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致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0:38:35

牧民致富范文篇1

围绕以草定畜,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自2007年实施以草定畜核定载畜量放牧后,市畜牧兽医局完善了草场看护员管理制度,同时还与牧民签订治理超载过牧合同书,要求牧民统一转场、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设卡,全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全市81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实现核定载畜量放牧。项目实施以来,载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盖率已从2002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45%。

尤其是部级旅游风景区天池景区草场载畜量由2005年的12万头只降至现在的5万头只,草场生态和旅游景观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围绕国家项目,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从2005年起,市结合国家国家土地整理和退牧还草项目,全面推进牧民定居点饲草料地建设。4年来,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千多万元,对包括三工河乡拜斯胡木牧民定居点、上户沟乡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点、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点内的6万多亩人工饲草料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基本实现了定居牧民人均10亩饲草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问题。通过测算表明实施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后,每亩草地生产力是建设前的36.5倍以上,生产产值是建设前的67.63倍。如今虽然牧区的牲畜总量减少了,但通过走农牧结合和大力发展品种奶牛、绒山羊、骆驼等养殖及牛羊育肥等现代畜牧业,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每年8.8%的增长。

围绕景区保护,保障牧民搬迁无忧。牧民搬迁定居工程实施以来,市财政和天池管委会相继投入补助资金4500万元,搬迁定居牧民367户、1678人,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现在的6320元,增长近20%。特别是在近两年天池景区牧民定居中,市财政给搬迁定居牧民每户2万元的住房补助。在此基础上,市天池管委会从2008年开始,对三工河乡和水磨沟乡从事种养结合和旅游的牧民进行生产资料补助,每亩地每年补助200元,连续补助五年,扶持其加快发展。公务员之家:

牧民致富范文篇2

围绕以草定畜,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自2007年实施以草定畜核定载畜量放牧后,××市畜牧兽医局完善了草场看护员管理制度,同时还与牧民签订治理超载过牧合同书,要求牧民统一转场、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设卡,全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全市81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实现核定载畜量放牧。项目实施以来,载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盖率已从2002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45%。

尤其是部级旅游风景区天池景区草场载畜量由2005年的12万头只降至现在的5万头只,草场生态和旅游景观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围绕国家项目,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从2005年起,××市结合国家国家土地整理和退牧还草项目,全面推进牧民定居点饲草料地建设。4年来,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千多万元,对包括三工河乡拜斯胡木牧民定居点、上户沟乡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点、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点内的6万多亩人工饲草料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基本实现了定居牧民人均10亩饲草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问题。通过测算表明实施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后,每亩草地生产力是建设前的36.5倍以上,生产产值是建设前的67.63倍。如今虽然牧区的牲畜总量减少了,但通过走农牧结合和大力发展品种奶牛、绒山羊、骆驼等养殖及牛羊育肥等现代畜牧业,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每年8.8%的增长。

围绕景区保护,保障牧民搬迁无忧。牧民搬迁定居工程实施以来,××市财政和天池管委会相继投入补助资金4500万元,搬迁定居牧民367户、1678人,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现在的6320元,增长近20%。特别是在近两年天池景区牧民定居中,市财政给搬迁定居牧民每户2万元的住房补助。在此基础上,××市天池管委会从2008年开始,对三工河乡和水磨沟乡从事种养结合和旅游的牧民进行生产资料补助,每亩地每年补助200元,连续补助五年,扶持其加快发展。

牧民致富范文篇3

围绕以草定畜,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自2007年实施以草定畜核定载畜量放牧后,××市畜牧兽医局完善了草场看护员管理制度,同时还与牧民签订治理超载过牧合同书,要求牧民统一转场、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设卡,全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全市81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实现核定载畜量放牧。项目实施以来,载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盖率已从2002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45%。

尤其是部级旅游风景区天池景区草场载畜量由2005年的12万头只降至现在的5万头只,草场生态和旅游景观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围绕国家项目,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从2005年起,××市结合国家国家土地整理和退牧还草项目,全面推进牧民定居点饲草料地建设。4年来,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千多万元,对包括三工河乡拜斯胡木牧民定居点、上户沟乡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点、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点内的6万多亩人工饲草料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基本实现了定居牧民人均10亩饲草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问题。通过测算表明实施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后,每亩草地生产力是建设前的36.5倍以上,生产产值是建设前的67.63倍。如今虽然牧区的牲畜总量减少了,但通过走农牧结合和大力发展品种奶牛、绒山羊、骆驼等养殖及牛羊育肥等现代畜牧业,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每年8.8%的增长。

