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9:55:13

免除范文篇1

然而,正是这一问题的提出。恰恰引起我们的反思,那就是,在社会上,或在经济领域里,或在审计界,至少存在着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认识上的误区,存在着审计责任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的扭曲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由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所形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审计是从会计中逐步分离出来的,二者联系密切,正是由于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首先,使得会计与审计的处理对象都是会计资料,包括各种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薄;第二,会计与审计均涉及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三,会计与审计均能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四,会计与审计均是围绕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作用的。正是鉴于上述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故有些人误认为审计责任可以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

(二)由社会不正之风及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意识不强所形成的

在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有些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有法不依,没有认真地、谨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承接业务时不按法定要求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时对于被查资料中的错弊没有给予揭露;发表审计意见时缺少重要的审计论据支持;出据审计报告时无论从格式还是到内容均不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而是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苦。欺骗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影响了审计的质量,破坏了审计的现象。然而,这却使得被审计单位没有履行的会计责任,全靠审计报告“一锤定音”。于是,审计中出现的违法现象被某些人误认为审计责任可以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

(三)受审计能力的制约形成的

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采用的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作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这种抽样审计方法通常能够将会计报告中重大的错弊事项予以揭示。但是,由于抽样审计的固有限制及对审计成本的考虑,不可能保证将所有的错弊事项全部揭示出来。同时,由于整个经济秩序、会计工作秩序的不很规范,往往使有些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失真所出现的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只追究审计责任,而不追究会计责任的“替罪羊”现象。这同样也被人们认为审计责任可以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殊不知,独立审主的目的只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而不再是查错揭弊。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行事,保持职业上的认真与谨慎,通过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能够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弊事项揭示出来。

免除范文篇2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国发〔20**〕2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基本原则

我省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应当坚持“省级统筹、以区为主、深化改革、加强保障”的基本原则,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各级财政要足额安排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稳定运转。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以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先导,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体制改革等相关问题。

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的主要内容

从20**年秋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标准和享受对象。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标准:按照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实施意见》(**教发〔2004〕127号)中规定的生均杂费标准执行,即小学每生每年170元,初中每生每年240元。

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在**宁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本省户籍学生、按规定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确需寄宿的学生补助生活费。

(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经费承担责任。

为支持各市、区做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全省(不含大连市)免除学杂费资金将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省承担全省免除学杂费资金总量的60%,各市承担比例由省按各市所辖区域内免除学杂费资金需求和财力状况分市确定。市、区分担比例由市确定,市本级财力相对较好的,要承担主要部分。省承担补助资金作为基数补助各市,各市要按照每年所辖区内城市义务教育实际在校生人数核定补助数额。

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除学杂费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

(三)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拨付。

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后,各市、区要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公用经费按规定标准全额纳入本级预算,不留缺口,及时足额落实。要进一步健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参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宁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394号)使用和管理公用经费,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为确保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并做到安全运行,各级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补助资金要做到分别列支、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至区级中央资金特设专户。省财政补助资金通过省教育专户直接拨付至区教育专户。市以下补助资金也要实行专户管理,做到封闭运行。

(四)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各级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受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不收取借读费。各级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对于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城市,当地政府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校长和教师的配备上予以支持,保证学校基本需要。

三、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清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进一步严格收费立项、标准审批管理工作,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取消违反国家规定的各项收费项目,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项目和标准要经省政府审定。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强行代收,坚决制止乱收费。

加大教育改革统筹推进力度。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学校师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集中。

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保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

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监督落实工作。市以下各级政府要保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不得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并根据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要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逐步使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运转水平基本相当。积极探索,逐步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二)建立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规划中坚持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义务教育需要,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和建设,保证学生就进入学。公办小学、初中等学校校舍建设、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由政府安排。要进一步加大城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校际间差距。

(三)统筹城市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合理待遇。市以下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国家和我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做到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保证教师队伍稳定,推进教师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资金到位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将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年度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建立管理机制,统筹落实改革各项资金,研究决定实施改革的重大事项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管理,层层抓落实。

免除范文篇3

为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省殡葬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区政府确定免除农村居民的丧葬费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行丧葬费用免除的重要意义

深化殡葬改革,破除丧葬陋俗,实行火化,是党和国家倡导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居民中实行丧葬费用免除,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惠民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开创殡葬改革工作新局面,实现城乡殡葬改革工作的平衡发展。

二、免除范围与程序

免除范围:具有区农村户籍,且去世后到殡仪馆火化的农村居民。

免除程序:到殡仪馆火化需带死者户口本、乡镇办事处出具的介绍信,由死者亲属签字,在殡仪馆直接免除,免除费用包括火化费、运尸费、抬尸费、消毒费、骨灰盒费等,免除金额最多不超过500元。

