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17:06

劳力转移

劳力转移范文篇1

一、现状

在外务工的16.6万农村富余劳力,常年务工的11.7万人,占农村劳力的34.4%。从务工人员结构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17~40岁之间,其中25岁以下的41.96%,25~40岁的42.76%。10.5%的具有职校学历,79%的是初、高中毕业生;从分布的区域看,本区安置27.78%,其中街镇就地转移22.03%。向区外省内输出44.25%,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市为主的周边城镇。向省外输出27.78%,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等地区。向境外输出也有突破,目前已有2例;从从事的行业看,主要从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建材、工业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餐饮、商贸运输等,其中建筑建材业25.3%,工业机械业16.3%,食品餐饮业16.1%,纺织服装业14.2%,商贸运输业7.6%。

二、特点

动态分析##农村富余劳力转移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由低收型向高收型转变。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免费食宿的条件下,区内月薪400元、市内月薪600元、市外月薪800元的岗位,外出劳工人员托人找,抢着干。如今,即便是在电视台用工信息,也很少有人问津。从劳力输出和统计部门了解到,去年,常年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纯收9089.73元,占此类农户户平总收入的64.87%,比3年前提高了1/3。据此测算,打工这个无资金投入、无环境污染的产业,为##年创收10多亿元,相当于2004年全区财政收入的2倍。打工增收,成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人多地少的先天不足,驱使劳务输出,打工经济的比较效益,吸引农民打工。资料显示,一年有半年以上在外务工的占70.5%,比5年前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三)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组织加大先培训、后输出,再培训、再输出力度,技能型劳务输出比例大幅提高,当年比历年提高了20%左右,去年比历年提高22.5%。据统计,5.6万建筑业农民工,常年务工约2.96万人,已经取得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的8390人,占28.3%。经调查,区技校1998年以来培训输出的6380人,已成为高级技师或技术能手的,就有1560人,占输出人数的24.5%。在他们看来,自觉钻专业,考职称,拿学历是“必修课”,主动争技术岗,干技术活,吃技术饭是新时尚。

(四)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精明、文明、开明的##“打工仔”、“打工妹”,用自己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努力实现由“蓝领”向“白领”过渡、由“士兵”向“将军”转变,涌现出一大批车间主任、项目经理、公司老总。据走访调查,目前在汉施工建筑企业,农民工出身的企业经理或项目经理占九成。9106名区技校毕业生中,已诞生了180位经理、老板。北京凯艺玩具公司从班组长,到车间主任,全部是##籍员工,其中19人入党,9人就地成家立业。昔日,孤身一人外出打工,如今携妻带子回家探亲,有的还开回了小车。

(五)由自发型向自觉型转变。《外来妹》时期,迫于生计,外出当“打工仔”、“打工妹”,打工者自卑的心里,时常流露难言的苦涩,谦称“在外讨饭”。近些年来,壮大的队伍、丰厚的收入、开阔的眼界,铸就了打工这个新兴职业。如今,问他们在干什么,“在打工!”脱口而出,理直气壮,有的甚至自豪地戏侃:全国人在打工。打工,成为上班、创业的代名词,“淘金”,是外出打工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由过去被动接受岗位挑选,渐渐主动挑选岗位。只要机会合适,都争先恐后,自觉投入其中。

(六)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前些年,亲戚带朋友、熟人带老乡,自然输出十分普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富余劳力输出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输出格局逐渐明朗。区劳动力市场、仓埠民间服装学校、民办“震宜”职介所,每年成功推介4000多人就业。仅去年,区委、区政府实施“阳光工程”、“扶贫计划”、“春风行动”,依托技校、商校、企校、农广校、二职高等培训基地,定点培训,定向输出3960人,占当年新增输出人员的32.9%。全区有序输出率达到6.8%,是上年的1.8倍。

(七)由个体型向整体型转变。个人外出,带动举家外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父母外出务工,携带子女全家外迁。据区农经部门调查,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以来,全区5600多户外迁,迁出2.4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2%,腾出承包耕地3.57万亩,占全区承包耕地的4.9%。另一种是经培训输出的农家子弟,大都跳出了“农门”。如:徐古镇成兴寨村成学3兄妹、李集街张店社区曾荷霞二姐弟等,从区技校毕业生,被“三星”等外企录用,人均年薪万元以上。输出一人,盘活一家,影响一片的农村劳力转移链,正在带动子女在外就业安家,父母随之料理家务的连锁效应。

三、作法

为了实现劳务输得出,企业用得好,员工站得稳,收入上得来,##采取的措施是:

(一)用活政策鼓励输出。一是用活培训政策鼓励输出。抓住市、区实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等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实行街镇组织、部门审核、财政拨款、学校培训、农民受益的运作流程,将培训补助定到人、补到校,吸引农民参加培训,支持学校组织培训,鼓励多培训、多输出。去年培训输出3960人,兑现培训补贴62万元,其中补贴培训40万元,免费培训22万元,完成示范培训目标任务的198%。二是用活“延包”政策鼓励输出。无论是在当初开展“延包”,还是当前完善“延包”,始终保留外出务工人员对原承包耕地的正常经营权、合法处决权,鼓励放心外出务工。三是用活教育政策鼓励输出。留守子女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尤其是假期教育问题,令留守外出务工父母牵肠挂肚。团区委等部门,以贯彻《未成年人道德思想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既立足本职工作,又放大职能效应,首创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暑期学校、开设假期流动课堂,组织专业人员免费培训留守子女,讲授做人、安全、文明、卫生、法制等知识,及时补上父母应承担的家庭教育课,着重培养留守子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让在外务工人员安心务工。

