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4:21:59

狂欢

狂欢范文篇1

拥有40年历史的欧洲最大规模的街头文化艺术节——英国诺丁山狂欢节于10月29日在伦敦西部的诺丁山地区火热登场。

当天上午10时,狂欢人群开始向诺丁山地区各主要街道聚集,诺丁山地区再次成为欢乐与喜庆的海洋。按照传统,儿童是狂欢节第一天的主角。不同肤色的孩子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服装,脸上涂着各色颜料,载歌载舞,成为狂欢节彩车游行队伍中的最大亮点。虽然天公不作美,但风格浓郁、热情四溢的加勒比海音乐令所有参加狂欢节的人们都兴奋无比。

30日的成人狂欢节将使本届狂欢节达到高潮。届时将有49个彩车队、15支钢鼓乐队及41支其他各类乐队参加狂欢,重点展示加勒比海地区的音乐及风情。据组织者介绍,本届狂欢节的主题是“自由与公正”,人们将通过舞蹈、音乐及彩车游行来诠释这一主题。

伦敦诺丁山狂欢节有限公司负责人克里斯·米拉尔说:“狂欢节走过了40年的历程,这在伦敦的文化版图又写上了浓重的一笔。”据悉,为期两天的狂欢节将吸引100多万人前来参观助兴。为确保狂欢节的顺利进行,英国警方特意抽调了1万多名警察负责狂欢节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

一年一度的诺丁山狂欢节起源于1964年,由当时聚居在诺丁山地区的特立尼达移民发起。这一活动至今已演变成规模宏大的多元文化节,其规模仅次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每年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已成为伦敦颇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

狂欢范文篇2

关键词:身体;大众文化;颜值;消费社会

对于某个现象的研究,很难从单一的层面去阐释,因为它往往被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它涉及层面很广,笔者选取身体、消费和美三个层面试图构建一个具有特定论述主体的内在逻辑。以“颜值”为时代标签的话语表达成为不可阻挡的强音,这种外在美的过分强调,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颠覆性和狂欢意味。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成为后世学者们研究大众文化的观念维度,大众文化与狂欢理论的契合在巴赫金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的文学作品时提出,并被普遍认可。“狂欢节”开放、无等级和颠覆性的特点正是大众文化所展现的精神内涵。“狂欢”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实践行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常态。相较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和电视节目,网络具有超强的聚合能力,越来越多独特和自由的个体得到彰显和传播,无论是人本身、消费行为还是审美能力都产生变化,形成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狂欢。借此,笔者将大众文化的身体转向、消费转向和审美转向作为“颜值崇尚”研究的基本切入点进行分析。

一、“颜值”崇尚的身体狂欢现象

“颜值”,顾名思义是对人外貌的量化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带有浓重的“意识美学”的特点。网络的四通八达和即时通信让形形色色的物和人暴露在大众视野,人们不自觉地越来越在意外在的美,此时“颜值即正义”悄然入侵,甚至形成了所谓的“颜值经济”。这种“颜值崇拜”虽然自古就有,比如成语倾国倾城、闭月羞花,以及《诗经》中的罗敷拥有绝世的“颜值”让人驻足,但是,现代技术呈现带来行为表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形成了一个网络时代的特殊语境———颜值狂欢。身体美学思想下,“颜值崇尚”现象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显著的表现。身体美学思想是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即论述身体体验在审美经验中的重要位置。网络营造出“颜值”的狂欢场景,身体成为一种视觉文化符号,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年轻人对“颜值”的推崇俨然成为时尚。这使观看这种身体行为产生了快感,快感有了生产空间,而且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身体行为摆脱了限制,尤其在互联网中,充斥着能够引发快感的“身体”,因此“快感”逐渐演变成“狂喜”,这也就是狂欢的世界感受。当然“颜值”的崇尚或者说崇拜不仅仅是人的长相,在一个多样视觉文化符号表征的空间,“颜值”的载体也被延伸,延伸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产物———网络直播,是敞视的、风格化的,把“颜值崇拜”发挥到极致,在这里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阶级地位、收入高低被忽略。身体在这时是自由的,无论是观看者还是被消费的身体,只把自己有“颜值”的那一方面展现出来,就能被用户观看。相比于传统的大众媒介展现的身体这一视觉符号,首先被大家在意和议论的或许是“颜值”本身,但是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后传播媒介”———互联网中,这种“颜值崇拜”更加普遍和显著。

二、消费语境下颜值等于生产力

在消费社会,身体已经突破单纯作为肉体的局限,成为文化、权利、身份、意识形态和种族等的象征,具有了符号意义。人们对身体的消费,往往侧重于身体所承载的符号价值层面,追求一种视觉的快感和欲望的满足。在消费语境下,人们对身体的审美认识发生了变化,“颜值”便是身体意识强化的体现。人的外观、商品的外观和精神世界构成了“颜值”作为符号的三个维度,人的颜值和商品的外观也是大众文化消费转向下文化满足视觉需求和实现感官审美快感的表现。现在“颜值”中的“值”凸显了人们对外观评价的量化标准,这个标准衡量的客体就是“身体”,身体上的一切都可以以“颜值”量化。有的学者甚至总结说:“整个消费文化就是围绕身体所展开的。”而且,大众媒介在身体消费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技术、观念革新,消费中的“身体”也被局部化和碎片化。不论是在大众媒介还是网络空间,充斥着以身体作为符号的广告形式。消费社会离不开广告,广告直击消费者“要害”。广告所营造的理想世界,正是身体所要获得快感的空间。在消费社会,人的“颜值”如同商品的“颜值”,商品被美化成一个个亟待被消费的物,包装、广告、推销等手段将商品赤裸裸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相同的情形,人的身体作为一种商品亦然,所谓“颜值”就成为这一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准。“颜值”无疑成为一种生产力,时下“颜值经济学”也成为研究热点话题。人的“颜值”、商品的“颜值”以及精神的“颜值”三者通过消费环节勾连在一起,形成说服,通过这种逻辑,消费中“颜值”的狂欢显露无遗。它的表现恰巧也符合狂欢理论中的精神内涵,狂欢具有现实和非现实两个层面的思考,具有解构的精神。巴赫金狂欢理论强调了两种生活和两种世界感受,后一种自由的、平等的、颠覆的世界感受正是身体消费所带来的。人的“颜值”被作为阅读和观看的对象,通过审美,使主体获得通往精神世界的途径。

