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16:23

民居范文篇1

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赋予了皖南民居装饰艺术的灵感

(一)皖南的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皖南,顾名思义,就是安徽的南部。而皖南古民居多集中于安徽的南部山区,这里的地形地貌气候形成了皖南古民居的形制和装饰特点。皖南地区多山的地理地貌环境,使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而在抵抗自然能力不高古代社会,这种地理地貌环境,往往给人一种稳定感。而适宜的四季气候,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古人来此繁衍生息,总之,对于皖南古民居来说,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为皖南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成的客观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选址、朝向、建筑形式及房屋的建筑结构特征。不仅如此,周遭美轮美奂的自然环境,对于皖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美情美景也陶冶了皖南人的艺术旨趣。观为皖南民居装饰提供广泛的内容题材和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明显的地方特色。比如在皖南古民居中最常见的装饰作品“三雕”和窗额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往往都是根据皖南地区的典型植如松、杜鹃等制作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等景观;而其中人物耕织题材的作品如扣柴、翻土、放牧、担水、捕鱼等都是皖南地区典型生产方式的反映。

(二)皖南的木、石材料提供了皖南建筑丰富的物质资源

皖南的独特皖南地形和气候环境,也孕育了皖南古民居的特色建筑和装饰材料。如皖南古民居中建筑装饰必须的木材,特别适合在皖南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中生长,这些多年生林木成为了皖南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大量采用木结构奠定了就地取材的基础。皖南地区生长的杉木、银杏、柏木、和楠木,木理通直,坚韧耐腐,是上等建筑用材。得天独厚的资源木材优势,为皖南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用于砖雕的青砖来自于丰富的河道水系资源所带来的多年沉积的精土。而山地的地形环境,使得皖南地区还盛产优质石材,皖南古民居的砖块和石块的来源提供了保障。如黟县青、茶园石、龙尾石等更是用于建筑装饰的上好材料。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形成的以木材、砖块和石材为材质的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成为皖南雕刻艺人们发挥才智的天地,广泛运用于民居建筑的装饰如柱、柱础、门框、照壁、漏窗、石镜、石狮等,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作品精湛的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赋予了皖南民居装饰艺术的精神

(一)儒家文化中的程朱理学思想

中原民居建筑文化是以北方官式建筑为基础,其精神向度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秩序,这些被物化后凝固在了皖南的建筑装饰艺术中,文化不可避免的被打上儒家伦理道德的烙印。比如,在厅堂中采用中轴线对称形式,对于“主右宾左”、“前堂后室”、“左昭右穆”等功能的界定在建筑分区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又如所有的皖南古民居都遵循国家颁布的庶民屋舍的等级制度,这是出于对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的无条件遵守。在各民居中,多有用于表意的匾额楹联等,其内容涵盖了多种伦理道德内涵。

(二)思想、信仰、民俗基础

在思想上,首先皖南古民居中反应出的儒家思想十分浓重,在明清两代这种程朱理学的教化禁锢更为强烈,束缚了皖南人的思想和信仰,束缚了皖南人的言行。所有的皖南古民居都遵循国家颁布的庶民屋舍的等级制度,这是出于对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的无条件遵守。皖南古民居建筑的等级秩序、高度的程式化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而徽商宅第不敢违背朝廷的限制,又想显出自己的身价,只能在精丽的雕刻上找出路。此外,佛、道教的思想也渗透到皖南地区村民的思想和信仰中来,这在古民居的楹联中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中对慈、爱的表意,就是这种影响的具体体现。皖南人所体现出的内敛自守,视淡泊为雅为真的民族性格,皖南古建筑内敛的品质和淡泊的色彩也体现出了理学在艺术上精神内涵。

(三)社会结构和宗族社会

社会结构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地发生着变迁,这种情况下就长期保留着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这种血缘纽带维系着皖南社会的宗族制度,对宗族社会的治理起到了凝固、律己、律人的作用。皖南地区形成的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它以宗祠为统治中心,蕴含其中的宗族思想与它的兴盛和宗族观念的巩固联系紧密。程朱理学的兴起,加深了皖南当地居民的宗族观念和凝聚力。它将传统封建道德思想在伦理上进行了具体化,肯定族权、父权、夫权在家族社会中的神圣。皖南古建筑以白墙、黑瓦、马头墙为表型特征都与其密不可分,如建筑的尊卑有序、内外有别都是宗法制度的尊卑、内外观念的集中体现。住房内部布局也是遵循着中上侧下、后上前下、左上右下的次序进行安排;高而小的窗、马头墙、屏门等的设置则保持了家庭的私密性,体现出内外有别的思想,起到了保私的作用。

民居范文篇2

关键词:闽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色

闽北邻近浙南、皖南、赣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随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后,闽北的发展逐渐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内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闽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广泛,遍布闽北十余个县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县、建瓯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为典型并呈现出闽北地区建筑的鲜明地区特色.

1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

建筑的形态是整体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风格等内容.“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1]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就是基于当地自然、物理等条件下,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闽北地区区域特色的建筑形态.1.1建筑结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闽北地区的建筑取材于当地建筑素材,并适用当地生活和审美特色,因此,闽北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闽北的土木结构民居是以土为基,以木为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东方,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同时土和木最适宜作为建筑材料.因此,中国古建筑大多以土为基,以木为柱或梁作为房屋支架,构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间.土木结构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架构方式,是我国广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闽北的传统民居中,土木结构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结构架构框架,外墙取材于当地的黄土垒砌而成.福建政和县澄源乡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楼就是典型的土木结构的建筑,治地更楼在北宋时期因抗击贼匪入侵并擒匪首而获得朝廷赐名“更楼”,清朝时期朝廷钦此“礼仪之乡”匾额悬于楼上,更楼共三层,属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结构建筑.闽北砖木建构的民居是砖为墙,木为骨的建筑.砖木结构的建筑是闽北地区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砖、木为主要原料,整体建筑结构呈现出立砖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顶.闽北砖木结构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砖木结构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如,具有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邹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邹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砖木构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书第也是主要的砖木结构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闽北传统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为厅堂、住房和庭院三种空间模式,每种空间模式相互排列构成整体院落,呈现出一重天井一重厅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基本对称,且规则、整齐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内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为正房或正厅为中心,两边设有厢房、书房等,院落多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摆设花架、石桌、水池等供养花、休憩.闽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区土坯土墙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为正北朝南一井一厅的形制,大户民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等多进制院落,各院落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瓯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庄就是多进式院落,由三个院落相连,布局以中轴对称分布,面阔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的空地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内庭为中心安排各种功能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层次,除阁楼外,宅屋一般不超过两层.[2]闽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屋整体布局的结构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但山区的古民居多为两层高脚厝栏式建筑,二楼为居住室,一楼都为厅或活动区域.下梅村的商户门店的建筑也多为高脚厝栏式,前店后屋,店门与住屋相连.有的巨富商贾和达官贵人等“三进九栋”式青砖瓦房.1.3建筑风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区域特色.闽北与江浙比邻,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较明显.徽派建筑的特点是粉墙(白墙)黛瓦马头墙,结构特点以砖石木为原料,木架构为主,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内雕梁画栋.闽北传统民居则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砖灰瓦或青砖黑瓦、马头墙、墙线错落有致.如,伍石茶庄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黑瓦青砖、房顶有歇上顶、硬山顶和马鞍等,形成高低相间、错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闽北民居建筑的风格虽受临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但表现出自己的特色.闽北民居周围外墙常作封檐处理,或以马头墙形式出现,但院内檐墙仍作悬山.有的民居虽是白墙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翘起.如永安安贞堡;庭院的设计上,由于地形条件限制闽北民居也没有开阔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砖砌空斗砖墙作围护,外观封闭,具有鲜明的边界文化特色.[3]

