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0:23:23

抗病毒中药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1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药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邪”“毒(热)”所致。目前,国内外从中草药中筛选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转录酶(RT)活性的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中药居多。有文献报道[1]用感染的H9细胞系,筛选了27味清热解毒中药,发现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牛蒡子、黄连、淫羊藿、紫草、狗脊、贯仲、苦参等。有研究在体外抗HIV实验中筛选了500种中草药,发现其中50种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蔓荆子等。关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细胞系中观察40种中草药的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报道,还有灵芝、槲寄生、姜黄、芦荟等中药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等作用;诸多海洋藻类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质,如蓝藻门的鞘丝藻、纤细席藻、钝顶螺旋藻及红藻门、褐藻门的海带等。研究表明[4],这些中药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蛋白质类,以及甾醇、酚类、木脂素等。

综观对抗HIV中药的研究发现,目前对抗HIV有效中药的筛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但由于种属间的差异,这些中药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才能确定其实际疗效。作为抗HIV中药的临床研究,中外学者多采用中药复方,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汤、人参汤、克艾可、红保方等,在对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1.2抗SARS病毒中药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瘟疫”“疫疠”之类。国内对中药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处方和有效成分筛选两个方面。目前,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有8个,它们是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新雪颗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金莲清热颗粒(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这些中成药具有保护多脏器免受内毒素引起的损伤、改善炎性渗出以及针对高热症状的退热作用[5]。从上述8个中成药的功能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包括祛湿)和活血化瘀两大类。单氏等[6]对各大媒体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和治疗非典的中药处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药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和连翘,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和金银花。国内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过中医、西医、分子生物等多学科手段,对多种中药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从中药大黄中找到了对SARS病毒有阻断作用的特效成分,这种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SARS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药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温病学中的“风温”,临床常用中药中的解表药、清热药以及以它们为主组成的中成药,通过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流感的疗效。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过现代药理实验,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间接抑制病毒[7]。

现代药理和临床实践证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野菊花、黄芩、黄连、柴胡、黄柏、甘草等几十种单味中药,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从这些中药当中已经提取分离得到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目前对中药抗流感病毒机制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和RNA合成,还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具有显著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包括银翘散、葛根汤、正柴胡饮、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这些中药方剂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发挥着抗病毒的作用。

1.4抗乙肝病毒中药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肝化瘀中药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免疫功能,依靠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如人参、党参、灵芝等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和猪苓中的猪苓多糖,可激活NK细胞,增强抗体依赖性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诱生干扰素,并对表面抗体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冬虫夏草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等都有增加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活性等作用;玄参、天冬、麦冬等则可延长免疫球蛋白的T1/2;黄芪、柴胡等可影响细胞因子,提高白细胞介素的活性[8]。临床治疗乙肝的常用复方有茵陈蒿汤、一贯煎、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失笑散等,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可以清除湿热毒邪,抑制病毒复制,又可以改善肝功能和微循环,恢复肝细胞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治愈乙肝的目的。

2临床疗效优势

2.1祛邪不伤正抗病毒中药除了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外,还能有效阻止病毒感染,并能双向调节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识别和吞噬病毒,这是抗病毒西药所无法比拟的。

2.2广谱抗毒抗病毒中药一般都具有较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如大青叶、板蓝根、射干、金银花、牛蒡子等中药能够抑制多种病毒。这种广谱抗毒作用,使抗病毒中药对于机理不明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那些人类无法在短期内清楚其致病原因、现代医学无真正有效措施的感染性疾病,中药只是通过“祛邪”“扶正”,抑杀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即可全方位对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3其它抗病毒中药还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不促使病毒变异等优点,而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吃不起药的难题。

总之,抗病毒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优势,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人类面临病毒性疾病长期而严峻的挑战时,抗病毒中药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勃,苗明三,杨晓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6,26(1):82.

[2]吕维柏.中国性病艾滋病实践论文汇编[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

[3]丁栋兴.抗艾滋病病毒植物源药物研究概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1.

[4]吕维柏.艾滋病的中药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1997,36(6):368.

[5]高益民.战胜“非典”中医药应当登上主战场[J].首都医药,2003,10(12):25.

[6]单爱莲,权菊香,钱丽旗,等.对预防与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4):289.

[7]张为民,扬增岐,卿素珠.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22(4):41.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2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药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邪”“毒(热)”所致。目前,国内外从中草药中筛选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转录酶(RT)活性的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中药居多。有文献报道[1]用感染的H9细胞系,筛选了27味清热解毒中药,发现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牛蒡子、黄连、淫羊藿、紫草、狗脊、贯仲、苦参等。有研究在体外抗HIV实验中筛选了500种中草药,发现其中50种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蔓荆子等。关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细胞系中观察40种中草药的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报道,还有灵芝、槲寄生、姜黄、芦荟等中药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等作用;诸多海洋藻类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质,如蓝藻门的鞘丝藻、纤细席藻、钝顶螺旋藻及红藻门、褐藻门的海带等。研究表明[4],这些中药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蛋白质类,以及甾醇、酚类、木脂素等。

综观对抗HIV中药的研究发现,目前对抗HIV有效中药的筛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但由于种属间的差异,这些中药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才能确定其实际疗效。作为抗HIV中药的临床研究,中外学者多采用中药复方,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汤、人参汤、克艾可、红保方等,在对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1.2抗SARS病毒中药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瘟疫”“疫疠”之类。国内对中药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处方和有效成分筛选两个方面。目前,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有8个,它们是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新雪颗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金莲清热颗粒(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这些中成药具有保护多脏器免受内毒素引起的损伤、改善炎性渗出以及针对高热症状的退热作用[5]。从上述8个中成药的功能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包括祛湿)和活血化瘀两大类。单氏等[6]对各大媒体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和治疗非典的中药处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药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和连翘,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和金银花。国内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过中医、西医、分子生物等多学科手段,对多种中药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从中药大黄中找到了对SARS病毒有阻断作用的特效成分,这种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SARS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药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温病学中的“风温”,临床常用中药中的解表药、清热药以及以它们为主组成的中成药,通过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流感的疗效。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过现代药理实验,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间接抑制病毒[7]。

现代药理和临床实践证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野菊花、黄芩、黄连、柴胡、黄柏、甘草等几十种单味中药,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从这些中药当中已经提取分离得到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目前对中药抗流感病毒机制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和RNA合成,还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具有显著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包括银翘散、葛根汤、正柴胡饮、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这些中药方剂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发挥着抗病毒的作用。

1.4抗乙肝病毒中药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肝化瘀中药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免疫功能,依靠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如人参、党参、灵芝等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和猪苓中的猪苓多糖,可激活NK细胞,增强抗体依赖性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诱生干扰素,并对表面抗体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冬虫夏草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等都有增加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活性等作用;玄参、天冬、麦冬等则可延长免疫球蛋白的T1/2;黄芪、柴胡等可影响细胞因子,提高白细胞介素的活性[8]。临床治疗乙肝的常用复方有茵陈蒿汤、一贯煎、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失笑散等,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可以清除湿热毒邪,抑制病毒复制,又可以改善肝功能和微循环,恢复肝细胞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治愈乙肝的目的。

