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8:13:58

科技产业

科技产业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

1科技创新对产业扶贫的意义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想真正实现农民的富裕,将农民的“穷根”拔掉,就必须使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通过产业进行扶贫关系到整个脱贫的稳定以及可持续性。我国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探究,产业扶贫的工作现在基本成型,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举措,这为产业扶贫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关系着产业扶贫能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2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贫困地区,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在产业扶贫中又出现了新许多新问题,其中分别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地区在产业选择上不够准确。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自然、资源等都各不相同,所以产业发展的水平也千差万别。在全国贫困地区中,有些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大兴安岭一带;还有些地区大部分都是沙漠,比如六盘山区一带;根据调查表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没有足够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差异考量,因此,不能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二方面是产业的发展整体水平较低。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量不断增加,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说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的规模化也越来越高,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的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其中具体表现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加工率比较低;产业的竞争力方面也不强;品牌效应方面,影响力也不高。三方面是政策的支持不具备针对性。近些年,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都很大,已经初步建成了贫困地区的财政保障体系。但是,资金在具体使用时,没有整体的规划,使用的方面比较分散,没有足够的精准度,从而出现了“不接地气”的现象。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时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时有发生。

3抓住科技助力产业脱贫的突破口

对于上文中提到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的问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既受到当地资源千差万别的影响,也受到当地财政的影响,还会因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弱所影响,因此,要想真正的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就需要准确抓好科技创新这一突破口。结合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协助贫困地区在产业的选择上要准确无误,同时确立科技创新的扶贫方向。对产业的选择时,一定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确定重点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特色产业的尽量选择特色产业为主,同时要积极的促进资金、人才、科技创新等重要因素向产业扶贫地区靠拢。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有特色产业的要发挥其优势。特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使农民脱贫致富。第二点是将市场导向作为重点。前期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解析,一旦市场的需求确认,要快速的抓准时机,推进农业的科技创新。此外,要结合农村的绿色生态农业,逐渐的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做出自己独有的品牌。第三点是重视全面发展。以贫困产业为核心,强化贫困地区的加工、运输、保鲜、营销一条龙的产业。同时对农村的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产业加大发展力度,让各种产业有机的融合,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二是,对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力度,并及时的应用,提高产业扶贫的水平。对产业扶贫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借助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进行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统一创新。此外,向基层农民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对基层的技术推广体系逐步的完善,对乡镇设立相应的技术岗位,吸引农业类的大学生来到乡镇工作,增加乡镇的技术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专家深入贫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贫困地区的每个人,每一户的农业创新技能得到有效地提高。三是,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培训的机会。俗话说:扶贫先扶智,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要先提高他们的素养。首先,对农村的干部或者扶贫领头人优先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后让这些人辅助所有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可以采取在实训基地进行示范教学或者网络辅导咨询等方式。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对农业创新技术能够很好的应用。

4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贫困地区要想加快产业扶贫,需要加大农业创新力度。农业的科技创新对产业扶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产业脱贫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要抓住科技创新机遇,寻找产业脱贫的突破口,从而促使各种产业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让农民尽可能的参与进来,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饶卫,黄云平.工匠精神驱动精准扶贫:融合共生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7(05):45-50.

[2]姜长云.创新驱动视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改革,2015(12):83-93.

科技产业范文篇2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跨越提升”的总体要求,按照科技创新“一个根本”,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推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这“三大转变”、加快推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区产业结构调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区已连续五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目前全区服务业已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都市型产业占工业总量比重超过50%,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此外,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据统计,全区已建成“三创”载体38万多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创意企业157家,建成了以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家、市级公共服务平台3家。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7家,省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166只。

传统产业在*发展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限制越来越严,实现“三大跨越”的基础和前提是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率先跨越转变,就必须按照咬定科技创新这“一个根本”,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对于指导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科技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试范基地运行机制

科技产业基地的科学内涵是已经或正在从事国家计划成果产业化工作,具有较强产业化、商品化开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群)或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区域。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国家计划与地方、企业的结合,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研究成果尽快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进行产业化试点和示范,强化与地方和企业的结合,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发挥国家计划的作用,组织资源(成果、人力和物力)进入产业化基地。

1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机制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高风险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科技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将风险具体化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各环节的启动和相互自动转换都需要足够的动力。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主要有:

1.1技术推动力

科技发展史证明,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推动下,我国有科技人员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高科技发明和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就是要以技术进步去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推力促使某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将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投向高科技领域、项目,从而促使了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更加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出现与发展。技术推力往往导致高科技的重大突破,这种高科技可能一时看不出它的市场需求,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1.2经济拉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仅可以带来高的增值,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改进,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产业化基地的集聚,促使基地从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项目、人才的加盟,形成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空间上的集聚,进而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或“分裂”出新企业,以强大的力量把科技产业基地的产品、资本、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进行辐射,集聚和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促使区域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强。

1.3社会压力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掌握了高新技术,抢占了高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费巨大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施一系列的研究发展计划。世界上许多高新技术都是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建立科技产业基地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

2科技产业基地的环境机制

2.1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

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政策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础。在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中,逐步完善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仅在投资融资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更在税收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在基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和借鉴国外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成功的经验,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建立促进科技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科技政策,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及鼓励人才流动的人事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制定发展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中、长期计划,都有利于科技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蓬勃发展。

2.2强大的科技环境

根据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具有力量较强的科技队伍与研发人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科技人员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完成科技的研究、开发、扩散、渗透等工作。科技人才的集聚给予科技产业基地强大的科技氛围。我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几年来,不断探索机制,寻找人才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双向选择、平等竞争、自由流动、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科技人才的流动极大地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也是产业化基地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将是科技产业基地区别于其他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重点。

2.3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

在及时、准确、全面的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科技产业化进行技术论证、市场预测、经济评价,才能减少科技产业化的风险,同时也就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相互顺畅的沟通以及科技产业基地的良好运作及发展。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还必须注重信息反馈,建立一定的质量保证制度,以促进技术成果完善和新产品的质量提高与商品定型。要建立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就必须重视科技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要重视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灵敏的信息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建立高素质的、规范化的、非官方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机制,这样就有利于产业化基地的边研究边实施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化三个环节的相互适应、顺利过度和良性循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中市场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使一些科技企业面临无计划渠道,又无充分竞争的市场,遇到了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障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强化国家计划管理的同时,完善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问题。

