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玄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3:33:45

苦玄参范文篇1

【关键词】苦玄参化学成分定量分析

Abstract:Anoverviewwasmade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PicriafelterraeLour.Thepaperwillprovidereferencetothesubsequentstudy.

Keywords:PicriafelterraeLour;Chemicalconstituents;Quantitativeanalysis

苦玄参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植物苦玄参PicriafelterraeLour.的干燥全草,为广西常用中药,系玄参科苦玄参属唯一的一种植物,为一年生草本,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痄腮、胃热腹痛、痢疾、跌打损伤、疖痈、毒蛇咬伤[1,2]等证。在广西民间传统应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将其近年来在化学成分和质量分析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

迄今为止,苦玄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葫芦苦素(Cucurbitacin)三萜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国内外对苦玄参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苷类。三萜成分是苦玄参中最早被报道的一类化学成分,由于它们与葫芦科植物中的苦味素结构相似,所以也有文献将其称为葫芦苦素(cucurbitacin)[3]。成桂仁等自苦玄参药材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葫芦苦素类苷元、1个皂酮、10个皂苷[4~17]和3个黄酮[18]。王力生等[19]从苦玄参乙醇提取物的较低极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即N-benzoylphenylalanyl-L-phenylalaninolacetate①,1-羟基-7羟甲基蒽醌②,9,16-二羟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③,5,7,4''''-三羟基黄酮④,β-谷甾醇⑤和胡萝卜苷⑥。化合物①~③的13C-NMR数据为首次提供。邹节明等[20]用硅胶和MCI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2个不含呋喃环的葫芦苦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4-二酮-5,21-二烯葫芦素-3α-O-β-D-吡喃木糖基-16α-O-α-L-吡喃鼠李糖苷(脱氢拜俄尼苷)和己降葫芦苦素F,其中前者为新化合物,后者首次从苦玄参中分离得到。此外,他们还用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到一个新的三萜皂苷——11,22-三羰基-16α-羟基-(20s,24)-环氧苦味素-5,23-二烯-2β-O-β-D-吡喃葡糖苷(苦玄参苷XI)[21]。现将已从苦玄参中分离鉴定的三萜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整理如下。

1.1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

见表1~2,图1~6。表1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结构式(略)表2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结构式(略)表3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略)

2定量分析

四环三萜苷类是苦玄参中主要活性成分,苦玄参IA和IB是其中的主要苷元,药理实验证明,苦玄参干浸膏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22]。2005版《中国药典》正文中尚未收载该品种,但有些以其为原料的中成药如妇炎净胶囊等已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年版及2005版)[23]。目前学者对苦玄参质量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苦玄参药材及其中成药中苦玄参苷IA含量的测定方面。

2.1高效液相色谱法陈勇等[24]用RP-HPLC法,采用C18ODS2柱(5μm,4.6mm×250mm),以乙腈-0.3%磷酸(34∶66)为流动相,流速l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64nm,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苦玄参中苦玄参苷I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苦玄参苷IA进样量在0.42~2.10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1.64%(n=6)。实验证明不同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不同,苦玄参采收季节不同是影响其含量的一个因素。

邹节明等[25]将超滤技术用于苦玄参等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以提取物中有效成分(苦玄参苷ⅠA)的转移率、药液的膜通量和干膏(固体物)降低率3个考察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苦玄参水提液进行超滤实验,用HPLC法测定苦玄参苷IA的含量,结果在超滤前药液中的含量约为0.28%,而超滤后在药液中能达到0.22%以上,转移率能够达到80%以上,干膏降低率达到了4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成远等[26]采用RP-HPLC法测定湖南张家界、广西梧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和河南商丘5个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IA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35℃;流动相乙腈-0.5%醋酸=36∶64,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4nm。结果显示各地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差异较大,安徽亳州和江西樟树所产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较高。

邹节明等[27]以HPLC法测定苦玄参苷IA的含量为指标,筛选适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评价树脂吸附与解吸工艺,结果表明苦玄参提取物精制适用HPD50号树脂,吸附阶段泄漏点和饱和点分别在1.5和l1左右,解吸阶段的适用乙醇浓度分别为50%,苦玄参苷IA含量可提高4倍以上。

甄汉深等[28]采用AgilentZORBAXEclipseXDBC8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乙腈-0.5%醋酸(32∶68)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64nm,测定广西两种不同产地种植的苦玄参药材的茎、叶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苦玄参苷ⅠA在2.28~11.4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RSD=2.4%(n=5)。两种产地叶中苦玄参苷ⅠA均明显高于茎。

胡慧玲等[29]用KromasilODS-1HPLC柱C18(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冰醋酸(38∶62∶0.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4nm,对妇炎宁片中的苦玄参苷IA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为苦玄参苷IA在线性范围为0.1~0.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101.22%,RSD=2.16%(n=5),10批样品的平均测定结果为3.44mg/g。

2.2薄层扫描法邹节明等[30]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产地苦玄参的根、茎、叶中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含量,以甲醇为溶媒,超声提取苦玄参各药用部位,提取物经大孔树脂D101精制后,点于含1%CMC-Na的硅胶GF254板上,以氯仿-甲醇-水(4∶1∶0.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CAMAGTLCⅢ型线性扫描仪测定,检测波长为268nm,狭缝尺寸为8mm×0.6mm。结果显示,苦玄参苷ⅠA的点样量在1.1~5.4μg,苦玄参苷ⅠB在1.0~6.2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0和0.999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7.5%;在同一产地不同药用部位中,苦玄参苷ⅠA和IB的含量: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在同一药用部位中,叶中苦玄参苷ⅠA含量高于ⅠB,根和茎中苦玄参苷ⅠB含量高于ⅠA。

陈勇[31]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炎肿化毒片、炎见宁片和妇炎净胶囊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用5%CMC-Na的硅胶GF254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4∶1,在紫外灯下(254nm)检视定位,进行光谱扫描,扫描条件为:λS=270nm,λR=350nm,SX=3,反射式锯齿形扫描。结果表明苦玄参苷ⅠA的点样量在2.4~7.2μg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1.8%(n=5)。蒋明廉[32]用同样的方法测定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从测定结果来看,与成桂仁[12]报道从苦玄参中提取分离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收得率0.25%和0.17%基本一致。

2.3其他方法王力生等[33]以TLC为检测手段,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苦玄参总皂苷的吸附和洗脱条件,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苦玄参皂苷的含量。结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把苦玄参总皂苷含量由浸膏中的8.7%提高至27.3%,增加20%乙醇洗脱操作可进一步提高至52.1%;苦玄参总皂苷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1nm,与苦玄参苷ⅠA一致。苦玄参苷ⅠA在4.56~91.2μ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3%。结果表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富集并纯化苦玄参总皂苷;分光光度法测定苦玄参总皂苷含量具有快捷、准确的特点。

3结语

苦玄参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依据皂苷元母核将其归纳分类,为进一步探讨苦玄参的化学成分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方便和依据。

苦玄参苷IA是苦玄参三萜部位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在干植物中的含量约为0.25%[12],有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补体作用[3],是苦玄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苦玄参定量分析方面报道最多的是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测定,各地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的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与采收的季节也有关系,因此,今后可对苦玄参的最佳采收期及最适加工方法进行进一步考究。

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发现,薄层扫描法测定含量时易出现斑点不清、拖尾等现象。高效液相色谱法集分离和测定为一体,简便、稳定、重复性好,易与其他干扰成分分开,可作为苦玄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1900年版)[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5.

[2]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49.

[3]YingHuang,TessDeBruyne,SandraApers,etal.Complement-InhibitingCucurbitacinGlycosidesfromfel-tarrae[J].J.Nat.Prod.,1998,61:757.

[4]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自苦玄参中分得五种新三萜化合物[J].药学通报,1981,16:116.

[5]韩福森,郑启泰,范海富.环氧形苦玄参苷元的晶体机构[J].物理学报,1981,30(8):1141.

[6]成桂仁,金静兰,甘立宪.苦玄参酮Ⅰ的结构[J].植物学报,1982,24(2):194.

[7]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研究Ⅰ-苦玄参苷元Ⅰ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8):737.

[8]甘立宪,伍文超,周维善,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研究Ⅱ-苦玄参苷元Ⅱ和Ⅲ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9):812.

[9]甘立宪,周维善,成桂仁,等.苦玄参苷元Ⅳ及其降解产物的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2,24(1):59.

[10]甘立宪,毛国清,伍文超,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Ⅴ-苦玄参苷元V和VI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10):926.

