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现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4:45:10

流失现象

流失现象范文篇1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政策;财政收入

Abstract:Thetaxrevenueoutflowalreadybecameourcountrytaxrevenuedomainstubbornillness,reducedthenationalfinancialrevenue,hasdisturbedthenormaltaxrevenueworkandthesocialeconomylifeorderseriously.Thisarticletothetaxrevenueoutflow''''sconcept,theform,thepresentsituationandhadthetaxrevenueoutflowfactortocarryonthesimpleanalysis,andproposedthegovernmenttaxrevenueoutflowtoddlingstep.

keyword:Taxrevenueoutflow;Taxpolicy;Financialrevenue

前言

所谓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行为和现象。这里所说的各类税收行为主体,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作为征税人的税务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种种现象和行为:

1.偷税。2.逃税。3.漏税。4.骗税。5.抗税。6.欠税。7.避税。8.非法的、任意的税收优惠和减免。9.征税人违规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一、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税收制度的贯彻实施,税收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18.1%,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2004年,全国税务机关共检查纳税人124万余户,查补总收入为369亿元,若按50%的查补率乐观估计,税收流失也在300亿元以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测算,我国地下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按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8%匡算,2004年,我国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约为3696亿元。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从各种渠道的信息来看,目前我国税收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税收流失的研究,对税收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大可能的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引起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税收流失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引起税收流失的动因。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现阶段,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进行的,税收直接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偿性。因此,税款的多征与少征,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时,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收流失。

(二)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税收执法力度不够是税收流失的政策原因。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改进,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1.法律体系内部存在重大缺陷。现行税法形式体系不完善,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也没有相配套的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行政诉讼法等。2.现行税法立法档次太低,许多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开征,税收立法呈现立法行政化趋势,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不够。3.现行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操作性较差。如增值税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规定等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操作难度都相当大。同时,税务机关的执法独立性较差,《征管法》虽然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规定,但由于需要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些规定往往得不到落实,使偷逃税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税收流失。

(三)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是产生税收流失的体制因素。

1.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征管质量不高。1997年以来,虽然逐步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但从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出现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内部岗位职责不清,管理任务不明,淡化了税收征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而重点稽查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造成了税收流失。

2.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拥有现代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税务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但纵观税务干部队伍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一是专业型人才不足。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复杂的税收工作需要,造成了税收流失。

3.税收征管手段仍显落后,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近年来,税务系统大力加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国的发展不协调,没有在全国形成网络。同时,由于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使计算机管理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地下经济规模巨大,是税收流失的重要因素。

各种数据和信息表明,目前我国地下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由于地下经济活动几乎完全脱离了税务机关的监控和管理,税收基本处于完全流失的状态。三、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一)提高立法层次,加大税收立法执法透明度。

1.制定颁布《税收基本法》,对税法的定义、原则、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和权力义务、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税务争议、税务中介和等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其真正起到税收领域的“母法”的作用。

2.提高现有税法的法律级次,增强税法的法律效力。(1)对于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经过修改后较为成熟的就按照法律程序尽快提请国家立法机关审议通过,使之升格为正式的法律。(2)修订现行税法,以达到税法体系的内外统一。

3.强化税收执法,确立“严管重罚”的治税思想。在严格遵守《征管法》规定的处罚幅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对各类税收流失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按税法规定严格加收滞纳金,增加偷逃税者的风险预期和机会成本,减少税收流失。

4.强化税务机关的独立执法权。应考虑建立包括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在内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使税务机关可以进行独立执法,不受其他部门干扰,增强对各种税收流失行为的威慑和抑制作用。

(二)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完善增值税,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

尽快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加速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其扩展至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等。

2.完善个人所得税。

(1)随着征管环境的改善和征管手段的现代化,逐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并最终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2)降低名义税率,减少税率档次,简化税制,加强征管。(3)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

(三)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建立税收征管新秩序。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依法纳税的遵从意识,强化公民对税法熟悉程度和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其次,坚决堵塞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严惩虚假错误信息的披露者。再次,要加大税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征收管理水平。最后,要继续完善和推进税收征管改革,改革落后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效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击地下经济。国家应尽快建立打击地下经济活动的有关制度,增强对走私、造假、盗版等破坏性、危害性较大的地下经济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不断压缩地下经济的生存空间,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流失现象范文篇2

关键词:核心员工绩效管理组织文化心理契约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资源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强弱及能否维持发展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决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核心员工的管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如何留住核心员工,激励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必然也成了众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一、核心员工概念及特征

究竟怎样的员工才能算是核心员工呢?我们可以认为核心员工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正如帕累托的80/20定理解释的那样,核心员工即那些虽然占企业总人数的20%-30%,但却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的员工。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核心员工的内涵特征以及如何对核心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他们各自知识经验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的差异,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但究其本源,核心员工的实质却是相同的。

具体来讲,核心员工有以下几点特征:

1.1核心员工具有资源优势,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员工拥有的资源是一般员工所欠缺的或者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或技能,或是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起关键作用的其它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核心员工在企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企业的资深研发人员和资深技术人员等。

1.2核心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心理期望

企业的核心员工基本上已经在薪酬数量和创造的价值上得到了满足,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分析,核心员工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但是随着这些需求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不断增大,他们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核心员工在心理上也必然会产生一个较高的心理期望。

1.3核心员工易流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为了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各企业对人才的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发挥优秀员工的才能,满足其各种需求,核心员工就很容易跳槽,而企业则会因此而付出巨大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甚至会陷入困境。

1.4数量的稀缺性

核心员工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是十分小的,但他们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的,这十分符合帕累托法则。因此,掌握关键资源的核心员工在数量上具有稀缺性。

二、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而核心员工就是这种核心资源优势整合的结晶和载体之一,他们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核心员工是极其宝贵和稀缺的资源,他们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核心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他们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由于核心员工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要,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另一方面,核心员工是行业的精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猎取”。因此,核心员工很容易从企业流失,一旦流失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核心员工的流失将增加人力资源重置成本

核心员工一旦流失,为满足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就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因此,为满足对核心员工的需要,企业就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2.2核心员工的流失会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由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掌握在核心员工手中,所以他们一旦离职,企业可能无法及时找到相应替代人选,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关键资源就得不到补充,从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一些情况下甚至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3核心员工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因为核心员工掌握着企业的关键资源,他们一旦流失,必定会导致企业的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流失,从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如果这些核心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的企业或者是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更加严峻。例如,牛根生离开伊利集团,创建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从伊利手里抢走了很多市场,与伊利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很大的影响了伊利的市场占有率,使伊利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基于这些不利的影响,核心员工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已经成了现代企业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三、企业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的对策

