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无人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1:00:57

军用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1

关键词:军用无人机、作战应用、发展

1.引言

用无人机替代有人飞机执行高风险作战任务,是当今国际航天领域一个重要发展方面。无人机也称无人航空器或遥控驾驶航空器,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控制,或由预编程序操纵的非载人飞行器,拥有众多有人驾驶飞机所不具有的优点,可遂行各种作战和训练保障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无人机在近几场局部战争被大量地使用,而且在未来战场上的用途将越来越大,成为世界各军事大国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

2.军用无人机的发展概况及作战应用

1909年第一架无人机在美国试飞;1917年,英国和德国也先后研制成功无人驾驶遥控飞机。无人机直接用于战争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军侵越战争。最经典的无人机作战运用,是以色列人创造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大量使用美制BQM-74C多用途无人机模拟作战机群,掩护战斗机超低空突防,成功地摧毁了埃及沿运河部署的地空导弹基地。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以军派遣“猛犬”无人机,诱使叙利亚地空导弹基地的雷达开机并发射大量地空导弹,为摧毁该基地创造了条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英、法、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的无人机纷纷亮相战场,用于中低空侦察和长时间战场监视、电子对抗、战况评估、目标定位、收集气象资料、营救飞行员和散发传单等,为多国部队实时了解战场态势及评估空袭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干扰、压制伊拉克防空体系和通信系统等也发挥重要作用。

3.军用无人机的种类与特点

3.1种类

目前从事研究和生产无人机的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英国和南非等近30个国家,无人机的型号已经增加到200种以上,无人机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军用无人机的主要用途有:

靶机:模拟飞机、导弹和其他各种飞行器的飞行状态。主要用于鉴定各种航(防)空兵器的性能和训练战斗机飞行员、防空兵器操作员。

侦察无人机:进行战略、战役和战术侦察,监视战场,为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情报。

诱饵无人机:诱使敌雷达等电子侦察设备开机,获取有关信息;模拟显示假目标,引诱敌防空兵器射击,吸引敌火力,掩护己方机群突防。

电子对抗无人机:对敌方飞机、指挥通信系统、地面雷达和各种电子设备实施侦察与干扰。

攻击无人机:攻击、拦截地面和空中目标。攻击无人机携带有小型和大威力的精确制导武器、激光武器或反幅射导弹,对敌雷达、通信指挥设备、坦克等重要目标实施攻击以及拦截处于助推段的战术导弹。

战斗无人机:战斗无人机的速度将达到12~15马赫,既可用于对地攻击,又可用于空战,还可用于反战术导弹。

其他用途的无人机: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目标鉴别、激光照射、远程数据传递的空中中继站、反潜、炮火校正和远方高空大气的测量以及对化学、细菌污染和核幅射的侦察等。3.2军用无人机的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军用无人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和运用。各国重视发展军用无人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价格低廉,不惧伤亡。无人机设计构造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和维护,其研制费用、生产成本和维修保障费用与有人飞机相比要低得多,还可节省大量的人员培训费用。此外,随着一些高技术装备的问世和应用,无人机已经可以执行部分空中格斗、对地攻击等过去有人作战飞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

(2)隐蔽性好,生命力强。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反射面积都要比后者小得多,再加上它独特精巧的设计以及机体表面涂敷有隐形性能极好的涂料,使得它的暴露率几乎呈几何级数减小。无人机还不受人为因素,如过载因素的制约,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飞到适合其特点的速度、高度、航程等,也可以通过超加速升降、倒飞、急转弯飞行等方式,来增加隐蔽性和提高生存能力。无人机即使在较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也能非常有效地突入危险地区上空长时间实施监视与侦察,以获取各种情报信息,并能实时传输目标图像,夺取情报信息优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3)起降简单,操作灵活。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其滑跑距离要比有人机短得多,要求也不像航母起降甲板那样严格。

4军用无人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军用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已由传统的空中侦察、战场观察和毁伤评估等扩大到战场抑制、对地攻击、拦截巡航导弹,甚至空中格斗等领域。无人机不仅对有人战斗机进行支援,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起到替代有人驾驶飞机的作用。未来无人机将向以下五个方向发展。

(1)小型化无人机。充分发挥无人机成本低的特点,研制并大量应用小型化无人机,满足部队连、排级近程战术侦察的需求,完成战场监视、目标侦察、毁伤评估等任务。

(2)高空、高速无人机。高空、高速无人机需要新型的高空、长航动力装置,如液(气)冷式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转子发动机等。它能比普通的无人机更快、更安全地执行侦察任务。

(3)隐形无人机。在飞行器的设计上采用隐形外形设计技术,在材料上采用隐形材料技术,并采用相位对消技术,减小被雷达、红外和噪音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以提高无人机战场生存能力。

(4)对地攻击无人机。对地攻击无人机可分为一次性攻击无人机和可重复使用攻击无人机。一次性攻击无人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携带攻击型战斗部,在侦察过程中发现敌方临时出现的重要目标时可进行实时攻击,无人机直接撞向目标,实现“查打结合”,充分发挥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减少因呼唤火力延误战机的可能性;可重复使用攻击无人机,指在飞机外挂战斗部,通常是主动或半主动寻的导弹,当飞机发现并锁定目标后,由地面人员发出攻击指令,导弹脱离发射架,飞向目标并将其摧毁。无人机返航后,可加挂导弹再次使用。

(5)空战无人机。空战无人机的智能程度要求更高。美国虽然曾对空空格斗型无人机作了一些研制试验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空中机群格斗错综复杂,存在多机控制、操纵与指挥协调,以及无人机与地面火力的协同作战等问题。因此,研制空中格斗型无人机是一项较长远的研究课题。

5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无人机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研制投入的加大,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未来应用领域会进一步扩大,装备数量越来越多,技术发展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晓群,国外电子战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舰船电子对抗2003,26(3):6~9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2

关键词:军用无人机、作战应用、发展

一、引言

用无人机替代有人飞机执行高风险作战任务,是当今国际航天领域一个重要发展方面。无人机也称无人航空器或遥控驾驶航空器,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控制,或由预编程序操纵的非载人飞行器,拥有众多有人驾驶飞机所不具有的优点,可遂行各种作战和训练保障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无人机在近几场局部战争被大量地使用,而且在未来战场上的用途将越来越大,成为世界各军事大国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

二、军用无人机的发展概况及作战应用

1909年第一架无人机在美国试飞;1917年,英国和德国也先后研制成功无人驾驶遥控飞机。无人机直接用于战争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军侵越战争。最经典的无人机作战运用,是以色列人创造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大量使用美制BQM-74C多用途无人机模拟作战机群,掩护战斗机超低空突防,成功地摧毁了埃及沿运河部署的地空导弹基地。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以军派遣“猛犬”无人机,诱使叙利亚地空导弹基地的雷达开机并发射大量地空导弹,为摧毁该基地创造了条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英、法、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的无人机纷纷亮相战场,用于中低空侦察和长时间战场监视、电子对抗、战况评估、目标定位、收集气象资料、营救飞行员和散发传单等,为多国部队实时了解战场态势及评估空袭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干扰、压制伊拉克防空体系和通信系统等也发挥重要作用。