三、“颜值”正轨:回归美学内涵

身体作为生命和精神的存在,它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身体成为一种消费符号,既是消费的主体又是消费的客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在新一代的消费群体中,“颜值”消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抛开前面所讲的身体和消费转向,“颜值”被看重,某种程度上是审美的现代转向。近年来,一些“商业大片”风靡,传统仪式化的表演逐渐式微,“颜值化”“风格化”的表演成为热潮。最直观展现在受众面前的就是“俊男美女”,把审美的焦点聚集在电影中“美好”演员身体上。显然这是大众文化美学转向应该思考的问题,避免落入单纯的俗艳,让审美回归真正的美学内涵。“颜值”概念从网络空间而来,逐渐流行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它将大众追求的“美感”具体化和量化,是新时期求新求异的心理对抗表现。“颜值”这个词本身并无关褒贬,似乎也不具有什么暧昧的意味,但是与严格意义上的美有一定的距离。从颜值化表演下的电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不能一味地只顾视觉美感而忽视审美价值的要素。文化在消费社会属于商品的范畴,但是作为商品的外观,“颜值”也不能过分固化和虚假。回归到狂欢来看,这种狂欢式的“颜值”热潮是一种文化奇观,无论是快感还是消费都存在奇观的逻辑。这种没有规训的狂欢,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以免陷入这种表面“快感”狂欢背后的自我丧失、消费扭曲、审美极端的尴尬局面。

四、结语

在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商品的形式复杂,充斥着物和身体,人或者人的身体同样作为一种“商品”,这种“颜值”的视觉法则正是因为无一不获得成功,所以被趋之若鹜。近几年如火如荼的综艺真人秀中,“身体”和“颜值”转向尤为明显,这种全景体验式的真人秀,实际上就是“身体”的展示、对人身体快感的展示。正是因为身体消费受到大众传媒的助推,身体审美难免会陷入极端,这就要求在追求审美价值诉求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技术呈现所带来的消费异化,需要大众随时保持批判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关慧.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5):132-137+148.

3.王亚芹.身体美学视域下的影视颜值崇尚现象[J].电影文学,2017(16):7-9.

4.[美]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06):6-9.

6.李虹.70后女性写作:消费时代的性———身体话语[J].文艺评论,2005(04):44-50.

7.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7.

8.张先亮,李妙文.从语言生态看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以“颜值”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6(07):124-130+159-160.

狂欢范文篇3

1.主持人:马京艺

2.主持人宣布分组规则、确定队长并提出要求:(5分钟)

①要求各组准备本组最拿手的歌曲,最后评选并给予奖励

②要求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加活动,并为之鼓掌加油

③争取每个人都参加活动,同时体现本组的团队精神

3.娱乐活动进度表(95分钟)

(1)你来比划,我来猜16分钟

(2)抽取四等奖5分钟

(3)猜价钱15分钟

(4)抽取三等奖4分钟

(5)绕口令8分钟

(6)抽取二等奖4分钟

(7)幸运摸奖5分钟

(8)抽取一等奖4分钟

(9)脑筋急转弯6分钟

(10)抽取特等奖4分钟

主持人宣布狂欢晚会结束,并建议合唱“明天会更好”

活动细节(95分钟)

1.你来比划,我来猜规则:(16分钟)--(奖品:面包烤箱)每组四个词,每组由队长及其指定的队员共同参加。队长比划,用肢体语言同时可以说非词版上任何一个字,其队员举牌并猜。所猜的字词台下观众不要说,参与者都有奖品,四组都参加后一起发奖。

2.抽取四等奖:(5人)--(奖品:美的电饭煲价钱:167)(5分钟)由主持人抽取第一个四等奖,该号码对应的人来抽取其它的四个四等奖。主持人宣布四等奖获得者并颁发奖品,然后获奖者合影留念。

3.猜价钱:(15分钟)--共有四件商品来猜每组各出1人,四人同时来猜(只猜一次)主持人指定商品的价格,该价格以主持人手中的价格为准,看谁猜的价格最为接近,则获得该商品,猜价格时可与本组人商量并接受组员的建议。

4.抽取三等奖:(4人)--(奖品:格兰仕微波炉价钱:290)(4分钟)抽奖方式同四等奖

5.绕口令:(8分钟)(每组限时2分钟)先让各组分别上来4个人,从第一组开始。从第一人开始说,其余三人要仔细听,第一人说错后,第二人马上接上,直到第四个人。获胜的一组获得奖品是猴,其余获得纪念奖水杯。

内容:走一走,扭一扭,

6.抽取二等奖:(3名)--(奥林帕斯照相机)(4分钟)

主持人指定前台领导,抽取该奖项。

7.幸运摸奖:(5分钟)主持人随机从抽奖箱中抽出4个号码,对应这4个号码的人到台上来翻板,板后有惊喜等着您。

8.抽取一等奖:(2名)--(厦新DVD价钱:798元)

(4分钟)同二等奖

9.脑筋急转弯:(6分钟)--(奖品:瓜子一桶)

