流通等方面,充分体现工业化理念和市场经济理念。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监管、市场开发及生产组织形式等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建设,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促进企业分工分化,促进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牧业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抓,改变以往就养殖抓养殖的传统工作方法,推动牧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高贯彻执行能力。

要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牧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精神,充分认识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位置和职责,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要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意识,把各项重点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并定期进行督查,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牧业行业承担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草原防火、畜产品安全等重要任务,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是我们队伍的基本功,要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强应急队伍演练,提高实战本领,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和火灾,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深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牧业系统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执法人员,要学法、知法、懂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深化行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管理牧业经济的能力。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促进、引导、保护和规范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法律,各级牧业部门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省局决定3月份为《畜牧法》宣传月,各地要精心组织,及早安排,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全省掀起学法用法高潮。

(三)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各级干部一定要树立“新、快、闯”的精神。在发展思路要新,就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典型,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路子。在发展步伐上要快,就是要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加快发展。在发展措施上要闯,就是要敢想敢干,大胆实践,推动牧业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四)提升牧业队伍整体素质。

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素质,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落实等环节的工作机制,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和指导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畜产品精深加工、畜产品安全监控、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方面的骨干技术人员,完善技术推广管理机制,激发广大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努力造就新型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开展执法培训活动,在牧业系统行政执法队伍中,形成学法懂法和文明执法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四是加强养殖人员队伍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组织大的养殖场户的饲养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培养养殖“明白人”,传授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五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今年省里要聘请有关知名专家,举办高级培训班和研讨会,对大中型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培养、造就新型企业家队伍,带动牧业经济发展。

(五)强化政风行风建设。

牧业经济范文篇3

这次全市牧业经济工作汇报会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中心议题是总结上半年全市牧业经济工作,认真分析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畜牧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推进牧业产业扩能升级、推动全省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和我市建设牧业大市目标的顺利实现。刚才,各县(区)分管领导汇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建设牧业大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把我市建成省牧业大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畜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畜牧业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半年多来,总体上看,各县(区)都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三年攻坚战暨三年建设牧业大市开局良好,工作进展顺利,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按照省、市要求,各县(区)相继建立了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把发展牧业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努力解决牧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工作目标明确。各县(区)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产业扩能升级为核心,紧紧围绕年初市政府下达的牧业重点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开展工作。三是工作讲科学、重实效。各县(区)能够及时组织人力制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牧业生产。四是牧业项目建设标准高。各县(区)能够本着合理利用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格控制相关项目建设标准,努力为实现精品高效畜牧业、实现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前郭县鑫泰种猪场、宁江区金城种猪场、万兴源种猪场、扶余县绿源种猪场的建设标准已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五是发展氛围好。各县(区)能够认真贯彻落实惠牧政策,各项补贴发放、项目申报有条不紊地开展,农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六是建设势头猛。牧业小区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新建牧业小区已达153个。龙头加工企业等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投资金额大幅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如长岭县旭源食品有限公司、前郭县牧业有限公司、乾安县长青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都有突破性进展。七是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八是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农联社通过试点在牧业贷款规模、期限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扶余县、乾安县和科尔沁公司正在积极筹建牧业贷款担保公司。在国际、国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实在不易,大家应倍加珍惜。要进一步利用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推动三年攻坚战和建设牧业大市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客观面对当前发展牧业经济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牧业小区建设速度比较慢。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各地在规模养殖场和牧业小区建设上加大了力度,并初见成效。但按建设牧业大市的要求发展的还不够快,规模不大、标准不高、投入不足、产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二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几年来,我市相继建起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大都没有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畜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三是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我市的各种牧业协会、合作社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上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看发育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畜牧业面对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宽,资金制约这一“瓶颈”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把畜牧业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要正确看待成绩,勇敢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盲目乐观情绪,增强三年攻坚战和建设牧业大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把牧业搞上去。

二、强化措施,加快提升牧业经济发展水平

现在看,加快现代牧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选择。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长远看,畜牧业是产业,具有绝对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就我市而言,全市有很多发展畜牧业的资源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确保全省三年攻坚战和三年建成牧业大市目标顺利实现。下一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牧业产业园区建设。牧业产业园区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行牧业生产园区化,有利于资金、技术、政策的集约投放,有利于推进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行,有利于牧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市要把牧业小区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加工向养殖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全市要重点建设好以高金、联润、旭源为核心的省级500万头生猪产业园区、以牧业为核心的省级20万吨乳品产业园区和以长青牧业、善友团结肉牛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市级100万头肉牛产业园区。同时,前郭县、扶余县、长岭县要建设好以300万只蛋鸡项目为核心的市级蛋鸡产业园区;扶余县、乾安县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建设好以百兴、成一、乾大为核心的市级5000万只肉鸡、肉鹅产业园区;长岭县、前郭县、乾安县要建设好以太平川肉羊加工为核心的市级100万只肉羊产业园区。

(二)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形势,大力建设牧业小区势在必行。如果依然保持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依然保留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赚几个零花钱的经营观念,就会使牧业科技难以推广,生产标准难以实施,市场潜力难以开发,产业作用难以发挥。2012年,全市新增200个牧业小区(场)的建设任务必须完成。各级财政要增加小区建设补贴种类和额度,减少小区建设成本,促进小区建设进程。各相关部门都要从部门实际出发,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能出招的出招,尽其所能为牧业小区建设提供支持。要加强对养殖小区建设的规划与指导。凡新建养殖小区必须经牧业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全力推进。小区建设要尽量依托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规模化养殖的带动作用,对建成并投入生产的牧业小区要推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统一防检疫制度、品种改良制度、技术培训制度、安全卫生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使牧业小区成为牧业经济发展的样板,成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沿,成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标杆。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和提供畜产品、饲料、市场价格信息和最新科技动态,提高农民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小区生产运行、节能减排、安全用药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他们积极推行生态牧业发展模式,促进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养殖效益,真正把养殖小区建成建设规范、生产标准、管理科学、生态良好、效益显著、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工程。同时,要积极构建规模养殖抗风险保障机制、牧业小区与龙头企业联结机制、牧业小区与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牧业经纪人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切实保护小区业户的积极性,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打好三年攻坚战和建设牧业大市,发展是基础,防疫是保障。各地一定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防疫的原则,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以保护现代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为核心,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为重点,强化免、检、监、消等综合措施,巩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果。要积极开展动物产地、运输和屠宰检疫工作,加大动物及其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全市动物卫生公共安全。要继续完善防疫、监督、监测和屏障体系建设,保证无重大疫情发生。要强化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四)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市要积极争取省里关于畜禽良种补贴的项目,进一步通过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和人工改良家畜等方式扩大全市畜禽良种覆盖面。同时,加强家畜改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我市已掌握的肉羊、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提高家畜改良成果的科技含量。要结合省级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我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五)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从品种、饲养、饲料、兽药、防疫、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严格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我市畜禽产品的档次和水平,要达到安全无公害,逐步向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迈进,创出牧业的名优品牌。

