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种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0:54:58

棉种质量

棉种质量范文篇1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1]。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2]。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1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据调查,抽检50份送检棉种结果表明:异色种子比例在25%时,通过色选机处理后可降低到1.8%~2.0%。色选率达9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10%~15%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率达98.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5%时,色选后可降至0.5%时,色选后可降至0.5%,色选率达99%[3]。同时应用棉种色选机可以降低棉种破损率,当种子破损率在11%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破籽及裸仁率可达97.2%,当种破碎率在6%时,通过色选后破籽率降至2%,色选破碎率达98.8%。但色选机对种子的加工质量要求很高,色选机可将带有白色残绒的饱满种子视为白色种子而选出。所以在棉种加工过程中最好配备棉种磨光机,只有通过棉种磨光机将种子表现所带的残绒、残酸打磨掉,达到种子表面褐色、红色、黄色等色泽分明,种子残绒指数达到零级时,才能更有利于棉种色选机的色选效果。

2棉种色选机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棉种中未成熟的红色、黄色、白色籽粒和种仁的种子生活力十分低下,2006年种子站检验人员用这类异色棉种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只有4%~6%,并且发芽种苗瘦小不正常、畸形,几乎没有正常的生长发育能力。50份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当异色种子比率在21%时,种子发芽率只有67.5%,但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可达81%,种子发芽率提高了13.5个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10%时,种子发芽率78%,通过色选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8%,发芽率提高10个百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5%,种子发芽率为86%,通过色选机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0%~93%,发芽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

3棉种色选机对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不断出现,种子价格逐渐提高,常规播种成本不断提升,推行精量播种技术迫在眉睫[4-7]。种子人工粒选费工、费时且成本较高。经计算:人工费30元/d,人工粒选种子100kg/d,折合粒选成本0.3元/kg。色选机色选种3.5t/h,折合用人工费0.016元/kg,电费0.01元/kg,色选机折旧费0.025元/kg,合计折合色选成本0.051元/kg,比人工粒选节约成本0.249元/kg。

4小结

将棉种色选机在棉种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运用,能有效的进行棉种色选和破籽粒选,不仅可以提高棉种发芽率、种子内在质量及外在质量,节约了种子生产加工成本,提高了棉种生产加工质量,增强了棉种的商品性能,扩大了棉种销售的市场,同时大大减轻了农工劳动强度,在棉种生产加工中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5参考文献

[1]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棉花加工,2005(2):34.

[2]坎杂,李景彬,江英兰,等.5MZX-96脱绒棉种色选机的设计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23(6):749-751.

[3]李举文,胡慧,黄磊.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05,32(12):23.

[4]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新疆农机化,2005(3):25.

[5]李江波,坎杂,张若宇,等.脱绒棉种色选机常用检测元件对比分析[J].新疆农机化,2007(1):43-44.

棉种质量范文篇2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1]。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2]。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1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据调查,抽检50份送检棉种结果表明:异色种子比例在25%时,通过色选机处理后可降低到1.8%~2.0%。色选率达9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10%~15%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率达98.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5%时,色选后可降至0.5%时,色选后可降至0.5%,色选率达99%[3]。同时应用棉种色选机可以降低棉种破损率,当种子破损率在11%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破籽及裸仁率可达97.2%,当种破碎率在6%时,通过色选后破籽率降至2%,色选破碎率达98.8%。但色选机对种子的加工质量要求很高,色选机可将带有白色残绒的饱满种子视为白色种子而选出。所以在棉种加工过程中最好配备棉种磨光机,只有通过棉种磨光机将种子表现所带的残绒、残酸打磨掉,达到种子表面褐色、红色、黄色等色泽分明,种子残绒指数达到零级时,才能更有利于棉种色选机的色选效果。

2棉种色选机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棉种中未成熟的红色、黄色、白色籽粒和种仁的种子生活力十分低下,2006年种子站检验人员用这类异色棉种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只有4%~6%,并且发芽种苗瘦小不正常、畸形,几乎没有正常的生长发育能力。50份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当异色种子比率在21%时,种子发芽率只有67.5%,但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可达81%,种子发芽率提高了13.5个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10%时,种子发芽率78%,通过色选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8%,发芽率提高10个百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5%,种子发芽率为86%,通过色选机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0%~93%,发芽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

3棉种色选机对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不断出现,种子价格逐渐提高,常规播种成本不断提升,推行精量播种技术迫在眉睫[4-7]。种子人工粒选费工、费时且成本较高。经计算:人工费30元/d,人工粒选种子100kg/d,折合粒选成本0.3元/kg。色选机色选种3.5t/h,折合用人工费0.016元/kg,电费0.01元/kg,色选机折旧费0.025元/kg,合计折合色选成本0.051元/kg,比人工粒选节约成本0.249元/kg。

4小结

将棉种色选机在棉种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运用,能有效的进行棉种色选和破籽粒选,不仅可以提高棉种发芽率、种子内在质量及外在质量,节约了种子生产加工成本,提高了棉种生产加工质量,增强了棉种的商品性能,扩大了棉种销售的市场,同时大大减轻了农工劳动强度,在棉种生产加工中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5参考文献

[1]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棉花加工,2005(2):34.

[2]坎杂,李景彬,江英兰,等.5MZX-96脱绒棉种色选机的设计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23(6):749-751.

[3]李举文,胡慧,黄磊.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05,32(12):23.

[4]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新疆农机化,2005(3):25.

[5]李江波,坎杂,张若宇,等.脱绒棉种色选机常用检测元件对比分析[J].新疆农机化,2007(1):43-44.