狂欢范文篇4

姜文作为导演创作的电影,从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到《鬼子来了》(2000),到《太阳照常升起》(2007),直到去年年末的《让子弹飞》(2010),17年4部影片的产量固然不能算高产,但不得不说的是,姜文的每一次出手,总会给人惊喜,然后必然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纵观姜文导演的四部影片,至少从文本层面上,几乎找不到显而易见的共通点:四个不同的故事、四个迥异的年代,人物设置上,大院少年马小军、中年农夫马大三、归国华侨老唐,以及绿林英雄张麻子,同样是四个不一样的模型。四部影片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文本层面,在更深层次的探究上,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意义、两种手法:《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是采用多线叙述的方式,探究在大背景下作为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是采用经典的二元对立手法,用故事性极强的嬉笑怒骂的方式对民族性进行尖深的拷问。所以,很难把姜文电影划种归类。可以说,姜文电影是“无类型”的——各个层面上,四部影片均相互独立地存在着。但如果把审视的眼光从整体移至局部,仔细研究和品味其精神内涵,会发现在四部影片中存在着诸多共同的元素,如“欲望”、“征服”、“现实与梦境”等。而在影像表达方式上面,在每部影片需要点明内涵或深化主题的节点,总会有一段“狂欢式”的影像表达。这样的带有典型的标志性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本文所谈的姜文电影中的“狂欢”,主要是指苏联文论家巴赫金所界定的关于“狂欢节”、“狂欢式”以及“狂欢化”的概念范畴。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并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传统节日,市民相聚欢庆、彩车游行、化妆舞会、盛大宴会等是其主要特征。狂欢式,是巴赫金基于狂欢节现象首创的概念,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说道:“狂欢式是指所有狂欢节式的庆贺活动的总和,这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这个形式非常复杂多样,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从定义看,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而呈现不同色彩的节日,如中国的元宵节,庙会、泼水节也大致可属于此列。狂欢式是狂欢节内涵的扩大,就性质而言,它与狂欢节是同一层次的概念。“狂欢化”,也是巴赫金文论的专门术语,按他本人的定义,“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狂欢化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在文学中的表现,是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狂欢节和狂欢式向文学领域的转化,这是巴赫金文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在阐述了“狂欢”在其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之后,巴赫金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狂欢的作用,即“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就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是某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如在浪漫主义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理解为“通过暂时性肉体上的放纵和欢愉,能得到精神上短时间的自我满足与释放”。

二、狂欢化的透视

姜文的电影,在结构上如同一部曲折的推理小说,突显中心主题的高潮部分,往往是在影片的末尾。把情绪推向高潮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特点。张艺谋会利用宏大唯美的构图和色彩,王家卫则会在镜头上下功夫:停顿、慢放、组接、闪回……情绪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步入高峰。姜文则偏爱“狂欢式表达”,并使之成为其电影的标志性符号、横贯所有的作品。姜文的偏好,从其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即可见一斑。《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狂欢式表达,是马小军一众人在莫斯科餐厅里把酒言欢的片段:富丽堂皇的餐厅、花季雨季的少年、觥筹交错的酒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影像与那样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这正是印证了巴赫金所说的“第二种生活”:“我们不妨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这么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这两种生活都得到了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考虑这两种生活和思维体系(常规的体系和狂欢的体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人们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纪文学的许多现象……狂欢节,就是人民大众以诙谐因素组成的第二种生活”。

以马小军为代表的时代青少年,个性与欲望常年被畸形的社会扭曲着,也就是说,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长期只能处于“第一种”生活的现实中。自然的,马小军们内心丰富的诉求与单调简陋的客观世界激烈冲突着,所以他们需要这样的狂欢——哪怕是白驹过隙的、甚至是半梦半醒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所论述:“当稳定的社会结构功能失去平衡的时候,冲突便会充当起一个平衡机制”。马小军等人当然无力与社会冲突,于是小范围内的、个体性的“自我冲突”便成为了当时唯一可行的途径。这就不难理解影片中醋意十足的马小军用半截酒瓶猛刺刘忆苦的画面,在那两分多钟的慢镜头中,马小军积压许久的情感肆无忌惮的宣泄着、释放着,即使那只是凭空想象的梦。因而,随后姜文的独白:“千万别相信这是真的,我从来就没有这么勇敢过、壮烈过……”事实的真假已不是重要,关键的是正是在这样忽明忽暗、半真半假的叙述中,主人公的压抑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安全阀门”被打开,起到了应有的效用。之后,镜头再次切回那次宴会,一众人照常嬉戏笑骂、乐成一团。此时旁白澄清:我的记忆产生了错乱,事实是当时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不快……应该看到的是,狂欢、冲突作为一种影像表达方式,在姜文电影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但狂欢画面本身,仅仅是一种手段、渠道,并不是归宿。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尽情宣泄的马小军,但姜文更想表达、或者说是更愿意让人关注的,是画面的背后、是暂时性释放之后的马小军们。疯狂过后(即使那次疯狂是真的),马小军压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实质是否得到了真正缓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狂欢过后,依然是冰冷的现实。

