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0:38:41

魔灯范文篇1

【正文】

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基耶洛夫斯基则说:“它(指伯格曼电影的张力),连同其他东西,正是银幕上的魔术诞生的地方:作为观众,你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你正处于一个由导演直接呈现给你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如此连贯、如此完备、如此简洁,以至于你被它裹挟而去,感到它的那种张力,因为你意识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人们对伯格曼的基本评价是:他使电影成为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与戏剧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而伯格曼本人却说:“电影,虽然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对我来说只是我对我的同类的说话方式。”同类?——是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人类。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提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伯格曼的父亲经常用自行车带着他去乡村教堂布道。多年以后,伯格曼将其中一些早年记忆改造为一则名为《木刻画》(WoodPainting)的舞台剧之中,后来又成了电影《第七封印》的基本母题。伯格曼的几部影片的题材也直接来自他父亲,如《冬之光》(WinterLight)、《最美好的愿望》(TheBestIntentions)。此外,伯格曼的父亲也为他提供了全部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原型:牧师。伯格曼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牧师的形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第七封印》、《冬之光》、《哭泣与耳语》,《秋天奏鸣曲》与《芬妮与亚历山大》了。

伯格曼很早就对舞台与银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他得到他最珍爱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与一套木偶剧场玩具时,他才只有10岁。他为这些木偶演员们设计布景与道具,还为它们编写剧本。伯格曼对幻觉世界的爱好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对玩耍的一般热衷了。在他的整个成长岁月里,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为他的魔灯和放映机买“电影”上了。这种所谓“电影”不过是用于投影的透明画片罢了。正是这些画片,给了伯格曼无穷无尽的遐思与幻想。《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而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好几次看到亚历山大在摆弄他的“魔灯”。除此之外,伯格曼每周都要在电影院度过几个晚上。其中《梦幻剧》对伯格曼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伯格曼有一次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对伟大的文学的体验来自斯特林堡……某一天我也能创作出《梦幻剧》那样的东西是我自己的梦想,奥尔夫·莫兰德1934年编导的这部戏对我来说则是最根本的戏剧体验。”终于,在他伟大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出名符其实的梦想剧,影片结束时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迈的婆婆海伦娜一起排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则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1952年,他开始了在马尔莫城市剧院(MalmoCityTheoter)长达6年的导演生涯。那是现代欧洲最著名的剧院之一,他在那里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伯格曼时代”。他以其精湛的室内剧演出及其从《浮士德》到《风流寡妇》的高度平衡的保留剧目而名声大噪。伯格曼的舞台剧导演生涯在1963—1966的三年中达到了顶点,那时,他是瑞典国家剧院、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院院长。如果从1938年他学生时代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算起,直到他于1966年辞去皇家戏剧院院长之职,伯格曼在27年中,一共执导了大约75部戏,还有大量电视剧与广播剧(不算1946年起执导第一部电影以来的大量电影作品)。

伯格曼作为一个剧作家与戏剧导演的名声,主要限于瑞典本国,可是他的电影,几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国际声望,并且一下子跻身世界一流电影导演行列,甚至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史的面貌和电影媒介本身在众多艺术媒介中的地位。

1945年伯格曼第一部参与执导的影片是《折磨》。一年以后,伯格曼第一次单独执导电影,这一次是《危机》。打那以后,伯格曼几乎每年都导演一到两部电影,其中极大多数都是自编自导。1955—1961年他导演了《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生活的边缘》、《处女泉》、《犹在镜中》。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伯格曼几乎包揽了世界电影界的几乎所有重要奖项。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拍摄了:《冬之光》、《沉默》、《假面》、《狼的时刻》、《耻辱》、《安娜的激情》、《呼喊与细语》、《婚姻场景》、《魔笛》、《蛇蛋》、《秋天奏鸣曲》等,直到1982年拍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后宣布息影为止。其中,1955年《夏夜的微笑》获戛纳电影节特别奖;1957年《第七封印》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65年因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与查尔斯·卓别林分享);1974年《呼喊与细语》获多项戛纳电影节大奖(包括最佳摄影奖);1975年这位当年没能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生被授予斯德哥尔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6年,因出色地导演了一系列德国戏剧与歌剧(包括莫扎特的《魔笛》)而获得歌德奖;1984年《芬妮与亚历山大》一举夺得四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外语片奖与最佳摄影奖),以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88年被授予首届欧洲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0年获美国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1991年获日本艺术协会帝国大奖;1997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之金棕榈大奖(首届)——电影史之最高荣誉。

1983年,在不可思议的成功与同样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耗尽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拍完之后,伯格曼宣布息影,不再涉足电影界。许多人认为那时已经65岁的他一定就此退休了。但是,他只是从电影界退居到电视剧的领域,并且重返舞台剧领域罢了。打那以后,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僻静的小岛上,过着更为隐居式的生活。然而,他的多产却依然如故。即使在80高龄以后,他还每年为瑞典皇家剧院执导两部戏剧。1983年以来有多部电视剧与电视专题片问世。他夏天逗留在法罗岛,这是一个波罗地海的小岛,伯格曼在那里拍摄了最著名的影片《假面》期间,他还坚持每天上午写作小说、戏剧与电视剧剧本,每天下午在一个被当作影院的小谷仓里观看老式默片。

1985年3月,伯格曼魔术般地染指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在那里上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从而将剧院从艺术与经济的双重泥潭中挽救出来,使它重新恢复了生机。这是自伯格曼完成《芬妮与亚历山大》以来第一次重返舞台,不可思议的是,在他开创了舞台与电影导演的辉煌事业、他的名声早已如日中天之后的今天,他仍然像个初次执导的青年导演那样谦逊,甚至羞怯。在开幕日当晚,他独自一人在斯德哥尔摩街头游荡,当他返回剧院时,演出刚临近尾声。他在李尔王的扮演者卡尔·库勒的催促下,走到台上。库勒先是请观众们安静,然后对伯格曼说,“欢迎回家。”观众报以狂热的掌声,伯格曼的谢幕至少达十次之多。

接着,伯格曼执导了斯特林堡的《梦幻剧》(ADreamPlay)与《朱丽小姐》(MissJulie),再次获得辉煌成功。前者回应了伯格曼的封镜之作《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尾声,在那里,影片中的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事已高的婆婆海伦娜一起出演斯特林堡的这出名剧,这也可谓伯格曼的点睛之笔:暗示他最后的电影作品也是这样一出梦幻剧,一出亚历山大——伯格曼的梦幻剧。这部戏还在1986年的爱丁堡艺术节和1987年的洛杉矶艺术节上上演。

其后,在1988年2月,伯格曼改编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名之为《娜拉》(Nora),在纽约TNT剧院上演。同年6月,伯格曼强有力的、充满性感的一部时装戏《哈姆·雷特》在瑞典布罗克林音乐学院上演了。1989年,伯格曼委托丹麦著名导演比尔·奥古斯特(BillAugust)执导他的一个新剧本。伯格曼认为那是继《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家族编年史,它深深地扎根于伯格曼对与祖母在厄普兰渡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的回忆。这部编年史是接着伯格曼的自传《魔灯》往下讲的,现在,它成了《最美好的愿望》(TheBestIntentions)。

