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9:14:37

开设范文篇1

一、开设视听课的实践探索

所谓视听课就是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由学校电视台精心编制的视听节目,向学生及时传输国内外最新科技、经济、文化和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我校开设视听课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编辑队伍,搜集有效信息。学校成立了由政教处牵头的由政治、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的编辑队伍。负责搜集定录每天在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尤其是央视第一、二、四、十套节目上播出的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科技博览、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科普系列、第二起跑线等等节目内容,然后,精心筛选出最好的内容编辑播出。

2、设置课时栏目,保证按时播出。每天设置20分钟的固定课时统一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使全校学生都能及时上好视听课。同时,设置了热点新闻、科技在线、校园法治、文学欣赏、英语园地、校园生活等栏目。

3、学生自主管理,保证良好秩序。为了使开设视听课既不增加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保证全体学生能有序参与,我们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不仅保证了视听课的顺利进行,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4、及时反馈与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持久开展下去,我们要求学生在看听的同时动手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所播内容与学过的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同时开展了与视听课内容配套的每学期1—2次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每天一次的有奖征答活动,由全体学生参与,设立班级集体奖和学生个人奖,获奖的班级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对开设视听课的理性思考

1、开设视听课的原则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的知识性,但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校本课程开发所表达的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因此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本区域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科的知识性。视听课的开设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区域差距造成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国家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兼顾知识性。为此,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劳动者,因此,视听课必须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内容要有综合性,不仅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问题,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不仅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也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不单为某一个学科服务,而是要求学生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及有关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综合知识竞赛的题目也是多学科综合。

(2)系统性原则。任何局部要素都是整体系统的一部分,离开了整体系统,局部要素就会失其应有的意义。认识事物也是如此,任何热点、方针、政策都必须放在一定的背景和整体中,才能正确认识其意义。因此,视听课必须让学生了解热点、方针、政策等的来龙去脉、社会影响、发展趋势,使内容具有系统性。为此,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我们尽可能将中央电视台各类新闻节目或专题节目中的相关深度报道评论,经过精心筛选后编辑在一起播出或安排系列播出,使学生对事件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在节目编辑中,对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注意其后续报道和追踪报道,让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进程有系统的认识。

(3)针对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视听课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发挥视听媒体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较强的感染力等特点,还要具有针对性,必须合乎中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视听课的内容不仅要有知识性、科学性,还要具有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坚持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只有最新的信息学生才最感兴趣,才最有好奇心,因此,视听课上播出的新闻热点等节目内容一定要注重时效性,编播人员要善于及时捕捉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播出的最新信息,及时制作播出。

(4)教育性原则。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学会做人,更好地发展。同时,视听课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因此,视听课内容的选择必须在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使学生学会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5)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视听课的开设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首先,让学生实行视听课的自主管理;其次,让学生对视听课的内容提出建议。再次,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的观点,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激励性原则。视听课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对所学材料的认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评价、及时反馈调节完善的过程。由于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通过反馈,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又有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与不足。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巩固深化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必须重视视听课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毅力也会增强。个体竞赛效果更好,但容易使胜者骄、败者馁,而团体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是社会所需要的。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因性动机稳定性较差时,需要用强化来维持,对于青少年学生这种倾向较为明显。为了使反馈和竞赛的促进作用得于进一步发挥,我们科学地使用了奖赏。奖赏作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方式,对促进学生上好视听课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象不固定的强化方式效果较好。采用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有奖征答对学生学习视听课可以起激励作用。

2、开设视听课的意义

(1)是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具有较大的个性和选择性。而地处农村的学校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又没有看报阅读的习惯,同时,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信息缺乏了解,综合素质较差。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学生时代要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摄取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视听课提供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又有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占有大量的信息、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正好能有效弥补农村学生的弱点。因此,开设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需要。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行全人教育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行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欧美,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视听课的设置弥补可以这个不足,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开设范文篇2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中,体操成为推广和传授的主要内容,并对初级中学体操课程的内容、形式、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品质都处于发育旺盛和急剧变化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术,系统学习体操的主要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体操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为终生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中学体操教学如何与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相匹配,优化中学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成为体操工作者所要解决的迫切课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市属中学所开设学校体操内容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的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焦作市、鹤壁市、新乡市、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需要,查阅了《体操》、《体育与健康》等相关书籍。另外,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中中学开设学校体操的内容方面的相关论文。2.2调查法。2.2.1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市属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由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并通过重复测试的方法对回收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2.2.2访谈法。对体操教学方面的专家以及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部分中学的体育教研室组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调查访谈,详细了解了郑州市第四中学所开设学校体操内容的情况。2.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0.0和MicrosoftExcel2003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河南省中学体操教学内容选择情况。传统的体操教学内容一直以竞技体操为主,基本体操是围绕着艺术体操的球、圈、棒、带进行的,徒手操沿用了兵式体操进行编排。由于时代的发展,新的体育课程中的体操类项目既包括了竞技体操,还包括了韵律操、体育舞蹈等。体操的内容与类型过多,学校要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助于形成学生运动习惯的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在体育课教学大纲的实施中水平四提到: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或器械体操动作。但对教学具体动作并没有详细说明,并且教学大纲还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内容。因此,每个学校教学内容实施起来就有所区别。从表1可以看出,138位教师、98.11%(52所)的学校选择队列队形,排在第一位;135位教师、98.11%的(52所)学校选择徒手体操,排在第二位;84位教师、62.26%(33所)的学校选择技巧,排在第三位;75位教师、49.06%的(26所)学校选择支撑跳跃,排在第四位;69位教师、45.28%(24所)的学校选择单杠,排在第五位;57位教师、33.96%(18所)的学校选择双扛,排在第六位;而相对危险性比较低的轻器械体操只有33位教师、30.19%(16所)的学校选择,排在第七位。由这个排序可以看出,部分体育教师片面理解教学大纲的思想,认为教授单一枯燥的动作技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体操教学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些稍有难度和危险性,但却具有较高健身及生活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被随意删减。有些学校甚至把体操教学搁置了起来,使之成为体育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轻器械体操实施现状不理想的原因,与自身的器械有很大的关系,它的开展需要学校有足够的教学器材,而学校的经费制约了轻器械体操的开展。