[11]甘立宪,毛国清,伍文超,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Ⅵ-苦玄参苷元2及有关化合物的立体化学[J].化学学报,1984,42(1):70.

[12]成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Ⅶ-苦玄参戒ⅠA和ⅠB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5,43.374.

[13]金静兰,文永新,成桂仁,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Ⅷ-苦玄参苷Ⅱ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7,45(10):1133.

[14]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苷A和B的结构[J].广西植物,1984,,4(1):51.

[15]LinYoujun,ChenZhongliang.NewtetracyclictriperpeneglycosidefromPicriafel-tarraeLour[J].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1998,1(1):21.

[16]GanLixian,ChenYuqing,ZhouWeishan,etal.StudiesontriterpenoidsandtheirglycosidesfromChineseMedicinalherbPicriafel-tarraeLour[J].StudiesinOrganicChemistry(Amsterdam),1986,26(NewTrendsNaturalProductChemistry):95.

[17]LihongHu,ZhongliangChen,YuyuanXie.NewTriterpenoidSaponinsfromPicriafel-tarrae[J].J.Nat.Prod.,1996,59(12):1186.

[18]Huang,Ying,DeBruyne,Tess,Apers,etal.FlavonoidglucuronidesfromPicriafel-tarrae[J].Phytochemistry,1999,52(8):1701.

[19]王力生,马学敏,郭亚健.苦玄参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2):149.

[20]邹节明,王力生,马学敏.苦玄参中一个新葫芦素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4,39(11):910.

[21]邹节明,王力生,郭亚健,等.苦玄参中一个新苦玄参酮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5,40(1):36.

[22]周芳,李萍,陈勇,等.苦玄参干浸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4):244.

[2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57.

[24]陈勇,甄汉深,刘婧,等.HPLC法测定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6,8(6):28.

[25]邹节明,阮征,李建华,等.超滤技术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2):76.

[26]郑成远,钟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含量[J].化学工程师,2006,2:37.

[27]邹节明,陆浩,何斌,等.苦玄参、黄芩与黄柏的大孔树脂提取研究[J].中草药,2003,34(3):222.

[28]甄汉深,何翠薇,陈勇,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玄参药材中的苦玄参苷ⅠA含量[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S):403.

[29]胡慧玲,付超美,王战国.HPLC测定妇炎宁片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J].中成药,2007,29(3):附10.

[30]邹节明,王力生,严海,等.TLCS法测定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6):654.

[31]陈勇.几种含苦玄参的中成药定性定量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0,17(2):106.

苦玄参范文篇2

迄今为止,苦玄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葫芦苦素(Cucurbitacin)三萜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国内外对苦玄参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苷类。三萜成分是苦玄参中最早被报道的一类化学成分,由于它们与葫芦科植物中的苦味素结构相似,所以也有文献将其称为葫芦苦素(cucurbitacin)[3]。成桂仁等自苦玄参药材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葫芦苦素类苷元、1个皂酮、10个皂苷[4~17]和3个黄酮[18]。王力生等[19]从苦玄参乙醇提取物的较低极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即N-benzoylphenylalanyl-L-phenylalaninolacetate①,1-羟基-7羟甲基蒽醌②,9,16-二羟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③,5,7,4''''-三羟基黄酮④,β-谷甾醇⑤和胡萝卜苷⑥。化合物①~③的13C-NMR数据为首次提供。邹节明等[20]用硅胶和MCI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2个不含呋喃环的葫芦苦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4-二酮-5,21-二烯葫芦素-3α-O-β-D-吡喃木糖基-16α-O-α-L-吡喃鼠李糖苷(脱氢拜俄尼苷)和己降葫芦苦素F,其中前者为新化合物,后者首次从苦玄参中分离得到。此外,他们还用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到一个新的三萜皂苷——11,22-三羰基-16α-羟基-(20s,24)-环氧苦味素-5,23-二烯-2β-O-β-D-吡喃葡糖苷(苦玄参苷XI)[21]。现将已从苦玄参中分离鉴定的三萜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整理如下。

1.1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

见表1~2,图1~6。表1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结构式(略)表2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结构式(略)表3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略)

2定量分析

四环三萜苷类是苦玄参中主要活性成分,苦玄参IA和IB是其中的主要苷元,药理实验证明,苦玄参干浸膏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22]。2005版《中国药典》正文中尚未收载该品种,但有些以其为原料的中成药如妇炎净胶囊等已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年版及2005版)[23]。目前学者对苦玄参质量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苦玄参药材及其中成药中苦玄参苷IA含量的测定方面。

2.1高效液相色谱法陈勇等[24]用RP-HPLC法,采用C18ODS2柱(5μm,4.6mm×250mm),以乙腈-0.3%磷酸(34∶66)为流动相,流速l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64nm,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苦玄参中苦玄参苷I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苦玄参苷IA进样量在0.42~2.10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1.64%(n=6)。实验证明不同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不同,苦玄参采收季节不同是影响其含量的一个因素。

邹节明等[25]将超滤技术用于苦玄参等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以提取物中有效成分(苦玄参苷ⅠA)的转移率、药液的膜通量和干膏(固体物)降低率3个考察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苦玄参水提液进行超滤实验,用HPLC法测定苦玄参苷IA的含量,结果在超滤前药液中的含量约为0.28%,而超滤后在药液中能达到0.22%以上,转移率能够达到80%以上,干膏降低率达到了4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成远等[26]采用RP-HPLC法测定湖南张家界、广西梧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和河南商丘5个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IA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35℃;流动相乙腈-0.5%醋酸=36∶64,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4nm。结果显示各地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差异较大,安徽亳州和江西樟树所产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较高。

邹节明等[27]以HPLC法测定苦玄参苷IA的含量为指标,筛选适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评价树脂吸附与解吸工艺,结果表明苦玄参提取物精制适用HPD50号树脂,吸附阶段泄漏点和饱和点分别在1.5和l1左右,解吸阶段的适用乙醇浓度分别为50%,苦玄参苷IA含量可提高4倍以上。

甄汉深等[28]采用AgilentZORBAXEclipseXDBC8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乙腈-0.5%醋酸(32∶68)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64nm,测定广西两种不同产地种植的苦玄参药材的茎、叶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苦玄参苷ⅠA在2.28~11.4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RSD=2.4%(n=5)。两种产地叶中苦玄参苷ⅠA均明显高于茎。

胡慧玲等[29]用KromasilODS-1HPLC柱C18(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冰醋酸(38∶62∶0.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4nm,对妇炎宁片中的苦玄参苷IA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为苦玄参苷IA在线性范围为0.1~0.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101.22%,RSD=2.16%(n=5),10批样品的平均测定结果为3.44mg/g。

2.2薄层扫描法邹节明等[30]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产地苦玄参的根、茎、叶中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含量,以甲醇为溶媒,超声提取苦玄参各药用部位,提取物经大孔树脂D101精制后,点于含1%CMC-Na的硅胶GF254板上,以氯仿-甲醇-水(4∶1∶0.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CAMAGTLCⅢ型线性扫描仪测定,检测波长为268nm,狭缝尺寸为8mm×0.6mm。结果显示,苦玄参苷ⅠA的点样量在1.1~5.4μg,苦玄参苷ⅠB在1.0~6.2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0和0.999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7.5%;在同一产地不同药用部位中,苦玄参苷ⅠA和IB的含量: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在同一药用部位中,叶中苦玄参苷ⅠA含量高于ⅠB,根和茎中苦玄参苷ⅠB含量高于ⅠA。

陈勇[31]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炎肿化毒片、炎见宁片和妇炎净胶囊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用5%CMC-Na的硅胶GF254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4∶1,在紫外灯下(254nm)检视定位,进行光谱扫描,扫描条件为:λS=270nm,λR=350nm,SX=3,反射式锯齿形扫描。结果表明苦玄参苷ⅠA的点样量在2.4~7.2μg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1.8%(n=5)。蒋明廉[32]用同样的方法测定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从测定结果来看,与成桂仁[12]报道从苦玄参中提取分离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收得率0.25%和0.17%基本一致。

2.3其他方法王力生等[33]以TLC为检测手段,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苦玄参总皂苷的吸附和洗脱条件,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苦玄参皂苷的含量。结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把苦玄参总皂苷含量由浸膏中的8.7%提高至27.3%,增加20%乙醇洗脱操作可进一步提高至52.1%;苦玄参总皂苷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1nm,与苦玄参苷ⅠA一致。苦玄参苷ⅠA在4.56~91.2μ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3%。结果表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富集并纯化苦玄参总皂苷;分光光度法测定苦玄参总皂苷含量具有快捷、准确的特点。

3结语

苦玄参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依据皂苷元母核将其归纳分类,为进一步探讨苦玄参的化学成分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方便和依据。

苦玄参苷IA是苦玄参三萜部位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在干植物中的含量约为0.25%[12],有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补体作用[3],是苦玄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苦玄参定量分析方面报道最多的是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测定,各地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的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与采收的季节也有关系,因此,今后可对苦玄参的最佳采收期及最适加工方法进行进一步考究。

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发现,薄层扫描法测定含量时易出现斑点不清、拖尾等现象。高效液相色谱法集分离和测定为一体,简便、稳定、重复性好,易与其他干扰成分分开,可作为苦玄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1900年版)[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5.