围绕景区保护,保障牧民搬迁无忧。牧民搬迁定居工程实施以来,××市财政和天池管委会相继投入补助资金4500万元,搬迁定居牧民367户、1678人,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现在的6320元,增长近20%。特别是在近两年天池景区牧民定居中,市财政给搬迁定居牧民每户2万元的住房补助。在此基础上,××市天池管委会从2008年开始,对三工河乡和水磨沟乡从事种养结合和旅游的牧民进行生产资料补助,每亩地每年补助200元,连续补助五年,扶持其加快发展。

牧民致富范文篇4

一、部分农牧民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部分农牧民党员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农村令人称羡的新“三人”。

一是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农村农牧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牧民党员在农村显示出了先锋带头作用,许多农牧民党员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发挥了党员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喀拉通克乡哈拉布哈村农民党员立足本村实际,创办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本村其他农民发展。

二是村务领导人。他们代表群众积极参加村务管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恰库尔图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14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2631平方米的抗震安居小区一处,可容纳32户农牧民生产、生活。哈希翁村积极进行防病改水工程,目前,主管线已开挖5公里,铺设PVC管线4公里。

三是新风倡导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少农牧民党员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支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主动了解、宣传和支持税费改革、殡葬改革、计划生育等农村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农牧民党员按照县委破除陋习、移风易俗的有关要求,在带头掌握致富本领、遵守村规民约、执行计生政策、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净化思想空气等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为发展经济、增进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大部分农牧民党员在发挥先进性方面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但在部分农牧民党员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先进性的进一步发挥。

(一)宗旨观念淡薄,无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部分农牧民党员组织纪律涣散,党的意识弱化,思想观念陈旧,党性修养偏低。有的一味地强调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谋取个人利益,“只管自己富,其他都不顾”,存在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农牧民党员包括外出党员对村党组织活动不感兴趣,经常以各种借口为名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愿或不缴纳党费,甚至认为党员身份是一种负担,有的农牧民党员不仅不履行党员的义务,而且连正常的公民义务也不履行,成为落后于群众的“特殊党员”。

(二)总体素质偏低,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牧民党员素质总体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双带”能力偏低。全县2139名农村党员中55%为初中以下文化。大多数农牧民党员对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也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另一方面“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不足农牧民党员总数的20.8%,50岁以上的则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以杜热乡为例,该乡共有农牧民党员268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25人,占党员总数的83%;60岁以上党员56人,占24.9%。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党员客观上存在老龄化现象。

(三)经济条件约束,无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县人均耕地、草场面积较少,有些农村交通不便,村落较分散,造成党组织和党员分散,党的方针政策传达贯彻、党组织活动开展和党员间的联络沟通都存在困难,一些纯农户党员家庭经济困难。一些村党员经济状况总体上仅处于本村的中下水平,有些高龄无依党员甚至成为本村贫困户,自己需要别人帮带。大多数贫困党员终日忙碌生产,对党组织活动较为消极,缺乏应有热情。他们在发挥党员先进性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动力和勇气,也难以在发展生产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对策

当前农村党员存在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和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予以克服。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

农牧民党员直接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在一起,是农牧民群众需求信号的第一知情人。当前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各项活动,是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广阔平台。为此一方面要鼓励党员多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如饭后茶聊、田头交流、邻里互助、政策指导等手段,为农牧民群众服务,随时随地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努力做到既切合服务对象实际需要,解民所忧,急人所急,又在服务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经常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要做到因人制宜,扬人所长,依照党员的各类特长、农牧民群众实际,归类联结,分为科技服务、文明新风、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治安联络、民事调解等小组,结合实际服务于当地农牧民群众,在服务农牧民群众中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严格“进出”程序,提升整体素质。