三、军用无人机的种类与特点

3.1种类

目前从事研究和生产无人机的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英国和南非等近30个国家,无人机的型号已经增加到200种以上,无人机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军用无人机的主要用途有:

靶机:模拟飞机、导弹和其他各种飞行器的飞行状态。主要用于鉴定各种航(防)空兵器的性能和训练战斗机飞行员、防空兵器操作员。

侦察无人机:进行战略、战役和战术侦察,监视战场,为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情报。

诱饵无人机:诱使敌雷达等电子侦察设备开机,获取有关信息;模拟显示假目标,引诱敌防空兵器射击,吸引敌火力,掩护己方机群突防。

电子对抗无人机:对敌方飞机、指挥通信系统、地面雷达和各种电子设备实施侦察与干扰。

攻击无人机:攻击、拦截地面和空中目标。攻击无人机携带有小型和大威力的精确制导武器、激光武器或反幅射导弹,对敌雷达、通信指挥设备、坦克等重要目标实施攻击以及拦截处于助推段的战术导弹。

战斗无人机:战斗无人机的速度将达到12~15马赫,既可用于对地攻击,又可用于空战,还可用于反战术导弹。

其他用途的无人机: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目标鉴别、激光照射、远程数据传递的空中中继站、反潜、炮火校正和远方高空大气的测量以及对化学、细菌污染和核幅射的侦察等。

3.2军用无人机的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军用无人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和运用。各国重视发展军用无人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价格低廉,不惧伤亡。无人机设计构造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和维护,其研制费用、生产成本和维修保障费用与有人飞机相比要低得多,还可节省大量的人员培训费用。此外,随着一些高技术装备的问世和应用,无人机已经可以执行部分空中格斗、对地攻击等过去有人作战飞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

(2)隐蔽性好,生命力强。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反射面积都要比后者小得多,再加上它独特精巧的设计以及机体表面涂敷有隐形性能极好的涂料,使得它的暴露率几乎呈几何级数减小。无人机还不受人为因素,如过载因素的制约,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飞到适合其特点的速度、高度、航程等,也可以通过超加速升降、倒飞、急转弯飞行等方式,来增加隐蔽性和提高生存能力。

无人机即使在较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也能非常有效地突入危险地区上空长时间实施监视与侦察,以获取各种情报信息,并能实时传输目标图像,夺取情报信息优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3)起降简单,操作灵活。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其滑跑距离要比有人机短得多,要求也不像航母起降甲板那样严格。

四、军用无人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军用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已由传统的空中侦察、战场观察和毁伤评估等扩大到战场抑制、对地攻击、拦截巡航导弹,甚至空中格斗等领域。无人机不仅对有人战斗机进行支援,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起到替代有人驾驶飞机的作用。未来无人机将向以下五个方向发展。公务员之家

(1)小型化无人机。充分发挥无人机成本低的特点,研制并大量应用小型化无人机,满足部队连、排级近程战术侦察的需求,完成战场监视、目标侦察、毁伤评估等任务。

(2)高空、高速无人机。高空、高速无人机需要新型的高空、长航动力装置,如液(气)冷式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转子发动机等。它能比普通的无人机更快、更安全地执行侦察任务。

(3)隐形无人机。在飞行器的设计上采用隐形外形设计技术,在材料上采用隐形材料技术,并采用相位对消技术,减小被雷达、红外和噪音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以提高无人机战场生存能力。

(4)对地攻击无人机。对地攻击无人机可分为一次性攻击无人机和可重复使用攻击无人机。一次性攻击无人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携带攻击型战斗部,在侦察过程中发现敌方临时出现的重要目标时可进行实时攻击,无人机直接撞向目标,实现“查打结合”,充分发挥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减少因呼唤火力延误战机的可能性;可重复使用攻击无人机,指在飞机外挂战斗部,通常是主动或半主动寻的导弹,当飞机发现并锁定目标后,由地面人员发出攻击指令,导弹脱离发射架,飞向目标并将其摧毁。无人机返航后,可加挂导弹再次使用。

(5)空战无人机。空战无人机的智能程度要求更高。美国虽然曾对空空格斗型无人机作了一些研制试验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空中机群格斗错综复杂,存在多机控制、操纵与指挥协调,以及无人机与地面火力的协同作战等问题。因此,研制空中格斗型无人机是一项较长远的研究课题。

五、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无人机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研制投入的加大,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未来应用领域会进一步扩大,装备数量越来越多,技术发展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晓群,国外电子战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舰船电子对抗2003,26(3):6~9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3

关键词:军用无人机、作战应用、发展

1.引言

用无人机替代有人飞机执行高风险作战任务,是当今国际航天领域一个重要发展方面。无人机也称无人航空器或遥控驾驶航空器,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控制,或由预编程序操纵的非载人飞行器,拥有众多有人驾驶飞机所不具有的优点,可遂行各种作战和训练保障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无人机在近几场局部战争被大量地使用,而且在未来战场上的用途将越来越大,成为世界各军事大国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

2.军用无人机的发展概况及作战应用

1909年第一架无人机在美国试飞;1917年,英国和德国也先后研制成功无人驾驶遥控飞机。无人机直接用于战争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军侵越战争。最经典的无人机作战运用,是以色列人创造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大量使用美制BQM-74C多用途无人机模拟作战机群,掩护战斗机超低空突防,成功地摧毁了埃及沿运河部署的地空导弹基地。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以军派遣“猛犬”无人机,诱使叙利亚地空导弹基地的雷达开机并发射大量地空导弹,为摧毁该基地创造了条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英、法、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的无人机纷纷亮相战场,用于中低空侦察和长时间战场监视、电子对抗、战况评估、目标定位、收集气象资料、营救飞行员和散发传单等,为多国部队实时了解战场态势及评估空袭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干扰、压制伊拉克防空体系和通信系统等也发挥重要作用。

3.军用无人机的种类与特点

3.1种类

目前从事研究和生产无人机的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英国和南非等近30个国家,无人机的型号已经增加到200种以上,无人机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军用无人机的主要用途有:

靶机:模拟飞机、导弹和其他各种飞行器的飞行状态。主要用于鉴定各种航(防)空兵器的性能和训练战斗机飞行员、防空兵器操作员。

侦察无人机:进行战略、战役和战术侦察,监视战场,为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情报。

诱饵无人机:诱使敌雷达等电子侦察设备开机,获取有关信息;模拟显示假目标,引诱敌防空兵器射击,吸引敌火力,掩护己方机群突防。

电子对抗无人机:对敌方飞机、指挥通信系统、地面雷达和各种电子设备实施侦察与干扰。

攻击无人机:攻击、拦截地面和空中目标。攻击无人机携带有小型和大威力的精确制导武器、激光武器或反幅射导弹,对敌雷达、通信指挥设备、坦克等重要目标实施攻击以及拦截处于助推段的战术导弹。

战斗无人机:战斗无人机的速度将达到12~15马赫,既可用于对地攻击,又可用于空战,还可用于反战术导弹。

其他用途的无人机: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目标鉴别、激光照射、远程数据传递的空中中继站、反潜、炮火校正和远方高空大气的测量以及对化学、细菌污染和核幅射的侦察等。3.2军用无人机的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军用无人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和运用。各国重视发展军用无人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价格低廉,不惧伤亡。无人机设计构造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和维护,其研制费用、生产成本和维修保障费用与有人飞机相比要低得多,还可节省大量的人员培训费用。此外,随着一些高技术装备的问世和应用,无人机已经可以执行部分空中格斗、对地攻击等过去有人作战飞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