(二)订单培训外向输出。抓输出,先抓培训,抓培训,先抓订单,##“反弹琵琶”抓输出。以区技校为代表,##劳务培训机构围绕实现劳务输出“长”、“高”、“稳”,坚持以劳务市场为参照系,以培训订单为风向标,捕捉用工信息,狠抓订单培训,在组织劳务输出实践中,探索出以“三定”为核心的##模式:培训前定订单。利用亲情、乡情和友情等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发函询问、上门拜访,推介##技工,寻找合作伙伴,签订培训订单。目前已与112家大公司、名企业签定订单,与其联烟,建立紧密型诚信供求关系。其中在华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30多家,如日本“富士”、韩国“三星”、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等,;培训中定标准。结合“三特”实际,培养“三新”人才,输出“四会”员工。即:结合员工的必备特长、企业的个性特点和文化特色,推行“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操作+专业特长”教学模式,必修“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操作”,主攻专业技能,开展模块式教学,使受训人员全面了解和基本熟悉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发展的技术能人、熟练员工,达到“零适应期”上岗的培训标准。此培训标准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和支持。日本富士施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全国仅确定2个指定培训点,##区技校就占其一,并在此设立奖学金,已出资10多万元,奖励265名出色受训人员;培训后定去向。将输出的主渠道定位于沿海地区、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具体组织输出时,严把出口关,基本做到“六不送”:规模不大的企业不送,后劲不足的企业不送,执行《劳动法》不好的企业不送,拖欠工资的企业不送,科技含量低的企业不送,脏、险、苦、害的企业不送。“三定”模式的推行,使##区技校创造了培训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2个100%的奇迹,全区劳务输出逐步跳出“外出—返乡—再外出—再返乡”的怪圈,正在步入“订单—培训—输出”的轨道。

(三)多方联动就地输出。对于愿意离土,但难以离乡的农村富余劳力,立足于“短”、“平”、“快”,着力于整体联动,“就汤下面”,就地转移。一是供需互动。着力推动“做大产业吸纳劳力、输出劳力做大产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根据资源特点,建农业产业园,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兴纺织服装、钢铁机械等板块,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发挥劳力优势,组织富余劳力充实蘑菇生产、蘑菇加工、服装加工、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和延伸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徐古蘑菇产业规模2002年120万平方米,转移劳力几百人,现在生产规模达422万平方米,生产规模扩大3.5倍,带动发展120个采料专业户,54个经销专业户、120个运菇大户,年吸纳周边地区剩余劳力12000人次进棚打工。二是培训促动。建立多层次、适用型、较灵活的培训网络,拓宽培训领域。鼓励各具特色的培训学校发挥各自的特长,实施培训就地转移。支持区二职高搞活办学方式,着重培训种养大户,致富能人;支持农广校培训重心下移,重点现场培训中年农村富余劳力,实现就近转移,打工创收;支持商校承接培训项目,着重培训农村困难户子女,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支持区企校、仓埠缝校、汪集驾校重点培训熟练工人、技术能手,帮助务工农民适应打工岗位,促进培训与转移对接,供求与需求对路,劳力与岗位对口。三是中介推动。充分发挥区劳动力市场的职介主渠道作用,同时,鼓励社会创办职介机构,参与职业推介服务,搞活推介机制,凝聚推介合力。区劳务机构定期深入新开工项目,走访新投产企业,摸清用工需求,掌握用工动态,收集用工信息。1994年以来,在区内推介安置1.8万人次。民办职介组织##“震宜”职介所先推介,后收费;不成功,再推介,不收费;不成功,不收费,年推介农村富余劳力400余人,成功实现就地转移。

(四)跟踪协调服务输出。一是资助转移。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计划、境外就业输出过程中,以困难农民工为重点,采取补贴、免费、担保等办法,及时帮助解除困难,排除障碍,助其成功输出,甚至圆海外就业梦。2001年,区技校担保,外方出资,成功输送2名毕业生赴美国艾福尔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就业。二是“返修回炉”。突出输出落岗人员,组织再培训再提高,“充电加油”。全区近4年有900余进城务工人员经过“返修回炉”,执业能力得到提高。区技校近6年免费“回炉”360多人,实现了再推介、再安置。三是情结纽带。子女出门,父母担忧,打工在外,挂念家人。受区委、区政府委派,区劳务输出部门、培训输出机构,往返于内外两地,穿梭于劳资双方,牵起打工人员与其家人之间的亲情交流之线,搭起员工与老板之间的感情沟通之桥。深入细致的延续工作,浇灌出情感交融的劳资关系,令家人放心,“打工”安心,老板舒心。北京凯艺玩具公司是##长期劳务合作伙伴之一,因区劳务输出部门提供周全、细致的服务,加上员工的出色表现,近10多年,年年吸纳##民工,曾一次性吸纳300多人,现对##籍员工情有独钟,结下难解之缘。今年初,公司老总亲自来##,拿出近7万元,盛情宴请新老员工家属,感谢老员工,吸纳新员工。

(五)营造声势诱导输出。一是举办大型招聘洽谈会,定期组织供需见面。借“春风行动”契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组织用工、务工双方面对面,相互交流,双向选择,促其“心连心”,“手牵手”。今年已组织2场。在3月旧街开展的武汉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洽谈会上,集中45家招聘单位,组织12371个就业岗位,291条招聘信息,发放15580份宣传资料,当天5366名求职人员进场登记,当场录用378人,还有1634人与用工单位达成用工意向。二是制作电视专题片,深入宣传成功经验。几年来,劳务输出部门、新闻媒体单位携手,先后上十次拍摄制作系列电视专题片,全方位聚焦成功打工者融入当地,成家立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充分展示成功打工者的风采,极力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发广大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的热情。三是开辟固定电视宣传栏,及时用工信息。区劳务输出机构每年投资几万元,与区电视台建立“空中劳务市场”,平均每3—4天分布一期用工信息,年均100余期,引导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

劳力转移范文篇2

一、基本做法

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促”:(一)拓宽市场促转移。按照“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各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我镇开辟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用工信息。*、*、*、*、*、*等地,已成为我镇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去年麻丘镇与*外冈镇结为友好镇,搭起了机关干部“走出去”跟班学习、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已签订了近200多人的劳务输出合同。目前,我镇已向外冈镇输出劳力120多人。

(二)跟踪服务促转移。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劳务输出发展问题的途径。把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我镇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市设立了政府驻*办事处,成立了驻*办事处党支部。先后在*、*设立了跟踪学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麻丘镇法律服务所主动义务担任外出人员的法律顾问,跨省越市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日报》、《*青年报》、《*日报》、《*日报》、《*晚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

(三)宣传引导促转移。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输出人员讲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车,对劳务输出进行连续三个月的宣传报道。对事业有成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过去的“打工仔”,如今的“小老板”的事例,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了舆论氛围,在全镇形成了一股劳务输出热潮。

(四)强化培训促转移。我们全镇16个村都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苦于就业技能不强,打工难以如愿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入6多万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以市场需求指导培训,按岗位要求强化培训。强化对输出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每一名输出人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着重强化热门技术和两门以上技术培训,力争使每名输出人员都成为复合型劳动者。今年,仅培训餐饮和缝纫就达到480多人。

