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8:18:01

敏捷

敏捷范文篇1

1敏捷营销的提出

敏捷营销是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营销环境中,以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更准确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表现。从市场信息采集、产品改进与开发、营销策略调整及实施,到顾客跟踪服务和顾客抱怨处理等各环节,企业都能动态灵活、经济快捷地做出响应。敏捷营销具有灵敏反应、快捷执行、针对性服务、系统化运作等特征,要求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各项功能更富有柔性和针对性,运作更快捷,配合更协调。也就是说企业营销活动必须对动态的市场环境保持高度敏感,必须快速准确地识别市场机会与威胁、竞争对手的动向、分销渠道的冲突、顾客的需求与抱怨等相关信息,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2企业实施敏捷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2.1企业实施敏捷营销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往往只能接受基本“凑合”的产品,消费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同质性。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消费品已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特征明显,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人们通常会挑选自己的“最爱”,人们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别是在当今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更加明显,极力寻求与众不同的差异和独树一帜的刺激,总想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企业实施敏捷营销,抢先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有利于争取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选择。

2.2企业实施敏捷营销是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速度”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决定因素,谁能抢先捕捉市场机会推出产品,谁能率先洞察市场变化调整策略,谁就能在竞争中有所作为。敏捷营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敏捷性,所强调的重点是快速的市场响应。企业实施敏捷营销,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抢占市场先机,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3企业实施敏捷营销是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口碑

伊曼纽尔•罗森在其畅销书《TheAnatomyofBuzz:HowtoCreateWord-of-mouthMarketing》中提到,一个朋友的真心推荐远胜过10个广告和20次生硬的推销,口碑营销是一种花费低廉却非常有效的营销方式。美国《新闻周刊》称:“口碑是文化和商务传送带上的润滑剂,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品质赢得口碑,口碑造就市场。这里的品质不仅仅包括产品的品质,还包括服务的品质。在营销实践中,企业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肯定不出问题,但应该能做到快捷圆满地解决相关问题而赢得良好的口碑。企业实施敏捷营销,在顾客购买使用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快速跟进,高质量地解决相关问题,往往能在顾客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从而赢得良好的口碑。

3企业实施敏捷营销存在的问题

3.1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实施敏捷营销的企业文化

敏捷营销要求企业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快速、敏捷、高度集中的观念应深入人心,企业员工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到行动上,指导自己的言行,使全公司上下行动一致。然而,建立敏捷的企业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敏捷营销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要建立敏捷营销的企业文化需要敏捷营销的理论指导,但是在我国,现在对敏捷营销的系统化研究才刚刚开始,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敏捷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但如何有效地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建立敏捷企业文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3.2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实施敏捷营销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敏捷营销的所有环节都是以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依托的。但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企业敏捷营销的实施。具体表现为:许多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投入不足,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网络信息系统,但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去采集和分析市场信息,还是按照以前的老方法收集信息,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3.3企业的执行力度不够

敏捷营销要求在企业内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提高上传下达的速度,这就对企业的执行力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不少企业中经常出现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敏捷营销的执行速度,使企业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敏捷营销归根结底要由企业的员工来实施,企业员工如果缺乏主人翁精神,不能把工作落实到位,工作不积极主动,能拖就拖,敏捷营销将难以实现。

3.4敏捷供应、敏捷制造的技术制约

敏捷营销的实施还需要企业建立敏捷的供应系统和制造系统,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多年,但在企业营销实践中的运用还不够成熟。

4企业实施敏捷营销的策略要点

4.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实施敏捷营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收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企业的内部信息,包括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的产品信息、企业的价格信息和售后服务信息等;二是企业的外部信息,包括外部环境信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竞争对手的信息、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分销渠道的信息等。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是对信息收集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加以分析和处理,转化为决策管理信息。

4.2建立敏捷的产品开发机制

建立敏捷的产品开发机制,实现敏捷设计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虚拟技术模拟产品开发,综合运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交互环境,对从产品概念形成、设计、试制到制造工艺编制等全过程进行模拟实现。组织方式可由从事产品设计、分析、仿真、制造和支持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虚拟”产品设计小组,通过网络合作进行工作。实行敏捷设计应尽可能采用并行的、面向顾客的开发流程,以加快开发速度,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体现市场快速响应的特点。同时,产品开发活动始终以顾客为导向,收敛于市场需求,保证产品的适销对路。