一要严把“进口”,慎重培养,切实做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把那些素质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对象吸收进党的队伍。为此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各乡(镇)、村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加强培训和召开支部联席会的办法,提高村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的认识,改进工作方法,做到既保证质量,又积极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人为限制,也不片面追求数量,有领导、有计划地做好党员“入口”工作。逐步改善农牧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男女比例,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二要疏通“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确保党组织纯洁性。一方面对那些思想上已经退党或希望退党的农牧民党员,要创造条件清除出党。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民主评议产生的那些不符合党员标准、不愿发挥模范作用的不合格党员,实行“批评不含糊、曝光不留情,处理不手软”的原则“请出去”。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①界定标准。要对照党章实事求是地明确界定农牧民中的不合格党员标准。②民主评议。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要把党员自评、党内“面对面”互评和党外“背靠背”群众评议结合起来,减少人际干扰,提高评议的真实性,保证评议质量。③把好“三关”。要在处置手续上严格把好“三关”:即定性关,暂时拿不准或查不清的问题不急于作结论,不盲目处置,使定性准确;程序关,由支委提出处置意见,经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后,报乡镇党委审批;思想关,要建立处置前谈话制度,在处置不合格党员前,党组织要找处置对象谈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消除抵触情绪,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开展。④联系挂钩。对被处置的党员根据实际情况,由支委成员挂钩联系,进行跟踪教育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制。把处置不合格党员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确保党员队伍“进口”严格,“出口”顺畅,不断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建立实效机制,保持党员先进。

一是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一方面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激发贫困党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组织要经常关心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做到“六个必访”,即:重大节日必访;贫困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贫困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贫困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贫困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贫困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根据走访掌握的情况,党组织负责人要安排班子成员与贫困党员谈话,对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要给予指点和帮助;对遇到突发性变故或重大困难的,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进步较快的贫困党员要进行表彰,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促其尽快脱贫致富;对心态比较消极的贫困党员,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心平气和地做好激励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政策帮扶制度。财政、民政、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要研究制定贫困党员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办法,建立健全贫困党员贷款贴息制度,优先扶持贫困党员;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研究制定贫困党员就医及其子女就学的减免政策;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贫困党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能免全免;扶贫部门和帮扶单位要从提供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入手,帮助贫困党员寻找发展门路,增强“造血功能”。

牧民致富范文篇5

一、部分农牧民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部分农牧民党员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农村令人称羡的新“三人”。

一是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农村农牧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牧民党员在农村显示出了先锋带头作用,许多农牧民党员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发挥了党员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喀拉通克乡哈拉布哈村农民党员立足本村实际,创办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本村其他农民发展。

二是村务领导人。他们代表群众积极参加村务管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恰库尔图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14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2631平方米的抗震安居小区一处,可容纳32户农牧民生产、生活。哈希翁村积极进行防病改水工程,目前,主管线已开挖5公里,铺设PVC管线4公里。

三是新风倡导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少农牧民党员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支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主动了解、宣传和支持税费改革、殡葬改革、计划生育等农村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农牧民党员按照县委破除陋习、移风易俗的有关要求,在带头掌握致富本领、遵守村规民约、执行计生政策、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净化思想空气等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为发展经济、增进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大部分农牧民党员在发挥先进性方面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但在部分农牧民党员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先进性的进一步发挥。

(一)宗旨观念淡薄,无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部分农牧民党员组织纪律涣散,党的意识弱化,思想观念陈旧,党性修养偏低。有的一味地强调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谋取个人利益,“只管自己富,其他都不顾”,存在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农牧民党员包括外出党员对村党组织活动不感兴趣,经常以各种借口为名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愿或不缴纳党费,甚至认为党员身份是一种负担,有的农牧民党员不仅不履行党员的义务,而且连正常的公民义务也不履行,成为落后于群众的“特殊党员”。

(二)总体素质偏低,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牧民党员素质总体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双带”能力偏低。全县2139名农村党员中55%为初中以下文化。大多数农牧民党员对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也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另一方面“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不足农牧民党员总数的20.8%,50岁以上的则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以杜热乡为例,该乡共有农牧民党员268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25人,占党员总数的83%;60岁以上党员56人,占24.9%。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党员客观上存在老龄化现象。

(三)经济条件约束,无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县人均耕地、草场面积较少,有些农村交通不便,村落较分散,造成党组织和党员分散,党的方针政策传达贯彻、党组织活动开展和党员间的联络沟通都存在困难,一些纯农户党员家庭经济困难。一些村党员经济状况总体上仅处于本村的中下水平,有些高龄无依党员甚至成为本村贫困户,自己需要别人帮带。大多数贫困党员终日忙碌生产,对党组织活动较为消极,缺乏应有热情。他们在发挥党员先进性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动力和勇气,也难以在发展生产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对策。

当前农村党员存在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和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予以克服。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

农牧民党员直接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在一起,是农牧民群众需求信号的第一知情人。当前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各项活动,是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广阔平台。为此一方面要鼓励党员多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如饭后茶聊、田头交流、邻里互助、政策指导等手段,为农牧民群众服务,随时随地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努力做到既切合服务对象实际需要,解民所忧,急人所急,又在服务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经常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要做到因人制宜,扬人所长,依照党员的各类特长、农牧民群众实际,归类联结,分为科技服务、文明新风、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治安联络、民事调解等小组,结合实际服务于当地农牧民群众,在服务农牧民群众中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严格“进出”程序,提升整体素质。

