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5:53:12

模仿范文篇1

一、在说话中积累低年级儿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内部语言的发展也不够完善。既使儿童在语法结构上有丰富的创造性,也是由成年人有意或无意给予组合。所以,适时进行说话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发展儿童智力。

如:教“妈”这词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口头组词——“妈妈”。然后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说话:“妈妈真好!”“我喜欢妈妈”。“妈妈天天为我做好吃的”。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语句练的多了,对以后的书面作文便能增强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严密性。更加合乎语法规则。

二、在阅读中模仿“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能读千赋,则善为之”。低年级学生更是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

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抓住“飞快、挡住、为难”等词,指导学生有序的说话:先采用“填空式”让学生明白,做事先后顺序,然后,又用“导读式”加深理解。这样牵线搭桥后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如学生说:“小明同学接到老师交给的任务飞快地向指定的地点跑去,跑着跑着路中发生故障,挡住了他的去路,这时他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为难了……”。

通过借课文片断进行读写迁移训练,学生能讲得准确、有条理、从而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在评改中提高通过阅读、进行模仿,找到写作的途径,使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借助评改,从而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

如:一位同学在《雪》一篇习作中描写雪景,写到:“雪,下得真大啊!纷纷扬扬的,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当该生学完《第一场雪》这课后,自感对雪的描写太粗略,不能准确地体现出雪之大的情景。又自修到:“雪,下得真大啊!纷纷扬扬的下了整整一夜,山川、河流、村庄、树木真是银装素裹,积雪足有一尺深,踩上去咯吱吱地作响,雪后给孩子们添了许多乐趣……”。

模仿范文篇2

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变旧《大纲》的“听说读写”为“读写听说”,强调了读写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同时,教材编排既确立了阅读中的观察体系,教学生从生活宝库中汲取营养,又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写作体系,将作文训练分为片断与整篇,并分别穿插在课文练习与单元练习中。由此可见,在模仿中创新,就是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

模仿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创新呢?

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见《辞海》“模仿”条)。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简言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等。

从教学角度来说,义务教材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分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分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综合。大量的作文训练表现为以仿写为主带动变写、借鉴、评论、赏析等几种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学体系,体现为一个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过程。再者,“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它具有示范性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所以,从阅读走向写作,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

因读写结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以看图作文为例,在初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偏重于解释或描写画面;第二阶段着重于对画面的分析评论或感想。因此,第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出发,结合课文编排了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下面就此举例分析。

(一)仿写

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初中生来说,在写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快感。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的。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前面的仿写是以文章为本体;仿思路,是以作者为本体的模仿。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说,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认同与还原的心理过程。即阅读中化为作者,亲历其境,亲作其事,进入无“我”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阅读后又能还原为读者,进行远距离欣赏和评论。因此,仿思路训练,属较高层次的仿写,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寓言三则》文后的仿写,就是要求根据华君武漫画的构思来展开想象,写龟免的第三次赛跑。指导仿写时,教者可把握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分析其构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别出心裁的特点。因此,学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赛跑的结局:龟兔共同获胜或同遭惨败。比赛这才算完,符合了文题要求。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又神似。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二)变写

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

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缩写

缩写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变写方式。它不是摘录,也不是修改文章,因此应保持意思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一则神话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阅读提要的练习,这是要求比较具体的描写。指导学生练习,可把握本文先想象,“开辟”后想象“变化”的内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点,删除枝叶,保留主干,变细致描写为粗略叙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缩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与缩写相反,即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luō@①嗦,画蛇添足。

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增躯干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以扁鹊“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来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可要求学生把握扁鹊、桓公二人性格特征,用“增躯干法”来具体叙述扁鹊逃秦过程中的风波,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桓公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这类扩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训练方式,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发展创造性想象能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展。

如《皇帝的新装》文后提供了两个续篇,一是皇帝滥杀无辜,一是皇帝加罪说真话的小孩。文后还要学生再作一个续篇。怎样与前两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呢?我们要求学生从原文“他觉得百姓们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词,联系皇帝、大臣们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宫后会聪明起来吗?大臣们会说出真话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思维活跃,有的设计出骗子献魔镜的新骗局,有的描写出皇后戏皇帝的可笑场面。

既然是续写,就应注意文章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泾渭分明”,或有头缺尾。

4.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改变语体、改变角度等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

指导改写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体要求,在熔铸材料、立意谋篇上下功夫。如《最后一课》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称改写课文片断,这就要把小弗朗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拉开,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层内蕴。这是改变人称的改写。又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为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的画图,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再如,音乐作文的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呢?我们在指导时,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诗文进行分析,要学生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和想象,让音乐形象融入学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我们在教学时选放了《二泉映月》、《姑苏行》这两支曲子,让学生比较这两支曲子的不同的音乐情调,前者哀怨,如泣如诉;后者愉悦,如醉如狂。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进行大胆泼辣的描摹。

所以,改写应注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充分运用特定表现形式的长处。

总之,变写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创造力。它是一种现成的材料作文,因而也是检测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

以初步的模仿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对刚入中学大门的初中生来说,易入门,也易见效。在读写结合上的作文渗透,能使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促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它是阅读的延伸拓展,又更好地促使阅读,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尤其应注意,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触动“相似块”与生活碰撞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又要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保护其创造性。一句话,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渗透应表现出在摹仿中创新的积极趋向。

模仿范文篇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作用、内容、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

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与行为、经验与技术、方法与设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其理由如下。

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总体上仍保持着原有的发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对此,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些成果表明: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这可能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着眼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但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有一些运用的前提条件。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农业经济时代,具有优良的经济发展效果;但运用于工业化时代,效果将会处于递减之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率,都超过了仅着眼于当地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时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优先战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力争在科技上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地区的目的。

实施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是科技自主创新,但是,现在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到区位、人才、资金、设施、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目前还不具备合格的、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却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结果表明科技自主创新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