2临床疗效优势

2.1祛邪不伤正抗病毒中药除了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外,还能有效阻止病毒感染,并能双向调节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识别和吞噬病毒,这是抗病毒西药所无法比拟的。

2.2广谱抗毒抗病毒中药一般都具有较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如大青叶、板蓝根、射干、金银花、牛蒡子等中药能够抑制多种病毒。这种广谱抗毒作用,使抗病毒中药对于机理不明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那些人类无法在短期内清楚其致病原因、现代医学无真正有效措施的感染性疾病,中药只是通过“祛邪”“扶正”,抑杀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即可全方位对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3其它抗病毒中药还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不促使病毒变异等优点,而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吃不起药的难题。

总之,抗病毒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优势,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人类面临病毒性疾病长期而严峻的挑战时,抗病毒中药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勃,苗明三,杨晓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6,26(1):82.

[2]吕维柏.中国性病艾滋病实践论文汇编[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

[3]丁栋兴.抗艾滋病病毒植物源药物研究概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1.

[4]吕维柏.艾滋病的中药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1997,36(6):368.

[5]高益民.战胜“非典”中医药应当登上主战场[J].首都医药,2003,10(12):25.

[6]单爱莲,权菊香,钱丽旗,等.对预防与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4):289.

[7]张为民,扬增岐,卿素珠.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22(4):41.

[8]刘厚佳,胡晋红,蔡溱,等.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院药学,2000,11(1):20.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3

【摘要】流感病毒属正粘科病毒,是一类对粘蛋白具有特殊亲和性的RNA病毒。根据病毒抗原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内部抗原和外层抗原两类:内部抗原的核心为单链核糖核酸蛋白;外层抗原为糖蛋白,包括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dase,N)。根据其抗原性质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又将其病毒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B型和C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较稳定,A型是造成流行的主要病原,其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较易发生变异。目前,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西药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NA抑制剂和流感疫苗,前两种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且随着应用的广泛易产生耐药性,而疫苗仅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对于由抗原性漂移或抗原性转换所产生的新型流感病毒无效。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流感在中医学中称为“时行感冒”,属疫疠类(即传染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感受风邪(病原)侵袭,而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足以抗邪而致病,尤当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时更易发病。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作用机制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虽然每味中药成分比较复杂,中药方剂作用机制更为复杂,但中草药抗流感病毒途径主要有两条:(1)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2)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而间接抗病毒。

一、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一类中药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合成,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而另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发挥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金银花重要的药理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和双花醇等。马丙祥等进行的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剂量作用更为显着。

连翘,其种子挥发油乳剂鸡胚内和鸡胚外进行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京科68-1株病毒在感染同时给药显示作用,对仙台株病毒感染同时给药和感染前给药均能显示作用。研究发现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成分是连翘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内涵体/溶酶体膜的融合,能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复制;当黄芩黄酮类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肾(MDCK)细胞时,能减少病毒的释放。

板蓝根在临床上常用于流感等疾病的防治。有学者运用鸡胚培养法分别检测了15种种质的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血凝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在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上板蓝根的有效率分别为100%(15/15)、60%(9/15)、67%(10/15)。

鱼腥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李氏等将鱼腥草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呈现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且是通过破坏病毒包膜而抑制、杀伤流感病毒的。鱼腥草还能通过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性而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Utstmomiya等报道,甘草皂甙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小鼠生存率,延长小鼠生存时间,降低肺病毒滴度;但体外实验,甘草皂甙对于病毒生存和复制无影响;从甘草皂甙治疗的病毒感染小鼠体内分离脾T细胞,转输给病毒感染鼠,也可增加生存率;当甘草皂甙与抗IFN-γ单克隆抗体同用时,则不显示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甘草皂甙保护小鼠病毒感染,是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IFN-γ。

李丽娅等研究报道,黄芪多糖溶液100g/l浓度,小白鼠滴鼻给药,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白鼠肺炎实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g/l、100g/l浓度组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200g/l浓度组能延长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生存时间。并分析了黄芪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干扰素、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其他还有如柴胡,大青叶,贯仲等均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二、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复方

Kobayashi等研究表明,银翘散及其组分甘草、牛蒡子的提取物,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均能使生存时间延长、生存率提高,说明银翘散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欧敏等,用Balb/c纯系小鼠复制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观察清肺饮对NK细胞活性、IL-2含量、干扰素诱生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γ、IL-2、NK细胞活性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清肺饮能增强NK细胞活力、提高IL-2活性、诱生IFN-γ,还能提高CD3+、CD4+、CD4+/CD8+、降低CD8+,说明清肺饮能提高小鼠细胞免疫状态,具有重要的免疫启动和免疫调节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状态或低下状态起到激发作用。

Ball等报告,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降低肺指数、病毒滴度、血细胞凝集抑制反应滴度等;并能诱导IFN的产生,从而产生抗病毒作用。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加减方由柴胡、黄芩、法半夏、板蓝根、甘草等组成。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加减方在浓度为200mg/ml时能保护鸡胚,对流感病毒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mg/ml时保护鸡胚的作用明显。小柴胡汤在浓度为200mg/ml时对流感病毒增殖无抑制作用,但能保护鸡胚。这表明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均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但小柴胡汤加减方的作用比原方明显。

麻杏石甘汤及其加味方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细胞亚群百分率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流感病毒作用。另外,还有如小青龙汤,蒿芩清胆汤,升降散,葛根汤等可抗流感病毒的报道。

三、中医药抗流感病毒主要机制

3.1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及直接杀伤病毒作用病毒进入细胞后,在4~6h内复制、释放出大量感染性病毒感染邻近细胞,引起进行性感染。病毒能否在细胞内复制是决定感染与发病的重要因素,药物能否抑制机体内病毒复制过程是衡量抗病毒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实验研究表明,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其中多数含黄酮类或类黄酮类物质,该物质可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活性及膜融合作用,如连翘、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芩、大青叶、鱼腥草、柴胡、牛蒡子等。同时实验证明,许多中药复方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及直接杀灭病毒作用。

3.2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组织细胞凋亡孙氏等发现,穿琥宁可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狗肾传代细胞凋亡,发挥保护宿主细胞作用。中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凋亡,而减轻免疫损伤,保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发挥机体保护作用。

3.3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NK细胞的杀伤作用陈志敏等研究穿孔素缺陷对小鼠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穿孔素缺陷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毒活性缺失、细胞毒T细胞(CTL)活性降低、病毒清除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具有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3.4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欧敏等观察清肺饮对36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疗效,发现经清肺饮治疗后,血浆中NK细胞活性,IFN-γ,IL-2水平提高。公务员之家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4

一类中药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合成,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1]。而另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发挥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金银花重要的药理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和双花醇等。马丙祥等[2]进行的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剂量作用更为显著。