3.1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为前提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离开市场体系来谈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一种空谈。许多企业对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需求中心的提法并不陌生,但他们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尤其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把握市场动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还要有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动向具有前瞻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科技产业化,无论其产业链的形成与组织结构的组合,或者是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经营目标的确立等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以市场为中心,总之,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应以市场化为前提条件。

3.2市场化体系建设与措施

首先就是必须切实保证科研机构和研发单位的经济利益。科技产业基地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利益群体的集合,它包括了研发和生产等多个职能部分。因此,科技产业化基地从形式上看也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目前,应进一步完善科技的有偿转让制度,它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或产品的扩散和渗透,而且有利于企业择优引进科技成果或产品,提高研究、开发、生产的经济效益。

其次就是建立市场体系。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当前除了完善商品市场外,还应着重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建设。科技产品能迅速畅通的进入流通领域,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是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建设发展产业基地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链的形成,必须由企业的共同利益连接起来。

4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也就致使常态的融资投资方式对科技产业化及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产生约束,这也就要求了科技产业化及产业化基地对风险投资的迫切需要。科技产业化的内在特征要求风险投资的支撑,这也决定了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撑。从目前科技产业基地内的科技产业化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来看,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以技术开发及商品化为手段的高级商业性投资,它有利地刺激了科技产业的新兴和成长。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科技产业基地的有效途径,风险投资将成为科技产业基地新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器”。

5科技产业基地运行的支撑系统

科技产业基地不仅受其内部运行机制及政府宏观控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基础结构和有关支撑结构的影响。它们往往是自然机制和人工机制的有效载体。这一支撑机制主要可概括为“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行为以及产业基地的软硬件支撑。

5.1“物”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物”流包括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等。由于科技产业化对信息的交流要求很高,所以科技产业基地离不开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当然,高科技产品质量一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求很苛刻,所以环境清新、气候适宜、无污染都是有利条件。另外基础设施完整,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这往往有利于职工提高高技术产品的质量。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素,因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具有高投入的特点。“物”流的支撑条件一般都集中在包含有科技产业基地的高科技园区内或科技产业基地的园区内。

5.2信息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信息流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和竞争环境影响。任何国家的科技产业化都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政治的控制影响。竞争环境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人才竞争环境和技术市场竞争环境。诚然,信息流也包括教育和研究机构这一重要环节。此外,科技情报和咨询服务机构、专利组织、标准化组织属于信息流的组成部分。

科技产业范文篇4

一、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

1、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成绩突出。中药材种植在我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无公害、无重金属超标、无农药残留、高质量的口碑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出产各类中药材419种,人工栽培种植的药材有17种,全市已经建成中药材产业化示范基地14个(其中白芷、连翘、瓜蒌三个基地已列入省中药材基地),常年栽种面积达80238亩,总产量约4400余万公斤,总产值达1.5亿元,平均亩产值2168元。川白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白芷生产基地,占全国商品白芷的70%。在船山区建成白芷GAP示范基地5个,面积2000余亩,全市种植面积达22000余亩。“白芷GAP基地建设”于2005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省第三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基地。成功选育出“川芷1号”白芷新品种,成为我省首个通过品种审定的中药材品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公司以川白芷GAP项目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市场成功借壳上市,成为全省首家通过中药材道地资源在国外融资的民营企业。连翘以绿康中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市规范化种植连翘面积达1.25万亩,被认定为“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瓜蒌以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1.2万农户按GAP标准种植瓜蒌1.1万余亩。中药材的种植开发带动了项目区8000多户药农增收,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2、中药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的突破。在抓好中药材种植的同时,我市重点抓好了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中医药科技攻关。银发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开发出了以白芷为主要原料的“白灵胶囊”、“怡神胶囊”、“脑康宁胶囊”、“芷安美肤膏”、“芷缘香囊”、“泡菜伴侣”等近10个新产品,绿康公司以连翘为原料开发出“连翘茶”、“翘叶防暑降温茶”、“银翘茶”、“翘花茶”等4个新产品,回春堂公司开展“虫草红景天胶囊”开发,泰乐药业开发的国家三类新药“羊藿三川颗粒”获中国新技术产品交易会金奖、“复方半夏片”、“麦白霉片”2个产品获全国独家生产资格,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已建成全泰堂药业公司中药饮片厂、射洪县中药饮片厂、射洪绿康公司中药饮片厂、市陈善堂中药饮片厂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家,年加工中药饮片1000余吨。

二、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市委市府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并由专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由于各成员单位责任明确,各施其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国务院和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有关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通知》和《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了我市中医药产业10年发展规划和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七条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组织我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制药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及经贸洽谈会。2002年我局组织了7个制药企业及药材生产企业18个新技术、新产品参加了国际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2003年我市又组织了“川白芷GAP基地建设及深加工”、“肤清舒”等9个项目赴港参加“川港合作发展周”洽谈会,其间香港中成药商会与我市皮肤病研究所签订了“肤清舒”产品合作开发日本市场的合作协议;2005年9月,由我局牵头,市政府组成了以科研机构、医院、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产业化企业及市、区、县相关部门20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展示了我市科研成果近100个。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市中药材生产基地及制药企业的宣传。2005年8月15至16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日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一行16人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对我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市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产业化运行机制。

一是在实施“川白芷GAP基地建设及深加工”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度种植连翘、黄姜、麦冬等中药材;二是有计划地指导业主发展市场紧缺的动物类药物,如养殖梅花鹿等,进行系列产品综合开发;三是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建基地、协会带种植大户、依托科研单位搞开发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川白芷GAP基地建设及开发”项目由我市龙头企业—银发公司承担,并由业主牵头成立了“市白芷协会”,各区县设立分会,有9个乡镇12个村社的10000人加入了白芷协会。协会坚持自主合作、自主经营原则的同时,还承担了指导基地药农严格按照GAP种植规范种植白芷和按保护价收购白芷的义务和责任,确保了药农利益。