三、严格考核和奖惩

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倡导遗体火化,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年底区里对此项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前三名的乡镇办事处给予通报表彰,并分别奖励现金20000元、15000元、10000元;对考核后三名的乡镇办事处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制,分别罚款20000元、15000元、10000元。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各乡镇办事处要切实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殡葬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终责任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定期研究、检查、考核、总结殡葬改革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免除范文篇4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国务院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从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

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免除学杂费的标准,按照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中杂费标准执行。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所需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和省以下各级财政予以安排。

为支持和引导各地做好免除学杂费的工作,中央财政对已经整体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省份,从免除之日起,按照免除学杂费资金的一定比例,安排奖励资金。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二、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政府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校长和教师配备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中央财政将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省份给予适当奖励。

三、强化省级统筹,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落到实处

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落实到位。要强化省级统筹,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省和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落实所需资金。要足额安排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确保学校运转水平逐步提高。

要加强预算管理,健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资金的规范和有效使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要规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项目和标准要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各项收费的管理。

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要继续向农村倾斜,重点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做好存在安全隐患校舍的维修加固工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逐步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城市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合法待遇,逐步做到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要制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确保落实到位和逐步提高。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逐步使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运转水平基本相当。

要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规划中,统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用地和建设。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校舍建设、维修改造资金由政府安排。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逐步解决班额过大问题,加大城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校际间差距。积极探索,逐步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免除范文篇5

一、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是指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本地户籍学生、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以及符合条件在转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跨省、跨县)务工人员子女等。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系指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动和引进人才、留学回国工作、随军、港澳台及侨胞、投资创业等人员的子女需在我市就读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外来学生系指在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暂住地已取得暂住证并暂住一年以上、并依法交纳社会保险或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其他证明材料齐全的需在转入地就读的学生。具体由各县区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免费对象审定实施办法。

二、免费标准按照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通知》(湖教计〔2004〕141号)制定的杂费(含信息技术费)标准执行。最高限额为:城镇中小学(含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为每生每学期小学100元、初中130元;农村中小学(指村小、村完小及中心小学在村里举办的教学点)为每生每学期小学65元、初中90元。

经批准创办的民办学校(含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按规定仍可收取学费,但在学生注册报到时,根据价格部门核准的学费标准,按当地公办学校免费标准作相应扣减。

三、2006年秋季开学始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学生人数和免费标准计算补助经费,足额安排。2006年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通知》(浙财教字〔2003〕36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农村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四、按照“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免除学杂费后,增加的教育投入原则上由县区财政承担。为帮助各地做好免费工作,对这次免除杂费后各地财政相应需要安排的资金,省财政根据经济和财政状况,对我市的各个县区分别按二类地区省补70%、三类地区省补50%、四类地区省补30%、五类地区省补20%给予转移支付。市财政对吴兴区、南浔区转移支付的比例为50%。省、市财政安排的免收杂费转移支付资金是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的重要来源,各地要确保用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免除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做的统计,在1998年1月1日—2002年6月30日期间,注册会计师受处罚的情况为:行政处罚687人,承担民事责任1人,刑事责任22人,在审案件中被采取强制措施的47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比例具有上升的趋势;会计师事务所受处罚的情况为:行政处罚约1073家,其中321家被暂停执业,95家被吊销许可证,195家被撤销,承担民事责任的28家,行业自律性处罚386家。在这其中,由于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不高,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常常存在着误导、虚假和重大遗漏的情况,而使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牵连”、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案例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资任的表现

1.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责任不断增加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注册会计师因验资业务纠纷而被推上法庭的事件越来越多,并逐渐蔓延到审计、评估、盈利预测等一系列注册会计师参与的业务之中。深圳原野公司、北京长城公司和海南中水集团公司三大审计案件发生后,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进人了法律风险急剧膨胀的阶段。之后,由于法院与注册会计师界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上的认识分歧、会计信息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以及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日趋严格等各种原因,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法律责任压力不断增加。到银广厦事件发生时,不仅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处罚,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也陷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并且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诉讼和稽查风暴。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规范不明

为了明确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国家先后出台了《刑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使得这些现行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比如《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对会计师事务所处罚数额是违法所得的1-2倍罚款,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则没有具体罚款范围,只规定根据不同情况单处或并处罚款;同一违法行为,如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有重大遗漏的报告”,《公司法》只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不仅规定了对事务所,而且规定了对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而且,相关法律用语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常见的是“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等,究竟怎样才算情节严重?怎样才构成犯罪?等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3.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与其他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界定模糊