(六)狠抓融资方式创新,解决好发展牧业经济的资金瓶颈问题。解决畜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必须实现两个突破,既要解决供血不足问题,又要解决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各地要着力构建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采取农户自筹一点,银行贷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加大养殖小区建设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规模养殖的贷款力度,结合牧业发展特点,科学制定还款计划,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现银信部门发展与牧业小区建设的双赢。要继续深入推广2011年开展的农联社牧业贷款试点经验和做法,不断加以完善。要创新牧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由龙头企业牵头、政府支持的牧业担保公司,为牧业小区建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

(七)扶持龙头企业,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要把扶强扶壮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的中心环节,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多种途径发展龙头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环境。在抓好原有生猪、肉禽等重点龙头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一批新投产和新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在肉羊、肉牛等大型加工企业上有新的突破。要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设备,开发更多健康、优质、营养的绿色有机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要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到我市投资兴业,真正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营机制。

(八)努力抓好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牧业合作社和牧业协会,并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切实提高畜牧业面对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抓好牧业经纪人队伍建设。

(九)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全市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通过办班讲座等形式,广泛推广生态养猪和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全市牧业科技贡献率,为做大做强全市畜牧业提供科技保障。

(十)做好草原建设保护和粗饲料开发利用工作。全市要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立草为业,积极发展草业经济,大力开发秸秆资源,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要认真落实各项防火措施,严格火情报告制度,确保火情信息渠道畅通,全面加强草原防火工作。

三、加强领导,为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牧业经济范文篇4

三年攻坚战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动员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明确新任务,采取新举措,研究和部署打好三年攻坚战,加快畜牧产业升级,推进牧业大省建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打好三年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牧业经济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来抓。特别是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在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思路创新中,明确提出建设牧业大省的重大决策,为我省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决定,利用3年时间,打好畜牧业发展攻坚战,建设牧业大省,使我省畜牧业有一个大的、质的飞跃。这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第一,打好牧业攻坚战,是推进牧业大省建设的重大举措。我省畜牧业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好牧业攻坚战,基础较好,条件具备,潜力很大。一是从发展基础看,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牧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年,克服了养殖成本增加、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事件冲击的不利影响,连续五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牧业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全省肉蛋奶产量达到384.48万吨、127万吨和65万吨,畜禽养殖业产值实现751.3亿元,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19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2亿头(只),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预计实现1400元,畜牧业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二是从资源条件看,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全省玉米常年产量400亿斤左右,未来5年还要新增100亿斤商品粮生产能力。年产秸秆2500万吨以上、牧草560万吨以上,秸秆资源还有2/3的挖掘利用潜力,这些都是我们特殊的资源优势,其它省份无法比拟,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我省畜禽养殖密度仅为山东、河南等牧业大省的1/5左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从市场环境看,在目前畜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养殖业的综合效益还很可观,饲养1头生猪全年平均效益在260元左右,牛羊市场价格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肉鸡、蛋鸡、鸭鹅总体处于正常盈利状态,发展走势总体看好,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发展养殖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有利润空间就有发展动力和潜力。四是从政策支撑看,国家和省里强牧惠牧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近两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产业发展的意见》等10个政策性文件,初步构建了涵盖规模养殖、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和疫病防控等产加销各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省政府已经明确,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连续投入4年,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年,国家和省里用于扶持生猪、奶业、梅花鹿等专项资金和用于牧业的一次性投入资金预计在6亿元以上,这是我省牧业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最近省政府积极协调,已与国家农业总行达成共识,将我省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试点省,组建全国首家省级畜牧业信贷中心,并在牧业大县组建相应的信贷分中心,将从根本上解决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五是从领导重视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牧业经济发展,王珉书记、长赋省长多次深入到基层检查指导牧业工作,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牧业发展问题。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发展,重视程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资金投入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各地也都把畜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摆上重要日程,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和组织推进力度,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总之,用足、用好、用活上述有利条件,完全可以加快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推进牧业大省建设进程。

第二,打好牧业攻坚战,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方向是集约化,模式是产业化。而畜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最具产业化和市场化特点,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和突破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畜牧业,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改革开放30年来,种植业生产总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年的85.2%下降到20*年的46%,下降了39.2个百分点,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年的12.1%上升到20*年的48.2%,提高了3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标志着我省牧业经济已经进入了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的新阶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好三年攻坚战,完全符合吉林省情实际,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形势下,适时推进畜牧业三年攻坚的各项举措,加快牧业扩能升级,对于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新挑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三,打好牧业攻坚战,是增加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重点。畜产品作为粮食的转化和延伸,关系到“菜篮子”工程的核心内容,特别是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等,直接关系民生,在一定意义上左右全局,影响社会稳定。过去的饮食,有米有面即可,现在没肉没奶不行。畜产品已与粮食一道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省情况看,30年间人均食品消费构成,粮食下降36.2%,肉类增长23.2%,禽类增长7.8倍,蛋类增长4.8倍。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断改善,直接的谷物消费需求将逐渐减少,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双重任务。打好三年攻坚战,加快发展牧业经济,生产更多的优质畜产品,变过去单一的调出粮食为大量调出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是从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安全。

第四,打好牧业攻坚战,是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大的难题。过去农民增收,主要是靠粮食增产增收,这是我们粮食大省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土地在逐渐减少,人口在逐渐增加,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单纯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畜牧业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横向牵动医药、食品、包装、物流等行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承载产业。特别是在农民工回流增多,再就业难度增大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思路,加大措施,立足省情实际,打好三年攻坚战,加快发展牧业经济,创造更多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获得更大的实惠。

我们在看到牧业发展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不相协调,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振兴吉林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纵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横向比我们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很大,用发展现状与增长潜力比,畜牧业应该发展的更好、更快一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萎缩,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日益显现。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市场波动性加剧,畜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社会对畜牧业关注度提高,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难度加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大。特别是近几年我省牧业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加快发展,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按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增强加快牧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克难攻坚,千方百计打好牧业发展三年攻坚战,在推进吉林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发挥畜牧业跨越增长、富民强省的积极作用。

