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4:43:20

林农范文篇1

1研究点及数据说明

1.1研究点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陆域面积为l0.18万km,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4%,集体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95.O%以上,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51个是林区县,是中国集体林改革和林农合作社发展的先行省份。截至2009年,浙江省有林农合作社15l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林农合作社93家。合作社社员数l3.45万人,带动农户92.40万户,带动基地27.00万hm,涉及花卉苗木、笋竹、干鲜果品、营林等主导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领域。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边境,土地总面积0_31万km,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1%,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素有“浙南林海”之称。2009年,龙泉市有林农合作社47家,社员2094人,带动农户15000多户,现有资产3359万元。涵盖了笋竹、食用菌、山茶油、苗木、水果、香榧、营造林以及山林托管、农村山地整理等各个方面。

1.2数据采集

数据收集采用参与式乡村快速评估(PRRA)的方法,包括二手资料收集、参与式半结构小组访谈、农户问卷调查、关键信息人访谈等。2009年l2月,在浙江省龙泉市根据林农合作社的分布状况随机选取4个分别位于不同乡镇的合作社(表1),对合作社所在地农户(含社员和非社员)展开调研,共收回问卷150份,经过分析整理得有效问卷139份,其中社员问卷77份,非社员问卷62份。不同合作社拥有的林业经营基地面积相差很大,最大的为能福营造林专业合作社,拥有7563.0hm,最小的为盛源山茶油专业合作社,只有13.3hm。4个合作社平均拥有经营面积为2269.1hm。同时合作社经营面积占当地林地总面积的比例也相差很大,最大达到100%,而最小的只有3.61%。

2样本农户的描述性分析

2.1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受调查的139户农户中,户主年龄最大为74.0岁,最小27.0岁,平均年龄47.5岁;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a,还不到初中毕业,说明调查的农户教育年限偏低。家庭基本特征中,户均林地面积为5.89hm。,户均家庭人口4.19人,户均农业人口3.73人,户均劳动力为2.44人(表2)。表2显示社员与非社员之间户均林地面积差异较大,说明农户林地资源禀赋对林农是否加入林农合作社有重要的影响。总体标准差显示了户主平均年龄和户均林地面积的总体离散程度比较大,这是与实际相符的,因为这两个指标的总体跨幅比较大。

2.2样本林农收入情况

样本林农收入分别考察了社员和非社员在2006年和2009年的人均林业收入和人均收入,用于说明加入合作社前后社员和非社员收入的变化(表3)。表3显示:2009年与2006年相比,样本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林业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社员的人均林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29%。同时,社员在2个指标上的年均增长率都高于非社员,其中人均林业收入增长率高2.96%,人均收入增长率高5.00%,说明加入林农合作社确实促进了林农收入的提高。3计量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3.1模型的构建

3.1.1变量的选择影响山区林农收入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主要考虑4个方面因素:农户基本特征、资源禀赋、林产品市场状况以及农户加入合作社状况。农户基本特征主要考察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是否为村干部以及林业劳动时间[1;农户资源禀赋主要考察农户家庭劳动力比例、人均林地面积和林种类型;林产品市场状况考察的是林产品的价格。农户加入合作社状况主要考察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通过逐步回归,剔除具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选取变量如下(表4):被解释变量为农户人均林业收入Y和人均纯收入Y;解释变量为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是否村干部,林业劳动时间,人均林地面积‰,家庭劳动力比例,,不同树种类型和,林产品价格。以及是否加入合作社。

3.1.2实证模型构建要考察林农合作社对林农收入的影响,在模型中除了要包含代表林农合作社的政策选择变量,还要考虑其他对林农收入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变量,因此,参照文献[13]选取标准的Mince半对数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出实证分析模型为:Y代表人均林业收入,y2代表人均收入;Xt(=l,2,…,11)代表各个解释变量(表4);代表随机误差项,即其他对林农收入产生影响的非观测扰动因素。实证模型中用于回归的数据均为2009年数据,来源于农户问卷调查。

3.2模型回归结果及解释

采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表5)。2个模型的F统计量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有良好解释力;D—W值都接近2,说明2个模型都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对模型White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此外,在社会科学回归模型中,出现拟合优度R(44.61%,31.82%)偏低的情况是正常的¨,并不影响模型的解释力。因此设定的实证回归模型符合统计学要求和现实情况。基于以上回归结果,对模型的经济解释如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林农合作社,①加入林农合作社可以为林农收入带来显著的提高,可以使农户家庭人均林业收入提高25.82%,人均收入提高21。23%。结合农户调查,可知加入林农合作社可以从2个方面促进林农收入的提高:一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从而提高社员对林产品价值的收益水平;二是合作社可以为社员提供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减少社员的销售风险,从而提高林农销售林产品的潜在收益。②加人林农合作社对农户人均林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均收入。一是模型中该变量对人均林业收入的影响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而对人均收入的影响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二是从估计参数的回归值可知农户加入林农合作社带来人均林业收入的提高幅度比人均纯收入高4.59%。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是相符的,因为加入林农合作社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人均纯收人中非林收入所占比例较大的事实往往削弱了林农合作社对人均纯收人的影响。⑧其他对林农收入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户主受教育年限、林业劳动时间以及人均林地面积等,其中户主受教育年限对人均林业收入产生负影响,而对人均收入产生正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通常是年轻人,他们更多的是从事非林工作,自然林业收入就会减少。林业劳动时间和人均林地面积对人均林业收入和人均收入都产生显著的正影响。

林农范文篇2

1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林权的变更起伏经历了60年的变化。然而,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十分宽泛,然而更多的是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政策和现状分析,较少涉及到林权制度改革后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郑风田[1]等对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分为4个阶段。田淑英[2]论证了其政策激励悖论的理论渊源在于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管制导致的产权残缺,提出了森林资源管制制度重构的基本思路。徐晋涛等[3]基于8个省份的实地调查分析后,认为我国林权改革模式呈现多元化,其改革已见初步成效。张蕾等[4]基于江西等4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林改前后农户林地面积、林分构成、林业收入、外出打工人数、林地流转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肖泽忱等[5]从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2个不同主体对林权改革的认知差异角度,分析了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林权的改革也有自己的观点,如Gregersen[6]通过对亚太地区21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分权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也并不总是有效或公平的。它可能是一种促进民主治理的方式,在分权的过程中,它可能有助于减缓贫困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足够的措施。”目前关于科技服务林改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仅有的研究内容多为定性分析。如李建民等[7]以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推行的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其推行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詹祖仁[8]以南方集体林区尤溪县为例,从创新体制、机制层面入手,提出了创新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夏文忠[9]建议,林改后要对林农的科技需求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采取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林农的措施;党宏发等[10]提出应用科技知识发展“立体林业”,即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并开展旅游活动和专题观光,以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1.2研究方法

该调研小组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法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林农的真实感受、需求和满意度等。具体的研究步骤为:

1.2.1选定研究地。在区内所有已经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县(市)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对林业厅林改办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考虑之后,确定以林改工作开展较早的南宁市武鸣县、钦州市浦北县和梧州市苍梧县3个县作为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

