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02:43

科技企业

科技企业范文篇1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统计局每年定期召开科技统计年报的会议。在会议上,统计部门一般会向各个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布置相关的科技统计任务,并且按照相关要求填写关于科技统计过程的表格,以保证企业科技统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企业统计工作主要可以分为投入、过程和产出三部分的内容,同时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相对应有具体的指标,以便可以对统计工作的执行过程进行约束。科技投入统计相对应的指标是科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经费、劳动力及设施设备的投入。例如,经费投入可以是企业本身开展科技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也可以是企业本身不能开展科技活动而委托其他企业或是单位开展所需要支付的经费,同时也包括相应政府号召开展公益科技活动所需要支出的经费。经费投入这一项指标可以明确放映了企业在科技活动所投入的费用及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劳动力的投入则是反映了企业的人员的专业能力及业务开展的能力,体现了企业研发实力以及对研发力量的动员和利用情况,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设施设备的投入则是企业进行科技活动时购买相应科技设备的投入,从侧面放映了企业的资金运行能力及企业科技发展的程度,是反映科技企业实力的有效指标。科技活动过程是企业科技投入转变为科技产出的过程,反映了企业科技的执行效率及盈利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对科技项目表中涉及到的“项目来源”、“项目合作形式”、“项目成果形式”的统计可以看出企业科技发展的水平。最后,科技产出统计的指标可以是申请专利的总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也包括科技的篇数等等,从这些成果可以直接看出企业的盈利情况,并将之与之前的投入进行一个鲜明的对比,以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并逐步改善及发展。

二、当前企业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科技统计人员统计的结果需要上交到统计部门进行专项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例如,企业对科技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以及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业务开展能力较弱,科技统计的数据质量欠佳等等。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一)企业对科技统计工作认识不足。从近几年的企业科技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企业的领导并不重视企业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结果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是为了应对统计部门的检查而草草进行统一的,与实际科技开展活动的情况并不相符,并没有体现出企业科技开展的具体情况。同时,企业怕泄露一些科技数据而故意隐瞒,并不将其上报到统计局。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反映例如企业并没有将统计当成一份工作、一份职责去完成,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而进行,这就造成了科技统计极度不符,失真,对当地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制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二)企业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较为落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科技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问题。统计人员对科技统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近年来,许多企业的科技统计人员没有上岗的资格证书,由于其本身的能力问题,往往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出现偏差,统计数据的质量往往是不达标的。同时,这种情况存在一般是比较隐晦的,若是没有及时发现则将一直延续,严重影响的企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而言,许多企业缺乏一些基础性的资料,并没有科技统计台账及科技统计的原始记录,这就导致了不能直接获得一些跨年的统计资料,缺乏参考的统计资料,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造成临时性数据的产生。

三、针对企业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必须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的认识。如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的认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统计法》,并对《统计法》中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让员工清楚的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及统计所包含的所有的内容,开阔员工的眼界及见识,便于工作人员较快的参与到统计的工作当中,提高企业负责人及统计人员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度。其次,需要对企业统计人员进行道德素质的管理及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使命感及责任感,让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为企业尽一份心、一份力。这就直接从源头上保证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及真实性。(二)加强科技统计的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第一,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基层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例如,统计局下发的统计报表原先仅仅是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兼职或者由科技研发部的一些人员进行填写,但是其中部分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统计资格从业资格的相关证书,这是无法保证报表的填写质量,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同时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欠缺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大大影响力数据并的真实与准确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按照规定的时间安排人员进行相关资格证从业的考试,并对其进行专门专业的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具备较为全面的统计知识,提高统计人员学习的动力,尽快更新自己的统计知识,并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另外,统计部门需要对统计过程中涉及的指标进行严格的管理,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开展相应的讨论会并且定期举行业务培训,让统计人员及时认识到工作的欠缺并及时学习改变,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提高统计的效率。其次,企业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台账及原始记录保存完全,以便有据可寻,完善统计数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科技统计工作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与此同时,如今经济发展愈来愈快,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企业必须将科技统计工作进行彻底的改革,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招聘专业的统计人才,对统计人员进行集体培训等等,尽可能将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高校科技统计数据采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7(20):205-206.

[2]刘树梅.我国科技统计发展概况[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2):1-3.

科技企业范文篇2

企业科技项目实施要经历项目可行性论证、实施与控制、收尾和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管理技术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项目队伍管理、沟通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等。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企业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以创新为主线,认真研讨新时期科技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迎接新的挑战。

一、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概念

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能够对项目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满足和超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

科技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其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接等几个过程。针对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企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规划的项目目标既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又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可行性;项目实施的目标数量要以恰好能反映出能够解决项目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为最宜,并能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目标应该有主次之分,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施,突出关键性目标,以便使得实施者抓住重点;科技项目实施的目标应实施动态协调平衡,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项目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载体。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战略目标都需要通过一个一个成功的项目来具体实现。成功的项目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利润、扩大企业的规模,而且能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锻炼企业的研发团队,留住企业的人才。针对目前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一)科技项目布局分散,造成项目建设的资源浪费较大,资源配置方式落后,配置效率比较低。

项目布局不甚合理,甚至还不能突出关键目标,从而造成项目投资铺设面较大,项目投资不集中,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项目的细化,每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平均投资强度或者资金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影响了项目投资的资源配置,也影响了项目的投资效益。尽管项目建设已经对相关计划目标进行了凝练与集中,但是还有必要进一步收敛目标,集中几个更加具体的研究方向重点突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也能向社会传递出更加明确的信息,以调动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实现项目要求的目标。

(二)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建设效益受到影响。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类似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因此节点的时间间隔不应该脱离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如何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过程管理模式、过程监督机制和运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不够,造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重大科技项目的信息时效性较差,造成重大科技项目的应变反应机制不及时,实则管理和技术两张皮。

如何把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与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专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互补型的倍增效应,将是未来项目实施高效组织实施的重要因素。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开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积极性。是保证学科建设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将项目实施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项目负责人)整合在一起,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也是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缺乏风险意识,重大科技项目在论证和计划时,没有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计划,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造成的风险听之任之。