(五)经济发展促转移。招商引资、市场建设、民营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仅*顺心食品公司、瑶湖大酒店、麻丘高级中学、麻丘建筑公司等企业就从附近村吸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同时,还注重积极培植劳务新兴产业,鼓励他们通过亲带亲、友帮友、传授技能、提供路子等形式,推动农民带着技能闯天下。广安村有10多个村民在*、*开办各种公司,他们以企带工,带动全村1500多人在*、*做工。现在,*有麻丘一条街,*的东风乡将台洼村几乎成为“麻丘村”。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成立了有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有一名村干部为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考核。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镇党委、政府加强了督查工作,并定时公布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服务,稳定人员。为了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计生部门对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组各村织人员前往开展妇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对较为分散的务工人员采取参加务工地有权部门组织的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的办法,减轻她们的负担;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进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减免有关收费,对继续耕种的,可组织人员提供全程服务,使外出务工人员较好地摆脱土地的束缚;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交流,沟通信息,增进感情。

三、几点体会

我镇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作了一些具体事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深刻的体会。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是:举政府旗,借协会力,打技能牌,谋农民利。

(一)举政府旗,让农业职能部门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强化农业职能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统筹协调的作用。我镇在总结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计划”,在宏观层次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战略决策和统盘规划,并把市场的理念,品牌的理念,劳务产业的理念、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努力使农业职能部门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借协会力,让行业协会充当市场主体间行为和利益的协调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市场主体来看,有待转移的农民、各类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等;从转移的环节来看,包括用工信息的、农民工的招生。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组织转移、民工就业和维权服务等;从政府的管理职能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劳动、公安、移民、民政、计生等多个部门;从转移的调节手段来看,既有行政手段,又有市场调节。因此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要统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方面面,显然存在许多空白和缺陷。为此,我们在各村发起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其目的就是想让协会充当市场主体间行为和利益的协调角色,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

(三)打技能牌,使职业技能培训班成为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阵地

农民就业的竞争力在于就业技能,将职业技能培训班办成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阵地既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又是使劳务输出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们主要把握好了二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需求的办学方向。我们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统揽,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操作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同时,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新专业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二是坚持灵活多样培训方式。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坚持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努力实现培训人数的最大化,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劳力转移范文篇3

一、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的现状

(一)年龄构成

通过对四个乡镇,60岁以下6890名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有4102名妇女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超过农村富余女劳力的七成。特别是41岁—50岁的,占总数的41%。

(二)文化程度

在被调查的农村中年妇女中,其文化程度人数及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三)再就业技能

相对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由于其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家务劳动承担较多等一系列因素,再就业技能普遍缺乏,因而比农村男性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更加困难。我们调查统计的4102名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中,有一定求职技能的仅788人,不到总数的20%。也就是说,超过4/5的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目前没有就业转移的技能。她们想富、求富、奔富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往往是想富无门,求富无能,奔富无策。

(四)选择就业地区意向

我们调查统计的4102名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中,有1146人选择在本乡镇村,有816人选择在本县区,495人选择在本市,选择外省市的只有155人,可见要做好农村中年妇女的转移工作,首先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帮助她们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

二、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中年妇女劳动力在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着就业层次低、就业稳定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限制了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思想在不少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的依赖思想,不愿接受新事物。农村中年妇女家庭观念厚重,沿袭相夫教子、赡老扶幼的传统,受夫权思想影响及顾及家中老人、小孩教育等现实问题,外出务工顾虑较重。

(二)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层次领域。

农村中年妇女,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弱,不善于利用信息,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她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在转移过程中,职业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竞争优势,只能从事一些脏苦累的简单劳动,造成就业愿望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矛盾。

(三)农村中年妇女家庭负担较重,难以摆脱土地和家庭的束缚。

调查中,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普遍反映负担过重,一方面要照顾好家人和小孩,另一方面又要种好全家的承包责任田,往往忙不过来,想外出打工,但家门难离。

(四)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制约着转移外出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传统的诸多因素,农村中年妇女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道干什么,想在家创业,不知道能干些什么,显示出盲然和盲从。在四个镇村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年妇女外出打工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妇联组织推荐或劳动职介;二是靠亲戚朋友介绍,三是靠自己在外盲目寻找。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仍存在着无序流动现象。

(五)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乡镇如乡、镇、乡,在本地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当地农村妇女的较好地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在其他一些乡镇,由于没有本乡镇的特色支柱产业,当地的妇女依靠本地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机会较少,影响了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的增收致富。

三、做好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及对策

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用现代文明改造新一代农村妇女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面广量大、就业转移难度相对偏大的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求富心切,却大多找不到好的致富项目,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针对以上分析的五个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的迅速转移。为此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农村中年妇女的整体素质。

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相对较低,造成农村中年妇女在转移速度、数量和质量上都滞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因此,要加大农村中老年妇女的转移力度,首先要面向农村中年妇女宣传男女平等、“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等健康向上的观念,破除小农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和创业观念,努力引导中年农村妇女转变观念,营造农村妇女学知识学技术、积极就业、奋发创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就是要提高农村中年妇女的就业技能。在农村中年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要把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作为提高农村中年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对农村中年妇女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前的引导培训。充分利用城乡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根据市场需求,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的形式,对农村中年妇女富余劳动力开展转岗就业技术培训,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是促进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许多乡镇、村通过几年十几年的实践,建立了本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地要抓住农村中年妇女的特点,积极引导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县乡妇女,依靠当地的特色产业中国结编织,通过简单的培训,发展来料加工,不出家门就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用她们自己的话,“我们在家编中国结,不出家门口就可以增加收入,不耽误看家护院、照顾孩子,每月有500多元的收入,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县镇,依靠当地的特色杞柳产业,全镇的大部分农村妇女都在从事杞柳种植、编织,甚至六七十岁的老妇都可以在家门口编柳筐增加收入,该镇基本上不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

为了更要的发挥特色产业在转移妇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一要发挥妇联群众团体优势,通过“双学双比”这一载体牵线搭桥,把妇女组织起来,教育她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增强勤劳致富观念,提高产品质量。二要加强扶持,做大产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鼓励的政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双赢”策略。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大型项目到我县落户,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镇通过招商引资建立的服装厂分厂,一期工程吸纳女工1000余人,帮助当地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但就我县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不愿远离家乡的现状来看,还应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引进更多企业到我县建厂招工,为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就近择业提供更多机会。