1.2.2问卷设计。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部分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对林业科技服务的认知、态度和满意度、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问卷共设计有31大项,其中有些问项,设计了进一步细化的问项和多选项。设计原则是所涉及问卷内容能够反映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现状的满意程度和需求情况。

1.2.3问卷调查实施。在林业局和乡镇林业推广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此次调研小组一共7人到武鸣县、浦北县和苍梧县3个县的7个乡镇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每个县调查2~3个乡镇,调查时间为2010年7~8月,每个县大约调研4~5d。总计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51份,回收率为87.7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回收率为83.5%。

2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广西气候温暖湿润,植物非常容易生长,因此到处呈现绿树成荫的景象。尽管如此,广西的地理条件并不是十分优越,因为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农民的主体土地是山地,即山林。由于农田少,20世纪80年代初,山林就随着农田的分田到户被分到了农民手中。广西于2008年启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基础上,对山林进行明确勘界、进一步明晰权属,并发放权证,计划在2008~2012年内完成全区1400万hm2林地的改革任务,具体的推进计划如表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改工作是完全按照计划在进行。但是,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经营单位缩小,经营权和使用权完全归属于林农自己,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集体林权可以统一管理和经营的状况,这样给林业科学技术服务管理和机制的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3调研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通过对334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呈现如下个人信息特征(表2)。由表2可知,在抽样调查的林农中,男性居多,有206人,占样本数量的61.7%;女性71人,占21.3%,另有57人未填写性别。样本中,年龄层次相对其他信息特征稍显均衡,55岁以上年龄层人数最多,有112人,占33.5%,其次为45~55岁的林农为91人,占27.2%;35~44岁林农为52人,占15.6%;25~34岁林农为41人,占12.3%;24岁及以下林农仅为20人,占6%。该样本中,学历在初中以下的林农占大多数,总计230人,占68.9%;高中或中专学历层次的林农84人,占25.1%,表明留守在农村家中的林农,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另外,样本中,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林农占大多数,总计有133人,占40.2%;1001~2000元之间的有84人,占25.2%;2001~3000元之间的有42人,占12.6%;3001~4000元之间的有27人,占8.1%;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者较少,仅有14人,占4.2%;另有34人未填写家庭收入情况,占抽样人数的10.2%。3个县的7个乡镇中,参与抽样调查的人数基本相当,大部分占样本数的10%~15%,仅浦北龙门稍多一点,有67人,占样本数的20%。上述统计表明,抽样调查林农男性居多,年龄相对较大,与目前留守在农村的人口构成实际状况相吻合,这一群体所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年均家庭收入也较低,且大部分家庭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

3.2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

表3是林农对科技需求意愿的调查情况。由表3可知,林农回答“您现在最需要的林业科技服务”时,有170人选择了“种植技术”,占总回答次数的31.02%;有96人选择了“养护技术”,占17.52%;有68人选择“套种技术”,占12.41%;67人选择“林业科普知识”,占12.23%;57人选择“林业科技项目”,占10.40%;其余选项均在10%以下,其中有45人选择了“林业科技服务政策”。对于问项“您目前最缺的林业科技服务”的回答中,有171人选择了“种植技术”,占32.76%;92人选择了“养护技术”,占17.62%;66人选择“套种技术”,占12.64%;62人选择“林业科普知识”,占11.88%;50人选择“林业科技项目”,占9.58%;其余选项均在10%以下,对于想获得林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需求有41人,占7.85%。根据这2个相关问项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当地林农最渴望获得在种植技术方面的技术指导,与目前林农最缺的林业科技服务相吻合。林农在回答问项“林改后,您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自己所需的林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时,221人回答为“看电视”,占回答人次的43.08%;102人通过“阅读书籍”,占19.88%;61人通过“听专家讲座”,占11.89%;44人选择“听广播”,另有43人选择“专家直接指导”,分别占8.58%和8.38%;而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咨询专家以及通过浏览网站等来获得林业科技知识的人非常少。相应地,林农在回答“您目前最希望以什么方式接受林业科技服务”时,选择“看电视”的人最多,达到了161人,占33.20%;选择“专家直接指导”为88人,占18.14%;选择“阅读相关书籍”84人,占17.32%;选择“听专家讲座”72人,占14.85%;选择“听广播”的人仅为34人,仅占7.01%;选择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咨询专家以及通过浏览网站等获得林业科技服务的林农仍旧比较少。由于4个问项为多选题,因此总的回答次数超出334份有效问卷样本数量,然而只有平均50%的林农是选择了2个选项。综上所述,3个县的林农目前最缺也是最需要的林业科学技术是林木种植技术,即林农缺乏林木种植技术的指导。同时,他们目前掌握林业科技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看电视,其次是读书、听专家讲座、接受专家指导和听广播,但他们最希望接受林业科技知识教育的方式是看电视,其次是专家直接指导,然后是阅读相关书籍和听广播,这与林农目前接受林业科技知识的方式有所差异,表明有相当部分林农希望专家到现场进行直接指导,也说明在林农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专家直接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技服务途径。

3.3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由表4可知,林改后,林农认为防范自然灾害的专题教育效果比较好,评价均值为4.13,表明参与评价林农的80%以上都选择了很好或好(仅有55.69%的林农参与了评价);对于“林改后的科技服务活动与林改前的比较的评价中,评价均值为3.66,表明林改后与林改前的科技服务活动基本相当。对林业技术的培训和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的满意程度,其评价均值在4左右,表明参与评价者近80%对现有的科技服务比较满意。参与评价人次最多的是“林改后的林业科技服务活动与林改前的比较”这一问项,为271人次,占有效样本数的81.13%;参加评价人次最少的问项是“评价防范自然灾害的专题教育效果”,为186人,占有效问卷的55.69%。然而不是所有被调查者都对此进行了评价,因此,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效果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结果还存在一定偏差,不一定十分准确地反映了林农的真实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分析和论证。

4结论与建议

林农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针对林农文化水平低、技术掌握有限、林农生产积极性差的现状。以提高广大林农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技术培养提高林农群众素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林农队伍。以广大林农的综合素质为主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科学实用技术,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扎实推进新型职业林农队伍建设的步伐。

二、培训目标

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计划培训对象为农民群众。  

具体任务如下:计划分别在乡镇以培训班形式针对农户展开现场指导。

退耕还林工程区域教授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植技术,树种以云杉、高山松为主,主要培训内容:样地选择,适应的株行距规格,水肥要求,病虫害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在其他区域集中讲授科技知识,种植技术规范化。

四、培训方式方法

采取典型引路学、个别引导学、项目带动学等形式组织讲授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并开展咨询服务,结合科技扶贫在线咨询平台,提高平台的科技服务水平,让林农学到真技术,同时发放技术手册。

培训过程中,作好记录,注意做好资料档案归类整理及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学员要学以致用,不断总结经验。