[2]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49.

[3]YingHuang,TessDeBruyne,SandraApers,etal.Complement-InhibitingCucurbitacinGlycosidesfromfel-tarrae[J].J.Nat.Prod.,1998,61:757.

[4]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自苦玄参中分得五种新三萜化合物[J].药学通报,1981,16:116.

[5]韩福森,郑启泰,范海富.环氧形苦玄参苷元的晶体机构[J].物理学报,1981,30(8):1141.

[6]成桂仁,金静兰,甘立宪.苦玄参酮Ⅰ的结构[J].植物学报,1982,24(2):194.

[7]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研究Ⅰ-苦玄参苷元Ⅰ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8):737.

[8]甘立宪,伍文超,周维善,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研究Ⅱ-苦玄参苷元Ⅱ和Ⅲ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9):812.

[9]甘立宪,周维善,成桂仁,等.苦玄参苷元Ⅳ及其降解产物的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2,24(1):59.

[10]甘立宪,毛国清,伍文超,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Ⅴ-苦玄参苷元V和VI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10):926.

[11]甘立宪,毛国清,伍文超,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Ⅵ-苦玄参苷元2及有关化合物的立体化学[J].化学学报,1984,42(1):70.

[12]成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Ⅶ-苦玄参戒ⅠA和ⅠB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5,43.374.

[13]金静兰,文永新,成桂仁,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Ⅷ-苦玄参苷Ⅱ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7,45(10):1133.

[14]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苷A和B的结构[J].广西植物,1984,,4(1):51.

[15]LinYoujun,ChenZhongliang.NewtetracyclictriperpeneglycosidefromPicriafel-tarraeLour[J].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1998,1(1):21.

[16]GanLixian,ChenYuqing,ZhouWeishan,etal.StudiesontriterpenoidsandtheirglycosidesfromChineseMedicinalherbPicriafel-tarraeLour[J].StudiesinOrganicChemistry(Amsterdam),1986,26(NewTrendsNaturalProductChemistry):95.

苦玄参范文篇3

【关键词】薛生白;湿热;《湿热病篇》

清代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温病的重要专著,该书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其问世使后人辨治湿热性质的疾病有章可循。本文试从薛氏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

1病因病机

薛氏认为湿热病的形成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因在于脾虚湿停,外因在于湿热邪气,即所谓:“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在湿热的发病机理方面,其强调湿热为病多是内外合邪,即素有内湿者易感受外湿,外湿入侵人体后又必与内湿相合,并进一步影响脾运而助内湿。这与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的湿热发病观点是一致的。他还指出,湿热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由阳明太阴受病”及“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这就说明在湿热病的病机转化方面,与中气的虚实密切相关,即“中气实者病在阳明,中气虚者病在太阴”、“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反之,中气虚者其病必甚。

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

薛氏认为:“温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又谓:“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并进一步解释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所谓“上受”仍是指从“口鼻”而入。由此可见,薛氏认为湿热病邪由表入里者少见,而多从口鼻而入,困阻中焦脾胃。此外,薛氏在阐述传变趋势上,将其分为“湿遏卫阳”“湿在表分”“湿在肌肉”等邪在卫表;“湿热伤肺”“湿热阻遏膜原”“湿伏中焦”“湿滞阳明”“湿在下焦”等邪在气分;“邪灼心包,营血已耗”“热邪充斥表里三焦”“邪陷营分”“上下失血”等湿热化燥化火,入营动血。

3辨证要点

在湿热病的辨证方面,薛生白认为“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遂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由表入里、从上到下的立体辨证模式,即初期的卫气同病,中期的邪在气分,后期的邪入营血,其中邪在气分还分为邪在上焦、邪在中焦、邪在下焦。在这一模式中,薛氏注重辨舌,并把辨舌作为诊断湿热病各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湿热病篇》中共有七条原文论述辨舌,若见“舌白”或“舌遍体白”,多为湿未化热或湿重尚未蕴热之轻证;若见“舌根白,舌尖红”,乃“湿渐化热,余湿犹滞”;若见“舌光如镜”,乃“胃液受劫,胆火上冲”,为邪在中焦;若见“舌黄或焦红”“舌焦红或缩”“或舌无苔”,为热入营血;若见“舌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硬”“舌苔干缓起刺或转黑色”者,多为湿热化燥,热结致痉。此充分体现其“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决”的辨证思想。纵观该篇全貌,其于湿热病之辨证,除注重辨舌,还以脏腑、经络、六经、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综合运用为其最大特点。

4治疗方法

湿热病邪,热处湿中,湿中蕴热,两者相互搏结,其结果往往滞留于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难于速去。为此,叶天士指出:“湿热浊气,交扭混乱……必日分消”“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明确指出治疗湿热温病,当分解湿热邪。薛生白亦说:“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否则“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而三焦俱困矣”。可见,薛氏在治疗上继承了前人的湿热分治,三焦分治之法。

4.1卫气同病此湿热病的初起阶段,多为湿重于热,薛氏治以祛湿为主,兼以清热。如“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邪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大力子等味”,薛氏用辛温芳香之藿香、香薷以疏散表湿,辛凉疏风之薄荷、大力子以清表热,使湿热由表而去。

4.2邪在气分湿热之邪在卫分停留时间不长,必直驱中土,滞留脾胃气分久而不解,故湿热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薛氏认为,气分证在湿热病中,病程最长,变化较多,应据其湿热孰轻孰重以及部位的不同,分为邪在上、中、下三焦治疗。邪在上焦,宜芳香宣化为主。如“初起壮热口渴,胸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蔽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鲜稻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薛氏所用药物皆轻清透化之品,以轻开上焦之气,使腠理通达、气机调畅,达到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清。邪在中焦,宜苦温燥湿为主。如“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六一散、佩兰叶等味”“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六一散、苍术、半夏、干菖蒲等味”,薛氏所用药物以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等燥化中焦之湿为主。病虽在中焦也可见有上焦之证,故加入桔梗、藿香清宣上焦,并以六一散清热利湿,引导湿热之邪自下而出。邪在下焦,则宜淡渗利湿为主。如“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薛氏其所用药物均性甘味淡,淡渗以利湿,使湿浊从小便而解。即刘河间所言“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宣上、燥中、渗下三法在临床上往往又互相配合运用,不拘某一阶段。

4.3邪入营血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日久,易化热化燥,若病邪进一步深入可内传营血分,导致动风动血闭窍之证。如“壮热烦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荣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荣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丹皮、赤芍、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此阶段,薛氏常配伍咸寒之品,以犀角凉血解毒、羚羊角清肝熄风。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予钩藤、鲜菖蒲、至宝丹之属。银花露芳香化湿,生地、玄参、连翘凉血养阴。若见湿热化燥,热结阳明,其亦用承气汤通泄肠胃之热。如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舌,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大承气汤下之”。由此可见,邪入营血后,病情复杂多变,所以薛氏治疗不拘一法,以清营解毒、开窍熄风、凉血止血、通腑泄热等多管齐下,分而治之。

5善后调理

苦玄参范文篇4

小儿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再加上小儿寒热不知自调,故小儿极易感触外邪而引发肺系疾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热,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与肃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气之为病,痰饮阻肺,热邪袭肺、蕴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气、痰、热三个方面浅谈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证治。

1肺气之病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种生理功能。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两方面。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又多因肺气郁、肺气闭而致,因而肺气病理可表现为肺气虚、肺气郁、肺气闭三种情况。