二、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强化牧业经济三年跨越的攻坚举措

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定的畜牧业大省建设标准,力争经过三年攻坚,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肉类总产量达到100亿斤,农民人均牧业收入突破2000元。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遵循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产业提升,民生跨越,加快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新格局,在更高起点上建设“五大一强”。为此,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强化攻坚举措,确保一年强基础,两年大见效,三年上台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快推进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适应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跨越转型、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压力加大、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的新形势,顺势而为,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一是加快推进牧业园区化进程。牧业产业园区是建设现代牧业的重要载体。启动实施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基地县(市)为保障、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的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资金、技术、政策的集约投放,有利于推进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疫病防控和标准化生产的推行,增强综合竞争力。利用3年时间,重点建设好5个生猪、3个肉牛、4个奶牛、3个家禽等15大产业园区。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攻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园区的规划设计、协调指导和组织推进,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集聚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创新人才及关联紧密的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等发展要素,引导加工向养殖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新型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提升园区的整体带动功能,引领牧业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实行标准化规模饲养,是抗御畜产品市场波动的重要保障,是现代牧业的发展方向。围绕规划的产业园区,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原则,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引导分散饲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省里每年扶持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长春市在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上,决心大、力度大,市本级每年用于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资金4000万元,地方配套2000万元,每年支持4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各市、县政府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尽可能筹措资金,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支持建设一定数量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要重点支持牧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支持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小区)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引领饲养方式转变。在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上,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建立健全规范的动物防疫、饲料供给和环境设施,做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引导规模养殖不断向集约化、标准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在规范发展中促进养殖业升级。各市县每年至少要抓好1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小区)建设试点,做到以点带面,引导和推进传统饲养方式变革,力争3年内有一个大的突破,使全省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养殖基地对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撑能力达到70%以上。三是加快推进牧业生产组织化进程。寻求联合与合作,促进“单打独斗”向经营合作化转变,是畜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牧业经济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最为理想的组织模式,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实行联合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近年来,我省合作社发展较快,但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各级政府要借鉴四平红嘴集团在梨树、双辽等地建立养猪合作社的成功做法,积极引导,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对各类新型牧业合作组织在政策、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经纪人协会和企业协会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定,准确掌握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和产业发展动态,科学组织生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建立畜产品预警预报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畜产品的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畜产品均衡上市,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饲养场(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

(二)努力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是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外埠大型加工企业的进入和区域加工企业的兴起,我省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客观地讲,这些企业初级加工成份较大、下游产品开发不够、产业链条不长,这也是部分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千方百计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升级。坚持把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现代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技术开发与跟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战略,大力推进产品深层次、多样化开发,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名牌产品、“拳头”产品,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要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组建有能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突出抓好省里提出的“十大”畜禽加工企业和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重点帮助企业在科研攻关、深度开发和规模扩张上实现大的突破。要引导企业本着生态、安全、高效的原则,实施差异化战略,主打特色牌,推进产品深层次、多样化开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抢占市场新空间。力争经过3年努力,使我省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其次,要加大项目开发和引进力度。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行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把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吸引到我省畜牧大产业建设中来。吉林市主动出击,积极谋划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都要像吉林市那样,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功能,积极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指导协助企业建设养殖基地,打造原料生产“第一车间”,解决标准化加工原料不足问题,加快企业扩能升级。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地方,要集中力量,围绕优势养殖基地,重点谋划和推进项目建设,解决养殖、加工一腿长一腿短问题。第三,要推动饲料工业快速跟进。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推进饲料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进程,打造优质饲料品牌,提高自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加大粗饲料综合开发力度,提高粗饲料开发利用率,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牧业,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三)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良种化水平是牧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也是科技创新的一大主攻方向。要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突出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兼顾其它畜禽品种,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强配种站点建设,完善冷链体系;加大畜禽地方良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今后三年,要支持吉林、辽源、通化、白山、白城、松原、延边各建1个原种猪场,并配套建设扩繁场;大力推广优质肉牛冻精,支持延边黄牛、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加快长白山黑牛培育开发;加大弗莱维赫乳肉兼用型牛推广力度,在4个乳业园区重点推广其优质冻精;支持长春、通化建设好蛋鸡、蛋鸭和肉兔祖代场,提高自主供种能力。力争用3年时间,全省生猪、肉牛和蛋鸡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奶牛、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努力使我省主要畜禽品种良种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大基层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力度,解决好科技到户“一公里”的问题,为发展现代牧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切实加强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设牧业大省,疫病防控至关重要。要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构建养殖业发展和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重点加强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测、预报能力。深入开展结核、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扑杀净化工作,有效净化畜群。认真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制度,扎实开展春秋两季以免疫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强化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资金、技术、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力争连续六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事件,有企业的信誉问题,更有政府监管的缺失。要从加强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入手,健全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依法加强对畜禽饲养环境、种畜禽质量、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以及畜禽交易与运输的监督管理。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计划,定期开展兽药、饲料检测和市场专项整治,加强投入品监管力度,规范奶站管理,落实监管责任,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坚持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有机结合,研究推广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推广健康养殖,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五)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参股建立承贷主体,通过内部联保、龙头企业信用担保等形式,建立为养殖户提供贷款的融资模式。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针对畜牧业承担市场和疫病“双风险”的特殊产业特点,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选择3-5个畜牧业大县,开展依托有资金实力、有带动功能的龙头企业,组建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试点,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探索成功模式,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每个牧业大县建立1个专业担保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有效解决发展规模养殖和加工想贷款无处贷、金融机构想放贷又怕收不回来的实际问题,实现担保公司、农业保险、银行和企业及农户的良性资金循环,支持畜牧业加快发展。

三、加强领导,通力合作,为打好三年攻坚战提供强力保障

今年是打好三年攻坚战的起始之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对实现三年攻坚目标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高标准、高质量的打好攻坚第一仗。

一要把畜牧业攻坚战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打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打好三年攻坚战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好落实。各地要按照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三年攻坚规划,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要在总体任务的基础上,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形成便于考核检查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重点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产品精深加工和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二要落实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国家和省里相继出台了能繁母猪补贴、养殖小区补贴、优质奶牛肉牛冻精补贴、奶业补贴、梅花鹿补贴等一系列强牧惠牧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同时,因地制宜,围绕打好三年攻坚战,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牧业经济发展实际的具体扶持政策,能给的政策要给足给到位,实现政策推动效应的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发展要素,吸引社会和工商业资本,向畜牧业集聚。各地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畜牧业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按要求落实好各项配套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三要协同作战,合力攻坚。实施畜牧业加快发展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必须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省政府决定成立畜牧业三年攻坚战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主管副秘书长、省牧业局局长任副组长,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研究制定三年攻坚战的有关政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畜牧业管理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调度、综合汇总和典型推广。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该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攻坚。