在证券市场中,一个公司从招股到发行、上市以及定期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聘请多类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其提供必要且胜任的专业服务。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券商、会计师、律师的工作并没有很好的定位,会计师与律师的业务界线原本分别是财务与法律问题,但现在他们却“开拓性”地承接既有财务性又具法律特征的“综合”业务,券商的工作是建立在会计师、律师基础之上还是兼而有之,也并不明确。正是由于对中介机构之间的业务范围和法律责任划分并不确切,且对其彼此间的工作是否以其他方的工作为依据或将作为其他方的工作依据缺乏制度上的说明,致使一旦上市公司捅了“篓子”,中介机构之间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寻找规避法律责任的空子。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1.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增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及影响范围是相当有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存在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双方的关系是否建立与解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反映内容。因此,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一项小小的错误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资金几万、几十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日益突出,一旦产生不应出现的经济后果性,或者鉴定会计信息与使用会计信息的双方对这种经济后果性产生不同看法时,必将带来法律上的冲突。因此,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的增大,也会引起相关的审计法律责任的加大。

2.市场运行机制不合理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畸形,国有股东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经营者集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上市公司造假,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其次,制度改革存在舞弊。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化而来。根本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为了上市“解困”,只能靠作假账。最后,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弊病。为解决地方上的就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问题,为了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往往极力支持和包庇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这样的环境无疑又加大了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3.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增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已成为调节个人与社会、秩序与自由、权威与服从三大矛盾的准则。法律地位的平等表明了受托方与委托方具有相同的经济权利。当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发生冲突时,双方不再依据行政权利与级别,而更多的是依据原先制定的“游戏规则”——法律条文来处理有关的争议。由于权利的保障及法制的完善,使得各方都有了依法自卫的勇气与能力。运用法律手段来调节会计信息处理与理解的冲突,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环境中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因此,当被审计单位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情况后,不论是信息使用者还是法官,都倾向于借助法律手段从有支付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身上获得赔偿。

4.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建设不完善

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健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事务所都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几十万元的注册资本承担的却是涉及几个亿、数十亿数额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所的败德成本很低,潜在收益却很高。因此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轻者想方设法“压缩”审计成本,无视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建设,重者则与被审计单位串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有限责任制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逃避法律责任的“防火线”。一部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师事务所采取无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完整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构成了审计质量提高的强大压力和保障。另一方面,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不高,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对新业务、新法规、新制度置若罔闻,没有及时拓展专业知识面以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不强,审计程序应付了事,甚至利用内幕信息谋取私利。这些来源于行业内部的原因成为注册会计师被追究法律责任的“致命因素”。

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适用的责任定位与归责原则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资者等其他利害关系人没有合同关系,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是基于侵权责任。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主要有无过错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以及过错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发生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责任要件的归责标准。过错推定原则,是指若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负民事责任。过错推定的法律特征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免除了原告就被告的过错举证的责任。

目前,大部分法律界人士认为,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专业技术性太强,对其行为的过错认定比较困难,且依照一般过错原则设置的举证责任给原告带来了难以完成的证明责任,原告几乎不可能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有过错,因此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更适用的是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引申出来的过错推定原则。此外,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还应当区分是否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果其出于故意,且与上市公司构成共同侵权,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没有形成恶意通谋,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如果是轻微的过失,不应当承担责任。

(四)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实现与完善

免除范文篇7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减轻城乡低保对象的殡葬消费压力,促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免除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通知》(**政办明电〔20**〕47号)精神,市政府决定就我市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免除费用对象

凡具有我市常住户籍的城市、农村低保对象。

二、免除费用项目

1.普通车辆遗体运送;

2.3日内普通冷藏(冻)柜遗体存放;

3.普通火化设备遗体火化;

4.1个普通卫生纸棺;

5.1个普通骨灰盒。

上述免除费用由各级民政部门持物价部门批准文件填写《免除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审批表》(详见附表1)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执行。

三、办理程序

1.丧事承办人应持免除对象的身份证、户口簿、低保证原件,到免除费用对象的户籍所在地依法注册的殡仪馆申请办理免除相关殡葬服务项目费用事宜。经殡仪馆审查确认后,对符合条件的,填写《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和人员登记表》(详见附表2),在结算殡殓费用时由殡仪馆直接免除相关费用。户籍在开发区的,持殡仪馆出具的有效火化证明及制式发票,到开发区民政部门办理核销事宜。

2.免除对象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以其户籍所在的县(市)为区分,实行属地办理,户籍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由市殡仪馆办理,其他由各县(市)办理。如低保对象在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以外地区死亡并就地进行遗体火化的,应凭该殡仪馆出具的有效遗体火化证明及制式发票,到户籍所在地殡仪馆,按属地规定的免除相关殡葬服务项目费用标准办理核销事宜。