2.河南省中学学校体操所开设内容的分析。体操是中国奥运会的夺金项目,通过中学学校体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奥运知识、了解体育文化、了解中国体育的历史,丰富文化内涵。学校体操中的滚动、转体、跳跃、平衡等动作,可以提高前庭分析器的机能和身体的灵巧、协调等身体素质,学校体操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手段,一直以来在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是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它不受场地和器械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身体姿势的,最适合中、小学生练习,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培养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在中学中开展的很好。器械体操中大量的动作需要人体克服自身的重力、克服器械的阻力,在练习时往往身体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而这些位置是生活中不常遇到的动作,它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有其特殊的锻炼价值,所以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轻器械体操是在徒手体操的基础上运用一些轻器械进行的身体操练,轻器械造价比较贵,开展起来投入太大,受到了制约。由此可以得知,一直以来学校体操的教学内容,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各学校的开展率占到了98%以上。器械体操的危险性,使许多体育教师选择放弃了这部分内容。学校经费的限制,减少了轻器械体操在学校的地位。由此可见,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技巧在初中体操教学中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双杠、单杠和跳跃三个项目的发展前景暗淡。其主要原因在于技巧相对另外三个项目而言危险性小、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并有一定的趣味性、课堂组织教学相对比较容易。从体操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学学校体操在推动着学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在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使之更加丰富。

四、建议

开设范文篇3

外国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为适应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一般说来,学习语言越早越好。儿童思想比较单纯,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心理障碍与怕羞感较少。从小学开始学习一些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语感,发展智力和提高文化素养。

重庆市自90年代初期以来,出现了公私并举,形式多样,教材多种,教法各异的小学英语开设局面。但是,已设课的学校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认识不一致,普遍缺少合格的教师,开设学段、课时随意,又普遍担心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对未来的学习产生负作用,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出与中学衔接的方案。

如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重庆市小学英语开设很难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情况。为给重庆市教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94年4月正式立项,开始此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调庆市小学开设英语的历史与现状,通过科学的分析,明确小学开设英语的必要性,开设英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理想条件,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方式等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论证《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科书》的科学性及在重庆市使用的可行性,探索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对城市小学开设英语的必要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小学开设英语的基本条件和理想条件更加明确,对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活动的安排更加科学,对小学英语与中学的衔接有了可行的措施,培养了一批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研究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城市小学开设英语及与中学衔接的理论与实践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突破。

(一)提高了对小学开设英语必要性的认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英语的工具性显得格外重要,应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掌握英语。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中学生思维已相当发达,此时开始学习英语,科学安排的基础知识的幼稚性与学生思维的成熟性矛盾很大,因此,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更合适。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不是理性的而是直觉的。小学生较中学生思想更单纯,听觉更敏锐,模仿力更强,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更合适。语言基本实践是口头交往,学习英语的重大障碍是怕羞感。小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心理障碍小,怕羞感少,小学开始进行英语启蒙时的听说实践较中学生更为合适。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开始学习一些英语比从中学开始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鉴于我国国情,中学生要从沉重的升学压力下解脱出来尚需相当长的时期,而学好英语在中学历来是相当繁重的任务。如从小学开始将英语教学作为开阔视野,培养语感,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途径,既不过分增加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丰富小学的教育内容。

(二)明确了小学开设英语的基本条件和理想条件

1.地域条件:经济发达的城区办学条件好的小学可以开设英语。

2.管理条件:学校所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有总体规划并提供必要的师资;学校要有科学完备的教学计划、合格的教师和必要的设备。

3.师资条件:具有大专院校英语系、科毕业或相当学历,热爱小学教育,具有合格职业素质的年青专职英语教师。

4.教学设备:由于小学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和直观,语言活动形式以听、说、唱、演、画、赛为主,需配备录音机、幻灯机、实物和图片等大量直观教具。为使这些教具产生最佳效益,应设置英语活动专用教室。专用教室中教具放置分门别类,桌椅与教具组合随意,布景和音响提供视听环境。这种专用教室可供各年级、各班合理安排使用,较之语言实验室投资少、效能高。

(三)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开设英语的目的与指导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是:

1.在创设的英语环境中,通过听、说(唱)、读(看)、写(画)的操作、表演、游戏、比赛等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让学生受到一定的英语熏陶,打好英语语音和书写的基础,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小学开设英语的指导原则是:

1.素质课类,相当于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课。不搞以分数进行评价的考试。

2.开设时间以两年为宜(每周2节课,隔周一节活动课)。以4—5年级或5—6年级开设为宜。

3.无论选用何种教材,教师都需结合当地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被某一教材内容与教学进度所束缚。学习的量可以少些,而质应该高些。应视学生学会大部分内容,而没学会个别内容为正常现象。

4.语言活动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小学教学的目的。通过丰富多采的语言活动,培养参与语言活动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5.变化的原则。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简单的一个单词的呈现就应在形状、颜色、音量、声调、速度和情感上多加变化。一节课中应有听、说、唱、写、画、比、玩等教学环节。

(四)抓住了教学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重视听说教学;

2.突出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3.打好语音基础;

4.创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

6.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

7.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不宜过多和过分正式,应注重在平时的活动中诊断和调整教学。在少量的成就测试中,要尽量让学生感到他们学会了什么而不应让他们总是感到有许多必须学会的内容还没有学会。

(五)形成了主要教学模式

在实验中逐步形成了"听听说说、认认读读、写写画画、唱唱玩玩”的日常教学模式和“认真表演、投入游戏、激烈竞争"的阶段检测方式。

四、问题讨论

(一)研究课题虽然是"开设"与"衔接",但由于课题时间仅2—3年,因而研究侧重在"开设"上。虽然也研究了诸如学段知识衔接和学习能力、兴趣习惯、思维培养等素质方面的衔接,但由于实验学校较少,当前可用行政会议和教研会议形式使中小学相互研究解决。未来大片地区开设英语时除一贯制学校(厂矿中学、实验学校)外,衔接将是个招生制度总体改革的大工程,也是一个小学英语教学效果得到中学的承认,并激起中学主动要求衔接的双向行为。这是今后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总的来看,人教社教材的核心内容仍强调英语语言的知识系统性。考虑到小学英语重在语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课题组感到今后有必要编写以活动话题为单元的教材。如"结识明友"、"英语歌曲演唱会"、"游动物园"、"生日聚会"、"购物"等活动话题。但这一改革动作较大,需选点立项实验。