一要严把“进口”,慎重培养,切实做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把那些素质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对象吸收进党的队伍。为此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各乡(镇)、村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加强培训和召开支部联席会的办法,提高村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的认识,改进工作方法,做到既保证质量,又积极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人为限制,也不片面追求数量,有领导、有计划地做好党员“入口”工作。逐步改善农牧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男女比例,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二要疏通“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确保党组织纯洁性。一方面对那些思想上已经退党或希望退党的农牧民党员,要创造条件清除出党。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民主评议产生的那些不符合党员标准、不愿发挥模范作用的不合格党员,实行“批评不含糊、曝光不留情,处理不手软”的原则“请出去”。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①界定标准。要对照党章实事求是地明确界定农牧民中的不合格党员标准。②民主评议。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要把党员自评、党内“面对面”互评和党外“背靠背”群众评议结合起来,减少人际干扰,提高评议的真实性,保证评议质量。③把好“三关”。要在处置手续上严格把好“三关”:即定性关,暂时拿不准或查不清的问题不急于作结论,不盲目处置,使定性准确;程序关,由支委提出处置意见,经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后,报乡镇党委审批;思想关,要建立处置前谈话制度,在处置不合格党员前,党组织要找处置对象谈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消除抵触情绪,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开展。④联系挂钩。对被处置的党员根据实际情况,由支委成员挂钩联系,进行跟踪教育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制。把处置不合格党员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确保党员队伍“进口”严格,“出口”顺畅,不断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建立实效机制,保持党员先进。

一是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一方面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激发贫困党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组织要经常关心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做到“六个必访”,即:重大节日必访;贫困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贫困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贫困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贫困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贫困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根据走访掌握的情况,党组织负责人要安排班子成员与贫困党员谈话,对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要给予指点和帮助;对遇到突发性变故或重大困难的,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进步较快的贫困党员要进行表彰,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促其尽快脱贫致富;对心态比较消极的贫困党员,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心平气和地做好激励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政策帮扶制度。财政、民政、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要研究制定贫困党员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办法,建立健全贫困党员贷款贴息制度,优先扶持贫困党员;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研究制定贫困党员就医及其子女就学的减免政策;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贫困党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能免全免;扶贫部门和帮扶单位要从提供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入手,帮助贫困党员寻找发展门路,增强“造血功能”。

牧民致富范文篇6

一、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2010年以来,我在藏区政策的支撑下,加大科技基础平台资金争取力度,2013年科技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落实资金60万元。省科技厅先后支持“藏语双语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建设”、“藏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18项,落实资金302万元。项目实施以来,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力度明显加快,提高了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平台。

二、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坚持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但科普能力较弱,科普手段较落后,在藏区政策落实以来,我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出台的系列支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2010年以来,先后支持“科普能力建设”、“乡村科技示范村建设”等科普基地建设项目12项,落实资金225万元。项目实施以来,我科普能力明显提高,全民吸收科技意识的途径显著增多,目前,我已有4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加快了科技软实力的提升。

三、支持带动农牧民致富推广项目

是典型的藏区,农牧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藏区政策落实以来,省科技厅大力支持带动农牧民致富推广项目,2010以来,先后支持我“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成果与示范”、“岷江上游高半山地区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65项,落实资金2768万元。项目实施以来,有些项目推广后,已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产业,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1、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规模小,能力较弱,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求。

2、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方向不十分合理,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还没有大型的设施设备从事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所以导致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弱

(二)科普基地建设

1、对科普示范基地建设认识不足。少数乡镇认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可有可无,没有把当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重点专业大户的作用发挥起来,产业优势整合起来。有的乡镇虽然已经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但由于结合本地实际不够,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筛选不准,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科普示范基地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少数科普示范基地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示范上,没有很好地研究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普示范服务内容,无法在探讨科普示范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缺乏完善的科普宣传“站栏员”等服务手段和功能,导致科普示范服务效果欠佳。

3、科普示范基地规范管理不够到位。少数科普示范基地在组建时,没有按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去做,致使新建的科普示范基地随意性较大,已建的基地属于技术指导型、产业经营型的比较多,缺乏对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指导。

(三)带动农牧民致富推广项目

1、农牧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吸收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弱。

