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1:12:09

老区范文篇1

一、依托项目带动,推动老区科学发展

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为促进老区建设,2010年省科技厅立项重点星火计划17项,获得经费215万元;申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星火产业带乡土人才培训》项目,获得经费12万元;《福建省特色产业农民工创业培训》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市农业学校、市工业学校获得经费6万元;申报国家星火《高产优质水稻新组合配套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中央苏区-建阳市)获得经费40万元;申报国家星火《顺昌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得经费40万元;由省农科院组织申报国家星火《福建省星火科技“12396”综合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8万元。综上所述,全年争取省科技厅经费227万元,国家星火94万元,共计:321万元。

二、依托星火培训,提高老区农民素质

我市星火科技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的目标,面向“三农”,立足于提高老区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星火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农业实用技术管理人才和一支高素质农业技术带头人,为闽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年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14期,培训学员31787人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人数达3472人,有效提高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1)开展远程科技培训。利用市科技局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专家远程授课、答疑培训,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部门的业务培训。一年来共举办远程科技培训122期,受训人员23500人次。

(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挥部级星火示范学校:建瓯技工学校、省级星火学校市工校在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培训方面重要作用。一年来共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87期,培训农民工6120人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人数达3472人。建瓯市技工学校举办了计算机应用、服装工艺、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餐饮服务等专业培训。市工校进行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举办电工、车工、焊工等工种培训,促进工农互动,城乡互动,实现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3)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市农校、延平区农函大是我市部级星火学校。一年来根据不同生产季节的特点组织生产大户开展培训,做到基础理论与实际技术相结合,使农民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共组织举办果树、食用菌、畜牧、烤烟、水稻、水果、蔬菜、毛竹、水产等培训班84期,培训人员4950人次。

(4)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建瓯技工学校为适应现代企业用工需要主动服务建瓯打造中国笋竹城建设,充分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为在岗职工培训,一年来共培训员工25期,2320人次。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5)开展实用技术联合培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市科技局、市组织部联合举办农村乡土人才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受训人员120名。

(6)开展科技项目培训。结合闽北星火特色产业农民创业科技培训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40人次。其中:市农校270人次,市工业技术学校250人次,建瓯市技工学校320人次;结合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项目,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技术培训700人次;组织12396信息服务专家开展6·18灾后自救、恢复生产现场培训507人次。

三、开展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工作

我市农村科技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以开展全国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为契机,不断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讯网络和IPTV等各种服务手段,扎实抓好老区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工作系统运行良好,每天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面、快捷、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据统计,自2010年4月15日正式开通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以来,至今已接到各类咨询电话13622个;收集星火科技信息服务用户2.12万个,各类服务短信2.8万多条;举办农村科技远程视频培训38期,受训人数达7500多人次;利用党员电教系统(IPTV)建立了星火科技专栏,上传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科教片40部;同时,对原有的“闽北农村科技信息网”进行改版升级,并更名为“星火网”;着力抓好“八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即:科技信息检索系统、病虫害数据库系统、农业生产专家系统、农业电子答疑系统、农业远程诊断系统、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农资物流配送系统、星火科技12396信息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1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信息应用示范点。

四、2011年促进老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思路

为了进一步推动老区建设科学发展,围绕我市星火产业带建设,培育农村优势和特色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业“五新”示范、推广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科技局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星火计划工作

(1)按照省科技厅项目申报指南,做好2011年省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拟推荐重大项目2项。

(2)积极争取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拟在浦城县和延平区组织实施。

2、星火培训工作

2011年培训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次以上,2000人以上实现劳动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次以上。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省上及市里有关要求和部署,制定好2011年的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管理目标,加强平时检查,坚持年终考核的制度。

(2)继续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宽培训经费的融资渠道,多办、办好较高层次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努力使老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以加快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建设步伐。

(3)认真抓好培训网络、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部级、省级星火学校的申报推荐,推进市级星火培训机构的培育和建设。

(4)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2011年的星火科技培训工作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继续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5)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训。把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作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以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平台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现场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土科技人才和农村劳动者。

3、12396信息服务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农村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抓好“星火网”建设,持续抓好“市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抓好“市农村科技星火频道栏目”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科技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星火网”建设,要着力抓好“八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即:科技信息检索系统、病虫害数据库系统、农业生产专家系统、农业电子答疑系统、农业远程诊断系统、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农资物流配送系统、星火科技12396信息系统。“市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立足服务“三农”,努力打响品牌,扎扎实实地把呼叫中心建设好,把专家团队打造好,把信息服务开展好。“市农村科技星火频道栏目”建设,要充分利用星火项目资源,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努力开拓“星火频道栏目”的片源,不断丰富该栏目的信息服务内容。

二是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农业气象资源,对各类农业灾害性天气开展预报预警信息服务,针对不同农业产业生产特点,分门别类地建立气象信息数据库,把农业灾害性信息及应对措施及时发送到用户,2011年在以往四个农业气象信息应用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将重点抓好六个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信息应用示范点建设。实现全市建设十个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信息应用示范点,为老区农业生产服务。发挥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专家的作用,继续做好热线咨询服务,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科技培训,持续推进远程电子答疑,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展现我市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的鲜明特点。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把星火科技信息化服务的着力点放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上,想方设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善于把有限的专家服务力量,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载体作用,使之有效地放大,以便更好地拓展技术与信息服务。

老区范文篇2

一、镇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作为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是湘西苏区的组成部分之一。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段德昌等同志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壮大了党的力量,发展了革命武装,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二、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革命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年,全镇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4亿元,同比增长53.1%。实现农业总产值7.01亿元,同比增长18.96%。在省级财政体制改革后,实现财政总收入980.0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9亿元,同比增长54.1%。农民人均纯收入7870元,同比增长18.95%。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实现工业销售总产值8亿元,产销率达99.6%,实现总利润854万元,同比增长33.5%。积极探索发展有机农业,在张家桥村、方家畈村建成有机稻试验基地1350亩,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优化校点布局,形成了一所初中、两所小学、三所幼儿园的办学格局,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成了23个村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52%。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300多户,对23个村的无线调频广播设备进行了检修。

三、经济社会发展经验

镇以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为契机,围绕“一年有明显变化,两到三年大变化”的目标,立足镇情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强化规划的引导力、激发项目的整合力、挖掘文化的提升力,整合多方力量,扎实有效推进,探索独具特色的村镇建设新路子。