4.3提高分销渠道及管理的敏捷性

提高分销渠道及管理的敏捷性关键有4点:一是在物流方面,可积极利用快捷的第三方物流机构,提高配送速度,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时间。二是设计分销渠道时要保证渠道的可控性,使企业能强有力地控制和引导分销渠道成员,特别是零售终端的业务操作,保证顾客满意的指导方针能贯彻至零售终端。三是建立完善分销渠道冲突的预警机制。要预防冲突的发生和冲突的恶性转化,就必须建立渠道冲突的预警机制,适时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警惕恶性渠道冲突的发生,将渠道冲突抑制在最低限度。要建立渠道冲突预警机制,渠道信息的收集是首要的环节,信息采集的来源主要包括:制造商派往各地区的销售管理人员、市场监察部门、经销商会议、专家小组等。四是解决分销渠道冲突时要稳、准、狠。稳,就是要谨慎、稳妥,保证渠道的安全。准,就是要弄清楚冲突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切实可行。狠,就是要做到惩处有力,确保渠道政策的刚性。

4.4建立敏捷的定价系统

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敏捷的定价系统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机动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快速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当竞争者的价格变动时,企业应及时权衡竞争者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快速做出响应;当企业产品的价格缺乏竞争优势时,企业应先于竞争者调整价格争夺市场。

敏捷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敏捷制造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14~15

Rick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2~27

Rick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1998,34(6):102~107

HenryLau,TheNewRoleofIntranet/InternetTechnologyfor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th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张曙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Enterprise-wideNetworkingforManufacturing,Computerind.Engng1998vol35: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OnNetwork-basedAgileManufacturing

YanJunqi,NiYanrong,MaDengzhe

敏捷范文篇3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不同的协作模式对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布有不同的要求。Jonah等(2003)认为在由供应商与采购商构成的供应链中,QR和ECR模式下,采购商应具有比供应商更大的权力;VMI模式下,供应商更加贴近最终用户,是价格和质量的受益者,而且可以获得更多回报;在CPFR模式下,两方应实力相当,相互合作,都不能单方面向对方施加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既成事实,因此,选择何种协作模式要基于实际的供应链权力结构特点,超越现有权力结构的容纳范围,供应链协作很难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协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让渡与迁移。生产特点与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管理协作模式大多都是由制造商-零售商这一段供应链发起,然后被制造商迁移到更为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一段。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要根据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进行选择。通常,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型和流程型两类。相对于离散行业,流程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为上端的流程企业,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周期较长。这种状况导致流程行业的供应链呈现一种“推式”而不是“拉式”的过程,缺乏对短期需求的敏捷性,并且要保有大量的库存。

需要保持大批量或连续生产,以减少成本。这也是流程行业不同于离散行业之处。许多在离散行业适用的协作模式,对于流程行业根本不适用。如VMI,这种协作模式更适合生产周期较短、订货频繁的行业,在流程行业采用VMI需要慎重考虑。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中长期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对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流程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一旦运作起来,一般情况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更加准确的中长期的需求预测。

流程行业更倾向于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信息的共享上,还应相互协调计划,实现供应链企业联盟的同步化。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尽管单个流程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上可能要高于离散型企业,其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明显落后于离散行业。现有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在离散行业的应用程度要远远大于流程行业。具有协同预测和计划优势的CPFR模式,在流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

支持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作模式

(一)VMI

VMI是一种将权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协作方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在不加扭曲的决策信息指导下对需求进行灵活响应。理想的VMI协作模式是由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构成的,供应商要具备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分销商管理等诸多能力,因而具有信息和权力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实行该模式。但实际当中,相当多的以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采购商权力的客观存在,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权力的转移。例如,许多知名的计算机和家电公司,将其零部件以供应商的名义放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仓库之中。这些企业根据销售信息产生需求计划,然后将需求计划下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供应商的情况为其制定安全库存。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采购商和第三方物流中心提供的当前库存量、需求预测量和安全库存水平来进行补货决策。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并没有为其换来相当的信息与权力,采购商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

作为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成熟的管理思想,VMI得到众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宝洁(P&G)与沃尔玛(Wal-Mart)的合作是实施VMI的先驱。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如Dell,HP等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国内企业如联想、海尔、美的等也纷纷导入VMI模式。值得注意的是,VMI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协作模式,它更适用于高频率小批量生产的行业企业,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流程行业来讲,VMI要慎用。