棉种质量范文篇3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一、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据调查,抽检50份送检棉种结果表明:异色种子比例在25%时,通过色选机处理后可降低到1.8%~2.0%。色选率达9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10%~15%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率达98.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5%时,色选后可降至0.5%时,色选后可降至0.5%,色选率达99%。同时应用棉种色选机可以降低棉种破损率,当种子破损率在11%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破籽及裸仁率可达97.2%,当种破碎率在6%时,通过色选后破籽率降至2%,色选破碎率达98.8%。但色选机对种子的加工质量要求很高,色选机可将带有白色残绒的饱满种子视为白色种子而选出。所以在棉种加工过程中最好配备棉种磨光机,只有通过棉种磨光机将种子表现所带的残绒、残酸打磨掉,达到种子表面褐色、红色、黄色等色泽分明,种子残绒指数达到零级时,才能更有利于棉种色选机的色选效果。

二、棉种色选机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棉种中未成熟的红色、黄色、白色籽粒和种仁的种子生活力十分低下,2006年种子站检验人员用这类异色棉种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只有4%~6%,并且发芽种苗瘦小不正常、畸形,几乎没有正常的生长发育能力。50份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当异色种子比率在21%时,种子发芽率只有67.5%,但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可达81%,种子发芽率提高了13.5个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10%时,种子发芽率78%,通过色选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8%,发芽率提高10个百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5%,种子发芽率为86%,通过色选机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0%~93%,发芽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三、棉种色选机对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不断出现,种子价格逐渐提高,常规播种成本不断提升,推行精量播种技术迫在眉睫。种子人工粒选费工、费时且成本较高。经计算:人工费30元/d,人工粒选种子100kg/d,折合粒选成本0.3元/kg。色选机色选种3.5t/h,折合用人工费0.016元/kg,电费0.01元/kg,色选机折旧费0.025元/kg,合计折合色选成本0.051元/kg,比人工粒选节约成本0.249元/kg。

四、小结

将棉种色选机在棉种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运用,能有效的进行棉种色选和破籽粒选,不仅可以提高棉种发芽率、种子内在质量及外在质量,节约了种子生产加工成本,提高了棉种生产加工质量,增强了棉种的商品性能,扩大了棉种销售的市场,同时大大减轻了农工劳动强度,在棉种生产加工中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棉花加工,2005(2):34.

[2]坎杂,李景彬,江英兰,等.5MZX-96脱绒棉种色选机的设计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23(6):749-751.

[3]李举文,胡慧,黄磊.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05,32(12):23.

[4]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新疆农机化,2005(3):25.

[5]李江波,坎杂,张若宇,等.脱绒棉种色选机常用检测元件对比分析[J].新疆农机化,2007(1):43-44.

棉种质量范文篇4

一、加强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

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关于“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和其他常委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工作座谈会二周年讲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双语学习、《党章》、党纪条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内容。

另外,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植物检疫法》、《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种子法>办法》、等业务材料。注意加强干部职工业务知识的学习,积极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执法水平和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二、强化种子、农药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农业用种安全

1、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检。

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始终把种子质量管理作为强化职能工作的第一要务,精心策划,切实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季节、重点品种的种子质量检查,认真开展打假扶优,把种子质量管理由事后管理变事前管理,将种子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为种业单位把好调种质量关,保证合格种子调入,严禁调入不合格种子;二是加大种子质量抽检力度,对经营量大的种子批次进行重点质量抽检。为保护农民群众的播种安全,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大局,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立即明确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春耕时机按照国家质量检验规程。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今年以来,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县5个乡镇1家企业及33家农资经营店进行了检查,出动执法人员236人次,执法车辆32次,共检查棉花品种27余种、玉米品种4余种、农药品种30余种、化肥品种40余种等农资。查出假冒伪劣、过期农药10种(共39瓶),查获高毒剧毒禁用农药品种(敌敌畏4箱)当场没收,价值700多元;责令改正通知书3份;处罚两起案件:一是无证经营案。没收种子500公斤,市场价值1.3万元,处罚人民币元0.5万元;二是标签内容不符规定。责令改正退货回棉种75公斤,处罚人民币元0.1万元。

2、积极宣传,努力营造氛围

今年,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对全县农贸市场进行了“打击假劣农资,为农民保驾护航”宣传活动,当场给农民讲解如何区别假、劣种子,选购种子注意事项及农业法律法规方面的有关科普知识。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种子打假行动中,公开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群众投诉举报,为推进“种子执法年”创造氛围在宣传的过程中。按照执法年实施方案的要求,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参加了“3.15维权”、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等活动,先后出动宣传车辆4台(次),宣传人员25人(次),现场接受咨询0.03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0.2万余份,悬挂横幅3条。通过多个层次和多种途径的广泛宣传,种子执法年活动在县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我县种子执法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认真开展种子管理和执法工作

1、农资市场检查情况。

从1月份开始,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合农业、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组织我站执法人员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了检查。严格按照“十二查”(一查种子经营人员是否具有从业资质;二查种子经营者是否证照齐全、有效;三查经营的种子是否通过审定并涵盖本区、是否在本区经过试验示范;四查是否经销假劣种子;五查有无假冒侵权品种行为;六查种子经营户是否建立经营档案、进销货发票是否齐全;七查商品种子是否按规定包装、种子包装标签标注的内容是否完全有效;八查种子经营者是否超范围经营种子;九查种子经营分支机构是否按规定备案;十查委托代销种子手续是否规范、齐全等,采取突击抽查与集中摸排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4个乡(镇)农贸市场进行了12次检查。同时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杜绝不合格种子流放市场,加强了种子、农药市场管理,确保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2、种子备案情况。

对于在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未申请备案的品种,全部进行了登记保存,并做出了停止销售的处理。通过春季种子市场检查,规范了我县种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作物用种安全。

3、棉花田间检验工作情况

田间检验的品种为新陆早41号、新陆中38号等品种,总共受检面积32367.5亩、制种户255余户,田间检验合格面积31872.5亩、合格率95%。

四、加强信访工作,力求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每年四月中下旬,是我县棉花大面积出苗期,也是棉种投诉、上访高峰期。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加大种子执法力度,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专门成立了信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站长赵云,支部书记吐尔迪.拜克日担任。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共接待农民上访4起,通过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协调解决4起,实地调查问题,查找根本原因,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500元。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今年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工作虽然逐有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棉种质量范文篇5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部署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须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成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畅通了成果转化和运用渠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断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优化育种科研立项机制,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创建企业与科教单位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三)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区域,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层级的种业企业,根据不同作物特点,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推动种子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品种设计,开展高效育种技术、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推出大品种,造就大企业。