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总趋势,顺应农民群众生活改善的新期待,结合田园文化风味的特点,明确了建设“文化乡村、田园乡村、自治乡村”的发展定位,确立了打造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具有鲜明荆楚特色、大溪文化底蕴、全省一流水平新农村的目标。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制定了全域性发展规划;邀请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专家,结合各村地域特色、经济基础,精心设计了一批具有现代文明气息、历史文化内涵、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居民点。在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拆大建,注重成本控制,积极探索不同的村镇建设模式,既规划人气旺盛的农民社区,又建设错落有致的小居民点。金泉小区以“迁村腾地、农民进镇、城乡统筹”为主题,适当提高小区档次,突出休闲娱乐功能,较好满足了部分已“洗脚上田”农民的需求。关庙山村集中居民点以富有变化的居民点造型和院落空间,充分满足了喜欢散居、仍在务农农民的需求。张家桥村集中居民点按照现代化生活的模式建设,既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适应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始终坚持生产发展与村镇建设有机结合,把产业发展作为村镇建设的有力推手,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在集镇规划建设关庙山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将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落户配套与金泉小区统筹建设,在推进园区水、电、路等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配套金泉小区基础设施,既提升了园区承接承载能力,又改善了集镇环境,加快了村镇建设进程。

同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村镇面貌。在实施主体上,积极争取镇委、镇政府为项目建设主体,充分掌握主动权和配置权。积极争取成为万店土地整理项目业主,将该项目与迁村腾地项目结合,配套建设居民点基础设施,打造了老店等多个设施完备的居民点。在项目资金上,按政策明确的用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统一实施、统一监管”,集中财力办大事,有效实现了“一项资金办多个事、多项资金办一个事”的目标。在整合载体上,以疏通沟渠、通村公路硬化、村庄水、电、路建设等民生事业为载体,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通村公路建设等项目20余个,总投资达2.2亿元,使全镇沟渠硬化率达到90%以上,灌排保证率达到95%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村镇面貌明显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四、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老区意识,做活老区文章,打响老区品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革命老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老区广大干部及群众,要树立老区意识,珍视、重视老区潜在的革命历史资源。整合现有或潜在的传统的红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让这些资源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特别要争取、利用和发挥好国家对老区发展的政策优势,认真研究、做好“革命老区”文章,打好“革命老区”品牌。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完善特困学生救助制度,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将就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把发展教育与农民工的培训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建立健全村级农村劳动服务组织机构,加强对农民务工的服务和管理,全面落实善待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认真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经验,建立符合镇情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加强行风和市场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坚决整治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以较低廉的费用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加大对医疗市场和药品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和非法经营药品的行为,严厉查处和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生产和经营,杜绝坑民害民现象。

老区范文篇3

近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川府函〔2009〕228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专门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现将该《意见》转发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抓紧贯彻落实。

一、深化认识。省政府针对我市专门出台《意见》,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发展的特别关心和特殊关怀,是我市积极争取大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为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做出新的贡献。

二、细化措施。《意见》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且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连片扶贫开发等三个实施方案,政策性强,措施具体,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根据省政府《意见》要求,我市各级政府是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由各位分管副市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省政府《意见》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迅速逐项细化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做到每项工作都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有阶段性的目标,有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责任。11月中旬,市政府常务会将对各工作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各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都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

三、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四个特别”的要求,紧扣《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方案,狠抓落实。各县(区)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衔接,认真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群策群力,上下联动,确保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市政府将组织专项督查组,对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因领导不力、责任不明、工作不实,造成工作进展缓慢或工作失误的,将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老区范文篇4

1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信阳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推动信阳老区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和找到突破点。旅游业是指所有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行业的总和,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不仅会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型的游览活动和休闲、度假、疗养活动的开展,还能创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甚至新的产业。例如,游览观光用的缆车、游船、游乐场等用具、设施、设备的需求和维护,不仅为生产厂商提供了新的市场,也为大量农民提供了从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信阳气候温暖,雨量充滞,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又兼具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涵盖“山”、“水”、“林”、“寺”、“泉”、“茶”、“红”等7个方面。既有鸡公山、南湾湖等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点,又有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墓等革命纪念地,还有灵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此外,信阳区位优势明显。106、107、312国道,京珠高速,正在建设的西合高速、阿深高速,京广、京九、宁西铁路纵贯全境,京广、京九、西合3条通信光缆干线纵横交汇,交通、通信十分便利,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虽然目前信阳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公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公民的旅游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态势日益凸显,将为信阳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1.2加快老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信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总人口达770万,其中660万的农业人口中,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50万农民足已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1hm=15亩),剩下的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因此,信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附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这对农业人口众多的信阳老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估计,如果旅游业能够全面发展,全市可以增加1O万~15万个就业岗位,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其他行业就会相应增加5个就业人员。这将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大量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只能部分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3有利于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基础上的较高要求。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及其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能使当地居民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的民俗、饮食、服饰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管理机构必须定期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些旅游胜地,尤其是红色旅游胜地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参观旅游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也起着教育作用。因此,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红色旅游业是不断提高信阳老区“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不断提升信阳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充分条件。

2信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信阳老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宣传推介不够等,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不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导致旅游业吸附的劳动力数量偏少,存在种种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2.1产品知名度不高,形象不鲜明目前,信阳老区缺少精品景区和景点,缺乏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由于大多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致使信阳旅游的客流结构简单,主要以本市、本省和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外省客流不大,国际客流稀少。

2.2旅游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观光游仍然为旅游的主流,休闲游、度假游、疗养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发展滞后。由于长线游客的缺乏和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滞后,旅客来去匆匆,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其他行业都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后续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因而,当前信阳旅游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较短,旅游业主要效益来源是景区、景点门票,还处在原始效益阶段。

3措施建议

3.1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旅游业

3.1.1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没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更谈不上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据调查,信阳老区旅游景区(点)的配套交通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大多存在不完善的现象,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老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是信阳老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往往和景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加强景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另外,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当地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类投资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直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3.1.2实施精品战略。信阳旅游资源优质丰富,缺少的是建设和开发。鸡公山景色秀美,为四大避署胜地之一,又和千年古刹灵山寺、豫南明珠南湾湖和疗养胜地汤泉池等互为毗邻;大别山兽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些景区、景点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实施精品战略,主要是把鸡公山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条件较好的景点、景区建成享誉省内外,乃至海外旅游市场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努力提高服务品位,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的旅游景区。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了好的产品,还要配合强有力的宣传,才能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在国内其他省份和国外旅游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信阳旅游业要走出河南省,必须制订旅游促销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1.3创新旅游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县区,管理比较分散,难以发挥优质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和形成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了充分挖掘信阳旅游业的潜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信阳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在加大政府监管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试点,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性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创新体系,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以综合各区点的力量,形成信阳旅游业的整体效应;以增强全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力争尽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

3.1.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目前,信阳旅游行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若要大力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将单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复合型的投资主体。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对规划中的新景点(配套经营的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坚决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5打破地域界限,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信阳市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处,和中心城市武汉市相毗邻,交通便捷,发展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向西可以将大别山一桐柏山旅游区联系在一起,构建红色旅游长廊;向南可以利用与武汉市毗邻的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休闲游、度假游、商务游、会议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向东可以和安徽省的部分景点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以求资源共享。

3.2将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一方面,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村容村貌,模糊景区边界,扩大景区范围。通过提高景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使其树立旅游意识。加强景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保持景区良好的社会治安,做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景区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出乡村游、农家饭、农家旅馆等涉农旅游产品,以适应由观光游向消费、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努力挖掘旅游业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狭隘地理解旅游业概念,单纯地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业,不仅不能使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且也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相左。因此,必须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摈弃“门票经济”的陈旧思路,努力开拓旅游业的外延并挖掘其内涵,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在各行各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吸附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为信阳老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确立其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