(五)以服务为宗旨,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

一是市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及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关于将市列为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请示》,帮助银发公司的白芷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顺利通过了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协调小组组织的答辩,被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第二批启动项目。二是主动出面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银发公司与成都联强投资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实力。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的努力,先后为企业取得了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国家、省“星火计划”科技贷款以及扶贫项目资金等共计2000多万元。四是组织银发公司的“川白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参与2005年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并中标获得经费支持。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在市科技局的促成下,银发股份公司境外借壳上市的成功,铺垫了一条境外融资新途径。

三、主要工作体会

(一)科学规划是基础:中药材现代化产业要快速协调发展,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环境、特色道地药材、制定好规划和工作重点、工作才有特色、创新、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公务员之家

(二)加强领导是保障:领导充分重视,才能得到各项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科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科技创新、项目攻关、高新技术的关键。解决人才问题,产学研结合是捷径。

(四)经费投入是支撑:没有经费,科技工作就无法开展,正所谓巧手难作无米之炊。

(五)项目实施是着力点:通过项目能将资金、人才组织起来,通过上下联动,横向合作,形成合力,就能解决中药材现代比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规划中的目标任务。

(六)加强管理出成效: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能推进项目的进度和保证项目的质量。推进中药材产业的科学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视力度不够;二是对中药材的市场预测调研不足。建议加大对中药材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带动中药材种植的发展,以利于中药材产业的稳定、协调发展,保护药农的积极性,稳定药农的收入。

五、2009年—2010年打算

1、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吸引国内外医药企业来遂发展。

2、进一步抓好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科技产业范文篇5

1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1.1中小企业是台湾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力改善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台湾当局一向关注的重点,表现在重视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上。台湾经济部为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并促使所属机构的研发方向及成果能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特制定“经济部所属事业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计划”,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创造性时代铺平道路。另外,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创业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新产品开发活动,使中小企业进行联合行销、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实现资源共享。台湾本岛依据“二大、二高、二低”六大原则,即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价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性低等,确定了通讯、信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为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2确定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参照国际重要产业技术领域,选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技术,以此领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主要制定和实施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将耗资上百亿元新台币,预计用6年时间来完成;二是电子技术,这一领域将来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加速电子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及加速发展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三是生物技术,将其定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特制定了生物发展计划,重点实施;四是航天技术,台湾在21世纪将把航天工业作为维系其经济增长和科技升级的重点技术。

在台湾,高技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坚固的基础,私人部门在发展和获得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发挥带头作用。然而,在那些市场潜力较弱、私人部门投资意愿较低的领域,政府将在开发关键产品和技术方面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设法刺激私人部门的参与。

1.3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向科技产业转型制造业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领导部门,也是台湾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台湾本土工业用地价格偏高且取得困难,劳动成本高涨,传统产业技术提升面临瓶颈,使得传统产业的产值及出口量均减少,传统产业日渐衰退,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迫使其政府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并保证其向科技产业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台湾制定了传统产业的转型目标——走向高科技化。在1995年规划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台湾工业局针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策略上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其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

台湾政府为提升其竞争力,于1995年提出把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内容涵盖生产制造、货物与旅客转运、专业服务等三大类经济活动。其中,生产制造部分是以高附加价值、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作为“亚太制造中心”重点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除了资讯、半导体和通讯科技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外,台湾经济部又锁定了24项高科技产业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与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台湾当局根据经建会的评估,将在21世纪积极发展个人服务业、金融及保险等工商服务业、通信服务业、航天、制药、计算机与通讯等高科技工业,以及汽车、化学等中高科技工业为主的产业。

1.4兴办科技园和智能工业园区开辟特定区域,集中发展高尖端科技,营造高新技术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科学园区和智能工业园区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1995年,台湾经济部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岛各地兴建20-30个智能工业园区,每年开发2~3个。园区规划为9种类型:科学园区3个、科技工业园区2个、软件科学园区3个、航天工业园区2个、机械工业园区1个、生物技术园区1个、中山科学园区3个、创业者园区1个、研究园区1个。

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园区为先导的。台湾当局在已筹建若干个科学园区基础上,现已规划了台湾的“新科技园区蓝图”,主要建立三大类型的工业区:a.科学工业园区。在北部扩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南部台南建立第二个科学园区,使其成为发展生物技术、精密仪器及航天即自动化零件等的专业区。b.软件工业区。北、中、南各一个,北部在台北市南港,已进入建设阶段;中部在台中;南部在高雄,现已进入规划阶段。c.科技工业区。着重在生产上应用实用科技知识。

1.5实施南北两地产业均衡发展新竹工业园区成立20多年,发展十分迅速,截至1998年年底,新竹园区内已有272家公司设立,整体营业额4550亿元,增长率13.8%,成为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方。鉴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十几年来成效显着,台湾行政院国科会于1995年通过了新的“新竹科学园区发展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要在21世纪将新竹科学园区建成国际科技重镇,进而使台湾成为“亚太科技营运中心”,以此奠定台湾的经济实力。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加强相关科技建设,改善科技产业投资条件,以扩大新竹地区科技产业规模,增强其研究功能,强化科技城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大型化和国际步伐,进而向“亚太高科技营运中心”迈进。

鉴于目前台湾南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及北强南弱的情况,台湾当局于1997年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台南建设第二个科学园区,并将其作为迈向21世纪的重要工程。其目标是将其建成继新竹科学园区之后的台湾第二大科技重镇及带动南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基地。该园区内主要发展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和生物科技产业,并分别开辟了“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三大产业的专业区。

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台湾高尖端科技研究的发展。继1997年初台湾当局提出“科技岛”的方针,1998年做出到2010年台湾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规划,在其措施中将发展各类科技园区作为建设科技岛的主要骨架:一是继续推动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各类卫星园区,研究未来新科学工业园区的措施;二是开发各类智能型园区,同时鼓励民间开发各类园区。

2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台湾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加速发展科技产业、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1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经费稳步增长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台湾的研发经费绝对值、相对值偏低。1995年台湾研发总经费约为45.8亿美元,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荷兰1994年71.9亿美元与瑞典1995年74.6亿美元的六成左右;不到韩国1994年98.2亿美元的一半。以R&D/GDP的比值来看,1995年台湾为1.78%,1999年为1.97%;发达国家经济规模较大者如美国、日本在80年代中期R&D投资占GDP比值就已达2.5%以上(见表1)。