姜文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也将这种“狂欢式表达”展现的淋漓尽致:把酒言欢的焰火晚会,宾客双方载歌载舞、放浪形骸,平日里唯唯诺诺的村民在酒后本态尽显。德高望重的五舅老爷唱歌助兴,老寡妇八婶子也当众哼着荤曲子,点头哈腰了几年的二脖子瞬时忘记了八年来挨过的无数个耳光,毫无禁忌的和酒涿拉着家常。在嘹亮的军歌中,村民们跌入梦境般的沉醉、狂迷,直到被酒涿逼得羞愧万分的花屋小三郎杀死二脖子,一场早就预设的杀戮终究降临。黎明前的屠杀固然令人发指,但这样疯狂的画面背后,更让人痛心疾首和让人反思的,不是画面本身,而是造成类似惨剧的缘由。从“我”送来花屋二人,到马大三抓到杀人豆子,再到请来“一刀刘”,村民们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有无数机会和比无数还多的理由杀掉一个鬼子和一个汉奸,但结局却是村民经过“群策群力”,得出了“日本鬼子捡条命,他不得报答你?”、“我给你人,你给我粮食,我对得起你,你还能对不起我……人心不是肉长的?”等结论。在五舅老爷蹩脚的打油契约背景声中,马大三一群人跟着花屋走向军营,也让全村人注定走向死亡。这样自作聪明的“将心比心”背后,是村民们从善良到愚昧的转变,从“无争”到无知的蜕化,也是对民族文化中“仁”与“弱”的辩证思考。《鬼子来了》中另外一个“狂欢式片段”,是马大三在战俘营的砍杀:滂沱大雨中,马大三用斧头一路砍杀,肆意宣泄着悲愤。眼见花屋和酒涿即将成为刀下鬼时,闻讯赶来的卫兵终止了马大三的“狂欢”。影片末端,马大三讽刺性地死于他喂养了半年的花屋之手,随刀掉落并翻滚着的头颅、鲜血冲破持续两个多小时的黑白幕布,辅以讲台上“义正言辞”的高长官,以及四周沙丘上围观的看客,绘成一幅难以言喻的“民族之殇”。与前两部影片中“狂欢表达”和精神内涵呈直接反射关系不同,姜文蛰伏七年后创作的《太阳照常升起》,其中的狂欢画面则是对情节发展的补充和暗示。同样是影片末尾,铁路旁的篝火晚会,各族人民欢聚一堂,美酒佳肴、欢歌笑语。幸福的老唐、满足的唐妻、梁老师的双管火枪、燃烧的帐篷、奔驰的火车,这段借鉴于前南导演库斯图里卡名片《地下》中的经典片段,用犀利明快的节奏,把团聚、热情、欢腾,未来、憧憬、希望诸多感情推向了极致。

然而,由于此前的三个章节已将此后的剧情交代清晰,所以这场狂欢被置于片末就有着别样意味的残忍:婚礼中的连理枝,在婚后不久便情冷意淡,并最终双双杏出东墙,老唐还因射杀生产队长,必将迎来审判;满怀爱国情的归国华侨梁老师,被误认为流氓,在平冤昭雪后,又因此前撞见唐林二人奸情,被一同归国的挚友杀害;老唐一众狂欢时,火车上的“疯妈”正产下一子,躺在朝阳下万花丛中的男婴何其鲜美?不料却在未到弱冠之际死于乱伦。如果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那么,这样的“狂欢式表达”则是让人加倍感受悲剧之痛,用目睹破碎前原貌的方式——在彻底感受悲剧之后。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姜文自传”,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则是在复述父辈们的故事。前者主要将焦点对准于一个较小却带有很强典型性的环境——军区大院,人物设置也比较单一——缺乏管教、无所事事却又自命不凡的“红小子”们。影片的实质也无非是以姜文为代表的这类人自说自话式的自哀自怜,主题的局限性决定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所能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委实有限。后者作为前者10年之后的作品,姜文本意是做一次全方位的飞跃:主题上,从大院这个小圈子扩大到了整个城市、农村、和军队;人物设置上,跳出了固定的人群,而是多角度的反映了农村妇女、少年、归国华侨、学校老师、戍边战士等多个群体;叙事上,摈弃了传统的单线式手法,结构上,也打破常规、采用破碎的碎片对结构进行构建。然而,影片未经公映,便被媒体贴上“生涩难懂”的帽子,令大部分观众望而却步,之后的票房便可以想象,在经历了这次惨痛的亏损后,姜文和他的团队不得不重新对电影的创作进行定位,于是就有了《让子弹飞》的出现。

三、结语

狂欢范文篇5

首先感谢嘻嘻哈哈、晃晃-悠悠、大脚和尚、虎虎、冰激凌、一休哥、黄果、于小葱、蓝筹股、梁老斜、暗香、品牌、红星、飘零的叶、三月阳光、山水有情……等等、及很多很多支持狂欢晚会的驴友!

在各位驴友的热心支持和关注下,龙舟赛*海盗船*狂欢晚会已经初具规模,以下是大致确定的一些节目和演职人员(暂定),现需要集思广益,将节目做得更精彩更有创意!

狂欢晚会时间:时间待定(因为非典,龙舟赛推迟,晚会时间随之推迟)

狂欢晚会地点:桔钓沙海滩

晚会总监制:听海问涛GG、冰激凌MM、虎虎GG

晚会总导演:眉MM

总导演助理团:大脚和尚GG、嘻嘻哈哈MM、飘零的叶MM、兰草莓MM、小飞熊MM

各节目组导演:详见各节目安排

晚会司仪:冰激凌MM,(另空缺一GG司仪,请有主持才艺的GG向冰MM报名),请金牌司仪准备节目之间的串词。

报名GG司仪者:弋壁滩GG、脚步GG(还有GG报名吗?热烈欢迎竞争!)

晚会总务长:TITI(MM)

总务:错错MM、阿童目GG、乡间小筑MM、久月MM、流水行云GG

晚会文字总编:错错MM、沙皮DOG(GG)

化妆导演:兰草莓MM

化妆师:naya(MM)(空缺,招募)

音响导演:小李飞蕉GG

音响师:阿华GG、123456(GG)

音乐导演:灯泡GG

音乐DJ:暗香mm(空缺,招募)

色驴导演:红星GG

一众色驴:123456(GG)(空缺,招募)

灯光导演:喜之郎GG

灯光师:(空缺,招募)

服装导演:LILY_SZ(MM)

服装助理:妖精左左mm、青貘mm

DV导演:磨拳擦掌GG

DV摄制人员:(空缺,招募)

以上职位仍有大量空缺,热切期盼您的参与!尤其您欢迎毛遂自荐!

现已有节目如下,请大家伙对提意见!看看现有节目是否够丰富?够精彩?我们现在迫切希望大家提出些更有创意的点子!谢谢了!