老区范文篇5

在我们抵达的几天里,井冈山风和日丽,天气格外地好。我们参观走访了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展览馆、黄洋界、红军造币厂、红军医院、和部分红军将士在大井和茨坪的旧居。在黄洋界上,我和其他学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在井冈山地区虽然只呆了几天时间,但所见所闻对我的影响,更确切说应该是冲击是巨大的、难忘的。

来之前,我读了《井冈山精神》一书,并在以前学习党史时,也接触过井冈山斗争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亲临井冈山,站在当年和红军将士浴血战斗过的山冈上、树林里,看着壕沟、木房、枪炮,仿佛也使自己置身于当年血与火的生活之中,更使自己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下山之时,我深有不枉此行的强烈感觉。

井冈山的斗争史,历时两年多,但它留下的精神,它所探索的道路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是抱着一种让自己重温党的这段历史的心情上井冈山的。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却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斗争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体味了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寻真理,勇于走自己路的艰辛;看到了以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等红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

回程的火车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涌动着几个问题,井冈山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井冈山精神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共产党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1、井冈山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同志对井冈山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倚靠群众、勇于胜利。

2、之所以能有井冈山精神,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我党不断探寻中国革命斗争之路的品格;二是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了井冈山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为井冈山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与广大红军将士在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

老区范文篇6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2015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批复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聚、经济繁荣的活力老区。《规划》要着力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聚、经济繁荣的活力老区;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打造天蓝山青水净的美丽老区;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打造全国旅游文化示范的文化老区,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加快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政府也意识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利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理论,研究该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问题,对于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相关理论分析

对生态文明问题的重视源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第一次提出“循环经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国内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1年廖福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2005年沈国明主编的《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2007年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2007年,中共十七大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现实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进入全新阶段。不少学者对生态文明有进一步的研究。如,2009年严耕、林震、杨志华著《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等。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12月,全国首家“美丽中国”研究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正式并《“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美丽中国”研究所城市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2013年四月起,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美丽中国的大背景展开理论研究。如刘佳奇(2012)对“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许瑛(2013)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的研究等等。第二是从“美丽中国”每个侧面展开研究。如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6日第017版发表文章《建美丽中国靠制度先行》。第三是以省市县等行政单元展开的研究。如各地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展开的研究。如汪彩琼(2012)关于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谢培秀等(2012)———《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认为安徽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产业支撑、富民为先、环境和谐、机制创新、项目切入和科学管理六个方面着力。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学者们都是以注重于国家、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单元展开研究,鲜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区域协调整合整体上来研究。第二,鲜有学者结合十八大报告的内容,针对民族地区,深入剖析区域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来展开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以左右江革命老区进行整体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结合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资源富集区、大石山区、珠江水系的上游等特征,多层面探讨各种因素、各个方面与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的关系,揭示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路径。其次,试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左右江革命老区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研究的区域具有内容创新性。

二、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左右江革命老区包括桂黔滇三省区8个市(州)59个县(市、区)。左江、右江、红水河三江汇聚,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密集,森林覆盖率达58.7%,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是国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作为珠江水域的源头,维系着珠江下游特别是粤、港、澳地区的生态安全。“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有利于整个珠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所在的百色、河池、崇左三市。目前都分别开展了美丽百色、美丽河池、美丽崇左等活动实施方案。但是,缺乏“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方案。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是这一老区发展的历史责任,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该区域是资源富集区,百色铝土矿5.24亿吨,是中国的铝都。但该区域境内多是贫瘠的大石山区和丘陵山区,峰峦起伏,交通闭塞。特别是大石山区,石漠化相当严重,生态一旦破坏极难恢复,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发展仍然是走一条粗放式的发展路子。主要表现为高耗能产业为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以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不高等。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老区内石漠化、水土流失、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矛盾突出。2015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在南宁召开左右江革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新闻会,对左右江革命老区沿边开放基础设施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生态经济建设工程、扶贫攻坚工程、惠民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涉及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明确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财力物力,投资约327亿元,实施141个项目,建成一批有利于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五大工程。五大工程总投资约327亿元,包括沿边开放基础设施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生态经济建设工程、扶贫攻坚工程和惠民工程。其中,生态经济建设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落实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建设,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利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理论,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径。

(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优先原则。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让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倡导朴素消费、适度消费和清洁消费理念,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和机关政府建设等。

(二)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家大力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必须解决产能过剩的存量问题和结构调整投资不足的增量问题。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及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加大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扩大石漠化治理试点县范围,加大对试点县的投资规模,逐步提高石漠化治理补助标准和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年均中央补助标准。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向老区的倾斜,打造天蓝山青水净的“美丽老区”。同时,调整老区产业结构,促进老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闭及整治污染环境的工厂及企业,淘汰设备陈旧、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加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力度,并且下岗及失业的分流及再就业培训和生活保障工作。

(三)实现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化经营。在老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循环经济。要求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实现生态化经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服务业。

(四)建立健全相关生态制度。从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法律保障、优化政府的生态行政行为、推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特别是研究完善左右江革命老区资源配置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研究逐步转变地方领导干部传统的政绩观,研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研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等。

(五)培养和引进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人才。生态经济建设是近年来新兴的建设思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也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还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生态经济建设管理队伍来进行生态经济建设的倡导以及管理。因此,培养和引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生态经济管理人才迫在眉睫。重要的背景专业包括:生物学、环境与资源学、经济学、管理学、药学、农学、法学等。形成这样的一支专业的生态经济建设管理队伍,各专业背景的人才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对于促进老区生态经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龙腾飞 单位: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世庆,林凌.革命老区振兴,开往春天的快车———左右江革命老区百色调研及思考[J].中国西部,2015(12):8-11.

[2]李迪迪,严勇.生态经济化视域下湖州生态经济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5(33):78-80.

[3]王志文,张颖.辽东以“水源涵养林”保护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建设研究[J].理论界,2015(01):41-45.

[4]苏醒,冯梅,彭佐扬.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14(09):36-40.