五、时间安排

第一期:5月份,编制培训计划,授课及现场指导植树造林技术,种草技术,浇水施肥,整型修枝。

第二期:6月份,割灌除草,病虫害防治,完成半年工作总结。

林农范文篇4

我县是东江源头县,本应山青水碧。然而,由于近年来果业的过度开发,侵占用林地偷挖开采稀土的行为日渐增多,致使涵养水源的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流减少、河床裸露等现象日益加剧,全县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别说支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就连自身的饮水安全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集中打击非法开采稀土行为的专项行动,并及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打击非法开采稀土行为的通告》。

林农朋友,为切实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落到实处,林业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开展集中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资源开采稀土的行动,为确保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请遵守以下林地管理规定。

一、稀土资源属于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只有持有合法手续的才能开采,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市、县审核批准的一律严禁开采稀土,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二、严禁擅自转让林地经营权。凡林地经营权转让未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审核的,一律以非法交易林地论处,并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同时按相关规定予以严厉处罚;严禁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包括擅自在林地内非法开采稀土或流转给他人非法开采稀土),违者将从严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森林资源的转让应当按照《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权限,由转让人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依法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需要流转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在报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前,还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的同意。

四、转让人申请转让森林资源。应当按照《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向负责审核或者审批该森林资源转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书面申请;(二)所有权或使用权证书;(三)林地类型,座落位置,四至界址,面积及地形图、林种、树种、林龄等相关证明材料;(四)受让森林资源用途说明书;(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供其他材料:转让共有或者合资、合作经营的森林资源的,还应当同时提交共有人或者合资、合作各方同意转让的书面意见;转让集体森林资源的,还应同时提交拟转让森林资源的资产评估报告及同意集体森林资源转让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

五、违反《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规定。转让人转让森林资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办理森林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不准发木材采伐许可证,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一)违反《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有关规定转让森林资源的,其转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整改;未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转让森林资源的,其转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1万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没收违法所得。(二)弄虚作假,骗取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转让森林资源,其转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没收违法所得。

林农朋友要懂得依法维护和保护自己的林地,要珍惜和保护自己山林上的所有资源,不要因眼前的小恩小利而吃尽了子孙饭,保护林地资源是造福子孙,功德无量的善举。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确保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大胆拒绝非法侵占用林地开采稀土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捡举揭发。我们坚信,有广大林农朋友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明天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

林农范文篇5

推动全省林业大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承当了重点政研立项课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工作。抽调专人组成专题调研组,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的思想状况走村入户进行专题调研,全面总结了市林改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并针对林农思想状况和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关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胜利实践

得到林农一致拥护,市在具体工作中大胆实践“均山”均利”均股”均山+均利”等多种林改模式。顺利完成了林改工作。有效维护了森林资源。2维护了农村稳定。3促进了林农致富。4加快了林业发展。5推动了农村民主。

二、林权改革后存在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确权争议引发矛盾。二是利益再分配引发矛盾。2局部林农对林改政策有后顾之忧。3.一些地方林牧矛盾依然突出。4林木砍伐及融资难问题突出。5林业技术服务存在滞后问题。

三、有关对策建议

切实稳定林农心态。继续加大林改政策宣传力度。明确告知林农,1.加大林权政策宣传力度。本次林改政策总结了历史上林业改革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为基础,将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入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结合林业生产特点,确定了合理的承包期限。国已进入民主与法制社会,林改的政策不会变,如果变也应向着有利于林农、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方向变化。再者是今后制定涉及林业方面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要坚持林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让广大林农吃上“定心丸”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据相关政策,加大林权争议调处力度,积极稳妥地调处林权争议,消除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简化林木砍伐手续,2.创新林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稳定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运行机制。缩短审批时间,进行有计划的砍伐,调动林农爱林、护林、育林、营林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使林农得到实实在利益。

林农范文篇6

1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情况

1.1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2007年,陕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要求,在所辖的10个市各选1个县,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至2008年底,10个试点县已勘界确权、分林到户,基本上完成了主体改革工作;2009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陕发[2009]3号),全省启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个试点县开展配套措施改革,其他县(市、区)计划3年内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同时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同步开展配套改革。陕西省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了2个比较显著的特征:①严格贯彻省、市、县三级政府逐级制定政策和行政制度。陕西省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落实专职办事人员;分别制定了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贯彻执行。②陕西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侧重林业金融服务的改革。陕西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林改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造成林改深化停滞的主要因素,因此切实给予林农营林资金支持,让林农获得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才能真正发挥陕西资源优势,充分实现林改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和汉中市西乡县的林改办和金融机构进行走访,以及对农户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各种措施对林农营林活动的内外部因素与不可控和可控因素两方面产生的影响。

1.2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情况2007年陕西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林改配套改革中提出要加强财税金融扶持体系的建设,意见中指出:金融系统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林业经营者以林木作抵押申请贷款并积极开展林权证抵押试点,拓展林业投资渠道。2008年陕西省林业厅与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合作,进行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规定:凡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国统一的《林权证》,且无山林权属纠纷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资产及其林地使用权和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均可作为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2009年在全国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工作开展下,陕西林业厅陆续与各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陕西分行约定:农行陕西分行将在未来5年里,为陕西省林业厅提供3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支持陕西林业产业发展。2010年8月,陕西省林业厅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通知》,9月陕西省林业厅与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又联合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实施细则》,通过与各金融机构合作来指导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

2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分析

林农贯穿整个改革过程,林农是决定改革是否有效,政府和各部门的政策、制度和贯彻执行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各措施可以从其对林农营林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1]的影响和对林农营林的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影响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1林农营林的内部因素林农营林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家庭土地特征和家庭收入特征。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包括农户家庭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指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家庭土地特征包括土地的规模、质量和分布情况;家庭收入特征是指家庭年纯收入及家庭收入来源情况(种植、养殖的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做生意、打工等其他非农收入)。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理解,内部因素为农户营林所需的个户劳动力、个户土地、个户资金和个户技术。

2.2林农营林的外部因素林农营林外部因素是指农户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农户所处地域的人口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等。社会环境包括政策制度因素、市场状况和文化底蕴,具体是指资源产权的制度安排、税收及其他相关制度的引导或约束;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业金融市场发育状况;社会和地域性的文化和传统等。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理解,外部因素为农户营林所需的社会劳动力、社会土地、社会资金、社会技术和社会信息。