(2)隐蔽性好,生命力强。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反射面积都要比后者小得多,再加上它独特精巧的设计以及机体表面涂敷有隐形性能极好的涂料,使得它的暴露率几乎呈几何级数减小。无人机还不受人为因素,如过载因素的制约,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飞到适合其特点的速度、高度、航程等,也可以通过超加速升降、倒飞、急转弯飞行等方式,来增加隐蔽性和提高生存能力。无人机即使在较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也能非常有效地突入危险地区上空长时间实施监视与侦察,以获取各种情报信息,并能实时传输目标图像,夺取情报信息优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3)起降简单,操作灵活。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其滑跑距离要比有人机短得多,要求也不像航母起降甲板那样严格。

4军用无人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军用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已由传统的空中侦察、战场观察和毁伤评估等扩大到战场抑制、对地攻击、拦截巡航导弹,甚至空中格斗等领域。无人机不仅对有人战斗机进行支援,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起到替代有人驾驶飞机的作用。未来无人机将向以下五个方向发展。

(1)小型化无人机。充分发挥无人机成本低的特点,研制并大量应用小型化无人机,满足部队连、排级近程战术侦察的需求,完成战场监视、目标侦察、毁伤评估等任务。

(2)高空、高速无人机。高空、高速无人机需要新型的高空、长航动力装置,如液(气)冷式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转子发动机等。它能比普通的无人机更快、更安全地执行侦察任务。

(3)隐形无人机。在飞行器的设计上采用隐形外形设计技术,在材料上采用隐形材料技术,并采用相位对消技术,减小被雷达、红外和噪音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以提高无人机战场生存能力。

(4)对地攻击无人机。对地攻击无人机可分为一次性攻击无人机和可重复使用攻击无人机。一次性攻击无人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携带攻击型战斗部,在侦察过程中发现敌方临时出现的重要目标时可进行实时攻击,无人机直接撞向目标,实现“查打结合”,充分发挥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减少因呼唤火力延误战机的可能性;可重复使用攻击无人机,指在飞机外挂战斗部,通常是主动或半主动寻的导弹,当飞机发现并锁定目标后,由地面人员发出攻击指令,导弹脱离发射架,飞向目标并将其摧毁。无人机返航后,可加挂导弹再次使用。

(5)空战无人机。空战无人机的智能程度要求更高。美国虽然曾对空空格斗型无人机作了一些研制试验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空中机群格斗错综复杂,存在多机控制、操纵与指挥协调,以及无人机与地面火力的协同作战等问题。因此,研制空中格斗型无人机是一项较长远的研究课题。

5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无人机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研制投入的加大,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未来应用领域会进一步扩大,装备数量越来越多,技术发展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晓群,国外电子战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舰船电子对抗2003,26(3):6~9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4

【关键词】观摩工地;无人机;建筑数字化

1无人机航拍建立数字化三维实景模型技术概述

无人机的本质其实是数据采集工具,作为空中数据接口,无人机将衍生出大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相关软硬件定制等围绕数据展开的多种运营新模式[1]。无人机建模是一种逆向建模方法,通过多组连续的影像经过程序计算处理呈现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形貌模型,具有建模时间短、投入成本低、模型精度高、模型场景真实、建模自动化等优点。在本次尝试建模的过程中,将用到无人机倾斜摄影和全景摄影2个功能。

1.1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

倾斜摄影测量是指在无人机上搭载相机,并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的情况下进行的航拍,是一种新的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2]。通过从1个垂直、2个倾斜、5个不同的视角同时采集影像数据,获取测量范围内构筑物及接临地理环境丰富的影像信息和地理数据,将相关纹理及数据信息导入专业软件进行空中三角计算,便能导出比较精细的三维形貌模型。常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工具有俄罗斯Agisoft公司的Photoscan、法国Acute3D公司的ContextCapture(Smart3D)及瑞士Pix4D公司的Pix4Dmapper软件等。软件各有特点,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倾斜建模需要(表1)。

1.2无人机全景摄影

全景摄影建模技术常用于教育、旅游、房地产及酒店行业的虚拟现实展示,可以360°的对室内外全景进行逼真的展示,具有操作过程简单、建模速度快、场景保留真实,时效性强等特点。无人机全景摄影是通过无人机球形拍照功能拍摄获取的影像,并通过调色、纠偏、交互拼接的方式,在球面模型上建立全景影像,实现水平360°和垂直180°的随意浏览(图1~图3)。

1.3数字建筑

数字建筑,指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3]。尝试运用与数字建筑相关的建模、云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打造数字化、在线化的实景观摩工地,并将相关数据融入到项目数字化建设当中,助力打造数字孪生工地。

2无人机航拍建立三维实景模型技术引入建筑工程观摩活动

2.1建筑工程传统观摩的特点

建设工程的观摩活动是展示工地内先进的工程施工与管理理念、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参观活动[4]。开展建筑工程观摩的目的就是希望各项目之间通过直观的学习和探讨,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是项目施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施工特点各不相同,传统建筑工程观摩方式很难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示工程施工每个阶段的亮点,且单个项目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某一阶段进行学习观摩活动,势必会对工期造成影响。

2.2将无人机航拍建立三维实景模型技术引入建筑工程观摩活动的意义

如果能采集各阶段的影像资料并通过相关软件建立现场三维实景模型,再结合互联网云端技术开通留言互动、弹幕滚动等社交功能,就能让观摩者通过电子设备(PC、智能平板、智能手机等)进行项目各阶段的观摩并实时交流体验心得,在线提出指导意见。这种云观摩的形式既不受地域、天气等限制,也不会对现场施工造成任何影响。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为云端模型添加图片、声音、视频和超链接,通过VR技术呈现给观摩者近似于现场实景观摩且内容更加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3运用消费级无人机技术建立数字化实景模型

无人机按其应用方向可以分为军用级无人机和民用级无人机,民用级无人机又可细分为专业级和消费级。消费级无人机具有机身小巧,操作灵便等特点,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推出,价格亲民。本次倾斜测量建模信息采集使用DJIMini2无人机,主要参数见图4、表2。

3.1消费级无人机构建施工现场外立面数字化实景模型

建立施工现场外立面数字化模型我们主要会用到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先将无人机开启定时拍摄功能,再手动操其控沿施工现场四周及中心线垂直方向飞行采集包含地理信息数据的影像图片,飞行高度约145m,共采集影像图片382张。将采集的影像图片导入PC,并使用专业影像图片采集软件导出位置与姿态数据,然后将图片和含有位置及姿态数据的文档一并导入相关软件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得出运算结果并执行切片映射,最终导出施工现场外立面三维形貌模型(图5~图8)。

3.2消费级无人机构建施工现场结构内部全景模型

建立现场结构内部全景模型我们使用无人机球形全景拍照功能。启动DJIMini2悬停于建筑物内要拍摄的房间中间,离地大概1.3m,打开无人机球形全景功能开始拍摄,无人机将根据既定程序旋转并转动云台拍摄3×8+1共25张照片,然后将相关照片自动拼接成一张宽4096×高2048的全景照片。我们将全景图片上传大疆天空之城或者720云平台就可以实现远程在线浏览和VR体验(图9)。

4总结

在本次探讨中我们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了项目主体阶段外立面形貌模型,又通过无人机全景摄影得到了部分建筑施工阶段内部全景模型,将两种模型结合,就可以得到充分反映当前施工阶段建筑结构内外部实景信息的三维信息模型。再把模型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上传云端进行展示并赋予其部分网络社交功能,就能打造出一个不受地域、天气、时间及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展示企业文化、施工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工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就能实现对建筑工地的数字化实景观摩。

参考文献

[1]李子珅.无人机将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装备制造[J].2016(5):88-90.