开设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课程;艺术类公选课;艺术教育

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各个高校都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开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与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各个高校都应该重视并加强艺术教育的推广。《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已经指出:“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学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要尽快改变这个状况。”《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还指出“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这里说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各个高校都集思广益通过各个途径加强艺术教育,而各类型学校情况不同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都根据各个院校或者专业特征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人才培养计划的合理开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等的方法,对提高艺术教育水平都有显著效果。各类高校中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受地方财政状况、地方人才需要、地方政策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首先采取的就是加强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建设,这个方法对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深化素质教育确实成效显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分析探讨一下在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个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和取得的成绩。

一、地方高职院校艺术类公选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目前高考考生人数逐年锐减,而自从1998年至今很多高校的招生计划确实逐渐增加状态,虽然现在强调加强推进职业教育,但是考生对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还是偏弱的,所以很多学生都是无奈地选择了职业院校,对于地方高职院校就更为明显,导致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等都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完善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地方高职院校学制基本都是三年,在校时间短,大都采取“2+1”或者“2.5+0.5”的模式,也就是在校学习时间是2年或者2.5年,后面的1年或者0.5年要到单位实习以及做毕业设计等,根本不能在校学习。还有就是学生对公选课本身重视程度就弱,艺术类公选课就更容易让学生觉得与专业和今后发展无关,不愿意参与。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所以这个公选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艺术素养不高,积极性不够加强艺术教育不是阶段性事物,而是一项持久、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加强艺术教育除了必要基础设施投入外,还有人才、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地方高职院校有其地域的特殊性,资源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院校的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加强专业建设,在其特殊性下,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很难完善,师资引进、培养自然也优先专业教师。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专职的艺术类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师资力量的加强工作很受重视,从国家到地方师资培训也有很多,但地方高职院校教师能参加的大都是属于专业技术或信息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几乎不可能通过外出培训、学习交流来等方式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提高艺术素养、加强艺术教育的认识程度相对不高,积极性也不够。最终艺术类课程尤其是公共选修课就成了简单地完成学生选课学分的通道而已。长时间累积下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积极性也大大受挫,教师的整体艺术素养很难提高,基本的艺术教育开展都很困难,就更不用说加强和提高了。(三)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资金困乏学校领导要总控学校的全局发展的,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资金和各种实际条件限制下,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走上岗位、适应社会。会尽量满足学生专业需求,艺术类教育相对专业而言容易被忽视。艺术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投入多、产出少,不像专业课程的投入能比较直接的转化为产出,效果明显,更加容易被领导和学生乃至家长接受。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资金都很有限,有限的资金尽量用来拓展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上,以缩短学生从理论课堂到工作岗位实战的距离,培养快速适应高位的高技能人才,也就很难用来投入到艺术类公选课上来了。(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学校的监督和激励基本都只针对专业上的各类课程或者老师,尤其是激励机制大都是针对加强专业老师、学生竞赛等。至于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上课情况好坏靠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上课出勤情况靠自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对上述地方高职院校艺术类公选课开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一些成绩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认识到艺术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设是加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课程这种载体来传播艺术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所积淀下来的艺术成果,那些物态化和理念化的东西需要社会有组织、有规划,以更有效的方式来传播社会所认同的文化,于是需要艺术课程。学习艺术是有个人需求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能塑造、完善自我,提高人的修养。而且优秀的艺术成果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发扬。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沙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艺术软硬件设施建设,从2007年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艺术教学实验室,2014年在中心内建设音乐室、书画室、戏曲室、棋茶室、舞蹈房、团体活动室等。很好的完善了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活动,不定期请苏州评弹艺术、锡剧艺术、苏州滑稽剧团等进校表演,也会带学生到市大剧院观看艺术表演。积极的办艺术类社团、开展艺术教育方面的竞赛和展览,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艺术氛围,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类公选课的参与度。早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中就提出要求:“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文件上的课程都是对我国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传统我国优良的经典艺术文化。根据文件要求,各个高校都大力推动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建设工作。各个院校根据院校自身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开展工作。大部分院校很快开设了课程,并且为了推动课程建设进程和鼓励学生学习,相关课程都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选课分数,几年来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很难立即具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开展教学。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为了丰富学校的艺术类公选课程开设内容,缓解艺术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从2014年开始开设了艺术类网络课程,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库,选择优秀的网络资源,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聆听各大名校优秀的专业教师教授的课程,借助平台配备学校的学习助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艺术类课程开设的教育空间,缓解了艺术师资不足的现状。对于信息化社会里的大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来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显示网络通识课学习平台提供的功能满意度97.94%。(三)注重教学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为了加强对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借助优秀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习监控和数据分析。登陆平台管理员或者教师可以对院开设的课程进行课程统计、教学统计、学习统计、访问量统计、答疑统计等等,通过这些统计可以清楚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业量、作业批改量、教学进度、答疑量等情况,有清楚的数据表。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各类数据可以监控对这些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监控分析。院校管理员还可以针对具体课程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的学习途径(移动端还是电脑网页)、访问情况、学学习进度、讨论情况、作业完成度都能实时掌握,还可以对学生综合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数据更直观的反映了课程教学情况。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对教学安排也能更合理,加强了过程管理。(四)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合理有效。为了保证艺术类公选课程的有序良好的开展,加强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和指导,艺术类公选课的学习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相关文件,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建立合理动态的评价体系,加强艺术类公选课的师生评价监督,评价老师的同时也要评价学生,鼓励并督促师生共建,以实现艺术类公选课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让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样大大提高了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建设,加强艺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跟上时展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渐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Z].2002.

[2]左边.浅谈高校艺术类课程的价值与其它[M].北京:中外教育研究,2010

[3]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4.