1、搞笑舞台剧:磨房版西游记+磨房版韦小宝+磨房版新包青天——此节目为晚会的重头戏,估计剧情、服装、化妆将大大超过《潘金莲和西门庆》,搞笑程度有过之无不及,我们拭目以待吧!辛苦各位导演和编剧了。约30分钟

导演、编剧:晃晃-悠悠、嘻嘻哈哈、品牌

已报名演员:眉mm,嘻嘻哈哈mm、晃晃-悠悠mm、金镶玉mm、小丫头骗子mm、风在梢mm、梁老斜gg、大脚和尚gg、留流gg、恬妮mm、小途mm、兰草莓mm、戛戛mm、小魔星gg、流水行云GG……其他待定(请各位积极报名)

2、小品:你,新海盗吧?——此节目为海盗第一才子火毛毛编写,为海盗船的入门课,精彩无比!约10分钟

导演:嘻嘻哈哈mm

编剧:朽木MM

演员:依基mm(请各位积极报名)

3、男女双人舞蹈——据说此双人舞在比赛中得过奖喔!约5分钟

导演:雅客

舞蹈演员:雅客GG、雅客+1(MM)

4、女声独唱——由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格桑美朵激情演绎,约5分钟

导演:格桑美朵MM

演唱:格桑美朵MM

伴舞:需要几位猛男帅哥为风情美丽的美朵伴舞,越热辣越好!(请各位SGG积极报名)

5、男声二重唱——俺有幸欣赏过主席和专员的浑厚男声二重唱,余音饶梁,三月不知肉味!约5分钟。

导演:梁老斜GG

演唱者:梁老斜GG,专员GG

伴舞:FX才貌双全的PLMM一抓一大把,JJMM们,站出来!该是你们对主席、专员表忠心的时候了!

6、MM香艳热辣群舞——PL的舞蹈MM全部为专业人士,相信一定让磨房所有GG大饱眼福!

导演、编舞:戛戛MM、暗香MM

舞蹈演员:请暗香将各位PLMM的名字报给我,谢谢!

8、相声——此相声一休哥花了很多心血喔!编剧一流!演员一流!约10分钟

导演、编剧:一休哥GG

相声演员:“飘”GG、老树GG

9、拉丁舞——听说格格为这节目专门去学过喔!约10分钟

导演:蓝格格MM

舞蹈演员:请格格把名字报给我,谢谢!

10、口琴独奏——很久没欣赏过这么传统的乐器了,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约5分钟

导演、演奏者:大魏快客GG

伴舞(或是伴唱?):请大魏导演决定!并请各位PLMM、SGG积极报名)

11、经典老歌联唱——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相信一定会勾起我们心底久远的记忆。约15分钟

导演:一休哥GG

歌词串联:“飘”GG

演唱:一休哥GG、“飘”GG、小塘菜MM、顽主GG、朝阳GG、及全体海盗

12、旋风叶舞拉拉队节目——节目内容和形式请三位导演决定。约10分钟

导演:飘零的叶MM、小飞熊MM、兰草莓MM

演员:拉拉队那么多PLMM和SGG,俺都看得眼花缭乱了,随便挑几个都没问题啦!

13、阳光辣妹拉拉队节目——演唱者经典老歌《闪亮的日子》女声版。约5分钟(听阳光MM说还有一个草群舞?:D:D)公务员之家:

导演:三月阳光、蓝格格

主唱:灰鸽子MM

吉他手:浪子阿华GG,平凡GG。

14、招牌钢管舞——此节目将把晚会掀向第一个高潮!约10分钟

导演:大脚和尚

狂欢范文篇6

[关键词]狂欢化狂欢化世界感受形式化

一、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狂欢性,在定义上基本是积极的,它在追求自由平等,颂扬亵渎神灵和离经叛道行为的同时,反叛官方以及一切的社会道德规则,讴歌了充满生命力的创造精神,具有解放的积极作用。作为“狂欢化”理论的提出者,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也是从狂欢性的积极方面来阐述他的“狂欢化”理论。“狂欢化”即“狂欢节化”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始见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第4章),而在《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一书中成为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狂欢化”来源于欧洲的“狂欢节”。最早的狂欢节可溯源于古希腊神祭之后的狂欢活动。狂欢节指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巴赫金认为:“民间狂欢节以及它所体现的精神,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制度和原始思维的深刻根源,同时在阶级社会仍然有异常的生命力和不衰的魅力。”[1]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表演性和仪式性的物质形式的总和就成了“狂欢式”,而“狂欢化”表示各种受到狂欢节形式和狂欢型民间文学影响的文学和体裁形式。他说“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2]“从古至今,一切属于狂欢体的文学体裁尽管外表纷繁多样,都同狂欢节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感受具有强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他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而且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3]巴赫金看来,西方文学是在丰厚的狂欢化文化土壤中成长的美丽花朵,具有浓厚的狂欢化文化背景和色彩,形成一种狂欢化的文学传统,而且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也就是说狂欢化文学发展的道路是这样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巴赫金指出:“狂欢式(意旨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这个形式非常复杂多样,虽说有共同的狂欢节的基础,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分别的,可以说是分解地(任何语言都如此)表现了统一的(但复杂的)狂欢节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转化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4]

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贯穿其中一个核心的基础就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游艺活动,狂欢式的生活具有颠覆性和双重性,巴赫金罗列了狂欢式世界感受的四个范畴:“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包括年龄差距)所造成的一切现象。人们互相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起作用的倒是狂欢式的一种特殊的范畴,即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插科打诨---这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的又一个特殊范畴,它同亲昵接触者的范畴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同亲昵相联系的,还有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第三个范畴---俯就。”“于此相关的是狂欢式的第四个范畴---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作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的不洁秽语,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仿讥讽等。”[5]

狂欢节上主要的仪式,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狂欢式的所有庆典中。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到:“加冕脱冕的仪式对文学的艺术思维产生异常巨大的影响。这一仪式在创造艺术形象和完整作品方面,决定了一种‘脱冕型结构’。”[6]狂欢节中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世界核心之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作为狂欢节演出的基本舞台,狂欢广场的地位和意义无疑相当重要。在巴赫金那里,广场本身有其两重性和象征意义。它可大可小,不太受具体空间的限制,但是,关键的是其全民性、包容性等狂欢的本质。狂欢节发生的“中心场地只能是广场,因为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加入亲昵的交际。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在狂欢化的文学中,广场作为情节发展的场所,具有了两重性、两面性,因为透过现实的广场,可以看到一个进行随便亲昵的交际和全民性加冕脱冕的狂欢广场。”[7]