[2]曹帅帅.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的应用试验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

[3]翟立.引领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广联达总裁袁正刚解码数字建筑产业平台[N].中国建设报.2017-05-22.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5

关键词:人工智能;刑法规制;责任主义原则;交通肇事罪

2018年6月12日,中国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开园,包含各种路况与功能区,测试道路里程达12公里,全范围5G覆盖,至今已经运行一年零七个月;可以说,自动驾驶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已经走向我们的生活;2018KPL总决赛,由腾讯AILab与王者荣耀共同探索的前沿研究项目——策略协作型AI“绝悟”首次露面就战胜了前职业KPL选手组成的“半职业”人类战队并夺得冠军,引起广泛关注,表明人工智能开始由专用型向通用型发展[1]。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潜在规模与效益非常巨大,对于我国而言是非常重大的机遇。如能抓住并引领这一潮流,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将可能加速实现。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均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法律问题,如果不能够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将对新产业的发展构成阻碍。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刑法角度,针对当前发展迅猛、对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技术领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机动车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是实用前景最为广阔、同时对公共安全影响最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随着5G通信的广泛覆盖,依赖大量高灵敏度传感器与高速信号传输的自动驾驶技术,必将加快其走向实用化的脚步。当自动驾驶汽车大量走上道路,一旦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因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可否追究有关主体的刑事责任?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当重点予以考虑:

(一)必须坚持责任主义原则[2]。责任主义原则是刑法不可突破的重要原则之一,“无罪过则无责任”作为责任主义的重要体现,不允许存在例外。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及大量运用,必将更加突出地展现当代“风险社会”的特点。可以预见,有关“风险刑法”的观点将被更广泛提及。笔者以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坚持责任主义原则尤为重要。刑法需要对风险社会有所回应,需要承担起防范风险的重要责任,甚至需要将行为的范畴进行扩展,将犯罪标准适当前移,这些都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以“风险社会”需要“风险刑法”为理由,主张“严格责任”“无罪过责任”,去突破责任主义原则的底线,则既有违刑法的谦抑性,也无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过分地扩张犯罪圈,只能混淆刑法与侵权法的界限。因而,对于自动驾驶车辆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追究刑事责任,也必须以有关主体存在罪过(主要是过失)为要件。这一过失,将主要体现在车辆的制造者、管理者、交通设施的运营者、管理者身上,表现为:车辆的制造者应当预见到其生产的车辆尚不足以保证安全、可靠地上路行驶,一旦大量上路运行,将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因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车辆的管理者,交通设施的维护者、管理者的过失也基本类似。

(二)关于责任主体。自动驾驶领域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有三个:《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以及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这三个罪名之间存在一般法条与特殊法条之间的关系,应当根据具体案情,按照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选择适用。[3]值得注意的是,该三条中均未规定单位可以成为其犯罪主体;根据《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单位犯罪的“法定性”原则,则无法以这三个罪名追究任何单位的刑事责任。而将来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以后,其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将主要是汽车生产者、管理者以及交通设施管理者等单位的过失。因而,为有效应对该类危害行为,有必要对现行《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百三十三条加以修正。可增加一款,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第一款规定处罚”。

二、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

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关乎未来,事关重大国家安全,并且必将在未来的国家武器装备体系中居于日益重要的地位。对于该领域可能发生的严重违法行为,必须纳入刑法调整范畴。尤其是违反规定制造、销售军用级无人机的行为,危害最甚。对于该种行为,我国现行刑法中尚无明文加以规定,亟须弥补。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对《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一百二十六条(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进行修正,将其中的犯罪对象由单一的枪支,扩展为包括军用无人机在内的全部武器装备,相应的该罪名可变更为“违规制造、销售武器装备罪”;方案二,在分则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适当位置,比如三百七十条之下,增补条文,条文内容可参考第一种意见。比较而言,第一种选择更加便于操作,唯该条文所在章节与该罪所保护之法益(国防安全)不甚吻合。民用无人机的滥用,可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比如违反规定使用无人机,导致机场长时间关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可否追究刑事责任?对此需要甄别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此类案件中行为人的心理态度大多为过失,即为了娱乐等目的而使用无人机,对于严重的危害后果大多持过失心态。此类行为有可能符合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按照我国现有《刑法》规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基于过失的心态,采用与防火、决水等基本相当的手段,危害公共安全,并导致不特定或多数人人身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行为。对前述行为是否可追究该罪的刑事责任,焦点问题主要是以下两点:其一,是否属于“其他危险方法”?按照学界通识,所谓危险方法,应当具备与防火、投放危险物质等手段的相当性。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如果遭遇无人机袭扰,其危险程度不言而喻。因而,相当性可以认为是具备的。其二,过失犯以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要件。这一要件是否具备?按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实害结果,既包括人身伤亡,也包括“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因滥飞无人机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机场关闭,其导致的公私财产损失显然不可谓不重大,故而可构成本罪。[4]但是如果未发生此类财产损失,而仅仅是造成航班起降过程中发生“危险”,可否追究刑事责任?纵观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尚不存在“过失危险犯”;过失犯罪必须以实际侵害后果作为构成要件,也是我国刑法学界长期以来的共识。所以,按照现行《刑法》规定,此类行为不可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未来《刑法》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对此进行修改?这至少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刑法》中是否规定“过失危险犯”,在不违背诸如责任主义、罪刑法定等公认的基本原则、原理的前提之下,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刑事政策的需要,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应的刑事立法需求。

三、强AI技术的刑法约束

相信不少读者看过《终结者》等科幻影视剧,往往会勾画出一个强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毁灭的灾难性结局。科幻与幻想、玄幻之间的区别,即在于是否遵循基本的科学逻辑;凡符合科学逻辑的,即应当认为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的时间都是另外一个问题。有科学家认为,强人工智能不仅仅可以实现,而且有可能在未来五十年内即变为现实。目前所设想的强AI技术将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安全,并带来伦理上的巨大冲击,绝大多数科学家对于发展这一技术表示极大的忧虑和强烈反对。我国应当在条件成熟时,在充分评估强AI技术所含风险的基础上,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强AI技术加以禁止。

四、结论

我国即将跨入人工智能产业时代。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伴生的某些严重危害行为,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相应的刑法规制的原则、方法。责任主义原则不可突破,不允许出现任何例外,必须坚持无罪过则无刑罚;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与发展,某些过失危险行为将具备刑法上的可罚性,“过失危险犯”有可能纳入《刑法》之中;针对某些具体的危害行为,我国《刑法》现有规定尚无法加以有效规制的,应该适时对有关条文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从专用人工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J].中国科技产业,2019(9):9.