开设范文篇5

健美操是有氧运动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活动时间长、强度适中、能有效控制体重、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各种身体素质,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耐力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有氧健身手段,健美操不是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其它体育项目也可以用来健身,那么为什么大学生愿意选择健美操作为健身方式,参与健美操运动,这是因为它具备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健美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是一项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项目,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健、力、美”的项目特征上。健美操动作协调、流畅、有弹性,使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健美操有音乐的伴奏。健美操的这一特点是健美操区别于其它传统的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喜欢健美操的一个重要原因。健美操音乐的特点是节奏强劲有力、旋律优美,具有烘托气氛、激发大学生热情的效应。健美操音乐所具有明显的韵律,使健美操更具有感染力,给健美操带来了活力,使练习者在愉快中进行运动。和谐的音乐和优美的动作相结合使健美操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运动中去。

健美操的随意性。编排动作的随意性、音乐选择的随意性、练习方式的随意性、场地的随意性,这些特点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同时拥有的特点。练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在符合人体生理和解剖特点的前提下,随心所欲的对动作进行组合和编排,可以做徒手练习也可以做器械练习;健美操的音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节奏、不同风格;健美操的练习形式也非常随意与方便,可以单独或集体参与健美操运动;另外健美操练习场地容易解决,练习时间也十分灵活,便于练习者自主安排。

健美操内容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安全性。健美操既可以对练习者全身进行锻炼,又可以根据练习者的需要进行局部锻炼,例如颈部、腰腹部、四肢的运动等。健美操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动作和相应的强度,来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为了确保健身者的运动安全和健身效果,健身研究协会还专门为健身者严格规定了有氧健美操课的等级和安全范围,如无冲击动作、低冲击动作、高冲击动作等适合不同训练水平、不同健康状况的课。并为健身者推荐了科学的健身指标区域,即运动时心律在(220-年龄)×65%—80%的范围。

二、xx省高校健美操课开设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xx省xx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这xx所院校分别是:xx、xx、xx,这些学校涵盖了xx省部属及省属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上能够代表xx省高校的情况。

2、研究方法。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分析

1、xx省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的基本状况

由于受场地和师资的限制加上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健美操课的设置重视不够,调查中的xx所高校中,xx所已经开设健美操课,已开设健美操课的学校占总数的xx%。随着健美操的不断发展,大学的健美操课不再是“女生的”体育课,目前xx%的学校已经对男生开设了健美操课。

2、健美操课任课教师的现状

第一,健美操任课教师性别比例分析。在xx所高校中,共调查了81名健美操教师,其中女教师68人、男教师13人;男女比例约l:5,性别分布不够合理。健美操近几年才确定为体育院系教学内容,因而各高校的男体育教师大都不具备这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也影响了健美操在高校男生中的开展和普及。它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高校体育教师急待更新知识和再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之需要。

第二,健美操任课教师原始专项结构分析。高校健美操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有较好的示范能力,动作准确、优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健美操学习中去。现代大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己不满足于单纯技术动作学习,他们渴望通过系统的健美操课程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掌握“健与美”的运动技能,发展自身运动能力。这对高校健美操教学和健美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的81名健美操教师中健美操专项毕业的教师只有21人,其他专项60人。说明目前xx省高校从事健美操课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健美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原始专项是健美操的教师只有20.3%,其他专项教师达到近80%;50%以上的健美操教师原始专项是艺术体操和田径;30%以上健美操教师的原始专项不属于体操类项目。原始专项的健美操教师比例偏小,这对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健美操教学来说有一定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师应以丰富而有深度的专业知识传授于人,“深度和广度将是专项课教师的特点之一”,因此,xx省高校从事健美操课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和优化。

第三,健美操任课教师裁判登记情况分析。一个学校的健美操水平除了受教学水平的影响外,裁判员的等级和健身指导员的情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组织等级达标测试,也需要有一定级别的裁判员。在调查的81名健美操教师中,拥有健美操裁判等级的教师尚不到50%,一级健身指导员和部级健身指导员仅34人,与沿海城市高校健美操任教老师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健美操任课教师教学积极性分析。据调查xx所高校67%的教师对在高校从事健美操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xx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学习进修机会少,领导对教师在职继续教育问题的不重视,学校场地器材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健美操教师的教学热情。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收入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收入水平较高,而社会上大众健美操非常流行,健美操教练的课时费收入为30元—100元不等,价格不菲。因此一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始下降,去兼职于健身中心或俱乐部。健美操教师工资待遇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3、健美操课的教学现状

第一,健美操课普及情况分析。调查的xx所高校中有xx所学校开设健美操选修课,有xx所高校开设健美操必修课,xx所高校既有选修也有必修(一、二年级必修、三、四年级选修),也就是说,xx省普通高校健美操基础教学的普及率达到近100%,普及程度非常高。但xx%以上院校健美操课程全都为女生所开,只有约xx%的院校男女生均参加,且男生参加人数只占很小一部分,加上健美操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无形中学生易导致将健美操认为是女子项目的错误观念。

第二,健美操课教材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xx所高校中,所有的学校都有教案;有xx所学校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分别占xx%;有音像教材的学校xx所,占xx%;既有音像、又有文字或图解教材的学校xx所,占xx%。这两种教材有的学校是自编,有的是选用“两操”协会编排的健美操配套教材,还有的学校选用最新的健美操比赛录相带等。健美操直观性很强,课外学生要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只能凭记忆去练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图文并茂、简明易懂的文字教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教材中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健身常识、锻炼指南可以增加学生学用结合的体验,还可以使文字教材真正地与技术动作融为一体,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课外锻练的教科书使其终身受益。目前还没有一所调查高校具有专用的健美操多媒体设备、软件(多媒体设备指电脑视频及音频等设备,软件指健美操专业教学光盘、课件等)。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普及的当今高校,如果加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将使学生在体育场(馆)、甚至在教室、宿舍学习健美操,可开阔学生眼界、增加知识、提高欣赏力,达到课内外学习、锻炼相结合的目的。

第三,健美操教学时数分析。xx所高校中有xx所学校进行一学期32—36学时的健美操课教学,占总体的xx%,其教学内容基本保持1—2年内不变;有xx所学校是分上下两学期共64.72个学时进行健美操的教学,占总体xx%,其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不同。仅以一学期来计算,xx省各高校健美操课在各部分的学时分配基本一致。实践部分平均27.13学时;理论部分平均3.38学时;考试平均3.75学时;一学期平均34.25学时。这样只上一学期课健美操课堂教学中,教师想尽可能地多教一些内容,但进度显得比较紧,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进行较系统的基本功的教学。通常是一般性的准备活动结束之后,就开始直接进行健美操成套或组合的教学,教师教完不久就考,学生考完就忘,教学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

三、促进xx省高校健美操课教学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健美操在我国高校相继开设了十几年,从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对它感兴趣的程度来看,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热门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中受欢迎的健身手段之一,积极促进高校健美操教育的发展,对于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一)加强重视,加大对场地设施建设投入