棉种质量范文篇6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布置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坚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效果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十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发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平安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乡村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发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发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证国家粮食平安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异,突出表示在种质资源维护与利用能力缺乏、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单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证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平安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证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临时稳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平安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需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证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平安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需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效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坚持在96%以上,保证主要农作物供种平安,保证国家粮食平安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资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平安等优惠政策,引导守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维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资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继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规范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惯例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资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规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发明、运用、维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胜利经验。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珍贵的经验。比方,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效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疏通了效果转化和运用渠道,发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时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惯例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资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效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三)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区域,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层级的种业企业,根据不同作物特点,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推动种子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品种设计,开展高效育种技术、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推出大品种,造就大企业。

棉种质量范文篇7

1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概况

自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以来,人们对遗传基因密码的了解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此后,生物技术研究倍受青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农业,医药,环境,食品和化工等多个领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美国等国家投资了上亿美元的资金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并于今年4月完成人类基因图谱,我们国家承担了全部工作的l%左右。我国的863计划,攀登计划等对动植物的转基因及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人类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19%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以黄大年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杂交稻,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杂交稻制种纯度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微生物农药因具有对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突出优点而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将毒蛋白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导人水稻,使得新种质不仅有显著的抗虫性,而且有较强的抗除草剂效果。控制谷蛋白产生的基因植人“越光”号水稻中,使它的谷蛋白含量减少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它在食用和造酒方面的质量。瑞士培育出能产生p一胡萝卜素的转基因水稻,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餐桌上的米饭不是白色的而是金黄色的。全世界估计有24亿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还有上千万人因铁的摄人量不足而使智力和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因维生素A的摄人量不足而在少年时期就失明。并且受影响的人群无法通过食用蔬菜、水果和肉类补充主食中缺乏的铁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把黄水仙等植物的基因植人水稻,从而提高大米的营养价值,可以帮助千百万人防止贫血和失明。1995年安徽省岳西县农民因种植假稻种而造成0.7万公顷稻田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的惨剧,利用基因指纹鉴别技术,真假稻种一天可见分晓。集粮食作物“抗逆、早熟、高产、优质、无污染”为一体的“作物基因诱导调控技术”,在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诞生。这项新技术的问世,给21世纪世界农业的持续发展、解决土壤退化、耕地锐减、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希望。1994年,首批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保鲜的番茄和抗除草剂棉花在美国获准进人市场销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国外批准商业化应用的各类转基因植物产品已近90种,仅美国和加拿大就超过了50种,其中,大部分都与病虫草害防治有关,例如抗虫(玉米螟)玉米,抗虫(棉铃虫、红铃虫)棉花,抗虫(甲虫)马铃薯,抗病毒的西葫芦、番木瓜,抗除草剂(草甘麟、草钱磷、澳苯睛、磺酞脉、咪哇琳酮)的玉米、大豆、棉花、油菜、亚麻等。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年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为200万公顷,1997年猛涨到1280万公顷,1998年又上升到2600万公顷,1999年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990万公顷,比1998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44%。美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国家,1999年达到了287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已分别占各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4‘1/3。一个新兴的农业高技术种子产业开始形成。生物技术已经显示出对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强劲的推动作用。中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仅据19%年统计,国内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其中,与病虫草害防治有关的基因约62种。近两年来,研究开发的基因数量和.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又有增加。目前国内已批准14种转基因植物、30多种产品进人田间试验或环境释放。中国自行研究培育的4种转基因植物、5种产品已通过安全性评价获准商业化应用。其中同抗病虫有关的有3个,即抗棉铃虫的棉花、抗病毒病(CMV)的番茄和甜椒。近年来,转苏云金芽抱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棉花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上独立研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2个国家。抗虫棉的育成和推广也标志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开始进人产业化发展阶段。预计1999年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可超过13万公顷,2000年可达到33万公顷,除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生物基因工程技术,1999年全球转基因农产品的销售额由1995年的7500万美元增长到21‘22亿美元,增长了近30倍。2以洲〕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30亿美元。对于植物转基因技术,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栽培的长期安全性以及对周围生态的影响放心不下。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认为这种忧虑大可不必,他指出,克隆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对医药业、农业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只要加强监管和遵循科学的道德精神,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如同人类发明了核能并成功应用于和平目的一样。在农业领域中,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应用到杀虫、抗除草剂等方面,起到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污染以及提高作物抗逆性等益处。多种相关作物,包括耐保存的西红柿,抗虫的马铃薯,抗虫和抗除草剂的棉花、大豆、玉米已进人市场。在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广泛的美国,两亿多人食用四年多来还没有出现过任何不良影响,其他地区也没有接到有问题的报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发达国家不同,人几基数大且每年仍呈上升趋势,而可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自身依然要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更重要的是,面对加人WTO的情势,中国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才能应对外国农产品的挑战,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中国在关注生物技术安全性的同时,应加快推广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农业生物技术成果。

2对宁波市今后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几点建议

(l)现代生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传统的常规技术方法相结合,这一点已为目以转抗病虫基因较多,例如抗稻疚病、白越来趁多的实践所证明。以水稻转抗病虫基叶枯病基因,抗除草剂基因,抗旱抗盐基因育种为例,一般来说,某一特定基因的直因,这些都是解决一些栽培上经常碰到的问接导人要比常规杂交育种简便快速,更有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后应的性和预见性。然而,目前对于外源基因在适当进行一些能够提高农作物品质的基因的转基因植物中的整合特点、遗传规律以及表构建与转化,以及一些抗腐烂或贮藏墓因的达调控仍缺乏足够的了解,若要获得具有良植物转基因工作。例如,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好、称定抗病和农艺性状的品系,仍需要育袋装榨菜,雪菜中的防腐剂含t很高,另外种、植保和分子生物学家紧密配合,从大童宁波地区的一些特产,如杨梅,奉化水蜜桃转墓因植株中进行鉴定和选育。在病虫害综等产品,如果通过转基因技术降低防腐剂的合防治体系中,转墓因植物或重组微生物的使用量并提高它们的保鲜时间就可以销往国应用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应用也可外和全国各个地方,能够大大提高经济价能引起植物与病虫等生态关系的新的变化。值。