科技项目的实施没有充分体现出项目的风险意识,也没有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更没有用于项目的识别和分析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往往对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估计不足,容易造成项目实施的目标受到影响,甚至中途夭折。

三、科技项目实施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国内外经验,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逐步规范化,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科技项目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个系统工程,其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接等几个过程。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

(一)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规划问题

应该从项目建议书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性上粗线条地进行论证。应该邀请不同研究领域、国内外本行业知名的专家,实施背靠背论证,项目目标的论证既要符合国家项目实施的大政方针,又要突出重大科技项目的关键研究领域。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目标规划方案。这个阶段部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多,但对后期的影响很大。

一个有价值的需求被策划成项目得以实现无疑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一个价值不大的项目被及时中止却可以减少企业的直接损失。针对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项目规划目标过于分散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企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一致性原则

每个科技项目在制定项目目标时,要注重科技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内容和要求,使得总体目标与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项目实施目标相一致。

2.先进可行原则

规划的项目目标既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又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可行性。

3.数量适中性原则

项目实施的目标数量要以恰好能反映出能够解决项目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为最宜,并能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

4.突出关键性原则

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应该有主次之分,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施,突出关键性目标,以便使得实施者抓住重点。

5.动态协调性原则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目标应实施动态协调平衡,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在组织结构方面

应该建立科技项目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利;定期召开项目实施与管理协调会,克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两张皮的弊端。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配备德才兼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通过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补充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实施实现归口管理,统一调动项目实施的资源;项目实施才能得到组织保障,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开辟信息渠道,缩短信息传播幅度。

(三)实施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网络计划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保质量、按时间完成。指导、监督、预测、控制是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集中项目实施目标,加大项目实施的投入强度,应该根据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建立快速及时的反馈机制和运作机制,及时调整项目实施的设置和资源分配。

对科技项目作好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是对项目任务和资源进行详尽计划和配置,包括定范围和目标、确立技术路线、工作分解、确定主计划、转项计划(费用、质量保证、风险控制、沟通)等工作。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真正实现科技项目中工作完全按层次分开。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管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阶段需要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决策;及时化解各项任务间的冲突,解决矛盾;及时解决项目实施困难,疏通渠道。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人员在这个阶段需要高度的目标认同感,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管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管理控制。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检验项目论证与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过程,也是检验项目能否上水平、出效益的过程。所以,项目每完成某一阶段,就应该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实施优胜劣汰。同时要建立项目应急系统,及时追踪国内外相关项目技术领域最新动态,检验目前项目目标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于实施目标不符合项目发展要求的,要及时进行论证,作出合理的计划变更和调整,最终达到项目实施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取得最佳的建设效益。

科技企业范文篇3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营科技企业,是指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按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依法设立的,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业务的经济实体。

第三条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法律地位平等,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服务工作。

(一)指导民营科技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的法律、法规;

(二)研究、拟订发展民营科技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三)认定民营科技企业资格;

(四)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项目申报、职称申报、信息咨询、对外合资合作、人员出国出境等服务工作。

第五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单位和个人,不受地域、户口限制,均可依法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第六条民营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经法定机构评估和有关部门确认,可在其注册资本金中占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合作兴办民营科技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资产中的国有资产部分必须经同级有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政府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事业单位投向民营科技企业的国有资产,应加强审计监督。

第八条民营科技企业资格,由企业工商登记地的县级以上科技行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认定。

第九条民营高科技企业资格,由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条件认定:

(一)经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两年以上:

(二)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规定;

(三)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职工总数的20%;

(四)研究开发投入不低于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3%;

(五)技术性收入及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

第十条科技行政部门在收到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申请之日起30日内应作出是否认定的决定。民营科技企业资格每三年审验一次。

第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依法享有劳动用工权、工资分配权、职工奖惩权、机构设置权、产品经营权、产品定价权等权利。

民营科技企业应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健全财务制度,履行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如实上报统计报表等各项义务。

第十二条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或与其他经济组织联合经营。

民营科技企业可以依法购买、兼并、参股、承包、租赁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

第十三条民营科技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科研设备,并享有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依法参与对外贸易洽谈和技术交流,可自行选择外贸机构;经依法批准,可在国外、境外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或在国

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销售网点;对出口创汇额*到国家规定数额的,经依法批准,可享有进出口经营权。

第十五条民营科技企业可以以其动产、不动产或财产权利依法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誉贷款。其资产抵押或质押比例、担保金额与国有企业相同。

金融机构应根据国家信贷政策,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财政出资、企业募集、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民营科技企业担保金。

第十六条民营科技企业在承接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政府采购等项目和承担国家、行业、省的科研计划任务中,具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权利。

第十七条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依照本条例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享受各项税收优惠。

第十九条民营科技企业合法使用的生产经营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的,建设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安置、补偿。

第二十条鼓励科技人员仓协、领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人员至民营科技企业工作。

民营科技企业引进技术或人才,不得侵犯他人的技术、经济权益;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有关人员不得侵犯原单位、本单位的技术、经济权益。

第二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按照有关规定接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有关部门应按规定为其及时办理入户手续。

第二十二条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和技术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申请存放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其档案管理和工龄计算,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关部门应予以办理。

第二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因科技交流活动或商务活动出国出境,审批部门应按有关规定及时为其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或科技行政部门对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民营科技企业和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采取虚假手段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从事与其性质不符的经营活动和不按规定接受科技行政部门的资格审验或经审验不合格的,由科技行政部门取消民营科技企业资格,并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科技行政部门不予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或取消民营科技企业资格的决定不服的,可在30日内向作出决定机关的上一级科技行政部门申请复审。

第二十八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侵害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可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变通办法,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科技企业范文篇4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SWOT分析