三、狂欢节的“形式化”

狂欢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自身生存的特征之一,而在早期的狂欢生活显然又与后来逐步成为节目的狂欢节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生活的原生态。狂欢节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各种充满了禁忌与放纵、理性与感性、规范与自由等等的复杂冲突合和互相退让等。王建刚在《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中认为:“狂欢自身也经历了一个由显到隐,有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被逐出意识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本然到生活整合节日庆典仪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理性与非理性力量消长的过程……在理性日益发达、科学日益精微的今天,曾经是如火如荼、如痴如狂、虔敬而野蛮的狂欢生活已成了一个陌生的话题,难以进入与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甚至时尚文化平等对话的语境”[8]就是说,原本属于民间自然生态的生活在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被逐步边缘化为他者,且被偷换甚至剔除了其民间特质而成为只保留表演性和象征性的庆典节日。同样中国东北的二人转中原本的嬉笑怒骂式的狂欢精神也已经被制作成了剧场演出的“无根”狂欢。狂欢节的“形式化”本身越来越失去了本来的生活自发形态,而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狂欢。由狂欢节到狂欢式、狂欢化有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即对自由、解放的平等追求以及狂欢节“复活”表演下的颠覆性。如果说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有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那么在文明边缘化的今天剩下的只是狂欢节的外在形式了。如果之前具有新生和复活精神的狂欢化具有意义上的颠覆性的话,那么今天也只能是作为人为制造出来的游艺形式了,也只能是“硬作狂欢”了。

参考文献

[1][3]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世杰.浮土德--充满生命狂欢的复调史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4,(2):82-83

[4][5][7]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60-161页,161-162页,169页

狂欢范文篇7

1、寻找郊区一块场地,自带4套餐具,将40人分为4组,每组10人,以组为单位。

2、每组先给100元种子基金作为晚餐基本消费用,其他额外费用需要从游戏赢取。

3、游戏:一、团队展示:队名,然后用动作和口号展现队伍,优胜者拿取最多基金,最差的拿到最少或者没有。

二、可以用纸打印一些数字,在游戏前放在郊区的不同地方,然后每组按照提示的大概范围寻找2-3个数字,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先寻找到的为胜者,可以拿到最多的基金用于晚餐,最差的拿到最少或者没有。

三、买一些水杯,以组为单位,排成一列,用嘴咬着水杯接力,将一桶水传递到另外一空桶,胜者拿取最多基金,最差的拿到最少或者没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还有很多,相信你有很多点子:)

4、最后各队拿到的基金是不一样的,然后规定只能拿着基金去买晚餐用品……

狂欢范文篇8

[关键词]狂欢化狂欢化世界感受形式化

一、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狂欢性,在定义上基本是积极的,它在追求自由平等,颂扬亵渎神灵和离经叛道行为的同时,反叛官方以及一切的社会道德规则,讴歌了充满生命力的创造精神,具有解放的积极作用。作为“狂欢化”理论的提出者,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也是从狂欢性的积极方面来阐述他的“狂欢化”理论。“狂欢化”即“狂欢节化”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始见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第4章),而在《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一书中成为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狂欢化”来源于欧洲的“狂欢节”。最早的狂欢节可溯源于古希腊神祭之后的狂欢活动。狂欢节指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巴赫金认为:“民间狂欢节以及它所体现的精神,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制度和原始思维的深刻根源,同时在阶级社会仍然有异常的生命力和不衰的魅力。”[1]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表演性和仪式性的物质形式的总和就成了“狂欢式”,而“狂欢化”表示各种受到狂欢节形式和狂欢型民间文学影响的文学和体裁形式。他说“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2]“从古至今,一切属于狂欢体的文学体裁尽管外表纷繁多样,都同狂欢节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感受具有强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他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而且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3]巴赫金看来,西方文学是在丰厚的狂欢化文化土壤中成长的美丽花朵,具有浓厚的狂欢化文化背景和色彩,形成一种狂欢化的文学传统,而且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也就是说狂欢化文学发展的道路是这样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巴赫金指出:“狂欢式(意旨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这个形式非常复杂多样,虽说有共同的狂欢节的基础,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分别的,可以说是分解地(任何语言都如此)表现了统一的(但复杂的)狂欢节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转化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4]

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贯穿其中一个核心的基础就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游艺活动,狂欢式的生活具有颠覆性和双重性,巴赫金罗列了狂欢式世界感受的四个范畴:“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包括年龄差距)所造成的一切现象。人们互相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起作用的倒是狂欢式的一种特殊的范畴,即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插科打诨---这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的又一个特殊范畴,它同亲昵接触者的范畴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同亲昵相联系的,还有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第三个范畴---俯就。”“于此相关的是狂欢式的第四个范畴---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作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的不洁秽语,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仿讥讽等。”[5]

狂欢节上主要的仪式,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狂欢式的所有庆典中。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到:“加冕脱冕的仪式对文学的艺术思维产生异常巨大的影响。这一仪式在创造艺术形象和完整作品方面,决定了一种‘脱冕型结构’。”[6]狂欢节中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世界核心之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作为狂欢节演出的基本舞台,狂欢广场的地位和意义无疑相当重要。在巴赫金那里,广场本身有其两重性和象征意义。它可大可小,不太受具体空间的限制,但是,关键的是其全民性、包容性等狂欢的本质。狂欢节发生的“中心场地只能是广场,因为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加入亲昵的交际。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在狂欢化的文学中,广场作为情节发展的场所,具有了两重性、两面性,因为透过现实的广场,可以看到一个进行随便亲昵的交际和全民性加冕脱冕的狂欢广场。”[7]

三、狂欢节的“形式化”