(2)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一些转基因项目以转抗病虫基因较多,例如抗稻疚病、白叶枯病基因,抗除草剂基因,抗旱抗盐基因,这些都是解决一些栽培上经常碰到的问题。

棉种质量范文篇8

一、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粮食安全得到高度重视。

粮食安全储备专款资金普遍落实到位,各项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落实粮食总面积240万亩,同比增45万亩;其中小麦121.03万亩(春小麦11.95万亩),小麦同比增29.3万亩,平均亩产435.2公斤,较上年提高9.3公斤,总产达52.7万吨,同比增加13.6万吨,截止7月3日已收购小麦2.5万吨;已播玉米96.41万亩(其中复播74万亩,套种黄豆60.3万亩);已播水稻17.26万亩(其中复播水稻5000亩)。目前正复播玉米、水稻等秋粮作物田管到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二)棉花生产基础进一步巩固

今年地区棉花播种面积350.54万亩(其中长绒棉59.84万亩),果棉间作124.4万亩,占36.4%,以高效节水技术为主体的先进集成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膜下滴灌面积达76万亩,精量播种示范23.5万亩。伴随着高效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2.3米超宽高密度果棉间作带状高密度栽培模式也得到广泛推广。由于4月份的低温浮尘大风天气导致棉花出苗缓慢,长势偏弱。5月中下旬以来气温转高,连续多日出现最高气温32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棉花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部分生育指标接近甚至超过了去年;目前,陆地棉逐步进入花期,长绒棉已进入盛花期,生长发育进程比去年明显提前。

(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已播特色作物49万亩,蔬菜、瓜类、油料、甜菜等传统特色作物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工番茄、亚麻、淀粉专用马铃薯、鹰嘴豆、大蒜、色素辣椒等特色作物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以订单农业方式走上规模化发展路子,落实制酱番茄面积7.6万亩,亚麻面积2.5万亩,淀粉专用马铃薯3.56万亩、大蒜、鹰嘴豆、色素辣椒面积都在1万亩左右。

(四)设施农业生产突飞猛进

今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5.86万亩,累计面积超过11万亩。亩效益万元以上高效栽培推广及10万元以上试验、示范工作开展顺利。温室和大棚亩均效益达6000元以上,亩效益在10000元以上的温室面积3万多亩;按千亩规划、百亩起步要求,已落实新建温室大棚7886亩,修建小拱棚51621亩并全部种植甜西瓜,现普遍开花坐果,长势良好;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大幅提高,本地维吾尔族农民仅春茬蔬菜亩效益已接近万元,最高的接近2万元;亩效益10万元棚室的选定落实在专业化集中育苗、特色食用菌种植等方面的9个示范点共17亩面积,设施农业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果品、瓜类、花卉、食用菌、果树育苗等多种特色生产迅速发展;设施农业集中育苗、大苗移栽等主要生产措施得到较好落实,蔬菜育苗已向专业化方面迈进,设施农业滴灌、下挖、后破夹层、覆膜以及暖风炉、卷帘机配置等增温增效措施逐步得到推广;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及服务工作普遍得到重视,192个生产基地普遍建立培训点,配备了培训设施,建立了技术服务队伍。

(五)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创新

落实小麦单产550公斤高产示范2.95万亩,玉米正播800公斤、复播500公斤(或秸杆5吨/亩)高产示范55万亩,水稻700公斤高产示范5万亩,正复播套种豆类(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亩产50公斤以上面积100万亩,建园式枣园间作棉花单产120公斤高产示范15万亩,棉花膜下滴灌150公斤(长绒棉100公斤)高产示范53.13万亩,棉花180公斤高产攻关3.1万亩,建立棉花200公斤高产试验示范241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15万亩次,农作物、果园病病虫害综合防治500万亩(次),新增春小麦、玉米间作豆类、饲用甜菜高产栽培等推广项目也得到全面落实;出台了《引导企业参与棉花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根据测土成果向企业提供五种基本西方,并负责质量抽检和指定供货乡镇,今年试行成功后将在全自治区推广;积极安排各类新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其中重点新技术试验课题19项,大田作物新品种试验13项计116个品种,设施农业新品种试验5大类蔬菜计116个品种,开展杂交棉种植示范2150万亩6个品种,将为农业生产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完成棉花滴灌农艺技术培训12715人次(其中地区骨干培训52人次)。

(六)种子工作顺利开展

切实抓好种子供应,加工棉种1.63万吨,一代良种达90%以上。为配合地区春麦生产和玉米套种大豆新形势需要,积极联系调进春麦种2050吨,大豆种380吨,确保了农业用种;年初制定的良种生产任务全面落实,落实小麦原种田2100亩,良繁田4.53万亩,棉花原种1.95万亩,良繁田24.5万亩,玉米制种1.5万亩,水稻良繁2000亩;完成种子检验样品217个,代表种子23*.95吨;监督检验样品38个,代表种子1895吨。

(七)农村能源环保工作迈出新步伐

20*年11680个新建户用沼气建设已全面完成投标,部分县市已开工,目前已建好5422户;39个沼气村级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已全面分解落实;20*年自治区农村沼气配套资金项目县级服务站建设项目申报规模8个,沼气示范村建设项目申报建设规模10个和2009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申报规模6300户,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4个,乡村级服务站建设项目53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个正在审核之中;3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任务全面分解落实;结合春季“净土月”活动对地区八县一市春播前的农田残留地膜清理工作时行了全面的检查,确保了及时将残留地膜进行有效地清理;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全面结束,培训普查员290余人,参加自治区和地区污染培训挂牌上岗的普查指导员45名,普查员191名,普查工作于3月12日全面展开,已在6月30日前全面完成。