当欠发达地区以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却使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又试着想以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选择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来发展经济,仍然走不通之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应指向何方?笔者认为: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二是科技模仿创新,应该走科技模仿创新之路,它最贴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发展的一条捷径。何谓科技模仿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础上作出科技创新,当欠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首先进行模仿,然后实施创新,这便是科技模仿创新。

然而,发达地区的科技水平之所以较高,这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水平是由整个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是综合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制度、管理、政策也是生产力;中国不正是推行了市场经济制度,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才激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生产力吗?所以,当欠发达地区实施科技优先战略,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进行科技模仿创新之时,也要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政策等诸多发展因素进行模仿创新。如果不这样做,则如同只想将A地的果苗移植到B地,却不考虑在B地营造出一个与A地季节土壤气候相似的生态环境,B地的这种移植是不会成功的——结论是:局部的科技模仿创新问题其实质必然是一个整体的模仿创新问题,对以科技为中心的整体的模仿创新探讨就是对科技模仿创新进行探讨,既然如此,本文下面将以科技发展为中心,综合性地对整体的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实施作用、实施内容、实施困难作出探讨。

二、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作用

模仿创新作为一种生活与劳动的技巧,虽然原本存在于人类的一般生活与劳动之中,但其大量应用主要是在企业之间,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随着模仿创新在企业界的辉煌成功,今天这种策略已被人们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被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战略之中。在欠发达地区,如果能正确实施以科技优先战略为目标的模仿创新策略,它必将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方面的促进作用。

1、实现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存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学习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制度管理、结构调整,还可以承接产业资本的转移。

后发优势有两种形态:潜在的形态与现实的形态。潜在的形态是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现实的形态是已被实现的后发优势。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并不等于是已经实现了的后发优势。如何将已被认识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呢?

从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向崛起的历史实践来看,模仿创新是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唯一捷径,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许多事实证明,日本经济强大,但它由后发劣势国家到先进优势国家的转化,是靠模仿创新起家的,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由模仿创新跨进了率先自主创新的行列。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强国。

以科技领域为例,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析为如下方面:①模仿创新使“后发者”能够“后发制人”,在新技术面前,能够冷静观察率先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从而避免了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降低了研发过程与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模仿创新充分利用了率先创新者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研发价值的价格购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因而使创业投资大为节省。③模仿创新还能够充分学习、吸收率先生产者的经验教训,通过大量使用新装备、大力推进工艺创新使生产过程更趋优化,物质和劳动消耗更为节约。④模仿创新还节约了大量新产品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有效地回避了新产品在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风险,从而只把精力集中于拓展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使新产品市场迅速扩大。

2、降低创新成本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几乎崩溃,战争结束后的日本没有多少钱来自主开发新产品,也没有钱去进行技术投入,但日本人对美国的产品进行了全面“仿制”,当然在仿制时他们没有忘记对产品的改进。这样的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往往是美国人花大量经费研制新产品,日本人只用很少的钱来研究如何对它进行改进,从而使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大大地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并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现在的日本已经通过模仿创新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我国改革开放前,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但由于经济落后,经费紧张,加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量产品也是靠模仿创新搞起来的。如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均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最初也是买来的,通过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家电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不但将许多外国同类产品逐出了中国的市场,而且大量出口到国外。事实证明模仿创新的创新成本是最低的。

3、增强创新能力

模仿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模仿创新借助了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成果,只需在已有的创新成果上进一步创新,这就使后发创新者的创新内容、质量、等级比率先创新者更高一筹。②模仿创新节省了创新所需大量的人财物资源,无需对创新链的全部阶段投入资源,节省了创新链的前期投入,减少了创新链前期的风险损失,这就有助于采取优势兵力战术,将节省的资源,集中有效地投入到更高等级的创新链中,使创新效果的投入产出比,大大胜过率先创新者。③模仿创新培养了创新人才,通过模仿学习,使一批本来创新能力起点较低的人员,迅速掌握了前沿科技知识,并进入到科技的最前沿进行创新,为良好的创新环境奠定人力基础。④模仿创新可以使创新链的投入产出机制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模仿创新的优势首先在于使模仿创新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功的模仿创新产品能够后来者居上,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能够超越率先创新者的产品,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而这些丰厚的利润回报又被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之中,成为创新的良性动力循环。

4、加快发展速度

创新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有三种方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这三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相对于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来说,在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绝对要比自主创新更能节省时间加快发展;合作创新虽然也能节省时间,但合作创新需要人们更多方面的复杂组合,情况变数较大;因此,能够最节约时间,速度最快的创新方式是模仿创新。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模仿创新借助了率先创新者的前期成果,就无需对前期研究投入时间;②模仿创新具有针对性,能在率先创新者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精力,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关键问题,从而加快了发展速度。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看,通过模仿创新,日本只用了20—30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了欧洲许多国家,并在一段时期内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并驾齐驱。韩国也只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并在亚洲四小龙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只用了20年的时间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从企业成长的情况来看,长虹、海尔等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声誉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内容

1、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

制度(含体制)、管理、政策是约束、引导、激励个人和组织参与经济等各项活动的“游戏规则”,它实质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各项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组合配置方式,而配置方式又决定了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差异问题,归根结蒂是一个制度、管理、政策的地区差异问题。

当前,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个制度、管理与政策的势差,地区经济差异越大,意味着这些方面的势差也越大。它包括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政府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势差。由于上述方面的制度、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势差,具体造成了两大方面的经济影响:一是对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影响,二是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体系的良性运作,对这两大方面的经济影响都起到最佳的激励作用。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欠发达地区“制度势差”较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从根本上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重点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实施强力的模仿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此要提请注意,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手段,实际也是包括在上述内涵之中的。

2、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观念一变天地新,一些落后地区发展变化的严重滞后,往往是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严重滞后。要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可参考如下内容。