相关高校和体育主管部门要对健美操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和引导,完善校际间竞赛体制。另一方面健美操教学场地设施与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相比偏低,影响了健美操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创造物资基础。在进行场地器械设修建和安装时,必须遵循科学技术规律。把新材料应用于场地器械设备上,为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只有加大教学实施的投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才能为上好健美操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健美操课的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健美操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健美操课程应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在一、二年级开设健美操选项课或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三、四年级的课外选修或提高课,或者建立健全健美操课外俱乐部,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选编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素质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应避免单一,根据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选编适合其特点的活力操(大众健美操)、流行操(拉丁健美操、搏击健美操、街舞等)、器械操(哑铃操、踏板操等)和形体操等。同时选择合适的音乐,通过动作与音乐配合,使学生保持自觉主动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难易适中,适宜运动负荷,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素质的教材内容。

(三)加强教师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能力

各高校应加大师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增加健美操教师特别是原始专项非健美操的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加强其科研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健美操专项教师,特别是男教师,以不断调整与优化师资结构,有利于不断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

(四)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与教学

要对学生(特别是男生)加强健美操教育,使其全面认识健美操运动项目及其功能,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到健美操运动中,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对男生的教育引导,激发学习兴趣,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男教师参加健美操教学,使男教师的刚阳之气得以在健美操中发挥,让学生认识到健美操的力与美,组织不同层次的健美操比赛,并规定必须有男生参赛,加深男生对健美操的了解和认识,刺激其学习健美操的愿望,并结合男生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同时制定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标准,除了考核成套动作外还应将基本组合和身体素质列为评价标准,避免因成套操的失误而影响期末成绩;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努力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女生爱美及追求体型健美的心理要求,应选择对塑造健美体型有较高锻炼价值的大众健美操、形体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以激发女生学习兴趣,而根据男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则选择体现力量或时尚的搏击健美操、街舞健身操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李建军.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张文英,吴步阳.高校健美操文化刍议[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4]罗二凤,晁卫华.论普通高校健美操的体育价值[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2).

[5]魏国旗.对高校健美操课教学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6]张华.高校学生健美操教学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占韦,王广宇.浅谈健美操运动在高校的发展[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

开设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

1概述

在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更高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更重了,高等教育实现的时间更紧迫了。而其中,“工程教育是最有可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中国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变革也将以此为新起点。”“新工科”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伴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应势而生,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也需要与当前经济、与企业的需求频繁互动,能够适应产业发展,建立迎接未来挑战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定量分析及解决各类系统优化问题的能力,将成为公共管理类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从目前大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发现,在行业端,人才需求以服务业为主,热点相对集中于互联网、政府、金融和交通等领域,其次是社会治理、电信等。这其中,排名前15位中就包含公共管理领域的4个行业。在“技术+管理”人才一将难求的基础上,按照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适时适当培养具有系统设计和实践分析的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是对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管理实践以及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有利补充。

2相关文献述评

从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的需求来看,相关课程的开设具有必要性。特别是针对理工科类相关专业,如《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是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1];如需对目标对象实施控制,必须建立其数学模型,对于炼油等烦琐的化工过程系统模拟与仿真有其必要性[2];机构运动仿真和战斗减员仿真案例等[3]。系统模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应用于工程领域,在非工程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也不断有涉及,基本上每一个需要计算、测量、预测的领域和学科,实际是都与系统模拟技术有相关性。因此,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同学们值得去了解和学习系统模拟类课程,以扩展知识面和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研究。但目前关系系统模拟类课程的开设,也是摆在教师教学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是能够担任系统模拟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缺乏;相关的教材几乎没有;实训平台以及相关软件还需开发;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还未形成等。因此,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的开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3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的模糊评价

为了满足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需求,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更多研究方式。本校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专业自2008年起开设系统模拟与仿真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社会保障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学生们对定量分析越来越重视,对系统模拟类相关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笔者从本校社会保障硕士生专业特色出发,以学生对系统模拟类相关课程的需求为导向,对“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了访谈和分析,并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1)评价对象集X={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2)评价标准集学校课程的开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4]。评价标准集:U={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身心的发展}={u1,u2,u3}。3)评语等级集:V={非常有必要开设,有必要开设,可选性开设,没必要开设}={v1,v2,v3,v4}。从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角度考虑,三个评价标准指标权重设为:W={0.2,0.5,0.3}建立隶属函数:设20名专家(社会保障研究生)打分(经验评价法),经统计,得隶属度矩阵:R=(0.35,0.3,0.3,0.05;0.5,0.45,0.05,0;0.45,0.4,0.15,0)。求模糊合成运算(取主因数决定型模型运算M(Λ,v)):(0.35,0.5,0.2,0.05)。归一化:(0.318,0.455,0.182,0.04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综合评价结果: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属于“非常有必要开设”的程度为31.8%,属于“有必要开设”的程度为45.5%,属于“可选性开设”的程度为18.2%,属于“没必要开设”的程度为4.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的评价结果为“有必要开设”。

4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建议

从以上模糊综合评价的分析结果来看,关于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是否开设系统模拟类课程,总体结果为“有必要开设”,占到45.5%。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可选性开设”和“没必要开设”,占到总体的22.7%。因此,在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1)建立课程建设理念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的开设以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为基础,就学生直接关心的或者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的分析为主要切入点。通过系统模拟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决策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用系统模拟类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果。根据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同学的定量分析的特点,循序渐进,引入课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松江新校区学生管理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初步探讨、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系统分析、专业设置合理性系统评价等,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系统的构建、方案的确定、方案的评价与优化到方案的设施,一个完整的系统模拟类从思想到方法到结果,贯穿于整个课程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调研、分析、计算、结果、撰写,锻炼研究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模型方法计算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撰写论文的能力。

系统模拟类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学生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实实在在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方案系统模拟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具体、直观地理解为“在通俗、易懂、专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抽象的系统理念”。采用互动与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踊跃参与、乐于展示自我,鼓励学生表达系统模拟的创新思维与理念。通过演讲、辩论、优秀学生示范与个别学生辅导等各种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系统模拟类课程的精髓,特别是实验前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先做简单介绍与指引,再由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各自完成,每次实验完,教师做实验总结,把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姚红光,李程.《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的教改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60-61.

[2]王树峰,宋建本,夏树海.化工过程系统模拟与仿真概述[J].科协论坛,2010(11):92-93.

[3]黄汉明.系统模拟与仿真课程仿真实例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2):6369-6371,6374.