[2]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6:67.

[3]劳东燕.风险刑法理论的反思[J].社会科学文摘,2020(1):73-75.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6

目前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和实验阶段,这种探索既有技术方面的探索,也有法律政策方面的探索,无人机能否在物流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业界和法律界都存在着较大的质疑和争议。关于无人机物流问题目前我国物流及航空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给出相应的规定,而无人机物流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引发的各种经济权利义务关系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做出规定和调整,同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国外立法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可以借鉴,为此本文以无人机物流发展作为研究课题,揭示其发展中面临的法律困境、障碍和问题,并从立法角度给出其对策与思考。

二、无人机物流发展现状

国外无人机物流商业化应用比较成熟的企业当属亚马逊公司,其在无人机物流研发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投入,谷歌在无人机物流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美国FAA在政策上给予了无人机物流发展很大的支持;我国无人机物流领域中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三家公司处于发展的前列,各自取得了行业领先的成绩。无人机物流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便捷的物流配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节约物流成本,因此可以合理的预见无人机物流将会开启物流领域的新开端。就我国现行法律框架来看,无人机物流的发展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框架内还存在相当大的空白,严重缺乏相关的前瞻性或可扩展性安排,不但如此,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地方和规定,给无人机物流的发展埋下了很多隐患或限制。

三、无人机物流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无人机物流在商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试点阶段,一系列关于无人机和无人机物流及其商业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急切的需要制定、完善和健全,具体来说无人机物流发展中面临的法律困境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失运营许可制度。2016年9月民航局颁布了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首次规定了针对民用无人机的管理、评估、监督等事项安排,但并没有就物流行业中无人机的相关商业应用给出合理性的制度性安排或说明。通常无人机物流活动中无人机飞行范围、高度、重量等方面都超出了现行无人机飞行许可的范围,同时无人机运营商要实现具有商业价值意义的运作,必然会申请大量的航线以扩展飞行区域,而民航局颁布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重量7KG以下、飞行范围半径500米以内、高度低于120米的无人机不需要证照管理,对于超出上述范围或在特殊空域飞行的无人机则需要特殊监管,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无人机物流的商业化发展。(二)缺失相关监管制度。1.监管主体不明确。2016年民航局关于无人机交通管理办法中规定,民航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无人机交通管理工作,地区管理局负责本辖区的无人机交通管理工作,但实践中无人机物流其经营活动范围通常都是跨区域作业的,因而对这种跨区域的无人机物流活动该有哪个部门进行监管、采用何种监管手段、按照什么监管程序、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监管等都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另外对于无人机驾驶员资质的管理方面,尽管民航局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如何对物流企业行使监管职责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2.无人机物流标准体系不明确。2015年8月,由中国无人机产业联盟了无人机系统3个通用标准,这些标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民间规范的范畴,不具有一般性强制约束的法律效力。截至目前无人机物流应该遵循的基本标准规范都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程,对于无人机飞行高度、范围、技术标准、质量、运载货物、使用频率等等都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规范可以参考。(三)现行空域管理办法阻碍了无人机物流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空域管理办法采用了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区别对待的管制方法,这就对无人机物流中空域使用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需要向不同部门报批,同时现行空域管理办法中对于无人机可以飞行的范围和区域设置了异常严格的规定,如民航法规定机场跑道20公里内不允许无人机进入,如果未经批准进入则构成违法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随着无人机的发展,现在仍然有不少地方出于各种目的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或行政制度设置、设立更多的禁飞区,无疑给无人机物流的发展和无人机的飞行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因而对无人机物流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四)相关法律责任不明确。无人机物流经营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责任。无人机物流中可能出现的安全责任问题、人身财产损害问题、隐私侵犯问题以及其他商业问题,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都可以遵循相关具体法律法规予以解决。但无人机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物流活动也会涉及到一系列特殊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作为承运人的无人机物流企业与托运人、地面第三人等其他相关当事人在无人机发生事故时的相关责任划分和承担问题,考虑到实践中造成无人机事故的原因非常多,诸如无人机自身产品缺陷、承载货物自身原因、超载、包装、天气、信号中断、第三方侵权等,要明确区分这些不同原因并确定责任主体,并据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给予明确的规定,而目前这些特殊的无人机物流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落实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之中,给无人机物流的发展埋下了相关隐患。

四、无人机物流发展中相关法律问题的立法对策与思考

对于无人机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制的思考,既要考虑到无人机物流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又要综合考虑和均衡飞行安全、商业利益与公民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诉求,对现行的航空法、飞行管理条例、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视,针对相关问题修改完善和健全相关规则。(一)相关修订立法中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目前我国正在对民用航空法进行修改,作为航空管理的基本大法,应该将无人机物流所引发的各种经济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可以考虑将无人机和无人机物流监管作为一个单独章节,明确无人机及无人机物流的法律属性,并就其管理、标准和准入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相关立法中建立健全无人机物流监管体系,对无人机标准、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及其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明确社会公众在无人机物流运营中的相关法律责任。(二)明确监管主体和清晰监管内容。对无人机物流的监管既涉及到航空业监管,也涉及到物流企业的监管,从前者来看需要明确无人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对跨区域经营的无人机要实施区域协同监管,无人机物流监管主体应该就无人机物流相关的飞行规则、安全运行、驾驶员资质以及相关操控管理人员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应该纳入航空飞行管理体系之中,加强空中管制和地面管控,确保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和定位无人机的空间位置,无人机应该按照规定安装相应的管控设备,确保空管人员与无人机控制人员可以实时地进行畅通联系。(三)构建无人机物流许可制度。1.明确许可资质条件。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相关精神和基本约定,建立和设置无人机物流的相关资质许可制度是一项通行的国际做法,对此可以参考美国FAA的相关规定和做法,对无人机物流的许可资质条件进行相关的设定,在资金、规模、人力、技术、管理等方面对从事无人机物理的企业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判定,只有符合相关资质的企业才能获准进入,具体科学制定相应的资格条件。2.明确许可标准和许可范围。从无人机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求出发,对无人机物流中使用的无人机标准和规格进行统一规范,从飞行高度、距离、自重、载重、用途等多个维度对无人机进行类型界定并制定相应的部级标准,制定执行每种类型的无人机所允许的相应技术指标,从而指导或强制性规定某种类型的无人机物流中该使用何种类型的无人机类型。3.协调空域使用管理办法。我国的空域使用管理由空管委统一实施,相关重大事项由其进行审议、决定和协调。随着无人机及无人机物流的发展,空域管理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必要将无人机如何使用空域的方法、程序和相关制度写进空域管理制度中,从而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实现对无人机物流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立体化的空中航线,在提高空域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保障民航、军航的飞行安全,同时给予无人机物流发展充足的空域。4.相关使用技术的规定。为了确保航行安全以及对无人机的有效控制,物流企业所使用的无人机应该强制性的安装使用GPS定位的地理围栏技术,以解决无人机物流中的安全问题;考虑到物流企业无人机使用的频繁性和广泛性,应该针对具体的物流企业给出属于其专属的固定无线电频率,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所引起的安全隐患,确保无人机物流的安全运行。(四)明确相关业务程序。要综合根据物流实践需求和相关单位的监管需求,对无人机物流的相关业务程序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化。无人机物流中需要明确的主要业务程序和环节有以下几点:1.对无人机按照一机一码的原则进行编码,物流企业实名注册,物流企业实名购买无人机并对其名下的无人机负责。2.持相关部门下发的许可证、严格按照许可范围、许可用途等进行使用,异地使用无人机需要向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3.物流企业无人机操控人员必须经营专业技能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五)明确物流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无人机物流属于高风险物流作业活动,必须强化无人机物流经营者即物流企业的安全保障法律责任,对无人机物流过程中所可能引起的各种损害、侵权承担赔偿的责任;对于由无人机产品品质引起的损害,需要与无人机生产链相关主体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对于不可抗力引起的问题,应该设定恰当的不可抗力条款,具体规定物流企业免责的法定事项,对于第三人引起的无人机物流事故,应当适当降低或减少物流企业的相关责任。考虑到无人机物流风险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变性,强制性规定物流企业必须为无人机进行投保,这样在发生无人机物流事故时,一方面分担了物流企业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马瑞.无人机领域的法律监管制度.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