连翘,其种子挥发油乳剂鸡胚内和鸡胚外进行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京科68-1株病毒在感染同时给药显示作用,对仙台株病毒感染同时给药和感染前给药均能显示作用。研究发现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成分是连翘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内涵体/溶酶体膜的融合,能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复制;当黄芩黄酮类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肾(MDCK)细胞时,能减少病毒的释放。

板蓝根在临床上常用于流感等疾病的防治。有学者运用鸡胚培养法分别检测了15种种质的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血凝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在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上板蓝根的有效率分别为100%(15/15)、60%(9/15)、67%(10/15)。

鱼腥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李氏等将鱼腥草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呈现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且是通过破坏病毒包膜而抑制、杀伤流感病毒的。鱼腥草还能通过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性而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Utstmomiya等[3]报道,甘草皂甙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小鼠生存率,延长小鼠生存时间,降低肺病毒滴度;但体外实验,甘草皂甙对于病毒生存和复制无影响;从甘草皂甙治疗的病毒感染小鼠体内分离脾T细胞,转输给病毒感染鼠,也可增加生存率;当甘草皂甙与抗IFN-γ单克隆抗体同用时,则不显示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甘草皂甙保护小鼠病毒感染,是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IFN-γ。

李丽娅等[4]研究报道,黄芪多糖溶液100g/l浓度,小白鼠滴鼻给药,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白鼠肺炎实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g/l、100g/l浓度组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200g/l浓度组能延长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生存时间。并分析了黄芪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干扰素、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其他还有如柴胡,大青叶,贯仲等均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2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复方

Kobayashi等[5]研究表明,银翘散及其组分甘草、牛蒡子的提取物,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均能使生存时间延长、生存率提高,说明银翘散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欧敏等[6],用Balb/c纯系小鼠复制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观察清肺饮对NK细胞活性、IL-2含量、干扰素诱生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γ、IL-2、NK细胞活性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清肺饮能增强NK细胞活力、提高IL-2活性、诱生IFN-γ,还能提高CD3+、CD4+、CD4+/CD8+、降低CD8+,说明清肺饮能提高小鼠细胞免疫状态,具有重要的免疫启动和免疫调节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状态或低下状态起到激发作用。

Ball等[7]报告,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降低肺指数、病毒滴度、血细胞凝集抑制反应滴度等;并能诱导IFN的产生,从而产生抗病毒作用。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加减方由柴胡、黄芩、法半夏、板蓝根、甘草等组成。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加减方在浓度为200mg/ml时能保护鸡胚,对流感病毒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mg/ml时保护鸡胚的作用明显。小柴胡汤在浓度为200mg/ml时对流感病毒增殖无抑制作用,但能保护鸡胚。这表明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均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但小柴胡汤加减方的作用比原方明显[8]。

麻杏石甘汤及其加味方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细胞亚群百分率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流感病毒作用[9]。另外,还有如小青龙汤,蒿芩清胆汤,升降散,葛根汤等可抗流感病毒的报道。

3中医药抗流感病毒主要机制

3.1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及直接杀伤病毒作用病毒进入细胞后,在4~6h内复制、释放出大量感染性病毒感染邻近细胞,引起进行性感染。病毒能否在细胞内复制是决定感染与发病的重要因素,药物能否抑制机体内病毒复制过程是衡量抗病毒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实验研究表明,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其中多数含黄酮类或类黄酮类物质,该物质可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活性及膜融合作用,如连翘、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芩、大青叶、鱼腥草、柴胡、牛蒡子等。同时实验证明,许多中药复方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及直接杀灭病毒作用。

3.2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组织细胞凋亡孙氏等发现,穿琥宁可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狗肾传代细胞凋亡,发挥保护宿主细胞作用。中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凋亡,而减轻免疫损伤,保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发挥机体保护作用。

3.3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NK细胞的杀伤作用陈志敏等[10]研究穿孔素缺陷对小鼠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穿孔素缺陷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毒活性缺失、细胞毒T细胞(CTL)活性降低、病毒清除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具有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3.4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欧敏等[11]观察清肺饮对36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疗效,发现经清肺饮治疗后,血浆中NK细胞活性,IFN-γ,IL-2水平提高。

3.5对肺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表达的影响杨钦河等[12]通过对实验性流感病毒肺炎小鼠肺组织中HSP70的定量观察,探讨中药咳宁方对流感病毒肺炎小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与HSP70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模型组HSP70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高,表明流感病毒能够刺激小鼠肺组织HSP70的表达显著增加,使机体自身产生应激性保护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流感病毒感染,不单纯着眼于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是重视流感病毒-机体-中药三者的关系;不仅是以清除体内病原体为目的,而是通过改善机体状态,调动机体抗病力量。中医药治疗虽然是非特异性为主的,但因重视体质因素,强调辨证,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针对流感病毒感染的疾病过程和机体状态,产生了同病异治的多个方剂,同时中药复方也更能体现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和强调辨证论治的特点。随着现代实验技术的应用,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和完善,有利于丰富病毒致病机制的探寻,了解药物抗病毒机制,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庞浩龙,李站立,贡联兵.中西药抗流感病毒研究概况.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5(1):84.

2马丙祥,段晓颖,王志超,等.双花喷雾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9):655.

3UtstmomiyaT,KobayashiM,PollardRB,etal.Glycyrrhizin,anactivecomponentoflicoriceroots,reducesmorbidityandmortalityofmiceinfectedwithlethaldosesofinfluenzavirus.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1997,41(3):551-556.

4李丽娅,凌秋,崔洪波,等.黄芪多糖抗流感病毒的试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6):354.

5KobayashiM,DavisSM,UtsunomiyaT,etal.Antiviraleffectofgingyo-san,atraditionalChineseherbalmedicine,oninfluenzaA2virusinfectioninmice.AmJChinMed,1999,27(1):53~62.

6欧敏,董建华.清肺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19~21.

7BallMA,UtsunomiyaT,IkemotoK,etal.Theantiviraleffectofkeishi-ni-eppi-ichi-to,atraditionalChineseherbalnedicine,oninfluenzaA2(H2N2)virusinfectioninmice.Experientia,1994,50(8):774~779.

8袁长津,卢芳国,朱应武.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体外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41~42.