(八)农经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建立和完美了减负工作责任制,调整充实了减负领导小组人员,出台了20*年减负工作要点和实施意见,建立了各涉负部门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了农村耕地撂荒情况调查、农民集体土地经营情况调查,与农办一同完成了农村村干部承包土地情况调查;认真抓好各项政策落实,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作;认真及时解决农民负担信访问题。上半年地区农经局共查办了4件涉负信访案件(其中2件是自治区督办案件,2年是地区督办案件)现都已办理完毕;查办12件涉地信访案件,已办结8个,其余4个正在办理。

(九)农业执法取得明显成效

20*年积极创新农资执法方式,改过去“临时性、集中式”执法为“周年性、日常式”执法,并经过反复讨论并咨询法律顾问,制定出了《农资执法工作准则》,作为农资执法工作的基本规则。一是依法治理农药市场。二是加强肥料市场管理。三是严格种子检疫标识管理。四是建立健全农资经营基本信息档案。五是加大农资商品的核查力度。上半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执法人员1890人次,查获案件1*(其中种子案件57件、农药案件37件、肥料案件13件)起,结案104起(其中种子案件57件、农药案件34件、肥料案件13件),种子涉案金额249.9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8.9万元。共查获种子数量487.01吨,没收瓜菜种子4117袋,销毁过期劣质种子4.3吨,没收假劣种子25.67吨,处罚金额27.8万元,受理投诉种子案件43件,已处理投诉案件38件、其余5件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收缴禁止使用高毒有机磷农药646公斤,封存棉花种子10吨,经销商提供证件后解封,检查涉及农药品种945个、肥料758个品种。

(十)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一是地区信息中心对农业信息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增加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栏目。上半年农业信息网络更新篇目已达到百余篇,上半年访问量达到三千余人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科技、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近千条,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与新疆移动公司联手,开展电子政务。进一步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做好与“12582农信通”信息平台的对接,为“三电合一”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三是积极编发《农业简报》,地区信息中心针对地区农业、农村工作动态、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动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各县(市)农业局及下属各事业单位报送的简报信息、阶段性工作重点等情况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统一采编。上半年,编发《农业简报》44期,报表27期。灾情报告5期,开展棉花生育动态监测5期,共农作物病虫情报156期(其中地区站19期),其中被自治区采用农业信息9条,行署采用42条,地委采用27条。为领导宏观了解和把握农业生产形势提供了依据。四是围绕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先后开展了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粮棉生产、重大项目执行情况等的调研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工作建议,撰写调研报告二十余篇。

(十一)农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今年上半年已申报各类项目75个,争取上级资金8000多万元。重点对自治区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区域控制站建设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一村一品”、设施农业发展等农业项目加大了实施工作力度。上半年已被批准立项和开始实施的项目23个,其中农村户用沼气项目5个(20*年新建)、小麦良种补贴3个、棉花良种补贴项目6个、测土配方直补项目4个、“阳光工程“项目4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1个,目前已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其它项目正在积极对接中。

(十二)农业培训教育深入开展

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媒体优势,地、县(市)农业局依托农广校利用远程教学媒体,在当地电视台、电台开辟专题教育栏目,向农民传播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二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农业科技直通车等多种手段,结合印发资料、板报、办班、咨询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狠抓培训质量,上半年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310人次;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争取阳光工程项目培训1400人;新型农民培训55个示范村,每个村培训40人;四是继续做好“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目前在训人数已达1205人。

(十三)防灾救灾措施有力

一月份的持续低温冻害致使全地区农牧业生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冻害发生后,我局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查看灾情,并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灾情,争取救助;4月18—21日,5月1—3日两次重大风灾,共造成105.3万亩棉田受灾,其中需重种的48.6万亩,受损设施农业1.4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92亿元。灾情发生前,我们及时通知各县市对棉田地膜、设施农业采取防风加固措施。灾情发生后,农业局立即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组成物资供应及信息、大田作物救灾、设施农业救灾三个组深入基层指导救灾,并及时统计数据,录制灾情录像报送自治区,通过努力,农业受灾地区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

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工作情况

以*精神为统领,认真落实地区20*年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及时调整充实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和人员,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职责,划分了责任目标,制定了工作计划,对责任目标内容,逐条量化分解,层层签定责任书,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同时,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制度的落实检查,为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纠风、三项文明创建活动、扶贫、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狠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和完善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安排意见,加强对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指导,上半年着重开展了学习党的*和全国“二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地区三干会精神,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党建目标管理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实行行政工作、党建工作、纪检监察工作综合目标管理。三是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结合“第七个公民道德月建设”、“第二十六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定点扶贫帮村”等活动,给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博斯坦村对口扶贫点捐慰问金23873元;并为50户农民修建沼气池补贴12.5万元。同时,“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局系统干部职工、党员群众捐款、缴纳特殊党费等共计捐款2.799万元。四是积极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建立了以组织人事、办公室、法规科牵头,各相关科室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行政效能建设体系。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圆满完成地委、行署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思想保证。

三、全年增收形势预测

一、粮食通过进一步增加面积、提高单产、品质和扩种特色小杂粮等实现增收任务。预计粮食总产可达到118.55万吨,合计可实现收入17.89亿元,较上年增收3.75亿元,扣除生产成本,农民人均增收260元。其中:小麦121.7万亩,预计总产52.7万吨,可实现收入8.84亿元,较上年净增收入2.18亿元,预计农民人均增收184元;水稻17.26万亩,预计总产11.*万吨,可实现收入2.2亿元,较上年净增收入0.05亿元,预计农民人均增收4元;玉米100万亩,预计总产53万吨,可实现收入6.36亿元,较上年净增收入0.82亿元,预计农民人均增收66元;小杂粮5万亩,预计总产1.25万吨,可实现收入0.38亿元,较上年净增收入0.15亿元,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12元。