2闽北传统民居装饰的特色

2.1装饰色彩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一个或一组建筑群落的外部面积三分之二的色彩基调的颜色就是这个或这组建筑群落的整体色彩.[4]在建筑艺术审美中,色彩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装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都是以原材料的原色组合搭配形成具有闽北特点的装饰色彩.青砖黑瓦、白墙褐木等原材料本来的色彩在闽北古建筑中广泛的应用.因此,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土黄色调、青灰色调和黑白色调的.保持材料原色的土黄色色调.在福建传统民居建筑中土黄色调占有较大比重.土黄色的外墙体是福建古建筑的共同特征.福建的南靖土楼、大田土堡等著名的古建筑群都是以土黄色色调为主的.由于建筑本身取材于当地的土壤,用天然的黄土做外墙,福建北部地区的古建筑也有多取材于当地的黄色土壤.这些黄色建筑区域,具有明快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如,上塭洋治地更楼墙面色都是土黄色.青灰色建筑基调是福建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色调之一.闽北传统建筑中的青砖建筑的古村落是保存完整发育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以青灰色的砖块为主要建筑材料.受文化深层次的影响是形成福建青灰色建筑的因素之一.闽北地区与江浙地区相邻,其建筑风格受徽派和江南建筑的影响较深.福建北部古村周宁洋中村、邵武以及武夷山东南部的下梅村建筑群的墙体都是以青砖砌成,墙体大部分呈现出青色,且屋顶都是以青瓦为主要材料的.闽北古建筑主要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呈现出黑白瓦白墙的色调,格调清晰简朴.建筑的色彩在审美者的感受中是具有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的.闽北古民居中青砖墙配以白灰粉墙,青瓦屋面配以古朴的土黄色等青灰色、土黄色和黑白色等色彩,整体上体现清雅简素,与闽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2装饰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刻.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以雕刻为主,但雕刻的内容不仅是为了装饰,更多地是想借助于装饰的元素,表达闽北居民寄托仕途顺遂、祈祥纳福等隐含的寓意.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题材和内容受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使建筑装饰图案的内容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有抽象纹样、花草纹饰、祥瑞动物和人物等装饰图案.闽北传统民居的抽象图纹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用简单、灵动富有张力和寓意的想象力把实物或生活中艺术实体升华为艺术美,并应用于建筑中.抽象纹样图案有云纹回纹卷草文锦文等,这些抽象纹样有的是几何形状的纹样,有的是仿生的纹样.几何纹样多用于作为隔扇门的门中心的格蕊图样,有圆形、长方形、扇形、方形等.仿生纹样主要是模仿现实中的事物形成的抽象图案和纹样,有云、水、花、草等纹样图案.闽北居民中,仿生纹样应用在木雕中的边饰上,以修饰衬托整体图案和作为一组景物的配图出现.下梅村周氏宗祠门楼就是以云纹为边框与直角线条相契合,纹理清晰朵朵相应,似花似云,给人以美观美好之感.以祥瑞神兽作为装饰图案.龙、凤、麒麟等动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所代表的吉祥之意也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意识里.因此,人们常常把具有祥瑞的龙、凤、麒麟、鹤和鹿等动物作为装饰图案雕刻和绘制在建筑中来表达广大居民的祈福祥瑞的美好愿望.如和平镇黄氏宗祠的麒麟祥瑞图,以圆形为整体设计中间雕刻一头栩栩如生的逼真形象的祥瑞麒麟,周边配边灵动飘逸的祥云纹饰.整体结构,浑然一体,画面既体现了麒麟的灵动,又使画面整体感更加饱满.花草纹饰是我国古代先民与自然长期共生中形成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装饰样式.以花草为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主要的装饰题材.闽北建筑中运用大量的花草装饰.门楼、梁枋、斗拱、门窗等木质构件中和门枕石等砖石构件中,如李氏大夫第门楼、峡阳镇民居的梁枋都是用花草纹来修饰,以花叶的婉转舒展体现建筑美感.人物装饰图案.闽北居民同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样,把驱灾纳吉寄托带具有强大法力的神话人物身上,在闽北的民居中各户人家都雕刻寓意深刻的字或图案,而通过雕刻神话人物保佑宅屋吉祥,家人安康.因此,闽北民居建筑中或多或少的都刻有福、禄、寿等美好寓意的字和神话人物.厦门村门楼的“观音送子”“魁星踢斗”图案、下梅村参军第用砖雕的“独占鳌头”、和平镇恩奎门楼上雕刻的“麻姑献寿”,还有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樵夫砖雕等.2.3装饰的手法以雕刻为主,形成三雕技术.闽北建筑装饰风格体现在丰富精巧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上.在闽北传统建筑中,三雕技术在建筑装饰应用广泛,几乎每个民居建筑中都会应用三雕作为装饰.三雕技术是闽北传统建筑装饰的主要技法,它自然地与青砖灰瓦等融合,使闽北的民居建筑在朴素淡雅中透着精致.木雕装饰在闽北建筑物中的门窗、屋脊、斗拱、飞檐等都有不同体现.闽北地区盛产杉木,木质较硬,便于工匠雕刻,自然纹理美观.传统工匠利用木雕工艺绘制成不同的图案,有花朵云纹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纹.闽北地区传统民居中木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门窗、梁架梁头和屏风屏障等设计和应用上.在我国古建筑中门窗、屏风屏障具有透风透气或隔离空间的作用.闽北的传统建筑中在室内屏风屏障几乎都采用木制结构或雕花或上色等装饰,既可以达到质感美观又可以达到温暖宜居的效果.如下梅大夫第的木雕隔断就是采用全部木制结构,以门的形式设计成折叠式结构.每扇门经过加工形成各种花格结构,方格中镶嵌着利用雕刻刀雕出的意义深刻的精美图案.木雕装饰技术在古建筑中的门窗中也都有应用.石雕技术是闽北传统民居著名的三雕技术之一,技术手法复杂多样.石雕作为闽北地区传统居民建筑的主要装饰符号之一应用于柱基和门基上、屋顶的石头结构上和庭院或厅堂上.武夷山下梅村至今还保留有具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群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中邹氏祠堂是集砖雕、石雕和木雕三雕雕刻技术和彩绘技术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石雕技术利用凿、刻、磨等手段在石材上进行雕刻图案,可分为线刻、圆雕、浮雕、透雕等种类.闽北地区石料丰富,色彩庄重,石料天然具有防潮防腐,坚固耐磨等属性,在闽北传统民居中常常用于柱础、门枕石、抱鼓石、台阶以及院落石桌围墙等建筑构件,并加以雕刻.柱础是置于柱子和台基之间的有加固防潮等作用.闽北古建筑的柱础主要有圆鼓式、基座式、莲花式等,形状有方形、圆形、八边形的,雕刻几何图样、卷草纹、莲花等线条或纹样.峡阳镇大衙和民居柱础分别圆形和八边行,在侧立面刻以不同的花纹图样,都代表吉祥美好的寓意.多用浮雕组图进行装饰门枕石,配以纹饰、花叶图案,线条流畅.有的直接用动物石雕作为守门石,动物的神态和细节雕刻得栩栩如生.下梅村民居门枕石大多都是条石形式,将裸露的表面用浮雕技法雕刻不同的图案.闽北传统民居的天井里经常会放置一些摆件比如,蓄水的水缸、石桌、石凳以及院落中的围栏等都有石雕技术的运用.砖雕图案在闽北的古建筑上内容十分丰富.我国砖雕技术产生较早,是民间的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线雕、镂雕、透雕、浮雕等手法加工制作,雕刻出的作品造型精美、图案生动、画面的立体感强.闽北砖雕技术融合了石雕加固坚硬的质感的同时也融合了木雕的柔和和平滑,呈现出特有的美感.在闽北地区的砖雕艺术主要体现在大夫第和宗族祠堂等建筑的门楼上和墙面的装饰上.根据位置不同有门楼砖雕、廊道砖雕、屋墙砖雕等.砖雕在建筑装饰分以下几类:一是门楼.在闽北的文化中很重视门楼的装饰,尤其是宗祠和大夫第的门楼,都是以砖雕为重要装饰的.门楼砖雕图案以人物故事及祥瑞神兽构成的组图为主,搭配以几何纹样与花草纹饰等,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或者象征吉祥幸福或表达人民愿望.[5]和平镇黄氏宗祠门门楼、峡阳镇百忍堂门楼都是砖雕技术.运用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手法,刻画祥瑞神兽、几何、花草等图案纹样,庄重而不沉闷.二是墙面,主要是指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墙上面.墙面用几何形状的图形,成组地镌刻或花纹或图形,其中图形的内部可根据图形的形状雕以不同的花样纹饰图案.图案的雕刻或深入或浅出或转折,并用浮雕、线雕、圆雕等技法,使图像形成高低、厚薄、明暗的变化,来增强图像的立体感和丰富感.如下梅村大夫第的墙面雕塑就是由扇形和圆形内雕刻图案或人物,砖雕的手法多样,表象手法或是象征或是隐喻,表达广大居民美好的愿望和生生不息的追求.砖雕技术和砖雕图案把闽北的风土人情融于其中,丰富了建筑的美感更能表达当地传统居民的社会意识以及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陈艳芸.闽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以闽北地区的和平古镇、峡阳镇、下梅村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7.

