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合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9:05:57

两税合并范文篇1

一、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区别

涉外税收是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各种税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适应对外开放需要而产生的一个特定税收概念,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对外资和外籍个人单独建立一套专门的涉外税制体系。而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权国家和地区,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而引起的一系列税收活动,体现了主权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由此可见,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不同。涉外税收只是一个国家税收体系分支,是相当于内资企业和个人税收而言,但国际税收则不是分支,国家税收征管体系不能分为国内税收和国际税收。二是内容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主权国家和地区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的各种税收,一般情况下是以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建立相对独立的税收制度为前提。而国际税收则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对跨国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引起的一系列活动,涉外税收征收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国际税收处理协调的是包括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居民和来源地管辖权,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防止国际避税,税收协定执行和情报交换为主要内容;三是范围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处理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就来源于本国或者本地区收入的外国企业和个人征税,国际税收是两个和两个一上国家或者地区因行使不同税收管辖权引起的纳税问题。四是存续时间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吸引外资需要而产生,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存在前提,一旦统一合并取消单独税种时,涉外税收作为单独的税收管理活动将消亡,而国际税收则不同,只要世界上存在国家和地区,存在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存在跨国交易,国际税收就将继续留存。

二、当前国际税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和加强国际税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2]1153号),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税收协定的执行。包括居民认定及中国居民身份证明的出具、常设机构认定及管理、限制税率认定、税收管辖权判定及税收管理、境外税收抵免审核认定及管理、协定特殊条款的执行、研究制定税收协定执行的管理办法、对滥用税收协定的专项调查与处理等。

(二)反避税实施。实施反避税调查,组织实施反避税协查和联查,调查处理各类避税行为,预约定价的谈签、管理及实施,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受控外国公司避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对成本分摊协议、集团内劳务等跨国公司全球集中服务的避税问题的调查、处理等。

(三)外国居民税收监管。依据有关税务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对本地区外国公司营业机构场所的税收管理、外国公司在中国未设立机构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预提所得税管理、非贸易付汇及部分资本项下售付汇凭证的开具和管理、外国居民个人所得税税收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征免税判定及其税收管理、以及对外国居民偷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四)情报交换。组织实施情报交换管理规程,就自动情报交换、自发情报交换、专项情报交换、行业范围情报交换和授权代表的访问所涉及的税收情报收集、转发、调查、审核、翻译和汇总上报,根据情报交换工作保密规则实施税收情报的定密、解密、制作、使用、保存和销毁等保密工作,开展跨国同期税收检查。

(五)国际税务管理合作。组织实施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有关税收管理规范,对本国居民境外经营活动依照税收协定提供税收援助,配合国外税务当局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偷税问题组织调查,组织实施与国际组织和外国税务当局有关税收征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项。

(六)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税务管理办法,处理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从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区别及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处可以看出,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当前职责管理模式为:国际税收+涉外税收,其中涉外税收主要体现在职责(六),其余项目均为国际税收职责,即以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主要内容的税种政策管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涉外税收始终只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其中部分。随着两税合并的开始,涉外税收因存在时间的局限性,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作为国际税收管理的各项内容将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国际资本流动、项目往来频繁等因素影响将得到加强。在以往以“组织收入”为主要认为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存在重涉外,轻国际的工作理念,在有的地方国际税收管理甚至还是空白。另外由于国际税收的业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双边税收协定执行,常设机构判定、预约定价谈签等,业务相对集中只有少数税务干部开展,以及因有的国际税收事项涉及到机密问题,无法如其他工作可以通过网站、新闻、通讯等形式可以对外宣传报道等,再有多数人对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概念模糊,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等,各种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有的读者认为国际税收就是涉外税收,单纯负责对外资企业征收所得税的错误认识,甚至在税务机关内部也不发其人,于是就有了两税合并之日便是国际税务管理部门撤消之时的错误看法想法,对此也能表示充分的理解。

三、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税收管理对象增多的需要。截至**年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7.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659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两税合并后外资企业税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外国投资者更是看中国内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国内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外资企业户数仍将逐渐增长,同时外资企业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跨国之间资本技术生产要素流动性将更强,国际税收管理的对象诸如外引进技术、关联企业业务往来、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情报交换等等业务也随之增多,这就为国际税收提供了更多的管理对象。

(二)涉外税收政策延续性的需要。根据提交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的同时,为了照顾已存在的老外资企业,草案给予了不超过五年的优惠过渡期,对草新法实施前已经成立的外资企业依法享有的优惠政策,可继续执行,知道减免期届满为止。也就是说涉外税收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另外由于政策过渡,不可避免出现部分外资企业利用过渡期间滥用优惠政策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管理,更加规范执行税收法律规定,杜绝各种滥用优惠政策的投机行为。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越来越多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更多的外国企业和个人从国内取得利息、股息、特许权使用费等应税收入。与此同时,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也逐年增加,在境外投资、经营的国内企业和个人也有上升趋势。随着纳税人跨国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各种涉税信息的依存程度也在增长,这就对外国居民税收身份认定、预提所得税管理,常驻代表机构征免税判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与89个国家或者地区签订了双边征税协定,税收情报交换已成为国际税收合作的主要方式及反避税和离案金融中心的重要方法,在新形式下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税收的管理,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利益,履行税收协定职责,更好的开展国际税收合作。

(四)进一步降低企业亏损面的需要。根据总局与联合国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反避税专题研讨会披露,2005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2.96%,年亏损总额1200多亿元,有的还是多年的长亏不倒户,同样内资企业的亏损面也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少企业通过与海外投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利用两头在外优势,高进低出,增加成本,造成亏损;有的利用外汇管理中缺陷,支付巨额境外咨询管理费名目繁多的境外销售佣金,将利润转移国外,有的则是利用资本弱化向母公司大量借款,借贷支付巨额利息,手段层出不穷,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变相掠夺了中国合资者的合法资本所的,形成了“把产值留下,把利润带走”的不合理现象。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方针,做好反避税基础工作,重点抓好避税大户的审计,按照定价规程要求,打击虚报亏损转让定价的避税行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亏损面。