二、棉花面积增加14.5万亩,受大风、浮尘、冰雹等灾害影响,棉花前期生产受到影响,但5月中旬以来天气持续高温,生产管理及时,棉花生长明显加快,单产较上年可能持平,保守估计可望实现总产827万担。若今年收购价格维持在5元以上的水平,预计可实现总收入54.5亿元,较上年净增收入0.13亿元,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11元。

三、新建设施农业5.8万亩,总面积达11万亩,总效益5亿元以上,预计可增加净收入0.6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纯收入50元。

四、预计蔬菜、瓜类、加工番茄、亚麻、淀粉专用马铃薯、鹰嘴豆、大蒜、色素辣椒等特色作物可增加净收入13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增纯收入10元。

五、从目前生产情况分析,预计全年除油料、甜菜收入同比略有减少外,粮食、棉花、设施农业、林果、畜牧业、农民务工收入都会有所增加,预计全年可以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9亿元(含农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400元达4270元以上,其中种植业人均可增收300元。

四、存在问题

1.农资价格高,农民反映强烈。今年春季生产期间,主要化肥品种零售价与去年同期比较,平均涨幅高达30%左右,各类农药价格平均涨幅达15-20%,农用薄膜平均上涨7.7%。农资价格上涨将会冲抵甚至超过国家对农民的补贴。从而导致农民减少购肥数量,投入减少,将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在设施农业上还存在温室利用率不高,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农民接受技术慢,少数民族农民兼业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措施和资金投入远不到位等问题,致使设施农业达不到预期效果。

3.今年地区提出要按照“抓质量、促数量,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建立县(市)级沼气专业服务站9座,乡(镇)级沼气专业服务站54座,沼气用户服务覆盖面要达100%的任务,由于物资、材料和技工工资涨价,建池成本不断增加,每口池成本比上年增加200-300元以上,每个县(市)级建沼气专业服务站至少需建设资金10万元,但目前资金来源尚未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

4.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级农业部门都把争取项目创造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投资规模同比有很大的增加,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重大农业项目。但伴随项目工作力度的加大,项目争取及落实过程中工作经费问题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项目争取到地区后往往成为负担,即要县市配套,也要农口部门无偿检查和落实实施,严重挫伤积极性,如不妥善解决,既会影响到现有项目的实施管理,也不利于下一步的项目争取。

5.乡站归属及管理体制不顺,乡站人员大多成了乡里的管理干部,专职不专用,经常围绕乡里的阶段性中心工作,胡子眉毛一把抓,充当村干部的角色,业务职能严重弱化,造成业务荒废,遇到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在农民中威信不高,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技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农技服务基础受损。

6.实行“村财乡管村用”财务管理模式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占用、挪用集体资金的现象。有的乡实行村财集中管理后,由于没有分村设立银行账户,当个别村发生经济纠纷时,该村欠款额超过本村自有资金额,但因为与其它村使用的是同一个帐号,法院在强制执行中直接将欠款总额划走,无形中占用了其它村的资金。

7.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及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农业执法力量薄弱,都为兼职执法,只有工作任务而没有工作经费,影响了执法积极性和执法效果。

五、建议

1.一是本着“巩固现在、扩大新增、解决难题、主攻效益”的原则,从集中育苗、棉被配套、选定品种、大苗移栽等关键措施入手,抓好全程技术服务,健全技术服务岗位责任制,加大技术人员蹲乡、蹲点指导力度,确保技术服务到位,生产顺利进行。二是强化培训,以195个生产基地为基础,集中培训与现场讲解相结合,努力提高少数民族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今年地区准备再印发维语设施农业技术光盘500份发放各生产基地。三是通过土地依法、自愿、有偿的合理流转和科学确定种植品种,规模适度发展食用菌、花卉、药用植物、反季节果品的生产,逐步解决好从事设施农业少数民族农民的兼业问题,培养一批有技术专长的少数民族设施农业专业户。四是建立多元投资格局,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以县乡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发放小额信贷等手段,形成设施农业多元投资格局,使农民真正成为投资和受益主体。

2.解决沼气服务站建设经费,督促各县市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3.逐步配套和完善地、县、乡三级服务网络,争取把乡(镇)农技、农经服务站归口县农业局统一管理,进一步强化上下协调联系,落实增产增收技术措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产中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更新充实农技人员知识结构。

4.为充分调动争取项目工作积极性,将农业项目按争取到位资金比例安排工作经费,鼓励各方千方百计争取一些强农惠农项目,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5.解决农业执法专项工作经费并例入财政日常工作

六、下半年工作要点

为了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我局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切实抓好当前生产。一是抓好棉花、玉米、水稻等各类正复播作物尤其是抓好玉米间套大豆和高效作物间套、复播的田间管理,认真组织落实好各项技术措施;二是加强棉花、水稻、果树、温室、大棚等重大病虫的监测防治,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灾害。

2认真组织好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测产和预产及测产汇总和工作总结的上报工作,抓好棉花、水稻、玉米及其它秋作物的收获和产品收购政策落实。

3.抓好小麦冬播工作的安排和各项冬播准备工作,确保小麦冬播顺利进行

4.抓好做好设施农业秋冬季生产的检查、指导、技术保障和服务。

5.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力度,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重点抓好棉花、玉米种子田田检和明年春播用种质量抽检,开展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工作各和各类违法案件的查处。

6.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重点项目的全面落实完成及高产攻关项目、丰产示范项目、无公害生产示范任务的指导检查。

7.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工作,按时完成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全年预测预报与统计、农资农产品价格月报工作,认真分析全年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明确下年增收重点为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8.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争跑力度。进一步加强与部、自治区联系,把握国家、自治区、地区项目投资方向,对已申报项目跟踪进行落实,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扶持。同时做好下半年项目申报工作并对正在实施的农业项目进行督促检查。