[3]柯培雄.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特色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29(4):67-70.

[4]吴素婷,等.福建传统民居色彩区域性研究[J].建筑学报,2017(4):105-109.

民居范文篇3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有关人类活动的事物都离不开地理条件的影响,也因此,在对于房屋的构建方面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下面,就让我们说说东北地区的房屋建造的特点。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在此居住的人们已经养成了一种能够与此相适应的生活习惯。第一,受民族因素的影响。对于房顶的建造上,每个民族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的满族人都使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个坡度较大的房顶,原因是满族人的居住地大部分都处于降雪量丰富的地区,这样的房顶建造形式有利于排雪,对于房屋的寿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第二,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在该地区中,有些地方居民不分是哪个民族,他们都将自家的房屋建成平顶式,这样的房屋能够抵抗强风的侵袭。因此,不论是三角式的房顶构造或是平顶建造,它们的形成都是为了能够在一个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发明的。除了这些,满族人喜欢将纸贴在窗外,甚至可以说就连一个地方的动物生存的场所建造都与所处的地理因素息息相关。此外,房屋的建造还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所以东北地区的房屋墙体都要比南方地区厚的多很多,过厚的墙体是为了是降低室内所受外界寒冷的影响,在该地区,墙体的建造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温暖的需求。大体上来看,由于北风的强硬和寒冷,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北面的墙体都略厚许多,一般来看,北面的墙的厚度约为45cm—50cm;南面的墙的厚度大约为40cm—42cm;山墙大多数都是由砖砌而成的,它的厚度大约为37cm—38cm。在窗户的建造方面,该地区几乎每个民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窗户都是朝南而开,侧面和北面几乎不开窗,但也有一些家庭开了一个小窗,以用来通风通气。第三,对于房屋的外观而言,因为受到气温的影响,使得墙体搭砌过厚,使房屋看起来过于厚重。第四,对于房屋的内部构造而言,“炕”——这个北方独有的且独具特色的发明建造,女真族是最早使用“炕”的,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满族人首先发明使用的。最早的时候,不论在哪,只要有房子,几乎都有一铺长炕,而后,又出现一种环炕,炕,这不只是只有满族人使用,其他各民族人都在使用,但各民族之间对于炕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也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进步。

二、体现民族文化的住居方式

建筑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物的建造正是用实践践行着文化。所以说,每个民族的建筑特征的形成都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论是地理上的,或是人文上的,都对各民族建筑特点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满族人而言,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西南为最好,所以将房间中的西屋视为最好,甚至在建房时由西向东而建,将西面的房屋视为最好的房间,这样的房间也多数有父母居住,以示爱戴尊重。所以,位于西面的“炕”,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坐的,家中来的客人多数坐在南或北面的炕,甚至不能够在西面的炕上乱放东西,假若有一些不懂规矩的客人坐了西炕,主人会十分不高兴,甚至会将他的行为认作成对自家祖宗的不尊敬。除此之外,教会也对东北地区的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满族人十分信仰萨满教,每当他们进行膜拜之时,都会将西屋作为每次活动的地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地点和场所才是圣洁的。与满族人不同的是,汉族人则是认为东面的屋子是最好的,他们将西屋用作装置一些废物,东屋是给父母们居住的地方。这样的一种差异也为东北地区的民居情况增添了一笔色彩。除此之外,汉族人会将中心的地点看做成十分珍贵的地点,这样的位置通常是用来安顿宾客或者用于人们平时活动。对于朝鲜族的人们在居住方式上的特点而言,他们通常习惯让长辈居住大的、好的房间,他们十分注重尊卑长幼的问题,这样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受我国的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此外,即使在屋内的摆设等方面也同这种思想理念息息相关。

三、彰显建筑文化的传承交融

一种建筑的形成是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它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在每个时期,人们都是在享受着老一辈人的建筑智慧,在享受享有的同时进行着改进,这样的行为不仅继承了我国的古老悠久且又极具智慧的建筑文化,而且也在此基础上实践创新。此外,东北地区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移民地点,闯关东等事件,使得许多外来民族进入东北地区,这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人们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有了显著地进步与发展。满族人——作为该地区的最早居住的人们,最早的生活方式十分落后,但随着朝鲜族人们的进入,使得满族人们开始学习“后来人”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他们的房屋的构建都在使用“后来人”的方法。在该地区居住的汉族人们,他们也是通过移民的方式来到这里,在他们到来的同时,又将中原的文化带到这里,这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生产生活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在明朝之后,众多的汉族移民都是从齐鲁一带而来,他们将手工业生产带到该地区,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移民活动为东北地区建筑、经济、文化带来了众多的良好的变化,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积极地影响。

四、结语

民居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安吉古民居(以下简称古民居),是指本县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寺庙、礼堂、楼、台、亭、阁等代表性建筑物及构件。

第三条古民居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古村风貌为前提,以保护历史村落为基础,以保护历史环境为核心,以保护院落完整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检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加、群众参与古民居保护的工作格局,建立古民居保护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动发展的机制。古民居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四条古民居受国家法律保护。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古民居,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古民居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保护与管理

第五条县文广新局负责领导、组织本县境内古民居的普查工作,县文保所负责建立古民居档案,分别确定推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各乡镇(街道)负责保护本辖区内的古民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定保护目标、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把古民居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公安、工商、文广、国土、规划与建设、旅游、林业等职能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古民居的职责。共同做好古民居保护工作,维护古民居文物管理秩序。

各乡镇(街道)要依法对本辖区内古民居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文物行政执法监察人员依法对古民居保护行使监督、检查的职能。

第七条各乡镇(街道)应当正确处理保护古民居与改善古民居居民居住条件的关系,制定本辖区的古民居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无能力管理的古民居,各乡镇(街道)拟定具体保护管理办法,并加以实施。

第八条各乡镇(街道)负责,分片、分期拆除古民居院落内增建或搭建各类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保持古民居院落格局完整;督促住户逐步改造古民居院内在原有房屋基础上修建的现代建筑,恢复历史原貌,保护古民居院落风貌完整。

第九条实行古民居保护责任制。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由文广新局与住户签订保护责任书;属文物保护点的古民居由县文保所与住户签订保护责任书;其他古民居由辖区村(社区)保护管理。

以古民居为主体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建立古民居保护专门组织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古民居较多的乡镇(街道)应支持建立民间古民居保护组织。

第十条落实古民居保护巡视制。各乡镇文化、规划与建设要按职能确定专人对古民居保护区进行巡视,对违章建设或破坏古民居的行为及时制止或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属文物保护单位的由规划与建设局会同文广新局负责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禁止进行对古民居历史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造。

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古民居保护规划的编制,明确保护范围、原则和要点,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要求,措施得力的由县人民政府进行奖励补助,对于破坏古民居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对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古民居,经批准可以按原状易地迁移集中保护。