(四)发展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是新形势下壮大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发展道路。要总结推广农村中年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实践,帮助更多的农村中年妇女参与到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中,形成信息共用、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力联结。要为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指导和服务,创立交流的平台,宣传有关的政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推广可借鉴的做法。胜利乡妇女徐景雪,依靠当地丰富的妇女劳动力资源,牵头组建了胜利乡冠冕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吸收周围乡镇的妇女参加学习编织技术,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纳固定女社员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草帽编织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家庭妇女致富的主要产业。

劳力转移范文篇4

在全县上下狠抓劳务输出之际,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分析我县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的形势,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安排实施今年阳光工程项目。下面,我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贫乏,一直制约着农民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大批农民穷则思变,纷纷走出家门搞劳务,从田间跨入车间,由农民变为“工人”,外出一年,除了吃穿用之外,挣回了比土地收入多好几倍的钱,不少农民依靠劳务输出翻修了房子,买回了家电用具,骑上了摩托,安上了电话,真正摘下了穷帽子。实践充分证明,劳务输出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是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的现实选择。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民还存在劳力型的多,技能型的少,体力型的多,智力型的少“两多两少”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8.87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高达5.67万人,占总量的64%;有一技术水平的2.7万人,仅占总量的28%。大多数农民由于没技术不敢出去,或者出去了由于没技术找不到活干,挣不来钱。劳动者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成为制约全县劳务输出的直接因素。现在全国普遍出现“民工荒”,民工严重短缺,但主要缺的是熟练工和技能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劳务技能培训,把培训和输转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走先培训后输转的路子。

去年,省阳光办下达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培训任务2000名,由县农牧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在县农广校、宏远职业技术学校、紫荆服装技术学校和蓝天电脑公司等4个培训基地,围绕宾馆(酒店)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电子操作、建筑、水暖安装、摩托车修理、美容美发、烹饪、裁剪缝纫、计算机等10多个专业,共举办培训班55期,培训农村劳动力2178人,其中转移就业1824人,就业率达到83.7%,较好地完成了项目任务,为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这充分说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各培训基地,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本着对农村兄弟姐妹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大功夫抓好这项工作,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二、明确任务,精心组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今年以来,省、市、县把握形势,抢抓机遇,明确提出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县上已于6月1日召开了全县劳务工作会议,出台了《实施意见》,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工作机构。各乡镇认真调查劳务输出底子,建立劳务培训中心,开展劳务培训,全力组织赴疆拾棉工,迅速在全县掀起了抓劳务输出工作新高潮。可以说,加强劳务输出,加快劳务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省阳光办又下达我县农村劳动力示范培训输转任务1000名,这是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中的一出重头戏,希望大家抓住这一机遇,一手抓培训,一手抓输转,保证完成培训输转任务。具体要突出两个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两个重点:

一是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工作。一方面,要注重抓好引导性培训。大家都知道,与南方人相比,我县农民观念落后,守土恋家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意识。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外出闯世界引导性培训,鼓励农民大胆走出去务工。同时要教给农民一些城市生活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新的生活需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培训为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培训裁剪缝纫、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机械修理、汽车驾驶、建筑技术、烹饪、财会、保安、宾馆(酒店)服务等城市用工量较大的实用专业,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有谋生的手段,立足的资本,创业的本领。

二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身怀技术勇敢地走出去,转移就业。我们不能只顾培训,而不管就业。否则,培训就失去了意义。要加强与输出地、用人单位和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合作,多渠道搜集掌握劳务信息,创造条件及时为培训后的农民提供准确可靠的劳务信息,切实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边培训,边输出,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又达到阳光工程规定的就业率不低于80%的指标。

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公开培训程序。各培训基地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必须实行“一条龙”服务,公开招生简章、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包培训,包推荐就业,增强工作透明度,赢得广大农民的信赖。

二要保证培训质量。各培训基地要认真总结以前开展培训过程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培训计划,聘请学有所长的老师,精心编写教学计划,坚持以技能操作培训为主,切实做到包教包会,学以致用,建立良好的声誉。

三要整合培训资源。我县现有培训机构较多,有公办的,也在民办的,要以县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中学为主要依托,充分调动其它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选择那些有条件开展培训、有能力完成输转任务的培训机构参与进来,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和乡镇积极联系,把“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向乡镇、村社延伸,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参加培训。

四要严格管理培训资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政府财政扶持的民心工程,各培训基地在培训报名时要降低收费标准,短缺部分在“阳光工程”项目资金中予以补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发生农民因培训费过高而不愿参加培训的问题。对有就业愿望但家境贫困的农民,要实行免费培训。“阳光工程”直接面对农民,服务农民,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财政局、农牧局要建立健全补助资金发放责任制,严格资金发放程序,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实实在在的把补助资金用到那些有输转愿望并参加培训的农民身上,让他们真正享受到“阳光工程”的温暖。

三、强化措施,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紧密配合,更需要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大家一定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抓好这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县上已经调整充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牧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团委、妇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县阳光办要加大工作检查督促力度,继续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月报告制度。各成员单位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搞好这项工作。各培训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狠抓内部管理。通过上下联动,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培训输转任务。

二要加强协调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部门之间一定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牧局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牵好头,服好务,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办法,从严认定培训基地,抓紧分解培训任务,及时掌握需要转移培训农民的数量、就业愿望,及时向定点培训机构提供生源信息,同时抓好县农广校的培训工作。财政局要重点负责好培训资金的筹措、使用及监督管理。劳保局要重点搞好劳动力市场预测、就业岗位开发、转移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同时抓好县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教育局要重点负责转移培训的宏观指导、教学督导和师资培训等,同时抓好县职业中学的培训工作。科技局要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学校的作用,重点负责普及先进科学技术,开展技术与信息服务。建设局要重点负责本行业用工需求分析,解决好建筑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团委要充分利用团组织网络优势,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年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妇联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村妇女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结合培训,加大向北京等地输出家政服务员力度。

劳力转移范文篇5

一、主要就业工作指标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80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8.6%;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4050”人员就业386,完成任务的193%;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950人,完成任务的147.5%;其中省内新增转移1756人,完成任务的159.6%,城镇及劳动力转移培训5762人,完成任务的133.6%,其中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244人,完成任务的151.6%;创业培训570人,完成任务的150%,发放小额贷款5539万元,完成任务的314.7%;失业保险费征缴298万元,完成任务的190%。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扎实扶持百姓创业

我们全力落实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这一惠民政策,努力扩大小额贷款的发放规模。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拉动、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鼓励、推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助推百姓创业。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免费创业培训,以培养群众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今年共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733本,完成免费创业培训10期300人,发放小额贷款3362万元,扶持创业919余人.