老区范文篇7

关键词:红色旅游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对策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等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在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中,除了京津和上海等局部地区外,其余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见表1),革命老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

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老区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留,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红色景区(点)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相得益彰。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在处理老少边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关系中,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减贫旅游”(PPT)的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将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为我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也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收入。只要利益分配得当,旅游开发完全可以给景区内的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如河北嶂石岩景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199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3000多元,周围乡村农民达到16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办起了度假村,年纳税额达30余万元。

开阔老区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可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促进老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大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对外联系的便捷性以及住宿、游览的舒适度。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发达地区的投资,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老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为了大力发展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江西新修了井冈山机场,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革命老区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也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截至2005年上半年,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38个,签约金额26.7亿元,建设项目包括“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二)注重多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井冈山—瑞金—古田的“共和国寻根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都能成为很好的红色旅游产品;二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三是“红古”组合,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的组合就是成功的一例;四为“红土”组合,即老区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组合;五是“红彩”组合,即红色旅游产品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贵州”,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24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

(三)活化红色旅游产品

革命老区游艺设备、娱乐设施本来就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经营上还停留在简单的遗址参观、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旅游者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游客的游览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另外,一些红色旅游景区所表现的革命主题和内容存在雷同现象,例如在江西和湖南有多处同志的故居、在江苏徐州和安徽淮北有多个景点都和淮海战役有关,主题和展示内容的雷同会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容易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个人旨在满足各种心理欲求所进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体验经济已现端倪的背景下,传统说教式的政治教育参观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活化旅游产品。一是改革、提升陈列馆解说方式。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演示方式,实现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二是创作特色性强、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编排经典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在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举行文艺表演,用舞台艺术,肢体语言现场展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三是因地制宜地增加游客参与性的游览项目,例如模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争场景,策划穿插、侦察、探险、排雷、冲锋等情景参与项目,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磨砺和教育;四是创建革命生活体验旅游区,在有条件的红色旅游区,创建再现当年生活场景的旅游区,例如在瑞金和延安创建再现苏维埃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生活场景的旅游区,游客在这样的旅游区内模拟、再现和体验革命年代火热的生活。

(四)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

老区的景区建设要提高到目的地建设的层次,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红色旅游才能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一方面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当前信息渠道众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90%都有网站,我国也有30%至40%的比例,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修学旅游以及奖励旅游组合营销。

(五)重视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

减贫旅游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好处。当地老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红色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培训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技能等都可以帮助老区人民加入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

(六)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老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旅游人才匮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江西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六县(市)(包括瑞金)有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约2000人,但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20%,受过正规旅游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不到10%,尤其是导游及管理人员紧缺。老区红色旅游应尽快解决配备和增加高素质研究和讲解人员的问题,也可借鉴大连推出的“银发导游”的做法,在老区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和老红军作为导游或讲解员,以提升红色旅游的效果。同时,对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当地居民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主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老区范文篇8

【关键词】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民生

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更严峻的现实和更大的困难。因此,革命老区人民更应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充分发挥老区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努力实现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临沂革命老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目前临沂革命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成绩

(一)成立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2008年10月临沂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临沂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总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这一系统工程。先后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三年实施方案》,形成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架构,明确了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用数字化方式描绘了临沂市到2020年全方位、立体式的“两型社会”建设蓝图。同时,配套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14个专项规划。截至目前,临沂市先后在培育“两型”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城乡环境整治等方面出台了15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体系。[2]通过“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临沂革命老区努力向经济发达、人民富足、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迈进,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二)构建了以“1+N”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规划体系。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3]近年来,临沂革命老区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立了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县区,构建了以“1+N”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规划体系:“1”即《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N”即多部门、多领域的专项规划。围绕经济生态、土地生态、林生态、水生态、大气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等7个重点,先后编制完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引领体系。建立了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通知》。同时,积极推行“数字环保”,全市安装企业在线监测设施1318台,建设水质、大气自动监测站75个。定期在网上公布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排污收费、项目审批、环境信访、环保执法检查等事项。把“12369”环保举报热线纳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直接受理,市纠风办、临沂电视台“行风热线”栏目每月24日受理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1]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生态临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确定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三个定位、七个建设目标、八项重点任务。经国家六部委批复的《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为临沂革命老区绿色发展、跨越发展描绘了壮美蓝图,规划了临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三个定位、七大目标和八大任务。三个示范定位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的展示窗口、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绿色赶超”和科学发展的典范。七大目标是:空间格局合理有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优美良好、产业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健全有效。“八大建设”任务是: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能力建设。[1]至此临沂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广大老区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为下一步大美新临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充足的后劲。(四)生态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是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以红色文化展览馆、书圣阁、阳光沙滩等为载体的特色生态文化场所陆续建立起来,形成了公园、爱国教育基地、科普基地“三位一体”的生态文化载体。另一方面,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活动。诸如,“乡村文明行动”、“美在农家”、“两型”示范等。由于临沂革命老区群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接受生态素养教育,临沂革命老区的生态文化软实力稳步提升,这为临沂革命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壮士断腕”到“刮骨疗毒”,临沂革命老区经历了漫长的“铁腕+重典”的环保攻坚战。与以往相比,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生态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调查显示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公民生态意识虽不断增强,但仍相对薄弱,生态价值观念没有在全民中确立下来。生态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现阶段临沂革命老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从总体上来说“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近年来,临沂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从“铁腕治污”到出现“沂蒙蓝”,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更多的群众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共识已在更多民众中达成。但由于生态教育滞后,公民接受环保知识的渠道有限,目前,临沂革命老区大多数公民环保意识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众对广泛意义的环境问题关注不够,绝大多数群众只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不知垃圾如何分类的群众仍大有人在。第三,公众在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自身参与意识薄弱,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掌握话语权。(二)资源浪费,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强调,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涸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增长,节约资源、优化结构,将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临沂革命老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飞速增长建立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上,而且此模式至今仍占有很大的市场。当前,临沂革命老区生态环境的状况与长期以来选择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有很大关系,这一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努力转变经济发展的粗放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大环保产业所占的比重,促进一、

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生产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就成为今后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法律法规虽不断完善,但仍相对滞后,且执行监督不力法律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武器与合法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表面上是不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但究其原因,都源于制度建设的不到位、制度执行的不给力。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过去,临沂市对资源的开采与利用未能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各类与环境质量、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有关的标准未能得到制定或修订,导致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些工作往往无法律可依或无制度可循。近年来,临沂革命老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法规、法律虽不断完善,但仍存在滞后和执行监督不力的状况。具体表现为:第一,生态环境立法相对滞后,还不能覆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够,对于严重违法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处罚过轻,无法达到惩戒违法、遏制污染的目的。第三,考核、奖惩制度不突出,尤其是对于行政领导的政绩考核,仍偏重于经济的发展。

三、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生态建设是最长远的民生战略,也是最平均的大众福利,更是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公益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召下,临沂革命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沂老区特色的新路子。从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针对问题和不足,临沂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有以下四点:(一)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公众的生态价值观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这一重要论断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与人民共享。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本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增强公众内心的生态保护观念着手,必须加大对公众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就政府层面而言,要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价值优先”贯彻到政府制度、行为、能力、政策、文化等各个方面,构建生态型政府;从企业层面来讲,要通过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引导企业更新发展经营理念,创新经营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强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公众层面,普及生态道德教育,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倡导适度、绿色、文明、低碳、健康的生态消费方式,努力把生态道德内化于公众的自觉行动。(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于革命老区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区域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因此“铁腕治污倒逼产业升级,注定是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次凤凰涅槃。”[6]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第二,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淘汰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走绿色循环低碳清洁的产业发展道路。第三,建立节能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多次强调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革命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和思路。革命老区应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的科技投入力度,建立节能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子。(三)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生态法律法规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笔者认为就革命老区而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第一,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划好红线,坚持“底线”,守住“生命线”,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重要生态空间,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维护生态安全[4]。第二,大胆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实行第三方治理。革命老区要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间的突出矛盾,就应大胆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采取“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模式来补齐我国目前治理环境污染效果不佳的短板。第三,探索创新顶层设计,把生态效益引入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强调“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7]因此,革命老区在治理层面,应该建立能够有效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机制,把民生和生态保护的指标作为考核重点。第四,加快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构建标本兼治的环境立法体系。从法律执行的角度入手,优化司法环境,强化司法监督,不断完善环境法的执行体系,以推动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四)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精神的引领作用,把老区精神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去。老区精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老区精神的核心是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自我牺牲、勇于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它体现了老区人民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把老区精神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去。既可以充分发挥老区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又可以继续以革命老区精神为指引,积极践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为老区人民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生态文化氛围。[8]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我相信经过革命老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革命老区“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草原牧歌欢唱……”[9]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10]的自然美景在老区熠熠生辉,并万古长存。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3).