通过对核心员工的概念及特征的探讨分析,以及对相应理论观点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薪酬作为济利益激励对员工行为的驱动力是最根本的,经济利益是对付出相应劳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回报形式,这是企业必须付给每个员工的。员工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薪酬的多少,核心员工由于掌握组织的核心技术,拥有组织的核心资源,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要比一般员工高出很多,他们理应得到较高的价值回报。然而,不少企业在对于核心员工的薪酬上缺乏外部竞争力,以至于在外界有高薪引诱时,一些核心员工很容易选择离开。因此,一个企业想要留住核心员工就必须给予他们合理的薪酬。一般来说,合理的薪酬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外部的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所谓外部竞争性是指要对核心员工支付较高的报酬,使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领先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确保核心员工的报酬具有市场竞争力。内部公平性原则是指要增强企业在分配上的透明度,切实按贡献大小给予报酬,使付出与回报相匹配,让核心员工在心理上感到公平。

对于核心员工来说,仅仅给予他们较高的物质报酬是不够的。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较高的薪酬只是属于保健因素,它不能起到调动核心员工发挥潜能的作用。核心员工比一般员工更看重个人成长的机会、职业的发展空间等薪酬以外的其它激励因素。因此,要想留住核心员工,企业最终必须要建立一套激励型的薪酬体系。所谓激励型薪酬体系是指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导入激励因素,使建立起的薪酬体系既能给予员工创造的价值的合理的回报,又能对员工发挥激励作用的一种薪酬制度。激励型薪酬体系可以通过薪酬体系中的激励因子来激发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富有刺激性的福利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从而达到用好核心员工,留住核心员工的目的。

3.2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

核心员工追求的是工作满意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使核心员工的绩效得到合理的评价,既有助于增强核心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也有利于核心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核心员工工作绩效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善工作绩效。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5]。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客观公正的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成果,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同时,还有利于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

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以业绩为导向的以及具有科学的考核标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可以及时对核心员工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价,让核心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业绩情况,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3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是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形成的,企业全体成员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可以起到吸引和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优化企业的内外部形象和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潜能,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就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对整个企业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对企业的竞争力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平等对待员工、尊重员工,可以提高员工忠诚度。在企业内部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有利于激励员工的情感,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进而凝聚成巨大的内部向心力,使核心员工忠于企业,尽自己最大力量为企业做贡献。因此,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把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看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尊重其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决策活动,使其在心理上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3.4合理的培训与开发计划与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与一般员工相比,核心员工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非常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自身的培养。对企业而言,培训核心员工不仅可以提升核心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核心员工自身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另外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核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帮助核心员工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各自未来几年职业生涯发展指明目标和方向,激励他们不断向目标努力奋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将他们的个体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合和统一,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核心员工能长久的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5与核心员工形成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20世纪60年代由Argyis提出、Levinson加以界定的一个概念,最早用来描述员工和企业双方不成文的、内隐的契约或相互期望,具体体现为双方对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可以说它是存在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当组织目标效果与个体目标效果不能协调,特别是个体目标效果低于其所期望值,即员工的满意度较低时,而组织又不能及时对此做出相应条件的改变,即心理契约被打破而又没有进行维护,这必将造成员工的流失也就是人才的流失,即心理契约的破裂造成了人才流失。心理契约的违背对个人和组织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会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绩效、工作的满意度、对组织情感的投入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在有些情况下员工甚至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自身与组织的关系。因此,企业要向留住核心员工就必须与他们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契约,明确他们的期望,不断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认真完成企业对员工的允诺,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补救。

3.6关键员工的约束机制

企业在人力资源激励方面采取措施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核心员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当建立有效的人才约束机制,不但要把优秀的员工招进企业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励他们,同时,企业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人才约束机制,比如说:在招聘员工时做好入口把关,通过科学的人事测评,选拔忠诚度高的员工;通过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加大员工违约赔偿的力度,进而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在企业章程中对企业的各种利益主体进行界定,任何个人都要按照章程办事,通过企业章程来处理企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等方法来约束员工,留住员工。这样的约束机制对于有效的留住核心员工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必须重视对核心员工的管理,不仅要把核心员工招进来委以重任,同时企业还应当不断激励核心员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把他们留住。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与管理者心胸是否开阔,眼光是否长远有关系,如何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在运用好各种激励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个人的领导魅力,使核心员工忠于企业。

参考文献:

[1]宋新谱.留住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源策略[J].人才开发,2003,8月.

[2]叶霞.谈核心员工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月.

[3]邓德鸿,陈春花.论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文化[J].商场现代化,2006,3月.

[4]刘黎贺,炳红.核心员工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第10期.

[5]王淑红,龙立荣.绩效管理综述[J].中外管理导报,2002,9月.

流失现象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生流失现象原因对策

随着国家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大体相当。但是中职教育本身的发展,特别是规模的迅速扩张,也提出许多新问题,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学生流失现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恶疾,而高流失率则影响和制约着中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就流失现象形成的原因、流失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对流失问题的策略和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流失现象的形成

中职学校流生现象由来已久,但目前由于受高校扩招和普高升温的影响,中职学校招生困难,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中职的社会形象受损,从而使学生流失更为严重。据统计,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均在15%以上,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和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率高达30%以上。下面以九江地区的中职学校(含承担中职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为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流失比率还是较大的。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但五年制高职生流失相对较少。中职生流失现象在今天看来,究其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方面的原因。虽说中职生年龄尚小,与社会接触还不算多,但社会观念及流行的思潮却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思想。首先。在社会上职业教育地位不高,公众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偏见。其次,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不够理想,许多人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尽管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帮扶,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在这些社会偏见和陈旧观念的影响下,中职生思想压力大、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自卑感,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的子女,也是弱势群体的后代。以笔者这些年所带的班级为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家庭特别贫苦的农村或者是被初中学校淘汰下来的春季生。对于农村的贫困家庭来说,一年几千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是一个沉重负担。尽管政府每年至少要拿出164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所有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享受到每学年15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但对特别困难的学生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所以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决定着一些学生的去留。而来自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的春季生都是初中成绩差,表现差的“双差生”。这些“双差生”大多是因父母亲长期在外打工或父母亲离异导致无人管教。这类学生很容易染上各种不良习气,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甚至被学校开除。

3学生自身的原因。从现有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也比较差。再加上一方面由于基础差,对文化课没兴趣学,对专业课又学不懂,厌学情绪严重,从而导致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中职生品行不良,常常违纪,给学校和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经常受到学校教师的批评和处分,于是产生退学念头。