四、补助渠道

对殡仪馆免除基本费用给予补贴,并在预算中单独安排。纳入财政管理的殡仪馆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各县(市)由同级财政按照成本核定支出,城区按市、区5∶5比例分担,经济技术开发区低保对象享受火化所在地的减免标准,所需费用由开发区自行解决;未纳入财政管理的殡仪馆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同级民政部门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核定免除数额,报财政部门审定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付殡仪馆。免除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从本级安排的城乡低保补助金中列支。

五、执行日期

自20**年6月1日起执行。

免除范文篇8

关键词:离任审计;廉政建设;经济责任

1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概述

1.1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

干部离任审计是指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其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退休时对其在任期内经费收支管理、业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的权威认定。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种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定期审计、任期审计、重点审计和离任审计四种形式,其中以定期审计、任期审计为基础,以离任审计为重点,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符合当前的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同时也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问题,还可以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思想。可以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指标中的泡沫成分,防止“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2)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离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离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廉政建设。

(3)核实了家底,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经营业绩。离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4)促进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法纪,依法管理经济,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

1.2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

(1)任职期间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是领导人任期内各项成果的最终体现。审计时,主要审查企业上级单位及本企业制订的经营目标是否完成,重点检查成本、利润等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用以评价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

(2)任职期间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依法经营是企事业单位和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审计时,主要审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挪用公款、贪污受贿、挥霍钱财、偷税漏税等损害国家、企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

(3)单位负责人在任期间廉洁自律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推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它对于推进以法治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的主要审查负责人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行为。

(4)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有助于评价离任领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现状。审计重点是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资金结算、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各项费用审批制度等执行情况。有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

(5)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管理要求,因此它作为评价经营管理者的一项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运用资产收益率、总成本费用率等指标,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行审计,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6)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审查离任负责人在职期间所作重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通过审计评价离任负责人的领导水平、分析预见能力。

(7)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确认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是评价领导人任期经营业绩的前提和基础。审计时,主要审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看账务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增减变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正常。

(8)负责人离任时工作移交问题。单位负责人离任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以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避免因工作间断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也有利于分清前后任的责任。

1.3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方法

(1)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它能够直接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评价其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可以直接查访有关的人和事,较易发现问题,找出隐患,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查出的错误和弊端,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但现场审计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在形式上是不连续的,在对象上是单一的、独立的。同时受审计人数和审计成本的制约,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弥补现场审计在监督范围和频度上的不足,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先通过非现场审计所掌握的资料,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先的了解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因此,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它不能对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监督,不能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只能做事后评价。任中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查找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损失;增强领导干部审计的工作量,缩短离任审计时间,提高离任审计的时效性。因此,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应结合进行。

(3)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在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营业绩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盈亏、财务管理状况进行鉴证。

(4)帐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审计前首先听取离任者述职报告,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离任者在职期间工作介绍。了解离任者在职期间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重点。要做到账内账外一起查。并以外调、函调、询问等形式,将查账与调查结合起来。对重大问减小了企业当期的利润波动。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母公司应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改变了原制度中许多例外的情形,使企业无法通过调节合并范围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从而减小了企业当期的利润波动。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影响

引入公允价值之后,究竟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2.1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

(1)以金融工具为例。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金融工具业务来规避并且转移财务风险,同时转移收益。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人账,持有期间由公允价值引起的变动计人公司当期的损益。这一举措会对那些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

(2)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说明。

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资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探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在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数年后。它们的市场价值不仅会高于其帐面净值,而且能高于其帐面原值的数倍,企业自然就能从中受益。同时,新准则规定,企业在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后,可以不对这一类资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这一举措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当年的利润,上市公司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笔者预计,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商业地产资源丰富的商业类公司,受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较大。

2.2公允价值不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会计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即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且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可探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资料、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资讯不够可靠等缺点,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在实务操作中是否採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有可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会选择依旧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从而体现不出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力。

3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净资产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净资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如:对非同一控制下按购买法处理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显然不论在合并当年还是合并以后年度,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报酬率往往会高于购买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其应用指南,少数股东权益不再与负债、股东权益并列,而是并入股东权益,单列于股东权益类项目最后一栏。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净资产中将包含少数股东权益,如果少数股东权益为正,那么公司的净资产将增加,如果少数股东权益为负,净资产就将减少。