[2]柯莉娟、谢一飞.规范民用无人机商业使用的重点问题.中国律师.2015(11).

[3]李亚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无人机安全运行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律评论.2018(2).

[4]圆通研究院物流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盘点无人机在物流相关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1).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7

关键词:无人机;森林防火;图像处理;AI火点识别

森林火灾既是八大自然灾害之一,又是破坏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首。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对森林火灾的控制效果依然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难以事先预测,另一方面因为火灾发生后,大火会借助风势及周边森林等易燃物蔓延和扩大,对森林系统甚至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损失。森林火灾事件时有发生,整体来看,面临的整体防火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森林防火体系也在持续地完善和优化,森林火灾监测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目前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火灾预防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无人机图像采集是借助固定翼无人机搭载吊舱/视频摄像头,无人机会根据需要不定时地在森林上空进行巡航、拍摄,从而获取不同时段的森林图像,获取的图像通过链路实时回传到地面站,再利用不同的识别算法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测预警,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一、无人机概况分析

(一)无人机的结构和类型

无人机是由遥控站管理的航空器,也称遥控驾驶航空器,机上没有驾驶员,能一次或多次使用,可以自行控制也可以远程引导。无人机系统也称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由飞机机体、飞控系统、数据链系统、发射回收系统等组成。其中,飞控系统是无人机系统的“心脏”,对其飞行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无人机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精确度、实时性等都有重要影响;数据链系统可以保证对遥控指令的准确传输,保证无人机接收、发送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发射回收系统则是保证无人机顺利升空,以达到安全的高度和速度飞行,并在执行完任务后,从天空安全回落到地面。按飞行平台构型的不同,可将无人机分为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等;按用途可分为军用、民用无人机;按照无人机的活动半径,又分为超近程(15km以内)、近程(15~50km之间)、短程(50~200km之间)无人机等;按照执行任务的高度不同,分为超低空(0~100m)、低空(100~1000m)、中空(1000~7000m)无人机等。

(二)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应用的优势

无人机使用灵活,具备全天候,受气象、环境条件影响偏小等特性。同时,机上无驾驶员,可以不用考虑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力限制,可执行枯燥、危险、污染性大的工作,即3D任务(Dangerous,Dirty,Dull),用途广泛。无人机应用于森林防火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到达现场,很好地完成林区的低空巡护任务,在火灾扑救处置过程中,提升对火点核查时效及火场环境的侦查能力。无人机所提供的火情信息,可以让森林消防队伍对火情进行宏观掌握,更好地进行火灾扑救。

二、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处理与识别分析

(一)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流程

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通常是借助固定翼无人机装载摄像头通过巡航对森林进行图像拍摄,采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流程:(1)设备地面展开;(2)根据任务对航线进行规划设计;(3)飞行前设备检查;(4)启动动力系统;(5)飞机起飞;(6)到达作业地点、作业采集;(7)返回降落;(8)飞机落地后检查维护;(9)数据后期处理。具体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二)无人机森林图像处理

由于采集的图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环境干扰,比如烟雾、噪声等,因此,进行正式分析识别前应对图像进行去噪复原、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等处理,以便为后续特征提取和分析打下基础。1.森林图像降噪处理无人机采集图像过程中,噪声是图像中一个常见且占比较大的干扰因素,而产生噪声的原因也较多,包括无人机本身受外界环境干扰,比如会受到恶劣天气、强磁场等影响,噪声会对图像的处理造成大的影响,而图像降噪处理的本质是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图像中噪声的处理过程,不可能消除噪声,只能尽力降低。当前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滤波器处理图像,包括小波滤波、中值滤波和高通滤波等。2.森林图像分割处理森林图像分割选取处理是后续识别分析的基础工作,是选择敏感点、可疑点、重点关注点的过程,森林范围一般较大,不宜全面识别分析,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图像分割方法有灰度阈值分割、颜色分割等。彩色图像是指每个像素由RGB分量构成的图像,而森林火灾的火焰颜色在图像中较为明显,通常使用RGB彩色空间进行分割即可完成分割目的。而灰度阈值分割是通过图像灰度级选择一个较好的灰度阈值。阈值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阈值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产生误判或多判,不利于对目标进行分析。分割图像的前提是需要有明显颜色差异等条件,而森林图像中的土壤等灰度值同森林中的太阳光线等环境接近,形成准确的分割极为不易,实践中应注意分割方法的选择。3.森林图像边界提取森林图像的边界提取在森林防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将分割后的森林火灾火焰的边界线从森林图像中提取出来,以便用于后期要素的提取分析,通常用的图像边界线提取算法是梯度算法。