1990年,伯格曼出版了另一个回忆录《影像》,他在其中评论了自己的全部作品。1991年,伯格曼还在皇家剧院执导了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尤金·奥尼尔的《通往暗夜的漫长旅程》(LongDay''''sJourneyIntoNight)。当年11月,伯格曼执导了欧里庇得斯的《女祭司》(TheBaccahae)的一个现代歌剧版本。1993年5月,伯格曼重返布罗克林音乐学院,执导了易卜生的《倍尔·金特》(PeerGynt)和YokioMishima的《萨德夫人》(MadamedeSade)。

1994年《星期天的孩子们》发行。这是伯格曼根据自己的自传体小说加以改编的,由他跟第四任妻子、钢琴家凯比·拉莱蒂(KaebiLaretei)(伯格曼结过5次婚,有9个孩子)所生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DanielBergman)执导。

伯格曼选择自己的儿子来导演他晚年这些作品是有象征意义的。正如他一贯靠电影如《芬妮与亚历山大》来驱邪与自我康复一样,《最美好的愿望》与《星期天的孩子们》是他想要缓解与孩子们的紧张关系的一种方法。伯格曼曾坦白说:“在我的生命中的许多年头,我是如此沉溺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妻子与孩子们。现在,既然我已经老了,渐渐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桩多么美好而又值得的事啊!”这些话当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如《秋天奏鸣曲》。

1995年,为庆祝伯格曼从艺50周年,美国纽约举办了一个为期四个月的艺术节。伯格曼,这个哑行者,却呆在家里度日如年。就在艺术节开幕前夕,英格丽·嘉莱宝(IngridKarlebo),伯格曼1971年以来的妻子,死于胃癌。伯格曼的挚友和长期合作伙伴碧比·安德森说,那实在是伯格曼暗无天日的时光。

1996年11月,伯格曼又宣布从舞台退隐。这样,就只剩下他的最后一个领域:电视了。次年,电视剧《在小丑面前》(InthePresenceofaClown)播出。2003年戛纳电影节一反常态,居然在这个世界顶级的电影节上上映了一部“电视片”!这就是伯格曼最近的动作:一部名为《萨拉班德》(Saraband)的电视电影。

伯格曼认为,制作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类似饥渴的自然需要。对某些人来说,表达他们自己就意味着写书、登山、打孩子或跳桑巴舞。而我则通过制作电影来表达自己。”伯格曼否认电影制作是“自我燃烧与自我倾泻”的说法。他认为电影的创作是一件精确的工作,“一条长达2500米的、榨取我的生命与精血的带虫……当我拍电影时,我总是精疲力竭。”没有人不会注意到伯格曼的电影是高度个人性的陈述,而且,伯格曼已经大量地使用传记性因素,创造出了很难区分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幻想的整个“艺术世界”。然而,这并不是说伯格曼的作品是高度私密性的;试图在他的电影人物与实际生活中的人们之间抽绎出平行,或是仅仅以其生平传记资料来诠释他的象征,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错误的。正如电影评论家布杰塔·斯坦纳所说的那样,“伯格曼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力量——除了他无可置疑的技巧外——来自他创造人物的能力,来自在一种巨大的视觉清晰度与情感深度的场面上来投射这些人物的天赋。”

伯格曼没有试图去再现他周围的现实,而是转向了内在的景观,他的大多数作品是作为心灵——他自己的,以及现代人的——发展的一种“寓言”。有一次伯格曼引用奥尔尼的话说,任何一部不去探索人与形而上学问题的关系的戏剧都是不值一提的。这一艺术诺言无疑跟他的个人背景有关。正如他在回答法国电影评论家让·布朗热时所说的:“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

魔灯范文篇2

【正文】

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基耶洛夫斯基则说:“它(指伯格曼电影的张力),连同其他东西,正是银幕上的魔术诞生的地方:作为观众,你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你正处于一个由导演直接呈现给你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如此连贯、如此完备、如此简洁,以至于你被它裹挟而去,感到它的那种张力,因为你意识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人们对伯格曼的基本评价是:他使电影成为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与戏剧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而伯格曼本人却说:“电影,虽然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对我来说只是我对我的同类的说话方式。”同类?——是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人类。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提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伯格曼的父亲经常用自行车带着他去乡村教堂布道。多年以后,伯格曼将其中一些早年记忆改造为一则名为《木刻画》(WoodPainting)的舞台剧之中,后来又成了电影《第七封印》的基本母题。伯格曼的几部影片的题材也直接来自他父亲,如《冬之光》(WinterLight)、《最美好的愿望》(TheBestIntentions)。此外,伯格曼的父亲也为他提供了全部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原型:牧师。伯格曼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牧师的形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第七封印》、《冬之光》、《哭泣与耳语》,《秋天奏鸣曲》与《芬妮与亚历山大》了。

伯格曼很早就对舞台与银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他得到他最珍爱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与一套木偶剧场玩具时,他才只有10岁。他为这些木偶演员们设计布景与道具,还为它们编写剧本。伯格曼对幻觉世界的爱好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对玩耍的一般热衷了。在他的整个成长岁月里,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为他的魔灯和放映机买“电影”上了。这种所谓“电影”不过是用于投影的透明画片罢了。正是这些画片,给了伯格曼无穷无尽的遐思与幻想。《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而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好几次看到亚历山大在摆弄他的“魔灯”。除此之外,伯格曼每周都要在电影院度过几个晚上。其中《梦幻剧》对伯格曼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伯格曼有一次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对伟大的文学的体验来自斯特林堡……某一天我也能创作出《梦幻剧》那样的东西是我自己的梦想,奥尔夫·莫兰德1934年编导的这部戏对我来说则是最根本的戏剧体验。”终于,在他伟大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出名符其实的梦想剧,影片结束时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迈的婆婆海伦娜一起排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则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1952年,他开始了在马尔莫城市剧院(MalmoCityTheoter)长达6年的导演生涯。那是现代欧洲最著名的剧院之一,他在那里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伯格曼时代”。他以其精湛的室内剧演出及其从《浮士德》到《风流寡妇》的高度平衡的保留剧目而名声大噪。伯格曼的舞台剧导演生涯在1963—1966的三年中达到了顶点,那时,他是瑞典国家剧院、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院院长。如果从1938年他学生时代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算起,直到他于1966年辞去皇家戏剧院院长之职,伯格曼在27年中,一共执导了大约75部戏,还有大量电视剧与广播剧(不算1946年起执导第一部电影以来的大量电影作品)。

伯格曼作为一个剧作家与戏剧导演的名声,主要限于瑞典本国,可是他的电影,几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国际声望,并且一下子跻身世界一流电影导演行列,甚至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史的面貌和电影媒介本身在众多艺术媒介中的地位。

1945年伯格曼第一部参与执导的影片是《折磨》。一年以后,伯格曼第一次单独执导电影,这一次是《危机》。打那以后,伯格曼几乎每年都导演一到两部电影,其中极大多数都是自编自导。1955—1961年他导演了《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生活的边缘》、《处女泉》、《犹在镜中》。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伯格曼几乎包揽了世界电影界的几乎所有重要奖项。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拍摄了:《冬之光》、《沉默》、《假面》、《狼的时刻》、《耻辱》、《安娜的激情》、《呼喊与细语》、《婚姻场景》、《魔笛》、《蛇蛋》、《秋天奏鸣曲》等,直到1982年拍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后宣布息影为止。其中,1955年《夏夜的微笑》获戛纳电影节特别奖;1957年《第七封印》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65年因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与查尔斯·卓别林分享);1974年《呼喊与细语》获多项戛纳电影节大奖(包括最佳摄影奖);1975年这位当年没能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生被授予斯德哥尔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6年,因出色地导演了一系列德国戏剧与歌剧(包括莫扎特的《魔笛》)而获得歌德奖;1984年《芬妮与亚历山大》一举夺得四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外语片奖与最佳摄影奖),以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88年被授予首届欧洲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0年获美国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1991年获日本艺术协会帝国大奖;1997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之金棕榈大奖(首届)——电影史之最高荣誉。