4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中职学校由于“差生”多,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而部分“差生”进入学校后,不但不认真读书,反而无事生非,在学生中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影响极坏,使其他学生无安全感,不能安心学习,这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其次,职业学校大都是从普教改制而来的,在教学模式上未能走出普教模式,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设不合理、教材选用不恰当、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动手机会少等诸多教学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学不到东西,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致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这是中职生流失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最后,由于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增大,由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而竞争力不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使得就业压力也就成为了中职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流失现象的影响

1对流生个人而言。影响了他们的终身发展。流生离校后,除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社会游荡。学校教育无法涉及,家庭教育也很难有效。一部分流生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无形中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2对学校而言。失去一个学生就失去了一份信任。学生大量流失势必给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由于过多流生的产生,使得许多班级学生数严重不足,又因专业不同等原因不能并班,使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单位成本大量增加,学校经济效益下降,办学经费更趋紧张。

3对社会而言,中职生流失现象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大量流生的产生不仅加深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还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产生了众多的新一代素质低下的国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如果把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简单地抛向社会,这将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控制流失的对策

流失现象范文篇4

关键词:林业技术;治理技术;水土流失;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森林资源在促进生态平衡中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采取了林业技术的相关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必须要严格制定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用以提升林业技术的应用效率和质量,减少林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但一些典型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用林业技术来控制水土流失问题,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1水土流失现状探究

对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森林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森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对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进行探究,以期指导生产实践。1.1森林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森林分布较为广泛,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森林面积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水土流失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我国政府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保护力度,森林面积的下降趋势在整体上得到了控制。森林面积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水的流失,起到蓄水降水的作用。每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每小时可吸纳雨水20~40t。雨水多时,森林可以贮水,雨水少的时候,森林还能慢慢放水。目前,森林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1.2治理技术的保护作用。1.2.1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水土流失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利用林业技术措施进行造林,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一些深层植被根系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很好的贮存,确保土壤不被暴雨冲刷,起到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1.2.2有利于土壤的保护。森林面积的增多会令地表径流量减少,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之所以会选择森林来防止水土流失,是因为一些草木植物插入地表的根系很浅,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很小,一旦受到水流的冲击,就会被冲走。而林木大多数是喜水的,是在水资源较为充足的地方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可以再生的资源,而且树木的残叶还可以起到保护地表土壤的作用,避免雨水的侵蚀,长此以往,对周围的土壤也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很好地保护水资源和预防水土流失。1.2.3有利于气候条件的调节。森林对气候的调节有很大的帮助。大面积的森林能够形成稳定的森林林业生态系统,夏天时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比较快,能迅速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将水分中的热量带走,人在森林中会变得凉快舒适。而冬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缓慢,热量散发不出去,又有阳光的直射,使森林的温度升高,森林就变得暖和。森林是“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提高空气的质量。森林还是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大自然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气候的变化,减轻了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随着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环境污染的类型也在大幅度增加,森林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粉尘和消除烟雾,使空气变得清新。现在的噪声污染也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新的污染源,森林可以消除噪声,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2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山丘还是平地,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虽然经过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环境恶劣状况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仍有一些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就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林业知识的认识,探讨科学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采取合理实用的治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1加强林业管理和林业执法力度。随着人们滥砍滥伐现象的增多和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采用水土流失技术的总量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所增长的大部分技术还是对人工林,天然的森林数量仍然较少,人们滥砍滥伐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为了有效实施林业技术措施,必须加强林业管理工作和林业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将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科学合理的巡查体系,及时发现森林中出现的病虫害,解决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后果,确保林木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滥砍滥伐等破坏水土流失的行为和相关的责任人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2.2提高森林防火意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国民的素质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很多人都缺乏森林防火意识,意识不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火灾是对森林危害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一旦大火蔓延,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林业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火灾防控体系,在对火源进行不断管控的同时,还要提高消防人员的专业素质。森林地区要引入数字防火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住火情。并且严格控制人们在森林中吸烟、用火情况的发生,一经发现,必须严格处理。2.3提高森林保护意识。水土流失现象的有效治理可以帮助和保护当地的居民,为其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林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使人们自发地投入到保护林木的工作中,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林业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播放森林保护系列宣传片,使森林保护意识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人们的心中。

3结语

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要尽早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现象,合理规划林业技术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行动。要把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综合性的工作,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研究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方法。只有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充分的解决,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性发展,人们才能在这个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斌.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09):93,99.

[2]董宁.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24.

[3]李永刚.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09):259.

[4]王大鹏.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8,(06):147.

[5]李长春.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3,(05):105-107.

[6]武剑.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07):228-230.

[7]李新.林业技术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与应用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7,(01):48.

[8]任光宇,田佳杰,王静.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18,(03):32.

[9]司宏煜.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南方农业,2017,11(27):51-52.

流失现象范文篇5

关键词:林业技术;治理技术;水土流失;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森林资源在促进生态平衡中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采取了林业技术的相关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必须要严格制定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用以提升林业技术的应用效率和质量,减少林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但一些典型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用林业技术来控制水土流失问题,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1水土流失现状探究

对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森林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森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对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进行探究,以期指导生产实践。1.1森林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森林分布较为广泛,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森林面积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水土流失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我国政府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保护力度,森林面积的下降趋势在整体上得到了控制。森林面积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水的流失,起到蓄水降水的作用。每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每小时可吸纳雨水20~40t。雨水多时,森林可以贮水,雨水少的时候,森林还能慢慢放水。目前,森林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1.2治理技术的保护作用。1.2.1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水土流失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利用林业技术措施进行造林,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一些深层植被根系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很好的贮存,确保土壤不被暴雨冲刷,起到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1.2.2有利于土壤的保护。森林面积的增多会令地表径流量减少,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之所以会选择森林来防止水土流失,是因为一些草木植物插入地表的根系很浅,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很小,一旦受到水流的冲击,就会被冲走。而林木大多数是喜水的,是在水资源较为充足的地方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可以再生的资源,而且树木的残叶还可以起到保护地表土壤的作用,避免雨水的侵蚀,长此以往,对周围的土壤也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很好地保护水资源和预防水土流失。1.2.3有利于气候条件的调节。森林对气候的调节有很大的帮助。大面积的森林能够形成稳定的森林林业生态系统,夏天时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比较快,能迅速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将水分中的热量带走,人在森林中会变得凉快舒适。而冬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缓慢,热量散发不出去,又有阳光的直射,使森林的温度升高,森林就变得暖和。森林是“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提高空气的质量。森林还是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大自然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气候的变化,减轻了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随着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环境污染的类型也在大幅度增加,森林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粉尘和消除烟雾,使空气变得清新。现在的噪声污染也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新的污染源,森林可以消除噪声,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2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山丘还是平地,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虽然经过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环境恶劣状况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仍有一些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就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林业知识的认识,探讨科学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采取合理实用的治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1加强林业管理和林业执法力度。随着人们滥砍滥伐现象的增多和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采用水土流失技术的总量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所增长的大部分技术还是对人工林,天然的森林数量仍然较少,人们滥砍滥伐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为了有效实施林业技术措施,必须加强林业管理工作和林业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将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科学合理的巡查体系,及时发现森林中出现的病虫害,解决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后果,确保林木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滥砍滥伐等破坏水土流失的行为和相关的责任人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2.2提高森林防火意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国民的素质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很多人都缺乏森林防火意识,意识不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火灾是对森林危害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一旦大火蔓延,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林业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火灾防控体系,在对火源进行不断管控的同时,还要提高消防人员的专业素质。森林地区要引入数字防火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住火情。并且严格控制人们在森林中吸烟、用火情况的发生,一经发现,必须严格处理。2.3提高森林保护意识。水土流失现象的有效治理可以帮助和保护当地的居民,为其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林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使人们自发地投入到保护林木的工作中,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林业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播放森林保护系列宣传片,使森林保护意识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人们的心中。