2、致富推广项目资金总量小,辐射带动农牧民数量少,致富能力不够。

3、技术服务人员相对少,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

五、建议

(一)加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向支柱和特色产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投入。

牧民致富范文篇7

早在几年前,**嘎查党支部的战斗力弱,党员纪律松懈,制度不健全,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多年失修。**上任党支部书记后,诊断结症、对症下药。一是投入9.8万元,按高标准、多功能的要求维修扩建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确保支部成员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二是健全和完善以党支部为中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充分发挥嘎查委员会、团支部、妇代会职能作用。三是坚持党员“”制度,加强党支部干部学习教育,带头学习、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采取各种办法把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信念。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每季度村务公开一次,每年召开两次村民大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把党的工作列入支部议事日程,与经济工作捆在一起,制定工作责任状,年终根据验收考核结果,与支委工资待遇持钩。五是组织农牧民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放宽思路,改变落后生产方式;聘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讲师团巡回宣讲,教育农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养畜。六是实施党员带头致富达小康工程。该嘎查现有党员带头致富示范户18户,某就是其中一户,通过党员先进典型事迹、辐射带动农牧民共同致富。实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经党员帮助脱贫11户。七是针对嘎查集体经济脆弱现象,**提出了“放母还子”滚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即将基础母畜以10只为单位投放到农牧户家中进行饲养,农牧户每年向嘎查村还5只同品种羔羊。开创了全镇集体经济建设“放母还子”的先河,2005年**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48000元,较96年增加4万元。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嘎查班子团结,配套组织运行良好,各项制度健全,农牧民思想解放、思路开阔,为**嘎查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狠抓班子建设*年和20*年**嘎查被评为旗级优秀党支部,20*年被评为市级十佳党支部。

**嘎查下辖5个牧业社,总土地面积4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牧场46万亩,总户数194户,747人。近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致使沙化、退化面积高达70%。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确保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化家园,某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积极探寻发展方向,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三步棋。一是深入宣传草畜平衡思想,认真落实以草定畜和禁牧工作决定。由于长期以来放牧养畜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牧民对禁牧的抵触情绪很大,给禁牧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某带领党支部、嘎查委员会一班人一家一户的走访,一个一个的讲解。针对农牧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他聘请镇有关领导、科技人员、禁牧人员开展了《羊圈起来怎么办》为主题的巡回宣讲活动,他们深入到农牧户中,为农牧民解答羊圈起来就得搞舍饲圈养,模式化养殖,种植优良牧草,并深入浅出的讲技术。因科技知识转化了农牧民的头脑,有力的配合了禁牧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大力争取飞播、人工种草、改良草场项目,推行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现全嘎查人工种草面积达2万亩,改良草场面积达5万亩,划区轮牧面积达15万亩,季节性休牧面积达1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水浇地,为禁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嘎查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嘎查。牧业生产单一、传统,是典型的靠天养畜。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本嘎查经济的发展。面对这各情况,**团结党支部、嘎查委员会一班人,认真分析,确立了引农入牧、科学养畜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牧业生产基础建设。1996年以前,全嘎查只有机电井11眼,水浇地不足1000亩,经某一班人努力,现有机电井120眼,开发水浇地5000多亩,建立饲草料基地150余处,初步实现了农牧结合的牧业经济结构。有了草料,农牧民沿用传统的喂养方式,浪费很大。为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与旗农机局、镇领导联系,购买农机局,并聘请技术人员指导使用。*年,根据草牧场承载能力和畜牧业品种的单一及劣质畜种制约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扭转草原日益退化、沙化的趋势,加强对草原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保障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了使畜牧业经济能顺应时代潮流,他全力与旗畜牧部门及镇有关领导协商,落实改良工作的具体措施,按照养殖业的区域划分,引导农牧民发展适合本地的肉毛兼用羊,减少山羊头数,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嘎查已建起改良点X处,改良率达到75%以上。同时,他还鼓励农牧民搞舍饲、半舍饲、特色养殖。并率先种草、建棚圈、使用农机具、养殖肉毛兼用羊,经济效益提高了10%,活生生的为农牧民上了一堂科学养畜、畜牧业结构调整课,也为**嘎查牧业经济发展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嘎查部分地区交通闭塞,一般车辆很难进出,农牧民运送物品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路不通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1997年,在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某多方筹集资金15万元,修建了哈日根图至**嘎查,呼拉胡至**嘎查,巴音柴达木至**嘎查三条乡村公路,计40公里,切实解决了农牧民买卖东西难的难题,加快了本地商品的流通,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嘎查资源贫乏,草原荒漠化严重,牧民观念传统落后,经济薄弱。然而在某的带领下,立足本地以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农牧民切身利益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养殖科技含量,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达小康的路子,20*年被确立为自治区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单位。