1983年,在不可思议的成功与同样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耗尽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拍完之后,伯格曼宣布息影,不再涉足电影界。许多人认为那时已经65岁的他一定就此退休了。但是,他只是从电影界退居到电视剧的领域,并且重返舞台剧领域罢了。打那以后,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僻静的小岛上,过着更为隐居式的生活。然而,他的多产却依然如故。即使在80高龄以后,他还每年为瑞典皇家剧院执导两部戏剧。1983年以来有多部电视剧与电视专题片问世。他夏天逗留在法罗岛,这是一个波罗地海的小岛,伯格曼在那里拍摄了最著名的影片《假面》期间,他还坚持每天上午写作小说、戏剧与电视剧剧本,每天下午在一个被当作影院的小谷仓里观看老式默片。

1985年3月,伯格曼魔术般地染指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在那里上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从而将剧院从艺术与经济的双重泥潭中挽救出来,使它重新恢复了生机。这是自伯格曼完成《芬妮与亚历山大》以来第一次重返舞台,不可思议的是,在他开创了舞台与电影导演的辉煌事业、他的名声早已如日中天之后的今天,他仍然像个初次执导的青年导演那样谦逊,甚至羞怯。在开幕日当晚,他独自一人在斯德哥尔摩街头游荡,当他返回剧院时,演出刚临近尾声。他在李尔王的扮演者卡尔·库勒的催促下,走到台上。库勒先是请观众们安静,然后对伯格曼说,“欢迎回家。”观众报以狂热的掌声,伯格曼的谢幕至少达十次之多。

接着,伯格曼执导了斯特林堡的《梦幻剧》(ADreamPlay)与《朱丽小姐》(MissJulie),再次获得辉煌成功。前者回应了伯格曼的封镜之作《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尾声,在那里,影片中的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事已高的婆婆海伦娜一起出演斯特林堡的这出名剧,这也可谓伯格曼的点睛之笔:暗示他最后的电影作品也是这样一出梦幻剧,一出亚历山大——伯格曼的梦幻剧。这部戏还在1986年的爱丁堡艺术节和1987年的洛杉矶艺术节上上演。

其后,在1988年2月,伯格曼改编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名之为《娜拉》(Nora),在纽约TNT剧院上演。同年6月,伯格曼强有力的、充满性感的一部时装戏《哈姆·雷特》在瑞典布罗克林音乐学院上演了。1989年,伯格曼委托丹麦著名导演比尔·奥古斯特(BillAugust)执导他的一个新剧本。伯格曼认为那是继《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家族编年史,它深深地扎根于伯格曼对与祖母在厄普兰渡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的回忆。这部编年史是接着伯格曼的自传《魔灯》往下讲的,现在,它成了《最美好的愿望》(TheBestIntentions)。

1990年,伯格曼出版了另一个回忆录《影像》,他在其中评论了自己的全部作品。1991年,伯格曼还在皇家剧院执导了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尤金·奥尼尔的《通往暗夜的漫长旅程》(LongDay''''sJourneyIntoNight)。当年11月,伯格曼执导了欧里庇得斯的《女祭司》(TheBaccahae)的一个现代歌剧版本。1993年5月,伯格曼重返布罗克林音乐学院,执导了易卜生的《倍尔·金特》(PeerGynt)和YokioMishima的《萨德夫人》(MadamedeSade)。

1994年《星期天的孩子们》发行。这是伯格曼根据自己的自传体小说加以改编的,由他跟第四任妻子、钢琴家凯比·拉莱蒂(KaebiLaretei)(伯格曼结过5次婚,有9个孩子)所生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DanielBergman)执导。

伯格曼选择自己的儿子来导演他晚年这些作品是有象征意义的。正如他一贯靠电影如《芬妮与亚历山大》来驱邪与自我康复一样,《最美好的愿望》与《星期天的孩子们》是他想要缓解与孩子们的紧张关系的一种方法。伯格曼曾坦白说:“在我的生命中的许多年头,我是如此沉溺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妻子与孩子们。现在,既然我已经老了,渐渐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桩多么美好而又值得的事啊!”这些话当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如《秋天奏鸣曲》。

1995年,为庆祝伯格曼从艺50周年,美国纽约举办了一个为期四个月的艺术节。伯格曼,这个哑行者,却呆在家里度日如年。就在艺术节开幕前夕,英格丽·嘉莱宝(IngridKarlebo),伯格曼1971年以来的妻子,死于胃癌。伯格曼的挚友和长期合作伙伴碧比·安德森说,那实在是伯格曼暗无天日的时光。

1996年11月,伯格曼又宣布从舞台退隐。这样,就只剩下他的最后一个领域:电视了。次年,电视剧《在小丑面前》(InthePresenceofaClown)播出。2003年戛纳电影节一反常态,居然在这个世界顶级的电影节上上映了一部“电视片”!这就是伯格曼最近的动作:一部名为《萨拉班德》(Saraband)的电视电影。

伯格曼认为,制作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类似饥渴的自然需要。对某些人来说,表达他们自己就意味着写书、登山、打孩子或跳桑巴舞。而我则通过制作电影来表达自己。”伯格曼否认电影制作是“自我燃烧与自我倾泻”的说法。他认为电影的创作是一件精确的工作,“一条长达2500米的、榨取我的生命与精血的带虫……当我拍电影时,我总是精疲力竭。”没有人不会注意到伯格曼的电影是高度个人性的陈述,而且,伯格曼已经大量地使用传记性因素,创造出了很难区分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幻想的整个“艺术世界”。然而,这并不是说伯格曼的作品是高度私密性的;试图在他的电影人物与实际生活中的人们之间抽绎出平行,或是仅仅以其生平传记资料来诠释他的象征,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错误的。正如电影评论家布杰塔·斯坦纳所说的那样,“伯格曼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力量——除了他无可置疑的技巧外——来自他创造人物的能力,来自在一种巨大的视觉清晰度与情感深度的场面上来投射这些人物的天赋。”

伯格曼没有试图去再现他周围的现实,而是转向了内在的景观,他的大多数作品是作为心灵——他自己的,以及现代人的——发展的一种“寓言”。有一次伯格曼引用奥尔尼的话说,任何一部不去探索人与形而上学问题的关系的戏剧都是不值一提的。这一艺术诺言无疑跟他的个人背景有关。正如他在回答法国电影评论家让·布朗热时所说的:“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

魔灯范文篇3

实施新课程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显得犹为重要。经过综合比较,笔者选择了免费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作为新课程自主学习和教学教研平台。为此还同县内几所学校和县研培中心一起成立了专项课题——《基于Moodle(魔灯)平台的县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对这个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打造,这个平台目前能为教师提供教学教研、备课、上课、作业、测试、评价、交流等功能,能为学生提供预习、上课、测试、作业、交流、复习、扩展探究等功能,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上网实现自主探究学习,有疑问可以和同学或老师进行网上交流。