9.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县的业务指导,力争年内全部开展试点工作。二是根据村干部承包耕地情况调研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三是督促指导各县市抓紧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力争年内全部完成。

10.进一步搞好工作调研,做好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棉种质量范文篇9

根据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和《*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趋势及现状

(一)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称。当前,生命科学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和控制生命过程方面发展,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农业、医药、能源、海洋等领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群正在形成,生物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主导产业。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制药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生物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人类及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生物产业发展态势。

*国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基本上能跟踪世界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高技术领域与世界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且最可能实现突破的新兴产业。近年*国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基因测序、功能基因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产业发展方面,基因治疗、组织工程、诊断试剂和芯片等医药生物领域,已有20余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上市;农业生物领域,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开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制造领域,*国是化工、发酵、制药等行业的原材料出口大国,农业废弃物制备功能糖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以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材料及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家正着力打造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生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产业密集区。

(三)*生物产业基础及发展状况。

1.生物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光照时间长,平原、山地、丘陵、湿地分布各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各类生物繁育生长,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多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国重要的农产区,是水果、蔬菜、海产品及蚕茧、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多年来粮、棉、油、蔬菜、水果和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工业较为发达,有利于推动工农业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发展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

2.研发实力较强。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生物技术研发机构46家,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3万人,两院院士13人;有44个省级以上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学的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个,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1个,部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1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基地、县)10个。特别是在*省*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领域的顶级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3.产业基础良好。进入新世纪,*省在农林生物、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的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省生物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农业生物: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居国内领先地位,脱毒甘薯、马铃薯等的产业化开发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利用生物技术选育的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利用胚胎移植技术进行优质肉牛、波尔山羊等的良种繁育,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体。

林业生物: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种取得较大进展。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干旱、瘠薄的地理环境,利用生物技术对四倍体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盐碱基因转导成功,已进入田间推广。利用无花果、薄荷等植物开发生物制剂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现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病虫害新型生物制剂。

生物医药:目前全省近20个生物技术药物已投入生产,拥有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先声麦得津、东阿阿胶、威高、新华医疗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全国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带、对虾、贝类、海参、名优鱼类养殖和海洋药物为特色的*国历次海洋蓝色浪潮均发端于*省。*省在水产良种引进、海水生态养殖、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精细化工生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网箱设计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海洋天然产物的筛选提取、海洋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也取得显著成绩。

生物制造: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功能糖已实现产业化,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酶工程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纤维素酶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无污染(生物酶)制浆新工艺已在造纸行业推广。

生物能源:以秸秆、玉米芯废渣、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首条万吨级纤维废渣制备燃料乙醇生产线正在建设。以棉籽油、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发展迅速,华骜植化公司8万吨/年生物柴油、创世纪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夏津三融集团20万吨/年棉籽油转化生物柴油项目正式立项。生物质能发电开始起步,单县秸杆发电、禹城纤维废渣发电等项目已投产。

生物环保:近年来,*省生物环保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运用全封闭生物脱臭装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国前列。造纸方面,应用生物酶液预浸催化剂低温无压蒸解反应制浆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过滤处理用水利用率达90%。

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真正认识到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将生物产业放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20*年,全省重点调查的169家生物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为383.3亿元,平均销售收入仅为2.26亿元。三是投融资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许多生物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四是各类人才比较匮乏。科研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数量远不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人才更为缺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省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的新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尽快使生物产业成为综合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加快建立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推动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2.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充分利用*省生物资源、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促进教育、科研及技术、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处理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产业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构建良好的支撑平台。

(三)主要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生物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实力、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得到明显增强。逐步把*省生物产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地。

———至2012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以上。其中,生物与新医药产值达到2300亿元,生物农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生物制造达到600亿元,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达到400亿元;实现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成为国民经济和高技术领域的重要产业。

———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未来5年间,在努力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省级高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向生物产业倾斜,力争实施100项部级和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生物产品。

———构建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以建设公共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在相关产业领域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并努力争取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落户*,加快建设优势集成、手段先进、机制灵活的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和工程化验证平台,提高生物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一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局部强势为目标,选择生物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建设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等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之成为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12年,争取建设10个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再增加1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生物技术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同时扶持一批技术领先、研究开发实力强、机制灵活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推动全省生物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大约8年的努力,力争使*省生物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0年,全省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产业发展重点

发挥*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产业,培植壮大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

(一)生物医药。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积极运用生物高技术改造医药工业,注重从源头上进行创新,高度重视致病基因的发现和保护,抢占上游知识产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以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促进*省医药工业由单纯仿制跟踪向技术创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转变,尽快形成*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新药物。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依托,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海洋药物五大领域为重点,加强对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提升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处于研发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化储备一批新药。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备产业化条件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核酸类药物、天然药物、抗感染药物、老年病治疗药物、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加快实现产业化,尽快形成规模效益。以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东阿阿胶、福瑞达等企业为龙头,在全省打造一批创新药物示范基地。

2.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制药工业是构成现代医疗体系的两大产业支柱。*省拥有威高、新华医疗、福瑞达医疗器械等一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骨干企业,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具有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未来几年,应以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领域为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实施人工肾、人工关节、血管支架、人工皮肤、肿瘤放疗一体化设备、血液分离净化器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和发展具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现代中药。积极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利用细胞融合、克隆、组培脱毒、转基因等技术加快改良和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加大中药新品种、中药制备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力度,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尽快完善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建设,有重点地培植一批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县)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扶持一批市县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工程育种和疫苗、生物反应器和高效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高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广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以作物育种、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以及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酶制剂等的产业化为重点,实施“四项工程”,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业生物产品、企业和示范基地。

1.农作物生物工程。以推动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高效育种和快繁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为目标,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广适、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高效、无公害、标准化设施种植技术工艺研制推广,通过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投入要素的优化控制,促进名、特、稀、优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作物生产示范基地。