(五)原先涉外税务管理优势继承发扬的需要。经过多年来国际税收+涉外税收管理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成熟的外资企业税收征管体系,总结出许多先进手段和管理经验,如涉外税务审计对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内控测试、审计抽样等方面的操作,实现对外资企业各涉税环节的有效监控。相对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更加具有优越性,体现人性化服务管理,两税合并后应国际税收工作领域应继续探索审计的深层次内涵,结合行业特点编写出适合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通用行业审计指南,推广到合并后的所得税管理中去。

两税合并范文篇2

一、税收优惠的利弊分析

(一)税收优惠的正面效应

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一直以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对于其正面效应,刘蓉认为:首先收入有“自偿”效应,这种自偿机制类似于减税的效应机制。此外,税收优惠还有社会公平效应,其实现途径包括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优惠、所得税的优惠和财产税的优惠。

李宗卉、鲁明泓在研究了《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城镇为单位建立的经验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FDI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二)税收优惠的负面效应

更多学者探讨了两税并存情况下税收优惠的弊端。张燕生等从宏观经济基础的角度解释了税收优惠的负面效应。一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拉动,不断加剧了国际上的贸易利益冲突,也带来经济和产业安全问题。二是长期使用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促进措施虽然大大缓解了外汇和资本缺口,但也存在着另一种资源错配、价格扭曲和福利净流出的问题。三是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会导致实际资源净输出和发展受制于人的困境。四是缺少对内开放的配合,尤其是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致使开放带来的技术外溢、结构升级和主体成长低于改革预期。

徐芝君分析了两税并存的状况:(1)扭曲了企业行为,使财政大幅减收。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注销的加现存的外资企业计有100多万家,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利用“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本没有正常纳过税。而内外有别的税制同时也扭曲了内企行为。不少内资企业大肆效仿外企避税,结果造成税收收入的隐性减收。(2)削弱内企竞争力,危及内企生存。加入WTO前,尽管我国外资企业在享受税收等诸多方面有优待,但由于受到我国相关法律在其他方面的限制,内外资企业竞争并不激烈。但我国已步入WTO后的过渡期,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进入的地域限制、股权份额限制、市场准入限制等逐步取消,内资企业将真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3)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行涉外税收规定的“两免三减”是普惠制政策,更多体现的是规模刺激,而缺乏结构引导力,一些外国企业甚至把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其结果不但消耗了我国有限的资源,而且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安体富、王海勇也强调了两税并存中存在的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损害经济效率的问题。他们指出,内资企业的实际所得税据测算约为外企的两倍,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和幼稚产业的发展;两税并存也使得企业所得税制复杂化,带来了征收管理上的不规范,也给一些“假外资”、“假合资”现象提供了制度上的激励。而且我国目前以区域性优惠为主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这种“普惠制”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没有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明显的引力作用,反而为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投资项目带来大量利润,不利于我国外资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两税合并的可行性

有鉴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带来的负面效应,学术界对两税合并呼声很高。徐芝君指出,两税合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积极的意义:(1)巩固税基、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取消外企税收优惠,为反避税奠定了基础,能有效避免外企税收流失。同时有助于减少内资企业边缘化倾向,减少“假外资”造成的财政收入的隐性减收。内外资企业公平税负将使内资企业发展后劲更足,从而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提供更充足的税源。(2)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健康均衡发展。以“特惠制”代替“普惠制”,即税收优惠政策不再泛泛给予各类企业,而是集中在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政策明显倾斜的产业,更有利于吸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减少引进外资的盲目性,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最终提高内资企业和民族产业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安全。(3)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尽快实行两税合并,将会有效减少高耗能、低技术含量的外资项目进入,降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及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威勒和莫迪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为基础设施、现有外资状况、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投资环境已大有改善,国内市场进一步放开,国外资本和产品将大量涌入,在近10年内世界上难以找到一个能取代中国的庞大市场。我国社会稳定,奥运会、世博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商机所具有的吸引力,具备办企业所必需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外国投资者的关注点已从享受优惠政策转到占有中国市场上来,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总部的迁入,我国的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总体而言不会改变外资进入中国的决策。

钟炜也强调,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的结构性分析发现,取消外资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不会导致外资的大量撤离。企业的规模和投资类型不同,对税收因素的敏感性也不同。来自我国香港和台湾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导向型投资,它们对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生产和经营成本敏感度较大,而国内的市场规模和经济的发展对其影响不大,并且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流动性较高。因此,当税率提高和税收优惠取消使经营成本提高时,这类投资就很有可能撤离,而转到周边低税国家和地区。而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大,其主要动机是占领海外市场,多倾向于长期投资,并不太注重短时期的经营成本,而更关注投资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性,以及充足的有技能的劳动力供应和富有效率的政府管理体制。就进入我国的跨国企业而言,它们为了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已经做了大量初期投入,因此不会仅仅因为税率的提高和税收优惠的减少而轻易撤资,或者停止后期投入。而且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由于对我国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政府往往给予其各种优惠待遇,除了税收优惠以外,还提供财政补贴和条件优越的土地使用政策。因此即使税收优惠减少,这些外资企业还能获得其他优惠政策作为替代,因此外资进入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詹正华在文章中也解释了税收政策对FDI影响弱化的部分原因。由于大量的跨国公司在经历进入阶段的“介入性投资”(象征性地与中国国内企业共同出资,参股比例较低,不占经营主导权)后,都相继进入“整备期”,开始步入“收获期”,对华投资目标转型成为利用资金、网络、信息等综合优势,提高出资比。为确保经营利益,在投资整备期跨国公司的独资、控股、实质性投资在对华投资中的比例将会增加。而所有这些进程,并不会因为税收政策的调整而终止。根据商务部研究院的相关调查统计,82%的跨国公司未来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无论是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都在逐步提高。调查显示35%的跨国公司处于投资整备阶段,并计划开展新一轮对华投资。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对大型的跨国公司而言,实施国际战略远比关注较低的税收风险重要得多。税收可能在小型跨国公司的成本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对大型跨国公司而言,税收风险一般可通过内部转让定价在国际间轻易化解,较宜为跨国公司所内部化。