1.1肺气虚多见于小儿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气耗散,肺气不敛所致。表现为咳嗽气短,痰涎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拟敛肺补气之法,方剂如补肺汤、六君子汤等。若肺气上逆等喘咳较甚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肾虚不能纳气,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补肾纳气;若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1.2肺气郁多因痰湿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络而致。本证既有卫表不和,又有肺宣不畅,表里俱重[2]。特点是必有发热,咳而不畅,而未有肺闭症状[3]。治疗重点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药为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玄参、栀子,此时用药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还应该调理脾胃之气,疏肝理气,通过宣畅全身气机,以解蒙郁之肺气。

1.3肺气闭多因痰饮之邪闭肺而致,为气郁之甚。见于风邪外感,肺气郁闭证。症见咳嗽,或先咳后喘,重则气急鼻煽,三凹症明显,涕泪全无,特点是咳多于喘,咳声不畅。肺气闭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症见发热,喉间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腻,治宜温开,方剂如三拗汤、华盖散;热闭:症见高热,吐黄色黏痰,舌红苔黄腻,治宜凉开,方剂如麻杏石甘汤。若寒热不甚明显,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者,有肺气郁闭致喘之嫌,治宜开郁降气,方剂如五磨饮子。

2痰饮阻肺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不仅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的未被排出的无形痰液[4]。痰饮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小儿形气未充,脾、肺、肾功能不足,易生痰饮,又气血不足,咳痰无力,痰饮不易排出,更易罹患痰饮之疾。痰饮阻肺,表现为咳嗽、咯痰、咳痰或喉中痰鸣声等,临床施治应分辨寒痰、热痰、痰湿、燥痰之不同。

2.1寒痰若痰白清稀,伴有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外感风寒之象者,属寒痰。治宜温里散寒化痰为主,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若痰多欲呕,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厚朴、杏仁降气止呕;脾虚食少,可加太子参、白术、陈皮等益气健脾。

2.2热痰若痰黄有块,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伴有面赤身热,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等为热痰。宜清热化痰为主,方剂如清气化痰丸。若痰多气急,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黏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同时应注意顾护小儿脾胃,适当加用大山楂、太子参等养护胃气之品。

2.3痰湿若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伴有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有块,色白或灰,并伴大便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者,为湿痰。治宜燥湿化痰为主,方剂如二陈汤。若湿甚,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4燥痰若痰少而黏,难于咯出,并伴有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等证候,为燥痰。治宜润肺化痰为主,方剂如贝母瓜蒌散。若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若病痰饮而外感温燥较重者,可配合用桑杏汤,以轻宣温燥。

2.5其他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浊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5]。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又当祛风涤痰。

3邪热侵肺

3.1发热是儿科疾病常见证候叶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5]。对于小儿发热病,首先应区分外感与内伤。咽喉红肿与否,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主要区别,咽部红肿多属外感发热,不红肿多为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必见咽红、舌红等症。里热之证,一定要见苔黄和烦躁。小儿发热,还要分虚实。辨虚热与实热主要掌握两点:①精神:精神好、饮食好为虚热;精神差、饮食差常属实热。②手足:手足凉、皮肤冷而后脑勺热者,为虚热;手足热而肌肤也热者为实热。实热也要分表里。如前所言,主要看咽喉红肿与否。而虚热主要有以下两点:①病程长,精神好,不烦躁,舌质润。②分清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阴虚有舌光、烦躁、溲黄、汗出见症。阴虚发热又分肺阴虚、肾阴虚等。

3.2外感发热因风热之邪侵犯肺咽,邪在卫表,卫气不畅而致发热。可见恶风或微有汗出,不一定有咳嗽流涕,但必有咽红、舌红见症,治疗多用宣散之法,常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之剂。另外,只要邪在肺卫,即使高热,也可散之,加用栀子、玄参、淡黄芩,但不可多用,也不可早用,误用邪不易透。若热侵心包,治宜开泻,用泻心汤。邪犯肝肾,治宜滋养,用大定风珠、复脉汤等方。舌焦黄,大便不通,可用通腑法以“釜底抽薪”。

3.3里热里热之证,除肺系自身受邪而致实热、虚热外,尚有其他部位罹患邪热而累及肺系者。如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可致肺生虚热等,肝升太过,致气火上逆,灼伤肺系,可致肺系实热等。但肺系之里热证仍以其自身病热或阴虚生热为主。

3.3.1肺实热是由邪热内蕴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证候,多由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而致。以发热、口渴、气喘、鼻煽气灼、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证以肺系症状和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治宜清热泻肺、降气平喘,方剂如泻白散。

3.3.2肺虚热是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以患儿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干咳或痰少而黏和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治宜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剂如沙参麦冬汤。

总之,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喜润而恶燥热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肺系疾病多与气、痰、热相关的特点,其相关性表现在气、痰、热三邪既是肺系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肺系疾患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存在着气、痰、热之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三者贯穿于肺系发病的始终。从气、痰、热着手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无疑是扼其根本,擒其首要,往往可获佳效。

【参考文献】

1郁晓维,孙轶秋.江育仁儿科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2

2任现志.调肺气在小儿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5,22(5):16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031

苦玄参范文篇5

1湿邪与发病

湿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体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关于湿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明确指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湿相关,后世医家对湿邪致病的论述亦较多,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阴肿,阴户忽然肿而疼痛,由肝脾伤损湿热下注……,”此病证类似于现代的急性女阴溃疡;又认为痹证是湿邪侵及肌肉经络关节皮肤,经脉痹阻而发为“肌痹”、“皮痹”、“痹证”;认为经脉曲张性小腿溃疡,深脓庖疮是因湿气郁久成毒,湿毒之气下注小腿而发病。笔者认为:凡腹满水肿,肌肤肿胀,糜烂、渗出、水疱、结节等皮损无不与湿相关,只是因人、因时、因部位或因挟热、挟风之不同而皮损出现先后、轻重、多少之不等罢了。例如毛囊炎、疖、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湿疹、某些药疹、脓疱疮、湿性脂溢皮炎、多汗症、酒皶鼻、痤疮等病均因于湿热内蕴,或上蒸于头面,或迫津外泄、或蕴结于肌肤,或挟时邪、外感邪毒而诱发;带状疱疹由肝胆湿热或脾虚湿盛引起;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因于风湿蕴阻、经络阻隔、肌肤失养所致者为多;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大疱性疾病多由湿热交蒸外越肌肤所致;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冻疮多由寒湿凝滞,血瘀阻络所致;小腿溃疡、足癣、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多由湿热下注所致;还有湿热下注、外感邪毒而发的接触过敏性皮炎等等。

2湿证与临床

湿证有内湿、外湿之分,有上湿、下湿之别,辨证上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型。

2.1湿热内蕴证见发热或有汗出而热不解,面色潮红,心烦,口干不多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皮疹色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或见丘疹、结节、脓疱,自觉痒或痛。临床多见于脓疱疮、单纯疱疹、鹅口疮、剥脱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疖、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足癣、药疹、湿疹等。

2.2风湿蕴阻型素体湿盛,复感风邪滞留肌肉、皮肤、关节、经络,而致经脉痹阻、肌肤失养或聚而成块。证见肢体沉困酸重,胸闷头重痛,心烦失眠,舌质淡紫,苔薄,脉濡缓,皮疹可见水肿肥厚、结节、风团、抓痕、血痂、苔癣化,或局限或泛发,自觉瘙痒不止。如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结节性痒疹等。

2.3脾虚湿盛型见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肢体浮肿,纳差,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厚而润,脉滑。皮疹见肿胀、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自觉瘙痒,以四肢多见,且缠绵不愈。如亚急性湿疹,先天性大庖性表皮松解、湿性脂溢性皮炎等。

2.4寒湿凝滞型素体阳虚,感受寒湿而发病。证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或伴肌肉关节疼痛,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皮疹可见红斑或紫斑、丘疹、水疱、风团或溃疡,遇冷而发或受凉后加重,易发于暴露部位。如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冻疮、皮肌炎、慢性小腿溃疡等。

2.5痰湿阻络型素体湿盛或水湿运化障碍,致水湿凝聚成痰,留滞于皮肤、肌肉、经络关节之间,可见丘疹、结节、肿块、囊肿,无自觉症状或有疼痛。如脂肪瘤、黄色瘤、脂膜炎、寻常疣、皮肤癌肿等。