表1R&D经费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

年代1995199619971998

中国大陆0.60.60.640.69

中国台湾1.781.81.881.97

美国2.612.672.712.79

德国2.312.32.312.33

加拿大1.581.61.61.6

意大利1.011.021.081.11

丹麦1.912.012.032.06

芬兰2.352.592.782.92

韩国2.682.792.8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TechnologyIndicatorsDatabase,March1999,CHIResearchInc.USA

鉴于此,台湾在跨世纪发展科技的战略中,加大了科技的投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民间产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根据台湾1989~1998年资料来看,其研发经费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十年间增长三倍,而且占岛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由1.39%提高为1.98(见表2)。其中,政府的研发经费比率自1992年起逐年下降,民间则逐年上升,可见台湾企业重视研发。这主要是由于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a.继续推动研发投资抵减优惠,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及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b.开放政府科技项目计划,由民间执行或由民间企业以适当比例出资方式参与;c.政府在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实验工厂或孵化中心,或者扶助工业区成立研究发展专业区,协助企业研发。

表2历年台湾研究发展经费单位:百万元新台币%

研究发展经费政府投入民间投入研究发展经

年代费占国民所

合计增长率经费比率经费比率得之比值

19895478925.02612747.692866252.311.39

19907154830.63277245.803877654.201.66

19918176514.34257452.073919147.931.70

19929482816.04950952.214531947.791.78

19931036179.35129249.505232550.501.75

199411468210.75528648.215939651.791.77

19951250319.05582844.656920355.351.78

199613795510.35887442.687908157.321.80

199715632113.36375540.789256659.221.88

199817705413.36938339.1910767160.811.98

——资料来源:“行政院国科会”,《中华民国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年

二是大幅提高政府科技预算。1997年6月颁布的《台湾科技白皮书》规定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空气污染防治等费用要编列一定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保留国营事业民营化或成立衍生公司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及其它缴付款财源,捐助“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支持相关高科技研发。自1997年度起,台湾经济部决定大幅扩充科技专案规模,将未来五年内的预算增长率定为18.6%。台

湾行政院核定的1997年度的科技专案计划通过了76项科技专案,其全部预算总经费为132亿元新台币,比1995年度增加了10.5%。

2.2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形成高科技发展的智力群体近年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台湾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台湾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倾斜的科技政策——重工业企业、轻大专院校,造成了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加上自1962年台湾当局修订了《国外留学规程》后,留学人员大增,但从1950年到1983年的33年间,回来者仅占留学人员总数的13.7%。可见,台湾的人才外流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为此,台湾当局越来越认识到吸引海外人才回台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海外人才回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为解决台湾高级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台湾在1983年3月就颁布了《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以两年为期推行若干措施,争取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成效,并制定中长期计划,从制度及法令的改进出发,以求奠定良好基础。《人才方案》以培育岛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主要集中加强岛内人才的培育。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人才方案》同台湾后来采取的一些措施相比,只是一个初步的、原则性的方案。但其重要作用在于,《人才方案》反映了台湾当局对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共识,并且第一次以科技政策的方式颁布,可以说是台湾80年代人才回流的起点。

二是制定《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台湾“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95年完成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该方案以三年为期,每年增加引进海外资深专业人士350名,每年增聘具有适当经验的博士级研究员250名,共计600名,以加强台湾的产业研究开发工作。《方案》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强化研究开发,改善研究开发环境。a.强化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包括继续推动振兴经济方案中的“延揽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至民间企业,允许民间研究开发单位承接当局科技项目和获得相关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基金补助等等。b.设立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增设研究开发机构。如设立财团法人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加强整体研究资源投入及高级科技人才的延聘,利用财税及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增设研究开发单位加强研究开发投资,增强聘用高级科技人才的意愿。c.建立人才库,鼓励聘用高级人才。同时继续推动产学合作计划,建立工业合作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鼓励高级人才到企业服务或创业。

三是积极引进海外产业专家。鉴于资深产业专家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台当局核定的《振兴经济方案》将“加强人力的规划运用”列项,责成有关单位配合,办理扩大引进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返台服务工作;制定了《协助台湾民营企业引进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作业要点》,已于199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期达到台湾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的最终目的,决定以提供资金补助的方式,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产业专家。

四是成立“杰出人才基金会”和“贝尔人俱乐部”。“杰出人才基金会”是由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教授发起的,于1994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以民间资源招聘国际水准的学术人才回台长期参加研究工作。“贝尔人俱乐部”是以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返台科学家为主组织成立的。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台湾厂商、学校、研究单位招聘美国高科技人才。计划在几年内,以韩国为榜样,引进1000名“贝尔人”到台湾。

经过几年的努力,台湾研究发展人力资源指标都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99年三者的总数为136323人,比1990年增加81.23%,这使得台湾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力达到91.7,比1990年的54.7人增加37人。1999年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数为40.3人,比1990年的22.6人增加17.7人。1999年台湾研究人员人数为88708人,占研究发展人力的65.07%;技术人员人数为31674人,占23.23%,支持人员占11.7%。

2.3整合研发资源,发挥大学力量整合研究资源以达成协同效应,而且调动大学的R&D资源。“国科会”将在预算分配和资源整合中扮演关键性角色,此外有成立机构的特别委员会以在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整合资源。大学和学术界的研究资源被充分调动以适应政府和工业界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政策的形成及协调。a.加强“国科会委员会”功能。凡科技政策的拟定、科技资源整合及分配原则、重点科技发展策略及重大科技计划的审议等均由国科会委员会作出决议后报行政院审批,并作为年度科技预算审核依据。b.成立科技预算控管小组,一方面确保政府科技预算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监督重大科技预算的有效运用。c.建立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协调机制,每年度在科技预算提出前,就整体年度科技预算需求与科技政策重点向立法院作出一份综合分析与陈述,增进沟通管道,寻求立法部门对科技发展的支持。