郭培莉、王海勇指出,由于我国超过70%的外资来源于与我国尚未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或虽有协定但并不包括饶让条款的国家和地区,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是大多数外商投资者关注的重心。实际上,目前在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79个国家或地区中,仅有15个在与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中包含有税收饶让条款,而81%的国家并未实行税收饶让制度。而且来自实行税收饶让制度国家的FDI占我国FDI总额不到25%,所以说,我国大多数FDI并没有将税收因素作为投资决策的重心。

针对有种观点认为现在实行两税合一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消化改革成本,吴霖认为,两税合一在合并初期对财政收入会有所影响,但长远作用反而会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当前财政能消化和承受。理由有如下几点:(1)从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为税制合并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2)快速增长的税收收入为国家承受减税所带来的压力提供了空间。“两税合一”后,内资企业实际税收下降会造成贡献的税收收入减少,外资企业实际税率会由此提高造成贡献的税收收入增加,但由于内资企业贡献的所得税在所得税总额中的比重远大于外资企业,总体来看,“两税合一”后会减少收入。这几年我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就为财政拿出一部分收入支持税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经济—税收—经济”的良性循环。这几年税收增幅极大,但税收实际征收率的提升终归有个限度,而且会存在收益递减规律,而时下这样一个税收增长的强劲期,就为两税合一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三、两税合并的实行

钟炜指出,我国将要进行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宗旨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合并,税前各个项目要统一,另外税收优惠要做适当调整。本着这一原则,相关学者对如何进行两税合并给出了各自的方案。

李家鸽、谷传军提出两税统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1)适度课税原则,在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尽量减轻之余,又要能满足财政需要;(2)税收公平原则,即既要保持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交纳不同的税,又要使具有相同能力的纳税人交纳相同的税;(3)兼顾产业结构原则,即把税收优惠尽力放在国家支持的、需要尽快发展的行业上面。

(一)两税合并的方案

吴霖提出了他对“两税合一”的具体构想。首先要确定纳税人的界定。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以民法中定义的企业法人为纳税人,可称之为公司所得税。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可以解决我国现行税法中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纳税主体难以界定的问题。(2)可以使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界限更加分明,前者以法人为纳税人,后者以自然人为纳税人,这种划分方法可以有效地涵盖多种所得的征收面。(3)符合国际惯例。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多对所得分别课征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统一后的公司所得税应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使之具有较高的法律级次。其次是要确定税率:(1)税率形式。目前国际上所得税税率主要有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从世界各国税制改革发展来看,公司所得税税率变化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降低边际税率,二是缩小税率跨度,因此我国统一后的公司所得税应选择一档的比例税率为宜。(2)税率水平。我国现行所得税税率为33%,但与周边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很高,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税率大多在25%~45%之间。我国由于大量存在税收优惠政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相差很大。所得税负级差给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根据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水平,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和考虑周边国家的所得税负担水平,在不过多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前提下,税率应定在25%左右。(3)统一税基。要统一工资扣除标准,从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统一后的公司所得税应取消计税工资的做法,规定只要是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就可在税前据实列支。而对职工工资过高的企业通过收取个人所得税来加以调节和控制。为此,应增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上和政策上的衔接。还应统一捐赠、利息费用支出的税务处理。统一后的公司所得税法,捐赠、利息费用支出可采取向现行外资企业靠拢的方法。对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和税后利润的处理,应按内外有别的原则有所区别:对从境内企业分得的股利和税后利润免予征税;对从境外取得的股利和利润应并入投资方应纳税所得额予以征取,但其在国外缴纳的税金按有关规定抵免。

周文水也在文章中提出应统一税率水平的问题。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征收分别遵循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按照规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名义税负是15%,实际税负水平是11%;而内资企业名义税负是33%,实际税负水平达2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更高达30%.无论是名义税率还是实际税率,内资企业的税负都是外资企业的一倍。因此对税率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同于大多数人支持“低并”的看法,朱颖婉认为,在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工程中,还是参照内资企业的较高税率更为合理,即“高并”方案。这样的高并措施肯定会降低跨国公司目前享受的优惠幅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资流出。但这种现象只会零星出现。因为在总体上,跨国公司,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对优惠政策并不太敏感。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往往是战略性投资,税率的改变只会影响其局部利润,但不会影响其长远投资战略,而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绝不是税收政策,而是企业战略、电子商务、人力资本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从长远看,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战略性投资,所以挤出一些小企业资本也不必担心。实施高并方案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不会影响甚至反而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不至于影响多数外商投资积极性;兼顾了不同企业的承受能力。在经济形势整体保持上升的情况下,保持原有的企业所得税税率(33%)并不会给多数企业造成困扰,顶多只是维持现状而已。

(二)两税合并的时机

有关学者纷纷指出,当前正是两税合并的最好时机。安体富、王海勇撰文说明了具体原因。第一,我国经济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加速,“两税合一”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第二,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两税合一”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近几年我国税收增幅很大,财政有能力拿出一部分收入支持税制改革,从而形成“经济—税收—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来看,税率还可以适度降低。考虑到目前外资企业的实际税率较低,可以尝试实行更低的税率,比如在20%~25%的区间内选择,这样不仅对外资企业不会有太大的冲击,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也在财政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短期来看,可能会对税收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一方面,降低税率会减少逃税激励,从而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税率降低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强内资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壮大整个经济总量,税收收入反而会有所增长。