(二)CPFR

在QR与ECR模式中,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共享销售数据,来实现迅速补货或滞销品削减等功能,但是,在销售预测方面,两者是独自进行的。由于各经济主体利益和地位的不一致,加上经验积累不同,各企业所做出的预测往往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企业的经营损失和无效管理。如果供应链各企业在能力集成的基础上,共同作出预测,则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CPFR提倡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交换,而要深入到象预测信息和计划信息这样的知识交换。尽管CPFR适用的行业很广泛,但是,这种近乎理想的协作模式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信息共享和权力结构就是很难逾越的两道屏障。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是,预测与计划信息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双方来讲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是推行CPFR的障碍之一。另外,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企业之间多数不能实现权力平等。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CPFR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例如服装、汽车和高科技行业。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采用CPFR的用户当中,有67%的用户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56%的用户降低了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CPFR的行业适用性较广。不仅适用于离散行业,而且可以运用于流程行业。

本文从信息共享、权力结构和生产特点三个维度,对支持敏捷供应链的几种协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重点讨论了VMI与CPFR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由讨论可以得出,企业在选择协作模式时,应该基于供应链的权力结构,根据自身生产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共享信息范围。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雷小清.供应链的敏捷化原则和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3

4.姚余梁.变化的供应链管理,不变的信息共享.中国电子商务,2002

敏捷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型;实施策略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润滑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4)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传播、共享和应用的前提是供应链成员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可以共享,哪些知识应该保密。对于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在联盟企业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获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对于保密的知识应建立知识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防止知识泄密,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敏捷范文篇5

1敏捷方法的应用优势和挑战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当前比较流行的用于应对快速变化需求的软件开发能力,它的核心是人,是一种遵循迭代和循序渐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应用时程序员与业务专家之间存在紧密协作关系和直接沟通渠道,还拥有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它更多的是强调软件项目中组织团队的合作,从而有效提高了软件项目开发的效率,更能满足当下快速发展的项目开发体量大、工期紧等现实需求。

1.1优势

从软件工程敏捷开发方法自身看,分为思想、原则、流程、方法、工具、实施等,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等软件开发模式的一种良好的阐释。比如,在SaaS开发模式下,产品一旦就能立刻部署到企业内部服务器上,用户随即就可以使用本软件的服务。和原有包装盒软件产品相比,SaaS开发模式下的软件迭代以及交付速度要快得多、并且软件交付成本几乎为零,大大降低了软件迭代、缺陷修复的成本,使软件产品持续交付成为现实。以往,软件工程课程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瀑布模型设置教学大纲。也就是说,在课程规划方面,大多以概念、需求分析、定义、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程测试为路线设置课程内容,实验课程将会穿插在理论教学当中并与后者保持同步和自然衔接,因而实验教学非常容易实施。但基于这种方法培养的人才,与业内流行的敏捷开发方法要求不符,所以将敏捷开发方法引入软件工程教学十分必要。现阶段,引入敏捷开发方法,有着如下优势:第一,以小团队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可赋予学生充分参与实践的机会;第二,趣味性、参与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无团队领导且强调自我管理,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有助于增强软件专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第四,关注工作产品的自身价值,学生可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更能增强个人的软件开发与测试能力。

1.2挑战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将敏捷开发方法引入软件工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这一过程也为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挑战。敏捷方法的重点在于快速迭代,迭代周期大多为2-4周/次,若仅让学生完成单个迭代实验不利于学生理解该模式,只有让他们在学期内完成3-4个迭代并交付多个版本,才能较为完整地践行开发的敏捷过程。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若要完成多个迭代,则难以保证实验设计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二者的不同步也将阻碍软件工程的实验成效。

