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1:43:17

廉价范文篇1

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对于消费者来说,既是喜,也是忧。喜的是可以花较少的钱吃到较多的猪肉,忧的是这样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2007年的猪肉价格飞涨是否还会再次重演。

一、猪肉价格下行的成因

自2009年至今,全省养猪业克服金融危机、H1N1、饲料涨价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取得了很大发展,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猪肉价格下跌的状况在所难免。究其成因主要有:

一是受2007年高价猪肉的刺激,生猪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户由2008年一季度的508家,发展到2009年一季度的594家,2010年一季度的642家,生猪规模养殖户户均期末存栏由2008年一季度的561头,提高到2009年一季度的720头,2010年一季度的880头;生猪养殖单位由2008年一季度的281个,发展到2009年一季度的528个,2010年一季度的622个。生猪养殖单位平均期末存栏2008年一季度为1406头,2009年1季度为1139头,2010年一季度为1170头。生猪规模养殖户户均拥有固定资产,由2008年年末的129.3万元,提高到2009年年末的138.2万元,生猪养殖单位平均拥有固定资产,由2008年年末的249.0万元,提高到2009年年末的346.3万元。

二是为了稳定菜篮子,政府逐年加大了对生猪养殖的支持力度。2007年猪肉价格飞涨以后,各级政府为了稳定猪肉价格,确保人们的菜篮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生猪发展的政策,实施母猪保险补贴,加大对生猪的防疫,生猪生产大县实施优惠和奖励政策,猪肉价格过低时启动冻肉收储等。这些调控措施的实施,在猪肉短缺时,极大地促进了生猪的生产;在猪肉过剩时,坚定了生猪养殖户和生猪养殖单位战胜困难的信心,保证了生猪的平稳发展,稳定了猪肉市场。

三是我省转型发展,释放了大量的煤焦铁资金,不少闲置的煤焦铁资金投向了生猪养殖业。仅吕梁市2009年就有3.7亿元资金投向畜牧业。大量资金的涌入,使生猪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强,生猪的存、出栏量大幅增加,猪肉供大于求的状况进一步显现。

四是受消费习惯和季节因素的影响,猪肉消费旺季己过,逐渐进入了淡季,但受生猪生产规律的制约,猪肉供应量却没有下降,而且还面临着继续增加的危险,部分生猪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增大出栏,降低存栏。以市为总体的生猪监测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各地生猪存栏期末较期初减少4.39%,较上年同期,存栏增加了2.1%,出栏增加了9.5%,出栏增长速度高于存栏增长速度。

二、后期猪肉价格走势分析

猪肉后期供给量充足,猪肉消费市场平缓,猪肉价格低迷的状况还将延续一段时期,近阶段不会有太大的反弹。

肉价下跌,对后期猪肉供应的影响不大。肉价下跌,养猪亏损,对饲养规模小的养殖户或散养户冲击最大,他们有可能经受不住市场冲击,把所有生猪出栏,退出养猪业;但对于饲养规模大的养殖户和生产单位来讲,船大调头难,他们有可能通过减少生猪存栏来减少损失,等待时机再度大规模生产,很少直接退出生猪养殖业。不论是把所有生猪出栏,还是减少生猪存栏量,都会在短期内增加猪肉的供应量。从这个层面看,近阶段猪肉后期供应量不仅不会减少,相反还会增大,肉价上升的空间有限。从能繁母猪的存栏情况看,一季度末全省能繁母猪存栏总量高于上年同期5.83个百分点,能繁母猪占总存栏的比重约为14.47%,比上年同期仅下降0.53个百分点,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母猪的生产潜能仍然很大,不会影响到仔猪的生产,对后期生猪的发展仍能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

肉价下跌,对猪肉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大。肉价下跌,确实能带动部分消费者增加猪肉的消费量,但这种增长空间有限。一是随着气候逐渐变热,人们对猪肉的消费会逐渐减少。到了炎热的暑期,人们大都喜欢吃些清淡的食物,对大鱼大肉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少一些;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肉类需求中,对猪肉的需求有所降低,健康消费、合理饮食,是现代人的追求,人们不会因为猪肉价格低,就大幅度增加猪肉的消费。

三、促进生猪适度发展的建议

生猪生产有其自身规律,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解决一部分生猪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政府必须在促进生猪适度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公务员之家:

廉价范文篇2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7.1%,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75%,二者几乎相当。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10.4%,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9.08%,21.98%和51.50%;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3.94%,11.27%和35.66%。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论文。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企业所利用。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企业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企业,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即使是高段如需要较大规模的机电制造业,倚靠的依然是廉价劳动力,因为技术工艺可以引进,最终需要的仍然是装配流水线的熟练工人。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争夺。

从国际背景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问题,能否保证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优置换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在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出口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日韩的三十五分之一。据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使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保持10年到20年。