①革新发展观。不能习惯性地把发展等同于增长,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及扩张速度,而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②革新资源观。在看到土地、能源等先天性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和开掘品牌、商标、专利、信息、市场网络、创新环境等后天性资源优势,并把这类软资源优势的开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中的科技作用。③革新发展模式观。改变过去那种政府管得多,政府投入多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少计划、多市场,由政府计划性的集中决策变成千家万户和企业市场性的分散决策,尽快让群众、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④革新优势观。少讲绝对优势,相对优势,要增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产业升级之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⑤革新目标观。改变过去制定发展目标以GDP等价值目标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实物指标为主,把着眼点从“物的开发”转移到知识、信息、教育、科技的开发上来,把经济效益、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等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科学技术及其成果

虽然欠发达地区也有一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单位的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因此,欠发达地区主要应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实施模仿创新。注意要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对有关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取舍。

4、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制度投入、资金投入、科技投入、劳动投入等供给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却忽视了需求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找出一些有潜力的市场需求作为模仿创新的对象。达到以市场需求作为动力剌激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牵引出新的消费潮流,推动经济繁荣之目的。

实际上,模仿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中是经常性自发可见的。发达地区流行的服装、菜谱、化妆品、电子产品、住房及其装修模式、行为嗜好等等,在一段时期后,往往会模仿成为欠发达地区人民新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些大量自发原始性的需求模仿,缺乏创新,对此,欠发达地区的有识之士应力求在模仿中作出创新,引领出更新的市场需求潮流,以此而更好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繁荣经济。

四、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困难

1、欠发达地区的模仿创新缺乏强劲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动力。表现在:①发达地区的各种产品充斥于欠发达地区,且一旦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这些产品便竞相降价倾销,致使欠发达地区看不到对发达地区模仿创新将可能带来的效益。②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某些产业转移过来后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效益不够明显,二是一些高污染产业被转移过来,在带来了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广泛长期的社会危机,并且从长期来看,经济利益的损失将大于经济利益的获得。

2、欠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政策滞后,使模仿创新缺乏良好的体制环境。表现在:①政权机构,尤其是基层政权机构庞大,造成欠发达地区人口与企业的税赋、管理等费用的人均负担比发达地区重;致使企业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收益减少,高智力、有技能的人力资源大部分被吸引到党政社团等非生产经营系统。②政府管理方式落后,运行效率低下,权大于法,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使模仿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感到经营环境不适,民间自发的模仿创新行为也得不到政策和法规的有效支持,反而饱受陈腐守旧舆论的指责嘲讽。

模仿范文篇4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作用、内容、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

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与行为、经验与技术、方法与设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其理由如下。

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总体上仍保持着原有的发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对此,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些成果表明: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这可能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着眼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但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有一些运用的前提条件。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农业经济时代,具有优良的经济发展效果;但运用于工业化时代,效果将会处于递减之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率,都超过了仅着眼于当地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时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优先战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力争在科技上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地区的目的。

实施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是科技自主创新,但是,现在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到区位、人才、资金、设施、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目前还不具备合格的、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却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结果表明科技自主创新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

当欠发达地区以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却使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又试着想以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选择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来发展经济,仍然走不通之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应指向何方?笔者认为: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二是科技模仿创新,应该走科技模仿创新之路,它最贴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发展的一条捷径。何谓科技模仿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础上作出科技创新,当欠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首先进行模仿,然后实施创新,这便是科技模仿创新。

然而,发达地区的科技水平之所以较高,这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水平是由整个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是综合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制度、管理、政策也是生产力;中国不正是推行了市场经济制度,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才激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生产力吗?所以,当欠发达地区实施科技优先战略,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进行科技模仿创新之时,也要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政策等诸多发展因素进行模仿创新。如果不这样做,则如同只想将A地的果苗移植到B地,却不考虑在B地营造出一个与A地季节土壤气候相似的生态环境,B地的这种移植是不会成功的——结论是:局部的科技模仿创新问题其实质必然是一个整体的模仿创新问题,对以科技为中心的整体的模仿创新探讨就是对科技模仿创新进行探讨,既然如此,本文下面将以科技发展为中心,综合性地对整体的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实施作用、实施内容、实施困难作出探讨。

二、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作用

模仿创新作为一种生活与劳动的技巧,虽然原本存在于人类的一般生活与劳动之中,但其大量应用主要是在企业之间,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随着模仿创新在企业界的辉煌成功,今天这种策略已被人们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被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战略之中。在欠发达地区,如果能正确实施以科技优先战略为目标的模仿创新策略,它必将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方面的促进作用。

1、实现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存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学习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制度管理、结构调整,还可以承接产业资本的转移。

后发优势有两种形态:潜在的形态与现实的形态。潜在的形态是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现实的形态是已被实现的后发优势。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并不等于是已经实现了的后发优势。如何将已被认识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呢?

从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向崛起的历史实践来看,模仿创新是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唯一捷径,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许多事实证明,日本经济强大,但它由后发劣势国家到先进优势国家的转化,是靠模仿创新起家的,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由模仿创新跨进了率先自主创新的行列。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强国。

以科技领域为例,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析为如下方面:①模仿创新使“后发者”能够“后发制人”,在新技术面前,能够冷静观察率先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从而避免了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降低了研发过程与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模仿创新充分利用了率先创新者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研发价值的价格购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因而使创业投资大为节省。③模仿创新还能够充分学习、吸收率先生产者的经验教训,通过大量使用新装备、大力推进工艺创新使生产过程更趋优化,物质和劳动消耗更为节约。④模仿创新还节约了大量新产品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有效地回避了新产品在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风险,从而只把精力集中于拓展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使新产品市场迅速扩大。

2、降低创新成本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几乎崩溃,战争结束后的日本没有多少钱来自主开发新产品,也没有钱去进行技术投入,但日本人对美国的产品进行了全面“仿制”,当然在仿制时他们没有忘记对产品的改进。这样的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往往是美国人花大量经费研制新产品,日本人只用很少的钱来研究如何对它进行改进,从而使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大大地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并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现在的日本已经通过模仿创新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我国改革开放前,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但由于经济落后,经费紧张,加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量产品也是靠模仿创新搞起来的。如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均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最初也是买来的,通过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家电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不但将许多外国同类产品逐出了中国的市场,而且大量出口到国外。事实证明模仿创新的创新成本是最低的。