牧民致富范文篇8

**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边境少数民族县,行政区域面积5.43万平方公里,四分之三以上面积是牧区。全县总人口8万余人,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65%以上;牧业村17个,牧业人口4188户2.3万人,共成立牧区党支部17个,有牧民党员215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县哈萨克族牧民“逐水草而居”,四季迁徙,长年跋涉往来于南北480公里长的冬夏牧场放牧牲畜,平均一家每年转场搬家80余次,传统落后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严重阻碍了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给牧区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县委结合边疆牧区实际,坚持规划先行,紧紧围绕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宏伟目标,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式,走出了一条建设牧业中心村、让牧民享受现代文明的新路子,有效地促进了牧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选好支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牧区建起来。为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县委根据牧区特点,以建设牧业中心村为支点,加快牧民定居步伐。一是高起点规划。县委在中心村建设中,坚持“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城乡联动”的方针,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从自治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部门对牧业集中定居进行统一规划,中心村的建设立足于功能齐全,实行行政、教育、治安、卫生设施和基础设施并重齐上,保证牧民定居的高标准、高档次。将扶贫搬迁、水土开发、节水灌溉、退牧还草、防病改水、乡村公路、通讯、农网改造、世行义教工程等多个项目资金集中在中心村实施。二是跨越式配备基础设施。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新建的6个中心村都建起了市场,喀拉通克乡沙尔托海中心村建起了集贸市场,牧民定期赶集,商品交换意识悄然形成。吐尔洪乡阿克哈仁中心村新建了活畜交易市场,使中心村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完备。在库尔特乡阿克哈拉中心村,千余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已被农牧民订购一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心村建设以水土开发为依托,所有定居牧民都占有人均20余亩的土地。如萨尔托海中心村,**年新开发土地8000亩,哈拉恰海中心村人均占有土地30余亩。同时,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广暖圈舍饲、“三贮一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推行“十配套”服务,同步规划渠、田、林、路、桥、屋、圈、棚、窑、池等设施。据统计,仅乌河一线,四年内就建设新型暖圈750余座;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彻底改善牧民生活条件,大力加强路、电、水、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目前,街道、公路、供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全部畅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型已经形成。三是深入动员广泛参与。在建设过程中,立足“建设模式标准化、建设项目的捆绑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建设内容的系统化”的“四化”要求搞建设,采取政府支持一部分、专项资金争取一部分、民间投资吸纳一部分的方法多渠道融资,逐步从建设资金短缺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县委将中心村建设任务全部分解到全县六乡三镇及县直147个单位,使每个单位都有担子和任务,全部投入到中心村建设中,有4000多名党员参与到中心村的建设中。