2.3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种外在的改革,通过改变林农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对人口、土地和资金特征产生影响。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主要改变了林农个体的资金和社会支持林业生产的资金。一方面,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引起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向林业流动,充实林业发展的社会资金,发展了农村金融市场[2]。林权证抵押贷款为林农拓宽了贷款方式,加大财政贴息力度为林农贷款给予了更多优惠,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的补贴鼓励林农进行森林保险,抵御森林不测的风险。经调查,陕西省县级林改办表示目前正在尝试在支持林业发展的有关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林业贷款贴息制度:对特色林业产业和林工企业县财政给予30%的贴息;对低保户、困难户贷款县财政给予全部贴息;对农户2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一律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房贷,基准利率上浮部分由县财政贴息。同时,2009年底农行陕西分行在未来5年里提供的300亿元意向性授信额度也大大支持了陕西林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大量实证研究借贷对林农营林投入的正向影响。刘承芳“借贷农户向他人借款占当年全部借贷额的比例对农户是否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决策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3];陈立双“农户借贷的不可获得性阻碍了农户投资”[4];郭敏“农户投资与农户可获得信贷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5];姚耀军“信贷资金对农户投资有着重要作用,信贷增加、农户投资相应增加”[6]。通过与陕西富县林改办和当地金融机构(陕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陕西信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2009年在陕西信合下的2个镇信用社都进行了无评估原始林权证的试点,共贷出17笔,合计105.6万元,平均贷款在3万~10万元/笔,多集中在3万~5万元/笔,最少的一笔是2万元,期限为1~3年,利息是一般贷款的现行利率。而陕西西乡县林权抵押贷款主要是集中给林业企业、林业大户进行大额度的贷款,积极倡导农户联保与小额结合,即几家农户组成一个联队,联户担保进行贷款,而风险分担在担保人与金融机构,担保人连带责任。2009年至今,共有3家林业公司进行过贷款:第1笔贷款为某林业公司在2005年贷款2200万进行临时周转;第2笔贷款为东寓茶业有限公司在2010年1月25日,贷款金额500万、年限5年、利率按企业贷款利息;第3笔贷款为唐明绿茶经贸公司在2010年4月,贷款金额600万。更多的投入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获得。据统计,陕西富县一般在贷款3万元的个户平均每年都可以有1万~2万元的收入。林权改革使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通过林改,林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益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1260元/hm2提高到现在的2325元/hm2。林业产业也从经济危机得到恢复,走出低谷、全面复苏。2010年1~5月,全国林业产业总值达到7375亿元,同比增长21.8%。

3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的不可控和可控因素的影响分析

3.1林农营林的不可控因素林农营林的不可控因素主要是指林地产权、自然和社会环境。其中,产权因素强调产权的稳定性、交易权和抵押权。政府关于集体林权产权规定,集体林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则可以属于个人。

3.2林农营林的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是指社会各方和林农自身的态度和行动。社会各方的重视态度和林农主观上的支持态度是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开展的前提。政府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财政上给予支持,金融机构在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提供服务和资经支持,资产评估机构和森林保险机构的配合以及社会服务的协助,这些都是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正常开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林农对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态度、对改革配套措施了解和应用的程度是影响林农营林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败和效果的关键因素。社会各方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林农的积极配合是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3.3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在可控因素下的实施情况在可控因素方面,陕西省在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3.3.1陕西省林业厅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陕西林业厅2009年联合省级四部门《关于做好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的各部门职责进行了要求,同时省林业厅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合作,进行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分别与省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陕西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签订协议,加大对林业贷款的投放比例,创新开展各种贷款方式,并联合林权证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

3.3.2安排资金建立林业贷款贴息制度。陕西省县级财政部门积极响应中央《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扩大了贴息范围、提高了贴息率、延长了贴息期限的财政贴息政策要求,探索从林业部门支持林业发展的有关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林业贷款贴息制度:对特色林业产业和林工企业贷款县财政给予30%的贴息;对低保户、困难户贷款县财政给予全部贴息;对农民2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一律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放贷,基准利率上浮部分由县财政贴息。目前,陕西省森林保险保费的补贴制度尚未开展,调查中也发现很多林农未听说森林林地保险,但部分林农有对林地申办森林保险的意向。

3.3.3授权林业局和林业局机构组成评估组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时,在陕西省县级林权证抵押贷款过程中,由于县级的资产评估机构多为丁级,按《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06]529号)规定,其无评估森林资源的评估资质。陕西省县级政府制定过渡办法。如陕西省富县在县级56号文件《富县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暂行管理办法》中指出在林业局成立评估机构,实施过渡办法:由县人民政府授权林业局和林业局机构组成评估组织开展评估业务,用于抵押、担保贷款的评估。

3.3.4开展免评估贷款。可以通过尝试开展免评估的贷款解决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资质的问题。如2009年省级五部门联合的《关于做好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可以“积极试点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改进林改抵押贷款方式,采用‘一次核定、分次发放、额度内循环使用’方式”。

3.3.5发挥各自优势,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由于森林保险是一项新事物,林木的生长特性和损失分布情况决定了森林保险的相对复杂性森林保险技术性强、经营成本高,为降低林农营林风险,需要陕西省各地林业部门、农村信用社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争取尽快开展森林保险业务。

3.3.6拓宽林农获得营林资金的渠道。林农积极响应,通过林权证抵押贷款或林业小额贷款获得生产、生活所需资金,进行林业生产活动。各相关利益方相互配合,尝试与小额贷款相结合,拓宽林农获得营林资金的渠道。

林农范文篇7

1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林权的变更起伏经历了60年的变化。然而,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十分宽泛,然而更多的是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政策和现状分析,较少涉及到林权制度改革后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郑风田[1]等对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分为4个阶段。田淑英[2]论证了其政策激励悖论的理论渊源在于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管制导致的产权残缺,提出了森林资源管制制度重构的基本思路。徐晋涛等[3]基于8个省份的实地调查分析后,认为我国林权改革模式呈现多元化,其改革已见初步成效。张蕾等[4]基于江西等4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林改前后农户林地面积、林分构成、林业收入、外出打工人数、林地流转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肖泽忱等[5]从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2个不同主体对林权改革的认知差异角度,分析了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林权的改革也有自己的观点,如Gregersen[6]通过对亚太地区21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分权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也并不总是有效或公平的。它可能是一种促进民主治理的方式,在分权的过程中,它可能有助于减缓贫困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足够的措施。”目前关于科技服务林改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仅有的研究内容多为定性分析。如李建民等[7]以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推行的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其推行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詹祖仁[8]以南方集体林区尤溪县为例,从创新体制、机制层面入手,提出了创新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夏文忠[9]建议,林改后要对林农的科技需求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采取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林农的措施;党宏发等[10]提出应用科技知识发展“立体林业”,即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并开展旅游活动和专题观光,以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1.2研究方法

该调研小组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法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林农的真实感受、需求和满意度等。具体的研究步骤为:

1.2.1选定研究地。在区内所有已经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县(市)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对林业厅林改办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考虑之后,确定以林改工作开展较早的南宁市武鸣县、钦州市浦北县和梧州市苍梧县3个县作为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

1.2.2问卷设计。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部分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对林业科技服务的认知、态度和满意度、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问卷共设计有31大项,其中有些问项,设计了进一步细化的问项和多选项。设计原则是所涉及问卷内容能够反映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现状的满意程度和需求情况。

1.2.3问卷调查实施。在林业局和乡镇林业推广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此次调研小组一共7人到武鸣县、浦北县和苍梧县3个县的7个乡镇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每个县调查2~3个乡镇,调查时间为2010年7~8月,每个县大约调研4~5d。总计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51份,回收率为87.7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回收率为83.5%。