周娟也在文章中提出,暂缓内外税统一不利于目前的宏观调控。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是本次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固定资产增长过快又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以各种优惠措施招商引资上。内外税统一就是建立能够改变行为预期的制度安排,抑制地方政府的引资热情,校正投资行为。此外,现在中国国内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规模极为庞大。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民间已经有了大量的资金积累,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据估算,现在民间拥有的资本是国有资本的两倍,居民个人的金融资产占其总资产的一半左右,而居民储蓄现在也已经超过了12万亿元。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绝大部分放在外国银行或买了美国国债。所以,现在中国对于外资的需求已经不是量的多少问题,而是质量和水平的高低。靠税收优惠是吸引不来高质量外资的。况且,即使由于内外税的统一使得外商投资减少10%,对中国经济增长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江丽、余敏谈到2006年两会期间,民建中央提议应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列出了五项理由:第一,随着我国引资进入成熟阶段,利用税收制度吸引外资的必要性已显著减少;第二,统一税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第三,宏观经济调控为“两税合一”奠定了经济基础;第四,现实财力为税改提供了充分空间;第五,我国加入WTO过渡期行将结束,税改更显迫切。“两税合并”已是大势所趋。

四、两税合并的政策建议

很多学者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表达了看法。汤志强提出,首先要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清理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查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为了地方利益而制定的超出常规的税收优惠政策、越权的减免税政策,使地方政府着重在加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本地经济优势、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多下工夫,改善投资环境。其次,要将优惠的模式由全面优惠型向特定优惠型转换。他指出在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已经出现外资过剩的问题,未来中国引进外资不宜再像过去那样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应当根据产业政策,进行特定优惠,建立一个以产业和技术导向为特点的特定型税收优惠体系。

刘荣、朱彩婕等提出,应清理目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对已经到期的临时性、过渡性优惠措施应该及时撤销,防止将其制度化。还应淡化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的地域色彩,由地区主导型转变为产业主导型。由于外资企业已经享受了多年的地区主导型税收优惠,出于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考虑,对设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外资企业取消优惠是不现实的,因此地区主导型转变为产业主导型税收优惠,可行的办法是要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此外,应当在折旧费计提方面、工资费用、交际应酬费、捐赠扣除方面和坏账损失的确认时间上,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各项标准。

屠建平具体指出,税收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仍然应该适当保留税收优惠政策,形成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格局;优惠政策“产业优先”,侧重对某些行业和产业的倾斜政策,增加对于农业、基础设施、高科技企业和企业研发方面的减免政策,而对于环保投入和边远地区的企业也考虑相应的减免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实行15%的税率。西部地区继续实行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应把资金引导到能够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大型、高科技投资项目,以及农业能源、交通、环保、重要原材料等投资项目上来,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应将过去的全面优惠变为特定优惠。

陈春提出还应该改进优惠方式,加强间接优惠的调解力度。(1)准许加速折旧回收投资。(2)实行投资抵扣,对资本投资可按其投入额依照规定比例计算的金额抵扣当期应当缴纳的所得税税额。(3)费用扣除,规定特定范围费用开支的应纳税额扣除。(4)财政补贴或补助,如参照加拿大,凡对繁荣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投资项目,可以从政府得到资金支持。(5)特定准备金,是为减轻企业投资风险而设置的资金准备。间接减免,表现为延迟纳税行为。这种形式是允许企业在合乎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或延迟缴纳税款,是资金使用在一定时期内的让渡,其税收主权并没有放弃。

樊勇、饶立新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他们建议:(1)整理归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将散见于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及补充规定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产业政策为主线,分税种、区域进行归集,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文本。以此为基础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条例。(2)引入税式支出理念,创新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税式支出制度是科学的财政、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税式支出理论,税收优惠不应被视为政府在税收收入方面对纳税人的一种让渡,而是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引入税式支出理念,目的在于使政府把税收优惠作为一种支出的形式,并按照管理财政支出的方式予以量化和监督,对税收优惠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的创新。

两税合并范文篇3

一、企业所得税改革遵循的六大原则

1.贯彻公平税负原则,解决目前内资、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

2.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发挥调控作用原则,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4.参照国际惯例原则,借鉴世界各国税制改革最新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尽可能体现税法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前瞻性。

5.理顺分配关系原则,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纳税人负担水平,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

6.有利于征收管理原则,规范征管行为,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征纳成本。

二、“两税合一”改革前后的政策比较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改革后《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四个统一”:

1、内、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形成了以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为特征的“双轨制”所得税模式。合并后,内、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

2、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档次多,税负差距大。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同时设立27%、18%两档照顾税率;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0%加3%的地方附加,对设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生产性外资企业实行15%、24%的低税率优惠。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设定为25%,这在国际上属于适中偏低的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外商投资。

3、统一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

一方面,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坏账准备、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企业职工工资支出和福利支出等成本费用的扣除规定有所不同。比如,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据实扣除制度;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支出,内资企业不得超过年应纳税所得额的3%,而外资企业的这部分支出没有比例限制,允许全部在税前扣除;在业务招待费开支上,内资企业不分行业,一律按销售(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扣除;而外资企业则是分行业,依据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按不同比例计算在税前扣除。

另一方面,内、外资企业的资产税务处理规定也不同。如固定资产残值比例的规定,内资企业为原值的5%以内,外资企业则为原值的10%以内;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是免税的,而内资企业取得的股息则要征税。

《草案》统一了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扣除办法和标准,明确了不得扣除的支出范围。同时,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和存货等方面的支出扣除规定也作了统一和规范。

4、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针对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规定不统一、内容不合理、优惠重点不太突出等问题,《草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

(1)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扩大对创业投资等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

(2)保留对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3)对劳服企业、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直接减免税政策采取替代性优惠政策。

两税合并范文篇4

一、企业所得税改革遵循的六大原则

1.贯彻公平税负原则,解决目前内资、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

2.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发挥调控作用原则,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4.参照国际惯例原则,借鉴世界各国税制改革最新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尽可能体现税法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前瞻性。

5.理顺分配关系原则,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纳税人负担水平,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

6.有利于征收管理原则,规范征管行为,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征纳成本。

二、“两税合一”改革前后的政策比较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改革后《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四个统一”:

1、内、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形成了以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为特征的“双轨制”所得税模式。合并后,内、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

2、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档次多,税负差距大。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同时设立27%、18%两档照顾税率;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0%加3%的地方附加,对设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生产性外资企业实行15%、24%的低税率优惠。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设定为25%,这在国际上属于适中偏低的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外商投资。