1.优势。(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分工专业化的新趋势,推动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到98.2%,高端工业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全市拥有36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泵业园区的泵阀产业基地、数字产业基地、泳装和新材料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均取得较大进展。企业专利申请量从2010年的47件增加到2016年的1160件,开发出了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产品以及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型干燥机用总臂轴螺带式喂料机”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大型企业科研创新力量雄厚。K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大型企业科研具有良好的底蕴。K市的科技力量,尤其是研发人才、科研装备等科技资源,在几家大型企业中体现明显,拥有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研机构设置、研发团队构成、高级技术人才比例、大型科研设备等,软硬件条件较好,其研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企业当中,也具备比较优势。(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逐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研发服务平台发展取得一定突破,在石化装备、泵业、船舶、泳装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特派信息服务平台、高新区共享信息化平台等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泳装产业基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龙湾硅谷”项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未来将成为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平台载体。2.劣势。K市企业多属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进展缓慢,企业活力不足,存在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意愿不强、高端人才聚集难等诸多问题。(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16年,K市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分别为120.5亿元和27.4亿元,两者总量在省各市中排在最后。K市大多数企业的创新以模仿性、渐进性创新为主,原创性、突破性创新偏少。K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力量尤其薄弱,研发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多集中在中专到本科学历,没有以硕士、博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人员比例也极少。研发投入少,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发十分薄弱①。由于高端科研设备多数是进口装置,中小企业买不起或买不到,制约企业创新和产品升级。(2)企业创新意愿不强。虽然K市的大型企业其研发能力具备比较优势。但国有企业一直得到国家从资金到政策上的诸多优惠,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资源,获取较大利润。这种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超额利润获取使国有企业不需要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有创新的能力,但无创新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从数量角度讲,并不理想。而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是围绕几个支柱产业,且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为多数。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结构调整意识,创新观念淡漠。在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多是在挖大企业的墙角。很多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使用上视野狭窄,企业缺乏人才培养和企业升级的战略意识。(3)高端人才聚集难。财政科技资金规模偏少。2015年,K市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5%,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由于待遇问题以及企业缺少科研课题,使科研人员不能才尽其用,特别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领军人才。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缺乏稳定性,而引市曾经是重要的工业城市,随着创新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后继乏力。K市必须尽快将经济发展从进高级人才需要较高的待遇,致使一些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K市专业化人才资源供给不足,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求职者总数的0.04%;技师、高级技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占0.86%、0.21%和0.11%。企业内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这势必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3.机会。(1)创新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爆发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区域创新体系更加系统化、平台化,更具开放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升级发展面临广阔的机遇。(2)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最重要的位置。未来五年,国家将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重大举措。(3)“十三五”期间,K市迎来了五大发展战略机遇--“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第二轮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2016年2月,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旨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培育和催生社会发展新生力量。4.威胁。(1)工业革命对企业的要求提高。在全球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处于新旧产业的更替期和发展动能的转换期,新兴经济体经济引领世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根本性转型升级没有实现,那么在未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将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2)产业竞争加剧。老工业基地是石化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的聚集地,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要素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面临同行企业激烈竞争、潜在竞争者入侵等巨大压力。(3)市场需求变化频繁。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面对的是复杂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了适应需求变化,创造新的市场,企业的主导技术面临着不断的更新换代的迫切要求。

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K市传统产业居多,应抓住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升级、“互联网+”等机会,通过高端链接和借势发展来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劣势,抓住一切有利于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机遇,推动K市企业行稳致远、做优做强。1.挖掘潜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生命力旺盛的朝阳产业,企业在产品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实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柔性化精细化发展、加快大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培育发展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1)挖掘现有资源加强新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有条件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围绕K市新材料、高端装备以及泳装制造等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新型产业研发组织。依托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现有资源,按照“企业主导、院所合作、政府支持”的原则,整合和建设一批面向全行业的开放式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小试中试、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通过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柔性化精细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品牌创优+渠道创通”(四创),推进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2)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协同。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努力建立起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一是寻求战略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在K市创建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搭建科技对接平台,发展“分享经济”、“飞地经济”。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业链上的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及机制。二是盘活要素存量。在大学、科研机构、高新区等创新要素集中地,盘活利用存量楼宇、仪器设备、闲置厂房等资源,打造虚拟空间、创客平台、创业社区等众创载体。鼓励推动K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避免或减少重复购置,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2.激发活力,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发挥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发挥,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鼓励引导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改变“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观念,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价值观。由于科技创新具有时效性差、创新投入与产出经常不成比例的特点,在K市的企业家中,“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价值观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但创新意识不够。政府或行业中介组织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组织一些企业家到国内外的先进地区参观考察以及举办专家讲座和“企业沙龙”等多种形式,开拓企业经营者的眼界,帮助他们更新思维和理念,提升承担科技创新风险的魄力和能力。3.强化支撑,构建创新人才供给机制。创新理念本质上是“人本理念”,“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是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因此,科学搭建人才政策体系,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培育紧缺适用人才,引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发展K市创新型经济根本点和立足点。(1)打造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应积极构建与产业升级发展相适应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团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及大型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建立创新团队,引领全市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广泛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能大赛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2)打造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引进大型产业项目,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实现项目吸附人才、人才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为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通过独资、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收技术溢出、适应目标市场、不断推进技术研发的国际化。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设立海外孵化基地,就地利用海外人才,带土移植引进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形成境内境外联动,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谋求高层次的技术合作和引进。大力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海外高级工程师和科技创新团队。(3)健全科技人才奖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②,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继续坚持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对于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采取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奖励措施,改革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为科技研究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6(17):1-2.

[2]赵志耘.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软科学,2016(9):1-6.