开设范文篇7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但是不要证明)。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则之四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开设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技特岗生;大湘西

根据高职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湘西职院的学院建设规划要求专业对接行业和区域产业推进专业(群)建设。根据市场需要,调查论证,结合我州电商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情况及全州商务系统缺员实际情况,我院电子商务专业适合继续开办2019年农技特岗生班,以满足我州对电商紧缺人才的需求。结合湘西州商务局给出的数据反馈,就湘西州2019年招生高职电商专业农技特岗生分析如下:

一、湘西职院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当前办学情况

“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在电子商务或电子商务相关行业从事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客户管理、网络营销和网络贸易等工作的人才。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湘西州域经济产业升级转型、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过程中急需大量精营销、懂技术的人才的机遇,将我系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网络营销能手。(一)核心课程。专业开设有电子商务基础、电商运营、商城/网店营销策划、客户服务与管理、PS、网站/商城建设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二)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与杭州赢动教育有限公司、湖南浏阳河集团、长沙创智新程有限公司、长沙星火丰城、北京新迈尔公司等开展了“双元制”、工学交替、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三)师资队伍。本专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诸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拥有一支由20名在编在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不包括外聘该专业教师6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2人、讲师9人、博士1人、硕士学位10人、高级电子商务师2人、中级电子商务师3人、物流师1人,双师型教师占86%。这是一支集老、中、青,高、中、初,师德师风良好,“传帮带”工作突出,理论与实践能很好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四)教学成果。2014年参加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电子商务技能抽考合格率达88.89%,高出全省平均合格率16.67个百分点,2014年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实战技能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获湖南省“团体二等奖”,已厚积了一定的办学底蕴,发挥区域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二、我州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

2018年11-12月两个月,全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高达27742人次\城市。湘西自治州2018年11-12月两个月,对电商岗位的人才需求高达1007人次。(一)电子商务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情况。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人才特别紧缺,从业者多为非电商专业人士,电商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动大。湘西州电子商务,特别是农村电商扶贫得到州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但是目前电子商务岗位上的事业工作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据初步了解这些企业、乡镇中从事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的在岗人员多为非专业人才,以及出现电子商务该岗位用人不专,未能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就这点来看,学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农技特岗生人才是必要的,而且前景看好。(二)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社会需要哪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我们系专门就学生学历、知识结构、技术等级、能力素质四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中获取当前湘西州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体要求如下: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在学历方面要求不高,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基本就是本科及高职院校的高级人才引进,要求学历在本科占27%,大专高职的占60%,中专的占13%。所以,就学历对就业前景的影响这方面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不存在优劣之分,甚至更受用人单位所喜爱,这也说明在高职院校内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是可行的。其次,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上注重于技术与商务并重(50%)在能力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喜欢综合素质良好的工作人员(58%),但在专业素质与工作态度上,更侧重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25%比17%)。(三)我州农村电商及电商企业发展基本情况。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州电子商务呈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全州注册电子商务企业361家,各类网店15000多家,比上年度增加26%,电子商务交易额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逐年递增,2018年全州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40亿元。目前,全州有部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通过湖南省电子商务认定企业19家,年度交易额达千万元的企业十余家,全州7个部级贫困县均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州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域示范创建。全州实施了“一县一品”活动和电商扶贫频道活动,利用湘西环境优势大力塑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十八洞猕猴桃、菖蒲塘蜜柚等成为网络热销品牌。贫困村交易额来势较好,农产品线上交易累计3.3亿元,人均交易额111元;贫困村年均交易额达30万元。全年全州培育电商扶贫小店2935个,建成年交易额50万元的村级服务中心40个,培育出2个年交易额500万元的县级服务中心。2018年,我州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五个(凤凰、花垣、古丈、永顺、龙山),指导和服务辖区乡镇(街道)、村两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业务,整合各类资源,发挥产品展示、线上线下体验、公共服务、电商培训、品牌培育、农产品营销推广等功能。建成乡镇(街道)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43个,全州累计建成1229个服务站点,其中1110个贫困村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梯次布局全面完成。2019年,州政府州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引导全州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湘西馆”成功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快乐购等多个知名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湘西馆”入驻企业达到200余家,400多个品种,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5亿元。(四)湘西州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我州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因电商人才极度匮乏和稀缺,而本地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的保留率较低,企业、事业型职业化人才短缺。2018年通过搭建电商科技特派团,深入农村为广大贫困户提供网店开设和运营的策划、培训、代购、充值、客服、设计等专业服务,为电商扶贫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该年实地培训服务8批次,开展互联网在线培训30余次,共计培训了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等各类群体3000多人次。为顺应市场需求,针对特定市场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学科,政府与湘西职院联合开展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9年定向培养50位电子商务农技特岗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专项技术技能高水平、一定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州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电商人才迫在眉睫。让我州的电商扶贫能够真正的实惠全州,执行落地的更稳更好。

三、经济贸易系电商特岗生招生可行性分析

(一)院党委的支持重视,为电子商务专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二)良好的专业建设基础,为专业学习提供了保障;(三)已有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特岗班委培办学经验,为2019年特岗生招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电子商务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五)拥有优良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六)校内外教育、实践资源共享;(七)湘西州政府大力扶持电商扶贫,电商人才紧缺,州内高度关注和支持我系高职电商实用综合性技能人才的对口培养。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8年的《2017年度农村电商发展报告》.[R].2018-06.

[2]蒋蔚.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习改革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8(12):146-148.

[3]刘慧姝.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双创”的电子商务课程改革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2):43-45.