应当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存在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下简称H—0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假定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无论是亚当·斯密或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还是上述“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我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我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分析

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低效率,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就要小得多甚或不存在。其原因在于:

首先,虽然发展我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临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如配额,反倾销税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都部分抵销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1996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部署,中外企业同时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提升,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充斥大量没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岗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必然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矛盾而趋于紧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上涨。到那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90年代以来逐步减小,已经降低了2/3。平均工资上升过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投资者将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获取利润的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上升较快,导致就业不充分。比如2002年城镇职工工资上升约14%,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水平。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我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学者胡鞍钢曾表示,工资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人均资本,特别是人均净资本向资本密集的方向延仲,它不是吸纳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而目_正规部门工资增长过快,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就业。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累计下来,工资也不过增长了12个百分点,而我国2002年一年就增加了14%。的确如此,我国的正规部门特别是公共机构如政府工资增长过快,导致一些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的工资跟着增长,它只利于正规部门的少数人就业,不利于非正规部门以外的人就业。这也是很多发展我国家劳动力众多,却无法成为资源优势的原因之一。而且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出口扩张,极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一般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越快,国家净福利增加就越大,然而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却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即如果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造成该出口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使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不足以抵消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导致国家净福利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所谓贸易条件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反映了专业化国际分工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产出的增加在贸易伙伴问的分配关系。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通常贸易条件用一国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来表示,因此,又称价格贸易条件。最早把贸易条件与国家经济福利变化、贸易战略选择联系起来的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从发展我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这一贸易格局出发,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原因在于初级产品需求疲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间平均分配。

三、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下,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技术扩散和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这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转向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这些需求满足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在新时代中对知识人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或者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使产业在全球环境中保持快速的增长,需要大力推进劳动力的发展。也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力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企业能否辨析内外部资源,并充分应用优势资源抢占市场,获取盈利的能力。在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充裕条件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企业

积累资金,涵养人才,增长经营经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步为高科技工业的生长准备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转向新经济的准备是并行不悖的。广东省南海市昭信企业集团在发展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研究生物科技项目,利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人发胶蛋白人工腱,就显示了劳动密集优势产业与发展培植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关系。

(2)劳动力充裕的条件,还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生产、制造基地。据预测,21世纪,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培养产业群落,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战略联盟,重视资本运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还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减少进入国外市场的学习成本,并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曾是它们的支柱产业。参照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其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到80年代后期,当它们的国民素质、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后,它们才开始向高科技工业转型。此时它们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如1998年我国的台湾每一万人口中有大、中专毕业生1010人,韩国1998年每一万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1273人。在尚无人力资本条件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去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经济倒退,前后失据。新加坡1985年就因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赶走劳动密集产业,曾使经济一度受挫。

2、克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劣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取决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取决于国民福利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把强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不仅要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改善,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改善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目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发展我国家平均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仍较淡薄,道德风险、违约风险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才能使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失业保险,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新农业生产技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确保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最终提高国民福利,扩大内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3、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

当我们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区别开来,把劳动力资源视为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和技术性复杂劳动的总和加以考察时就不难发现,我国其实是一个高技能劳动力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吸收外资金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缺口,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但我国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未能相应提高,仅为28.7%,低于韩国的38.4%,日本的55.2%,美国的47.8%,德国的55%。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我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随着现代生产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使用复杂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功效和约束将愈加突出。

事实证明,在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任何国家都不拥有知识方面的“自然的”优势或劣势,物质资本存量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制肘,“人为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教育水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我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大的比较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薛敬孝,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5]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J].经济体制改革,2003,(1).

[6]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6,(8).

[7]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经济问题,2006,(1)

[8]林林,周觉,林豆豆,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5,(6)

廉价范文篇3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7.1%,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75%,二者几乎相当。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10.4%,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9.08%,21.98%和51.50%;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3.94%,11.27%和35.66%。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企业所利用。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企业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企业,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即使是高段如需要较大规模的机电制造业,倚靠的依然是廉价劳动力,因为技术工艺可以引进,最终需要的仍然是装配流水线的熟练工人。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争夺。

从国际背景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问题,能否保证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优置换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在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出口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日韩的三十五分之一。据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使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保持10年到20年。

应当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存在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下简称H—0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假定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无论是亚当·斯密或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还是上述“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我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我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分析

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低效率,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就要小得多甚或不存在。其原因在于:

首先,虽然发展我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临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如配额,反倾销税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都部分抵销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1996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部署,中外企业同时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提升,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充斥大量没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岗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必然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矛盾而趋于紧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上涨。到那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90年代以来逐步减小,已经降低了2/3。平均工资上升过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投资者将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获取利润的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上升较快,导致就业不充分。比如2002年城镇职工工资上升约14%,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水平。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我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学者胡鞍钢曾表示,工资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人均资本,特别是人均净资本向资本密集的方向延仲,它不是吸纳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而目_正规部门工资增长过快,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就业。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累计下来,工资也不过增长了12个百分点,而我国2002年一年就增加了14%。的确如此,我国的正规部门特别是公共机构如政府工资增长过快,导致一些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的工资跟着增长,它只利于正规部门的少数人就业,不利于非正规部门以外的人就业。这也是很多发展我国家劳动力众多,却无法成为资源优势的原因之一。而且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出口扩张,极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一般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

件下,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越快,国家净福利增加就越大,然而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却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即如果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造成该出口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使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不足以抵消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导致国家净福利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所谓贸易条件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反映了专业化国际分工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产出的增加在贸易伙伴问的分配关系。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通常贸易条件用一国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来表示,因此,又称价格贸易条件。最早把贸易条件与国家经济福利变化、贸易战略选择联系起来的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从发展我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这一贸易格局出发,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原因在于初级产品需求疲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间平均分配。

三、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下,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技术扩散和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这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转向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这些需求满足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在新时代中对知识人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或者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使产业在全球环境中保持快速的增长,需要大力推进劳动力的发展。也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力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企业能否辨析内外部资源,并充分应用优势资源抢占市场,获取盈利的能力。在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充裕条件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1)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积累资金,涵养人才,增长经营经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步为高科技工业的生长准备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转向新经济的准备是并行不悖的。广东省南海市昭信企业集团在发展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研究生物科技项目,利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人发胶蛋白人工腱,就显示了劳动密集优势产业与发展培植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关系。

(2)劳动力充裕的条件,还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生产、制造基地。据预测,21世纪,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培养产业群落,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战略联盟,重视资本运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还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减少进入国外市场的学习成本,并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曾是它们的支柱产业。参照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其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到80年代后期,当它们的国民素质、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后,它们才开始向高科技工业转型。此时它们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如1998年我国的台湾每一万人口中有大、中专毕业生1010人,韩国1998年每一万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1273人。在尚无人力资本条件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去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经济倒退,前后失据。新加坡1985年就因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赶走劳动密集产业,曾使经济一度受挫。

2、克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劣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取决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取决于国民福利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把强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不仅要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改善,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改善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目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发展我国家平均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仍较淡薄,道德风险、违约风险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才能使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失业保险,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新农业生产技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确保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最终提高国民福利,扩大内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3、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

当我们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区别开来,把劳动力资源视为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和技术性复杂劳动的总和加以考察时就不难发现,我国其实是一个高技能劳动力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吸收外资金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缺口,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但我国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未能相应提高,仅为28.7%,低于韩国的38.4%,日本的55.2%,美国的47.8%,德国的55%。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我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随着现代生产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使用复杂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功效和约束将愈加突出。

事实证明,在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任何国家都不拥有知识方面的“自然的”优势或劣势,物质资本存量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制肘,“人为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教育水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我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大的比较经济利益。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5]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J].经济体制改革,2003,(1).

[6]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6,(8).

[7]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经济问题,2006,(1)

[8]林林,周觉,林豆豆,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5,(6)

廉价范文篇4

全区本次涉及30套廉租住房的分配,根据我区城市中享受廉租住房补贴的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分配。区住房保障办公室负责组织廉租住房家庭的审核、公示、确认和分配工作。

一、分配对象及条件

(一)申请条件

1、申请人家庭成员具有规划区范围非农业常住户口,目前享受廉租住房补贴,且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在当地居住3年以上;

2、现无房居住的家庭或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8平方米的家庭;享受廉租房分配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人家庭成员之间必须有法定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

(二)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廉租住房分配

1、已参加集资建房的;

2、已分配国家优惠政策住房的(包括公房、解困房、房改购房、享受货币补贴政策等);

3、已建私房的(含在规划区外建私房的)。

(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家庭每户限租一套住房。

二、家庭收入核定

家庭收入状况由申请人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定,盖章为准。

(一)申请人家庭成员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职工或临时工的,由所在工作单位劳动工资部门核定,加盖劳动工资专用章和单位公章;所在单位无劳动工资管理机构的,加盖单位公章。

(二)申请人家庭成员属社会从业人员的,由户籍所在地社区审核,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确认,加盖公章;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由居住地社区审核,居住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确认后,加盖公章。

三、住房面积核定

家庭现住房状况,由申请人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初审,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复审,区住房保障办公室核定,加盖公章为准。

(一)申请人家庭成员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职工或临时工的,由所在工作单位核实,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确认,报区住房保障办公室,由其通过产权产籍审查进行核定。

(二)申请人家庭成员属社会从业人员的,由申请人居住地社区核实,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确认,报区住房保障办公室,由其通过产权产籍审查进行核定。