科技企业范文篇5

本文作者:吕新业田德录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于市场结构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垄断优势观、竞争优势观和折中观。垄断优势观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对垄断利润的追求,只有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收益,从而为高风险的活动提供持续的内部资金来源。该观点认为由于竞争不能使企业获得全部创新租金,竞争将降低企业的创新激励,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优势观则认为竞争性环境会给研发活动带来更大的激励,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投资。创新企业获得创新成果的利润越大,竞争威胁越大,企业的投资就越大,并且竞争行业的最优投资均衡在于权衡动力与阻力。折中观研究发现,的人员强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倒U形函数特征,即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的投入强度,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超过了某一临界值,市场的力量就会反过来压抑创新的投入。该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激励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动机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显现,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产学研联盟正在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地位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企业,而不再是计划中的企业,均面临生存和发展竞争。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机制,必须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以改进和创新,而不是使用垄断去达到竞争市场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创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创新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产业研发活动的全球化,会对我国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技术进步、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同时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在国内进行产业活动的环境,这都为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机遇。技术创新方面,从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参与活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对高新技术的反应不如民营企业快,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深,行政管理色彩较浓;(2)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对此不感兴趣;(3)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政策不配套,立法不健全,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关联度低,相互缺乏支持。民营企业的动机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按照创新动机,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分成三类:领先激励型创新、模仿追随型创新和生存适应型创新。②1.领先激励型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呈现可持续性。所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内部资源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组织和技术创新是超额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领先激励型创新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2.模仿追随型创新:选择模仿创新的企业必然在资源禀赋上比领先企业弱,未能拥有富余的资源,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令其不能独立承担,但是可以进行模仿追随,说明这样的企业至少没有陷入资源困境,基本上能够达到资源均衡状态。资源有限且基本达到均衡状态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追随型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宽度的大小影响模仿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模仿创新的时序差异表现为模仿能力中等的企业采取紧跟领导者行为的策略,而模仿能力较低的企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较慢,其模仿追随也会慢一步,往往在创新信息披露较多时才能进行模仿。而由于模仿收益的负外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模仿,创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迅速下降,甚至净现值为负数。所以在企业创新的博弈中,先行者往往取得高额的创新收益,跟随者则只能取得较少的收益,且模仿时序中越是靠后者收益越少,甚至收益为负而发生亏损。所以,模仿追随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小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激励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3.生存适应型创新:较差的绩效引发企业及管理层的生存危机,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强度适应性增加。当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陷入困境时,常用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推出新产品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故此时管理层更愿意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认为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引发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当企业经营绩效差时,所有者会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管强度,甚至收回控制权,没有留给管理者太多的长期投资空间和耐心。而自主创新不仅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长,而且风险也是较大的。因此,作为资源没有富余的绩差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风险小、投资周期短、有重大影响的育种科研项目。同时对大中型国有种子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应给予大力扶持。总之,民营企业十分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等因素,往往难以承担相关的任务。所以,民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和强化既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外资企业的动机分析。外资企业投资的目的可以分为六种。一是生产支撑性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提高企业在东道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多数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直接目的属于此种类型。二是技术跟踪或获取型是为了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这类机构一般倾向于设立在行业专业技术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且通常在地理区位上接近竞争对手,以从对方的知识溢出中获益,所以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出于此类目的投资基本不存在。三是资源寻求型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成本。中国廉价而又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为外资企业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中国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反映出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人才利用和人才争夺意图。四是市场导向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在跨国公司销售较多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五是战略驱动型,指的是外资企业在战略竞争的基础上,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六是政策引导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受到东道国宏观政策的影响,东道国政府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是:5%是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32%是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8%是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34%受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影响;24%为综合动机。①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机构网络,使外资企业的分支机构更加分散化。它们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开发与更新技术,保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道国拥有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将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外资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比内资企业强多少,在多数指标上甚至还远远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有力地带动内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内资企业除了设备购置费占同类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提高明显以外,其他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都没有显著上升。我国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占据的重要地位,与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存在严重的不对称。②如果引进外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外资企业对技术创新水平最大的推动,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来增加引进外资企业的规模。虽然外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GDP的产值,还能增加税收和就业,但是外资企业在大量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最终会挤压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我国的“对外开放”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外引进”,认为只要是“引进”就一定是好的。这样虽然能刺激GDP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有力地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所以,外资企业不应当是引进得越多越好,比引进规模更重要的是引进后的“质量”,即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要素而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可以分为显形溢出和隐性溢出两种。显形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本土企业研发资金、优化创新环境,即通过改善本土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系统和宏观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隐性溢出机制利用示范模仿、人才流动、竞争和联系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影响,通过增加本土企业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以及改善创新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与溢出机制相似,挤出机制是通过过度竞争、弱化关联效应、争夺研发资源、增加技术依附性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了负面影响,通过弱化本土企业创新动机、动摇创新支持系统、恶化创新环境来阻碍本土企业创新。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途径可以归纳为“示范联系”、“人才流动”和“竞争”三种,只是作用方向正好相反。①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一是内资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内资企业购买技术和出口也同样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因此继续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加入技术创新力度,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重点。二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内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对内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作用,这种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通过对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4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些行业的外资生产和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不再有显著的溢出作用。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进外资,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引进外资的有利影响也是有限度的,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行业引导,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②四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东道国的企业造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又积极地模仿和学习,以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行为和研发努力反过来又会给外资企业造成一种压力,使得它们也不得不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同时,不断地在东道国采用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利润水平。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互动行为,最终会使得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接近或赶上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水平。同时,由于东道国企业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五是外资企业机构不仅自身从事着产品与过程创新活动,还与东道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机构通过战略联盟、研发合作、产业关联、集聚作用、人才交流等形式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互补—互利、示范—模仿—学习、竞争—跟进、关联—共同发展的传递机制,促进当地机构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水平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校办企业的动机分析。校办企业是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校办企业作为促进大学和社会的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可用其收入补充大学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是高校产业收入主要支柱之一,为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校内基地建设,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保障。③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它的优势是学科齐全、信息灵通、人才济济,有一批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才,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技术储备,同时也具有实验设备齐全、仪器设备较先进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这一优势强化在企业内部。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产品能否打入市场,引导市场主流。校办高技术产业是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它不仅打破传统产业的人才结构,而且科研人员必须具有人员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攻克难关,能打硬仗。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在不断引进科技人员的同时,组织自身的科研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并且把企业精神贯彻到每一位科研人员身上,使之与企业同命运。在企业商品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加入到竞争机制中来,是校办企业强化科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内部吸引科技开发带头人,在企业内部做到科研人员优胜劣汰,使他们具有紧迫感和压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竞争创新意识。但是目前,校办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它不但需要科研力量的鼎力支持,需要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而且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校办企业由于有学校作后盾,缺少一种商业竞争意识和环境,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绝大部分校办企业没有融资渠道。