3、统一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

一方面,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坏账准备、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企业职工工资支出和福利支出等成本费用的扣除规定有所不同。比如,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据实扣除制度;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支出,内资企业不得超过年应纳税所得额的3%,而外资企业的这部分支出没有比例限制,允许全部在税前扣除;在业务招待费开支上,内资企业不分行业,一律按销售(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扣除;而外资企业则是分行业,依据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按不同比例计算在税前扣除。

另一方面,内、外资企业的资产税务处理规定也不同。如固定资产残值比例的规定,内资企业为原值的5%以内,外资企业则为原值的10%以内;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是免税的,而内资企业取得的股息则要征税。

《草案》统一了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扣除办法和标准,明确了不得扣除的支出范围。同时,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和存货等方面的支出扣除规定也作了统一和规范。

4、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针对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规定不统一、内容不合理、优惠重点不太突出等问题,《草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

(1)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扩大对创业投资等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

(2)保留对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3)对劳服企业、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直接减免税政策采取替代性优惠政策。

两税合并范文篇5

一、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若“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名义税率将由33%下降至25%,降低了8个百分点,预计XX县内、外资企业的总体税负将会有所减轻,这有利于我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县国税部门实际征收入库企业所得税5808万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1327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4481万元。若以此基数推算,“两税合并”后国税部门征收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减少约1407万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减收约321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减收约1086万元。

XX公司(内资)是XX县的重点龙头企业,也是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实现应税利润18589万元,企业所得税实现4934万元,实际入库4369万元。根据《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两税合并”后,该公司的所得税税率有望从目前的33%降至15%,据测算,2007年计划实现利润18000万元,受税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预计实现企业所得税实现2700万元左右,将减少所得税税负3240万元。可以预见,“两税合并”带来税负的下降,有利于该公司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增值,这将对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实现新的腾飞发挥巨大作用。

XXX公司(外资)2006年实现应税利润10273万元,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3275万元。据测算,“两税合一”后,受税率降低的影响,该公司将降低所得税税负700万元左右。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XX县地处苏北地区,与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比,没有这些地区所特有的24%、15%所得税低税率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一般为30%加3%的地方附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在XX县投资建厂的规模。“两税合并”后,XX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基本一致,这将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改善投资环境。

三、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市场竞争、资本市场竞争和人力资源竞争。内、外资企业在税收环境方面的差异,必然造成其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差异。

在产品市场竞争方面,由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低,从而产品成本也相对较低,这样,它就可以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与内资企业展开价格竞争。

在资本市场竞争方面,由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因而盈利能力相对也较强,从而比内资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在人力资源竞争方面,由于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工资制度,内资企业实际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外资企业其员工工资可以在税前据实抵扣。因此外资企业能够采取高工资这种最具竞争力的方式吸引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XX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的支柱型、特色型产业之一,但近年来,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农产品加工内资企业其人力资源不足、人工成本逐年升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影响了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两税合并”将为内、外资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变目前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大的现象发挥积极作用,使内资企业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与外资企业展开竞争。从长远来看,必将促进宝应县整体经济规模的发展。

四、对税务部门征管工作的影响

两税合并范文篇6

关键字:两税合并国际税务定位

一、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区别

涉外税收是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各种税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适应对外开放需要而产生的一个特定税收概念,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对外资和外籍个人单独建立一套专门的涉外税制体系。而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权国家和地区,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而引起的一系列税收活动,体现了主权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由此可见,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不同。涉外税收只是一个国家税收体系分支,是相当于内资企业和个人税收而言,但国际税收则不是分支,国家税收征管体系不能分为国内税收和国际税收。二是内容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主权国家和地区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的各种税收,一般情况下是以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建立相对独立的税收制度为前提。而国际税收则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对跨国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引起的一系列活动,涉外税收征收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国际税收处理协调的是包括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居民和来源地管辖权,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防止国际避税,税收协定执行和情报交换为主要内容;三是范围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处理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就来源于本国或者本地区收入的外国企业和个人征税,国际税收是两个和两个一上国家或者地区因行使不同税收管辖权引起的纳税问题。四是存续时间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吸引外资需要而产生,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存在前提,一旦统一合并取消单独税种时,涉外税收作为单独的税收管理活动将消亡,而国际税收则不同,只要世界上存在国家和地区,存在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存在跨国交易,国际税收就将继续留存。

二、当前国际税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和加强国际税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2]1153号),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税收协定的执行。包括居民认定及中国居民身份证明的出具、常设机构认定及管理、限制税率认定、税收管辖权判定及税收管理、境外税收抵免审核认定及管理、协定特殊条款的执行、研究制定税收协定执行的管理办法、对滥用税收协定的专项调查与处理等。

(二)反避税实施。实施反避税调查,组织实施反避税协查和联查,调查处理各类避税行为,预约定价的谈签、管理及实施,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受控外国公司避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对成本分摊协议、集团内劳务等跨国公司全球集中服务的避税问题的调查、处理等。

(三)外国居民税收监管。依据有关税务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对本地区外国公司营业机构场所的税收管理、外国公司在中国未设立机构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预提所得税管理、非贸易付汇及部分资本项下售付汇凭证的开具和管理、外国居民个人所得税税收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征免税判定及其税收管理、以及对外国居民偷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四)情报交换。组织实施情报交换管理规程,就自动情报交换、自发情报交换、专项情报交换、行业范围情报交换和授权代表的访问所涉及的税收情报收集、转发、调查、审核、翻译和汇总上报,根据情报交换工作保密规则实施税收情报的定密、解密、制作、使用、保存和销毁等保密工作,开展跨国同期税收检查。

(五)国际税务管理合作。组织实施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有关税收管理规范,对本国居民境外经营活动依照税收协定提供税收援助,配合国外税务当局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偷税问题组织调查,组织实施与国际组织和外国税务当局有关税收征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项。