第十三条古民居的所有者、使用者应负责古民居的消防安全,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检查、指导。

第十四条鼓励社会各界研究古民居的风貌特色、建造艺术,研究保护与建设矛盾的解决办法,做到传统风貌特色的发掘与现代“美丽乡村”个性创造的有机结合,达到“美丽乡村”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统一。

第三章维修与利用

第十五条县文广新局对全县的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负有指导、监督责任。各乡镇(街道)对本辖区内的古民居文物保护点和其他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的维修工作负有领导、监督责任。

第十六条古民居的维修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设计、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条件,并经县文广新局同意,方可从事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的设计和维修。

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对象的维修,其维修方案应报县文广新局审查批准。其他一般古民居的维修应接受县文保所的指导。

第十七条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必须作其他用途的,应经县文广新局同意报县人民政府备案,核定文物保护点,报县文保所同意,报县文广新局备案。未核定为文物保护点的古民居作其他用途的应报各乡镇(街道)同意,报县文广新局备案。

第十八条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古民居的保护维修和开发利用。

禁止一切破坏性使用古民居的行为。

县文广新局应加强对古民居开发利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四章经费

第十九条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权人为主的保护措施,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加大古民居保护的资金投入。属行政、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古民居,依据房屋保存现状,限期由使用单位投资维修保护;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由县、乡镇两级政府维修保护。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文物保护管理经费50万元,用于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程。乡镇(街道)应根据本地区古民居保护维修和财力的情况,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古民居保护和维修。

第二十条古民居的所有者、使用者应负责对其使用的古民居进行保养维修。维修经费确有困难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文广新局确定补助方案,属县文物保护点,由乡镇、街道确定补助方案,其它一般古民居由各村和社区确定补助方案。无法实施补助的向全社会推出认养保护使用制,具体根据情况确定认养协议。

第二十一条依法设立的文物保护基金,将古民居的保护与维修列为重要开支项目,鼓励民间自筹资金投入古民居维修保护利用。

第二十二条纳税人通过文广新局或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对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捐赠的,依照法律规定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三条开发、利用古民居所得收入,应主要用于对古民居的保养与维修。

第二十四条古民居保护、维修经费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财政、审计和文广新局应加强对古民居保护、维修经费的监督管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违反文物保护法行为的,由县文广新局依法处理;损坏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由文广新局责令其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第二十六条行政管理部门及国家工作人员在古民居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相关办法进行查处。

第六章附则

民居范文篇5

一、上海石库门的时代背景

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注入,租界人口迅速增多,形成最早的房地产市场。在开埠初期,上海人对于列强输入的西方建筑,虽然带有猎奇心态,但内心依旧存在对于洋枪洋炮的民族仇恨。直到“华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后,华人涌入租界,在当时人口激增情况下,外商将多余的自用屋高价出租,其中带来巨大的利润,刺激了许多洋行商人将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建筑师采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以江南传统的三合院及四合院形式构成单元平面,结合欧洲城市联排住宅的居住式样,创造了早期老式“石库门”建筑,并以某某“里”命名,这是上海里弄建筑的开端,同时是中西方建筑最早的融合。在折衷主义影响下,“中西合璧”的风格使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二、上海石库门的设计特征

里弄房是为了适应大批涌入上海的难民而建造,最早的里弄房是两层或三层的“U”型砖混结构,有中央院子或天井连接两翼。这种设计手法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庭院的特征。而里弄房有别于传统住宅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以独栋住宅而建造,而是整排为单位,并且为了采光、通风和出入,每个片区都带有弄堂,这种居民区中的小巷子,也成为上海地区独特的居住特征。里弄房的成排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式排屋的布局理念。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混合体具有折衷主义建筑的融合思想。

(一)早期老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在建造初期,即1869至1910年间,受经济所限,这一时期的石库门弄堂比较狭窄,大概在3米左右,并且不注重朝向和总支弄的区别。房屋的结构使用“立帖式”木构架,石灰粉墙围护。四面围墙将空间围合成一个独立的领地,具有传统中国的深宅大院的风范。山墙用马头山墙等。大门使用三角形、半圆形或弧形门楣,内饰西洋山花。早期的石库门建筑模仿江南民居中的仪门,挑檐下的砖雕十分精致。石库门框采用苏南或宁波一带运来的石料,屋盖在木构架上铺桁条,上铺砖望板或蝴蝶瓦。早期石库门装修风格上有明显的中国房屋的影子。早期石库门建筑大多数已经破损或被拆除,现存的有代表性建筑有1872年的兴仁里,华商于1910年左右在十六铺一代开发的绵阳里、吉祥里,以及1914年建造的位于汉口路和河南中路的兆福里。

(二)后期老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的早期建筑已无法承担上海市激增的人口需求,因此在1910至1919年间,房地产商建造石库门时做了一些改进。砖墙承重代替立帖式木结构,外墙使用清水青砖墙或清水红砖墙。后期石库门的里弄主道路被拓宽,以满足交通及消防的需要。在单元平面上,房地产商注重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居住的需求,逐步取消三开间二厢和五开间二厢的平面布局,推出二开间和单开间的平面形式。单开间不设置厢房,二开间的厢房分割成前后两间,后天井改为纵向,改善了通风和采光。门头与山墙当中的西方元素也增多了,马头山墙与荷叶山墙等减少使用,而是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柱头花式和线脚。后期老式石库门现在留存的数量比早期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东西两方面的斯文里,以及1915年翻修重建的大庆里。这些都是石库门演变的重要研究资料,但大庆里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在1995年被拆除。

(三)新式石库门

新式石库门也称为改良式石库门,建于1919至1930年间。在这一时期,上海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1931年的上海已经拥有300万居民,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人口的增长再度刺激地产业,房地产商对于石库门里弄建筑也有了进一步改良。新式石库门在建筑外观、平面布局上基本沿袭着老式石库门住宅的特点。新式石库门与老式对比,最大的区别是由两层建为三层。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了以前的砖木结构。人字木屋架机平瓦屋面替代了木桁条蝴蝶瓦屋面。居民区弄堂的宽度进一步增加,对总弄与支弄进行明确区分。弄堂规模扩大,形成小的社区街区。建筑装饰风格的西方元素日趋增多。如今的上海地区,保护相对完整的里弄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改良式石库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建业里、四明村、步高里等,这些住宅在新时期作为历史保护项目,得到了保护性再造与更新。

三、石库门里弄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上海石库门针对单一案例进行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开发卓有成效。2009年借“世博会”的影响,上海卢湾区举办“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论坛,提及目前的石库门改造的三种模式——居住改善模式、商居结合模式与商业开发模式,综合整治石库门里弄建筑的新的时代面貌。

(一)步高里

步高里总建筑面积10004平方米,有79个单元,属于法租界边缘地段,具有浓厚的中西合璧建筑特色。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红色清水砖墙饰面及别具一格的中国式牌坊形成了步高里区别于其他标准单元的特色建筑外观。1989年,步高里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耗资650万元的大规模整改工程,为房屋居住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在我国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中,步高里代表着居住改善模式的改造方向。居住改善在发达国家有不少成功的探索,比如英国的联排式住宅,致力于历史建筑改善的开发商城市亮点(UrbanSplash)在萨尔福特市整修了一处衰败的维多利亚联排式住宅——“烟囱花园”(theChimneyPotPark),推出25%加入政府支持的“首次购房计划”,销售给青年技术人员。这是发达国家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参与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运作模式,项目保证了不同收入人群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地方,追求“非排他性”的社会平等。这些价值突出、颇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必须根据历史特征评估加以妥善维护、修缮或拆除更新。步高里的改造与英国联排式住宅改造的目的和效果是一样的。