3、增强创新能力

模仿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模仿创新借助了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成果,只需在已有的创新成果上进一步创新,这就使后发创新者的创新内容、质量、等级比率先创新者更高一筹。②模仿创新节省了创新所需大量的人财物资源,无需对创新链的全部阶段投入资源,节省了创新链的前期投入,减少了创新链前期的风险损失,这就有助于采取优势兵力战术,将节省的资源,集中有效地投入到更高等级的创新链中,使创新效果的投入产出比,大大胜过率先创新者。③模仿创新培养了创新人才,通过模仿学习,使一批本来创新能力起点较低的人员,迅速掌握了前沿科技知识,并进入到科技的最前沿进行创新,为良好的创新环境奠定人力基础。④模仿创新可以使创新链的投入产出机制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模仿创新的优势首先在于使模仿创新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功的模仿创新产品能够后来者居上,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能够超越率先创新者的产品,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而这些丰厚的利润回报又被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之中,成为创新的良性动力循环。

4、加快发展速度

创新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有三种方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这三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相对于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来说,在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绝对要比自主创新更能节省时间加快发展;合作创新虽然也能节省时间,但合作创新需要人们更多方面的复杂组合,情况变数较大;因此,能够最节约时间,速度最快的创新方式是模仿创新。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模仿创新借助了率先创新者的前期成果,就无需对前期研究投入时间;②模仿创新具有针对性,能在率先创新者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精力,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关键问题,从而加快了发展速度。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看,通过模仿创新,日本只用了20—30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了欧洲许多国家,并在一段时期内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并驾齐驱。韩国也只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并在亚洲四小龙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只用了20年的时间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从企业成长的情况来看,长虹、海尔等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声誉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内容

1、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

制度(含体制)、管理、政策是约束、引导、激励个人和组织参与经济等各项活动的“游戏规则”,它实质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各项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组合配置方式,而配置方式又决定了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差异问题,归根结蒂是一个制度、管理、政策的地区差异问题。

当前,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个制度、管理与政策的势差,地区经济差异越大,意味着这些方面的势差也越大。它包括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政府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势差。由于上述方面的制度、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势差,具体造成了两大方面的经济影响:一是对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影响,二是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体系的良性运作,对这两大方面的经济影响都起到最佳的激励作用。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欠发达地区“制度势差”较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从根本上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重点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实施强力的模仿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此要提请注意,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手段,实际也是包括在上述内涵之中的。

2、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观念一变天地新,一些落后地区发展变化的严重滞后,往往是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严重滞后。要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可参考如下内容。

①革新发展观。不能习惯性地把发展等同于增长,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及扩张速度,而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②革新资源观。在看到土地、能源等先天性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和开掘品牌、商标、专利、信息、市场网络、创新环境等后天性资源优势,并把这类软资源优势的开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中的科技作用。③革新发展模式观。改变过去那种政府管得多,政府投入多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少计划、多市场,由政府计划性的集中决策变成千家万户和企业市场性的分散决策,尽快让群众、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④革新优势观。少讲绝对优势,相对优势,要增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产业升级之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⑤革新目标观。改变过去制定发展目标以GDP等价值目标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实物指标为主,把着眼点从“物的开发”转移到知识、信息、教育、科技的开发上来,把经济效益、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等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科学技术及其成果

虽然欠发达地区也有一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单位的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因此,欠发达地区主要应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实施模仿创新。注意要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对有关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取舍。

4、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制度投入、资金投入、科技投入、劳动投入等供给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却忽视了需求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找出一些有潜力的市场需求作为模仿创新的对象。达到以市场需求作为动力剌激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牵引出新的消费潮流,推动经济繁荣之目的。

实际上,模仿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中是经常性自发可见的。发达地区流行的服装、菜谱、化妆品、电子产品、住房及其装修模式、行为嗜好等等,在一段时期后,往往会模仿成为欠发达地区人民新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些大量自发原始性的需求模仿,缺乏创新,对此,欠发达地区的有识之士应力求在模仿中作出创新,引领出更新的市场需求潮流,以此而更好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繁荣经济。

四、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困难

1、欠发达地区的模仿创新缺乏强劲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动力。表现在:①发达地区的各种产品充斥于欠发达地区,且一旦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这些产品便竞相降价倾销,致使欠发达地区看不到对发达地区模仿创新将可能带来的效益。②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某些产业转移过来后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效益不够明显,二是一些高污染产业被转移过来,在带来了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广泛长期的社会危机,并且从长期来看,经济利益的损失将大于经济利益的获得。

2、欠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政策滞后,使模仿创新缺乏良好的体制环境。表现在:①政权机构,尤其是基层政权机构庞大,造成欠发达地区人口与企业的税赋、管理等费用的人均负担比发达地区重;致使企业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收益减少,高智力、有技能的人力资源大部分被吸引到党政社团等非生产经营系统。②政府管理方式落后,运行效率低下,权大于法,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使模仿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感到经营环境不适,民间自发的模仿创新行为也得不到政策和法规的有效支持,反而饱受陈腐守旧舆论的指责嘲讽。

模仿范文篇5

初一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学生作文水平相差很大,其中相当一部学生根本不会写文章,所以作文训练应从零开始。同时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我尝试运用由模仿到创造的方式进行训练,效果尚好。

孩子学话,始于模仿;学习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话”,起始阶段同样离不开模仿,一句话应该怎样说,怎样联句成段、构段成篇,怎样写清楚一件事,都可以从模仿中找到门径。作文的模仿可以分几步进行:

一、模仿生活,获取素材

作文的内容知识需要作者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哪里来?靠的生活。因此,写作成败的最关键一步是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中生的阅历虽然有限,但毕竟见过不少世面,如果作文中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的东西,那篇文章即使写作技巧一般,也可能成为一篇较好文章。如何写得真实?就是按照生活的原型去写,也可以说是“模仿生活”。一开始要求不要要求过高,诸如详略、选材等方面暂不予理睬,只要是按照生活的真实去写就值得鼓励。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容易,既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也能积累一点经验和素材。