针对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分配问题,首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巩固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尽快将其比重提高到10%左右,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最后,发展与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并制定相关的创新政策。具体来说,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在知识产权方面,除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专利之外,其余的专利权应该归进行科技研发的企业所有,并且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相关要求和程序进行申请与批准。在科研经费的分担上,原则上应该按照国家最多出资40%的项目经费,其余60%由企业出资。除去直接的科研经费资助,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进行资助。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时,政府和企业要处理好科研和产业衔接的问题,保证顺利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新的科技研发,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政府科技投资方面的合作共赢。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企业还要处理好科技研发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数量及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也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例如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激励机制等。此外,针对企业和政府利益分配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实施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因为科技项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项目组织单位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在博弈过程中往往处在信息劣势的地位上。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补充管理资源的不足,丰富项目管理的手段。第三方机构通过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等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促使项目按照进度要求顺利实施,保障项目质量达到要求,降低项目执行风险;而通过为项目组织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有力监督,促使项目承担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路线,实现项目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终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

科技企业范文篇6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总量4958种,仅次于美国的12274种和英国的6214种。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6个国家的数量超过30万篇,美英两个传统科技强国在期刊出版物数量、数量、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两位,优势明显;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中国期刊的发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期刊引文影响力居第10位[3]。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杨卫主任在2020年8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论文收录流失情况严峻、期刊规模化小且数量少、学科分区分散不均、期刊总数量增长率较慢4个方面的难题[4]。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福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期刊的服务质量与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期刊的作用与其所要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完全匹配[5]。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鹏认为,分散办刊严重制约了期刊发展,造成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高端品牌期刊[6]。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认为,市场化不足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造成严重制约[7]。《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朱文佩认为,与欧美等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远赶不上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与提升[8]。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改变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建立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始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启动;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

2引导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由来已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科技期刊既是龙头,又是龙尾”。在中国科技峰会———首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与细胞》主编饶子和提出“科技期刊应该寻找真正优秀的科学论文,以文章发表的导向作用,来引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同时引导资助机构的资助方向”。科技工作者主要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现其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能够反映出科研状况以及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给水排水》为例,该期刊是由国家住建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水行业“首席杂志”,期刊主要刊载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类内容,其中上半月的理论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刊登理论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下半月的工程实践主要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设计及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刊登工程与技术实践方面的论文。该期刊还不定期围绕行业热点问题开设专栏,如“海绵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给水深度处理与南水北调”等。通过这些专栏,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1]。

3助力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原所长李国杰认为,“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12]。现如今企业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尤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除了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还要大力支持有科技创新实力和意愿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助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进行自主的科技创新,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及需求,通过搜索相关科技期刊的科研成果,以此作为指导对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的改良和改进,或者通过期刊上显示的联系方式与研究人员取得联系并建立沟通渠道,获得技术指导,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技术发展符合企业运营需求以及社会服务需求[13]。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期刊提供了一个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连接了研究人员与企业,对于促进双方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4促进成果转化

科技传播能够助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科技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14]。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而其中真正能够实现商品化的只有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通过科技期刊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推向广阔的市场,可以服务于社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持续提升。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2018年该公司共刊发学术论文1078篇,其中SCI论文17篇,EI论文90篇,截止到2018年底,通过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实现新增耕地超过267km2,仅2018年上缴陕西省财政资本收益金就达2.1亿元,占省属国企缴纳资本收益金总额的30%,位居陕西省省属国有企业第一位。2019年该公司作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企业范文篇7

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包括三个部分,即科技情报、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三个部分可以独立存在,但相互之间可以互为补充,只有将这三个部分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其中科技情报主要是以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为主,提供国内外最新产品的标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适宜使用的专利技术等。而科技档案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科研、生产和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这是电力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让,实现科技技术有偿服务的必要条件。科技资料主要是指各种技术书籍、报刊杂志和会议论文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设备说明书也属于科技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为企业科研活动和产品开发提供得要的依据。虽然科技情报、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可以独立存在,但三者之间的存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相互转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起来,不仅有利于管理的需求,而且对于开发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统一管理,使档案和资料互为补充,而且情报和档案有效的结合起来,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有效的实现了信息共享,使科技信息资源的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有效的显示出了具体的优势。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科技工作的最重要一部分即是企业的信息资源的管理,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科技情报资料部门更好的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信息能够活起来,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领导上也更加便利。将企业科技信息资源有效的汇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信息实现一体管理后,对于电力企业的业务建设和科学管理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加快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通过企赵博敬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黑龙江哈尔滨150024业科技信息资源集中化管理,可以建立企业信息中心,使企业的情报、档案和资料能够实现集中加工和处理,不仅确保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完整性,而且确保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2、电力企业科技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目前,电力企业大量的科技情报、资料仍以实物形式存在。如图书、各种技术文档、光盘等。所以首先要对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科技情报资料进行有效管理。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种载体档案资料管理研究的开展。许多实物资料,如技术文档可以考虑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进行存储,从而实现对科技情报资料的数字化管理。由于科技情报、资料是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进行而不断产生和获取的,科技情报资料管理人员面对日益庞大的科技情报资料,因此,利用计算机完成科技情报资料的管理成为必然的选择,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科技情报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2.1多渠道采集和处理好科技信息

收集科技信息是搞好电力企业科技信息工作的前提,是科技信息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收集时,主要通过走访调查、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结合企业科技开发、管理、营销的具体情况来收集、开发、加工各种科技信息。

2.2加强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

考虑到电力企业对各类科技信息的管理要求以及科技情报、资料的特点,并兼顾以往手工对科技情报、资料的管理方法,确定计算机管理科技情报资料的著录项目及格式,主要包括文件号、标题、主题词、责任者、摘要、时间、密级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对科技情报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并构建科技情报资料信息平台,该平台以上级部门建立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企业Extranet网络环境为依托,以动态网页的形式提供对科技情报的存储、查询和浏览。