(二)建业里

建业里位于徐汇区建国西路北侧,分为东里、中里和西里三部分,包括260幢石库门房子,如今的建业里老弄堂已不复存在。建业里改造方向是高端楼盘。在20世纪90年代,建业里被上海市房产管理局点名成为“建筑式样陈旧,设备简陋,屋外空地狭窄,一般无卫生设备”的旧里。尽管建业里已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建筑、市级保护单位,但在1998年的中荷合作徐汇区58号街坊(旧房)改造规划中,建业里被划分为改造部分,西里保留并整治,东里与中里拆除,严格规定建筑高度,规划借鉴鹿特丹市规划重建局的经验,统一对旧区改造项目进行管理,设置开发公司。令人遗憾的是,建业里新建住宅的容积率利润空间不大,政府和开发商都无力实施该项目,而拆除新建的空间格局、建筑形态、户型上也较为呆板,缺乏前瞻性。直到2004年,《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将建业里列为保护建筑,应用于保护要求级别最高、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试点也从单体建筑转移到成片、成街坊的保护案例上。2008年,建业里项目被作为迎“世博600天重大工程”、上海市第一批保护整治试点项目正式开工,但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建业里的优势地段与历史价值,使老里弄的建筑功能与建筑主人通通洗牌,导致里弄原住民与开发商长达10年的冲突和博弈。迎“世博”的600天献礼使得建业里项目飞速赶工,原住民对动迁不满。项目建筑遗产保护若即若离,而开发商新建的高档别墅每平米售价高达14万元,使这一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普通人和原住民无法再次进入,宝贵的石库门历史建筑消失了,邻里相闻的里弄生活也渐行渐远。

(三)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属于商业改造模式。新天地的改造与开发是一个重大挑战,新天地北里不到2公顷的土地上,遍布着15个纵横交错的里弄,分布3万平方米的危房旧屋,其中最早的建于1911年,最晚建于1933年,它们分布在巷口、支弄或里弄深处。这种错综复杂的场景,要在密密麻麻的旧屋中建造一片公共空间,同时还要把周围建筑、历史保护遗址以及一切能为公共广场增色的建筑装饰特征保留下来,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最终在历史建筑风貌上,新天地周围划分了三个层次的保护区:核心保护、协调性保护和再开发性保护。中共一大会址作为核心保护区域,它的附近是协调性保护,在新天地的改造中,不仅一大会址的建筑风貌被完整保留,广场北面的大片老式石库门建筑也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可以说,新天地的改造成功的保护了建筑历史面貌。新天地的改造结果相当于将现代的休闲内容填充古老的石库门房子之中,经历种种困难,却很好的保护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貌。这是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改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都对未来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经验。

石库门正在消失,或者正在被改造。使用价值的逐渐丧失决定了石库门很大一部分将要被拆改,而它的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石库门住宅作为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及人文风情。弄堂在逐渐消失,人们曾经恨它的拥挤与嘈杂,如今却又爱它的松弛与生机勃勃,爱它近距离接触的氛围。对于石库门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远而又迫切的话题。上海新天地等改造实例,正属于在新的时代文化下保护旧城的探索,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在如今旧城改造如摧枯拉朽的势态下,需要制度上建立一定的保护标准,以及专业人士不断尝试改造更新,才能使石库门真正长久地保存下去。

作者:杨岚景 周越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民居范文篇6

现存的赣式古民居主要建立在明清时期,目前随着研究人员的挖掘,使很多边远地区的民居浮出水面,通过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民居被妥善的保护起来。并通过媒体、网络、旅游等形式宣传,使赣式民居文化广为流传。江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婺源、赣南等地区。目前婺源县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宗祠、清华彩虹桥、理坑村古民居3处13个点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雕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的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是婺源县明清建筑保护最为完整的村庄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而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于一体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认的赣南方形围屋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与象征。它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坞堡,也就是一种小型的城堡。据梁思成先生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建筑,在庭院围墙的四角都建有角楼,保存着古代防御性的遗风,但这种四角建楼的布置,在宋代以后已甚少。然而恰恰在此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新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高墙大院、聚族而居成为最佳选择,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因而学术界称赣南方围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另外,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分宜邓家老屋,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

二、赣式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不同的地区,古民居的特点不一样。在江西众多的民居中,具有建筑特色是天井、围屋、三雕等。首先天井是指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设路径、安石埠、置盆载种种异制。都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间尺度以间为基准,空间形态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泛空间。在南方地区采用组合式天井的较普遍,而江西古民居中的天井设计是开合式的,它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特点是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又取得丰富的光影效果。它对我国庭院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其次是围屋,它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屋占地8至10亩,大的要超过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屋往往需要5至10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客家围屋的特点是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江西古民居建筑特点再次是三雕。在众多的建筑结构和部位都有三雕,它们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副图案仿佛诉说着一个故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位于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大屋,该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楼台亭阁、桥梁、农耕鱼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戏剧类题材,极具地方特色,展现当时社会人文面貌,又包含大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这些门、楼、阁、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围屋全貌图》、《魁星阁》、《分宜万年桥》、《华屋连薨》、《廊榭图》、《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宜春台》、《城门与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耕牧图》、《纺织图》、《捕鱼图》、《射猎图》、《入城图》、《船运图》、《挑夫图》、《船临城下》、《码头装卸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还有反映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鸟禽花树图》、《鸟兽率舞图》、《梅鹿图》、《万字锦》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围屋中极为少见。

三、赣式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虽然,在国家和省市领导的大力宣传和扶持下,民居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保护这些古民居,是如何让赣式古民居的精华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的问题。首先还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赣式古民居的文化,特别是省内各高等艺术院校及中专、高职等,相应的开设一些选修或欣赏课,除了让本地的学子了解赣式古民居的文化,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了解,进而产生兴趣并从事相应的研究。这样让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装饰设计的人员对江西古民居的产生背景、文化、特色有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通过调查,目前江西省内各高校的艺术生,对赣式古民居的了解程度极少,根本谈不上任何的认识与研究。所以非常有必要开展这一类的宣传与学习。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都来了解赣式古民居,把这一类文化推出江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可以把江西悠久的民居文化展示给游客,推动文化的交流。再次,目前已经出版的书籍以及网络对赣式古民居相关内容介绍的较少,专业设计人员或者业余兴趣爱好者查找不到相关研究内容。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已发现的赣式古民居的结构,建筑元素,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把这些精华系统完整的整理出来,通过出版社出版发行,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大力挖掘暂未被发现的古民居,使这些历史遗产早日浮出水面。

针对目前赣式古民居的现状,我们的任务非常重。为了发展江西本土的文化和经济,需要我们各界人士的积极关注和大力宣传。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赣式古民居建筑精华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元素融合,形成赣式人居文化新的特征,构筑现代赣式民居独特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王其钧著,《中国民间住宅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2]孙大章著,《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民居范文篇7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艺术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一、新疆少数民族民居的造型特征

1.新疆伊犁民居的装饰造型特征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伊犁地处新疆的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这里资源充裕,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农、牧、林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创造了独特的民居造型装饰,其特点是: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生土,辅以芦苇、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利用高台基、厚墙、平顶、厚门等形式,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居住用房通常为三间,进门一间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承担着客厅的功能,右边的暗室为次卧。在三间之外还建有贮藏室和厨廊,也有的民居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伊犁民居中的大墙面基本都朴实无华,偶尔将扶壁住线凸出以变化。但也平直挺拔无一装饰,但在窗眉、檐口、墙角柱、廊柱等地方都加以细雕精凿,借此显示自己的特色。

2.新疆吐鲁番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凹,火焰山自西而东横贯盆地中部,山前是戈壁、中部是低洼平原,南部山丘、戈壁、荒漠三种类型兼有。水资源有天山水系、火焰山水系、坎儿井水系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同时又处于格里木大沙漠之边缘,远离海洋,也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在此居住的人们用坎儿井引水灌溉,创造了片片绿洲,并利用火焰山周围高强度微红色的粘土资源创建了土拱、土墙的半地下层、二层土民居建筑,有效地抵挡了烈日高温的侵袭,同时也形成了中国西部新疆特有的土建筑民居文化。