二、模仿课文,归纳方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三、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四、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五、片断练习,巩固成果

根据每一次每个专题的训练要求,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片断作文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在模仿吸取过程中的收获,把模仿吸收到的技巧方式运用到写作中,也为全文写作作了关键部分的准备。

六、博采众长,进行创造性写作

模仿范文篇6

关键词:模仿找准自我鉴赏创新

现在,在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模仿’一词讳莫如深,不大愿意提到它,总认为“模仿”是一种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模仿”不是艺术,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歌唱家,不予提倡,甚至坚决反对。在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对“模仿”的概念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可有可无。另外还有一种过分强调“模仿”,认为模仿要精确到位,字字、句句以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要模仿得很精确,稍有点个性的成分、即兴的东西就是叛逆。这样,又使模仿学习完全丧失了个性,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发展创新。

“模仿”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声乐权威夏里亚平说过:“教师必须能够说清楚,什么是他要求学生去做的事,解释和模仿是所有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①笔者认为模仿在声乐学习中不是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积极诚实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应予提倡与正确引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入门,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它能使我们吸取前人的经验,早日进入声乐艺术的殿堂。在声乐学习中,注重模仿,将有利于传承发展,提高创新。

一、在模仿学习中入门

模仿虽是一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它同样也适用于现代声乐教学。模仿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习者尽早入门,更快地提高。我国的戏剧、曲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传承都是口传心授,这种方法代代相传。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早期教学也是模仿式教学。在现代的声乐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演唱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启示。“模仿本身就是实践、再实践,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对发声器官的掌握和控制的能力;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②跟着老师的示范与磁带、光碟中的声音模唱,照着做,虽然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却是初级阶段很重要的一种练习方法。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应尽量“依样画葫芦”,就像初学写字的人一样,先从“描红”开始,模仿得越像越好。到了学生对老师的范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模仿中对歌唱的器官、气息、位置、共鸣等技能技巧有了一些体会,并能较自如地配合,较灵活地运用时,学生还应加强理性的认识,只有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思考和反复地练习,掌握好歌唱中控制运用各器官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模仿。这一阶段的模仿学习时间是较长的,也是模仿学习中打好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在此基础上,到了只要通过老师某一个手势、眼神或某一声乐术语的提示,学生就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指的什么地方,该怎样去做时,就到了模仿学习的高级阶段。这时学生能基本体会到老师的要求、方法,理解歌曲的风格、韵味,在扎实模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悟性、理解,去运用自己的声音,自如地发展个性,追求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经过不断追求和不断地创新,便有可能会成为极具个性特色的歌唱演员或歌唱家。

二、在模仿学习中批准自我

从学习模仿的初始阶段起,学习者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准自我位置。其一,要正确估量自己,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的音色、音域、乐感及音乐素质等声音条件。如果你的声音粗犷、低沉,就不要拼命去追求声音的清纯、亮丽。你的音域不宽,不能唱高音,就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音域的宽广。其二,要批准老师,千古名言曰:“师高弟子强”,所以,要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师。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学习,是模仿学习中找准自我的有利保证。

当学习者找准了自我,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艺术水准找准了模仿对象之后,就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模仿的磁带、光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通过演唱者与老师、与范本(磁带、光碟)的不断磨合、不断领悟与消化,通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努力,他们的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作出快速的反应,从而,由心理听觉来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下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状态,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逐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在模仿学习中掌握技能技巧

汉普尔认为:“对于优秀模式的模仿不会有什么害处,只是不能是机械的或奴隶式的模仿。”③要认真分析模仿范本和歌唱家的演唱技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和复印。在模仿者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不要去盲目地发展个性,过早地追求个性可能是没有根基的花朵。模仿学习首先要有敏锐的鉴赏能力。什么是好的、优秀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坏毛病,要分得清、看得准。好的方法,好的特点可模仿学习,不好的弃之、不可学,千万不要优点没学到,某些歌星的坏习惯、坏毛病却沾上了。例:有的学生认为某某歌星的声音有特点,有沙哑的效果,于是就捏着嗓子,伸长脖子去挤压声带,结果丢掉自己自然的声音和好听的音色。沙哑的声音学得有点像了,自己的声带却受到了损伤。正像当年一曲电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使多少盲目的模仿者,唱哑了嗓子,喊出了多少个“破锣式”的“哥哥”“好汉”。自然的声音不等于不要方法,甚至可以说,自然正是要靠“方法”才能得到的。在模仿中学习理解与掌握声乐的一些技能技巧:歌唱的意识与感觉,内在的气质,正确的发声,通畅而又有支持的呼吸,高位置与“关闭”集中的声音,“打开”与整体的共鸣,音色与音质的变化,情感的处理,咬字吐字、归韵收音等等,这些声乐上的技能技巧都可在模仿学习中学到并掌握。

四、在模仿学习中发晨、创新

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何种演唱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唱法、流派,这就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创新的结果。声乐诸多唱法流派的产生,是声乐艺术发展繁荣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的声乐演唱与学是寄托在无休无止的模仿上,那只会成为古董,尽管模仿达到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乱真的地步,那也只是廉价的仿造品。模仿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缩短学习时间。模仿的目的是提高,但模仿的出路在创新。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情操和美德,提高我们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怀着创造精神去观察分析每个作品,用创造的思维去表现处理每个作品。

世界知名的旅美华人音乐家谭盾曾这样认为,“当作曲家在作曲技术上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所比的就是观念”。而他的作品在世界上被称为极赋个性与特色的创新佳作。这与他能很好地掌握和处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谭盾的作品还告诉人们:模仿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形似”上,要注重“神似”的模仿学习,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模仿者的个性、风格,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方法。这就是模仿学习目的的最高境界——创新。艺术的生命力是创新,创新的本意是创造前人和今人没有的东西。目前我国的声乐演唱艺术一派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繁荣似锦。