2基于敏捷方法的软件工程实验设计与实施

传统的实验环境是基于瀑布模型建设的,它并不能满足敏捷方法的实际要求。比如,基于敏捷方法,应通过UserStory(用户故事)和Productbacklog(产品待办事项集合)来描述Scrum需求;任务工作量则需要小组成员的敏捷估算扑克游戏来估算。而且,实践中,还需要基于BurndownChart即依赖燃尽图来控制实验进度,让任务帖子由“Todo”向“Inprogress”、“Testing”和“Done”等栏目转移的过程保持可控。软件工程敏捷方法的实验框架设计采用Scrum过程框架,共分为3个阶段,每一阶段设定为1个月。第1阶段为软件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信息收集、认知启动、数据流分析等工作。而第2、3阶段,对应敏捷开发的2个迭代周期,即Scrum过程模式中Sprint。在完成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把软件需求分析与需求定义、软件设计方法、持续构建与集成、单元测试、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等内容融入到软件开发与迭代过程,体现软件工程思想、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基于Scrum敏捷开发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2.1实验框架设计

现阶段,有关于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Development)即TDD、Scrum、结对编程、极限编程等敏捷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多,为基于敏捷方法的实验框架设计提供了参考。对于软件工程而言,实践性强、实验多且难度大是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只有基于有效实验才能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之间的有效融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不可或缺。在进行基于敏捷方法的软件工程实验框架设计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实践内容进行科学选定,从而保证课程的内容与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同步性。比如,以Scrum过程框架作为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敏捷方法,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软件工程理论内容教学和相关实验。那么,Scrum框架的整体设计时限为4个月,在设计时应根据前期准备、第一个迭代、第二个迭代和第三个迭代来划分框架设计的全部周期,从而保证软件开发的完整性。以每一个月为1阶段周期,以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后三个阶段为学生实践阶段。2.1.1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完成软件开发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比如,产品定义、需求分析、数据结构和数据流分析、系统框架设计以及产品计划。此时,基于敏捷方法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与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项目管理过程、软件过程、系统框架和需求工程等理论课程相对应。主要实验任务应该是建立团队、分析需求、估算工作量、定义产品、规划并设计系统架构。当然,分析基本业务流程和数据流、数据结构也可作为实验任务。实验后,应交付产品愿景、团队分工和Productbacklog。2.1.2第一个迭代所谓第一个迭代,就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有关于产品功能特性开发的第一个迭代,这是Sprint的第一个阶段。设计实验框架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基于先易后难的原则作业。因此,首个迭代较为简单,只要保证每一个Scrum环节都过一遍即可。比如,以制定Sprint计划、设计数据库、编程、进行仅限于功能测试的验收测试、开展产品Review和反思会议,完成Productbacklog维护等实验任务。在实验后,交付Springbacklog、燃尽图、会议记录和第一版产品,并提供修改后的Productbacklog。而且,实验内容应该与系统建模、计划项目、测试基本方法等理论课程进行有效衔接。2.1.3第二个迭代与第一个迭代相比,第二个迭代在实验内容上增加了单元测试和UI设计;在可选任务中增加了结对编程、重构代码、每日构建和搭建继承环境等内容;实验后的交付内容与第一个迭代相同;理论教学衔接以案例分析、代码重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和基础设施与部署等内容为主。2.1.4第三个迭代相比于前两个迭代,第三个迭代的实验应添加代码评审内容,其可选任务主要为自动化测试、缺陷分析、可测试性测试驱动开发等内容;实验后需提供最终版本的燃尽图、产品和会议记录。教学时,应与风险分析与控制、持续改进过程、团队建设沟通、产品质量分析等理论课程内容衔接。

2.2实验框架实施

敏捷范文篇6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实现企业内部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战略创新是赢得市场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也是获得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必要途径,因此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是必然之举,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应该从整体上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以此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观念较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市场营销观念已开始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中小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开始使用市场营销管理武器来武装自己,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从宏观层面上说,多数中小企业当前对市场营销管理武器认知还不够到位,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理念更新速度较慢,有的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过度偏重营销绩效,而忽视了对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提升,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管理的时候过度关注个人营销绩效,不利于核心营销团队的构建。

2.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缺乏合适的创新性人才,市场营销管理方法较落后

从当前市场发展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管理者已开始认识到实现市场营销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虽然多数中小企业已在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是从当前的成果看,还不够成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市场营销创新性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市场营销创新性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对于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有着关键性作用。