牧业经济范文篇5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牧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牧业经济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从我州情况看,发展现代牧业经济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要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

州牧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十五”期末,一发展现代牧业经济具备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全州牧业产值达1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人均农民牧业收入达810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3%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草原植被恢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功引进了汪氏蜜蜂园、华都集团、九牛乳业等知名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了相关牧业产业发展;新上黄牛高效快繁高科技项目和综合屠宰深加工项目,使我州牧业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本具备了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基础。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二发展现代牧业经济面临难得的机遇。首先。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为发展现代牧业经济提供了宏观政策引导。其次,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高度重视。先后下发了省“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六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将现代牧业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现代牧业大产业建设。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牧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我州发展现代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颁布实施,加上已经颁布实施的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若干条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全面的牧业行业法律法规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做大做强牧业产业,三坚定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信心。发展现代牧业经济。州既有良好的基础,又面临难得的机遇,必须要坚定信心,加快现代牧业经济发展。一是要从主观上解决发展现代牧业标准过高、时机不到摸不着、够不着的问题。尽管我州牧业尚处在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过渡时期,面临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带动辐射功能差;规模饲养水平低,牧业效益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但面临大好的发展形势,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进牧业经济全面发展。二是要增强发展现代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一些省内牧业发达地区推进现代牧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正在全力争夺畜产品市场份额。必须要加快发展速度,尽快提升牧业总量和质量,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的进程,提高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今年省委、省政府将把发展现代牧业经济六大工程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提供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如果我牧业工作思路和计划仍停留在传统思维方式上,延续旧思维、老打法,就会在争取资金、项目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要结合实际,注重工作创新,善于用创新的工作思路、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方法推进工作落实。

二、扩大总量。加快特色现代牧业发展

州特色现代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牧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特色、生态两大优势,实施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特色现代牧业快速发展。

全州常规牧业产值达到9亿元,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末。特色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牧业加工企业产值达到20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00元,占农民总收入的30%

重点要实施六大工程。按照上述目标要求。

实施改扩建工程,一黄牛品牌塑造工程。一是实施黄牛保护提纯复壮工程。要加强种公牛站和黄牛资源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要加强黄牛二级保护区管理,开展冷配工作,黄牛冷配达到16万头,改良面达到80%以上,不断提高黄牛整体质量水平。二是实施黄牛肉用品种育种工程。按照我州确定的黄牛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培育黄牛优质肉牛品种,建立品种核心群,实现优秀个体的快速繁育推广。尽快组织黄牛肉用品种鉴定,修订地方标准,申请国家标准。十一五”期间,全州要建成50个养牛基地、100个养牛小区、1000个养牛大户,实现标准化生产。三是全面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扶强做大畜牧开发总公司黄牛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今年建成投产。四是全面实施黄牛品牌塑造工程。积极打造优质高档、高附加值的黄牛肉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完整的质量和信誉体系。

实现口服液、胶囊、粉剂等蜂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投入生产。积极扶持敦化宝利蜂公司,二蜂产品精深加工工程。一是要抓紧完成汪氏蜜蜂园续建项目。和龙南京瑞康公司等加工企业扩大蜂产品加工规模和层次。二是要搞好蜂产品基地建设。要建设好安图、敦化、和龙、汪清等养蜂基地县(市十一五”末,全州蜂群数量要达到20万箱,实现养蜂产值1.5亿元,蜂产品加工产值2.5亿元。

以图们敦化、汪清为重点,三特种经济动物振兴工程。一是要依托敖东药业。建设鹿产业基地。要加快图们松园鹿场项目建设,力争在2008年达到设计规模5000头;抓好敦化新西兰赤鹿扩繁基地项目建设,2010年达到10万只饲养规模;加快安图10万只梅花鹿基地建设。二是要以森工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我州“冷资源”优势,加快毛皮动物和林蛙养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养殖水平、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质量,使其成为我州畜牧业的重要骨干产业。三是要以市和珲春市为中心,建设鹌鹑、肉鸽和驴生产基地。

加快建设肉鸡、鹅、獭兔、肉兔等生产基地。四肉鸡、鹅、兔产业培育工程。要以龙井大连华都集团、敦化朗德鹅生产基地、汪清宏辉皮革有限公司、龙井金凤獭兔深加工项目、珲春华威兔业等为依托。

全州围栏林间林下草地面积要达到30万公顷,五草地牧业、生态牧业示范工程。一是要大力发展草地牧业。要开发利用好林间林下草地资源。十一五”期间。围栏草地养牛要达到15万头。二是要抓好森林猪基地项目建设,抓紧制定森林猪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建设加工企业,打造品牌,推向市场。三是要搞好沿长白山绿色奶源基地建设和沿图们江黄牛保种生态牧场建设,全州建设40个生态观光牧业示范点。

有效应对突发、新发重大动物疫病和动物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要对动物疫病进行及时有效的常规免疫。三是要有效控制重大疫病的传播和蔓延。四是要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六动物卫生安全工程。一是要提高对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符合标准的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队伍。

三、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发展特色现代牧业各项工作任务

事关我州经济发展大局,建设特色现代牧业产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推进特色现代牧业发展。

优先摆位。最近,一加强领导。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提出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省牧业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发展现代牧业经济作为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并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发展现代牧业“六项工程”对此,各县(市要按照国家和省、州相关要求,把发展特色现代牧业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由党政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详细制定特色现代牧业发展计划、年度推进目标和考评办法,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特色现代牧业经济发展。

抓紧制定相关意见、规划、配套政策和资金投入计划。要确保每年动物防疫经费、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所需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各县(市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和规划的总体要求。为现代牧业发展提供关键的产业发展资金。

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各县(市要依托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级领导要掌握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项目信息,注重考察牧业产业相关龙头企业,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州投资兴业。同时,对现代畜禽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畜产品品牌培育、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等方面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牧业经济范文篇6

我县战略推进农牧业经济工作的第一年,抓好一年,事关三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基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用科学的发展观配置资源,聚集资本,发挥优势,实现农业新跨越。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是“两加、两减”的延续,是“三化、三转、三增”内容的丰富,突出设施农业、奶牛、生态、资本,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弱中求强。

工作重点:盯住一个目标,主攻两个产业,加大五个力度。一个目标即人均增收350元;主攻设施农业、奶牛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生态保护的力度。主攻两个主导产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主攻这两个产业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主攻这两个产业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三是走精农强县之路的必然选择。

主要任务:1、发展日光温室1万个,冷棚1万亩,食用菌1000万个单位;2、新增奶牛1万头,新增肉牛3万头,新增肉羊8万只;3、发展烟叶3万亩,新增牧草种植10万亩,其中青贮饲料种植5万亩;4、劳务输出11万人。5、农民人均纯增收350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9元。