二是整合大学与产业间资源。充分发挥大学、国家实验室及中央研究院资源,鼓励大学成立“产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吸引企业主以会员赞助方式加入,提供产业与大学直接合作的机制。

三是改进科技计划审议及绩效评估机制。a.建立科技中程计划预算制度,加强计划审议、评估。b.改进研发成果的评估标准,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品质的评价,明确应用与技术研究发展的预期产出,定期公布重大计划的评价结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以后计划审查的重要考虑因素。c.慎选课题,整合上、中、下游的科技研发资源,规划推动国家型科技计划。

2.4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发展科技必须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研发环境。为适应科技研究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建造高性能、高效率的大型科研设施来推动和促进台湾的科技发展,这也是台湾发展科技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是积极推动电信自由化,加速网络建设,与亚太各国及世界各洲直接联机;以优势的技术、高品质的服务及开放性的市场环境来吸引国际网络业者(ISP)及大型网络用户。

二是推动“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结合产、官、学、研共同研究,发展网络及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

三是实施“资讯通讯基础计划”。该计划是台湾近年来实施的一项庞大的资讯通讯工程。其发展目标是:实现提供多媒体交换、影像会议和远距离管理等多项及时资讯服务,并建立一个资讯、媒体、企业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电子市场,加强资讯发展,并为创造商机服务。

四是通过“科技项目计划”、“新产品开发奖励措施”、“产学合作计划”及“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多重管道,研究发展计算机、通讯及民用电子及多媒体等关键性技术,奠定网际网络多媒体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技术白皮书.1996

2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

3朱付元、丁厚德一.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机制及其借鉴意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5)

4李正风.台湾科技政策的发展及其新趋向,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赵海波.台湾科技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6王有康.产业研究发展政策之检讨与评估.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8;(5)

7孙克难.产业发展、政府介入与产业升级条例之归宿.财税研究,1998;(11)

科技产业范文篇6

第一条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科发基金)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全面实施科技强区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

第二章科发基金的来源和用途

第二条科发基金的来源:

(一)每年由区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二)接受国内外机构、个人捐赠;

(三)其他来源。

第三条科发基金主要用于政府对科技产业的无偿资助和扶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支持项目的匹配、补贴和奖励

1、匹配资金。根据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科发基金按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额度的30%以内进行匹配。

获得创新基金有偿资助的项目酌情予以部分匹配。

2、奖励资金。对经区科技部门认可的科技中介机构,每立项并获得创新基金资助一个项目,给予0.5万元的奖励。

3、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化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部级各类计划并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比照上述条款予以支持。

(二)省市各类资助项目的匹配

列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并获得无偿资金支持的项目,由科发基金按省市支持金额的50%以内进行匹配,匹配资金一般不超过10万元。

(三)专利补助

1、区内企业或个人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者,经区科技部门审查确认,由科发基金予以资助。资助标准为:

发明专利:2000元/件;

实用新型专利:1000元/件;

外观设计专利:500元/件;

涉外专利:5000元/件。

2、凡在我区进行产业化转化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利成果,可由科发基金给予5-10万元的转化补助资金。

(四)高级人才创业资助

凡带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来我区创业发展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博士、博士后及留学归国人员,可由科发基金资助项目研发及转化费用5-10万元。

(五)其它用途

1、资助科技型企业(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下同)的项目开发。

2、对科技型企业的技改贷款贴息,贴息标准比照区政府相关文件执行。

3、支持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

4、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

5、资助列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具产业化前景的项目。

6、建设区重点科技产业基地。

7、参股投资具有现代企业运作制度的风险投资公司。

第三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的管理机构,下设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办理科发基金的具体事项。

第五条管委会设主任一名,委员若干。主任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区科学技术局、区财政局局长及捐资100万元以上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捐资50万元以上的个人担任委员。

办公室设在区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科学技术局局长担任。

第六条管委会接受市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科发基金在财政局开立专项帐户。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八条科发基金的使用范围为纳税关系在区并从事科研、开发、生产的企业。

第九条科发基金支持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

(三)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持续创新意识;

(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研、开发人员不低于职工总数的30%,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企业收入额的3%;

(五)提供项目鉴定证书或专利证书,或提供项目具有高技术、高回报、可能成为经济潜在增长点的相关证明。

第十条科发基金支持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技术水平至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

(三)项目应具备一定的成熟性:

1、产品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应已拥有被专家认可的创新性较高的实用技术,有明确的技术思路和产品构想,并有明确的市场应用目标;

2、产品处于中试阶段的项目,应已完成产品的样品或样机,并已有完整、合理的工艺路线以及能组织有效的生产和经营;

3、产品处于规模化阶段的项目,应已是成熟的产品并已小批量进入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

第十一条科发基金不支持以下项目:

(一)软科学研究项目;

(二)基础研究项目;

(三)不具产业化条件的成果、专利等项目;

(四)权属关系不清的项目。

第五章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科发基金的申报原则上为每季度末集中受理。

第十三条申报单位填写《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申请表》,并报以下附件一式五份给办公室。

(一)申报单位法人执照(复印件);

(二)申报单位最近一季度财务报表及上一年度财务报表;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

(四)项目的所有权证明材料(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或专利证书)及产品生产许可证证明材料;

(五)有关检测报告;

(六)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四条办公室按申请条件对申报单位的项目资料等进行初审。

第十五条经初审合格的项目,办公室再聘请同行专家组成专家论证小组,对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市场前景等进行综合论证,提出具体论证意见。

(一)专家论证小组成员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2、对参与论证项目的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状况;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二)专家聘任的程序

由办公室提出专家人选,报管委会审查,合格后由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或区政府正式聘任并颁发证书。

(三)论证的组织

由办公室对申请科发基金支持的项目组织所属专业的专家论证小组进行会议论证,论证结论以到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意见形成并签署意见。

第十六条办公室根据专家论证结论提出科发基金的安排意见报管委会审核。

第十七条管委会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办公室建议对拟资助扶持项目进行审查,合格者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批。

第十八条经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的项目,由办公室与科发基金的使用方签订科发基金的使用合同。

第十九条科发基金一般采取分期投入方式进行。由办公室根据项目所处的初创期、成熟期和扩充期,决定分期投入比例(制订《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分期投入指示书》,简称《分期投入指示书》),以降低风险。