狂欢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自身生存的特征之一,而在早期的狂欢生活显然又与后来逐步成为节目的狂欢节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生活的原生态。狂欢节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各种充满了禁忌与放纵、理性与感性、规范与自由等等的复杂冲突合和互相退让等。王建刚在《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中认为:“狂欢自身也经历了一个由显到隐,有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被逐出意识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本然到生活整合节日庆典仪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理性与非理性力量消长的过程……在理性日益发达、科学日益精微的今天,曾经是如火如荼、如痴如狂、虔敬而野蛮的狂欢生活已成了一个陌生的话题,难以进入与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甚至时尚文化平等对话的语境”[8]就是说,原本属于民间自然生态的生活在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被逐步边缘化为他者,且被偷换甚至剔除了其民间特质而成为只保留表演性和象征性的庆典节日。同样中国东北的二人转中原本的嬉笑怒骂式的狂欢精神也已经被制作成了剧场演出的“无根”狂欢。狂欢节的“形式化”本身越来越失去了本来的生活自发形态,而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狂欢。由狂欢节到狂欢式、狂欢化有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即对自由、解放的平等追求以及狂欢节“复活”表演下的颠覆性。如果说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有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那么在文明边缘化的今天剩下的只是狂欢节的外在形式了。如果之前具有新生和复活精神的狂欢化具有意义上的颠覆性的话,那么今天也只能是作为人为制造出来的游艺形式了,也只能是“硬作狂欢”了。

参考文献

[1][3]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世杰.浮土德--充满生命狂欢的复调史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4,(2):82-83

[4][5][7]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60-161页,161-162页,169页

狂欢范文篇9

2.主持人宣布分组规则、确定队长并提出要求:(5分钟)

①要求各组准备本组最拿手的歌曲,最后评选并给予奖励

②要求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加活动,并为之鼓掌加油

③争取每个人都参加活动,同时体现本组的团队精神

3.娱乐活动进度表(95分钟)

(1)你来比划,我来猜16分钟

(2)抽取四等奖5分钟

(3)猜价钱15分钟

(4)抽取三等奖4分钟

(5)绕口令8分钟

(6)抽取二等奖4分钟

(7)幸运摸奖5分钟

(8)抽取一等奖4分钟

(9)脑筋急转弯6分钟

(10)抽取特等奖4分钟

主持人宣布狂欢晚会结束,并建议合唱“明天会更好”

活动细节(95分钟)

1.你来比划,我来猜规则:(16分钟)--(奖品:面包烤箱)每组四个词,每组由队长及其指定的队员共同参加。队长比划,用肢体语言同时可以说非词版上任何一个字,其队员举牌并猜。所猜的字词台下观众不要说,参与者都有奖品,四组都参加后一起发奖。

2.抽取四等奖:(5人)--(奖品:美的电饭煲价钱:167)(5分钟)由主持人抽取第一个四等奖,该号码对应的人来抽取其它的四个四等奖。主持人宣布四等奖获得者并颁发奖品,然后获奖者合影留念。

3.猜价钱:(15分钟)--共有四件商品来猜每组各出1人,四人同时来猜(只猜一次)主持人指定商品的价格,该价格以主持人手中的价格为准,看谁猜的价格最为接近,则获得该商品,猜价格时可与本组人商量并接受组员的建议。

4.抽取三等奖:(4人)--(奖品:格兰仕微波炉价钱:290)(4分钟)抽奖方式同四等奖

5.绕口令:(8分钟)(每组限时2分钟)先让各组分别上来4个人,从第一组开始。从第一人开始说,其余三人要仔细听,第一人说错后,第二人马上接上,直到第四个人。获胜的一组获得奖品是猴,其余获得纪念奖水杯。

内容:走一走,扭一扭,

6.抽取二等奖:(3名)--(奥林帕斯照相机)(4分钟)

主持人指定前台领导,抽取该奖项。

7.幸运摸奖:(5分钟)主持人随机从抽奖箱中抽出4个号码,对应这4个号码的人到台上来翻板,板后有惊喜等着您。

8.抽取一等奖:(2名)--(厦新DVD价钱:798元)

(4分钟)同二等奖

9.脑筋急转弯:(6分钟)--(奖品:瓜子一桶)

狂欢范文篇10

火的民族

我国最初一代文明是被火的光芒照亮的。远古先民对火的蛇舌似的火焰及其热破坏力感到神秘敬畏。后来,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不但用火驱兽除害,照明煮饭,而且用火改造工具,把农业从中分工出来,实行刀耕火种,发展了原始生产力。因而,中华民族都崇拜火,彝族尤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火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或跨越,并在“火把节”杀牲备酒,“以火为祭”。因此,也把“火把节”称为“祭火节”的。

“火把节”的一则传说,充分地说明了彝族崇拜火的全部内涵。

“火把节”,彝语叫“都宰”。“都”是火,“宰”是“赔偿”的意思。相传远古时候,天神恩梯古兹经常遣天使则库血夫到下界收缴租税。则库血夫趁机敲诈勒索,鱼肉彝民。一天,他撞到斯惹巴果家催粮要银,见斯惹巴果不在家,便蛮横地要饭吃,要酒喝,还扬言要摔死斯惹巴果。则库血夫吃了两口掺和了金银的饭,先后掉了三颗牙,知道斯惹巴果比自己硬,便惊慌地逃进了大森林。后来,被斯惹巴果杀死在树洞里。天神因此而大发雷霆,放天虫下界吃庄稼。云雀看到人间受难很伤心,甘愿从中调解,向天神赔偿“人命金”。人们把家里的金银全收尽了,还差9两银子9钱金。正当人们无计可施时,斯惹巴果想到神火。他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天虫,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力的角逐-民间传说的体育活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节日。这一天彝族腹心地的凉山到处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人们穿红着绿,男戴细篾精编的红缨斗笠,女打黄油布伞。阳光透过金斗笠和黄布伞,给小伙子和姑娘们黑红的脸膛镀上一层明快和鲜亮的黄边,显得格外漂亮。松林阴处,卖成衣百货的外地客商,卖水果、皮张、山货的本地彝胞,卖小吃的城里商贩,在忙碌交易之余,不忘瞟上几眼竞技场上的较量;在吆喝叫卖声中,常常有为同乡好友助威的呐喊惊呼。