(六)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税务管理办法,处理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从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区别及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处可以看出,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当前职责管理模式为:国际税收+涉外税收,其中涉外税收主要体现在职责(六),其余项目均为国际税收职责,即以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主要内容的税种政策管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涉外税收始终只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其中部分。随着两税合并的开始,涉外税收因存在时间的局限性,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作为国际税收管理的各项内容将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国际资本流动、项目往来频繁等因素影响将得到加强。在以往以“组织收入”为主要认为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存在重涉外,轻国际的工作理念,在有的地方国际税收管理甚至还是空白。另外由于国际税收的业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双边税收协定执行,常设机构判定、预约定价谈签等,业务相对集中只有少数税务干部开展,以及因有的国际税收事项涉及到机密问题,无法如其他工作可以通过网站、新闻、通讯等形式可以对外宣传报道等,再有多数人对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概念模糊,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等,各种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有的读者认为国际税收就是涉外税收,单纯负责对外资企业征收所得税的错误认识,甚至在税务机关内部也不发其人,于是就有了两税合并之日便是国际税务管理部门撤消之时的错误看法想法,对此也能表示充分的理解。

三、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税收管理对象增多的需要。截至2006年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7.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659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两税合并后外资企业税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外国投资者更是看中国内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国内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外资企业户数仍将逐渐增长,同时外资企业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跨国之间资本技术生产要素流动性将更强,国际税收管理的对象诸如外引进技术、关联企业业务往来、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情报交换等等业务也随之增多,这就为国际税收提供了更多的管理对象。

(二)涉外税收政策延续性的需要。根据提交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的同时,为了照顾已存在的老外资企业,草案给予了不超过五年的优惠过渡期,对草新法实施前已经成立的外资企业依法享有的优惠政策,可继续执行,知道减免期届满为止。也就是说涉外税收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另外由于政策过渡,不可避免出现部分外资企业利用过渡期间滥用优惠政策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管理,更加规范执行税收法律规定,杜绝各种滥用优惠政策的投机行为。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越来越多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更多的外国企业和个人从国内取得利息、股息、特许权使用费等应税收入。与此同时,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也逐年增加,在境外投资、经营的国内企业和个人也有上升趋势。随着纳税人跨国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各种涉税信息的依存程度也在增长,这就对外国居民税收身份认定、预提所得税管理,常驻代表机构征免税判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与89个国家或者地区签订了双边征税协定,税收情报交换已成为国际税收合作的主要方式及反避税和离案金融中心的重要方法,在新形式下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税收的管理,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利益,履行税收协定职责,更好的开展国际税收合作。

(四)进一步降低企业亏损面的需要。根据总局与联合国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反避税专题研讨会披露,2005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2.96%,年亏损总额1200多亿元,有的还是多年的长亏不倒户,同样内资企业的亏损面也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少企业通过与海外投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利用两头在外优势,高进低出,增加成本,造成亏损;有的利用外汇管理中缺陷,支付巨额境外咨询管理费名目繁多的境外销售佣金,将利润转移国外,有的则是利用资本弱化向母公司大量借款,借贷支付巨额利息,手段层出不穷,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变相掠夺了中国合资者的合法资本所的,形成了“把产值留下,把利润带走”的不合理现象。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方针,做好反避税基础工作,重点抓好避税大户的审计,按照定价规程要求,打击虚报亏损转让定价的避税行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亏损面。

(五)原先涉外税务管理优势继承发扬的需要。经过多年来国际税收+涉外税收管理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成熟的外资企业税收征管体系,总结出许多先进手段和管理经验,如涉外税务审计对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内控测试、审计抽样等方面的操作,实现对外资企业各涉税环节的有效监控。相对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更加具有优越性,体现人性化服务管理,两税合并后应国际税收工作领域应继续探索审计的深层次内涵,结合行业特点编写出适合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通用行业审计指南,推广到合并后的所得税管理中去。

两税合并范文篇7

【关键词】两税合并机遇发展对策

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施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的所得税制模式形成,在这个税制模式下,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大约只有内资企业的一半。具体来说,内资企业税率为33%,而外资企业的税率为24%和15%,这对利用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不公平。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1两税合并简介

两税合并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内、外资企业逐步实现“四个统一”: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

两税合并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名义上为33%,但国家鼓励外资进入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区和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投资的外商企所得税都有不同程度的税率优惠,优惠税率分为15%、24%不等,符合特定条件的还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业的惠。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取消了两免三减半和再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内外资企业同等对待。

新税法采用了产业优惠政策为主,地区优惠政策为辅的方针,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所得税优惠。对于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已经设立的企业,新税法给予五年的过渡期,使原本享受税收优惠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税法规定的税率。

2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两税合并给内资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

2.1两税合并为内资企业带来的机遇

(1)两税合并降低了内资企业实际税率,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两套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大低于内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两税合并前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一般是33%,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较大幅度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提高企业税后净利。内资企业适用税率大幅降低,费用扣除标准也大大放宽。税负减轻后,内资企业可运用节余大量资金,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价值,或者加大科研经费支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或追加环保、节能等设备的投资,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新税法的施行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公平竞争。

(2)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规定适用20%的照顾性税率,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活力。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成本,使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保障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从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新税法规定,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按企业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风险投资尽快回收,减少投资风险,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3)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税法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150%加计扣除;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新税法提出实行企业研发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这些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激励作用。?

(4)两税合并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基,提高企业税后利润。

两税合并后降低了内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内资企业的计税工资制度取消。旧的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扣除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制度,这就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也就是说,合理的工资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广告宣传费等在内都应该在税前据实扣除。减少了所得税的税基,从而提高企业的税后净利。这一点对高收入行业的净利润影响很大。

2.2两税合并为内资企业带来的挑战

(1)中小企业被并购风险增大

两税合并普遍增加了外商的税负,使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公平的待遇,但在优化外资结构上,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出台针对外资新建企业的税收优惠,或者针对外资并购优势企业加重税收负担的措施。

外商在选择是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税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两税合并前,新建企业和并购已有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所以抛开其他因素,在考虑企业扩张是采用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方式时,税收上的优惠起到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有时新建企业要比并购企业少交税,这使得新建企业有与并购企业抗衡的资本。而两税合并后,两者在税收上差异不大,新建企业没有了税收的优势,而并购企业在市场开拓、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外商更看好并购企业而非新建企业,由此导致并购热潮持续升温。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来说,特别是在外资竞争力比较强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如果自身不抓住机遇,被外资并购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2)高技术行业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新税法规定国家对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仍实行15%的优惠税率,目的是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这同时会吸引外资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流动,加剧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企业来说,特别是国内技术不占优势的高新行业企业,其面临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残酷。