9卢芳国,田道法,朱应武,等.麻杏甘石汤加味方对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药学报,2005,33(2):36~37.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5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1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是一种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作为酶底物dCTP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及DNA多聚酶,终止病毒DNA链延长,故可使HBV-DNA很快减少。清除HBe和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减少血液和肝脏内的病毒载量。SchmilovitzWeiss等[4]的临床研究表明,给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口服LMV后,能有效、迅速地抑制HBV-DNA的复制,使患者获得病毒学、肝组织学和肝脏生化功能的改善,且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长期用LMV易导致的HBV突变株而降低疗效,且价格较贵,口服吸收率低,停药后极易产生“反跳”现象,且YMDD的存在影响肝病理的改善。

2.2阿德福韦(adefovir,ADV)是为无环腺嘌呤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磷酸化,后者常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并影响药效。它不需要转化成三磷酸形式,只要二磷酸形式就能抑制HBV-DNA聚合酶与逆转录酶。体内外研究表明,ADV可明显抑制HBV野生型和LMV诱导病毒变异株的复制。对由LMV耐药病毒株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较早加用ADV,能减缓或终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5]。目前尚未发现有对ADV耐药的病毒株,故其有望成为治疗对其他核苷类似物耐药病毒株的有效药物。

2.3其他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已经批准上市,其他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克拉夫定(clevudine)Ⅰ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正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另外,如利巴韦林(病毒唑,ribavirin)、阿糖腺苷及其单磷酸盐、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膦甲酸酯(phosphonoformate,foscarnet,PFA)、聚肌胞(双链多聚核苷酸,Poly:C)等也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DNA-P的广谱抗病毒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易复发等缺点。同时,很多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抗HBV的评估,继续研究设计新的核苷类似物也可防备耐药突变株的出现[6]。无论如何,这类药物为抗HBV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

3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

许多具有抗HBV的中草药被发现,受到国内国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总的来说,中草药一般同时具有多种活性:能减轻肝损伤症状,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下降,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肝组织坏死区迅速修复;或者抑制HBV-DNA聚合酶,在DNA水平上阻断病毒的复制;或者具有HBsAg结合活性,阻断病毒颗粒装配成有浸染活性的病毒颗粒。国外学者从大量中草药中筛选了很多具有抑制HBV表面抗原和HBV-DNA聚合酶作用的草药,而且研究发现具有HBV-DNA聚合酶抑制作用的草药还有刺激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有人对60种中药的抗HBV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发现有28种对HBV-DNA抑制率达50%以上,18种达25%~50%,主要为清热解毒药,其中部分可降解HBV-DNA。

3.1苦味叶下珠1982年印度学者Thyagajan等首次报道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amarusL)体外对HBsAg有灭活作用[7],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iaL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主要治疗腹泻下痢、尿路感染、肝炎等[8,9]。刘庄等[10]的研究表明不同叶下珠品种和制剂在体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抗HBV活性,而未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相同剂量下,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较对HBV-DNA抑制效果好,提示药物对病毒颗粒产生的抑制不仅在转录前水平,可有对mRNA翻译水平、蛋白分泌等环节也有影响。

3.2垂盆草中药垂盆草SedumsarmentosumBunge为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地蜈蚣草、佛甲草,我国分布广泛。它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11]。广泛的临床应用已证明垂盆草及其制剂具有显着的抗肝炎作用。1979年方圣鼎等分得一水溶性氰苷类成分:2-氰基-4-O-β-D-葡萄糖反丁烯-2-醇,并指出其为抗肝炎活性成分[12]。诸国华等[13]研究发现垂盆草甙是抗肝炎的活性成分;其水溶性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14]。

3.3水芹水芹(OenanlbeJapanica)在临床中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防治作用。研究发现,水芹甲醇撮物(100mg/kg)可明显降低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15]。水芹[16]可以通过减少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生产是CC14所致的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等病理损害减轻,抑制HBV-DNA的复制,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3.4其他有效的抗HBV的中草药很多,还有多糖类如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等,它们都有一定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并且在治疗中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待研究。中药汤剂对HBV也有一定作用。但中药治疗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技术有机结合,采用随机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才能从中寻找和筛选出真正有效的药物,为人类造福。

4免疫调节药物

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还可以识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达到清除HBV的目的。但应用免疫调节剂对HBV-DNA和HBeAg的阴转率尚未见报道,目前多作为辅助或与其他抗HBV药物联合治疗。

胸腺肽α1(thymosin-α1,Tα1)是一种人工合成、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高纯度多肽,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增强T细胞和NK的应答功能及刺激IL-2和IFN的产生,增加IL-2受体及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抗原在淋巴和非淋巴系细胞的表达,因而有利于机体清除肝炎病毒;同时还可以减轻TNF-α的细胞毒作用,减轻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促进肝脏功能的修复[17]。国外有一项关于T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用Tα1治疗24周,72周后1.6mg组HBV-DNA阴转率30%(bNDA法)和15%(转录介导扩增法,TMA),HBeAg阴转率达22.8%;0.8mg组的效果类似[18]。

其他免疫调节剂还有胸腺因子、左旋咪唑涂布剂、免疫核糖核酸、HBV特异性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疗效不确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HBV的S和前S2治疗性疫苗、CTL多肽疫苗、DNA疫苗、反义核酸等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预计这种新疫苗将成为人类战胜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ManesisEK,HadziyannisSJ.InterferonalphatreatmentandretreatmentofhepatitisBeantigen-negative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01,121:101-109.

2NakaoK,NakataK,YamashitaM,etal.p48(ISGF-3gamma)isinvolvedininterferon-alpha-inducedsuppressionofhepatitisBvirusenhancer-1activity.JBiolChem,1999,274:28075.

3MarcellinP,LauGKK,BoninoF,etal.PeginterferonAlfa-2aalone,lamivudinealone,andthetwoincombinationinpatientswithHBeAg-negativechronichepatitisB.NEnslJMed,2004,351:1206-1217.

4Schmilovitz-WeissH,Ben-AriZ,SikulerE,etal.LamivudinetreatmentforacuteseverehepatitisB:apilotstudy.LiverInt,2004,24:547-551.

5HosakaT,SuzukiF,SuzukiY,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reatmentofbreak-throughhepatitiscausedbylamivudine-resistantmutantsofhepatitisBvirus.Intervirology,2004,47:362-369.

6相洪琴.金刚烷胺有望用于治疗丙肝.国外医学情报,1997,18(3):10.

7ThyagarajanSP.Ind,JMedRes,1982,76(Suppl):124.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536.

9DRGupta.JNatProd,1984,47(6):958.

10刘庄,傅希贤,张乃临,等.中草药叶下珠不同品种和制剂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11(3):282.

11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药品标准(上册),1987,10.

12方圣鼎.有效成分垂盆草甙的分离与结构.药学学报,1979,(9):431.

13诸国华,周启霆,白冬鲁.Synthesisofsarmentosin.药学学报,1999,34(1):34-38.

14林以宁,赵浩如,刘康,等.垂盆草制剂水溶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6):19-20.

15张红英.水芹甲醇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5,120(1):44.

16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水芹水提物在鸭原代肝细胞培养中对DHBV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720.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6

【关键词】板蓝根药理作用综述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onadvanceson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andclinicalapplicationofRadisIsatidisofrecentyears.MethodsSomeliteraturesaboutRadisIsatidiswererefered.ResultsResearchofchemicalcomponentsofRadisIsatidiswasfurtherstudied.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clinicalapplicationandadversereactionweresummedup.ConclusionIdentificationtechnologyofchemicalcomponentsofRadisIsatidisweregraduallyperfecting.It’sprovidingscientificbasistotherevealsinthepharmacologicalactionandclinicalapplicationofRadisIsatidis.