第二十条科发基金使用方持区政府常务会议审批意见、《使用合同书》和《分期投入指示书》到区财政局办理相关用款手续。

第六章管理监督

第二十一条办公室因管理科发基金、论证项目而发生的会议、办公费开支和支付专家的技术咨询费等费用由区财政按5万元/年在当年预算中安排。

第二十二条科发基金由区审计局进行审计监督,并每年专题上报区政府审查。

第二十三条科发基金的使用方每半年向办公室报送《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执行情况进度表》及相关文字资料。项目完成后应向办公室提交总结报告并附《市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表》。

第二十四条科发基金必须专款专用,当年余额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对挤占、挪用的,应追回被挤占、挪用的资金,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项目验收

第二十五条办公室在项目合同到期后组织专家论证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个别项目因客观原因没有完成合同目标,经项目承担单位申请并报办公室批准后可延期验收,延期时间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

第二十六条项目验收结论为:

(一)验收合格

项目如期完成合同目标。

(二)同意结题

项目基本完成合同目标。

(三)验收不合格

未能完成合同目标。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科发基金资助。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区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等涉及专家论证事项比照本办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科技产业范文篇7

1.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全程结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农业科技成果(包括可用于农业的各类科技成果),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营销,转化为具有现实生产力的技术经济活动。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含义可以看出,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首先,科技成果应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强调科技融入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

1.2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区别及联系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对象的不同,3个产业化的对象分别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和农业科技。而对象的不同导致它们的性质、特点和重点也存在一定差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1)从农业产业化的广义概念理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又不断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新的需求。对农业产业化来讲,只有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成果,并使用现代化装备,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化”起来,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反过来,农业产业化繁荣昌盛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才有广阔的市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2)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农业科技产业化则以农业技术的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由市场找成果,并通过其技术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可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既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过程,只有通过扶持和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企业,创造农业科研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科技产业化。

1.3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利益主体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利益链条上连接着不同的利益主体,上游是政府、科研单位,中间环节是各级推广单位或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生产的各经济实体,下游是成果的用户——农户或农业生产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利益主体自发或通过合同组织形成一体化经营,各利益主体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的净收益大于各自在随机的市场交易中得到的净收益时,农业科技产业化组织才能创新并得以顺利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把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主体及各关联产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共生共长。利益一体化机制把产前、产中、产后大量交易整合到一体化过程中,推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分工协作和共同发展。

1.4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比较

1.4.1国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目前,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美国的农业教育一科研一推广模式,法国的企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以及日本以农协为基础的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虽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在发达国家,工商企业是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主体,非政府农业科技的投入在整个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世纪9O年代以来非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所占比重分别为51.4%、62.4%、52.9%、58.6%和53%。即使是在一些原来只能由政府承担的领域(如基础研究领域),商业组织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另外,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传递中介。

1.4.2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微观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当前,随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在生产中的作用日渐减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相继出现并日渐成熟,主要有以下5种形式:(1)技术转让模式;(2)科技实体模式;(3)技术示范基地模式;(4)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模式;(5)国际合作模式。

2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镇江农科所)逐步改革科技体制,推行科技兴农,在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及产业化方面的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1“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

“十一五”期间,镇江农科所共承担部、省、市、院各类计划项目167项,获得项目经费4452.7万元。2006-2010年,共申报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申报品种权25项,授权品种权16项;审定品种13个,登记农药新品种12个;获得部、省、市各类科技成果奖12项。

2.2“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成为镇江农科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首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示范园进行组装、试验和示范。近年来,示范园区共引进果树、蔬菜、花卉、稻麦、牧草新品种800多个,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500多项。经严格筛选、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后投入生产应用的有草莓、桃、梨、葡萄、柿、无花果、果桑等果树新品种27个;花椰菜、甘蓝、大白菜、荷兰豆等蔬菜新品种30个;示范园区与当地有关企业、专业村及农民签约共同经营应时鲜果、蔬菜花卉、有机农业等1000hm,联结农户5000多户,每年培训农民12000多人次。通过在产区建立科技示范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示范园区周边迅速出现了再创新成果的辐射带,绵延超过10km。

2.3镇江农科所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具体做法

“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几种发展模式:(1)以科技示范园和科技企业为载体,探索实践“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与“农业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2)以科技示范园为平台,创新机制,开展农民培训新模式;(3)以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建设新模式。

3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因素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制约外,同时也受制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现阶段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因素还很多,但目前看来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3.1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

科技成果要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一般都要经过中间试验阶段。但是中试批量少、风险高、效益差,谁也不愿意投资,从而构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普遍缺乏中间试验的条件和手段,产品开发能力差,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致使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与适用性差,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造成科技资源的又一次浪费。

3.2科技与经济脱节,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镇江市的农业科研力量和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游离于从事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和农户之外,造成科技与经济的脱节。一方面,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急需合适的科技成果,以便开发出适销对路、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或服务,但却苦于自己没有科研力量,不知何处能找到这样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部分科研人员仍然习惯于单纯追求学术水平,对科技成果如何在市场上应用不甚了解,也不够关心,完成的科研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成功进行实验室试验、完成原理样机、发表文章和完成报告的水平上,未必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科技成果也就难以转化,使得镇江市每年有为数不少的科技成果变成了无价值的知识沉淀,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3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不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闭塞和不通畅。这种不通畅缘于自身缺乏一个持续、深入的推广服务系统,具体看来这种不通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科技推广服务系统不健全;(2)技术市场与信息网络不完善;(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市场的信息不灵通和迟钝,加大了产业化的难度。

4加速推进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4.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的看来,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征自身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要远比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得多。针对以上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镇江市丘陵农业的发展特点,从以下方面来分析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4.1.1农业科研的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中间环节的薄弱归根结底是由于财政支农的乏力。农业的国际竞争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实际上是其背后所蕴藏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对其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当前,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着各国农业生产的面貌。镇江市要想利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在推动农村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强农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而这少不了大量的科技投入。换句话说,农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实施应该也必须以大量的农业科技投入为基础和支撑。当前,镇江市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全市每年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依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三农”问题的突出地位也不太相称,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科技需求的迅速增长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反差。