二、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年,我县的农村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农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坚持用新的理念经营农业,经过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施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亮点工程,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和有力手段。工作中我们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亮点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不变;坚持将设施农业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的决心不变;坚持抓设施农业的政策和措施不变;坚持专项推进的力度不变,抓重点、攻难点,扩张规模,提质增效。~年,日光温室建设重点乡镇21个;冷棚建设重点乡镇17个;食用菌种植重点乡镇9个。全县完成日光温室建设10482亩,冷棚建设10035亩,食用菌新增1063单位,设施农业产值已经达到4.4亿元。

(二)畜牧业生产取得新突破。一是结构上趋于优化,牛的数量大幅提高,形成了奶牛、肉牛、肉鸭、肉鸡多元发展趋势;二是质量上显著提高;三是效益上明显增强,商品率大幅提升;四是经营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为牧而农,舍饲圈养逐步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小区建设形式,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畜牧业产值增幅较大。6月末全县家畜总头数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9.6万头只,良改率达93.2%。奶牛新增是2300头,年产奶量超过3万吨;新建奶牛小区、奶站各16处;肉牛存栏10万头,全年肉牛出栏5.1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48万只,肉羊出栏17万只;肉鸭出栏1500万只,肉鸡出栏600万只。推广种植青贮玉米5万亩,完成秸秆转化2.5亿公斤。为农业大县向畜牧大县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又上水平。成功地组织了春季造林和夏季工程整治大会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乡镇不等不靠,抓时间、抢进度,共完成造林20.25万亩,人工造林完成1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4万亩(退耕地造林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沙源工程1.5万亩,秋季整地完成5万亩。共完成小流域治理2.13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2.5万亩,新增水土保持保护面积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9万亩,解决0.64万口人和1.5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启动实施了“西水东输”工程,开通甸子灌区四干渠马连吐到天义水库的输水渠道,开挖渠道长度12.48公里,占用耕地251.7亩,占用林地328.5亩,迁坟277座,穿跨大小山洪沟59处,横穿公墓1处,穿越道路36处,总动用工程量40.4万立方米,可扩大灌溉面积2.5万亩,工程于9月6日胜利通水。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已经初步结构出相对集中的生态板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封山禁牧,生态状况得到恢复,再现了昔日良好的生态景观。

(四)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结构日趋优化,粮食作物面积相对减少,经济作物、饲草作物面积逐年扩大,综合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烟叶种植2万亩,推广种植饲料作物5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50万亩。畜牧业产值继续攀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农业大县向畜牧业大县转变步伐加快。全县家畜存栏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59.6万头只,基础母畜28万头只,存栏结构更加合理。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6.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4.9万人,外出务工收入已超过4.4亿元,劳务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7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带动农户7.2万户,比去年增长31%。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纯收入人均1856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指标的72%。

(五)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成效显著。以全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致富为目标,以千村扶贫开发和社会扶贫开发为依托,不断创新开发思路,有力地推进了产业扶贫工作进程。全年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新打配机电井47眼,对适宜发展棚菜的贫困乡镇建设日光温室约500个,发展冷棚500个,扶持购置基础母牛1772头,基础母羊1905只,种公羊18只,引进梨枣苗木10万株,新植梨枣约900亩。解决极端贫困人口0.6万人,解决低收入人口稳定温饱1.8万人。

三、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重点。年初,县政府把设施农业和奶牛两项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对乡镇重点考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重点项目目标的落实力度,千方百计地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推进质量,起到了抓重点、带一般、揽全局的效果。

2、抓推进。对全县重点项目由五大班子领导负责,实行专项推进。全县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分别由县几大班子领导负责,由12个县直单位承担推进任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一改以往的方式,如推进会议不再召开大会,而是由分管领导牵头,召集承担单位和乡镇进行推进落实。今年我县就多次召开了由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设施农业和奶牛产业专项推进会议,对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3、抓投入。截止目前,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共投入资金9.9亿元,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1.4亿元,流通企业投入2943万元,基地建设投入2.5亿元。我们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积极扩大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和金融支持,上级和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到3200万元,银行信用贷款达到7.6亿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引联合作,引资总额1715万元;三是鼓励引导乡村、法人、个人自筹资金,总额达到18062万元,其中乡村投资203万元,法人投资14406万元,个人投资3453万元。

4、抓项目建设。今年是我县的项目建设提速年,各级政府,各部门都通过项目建设搞融资、增投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县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共计35项,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加工企业项目达14项,总投资1.07亿元;流通企业项目5项,总投资1370万元;基地建设项目16项,总投资4.63亿元。

牧业经济范文篇7

继全市农村工作会后,我们紧接着召开全市牧业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州牧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发展形势,重点安排部署2012年我市牧业经济工作。前面,局长对今年工作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符合实际,我完全同意。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对畜牧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力发展牧业经济,是我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切入点,牧业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全市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大力发展牧业经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畜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不仅生产周期短,易于形成规模,而且最适于产业化经营,并能不断增大产业容量,延长产业链条,一旦做大做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大力发展牧业经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项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内容。如我省的德大、皓月、广泽乳业等也都是靠走牧业产业化的路子而闻名,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另外,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市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化发展的大方向,加速推进龙头企业现代化、生产基地规模化、产业经营市场化,牧业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长足、快速发展,并将有力地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大力发展牧业经济,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畜牧业既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又是一个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十分紧密的产业,一些专家称畜牧经济为中轴产业,是因为畜牧业对种植业、加工业和其它产业有着承上启下的强大的、特殊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发展畜牧业可以规避气候影响,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属于资源奢侈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饲草和青贮饲料,而饲草和青贮饲料的种植效益都远高于普通粮食作物,有利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另一方面,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粮食过腹转化,实现粮食的过腹增值,加快推进“粮变肉”工程,可以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走向粮、牧、加工业多元发展的道路。

(三)大力发展牧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国入世贸组织以来织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粮食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正逐渐被减弱。但与之相比,畜牧业仍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据统计,我国粮食成本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畜产品却低20%左右,同时,国家在畜牧业方面的补助力度逐渐加大,表明国家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可见,发展畜牧业是种优势,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从以上三个侧面可以看出,没有畜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我市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没有牧业经济的率先跨越,就很难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跨越。因此,今后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努力实现我市牧业工作新突破