(三)无人机森林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分析

当前,森林防火的研究多在火灾事后控制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效果不佳或力度不够,有些依靠护林员巡山,效率低下,未能达到真正的森林防火目的,而无人机森林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分析能有效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研究发现,利用无人机对森林图像进行提取,通过对森林土壤图像灰度值进行分析,确定森林环境的湿度情况,以此判断森林火灾等危险性;火灾发生后,利用森林图像提取,针对火焰的特征,采取先进的识别算法原理,对火灾火焰目标进行识别分析等,综合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为森林火灾预防及森林火灾扑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森林图像湿度特征分析相关研究表明,在森林环境中,可以通过建立土壤图像灰度值与湿度值的关系函数,通过森林土壤图像灰度值监测森林环境的湿度,当森林中的湿度低于一定阈值时,就需要对森林进行相应的火灾预防工作,以达到森林火灾预防的目的。森林图像中土壤腐殖层像素的灰度值可以反映出土壤中的含水量,通过太阳光谱中的光反射信息可以估算出土壤腐殖层的含水量。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土壤腐殖层表面的含水量越高,则土壤图像的灰度值越小;反之,土壤中含水率越低,则图像灰度值越大。可以通过森林图像先测量土壤湿度,再获得森林图像的平均灰度值,最后建立森林土壤图像的灰度值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预警值。2.森林火灾的火焰特征分析火灾本质是一种燃烧现象,并且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一旦有火灾的发生就必然有火焰的出现。在进行森林火灾识别时,可依靠火焰颜色的分割对森林火灾图像进行有效甄别,初步确定火灾可疑区域或敏感范围。但是,由于森林火灾火焰的颜色受外界(比如阳光)干扰较大,为了能准确判定是否发生了火灾,就需要研究森林火灾火焰的特征来增强识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研究森林火灾的火焰特征显得格外重要。火焰的颜色是由焰心向焰外、由黄色到红色渐变的,其中以红色为主。而森林火灾发生后,火焰等特征一般会非常突出。火灾是动态的,火焰区域也是动态的,而非火灾是静态的或相对不变的,因此可以从固定和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践中可以通过非火灾区域的面积变化来判断火灾发生的区域。由于森林火灾的火焰受风等因素影响很大,其圆形度较小(周长与面积的比值),而太阳光的圆形度一般接近1,所以当圆形度与1偏离较大时,则为火灾发生区域。实践中可以将此特征作为森林火焰的判断依据之一。另外,森林火灾发生后,火焰受到风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火焰的边缘会产生抖动现象,呈现在森林图像上,边缘曲线会呈现锯齿状,或者出现许多的尖顶点。但相对太阳光等稳定的光源,虽然在图像上也会存在尖角,但数量上基本稳定,不会大量出现。相比而言,森林火灾火焰由于外部干扰因素多,其尖角特征是动态的,会随着火势而持续变化。因此,也可以通过识别火焰的尖角特征来区分森林火灾火焰和其他干扰光源。3.利用森防AI火点识别森林防火最理想的技术手段是采用全天候、高密度、高精度的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测,采用这种巡航、采集、处理、分析、识别报警、火点定位一体化系统将为森林防火作出强有力的贡献。基于森防巡查过程AI火点识别自动预警的技术是无人机森林图像最直接的提取与识别分析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系统采用不同的光学相机进行拍摄,并根据照片的拍摄参数,来自动识别出火点/火情,在查全率和查准率上实现大幅提升,同时通过应用系统进行自动预警,提升森防巡检作业效率。实践中,应结合多种方法,增强识别判定结果的可靠性,提高预防森林火灾的能力。

三、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一)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现状

无人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及价值,长远来看,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无人机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森林防火工作相当有利。一方面,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的应用可明显降低森林防火的工作强度,通过图像采集与识别分析,无须实地巡检就能大范围地掌握森林火灾形势,大大降低了防火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森林防火的工作效率。森林面积一般较大,且火灾具有突发性特点,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火灾蔓延。通过合理使用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可监测可视范围内任一角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然而,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作用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从无人机的普及度比较小到森林工作人员未能熟练掌握无人机及森林图像处理技术等,都造成了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技术未能从根本上发挥其价值。另外,我国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仍需深入研究。总体来看,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还不够深入,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硬件配套不齐全等劣势,与当前森林防火的严峻形势不匹配,对于满足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仍差距较大。

(二)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获取的森林图像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大范围等特点;且无人机能按照设定的线路飞行,能够全天候、全方位监测林区,机动灵活性强,成本低,且能识别可疑目标,对重点目标进行重点监测,常规目标常规监测,且在不良环境下依然具备监测能力,为森林防火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另一方面,无人机森林图像采集的应用技术体系将更加完善,技术手段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森林防火的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应用上,将形成地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体系,不断地加强新技术和应用研究,比如,在无人机动力方面,可以考虑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提高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承载能力;再比如,在数据链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尤其是海量数据的传输,在森林图像处理分析识别技术的深度和效率方面,以及在新材料、新软件的研发应用等方面都将朝着智能化、便捷化等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森林图像采集和处理效率等。

四、结语

未来,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应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中,但无人机图像采集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前景仍不可小觑,仍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森林防火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智能,为国家森林资源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美林.基于数字图像的火焰识别算法研究与仿真[J].科技经济市场,2018(09):11-12.

[2]贾艳成.基于红外图像的森林火灾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5.

[3]郑昕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火灾识别方法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1):66.

[4]李玲,张旭,贾磊磊.火焰图像分割算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5(33):105-106.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8

关键词:无人机;5G网络;智能组网;应急通信技术

1应急通信系统的架构

1.1总体结构。图1为高空平台应急通信系统结构,主要包括非系留式和系留式。非系留式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机载基站、高空平台、核心网、大王宏站和回传终端等。在高空平台中创建回传终端和机载基站,通过机载基站广覆盖应急通信网络,回传终端能够使用户数据和信息及时在大网宏站回传。核心网能够实现会话管理、接入管理与用户数据管理和转发等功能,整体应急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流程为:用户终端和机载基站相互连接,机载基站处理数据后回传终端使处理之后数据在核心网、宏站中传输,最后通过核心网网元在互联网中转发。系留式应急通信系统利用专用电缆和电源实现不间断的数据传输和供电,基于一定荷载连续悬停在空中,远距离长时间的通信覆盖。系留式应急通信主要优势就是方便操作、机动性强、体积小等,使目前应急通信不同场景的需求得到满足。1.2高空平台。基于高空平台应急通信系统对于空中平台特性要求比较高,比如长时间续航、运输便捷、快速灵活部署、滞空稳定、载荷大等。目前无人机、氦气球、热气球等被广泛应用到高空平台中,系留式热气球的成本比较高是,升到1000m高空的时候覆盖范围为50km。但是热气球体积比较大,充放气时间比较长无法及时升高空,滞留时间比较短,对于气候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氦气艇的滞空时间比较长,但是体积比较大,成本高。无人机主要包括专业级和民用级两种类型,其中民用无人机的载荷与体积比较小,并且飞行时间比较短,所以无法在应急保障系统高空平台中使用。专业无人机包括固定翼和旋翼两种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尺寸比较大,起降具有场地限制,操控比较复杂。旋翼无人机的体积比较小,并且结构简单,重量轻。并且专用电缆与电源能够为旋翼无人机提供不间断供电,实现连续不间断悬停,使地形对于天线覆盖影响得到解决。旋翼无人机具有携带方便、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应急通信领域。1.3机载基站系统。机载基站系统主要包括光电复合缆、基站天线、轻量化基站等。轻量化基站一般使用超短波通信基站或者4G一体化通信基站,使用4G一体化站的时候,基站包括电源模块、射频拉远单元、基带控制单元,使用轻量化设计,在应急通信现场根据无人机升高后悬停,构成基于基站的大覆盖范围4G无线专网。光电复合缆使地面应急通信车电能到高空平台机载基站系统进行传输,以此实现空地数据双向光纤传输,光电复合缆基于应急通信车控制能够释放和收起。基站天线一般使用定向天线或者全向天线将接收与发射能力提供给基站,天线水平角度一般为360°,天线增益一般为7dBi-15dBi之间,垂直角度在15°-20°之间。