免除范文篇9

按照中心“一号”文件精神,我国周全贯彻对农业税全免的扶农、优农政策。农业税打消往后的时刻里,农人在想什么?盼什么?乡镇干部干什么?农村工作应该怎么管?乡镇工作的重心往那儿那里移?带着这些问题,对河路口、涛圩、白芒营、桥头铺等农区乡镇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查询拜访走访,在查询拜访中,我们看到:后农业税时代,泛博农人伴侣的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

,农村疏弃现象获得了根柢性扭转,有些村甚至呈现了争田种的精采势头;村子干部也从曩昔向农人“要钱、要粮、要命(计生)”(以下称“三要”)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诚心诚意成长一方经济和处事一方群众。但查询拜访也能发现,政府打消农业税之后,农村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各级政府当真研究和加以解决。

一、农村现状

打消农业税之后,我县农人从中获得了以下实惠:①打消农业税,使农人每亩减负40元/亩;②粮食津贴17元/亩;③呵护价收购使农人增收85元/亩,依此计较,农人从中获益142元/亩。是以,往年成片疏弃现象根基上得以杜绝。后农业税时代,对乡镇及村组干部来说,首要存在“三喜三忧”:一,喜的是从“三要”干部中解脱出来,忧的是成了无权、无钱、工作无抓手的“三无”干部。二,喜的是干群关系得以改善,财政亏空减轻,忧的是干群距离将拉远,公益事业培植更难。三,喜的是有转移支出,耕田种地有津贴,忧的是无钱给群众办实事,无力不变村组干部和化解债务。对乡镇政权来说,主若是乡镇机构杯水车薪的现象更为凸起,我县农区乡镇平均达70余人,起码的56人,最多的148人。按照中心机构更始方案,各乡镇将分流1/2—2/3的富余人员,这批人员的安设将是后农业税时代的一浩劫题。

二、存在的首要问题

1、干部脚色转换尚未到位。持久以来,乡镇及村组干部习惯于传呼吁、收税费、跑田埂的工作传统。后农业税时代,呈现了良多不顺应,首要默示为:一是思惟不美观念上的不顺应。持久以来,乡镇工作重之重是收粮收税,“时刻过半,使命过半”成为乡镇干部的紧箍咒,能把税费收齐是最年夜的成就,其它行政本能机能逐渐弱化。而现在,沿袭几千年的“皇年国税”不仅打消了,国家还给以农人各类津贴,由“多予少取”变为“只予不取”。乡镇干作“失踪重”,干部心里“失踪衡”,成天环绕群众忙一些“芝麻绿豆”之事,有处事的要求,无收费的渠道,一些乡镇干部是以迷惘、思疑、消极、失踪落。二是工作体例上的不顺应。后农业税时代,土地经营权进一部明晰,各项政策深切人心,农人经营主体意识、平易近主法制意识较着增强,纯挚依靠行政呼吁开展工作已没有市场和空间,这种做法在推进财富结构调整时尤为较着,我县岭西烤烟财富的成长就为典例。新形势下,若何依靠市场调节资本设置装备摆设,促进农人增收,年夜年夜都干部心里没有底。三是成长思绪上的不顺应。多年来,农业税及“三提五统”一向是乡镇及村组赖以运转的财源,未来的成长指望。后农业税时代,虽然有基秘闻当的转移支出,但只能维持乡镇根基运转,根柢谈不上了偿债务,成长社会公益事业等。乡镇财源何来,若何成长?就这一点来说,乡镇率领的担子不单没轻,而且更重。四是打点模式上的不顺应。乡镇是我国政权结构的最下层,乡镇以下的村组依法实施村平易近自治。但持久以来,乡镇政府现实上把村委会算作属下行政组织,使村平易近自治名存实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滋长了良多不协调身分。农业税的打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纽带---皇粮国税---不复存在,若何在村平易近自治的基本上,实现对村组的有用指导,成为乡镇孔殷需要解决的课题。

2、下层党组织率领农人成长经济的本事不强。成长农村经济是泛博农人最年夜愿望和最根柢益处地址,实践证实,下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是以,培植强劲的农村经济成为下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我县农村下层党组织在率领成长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首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绪不清。在工作中,没有平稳树立环绕经济抓党建的思惟,纯挚地就党建抓“党建”或就经济抓“经济”。实践证实,成长和壮年夜集体经济是增强下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物质基本,是新农村培植的经济支撑。事实上,集体收入越多的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望越高,号召力越强,就越能率领群众致富。二是体例不多。受打算经济的影响,村子干部习惯于就农业抓农村经济,没有树立升引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的思惟。部门支部书记致富本事不强,没有把握一门或几门适用手艺,难以起到“先富带后富,户带户,邻帮邻”的效应,致使下层党支部辅佐农人增收的路子不多。三是特色不鲜。江华紧邻“两广”,交通发家,天色潮湿,适宜种植蔬菜、烤烟等。今朝,蔬菜、烤烟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成长的支柱财富,但因专业合作组织(如协会)的欠缺,农户分手经营,菜农经常遭遇蔬菜估客的“压质压价”,提防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是以,因地制宜,在培植好财富基地的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把农人组织起来,采纳“公司+基地+农户”形式,鼎力推进农业财富化历程,让农人充实享受深加工增值带来的利润,不竭壮年夜集体经济实力。