2、强化失业保险业务

近几年,我们不断加大失业保险工作力度,今年到6月底就全面完成全年任务。当前已完成失业保险金征缴298万元,完成任务的190%,有力地增强了失业保险的救济功能。对符合《失业保险条例》领取基本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人员,我们及时办理,按规定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今年共为各类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失业金307.3万元972人次,其中今年改制的彭山锡矿失业职工301人254.2万元。

3、落实各项补贴政策

为有利于“4050”就业困难对象灵活就业,按照《县国有及城镇大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对国有及城镇大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今年共支出“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554人82万元;给予企业新录用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及岗位补贴40万元;从就业资金中安排120万元,购买282个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

4、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为满足工业园用工需求,我们把培训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园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起来,继续利用自有场地设备和企业场地设施,开展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式,有针对性地免费技能培训。在培训待遇上,实行城乡平等,一个标准补贴,一种态度服务。把培训基地直接设在企业,凡新招员工一律实行免费培训。为了防止套取培训补贴现象发生,按就业资金管理规定,严格审查基础台账,核实数量和身份后,核拨用人单位。为防止企业用现有员工充抵新招员工任务的现象发生,认真做好企业在职员工的摸底登记工作,做到网上筛、电话问、上门查。完成就业技能培训5762人。

劳力转移范文篇6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困境;产业结构;二元经济制度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但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收入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得目前还有大量农业剩余人口滞留于广大农村地区,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于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国人口中,文盲占7.12%,小学占30.13%,初中占41.67%,高中占13.80%,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7.29%,而2004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情况为文盲2%,小学16%,初中65%,高中12%,大专及以上仅为5%,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而企业对用工要求已经从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1],这就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长期隐性失业,而另一方面是企业出现了“用工难”和“民工荒”现象。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失调和教育结构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投资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教育投资不断加强和农村教育投资不足矛盾。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而农村教育由于缺乏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而困难重重。在教育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农村教育中基础教育被摆在第一位,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却没有被较多提及,但在技术水平提升需要懂知识、懂技术的农民和农民工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却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极大阻碍着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

1、城乡二元经济制度,拉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二元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是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发展较为缓慢状态,形成了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一部分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农业剩余人口基数庞大,城市只能吸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而很大部分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村经济的凋敝一方面使得滞留于农村的劳动力只能束缚于土地,不仅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也阻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较慢,阻碍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农业人口就地转移的空间,进而导致农业剩余劳动人口转移更加困难。

2、二元社会制度损害农业剩余人口进城就业积极性。长期以来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差别的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阻碍着农村剩余人口在城乡间、产业间的顺利转移。从就业制度方面看,由于户籍的差异,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在就业上呈现很大的不平等,比如农民工进城就业常常面临着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而且在待遇方面也呈现较大差别;从教育制度上看,城市户籍人口无疑在接受教育方面更有优势,而“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出现就学困难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往往还要支付一笔额外费用,比如走读费、寄读费等,这些费用对于本来就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而从社会保障制度上看,农民工由于非城市户籍而被排除在城市社保制度外。以上反映的由于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的差异,导致目前农村剩余人口进城就业激情受到很大影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1、结构调整带来的用工标准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近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09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由46.8%下降为29.5%,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由24.5%上升为35.8%,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由28.7%上升为34.8%,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在加强。但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型、技术型劳动力,而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产业素质提升所带来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企业用工困难,而另一方面是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出现了企业“用工荒”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并存的局面。

2、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不足。第一,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上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内部企业发展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一些原来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企业也由于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多地运用先进机械设备作业,而单纯的靠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却由于无法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面临减产甚至倒闭危机。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生产加工的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显然不能适应这一新要求。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一般认为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获得很大提升,但是目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却呈现相对不足状况。根据库兹涅茨对产值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均GDP从70美元上升为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0.5%上升到37%,也就是说人均GDP增长13倍带动就业比重上升了26.5个百分,2000-2009年间我国人均GDP增长3.25倍,而同期就业比重却只增长1.08倍,因此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一)多途径、多形式的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针对目前农业剩余人口就业难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多途径、多形式的差异化的培训力度,按照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剩余人口的职业技能教育。

1、大力发展适应于企业要求的技能培训。培育适应于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是目前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只有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才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同时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应该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其能够自由的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给的切身利益,在税收贷款政策,给予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较大支持,而在培训费用方面,坚持政府与个人分摊形式,即政府为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支付一定的费用与农民工自费培训相结合。

2、大力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家乡创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另一条可选路径。但是,由于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使得农民工在创业时面临较多问题,因此加强针对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显得十分必要。而把创业培训推向市场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实际,因此政府必须在创业培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首先,政府应该对有意愿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或提供免费咨询和信息服务。其次,建立农民工创业档案,对其创业过程和情况进行登记和跟踪,以便于了解其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对其提供咨询帮助。

(二)深化经济社会制度改革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由于身份问题而面临就业的不公平待遇,农业剩余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干的大多是脏、累、重活,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由于户籍问题使得其不仅面临不公平待遇,而且权益经常受到侵犯,比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长期以来都得不到较好解决。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制度。保障进成农民工也能平等享受到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劳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福利、医疗等方面的权利,切实减轻农民工城市生存成本,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扩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劳力转移范文篇7

一、基本做法

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促”:(一)拓宽市场促转移。按照“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各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我镇开辟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用工信息。武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已成为我镇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去年麻丘镇与上海外冈镇结为友好镇,搭起了机关干部“走出去”跟班学习、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已签订了近200多人的劳务输出合同。目前,我镇已向外冈镇输出劳力120多人。

(二)跟踪服务促转移。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劳务输出发展问题的途径。把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我镇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武汉市设立了政府驻武汉办事处,成立了驻武汉办事处党支部。先后在武汉、北京设立了跟踪学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麻丘镇法律服务所主动义务担任外出人员的法律顾问,跨省越市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长江日报》、《南昌晚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