2选修能选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提供了五门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有几点原因影响到学生不能选:一是由于硬件设施不齐备,师资不足或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无法开课;二是由于学生选课后打乱了原有的班级编制、课时不好安排,学校不便组织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三是由于高一下期数学课中新加了“算法”内容,数学教师对相关知识不熟悉,有的学校就要求学生统一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校及教师操作起来容易,但这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如何组织选修课,因各校具体情况不同也没有一个好的普适性的方法,笔者是将学生特长培训和选修课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选课。

3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改以来信息教师经历了从技术操作教学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从传统教学转变到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协作性学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只要用好了,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真正地培养自己的创新、合作能力。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必要要求学生课前做几分钟“预习”。这时教师可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好课前预习检测,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设计相应的网络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Moodle上设计“分层式”教学任务,而对于难点问题可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块,更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针对涉及内容较广的扩展阅读部分,可直接放到Moodle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更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从高一新教材来看,每章节都有相应的评价内容,可见,要实施好教学

任务,使学生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必要的评价是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章,或是一个任务、一个作品,最后都应对所学或任务结果进行评价对于知识点,笔者主要采用Moodle在线网络测评,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测试,并能即时看到自己的得分及问题所在,使他们能清楚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巩固和加深自己所学,教师也可以正确地判断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而课堂评价则可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等手段,但要多从“思想、艺术、创意、技术”等方面加以评价,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动手能力等。因此,要完成好新课标,必要的评价体系是不可少的。

5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是延伸课堂取得成果的有效方法

魔灯范文篇4

关键词:Moodle平台;互动教学;应用

Moodle意指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由澳大利亚的MartinDougiamas博士设计开发。自被引入中国以来,Moodle平台在教师中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反响,这不仅得益于Moodle平台出色的教学功能,更在于其所拥有的完备理论基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究基于moodle平台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对于衔接师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模块,构建良性互动教学课堂是很有意义的[1]。

一、Moodle平台在职校专业课堂中的教学功能

(一)创建与管理课程。通俗地讲,Moodle平台类似于一个存储知识的仓库,身为仓库使用者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对课程目录和内容进行无限制的创建、下载以及修改。另外,在Moodle平台上,不仅可以设置每门课程的状态,还可通过设置权限,届定每门课程的使用者需要具备的等级。(二)研讨与互动评价。在Moodle平台上,教师可上传一些作业批改案例或示例文档,以供学生学生参考或练习评价,同时,学生自己也可根据需要将一些具有开放性答案的作业上传,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将其设计成论坛主题,邀请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跟帖讨论[2]。(三)教学效果检测。Moodle平台拥有在线测试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需要,直接录入或导入测试试题,学生则可从题库是直接抽取一套用于测试或做为课外作业,测试成绩则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并由教师给反馈会至每个学生的作业页面,并且有E-mail通知。这一检测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四)资源整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教学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学内容数字化日趋广泛。Moodle平台可实现将文件上传至指定服务器或通过Web表单链接网络上的外部资源并进行整合与管理,学生只需一个能上网的客户端即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需要访问服务器的教学资源,并且能够反复观看,直到学懂、学通。

二、Moodle平台在职校专业课堂推行中的优势

Moodle设计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之教学理论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使用权限,而学生则可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搜索,以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3]。(一)免费开源,接口丰富。Moodle是一个源代码完全免费的开源软件,在进入国内经过本土化后,安装过程极其简化,只需一键即可安装,并且支持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和多种自由组合的功能模块。这一优势有利于其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推广和运行。(二)内容模块化,更新便捷。在职业学校专业实践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项目式教学进行。根据项目教学需要,教师可将一个项目分为若干模块,每一模块对应项目中存在逻辑关联的若干个疑难知识点,教师可将每一模块制作成一个微课,上传至Moodle平台,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知识。(三)平等互动,学生更易接受。教师可在Moodle平台上对班级进行分组,并且创设每个小组各自的讨论区,让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主题展开讨论,上传资料,互相评阅等。

三、Moodle平台在职校专业课堂中的应用形式

(一)巧用moodle平台中的交流功能,搭设课堂沟通桥梁。“构建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出他们的理解和思考,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是非常困难的,而Moodle平台所提供的讨论区和聊天室均可实现。在Moodle平台上进行上述操作非常简单,与QQ、论坛的操作方法类似。(二)巧用Moodle平台测试模块,实现理论知识点网络化测试。Moodle平台包含测试模块,主要包含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题型,可实现网上考试和电脑自动评分。职校专业技能考试时,很多工种都是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两项,两项都合格方可被鉴定为考工通过。在课堂上,学生一般对技能操作练习较感兴趣,也练习较多,但对理论部分需要识记的内容则重视不够。利用Moodle测试功能,学生能够抽出相关试题以进行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在练习结束后,通过提交功能,系统能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并给出出错原因以及出错的相关知识点。身为平台使用者的教师则可查阅每名学生的测试成绩,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评奠定基础。(三)巧用Moodle平台投票功能和问卷调查,给教学带来意外惊喜。在Moodle平台上,可通过投票模块来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具体看法。在实际应用中,Moodle平台投票模块即可出现在课程导入环节或情境创设环节,也可出现在课程评价环节。在Moodle平台上开发课堂教学,使得传统职校课堂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得到延伸,这种教学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学校教学活动的范围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让我们在教学中把常规的教学方式与Moodle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学为本,用这盏魔灯的光辉照亮职校专业课堂。在Moodle平台上开发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得传统职校课堂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还能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联网+环境下,让我们在教学中把常规教学方式与Moodle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生为本,切实推动传统职校课堂教学改革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慧.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9):84.

魔灯范文篇5

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近20年来虽是中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也确有一系列造成破坏的事实,以人造景观为例,人造景观公园的开发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资源的补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现后,作为旅游杭州的补充内容,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万游客,正是由于这些人造景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纷仿效,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一轰而上,以致于投资者苦苦经营,难以为继,到如今已几乎泛滥成灾;总览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约在20%,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的宏观失控。当前,人造景观的“泛滥”已成为又一个典型的投资失控。据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无锡、武汉、河北、成都、山东等地投资开发了“水泊梁山”;继深圳之后,广州、杭州、长沙、上海等地也投资建设“世界之窗”。而这类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支撑不了多久,便门可罗雀、几乎“全军覆没”;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开夜总会;北京动物园“西游记宫”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游记宫”改还绿地;开业仅8个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员的1/5,1998年初便申请停业等等;此类人造景观在这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兴建了好几家相类似的主题公园。前一时期,北京的八达岭游览区及附近近10年“造宫运动”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宫一一秦始皇艺术宫、华夏帝王宫、成吉思汗行宫、萧太后宫全部改行下马。此外,部分地区高密度的人造景观是宏观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几乎每个郊县都有3~5家,在上海至无锡不过150千米长的沪宁线两侧,就有20家左右的这类主题公园,这么多的人造景观与所服务的客源相比,显然“供大于求”。