4.1.2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从整体上看,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潜在的需求,更重要的取决于农户的有效需求,而农户的有效需求又与农户的购买力有较大的关系。然而近年来镇江市的购买力由于收入增长的约束而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还体现在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不足上。在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研究中,一些人对产业化的内涵、边界认识不统一,研究不深入。在实践中,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主要局限在科技系统内部进行,没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各界尚未与农业科研部门形成合力。

4.1.3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法律、金融、信贷及税收等支持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向企业、农户的市场转化。同时市场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健全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步履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疏通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渠道,改善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的外部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产业化渠道的顺畅,促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向广度和深度上拓展。

4.2加速推进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机制,来加快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继续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各自的潜在优势,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这对加速推进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意义深远。具体讲,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4.2.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科技产业范文篇8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途径。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明显的特征是成果找市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农业科技成果的流通过程,以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使知识形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物质财富;广义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包括技术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研究)及其在农业(产业)中扩散渗透的企业化、商品化过程。

从产业化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几个基本特征。作为产业化对象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能够向外扩张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过程看,具有市场导向和一体化运行的特点。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的主要动力。一体化运行是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农业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一成果运用试验成果规模化生产和营销的有机过程。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的效果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促进农业增长的功能显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市场整合,在农业科技进步在推动力和科技成果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和进行市场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加速农业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完善产业化配套条件,有组织、有目的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扩大生产规模,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达到规范的物化和商品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本质是将不同的产业化主体通过科技成果相互连接,科技成果在各主体间通过技术转化以及市场调控进行流通,实现其商品化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成果的商品化和技术市场交易。也就是说,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在市场经济调控下首先实现了商品化,才能通过技术市场流向生产领域或技术消费领域的过程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意义也就是通过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时,在市场交换中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由其自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的不连续性,各部门条块分割,各司其职,对各自利益达到的满意度尚且不说,就以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而言也不可能说快就快。再者,推广和经营部门因利益驱动,舍近求远乐意推广或经销省外,国外的产品、种子、技术等。推广机构本身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一般是围绕单项的技术服务。

开展大型综合性服务困难较多,推广部门视野窄,办法少,服务难以及时到位,造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整体服务功能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主要以自身效益为准则,很少考虑到某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后给其他部门带来的外部效果,表现为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风险小,已商品化程度高,盈利高,周期短的技术等会主动积极去推广。而对难度较大,成果推广初期,风险较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大的技术就不会很主动去推广或加以拒绝。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经营陷入困境。调查中发现,融资难是目前困扰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瓶颈性难题。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一些已开工的项目,不能如期竣工;竣工投产的项目因流动资金不足不能生产,影响了项目效益。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成为制约产业化的障碍。

农业科研偏重产中研究,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十分薄弱,尤其产后科技力量不足导致了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技术成果不多。而产中阶段成果在转化中的社会效益显著,成果本身的效益大多难以实现。再就是从生产和市场角度来看,转让技术的成熟度存在的不到位现象,并没有引起转让方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容易形成对所持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应用性、商品性估价过高,提出超出成果本身价值的转让价格与费用,无形中增大了投资风险,投资者对成果缺乏信心,难以接受使受方望而却步,也是成果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

管理体制的不协调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成为成果产业化的严重阻碍的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是脱节的,机构也是分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科技方针虽已确立,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并不协调,科技与经济目前仍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所以科技成果进入产业阶段后,小规模发展还可以,但对重大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障碍很多,而这些障碍又常处于各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还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行政干预较多、管理脱节,常常难于排除,这种体制上的老一套部门设置,不利于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3几点建议

科技产业范文篇9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冷战结束前后,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强化研究开发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夺取下个世纪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并将其作为各自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和国家战略的重点。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除了外部因素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可以预见,谁抢先把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将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在这次危机过后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世纪之交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前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工业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协化,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不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

在巨大的全球性信息网络上,日本商人正跃跃欲试,积极研究对因特网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日本企业开设的主页(Ho~一page)已经涵盖了有商业价值的电子读物、广告、招聘信息、重大商业活动信息、金融服务、住处检索服务、通讯贩卖等方面。关联企业之间利用因特网进行即时信息交换和推销订货业务,使效率大为提高。由于因特网是直接连通个人用户的,所以,因特网上的商务活动将首先在与个人相关的经营领域中活跃起来,地域性的网上商务活动将先于跨国商务活动而得到发展。从技术上讲,信息通讯革命是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不过,数字化与光纤通讯网的完善,以及卫星的利用,才使大量信息即时、双向传递成为可能。随着软件开发的扩展,多媒体产业正在形成巨大的新消费市场。日本当前正在加紧开发多媒体技术,其应用范围将涵盖汽车制造业(在汽车中安装电视接收及卫星导航装置等)、流通业、教育和宗教界、广告与出版和印刷业等。可以预料,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游戏、MTV}VCD与通讯、电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改变以往的住处传播方式。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及纳米技术的进步,卫生通信、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信息压缩与高速传输、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技术将取得进展,人类将逐渐地全面进人信息时代。为此,各国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十分重视,如美国就确定了2010年前重点开发的10项电子信息技术,它们是虚拟现实技术、高清晰度电视和显示器、光子学与光电子学、定点通信、X射线光刻技术、多芯片模块、超导技术、神经网络、语言和图形识别、人工智能。美国为继续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加强了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2月在其199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出,联邦政府将投资1.1亿美元以加快“新一代因特网”计划的全面实施。“新一代因特网”计划于1996年10月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开展先进网络应用领域。该计划的实施时间为5年。计划完全实施后,将彻底更新遍布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其以比目前因特网快100(〕倍的速度传信息,从而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二)生物技术将加速商品化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正在影响社会,深人人们的生活。199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下个世纪显然是生物学的世纪。”

目前,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有100(〕多家公司、研究所或大学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走在前列。基因的分离、拄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探明。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人实用阶段。

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人研究,将发生新的农业革命。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人田间试验,抗虫害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稻”,在3年内可推广种植,它可以使水稻单产提高20%-25%。美国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抗病育种的研究工作,1997年时已育成6个能自体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该校目前正集中力量培育能自体抗病的黄豆新品种。