四、申请程序

(一)申请程序

1、申请。廉租住房申请人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领取《廉租住房申请表》,如实填写申报家庭人口、收入和居住现状等情况。

2、提交证明材料。申请人如实填写《廉租住房申请表》后,要附以下相关材料,由社区居委会审核后报居住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1)家庭收入证明。“低保人员”提供区民政局出具的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明。

(2)住房情况证明。家庭成员现住房产权证和产权产籍查档证明。

(3)家庭户口簿和户主身份证明。

(4)婚姻证明。

(二)评议程序

申请人所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收到社区居委会审核的《廉租住房申请表》及证明材料后,及时委托申请人居住地社区居委会,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实,并组织居民小组进行评议,提出评议结论。评议范围应当在申请人居住地邻里之间进行。评议程序必须在5日完成。

(三)审查、公示程序

1、初审(一次公示)。申请人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为申报材料的初审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审查后,在申请人现居住地社区进行一次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社区居委会对公示期间无异议或经调查核实投诉不实的申请材料,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进行复审。

2、复审(二次公示)。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接到社区居委会初审报送的材料后,及时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复审结束后对申请人情况在其居住社区进行二次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公示期间有异议的,由初审单位进行核实。

3、核准(三次公示)。区住房保障办公室为申请廉租住房的复审及核准部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将公示无异议或经调查核实投诉不实的申请材料,报区住房保障办公室进行复审,复审核准后将核准结果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对无投诉或经调查核实投诉不实的,确定为符合廉租住房分配条件的申请人,并将名单予以公布。

(四)准入、摇号程序

1、准入。经区政府批准公布的廉租住房分配申请人,由区住房保障办公室发放《廉租住房准入通知书》。

2、摇号。对于取得准入通知书的申请人,由区住房保障办公室按照住房困难程度、房源总量和其他规定的条件进行公开摇号。摇号前15天向社会预告以下事项:一是发售摇号的时间和地点;二是廉租住房房源的套数、户型、面积、位置等情况;三是摇号中签的比例和操作规程;四是区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

摇号过程邀请公证处予以全过程监督和公证,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行风监督员、新闻媒体记者、购房代表、有关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全程参与监督。

摇号中签的家庭由区住房保障办公室核发《廉租住房分配通知单》,并注明申请人可以分配的廉租住房面积标准和入住期限。

摇号中签的家庭应在规定的时间办理廉租房入住手续,入住顺序按照摇号中签的顺序号进行分配,并与区住房保障办公室签订《廉租住房租住管理合同》。未在规定期限签订廉租住房租住管理合同的,视为自动放弃,以后不得享受廉租住房的分配。申请廉租住房的个人经调查核实属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取廉租住房的,取消其申请资格,以后不得享受廉租住房的分配。

3、轮候。轮候户数按廉租住房分配总户数的10%的比例确定。进入轮候期的申请人,未能享受到廉租住房分配或参加摇号未中签的申请人,可以直接参加下次申购廉租住房分配的摇号,但须重新核实申报条件。

五、廉租住房的退出

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每年要对享受廉租住房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进行核对,并将核对结果及时上报区住房保障办公室。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办公室及时收回分配的廉租住房:

1、享受廉租住房的家庭中,生活得到改善,家庭人均收入连续一年以上超出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的;

2、因家庭人数减少或住房面积增加,人均住房面积超出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住房标准的;

3、经调查核实通过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取廉租住房分配的;

4、违反廉租住房管理合同约定,不及时缴纳各种费用的。

5、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居住的,转租、转借廉租住房及改变房屋用途的。

六、监督管理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廉租住房的分配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

(一)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取廉租住房的个人,由区住房保障办公室取消其廉租住房分配资格,收回已分配的廉租住房;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由区住房保障办公室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单位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区住房保障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已分配廉租住房的居住人员、房屋的使用性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廉价范文篇5

一、廉租房政策目前的基本情况

1、社区推进廉租房工作基本情况

社区自2年实施廉租房政策以来,截至2年10月,区街道共有179户家庭享受租金补贴。其中,低保户171户,低收入群体8户,含外来人员家庭占31%。每年的申请和退出情况动态、平稳(见下表):

根据核定住房面积的差额不同,享受户的租金补贴最低为620元/月,最高为3038元/月(只有一户)。其中,月补贴额在1000元以下的家庭占绝大多数。月补贴额为最低标准620元的有153户,约占85%以上(见下图1)备注1。

这些享受对象不平均地分布在社区14个居委中,以人口密集的老式公房小区的居民为多。受益户数超过20户的均为该类型,如日六1、日六2、江南、日二(见下图2)。

2、区的廉租房政策实施情况

市自年起试行廉租房政策以来,区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和百姓需求,不断加大对廉租房的财政投入,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住房困难(见下图3)备注2。