2)规模上的一味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数公顷,多则数百公顷、有的超过1000公顷。已建成的这类主题公园投资亿元、占地100公顷以上的超级项目全国有20多处;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占地可观的大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如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33.3公顷;长沙世界之窗投资3亿元、占地40公顷;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80公顷。人造景观从其功能上,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像现在这样欲反客为主的投资势头,在当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几年后留下很大的遗憾。目前仅上海的人造景观建设工作已超过200亿元,而我国近年来每年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总额不到2亿元,还不及一处人造景观的投资多。因此,一方面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部分人造景观内容匾乏,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是在深圳“锦锈中华”等人造景观生意红火异常、投资回报率高的引诱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的调查,实事求是的论证;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宫”、“村”、“园”到处都有,而其艺术水平尽属于模仿、复制、翻版阶段,停留在以偏盖全、以小喻大的加工制作层次,形似而神非,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与“中华民族大观园”,内容风格相仿,构思太简单,前者借演出支撑了2个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则无法正常开业。还有一些人造景观格调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这些粗制滥造,期望“立竿见效”的人造景观,因宣传迷信及伪科学,因而常常“短命”。

(1)从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到中国世博园

80年代以来,结合城市的改建,巴黎兴起了一股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从这些通过方案竞赛产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国在积极探索与20世纪的城市相适应的园林形式。其中拉·维莱特公园因其独特的形象和深奥的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在国际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是方案竞赛组织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并促使建筑界对中国的现代城市园林进行反思。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人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因此,19世纪的城市公园受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给人以建筑环境所包围的乡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们所喜爱的游乐消遣场所。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极端的“绿地”理论学说,它片面地强调了城市园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园林的形式,实际上是抹杀了园林艺术。人们已习惯于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单调、布置着游乐及文体设施的休闲公园。更多的“绿地”退缩于建筑环境之中,成为拾遗补缺的空地或儿童游戏场。20世纪的城市园林已不再像19世纪的城市公园那样是市民喜爱的社交场所,也失去了过去那种令人向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为了适应城市改建新时代的需要,革新传统的城市园林或“绿地”的观念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便成为巴黎新型公园建设运动的主导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竞赛的评审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风景园林师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担任,评委也大多数是国外著名的设计师,以确保优胜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来自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选出9个最佳方案经过深化后参加第二轮评选,具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建筑师屈米最终成为公园的总体设计师。当时只有40岁的屈米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教授建筑学,后来在纽约开业。他对现代城市和建筑研究颇深,或许是所有参赛者当中最有理论水平的,但是缺乏园林艺术方面的经验,这也使他得以摆脱传统园林的束缚而另辟蹊径。屈米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园林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园设计,在构图上十分严谨和紧凑。

拉·维莱特公园本身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出于水上运输之需,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各异,各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因此,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主题花园的处理上,而不是公园的整体框架上。与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主题花园也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风园”中造型各异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游池;“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而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经历;“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最后,“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及成年人跃跃欲试。“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园”是由屈米设计的。

拉·维莱特公园对外开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达到了要将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园中来的目的。其中当然也有科技馆、电影城、音乐城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从城市公园的角度看,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未必就是未来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据此就给现代城市公园下定义。而且,它无疑是一个法国式的作品,综合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状况、科技文化、哲学思潮以及公园的周围环境。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园作为样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公园的样板。但是它对我们今天仍然不无启示。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世纪之交全世界共同对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问题的关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现实,人们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从而预测下个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建设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环境正是我们园林、园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下介绍四川《蜀风园》及上海《明珠苑》设计。

四川古称蜀,乃天府之国。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实,文化悠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沟和黄龙寺可谓天下神奇……蜀中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的风格盖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长于斯者,有流寓过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业者。秦时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和武侯祠,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传至今。类似祠园共融、文联同韵的名园还有杜甫草堂、望江楼。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后经历代修缮,使工部凤诗史堂相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锦江边,既丽且崇,植竹万竿,漫步修篁中,境画意诗情。该园园门楹联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是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是成都齐名的三大名园。名人留名园,在蜀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珑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初建于宋代的画池,其名既有文彩内涵,又描绘了其遮掩覆蔽风光如画的园池景色。位于新都县城的桂湖,乃明代状元杨升庵年青时读书之处,湖中种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爱莲,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遗爱在人间。类似的名人留名园,还有三苏凤文君井、古瓮园等。

四川园林文风浓郁又均以崇尚自然为本,在四川园林中以杜甫草堂最为著名。《蜀风园》的设计立意,围绕“人与自然——自迈向21世纪”的主题,突出表现四川自然风景和园林的特色。其设计构思,借鉴四川优秀传统园林特点,兼采杜甫草堂园林的经典园景,浓缩重组再创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再现四川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文风浓郁,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的特色。《蜀风园》以石书、楹联、字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这一特色。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由于“诗圣”的崇高地位,杜诗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视,杜诗书法、诗意画亦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品的题材,可谓名作荟萃。《蜀风园》是借鉴杜甫草堂的经典园景而设计,园内的碑刻、楹联、书画自然是以杜诗为题材而制作,诗史堂陈列的板刻和字画是选用杜诗“堂成”等杰作,选宋、明、清及近现代大家苏东坡、祝允明、郑板桥、章炳麟、于右任、李济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等人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选张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图”。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叠石为基座的石书景壁,内容是杜甫诗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是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页岩上,形如石书,别有一番意蕴和独具的景观。杜甫的诗赋、古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与园林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谓是《蜀风园》中文化设计的三绝。从而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

上海园则是另一风格,如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赋以设计创意,使绿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海屹立东海之滨,被喻为“东方明珠”,而光彩夺目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园设计方案经过一再竞标,最后以明珠为主题的《明珠苑》脱颖而出。《明珠苑》设计布局以圆形《圆珠形》为设计母题,平面构图以大圆(d=25米)为中心,大小圆相切,大圆中部契合弧形轩廊,小园区设明珠岛和主景大花球。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式的半封闭空间。

《明珠苑》以明珠为创意主题,园内高处的明珠岛上设立花园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锈钢球架中,并通过滴灌输送水分和养分。球直径为3米,球高5.4米,栽植数百株盆花。在花园环路周边设一座座汉白玉立柱的球灯,大花坛周边设雪白的石球。另有滚动的“幸运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龙柏球、瓜子黄杨球等,园内诸多的石球、灯球、花球、幸运球……形如各类“珍珠”百余颗,玲珑可爱,饶有趣味,藉以创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每当华灯初上,园中的石杆灯、地下灯、水下灯灯火璀璨,珠光闪烁。大花球、大花坛色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独特风格的上海派园林《明珠苑》力图让游人感受到清新、活泼、酣畅的现代都市情调。《明珠苑》内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设计者竭尽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开发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武装《明珠苑》。因为现代的都市花园为游客提供的不应该仅仅是观景的功能,而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游人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设置红外线探测问候仪,每当游人进出便会听到“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问候语。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这是为《明珠苑》特别研制的产品,游客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而跳泉设在小园水池的周围,一段段水柱有节奏的从一个花钵跳人另一个花钵。在水池一侧的“幸运球”是一滚动石珠,游客可以随意改变滚动方向。与其对称的另一侧是一个陶制花钵,由名人运用高技术制作,壁薄声脆。花钵倾覆在绿地高处,五彩的花带从花钵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满整个花坛。而建筑内的电子魔灯会因游客的手在魔灯上移动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灯采用了节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灯,光线柔和,造型别致。屋顶花钵中的水晶花泥和园路表面采用的强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面均为造园的新兴材料。《明珠苑》力图运用新建材、新科技来证明:园林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