2.3加强科技信息管理制度建立

健全电力企业内外科技信息网络,明确职责,归口管理。各信息网点根据企业科技开发的需要,定期把自己分工负责的科技信息通过小结、综述、报表或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到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并形成完整科技信息网络,促进电力企业科技进步。

3、结束语

科技企业范文篇8

在落实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档案收集,全面提升其收集工作水平,确保科技档案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开展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高效的归档制度,监督好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归档工作落实情况,并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2)优化档案收集工作方式,丰富科技档案内容。企业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开展中,档案收集人员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档案收集方式进行不断改进,最终实现科技档案工作方式优化;3)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全面性。科技档案在企业实践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集企业技术方面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中应确保其收集全面性,提升其利用价值[1]。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开展档案收集工作时,应考虑的因素:1)增强科技档案资料催交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企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在落实档案收集工作中,对档案资料催交制度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制定这种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应从制度内容、实践应用效果等方面入手,确保科技档案资料催交制度制定的合理性;2)增强企业设备大修及技术改造资料归档制度的适用性。由于企业生产实践中所用的设备可能会发生故障,需要在大修方式的作用下优化设备性能,并通过技术改造的作用,实现设备安全使用,保持企业良好的生产水平。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在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室中分析原图,应进行适当修改。此时,需要对企业设备大修及技术改造资料归档制度适用性进行评估,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健全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资料归档制度。当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新设备达到生产现场时,需要在档案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开箱,并通过对设备技术资料的严格检查,完成技术资料归档工作。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制度需要企业能够在科技档案收集中完善,为设备技术资料归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应重视企业项目建设中的资料管理,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下完成验收工作,为后期工作开展奠定基础[2]。

2完善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体系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中需要对检索工具的实际作用有着正确的认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完善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体系,促使这类档案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得到高效管理及利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结合存贮档案特点,丰富检索工具。由于企业科技档案包含的内容信息量大,对于可靠的管理方式及机制要求高,且管理者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所需的信息,需要确保检索工具的利用高效性。因此,在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中,需要结合存贮科技档案特点,从专题、全引等目录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对档案检索工具是否有效进行分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丰富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促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能够对不同档案材料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加强对科技档案存贮特点的分析,在了解使用者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选择可靠的检索工具,有利于完善企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体系,促使其能够得到高效管理及利用。———注重检索工具编制质量评估,强化服务意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中检索工具体系实际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着档案管理及利用效率。因此,实践过程中科技档案人员需要对检索工具编制质量进行评估,并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实现档案高效利用。具体表现在:1)对科技档案管理中所需的检索工具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对其编制质量做出客观评价,确保档案检索工具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2)企业应根据形势变化分析,对科技档案管理中所需的检索工具进行充分考虑,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既有的检索工具适用性进行分析,完成相关的编制工作,实现的科技档案检索工具的合理运用;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促使自身的服务意识得以强化,提高企业科技档案利用效率。

3重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生产实践中能否对不同的技术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及高效利用,依赖于自身的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及工作落实情况。因此,企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重视其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促使该档案管理中技术含量增加。具体表现在;1)强化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提升他们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确保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性;2)企业应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给予其信息化建设必要的支持,促使档案利用效率得以提高;3)将信息化理念及技术渗透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促使其中的技术含量持续增加,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中的资源整合[3]。

4结语

新形势下科技档案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发展中应给予科技档案及其利用必要的关注,建立高效的档案管理机制,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保持企业科技档案良好的管理水平,从而使档案信息传递效率提高,实现对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海韵.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06):2-3.

[2]闫占清.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的要素与方法[J].包钢科技,2013(04):90-92.

科技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模式

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专业孵化器等科技产业化服务机构的统称。我国自1987年建立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孵化器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培育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据2004年科技部对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目前我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89个,其中部级创业中心98家,仅次于美国(1000多家),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孵化器场地总面积1937.3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总投资227.5亿元,拥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78.8个;筹集的孵化资金33.3亿元。现有在孵企业553400家,年销售收入892.8亿元;累计毕业企业9565家,其中有20家已成为上市公司。

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是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为依托,以孵化服务和创业投资为主的新兴产业。我国科技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拥有构思或技术的创业企业不仅缺乏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而且缺乏资金、人才、管理及市场化的经验等这些内部运作机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中介服务机制(包括投融资、法律、信息咨询等)、资金筹措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人力资源机制等。目前,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究中对人力资源机制的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AlanHyde的研究指出美国硅谷地区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人才市场、有效的人员流动降低了地区的交流成本,提高了硅谷地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硅谷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企业的成长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管理的欠缺

1.组织结构非市场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组织结构是以非市场化的行政组织形式存在的。一般而言,科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但需要硬件方面的基础,更需要有专业、灵活的组织机构来应对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由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组织结构的缺陷,致使在孵企业得不到有效支持而失败的比率较大。

2.缺乏完善的激励体制

孵化器能否盈利,不仅取决于它是否采用了合适的商业模式,更取决于孵化器经理人员的素质。孵化器的经理人员只有把自己培训成为高层次的管理咨询专家,同时具有丰富的人际网络,才能更好地帮助科技创业解决其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在经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用人管理体制,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在孵企业经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经理人员大多是准官员,也有的是留学回国的博士。尽管他们当中存在着高素质的人才,或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孵化器中以行政指令为主的运作方式特点,这些有着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受不到重视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离职。虽然适当比例的人才流动会促进孵化器的发展,但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将对企业的运作产生不良影响。

3.欠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是人才、技术、资金和转化模式。对于现今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人才的需求对于孵化器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许多孵化器依托高新区或由高新区组建,高新区对孵化器提供了较强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但在软件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在根据孵化器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沟通平台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因此,经常出现孵化企业寻求不到应有人才而具有丰富孵化器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找不到合适企业的现象。