2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广西气候温暖湿润,植物非常容易生长,因此到处呈现绿树成荫的景象。尽管如此,广西的地理条件并不是十分优越,因为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农民的主体土地是山地,即山林。由于农田少,20世纪80年代初,山林就随着农田的分田到户被分到了农民手中。广西于2008年启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基础上,对山林进行明确勘界、进一步明晰权属,并发放权证,计划在2008~2012年内完成全区1400万hm2林地的改革任务,具体的推进计划如表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改工作是完全按照计划在进行。但是,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经营单位缩小,经营权和使用权完全归属于林农自己,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集体林权可以统一管理和经营的状况,这样给林业科学技术服务管理和机制的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3调研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通过对334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呈现如下个人信息特征(表2)。由表2可知,在抽样调查的林农中,男性居多,有206人,占样本数量的61.7%;女性71人,占21.3%,另有57人未填写性别。样本中,年龄层次相对其他信息特征稍显均衡,55岁以上年龄层人数最多,有112人,占33.5%,其次为45~55岁的林农为91人,占27.2%;35~44岁林农为52人,占15.6%;25~34岁林农为41人,占12.3%;24岁及以下林农仅为20人,占6%。该样本中,学历在初中以下的林农占大多数,总计230人,占68.9%;高中或中专学历层次的林农84人,占25.1%,表明留守在农村家中的林农,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另外,样本中,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林农占大多数,总计有133人,占40.2%;1001~2000元之间的有84人,占25.2%;2001~3000元之间的有42人,占12.6%;3001~4000元之间的有27人,占8.1%;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者较少,仅有14人,占4.2%;另有34人未填写家庭收入情况,占抽样人数的10.2%。3个县的7个乡镇中,参与抽样调查的人数基本相当,大部分占样本数的10%~15%,仅浦北龙门稍多一点,有67人,占样本数的20%。上述统计表明,抽样调查林农男性居多,年龄相对较大,与目前留守在农村的人口构成实际状况相吻合,这一群体所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年均家庭收入也较低,且大部分家庭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

3.2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

表3是林农对科技需求意愿的调查情况。由表3可知,林农回答“您现在最需要的林业科技服务”时,有170人选择了“种植技术”,占总回答次数的31.02%;有96人选择了“养护技术”,占17.52%;有68人选择“套种技术”,占12.41%;67人选择“林业科普知识”,占12.23%;57人选择“林业科技项目”,占10.40%;其余选项均在10%以下,其中有45人选择了“林业科技服务政策”。对于问项“您目前最缺的林业科技服务”的回答中,有171人选择了“种植技术”,占32.76%;92人选择了“养护技术”,占17.62%;66人选择“套种技术”,占12.64%;62人选择“林业科普知识”,占11.88%;50人选择“林业科技项目”,占9.58%;其余选项均在10%以下,对于想获得林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需求有41人,占7.85%。根据这2个相关问项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当地林农最渴望获得在种植技术方面的技术指导,与目前林农最缺的林业科技服务相吻合。林农在回答问项“林改后,您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自己所需的林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时,221人回答为“看电视”,占回答人次的43.08%;102人通过“阅读书籍”,占19.88%;61人通过“听专家讲座”,占11.89%;44人选择“听广播”,另有43人选择“专家直接指导”,分别占8.58%和8.38%;而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咨询专家以及通过浏览网站等来获得林业科技知识的人非常少。相应地,林农在回答“您目前最希望以什么方式接受林业科技服务”时,选择“看电视”的人最多,达到了161人,占33.20%;选择“专家直接指导”为88人,占18.14%;选择“阅读相关书籍”84人,占17.32%;选择“听专家讲座”72人,占14.85%;选择“听广播”的人仅为34人,仅占7.01%;选择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咨询专家以及通过浏览网站等获得林业科技服务的林农仍旧比较少。由于4个问项为多选题,因此总的回答次数超出334份有效问卷样本数量,然而只有平均50%的林农是选择了2个选项。综上所述,3个县的林农目前最缺也是最需要的林业科学技术是林木种植技术,即林农缺乏林木种植技术的指导。同时,他们目前掌握林业科技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看电视,其次是读书、听专家讲座、接受专家指导和听广播,但他们最希望接受林业科技知识教育的方式是看电视,其次是专家直接指导,然后是阅读相关书籍和听广播,这与林农目前接受林业科技知识的方式有所差异,表明有相当部分林农希望专家到现场进行直接指导,也说明在林农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专家直接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技服务途径。

3.3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由表4可知,林改后,林农认为防范自然灾害的专题教育效果比较好,评价均值为4.13,表明参与评价林农的80%以上都选择了很好或好(仅有55.69%的林农参与了评价);对于“林改后的科技服务活动与林改前的比较的评价中,评价均值为3.66,表明林改后与林改前的科技服务活动基本相当。对林业技术的培训和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的满意程度,其评价均值在4左右,表明参与评价者近80%对现有的科技服务比较满意。参与评价人次最多的是“林改后的林业科技服务活动与林改前的比较”这一问项,为271人次,占有效样本数的81.13%;参加评价人次最少的问项是“评价防范自然灾害的专题教育效果”,为186人,占有效问卷的55.69%。然而不是所有被调查者都对此进行了评价,因此,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效果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结果还存在一定偏差,不一定十分准确地反映了林农的真实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分析和论证。

4结论与建议

林农范文篇8

*镇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林农开展香榧生产,县政府出台香榧扶持政策,每亩补助*元,我县掀起了香榧种植热潮。今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县扶持香榧产业发展意见》(松政办:县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香榧产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争取全县香榧面积达到5万亩,并对今后10年的香榧发展对进行了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县香榧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今年新发展香榧面积在*亩以上,全县累计栽培面积已达*余亩,已成为我省“香榧南移”工程的亮点。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投入大、产出慢,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

投产的香榧经济效益很高,发展香榧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但香榧生产存在一个投入大,投产慢的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采用嫁接苗造林,一般第5~6年开始结果,经营管理水平好的,15年后进入盛果期。前期投入每亩在1千元以上,投入较大。一些群众虽然也看到了香榧的潜力,但在高投入、慢产出的现实面前,往往缺乏耐心,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2、林农缺乏种植管理技术,香榧成林率较低

一方面香榧幼苗的抗逆性较差,幼年期需要庇荫的环境方能良好的生长,而且很容易被鼠、野兔啃噬造成夭折,香榧幼龄期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林农缺乏相应的香榧种植管理技术,对香榧幼龄期管理难度没有足够的认识而疏于对幼龄期香榧的科学管理,香榧当年成活率高而成林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东阳等原产地,历史香榧造林的成林率仅30-40%,我县早期的引种香榧成林率也很低。

3、地方财政对香榧产业扶持力度不足

由于我县的财力不足,我县香榧扶持资金皆是林业部门向上争取的中央和省里的项目经费。虽然政府出台《*县扶持香榧产业发展意见》,加大政府对香榧产业的扶持,但扶持力度与其他新发展区相比显然是不足的。如*市每年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5年生大苗和容器苗造林给予当年400元/亩,次年80元/亩的补助;鉴于香榧产业的良好前景,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浦江部分新发展市县已将香榧产业作为兴林富民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都出台了扶持政策(政府补助200-400元/亩不等),大力鼓励林农发展香榧。