3结语

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要尽早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现象,合理规划林业技术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行动。要把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综合性的工作,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研究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方法。只有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充分的解决,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性发展,人们才能在这个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斌.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09):93,99.

[2]董宁.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24.

[3]李永刚.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09):259.

[4]王大鹏.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8,(06):147.

[5]李长春.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3,(05):105-107.

[6]武剑.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07):228-230.

[7]李新.林业技术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与应用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7,(01):48.

[8]任光宇,田佳杰,王静.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18,(03):32.

[9]司宏煜.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南方农业,2017,11(27):51-52.

流失现象范文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治理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量较大,施工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对防治工作不重视,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屡屡出现错误,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防治措施不到位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现象,对于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大,且流失的类型较多,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防治为主,要在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安全的同时做好合理的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现状

水利工程施工的时间较长,施工量较大,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较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控制施工流程,减少水土流失。水利工程施工中没能做好防护措施,容易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利工程施工会导致地面裸露面积增加,原有的土壤或者植被遭受到破坏,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现象。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的时间较长,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作人员为了缩短周期会选择就地取材,在施工现场居住生活,导致大量树木被砍伐,而人工种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森林覆盖面积大大降低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增加。此外,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也会加剧水土流失,为我国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困难[1]。

2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措施

2.1提高工程施工设计水平。水利工程在设计时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全面分析水利工程项目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评估项目实施对成本方面的影响,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修改,采取最优的施工方案,尽可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还要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提高水土流失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设计师对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整体规模改进水土保持方案,降低经济损失,有效节约施工成本,增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2]。2.2加强施工现场的防护。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通过开排水沟、导流沟等有效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可以缓解水土流失现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对废水进行处理,重视对渣场的水土保持防护工作,尽可能降低占地面积,合理规划水利工程项目,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施工现场的防护工作,可以提高水土保持防护工作的有效性,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3]。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防护工作,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植被面积的损害,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能够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水利工程施工的线路较长,途经多种地形地貌,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较多,需要合理进行控制。2.3积极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栽种一些适宜的植被或者农作物,能够增加土壤表层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采用多种植被交替耕种的方法,能够稳固土壤。同时,减少树木砍伐,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提高植被的覆盖面积,禁止对森林进行破坏,采取法律手段保护森林面积,加强护林爱林工作,对水土保持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林业种植和管理,也可以降低工程项目周边的风速,对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有着重要意义。2.4做好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管力度,实时监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情况,对地形地貌、气候温度、植被种类、林业覆盖面积等加强监测。水土流失对工程顺利实施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防护工作认真落实,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实时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管,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增加对水利工程工作质量的要求,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需要及时予以处罚,并采取补救措施[4]。

3结束语

水利工程在进行水土保持时主要以防治为主,水利工程在设计时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全面分析水利工程项目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积极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栽种一些合适的植被或者农作物,能够增加土壤表层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管,实时监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小雅.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

[2]刘长华.浅谈水利工程中常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设计优化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9).

[3]杨应.水利工程施工区水土保持措施探究[J].四川水泥,2019,(4).

流失现象范文篇7

1.1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现象的原因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出现人才潜流失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又包括外部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原因。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分为探索阶段和确定阶段。大学的学习期间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而实习期间属于职业生涯的确定阶段。在探索阶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相关决策,在实习期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并付诸实施,为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积累一些经验并做好心理准备。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造成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毕业之前的实习经历。杨效忠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实习期之后,大学生降低了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从业能力。王兴琼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发现,酒店的实习经历会直接降低该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看不到职业前景,影响从业的自信心。综上所述,酒店实习经历是造成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

1.2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1.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84.27%。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2.2调查问卷设计

针对酒店实习经历造成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因素。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论文,设计调查问卷。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情况的问卷的设计和样本选择参照史密斯等人提出的工作满意度五维度,即工作本身、晋升、薪酬待遇、同事关系、管理制度。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包括以下部分:实习期学生的基本表现情况、酒店实习满意度、实习酒店的基本情况、就业潜流失倾向;调查内容关于实习工作期间的工作情况(工作内容及强度)、福利待遇、工作成就感、晋升空间、领导能力及管理水平、人际关系、潜流失倾向等。本研究主要分析学生对酒店实习工作的满意度及造成潜流失现象的相关因素。