2年,区在实物配租方面进行了尝试,作为市唯一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试点区,在、长桥、虹梅、田林四个社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前期排摸、审核公示、编组摇号、选择房源、合同签定等程序,共有21户居民享受到了此次实物配租试点工作的成果。

3、市的廉租房政策的不断放宽

廉租住房政策的享受条件主要从人均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两个方面来审核。市的廉租房政策不断降低享受廉租房政策的准入条件,不断提高租金补贴标准,不断丰富补贴形式,不断扩大受益群体。

从年6月7日实施的《市城镇廉租住房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来看,当时的申请基本条件是:最低生活保障以下(280元),连续6个月享受社会救助,并且人均住房面积低于5平方米。2003年以后,人均住房面积标准从5平方米提高到6平方米,后来达到7平方米。自2005年起,人均收入标准也随着低保线的不断提高从280元到320元到500元。2007年8月29日颁布的沪府(2007)68号文《关于本市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首次将人均收入与低保脱钩,采用低收入的概念,标准是600元,并不得拥有3万元以上金融资产。2年10月27日的市府常务会议上研究并原则同意将准入标准提高到人均月收入800元,不得拥有9万元以上金融资产,具体措施和相关办法随后相继出台。

2年1月召开的市住房保障体系座谈会上,提出扩大实物配租比例,开始了在实物配租方面的新尝试。

通过这些数据和事实说明:1、廉租房政策是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符合社会需求和人民意愿,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欢迎和肯定。2、各级政府在廉租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断进行调整,扩大受益面,切实改善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3、廉租房政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民生工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相匹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二、廉租房政策落实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受益面范围窄

从年启动廉租房政策至今,市累计受理廉租住房申请家庭41777户,经审核有39188户符合条件,已经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政策的有38783户(截至2年9月底)备注3。但这离今年在“两会”《住房保障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五年内解决10万户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与租金补贴相比,廉租房的实物配租更显谨慎。以的此次实物配租试点为例,四个试点街道共有21户(其中:9户,长桥9户,田林3户,虹梅0户)通过层层审核最终享受到了实物配租。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这样的受益比例还是让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望房兴叹”。还有群众质疑:政府和媒体这样的大张旗鼓宣传,却只有极少数群体享受,廉租房政策“雷声大雨点小”。

2、房源筹措难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房地产市场环境,土地紧缺,房价居高不下,给房源的筹措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房源筹措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三个一点”:市房地局下拨一点;区政府建设一点;区房地局通过市场收购一点。相对于巨大的民生需求来说,目前房源的筹措渠道还比较单一,房源的储备数量还比较有限,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小房型尤为稀缺。

3、收入审核难

廉租房对象的界定大多以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为标准,由于劳动者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多元化,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家庭隐性收入形式多样,给收入核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廉租房政策若被高收入者钻了空子,不仅是对真正有需要的人的一种剥夺,也是对廉租房制度的严重亵渎,更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极大伤害。

4、退出机制尚待健全

相对于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的退出机制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2年10月30日,由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颁布的《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暂行规定》对实物配租的退出作了相关规定。但还没有通过立法主体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也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各地在廉租房管理普遍面临退出难的问题。如果推出渠道不顺畅,将增加政府的负担,可能会影响整个廉租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5、媒体宣传需要适度

由于廉租房政策关系到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群众的关注度高,媒体关于廉租房政策的宣传要适时适度。否则,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比如,2年2月就有媒体报道:廉租房中低收入的月收入标准将从600元提高到800元。而事实上,直至10月27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才同意了将准入标准提高到800元。但自从年初媒体宣传后,每天来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抱怨也很多,给基层操作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大被动。

三、关于完善廉租房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1、稳步扩大受益面

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廉租房政策带来的实惠,是改善民生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政府关于廉租房享受条件不断地放开,但与困难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近年来的物价飞涨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月平均收入标准提高带来的优惠,可以考虑在人均住房面积的标准设置上再予以一定的突破。

考虑到土地紧缺、房源有限的情况,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实际操作成本,在条件设置上(尤其是实物配租)还需谨慎,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尽可能地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要使符合条件的群体数量与房源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的财力相匹配,防止由于两者之间差距过大而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宜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既让群众满意,也要考虑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

2、扩大房源筹措渠道

中心城区房源紧张,如果购买偏远地区的房屋,廉租户则会面临远离市区和原有生活环境,户口所在地与居住地分离,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建议可根据家庭收入和居住状况等因素,对居住困难家庭建立阶梯式审定和补贴措施:对于住房面积较小、收入较低但却达不到享受廉租房政策的群体,政府以现金补贴等形式帮助其购买经济适用房,同时把原有住房出售给政府,由其统一管理,出租给廉租户。形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实物配租+租金配租”的住房保障模式。这样既解决了中心城区的小房型房源问题,也能改善更多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3、完善收入核对机制