(三)宣传引导促转移。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输出人员讲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车,对劳务输出进行连续三个月的宣传报道。对事业有成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过去的“打工仔”,如今的“小老板”的事例,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了舆论氛围,在全镇形成了一股劳务输出热潮。

(四)强化培训促转移。我们全镇16个村都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苦于就业技能不强,打工难以如愿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入6多万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以市场需求指导培训,按岗位要求强化培训。强化对输出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每一名输出人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着重强化热门技术和两门以上技术培训,力争使每名输出人员都成为复合型劳动者。今年,仅培训餐饮和缝纫就达到480多人。

(五)经济发展促转移。招商引资、市场建设、民营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仅南昌顺心食品公司、瑶湖大酒店、麻丘高级中学、麻丘建筑公司等企业就从附近村吸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同时,还注重积极培植劳务新兴产业,鼓励他们通过亲带亲、友帮友、传授技能、提供路子等形式,推动农民带着技能闯天下。广安村有10多个村民在武汉、北京开办各种公司,他们以企带工,带动全村1500多人在武汉、北京做工。现在,武汉有麻丘一条街,北京的东风乡将台洼村几乎成为“麻丘村”。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成立了有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有一名村干部为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考核。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镇党委、政府加强了督查工作,并定时公布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服务,稳定人员。为了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计生部门对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组各村织人员前往开展妇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对较为分散的务工人员采取参加务工地有权部门组织的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的办法,减轻她们的负担;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进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减免有关收费,对继续耕种的,可组织人员提供全程服务,使外出务工人员较好地摆脱土地的束缚;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交流,沟通信息,增进感情。

三、几点体会

我镇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作了一些具体事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深刻的体会。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是:举政府旗,借协会力,打技能牌,谋农民利。

(一)举政府旗,让农业职能部门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强化农业职能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统筹协调的作用。我镇在总结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计划”,在宏观层次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战略决策和统盘规划,并把市场的理念,品牌的理念,劳务产业的理念、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努力使农业职能部门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借协会力,让行业协会充当市场主体间行为和利益的协调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市场主体来看,有待转移的农民、各类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等;从转移的环节来看,包括用工信息的、农民工的招生。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组织转移、民工就业和维权服务等;从政府的管理职能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劳动、公安、移民、民政、计生等多个部门;从转移的调节手段来看,既有行政手段,又有市场调节。因此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要统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方面面,显然存在许多空白和缺陷。为此,我们在各村发起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其目的就是想让协会充当市场主体间行为和利益的协调角色,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

(三)打技能牌,使职业技能培训班成为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阵地

农民就业的竞争力在于就业技能,将职业技能培训班办成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阵地既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又是使劳务输出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们主要把握好了二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需求的办学方向。我们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统揽,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操作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同时,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新专业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二是坚持灵活多样培训方式。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坚持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努力实现培训人数的最大化,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劳力转移范文篇8

一、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

县属农业大县,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劳力就业问题。据此,通过深入10个乡镇20个重点村,对部分贫困群众、移民户、产业发展大户及群众代表进行了走访、座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作了些调研,发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现状:

1、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以上,高中占20%,大专以上占5%;

2、劳动技能差,体能型的劳力占农村劳动力的85%以上,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向技能型的转变有待提升;

3、就业观念落后。有56%以上的农村劳力,把自己长期拴在土地上,靠单一的种养增收。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现了“田种的好,家庭经济收入少”这一说法,没有先学技术后就业的意识;

4、38%的劳力还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常期生活劳作在农村,自由散漫,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意识缓慢,缺乏进取心,抱着“政府要我培训”,而不是“我要培训”的思想。特别是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好高骛远,缺泛脚踏实地的思想,对一些较艰苦、市场需求量大的岗位不感兴趣;

5、部分农民不习惯于企业严格的时间安排、规章制度,难以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因而工作变换性较大,适应能力不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创业受到诸多瓶颈制约。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创业面临诸多的困难。首先是资金短缺问题。绝大多数农民经济基础较差,自主创业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农村贷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信用社,据了解,即使在银行宽松的时期,农民也很难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即使费尽周折贷到了,一般都在万元以下,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发展产业较难;其二是缺乏迅捷、宽广、可靠的信息渠道。尽管有线电视、电话、手机等在农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远远不够;其三是缺乏系统的科技。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很难受到正规的科技教育,如有获得各部门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仅仅是短期的、片面的。其四是缺乏信心。大部分农民在创业上,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经不起折腾,严重影响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2、培训时间短,深度不够,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农村培训大多是短期,内容的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内容单一,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专业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3、大龄劳力转移难。由于受文化水平和年龄限制,全县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较低,只占转移劳动力的9.5%,大龄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困难。

4、资源、培训、就业三大系统还没有完全连接互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缺乏必要的就业组织,培训与就业没有很好地衔接,真正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5、企业社会保障体系较差。当前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大部分企业未给职工办理社保、医保;有些企业工作时间过长(1天工作时间达十五、六个小时),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福利偏差;一些企业季节性生产明显,就业岗位稳定性不强,致使转移后的劳力工作不专心,就业不稳定,再次产生未转移现象。所有的这些都关系到农民转移就业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建议及对策

1、建立常设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协调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运作,而且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县成立了“农民学院”并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建议要长期坚持有专人抓、专人管,集中办公,统一管理,负责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督导、考核等,使之成为我县培训转移长期稳定的运作机制,全县一盘棋,多方共同形成合力,必将大大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2、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不清楚,特别是非重点村农民对国家免费培训的信息知之甚少。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发挥电视、网络等媒体,将农村培训惠民政策宣传到农户。

3、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形成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三是完善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机制,开展订单式培训。要尽可能的与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培训基地根据企业需要什么技工,就设什么专业,培训多少学员。这种培训有三个优点:①针对性强,使农村青年上岗前就可以了解到岗位情况,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②有利于双方选择,企业和青年可以根据培训情况决定是否应聘和录用;③免费学技培训,不增加农村劳力的经济负担;四是要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劳力转移范文篇9

×(××年月日)

×姜卫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员:

×麻丘镇第二期缝纫技术培训班今天正式开学了。这是为第二批即将正式上岗、“洗脚进厂”的农民学员举办的培训班。有计划地对农村富余劳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省、市一号文件精神和高新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是镇党委、政府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劳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这次缝纫技术培训活动同样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高新区工委、管委会以及黄市长都十分重视,省劳动厅,市劳动局,高新区管委会宋主任,区劳保服务分中心李红勇主任等领导亲临指导。在此,我谨代表麻丘镇党委、政府和全体学员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想讲两点意见,与学员们共勉。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劳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束缚中解脱出来,再加上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大和高速公路的大量征地,农民的可耕土地逐渐减少,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将保持继续增加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于农村,不仅直接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我镇万人口中就有富余劳力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可以想象,如果不解决占农村人口/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力的就业问题,就谈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谈不上农民增收,也必然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如何借助劳务输出渠道,开拓就业领域,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成为摆在我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镇先后向周边地区和沿海等城市输出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全镇在外务工人员近万人。实践证明,发展劳务输出,投入少、见效快,是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提高城乡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劳务输出是“没有厂房的工厂,没有校园的学校”,广大务工人员从中学到了参与经济管理和建设的技术与才能,为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镇还有很大一部分富余劳力找不到就业门路。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和特长。为此,镇党委、政府决定,要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强机遇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学好专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适应企业需要。

×二、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就业的关键所在

×劳力就业的关键取决于务工人员的素质,而务工人员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职业技能培训。现在我镇滞留在家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不多,缺乏就业竞争力。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力的就业培训,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劳力的就业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就业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新区管委会和镇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高新区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培训工作作为全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我镇党委、政府也把这项工作做为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并已对劳力上岗前的实用技术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月上旬,当得知周小宝老板将在麻丘举办“南昌宝鹏针织有限公司”要招收多名员工时,我们立即派出人员与其联系,在我们的争取下,周老板同意所有的员工都招聘麻丘镇的人员,为了能让他们胜任工作,我们在月—日,为第一批应聘的多名农民工开办了缝纫技术培训班,请来了江西服装学院的老师为作们讲课、解难,通过开班使这批农民工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第一期培训班办得非常成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多名员工在机器一装好,就能正式上岗。虽然劳动保障部门已经为我镇解决了一部分劳力就业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我镇还有很多家庭穷困潦倒,但青壮年劳力却闲在家中无所事事,这种不良现象让我们担忧,更促使我们树立了解决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户农民家庭的生计和生活问题的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和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才有了我们第二个培训班的正常开班,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论麻丘镇今后发展多少工业企业,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本镇劳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加大和外界企业联系的力度,促使更多的劳力向企业转移,努力使全镇的适龄劳动力都能“有事做,有钱赚”。今后劳动保障部门要继续发挥作用,掌握好每条用工信息,把握好每一次用工机遇,协调好与入镇企业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桥梁和中介作用,为农民找到好工作,为企业雇到好员工,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几点希望与要求

×本期培训班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机会难得。我希望本期培训班的各位学员能记住以下三点:

×一是要珍惜机会。举办这次缝纫技术培训班,镇党委、政府相当重视,专门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我们在座的同志,大都是来自农村。举办这样一次活动,对个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成长经历。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选才、育才方式。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锻炼机会,发扬优良学风,潜心学习技术,努力做到把先进的缝纫技术真正学到手、用得上。

×二是要虚心学习。学好课程内容,掌握技术要求。努力提高就业技能。“会种田的不如会用钳的”,“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你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师傅学,既要学理论知识,又要学实践知识,只有学会了技术,有了一技之长,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在企业里站稳脚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希望全体学员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相互交流、虚心请教,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全面掌握技术要求,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要努力工作。首先,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对工作要有钻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要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每个环节弄懂吃透。其次,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流汗水,就没有收获。我们都是农民的子女,吃苦耐劳是我们的优点和特长。我们要把这些优点带到工作中来,带到企业中来,要持之以恒,吃苦肯干,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次,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要以企业为家,主动把自己当作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要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忧患意识。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为企业争光添彩。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人经济上的“双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

劳力转移范文篇10

一、**区企业缺工情况

(一)**区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区共有817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共有企业46家。主要是:羽绒加工、机械制造、电子、针织、制鞋、钢材(五金)、化工、粮食加工、塑编、棉纱、饲料加工、造纸、中板加工、建筑、造船等行业。今年上半年,**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构建“一轴两翼”战略新格局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全区续建、扩建、新上项目87个,项目计划投资33.35亿元,已累计到位资金8.33亿元,其中07年到位资金4亿元,完成年计划到位资金4.5亿元的89%。87个项目中,续建扩建项目30个,新上项目57个,已建成投产的有31个,在建26个。由于新项目的上马、企业的续建和扩建,企业需求员工数也随之增加。

(二)**区企业缺工情况

据调研统计,至10月份,**区企业缺工约4000人。7月份,工业集中区有81家企业需招工3421人,其中有9个新引进企业缺工2544人。缺口最大的是:建玮电子公司缺工1100人(女工)、昌辉木业有限公司缺工420人、玖兴电子有限公司缺工380人、贵港市捷力电池有限公司缺工213人。从工种需求情况看:管理人员缺67人,技术工缺工122人,普通工人缺3199人,其他缺33人;主要是电子、针织、制衣、化工、木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量最大。我区企业缺工状况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影响了我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工作,更影响了我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三)**区企业缺工的特点

**区今年新建、扩建企业需用工7000人左右。用工短缺问题在电子、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表现明显:

1、电子行业用工短缺问题最为突出。建玮电子有限公司是20**年引进的重点电子企业—,原计划总用工2000人,现仅招进1000多人,尚缺1000人。捷力电池厂只有部分机器正常运作,很多设备因缺人暂时派不上用场,该厂至今缺工200人以上。嘉龙电子厂目前缺工100多人。

2、纺织行业用工短缺问题普遍存在。纺织业特别是羽绒业是**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大。由于5个新建的羽绒大项目还没有开始生产,目前缺工约300人,明年上半年,5个大型羽绒项目开工以后,预计缺工人数将达到4000人以上。

3、化工、制造行业用工短缺问题会日益突出。如贵宝鞋业公司虽然通过全市就业专场招聘会成功招用1000多人,目前暂时不招用新员工,但12月份随着生产线的扩大,将缺工1000多人。

从上面数据显示,劳动力资源的紧缺问题不仅成为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我区下一步招商引资工作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减缓我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制约我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企业缺工情况原因分析

通过对全区的企业缺工情况调研了解后,对“为什么我区企业招得进来,却招不足工人”和“招得来员工,又发生工人流失的现象”等问题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这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和企业的自身问题造成了企业招工难现象。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劳动者期盼与企业用工环境差距较大的问题。多数劳动者期望到初具规模、用工较规范、劳动条件较好、社会保障较健全、月工资发放及时的企业,而我区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较长、住宿简陋、生活伙食差、文化生活单调、各种福利、社会保障等落实不到位。