面对新形势,要取得我市牧业经济的新突破,必须适应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认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三项:一是要满足人们对肉蛋奶等副食品的“基本需求”;二是在此基础上要确保市民吃上“放心畜产品”;三也是关键的一项,就是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因此,我们的工作也要围绕这三大任务开展好。当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应放在生产绿色无公害的中高端畜产品和带动农民致富上,在做大做强畜牧业重点优势产业上下工夫。努力打造延边黄牛、长白山梅花鹿等特色品牌产品,靠品牌效应打开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一)要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提升防检疫工作水平。动物防疫工作是可以说是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对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致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疫工作的有关要求,突出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在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分工落实到位。各镇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分片包干,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畜牧兽医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切实保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防疫措施实施到位。切实抓好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并注重常年查漏补注,确保重点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要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检验监督执行到位。加大对畜禽定点屠宰等工作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检疫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检疫监督。

(二)要立足实际,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是做优延边黄牛产业。长安镇已成为我州六个延边黄牛扩繁基地之一,也是延边黄牛保种第二基地,去年我市长安镇的延边黄牛代表我州顺利通过国家种畜禽育种委员会的审定。为强化宣传和引导,今年我市还要继续举办全市延边黄牛大赛、斗牛赛等活动,借此推广、扩大我市延边黄牛产业。二是做大生猪产业。07年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猛涨,为了控制猪肉价格上涨,促进养猪业的发展。今年,国家在母猪补贴、母猪保险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母猪补贴金额,同时又新增设了生猪保险、牛(奶牛)保险等优惠政策。我们应该借着这一有利时机,做强我市生猪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把我市引进的鹿业、鹌鹑、养蜂等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对周边农民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使其成为农民的经济增长点。

(三)增强竞争意识,开拓畜产品市场。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加大品牌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一是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遵循市场规律,时时把握市场走向,根据市场动态去积极组织生产,并大力发展订单牧业。二是通过开发绿色畜产品和名优畜产品抢占市场。在扩充总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开发绿色畜产品和名优畜产品,协助他们搞好产品宣传和促销,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突出品种良种,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畜牧业的发展质量。

三、加强领导,创新方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2011年,我市在政府机构改革时把市畜牧兽医局列为政府工作部门,这不仅体现了牧业工作的重要性,也说明我市牧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但从我市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群来看,当前它还是一个弱势产业,还需进一步加大对这一产业的领导。

(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做好引导和服务,大力扶持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民增收。各镇要把项目引进和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加快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市已引进的大河鹿业、青山牧业、延边英俊鹌鹑养殖场等企业的建设顺利,我们要在服务环境等各面全力予以扶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做大做强,早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要积极抓好牧业基地建设。没有龙头企业建不成大产业,反之,没有牧业基地和养殖农户群体支撑,龙头企业也照样不能生存和发展,也建不成大产业。我们要对牧业基地和养殖农户群体扶持壮大也要给予同样的重视和领导。我认为有基础,以养牛业为重点,我想一方面我们的草地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另一方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养牛产业还没形成,我们要不断摸索和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思路,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

牧业经济范文篇8

一、2005年宁城县农牧业经济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公务员之家

2005年是我县战略推进农牧业经济工作的第一年,抓好一年,事关三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基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用科学的发展观配置资源,聚集资本,发挥优势,实现农业新跨越。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是“两加、两减”的延续,是“三化、三转、三增”内容的丰富,突出设施农业、奶牛、生态、资本,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弱中求强。

工作重点:盯住一个目标,主攻两个产业,加大五个力度。一个目标即人均增收350元;主攻设施农业、奶牛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生态保护的力度。主攻两个主导产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主攻这两个产业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主攻这两个产业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三是走精农强县之路的必然选择。

主要任务:1、发展日光温室1万个,冷棚1万亩,食用菌1000万个单位;2、新增奶牛1万头,新增肉牛3万头,新增肉羊8万只;3、发展烟叶3万亩,新增牧草种植10万亩,其中青贮饲料种植5万亩;4、劳务输出11万人。5、农民人均纯增收350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9元。

二、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我县的农村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农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坚持用新的理念经营农业,经过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施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亮点工程,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和有力手段。工作中我们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亮点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不变;坚持将设施农业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的决心不变;坚持抓设施农业的政策和措施不变;坚持专项推进的力度不变,抓重点、攻难点,扩张规模,提质增效。2005年,日光温室建设重点乡镇21个;冷棚建设重点乡镇17个;食用菌种植重点乡镇9个。全县完成日光温室建设10482亩,冷棚建设10035亩,食用菌新增1063单位,设施农业产值已经达到4.4亿元。

(二)畜牧业生产取得新突破。一是结构上趋于优化,牛的数量大幅提高,形成了奶牛、肉牛、肉鸭、肉鸡多元发展趋势;二是质量上显著提高;三是效益上明显增强,商品率大幅提升;四是经营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为牧而农,舍饲圈养逐步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小区建设形式,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畜牧业产值增幅较大。6月末全县家畜总头数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9.6万头只,良改率达93.2%。奶牛新增是2300头,年产奶量超过3万吨;新建奶牛小区、奶站各16处;肉牛存栏10万头,全年肉牛出栏5.1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48万只,肉羊出栏17万只;肉鸭出栏1500万只,肉鸡出栏600万只。推广种植青贮玉米5万亩,完成秸秆转化2.5亿公斤。为农业大县向畜牧大县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又上水平。成功地组织了春季造林和夏季工程整治大会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乡镇不等不靠,抓时间、抢进度,共完成造林20.25万亩,人工造林完成1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4万亩(退耕地造林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沙源工程1.5万亩,秋季整地完成5万亩。共完成小流域治理2.13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2.5万亩,新增水土保持保护面积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9万亩,解决0.64万口人和1.5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启动实施了“西水东输”工程,开通甸子灌区四干渠马连吐到天义水库的输水渠道,开挖渠道长度12.48公里,占用耕地251.7亩,占用林地328.5亩,迁坟277座,穿跨大小山洪沟59处,横穿公墓1处,穿越道路36处,总动用工程量40.4万立方米,可扩大灌溉面积2.5万亩,工程于9月6日胜利通水。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已经初步结构出相对集中的生态板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封山禁牧,生态状况得到恢复,再现了昔日良好的生态景观。

(四)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结构日趋优化,粮食作物面积相对减少,经济作物、饲草作物面积逐年扩大,综合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烟叶种植2万亩,推广种植饲料作物5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50万亩。畜牧业产值继续攀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农业大县向畜牧业大县转变步伐加快。全县家畜存栏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59.6万头只,基础母畜28万头只,存栏结构更加合理。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6.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4.9万人,外出务工收入已超过4.4亿元,劳务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7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带动农户7.2万户,比去年增长31%。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纯收入人均1856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指标的72%。