【Keywords】RadixIsatidis;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review

板蓝根(Radis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利咽消肿之功效。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板蓝根主要化学成份包括1-硫氰酸一2-羟基-3-丁烯、(+)5-乙烯口恶唑烷-2-硫酮、腺甙(Adenosine)、棕榈酸、β-谷甾醇、蔗糖、靛蓝、靛玉红及精氨酸等[1,2]。作为传统的常用中药,板蓝根在我国河北、江苏、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关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较多,本文主要综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板蓝根主治“时气头痛,火热口疮,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喉痹、丹毒、黄疸、痄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板蓝根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和增强免疫等作用。

1.1抗病毒作用[3,4]实验表明,板蓝根对肝炎病毒(HBA及HAV)、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肾病出血热病毒(HFRSV)、单疱病毒(HSV-2)、人巨细胞病毒(HCMV)、柯萨奇病毒(CVB3)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板蓝根(0.25~1.00mg/ml)有一定的抗CVB3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对板蓝根抗病毒的机制研究较少,有些学者认为板蓝根中所含有效成分嘌呤、嘧啶、吲哚等可干扰多种病毒DNA的合成。日本学者Yamada认为欧洲菘蓝中抗病毒成分之一为糖蛋白和多糖,且从该植物中分离出一种抗病毒糖蛋白,其相对分子量为7ku,其中糖为17.5%,蛋白为21.5%,氯离子为28.6%。

1.2抗菌消炎作用[5]实验证明,板蓝根对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等一些化学方法尚未阐明的吲哚类衍生物,目前虽无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可用于这类抑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但许帧灿应用微生物测定法可方便地对其抑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总的评价,重复性好。实验表明,按一定的抑菌效价方法测定板蓝根丙酮回流值,发现1g药材相当于22.284μg苯唑霉素的生物效价。

1.3对内毒素作用[6,7]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早在1982年就有文献报道。近期刘云海等又提取分离并筛选出F022部位为抗内毒素活性部位,并且证实F022部位对于内毒素诱生炎性介质(TNF-α,IL-6)有抑制作用。板蓝根注射液经鲎试验法、家兔热原检查法研究证明有抗大肠杆菌DⅢB4内毒素作用,试剂与内毒素之间的凝集反应可被板蓝根注射液所抑制,证实其中确有抗内毒素活性物质存在,不同厂家生产的板蓝根注射液其抗毒素作用有显着差异,某些抗内毒素作用400U/ml,而较低的只有1U/ml。电子显微镜观察内毒素结构形态也证明板蓝根的抗内毒素作用。10kGy以下剂量γ射线辐照原药材不会影响抗内毒素作用。

1.4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8]现已证明,板蓝根多糖(HP)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起一定促进作用。腹腔注射HP50mg/kg可显着促进小鼠免疫功能,表现如下: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脾重,并使氢化可的松所致脾重量减轻恢复到正常水平,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均有增高作用。HP可明显增强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对二硝基氯苯(CDNB)的迟发型过敏反应,诱导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和增强脾细胞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增加正常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百分率,并明显对抗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HP对刀豆素A(conA)诱导小鼠脾细胞淋转无明显影响,证明HP主要通过体内免疫系统起作用。

1.5抗癌作用[9]50%板蓝根对小鼠Friend红白血病细胞3CL-8有体外杀伤作用,但腹腔注射本品对3CL-8红白血病细胞无杀伤作用。脂溶性板蓝根提取物-板蓝根二酮B对肝癌BEL-7402细胞、卵巢癌A2780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杀伤能力,其半数抑制量分别为8.2μg/ml和7.8μg/ml。同时集落形成实验也表明:板蓝根二酮B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能力。端粒酶的激活是恶性肿瘤学上的一个共同途径,大多数肿瘤细胞的增殖与端粒酶的活化有关,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板蓝根二酮B能抑制BEL-7402细胞、卵巢癌A278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且与板蓝根二酮B作用时间越长,其端粒酶表达越弱。提示板蓝根二酮B可能具有抑制肿瘤活性能力。

1.6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10]日本学者Hamaue最近提出欧洲菘蓝中存在的靛红为单胺氧化酶(MAO)的抑制剂,可增加小鼠尿及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浓度,小鼠喂食靛玉红2h后的纹状体的乙酰胆碱(Ach)和多巴胺(DA)的水平也显着增加。靛红可增加Parkinsons病的小鼠纹状体DA水平。

1.7致突变作用[11]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结果:板蓝根水煎液能明显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和小鼠精子畸形具有致突变作用。

1.8抗肿瘤作用[12]3CL-8细胞是小鼠受Friend病毒感染后诱导机体产生的一种永久性细胞分化反应细胞,致病性极强。用50%板蓝根注射液对小鼠Friend红白血病细胞3CL-8体内外的杀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细胞培养时,50%板蓝根注射液对3CL-8细胞有强的直接杀伤作用,最低杀伤浓度可达1∶80。皮下局部注射50%板蓝根注射液时有一定的杀伤作用,3CL-8实体瘤有减少趋势。腹腔注射50%板蓝根注射液时未发现对3CL-8实体瘤有明显杀伤作用。

2板蓝根的临床应用

板蓝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制剂之一,在临床上用途较广,其剂型包括冲剂、干糖浆、注射剂、眼用制剂等。除板蓝根注射液外,主要常与其它中药如荆芥、薄荷、贯众、金银花、野菊花等组成复方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丹毒、各种肝炎、乙型脑炎等。近年来医学临床工作者在板蓝根传统药用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临床发现。

2.1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13,14]板蓝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如病毒性流感)、咽喉肿痛(如急性喉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和口腔溃疡等。

2.2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15]板蓝根作为肝炎的传统用药,预防及治疗病毒性肝炎效果确切,可以用来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还可用于瘀胆型肝炎。另外,口服板蓝根冲剂可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及小儿肠炎。

2.3皮肤及骨骼疾病的应用[16,17]板蓝根注射液肌注或加病毒灵片等调涂患处治疗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瘤、尖锐湿疣、单纯疱疹、肋软骨炎均有良效。另外,还可用银屑病、假肉瘤样增生、水痘、传染性软疣、跖疣、寻常疣等的治疗。

2.4眼科疾病的应用[18]流行性结膜炎用板蓝根注射液(每支2ml,相当于生药1g)点眼,优于0.25%氯霉素眼药水。单纯疱疹病毒性眼病用板蓝根注射液2ml加入6ml生理盐水中配成1:3的点眼液,疗效好,无副反应。

2.5病毒性心肌炎[19]用复方板蓝根冲剂(商品名感冒退热冲剂,其成分为板蓝根、大青叶、连翘、拳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6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20]板蓝根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3板蓝根的不良反应[21]