3、促使农人增收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在查询拜访中,笔者发现,政府免征农业税后,确给农人带来很年夜的实惠,但农人年夜多欢快不起来。一是农资涨价侵吞农人益处。据查询拜访,在***年耕田除种

子外,各项农用物资均周全涨价,其中,化肥涨23元/亩,农药涨12元/亩,收割涨20元/亩,翻耕涨25元/亩,抛秧涨10元/亩。应此,同样的耕地面积需多开支90元/亩,抵免税后的实惠142元/亩,农人只得52元/亩。政府给农人的实惠,却年夜部门被农资出产企业和经销商瓜分了。二是下层组织运转难。乡镇及村组的运转一向依靠农业税,免税后,财政收入渠道更窄,使下层组织削减了良多收入,这加剧了乡镇收支矛盾。据查询拜访,年夜年夜都乡镇因“普九”欠下了一年夜笔债,税不收了,但债还得还,个体乡镇率领为遁藏债主,经常外出,根柢无心谋求农村经济成长。今朝,上级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出只能维持根基运转,难以让下层组织静下心来,腾出手来辅佐农人增收,谋求农村经济的成长。三是农村公益事业成长难。农业税打消后,中心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出只能维持机关的根基运转,根柢无暇顾及农业和农村基本行动措施,农村公益事业根基处于搁浅状况,如道路维修、水库塘坝的修整等,这对于我县本就严重缺乏的基本行动措施无凝是雪上加霜。像涛圩镇罗家寨、白竹塘、年夜山口等村毗连207国道的简略单纯公路,自1985年建筑以来,一向未获得修整,现已“泥泞不胜”,现在成为制约罗家寨等村经济成长的致命“瓶劲”,“富不富,先修路”已成为这几个村群众的强列愿望。

三、对策剖析

免征农业税之后,针对我县乡镇工作呈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应以科学成长不美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党中心培植新农村的成长机缘,采纳响应的对策,积极探讨解决的法子。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本能机能定位,转移工作重心。农业税免征之后,乡镇政府应由干与干与型政府向处事型政府改变,其首要本能机能应是成长经济、增强社会打点、供给公共处事和维护社会不变。工作重心由就农业抓农业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改变,凸起抓好农副产物加工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指导。乡镇政府要履行指导农人入市的本能机能,辅佐农人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鼓舞激励成长以农人为主体的农产物发卖队伍,出力构建营销收集,为农产物转化为商品牵线搭桥,从而达到以规模占领市场,以组织呵护权益,以协会维护秩序的目的。二是强化成长公益事业。乡镇政府要试探多种路子成长农村公益事业,指导农人自愿投工投劳,鼓舞激励社会成本介入土地清算、道路维修、水利行动措施修整等基本行动措施培植,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农人出发糊口前提。同时,政府减灾要加年夜对农业的投入,出格是科技的投入,辅佐农人科学耕田,从总体上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三是强化指导出产成长。乡镇政府必需从直接从事出产经营打点中退出来,把首要精神放在经济调节和公共处事上,慢慢将部门成长经济的社会本能机能交还给社会,干自己该干的工作。将一部门乡镇干部指导到经济处事规模,主攻招商引资、平易近营经济和农牧畜专业合作组织,指导更多农人致富本小康。同时,要凸起规划村子成长,切底扭转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的无序成长状况,做好连系文章,凸起区域特色,全力构立功能明晰、结构合理、情形美妙的现代新农村。