(五)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成效显著。以全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致富为目标,以千村扶贫开发和社会扶贫开发为依托,不断创新开发思路,有力地推进了产业扶贫工作进程。全年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新打配机电井47眼,对适宜发展棚菜的贫困乡镇建设日光温室约500个,发展冷棚500个,扶持购置基础母牛1772头,基础母羊1905只,种公羊18只,引进梨枣苗木10万株,新植梨枣约900亩。解决极端贫困人口0.6万人,解决低收入人口稳定温饱1.8万人。

三、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重点。年初,县政府把设施农业和奶牛两项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对乡镇重点考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重点项目目标的落实力度,千方百计地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推进质量,起到了抓重点、带一般、揽全局的效果。

2、抓推进。对全县重点项目由五大班子领导负责,实行专项推进。全县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分别由县几大班子领导负责,由12个县直单位承担推进任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一改以往的方式,如推进会议不再召开大会,而是由分管领导牵头,召集承担单位和乡镇进行推进落实。今年我县就多次召开了由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设施农业和奶牛产业专项推进会议,对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3、抓投入。截止目前,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共投入资金9.9亿元,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1.4亿元,流通企业投入2943万元,基地建设投入2.5亿元。我们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积极扩大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和金融支持,上级和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到3200万元,银行信用贷款达到7.6亿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引联合作,引资总额1715万元;三是鼓励引导乡村、法人、个人自筹资金,总额达到18062万元,其中乡村投资203万元,法人投资14406万元,个人投资3453万元。

4、抓项目建设。今年是我县的项目建设提速年,各级政府,各部门都通过项目建设搞融资、增投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县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共计35项,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加工企业项目达14项,总投资1.07亿元;流通企业项目5项,总投资1370万元;基地建设项目16项,总投资4.63亿元。

牧业经济范文篇9

一、2005年宁城县农牧业经济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5年是我县战略推进农牧业经济工作的第一年,抓好一年,事关三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基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用科学的发展观配置资源,聚集资本,发挥优势,实现农业新跨越。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是“两加、两减”的延续,是“三化、三转、三增”内容的丰富,突出设施农业、奶牛、生态、资本,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弱中求强。

工作重点:盯住一个目标,主攻两个产业,加大五个力度。一个目标即人均增收350元;主攻设施农业、奶牛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生态保护的力度。主攻两个主导产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主攻这两个产业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主攻这两个产业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三是走精农强县之路的必然选择。

主要任务:1、发展日光温室1万个,冷棚1万亩,食用菌1000万个单位;2、新增奶牛1万头,新增肉牛3万头,新增肉羊8万只;3、发展烟叶3万亩,新增牧草种植10万亩,其中青贮饲料种植5万亩;4、劳务输出11万人。5、农民人均纯增收350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9元。

二、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我县的农村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农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坚持用新的理念经营农业,经过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施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亮点工程,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和有力手段。工作中我们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亮点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不变;坚持将设施农业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的决心不变;坚持抓设施农业的政策和措施不变;坚持专项推进的力度不变,抓重点、攻难点,扩张规模,提质增效。2005年,日光温室建设重点乡镇21个;冷棚建设重点乡镇17个;食用菌种植重点乡镇9个。全县完成日光温室建设10482亩,冷棚建设10035亩,食用菌新增1063单位,设施农业产值已经达到4.4亿元。

(二)畜牧业生产取得新突破。一是结构上趋于优化,牛的数量大幅提高,形成了奶牛、肉牛、肉鸭、肉鸡多元发展趋势;二是质量上显著提高;三是效益上明显增强,商品率大幅提升;四是经营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为牧而农,舍饲圈养逐步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小区建设形式,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畜牧业产值增幅较大。6月末全县家畜总头数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9.6万头只,良改率达93.2%。奶牛新增是2300头,年产奶量超过3万吨;新建奶牛小区、奶站各16处;肉牛存栏10万头,全年肉牛出栏5.1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48万只,肉羊出栏17万只;肉鸭出栏1500万只,肉鸡出栏600万只。推广种植青贮玉米5万亩,完成秸秆转化2.5亿公斤。为农业大县向畜牧大县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又上水平。成功地组织了春季造林和夏季工程整治大会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乡镇不等不靠,抓时间、抢进度,共完成造林20.25万亩,人工造林完成1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4万亩(退耕地造林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沙源工程1.5万亩,秋季整地完成5万亩。共完成小流域治理2.13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2.5万亩,新增水土保持保护面积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9万亩,解决0.64万口人和1.5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启动实施了“西水东输”工程,开通甸子灌区四干渠马连吐到天义水库的输水渠道,开挖渠道长度12.48公里,占用耕地251.7亩,占用林地328.5亩,迁坟277座,穿跨大小山洪沟59处,横穿公墓1处,穿越道路36处,总动用工程量40.4万立方米,可扩大灌溉面积2.5万亩,工程于9月6日胜利通水。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已经初步结构出相对集中的生态板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封山禁牧,生态状况得到恢复,再现了昔日良好的生态景观。

(四)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结构日趋优化,粮食作物面积相对减少,经济作物、饲草作物面积逐年扩大,综合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烟叶种植2万亩,推广种植饲料作物5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50万亩。畜牧业产值继续攀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农业大县向畜牧业大县转变步伐加快。全县家畜存栏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59.6万头只,基础母畜28万头只,存栏结构更加合理。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6.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4.9万人,外出务工收入已超过4.4亿元,劳务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7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带动农户7.2万户,比去年增长31%。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纯收入人均1856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指标的72%。

(五)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成效显著。以全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致富为目标,以千村扶贫开发和社会扶贫开发为依托,不断创新开发思路,有力地推进了产业扶贫工作进程。全年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新打配机电井47眼,对适宜发展棚菜的贫困乡镇建设日光温室约500个,发展冷棚500个,扶持购置基础母牛1772头,基础母羊1905只,种公羊18只,引进梨枣苗木10万株,新植梨枣约900亩。解决极端贫困人口0.6万人,解决低收入人口稳定温饱1.8万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重点。年初,县政府把设施农业和奶牛两项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对乡镇重点考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重点项目目标的落实力度,千方百计地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推进质量,起到了抓重点、带一般、揽全局的效果。