[2]徐洋等.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文献资料[Z].临沂,2013-2018.

[3].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R].云南,2015.[4].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R].海南,2013.

[5].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北京,2013.

[6]邢婷.山东省环保厅为临沂“铁腕治污”点赞[N].中国青年报,2015-07-22.

[7].再不能简单地以GDP论英雄[R].北京:全国组织工作会议,2013.

[8].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R].北京,2013.

[9]陈仁厚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0.

老区范文篇9

今年1-3月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老区部门精心指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老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工作和发展大局,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凝聚合力、求真务实,积极推进老区第一季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工作重点

(一)服务好革命“五老”人员

革命“五老”是有功之臣,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们老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一是积极开展节庆日慰问活动。元旦、春节期间,配合省老促会、老区办领导来我县开展慰问革命“五老”活动。同时,认真组织本单位开展对革命“五老”及其遗孀、老党员、低保户、病灾户、五保户的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31.5万元。

二是把革命“五老”人员新的定补标准(每人每月730元)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同时尽可能在医疗补助、生活资助和其他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把党和政府对革命“五老”人员的亲切关怀落到实处,确保革命“五老”人员安度晚年。

(二)积极做好老区宣传工作

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认真抓好老区宣传工作,打好老区“红色品牌”。

一是以简报作为宣传阵地,大力宣传老区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宣传老区的历史贡献,宣传老区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的成就。1-3月份,我办共出简报2期,其中1期被省老区办杂志《老区》采用。

二是为纪念闽东苏区成立80周年,我办与县老促会、县楹联学会共同举办赞颂我县老区革命烈士、革命事迹对联征集活动,共征集对联578幅。经整理汇编,其书稿已基本完成。

(三)积极下乡解民忧办实事

为解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永远在路上,继续发扬密切联系老区群众的优良传统,我办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把走访联系群众作为常态化工作。截至目前,共走访群众170多名,联络挂点老区村3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个。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自身建设,服务老区。

为更好的服务老区建设,面对新时期老区的新特点新要求,我办十分重视自身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机关作风明显改进。

二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与干部作风建设、业务工作考核相结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扎实推进工作成效。

(二)注重协调推动,形成合力

加强老区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沟通,适时召开老区工作会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研究和动员部署,更好地推动我县老区扶建工作。

一是制定促进老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倾斜支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老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扶贫开发重点村和挂钩驻点村作为“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示范点和工作抓手,促进老区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二是密切与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联系,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时间优势、经验优势和智力优势,带动其他社会力量关心支持老区,凝聚各方合力,促进老区更好更快发展。

(三)落实法规政策,发挥效应

近年来,中央与我省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老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县)层面对老区扶建和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认真对接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有效地开展老区扶建工作,对促进我县老区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是认真落实运用好《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老区工作实际,深刻理解《条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把宣传贯彻《条例》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熟悉《条例》,使促进老区发展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精神,加快我县老区建设步伐。

三、问题与困难

1-3月份,我办虽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老区群众增收路子不够宽,增收项目不明显,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仍占一定比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县直各部门大力支持。

第二篇:老区扶建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总结

2014年在省老区办、财政厅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下,县老区村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项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老区群众的通行条件,提高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为我县老区的全面、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将我县2014年老区扶建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闽东重点老区县之一,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老区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2014年我县共有105个老区村建设项目要求省级老区扶建资金补助,我办根据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经充分研究、协商,对其中14个村(社区)14个项目予以补助,涉及道路硬化、路灯架设、饮用水工程等。

二、实施情况

资金投入情况:2014年14个老区村共投入建设项目资金920万元,其中省级老区扶建资金32万元。省级老区扶建资金的使用情况:(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万元。其中,道路硬化10个村(社区)24万元;饮水工程建设2个村4万元;路灯架设1个村2万元。(二)革命遗址维修方面,乡上村村建立苏维埃政府纪念碑、亭2万元。

工程进展情况:截止目前,老区村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

1、道路硬化项目:10个项目已全面完成,约21公里。

2、饮水工程项目:乡南厅自然村饮用水工程和镇村自来水改造工程项目已完成,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3、路灯架设项目:乡路口村已完成3个自然村的路灯架设,年前已投入使用。

4、革命遗址项目:村建立苏维埃政府纪念碑、亭,已于去年11月份竣工。

资金管理情况:我办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规范老区扶贫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用好用活有限老区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扶建资金下拨后,我办通过县政府政务公开栏,公示项目资金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是无论是省、市“戴帽”资金,还是专户财政下拨资金,由县老区办和县财政局联合下文将扶持资金直接下拨受扶单位,确保有限的资金使用在项目建设上,县财政部能及时足额兑现,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

三是每个项目完工后都要求县、乡(镇)、村联合组织验收,按质量要求拨付项目款。确保了扶建资金落到实处,做到当年的项目当年完成,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

三、主要做法

我办始终坚持重点投放,严格筛选把关扶建项目,把重点放在解决老区村“五通”及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上。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老区发展大计。为了用好用活老区扶建资金,我们在确定扶建项目前必须得到充分的论证,并健全基础设施项目库。老区基点村缺什么,建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抓好老区村扶持项目的上报。每年初,我们就下文要求各乡镇老区工作站做好本年度老区村扶持项目的上报,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区村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筛选,与县财政局联合上报省、市老区办、财政部门。

三是做好后期管理工作。老区建设项目最终目的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项目建成后,一定要重视后期管理,要常管护,勤过问,强化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区扶建资金的效益。

四、基本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是老区村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对改善老区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老区村道路建设、饮水工程建设改造,有效改善了老区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今后老区村发展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问题建议

经过认真总结,我们认为资金能够按项目计划来执行,建设项目也能落实到位,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县老区乡村面广点多、工作量大,老区扶贫建设资金太少,平均才2万多,与实际需求差距太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针对目前老区扶贫建设资金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老区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尽量减少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压力。

第三篇:老区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霞群组办《关于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的通知》精神,我办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做好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内容