3.1皮肤过敏反应应用板蓝根制剂后发现27例,其中使用注射剂过敏20例、冲剂过敏5例、汤剂过敏2例。

3.2过敏性休克临床发现9例,均为使用注射剂所致。

3.3过敏致死亡临床发现1例。患者因哮喘注射康宁克通A20mg及板蓝根注射液1ml,穴位封闭,20min后出现注射部位发胀、发热、胸闷气喘,30min后呼吸骤停,10min后心跳停止。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中草药针剂与西药针剂混合使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此现象为Ⅰ型变态反应致死,致敏原是板蓝根注射液。

3.4肾损害临床发现2例,7岁女童因呼吸道感染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ml,8h后呈现血尿症,诊断为药物性肾损害;另3岁男童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注射板蓝根注射液4ml,4h后出现血尿,经及时治疗均获痊愈。

3.5多发性肉芽肿临床发现1例。患者左臂连续注射板蓝根注射液10d,每天1次,半年后结节增至手掌大,同时逐渐增多增大,因病灶同时具有脂肪和异物肉芽肿的特点,也不象过敏性肉芽肿,故采用了多发性肉芽肿的治疗。患者经治疗后,随访1年未复发。

3.6溶血反应临床发现1例,由使用干糖浆所致。患者因腮腺炎口服板蓝根糖浆10g,1h后自觉疲乏无力,随后排出酱油样尿250ml,次日出现黄疸,尿量减少,查体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立即停药,按急性溶血治疗后缓解。

此外,还有报道口服含有板蓝根的消炎片和中药煎剂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4结语

综上所述,板蓝根作为传统中药,临床疗效确切,板蓝根不仅在抗菌抗病毒作用方面疗效确切,而且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其他许多新的临床作用,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广泛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板蓝根制剂的一些不良反应,有的还比较严重,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由于板蓝根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不同活性部位、化学成分显示出不同的药理活性,即使是同一部位、成分也显示出不同的活性。但是目前对板蓝根各有效部位的药理活性研究不多,追踪到单个有效成分的研究更少,因此有必要尽快找到发挥各药效的活性部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

临床使用前,要仔细观察其注射液澄明度,在出现混浊或杂质时,禁止使用。板蓝根为我国常用中药材,由于长期依靠人工栽培,相当一部分药材不但产量降低,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抗病毒的药效已明显减退,第二军医大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对板蓝根老品种进行改造,获得了高产和优质的板蓝根新品种。近十年来,板蓝根制剂发展很快,但质量差异很大。究其原因:原药材质量差次不齐,工艺不合理,缺乏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检测方法。另外,板蓝根作为少数确实有效的抗病毒中药之一,有文献报道[22]通过色谱法和结晶法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鸡胚法为抗病毒活性检验法,结果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2,4(1H,3H)喹唑二酮(Ⅰ)、表告依春(Ⅱ)、靛玉红(Ⅲ),其中Ⅱ显示出较强抗病毒活性。表告依春为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他功效和对应的成分还需要有关专业人士近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颖.板蓝根清热解毒及化学有效成份研究进展.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3):341-344.

2张时行.靛青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3,14(6):24-28.

3刘盛,陈万生,乔传卓,等.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3):204-207.

4YamadaHarudi.AntiviralcompositionscontainingnewglycoproproteinfromIsatistinctoria[p].JP:1160,500[9960,599],1999-03-02.

5黄文玉,唐敏.27种清热解毒中药对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杂志,1991,10(3):40-44.

6刘云海,刘彦斌.不同产地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比较.中国中药杂志,1994,19(2):88-90.

7刘云海.板蓝根注射液抗内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草药,1993,24(8):413-415.

8许益平,陆平成,王水珍,等.板蓝根多糖促进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57-3359.

9梁永红,侯华新.板蓝根二酮B体外抗癌活性研究.中草药,2000,7(31):23-28.

10HamaueNaoya,PharmacologicalroleofIsatin,anEndogenousMAOinhitor.YakugaduZasshi,2000,120(4):352-356.

11庞竹林,汤郡.板蓝根对试验性小鼠遗传毒性的影响.广州医学院学报,20003(28):13-16.

12单风平.50%板蓝根注射液对小鼠Friend红白血病细胞3CL-8体内外的杀伤作用.中草药,1994,25(8):417-419.

13张念祖,夏立军.复方板蓝根咽部注射液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6(1):37-39.

14米生健,郭新莉.板蓝根汤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120例.陕西中医,1979,18(12):555-563.

15徐小周,陆电恒.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8例.陕西中医,1997,18(11):490-499.

16毛建设.板蓝根合剂加味治疗扁平疣.湖北中医杂志,1999,1(4):183-188.

17王生德.板蓝根注射液治疗单纯疱疹疗效观察.中国农村医学,1997,25(10):24-26.

18娄卫宁,邱福军.板蓝根滴眼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501-506.

19丁淑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l):33-34.

20李堪寿.板蓝根治疗泌尿系结石35例临床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37(4):233-235.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7

1.1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为一种无环的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其抗病毒作用为药物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腺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性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治疗剂量为2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d;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mg/(kg·d),3次/d。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且在治疗期间未见任何副反应[1]。

1.2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类似。治疗剂量为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d,疗程3~5d。用药期间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黄世雄[2]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热退及疱疹消退的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但是,更昔洛韦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及远期毒副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陈云健[3]的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上述任一种药物。

1.3干扰素

干扰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病毒制剂,对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疗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剂量为100万IU肌肉注射,1次/d。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在细胞内阻断病毒mRNA的翻译,抑制病毒核糖核酸合成来阻止病毒复制,同时也能通过增强自然杀伤淋巴细胞毒素的活性而加强宿主免疫力。足量应用干扰素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达到抑制病毒、促进机体康复目的[4]。胡恭等[5]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如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疗效。

1.4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治疗剂量为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3次/d,疗程3d;或者口利巴韦林含片1/4~1/2片,4次/d。用药期间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副反应是罕见的出汗,食欲不振及低血糖等。本药目前在一些大医院不再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药物。但因其总体上副反应少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疗效高,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6]。

1.5思密达

思密达的有效成分是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具有层纹状分子结构,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与黏液蛋白相结合,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能促进上皮组织恢复和再生。对于手足口病的患儿特别是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以适量思密达用温开水搅成糊状,4次/d,分别于早、午、晚饭后及睡前涂于口腔溃疡局部,可明显缩短小儿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且思密达口味香甜,患儿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7]。

2中药方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本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辨证分型、辨病分期、专方加减三种基本方法。可达标本兼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之功效。