三、建议

1、加大宣传,强化领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香榧种植开发的宣传,让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民充分认识种植香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认识香榧种植产出时间长、回报大,有利于实现山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水土、美化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农民发展香榧“投入大,产出慢”的短视心理,激发老百姓发展香榧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县香榧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香榧产业的宣传、规划和实施,协调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我县适宜香榧种植的山地资源非常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个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利用山地资源,做好香榧生产和加工利用文章,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布局,通过规划实施、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推动香榧产业的发展,拓展山区经济发展空间,逐渐形成我县农村“平原茶叶发家,山区香榧致富”的产业格局,促进平原山区均衡发展。

林农范文篇9

福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长时间持续雨雪冰冻天气,木竹、种苗和基础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截至2008年2月24日,全省受灾县(市、区)33个,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受灾森林面积达72.7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4.4亿元。大范围、大面积、高程度的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更是深远的,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碳库,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且这种生态影响将会是长远的。

此次灾害主要发生在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主要林区,也是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区,对来之不易的林改成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不仅损毁了由林改发展起来的林木,而且严重挫伤了日益高涨起来的兴林致富的信心。

一是林改区受灾面广。福建全省灾害损失涉及已林改的33个县、33.29万农户、144.89万人口,占该集体林区受灾农户数的91.60%;受灾的林改面积达32.1万hm2,占受灾集体林的86.49%;受灾的林改森林直接经济损失达24.80亿元,占集体森林直接损失的82.67%。

二是林改森林受灾重。林改激发了林农投资投劳经营森林的积极性,高标准的造林、及时的营林抚育促进了森林快速生长,而这次受灾严重的却正是生长好的竹林、中、幼松杉林。光泽县华桥乡大禾山自然村已林改的46.7hm2中成松木林,平均亩出材量在180m3/hm2,全部被拦腰折断,损失材积量在4~5成;66.7hm22中幼龄用材林,平均出材量120m3/hm2,全部被毁,需要重造;光泽县太银村的林改竹林1531.4hm2全部受灾,其中重度受灾占70%,平均损失达15300元/hm2。

三是林改农户生计受灾影响深。一场雪灾就让林农多年投资投劳和主要经济来源化为乌有,林农生产生活没有了着落。建宁县濉溪镇圳头村际上小组农户李晓仔,在2004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全家六口分得2.6hm2杉松中龄林和承包了3.3hm22竹林,投工投劳,并贷款15万元投入杉松中龄林和毛竹林,可这次雪灾对老李家造成了近1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还要花5万元进行灾害木清理、更新造林和毛竹林的垦复。林业收入是老李家的主要收入,这次对他家2008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的收入将带来巨大影响,面对两个就读的孩子和马上到期必须还贷的借款,老李茫然无措。

四是极大损伤了林改林农的还贷能力。此次受灾林木涉及各种形式贷款合计7.99亿元,其中林改林农贷款4.89亿元,占全部受灾林贷款的61.13%;林改林农贷款中,林权证抵押贷款为2.19亿元,世行贷款2.70亿元。据初步估计,全省灾害导致完全失收林,仅世行贷款额就达0.7145亿元,对于林木受灾严重的林农,无力偿还所欠贷款。

五是极大挫伤了林农的兴林致富信心。林改后,老百姓营造林积极性高涨,特别是林业承包大户和林业投资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力发展林业生产,许多林农在遭受灾害后,思想上存在畏惧心理,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即无力也不愿继续投入资金用于灾后造林更新。在建宁县投资的浙江老板望着惨不忍睹的受灾山沮丧地说:“都不想清理,这林木没有什么用,我想一拍屁股走人算了”。

六是严重打击了金融机构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突来的雪灾狠狠地打击了林改兴起的林业金融市场,金融部门对林业金融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无形中提高了林业金融的风险指数。在建宁县座谈会上,信用社代表说:“截至2007年,林权证抵押贷款6011万元,余款5783万元,目前不知道多少可以收回来;下一步是了解林农损失情况,林农承受问题,雪灾肯定严重影响今后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贷款,怕啦”。

七是木材加工公司发展和地方财政增收将会受到长期困扰。林区经济是比较单一的“木头经济”,大量林木、毛竹受损势必影响近几年无林可采,企业无木竹原料可用,企业收入和县税收均会遭到重创。

2集体林改成果巩固受到严峻考验

灾情发生后,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福建省林业厅积极行动起来,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林业生产工作,及时出台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保持集体林改后形成的林业强劲发展势头做了如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开展自救,组织技术指导。编印并下发了《救灾减灾林业技术指导要点》;通过发挥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和科技入户等方式,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并加强了受灾现场林木清理的技术指导。二是及时简化灾区受灾林木的采伐审批手续,为及时清理受灾林木赢得了时间。三是清理采伐受灾的木竹免交林业育林费和维简费,减轻林农损失。四是简便受灾木竹的运输管理,方便采伐木竹及时运出。五是要求木竹加工企业按照灾前价格收购清理采伐的木竹,不得故意压等压价收购,保证林农利益。六是筹措部分救灾资金,从省级救灾资金中争取到林业救灾资金600万元,用于受灾严重地区的苗木补助。七是开展林业小额救灾贴息贷款,拟在受灾严重的16个县开展,安排6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贴息补助。同时,针对灾后林木损毁严重这一林权抵押贷款的新情况,积极与金融部门探索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模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林业,活跃了林业市场,但雨雪冰灾也暴露了林改后的林业经营主体承担风险能力问题,从而波及到林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2.1受灾林木难于及时清理加大了灾害损失

受灾林木未能得到及时清理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采伐政策的限制。此次受灾林木数量严重超出了受灾区的林木年采伐限额和采伐类型的限制,政策上阻碍了受灾木的及时清理;另外,现行林木采伐利用政策限制了生态公益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受灾林木清理。二是农户经营短时间内难于组织大量劳力清理受灾林木。一方面,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无劳力可用,农户难于拥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召集大量劳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劳力工价上涨,由年前的50元/工日上升到80元/工日还找不到劳力,农户承受不起高工价的劳力。若受灾木竹未能得到及时清理,受灾木竹将大量腐烂,不仅加重了林农的直接经济损失,提高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而且也降低了经营林地的未来经济收益。

2.2林农无力清理受灾林木

一方面,林农多年积蓄和贷款主要用于林业投资形成森林资产,无资金用于受灾林木的清理。另一方面,清理受灾林木无利可图,林农不愿意清理受灾林木。据测算,木材正常采伐成本平均为210元/m3,而受灾木采伐成本将要超出300元/m3;同时,由于受灾木竹的大量上市导致价格急剧下降,竹材由灾前的420元/t下降到300元/t,受灾木价格由受前的500元/m3左右下降到250元/m3左右,并且这一价格随着大量受灾木竹上市会进一步下降。许多林农反映,清理受灾林木利润不大,甚至有些地方还要倒贴钱。

2.3林农无力也不愿意对受灾林地进行投资经营

一方面,由于前期多年的投资投劳成为泡汤,林农不但未能实现预期收益,而且是血本无归,甚至是债务缠身都无法生活,没有资金用来投资营造林;另一方面,此次灾害对林农形成了恐惧心理,担心类似这样的灾害会再次发生,经济和心理上承担不起这样大的风险,从而不愿意大量投资灾后恢复重建,导致希望利用森林自然生产力,生长多少收多少的消极经营思想。