我办以“三严三实”为标尺,对照思想认识、整改落实、制度机制、党纪政纪4个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回头看”。

(一)看对整改落实工作认识是否到位,有没有松劲思想。重点是对加强教育实践活动后续工作领导、制订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措施及清单、完善制度建设计划等方面情况进行“回头看”,特别是看整改责任分工、时限要求是否明确。

(二)看整改工作任务是否落实,有没有整改到位。重点是对解决“四风”突出问题、解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等方面情况进行“回头看”,切实做到“查死角、堵漏洞、建机制”。

(三)看制度机制是否建立,是不是落地生根。重点是对从严管理干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规定的制定情况进行“回头看”,特别是检查是否存在制度缺位、滥建制度等问题。

(四)看政风党纪是否严格,是不是执纪到位。重点是对我办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情况以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情况进行“回头看”,防止专项整治空对空、制度建设落不到实处。

二、检查结果

我办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老区工作,以切实改进作风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通过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

(一)思想认识方面。我办领导干部始终认为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改进作风、提振精神、齐心协力、强化担当,切实把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与做好当前老区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过硬的作风全力以赴抓工作,积极推进我县老区工作更上一台阶。

(二)遵守纪律方面。我办领导干部在思想、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同时,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党风廉政集中教育、学习,强化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和廉洁从政。

(三)整改落实情况。我办领导干部个人对照检查、收集的“四风”突出问题,经梳理共27条,其中,主任10条,副主任9条,副主任科员8条。每月根据整改落实情况,如实汇总并及时上报整改月进度表和整改落实“两帐两表”,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四)服务群众方面。组织开展对革命“五老”及其遗孀的元旦、春节慰问活动。投入1万元为长春大京“五老”修缮房屋,改善老人居住环境。全年发放便民服务卡400多张,开展义诊活动3次。申报科技示范项目2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期,落实扶建资金32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为老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五)制度建设方面。截止目前,已完成4项新制度建设,2项制度已经开始着手新建,其余1条制度将在陆续进行修改、实施。在做好制度梳理、修改的同时,我办也将持续进行制度完善工作,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确保制度能适应老区工作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长效。

三、主要做法

在开展“回头看”工作中,我办坚持加强领导,通过认真开展自查、跟踪督查等工作,确保整改方案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整改承诺一条一条得到兑现。

(一)领导部署。本着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和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本职理念。我办主要领导,从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出发,要求干部要自觉落实“一岗双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廉政建设与老区工作统筹安排,要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回顾,查漏补缺、巩固加强。

(二)开展自查。我办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的工作要求,对照整改落实方案,逐项自查整改落实内容、时限、目标、措施是否得到落实。根据自查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对新发现的特别是“隐形”、“变种”的问题,主动及时纳入整改内容,做好补缺补漏工作。

(三)跟踪督查。结合我办实际情况,整改落实“回头看”工作采取相互跟踪督查,用听、看、查等方式,督促领导干部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抓好整改,务求实效。对整改工作抓得不紧、整改措施落实不力、整改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进行约谈提醒。

(四)后勤保障。我办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人员将整改进度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整理、汇总、归档、上报等工作,严格落实挂销号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供领导干部认真研究改进措施,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五)持续改进。在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和承诺整改的重要事项切实抓好落实整改的基础上,我办领导干部对各自的整改清单再次进行全面梳理。对一些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目前虽然已整改到位,但还须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予以坚持,防止问题反弹。

四、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办的“四风”问题的整改是严肃认真的,也是比较扎实的,既锤炼了党员干部队伍,又推动了老区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我办制度建设步伐还比较缓慢,跟不上管理工作的需求;活动开展的还不平衡,虽然有结合工作实际特色,但亮点不多。

五、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把整改落实与服务老区群众,特别是服务好革命“五老”结合起来,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敬始如终,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永远在路上。

第四篇:老区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老区部门精心指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老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县工作和发展大局,利用省、市加大对老区扶持力度的有利契机,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凝聚合力、求真务实,认真做好老区各项工作。

一、工作重点

(一)做好革命“五老”管理与服务工作

革命“五老”是有功之臣,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们老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一是积极开展节庆日慰问活动。元旦、春节期间,我办组织开展对革命“五老”及其遗孀、老党员、低保户、病灾户、五保户的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13.96万元。同时尽可能的在平时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确保革命“五老”人员安度晚年。

二是提高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定补标准。今年我县健在并享受生活定补的革命“五老”248人,每人每月定补标准提高到650元,革命“五老”遗孀53人,每人每月提高到310元。均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三是继续贯彻落实革命“五老”医疗补助政策。革命“五老”医疗补助600元/人年,住院医疗费由新农合报销后剩下未报余额由我办按80%比例予以报销(最高不超过5000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是改进“五老”工作。目前“五老”人员和“五老”遗孀大多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有的孑然一身。生活补助、医疗报销等往往委托他人办理。今年,针对这一现状,我办给每位老人送上一张便民服务卡,卡上印有办公室及工作人员联系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实行全方面服务。同时,投入1万元为长春大京“五老”修缮房屋,改善老人居住环境。

五是积极开展义诊活动。今年,我办与县医院专家多次深入老区乡镇开展巡回义诊活动,共为1020多名老区群众减免医疗费用3.2万多元。使老区群众“看病难”状况得到基本改善。

六是革命“五老”后代享受升、助学优惠政策。继续配合教育部门贯彻落实革命“五老”后代就学优待政策,“五老”直系后代中考均享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二)做好革命遗址维护工作,弘扬革命传统

进一步做好我县老区革命遗址的保护、维修工作,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认真抓好老区宣传工作,打好老区“红色品牌”。

一是认真做好革命遗址保护、维修。积极为乡村“中共支部”旧址维修项目筹措资金13万元。同时,针对上村设立下西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的建议,我办深入实地调研,积极协调,已争取上级扶建资金2万元。

同时,为实施的乡村“暴动”旧址和水门乡村“闽东红军独立师第四团”成立旧址维修项目上报省民政厅。待维修后列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致力于宣传老区精神,弘扬革命传统。

二是加大老区宣传力度。积极编写老区宣传材料,宣传老区建设动态、老区困难和问题,形成人人宣传老区、重视老区、建设老区的良好氛围。积极配合县电视台拍摄老区宣传纪录片。同时,为纪念闽东苏区成立80周年,我办与县老促会、县楹联学会共同举办赞颂我县老区革命烈士、革命事迹对联征集活动,目前此项活动正在进行中。

(三)努力促进老区跨越发展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与生态环境、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努力促进老区跨越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老区扶建项目。全年落实扶建项目14个扶建资金32万元。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向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其中,村道硬化10个;饮水工程建设2个;路灯架设1个;纪念碑建设1个。同时上报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项目2个,积极为南塘、长岩争取资金20万元。

二是认真落实科技示范项目。重点抓好乡吴洋村晚熟葡萄高产园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同时我办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到各老区村进行调研核实,确立乡洋中村水蜜桃种植项目和溪南镇付竹村台湾香水莲花项目作为明年科技示范项目予以申报。