2.林业生物工程。加强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主要林木新品种选育,推进林木优良品种产业化。加快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生物质化工原料及适宜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大面积栽植的生物质树种品种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建立优质果树、林木、中药材、花卉快繁等特色生产示范基地。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3.畜牧和水产生物工程。运用生物技术改良和扩繁优良品种,加强主要畜禽品种品质改良,积极开展牛、羊、猪、鸡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建立健全良种胚胎库,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品种。重点支持畜禽、渔业产品高效、无公害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建立主要畜禽及水产生物种质库,加强珍稀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完善畜禽、渔业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扶植一批良种繁育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养殖。重视研究开发生物反应器并加快产业化进程。

4.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畜禽、淡水鱼疫苗等产业化工程。加快各种生物杀虫、杀菌、促生长制剂及新型农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剂实现产业化。加强新型畜禽、淡水鱼疫苗与诊断试剂的开发应用,支持禽流感、鲤春病毒病等重大畜禽、淡水鱼类疫病病原检测快速诊断试剂、淡水鱼高效多价多联新型疫苗、分子检测生物芯片、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和产业化,争取在3年内发展新型畜禽、淡水鱼药物或诊断试剂3-5个,基因工程疫苗2-3个。支持一批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肥料、农药(含兽药、疫苗)、生长调节剂、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动物生物制品效益。

(三)海洋生物。

进一步发挥*省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快生物高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改造和渗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引进、培育和改良海水养殖动植物的种质,培育驯化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海水养殖新品种,重点开发鱼类、甲壳类、贝类及海珍品的多倍体、性控及转基因等新品种,推广规模化苗种繁育、设施化养殖和清洁无害化养殖,发展一批育苗养殖示范场。加快渔业饲料、绿色渔药和免疫制剂开发,建立并推广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水产养殖综合效益;加强集约化养殖设施开发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设施渔业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积极开展水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建设。建立主要养殖对象及大宗、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省水产品加工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物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推动*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为海洋加工工业和生物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加强对共轭亚油酸、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开发,为医治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爱滋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提供新型药物支持;加强对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的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

(四)生物制造。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生产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绿色环保食品、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重点加强高效工业用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木寡糖、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聚乳酸、赤藓糖醇以及快速生物检测装置及其相关制剂、酶试剂盒等产品的开发,大力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禹城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产业基地。

(五)生物能源。

根据*省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技术状况,积极支持开发秸秆和纤维素制造酒精系统、降解生物质气化机组焦油技术、生物质压块设备、生物质炭化专用炉、沼气压缩储藏运输系统等新型生物质利用设备,推进以甜高粱、秸秆、纤维废渣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和大型工业化沼气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

(六)生物环保。

开发各种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引进、培育和规模化种植特色植物,用于防治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并用于改良盐碱地。积极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高效分离纯化介质、生物环保厕所等环境治理用的生物产品,开发生产生物技术浮选与提取稀有矿物质、工业“三废”污染和海、陆面源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培育具有*省特色的环保产业。同时,重视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产业布局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是加快产业规模膨胀、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后5年,要优化*生物产业布局,在生物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已初步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密集区为目标,采取综合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互动发展,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出发,重点培植壮大10个生物产业基地。

(一)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应完善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形成以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水种苗繁育为主体,以海洋新材料与活性物质提取、海水养殖病虫害防治为辅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禹城*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区,加快建设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部级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带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

(二)规划建设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等市是*省传统医药企业集聚地,应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式扩大,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济南应发挥各类医学、医药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优势,重点强化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同时加快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的发展,建设成为以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济宁的抗生素和生物制造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应明确发展思路和战略,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加快建设以生物发酵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临沂的生物与新医药、现代中药都具有相当规模,应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研发力量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淄博应继续强化原料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优势,以新华制药、新华医疗、山川药业和中保康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

(三)规划建设聊城、烟台、威海、泰安等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聊城的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及牛羊胚胎工程基础较好,应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扩大规模,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烟台、威海应发挥海洋水产育种与良种产业化、水产品深加工、海洋药物的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尽快建设成为专业性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生物产业基地。泰安应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科研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骨干企业,强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尽快建设成为以生物育种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

五、保障措施

*省生物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强化生物产业自主创新。

1.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完善原有生物技术创新平台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农大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部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同时在生物制药、中药质量控制、医用植入器械、作物分子育种、酶工程等优势领域争取国家在*省设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力争使*省生物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积极构建区域性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依托优势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生物产业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

2.推动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定一批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部级技术中心,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大力推进生物技术成果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鼓励跨国公司和部级研究机构在*省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移机制。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商标等知识产权,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抢占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1.加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开展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产业高级人才基地建设,加强博士、硕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中高等职业院校扩大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2.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鲁创办生物企业或从事开发性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和省属以上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结合国家和省级自主创新战略和重大专项,对引进人才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扩大“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中生物专业岗位数额,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1.加大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项目计划,逐年加大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各类省级科技计划和结构调整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生物企业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公共创新平台等项目。

2.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生物产品。

3.落实国家对燃料乙醇、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重要生物产品进行补贴的政策,鼓励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1.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建立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生物产业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加强对生物企业发展初期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2.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生物技术产业化和生物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建立相应的贷款运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有力支持中小型生物企业发展。

3.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优先支持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鼓励未上市生物企业到全国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融资券,支持省级以上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

(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民使用农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产品给予适当补助。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免疫覆盖范围,加快培育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市场。逐步扩大车用燃料乙醇试点地区,积极推进生物柴油试点推广。

2.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规范审查、安全评价和安全监管等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检查和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4.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收入补偿问题,尽快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完善药品定价管理,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提高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国产生物新药的积极性。

(六)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1.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收集、保护濒危稀缺的重要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

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国家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信息采集、评价标准及评审、检测、监测、监督与体系。开展转基因生物的调查、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完善引进转基因动植物、生物产品的准入制度,加强转基因生物检疫检测,提高转基因生物监管能力。加强检疫检测,提高安全监控、监管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

3.加强生物伦理审查和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积极开展生物伦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