二、突出重点,基层组织建设在牧区强起来。**年以前,绝大多数牧民党员是名符其实的“马背”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管理监督难以到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时的牧业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占到了70%,发展党员工作连续5年呈停滞态势,牧区发案率、牧民孩子失学率、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甚至在牧区出现了散发非法宗教宣传品,党员参加宗教活动的现象。针对牧区党建中存在的“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党员四处找、电教上马背”的问题,县委详细制定了《**县牧区党建五年规划》,依托国家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了“牧业中心村党建工程”,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让牧区党组织“下马”。建设“1村+1总支+1校+5户”的中心村牧区党建新模式,即:围绕中心村对全县牧业村的党支部进行了调整、合并,在每个中心村均成立了1个牧业党总支,支部书记由乡党委副书记兼任,支部成员由六乡牧业村支部书记组成,建立1个牧区党校,并通过开展牧区“科技中心户”、“文化中心户”、“民族工艺中心户”、“小康中心户”、“特色中心户”创建活动,创建各类“中心户”680户。形成了以牧业中心村为核心,以牧区党校远程教育为阵地,以各类中心户实践教育为辐射的牧区党员教育新模式。并根据牧业生产情况,制定了冬夏两套“三日一会”制度,规范了牧区党员活动日、民主议事日、主题实践日和党员大会,使牧区彻底告别了“马背党支部”、“流动党校”的历史。二是让牧民党员“进家”。按照“实用、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县牧区“中心村”模式阵地建设五年规划》,统一设计村级阵地指导样图,统一实施“牧业中心村”阵地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3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阵地达到54.2%,2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阵地占到45.8%,实现“八室两场一园”的标准。即:村“两委”及其配套组织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民会议室、文化娱乐室、广播电视室、图书室、卫生室、健身室,篮球场、足球场,花园式庭院;达到“六通六有”,即:通水、通电、通暖、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现代远程教育网,有各类办公设施、有齐全的电教设备、有2000册以上图书、有健身器材、有村民自娱设施、有配置较好的电脑。彻底解决牧区无固定党员活动阵地、党员活动不能制度化、经常化的问题,真正把党员活动室办成“党员之家”、“牧民之家”。三是集体经济“摘帽”。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牧区经济,中心村将牧民定居、水土开发、商业区开发结合为一体,通过转移劳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牧区功能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农牧区集体经济发展。同时,中心村立足实际,实施了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一村一品”战略,吐尔洪乡阿克哈仁中心村已建成年育肥出栏3000头(只)的牛羊育肥党员示范基地,库尔特乡喀拉吉拉中心村建成5000亩年种植加工5万吨的青黄贮饲料基地,杜热乡阔克布拉克中心村建设了2000亩的优质哈蜜瓜基地,库尔特乡阿克哈拉中心村正在筹建年出栏3000只的小尾寒羊养殖基地。方兴未艾的“牧业中心村党建工程”强力推动了牧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年年末定居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000元以上,2010年在全县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解决难点,定居牧民群众富起来。牧民定居下来是基础,留得住牧民是关键。对此,县委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宽牧民群众致富渠道。一是排忧解难帮富。围绕推进牧业中心村建设,在县直机关广泛开展“同学习、同劳动、同闯市场”的“新三同”活动,坚持下派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牧民解决定居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先后为定居牧民办好事实事1400余件,解决发展实际困难800余个。喀拉布勒根乡唐巴勒塔斯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该村距乡政府180公里,这里的哈萨克族牧民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过着“靠天种田养畜”的贫困生活。为尽快使这个村脱贫致富,县委、政府从**年起在乌河南岸喀拉恰海筹建牧业中心村,在建设过程中,县乡干部吃住在生产第一线,帮助牧民盖房、开发土地,使全村136户哈萨克族牧民全部搬迁到规划整齐的牧业中心村。二是县乡联动促富。广泛开展“联一村包十户增百元”和“一帮一”对口帮扶活动,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和技术员进村入户动员,引导牧民走种养结合的致富路,给牧民面对面地讲科技知识,手把手地教种植技术,仅去年以来,县委共抽调干部212名,帮助定居牧民种植玉米、哈密瓜、油葵、蔬菜等经济作物,牧民的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底牧业中心村定居牧民人均收入达4280元,较定居前的1800元净增了2480元。常年在马背上放牧的哈萨克族牧民思想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如今的他们离开了马背,放下了鞭子,开起了现代化的农用机械,走上了致富路。三是长效机制保富。根据牧业中心村实际情况,县委、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县牧业中心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牧业村定居牧民致富奔小康五年规划》等6项惠农富农政策,县财政投入2170万元专门用于牧业中心村建设和定居牧民致富,建立了牧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牧民发展基金和贫困牧民扶助基金,并对发展二、三产业的牧民,从征地、办证、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绿色通道”。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集住房、棚圈、学校、卫生所,以及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为一体的牧业中心村6个,实现牧民高标准定居1276户、7613人。“十一五”期间,全县拟新建牧业中心村14个,使全县100%的牧民按照牧业中心村的模式实现定居。

牧民致富范文篇9

一是注重在优秀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针对有的致富能手只讲赚钱不讲理想的倾向,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渐向党组织*拢,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同时,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提出入党申请的致富能手进行考察,及时把优秀致富能手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培养。

二是注重在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能手。在对党员普遍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党员致富能力和经济收入状况,分别采取致富技能培训或落实致富项目等办法,将党员送上致富路。如:都兰县把实施“三培双带”活动同“阳光工程”结合起来,对党员进行致富技能培训;天峻县在牧民党员中开展“双学双比双带双联”活动,广大党员带头致富的责任意识随着“三培双带”活动的开展明显增强,致富本领不断提高。

三是注重在党员带富模范中培养村干部。对党员带富模范,采取列为后备干部或安排到村级配套班子中给其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促进其尽快成长。对已培养成熟具备村干部条件的,利用届中调整和换届的时机,将党员带富模范选进村班子。