3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新税法的实施,对内资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则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需要出台、调整相应的政策,为内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1企业应对策略

新税法实施蕴涵着很多新的机遇,能否充分利用政策来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这就要看企业能不能抓住这些机遇加以充分利用。因此,内资企业应当重视新税法新条例,扬长避短,使其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新税法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150%加计扣除。内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条款,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高科技行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也就是说,合理的工资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广告宣传费等在内都应该在税前据实扣除。这为企业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员工培训费用,提高员工整体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

(3)重新规划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策略

第一,从对纳税地点的筹划转移到对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性质的筹划上。企业应及时分析市场供需要求,不断制定中长期研发计划和预算,有计划地编制研发报告,以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体系;完善硬件和软件环境,设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研发人员,为企业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自身基础工作,从而为纳税筹划创造基础性条件。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只要企业聘用符合规定的特定就业人员,其所支付的工资就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取消了对安置人员比例的限制,无疑企业可以在一定的适合岗位上尽可能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或残疾人员。第三,利用新办企业优惠政策进行避税筹划失灵,企业必须重新分析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不再对新办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而是鼓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科技、劳福、环保、安全生产以及公益事业等具体方面的细化,即要求企业“稳中求进”,而非依靠不断的重生以求合理避税。企业应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将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方向之一,加强科研开发、技术改造以及采用高新技术等。

3.2政府配套策略

(1)适当加重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优质企业的税收负担。

为了使内资中小企业能够成长起来,尽可能参与国际竞争,防止内资企业外资化,还可对外资企业并购优质内资企业时加重其税负。如税率统一为25%,则可在税前抵扣额或其他方面加以限制,与《反垄断法》相配合。通过税收加大并购成本和并购后的运营成本控制外资并购热潮,短期来说这为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长远来说可以控制跨国强势资本掠夺性地占领我国市场,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给予新建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为了保证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适当保护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并且防止市场过度集中,可以不分内外资企业地给予新建企业以税率、税前抵扣等优惠。给予税率上的优惠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期限,给新建企业一段缓冲时间,帮助中小企业成长。鼓励新建企业经营国家鼓励经营的项目,给予抵减项目优惠。

总之,两税合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企业应该适时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两税合并带来的优势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程妮亚.“两税合并”是否会引发外商撤资[J].北方经贸,2006,1.

[2]窦清红.“两法”合并后的外商直接投资预期[J].税务研究,2007,9.

[3]刘卫.实施“两税合并”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及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18.

[4]王竹君,卢洁珏.两税合并对外资扩张方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8,3.

两税合并范文篇8

关键字:两税合并县域经济影响思考

一、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若“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名义税率将由33%下降至25%,降低了8个百分点,预计XX县内、外资企业的总体税负将会有所减轻,这有利于我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县国税部门实际征收入库企业所得税5808万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1327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4481万元。若以此基数推算,“两税合并”后国税部门征收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减少约1407万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减收约321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减收约1086万元。

XX公司(内资)是XX县的重点龙头企业,也是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实现应税利润18589万元,企业所得税实现4934万元,实际入库4369万元。根据《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两税合并”后,该公司的所得税税率有望从目前的33%降至15%,据测算,2007年计划实现利润18000万元,受税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预计实现企业所得税实现2700万元左右,将减少所得税税负3240万元。可以预见,“两税合并”带来税负的下降,有利于该公司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增值,这将对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实现新的腾飞发挥巨大作用。

XXX公司(外资)2006年实现应税利润10273万元,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3275万元。据测算,“两税合一”后,受税率降低的影响,该公司将降低所得税税负700万元左右。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XX县地处苏北地区,与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比,没有这些地区所特有的24%、15%所得税低税率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一般为30%加3%的地方附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在XX县投资建厂的规模。“两税合并”后,XX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基本一致,这将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改善投资环境。

三、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市场竞争、资本市场竞争和人力资源竞争。内、外资企业在税收环境方面的差异,必然造成其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差异。

在产品市场竞争方面,由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低,从而产品成本也相对较低,这样,它就可以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与内资企业展开价格竞争。

在资本市场竞争方面,由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因而盈利能力相对也较强,从而比内资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在人力资源竞争方面,由于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工资制度,内资企业实际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外资企业其员工工资可以在税前据实抵扣。因此外资企业能够采取高工资这种最具竞争力的方式吸引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XX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的支柱型、特色型产业之一,但近年来,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农产品加工内资企业其人力资源不足、人工成本逐年升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影响了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两税合并”将为内、外资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变目前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大的现象发挥积极作用,使内资企业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与外资企业展开竞争。从长远来看,必将促进宝应县整体经济规模的发展。

四、对税务部门征管工作的影响

两税合并范文篇9

【关键词】两税合并机遇发展对策

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施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的所得税制模式形成,在这个税制模式下,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大约只有内资企业的一半。具体来说,内资企业税率为33%,而外资企业的税率为24%和15%,这对利用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不公平。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1两税合并简介

两税合并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内、外资企业逐步实现“四个统一”: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

两税合并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名义上为33%,但国家鼓励外资进入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区和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投资的外商企所得税都有不同程度的税率优惠,优惠税率分为15%、24%不等,符合特定条件的还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业的惠。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取消了两免三减半和再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内外资企业同等对待。

新税法采用了产业优惠政策为主,地区优惠政策为辅的方针,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所得税优惠。对于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已经设立的企业,新税法给予五年的过渡期,使原本享受税收优惠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税法规定的税率。

2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两税合并给内资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

2.1两税合并为内资企业带来的机遇

(1)两税合并降低了内资企业实际税率,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两套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大低于内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两税合并前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一般是33%,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较大幅度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提高企业税后净利。内资企业适用税率大幅降低,费用扣除标准也大大放宽。税负减轻后,内资企业可运用节余大量资金,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价值,或者加大科研经费支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或追加环保、节能等设备的投资,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新税法的施行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公平竞争。

(2)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规定适用20%的照顾性税率,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活力。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成本,使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保障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从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新税法规定,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按企业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风险投资尽快回收,减少投资风险,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3)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税法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150%加计扣除;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新税法提出实行企业研发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这些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激励作用。?