笔者对近5年国内报告的以中药为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病例进行分析,很多医者都是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要原则,采用自拟方或成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本病,效果很好。张敏涛[8]治疗本病采用以清热解毒、清心泻脾为主的清热泻脾散共治疗50例,痊愈3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痊愈率72%,总有效率98%。龚人爱[9]自制银翘导赤散治疗本病76例,治愈5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37%。药方中银花甘寒,善清肺经热邪;黄芩苦寒,善清肺热及上焦实热;连翘苦微寒,长于散上焦风热,有清热解毒之功;导赤散泻心利尿,引热下行;麦冬清热生津;加用三叶青、生石膏苦寒,增强清热作用;加用蝉蜕、钩藤、灯心草泻心平肝;食积停滞加焦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消食助运。临床用该方加减施治本病,疗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少,不失为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丁惠玲等[10]运用上海市名中医徐蔚霖的经验方鸡黛玉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此外还有学者用莪术油注射液治疗本病,因莪术油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减轻口腔溃疡的疼痛,促进皮疹及口腔溃疡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皮疹和溃疡面的愈合。又因莪术油有抑制病毒作用,病程早期应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防止病毒的播散,减少对心肌的损害[11]。在临床工作中,双黄连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中成药,以及导赤散、葛根芩连汤、泻黄散等祖国传统方剂及其加减方,也被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并且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服用维生素B、C,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干扰素等),解热镇痛剂。而中草药也是以清热解毒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调整。但从临床报告上来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本病还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大范围的爆发,相信随着科学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会被医学工作者发现。

【参考文献】

[1]李占忠.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4):3435.

[2]黄世雄.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1(14):3435.

[3]陈云健.更昔洛韦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91.

[4]许岚,王莘,张红星.干扰素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2,14(2):16.

[5]胡恭,胡国华.α2b干扰素联合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4751476.

[6]张宝华.病毒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3):254255.

[7]范世慧.思密达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5,3(5):418.

[8]张敏涛.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0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7,3(5):3637.

[9]龚人爱.银翘导赤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7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5):463.

[10]丁惠玲,李雪瑞.加味鸡黛玉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3738.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8

1实验研究

脑热清口服液(北京市天坛医院)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精氨酸加压素(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研究还发现l2脑热清I-I服液对发热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起到扩张血管,加快体表散热.调节发热家兔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平衡、抑制致热性细胞因子释放达到解热作用。蒋玉风等研究清开灵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可能是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朱秋双等以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肠杆菌悬液致热大鼠解热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的实验研究表明,四种药物解热作用均不明显,但组成方剂后,效果显著,证明中药组方配伍的优越性。刘永刚等通过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麻黄汤全方在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方面明显高于其拆方组合,并且麻黄、桂枝组合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其他组,初步说明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作为君、臣的合理性,而且对各配伍组进行析因分析,表明在没有桂枝的情况下,其交互作用不明显:但这种差异还不足够说明其配伍的规律,其配伍规律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杨继峰等研究表明升降散可以降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可见其具有抗炎治疗作用。张庆宏等以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法为指导原则确立的中药复方制剂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张仲海等探讨了柴葛清热颗粒降温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呈量效关系;能明显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结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对免疫小鼠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2临床研究

重连口服液由古方蚤休散化裁而来,有蚤休、连翘、射干、黄芩、大青叶、板蓝根、甘草组成,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9-11].证明本方剂可顿挫高热,具有有效缓解患者的全身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总有效率93.34%;可抑制自细胞介素(IL)一8、NO-/NO,一的升高,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作用,其退热作用维持作用时间较长,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变化,急毒试验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张铭熙观察清热解毒滋阴法治疗外感发热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外感发热证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可缩短发热时间。左怀荣使用双葛退热合剂治疗外感高热,治疗组服双葛退热合剂,对照组选用扑热息痛口服或安痛定肌注,同时加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在体温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奚肇庆等观察退热颗粒对外感发热卫分证、卫气同病证的退热疗效影响,结果示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具有较好退热疗效。刘兰林等使用升清降浊活血方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表证发热的临床效果与抗病毒口服液相似,升清降浊活血法是有效的退热疗法。郑翠娥等[16以退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方药组成:柴胡24g,葛根24g,黄芩15g,白芍18g,羌活12g,白芷15g,生石膏24g,肉桂3g,薏苡仁30g,牡丹皮15g,金银花21g,连翘15g,板蓝根24g,玄参20g,甘草6g。诸药合用,可解表退热、解毒散火,临床用之多获良效。马永才『1]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证高热。刁利红等[18]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4,JLRb感高热。李广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均取得较好疗效。叶成德以解肌清热饮(石膏、金银花、大青叶、葛根、贯众、柴胡、黄芩、连翘、青蒿、生甘草)治疗外感高热166例,总有效率94.57%。邓旭光等Ⅲ以解热灵汤(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生石膏、苍术、青蒿、黄芪、甘草)治疗外感高热56例,总有效率为94.6%。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证的发生,其外因是风寒袭表,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制方时,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础上,选用苍术、黄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振奋卫气.增加抗病祛邪动力,同时尚可补充汗源,托邪外出。余冬成等用柴胡饮颗粒对风寒外感型发热3d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清热灵颗粒,对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积分值改善程度明显。

3专药研究

板蓝根在体内外均能抑制炎症介质(TNF一仪,IL一6,IL一8。NO等)合成与释放,阻滞其级联反应,有利于控制过度的炎性反应.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板蓝根及其化学部位具有广泛的体内外抗内毒素活性,其能够直接中和、降解内毒素,可显著拮抗内毒素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生物效应,降低重要器官组织的血栓形成率,抑制内毒素所致发热效应.对内毒素致死攻击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青叶注射液做抗病毒实验,证明其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大青叶性味苦寒,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现代医学关于清热解毒功效的阐释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二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其是抗内毒素活性为该类中药的重要特性。实验发现大青叶水煎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上调作用,同时大青叶与大豆蛋白A、脂多琥协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有促进作用,并且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推断大青叶的抗炎、抗病毒作用可能不是直接抑菌、杀菌,而在于调动机体内的其他抗感染机能]。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黄芩苷及野黄芩苷解热主要机制均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和cAMP含量的升高,从而发挥解热作用的_笛_。黄芩水提物的解热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黄芩水提物的整体解热机制之一可能是减少致热性细胞因子IL一1B在体温中枢的含量,减少中枢发热介质cAMP的含量,促进中枢解热介质AVP的释放]。重楼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等症。其化学成分结构独特,药理活性多样,具有镇痛和镇静、免疫调节、抑菌作用作用[273。重楼(蚤休)合剂在热板法实验中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在醋酸扭体法实验中能有效减少扭体次数:在耳肿胀实验中能明显减轻鼠耳肿胀度;在足肿胀实验中对鼠足肿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凝血时间测定实验中,可以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在血肿吸收实验中证明其良好的吸收血肿作用。证明重楼(蚤休)合剂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活血作用。连翘提取物主要是用连翘的水提物、醇提物、挥发油等,主要成分是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抗病毒实验主要是针对呼吸系统的病毒如合胞病毒、腺病毒7型、柯萨奇B组病毒3型、流感病毒甲3亚型、副流感病毒Ⅲ型、埃柯病毒等以及单纯疱疹病毒。把连翘开发成呼吸系统抗病毒新药,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前景驯。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9