三、建立适合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特点的人力资源模式

1.改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是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前提的,但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进一步深入,其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机构不可能成为新创风险的承担主体,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建立适应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型管理模式。投资主体将从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逐步转向大学、科研机构、大企业、民间机构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模式。在这种投资模式中,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融合将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领路人的角色,形成以市场为核心,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

2.优化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机构

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于竞争力的较量,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在于企业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在于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因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源泉在于建立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通过组织重构分析与设计,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不断完善科技孵化器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其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特点与美国等国家成功的孵化器案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定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企业孵化器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确定孵化器治理结构应首先设立董事会,明确董事会的角色、责任与运作程序,并由董事会负责孵化器的战略制定,实现董事会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3.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

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人员特点,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经过研究得出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排序为工资报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挑战性工作、公司前途与保障而稳定的工作等。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策略主要为:

(1)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再以金钱刺激为主,而是发展到成就和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2)在激励的方式与方法上,应强调为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

(3)在激励时间效应上,将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员工的长期正效应。

在完善孵化器激励机制的同时,我国还应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对孵化器经理层素质与能力(包括孵化器经理人员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与业绩、管理层内部知识与性格匹配等)、孵化器员工素质与能力(孵化器员工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与业绩、管理层内部知识与性格匹配等)进行评估的指标。通过孵化器内部的激励与绩效评估体系的共同运作,切实保证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进行正常孵化。

4.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本支持平台

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优秀的孵化器管理者与企业家具有较大的稀缺性,其寻找成本较大。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当帮助孵化企业提高这两类人力资本的存量,建立两者的人力资本支持平台。具体有三种方式:

(1)培训企业管理者。为在孵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企业家提供培训服务,增强他们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

(2)利用咨询服务。企业孵化器自身建立一套专家支持系统或者利用外部咨询专家资源,为其孵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家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水平。

科技企业范文篇10

通过对科技档案的价值鉴定,“分清玉石”,“去粗取精”,“甄别主次”,有利于优化企业科技档案的馆藏质量,以最少的馆藏占地保存最有价值的档案;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尽可能延长有价值的档案寿命,遇到突发事件可以重点保护有价值的档案;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查找档案,充分发挥档案的有效利用价值;有利于减少人、财、物的投入,缓解库房和设备紧张的局面。

二、企业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存在的问题

科技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档案鉴定落后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档案鉴定工作成为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企业对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不够重视

企业档案部门不像生产、经营部门能直接创造价值,所以有些企业不重视档案工作,也就不会重视科技档案的价值鉴定。企业档案工作受重视程度从档案鉴定工作开展的频率以及执行机构的设置可窥一斑。还有的企业观念落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片面追求馆藏档案的丰富,认为多多益善,只进不出,忽视档案的有效价值,加大了档案鉴定的难度和工作量。

2.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责任重、风险大

科技档案价值鉴定直接决定着档案的存毁,如果鉴定失误,把有价值的档案销毁了,那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人们宁愿将档案放在库房里,也不愿去销毁,认为这样保险安全不出错,这代表了部分档案人员和领导的心态,这种求稳保守、怕担责任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

3.科技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素质及鉴定标准不一

科技档案具有种类繁多、类型复杂、专业性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工业档案、农业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自然科学研究档案、环境保护档案等。在实际鉴定中确实难有“全能人才”,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达不到鉴定的水平,加之人员编制少,只能应付日常的工作,不利于档案的价值鉴定。传统的档案保管限期表条款概括性强,如“重要的”、“一般的”等语言大量存在,在鉴定过程中,对鉴定标准的理解与执行各有不同,可操作性不强。

4.档案鉴定工作程序复杂且缺乏监管

档案鉴定工作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包括成立鉴定小组、办理审批手续、逐页鉴定、制定监销制度等,这一套复杂的程序致使档案鉴定工作一直无法纳入到档案管理计划之中。目前在达标、评审等活动中也没有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进行检查,缺乏监督和管理。

三、企业科技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

科技档案的价值鉴定是一项具有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工作。为了客观准确地开展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真正体现档案的价值,在鉴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历史性原则

科技档案既是企业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判断其价值时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评价,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分析档案的作用。美国在鉴定工作中很注意分析研究档案的历史意义,重视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观点。

2.技术性、功能性原则

专业性是科技档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档案的价值,鉴定时除了要把握专业技术因素外,还要从科技档案特定功能效用的角度具体判断其价值的大小。当在遵循技术性原则不能全面反映科技档案价值时,功能性原则就是对技术性原则的重要补充。

3.典型性、高龄性原则

既要把本企业科技生产发展中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科技档案重点保存起来,又要立足全局,把那些对整个国家、整个专业技术领域具有典型价值的科技档案重点保存好。高龄原则是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历来坚持的原则,体现了对高龄档案的尊重。

4.完整性、发展性原则

科技档案相对于其他档案最鲜明的特点是成套性,因此,不能孤立地对科技文件进行评价。瑞典档案学家尼尔逊十分强调文件的完整性,认为只有完整的文件才可以用来研究一般化的现象。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的科技档案也一样。因此判断档案的价值要有深远的科学预见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四、企业如何开展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1.企业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应形成制度化

建立完善有效的档案鉴定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开展鉴定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条例》规定:“鉴定工作要在总工程师或科研负责人的领导下,由科技领导干部、熟悉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科技档案人员共同组成”。要对鉴定的意义与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将其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加以对待。许多国家为强化档案鉴定工作,大多设立专门机构,让最有经验的专家去做档案鉴定工作。企业应由主管领导、档案人员、专业技术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在国家相关法规指导下,以《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鉴定工作制度》等为依据,规范鉴定操作程序的内容与标准,确保档案鉴定工作的质量、效率。鉴定工作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档案管理部门对每个年度需要鉴定的档案,要确定鉴定目的、范围、种类、项目数量、所需时间及人力等,纳入工作制度和程序,做好鉴定的准备工作。