三是积极配合乡发展红色旅游。充实完善中共闽东特委霞鼎办事处等陈列室的史迹资料,充分挖掘乡、村老区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今年6月份,我办与老促会共同参与老区基点村纪念文物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

四是开展老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今年,针对福安穆阳水蜜桃特甜香醇、价格高、销售时间长等特点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开展了水蜜桃栽培技术培训1期,共60多人参训。通过专业培训使我县老区群众掌握水蜜桃栽培技术,早日脱贫致富。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老区服务水平

为更好的服务老区建设,面对新时期老区的新特点新要求,我办十分重视自身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机关作风明显改进。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摆和整改“四风”突出问题,把“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大走访活动与干部作风建设、业务工作考核相结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扎实推进工作成效。

三是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全面梳理,重新修订1项制度,新增6项制度。其中包括学习制度、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勤俭节约制度、改进文风会风的实施意见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特别是执行好财经纪律,做到不擅自改变规划和年度计划、范围和投向,及时上报拨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注重沟通协调协作,凝聚老区建设合力

我办积极协调县有关部门按照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的要求,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切实把老区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加强老区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沟通,适时召开老区乡镇工作会议,针对当前老区新政策、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研究和动员部署,更好地推动我县老区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协调推动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把促进老区发展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及时制定促进老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倾斜支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老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扶贫开发重点村和挂钩驻点村作为“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示范点和工作抓手,促进老区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三是密切与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联系,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时间优势、经验优势和智力优势,带动其他社会力量关心支持老区,凝聚各方合力,促进老区更好更快发展。全年同老促会共同参与老区调研两期。

(三)认真落实法规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中央与我省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老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县)层面对老区扶建和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认真对接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有效地开展老区扶建工作,对促进我县老区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是认真落实运用好《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老区工作实际,深刻理解《条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把宣传贯彻《条例》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熟悉《条例》,使促进老区发展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主动对接国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霞委[2012]53号)文精神,加快我县老区建设步伐。

我办按照以上政策,重点改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坚持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协调推进,使科技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我县老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三是认清形势、把握机会、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我县申报原闽东苏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优惠政策的衔接工作,争取更大的政策扶持,为我县老区实现跨越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严格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扶贫建设资金的投入,使我县老区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实施。改善了老区群众的通行条件,提高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为我县老区的全面、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认真负责地对老区扶建项目进行精心筛选和科学论证。我办始终坚持重点投放,严格筛选把关扶建项目,把重点放在解决老区基点村“五通”及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上。

二是严格落实老区扶建资金,认真执行财政厅关于老区扶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投入做到相对集中,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资金监督反馈机制,项目上报和下达的扶建资金均在县政府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和实施网上监督,扶建资金均以报帐制的形式下达到各项目单位。

三是专项资金下达后,及时跟踪项目实施情况,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加强监督,及时反馈,保证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问题与困难

今年,我办虽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革命“五老”定补标准偏低。二是老区群众增收路子不够宽,增收项目不明显,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仍占一定比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县直各部门大力支持。三是老区扶建项目资金不足,难以满足老区人民的需求,特别是资金的申报与资金到位的时间周期长,致使项目工程建设滞后。四是老区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还处于政府推动为主的状态。

第五篇:老区四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按照县委活动办的统一部署,我办认真开展了“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目前,已初步取得一些成效。现将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进行整改

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我办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紧扣文山会海、学风不正、脱离群众、铺张浪费、“三公”经费等9个方面突出问题,反复研究,制定了《老区办“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老区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建设计划》,明确了整改落实责任人和建章立制的工作任务、目标和时限。通过全面梳理,初步确定修订1项制度,增加6项新制度,形成长效机制,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明确重点,扎实开展专项整治

我办认真对“四风”存在的9项突出问题,逐项研究,逐项整改,确保每个整治项目有人抓、有部署、有进度、有督促、有落实。

一是整治文山会海、长话大话问题。1、整合规范了以老区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和简报,从严控制发文的数量、篇幅和规格,实行文件、文号总量控制,做到少发文、发短文,能以“白头”或函头印发的不以正式文件印发。今年以来,发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了大幅度减少。2、严格控制会议的数量、会期和参会人员规模,节省了会费支出。没有发生以培训名义召开会议的现象。同时,严格控制领导讲话时间,拒绝长篇大论、大话空话,提倡讲真话、讲实话,不仅节约了会议时间,也提高了会议质量。

二是整治学风不正,学用脱节问题。1、严格学习制度,坚持每月安排1到2次集体学习,个人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每季度开展1-2次的交流讨论。2、为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已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等。3、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经常性的浏览省、市老区办的网站,加强老区政策研究学习,促进老区工作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办理论学习已进入常态化,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取得基本成效。

三是整治脱离群众,不接地气问题。1、走访慰问轻车从简,一般不事先通知。按照我办确立的领导干部每月安排下乡不少于3次,每次与群众谈心不少于10人的目标要求,开展下乡调研活动。2、认真做好革命“五老”人员来信来访接待,凡是老区办能办到的都优先办理。3、认真实施2014年老区指标扶建项目,其中:用于革命基点村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补助项目41个,经费39.5万元。4、我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在后续整改阶段新建和实施,使之成为我办开展群众工作的硬约束、硬标准。

四是整治关心干部、职工不够问题。1、主要领导切实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了解他们工作、家庭及学习方面情况,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2、干部职工之间经常性地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彼此间的谈心,既交流工作、生活,也交流思想,不仅加深了了解,消除了误解,也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团结。截止日前共开展了8期。3、节日期间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端午、中秋微博寄语活动,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节日氛围。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目前,我办全体干部职工,从服务老区工作大局出发,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氛围越来越浓。

五是整治工作不力,不求实效问题。1、加强督促检查,对部署的各项工作,坚持事中、事后开展督促检查各一次。坚决纠正工作应付上级检查,搞短时突击、表面过关的行为。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以致影响工作进度的领导干部给予警告批评。2、切实整治“庸懒散”、办事效率低下问题,坚决杜绝上班时间上网炒股、玩游戏、观看娱乐节目等行为,严肃处理无故旷工、迟到早退、擅离职守、群众办事找不着人等问题。目前,我办“庸懒散”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得到增强,干事创业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六是整治工作较封闭,一言堂问题。1、认真总结借鉴其它县市的老区工作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县实际,创新思维,加快推动我县老区各项事业发展。2、坚持民主集中制,做重大决策时,充分征求意见,发挥干部群众的智慧,搜集新思维、新思想,找到新方法、新方式,避免一言堂现象。3、积极组织开展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学习,使大家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了2期。通过整治,我办‘一言堂’,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坚持‘群言堂’,群策群力,科学决策得到进一步发扬。

七是整治精神懈怠,不思进取问题。1、重点抓好廉政思想建设,组织学习了《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和有关领导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讲话,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电影《杨善洲》、《焦裕禄》等,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使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2、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反面典型人物警示教材,树立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的观念,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通过加强学习,我办艰苦奋斗的氛围更加浓郁,党员干部们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不断提振,形成了更加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创成绩的良好局面。