我国许多老歌唱家都是在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例:胡松华的赞歌、吴雁泽的号子、何继光的渔歌、才旦卓玛的藏歌、郭颂的船歌,无不浸透着老艺术家们辛勤的汗水,模仿传承,锐意创新,终成全国人民喜爱敬重的老艺术家。我国青年歌唱家吴碧霞的民族唱法在全国声乐比赛、国际青年艺术节中连续获得几次金奖后,她与其他一些在国内外得奖的歌手的歌唱技能技巧差不多的情况下,她并不满足,她比的是新的观念,大胆创新,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继而转向美声唱法,她要与外国一些顶级的歌手去比。当然她更受益于她的恩师邹文琴、金铁林、郭淑珍等教授的教诲、帮助。此后她又连续在国外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与大奖。她是目前中国在国内外、民族与美声获得双料桂冠的第一人,她的确是一个在声乐艺术领域里传承、发展、创新永不停步的青年歌唱家。她的成才过程也证实了在声乐学习中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我国擅长多种演唱风格的通俗歌手刘欢,他也是一个模仿学习、自学成才的佼佼者,他在如何把民族风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通俗唱法中去做得很成功。他的《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传遍大街小巷,更可喜的是刘欢后来又在通俗、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借用美声的方法唱出了《千万次的问》等歌曲,刘欢勇于模仿,更敢于创新。上述例子,都是模仿创新的典范。

模仿的目的是提高,模仿的结果是传承,模仿的出路更在于创新。我们运用模仿学习方法,去学习和传承祖先、前人、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声乐演唱艺术技巧的宝贵财富,运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发展、创新声乐演唱艺术,必将会使我国声乐艺术的教学与学习更加规范,更加理性,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天礼著.《通俗唱法歌唱要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模仿范文篇7

【摘要】将模因论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带助。采用语言模仿的机制进行外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趁,提高教学效果都其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模因的涵义与特征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它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像是大脑的病毒,可以重组人的脑子,使之成为它更佳的栖息地。模因也是一种认知或行为模式,由一个人传输到另一个人,携带模因的人叫做宿主,因为宿主继续携带模因,传输过程也叫做复制,宿主继续向群体传播模因,进行自我再生产,所以模因也是复制因子。模因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复制信度(coPying一6dslity)。复制得越忠实,原版就越能保留。②多产性(fecundity)。它是指模因的复制速度,复制速度越快,模因散布越广。基因传播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模因的传播只是瞬间的事,因而其传播力远胜于基因。③长久性(longevity)。复制模式存在越久,复制的数量越大。人的大脑可以将许多印象深刻的模因保持很久。FrancisHeyhghlen认为,模因复制需经过4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n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人他的记忆;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表达(exPression)。它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进人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见手段有文本、图片、行为等;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光碟等。2模因的特性一种模因要被人们普遍地模仿,须具有下述特性:实用性。语言信息实用,人们才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合理性。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意义合理,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语言模因要得到强化或保留;时尚性。就是语言要有时代气息。如果语言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从而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权威性。语言信息如果具有权威效应,就会得到人们的复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权威人士对语言信息的创造、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社会成员对语言信息做出相同或类似的举动。语言信息的载体越权威,可信度越高,人们越是愿意去模仿传播。3模因论对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英语教学就是传播模因,也是一个模仿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SusanBlackmore在其作品TheMemeMaehine((模因机器》)中指出,人类认知过程,例如语言、阅读、科学研究等等都以某种方式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所有这些过程是或能够具有模因性质的。因此,根据以上模因论的特点和周期性及特征,将模因论引人英语教学将会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大有帮助。3.1对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指导思想的影晌商务英语写作基本上是商务应用文写作,有其特定的写作格式和特点,要想让学生掌握,主要靠模仿。教师应该将各种应用文这些文化信息让学生通过模仿复制到其大脑中,经过反复地模仿和套用,最终得以掌握。这弥补了目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比较流行的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的不足。3.2对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根据模因的特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实用性和时尚性,让学乐于地、不自觉地去模仿,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时尚的、实用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越快。这也要求我们保证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要新:新出版、新内容。

另外,根据模因论者的模仿阶段同化观点,要求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语言信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写作教学时提供给学生范例在内容上难度不能太大,如果难度太大,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理解上和写作的逻辑思维及段落的分布上,反倒不注意写作的基本要求,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3对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指导实现学生乐于、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所讲解的范例和布置的练习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实用性,有时有必要将课堂模拟成一个特定的环境,如讲解外贸各种信函写作时,可以将课堂模拟成一个外贸公司,或者安排一到两周的实习,边实习边学习,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感到实用,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因而教学效果也较好,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也较快。认真研究模因论并将其原理运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模仿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手段示范模仿

声乐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充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改善嗓音,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表演的知识及声乐教学的能力。由于声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借耳朵去感知,靠耳朵去分辨正确与错误,教学上也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只通过讲解就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歌唱技能,取得一些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反复的思考和练习不断加深、加强这种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主要手段必须是直观的示范,声乐教学中的示范主要是范唱。教师声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范唱,不仅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刚刚开始学习歌唱,往往是以模仿别人的歌唱开始的。这个阶段是声乐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正确范唱将是学生得到最初感性认识的依据。并且据此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声音是不正确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声状况进行简单分析,并用模仿的办法唱出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效果,再用正确的发声法和声音效果给学生示范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有直接感受,并能分辨出区别。如在训练呼吸能力时,会让学生用手放在教师腰和小腹上,直接感受腰围扩张、小腹微收的状态,然后由学生模仿。对于习惯张大嘴,提胸耸肩猛吸气的学生,就会用闻花香的吸气方法作示范。而对于呼吸不积极的学生,则采用惊讶式的吸气进行示范。

在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声乐训练进入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的阶段,这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特点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声乐训练。声乐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述,故声乐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和不明确性。学生在学习中常会迷惑不解,不知所措。不少学生课下不知道该怎么去练,生怕自己唱错,于是索性不练。只靠上课那短短的时间练,这样学生进步就比较慢。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通过抓住学生发声状态和所发声音的特征,对学生的声音缺点作稍夸张的模仿,并让学生找出“范唱”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再示范正确的声音加以对比,同时告诉学生自己“范唱”不对在什么地方,并把身体的正确感受告诉他们,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声音的缺点,明显感到自己错在哪里。当学生唱出一个好的声音或乐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捕捉、感悟正确的声音状态和发声方法,去体会身体各器官的协调动作。这时教师的示范就把枯燥的概念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用具体的声音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好的声音和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老师的意图,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声乐理论,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精神压力大,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对学习声乐失去兴趣。