3祛湿与治疗

湿在上在表者,汗而解之;在下在里者,淡渗利之,由于兼挟证不同,治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3.1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有龙胆草、生地、苦参、黄芩、车前子、萆薢、薏苡仁、土茯苓等。病在头者,加菊花、辛夷、薄荷;病在胁肋或有疼痛者,加柴胡、元胡;病在腰以下者,加苍术、黄柏;毒盛者加银花、连翘、蚤休,血热者加紫草、水牛角、玄参;痒剧者加防风、地肤子、蝉衣。

3.2风湿蕴阻型治宜祛风利湿,养血活血,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有当归、丹参、鸡血藤、川芎、牛蒡子、猪茯苓、白鲜皮、赤小豆、荆芥、蝉衣。皮损肥厚、痒甚者加全虫、僵蚕;湿重加防己、萆薢、滑石。

3.3脾虚湿盛型治宜健脾渗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药有苍术、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滑石、山药、蝉衣、荆芥、陈皮、厚朴,病在上部者,加菊花、薄荷。

3.4寒湿凝滞型治宜温经散寒,利湿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选用当归、白芍、桂枝、干姜、细辛、茯苓、薏苡仁、鸡血藤;关节肌肉疼痛者加秦艽、羌活、独活;下肢溃疡经久不愈者,加黄芪、白及、牛膝。

3.5痰湿阻络型治宜化痰散结,祛湿通络,方用消蔂丸加味。常用玄参、贝母、生牡蛎、天南星、半夏、夏枯草、土茯苓、海藻、丹参、丝瓜络、白花蛇舌草等。

苦玄参范文篇6

【关键词】鼻炎冲剂;黄芩苷;HPLC

鼻炎、鼻粘膜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具有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鼻炎冲剂在临床使用近15年,对治疗慢性鼻炎、鼻粘膜炎有独特的疗效。

1处方与制备

本品由黄芩、金银花、甘草、玄参、辛夷、白芷、薄荷、丝瓜络等8味中药组成。

1.1挥发油提取

按处方比例称取辛夷、白芷、金银花、薄荷,置减压浓缩罐内提取至无油滴,将初馏液减压重蒸馏,加氯化钠使过饱和,放置一夜,用乙醚萃取油层,回收乙醚,得挥发油。

1.2稠浸膏制备

按处方比例称取黄芩、甘草、玄参、丝瓜络与提取挥发油所剩药渣混合,以10倍量水煎煮2h,过滤,滤渣再用8倍量水煎煮1.5h,过滤,合并滤液,放置过夜,浓缩至比重1.23,加入乙醇至含醇量70%,醇沉24h,过滤,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当体积。

1.3制粒干燥

将稠浸膏制粒干燥后,置适当容器中,将挥发油均匀喷洒在颗粒上,混匀后密封2~3天,包装即得。

2仪器与试剂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G13llA四元泵,G1322A脱气机,G1313A自动进样器,G1316A柱温箱,G1315B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黄芩苷对照品、甘草酸铵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鼻炎冲剂(湖北中医院药剂科提供);所用试剂甲醇为色谱醇,其他均为分析醇。

3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颗粒,味甜微苦。

4鉴别

4.1白芷的鉴别

符合中国药典白芷鉴别项中有关规定[1]。

4.2甘草的鉴别

取本品约4g,加盐酸2ml与氯仿30ml加热回流1h,放冷过滤,滤液蒸干,残渣用乙醇定容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酸铵对照品的甲醇溶液1mg/ml作为对照品溶液。将上述两种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丁醇:3mol/lNaOH:乙醇(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灯254nm下检测,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相应位置显相同紫色斑点。

5含量测定

5.1色谱条件[2~5]

采用ZorbaxSB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35:65:1),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6nm,AUF=0.01,测得黄芩苷对照品、样品、阴性对照色谱图见图1。黄芩苷保留时间约为7.6min。

5.2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加50%甲醇制成0.1mg·mL-1的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液1,2,3,4,5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50%甲醇定容,分别进样10μL,测定吸收蜂面积,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A=1.34×106C+3.6×103,r=0.9998(n=3),结果表明,在10~5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5.3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上述对照品溶液10ul,重复进样5次,记录峰面积,RSD=1.48%。

A:样品B:对照品C:阴性对照1:黄芩苷

图1鼻炎冲剂高效液相色谱图(略)

5.4稳定性试验

取样品供试液分别于0,6,12,24,48h进样10ul,测定。相应峰面积及保留时间基本不变,表明样品供试液在48h内稳定性良好。

5.5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康复胶囊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5份,依法测定,RSD=1.78%。

5.6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测得黄芩苷含量的样品约5g,分别加入黄芩苷对照品适量,按"样品测定"项下操作进行回收率试验,结果见表1。

5.7样品的含量测定

取样品约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50mL,回流提取2h,将回流液置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精密吸取2mL置5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放置过夜,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取10μL进样,结果见表2。

表1加样回收试验结果(略)

表2样品测定结果(略)

6讨论

甘草皂苷以钾盐或钙盐的形式存在于甘草中,其盐较易溶于水,于水溶液中加稀酸,即可析出游离的甘草酸,用氯仿回流提取,可将游离的甘草酸与其它成分分离。

鼻炎冲剂系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成分多、色素重等特点,因此,样品在进入色谱仪前,应将样品置索氏提取器中,提取处理后方能进入色谱仪,否则样品无法分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一部.

2徐国兵,关荣才.RPHPLC测定化淤祛斑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133.

3仇峰,何仲贵,程杉,等.RPHPLC法测定兔血浆中黄芩苷含量.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3):189.

苦玄参范文篇7

关键词:消渴病;证候演变;治疗

消渴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多由于过食肥甘,嗜酒无惮、劳逸失度,五志过极、外感邪毒等多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脾的功能,使脾失健运,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吸收、代谢等发生障碍,继而导致他脏的功能失调,形成病程长、并病丛生、病情复杂的消渴病。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脾失健运为消渴病发病的中心环节,痰、热、燥、瘀是贯穿消渴病始末的关键病理因素,而体质是决定消渴发病及病后转归的内在依据。本文基于对古今治疗消渴病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结合消渴病的病因、病位、体质以及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消长变化,提出了针对消渴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施以相应的治疗原则,以达到祛除致病因素,恢复脏腑生理功能的目的。

一、初期健脾益气为主,佐以清热

消渴病初期多以脾虚失运为病之本,燥热内盛,消灼津液与水谷为病之标。故此阶段的组方原则应以补益为先,重在健运脾气。脾旺则津液化生有源,气足则津液输布有力。如东汉名医张仲景首创“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消渴,以人参、甘草、粳米等健脾益气和中,为后世所推崇;河北名医张锡纯认为消渴病多由元气不升所致,所创“玉液汤”和“滋脺饮”的组方均选用健脾益气的黄芪、山药为主药,取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功;山药能补脾益气,色白润肺,可生津止渴;并配伍鸡内金助脾胃强健,化饮食物中糖质为津液也,应用猪胰子可以脏补脏也。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指出:“血糖者,饮食所化精微也。若脾失健运,血中之精就不能输布脏腑,营养四肢,积蓄过多则小便漏泄至体外矣”,临床治疗常选生黄芪、太子参、山药、苍术等药物,健运脾气以治糖尿病。

此外,在消渴病发病初期,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表现为火热内蕴,伤及津液。故清热养阴亦是此阶段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清热药物中首选麦冬、葛根、知母、瓜蒌等甘寒药物,其次为黄连、黄芩、山栀等苦寒药物。甘寒药物既可清热,又能生津,可谓一箭双雕,是清热法的首选配伍药物;但若火热内邪亢盛,津液损伤较重,非苦寒之药不能除,且苦寒药物多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也可达到泄热存阴的目的。但因苦寒药物久服败胃,不宜久用。

二、并发症期行气活血通络为要

瘀阻脉络是消渴病发生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和关键因素。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病人一旦进入并发症期,包括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几乎100%存在血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微血流动力学异常,微血管形态改变,微血流紊乱,血液高浓粘滞,血流瘀缓或有微血管基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等。因此,在消渴病并发症阶段,古今医家选用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桃仁、益母草、鸡血藤等大量行气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外,还常选虫类药物,如地龙、白僵蚕、水蛭、蜈蚣等,以加强搜剔通络的功效,尤其在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中运用较多,且效果显著。

既然血瘀是消渴病并发症阶段的共同病理结局,由此也可提示,在消渴病发病初期,治疗中除运用健脾益气,清热养阴大法外,还应及早使用活血行气、化瘀通络药物的应用,以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三、化痰除湿、调理体质贯穿始终

痰湿与消渴病的发病、病情演变关系密切。从病因学上讲,诸多致病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失脾主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痰湿之邪;从易感体质上,消渴病多发于“嗜食肥甘厚味”之肥胖患者,痰湿体质居多。因此,在消渴病的治疗中始终应坚持化痰除湿作为大法。

“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治痰湿之法,宜正本清源,健脾为要。《素问·奇病论》篇中即已提出了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治疗原则。其所言兰即指佩兰,其性平而不温燥,气味芳香,入脾、胃经,有化湿醒脾之功效,正如《本草疏证》中谓“治之以兰,除陈气,津液在脾,不输化而上溢,自关水道不利,积久相因,阳盛者为内热中满,阳虚者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气味不燥复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其所著《医醇剩义》中明言:“上消者,肺病也,……肺火炽盛,阴液消亡,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胃病也,……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疗烦养胃汤主之。”费氏不仅明示了痰在消渴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并且提出了渗湿化痰、润燥化痰的配伍组方原则,药物选用茯苓、陈皮、半夏、贝母、蛤粉等,以健脾行气,化痰除湿。近代著名医家施今墨先生亦善用苍术配玄参治疗糖尿病,指出“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敛脾精’的作用,苍术虽燥,但伍玄参之润,可制其短而用其长矣”。

【参考文献】

[1]郑红.消渴病及其并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65.