为了降低畜禽疾病的发生,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在生产饲料时通常会添加预防量的抗生素作为添加剂,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肉、奶、蛋等产品中存在抗生素残留。另外,由于畜禽的粪、尿等代谢物中也有抗生素,其排放和堆积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2]。镇江市是著名的水果种植之乡,以白兔镇、世业镇的草莓、句容的葡萄[1]、高资镇的水蜜桃和黄桃以及江心洲的橘子等最著名。每年产生的废果(过度成熟的水果、生长不良的僵果、疏减的水果及淘汰的水果)量大。由于草莓、葡萄、水蜜桃、橘子等水果中含有VB、VC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酚、黄酮、花青素类等抗氧化物质或免疫活性分子,可将这些废果进行粉碎或匀浆后作为饲料原料添加到饲料中,或作为废果汁液体饲料让畜禽自由采食。一方面,废果中的营养素可以增加畜禽的营养供给,减少饲料用量,降低饲养成分;另一方面,废果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节畜禽的免疫力,增强畜禽体质,降低畜禽生病几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几率,降低抗生素使用量,缓解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

2采用固液分离处理法处理畜禽粪便模式,避免其造成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畜禽粪尿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3]。目前,畜禽粪尿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发酵法、直接还田、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等[4-7]。进行固液分离并分别处理是比较有效且经济的一种方法。对养殖场畜禽粪便采用机械挤压方式,将其固态组分和液态组分分离。其中,粪便固态组分可采用高温烘干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将固态组分添加益生菌种充分发酵,以杀灭其中的寄生虫卵或者病原菌。而粪便液态组分可采用益生菌(酵母菌、细菌等)进行短期发酵。将烘干后的固体粪便及固态发酵后的粪便压成粪便块或粪便饼,运输到较远的地方,用作植物肥料;而短暂发酵的粪便液态组分通过专用管道用于近距离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施肥。这种粪便生态利用新模式可提高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效率,避免粪便随意堆放导致的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

3制定中药、生物药剂、免疫制剂三位一体的综合防病新模式,减少化学药物用量

现代畜禽业防病重于治病,应采用一种综合防病方案,有效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避免由于畜禽发病而使用大量抗生素和抗病毒化学药剂导致的畜禽体内残留及环境污染。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生物药剂(如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制剂)和免疫制剂是近年来的新兴药剂,这几种药物的共同特点都是低毒、无残留,它们重在调节畜禽机体的免疫平衡和生理稳定,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畜禽发病几率。畜禽感染疾病或者发病初期应及时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果诊断出畜禽感染严重疾病,可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等化学药物的同时,辅以中药或生物药剂。例如利用蒲地蓝、干扰素生物制剂等辅助治疗畜禽上呼吸道感染;用扬中天和药业的止痢散等辅助治疗畜禽腹泻,减少抗生素使用量,改变单纯依赖抗生素治疗的现状。采用这3种药剂三位一体的综合防病新模式,可明显降低畜禽发病率,间接减少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量,并减少药物在在畜禽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

参考文献

[1]芮东明,刘照亭,刘伟忠,等.镇江市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166-167.

[2]王佳宁,徐永平,李晓宇,等.畜禽粪便抗生素残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畜牧与收益,2017,49(10):140-144.

[3]刘晓霞.推进畜禽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亟需破解的几点困惑[J].饲料与畜牧,2017(16):69-72.

[4]李茹茹,靖新艳.浅析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减排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250-252.

[5]潘丹,孔凡斌.养殖户环境友好型畜禽粪便处理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以生猪养殖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5(9):17-29.

[6]李亮科,朱宁,马骥.我国蛋鸡密集养殖区粪便处理与利用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394-398.

抗病毒中药范文篇10

【关键词】虎杖药理作用研究

主要成分

虎杖根和根茎含蒽醌类化合物,根中含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还含有利尿成分黄酮醇苷,亦含鞣质和多糖[2]。此外,虎杖中尚含有游离氨基酸及铜、铁、锰、锌、钾等无机物。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虎杖煎剂(20%)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3]。

抗病毒作用:杖水煎液(10%)对单纯疱疹病毒、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及埃科11型病毒(ECHO11)均有抑制作用。虎杖煎液(3%)对比479号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埃可9型、柯萨奇A9型及B5型、乙型脑炎(京卫研Ⅰ株)、140号单纯疱疹等7种代表性病毒株均有较高抑制作用。在病毒性肺炎早期及极期,微循环表现为血细胞堆积,血流减慢或停止。临床早期使用虎杖、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可大部分恢复,促进炎症吸收,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肺部微循环,减少DIC的发生,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药理实验证实,白藜芦醇在中药材虎杖中多以苷的形式存在,并有少量游离白藜芦醇存在,是虎杖的重要活性成分。白藜芦醇苷(300mg/kg)可使豚鼠心脏收缩幅度明显增大,累加给药,则呈先兴奋后抑制现象。虎杖水煎液更具抗病毒和保护心肌损伤作用,使感染病毒后心肌病变明显减轻,改善细胞搏动,明显降低心肌细胞释放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活性,减轻超微结构病变。虎杖水煎液对感染柯萨奇病毒B3病毒的SD大鼠培养心肌细胞具有抗病毒和明显的保护作用[2,3]。

保肝、利胆作用:虎杖能抑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与其所含蒽醌类物质有关。虎杖能明显增加肝胆汁分泌和松弛奥狄括约肌。20%虎杖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抑制作用。白藜芦醇苷对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类脂过氧化物在肝脏的堆积,从而减轻肝损伤,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对胃肠道的作用:有人认为,虎杖有调整胃肠、通利二便之功,治便秘,调整机体代谢紊乱有较好疗效。实验证明:虎杖对胃肠道功能有调节作用。大黄素1.9×10-6g/ml浓度时,能使豚鼠离体回肠肠管肌肉张力短时增高,振幅增大;在1.25×10-5g/ml浓度时,则使肠肌明显松弛,该药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镇咳、平喘作用:恒压氨雾法实验证明,虎杖粗品(1%)及白藜芦醇苷(0.5%)均有镇咳效力。虎杖煎剂(7.5%)在离体豚鼠气管实验中,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气管收缩,加药后5分钟,对抗强度为75%,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可用于治疗哮喘,但其平喘的作用强度远不如氨茶碱。

降血脂作用:用白藜芦醇苷给正常大鼠灌胃200mg/kg,连续7天,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而虎杖煎剂则无明显作用,可能因其煎剂中白藜芦醇苷含量较少所致。临床试用虎杖片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白藜芦醇苷对高脂血症亦有一定疗效。

抗肿瘤作用:用虎杖煎剂给小鼠口服,对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抑瘤率为35.3%,重复实验抑瘤率为37.2%。并能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

降血糖作用:虎杖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能降低其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其他作用:虎杖提取物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虎杖煎剂外用,对外伤出血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烫伤创面有收敛、防止感染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挫伤、擦伤、烧烫伤等。内服对上消化道出血亦有止血作用。此外,虎杖根中所含黄酮醇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尿路结石、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