进入声乐训练追求完善的阶段,教师对不同风格作品进行准确地范唱,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发声技巧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作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各个时期,音乐风格各不相同。如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声音力度不能过大,强弱的幅度也不能过分对比,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这一时期理性主义的影响,不可能如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那样激烈,情感幅度大起大落。同一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也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海顿的作品明朗乐观、严谨匀称,颇具民间风情;莫扎特的作品精致典雅、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贝多芬的作品热情奔放、宏伟豪迈,富于英雄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也不同,意大利的歌曲热情激情,德国的严谨理智,法国的浪漫典雅,俄罗斯的宏伟壮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有着鲜明的特征,平原水乡的民歌风格大多流畅婉转;山区民歌比较高亢、嘹亮;草原地区则悠扬、宽广。例如,我国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一首清新流畅,凄婉动人的艺术歌曲,有如中国的一幅山水画。在教学中范唱此曲时,以清纯、甜美、透亮的音色演唱,音量要有所控制不宜过于洪亮。其中两个重复“亮汪汪”,在唱第二个“亮汪汪”时,可以把它处理成山谷回声的感觉。三次“哥呀”,笔者处理为第一个较轻,唱第二个情绪激动些,声音较强些,唱第三个“哥呀”时要把情绪收回来,轻声往心里唱,以此把山里女孩子淳朴的情感表现出来。再如,我国艺术歌曲里的古诗词《长相知》,演唱时感情较内敛,歌曲中的装饰音、附点十六分音符需要借鉴戏曲中京剧、昆曲的咬字、行腔,而不能完全按西洋唱法去唱,这样唱出来曲子才有中国民族风味。

另外,组织学生借助各类音像资料,现场聆听和观摩优秀歌唱家的演唱,开阔视野、增加对各种艺术风格及演唱类型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丰富专业知识。

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可以起到仅用语言解释所达不到的效果。但教师的示范也要适度和有针对性,不然也会带来不良作用,走进模仿的误区。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声音,不从理论加以分析和讲解,用示范代替讲解进行教学的倾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不自己动脑筋去思考,慢慢则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与其说教学生如何“唱”,不如说是教学生如何“听”。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培养锻炼学生自己去判断声音的好坏,去感受、体会发声时身体各部位是否协调的能力。声乐教学中的模仿包括教师对学生声音的模仿和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教师对学生错误声音的模仿可使学生清楚地分辨声音的优劣,教师的模仿可以夸张些,但要适度,不可过分夸张,更不能丑化。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声乐老师自己是什么声部,很容易就把学生教成什么声部。教师是戏剧女高音,而学生是抒情女高音,若教师在教学中不加以理论的指导,学生一味模仿教师的声音,必然会放弃秀丽甜美、明亮圆润的音色,压舌根、撑喉咙去追求丰满浑厚、壮实有力的音质。这样是很危险的,严重者会损害嗓子。当前,声乐教师队伍里绝大多数教师自己的示范还有所欠缺,对正确的声音概念还不够清晰。对声音优劣分辨较差的学生来讲,很容易把教师声音上的不足,也当成正确的声音进行模仿。就算是教师的声音完美无缺,由于各自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声音本身的差异,教师掌握的唱法是针对自己的。学生往往只是模仿声音的“外形”,而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师歌唱时身体内在的感觉,以至于在教师身上是正确的演唱,在学生身上却不大舒服自然。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身上往往潜存着教师的影子。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示范能力,这反映出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视野和个人修养。范唱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学生喜欢老师,爱上声乐课的兴奋点。好的示范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和信任,同时这种钦佩和信任的心理又是学习的动力,积极配合刻苦练习。笔者有一个钢琴主修的声乐学生进校时,觉得自己声乐基础差,嗓音条件也很一般,就对声乐没多大兴趣,课下基本不练习。后来,笔者注意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激发、感染她,用具体的形象去启发和引导她,激发她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让她爱上声乐课。现在,这个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进步很快。相反,若教师的示范平淡,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那么对学生要求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充满感情地表现声乐作品,都是没有说服力的空话。甚至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事实证明,教师提高得越多,学生就进步得越快。

参考文献:

模仿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我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展示我校全体师生团结创新、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经校团委、学生会研究,并报校党委批准,决定在我校举办***杯校园歌手模仿秀大赛,激发广大学生爱校和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本大赛的主题:

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倡树现代文明新风

展示灿烂青春风采塑造我校青年形象

三、组织工作

(一)成立***杯校园歌手模仿秀大赛组委会,负责本次活动总体设计以及活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工作。具体组织实施由组委会秘书处负责,秘书处设在团委、学工处。活动采取学工处、团委、宣教处、各部及相关单位承办、协办的方法。

组长:娄明、王欣

成员:王海山、杨锋、李岩、姚梦、刘金、孙刚、李艳丽、陈树森、王劲、刘容周、宫长久、王宜路等

(二)组委会下设宣传组、活动竞赛组、联络协调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负责日常事务和具体协调工作。

宣传组:凌明亮、任云彦

活动竞赛组:刘金、孙刚、李艳丽

联络协调组:王海山、李岩、姚梦

后勤保障组:宫长久、王宜路

安全保卫组:陈树森、王劲、刘容周、

四、活动时间:

4月7日下午6:30

五、活动内容:

校园歌手模仿秀大赛参赛曲目要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崇高的理想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精神生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作校园歌曲,对于演唱原创歌曲的选手将酌情加分。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为音乐学院,普通学院学生为业余组。每首歌曲演唱时间原则上限制在6分钟以内,每人限唱一首。要求:各院选出一名歌手,严格把关,报名日期截止:*月*日