[2]张仲景(汉).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55.

[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56.

[4]柴伟栋,陈家伟.微循环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J].中国微循环,2000,4(2):130.

苦玄参范文篇8

【摘要】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群方之冠”,原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方中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君臣相合,共调营卫。生姜辛温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以和营;姜枣合用以升腾脾胃之气津;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和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为佐使之用。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敛阴和阳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为了方便临床用药,现将近几年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感冒以桂枝汤加减治疗空调病52例,疗效满意。空调病的本质是人为手段影响了人体营卫的调节,导致人体对突变的环境不适应。“虚邪贼风”是一种致病因素,而空调的时间模拟也是一种“虚邪贼风”,非其时而有其气,人长期处于这种反常的室内小环境中,与自然界的大环境不协调,导致营卫之气渐虚,所以会引发诸多疑难病症。组方:桂枝、白芍各6~12g,炙甘草6~3g,生姜3片,大枣3枚。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临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服后饮白米热粥,令其出微汗。其中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杨福龙以桂枝汤加减治疗阴暑证135例,取得良好疗效。阴暑证临床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按门诊顺序随机分为桂枝汤组和对照组。其中桂枝汤组(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10~69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0~7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桂枝汤原方化裁: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姜10g,红枣10g,蜜甘草10g。加减法:汗出过多者取桂枝加附汤意,加黑附片10g;畏寒症状明显者取香薷饮意加香薷10g;呕吐、腹泻者加白扁豆10g,砂仁6g或白豆蔻6g(后入)。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煎,三服。对照组给予藿香正气水10ml,每天3次。两组均以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桂枝汤组痊愈6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00%。对照组痊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00%。桂枝汤组好转8例及对照组好转21例、无效4例再经第2个疗程治疗,均以桂枝汤加减调治获愈。

2、汗证杜文彪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38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表;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固涩敛汗;阳虚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卫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恶风者与玉屏风散合用。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中医辨证为营卫不调,营强卫弱,阳虚卫外不固者。治疗后,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李同新等以桂枝汤治疗鼻汗证24例,效果较好。方药组成: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上药加水600ml,文火煎取汁200ml,分2次服,每次1剂。7天为1个疗程。本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5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年。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18例,好转6例,有效率为100%。王媞用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疗效满意。方药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麦冬20g,淮小麦9g。汗出多可加生龙骨,兼气虚加生黄芪,阳虚加制附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觉前服,4剂为1个疗程,间隔1日可继续下1个疗程。2个疗程本组治愈(症状完全消失)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9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92%。

3、咳嗽韩爱鱼以桂枝汤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收到较好效果。60例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3~70岁,病程3天~3个月。处方:桂枝、白芍、苦杏仁(后下)、川贝母、荆芥、贯众、茜草、枳壳、甘草各10g,沙参、玄参、桔梗、蝉蜕各15g,僵蚕8g,防风6g,生姜3片,红枣3枚。加减:外感风寒加大桂枝、防风用量;外感风热加桑叶10g,连翘15g;肺有内热加黄芩10g;扁桃体炎、咽炎、喉头水肿治后遗留咳嗽加射干、丹参各10g,玄参用至30g;有少量白沫痰加款冬花9g;原有基础肺病,咳嗽伴痰多色白加茯苓15g,陈皮、白前各10g;肺阴虚加百合30g,炙百部15g;夜间咳嗽加重加知母10g,黄柏15g;盗汗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g;咽痒甚蝉蜕加重至20g,或加白僵蚕6g,或加花椒6g,炙百部15g;咳甚而喘者加地龙15g;病程日久,久咳不愈,耗伤肺气加诃子10g,五味子15g或粟壳6g。每天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治疗3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疗程,最多治疗5疗程。1疗程治愈30例,2疗程治愈15例,3疗程治愈5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陆青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咳嗽50例,疗效满意。50例中,门诊45例,住院5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有40例已经用过抗生素治疗,10例为初发者;有过敏史者35例,兼有过敏性鼻炎者16例;兼有皮肤瘙痒者20例,平时易感冒者30例。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g,大枣10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杏仁12g,咽痒重者加千层纸、蝉蜕,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茯苓,鼻塞者加细辛。每日一剂,水煎分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吃海鲜类及煎炸食品。50例中,显效38例,占76%;好转8例,占16%,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4、风疹金玲等采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风邪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主要条件,因该病反复发作,病情多为气虚血亏,久病多瘀,而病理实质为皮肤腠理经脉不通,血行失畅,瘀血阻络,皮肤腠理失去营养濡润作用,其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等病理改变基本相同。本组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0~76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15年;伴高蛋白血症者32例,贫血者9例,皮肤划痕试验显阳性者58例。处方:黄芪45g,桂枝20~30g,白芍20g,荆芥15g,细辛5g,当归尾20g,乳香10g,大枣10枚,甘草15g,生姜10g。用法:冷水浸泡15min,煎沸分3次服,每日1剂,7天为1疗程。随证加减:瘙痒剧烈者加蜈蚣2条,乌梢蛇30g,白鲜皮30g;腑气不通加生大黄15g,枳实15g;肠燥便秘者加生首乌30g,桃仁20g;腹痛者加郁金20g,青皮15g;痰湿中阻,见头痛如裹,胸闷恶心,苔腻者合二陈汤等健脾化痰药;痰阻气机,郁而化热,苔黄腻,脉弦滑者加川黄连10g,厚朴20g,黄芩30g;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者合四君子汤(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末观察记录患者风团大小与数目、瘙痒程度)。所有病例治疗2个疗程,治愈57例,显效4例,进步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齐爱珍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30例顽固性经行风疹块患者,临床效果满意,随访未见复发。30例患者中14~21岁3例,22~35岁18例,36~49岁9例;已婚28例,未婚2例;病程3个月以内4例,4个月~1年15例,1年以上11例;血虚21例,血热9例。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5g,大枣4枚,血虚者加当归、黄芪、何首乌、蝉蜕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解肌疏风止痒。每于经前服药5~6剂,并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扶正达邪;经后5天开始服药5~6剂,并重用当归等以滋阴养血,使营充卫强,营卫调和;血热者每于经前服药5~6剂,减轻桂枝用量,去生姜,加生地、紫草、丹皮、蝉蜕等以养血凉血、调和营卫、疏风止痒。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经治疗,痊愈21例,占70%;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5、痹病贾健民运用桂枝汤加防风治疗风寒湿痹患者32例,收效显着。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平均36.3岁;病变部位:上肢7例,下肢15例,肩背部13例,胸胁部8例。桂枝汤加防风:桂枝9g,白芍10g,炙甘草9g,防风10g,生姜3片,大枣12枚,加水800ml,文火煎30min,取汁400ml,冲入红糖30g,温服,须臾服热稀粥约300ml以助药力,每次1剂,每日2次。服后似有汗出者为佳,不可大汗;汗出病差者停后服,不必尽剂;病症犹在者,更作服。一般服用3~7天。如兼有外感表证者,酌加解表药;风盛者加秦艽;寒盛者加细辛;湿盛者加苍术;在上肢者加羌活;在下肢者加独活。禁食生冷酒肉等食物。治疗后,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8%。李彩霞等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不安腿综合征38例,效果显着。中医对不安腿综合征虽无确切命名,但《伤寒杂病论》中所描述的“血痹”、“痉病”、“腿挛急”等亦与本病的表现相似。本病外因主要为风、寒、湿诸邪客于经脉,致脉道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内因主要为肝肾虚衰,气血不足,筋肉失养而发病。治疗组38例患者中,男15例,女23例;40岁以下1例,40岁以上37例;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5个月。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14例,女23例;40岁以下1例,40岁以上36例;病程6个月~8年,平均6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肌醇片1g,每晚1次,口服;卡马西平片0.1g,睡前1次,口服;潘生丁25mg,每日3次。21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桂枝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5g,白芍40g,丹参15g,甘草9g,生姜2片。加减:瘀血阻络加当归、赤芍、桃仁、川芎、地龙、牛膝;湿滞经脉加木瓜、防己、薏苡仁、羌活、栀子;血虚不濡筋者加黄芪、熟地黄、酸枣仁、木瓜、天麻、鸡血藤;年老肾精亏损加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川牛膝、杜仲;血虚寒凝经脉加当归、细辛、木通、附子、木瓜;以上各型伴睡眠障碍者加夜交藤30g,柏子仁20g。日1剂,煎两次,混合取汁,早晚温服,21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89.50%。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有效率64.90%。两组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李琴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女32例,男10例;年龄15~62岁,平均38.5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2.25年;病情分级,按RA关节功能分级标准,其中I级12例,Ⅱ级15例,Ⅲ级15例;曾接受过各种治疗37例。药物组成: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3枚。随证加减:关节痛甚加制川乌8g,制草乌8g,羌活15g,独活15g,秦艽15g,制没药12g;僵硬者加白芷15g,白芥子15g,乳香10g,天花粉10g;热痹者加生石膏40g,知母12g,忍冬藤30g,黄柏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治疗以3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仅予甲氨蝶呤每周10mg口服,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显效9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