----彝族摔跤活动有两种:一是腰拴红布带,双方拉布带抱腰、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使双肩着地为胜,这叫“格”;一是拉手、抱颈、跌腿,将对方摔倒为胜,三战两胜为赢。对获胜者,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辈子敬三杯荞麦酒,并赠送“卡把”奖品。

----斗羊比赛有一种幽默感和滑稽感。两只公绵羊高昂着头颅蹒跚而来,当发现敌手后飞奔向前,“嘭!”一撞即分,各自退回起跑处。如是再来一次两次以至数十次。斗到后来,两只羊或者挨挨擦擦,握手言和,或者昏头昏脑,不分胜负,别有一番风趣。摔跤、赛马、斗牛、斗鸡等全是雄性力的角逐,是民族内在活力的勃发,是进取的火与酒的碰撞,是拓荒的倔强与聪敏的雕塑。

----“朵乐荷”选美

“‘朵乐荷’选美”,是“火把节”活动的高潮。

“朵乐荷”是彝族民间一种舞蹈。常常是二三十个姑娘围成一圈,每个人一手打伞,一手拉着别人手里的花帕,边唱歌边转圈跳舞。每一圈人中都有一名公推的美女“火把姑娘”领唱领舞。进入“朵乐荷”选美场的都是刚刚换下童裙的少女。按照彝家的规矩,姑娘长到十五六岁,就要将红白相间的童裙换成中段为红、黑、蓝三色的少女长裙;就要将独辫分成双辫盘在绣花帕上;就要取掉穿耳的篾梗,戴上耳环和坠子;就可以竞选“火把姑娘”谈情说爱了。

这天晌午,有趣的斗鸡还没有完,一对对公鸡立冠昂首,跳着飞着,啄逐争斗,那些打伞的姑娘再也坐不住了。她们悄悄站起来,理理盛装,拍拍灰土,你用小圆镜照照,我用月亮梳刮刮,然后抿嘴一笑,溜下坎去。不知不觉间,草坪上就有了二三十圈跳“朵乐荷”舞的旋转的“飞碟”,远远看去像黄色海洋上一圈一圈涟漪和漩窝。那些自动充当“评选委员”的长者就在这些漩窝之间转悠,或入木三分地察颜观色,或交头接耳地品头论足。姑娘们也不是含羞草,照样安然地婀娜起舞……

----火的颂歌

“节之日既夕,所在人口,同时燃树,入室遍照田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许印芳《星回节考》)那千村万寨熊熊燃烧的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茫茫苍苍的山岭;像蜿蜒的金龙奔向蛙鸣不绝的田野。人们在火里欢呼,火里跳跃,火里歌舞。老辈子在火圈里,撒香灰泼火,给青年达斯儿童阿依们“送福”;小伙子在火海里摇动火把成圈成龙成花,火熄了,便趁机去和“火把姑娘”接火,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有的小伙子和相爱的姑娘同手高擎火把,志同道合迎接光明。到达预定地点之后,集中所有火把成一大火堆,冲天烟火烧红了半边天。人们围着大火歌舞达旦。在山野里狂欢的少男少女们一起舞蹈。表现出了一股摧枯拉朽的伟大,在胸臆间涌起一阵神圣的感觉――

----火的崇拜

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如水孕育了生命,是火造就了人。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氏族部落实地调查后,写出的《古代社会》一书认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把鱼类当作食物并获得用火的本领,由生食变成熟食,使人类的发展起了飞跃的作用。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童年。恩格斯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面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没有火,人类熬不过冰天雪地的严寒岁月;没有火,人不会有平整的牙齿、沉甸甸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农业的起源离不开火,原始时期的基本生产方式就是刀耕火种。所以从燧人氏到黄帝、炎帝都和火有关系。我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流传至今的关于火的禁忌和风俗习惯,不少也有原始社会对火崇拜的痕迹。然而,把对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预祝丰收相结合,甚至视为“小年”,这只是我国西南藏缅语系的几个少数民族才是如此,其中又以凉山彝族为最。

彝族称火为“莫都”,考究起来,反映了对火的认识过程。“莫”意为“雷”,“都”为燃、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东西。彝族又称雷为“莫子”,意即“响的火”。远古时候,雷电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因而凉山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这样叙述火的来历:“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彝族的另一部史诗《阿细人的先基》中说:“折了些小树枝,拿出撬老树,撬着撬着,撬出火来了。”“人们有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凉山彝族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以火镰、燧石互相击撞,溅出火星,引燃草绒。保存火种也有一套古老的办法,剥下树皮捶绒,接在成长绳,挽成圈,点燃后随身携带,外出打猎放牧随时可用。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盖起来,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让其慢慢燃。

火与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彝族对火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和感情。火是炊具。过去家用品烽,烧烤食物不需要锅、碗、瓢、盆,是最简单省事的烹饪方式,肉类、薯类、玉米、荞粑,都可直接烧熟。火是衣被。凉山冷,以往生产力水平低下,缺衣少被,因此,白天抗御严寒,晚上和衣而眠,全赖火堆和火塘。火是肥料,“火不烧山地不肥”,过去刀耕火种,播种靠放火烧的草木灰作肥料,牧场要烧后来年才草肥牛壮。火是武器。在冷兵时代,人与兽斗、家支间打冤家,火极具杀伤力,是战斗的利器。火是光明。夜里,屋内做事,屋外行路,少不得的是松明,离不开的是火把。沉沉黑夜中,见到了火光就见到了希望。火是圣物。彝族认为火能净化一切肮脏、污秽之物。祭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火里烧一块小石头淬水冒蒸气时在上绕一圈人,就是凝聚人们轴心。火是“生死之交”彝谚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个人生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