2、抓推进。对全县重点项目由五大班子领导负责,实行专项推进。全县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分别由县几大班子领导负责,由12个县直单位承担推进任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一改以往的方式,如推进会议不再召开大会,而是由分管领导牵头,召集承担单位和乡镇进行推进落实。今年我县就多次召开了由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设施农业和奶牛产业专项推进会议,对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3、抓投入。截止目前,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共投入资金9.9亿元,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1.4亿元,流通企业投入2943万元,基地建设投入2.5亿元。我们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积极扩大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和金融支持,上级和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到3200万元,银行信用贷款达到7.6亿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引联合作,引资总额1715万元;三是鼓励引导乡村、法人、个人自筹资金,总额达到18062万元,其中乡村投资203万元,法人投资14406万元,个人投资3453万元。

4、抓项目建设。今年是我县的项目建设提速年,各级政府,各部门都通过项目建设搞融资、增投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县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共计35项,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加工企业项目达14项,总投资1.07亿元;流通企业项目5项,总投资1370万元;基地建设项目16项,总投资4.63亿元。

牧业经济范文篇10

今年以来,我旗深入贯彻今年中央号文件精神,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不断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全旗农牧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上半年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牧民人均收入及支出同步增长

经测算,—月份全旗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较上年同期增加元,同比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元,增长,销售粮食收入元,增长,销售畜牧业产品收入元,增长。农牧民生产生活消费支出迅速增长,人均现金支出元,同比增长,生产资料购买、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项支出增长明显,增幅均在以上。

(二)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旗累计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万亩。其中粮食作物万亩,经济作物万亩,优质牧草万亩。

综合分析全旗春播情况,原创: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为养而种格局更为明显。全旗饲料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较去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分别达到万亩和万亩,同比增长和;新增水地优质牧草万亩。农区舍饲养殖基础更为牢固。二是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受近几年葵花病虫害及市场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全旗葵花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麻子、籽瓜、胡麻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中略增,甜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达到万亩,较去年增加万亩,增长。三是订单作物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全旗落实农作物订单播种面积万亩,其中蔬菜万亩,甜菜万亩,玉米制种万亩,籽瓜、葵花等其它经济作物万亩。累计辐射农户万户。四是粮食作物稳中有增。全旗累计播种小麦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玉米总播面积达到万亩,同比增长。全旗年度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亿斤,同比增长。五是农牧业结构调整已逐步成为农牧民的自觉行为。农牧民的年度种养安排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更加突出“为养而种”,对接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舍饲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牲畜总量稳步增长。截至月日,全旗存栏牲畜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加万头(只),同比增长;其中肉羊万只,绒山羊万只,奶牛万头,肉牛万头,生猪万口。

二是养殖基地建设再掀新高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举全旗之力加快养殖小区建设,落实市旗两级包扶单位个,其中市直单位个,旗直单位个,计划投资万元,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处,总数达到处。截至月日,全旗已建成养殖小区处,在建处,累计到位资金万元,其中市直单位包扶资金万元,旗直单位包扶资金万元。按照“模式化示范,规模化推进”的要求,打造舍饲养殖精品乡镇,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榆林子乡“整乡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拟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处,截至目前,全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处,在建处。

三是改良工作成效显著。全旗新建改良站点个,总数达到个。累计完成羊人工授精万只,牛冷配万头;调入优质绒山羊种公畜只,肉羊种公羊只,所有种公羊均已发放到户;淘汰不合格绵、山羊种公畜只;推广良种鸡万只、良种猪万只。

四是防疫工作扎实推进。新选拔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动物防疫站,全旗动物防检人员总数达到名,动物防检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加强牲畜免疫、检疫工作,春防期间共完成型口蹄疫免疫万头(只次),免疫率达到;完成内外寄生虫驱治万头(只次),羊三联免疫万头(只次)。完成牲畜亚洲型口蹄疫免疫万头(只次)。到目前,全旗无牲畜重大疫情报告。

(四)农牧民人口转移工作进展顺利

全旗农牧民摸底清查工作已结束。据统计,全旗现有农牧民户,在册总人口万人,其中劳动力(—周岁)万人。农村牧区现有长住人口万人,劳动力万人,其中直接从事一产的万人,从事二产的人,从事三产的万人。截至月底,全旗累计输出劳动力人(次)。

(五)农牧业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月底,全旗个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润万元,吸纳从业人员人,带动农牧户万户。各重点龙头企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四季青肉联加工精卷羊肉吨,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增长;东达绒纺生产羊绒纺纱万吨,增长,加工羊绒衫万件,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增长;华森饲料加工配方颗粒饲料吨,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分别增长和。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入库项目个,其中万元以上的项目个。

(六)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生态建设方面: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万亩,飞播造林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任务的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完成造林亩。绕城公路绿化工作全部完成,累计植树万株,高速公路沿线造林万株。合同沟、河洛图坝系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建成治沟骨干坝座,中型淤地坝座,小型淤地坝座,累计完成投资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万元,开挖土石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保灌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解决了万人、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险工险段治理及堤防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黄河堤防防渗工程公里,乌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处,穿堤涵洞改扩建工程处,修建吉格斯太段戗台公里。投资万元实施了全旗水资源评价与宏观经济水资源优化配置项目,项目外业勘测工作已全部完成,评审报告正在编制中;乌兰蒲圪卜、昭君坟、打瓦壕三处取水工程预可研编制工作已全面铺开,计划月初通过专家评审。

土地开发方面:去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已完成,改造农田万亩,新打机电井眼,配套机电井眼,埋设低压输水管道公里,修筑机耕路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万亩。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址工作已完成,涉及个乡(镇),计划实施面积万亩。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旗今春农牧业经济工作形势喜人,开局良好。但农牧业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今春有效降水少,大风日数多,各地农田表层土壤失墒较快,特别是梁外地区前个月平均降雨量不足毫米,土地干旱厚度已达—厘米。据初步统计,全旗耕地受灾面积达到万亩,预计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二是受春耕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农牧民生产增收空间略有缩小。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基本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性支农补贴持平,甚至高于补贴总额,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养殖小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区建设进度。现有养殖小区饲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养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无法发挥。

四是农牧民人口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农牧区人口转移和劳动力输出仍处于自发状态,人口转移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五是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现有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民间服务组织发展缓慢,专业服务不足,原创: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全面提升农牧业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农区畜牧业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出效益。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养殖小区建设。严格按照“十有、六化”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各养殖小区的建设进度,确保月底前完成个小区建设任务。充分依托小区平台,加强青贮、畜种改良、防疫等项工作,切实提高舍饲养殖生产管理水平。

二是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切实抓好黄河险工险段治理及孔兑堤防加固工程,确保“黄河不决堤,水库不垮坝,孔兑不死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防雹增雨、抗旱等工作,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三是稳步推进农牧区人口转移。建立健全农牧民人口转移长效机智,科学编制转移计划,扎实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切实解决农牧民的思想认识问题、生产技术问题、创业技能问题,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