6、肠易激综合征杜长湘采用桂枝汤为主治疗35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35例均为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9.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平均2.6年。组方: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10g,大枣10枚,灸甘草6g。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加减:腹痛甚加木香10g,槟榔10g;腹泻剧加葛根20g,黄连6g;阴虚肠燥加生地黄30g,玄参20g,麦冬15g;阳虚便秘加肉苁蓉15g;湿热者加通幽草20g,败酱草20g;气阴虚加太子参30g。治疗结果:35例中,治愈28例(80.0%),有效5例(14.3%),无效2例(5.7%)。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比较有明显改善。腹痛:治疗前28例,治疗后5例。腹泻:治疗前23例,治疗后4例。便秘:治疗前18例,治疗后2例。结肠痉挛:治疗前25例,治疗后3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P0.01。

7、慢性肾衰竭荆所俊等采用桂枝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18例,疗效较好。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年。其中肾功能失代偿期8例,氮质血症期6例,尿毒症期4例。基本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9g,生姜10g,大枣8枚。加减:胃脘胀满,恶心纳差,大便溏泻,舌淡苔白,属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者,加香砂六君子汤;口苦咽干,纳差,体温高者,加小柴胡汤;兼水肿,小便不利者,配五苓散;气血虚者,加当归补血汤;血压高者,加钙离子拮抗剂降血压药;贫血者,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近期疗效:运用桂枝汤治疗6个月至2年,大多数患者症状和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占83.32%。

8、肋间神经痛黎俏梅等运用桂枝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肋间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观察病例共107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1例。治疗组56例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为32~65岁,平均36.5岁;病程6个月~2年;疼痛次数每日为3~6次。对照组51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30~67岁,平均35岁;病程7个月~2.5年;疼痛次数每日为2~6次。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次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符合肋间神经痛诊断标准。治疗组用桂枝汤加减,药物:桂枝、白芷、田三七、没药、乳香各10g,白芍、延胡索各20g,甘草、细辛(后下)各6g。马钱子粉、樟脑各3g(均另包备用)。加减:情志抑郁,遇怒痛甚者,加柴胡、郁金各10g,每逢经前痛甚者加当归、桃仁各10g,遇寒而痛甚者加干姜、荆芥各10g,遇热痛甚者加生地、槐花各20g。用法:每日1剂,加清水750ml浸泡,文火煎煮30min,滤汁约250ml,其中150ml内服,另100ml乘热加入马钱子粉、樟脑粉,拌匀后将药汁浸入小纱巾上,热敷痛处。早晚各1次,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20mg,强的松5mg,颅痛定60mg,均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治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51例,治愈20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

9、椎动脉型颈椎病张向阳用桂枝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12例,疗效较好。31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6例,男87例,女99例;年龄19~78岁,平均46.3岁。对照组126例,男58例,女68例;年龄17~83岁,平均44.6岁。均经神经系统、颈椎片、TCD等相关检查确诊,排除枕大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颅内疾患等引起的头痛、头昏及颈部不适。药用:桂枝10g,白芍1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体虚和气温较高时最低可减为桂枝6g,生姜2片;反之,最高可增至桂枝12g,生姜6片。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服药后遂进稀饭1碗,卧床覆被,待以微汗后起床退汗,避风,汗退后方可外出。对照组用尼莫地平10mg,每日3次。两组均用药5天。两组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测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组186例:治愈108例,显效61例,好转1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0.86%。对照组126例:治愈62例,显效34例,好转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16.19%。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小儿厌食症魏丽华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本病68例,取得较好疗效。6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6个月~6岁,其中1岁以下22例,1~3岁26例,3岁以上20例;病程1~3个月。全部病例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药用:桂枝、陈皮、炒山楂各3~5g,炒白术、太子参各3~6g,生姜2片,红枣5枚,炙甘草3g,炒谷芽、炒麦芽各5~10g。水煎,每日1剂,取药汁100ml,可加入冰糖5g,分数次温服。服药15天为1个疗程,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前后测体重、血红蛋白、尿木糖排泄量、尿淀粉酶等指标。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68例中35例痊愈,30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9%。

11、心律失常梁广和运用桂枝汤合方辨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60例,取得满意疗效。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6~65岁,心律失常病程3个月~4年。其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更年期综合征2例,心脏神经官能症2例,原因不明1例。所有病例经心电图检查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频发房性早搏16例,交界性早搏6例,频发室性早搏(包括多源性室早)15例,病窦综合征6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2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过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基本方:桂枝、苦参、白芍、人参、麦冬、当归各10g,五味子6g,丹参、玄参、炙甘草各15g,生地30g。加减:胸痹心痛者,加瓜蒌15g,薤白10g,郁金10g;阴虚阳亢而症见失眠、烦躁、潮热者,重用白芍、玄参各20g,加龙骨、牡蛎各30g;心动过速者,加柏子仁15g,石菖蒲10g;阳虚心动过缓者,加附子、细辛各6g;痰浊内阻,舌苔白腻,脉滑者,去当归,加半夏、天麻各10g。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其中1例冠心病因心梗住院中断治疗,3例为风心病房颤,1例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房颤),总有效率为91.67%。本组用药最多者35剂,最少者7剂。

12、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王磊运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发热100例,效果显着。100例患儿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4个月;其中4个月~2岁35例,3~5岁45例,6~10岁15例,11~15岁5例;发热最长者近1年,最短者15天,就诊时体温在37.1℃~38℃59例,38.1℃~38.5℃35例,高于38.5℃6例;100例患儿在来本科就诊前,均采用西药治疗5天以上。中药治疗前,全部病例经做血、尿、粪常规、X线胸片及部分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所选病例中药治疗时均停用西药。处方:柴胡、黄芩、党参、桂枝、白芍、地骨皮、甘草、黄芪、知母。加减:挟食滞加焦三仙、槟榔、鳖甲以理气消食,阴伤重加麦冬、天花粉、胡黄连以养阴生津,热甚加葛根、生石膏,偏气虚者重用黄芪。经治疗,全部病例均显效,其中痊愈96例,占96%;好转4例,占4%。公务员之家

13、更年期综合征李云慧运用桂枝汤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37例,疗效显着。本组37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最大55岁,最小42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平均9个月。其中9例曾接受过中成药及西药治疗。处方:桂枝6~10g,白芍药9~15g,甘草6g,大枣10枚,附子6~12g。偏肾阳虚加附子6~10g,杜仲9~12g;偏血虚加当归9~15g;偏表虚者合玉屏风散。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果: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9%。

【参考文献】

1张万水,陈利国,王越洪,等.桂枝汤治疗空调病52例体会.陕西中医,2006,27(5):539.