2.4林农不愿意投资营造生态公益林

受灾林地的恢复重建投资成本高,而预期收益低,与投资营造商品林回报率比,林农无投资营造生态公益的欲望。受灾竹林仅施肥就将近2250元/hm2,重造林木每亩需要7500元/hm2以上,而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每亩每年仅105元/hm2(地方补助30元/hm2),不知猴年马月能收回成本;经营毛竹商品林平均每年收入达7500元/hm2左右,松杉林收入100元左右,是投资经营生态公益林受益的几十倍。

2.5林农难于贷款或承担不起贷款利息

林农属于弱势群体,不受银行青睐,目前政策性贷款难于普照广大林农,即使林农能够找到商业贷款,其高达1分以上的贷款利息与经营林业投资回报率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商业贷款经营林业无利可图。

2.6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林农营造林

林农信用评估等级低,而商业金融是市场行为,不愿意贷款给林业经营;林业政策性贷款少之又少,且大部分又放贷给了林业企业。集体林改后,一度被激起的林权证抵押贷款又被此次雨雪冰冻灾害给击回去了,对金融机构开展营造林贷款项目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座谈会上,农村信用社代表说:“希望林权证抵押贷款的资金没有用于营造林建设,否则遭受这么大的灾怎么收回贷款啊”。

2.7森林保险举步维艰

目前没有政策性的森林保险,林业部门多次与保险部门磋商开展森林保险均未有结果。此次雪灾表现出来的范围广、面积大、灾害重,特别是地块、树种、树龄、经营模式等不同而遭受灾害可能性和灾害程度差异巨大,更加剧了保险部门对森林保险的畏惧心理。另外,保险部门难于确定合适的森林保险机制,并且执行成本和陪护成本也较高,目前状况下,保险机构不具备开展商业森林保险业务能力;同时,林农对森林保险认识不够,也承担不起较高保费,所以商业性保险短时间内难于大面积在森林保险中开展。

3政策建议

值此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潮迭起,党中央和政府高度关注林改时刻,此次受灾范围广、面积大、程度深、损失重的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引发了广大林业工作者的更深思考。为了确保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广大林农能够享受林权制度改革的喜悦成果,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地区的林业灾后恢复重建特提出如下建议:

3.1近期急需的扶持政策

(1)亟待出台受灾林木采伐政策文件,满足受灾林木清理要求。受灾林木清理不在采伐限额对象范围内或严重超出采伐限额,按照采伐限额政策管理难于满足受灾林木清理要求,受灾林木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会提高森林火险等级,诱发更严重的病虫害等次级灾害。中央政府需要尽快出台受灾林木清理政策文件,指导受灾林木清理。对受灾林区追加并单列2008年度的受灾林木年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明确重点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严重受灾林木准予采伐利用。

(2)加大财政对林区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尽快启动受灾林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林区是落后贫困地区的代名词,多年来一直游离在惠农政策之外,此次雪灾使本来就落后的基础设施遭到致命摧毁,林区自己无力恢复,严重阻碍了林区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政府把林区建设纳入农村建设中来。对林区、林业基层单位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纳入地方政府重建规划,由于多年欠债,需要加大林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3)安排造林财政专项补贴资金,支持灾后森林恢复重建。林农多年投资投劳的森林资产被雪灾化为乌有,林农造林的经济能力和投资造林意愿受到极大打击,而受灾森林需要尽快恢复来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生态效益。建议,对灾后生态公益林的林木补植补造、重造、竹林恢复、受灾林木清理等,中央财政安排重建工程资金;对灾后商品林的林木补植补造、重造、竹林恢复、受灾林木清理等,中央、地方财政安排专项小额贷款,并安排全额贴息。

(4)实行债务豁免政策,帮助林农共度难关。林改激起了林农贷款投资林业的热情,通过各种途径贷款经营森林,却被一场雪灾毁于一旦,偿还债务能力受到极大损伤,需要政府进行债务豁免政策支持。建议,对灾毁的贷款营造林的债务,如世行项目、政策性贷款项目等,经核实后,对需要重造的受灾林实行债务全免,对尚可抚育恢复的受灾林实行延长贷款期限。免除债务产生的损失,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3.2国家应建立稳定的林业保障政策机制

(1)建立森林风险基金制度。森林经营从造林、管护、抚育、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及土地租金等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但是,森林经营周期长,一般林木从造林到可以利用变现,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这漫长的投资回报等待期内,森林随时可能遭受火灾、病虫害灾、雨雪冰冻灾、台风、干旱、海啸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并且目前人类干预这种自然灾害作用非常有限。建立森林风险基金制度,就是利用林业部门的行业管理优势强行建立林业部门自保的组织经营制度,采用取之于林,用之于林的类似于育林基金管理模式,一旦发生森林灾害,林业部门便可以快速组织救灾和得到理赔。同时,这种自保模式,运行成本低、执行效率好、林农满意度高,会深受林农欢迎,易开展;另外,森林风险基金可以附带承担起预防森林风险、降低森林风险的功能,这是其他森林保险组织经营制度所不具有的。

林农范文篇10

**县位于**,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和**省的一个重点林业县。自从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是**省中心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0.8%。1998年前,林业产值占到该县总产值的40%,林业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是典型的“木头财政县”。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业也实现了角色转换,从经济获利走向生态保护。8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56%上升到70.8%。生态越来越好,林农却难以通过林业获利。因此林业发展至今,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现状,调整林种结构,加快林农致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县林业基本情况尤其是林种结构现状

(一)气候条件及植被资源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因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侯的分配有了相应的调节,故气侯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山地主体气侯和林区气侯的特点。

在植物地理上,**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自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的活动,使原生常绿阔叶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继而由以杉极为主的次生植被更替。县境内植被分为8种主要类型:

杉木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三江、九寨、启蒙、平略等地区海拔800米以下地待,敦察区稍院绝大多数系人工栽植而成。

马尾松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敦寨区和三江区秀洞、稳江,平路区偶里一带。多为天然林。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全县均有分布。一出人工根据土壤和地形情况及杉、格适应性栽植而成,一出马尾松籽飞播而成。

竹林主要分布于茅坪、九南、铜鼓、魁胆、平略等乡镇,其他乡镇亦有零星分布。除九南有部分系自然成林外,其它均系人工栽成。

油茶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龙池、新化、铜鼓、大同、平金、偶里、寨早等地。多为改造成林。

常绿落叶阔叶林全县均有分布。为残存原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种类主要有栎类、枫香、喜木、刺槐、杜仲、樟木、山苍、泡桐、擦木等。

灌木林全县均有分布,种类有茅栗、小米柴、映山红、柜木、油茶、白栋、盐肤木、化香等。

草坡全县均有分布,以敦寨、高坝等地较多。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蕨科等组成。

(二)基本情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39.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为189.8万亩(笔者疑问:与所给的exe表中的总林地面积11.2万公顷(约合168万亩)严重不符,请作者查证后进行修订),占了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3%。全县辖8乡7镇,205个行政村,4个社区和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1.87万人。在全县总人口中,林农占了80%,农村人口人均林地达9.1亩。森林覆盖率70.9%,活立木蓄积量768万立方米,人均35立方米。全县共有乡村林场376个,经营面积74.82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39.71%,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集体林区县,盛产杉、松、茶,素有“杉木之乡”的美称,是**省重点林业县之一。