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分为两种造型与风格:土拱平房式和土木楼房高棚架式。土拱平房式装饰风格的主要房屋集中在一起布置,房间不受日照朝向的影响,也没有某种宗教、礼仪等方面对建筑房间布局的限制。庭院内的建筑因地制宜,随经济力量和生活习惯的需要而建造,布局十分灵活而合理。一般在院落的中部或后部布置主要房间,主要房屋前的室外空间常设一宽大的土高台,供人们日常的生活、聊天使用。入口大门沿街、巷设在庭院的一角或中间,杂务间设于庭院的一侧或一角。而葡萄晾房多设于杂务间或入口大门的上部。这类民居的主要建筑和次要房间常围合成封闭式庭院。

土木楼房高棚架式装饰风格是吐鲁番民居中独特的建筑组成之一。庭院呈内向性半开敞式,由围墙和建筑围合,院内建筑主次分明,它和主房的檐廊、室内空间共同融为一体,构成了吐鲁番民居里的独特的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高棚架棚盖一般架设在房屋之间的院子上空。单独设立于主体房屋的前檐部位。高棚架四面临空,既遮阳又通风,它高而宽敞,无论太阳在何方向,也都能留下一片阴凉的天地,高棚架给吐鲁番民居的建筑造型艺术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柱廊是吐鲁番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柱廊一般位于建筑的二层,是户外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当地基本不下雨,屋面无需排水,居住建筑中大量的错层、半错层土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土建筑外廊空间。

吐鲁番的民居建筑是一种不受宗教礼仪限制的民居土建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营造的一种氛围空间。这里的民居不但延袭了1500多年前交河、高昌古城的土建筑文化历史,而且经过长期的改造和修缮,使之成为了更符合现代人居住环境要求的建筑。

3.新疆喀什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喀什位于新疆的西南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淇。它历史悠久,古称“疏勒”,这里既是我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也是较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综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按地形和宅基地形状自由灵活布局,不讲求对称和中轴线,以客厅为主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卧室、厨房等附属用房。由于喀什地区地形高低的变化,主次房间高度不一,形成了建筑体型轮廊的高低错落。当地居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多把二、三层房间向外悬挑扩大,或在巷道上搭建过街楼,并在屋顶围立栏杆形成屋顶院落。民居的装饰重点是庭院的外廊和客厅室内,外廊是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因此外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支撑外廊的柱子分为柱头、柱身、柱裙三部分,两柱中间为双拱,卷角部作透空花饰,双拱卷中间悬吊木雕石榴。以“阿以旺”“阿克赛”为中心的户外场所及外廊布局,形成宅院的内向性格。轻外部环境而重室内装饰,外廊、顶棚、门窗,多用木雕,饰以藻井和色彩艳丽的彩画。装饰手法细腻,内容丰富。

二、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技巧特征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多元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特征在融合了其他民族装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以木雕、石膏雕花、彩绘、刻花砖、拼花等多种元素的装饰习俗。装饰纹饰美观、结构精巧、变化无穷,以几何图形、植物、花卉以及维吾尔书法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主,如巴旦木、石榴、石榴花。体现出本民族在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需要和民族审美情趣上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居装饰艺术特征。

1.木雕装饰。木雕是喀什民居的重要装饰手段,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木雕的处理手法有花带、组花、透雕、贴雕等。花带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为多,以中断、交错等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图案缜密,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题材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等为主。刀法的表现方式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刀法。浅浮雕的特点是图案性强。透雕是将木板上的花纹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形成透空,以虚面烘托图案。花纹的表面可呈平面,可呈起伏,效果玲珑秀丽。贴雕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板上,形成浅浮雕状;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木雕装饰多用材料本色或略加素色,也有用彩色装饰的。木雕装饰,应用广泛、装饰性强,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它可以使建筑装饰凸现出来。

2.石膏雕花装饰。通常有石膏组花、石膏花带、镂空石膏花等形式。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有圆形、拱券形、多边形。拱券纹饰是以明确的中轴线作对称性花纹或以铭文美术字为主题,由花卉、蔓藤、卷草等组成密集复杂重叠交错的对称图案。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边框陪衬,看上去像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石膏花带是用各种几何图案、植物花卉或两者并用构成,按二方连续方式并列、重复、循环、交错等纹饰手法组合,造型完美、主次分明。镂空石膏花饰,不仅用在室外的装饰柱、外墙,也用于室内的窗眉、壁龛等处。石膏雕花使用的颜色大多是石膏本色,它玲珑空透、轻盈洁白、典雅绚丽。石膏组花和石膏花带,无论是几何图形、经文图案或是花卉草藤,都是以纹饰的形态表现。石膏雕花纹饰刀法细腻流畅、刚健清晰,高低、重叠、交错、起伏,有强烈的立体感、质感,在阴影下给人素雅明丽、清爽宜人的美感,更增添了纹饰艺术的感染力。彩画多用于客厅和外廊的顶棚边缘,外廊檐下。花纹题材多种多样,有时也和木雕一起使用。

3.砖饰。砖饰也就是所说的拼花砖工艺,是指经过锯、切、打磨后的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装饰门柱、门洞壁面和门斗的檐等部位。砖饰有拼砌砖花饰、异型砖、砖雕、透空雕花砖等几种,其中异型砖是拼花砖的主要构件,有方形、长方形、半圆、三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梭形、S形等,多达数十种。拼砌的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如:八角形、八瓣菱形、人字甲形等。维吾尔族工匠以高超的技艺,用砖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和花饰,在光影衬托下,精致的砖花图案,显得十分雅致,富于层次性。过去拼花砖主要用在装饰清真寺等宗教公共建筑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程序复杂的拼花砖也普遍成为民居的装饰,因为它不带宗教色彩,仅为一个拼花装饰,成为新疆民居装饰的普遍材料,这种装饰手法获得十分优异的艺术效果。南疆的米黄色砖制作的拼花砖饰和花带装饰效果是新疆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

三、深刻体现新疆文化的鲜明特征

民居范文篇8

《*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为认真落实省委*次全会和市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新民居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制定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新建改造农民新居为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生活居住方式,建设具有现代特色、方便农民、经济实用的新型住房;立足节约用地,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坚持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把全市农村建设改造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农村实施新民居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原则。建设农村新民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通过政策支持,市场促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环境。

(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新民居建设与村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与“空心村”改造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相结合。村庄建设、改造既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习俗,又经济、适用、安全、环保。

(三)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原则。根据村庄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新建或改造思路,不加重农民负担。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多户多型,避免千村一面、千户一型,满足不同村庄、不同收入阶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四)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区域后偏僻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确保农村和谐建设,稳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2年,力争全市建设农村新民居示范村220个,改造旧村450个,确保15%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通过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改造提供典型示范,带动全市农村住宅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环省会、环县城周边和沿国道、沿高速公路两侧村庄是新民居建设改造重点区域,全市力争到2012年“两环”、“两沿”区域村庄新民居建设改造面达到30%以上。

2009年全市新民居建设、改造村庄180个,其中藁城、鹿泉、正定、栾城“1+4”组团县要建成一批体现现代新民居特色的示范村;其它县每县建成2—3个示范村。全市每个村庄要建成几个体现区域特点、适应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样板房。

四、建设改造规范

按照*省建设厅《*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要求,参照燕赵新民居百套优秀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新民居建设和改造。

(一)示范村庄选择要求

1.基础条件。群众热情高,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情稳定,班子团结,基础条件好。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表决通过。

2.重点范围。107、307、308国道、石闫公路(*市至温塘段)两侧可视村庄,京石、石太高速公路两侧可视村庄,省城三环路以外可视村庄,18个县城驻地镇建设规划区以外可视村庄。

(二)样板房选择要求

1.农户自愿。样板房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家庭、不同地域、不同使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使样板房建设的成本和标准能够适应不同阶层的实际情况。

2.符合防灾减灾要求。样板房选址要避开抗震不良场地、地震活断层影响地段和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三)建设改造技术要求