(2)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者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研究城市园林诸因素及其关系的生态园林,其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园林学说,研究的对象是按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自然环境或游憩境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传统管理方式,被动地进行养护管理,应以生态学重新认识组成园林诸因素的作用,认识园林植物的作用,特别是处理好人与园林植物的主体——树木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园林绿化三效益的认识。以人与树木共荣为原则。

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迪人们与树木共存。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另一个大家庭;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观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爱护自然、爱美的自然本性。

魔灯范文篇6

高中的班主任是学生青春路上的助跑者,是学生思想旅途上的点津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态,班主任是否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以此案例为契机,开始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班上的探索旅程。

一、坚持理念的普及化取向,将心育理念根植于全体班主任的头脑

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受传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校并不少见。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为智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我们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北师大郑日昌教授、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市教科院教科所张汉强副所长、靳岳滨等专家学者以及颇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来校讲座,他们的精彩讲演和点拨,极大地推动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水平。同时,我们还派出大批心理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代表到各地心理健康示范校进行考察,不断提升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而形成班主任非抓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的思想意识,营造了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操作的专业化取向,将技能提升贯穿于队伍培训的全程

在开展理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班主任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重点解决有些班主任“有热情,不会做”的问题。

1.专业引领式培训

专业进修: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学校承担50%到100%的学习费用。在此项政策的激励下,四位班主任完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一位班主任目前正在积极攻读华中师大的心理学研究生。学校还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课题引领:我校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期教师在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中,得到专家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提升教育能力。《班级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是在刘华山教授指导下的湖北省重点课题,十年来,其研究成果成为我校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依据。省重点课题《优化情感—社会因素,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结题达到了省级领先水平,课题成果让更多的老师认识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学成绩提高的相关性,促进了更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校还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团体辅导研究》子课题、*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市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的研究。课题的引领,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近两年,我校有30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乃至部级奖励。

2.技术支持式培训

我们与高校合作,对全校班主任进行“格式塔图形”心理学知识培训,并请班主任亲身体验,做“房、树、人”心理测试,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兴趣。

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我校配备了专业心理测量软件“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专业教师及班主任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接受了一系列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近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心理健康档案,获得了每位学生的个体检测报告和班级年级的群体分析报告。针对群体分析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个体报告中出现的偏常情况,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积极进行关注和干预。心检系统的使用,使心理辅导工作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此外,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心灵绿阴——教师心理自助手册》,为每位班主任老师订阅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杂志。同时,学校图书馆购置大量心理专业书籍,供老师借阅;学校心理辅导室购置的心理书籍、杂志和光碟,可供班主任随时参考。

三、坚持活动的多样化取向,将求实效作为班级心育工作的最终归宿

1.开设“菜单式”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在每年开学初就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对全校各班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针对调查报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我们列出各年级“心理自助菜单”,各班级自主选择,报到政教处备案,然后申请什么时候上,由谁来上,还差哪些条件,政教处统筹安排。周四社团活动时间按“心理自选菜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利用班会安排适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此外,高三毕业班还定期开设心理讲座,每次大型考试后都要请本校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以解除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2.实施班级为本的心理辅导

每班设立一个心理辅导委员,负责处理班级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设立一个悄悄话信箱,收集班级学生的焦虑、烦躁、意见、建议,然后以合理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班主任,尽量把心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信箱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心理疾患倾向的学生,这时我们就会聘请心理辅导老师来进行心理辅导或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

“周记本”是我校班主任与学生心理沟通的传统有效形式,从军训到高三结束,师生的心灵碰撞在这里展现,对一些特殊学生而言,这是温暖一生的精神财富。在学生珍珍成功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她和警察的真情故事开始为人们所传颂。这个秘密,被善良的班主任和学校共同保守了三年,终于使这位死囚的女儿阳光、健康的成长。

我校的“心灵绿地”,是一个心灵倾诉和求助的空间。按照*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的试行意见》,学校不断投入,逐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轻松安全的环境、一应俱全的软、硬件设施,便于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了拓宽沟通渠道,我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心理信箱、电子求助信箱、“心灵绿地”博客和17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魔灯,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咨询中作用。

3.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我校每班每学期至少办一期心理小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举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和教室内心理健康教育名言布置等。每年高考前夕,非毕业年级每个班都以学弟学妹的身份办一张心理展板,以“为高三加油”为主题表达祝福和鼓励,营造温馨和谐的备考氛围。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进家庭、社区

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鉴于此,我们在校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把它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会。我校的家长学校是学生未进学校,家长就已入班,引领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对贫困生的关爱,我们引进社会力量,但从不采用社会上常用的捐赠形式,而是精心组织召开“勤学励志座谈会”,奖励贫困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做到“大爱无声,爱不以爱的名义”。每年的寒假、暑假,我们都要与社区进行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传播到社区,共同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魔灯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应用

1引言

随着网络及计算机的推广和发展,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这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与数字化资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丰富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应充分认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实现传统教育向数字信息化教育的改革。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及必然性

2.1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性。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获取信息的途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繁多,为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成长提供了便捷。信息技术通过学习和探究处理信息。当前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信息设备获取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与数字化学习之间密不可分,学习查找和使用数字化资源,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数字化学习资源可拓展学习内容,丰富知识体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助益。由于当前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速度较快,许多内容没有编入教材中,而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速度明显快于纸质资料,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能够及时补充、更新和拓展教材内容,且交流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1]。2.2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的必要性。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安全及基本操作、window的认识及操作、画图软件的使用、office软件的使用和动画制作等。这些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对当前的初中生而言难度系数较低。许多学生已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脱离数字化学习资源,将会导致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深度和广度。当前的应用程序处于不断更新换代的状态,固守教材阵地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与纸质资料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多样,不仅可在网络中搜集纸质书籍中的教学内容,即电子教材,而且还能查找视频、音频、网页、动画和图片等多种类型的资料,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引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2]。低碳环保时代,一味使用教材、教参、笔记等方式不够环保,而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减少浪费,更为方便、节约、环保。