据区人劳保障局对18家企业抽样调研的情况表明,一是在社会保险方面:只有4家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分别是松达塑业公司、昌发羽绒厂、瑞兴羽毛厂、三路饲料公司,这4家企业均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余14家企业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其中这18家企业的367名农民工中,均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有349名农民工希望企业能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占被调研人数的95%。在18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为农民工购买的是人身意外保险等商业保险,而部分农民工误认为这些就是他们的工伤保险。二是在工作时间和工资方面:他们的工作时间一般为9至12小时,多的达到13小时,工资收入每月平均算起来400-600元的占48.7%,600-700元的占41.2%,700元的占10.1%;三是招工门槛方面:企业对应聘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甚至性别规定较多,普遍存在“重女轻男”、避“中”就“青”的现象。企业招工年龄多数要求女工26岁、男工35岁以下,使我区35—50岁的中年劳力只能“望岗兴叹”。期望与现实的差异加剧了员工的流动性,也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和企业招工的难度。

2、工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配套措施跟不上。一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到我区投资落户,加上原有企业扩大规模,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加,用工供求矛盾愈显突出。二是我区没有劳动力市场,劳务输出机制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导致劳动力供需双方无法在沟通交流平台上充分接触,本地企业对劳工的需求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满足,我区劳动力资源也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有效合理转移、有序的配置,普遍存在盲目性,出现了本地劳工盲目外流,本地企业却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三是企业周边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部分企业周边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主要道路凹凸不平,甚至路灯不亮,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市场不够繁荣,个别地方治安环境时好时坏等都影响招工的数量。

二、**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为全面掌握我区农村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情况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探索优化富余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进企业就业,从而使农民持续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的思路,今年上半年,**区在全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开展了“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时间进行到明年3月份。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区农村开展了富余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据调研统计,到今年7月底,全区9个乡镇(办事处)农业人口总人口为59.44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4.53万人,占总人口的58%。其中:外出务工人口13.9万人,其中:16-25岁5.3万人,26-30岁4.4万人,31岁以上4.07万人。目前全区富余劳动力合计7.9万人,其中:16-25岁2.9万人,26-30岁2.6万人,31岁以上2.2万人;年龄结构,以中青为主,40岁以下占64%;文化程度侧重于中学文化,占7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3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虽然农村外出务的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区,其它地区人数相对比较少。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三)制约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原因

从部门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区富余劳动力将近8万人,富余劳动力还是很充足的。可在这么充足的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却出现用工难呢?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造成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制约农村劳动力向本地企业转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1、随着我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全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量逐年上升,而我区农村16—25岁年龄段的青壮劳力,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出闯荡有本事等观念影响,多数年轻人外出就业意识强烈,减少了部分劳力来源。

2、近年来,党中央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农村全面实行“两免、三补”政策,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务农与务工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造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减少,更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

3、农民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严重,特别是40-5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保守,对依靠技能劳动致富的意识不强,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的想法。

4、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缺乏劳务需求信息,农村劳动力供需双方在沟通交流上不够充分,无法及时了解我区当地企业相关的招聘信息,出现了随波逐流外出打工、本地企业却“招工难”的现象。

5、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由于户籍和耕地的束缚,使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区域和转移时间受阻,不得不走“离土不离乡”的路子。

四、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服务作用

从以上全区企业缺工和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据分析来看,我区农村目前的富余劳动力完全可以满足我区各企业和新引进企业缺工数,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在引导和发动农村劳动力向本地企业转移,解决企业缺工问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那怎么才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口”工作和企业的急需招工的“进口”工作,这两者有机联系到一起呢?我们认为:

要高度重视活跃在基层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支生力军队伍,切实发挥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服务产业转移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巨大作用,今年7月份,**区在全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开展了“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主题实践活动。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全区32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认真围绕服务产业转移工作,引导我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入企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区企业用工难问题,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推进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创新,有力的促进了**区经济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是开展调查统计,建立覆盖农村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充分发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村屯调研,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力的数据、分布情况、结构情况等进行了一次大普查,构筑了一个涵盖到村屯、到户的调查信息等庞大网络。由新农办、基层办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有关意见反馈人劳部门,形成劳动力信息储存库。

(二)是建立形色多样的就业平台,切实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招商、经贸部门通过深入企业了解缺工情况并将招工信息量反馈人劳部门,由人劳部门将信息汇总新农办、基层办;新农办、基层办将招工信息形成宣传资料,由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宣传网络和职业推介会等各种宣传形式,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就业桥梁和平台,每个指导员要为一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培训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进企业务工,创业致富。

(三)是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有关针对性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充分发挥新农办、基层办、招商局、经贸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利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基地)、干部培训中心和党员夜校等培训阵地,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并根据企业的需要,采取“定向式”、“订单式”培训,不断加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

(四)是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不仅要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还要负责跟踪所介绍的农民务工情况。要经常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对企业如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和职业病得不到保障等有关情况的要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反馈。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和职业病得不到保障等突出问题的整治及监察力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是形成长效机制,将劳动力转移工作深入开展。新农办、基层办要在开展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中边实践边总结,要在挖掘劳力资源、培训、转移、维权、服务、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服务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劳力资源足、培训质量高、转移就业好、企业发展快、农业增收大”的长效机制。

在全区32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广泛深入地给广大农民宣传了**区工业发展和用工的情况,完成了**区富余劳动力的储备工作,截至10月上旬,全区共完成了14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前培训工作,并发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昌辉木业有限公司、建玮电子等企业就业160多人。

对于如何规范企业运作,防止出现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现象和企业员工流失现象,我们认为:要加强引导,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善用工环境。

一是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强化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提高企业吸引人才的竞争力。二是要为企业员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要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在目前技工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建议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三是制定合理的劳动力工资价位。要参照沿海地区工资标准,逐步提高我区务工人员工资待遇;要从加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为企业职工提供食宿娱乐方便,丰富员工文化娱乐生活,以吸引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外来劳动力。四是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争先创先的用工氛围和有利员工发展的企业人文环境,让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成就感,激发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五是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增强员工归属感。作为企业要加强关爱员工、赏识部下等人性化的管理,要依法用工,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照章办事,努力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以减少熟练工流失,增强用工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