1.2.3数理统计方法

采用EXCEL整理调查数据,运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的分析。

1.2.4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对于实习工作:1分和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对于潜流失倾向,1分和5分,分别表示“极不可能”、“极有可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酒店实习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失倾向采用SPSS14.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确定造成学生潜流失倾向的原因。根据均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列,数据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学生对酒店实习工作的基本满意度分析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为102份,这102名学生的潜流失倾向均值为3.65基本上会出现潜流失现象。实习工资、工作多样性、晋升与职业发展空间、工作成就感、工作负荷量这五个方面其调查分析的均值分别为2.13、2.15、2.19、2.45、2.53。其中最低的是实习工资,说明学生对实习工资不满意,因为酒店一般将实习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实习工作比较单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岗位固定,基本上不轮岗,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如收拾客房等,如此单一重复的工作中让学生觉得十分乏味,此外,学生在实习时,一般安排的基层的劳动岗位,如餐饮部门的服务人员等,工作十分辛苦,由于酒店实习工作工作量大、工资低、工作单一,所以学生对酒店实习工作不太满意。此外,由于酒店业对从业年限和从业经验十分重视,所以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晋升的机会较少,晋升很慢。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工作,等待晋升的时机,就会感觉晋升的希望不大,机会渺茫,职业发展前景不好。在本次调查中,学生最满意的三项是食宿条件、领导管理水平、人际关系,其分析的均值分别为3.72、3.09、3.03。因为学生实习的酒店一般都是四星级以上,所以不管是住宿条件和就餐环境都非常好,所以学生对“食宿条件”基本上都很满意。酒店的中层领导基本上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经验,能够理解学生的基层工作,所以制度的相关政策比较合理,关于人际关系方面,因为学生处于实习的状态和正式员工基本上没有利益冲突,所以感觉酒店的人际关系良好。学生在酒店实习满意度因素和潜流失现象的相关性分析满意度的各个变量和潜流失倾向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相关系数除了食宿条件之外,其他全是负数,出现负相关(显著性概率p<0.01)。由此可知,对实习工资、工作多样性等的满意度越低,其潜流失倾向越大。和潜流失倾向呈显著负相关的是实习工资、工作成就感、工作认可度、个人能力发挥、培训与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空间,这表明学生在酒店的实习经历对于将来的职业选择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实习期间的薪酬待遇。如果学生十分喜爱酒店的工作,并且酒店给学生提供了发展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择业潜流失现象。此外,酒店的培训机制、未来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否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并获得充分的培训机会,这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影响也较大。此外,“工作多样性”、“工作负荷量”和“工作时间制度”这三个实习满意度较低的因素竟和潜流失倾向的关联系数不高,这说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对现实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工作的要求有所降低,比较现实,对工作强度要求有所提高,说明学生刚毕业时可以选择累一些的工作,只要酒店给予的工资合理,学生会从事该行业,降低流失率。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2.1严把学生实习关,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工作

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选择实时酒店的时候应该慎重,和酒店签订相关协议,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促使学生认可酒店的实习安排。在学生实习期间,安排老师全程陪同,一旦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问题,老师负责沟通,减少矛盾的发生,降低学生对实习酒店的不满意度,从而降低人才的流失率。

2.2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酒店工作缺乏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明白酒店工作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一部分,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做得是服务工作,服务工作并不低贱。此外,还应让他们知道酒店的领导基本都是要从酒店基层工作岗位干起,要走上领导岗位必须得经得起基层较长时间的考验。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理性地自我分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身到酒店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来,酒店工作前景广阔。

2.3从酒店自身方面找对策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为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明确他们的晋升渠道。与此同时酒店管理者还要善于发现“奖励点”,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员工在酒店的工作业绩多少奖励不同的金额。此外,酒店还要建立健全酒店的福利保障制度,关心和改善他们的各项福利,以此来有效控制这些人才的流出,吸引外部人才的流入。

3结束语

流失现象范文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

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们这种有目标的水土保持思想、行为和技术。198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明确,水土保持学科范围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有意识地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

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包括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但是不能包括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思想、理论或者观点。因为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的水土保持思想观念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规范本身无法解决。《水土保持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设施(即物)和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即行为)。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在水土保持法律关系中这种物就是水土保持设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而这些行为则如林业采伐、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等。

2、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学理上有多种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水土流失学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以不同的学理概念表述为基础来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适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过程论

水土流失过程论,这里列出两种典型。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这与水土流失相似。”1990年王汉存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蚀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影响下,土壤、母质、风化物、甚至基岩被剥蚀破坏、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我国通称的水土流失,严格地讲应属土壤侵蚀中的水力侵蚀,而且除指土壤、母质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损失。不过习惯上,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过程论虽为学理解释,但是通俗易懂。在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采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特别在南方丘陵山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有类似的感性认识,对此更好理解。根据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水土流失的对象是土壤、母质、风化物、基岩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破坏、搬运和沉积三个环节。但是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有两点缺陷:一是对“水的损失”没有阐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损失,还是地表水的损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损失?怎样理解水的损失?一般的业外人士都认为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和地表蒸发,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水循环怎么会有损失呢?二是单纯强调具有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只是从现象上进行定义,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定义。既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又对于认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现象有一定障碍。如有的同志主张,旧城改造中旧砖房被折除过程,不负责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如有一块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较平整,拟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提出他们进行基础开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作为水土保持执法人员如果也严格按此定义还真不好驳倒。这就需要水土流失结果论的定义了。

2.2水土流失结果论

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显然,水土流失结果论,比起水土流失过程论,更宏观、简洁,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质。根据水土流失因果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有三条标准:一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是陆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必须是外营力,最主要的外营力是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活动;三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但是水土流失结果论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对于业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要解释外营力这个地学术语,要解释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比如水的损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发和蒸腾、地面径流和土体内渗流、向深层渗漏,从而造成对生产和生活不利的现象。二是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无限扩张。单纯从“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字面上理解,任何环境污染现象似乎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导致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都离不开水和人为活动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

虽然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从《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特别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学理基础是水土流失结果论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两个构成要件:

(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或是加重水、旱、风沙灾害,或是恶化生态环境,或是影响生产,四者居其一则可满足。《水土保持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法律所要保护的,自然就是需要预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单纯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单纯的人为因素,还可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在所不问。

3、如何在水土保持执法中适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种是效能。而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笔者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均匀积雪,改变雪和土壤的冻融性质,并能促进降水增加等有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这种有益影响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邻近地区,特别是江河下游地区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生物生产力是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生产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光能的固定。世界上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全部活动皆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中所获取的能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通常一年)内积累光能合成的总量称总生产力,通常用有机物质干重g/m2/年表示。通常情况下,按总生产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是森林、农田、疏林和灌丛、草原、荒漠。在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同情况下,植物数量和分布越少,总生产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产力越低,说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这也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为生产活动挖掘、破坏地表和倾倒土(石、渣)占压地表,破坏植被,从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题。试问原来的植被都被占压和毁坏,何来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何来生物生产力?

3.4土壤水是是反映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流失现象范文篇9

关键词:林业技术;水土流失;有效治理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水土流失现象已经成为我国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任其继续发展将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加严峻的破坏,还会促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这样才能为农业以及林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林业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现象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才会在当前的工作中被广泛的提出,希望通过本的论述,能够对林业技术这一概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林业技术的推广对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1调控水源结构。水土流失就是因为地表的水对土壤有一个冲刷的作用,把地表的土都冲走,土壤就不能蓄水,而使土壤遭到破坏的大多数原因就是植被的减少,因为植被有防风固土的作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他们的根还能储蓄水源,是非常有利于土壤的,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不可或缺的条件。1.2凝固土壤。植被可以减少土壤被过多的侵蚀,保护土壤不被破坏,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因素,在林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中不能够忽视的一个问题。植物的种类也是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植被固土的能力也不同,浅根的植被根系不发达,不能抵挡暴雨的侵袭,但根系较深的就会更好的减少水土的过度流失,像乔木固化土壤的效果就特别的好,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应该种植什么样的植被,在考虑到了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植被才能起到它的作用。1.3改善气候。种植大量的植被,推广林业技术不但会改善土壤,耗能改善自然环境,技术提高,种植水平上升,当地的空气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水土流失的治理应该主要集中在植被稀缺的地方,这样使当地的土壤会更加肥沃,减少水土的流失,减少沙化现象,让沙漠远离人们的生活。