2、推进综合更始,攻固税费更始功效。后农业税时代,对下层政权来说,工作人员杯水车薪的现象更为凸起。今朝,我县乡镇平均有干部职工70余人,最多的148人,起码的56人,按中心及省里的要求,各乡镇将分流1/2---2/3的富余人员。是以,必需鼎力推进机构更始。一是合理撤并机构。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实施党政率领交叉任职,削减率领职数。同时,因地制宜合并村组,实施联组合片,精简村组干部,削减财政供养压力。二是分流人员。下鼎实力清退编外人员,压缩在编人员,解决好富余人员出路。当前,可采纳的做法有三种:①鼓舞激励有成长潜力的部门干部买断工龄,自谋职业成长经济,由财政给以必然抵偿;②遴派一些人员到村组和企业任实职,工资来历渠道不变;③对30岁以下的,已获本科学历的干部,组织部门可指导其攻读硕士研究生,进修时代工资待遇不变,膏火由地址单元负责,研究生结业后不再放置其工作。三是整合事业单元功能。区分乡镇“七站八所”公益事业和经营性勾当本能机能,实施分类打点。公益性的,要强化自我处事功能,经费仍由财政保障;经营性的,要强化自豪盈亏,慢慢推向市场。经由过程整合现有事业站所,提高处事资本的操作效率,做到既减轻农人承担,又增强为农处事能力。

免除范文篇10

关键词:免予刑事处罚;免除处罚;区别

我国刑法中的免予刑事处罚,规定在《刑法》第37条,该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对于免予刑事处罚,我国刑法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相关学术论文搜遍各大期刊网站,也只找到简单的几篇论文,研究很不深入。笔者研究发现,免予刑事处罚在司法适用中并不是没有争议,只是争议没有得到重视和关注。免予刑事处罚在司法适用中至少存在三大问题需要统一认识,分别论述如下。

1免予刑事处罚和免除处罚的区别

我国刑法中,免除处罚的规定有16种情况,涉及16个刑法条文,免予刑事处罚的规定只有1种情况,涉及1个刑法条文即刑法第37条。对于免除处罚和免予刑事处罚,大多数刑法教科书,将两个概念混同,将免予刑事处罚,看做免除处罚的情形之一。司法实务中也存在将两者混用的情况,搜索裁判文书网,能找到一定数量的根据刑法第37条判决免除处罚的情况。对于两者的区别,理论上少有关注。笔者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同。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免除处罚和免予刑事处罚的逻辑前提不同根据《新华字典》,“免”的含义有三种,(1)去掉,除掉;(2)不被某种事物所涉及;(3)不可,不要。免除的“免”,是去掉,除掉的意思,“免”和“除”是同义反复,免除,即除掉,免除处罚,即除掉处罚。而免予的“免”,是不可,不要的意思,免予,即不要给予,免予刑事处罚,即不要给予刑事处罚。“免”字含义从差别,揭示了免除处罚和免予刑事处罚不同的逻辑前提。免除处罚的逻辑前提,是需要处罚,本来是需要给予刑罚处罚的。但由于某种特定事由,比如自首、立功等,而将本该施加于犯罪人的刑罚处罚免除。而免予刑事处罚的逻辑前提,是不需要判处刑罚。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1.2免除处罚和免予刑事处罚的理由不同刑法中免除处罚的理由有:(1)域外犯罪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3)预备犯;(4)从犯;(5)胁从犯;(6)中止犯;(7)防卫过当;(8)避险过当;(9)自首;(10)立功;(11)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12)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者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13)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14)贪污犯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的;(15)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16)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综合考量上述16个免除处罚理由,笔者认为,免除处罚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1)免除处罚,理由单一,只需要一个法定的特定事由,即可免除对犯罪人的处罚;(2)免除处罚,往往不是因为犯罪人的犯罪情节轻微,从犯罪情节考量,犯罪人往往是需要给予刑罚处罚的,之所以可以或应当免除处罚,或者是从人道角度的考虑,或者是从罪刑均衡角度的考虑,或者是对犯罪人的奖励或鼓励措施。上述(1)、(2)事由,是从人道角度考虑,做出的免除处罚规定,考虑到在国外已被处罚,考虑到辨认能力控制能力低于正常人,从情感上道义上人道上,做出的宽免规定,这种免除,和犯罪人的犯罪情节无关。上述(3)、(4)、(5)事由,涉及到犯罪情节,但更多是从罪刑均衡角度的考虑,以犯罪预备为例,犯罪有预备、未遂、既遂,犯罪还有重罪和轻罪之分,对于轻罪的既遂,处罚本就不重,对于其预备形态,理应做出可以免除处罚的规定,是刑法的预先设定,和犯罪人的具体犯罪预备情节关系不大。上述(6)到(16)事由,是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鼓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奖励自首立功,奖励认罪悔罪,是鼓励奖励措施,不涉及犯罪人的具体犯罪情节。免予刑事处罚的理由,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该理由是基于案件情节的考虑,是对案件情节的综合考虑综合判断,考虑的事实涉及犯罪主体、犯罪人主观恶性、犯罪客观危害等诸多方面。只有单一事实,不能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能根据刑法第37条免予刑事处罚。1.3免除处罚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法律性质不同、轻重不同免除处罚是法定量刑情节,必须有刑法的明确规定,才可以免除处罚,法官不可以在犯罪人没有法定免除处罚事由的情况下,免除对犯罪人的处罚。而免予刑事处罚,是酌定量刑情节,法官享有酌定裁量权,法官可以综合全案情况,决定对犯罪人是否需要判处刑罚。免除处罚和免予刑事处罚虽然最终结果都是不给予刑事处罚,但仍然存在轻重的差别。从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到刑法第37条(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再到刑法其他16个条文所规定的免除处罚,再到其他众多刑法条文定罪并给予刑罚处罚的规定,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从不成立犯罪,到成立犯罪但不需要判处刑罚,再到成立犯罪需要刑罚处罚但免除处罚,再到成立犯罪并给予处罚,刑法将纷繁复杂的犯罪现象,分类处理,根据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区别对待。因此,从逻辑上,免予刑事处罚是比免除处罚更轻的对犯罪的处理措施。