目前,我市正在逐步建立一套“收入核对系统”,通过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来掌握相关申请人的收入信息。但目前还是集中在社保金、公积金等民政和财税部门的信息为主,对于未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隐性就业以及其它现金收入则很难核查。如果能将金融部门、工商部门等更多的部门整合进来,将大大提高信息核对的准确率。

另外,加强法律的支撑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依照相关法律明确弄虚作假、恶意骗租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加“钻空子”的成本。并且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结果公示等方式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4、畅通廉租房退出渠道

建立和完善立法律支持和保障,并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随着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廉租户不再符合廉租条件时,可由政府补贴购买经济适用房,从而退出廉租房。如果廉租户不愿购房,可通过调高租金、直至按市场价格收取房租。如果廉租户仍然置之不理的,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5、正确引导舆论宣传

廉价范文篇6

摘要:技术和技术创新对当代的国际贸易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本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最有力的武器,使本国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本文就技术创新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作了分析。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因素

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增长迅速,整体经济贸易形势继续了多年来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普遍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种良好态势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效益低下,贸易方面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对外贸易条件恶化,以及频频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廉价范文篇7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廉价范文篇8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3]胡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国际渠道》,载《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4]高正平:《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廉价范文篇9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7.1%,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75%,二者几乎相当。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10.4%,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9.08%,21.98%和51.50%;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3.94%,11.27%和35.66%。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企业所利用。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企业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企业,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即使是高段如需要较大规模的机电制造业,倚靠的依然是廉价劳动力,因为技术工艺可以引进,最终需要的仍然是装配流水线的熟练工人。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争夺。

从国际背景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问题,能否保证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优置换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在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出口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日韩的三十五分之一。据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使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保持10年到20年。

应当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存在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下简称H—0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假定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无论是亚当·斯密或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还是上述“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我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我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分析

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低效率,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就要小得多甚或不存在。其原因在于:

首先,虽然发展我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临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如配额,反倾销税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都部分抵销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1996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部署,中外企业同时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提升,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充斥大量没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岗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必然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矛盾而趋于紧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上涨。到那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90年代以来逐步减小,已经降低了2/3。平均工资上升过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投资者将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获取利润的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上升较快,导致就业不充分。比如2002年城镇职工工资上升约14%,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水平。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我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学者胡鞍钢曾表示,工资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人均资本,特别是人均净资本向资本密集的方向延仲,它不是吸纳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而目_正规部门工资增长过快,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就业。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累计下来,工资也不过增长了12个百分点,而我国2002年一年就增加了14%。的确如此,我国的正规部门特别是公共机构如政府工资增长过快,导致一些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的工资跟着增长,它只利于正规部门的少数人就业,不利于非正规部门以外的人就业。这也是很多发展我国家劳动力众多,却无法成为资源优势的原因之一。而且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出口扩张,极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一般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越快,国家净福利增加就越大,然而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却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即如果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造成该出口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使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不足以抵消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导致国家净福利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所谓贸易条件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反映了专业化国际分工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产出的增加在贸易伙伴问的分配关系。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通常贸易条件用一国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来表示,因此,又称价格贸易条件。最早把贸易条件与国家经济福利变化、贸易战略选择联系起来的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从发展我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这一贸易格局出发,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原因在于初级产品需求疲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间平均分配。

三、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下,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技术扩散和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这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转向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这些需求满足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在新时代中对知识人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或者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使产业在全球环境中保持快速的增长,需要大力推进劳动力的发展。也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力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企业能否辨析内外部资源,并充分应用优势资源抢占市场,获取盈利的能力。在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充裕条件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1)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积累资金,涵养人才,增长经营经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步为高科技工业的生长准备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转向新经济的准备是并行不悖的。广东省南海市昭信企业集团在发展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研究生物科技项目,利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人发胶蛋白人工腱,就显示了劳动密集优势产业与发展培植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关系。

(2)劳动力充裕的条件,还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生产、制造基地。据预测,21世纪,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培养产业群落,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战略联盟,重视资本运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还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减少进入国外市场的学习成本,并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曾是它们的支柱产业。参照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其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到80年代后期,当它们的国民素质、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后,它们才开始向高科技工业转型。此时它们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如1998年我国的台湾每一万人口中有大、中专毕业生1010人,韩国1998年每一万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1273人。在尚无人力资本条件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去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经济倒退,前后失据。新加坡1985年就因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赶走劳动密集产业,曾使经济一度受挫。

2、克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劣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取决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取决于国民福利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把强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不仅要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改善,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改善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目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发展我国家平均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仍较淡薄,道德风险、违约风险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才能使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失业保险,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新农业生产技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确保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最终提高国民福利,扩大内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3、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

当我们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区别开来,把劳动力资源视为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和技术性复杂劳动的总和加以考察时就不难发现,我国其实是一个高技能劳动力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吸收外资金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缺口,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但我国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未能相应提高,仅为28.7%,低于韩国的38.4%,日本的55.2%,美国的47.8%,德国的55%。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我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随着现代生产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使用复杂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功效和约束将愈加突出。

事实证明,在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任何国家都不拥有知识方面的“自然的”优势或劣势,物质资本存量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制肘,“人为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教育水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我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大的比较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薛敬孝,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5]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J].经济体制改革,2003,(1).