3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合理利用时展带来的便利,避免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资源后,产生投机或懈怠心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具体分析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手段。3.1确定资源使用范围。教育教学改革后,学生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了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各类有效资源,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当前可获取的教学资源种类及数量繁多,学生判断这些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为学生安排自学任务,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时,应注意限定资源的使用范围,帮助学生掌握从海量数字化资源中提取所需高质量信息的能力。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章节内容及教学任务,通过网查找相应资源,且选择具有参考性和可靠性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比如,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一些诸如“Windows的起源”、“Windows系统和XP系统之间的区别”、“Windows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性”等类型的资源检索问题,并指导学生查找资源时如何进行筛选[3]。此外,经常布置一些可通过网络查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熟悉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机会。3.2丰富资源应用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自学的助力,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宝库。为避免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枯燥死板,应适当丰富资源,调整、改革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时内容,收集整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通过这些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主动性和思维活力。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讲解基础性内容,通过较为直观的图片及动画形式,加速学习和理解过程,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学资源,为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预留时间,起到深化记忆、培养兴趣的作用。3.3传统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网络环境提供了海量资源,这些资源的可靠、可信度参差不齐,且没有完全收录纸质书籍或文献中的内容。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数字化处理教学中需要的纸质资源、备课资料、教学心得等,避免遗失重要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料,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基础性支持及帮助。传统学习资源既包括网络无法查找到的电子书籍、文献、测试题等,也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成长等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此外还有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教师可通过建立内部共享网站等的数据平台,通过扫描等方式挑选适宜的资料进行共享[4]。3.4资源筛选和再加工。为了在海量资源中获得所需的内容,需翻阅、查找大量的资料,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较多。由于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易分散,而网络中不仅有学习资源,也有许多无用信息和娱乐内容,初学者往往会被网页中置顶的内容蛊惑。因此,教师应教授学生识别有效资源的方法,为学生推荐专业性强、可信度高的平台或软件。收集到所需的数字化资源后,需整理、筛选和提炼这些内容,通过思辨加工,形成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既是教师课前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也是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学习的过程。3.5搭建资源应用平台。为避免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被非法盗取,应建立资源应用平台,设置用户访问权限,确保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只能内部使用。对具有丰富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而言,搭建网络平台的方式较多,可使用自己较为熟悉的方式,建立便于使用和维护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平台。通常情况下,可搭设自建网站、利用魔灯平台、建立FTP服务等方法构建资源应用平台。以自建网络为例,教师可通过制作网站的方式,结合教学所需内容设计平台结构,以学习、展示、分享和考试等功能为主体,完善具体功能,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网站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制作网页时可应用HTML网页技术或教师较为熟悉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前期设计、制作和后期使用、更新、维护为主,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另外避免在平台搭建维护等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经济成本,本末倒置,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对不熟悉资源应用平台搭建的教师而言,这是学习和实践的良好机遇,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3.6配合教学过程进行有效使用。拥有较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后,后期的教学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数字化学习资源牵制,过于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脱离教材,与教学目标之间产生偏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白教学理念、思想、设计等工作才是教学的灵魂,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化资源,都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统属于教学工具,不是教学的全部。因此,教师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比如,对于一些较为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很多代教材中都予以保留,这部分内容是不容置疑的,不能因为简单就直接跳过或默认学生已了解。

4结语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大多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已不陌生,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应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不可或缺,应结合教学实践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数字化教学。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筛选处理信息资源的方法,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研究[J].黑河教育,2015(12):77.

[2]李丽.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66-167.

[3]杨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1):47-50.

魔灯范文篇8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引发了“阅读、写作和计算”这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需要基础教育做出适当的回应。而当前的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厚”、“学生的自主性被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欠佳,阅读能力较弱”等问题。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学,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的确值得深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在山区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走出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实现网络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打开阅读之窗。

二、网络资源在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任何活动、兴趣都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笔者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浓厚的兴趣,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力求“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出塞》这一首古诗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穿越到唐朝,去感受历史上的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心理历程。”然后请学生观看壮阔的画面:一轮清幽的明月,照耀着寂寥的边关和萧条的景物,战士们登上城墙,呆呆地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正当学生沉浸在孤寂、苍凉中时,一声声鸟鸣伴随着嘹亮的军号打破了夜的宁静,自然地让学生联想起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战士,教师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借助音乐和图画恰到好处地烘托点缀,使课堂变得多维、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从而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网络资源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之道才是根本。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1.学案导航,交流共享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有计划地布置学生预习,设计好前置作业,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前的预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并了解其大意;二是让学生搜索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还要深入阅读并整理、内化,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共享。

2.深悟课文,内化应用

指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利用和内化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资料来理解课文,对课文重点紧密相关、又有较高难度的问题要结合精读、反复读、列提纲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大胆探究。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的体验与认识得以交流,如何给学生创造更多活动的机会。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容量和方便快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缩短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距离。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老人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链接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海明威曲折一生的简介;主人公桑提亚哥的人物原形、狮子、大海、风浪、小男孩、老人的象征意义等。在学生对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后,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老人在海上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老渔夫与大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搏斗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最后学生领悟主人公“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从阅读一本书到阅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一本书向阅读生活、阅读人生延伸。这是学会真正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热爱阅读的更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巧借Moodle社区,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以讲诱导法”、“以身示范法”、“赏识激趣法”等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荣誉评比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非常便利条件。教师在引导学生活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这一环节,要注意确定课外阅读的延伸点。根据教材按单元划分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和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减少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话和传说”,围绕这一主题,在魔灯社区里的资源部分上传了《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作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在活动部分设计“我的展区”,学生带着不同的生活积累和智力背景阅读后,在展区里记录下自己的独特感受;还设计了“小小评论家”专区,鼓励学生批判性有创意地进行评价,使孩子在精神与个性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实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跨越,既让学生拓展了阅读面,又使他们很好地巩固、延伸了课内学到的知识,实现了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的双赢局面,学生们“双翼俱丰”,在书海里自然能自由翱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从课文中心内容切入,向同一题材内容延伸;二是可以从课文作者切入,向课文作者的其他名篇延伸;三是从课文体裁切入,向更多同体裁的作品延伸;四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切入,向同时代的作品延伸。从这些方面进行设计资源,让学生课外进行浏览、阅读、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品质和质量,真正将“大阅读”“大语文”观落到实处。

三、网络资源在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给学生的阅读制订明确的目标

阅读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同是高年级段的孩子,素养高的可以让他们选择内容稍深的名篇巨著普及本进行探究性阅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而素养较差的则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进行阅读,增加积累,得到体验。这样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合作与竞争

作为山区的小学,学生受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也不一致,故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些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生的阅读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养成小组相互交流的习惯,学会资源共享,在合作中提升阅读能力,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阅读质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语文离不开家乡的文化底蕴。面对山区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瘠”的现状,只要立足本土资源,抓准突破口,用准策略,山区学校也能在阅读的天地中有一方绿茵地。把《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作为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旅游、歇后语、对联等,都传播着几千年来的当地文明,我们因家乡而骄傲,让山区的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讲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家乡的乡土文明很好地传播和传递下去。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山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拓展学生阅读的途径,并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就能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到实处。

作者:罗美琼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阅读兴趣,是小学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以培养,有利于加大小学生的阅读持久性,更给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导入以及情感导入的方法,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快速吸引,促进小学生热情地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而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通篇辅导,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进阅读世界,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正确朗读,阅读文章中的情感,促进相关资源的自主搜集,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祖国在我心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进行正确朗读。朗读,是激发小学生阅读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小学生具有独特阅读感受的手段。先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文章,再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读出文字间的情感,最后促进学生总结与升华出自己的感情,才能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加强方法创新,做好自主合作教学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肯定。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灵感。比如,在讲解《海底世界》的时候,这篇文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底丰富的物质资源与海底各种美妙的声音。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内容相对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一句一句地理解文章,可以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先给小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海底世界中都有些什么东西。在自主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以及不懂的内容用不同标志标出来。之后,教师再以海底世界这个主题,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一些小学生提出“文章中排比句所描述的声音都是哪些声音?”这样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信息量很大,想象空间也比较大,这一问题的讨论会促进课堂合作学习氛围的浓烈,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教师给学生时间去探究,肯定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课堂提问,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课堂提问,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有效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有利于课堂教学思维的严密化,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会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营造轻松、激烈的学习氛围。

1.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来提问。教师利用图片的展示或者实验的开展,让学生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在观察中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春天的雨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张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下雨天吗?”等问题,让学生围绕雨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促进本节课教学内容主题的明确。

2.教师可以将课堂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进行提问,会拉近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的距离,促进阅读学习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给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次创新的机会,也给予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教学指导。构建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给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权利,促进小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做好阅读教学改革,关注教学质量提高,是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作者:黄桂霞 单位:福建省惠安县瑞东小学