2.加强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档案鉴定发展中,有着各种不同的鉴定理论和标准,如“职能鉴定论”,“文件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文献战略”等,还有档案的来源标准、内容标准、形式特征标准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随着科技档案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对科技档案价值鉴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同一档案会有电子数据文件、纸质文件甚至缩微胶片等形式,档案鉴定时应当保存哪一种版式,信息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的可能性、安全性、运行环境等都不确定,这些都对科技档案鉴定提出了严峻挑战。档案人员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积极投身到档案鉴定工作中去,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认真做好各个阶段的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首先,在文件转化为档案归档时确定归档范围,把好文件接收的质量鉴定关。尤其是科技档案要注意完整性、原始性、准确性鉴定,剔除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使档案优化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其次,在立卷整理时以卷为单位划分保管期限,确定档案的“生存期”。这是对第一阶段初步鉴定的核查,核对档案的保管期限是否科学准确。再次,保管期限满后进行档案价值复审,即对保管期满后的档案价值进行重新审查。比较典型的就是直接鉴定法,在分析判断科技档案价值时,以“套”为基础,以保管期限表为依据,直接审阅科技档案的内容,逐卷地判定科技档案的价值。对于难以确定去留的档案,要遵循“慎重判断档案价值,留待一定的实践检验的幅度,以减少价值预测的失误”的指导思想,留存一段时间。

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档案鉴定及销毁的最终审定。如工程项目档案的鉴定,由相关领导和各专业的专家及档案人员组成鉴定小组,鉴定小组成员要掌握有关科技档案鉴定工作的原则和规定,学习本专业系统科技档案鉴定工作的文件精神,逐项、逐卷、逐页地认真审查。先由个人初步鉴定提出调整保管期限或按期销毁意见,再集体审查,对每个成员的鉴定意见进行复审,写出鉴定报告备查,由鉴定小组组长和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方可确定被鉴定档案的续存与销毁。最后,编制科技档案销毁清册,撰写科技档案销毁鉴定报告,并在单位保密委员会的监督下实施销毁。注销销毁的科技档案,变更已调整过的保管期限,调整案卷内文件排列和档案排架,组织鉴定工作卷。档案鉴定工作从始至终形成的文件都要永久保存。

4.企业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应实行动态管理

我国档案学界提出的“相对价值标准”,即在一定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提升或降低,旨在使档案鉴定工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如有的公路行业二十年前设计的一般的一级公路,现在已经重建成高速公路,但有关档案还是有两套存在库房里,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完全可以销毁一套或者全部销毁。有的基建项目档案发生产权变化时,档案随着所有权的改变移交到产权所属单位。还有些设备报废销毁,只要保存设备销毁目录即可。欧美国家近些年来在鉴定中奉行效益标准,主张在鉴定档案保存价值时应考虑到档案的保管费用。

从其发展历程看,效益标准已从出现伊始的饱受批判转变为被各种鉴定体系广泛采用,显示出了其实用科学的一面。重新评价过去的鉴定是必要的,因为以往的鉴定并不全都符合目前的鉴定标准,有一些甚至按过去的鉴定标准也有掌握过松的问题,按照目前的鉴定标准对馆藏进行再鉴定,可以销毁那些已经证明不再有价值的文件,从而优化馆藏。对科技档案进行回溯性鉴定要突出重点,树精品意识,建精品档案。科技档案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档案的价值鉴定,还要通过外部环境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档案的鉴定标准进行适时调整、修改、补充,全面把握被鉴定档案与其他档案的联系,全面预测用户对档案的利用需求。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档案数量只会有增无减,鉴定就成为决定档案存亡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保证档案质量,更好地发挥档案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的档案管理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企业科技档案鉴定工作也必须跟上这一步伐,虽然在科技档案鉴定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但我们正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作者:陈吉珂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完整性欠缺

在实际的归档收集过程中,以及对归档项目整体了解的不足,这就导致归档文件不少,技术类文件有遗漏,最终使得所归档文件不能反映科研项目的技术全貌、进展过程,甚至造成技术路线的模糊与不连续。

(二)管理模式落后

很多企业档案部门在科技档案管理上局限于科技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而对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则很少涉及,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至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多年来停滞不前。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科技档案类别、内容、载体、信息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科技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三)服务手段滞后

由于档案管理涉及软、硬件的投入,因投入不足而导致在科技档案管理上只能简单地编制科技档案案卷目录、专题目录,不能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信息交流,影响了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举措

(一)高度重视科技档案技术文件材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档案管理人员要了解课题(项目)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懂得课题(项目)各种技术文件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切实为科研人员提供归档指导,使归档文件材料能完整地反映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和实现意图,能够客观地描逑该科研项目的进行过程,并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科技项目的主要内容。要注重归档项目中系统(课题)、分析系统(专项、子系统、子课题)组成与它们之间的内在技术联系,按照技术专业体系形成归档文件体系,避免归档文件材料的杂乱无章堆积。为了确保归档技术文件材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档案人员应当采取前端介入、过程控制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据上保证科技档案技术文件材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大力推进科技档案的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科技档案工作的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以及技术文件材料的接收、装订、分发、入库等环节中必须把科技档案的质量要求贯穿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要研究那些影响档案质量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来控制他们,这就要求抓好各个环节各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建立一整套保证档案质量的工作体系,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生产、技术和科研等管理制度.纳入生产、技术和科研计划,纳入专业科室和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并构成一个整体,融会贯通,互相补充,从各条途径来保证科技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

合理地利用科技档案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增加收益、节约资金。在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利用科技档案、发挥档案价值的作用,必须提高档案的利用功能;同时,为了保守企业秘密,必须加强法律意识,建立严格的保密措施。利用和保密是辨证的关系,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允许的、不科学的。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重保密、轻利用”的观念,统筹安排好各环节工作,正确处理好利用和保密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共存。在开展科技档案利用工作时,要依法规范利用,积极、慎重地制约人们对科技档案的利用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秘密的安全。

(四)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解决好科技档案信息化

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性问题,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使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档案实体保管,逐步转变为现伐化的档案实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

(五)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档案事业发展的成效。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继续再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学习、培训,从而使档案人员在业务技能和服务方式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