2林业技术的治理手段

我国是资源型大国,对林木的需求比其他的国家都要大,现在植被破坏严重,沙漠地区增多,国家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愈加关注,现阶段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分为三种:农业种植、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三种手段。这三种手段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是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更好,林业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一部分,就是多种树,进行植树造林,利用封山育林这一举措来使树木更好的生长,植树造林效果是显著的,因为植物的叶子和茎能减少雨水的冲击,分散雨水对根部的冲击力,达到固土的作用。

3林业技术对防止水土流失影响

3.1强化土壤蓄水能力。从对水土防治资料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营造水土保持林对控制地表径流极为有效,地表植物覆盖面积广且种类丰富,林业技术推广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特别是对于土壤贫瘠的地区来说水土流失灾害愈加严重,要加大植被的种植力度根据当地气候种植相应的植被,重视水土流失。因此,国家要加快林业科技的发展步伐,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3.2加强温度的调节功能。一般而言,水土防护林会在特定区域集中种植,因而,往往会形成大规模的林区,而这种大规模的林区又会形成强大的蒸腾效果,而且一直持续循环蒸腾。即使在光照时间短的林木浓密区,其内部蒸发量也远远高于植被覆盖较少的区域。植被的光合作用对气温的调节是非常关键的,当植被的数量多的时候效果会非常明显。

4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4.1培育水流的调节。林木对水流的调节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减少地表水量,降低水的流通速度,减少水流的冲击力,土壤和植被都会为吸收一定的水分,有着很强的蓄水能力,这样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资料研究表明,林地植被需要有较为合理的宽度才能更为有效的拦截或分散地表径流。专家研究证实,水流调节林的林地宽度直接影响到林区整体的吸水和分散性能,因此,对水流调节林的培育,应规范设计林区整体比例结构。4.2培育分水岭。地表的水都是以分水岭来流通的,通多分水岭流到另一个区域,因此为了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应该在分水岭的周围种植大量的植被,可以很好的控制地表的水流,减少水的流动速度。4.3培育沟壑防蚀林。一般这种林木都是在沟边种植的,使下面的根系能抓紧土壤,拦截流经的地表径流,还能有效吸收水分,保持水流的平衡,还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对于一些淤泥都会很好的拦截,防止沟壑再扩大。

5建议

5.1树立环保意识。每个人都要有环保理念,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把大自然当成我们的家,重视水土的保护,不要大量使用贫瘠地区的泥土,破坏环境,要把环保这种意识真正落实到具体生活当中,落实水土保持的各项措施。建筑工程也要注意防范,各工程科研机构在搞科研的同时不要忽视工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土壤的伤害。5.2施工单位的投标文件上有水土方面的承诺。在单位招标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要有水土保持相关的承诺,从经济发展的源头上抓起,保证没有漏网之鱼,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监管,在投标、施工和完工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渎职现象应该立即查办,保证政治的风气,使保护水土成为一种习惯,大家就会自觉遵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5.3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想要保护水土不流失就要加强植被的保护,植被的破坏有内在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病虫害会损害植被,影响植被的健康,人类为了生活砍伐树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想要使植被更好的存活就要发展林业技术,保证林业健康发展,让植被在大自然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这其中还要有相关的林业人员来把不安定的因素剔除掉,这样就需要科技的支撑,我国应该大力研究林业科技培养林业人才,保证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6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提高的同时还应该保护我们的社会环境,现在各个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非常严重,尽管已经在植树造林,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每年还是有很多的山洪暴发,冲毁民宅,对经济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多研究林业技术,从技术层面改善这种情况,加大资金投入让科技改变环境,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提高思想意识,保护自然,保护植被,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丛日亮 杨敏军 单位: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敏.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5(10).

流失现象范文篇10

【摘要】税收流失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并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税收流失,对税收流失行为进行惩罚。本文从偷逃骗避税、欠税、税式支出、以费挤税、隐形收入和地下经济等方面阐明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从纳税意识、税制结构、税收征管、纳税申报、地方干预、电子商务、纳税环境等方面理论分析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治理税收流失是全方位、全社会的而不是局部的,需要从法制、征管、税制、体制、监督和宣传等方面多视角地系统研究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偷逃税税收流失征管税制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税收收入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全年税收收入25718亿元,增收5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税收收入连连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估计,2004年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4500亿元,税收流失率在1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延缓了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研究税收流失问题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加速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一)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1、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大方式。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据有关资料2002年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近年来曝光了不少偷逃税的大案要案,如刘晓庆及其所有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高达1458.3万元;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及其有关联企业常州鹰联钢铁有限公司、常州市三友轧辊厂,在2001-2003年间共计偷逃税款2.94亿多元。

2、骗税现象有抬头趋势。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每年国家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是巨大的。如2005年年初青海西宁的“夏都专案”,涉及全国11省市211家企业,涉案金额28.42亿元,税额4.3亿元。

3、形形色色的避税问题。近年来外商避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外资企业年度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统计显示,1988-1993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为35%-45%,1994年为63%,1995-1999年上升到70%,2000-2004年居然高达80%。其主要是外资企业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避税手段达到推迟进入获利年度不交或少交所得税。

4、抗税行为时有发生。抗税作为我国税收征纳矛盾的现实表现,主要发生在城乡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中,如一些土法炼油、个体采矿等行业,在农村还存在着集体抗缴农业税的问题,每年税务战线因暴力抗税而牺牲的事件总有几次。

(二)居高不下的欠税

近年来,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现象日趋严重,每年年末欠税金额均在500亿元以上。从税种分布看,欠税主要集中在“两税”上。如昆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银行存款余额超过8亿元的情况下,欠缴2002年应交税款1.53亿元;石家庄新乐国人啤酒有限公司2003年9月末欠缴“两税”1.33亿元;湖北省红安卷烟厂2002年12月底欠缴“两税”高达2.23亿元。

(三)滥用税式支出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税基变窄,宏观税负趋于下降。据估计,全国每年减免税达1000亿元,有的地方的减免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近年来的减免税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越来越多,税基受到严重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减免的审批尺度不一,操作上随意性很大。如2002至200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地税局、国税局等5家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对陕西金秀交通有限公司取得的公路运营收入,由税法规定的5%税率改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致使该公司少缴税款277万元;2002年杭州市萧山地税局依据地方政府政策,将国家对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到21户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所得税1714.35万元。