(4)两税合并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基,提高企业税后利润。

两税合并后降低了内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内资企业的计税工资制度取消。旧的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扣除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制度,这就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也就是说,合理的工资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广告宣传费等在内都应该在税前据实扣除。减少了所得税的税基,从而提高企业的税后净利。这一点对高收入行业的净利润影响很大。

2.2两税合并为内资企业带来的挑战

(1)中小企业被并购风险增大

两税合并普遍增加了外商的税负,使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公平的待遇,但在优化外资结构上,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出台针对外资新建企业的税收优惠,或者针对外资并购优势企业加重税收负担的措施。

外商在选择是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税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两税合并前,新建企业和并购已有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所以抛开其他因素,在考虑企业扩张是采用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方式时,税收上的优惠起到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有时新建企业要比并购企业少交税,这使得新建企业有与并购企业抗衡的资本。而两税合并后,两者在税收上差异不大,新建企业没有了税收的优势,而并购企业在市场开拓、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外商更看好并购企业而非新建企业,由此导致并购热潮持续升温。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来说,特别是在外资竞争力比较强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如果自身不抓住机遇,被外资并购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2)高技术行业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新税法规定国家对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仍实行15%的优惠税率,目的是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这同时会吸引外资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流动,加剧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企业来说,特别是国内技术不占优势的高新行业企业,其面临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残酷。

3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新税法的实施,对内资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则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需要出台、调整相应的政策,为内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1企业应对策略

新税法实施蕴涵着很多新的机遇,能否充分利用政策来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这就要看企业能不能抓住这些机遇加以充分利用。因此,内资企业应当重视新税法新条例,扬长避短,使其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新税法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150%加计扣除。内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条款,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高科技行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也就是说,合理的工资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广告宣传费等在内都应该在税前据实扣除。这为企业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员工培训费用,提高员工整体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

(3)重新规划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策略

第一,从对纳税地点的筹划转移到对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性质的筹划上。企业应及时分析市场供需要求,不断制定中长期研发计划和预算,有计划地编制研发报告,以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体系;完善硬件和软件环境,设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研发人员,为企业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自身基础工作,从而为纳税筹划创造基础性条件。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只要企业聘用符合规定的特定就业人员,其所支付的工资就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取消了对安置人员比例的限制,无疑企业可以在一定的适合岗位上尽可能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或残疾人员。第三,利用新办企业优惠政策进行避税筹划失灵,企业必须重新分析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不再对新办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而是鼓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科技、劳福、环保、安全生产以及公益事业等具体方面的细化,即要求企业“稳中求进”,而非依靠不断的重生以求合理避税。企业应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将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方向之一,加强科研开发、技术改造以及采用高新技术等。

3.2政府配套策略

(1)适当加重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优质企业的税收负担。

为了使内资中小企业能够成长起来,尽可能参与国际竞争,防止内资企业外资化,还可对外资企业并购优质内资企业时加重其税负。如税率统一为25%,则可在税前抵扣额或其他方面加以限制,与《反垄断法》相配合。通过税收加大并购成本和并购后的运营成本控制外资并购热潮,短期来说这为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长远来说可以控制跨国强势资本掠夺性地占领我国市场,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给予新建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为了保证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适当保护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并且防止市场过度集中,可以不分内外资企业地给予新建企业以税率、税前抵扣等优惠。给予税率上的优惠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期限,给新建企业一段缓冲时间,帮助中小企业成长。鼓励新建企业经营国家鼓励经营的项目,给予抵减项目优惠。

总之,两税合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企业应该适时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两税合并带来的优势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程妮亚.“两税合并”是否会引发外商撤资[J].北方经贸,2006,1.

[2]窦清红.“两法”合并后的外商直接投资预期[J].税务研究,2007,9.

[3]刘卫.实施“两税合并”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及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18.

[4]王竹君,卢洁珏.两税合并对外资扩张方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8,3.

两税合并范文篇10

1.对我国外资流入总量影响不大

首先,税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虽然改革后25%的税率比以前15%的优惠税率高出10个百分点,但仍然比中国周边地区的所得税率要低(见表2-1),相对周边国家而言,25%的所得税率对外资仍然有吸引力。其次,税收优惠对于一个国家在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只是一个次要性影响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2.提高了我国外资流入的质量

两税合并后,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我国外资流入的质量。新税法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农林牧渔产业和公共基础产业已成为税收优惠的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也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尽可能多地吸引外资转向更加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新税法通过调整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资方向,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二、两税合并对外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1.新税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两税合并后,新税法较旧税法更具有了其严格性,因此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及时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应对这次税制的改革,为企业以后良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2.超国民待遇时代结束

两税合并后,在税收优惠体系方面,建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体系,打破了原来以区域优惠为主的优惠体系,因此,对于设在原来优惠地区的外资企业来说,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旧的税法下,由于为了吸引外资,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在地区上有特殊的优惠,例如,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新税法下,这些优惠将被取消,不再对这些企业有特殊的照顾,因此对于这些外资企业来说,税收的负担一夜之间变得沉重起来.然而为了帮助这些外资企业度过这个难关,新税法对此作出优惠规定:对于享受法定税收优惠的老外资企业实行过渡性照顾,按旧的税制规定享受15%和24%的低税率老外资企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享受低税率过渡照顾。虽然新税法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有过渡性优惠政策,但税负还是逐步加大,只是增长的幅度不大。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两税合并后,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时代得到了终结,在以后的发展中,要面临新的环境及挑战。首先,一些税收优惠的丧失,直接导致其财务成本的增加。其次,外资企业以后在考虑产品竞争时,不但要考虑同行业的外资企业,而且还要考虑同行业的内资企业。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