牧民致富范文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安排部署。2014年5月30日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培训会议召开以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斯旦波同志为组长,扶贫移民局方毅同志为副组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九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确保务求实效。为认真开展我县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班加点作扶贫开发培训会议的前期工作,并结合实际拟定了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下发给乡镇。并对全县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贫困村进行测算,于6月8日召开由分管扶贫的副乡镇长、农经员参加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动员培训会,进行建档立卡培训工作,讲明了操作方法、步骤和应注意一些事项等。同时,加大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村务公开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大程度地统一群众思想,调动群众投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三)扎实稳步推进,确保工作进度。为扎实开展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我县17个乡镇党委、政府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成立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召开动员培训会议,各乡镇分别组成若干工作队按照我县的实施方案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现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入第三步,完成了规模确定、初选对象和第二次公告公示,报县政府审定后进行公告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完成了初选对象和第一次公示公告,目前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现以批文下达到我县。我县已于8月22日召开培训会,安排了贫困村表、贫困户表、扶贫手册的填写,拟定扶贫计划等工作。印刷了3000册《扶贫手册》、贫困户登记表2744套、贫困村登记表64套。总之,这一阶段工作是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以后几个阶段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县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为切实加强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扶贫协作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与项目责任单位、具体实施乡镇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扶贫协作推进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工作措施、帮扶目标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了扶贫协作工作推进联席会商制度,确保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了扶贫协作工作“联动发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厘清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指导。结合县情实际,及时抽调人员,组织力量,会同专业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完成了《浙江2014—2020年东西扶贫协作规划》,厘清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思路,明确了各阶段工作任务,围绕“生态蔬菜、藏香猪,早实核桃、凤尾鸡,道地药材、蜂”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助农增收致富;围绕水、电、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扶贫协作。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在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三个着力,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努力把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成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富民工程。一是着力健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以加强宣传引导为抓手,抽调了县乡工作人员为主的宣传队,深入到项目实施村,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特别是海宁人民对人民的无私关爱,使项目实施村群众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突破,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健全项目监管机制。建立了项目民主决策制度、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审核拨付制度,抓好项目全程监管;实现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方式、质量责任追究等内容的公开,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确保了项目建设管理规范、监督有力、高效推进。三是着力健全资源整合机制。为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专项资金效益,我县积极整合国家涉农专项资金、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及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等各类资源,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为协作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资金支持,推动实施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年多来,在浙江海宁的倾情帮扶下,项目实施村——格依村呈现出民生条件显著改善、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一是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对口扶贫项目实施后,受益人数达187户821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07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感恩奋进、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二是基础设施有力提升。投资100万元,完成四改两建187户、安装太阳能路灯47盏、维修村民活动中心200?;投资140万元,新建联户路3500米。项目实施村水、电、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三是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投资140万元,养殖牦牛200头、种植大蒜和中药材各200亩;投资50万元,培育旅游产业大户10户。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该村2013年群众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10元,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与发达村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高半山基础设施条件还很薄弱。我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半山,生产生活条件差,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的投入有限;农业项目较少且争取难度大,高半山农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加之,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造成项目推进困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落后,“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进度。

(二)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非常高。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常年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半山,居住分散,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且距离城镇较远,交通十分不便,造成生产生活资料运输成本高,修路、普及水电难度大,农牧民看病难、读书难,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采购难,产品销售难,导致农牧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实际收入存量偏低,是长期制约贫困乡村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生活质量。

(三)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由于不少地方农牧民专合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农牧民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直接影响到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户收益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农牧民收入不稳定问题突出。我县大部分地区生产条件十分脆弱,生活环境恶劣,仅靠扶贫开发单项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难形成脱贫减困的整体和持续效应。虽然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低且不稳定,一旦遭遇天灾、病患等重大变故极易返贫,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农牧民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我县绝大多数农牧民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单一,收入渠道不宽,加之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贫困家庭增收渠道狭窄,致富脱贫乏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县作为岷江上游的生态县,改善生态是治贫的根本,也是发展的根基。我县是贫困山区,也是地震灾区,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县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型的扶贫形式,而且从长远的国家战略利益来看,应该建设成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以解决生态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根本,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策略,通过积极向省州争取,落实水资源补偿费,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等,为其基本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着力建设美丽。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叠加政策机遇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贫困片带的发展条件。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畅通农畜产品运输和农牧民出行通道。认真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小型农田水利、农牧村安全饮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实施农牧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延伸输电范围,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切实解决好贫困乡村的行路、饮水、用电、通信、就医、就学等困难,着力改善农牧村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