1.规划布局要求。符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集中紧凑,居住、出行方便,鼓励建设二层或多层住宅楼。街坊低层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高于1.1。样板房选址尽量利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房的翻建、改建,或选用村内空闲地、废弃地。

2.院落布局要求。院落内建筑平面布局与库房、农用车辆停放场地以及花草树木、沼气等布局安排合理,配置给水、排水、供电、电话、网线、有线电视等管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畅便捷,洁污分开。

3.建筑设计及外观要求。样板房户套面积适当,结构新颖、成本低廉,材料选配经济,就近就地取材。住宅外观设计美观,符合地方区域特色,体现时代感。建筑设计水平较高,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同步应用,符合抗震要求。

4.建筑节能要求。充分考虑沼气、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冬季保温热效高,符合抗震、节地、节能等要求,参考借鉴CL建筑体系。

5.旧民居改造要求。临近国道和高速公路两侧住宅,平屋顶改为坡屋顶,统一选用单坡或双坡或四坡形式,立面美化,建筑周围绿化,坡屋顶主色调为红色。

五、主要支持政策及确认办法

(一)支持政策

1.实施新民居建设、改造的村庄,经申请批准后,由市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给予贷款支持,市财政给予适当贷款贴息补助。

2.将新民居建设中村内街道整治、绿化、环境卫生、饮水、排污等公益事业建设内容,纳入农村“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奖补范围。

3.认真落实省财政下拨的扶持新民居建设改造专项资金,市、县按要求予以配套,重点用于新民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

4.新民居建设中需要缴纳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电力增容费,予以免除。

5.整村易地建设的村庄需要占用土地的,经批准可列入当年征地指标计划。

6.列入新民居建设计划的示范村,村民贷款建设的房屋,准予办理房产证,由县级政府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7.对验收合格的新民居建设改造示范村,根据投资规模,给予每村一定数额的奖励补助。奖补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按照先建后补原则,根据示范村建设改造进度,逐年支持到位。

(二)确认办法

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按项目进行管理,实行逐级申报制,每年年初申报确定年度示范村建设计划。符合申报条件的村庄,按下列程序申报、确认。

1.村党支部、村委会向当地乡镇政府提出列为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申请,填报申请表,并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同意等相关证明材料。

2.乡镇政府审查合格后,报县(市)、区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实确认。确认后,由县(市)、区规划建设部门组织对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进行规划。

3.实施新民居建设改造的村庄,按照规划制定具体建设方案。方案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通过乡镇政府报县(市)、区政府审批。

4.县(市)、区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示范村名单,统一报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

5.市、县财政贷款贴息,按照规划建设时间和建设贷款额度,逐年分期拨付到位。

6.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县(市)、区农村新民居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验收,达到规定时间、进度要求的,兑现奖补资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新民居建设改造工作开展,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市政府分管建设工作和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市委农工委、市建设局、市文明办、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电业局、市交通局、市地震局、市金融办、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广播电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委,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制定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计划,审核安排新民居建设资金的使用,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并配合市考核办对各县(市)、区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进行考核等。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组、统计资料组、建设指导组、规划指导组和督导检查组,分别设在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专人专抓,确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引导。积极探索新民居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村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新民居示范村的建设、改造和样板户建设。整合现有涉农部门资金,集中倾斜支持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法人参与农村新民居建设改造。支持有资质的公司竞争、承包新民居建设改造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广泛进行宣传,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改造居住条件和环境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广泛关注、多方倾力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民居范文篇9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是一个中强地震频发的地区,近代和现代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自1989年以来,已先后发生5次破坏性地震,造成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4亿多元。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民居抗震防灾能力仍较弱,广大群众防震保安意识不强,抗震设防管理队伍不健全,抗震设计缺乏标准,防震保安工程经费投入不足,农民自建房基本不设防。特别是地震多发区的农村民居抗震设计标准低、条件差,抗震防震能力弱,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民生的大事、为民谋利的实事,势在必行,势必早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工作责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措施,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紧抓实抓好,创造性地做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技,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增强广大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区县(自治县)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风俗民情等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二是经济实用、抗震安全的原则。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和引导农民新建或改扩建抗震性能好、造价合理的房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三是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与实施“千百工程”和农村康居工程结合起来,促进农村面貌的整体改善。四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

(三)总体目标。通过分片区对全市不同区域农村民房基础资料调查,开展农村民居实用化抗震技术研究,编制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技术措施和种类齐全的建造、加固图集。以遭受6级左右地震房屋不倒塌为目标,以实施“千百工程”为契机,以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为载体,建设一定数量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农村技工培训、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建立起符合重庆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农民新建、改造、加固住房优先考虑抗震问题的社会氛围。

三、明确任务,引导扶持,扎实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本着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引导扶持、有序推进的思路,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各区县(自治县)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并纳入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时序和保障措施,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发展要求,切忌大拆大建。

(二)加强村镇建设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抗震设防管理。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加强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管理机制和办法。一是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时须增加抗震设防要求等内容,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有条件的村镇可编制抗震防灾专业规划。二是村镇建设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如给排水设施、乡镇级道路、中小学校、乡镇企业用房等)、统一建设或改造的农村民居工程必须严格按照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设计和施工。三是对村民自行建设和改造的房屋,要充分利用建设好的村镇抗震示范点(户),积极引导村民采用简便有效的抗震技术措施。

(三)加强民居抗震技术实用化研究开发。建设、地震等部门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实际,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力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技术实用化研究,制定农村民居建设技术标准、指南,编制适合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和种类齐全的农村民居设计图集,总结简易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民。地震部门要大力开展农村地震环境与地震活动、地震监测与预报、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小区划的研究,为农村民居工程建设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和目标提供依据。科技部门要增加农村地区防震减灾科技经费,加强农村民居抗震技术实用化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

(四)组织农村建筑技工防震抗震技术培训。各区县(自治县)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建筑技工培训计划,通过组织培训班、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将抗震设防的具体要求和抗震技术纳入培训内容,普及与推广简便有效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有计划培养一批掌握民居防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农村建筑技工。

(五)建立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机构。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依托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和国有土地利用管理体系等基层组织资源,明确村镇建设助理员兼作防震减灾助理员,充实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队伍。二是要建立技术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鼓励有建筑、规划、防灾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农村,逐步形成长期发挥作用的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

(六)组织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示范引导是确保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有效途径。各区县(自治县)特别是三峡库区和地震多发区要结合“千百工程”和农村康居工程的实施,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方,采取示范区、示范村和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实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要新建、改建和加固一批安全适用且对周围农民有吸引力的样板民居,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农村民居工程的全面实施。

四、强化保障措施,严格考核,形成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加强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建设、地震、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农业、国土、科技、物价、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组织领导并统筹协调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建委负责同志担任。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指定相应的机构,负责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的具体工作,落实专(兼)职人员,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二)严格考核,确保落实。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要深入开展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的各项工作。建设、地震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助各区县(自治县)制订实施方案和抓好示范工程,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国土等部门要整合宅基地使用、征地安置、移民搬迁、扶贫救灾和对口帮扶等方面政策,减免相关税费,为拓宽农民建房资金渠道创造条件;物价、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清理农民建房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建房负担;科技部门要开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科技攻关的绿色通道,加大支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实用化研究与推广。

民居范文篇10

一、*市推进李庄示范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市委认为,推进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广大农民盼望已久的美好愿景。对此,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措施,成立领导小组推进新民居建设,加大领导力度督办示范村工程。

1、深入调研,反复比选,把“四有”作为选址定村的标准。*市把选址作为推进示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对全市615个村进行摸底,反复对比,多方论证,最终确定米各庄镇李庄村为新民居示范村。李庄村距离米各庄镇1.5公里,共有1712人,467户,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建房区面积0.82平方公里。选择李庄村作为示范村,是因为这个村具备“四有”标准:一是有过硬班子。全村30名党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强。党支部书记马增社是河北奥丰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多次捐资建设村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是一个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村干部。二是有经济实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汽车配件和保温材料成了李庄村的特色产业,全村93%的家庭经营工商业,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1家。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三是有集中联片的空地。由于村民比较富裕,投资建房的欲望比较强,有的到城市买楼房,有的到村边建新房,而村庄中心存留了大量的破旧民宅,这些民房大都无人居住,与此相邻还有一片坟地,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建设新民居示范村可以和“空心村”改造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有科学长远的规划。2005年,村投资10万元,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2005年被*市评为文明生态村。几年来,村里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新民房和公共设施,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正好与村庄第一期规划相衔接。