正在实施中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将在本世纪初完成,这将极大地推动医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将得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美国有数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药物设计”法设计超级药物,这种方法能把生物技术和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研制的超级药物能医治目前药物不能医治的癌症、艾滋病和多发性硬化病等多种致命疾病,有的已经进人人体试验阶段。专家们预计,这方面的研究将对遗传机制、发育机制和免疫机制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也有重大的意义。

克隆技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7年英国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科学家认为它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人克隆时代”。克隆的本意是指无性繁殖,即复制、拷贝生物,而不用依靠父母来繁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良种家畜物业的繁殖,从而有可能使畜牧业发生一场革命;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牛羊品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可在医学领域大量生产人们所急需的许多名贵药品。此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等进行克隆,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大大造福于人类。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也逐渐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新趋势。生物芯片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美国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制成生物芯片,可用于读取活组织基因进化而来的涌动信息流。这是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晶。

(三)新材料得到广泛采用

科学家和工程学家预测,21世纪的新材料将向着不同材料复合方面发展,研制的一种性能优于母体单体材料的“先进复合材料”将是解决适应各高技术的特殊需要的全新概念的新材料技术。本世纪材料科技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磨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新材料发展的经历和趋势表明,新材料技术对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其他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起着基础作用,专家们预测新材料产业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德国分析了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计划,总结出21世纪九大重点领域,首选是先进材料,其次是纳米技术、微电子学、光子学、微系统工程、软件与计算机模拟、分子电子学、细胞生物技术、生产与管理工程。在这9个领域中列出多个课题,其中属于先进材料的有’项,在其他领域中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课题有27项,如纳米技术的纳米材料、微电子学中的信息存储微电子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在未来高技术课题中,有关先进材料的课题占60%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设计新材料,目前材料设计已日益发展成为现代材料科技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材料设计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在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性能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提示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在突破已知理论或总结实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术来研制新材料;深人研究各种条件下材料的生长过程,探索和开创合成材料的新途径;选定重点目标,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设计某种新材料。

(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竞争热点

在21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理性、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注重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

随着环保观念和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各国环保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获得优势,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热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发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已成为根治环境恶化、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世界许多地方荒漠化严重蔓延,在这个地区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能根治环境恶化,提高系统生产力,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各发达国家空前重视开发环保技术,目前,一场争夺环保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无氟制冷技术上,美国和西欧之间展开争夺;在资源回收方面,日本和西欧互相竞赛。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微软公司、日本、西欧在环保产业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产品。

科学家们还在环保领域大量采用生物技术,以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开发的主要技术有: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用微生物脱硫防治大气污染;用细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无污染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培育抗病虫害农作物;开发实用的生物降解塑料。

(五)宇宙开发将空前活跃

航开技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将加快实用化和商品化的步伐,发展各种更先进的实用人造卫星。迄今为止,仅美国和前苏联就发射了近500颗人造卫星。本世纪初,各国计划发射的卫星将超过100()颗,其中通信卫星、全球定位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被认为最有商业发展前途。此外,开发月球资源和扩大太空生产能力将成为现实,星际远航也将踏上新的征途。如果进展顺利,人类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实现月球采矿的计划。

科技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竞争力创新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迈克尔•波特创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受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国际来看,美国发达的经济取决于高科技的发达,高科技的发达取决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国内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领先,因此浙江省的竞争力和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一)美国拥有比较完整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国硅谷形成了以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国100家大科技公司有1/3总部设在硅谷。

从研究与发展(R&D)的投资来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究经费却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总额还要多。由于在高科技制高点竞争地位的变化,使得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在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上,美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对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有效扶持,成就了美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现状。

(二)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借助这两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欧洲一度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独占鳌头。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此前20年的经济繁荣景象犹如昙花一现,欧洲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滞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为了尽快摆脱石油危机给欧洲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普遍重视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和协调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力争改变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欧洲国家将高新技术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不作硬性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它通常是指那些集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和科技产品。

欧盟先后了七个科技框架计划。这一系列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领域宽、参与机构和人员多等特点,是近20年来欧盟实施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作为欧盟科研活动的主体,科技框架计划已经发展为欧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科技框架计划的发展,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增加,由最初的32.7亿欧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计划的175亿欧元,翻了近6倍。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在欧盟看来,如何在全球高能源价格时代保持欧洲国家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这些思路应为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日本更重视“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筑波科学城就是一个典范。筑波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世人关注,并在1980年名噪全球。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60%。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其发展重点都是放在高科技产业上。为了实现提出的目标,政府通过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植高技术可获低息贷款,若开发成功,按低息还本付息,若开发失败,则免付利息。政府还规定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与折旧制,对企业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给予补助。由上不难看出,日本高科技产业集群属于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研究日本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我国最好能借鉴的是其兼并收购方式。这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我国高技术产业前期研发风险。

(四)大德科技园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及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二十一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韩国大德科技园规划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现已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大德科技园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当首批院所迁入后,特别强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待遇和配套服务。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也注重从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员中吸引人才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可为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园紧密配合韩国骨干产业的发展,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工业,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区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规模的科学城。而且大德科技园为使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在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韩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最好借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园区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规模化发展,继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我国未来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一)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代表当属北京中关村

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及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中关村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部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

近年来,中关村出现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提供研发检测服务,并挂牌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部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国际同行称为“TheSiliconandMedicineValleyinChina”而享誉世界。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目前的张江正向着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进。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透露,“十二五”期间,张江物联网产业将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本次由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是首次将全国知名软件园区管理者聚集起来,共同探讨关于我国软件园区如何建设、经营、发展的大型论坛。各软件园区代表在论坛上沟通运营经验,并就“园区发展形势、软件产业特点、品牌向外输出、集成服务体系以及园区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从而探寻软件园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北京、上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都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体现在都把挖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潜力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都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都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培养及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环境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使京沪同时被公认是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二大板块。上海提出在2020年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这样一个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上海市作出了加快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发挥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这一重大战略抉择。

结论

综述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力。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在我国,我国应以国情为出发点,以企业为本创新出适合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既要学习借鉴又不完全照搬才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