开设范文篇9

1.1现有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以来,卫计委下属的各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蓬勃发展,所培养的大批临床药师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7年7月12日,卫计委颁布了《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强调推进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转变,这也是多年来临床药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成果。目前大批临床药师活跃在医疗第一线,与医护人员一起组成治疗团队,参与临床查房、会诊、病例讨论,面向医护人员提供用药咨询,也面向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和出院带药指导,并第一时间识别并上报药物不良反应,开展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等。为了培养临床药师这种既懂医又懂药的专门人才,自2008年以来我国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其课程设置涉及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多个学科体系[2-4],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牢靠,结合一年的医院临床轮转实习,积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笔者在带教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西药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对中药和中成药的使用缺乏足够的专业背景知识。究其原因则在于现有的临床药学课程设置中对中医药学科的忽视。1.2当前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设和发展医联体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将是医改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依靠医联体的上下贯通,社区、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解决民生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那么,在三级医院的临床药师除了加强对疑难杂症诊疗和危重病人的临床药学服务外,还需要对社区及二级医院临床药师发挥引领指导和教育培训的作用。未来培养的大批临床药师会面向社区和二级医院去基层开展工作,面对众多老龄化慢性病患者,他们每天服用数种药物,既有西药又有中成药,如何指导他们正确用药,如何保障其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临床药师的知识储备是否足够,这是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调查发现国内绝大多数医药院校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中,中医药基础往往是选修或未设置,且没有任何涉及中医诊断方面的内容。必修课中仅设置生药学或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另一方面,综合性医院的西医经过漫长的通科和专科培养,对各自领域的西药(化学药)运用熟稔于心,但中成药的运用,往往只看说明书,提到病名便对号入座,这无疑会造成疏漏和用药不当。此时治疗团队中的临床药师,若能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用药不当,就真正发挥了患者合理用药保护者的作用。此外,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有数百种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即含有化学药的中成药。对于这类药物,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其使用不当可能引致不良反应的发生[1,5]。例如,中成药和西药的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使用,易导致对乙酰氨基酚的超量使用,出现肝肾损害及过敏反应。因此,临床药师和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应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协助和指导医生正确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基础课程的建议

2.1围绕临床药学课程特点,优化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需要注重临床药学专业特色,以明确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伴随着分级诊疗下各级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开展和中成药的广泛使用,未来培养的临床药师们面对的患者可能既服用西药也服用中药,故临床药师需要有中药相关知识储备。笔者调查了江苏省几家开设临床药学五年制专业的高校,其中部分学校把生药学列为必修课程,有的学校则把中医学基础列为选修课,有的没有设置中医药相关课程[6]。已开设的课程多为基础课,而中医药临床应用方面则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在传统中医临床中,中医多讲究辨证论治使用汤剂,汤剂中各味药以君臣佐使共凑药效,那么熟识各味中药材质量,懂得其炮制加工是对中药师的基本要求。但对于培养临床药师所设置的中医药课程设置并不是像培养出色的中药师那样需要鉴别药材的真伪,熟稔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而是需要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掌握辨证施治的药物治疗原则,以此来指导中成药的使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综合参考中医学及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将中医学课程与中药学课程中的有机结合,并安排临床合理使用中药的相关课程,如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有机结合设置“中医基础与诊断”的课程、将中药学、方剂学与中成药学相结合设置“临床中药与中成药”的课程,提炼出最精华的内容,把“理、法、方、药”的骨架先帮学生建立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满足临床药学工作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2.2开展课程整合,适当增加临床中药学等内容。鉴于在西医医院大量中成药的使用以及中西药普通合用的情况下,临床药师应兼备中西药的基础知识,并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补足药学短板,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药师需要掌握辨证施治的基本思路,才可以在临床上正确指导中成药的使用。例如,现有课程中只是说明了三七或当归是活血药,仅仅知道这点对于医疗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中成药的制药厂商在产品说明书中,不能仅描写西医病名和中医证候,还需要把中医证候所具体表现的症状详细列出,以便临床药师判断其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如果可以按照“分类-中药-方剂-常用中成药”这条主线,开展课程整合,编写相关的教材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将更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以辩证的思路使用中成药。面对上面提到的问题,也有相关专家提出了建立并发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学科分支,即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为特色,重视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的组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力量研究中药药理,中药给药方法,中药临床应用及其在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但目前其学科体系尚未建立,且工作模式还有待探索[7]。同时临床药师和临床药学学生还需要加强西药和中成药合用的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不是单纯药物组合的使用。比如,中西药间PK-PD如何相互影响,药理机制相似西药与中成药应该如何使用等,应秉承和创新结合,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进行中医药现代化探索,一方面可以充分研究中药来源的成分使之成为新的单体化学药进行化学合成和工业生产。对于这样的药品,与西药品种是一样的,研究药物间相互作用,指导其合理用药与现代临床药理学的方法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对于复杂中药方剂(中成药)体系中的药效物质基础,在当前没有研究透彻的时候需要认真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病人的合理用药,并关注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的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系统研究其机制,或者在其主要药效物质基本明确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药效物质群,与疾病状态、效应靶点、合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思路和科研上新进展都需要在课程中向学生灌输,激发他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研究新领域的学习热情。2.3结合临床药学课程体系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开展临床中药学教学。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药/中成药在临床病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归纳法等[8]。由问题导入,溯本求源,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时,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联用应该选择几种、疗程和剂量究竟如何。一方面要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尽可能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用最优的药物组合治疗患者的疾病,以PBL或开放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探索,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

3结语

综上所述,融会贯通中西药使用知识的临床药师可更加有效地发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损害的重要作用,满足患者所需要。因此,为了能够给健康中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笔者对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必修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围绕临床药学课程特点,提出了优化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开展课程整合,适当增加临床中药学和中成药课程,开展PBL或开放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等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桂倩,廖星,谢雁鸣.药品(中成药)安全性监测报告核心要素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4):4483-4487.

[2]张庆柱,邵伟.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的现状[J].药学教育,2010,26(5):34-36.

[3]霍强,刘浩,张春福,等.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之思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7):1486-1487.

[4]张庆柱,郝国祥,邵伟,等.临床药学专业办学规范的思考与建议[J].药学教育,2014(1):19-23.

[5]王宇光,金锐,强思思,等.骨科中成药“辨证辨量辨毒”合理用药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50-353.

[6]吴丽,郑仕中,陈蕾,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0(27):2586-2588.

[7]曾聪彦,梅全喜.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师,2015,18(7):1136-1139.