[6]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6,(8).

[7]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经济问题,2006,(1)

[8]林林,周觉,林豆豆,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5,(6)

廉价范文篇10

[关键词]低成本;航站楼;建筑设计

随着民航服务“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为满足市场大众化出行需求,低成本航空应运而生。提高企业效益、降低运输成本,是低成本航空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航站楼作为航空运输领域的重要枢纽,建设及运营低成本航站楼是降低航空运输成本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以往,国内航站楼建设普遍追求地标式建筑的“高大上,新奇特”特征,低成本航站楼的提出则强调航站楼的适用、高效和经济,以满足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低成本航站楼在欧美及其他亚太地区发展较为成熟。近年来,随着低成本航空在国内的迅猛发展,2014年民航局机场司《低成本航站楼建设指南》,为我国建设低成本航站楼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根据实际情况,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在设计中做出适当取舍是设计建设低成本航站楼的关键因素。以下将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论述低成本航站楼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1  低成本航站楼主要适用范围

本文中提及的低成本航站楼主要指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航站楼,包括供廉价航空运营的航站楼、建设在较落后地区或非落后地区的次要性航站楼、临时过渡性质的航站楼等。

1.1供廉价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站楼

廉价航站楼是降低航空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供廉价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站楼,主要建设在客运量较大的大都市二线机场。廉价航空公司运营数据显示,若使用普通航站楼,机场起降费用约占运营成本的12%,如使用廉价航站楼可降低约一半的起降成本。因此,为服务于廉价航空,一些机场专门建设供廉价航空使用的低成本航站楼,如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等。

1.2相对落后地区及非重要地区的航站楼

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由于航班数量少、机场等级低、投资额度少、建设材料选择余地小、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低等综合因素限制,适合建设低成本航站楼。对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小型支线航站楼,飞机起降架次少,使用年旅客量少,可根据投资及资源配置状况缩减航站楼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成本。

1.3过渡性质的临时航站楼

过渡性质的临时航站楼主要指原有航站楼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为解决短期内面临的问题而建造的临时过渡性质的航站楼。例如斯里兰卡首都的科伦坡机场项目,科伦坡规划未来建设较高等级的航站楼,由于规划论证时间长、投资大、建设时间长,短期内难以落地,为解决现有航站楼容量不足的燃眉之急,决定在现有航站楼旁建造一栋过渡性质的临时航站楼。业主在设计之初提出,日后将临时航站楼作为办公功能使用的需求。方案设计时,考虑在满足临时航站楼的使用功能前提下,兼顾未来发展需要。过渡性质临时航站楼与现有航站楼在宽度上相统一,由于航站楼流程需要的进深相较办公楼更深,将来改造为办公空间时,可能面临中部空间采光困难等问题。因此在设计之初,结合当地安检等级和安检流程,将部分办票大厅设置在建筑中部,设计通高空间,利用屋顶采光,旅客在二楼的流线围绕采光中庭展开。日后,中部办公空间也可利用中庭采光。对于临时过渡性质的航站楼,一方面需要考虑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更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减少资源浪费,在完成航站楼过渡使命后,为日后的发展做足考虑。