(四)以费挤税日益膨胀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应有的分配制度不健全,各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千方百计截留国家税收,对企业搞“包税”或变相“包税”,再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制度外收入,并人为使收费刚性大于收税刚性,以费挤税,导致财政分配中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过多过滥的收费,加重了企业、个人负担,使税源减少,使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五)大量的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的存在

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现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税费负担的增加和政府管制能力的不足,加之法制、法规的建设不够健全,给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大开方便之门,走私贩私、无证经营、制假售假、色情贩毒、现金交易等活动,偷逃国家大量税收,造成了巨大的税收“真空”。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纳税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税收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就使得这种被分配产品的所有权从纳税主体手中强制的、无偿的转移到国家手中。这无疑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剥夺,导致纳税人利益的减少,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少缴税或不缴税,尽可能多的增加税后利润。同时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吏制的苛捐杂税的残余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支出透明度不强、乱收费和以费挤税等现象,使得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感觉,使得一部分公民的纳税意识缺乏,纳税理念淡薄,助长了税收流失。

(二)税制结构存在缺陷,使税收流失趋于越大

尽管1994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对经济起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很快,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入世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税收结构变化滞后于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现行税制理论与实践错位,导致巨额税款流失。如增值税税制设计明显已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所得税,也为企业逃避税收监管提供了制度“空间”。此外,税制设计跟不上经济结构、税源结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出现所谓税收“真空”。如在面临企业改制、产权转移以及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情况下,部分纳税人利用税制设计的缺陷和税收政策及管理的相对滞后,大肆偷逃国家税收。有些企业利用网上交易偷逃税款就是一例。

(三)税务部门征管不力,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税收流失与税收征管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在相互抗争中达到均衡。当前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征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税务机关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如2002年至2003年9月,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第六分局在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税收优惠政策期满、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达不到国家规定比例的情况下,批准该公司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少征税款13333万元。三是稽查查补税款不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如无锡市国税局稽查局2002年对稽查案件查补税款全部未征收滞纳金,据对该局2002年至2003年9月对稽查案件中涉税金额前21名企业统计,应征未征滞纳金达1549.86万元。四是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多环节审批、多头管理,地方政府干预税务部门执法,导致部分纳税人钻“空子”,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四)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税收严重流失

一是企业违规核算,少计收入多列成本,少申报和缴纳税款。如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油分公司,采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的手法,少计增值税、所得税款共计1471.52万元;南京市玄武区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截至2003年9月未及时结转已完工项目利润,少缴纳企业所得税4500.97万元。二是有的企业与税务部门、地方政府相互勾结,利用税务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出台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少缴税款。(五)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大量流失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上贸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新模式。由于网上贸易的商品交易方式、劳务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等都与传统的差异很大,如何对其征税,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是征管失控,税收流失严重。网上贸易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搬迁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而税务机关又来不及研究相应的征税政策,更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来约束企业的网上交易,出现了税收征管的真空和缺位,致使税款流失。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保守估计,2004年网上交易就造成我国税收流失近100亿元。二是稽查难度加大,助长了偷逃税。网上贸易是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账簿、发票均可在计算机中以电子形式填制,而电子凭证易修改,且不留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制凭据,企业如不主动申报,税务机关一般不易察觉其贸易运作情况,从而助长了偷逃骗税活动。

(六)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以费挤税现象严重

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权代法、轻税重费、藏富于民、越权减免等现象,造成税收流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越权制定减免税政策,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程序,使税务机关执法不到位,税款大量流失;二是行政干预税收收入,不切实际地下达税收任务,迫使税务机关收过头税、预征税款,强压企业贷款纳税,竭泽而渔,寅吃卯粮。如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地税局2002年根据上级税务机关和当地市政府必须完成所得税任务的要求,多征德阳市蓝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1459万元,是企业应缴税款的7.63倍。三是费多税少,以费挤税。既有政府行为不规范,实行“税费一站式征收”,化税为费,截留税款,也有职能部门巧设名目,侵蚀税基,导致“费挤税”现象及纳税人“先费后税”等扭曲行为,加重了生产经营者的经济负担,造成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税款流失到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纳税单位甚至个人的口袋中。

(七)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工作却没有相应的跟上。为了追逐利润而践踏法律,有损社会主义公德的现象大量出现,人们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意识十分淡薄。根据有关部门在我国北京等九个大中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半数以上的人没有纳税经历,纳过税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7%,领取工资或取得收入时,想到纳税的仅占被调查者的12.6%,从没有想到纳税的则占36.8%,有50.6%的人则是在收入超过纳税界限时才会想过。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广大人民群众对税法知识了解甚少,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导致税收流失。

三、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对策

(一)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1、加强税收立法,健全税收法律体系。基本思想是: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贾绍华,2002)。(1)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形成科学的体系。(2)在我国现行的各种税收实体法中,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其余税收法规都未经人大立法,而是国务院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虽然这些法规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有税无法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的强制性。(3)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2001年重新修订的,其充分考虑了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一个立法宗旨。但经过税务部门的实践发现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税收执法的规定上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随意性较大,执法困难的现象仍将普遍存在。

2、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1)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与支持发展的关系,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2)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强化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依法治税。(3)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既不能认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寅吃卯粮收过头税;同时依法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

3、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应建立税务警察,加大侦查力度,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强化税务执法刚性,维护税收秩序,同时成立税务法庭,提高税务司法水平,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审判。

(二)强化征管,建立现代的税收征管体系

1、建立规范有效的纳税申报制度。(1)完善税务登记制度,提高税务登记证的法律地位,拓宽其作用范围。在法人认定环节上先签发税务登记证,然后再凭此办理工商登记证、开设银行账户。仿效美国、意大利等国,实行以法人身份证号码为唯一的纳税人登记编码,纳税人的一切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活动都离不开这一编码,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纳税人的行为和活动。(2)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可借鉴韩、日的经验,实行有分别的纳税申报,对纳税信用良好、会计制度健全的企业或个人使用区别于其他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此对纳税人形成一种激励,同时也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健全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2、规范税源监控,加强税源管理。(1)税源监控要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税制结构相适应。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同的税源形态和特点来制定监控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而不可来“一刀切”;同时又要结合税制结构,重视税源的源头监控和过程监控,有效控制税源的方向和真实性。(2)税源监控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征管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广泛推广税控装置,充分发挥金税工程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3)税源监控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加强与工商、海关、金融、公检法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应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严堵税收跑、冒、滴、漏,严打各类社会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实行税源监控。