开设范文篇10

一、法学本科教学实习课程开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当前教学实习课程开设之所以表现为效果不佳,流于形式,是因为该课程从开设的目的到具体的实施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实习课程目的定位不恰当,缺乏实现可能性

教学实习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该课程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它决定着实习单位的安排、实习内容要求、实习期限、实习指导老师的配备、实习管理以及实习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目前,关于法学专业教学实习的目的定位,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将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定位为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二是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比如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07年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司法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法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2]。三是将该课程的开设目的直接等同于法学实践性教学目的。比如深圳大学法学专业实习的目的是通过专业实习,实现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了解法律程序、法律文书的基本类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到司法实际工作中,使学生了解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了解法律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结构,学习法律工作人员的立场、观点和工作方法,学习社会,接触社会,锻炼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从思想品德到专业知识的全面培养锻炼,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通过专业实习,检验在校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3]。

该课程的上述三种目的定位均有不恰当之处,表现为要求太高、不切实际,缺乏实现可能性,既没有尊重教学实习只是一门课时有限的课程的现实,也没有立足于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在培养学生不同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不同作用这一客观现实。因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现有的课时显然不能满足,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法学教育发达的国家,这一任务是通过2—3年的专门职业训练完成的;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是教学实习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有些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理论教学来完成,有些需要通过课外的法律实践活动来实现,还有一些是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养成。所以,这样的目的定位必然导致实习的形式化,其结果正如房文翠教授所说:毕业实习一度是全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唯一独立开设的课程,是学生的必修实践课,但从其教学效果看,实践部门对于法学毕业生‘半成品’的评价,足见这门课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4]。

2.实习课程开设计划、任务要求不具有针对性、明确性

由于实习目的不恰当,导致学校制定的教学实习计划、任务没有具体明确的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根本没有结合具体实习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的计划。现实中,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以相同的实习计划要求实习生和不同性质的实习指导单位,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实习计划对实习生和指导老师没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要求。由于任务不明确,学生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的实习往往为“打杂”性事务所替代[5],学生主要是做一些诸如旁听、订卷、接打电话、收送法律文书等事务性工作,是“实而不习,习而不实”,是法律实务的参观者而非参与者,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实习积极性,甚至出现很多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回去找工作,或者干其他事,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参与实习,结束时找关系开一个所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并向学院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了实习。由于实习指导任务不明确,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也显得随意。

3.实习课程开设安排不科学

目前,多数院校将教学实习环节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教学实习课时一次性集中安排,这样的安排不科学。具体为:一是在大四年级长时间安排实习不科学。虽然到了大四,所学专业课程已基本结束,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此时安排学生实习,按理可以在司法界专家的指导下,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司法实务,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实习任务,从而达到锻炼自己法律运用能力的目的。但是,在目前,此阶段却是学生最为忙碌的时期,学生或忙于找工作、公务员考试或忙于考研,长时间安排实习,会影响学生其他任务的完成,导致多数学生无心实习。二是集中一次性使用实习课时安排实习不科学。集中安排一次实习往往造成学生只能到一个单位实习,在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就不能了解和掌握其他单位运用法律处理具体法律事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也削弱了教学实习的意义。

4.实习课程管理不到位,实习考核不规范

法学教学实习本是一门课程,应当按照课程教学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学校忽视了法学教学实习的课程性质,用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进行实习管理。比如,对自己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放任不管;担任实习指导的学校老师,主要的工作不是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管理,而是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表现进行管理。

作为一门课程,实习考核本应由指导老师针对学生实习任务完成好坏情况进行考核,但目前的做法是: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不具有实习成绩评定权,考核主要由学校老师根据学生所填写的实习手册、总结报告以及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作出,其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表现好坏是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种考核制度不符合课程教学规律,其导向不是让学生有压力地认真参与处理法律事务,而只是引导学生在实习单位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表现,目前,各高校在实习动员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实习单位“要勤快”、“要表现好”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法学本科教学实习课程开设的完善

虽然,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仍处于争议当中,但有一点不能否认,本科法学教育具有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而实习课程恰恰是连接法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就应当按照课程开设的规律、要求来设计完善该课程。

1.根据不同的实习课程任务确定不同的实习目的

教学实习课程不仅有不同于其他法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而且也有不同于其他法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因为教学实习是一门课,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么是课内运用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教学、疑难案例辩论教学;要么是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旁听庭审、模拟审判、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所以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有区别的。

立足于法学教学实习的课程性质,我们认为法学教学实习的目的可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法学教学实习的总目的,基于有限的实习课时和实习单位的多样化,教学实目的可以确定为:通过实习,法学本科生在法学老师和法律实务专家的指导下,基本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法律实务操作程序,基本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法律理论和知识去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法律运用能力。另一个层次是根据不同的实习课程任务所确定的具体实习目的,具体目的基于实习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必须围绕并服务于总目的。

2.与实习单位共同商定可操作性的实习计划、任务,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公务员序列的法院、检察院、行政机关以及非公务员序列的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等。因此,熟悉以上领域法律实务操作、基本掌握这些领域法律运用能力是教学实习课程的任务。法学院、系应当与不同性质的实习单位共同商定可操作性的实习计划和任务,所制定的计划和任务的核心就是能使学生作为真正的实践主体学习实践经验、亲自实践行动、分析评估行动结果,也就是要像师范生和医科学生的实习计划一样,将参与性实习任务细化,明确学生实习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具体为:在法院实习的,根据计划任务在办案法官的指导下,独立模仿办案法官处理案件所要完成的所有书面工作,比如,填写法律文书,进行庭审记录,撰写案件审理提纲、裁判文书等;同时参与完成所有的程序工作。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学生,根据参与的具体律师事务,独立撰写起诉状、答辩状、词、调查笔录等,参与完成相关程序工作;以此类推,在检察院、行政机关和其他单位实习的,要完成针对这些实习单位制定的实习计划任务。

3.改一次集中实习为二次集中实习

集中一次实习不科学,改革势在必行。从目前情况看,集中安排两次实习比较适中,学生两次实习不能选择相同性质的单位,也就是第一次选择在法院实习,那么第二次就只能选择到其他性质单位实习。这样要求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不同性质单位的工作要求,法律适用的程序、重点和难点,拓展他们的视野,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和判断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就业方向。

集中两次实习的时间,第一次最好安排在第6学期,为期4周。因为从国内各法学院、系本科课程开设计划看,在第5学期结束之前,基本上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教育部2007年所确定的本科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的开设,比如:吉林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2008版)中,核心类课程都已在第五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此时安排四周的实习有以下作用:一是有利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激发学生在后面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适用的实际情况,为部分学生司法考试复习提供帮助。第二次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为期8周。

4.完善实习考核和管理

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实习课程的考核如何进行关系到实习效果的好坏。目前,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办法没有完全体现实习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权利,容易造成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放松对学生实习的要求。我们认为,既然实习课程任务的完成是在实习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给学生评定成绩当然就是他们的权利和职责。基于此,实习的最终成绩应当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根据实习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评定;另一部分由实习带队老师根据学生的《学生实习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和实习报告评定,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