2免予刑事处罚后的非刑罚处理措施的适用范围

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对于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这些非刑罚处理措施,毫无疑问可以适用于免予刑事处罚的人。但司法实务中,很多具有法定免除处罚情节的犯罪分子,法院也引用刑法第37条,判决适用非刑罚处理措施。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刑法第37条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措施,只能适用于根据37条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于根据法定免除处罚情节免除处罚的犯罪分子。其理由。第一,刑法第37条的适用对象,只规定了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没有规定适用于免除处罚的犯罪人;第二,“免予刑事处罚”的法律表述中有“刑事”二字,免予的是刑事处罚,非刑事处罚没有被免予,因此,还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而且,如前所述,免予刑事处罚,是酌定情节,法官可以酌情决定不给予重的刑罚处罚,但可以酌情决定给予轻的行政处罚,这并不矛盾。而“免除处罚”的法律表述中,没有“刑事”二字,意味着是免除所有处罚,而不是仅仅免除刑事处罚。免除处罚,应该是举重以明轻,重的刑罚能够免除,轻的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自然也在免除之列。3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条件关于刑法第37条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条件,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该条可以独立适用,没有法定的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事由,仅仅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仅仅根据数个酌定从轻情节,就可以对犯罪人免予刑事处罚。第二种观点认为,该条不是独立的免除刑罚事由,而是对刑法中具体的免除处罚情节的概括性规定。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必须同时具有法定的免除处罚情节,才能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为其免除处罚。第三种观点认为,《刑法》第37条不能做为免予刑事处罚的独立依据,犯罪人必须具有法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并且所犯罪行的法定最低刑为管制的,才可以根据刑法第37条免予刑事处罚。第一种观点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免予刑事处罚的普遍认识。后两种观点虽然不是主流,但其观点和理由有一定的迷惑性,在刑法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务界有一定的市场,影响着法律的统一适用,对其错误须保持警惕。第二种观点,认为刑法第37条并没有创设新的处罚规定,而只是对刑法中规定的免除处罚情节的概括性规定,必须具有法定的免除处罚情节,才能同时引用刑法第37条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该观点将免予刑事处罚和免除处罚等同,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前文已论述免予刑事处罚和免除处罚的区别,对该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此不重复论述。第三种观点给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人为设定具有减轻处罚情节和所犯罪行的法定最低刑为管制两个条件,其理由,主要是担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防止免予刑事处罚被滥用。免予刑事处罚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其权力的行使没有任何程序上的限制。而同样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酌定减轻处罚,却有严格的程序限制,需要层层上报至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所以,该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法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仅仅有数个酌定从轻情节,法官就可以酌定免予刑事处罚,而且不需要任何机关核准,那法官的权力就太大了。笔者认为,该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为为免予刑事处罚设定具体的适用条件,没有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的条件,就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该规定的法律用语是模糊的,没有规定必须满足哪些具体条件才能免予刑事处罚,而只要求犯罪情节轻微,而是否属于犯罪情节轻微,由法官根据案情酌情判断。因此,将免予刑事处罚的条件,限制为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且所犯罪行的法定最低刑为管制,没有法律依据。至于不设定具体适用条件是否会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不能成为否定该条的理由,也不能成为为免予刑事处罚设定具体条件的理由。设定具体的免予刑事处罚条件,将牺牲该条法律的魅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宜做出非常具体的规定,犯罪情形千差万别,犯罪情节轻微的情形也因案而已,只宜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酌情判断,不宜也无法做出具体规定。

参考文献

[1]刘如亚.“免除处罚”等于“免予刑事处分”吗[J].人民司法,1998.4:15.

[2]马凤春.论“可以免予刑事处罚”[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