2杨福龙.桂枝汤治疗阴暑75例.福建中医药,2008,39(5):29.

3杜文彪.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38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6):62.

4李同新,初茂忠,张淑萍.桂枝汤治疗鼻汗症24例.中国民间疗法,2006,14(1):36.

5王媞.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中国社区医生,2004,6(5):45.

6韩爱鱼.加味桂枝汤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新中医,2007,39(9):67.

苦玄参范文篇9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药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邪”“毒(热)”所致。目前,国内外从中草药中筛选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转录酶(RT)活性的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中药居多。有文献报道[1]用感染的H9细胞系,筛选了27味清热解毒中药,发现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牛蒡子、黄连、淫羊藿、紫草、狗脊、贯仲、苦参等。有研究在体外抗HIV实验中筛选了500种中草药,发现其中50种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蔓荆子等。关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细胞系中观察40种中草药的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报道,还有灵芝、槲寄生、姜黄、芦荟等中药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等作用;诸多海洋藻类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质,如蓝藻门的鞘丝藻、纤细席藻、钝顶螺旋藻及红藻门、褐藻门的海带等。研究表明[4],这些中药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蛋白质类,以及甾醇、酚类、木脂素等。

综观对抗HIV中药的研究发现,目前对抗HIV有效中药的筛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但由于种属间的差异,这些中药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才能确定其实际疗效。作为抗HIV中药的临床研究,中外学者多采用中药复方,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汤、人参汤、克艾可、红保方等,在对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1.2抗SARS病毒中药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瘟疫”“疫疠”之类。国内对中药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处方和有效成分筛选两个方面。目前,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有8个,它们是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新雪颗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金莲清热颗粒(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这些中成药具有保护多脏器免受内毒素引起的损伤、改善炎性渗出以及针对高热症状的退热作用[5]。从上述8个中成药的功能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包括祛湿)和活血化瘀两大类。单氏等[6]对各大媒体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和治疗非典的中药处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药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和连翘,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和金银花。国内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过中医、西医、分子生物等多学科手段,对多种中药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从中药大黄中找到了对SARS病毒有阻断作用的特效成分,这种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SARS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药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温病学中的“风温”,临床常用中药中的解表药、清热药以及以它们为主组成的中成药,通过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流感的疗效。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过现代药理实验,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间接抑制病毒[7]。

现代药理和临床实践证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野菊花、黄芩、黄连、柴胡、黄柏、甘草等几十种单味中药,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从这些中药当中已经提取分离得到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目前对中药抗流感病毒机制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和RNA合成,还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具有显著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包括银翘散、葛根汤、正柴胡饮、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这些中药方剂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发挥着抗病毒的作用。

1.4抗乙肝病毒中药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肝化瘀中药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免疫功能,依靠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如人参、党参、灵芝等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和猪苓中的猪苓多糖,可激活NK细胞,增强抗体依赖性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诱生干扰素,并对表面抗体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冬虫夏草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等都有增加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活性等作用;玄参、天冬、麦冬等则可延长免疫球蛋白的T1/2;黄芪、柴胡等可影响细胞因子,提高白细胞介素的活性[8]。临床治疗乙肝的常用复方有茵陈蒿汤、一贯煎、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失笑散等,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可以清除湿热毒邪,抑制病毒复制,又可以改善肝功能和微循环,恢复肝细胞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治愈乙肝的目的。

2临床疗效优势

2.1祛邪不伤正抗病毒中药除了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外,还能有效阻止病毒感染,并能双向调节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识别和吞噬病毒,这是抗病毒西药所无法比拟的。

2.2广谱抗毒抗病毒中药一般都具有较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如大青叶、板蓝根、射干、金银花、牛蒡子等中药能够抑制多种病毒。这种广谱抗毒作用,使抗病毒中药对于机理不明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那些人类无法在短期内清楚其致病原因、现代医学无真正有效措施的感染性疾病,中药只是通过“祛邪”“扶正”,抑杀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即可全方位对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3其它抗病毒中药还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不促使病毒变异等优点,而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吃不起药的难题。

总之,抗病毒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优势,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人类面临病毒性疾病长期而严峻的挑战时,抗病毒中药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勃,苗明三,杨晓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6,26(1):82.

[2]吕维柏.中国性病艾滋病实践论文汇编[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

[3]丁栋兴.抗艾滋病病毒植物源药物研究概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1.

[4]吕维柏.艾滋病的中药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1997,36(6):368.

[5]高益民.战胜“非典”中医药应当登上主战场[J].首都医药,2003,10(12):25.

[6]单爱莲,权菊香,钱丽旗,等.对预防与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4):289.

[7]张为民,扬增岐,卿素珠.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22(4):41.

苦玄参范文篇10

摘要:从中医角度探讨,糖尿病之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病变日久则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甚或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一系列证候。这与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病机非常相似,清营凉血法可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关键词:清营凉血法糖尿病并发症防治

清营凉血法是温病学家的独创性成果,具有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散血活络之功,适应于温病热入营血证候。临床实践证实本法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1]。现就清营凉血法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随着糖尿病诊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寿命增加,病程延长,心、脑肾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出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的70%以上。阴虚燥热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结谓之消”。本病日久则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甚或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燥火伤肺,则肺失宣降,发为咳喘;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热内蕴而痰壅气阻;痰壅日久,化火生风,耗津灼液而成瘀血,痰瘀阻络,变证丛生;邪热劫灼营阴,心神被蒙,则出现神识昏蒙、谵语、甚至昏迷。这与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病机非常相似,故清营凉血法可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其中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肾三脏灼热伤阴,日久阴损及阳,临床表现阴虚内热为主,如有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渴喜饮水、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中医认为,久病多瘀,且研究发现:肾实质内的瘀滞是肾病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且病程越长瘀滞越显著,并且瘀久化热,阴津亏虚,虚火内盛,极易形成阴亏血瘀之证,甚或热蒙心窍而发为神昏、谵语。因此,阴虚内热、邪入营阴、瘀血内阻也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大量实验[2]证实具有凉血活血作用的大黄提取物能作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细胞因子.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糖、脂代谢紊乱,调节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影响肾血流动力学,减轻肾脂质过氧化损伤等。付丽媛[3]等探讨清营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防治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茵素(STZ)造成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成模后8周,观察各组间肾重/体重、血与肾组织中MDA、肾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病理组大鼠肾重/体重、肾组织与血中的MDA明显升高,而清营汤组的肾重/体重、肾组织与血中的MDA明显降低,清营汤组基底膜的增厚与系膜的增生不明显。提示清营汤可能通过抑制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而达到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干预作用。张新义等[4]以凉血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完全缓解1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3%。亓鲁光教授等[5]观察脉通方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用脉通方(治疗组40例)和厄贝沙坦(对照组40例)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糖水平、脂代谢、血液流变学、血压、尿蛋白等,观察脉通方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1%,对照组为65.1%。治疗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尿蛋白、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血压治疗一项治疗后有改善(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脉通方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可减少24h尿蛋白、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黏度。

2糖尿病并发昏迷

在临床中,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常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而致酮症酸中毒或者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现代医家认为本病为阴虚内热、劫灼营阴、炼液成痰、浊邪潴留、瘀血内阻,热闭心包所致。对于此类患者在西医急救的基础上,针对其热入心营的病机,对症使用清营凉血的方药或制剂(如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等),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程益春教授[6]和林兰教授[7]均认为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证属热蒙心窍者,应予清营凉血、豁痰开窍的方药,如生地、玄参、连翘、菖蒲、水牛角、安宫牛黄丸等,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3糖尿病继发中风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继发中风主要是由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脂代谢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血液呈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所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高血糖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这是糖尿病性中风与普通中风的不同之处。中医学则认为,消渴日久,伤阴耗气,热入营血,变生痰瘀,阻于脑脉,窍络窒塞,神机不利,为糖尿病性中风的主要病机。因此,对于糖尿病继发中风的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酌加养阴熄风,凉血活血之药,以养阴为本,以熄风、化痰、活血为标。急性期选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或大定风珠加减,恢复期以桑麻地黄汤为主,加用凉血活血之品。如张发荣教授[8]在治疗糖尿病性中风的病人属阴虚风动者,主张加用生地、玄参、郁金等药,以养阴熄风、凉血活血。现研究发现临床广泛运用的清开灵注射剂(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具有改善脑循环和脑细胞功能作用,对急性期中风有较好疗效[9]。

4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