3.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发展

由于受到我国市场营销传统模式的影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还停留在随机应变的发展模式,这种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往往只利于获得短期的利润回报,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战略性市场营销管理战略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多数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广告以及传统的营销手段,缺乏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长期的营销目标,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在长期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更为广阔的竞争市场。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中小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三、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敏捷性指的是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敏捷性在市场营销中主要表现在企业可以针对实时市场情况,及时了解并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并通过市场营销管理和创新等实现中小企业营销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小企业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因此中小企业可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作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可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模式,从而最大化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绩效。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现有的市场营销模式相比,最大的特征在于实现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组织的创新构建,因为现有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过于死板,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可充分发挥其灵活应变性特征。中小企业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构建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1.建立以敏捷、灵活营销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营销管理组织

功能残缺和功能弱化的市场营销组织,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中小企业的需求和变化多样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搭建以敏捷、灵活营销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营销管理组织,确定好市场导向型营销管理组织的功能,首先应该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小企业的营销绩效和市场利润;其次,在中小企业内部协调好各类市场营销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顾客导向营销理念,打破中小企业内部传统的单向联系和各大业务部独立自主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以消费者为基础、营销部门参与、协调中小企业营销全程的循环式市场导向型营销管理组织。

2.实现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沟通

在市场导向型营销管理组织中,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并没有拥有更大的权力,它只能依靠沟通能力实现中小企业内部关系的有效协调,为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提供良好平台。在进行中小企业内部部门协调沟通的时候应充分重视信息的横向流动,实现信息交流的创新和有效沟通管道的构建,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中的营销沟通创新可以通过联席会议、联合研讨会以及联合机构的会议召开等,实现中小企业内部营销工作的有效创新沟通。

3.建设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顾客系统

顾客永远都是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重点关注对象,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将产品销售给顾客,并实现双方的满意交易,因此在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中应该重点关注顾客这一因素,可以构建完善系统的顾客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挖掘中小企业营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企业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使得营销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顾客的信息反馈和需求变化,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

4.建设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核心团队

任何一个企业的营销组织对市场的反应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因此在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中需要构建市场导向型的营销核心团队,及时把握变化迅速的市场信息,市场导向型的营销核心团队需要直接与客户接触,针对客户需求解决相关问题,这个团队往往是临时性的,能够对市场营销突发事件做出及时而最佳的营销策略。

5.建立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营销系统

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需要充分关注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盟,与中小企业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等形成一站式的核心营销系统,降低市场交易和协调成本,同时强化同行的竞争能力,构建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营销系统关键是要与中小企业分销商、供应商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及时把握各类有效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及时快捷的市场营销反应。

四、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者应树立创新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模式

是对企业营销组织模式的再造,它不仅仅是对当前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简单优化,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树立创新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坚定营销模式的革新发展,只有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企业领导者带领下,才能真正将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落实到位。

2.企业应充分重视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良好运用进行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创新,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并在此平台之上以管理信息化、信息网络、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充分重视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持续培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相关技术的资金投入,强化硬软件设备,加快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3.企业应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落实到位

员工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者,他们更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效资源,也是实现中小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重要参与主体,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内部沟通让企业员工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估计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敏捷性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注入充足的创新力,使得市场营销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

五、结语

敏捷范文篇7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14~15

Rick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2~27

Rick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1998,34(6):102~107

HenryLau,TheNewRoleofIntranet/InternetTechnologyfor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th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张曙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Enterprise-wideNetworkingforManufacturing,Computerind.Engng1998vol35: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OnNetwork-basedAgileManufacturing

YanJunqi,NiYanrong,MaDengzhe

敏捷范文篇8

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一)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教师对学生说:“无名战士为什么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地拨弄着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因为奄奄一息的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自己的心愿。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有气力把这些话说出来了。他只能通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地拨弄火柴这个动作和慢慢地数火柴的微弱声音表达自己的心愿。此时,他有多少话语要对战友说啊,可是他已经不能说出这些话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教师的这一番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并且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学生的发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1)这七根火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千万不要小看它呀。

(2)这七根火柴能够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它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千万不能损坏呀。

(3)请看清楚,这一共是七根火柴,一根也不能少了呀。

(4)我已经不行了,把这七根火柴交给部队,这任务就拜托您啦。

(5)在前进的路上,不管多和艰难,多么困苦,您可一定要完成任务啊!