2、因势利导,算账比较,把“节地、节能、抗震”的规划图变为施工图。新民居一次性投入较高,每户主体造价13万元,比自建房增加3到5万元成本,因此,有的农民对新民居不够认同。对此,他们着眼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民算了“四笔账”。一是算全局账——节地。按李庄村现在规划的样板房计算,单体占地189平方米,加上街道、中心绿地,单体平均占地O.55亩。全村467户需占地256.8亩,最多不过300亩,而目前,李庄村占地1009亩,村庄三期建设规划全部实现后,可节省土地709亩。节省的土地,按规划用于建设公园、公共设施和村庄绿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二是算长远账——省钱。农村现有民房一般居住周期为20至30年,每代人都要翻建一次。而样板房建设采用CL建筑体系、中空玻璃、地板采暖、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节能材料,居住周期至少100年,无需重复建设。从长远看,农民的生活实现了绿色环保节能,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既经济又实用。三是算眼前账——省心。政府为村民有计划、有组织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监理,保质保量,居住放心。而村民自己建造新房,需要一年时间,既费尽精力,又耽误生产经营。四是算安全账——放心。新民居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提高了房屋抗震标准。房屋外墙和坡顶使用CL体系,取代了传统的粘土砖瓦,比农民自建房至少提高2—3个抗震等级,能防御7至8级地震。通过算账比较,村民对新民居的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参与热情更加高涨。不少村民高兴地说,“新民居就是新生活,一次性投入,几代人受益。”许多没有参加一期工程的村民,急着找村干部参加二期样板房建设工程,日前,二期工程巳列入议事日程。

3、开门设计,集中民智,把农民最满意的户型方案挑选出来、设计出来。为推动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健康发展,省直有关部门下发了《燕赵新民居》图集,收录了100套新民居户型设计方案。为让村民挑出最满意的户型,隹上最舒适的房子,设计方案须得到最大多数村民的认同。他们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为村民讲解图集。对于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的村民,看图集好似看“天书”。对此,市建设局的专业技术干部一边展示效果图,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每一套方案的设计理念、居室结构和实用性能。他们为村民当“翻译”,不厌其烦地释疑解惑。农民在与专家的真诚互动中,接受了科学的住宅设计理念。二是让村民选定方案。在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的基础上,利用“排除法”进行初选。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从100套方案中初选了9套户型方案。之后,他们又组织60户村民详细对比9套方案,通过投票,选定了其中两套户型作为示范村的户型设计方案。三是按村民意愿修改。聘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按村民意见对这两套户型方案进行了局部修改。增添了车库,满足了车主的愿望;一楼增添了土炕,满足了北方人爱睡热炕头的习惯。考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建筑材料上,提供了CL建筑体系、砼砌块保温处理两种设计方案,供村民选择。同时,他们根据村民的反映,把原来的坟地规划成了中心花园绿地。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几经专家修改,示范区内的样板房布局为联排独院式,统一供水电暖,达到了设计规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点突出的要求,满足了不同层次村民的需要。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纳了村民的意见,充分尊重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赞誉,为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出实招,用良策,把拆迁可能引发的矛盾化解在萌芽。拆房难,迁坟更难,要做到和谐拆迁更是难上加难。对此,他们动真情、出实招、用良策,破解了拆迁难题。一是针对迁坟问题,建设全村公墓。由于风俗传统,李庄村中央存有400多个坟头,其中,样板房规划区内就有300多个,这些坟头分属村中的几个大姓家族。为了节约耕地、保证工期,党支部研究决定,将村外一块80亩的荒滩地作为村公墓,统一组织、统一迁坟;规定三代以上的祖辈不再保留坟头;为每个坟主提供一个迁坟用的简易木箱。得知这一消息后,村民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建新民居跟自己没关系不愿迁,有的认为迁祖坟会坏风水不能迁,还有的认为要自选坟地、自选“吉日”不能说迁就迁。对此,村干部分头行动,千方百计做通了村里几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工作,取得了几位族长的支持,由各族长做本家族的工作。同时,党支部书记马增社第一个将祖坟迁到公墓,在他的感召下全村党员先后将自家祖坟迁进了公墓。为了防止个别村民听信风水先生的“吉言”,延误工期,马增社又找到当地知名的风水先生,对他动之以情、晓以利害,希望他能顾全大局,做正面工作。风水先生被马书记的真情所动,当即表示全力配合。按当地风俗,许多村民在迁坟时都要请这位风水先生算一算黄道吉日,风水先生都把时间选在了预定的时间之内,保证了拆迁工期。二是针对拆房问题,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新民居规划区内有70户旧房需要拆迁,而回迁只有60户。对此,村“两委”研究决定,房主自行拆除旧房,村里以每平方米25元的价格回购地皮;鼓励和引导村民进行房屋调换或差价补偿。经过村干部反复协调和民间协商,不能回迁户与回迁户签订了房屋置换或补偿协议;村委会与拆迁户逐一签订了拆迁协议。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仅用15天时间,就拆迁了规划区内的300多间房屋、300多个坟头,清理平整27588平方米土地,没有出现一起矛盾纠纷。4月16日李庄村如期举行了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

二、对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把政府推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李庄村的实践我们感到,一方面,广大农村已经具备了新民居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强烈

的愿望,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到新民居建设上来,就能够用新民居建设这个抓手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建设新民居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

术,对于传统的农村住房建设又是一场革命,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束缚,新生事物在初始阶段往往不被农民群众认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推动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各地各部

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除模糊认识,加大推动力度。要克服等待观望思想,早谋划、早启动、让农民早受益;要克服要政策、要资金的思想,积极主动、以我为主地加以推进;要克服畏难情绪,和农民群众掰着指头算一算账,与传统民房反复比较,把新民居节地、节能、抗震的好处讲清楚,提高他们对新民居的认知程度,增强参加新民居建设的自觉性。要切实加强对示范村示范户的帮助指导,积极协调解决示范单位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示范村示范户的好做法,边建设、边示范,边推广,推动面上整

体工作的开展。

第二,要把尊重农民意愿渗透到新民居建设的各个环节。李庄村的实践说明,要把新民居建设这件好事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必须强调,农民是新民居的主人,是新民居建设的主体。选择示范村、示范户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让富裕起来的村作示范村,让富裕起来的户作示范户。具备整体推进条件的村,就集中联片建设新民居;暂不具备条件的村,就在规划区内以户为单位建设样板房。拆迁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切实维护好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做到文明拆迁、和谐拆迁。选择户型方案时,既要体现城市现代生活理念,又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

第三,要把有关资金向示范村示范户倾斜。我们在*市调研时,干部群众反映,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推高了样板房建设成本。一方面,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按照规定标准,样板房要使用CL建筑体系、中空玻璃、地板采暖、沼气池、太阳能等,提高了一次性建设成本。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工时费提高,仅钢材价格就由去年的3600元/吨上涨至5650元/吨,工时费也由去年的50元上涨至80元。由于建设成本大幅增加,造成部分农户经济压力较大。建议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支持新民居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把有关资金向示范村、示范户倾斜,使示范村、示范户按规定标准建设新民居,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省新民居建设。

第四,要把编制村庄规划作为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龙头。有一个科学长远的村庄建设规划,是李庄村被筛选为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重要条件,也是顺利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要基础。据调查,目前全省5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没有村庄建设规划,这已经成为制约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大障碍。要把科学规划放在新民居建设的首位,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农村产业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产业发展区。各级政府要尽快安排资金支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帮助和指导,为推进新民居建设奠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