2  低成本航站楼建筑设计

2.1优化设计,降低航站楼建设成本

(1)平面布局紧凑。低成本航站楼从建筑设计方面而言,平面布局紧凑实用,确保满足基本功能及消防、安全、耐久的要求,尽量做到简洁设计。《低成本航站楼建设指南》中提到,航站楼建筑面积主要取决于建设目标年预测的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人均旅客适用面积不宜大于15m2[1]。在航站楼面积有限的前提下,首要满足使用功能,附加成本较高可提高旅客体验的设施适当消减。例如,高规格的航站楼在室内设置有宽敞的迎送空间,无疑会增加航站楼建筑面积、入口安检设备及人员配置等,并不适用于低成本航站楼。笔者在之前参与的一个投资较少的低成本航站楼项目中,为减少投资及降低航站楼面积,设计中适当加大航站楼前小广场或车道边的区域面积,取代传统设计中设置在建筑内部的迎送大厅,完善旅客迎送功能。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努斯省设计的莫莫特机场航站楼项目,总面积为1288m2,为降低成本,航站楼内各项功能做到紧凑适用,合理组织机场内部各项流程及人员流线,避免各项流程间冲突,满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见图1。此外,相对于一般航站楼,低成本航站楼在商业空间、贵宾厅等非流程空间的设计上面积较小。(2)造型规整结构合理。在一般项目中,结构工程造价占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30%~60%,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建设工程能否实现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建设项目在建筑造型设计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衡量大跨度结构、曲面屋面、大悬挑等建筑结构设计形式的必要性,在方案阶段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而实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目的。在工作中,参与设计位于埃塞俄比亚的某小型支线机场,航站楼规模约为2000m2,航站楼内部除了办票大厅外,空间紧凑,由于投资的限制,在设计时柱网的选择首先考虑满足其他空间的使用,选用6m×6m的柱网布置。办票大厅满足大空间建筑效果和使用便利性,局部抽柱,采用12m×12m的柱网,航站楼柱网整体规整合理,又降低了建设成本。(3)灵活程度高。低成本航站楼的灵活性主要包括内部空间上的灵活性和外部造型上的灵活性。低成本航站楼前期投资成本有限,内部使用空间的灵活主要指流程布置的灵活,使用若干年后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并进行改扩建,因此在功能上,考虑到将来不停航施工扩建的可能,避免后期对办票柜台、行李分拣转盘、到港行李转盘等流程上的改造。除此之外,航站楼平面布置的灵活性还包括在后期改动较小的情况下,可实现向两侧或夹层扩建的可能性。航站楼外部造型上的灵活性主要指航站楼外观方面,尤其是屋面方面,尽量避免屋面具有较强的曲线中轴对称性,从而导致后期屋面向单边扩建造成建筑造型严重不对称,影响建筑美观。(4)材料的选择方面。航站楼室内装修设计使用安全、耐用且易于维护的材料,避免使用高档装修材料,从而降低造价和后期维护成本。

2.2施工成本低

材料费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占比较大,一般占直接费用的70%左右。国内外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工程项目设计费用虽然仅占投资额的1%左右,但其影响项目总投资的可能性却达到35%~75%。在设计时材料的选择也是设计师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在可替代性建设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以降低运输成本。在结构和构件的设计选择上,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对非标产品的加工和采购。合理进行施工组织,降低人工成本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

2.3运营成本低

在运营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而高效运营。(1)低成本航站楼的能耗低。航站楼在运营阶段,主要能耗为电能和水资源的消耗。研究表明,机场主要消耗为电力,占机场总能耗的66%,其中航站楼是电力消耗的主要部分,约占机场总消耗电量的70%;航站楼中的空调系统耗电量约占航站楼耗电量的35%,空调系统中空调箱风机耗电量最大,约占空调系统总耗电量的50%[2]。在设计时考量窗墙比例,避免因窗墙比例过低,造成白天室内采光不足,需要额外增加人工照明的情况。同时,还应避免大面积开窗或使用玻璃幕墙,造成因太阳热辐射引起室内温度过高的情况。菲律宾长滩岛机场航站楼是私人出资建设的机场,业主在投资建设之初,要求设计者尽量考虑后期低成本运营和维护问题。在办票大厅等旅客短暂停留的场所未设置空调,建筑周边采用开敞式维护结构,敞开中庭,室内使用风扇加强空气流通,达到降温的目的,从而降低后期运营成本。图2菲律宾长滩岛机场中庭设计(2)航站楼的维护成本低。在设计阶段避免非必要设备的设计,在运营阶段,应避免对此类设备的维护,减少某些设备的使用。相对于普通航站楼,降低运营效率及使用的舒适性并不可取,但对于低成本航站楼而言,可经过权衡后做出取舍。例如,将一些低成本航站楼设计为一层式流程,飞机在航站楼附近停靠,避免对于登机桥、自动扶梯、电梯的使用及依赖。(3)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可以起到降低航站楼的维护成本的目的。以笔者参与设计的菲律宾长滩岛国际机场为例,最终选择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混凝土屋面板的组合方式,替代大跨度航站楼常采用的钢结构金属屋面板组合,主要考虑航站楼位于海边,台风大且雨水多,选用混凝土屋面板,可减少后期使用过程中金属屋面容易出现的易漏水且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3  结语

建设低成本航站楼在设计之初,应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航站楼的未来。从设计方法而言,平面布局做到简易实用;流程设计做到快捷、方便、清晰;在设备选用上减少不必要的设备使用;装饰避免繁杂的装饰,室内效果以色彩变化来实现;材料方面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施工方面做到有效组织。低成本航站楼是降低航空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建设低成本航站楼并不意味着建设低质量的航站楼。本文论述的建设低成本航站楼的方法,以严把设计关为途径,根据项目遇到的实际情况,在平面流程设计、建设材料、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做出恰当的取舍,为建设低成本、高质量的航站楼提供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低成本航站楼建设指南:AC-158-CA-2014-02[S].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