(三)**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经济地位

林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是**经济的支柱。近几年,我县确立了产业兴林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于为产业建设服务,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二产业的全面发展,全县基本形成了以营造杉、松、经果林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林业一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源。目前,全县大部分林农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对木材采伐依赖性较大。我县属国家贫困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1930元,加上长期以来形成了栽植杉木的习俗,使大部分林农的林地都是以生产用材林为主,采伐木材卖钱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县林种结构

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1.2万公顷(约合168万亩),其中防护林3.4万公顷,占总林地面积的30.64%;用材林7.24万公顷(约合18.7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64.62%;经济林0.3万公顷(约合4.3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2.56%。

在经济林中,果品林4.2万亩(其实与网上所查到的资料非常不符,笔者疑问),占总林地面积的2.51%,

二、分析并提出我县林业发展(林种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林业产业转型慢,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利用水平低,品种单一

防护林、特用林以及木材林的林种比例偏高,所占整个林种面积的95%,使得林业的经济模式基本停留在伐树的木头经济阶段。

**的自然条件适合种类繁多的中亚热带植被生长,包括有牛夕、金银花、双勾藤、威灵仙、绞股兰、黄枝子等上百种药材的生长以及牡丹、海棠、玉兰、紫荆、山茶等40多种观赏植物,仅竹子就有主要有捕竹、茅竹、绵竹、水竹、实竹、甜竹、箭竹、荆竹、麻壳竹、斑竹、竹、慈竹等十多种。

但是这些珍贵的植物在整个林种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没有充分加以利用,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无法带给当地林林农带来直接的效益。药用林仅为316亩,占整个林业面积的0.02%。

(二)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严重不合理

按照国务院的确定,退耕还林中,生态林面积应占80%以上,经济林应占20%左右。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生态林有足够的面积和生态功能。但在**县的一些地方,经济果木林的面积仅占5%,大大低于15%这个数字。

(三)龙头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的后续链培育难

三家龙头企业,大部分还是在做简单的木头加工,没有充分发挥杉木、马尾松等木材的深层次价值,包括药用价值等。

(四)对“三林”的扶持政策、信息、科技、中介组织服务跟不上。

三、调整我县林种结构,加快林农增收致富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县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思路: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和本地资源优势,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最终实现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多元化发展。

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现状,使林种结构从单一型走向多元化。

**县气候条件优越,县内植被种类繁多,树种丰富,由于人为活动使得一些树种面积减少,品种单一,因此调整林种结构,增加经济林的比例,不仅可以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更能够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市场为导向调整林种结构,以增加林农收入为目的

**县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果木林深受市场欢迎。尤其是优质果品,在本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三)要正确把握好经济果木林在林业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果木林与发展生态林的关系

经济果木林在林业中占重要地位,但并不是说,发展经济果木林是林业的全部,因此,要处理好经济果木林与其他类型林的关系,正确摆好经济果木林的地位。按用途划分,森林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果木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五类,它们在森林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经济果木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它在林业中是收效较快的一种,而其它类型的林业也很重要。因此。发展经济果木林.就不能冲击其它林业的种植。

经济果木林与生态林各有不同的作用。发展经济果木林的目的主要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发展生态林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发展经济果木林和生态林时,应该把握好二者在林业发展中的比重。

这样做,虽然当地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但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的作用不一定很大。长期发展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恶化。另外,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发展林业时,就应考虑到这一因素,不一定要强求一致,适合发展生态林的地区就发展生态林,适合种植经济果木林的就应种植经济果木林。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发展林业也应有区别,有的地区可以100%为生态林,有的可以以经济果木林为主,有的可以二者结合,但应尽量减少生态效益差的纯经济果木林。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走发展立体化林业之路,实现经济果木林种养结合,将经济果木林与生态林的种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经济林,从而发展本县林业经济,最终达到强区富民的目的。

(3)积极发展以经济果木林为主的综合开发。

经济果木林的发展要立足于山区,坚持以林业为主,长短结合,造林种果,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因此,要根据地域生产基础需要,积极进行经济林种植、加工、贸易、旅游观光等相结合的立体开发,发展综合型产业化林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村2级林果技术网络,做好新技术试验、示范、宣传普及推广工作,建立优质经济果木林示范基地,用典型引路,调动林农自觉参与经济果木林建设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培育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果木林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对带动林业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建立商品基地,形成规模效益

该县林业经济重点建立采脂林、茶油林、竹笋林、核桃林、香橘林、中蜂密林、中药材、林木种苗等8个商品基地,截止2008年,全县拥有山核桃基地2.3万亩,油茶基地4.05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8.5万亩,楠竹基地2.05万亩,小香桔基地0.68万亩,林业经济实现了多元化,林业产值已由1978年的385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6370万元,林农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4元上升到2008年的2268元,其中人均林业纯收入351.5元。

2、因地制宜,优果基地的建设

必须符合**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框架。东中部坝区、清水江、亮江流域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以发展鲜食水果碰柑、小香桔为主体,逐步形成鲜食水果产业带。东西部的高山区、深山区主要以发展干果山核桃为主,涉及敦寨九南、铜鼓、钟灵、偶里、平略、启蒙、平秋、彦洞等乡镇。中部以三江镇为中心,以茅坪、大同为西冀,沿隆里至三板溪经济走廊,主要以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第二、三产业集散地,条件成熟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造隆里古城——三板溪生态旅游精品线。到2015年形成第一、二、三产业整体推进、互相促进的林业产业格局。

3、加大花木、竹林等观赏林种的培植,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植物的价值,立足资源优势钩藤、紫珠等中药材基地

4、配合旅游业,建设风景林,旅游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另我县清水江、小江、亮江等河域两岸和主要公路两边有50万亩的林地已划为生态公益林区,同时县域内的国家重点水电站工程“三板溪电站”已开工建设,为我县森林资源转化为生态森林旅游产业创造了历史契机,必将推动我县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建议

1、集体林场、果场的产权结构明晰化,提高林农的积极性

2、引进技术招商引资,充分开发资源

3、品牌建设

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指导价的要求,合力打造“杉乡”果品品牌,使该县果品销售走上了订单农业之路,果农实现增产增收

4、技术服务的力量

林农自觉把学科学、用科学作为科技兴林致富的先决条件。如林地开发前先请林业科技工作人员搞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按设计施工、管理,现在已被林场、林农广泛接受。

5、对于木材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

杉木

用途: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材质轻软、细致、纹理直,易加工;供建筑、桥梁、造船、电焊、坑木、木椿等用,并可作造纸、纺织等原料;树皮及根、叶入药,能祛风燥湿、收敛止血;种子含油约20%,供制肥皂。用种子繁殖,注意选优,长江以北要注意优质、速生、耐寒品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