六、活动要求:

1、各部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的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该活动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确保整个艺术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做好本模仿秀的舆论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及时搞好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3、各承办单位要认真负责,善始善终。活动前宣传到位,广泛发动;活动中严密组织,有条不紊;活动后认真总结及时汇报活动情况。

4、各承办单位应按照组委会的要求组织活动,并及时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如遇困难可提请组委会协助解决。

七、活动金费

本届大学生艺术节各分项活动的经费分两种渠道进行筹集:一是由承办单位根据报名情况制定获奖方案和活动经费,部分从学生活动经费中列支;二是采用冠名、协办等方式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保证所承办活动的顺利进行。各单位要对参加艺术节各项比赛的选手提供必要的物质、时间等方面的保障。

八、活动形式

本届艺术节各项活动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主办、联办等形式,每项活动落实到具体单位并由专人负责,我院负责组织协调。

九、总结表彰

1、本届大学生艺术节分为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各设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其余为三等奖。奖品由评委**及我院领导颁发

2、根据各单位在各项活动中组织报名、选手参赛、获奖情况等,评出4个优秀组织奖。

模仿范文篇10

关键词:模仿;找准自我;鉴赏;创新

现在,在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模仿’一词讳莫如深,不大愿意提到它,总认为“模仿”是一种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还有人认为“模仿”不是艺术,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歌唱家,不予提倡,甚至坚决反对。在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对“模仿”的概念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可有可无。

另外还有一种过分强调“模仿”,认为模仿要精确到位,字字、句句以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要模仿得很精确,稍有点个性的成分、即兴的东西就是叛逆。这样,又使模仿学习完全丧失了个性,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发展创新。

“模仿”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声乐权威夏里亚平说过:“教师必须能够说清楚,什么是他要求学生去做的事,解释和模仿是所有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笔者认为模仿在声乐学习中不是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积极诚实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应予提倡与正确引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入门,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它能使我们吸取前人的经验,早日进入声乐艺术的殿堂。在声乐学习中,注重模仿,将有利于传承发展,提高创新。

一、在模仿学习中入门

模仿虽是一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它同样也适用于现代声乐教学。模仿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习者尽早入门,更快地提高。我国的戏剧、曲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传承都是口传心授,这种方法代代相传。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早期教学也是模仿式教学。在现代的声乐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演唱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启示。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与磁带、光碟中的声音模唱,照着做,虽然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却是初级阶段很重要的一种练习方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应尽量“依样画葫芦”,就像初学写字的人一样,先从“描红”开始,模仿得越像越好。到了学生对老师的范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模仿中对歌唱的器官、气息、位置、共鸣等技能技巧有了一些体会,并能较自如地配合,较灵活地运用时,学生还应加强理性的认识,只有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思考和反复地练习,掌握好歌唱中控制运用各器官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模仿。这一阶段的模仿学习时间是较长的,也是模仿学习中打好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在此基础上,到了只要通过老师某一个手势、眼神或某一声乐术语的提示,学生就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指的什么地方,该怎样去做时,就到了模仿学习的高级阶段。这时学生能基本体会到老师的要求、方法,理解歌曲的风格、韵味,在扎实模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悟性、理解,去运用自己的声音,自如地发展个性,追求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经过不断追求和不断地创新,便有可能会成为极具个性特色的歌唱演员或歌唱家。

二、在模仿学习中找准自我

从学习模仿的初始阶段起,学习者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准自我位置。其一,要正确估量自己,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的音色、音域、乐感及音乐素质等声音条件。如果你的声音粗犷、低沉,就不要拼命去追求声音的清纯、亮丽。你的音域不宽,不能唱高音,就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音域的宽广。其二,要找准老师,千古名言曰:“师高弟子强”,所以,要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师。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学习,是模仿学习中找准自我的有利保证。

当学习者找准了自我,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艺术水准找准了模仿对象之后,就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模仿的磁带、光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通过演唱者与老师、与范本(磁带、光碟)的不断磨合、不断领悟与消化,通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努力,他们的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作出快速的反应,从而,由心理听觉来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下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状态,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逐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在模仿学习中掌握技能技巧

汉普尔认为:“对于优秀模式的模仿不会有什么害处,只是不能机械的或奴隶式的模仿。”要认真分析模仿范本和歌唱家的演唱技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和复印。在模仿者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不要去盲目地发展个性,过早地追求个性可能是没有根基的花朵。模仿学习首先要有敏锐的鉴赏能力。什么是好的、优秀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坏毛病,要分得清、看得准。好的方法,好的特点可模仿学习,不好的弃之、不可学,千万不要优点没学到,某些歌星的坏习惯、坏毛病却沾上了。例:有的学生认为某某歌星的声音有特点,有沙哑的效果,于是就捏着嗓子,伸长脖子去挤压声带,结果丢掉自己自然的声音和好听的音色。沙哑的声音学得有点像了,自己的声带却受到了损伤。正像当年一曲电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使多少盲目的模仿者,唱哑了嗓子,喊出了多少个“破锣式”的“哥哥”“好汉”。自然的声音不等于不要方法,甚至可以说,自然正是要靠“方法”才能得到的。在模仿中学习理解与掌握声乐的一些技能技巧:歌唱的意识与感觉,内在的气质,正确的发声,通畅而又有支持的呼吸,高位置与“关闭”集中的声音,“打开”与整体的共鸣,音色与音质的变化,情感的处理,咬字吐字、归韵收音等等,这些声乐上的技能技巧都可在模仿学习中学到并掌握。

四、在模仿学习中发展、创新

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何种演唱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唱法、流派,这就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创新的结果。声乐诸多唱法流派的产生,是声乐艺术发展繁荣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的声乐演唱与学是寄托在无休无止的模仿上,那只会成为古董,尽管模仿达到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乱真的地步,那也只是廉价的仿造品。模仿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缩短学习时间。模仿的目的是提高,但模仿的出路在创新。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情操和美德,提高我们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怀着创造精神去观察分析每个作品,用创造的思维去表现处理每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