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并非浅易的问题获得如此的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迅速地开动了脑筋。学生为什么能够迅速地开动脑筋呢?这是因为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情境,既促使学生迅速地思考,而又便于学生思考。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敏捷范文篇9

摘要:敏捷供应链通过整合链上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本文围绕企业如何选择适当的协作模式以构建敏捷供应链的问题,从信息共享、权力结构和生产特点三个维度,对支持敏捷供应链的几种协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重点讨论了VMI与CPFR两种模式的适用性。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1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2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3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不同的协作模式对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布有不同的要求。Jonah等(2003)认为在由供应商与采购商构成的供应链中,QR和ECR模式下,采购商应具有比供应商更大的权力;VMI模式下,供应商更加贴近最终用户,是价格和质量的受益者,而且可以获得更多回报;在CPFR模式下,两方应实力相当,相互合作,都不能单方面向对方施加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既成事实,因此,选择何种协作模式要基于实际的供应链权力结构特点,超越现有权力结构的容纳范围,供应链协作很难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协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让渡与迁移。生产特点与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管理协作模式大多都是由制造商-零售商这一段供应链发起,然后被制造商迁移到更为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一段。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要根据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进行选择。通常,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型和流程型两类。相对于离散行业,流程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为上端的流程企业,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周期较长。这种状况导致流程行业的供应链呈现一种“推式”而不是“拉式”的过程,缺乏对短期需求的敏捷性,并且要保有大量的库存。

需要保持大批量或连续生产,以减少成本。这也是流程行业不同于离散行业之处。许多在离散行业适用的协作模式,对于流程行业根本不适用。如VMI,这种协作模式更适合生产周期较短、订货频繁的行业,在流程行业采用VMI需要慎重考虑。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中长期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对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流程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一旦运作起来,一般情况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更加准确的中长期的需求预测。

流程行业更倾向于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信息的共享上,还应相互协调计划,实现供应链企业联盟的同步化。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尽管单个流程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上可能要高于离散型企业,其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明显落后于离散行业。现有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在离散行业的应用程度要远远大于流程行业。具有协同预测和计划优势的CPFR模式,在流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

4支持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作模式

(一)VMI

VMI是一种将权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协作方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在不加扭曲的决策信息指导下对需求进行灵活响应。理想的VMI协作模式是由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构成的,供应商要具备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分销商管理等诸多能力,因而具有信息和权力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实行该模式。但实际当中,相当多的以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采购商权力的客观存在,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权力的转移。例如,许多知名的计算机和家电公司,将其零部件以供应商的名义放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仓库之中。这些企业根据销售信息产生需求计划,然后将需求计划下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供应商的情况为其制定安全库存。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采购商和第三方物流中心提供的当前库存量、需求预测量和安全库存水平来进行补货决策。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并没有为其换来相当的信息与权力,采购商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

作为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成熟的管理思想,VMI得到众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宝洁(P&G)与沃尔玛(Wal-Mart)的合作是实施VMI的先驱。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如Dell,HP等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国内企业如联想、海尔、美的等也纷纷导入VMI模式。值得注意的是,VMI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协作模式,它更适用于高频率小批量生产的行业企业,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流程行业来讲,VMI要慎用。

(二)CPFR

在QR与ECR模式中,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共享销售数据,来实现迅速补货或滞销品削减等功能,但是,在销售预测方面,两者是独自进行的。由于各经济主体利益和地位的不一致,加上经验积累不同,各企业所做出的预测往往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企业的经营损失和无效管理。如果供应链各企业在能力集成的基础上,共同作出预测,则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CPFR提倡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交换,而要深入到象预测信息和计划信息这样的知识交换。尽管CPFR适用的行业很广泛,但是,这种近乎理想的协作模式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信息共享和权力结构就是很难逾越的两道屏障。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是,预测与计划信息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双方来讲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是推行CPFR的障碍之一。另外,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企业之间多数不能实现权力平等。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CPFR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例如服装、汽车和高科技行业。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采用CPFR的用户当中,有67%的用户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56%的用户降低了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CPFR的行业适用性较广。不仅适用于离散行业,而且可以运用于流程行业。

本文从信息共享、权力结构和生产特点三个维度,对支持敏捷供应链的几种协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重点讨论了VMI与CPFR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由讨论可以得出,企业在选择协作模式时,应该基于供应链的权力结构,根据自身生产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共享信息范围。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雷小清.供应链的敏捷化原则和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3

4.姚余梁.变化的供应链管理,不变的信息共享.中国电子商务,2002

敏捷范文篇10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附图{图})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机器,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2c/3)-360/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