3、改进征管办法,推进征管电子化。(1)税务机关应改变以“人海战术”为主的征管办法,强调专业化分工,按登记、征收、检查三大系列设置税务机构,并采用计算机对征管全过程进行监控。(2)加快电子化征管建设,建立税收征管局域网、发展广域网。在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推行电子报税及税收征收无纸化,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税务工作个环节的作用;同时通过与海关、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偷、逃、骗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能力。

4、加强税务稽查体系建设。(1)采取异地交叉稽查模式,减少地方政府干预。税务部门可采取集中人力、分组跨地区交叉稽查,有利于避免地方政府干预,使大案要案的集中、专项查处和稽查质量得以提高,便于各地交流稽查经验、验证稽查业务水平,提高稽查干部的业务素质,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执法水平。(2)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快形成一个以“金税工程”网络技术为基础、高效、迅速的信息和管理网络,将人工稽查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提高稽查质量。

5、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税法的威慑力。加重对各类违犯税法行为的惩罚是治理税收流失广为各国所采用的一种做法。如美国对查出的偷税不但要收回偷税款及利息,而且还要加以75%的罚款,严重的要查封财产并判刑5年。加重处罚并意味着随意处罚,必须以法律为依据。(1)必须通过立法对《税收征管法》中的处罚条例进行修改,如《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等中规定的“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样处罚给税务干部行使权力的随意空间很大。(2)要求税务机关要严格执法,坚决杜绝人情税现象,也要杜绝滥用处罚现象的发生。(3)应税务违法案件公告,通过各种媒体对违法案件进行曝光,以形成对税务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威慑力量。

6、密切部门配合,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当前税收已经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渗透到生产经营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要加强税收工作,把税源控制好,单靠税务局自身是不行的。因此,请政府出面协调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公安、银行、外贸、计委、广电等部门的关系,明确规定各部门必须配合税务部门开展工作,构建覆盖全局的税收征管工作,依靠社会综合治税。

7、完善税务中介组织,全面推行税务制度(童大龙,2003)。(1)加强注册税务师队伍建设,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进行税务宣传,借鉴国外先进的税务经验,完善我国税务制度,使纳税人尽可能通过税务进行纳税申报。(2)推行税务制度,减少由于税务人员直接与纳税人接触,而可能发生的所谓“官员型”税收流失,并在税务机构与纳税人及税务机关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彼此监督的关系,避免税收流失的产生。

8、实现税收征管各环节的协调统一。税收征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处罚等都是税收征管这一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才能使整个税收征管体系保持相对高效的运转状态。因此,在完善税收征管体系过程中,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应当同步协调进行。在完善某个环节的同时,应考虑到其他环节的实际情况,全面兼顾,整体推进,避免不同环节之间出现“撞车”,保证税收征管的质量,减少税收流失。

(三)完善税制,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1、合理分配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例。就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仍应是坚持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逐步提高所得税比重。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增值税制的同时,通过完善和优化所得税制,加强所得税的征管和稽查等措施,逐步实现所得税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流转税的增长速度,将我国税制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

2、完善和优化增值税,加速增值税转型。(1)实行普遍征收原则。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各项劳务的活动和无形资产及不动资产逐步加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2)加速增值税转型。2004年东北三省开始试行消费型增值税以来,促进了经济发展,收到良好效果,证明了消费型增值税在我国可行性。因此,应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3)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应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缩小减免税范围,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

3、完善和优化所得税。(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公平税负,推进所得税制的国际性。在各项成本、费用的税前列支标准和限额上,应做到内外一致,如工资扣除标准、捐赠的扣除标准等。坚持内、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保持一致,尽可能减少优惠政策,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2)完善和优化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改革生计费用扣除标准,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和规范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完善和优化其他税种,适时开征新税种。(1)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将一些高档滋补、保健药品和一些奢侈性的高档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税目;同时适当降低与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或贴近的消费品的税率,如摩托车、非奢侈消费品的化妆品。(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保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3)适时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以适当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劳动致富,减少不劳而获产生的负作用。(4)将目前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专门用于弥补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完善地方税体系,规范税外收入。将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合并,统一纳税人,合理调整计税依据,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对各地税外开征的各种基金、规费进行认真清理,将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仍按规费形式征收,取缔不合理的收费。

(四)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税费改革

1、规范转移支付制度。(1)要确立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收入的大头归中央,支出的大头放在地方的做法,强化中央调控,增加财政资金的边际效益,实现转移支付制度与确保中央财力和有效地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相一致。(2)逐步改变以税收返回等一般性补助项目为主的转移支付形式,增加规定用途和有附加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推进税费改革,确保税收收入。应大力推进税费改革,清理和取缔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将具有经营性质的收费项目并入价格轨道作经营收入,将那些名费实税的收费项目可以通过“改费为税”的途径用相应的税收取而代之,对确实须保留的收费项目则通过“规范费”的办法分别纳入“规费”和“使用费”,并调整收费标准,规范收支管理和监督。目前,可适时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等合并征收社会保障税,等等。

(五)严格监视网上贸易,加强电子商务征税管理

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税收征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网上贸易只是呈现雏形,应加紧采取措施和对策管理。(1)采取备案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将与上网有关的资料报当地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咨询状况,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以便税务机关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2)拓宽税务与银行联网的空间,税务部门应与银行合作设置电子关卡,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从而大大限制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3)在网上建立电子银行,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在电子银行里开户,在网络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账等金融业务,在网络上完成缴税业务,实现电子支付。

(六)健全税务监督机制

要有效防范和抑制税收流失,还必须有广泛、严密的监督机制。税务监督应包括内部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全方位、全社会监督。当前,税务监督机制基本上是税务机关内部实施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健全税务监督机制重要的是将税务监督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如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为治理税收流失做出应有的作用。

(七)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转变公民税收观念

(1)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法宣传,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教育宣传,应把税收的基础知识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使国民从小就树立“纳税光荣”的观念,使国民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更新公民税收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应尽义务说”观念已不能为纳税人所认同,甚至会造成纳税人的逆反心理。因此,要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观念,分别规范纳税人、用税人和征税人的行为,营造良好的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

总之,税收流失的治理是一项涉及到全方面,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因此,各级领导和税务部门应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趾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就能逐步改善目前我国税收流失严重的状况,开创我国税收工作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32-466.

2.王陆进.发展税收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53-63.

3.吴旭东.税收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27.

4.胡怡建.税收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84-104.

5.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4-214.

6.JamesT.Bennett.Tax-Fundedpolitics[M],TransactionPublishers,2004.

7.王娜.我国税收流失的根源探究[J].商业经济,2004,(10):28-29.

8.周宇城.税收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对策[J].税务,2003,(8):14-15.

9.李中华.我国税收流失的深层原因及治理对策[J].经济师,2003,(2):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