第三篇

一、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确保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讨论活动。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控制学生讨论问题的思路及轨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如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某些分歧,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及时纠正化解矛盾,同时根据原文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准确理解原文内涵。

二、注意学生讨论方式

学生的具体讨论形式在自主讨论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正确的讨论方法与讨论形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讨论的质量,达到学习阅读理解的目的。在自主讨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意见,同时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讨论,即讨论的策略就有了一定的技巧。例如,首先进行讨论的学生人选,讨论的话题意见等等,都需要教师严格认真地思考过后再实施。这样阅读讨论的质量和意义就有了一定的保障,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缜密的素质。同时,纪律问题也很关键,学生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具备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制度,让学生懂得遵守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进行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后每次进行讨论的时候都可以根据该制度进行讨论,渐渐形成规模。这样就会提高学习讨论的效率,同时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总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蔡鸣 单位: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寨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幸福小学校

第五篇

一、引导学生进入绘本,亲近阅读

(一)举办绘本说明会,让学生了解绘本

为了让所授班级的学生对绘本“一见钟情”,笔者举办了一次绘本读物说明会。在说明会开始之前,提前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让他们回去查找有关绘本的介绍,并且要求,家里有绘本的学生,将绘本带来学校。在同学们的介绍中,大致概括出了绘本的特点,即:图画精美、少量文字。接下来,笔者让带绘本的同学们向大家展示自己收藏的绘本,不一会儿,讲台上摆满了各式绘本书籍,笔者随意翻阅几本,用投影仪向同学们展示。教室一下子沸腾了,学生们都被绘本上精美的图片吸引,纷纷表示希望老师能带领他们阅读。我知道,我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以绘本激趣,在阅读中寻找快乐

笔者带去的第一份礼物是《不一样的卡梅拉》,笔者选择了第一集《我想去看海》,把书用PDF的形式在投影仪上放映,随着故事图片的展示和笔者对于故事的讲解,可爱又有个性的卡梅拉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认真倾听、静静观看,完全融入了有趣的故事中。我知道,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于是,我告诉他们这样的书就是我们昨天介绍的绘本,向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对绘本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接着,笔者从抽屉里拿出了二十多本精心准备的绘本,有《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100万次的猫》《小猪唏哩呼噜》等。学生们兴奋极了,都想亲自翻一翻,看一看这些有趣的书。

二、引导绘本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对书的兴趣方面,绘本是很好的载体。学生们对图画书兴趣渐浓,才会逐渐培养起对文字的感情,从而开始独立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绘本阅读呢?笔者认为可归纳为“听、演、想”三个字。

(一)细看图画,学会倾听

绘本是用色彩绚丽的图画配上简洁明了的文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并茂的。1.观察图片内容,把握故事大意。千万不要急着翻页,先让学生仔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他们在看图时读懂故事。一般来说图画书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互依存,依靠翻页推进情节。2.倾听同学介绍,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在上《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集时,笔者将绘本的电子版投影,绚丽又巨大的图片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大家都被深深吸引。在观察图片后,笔者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图上呈现的故事情节,再让其他学生发现细节,加以补充,以此锻炼倾听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二)情节活演,积累词句

绘本,尤其是经典绘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精粹。1.它以最简单的情节、最简单的对话,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除了读中积累,可以让学生针对部分语言进行模仿表达,学生很容易领悟到绘本语言的精髓。2.创设表演舞台。有的绘本情节曲折,角色丰富,描写生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设计角色对话与情节表演,让学生边读边演,从而融入故事、走进人物,获得真切的体验,提高听说能力与动作的表现力。在讲《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集时,一个情节是卡梅拉遇到哥伦布的航船获救,但前提是他必须为船长下蛋才能保住性命。有一整页的插画,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卡梅拉为了生下第一个蛋的夸张动作:蹦、拽、喊、跳,使出浑身解数要征服自己,最后生下了一个蛋,保住了自己的命。这时,我让学生们也来当当卡梅拉,到台上演一演卡梅拉的动作。大家表演得津津有味,相当投入,笑声连连。

(三)激发合理想象,引导猜想情节

绘本中简明的文字与精致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驰骋。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其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流露的情感、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图画以外的世界。此外,绘本精致的设计与装帧,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精美,从而对书籍爱不释手。总之,当以绘本阅读为兴趣时,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时,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心,健全人格,找到快乐。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为他们建造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当阅读的兴趣增强时,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成就一生的阅读习惯。

作者:许梅兰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湖头中心学校三安小学

第六篇

一、科学划分小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形势下,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教师必须在课前就准备一些能够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可以是学生自行组合,也可以是教师科学地安排以及划分。在小组内,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与阅读材料有关的任务,这种合作既可以增强组员以及组员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进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适时参与,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受各种各样因素如年龄等的影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有的时候即使是小组讨论,学生也很难形成对文章的深刻、全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之内,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参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说教师就是至高无上的,相反的,教师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能够针对小组内存在的争议给出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小组内不同成员之间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言以蔽之,在学生组成的小组内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否则,学生就很容易踏入歧途,最终完全偏离阅读理解目标和宗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新时期合格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福祥 单位:陕西省山阳县油匠河小学

第七篇

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阅读内容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丰富阅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疑难问题。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很多内容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感悟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学生很难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创建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拓展阅读中享受精神的充实。一方面,要提高图书室的开放程度,同时还要更新图书资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方便学生借书。班级图书角能够有效补充图书室的不足,让学生近距离地读书。还要鼓励学生为图书角捐献图书,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学生管理书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

三、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能够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激励学生阅读。一方面,教师要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交流阅读成果,同时指导他们更加有效地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举办读书成果比赛。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学习,在竞争中提高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要以肯定、表扬为主,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要帮助学生发现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拓展阅读的重要意义,将拓展阅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优秀的文章洗涤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郭红秀 单位:霸州市第一小学

第八篇

一、“问题教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利用提问、质疑、反问等问题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萌生自主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在实践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教学形式。然而,每一教学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问题教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意义,笔者认为,其最大优势在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课上告诉学生的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则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自行将知识内化,这便是问题教学法最重要价值之一。同时,问题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所谓“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推动力;而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会更多地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探究答案,所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思考,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模式,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对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践行。对学生而言,问题教学法也促使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在尚未接触问题教学法之前,学生可能极少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然而随着教师不断提问,不断促使学生展开思考,为求解答很容易便自觉展开探究,这一过程不仅减弱了对教师的依赖,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问题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

(一)实践方法

1.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实施问题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发现问题,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着手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不用自来水呢?”问题一出立即引起热议,有学生回答“那时候哪有自来水?”其他学生一起附和着,教师此时应及时鼓励提问学生,并对此展开追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用自来水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在那个年代用水却十分困难,那么通过对比,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有学生回答,“我们今天的生活真幸福啊!”也有学生回答,“水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水资源。”还有的学生回答,“我们要感谢发明自来水的人。”众说纷纭,由一个问题引发的多个问题,实现了学生定势思维转向发散思维的锻炼。

2.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时应作出具体的思路解析,对学生的优缺点有所掌握,要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从学生自身特点入手加以引导。比如,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考虑、如何考虑、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3.增进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注意事项

1.问题设置应偏向开放性。小学语文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既定的答案。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也都是具有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可以由学生进行发挥和想象的。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思考问题。以笔者经验所知,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更多尝试性的思考,能够更为全面的紧扣文章主旨,发挥想象力,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