八是整治不重节约,铺张浪费问题。1、大力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贯彻落实办法”规定,主要领导带头履行节约,节省开支,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同时,明令禁止工作人员在下基层调研过程中接受土特产、礼品和礼金。节日期间没有发生用公款送节礼的问题。2、在安排公务接待上,严格按公务接待相关规定和要求,不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不安排无公函的公务活动,禁止私客公待。3、提倡纸张二次利用,积极宣传推广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等良好习惯。过去用水用电铺张浪费的现象得到有效制止。

九是整治“三公”经费开支问题。1、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等办公性行政经费开支,加强监督,实行公务开支定期公开。2、严格执行《车辆管理规定》,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车辆的统一调度使用,坚持有利工作,集中安排,注重节约,确保安全的原则,严禁任何人公车私用。严格审查车辆各项费用开支,狠刹“车轮上的浪费”。2013年1-12月份我办“三公”经费开支12.14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运行经费6.66万元,公务接待费5.48万元。2014年1-6月份“三公”经费开支3.16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运行费2.06万元,公务接待费1.1万元。

老区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老区;高职教育;服务;人才

加快革命老区发展,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1]。我国革命老区分布广泛,大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地理位置举足轻重,是城市群、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和生态屏障。有些乡村地区位置偏远,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当前,虽然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新成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问题仍然存在,加快发展的压力大,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

1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高职教育激发老区乡村活力

随着乡村产业建设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人才缺口也不断扩大。高职教育为老区乡村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振兴发展所需人才,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以校企融合的方式办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在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党建引领等方面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作用,为老区乡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农业、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爱乡村的人才队伍。不仅培养和提供大批技术人才及劳动大军,还在精准帮扶、科技带动、资源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动能示范和持续服务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2高职教育促进实现老区乡村现代化

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老区乡村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把新兴技术应用于老区乡村的教育、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城乡均衡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老区乡村治理、乡风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经营等发展环节[2],形成老区乡村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3高职教育促进老区乡村产业升级

发展老区乡村产业是实现农业高质发展的需要。从近5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明显,毕业生在该领域的就业比例从2016届的1.5%上升到了2020届的2.3%[3]。高职教育为老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为多种新业态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链全面发展,将吸引更多人才和其他要素回流,不断为乡村发展提速增值。产业升级的同时,改善公共服务和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1.4高职教育有助于实现老区乡村文化传承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乡村文化振兴是提升村民精神生活质量,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增强凝聚力,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可以深入挖掘老区革命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4],并融入到课堂教学情景中,增强学生对老区乡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老区革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绿色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普及先进文化,实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2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与老区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

学校对服务老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既懂农业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与乡村发展需要相差甚远。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学校有些培养规划和培养内容已经跟不上发展需求,有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和乡村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对接。涉农专业建设滞后,生源不足,社会认同度低。

2.2政策执行浮于表面

高职教育在服务老区乡村振兴时,缺乏清晰的指引和有效的驱动,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缺少明确的理解和定位,无法准确实施有效的角色行为。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才与乡村振兴有关,处在观望状态,或处于表面、被动参与层面。学校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融入教学科研,没有把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聚焦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5]。2.3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的职能发挥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成效非常重要。在激励教师投身老区乡村振兴服务的机制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服务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深。教师同时承担多项任务,任务繁重,盲目进行服务工作,会导致服务缺乏规划性、系统性、科学性,服务形式单一。

2.4培训和服务成效不明显

学校、政府、企业和乡村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配套激励机制,社会资源融入不足,学校服务乡村的积极性不高,对口帮扶方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平台较少,沟通交流时间较短,沟通流于表面形式。当前针对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投入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标准,脱离实际,同时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因此服务成效不太明显,有些服务项目并没有产生经济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3.1以教育推动老区人才振兴

1)对接乡村人才需求,构建精准化人才培养体系。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各个院系培养软件技术、建筑技术、环境设计、电子商务、财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医护等方面的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社会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比如财经商贸学院加快培养电商物流人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电商物流生态圈的建设,发展电商物流产业集群。文化与旅游学院可以发挥园林景观、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输送旅游服务、环境设计等人才。以红色旅游为基点,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对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服务,推动创建特色小镇和生态乡村。教育与艺术学院和医学护理学院加强对乡村幼师和乡村医护人员的有效补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6]。2)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特色专业(群)。首先,学校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开设符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课程或实训项目,开发乡村特色教材,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农业生产教育资源的特色平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加强机电一体化(智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电子商务(现代商贸)两个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为核心打造教学团队及专业品牌,形成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体系。财经商贸学院可以设立乡村电商特色课程,助力闽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开设乡村会计选修课,服务乡村经济。其次,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在专业教学中进一步疏通渠道、搭建平台,解决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脱节等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最后,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7],提升本土农民、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的技能水平。由于乡村人才培训的需求量大,可以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媒介等技术形式,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模块教学,使职业教育服务走向数字化、信息化与专业化。3)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的质量。首先,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组建由政府部门人员、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学校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库,打造一支乡村培育师资队伍。同时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技能培训、企业顶岗实习、专业项目研究等途径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技能。其次,学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质培优,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性。加强项目的实践性、科技性和创新性,才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学校应通过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和搭建平台。整合多渠道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资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和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8]。

3.2以技术推动老区乡村产业振兴

1)产教融合助力科技创新。首先,学校可以设立老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打造老区乡村振兴技术培训基地,协同地方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政府、高校、农科院、企业、乡村”联合育人合作平台,共同参与相关课程的建设与设置工作,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交流活动,以实现学校与乡村产业、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博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闽西乡村振兴博恩研究院”,培训更多的优秀经销商、商、农业种植大户等,实现品牌强农。其次,学校要积极与农业企业或机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培养复合型数字应用人才,搭建数字经济领域的实训实习和创业创新基地,引入平台生态企业实习项目,服务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再次,学校可以建立乡村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乡村基地园区,把创业、创新、创造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9]。学校和有关企业协会共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和服务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最后,利用专业师资、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加强农副产品加工、种植、旅游、电商等方面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出有实用价值、产出效益的新技术,打破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的制约。2)激活帮扶意识,推广新技术。搭建“乡村对口帮扶项目”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下乡帮扶过程中了解农业产业文化,并从中获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10]。各学院培育科技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举办“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为乡村提供各种专业技术技能服务。城乡建筑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仪器设备对乡村的建筑进行认真测量,通过CAD绘制平面图、立面图,为后期软件建模、实体建模做好准备。财经商贸学院组织老师到乡下向农户介绍电商知识、新媒体技术运营知识,指导农民使用电子设备、微信等制作农产品宣传短视频,发展“直播+短视频”农产品营销模式。医学护理学院的师生到乡村宣传健康知识并进行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生态环境学院的师生下乡进行环境检测和食品加工等技术宣传,加强乡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转型。

3.3以文化传播推动老区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