2应急通信组网规划

全面考虑5G组网通信结构,对组网规划进行全面研究。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使网络使用期望值得到提高,使用大数据具体分析和静止细化的方式规划设计。与场景网络建设结合,使网络组网规划精准性得到提高,在传统路测中寻找网络规划问题,并且设置网络系统建设期望功能,使组网初始规划操作步骤得到完善。实现规划定位分析,精准掌握规划方案的执行进度,利用数据分析对规划预留信息进行处理。使规划操纵性能得到加强,提高规划的执行能力,降低研究空间内外信号的接收差异。对操作精准度进行保证,针对操作层面用户的需求创建区域信息数据库,并且对规划信息精准查找,得到最终定位信息。通过仿真精密系统拷贝数据,提供给无网络覆盖相应的动态测试,得到动态结果,和具体网络情况与业务需求对以下情况进行考虑:其一,精准部署低功率网络基站,使无线延时传感性能得到加强加强,要求和超高频率信号谱与大规模天线结合;其二,根据网络情境拓扑构造部署干扰区域,对干扰协同管理功能进行协调,方便组网规划。考虑部署计划,提供给网络良好多连接情况,实现组网最终规划。将收集信息作为主要目标,因为灾区环境比较恶劣,缺乏稳定电力供应,智能手机网络在时间推移过程中具有多变、不稳定、通信中断与节点消失等问题,为了对信息完整性进行保证,本文提出两种方案:其一,使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使每个5G节点作为灾情存储设备。在某节点被破坏的时候,并不会对网络存储信息总量造成影响,但是会导致存储压力,如果存储能力比较弱的时候无法将全部灾情信息都存储;其二,灾情信息简化技术。使用原本应急系统的基础为有网络,不管是文字或者图片都能够通过网络在监控中心传输,在网络异常的时候无法收发图片和文字。本文使用文字描述方式替代图片手机灾情信息,通过简单文字描述对受灾严重程度进行判断。通过以上两种技术,各网络通过一个节点就能够对全部灾情信息进行传输,对网络信息传输完整性进行保证。之后,使信息到外部应急指挥中心传输,通过无人机方法收集地区信息,并且使收集的灾情信息到应急响应中心传输。为了能够收集全部网络灾情信息,要求无人机进行地毯式搜索,并且在搜索到信号的时候传输数据,完成传输之后继续搜索,直到完成任务或者燃料即将耗尽。震后受灾群体利用手机wifi创建三个灾区内部通信网,利用信息共享实现部分互救与自救行动,但是还有部分被困人员需要外部专业救援人员救助。将已经编辑过的生活必需品、失踪与受伤的情况,在内部通信网络共享,对灾区外部发送灾情信息。因为灾区被毁坏,救援人员无法开车到此地区,在道路损毁边缘地带利用无人机收集灾情信息,对灾区内部创建无线通信网络搜集,使此网络中所存储的灾情信息在应急指挥中心传输进行分析。无人机搜索范围将无人机作为球心,半径设置为70m的球形内部。假如飞行高度垂直地面10m,此无人机映射地面搜索半径为69.3m。在对内部网络信号检测过程中,悬停在此处,并且对网络共享灾情信息进行搜索,使灾情信息在应急指挥中心传输,搜索完成后根据原计划路线进行搜寻,直到搜索全部灾区。

3结束语

无人机通信系统在无人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兴起,使人们对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高,降低灾害导致的损失。在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地震、洪水爆发、大风沙、雪灾等,如果有线通信网络受到破坏,通过无人机通信系统迅速创建全新通信系统,从而快速和灾区联系,使救灾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另外,基于5G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不仅仅能够应用到应急通信、抢险救灾中,未来还能够积极应用到其他各领域中。

参考文献

[1]芒戈,朱雪田,侯继江.面向舰船编队的5G无人机基站群组网接入方案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20,046(003):19-22,27.

[2]王新,宋峻,张国光,等.基于无人机灯光秀创新保障及5G应用无人机测试优化研究[J].江苏通信,2020,036(001):P.14-18.

[3]霍振龙,张袁浩.5G通信技术及其在煤矿的应用构想[J].工矿自动化,2020,046(003):1-5.

[4]黄静.面向5G无线网络的智能干扰管理技术略论[J].信息通信,2020,No.206(02):254-255.

[5]肖斌.基于5G通信技术实现地铁高架及露天段应用无人机进行接触网巡视的设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00(013):P.146-146.

[6]张松磊,王晟,陈小倩.浅谈基于LTE的无人机应急通信技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00(04X):143-143.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9

【关键词】消费级无人机;法律规制;问题

1引言

说起无人机,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军用无人机或者供大家操作娱乐用的无人机。其实,无人机在我们生活中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近几年,我国无人机行业发展呈井喷式状态,预计到2023年,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77亿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全球无人机市场空间发展得更为广阔。到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到达259亿美元。无人机科技的应用俨然已成了必然趋势。无人机已经应用到人类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航拍照相、环境质量监测、农业植被保护、物流速递等方面。除这些方面外,更令人惊叹的是,无人机在保险中的应用。无人机可用于保险中的实地勘察理赔环节,一些人工难以实物盘点的资产均可以采用无人机技术。综上所述,消费级无人机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使用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范围,无人机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干扰航空的正常航运、窃取国家机密、侵犯个人隐私等,而消费级无人机在规制上存在着立法空白,因此完善消费级无人机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2无人机的概念及分类

无人机,顾名思义,就是指没有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并且飞机内没有乘客的一种航空器。近几年来,国际上对无人机的称谓产生了一些变化。FAA(FederalAviationAdministration)美国航空联邦管理局、DOD(theUS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将无人机称之为无人驾驶飞机系统UAS(UnmannedAircraftSystem)。各国在针对无人机的分类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总体来说存在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较为传统直观,按照飞行器的质量、飞行时速等直观方面分类。第二种分类是综合考虑整个飞行器的整体因素,为大多数国家所沿用。第三种是按照航空器适用的空域进行分类。我国最先对无人机进行分类的文件出自2015年底民航局的《轻小型无人机运行规定》,显而易见,这种分类方法采用了国际上的第一种分类方法。此分类方法一经公布,引起了学界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此种分类方法不妥。相关数据指出,一家飞行器的质量与其产生的危害并不成正比关系,小型飞行器由于人们的疏忽往往会造成比大型飞行器更为严重的后果。有关学者建议采用第三种即按照空域进行区分的分类标准。[1]

3消费级无人机法律规制现状

从立法的效力来看,排在首位的当属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是唯一一部针对民用航空的法律。《民用航空法》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即1995年10月30日审议通过并于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正。其中修改的条款为第174条关于工商部门审批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草案的修改并未实质性的涉及消费级无人机问题的实质。排在法律效力位阶之下还存在着不少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文件。下面本文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规章制度。2018年1月26日,民航局印发了名为《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部门规章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旨在为规范消费机无人机正常的飞行活动提供法律依据,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该条例基本明确了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建议飞行的区域,规定了无人机想要申请隔离空域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消费级无人机发展的需要。2018年3月6日,民航局公安局刊发了名为《民航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精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严重打击各类黑飞行为,促进军民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裁量基准》中规定:对在机场禁飞区非法飞行航空器的,以危害飞行安全罪惩处;对在警戒现场等特定敏感区域飞行航空器的,以妨碍执行公务罪论处:在重大活动封闭期间飞行航空器的,以寻衅滋事罪论处。除了针对黑飞现象,还将无证飞行无人机、冒名顶替飞行他人无人机、不正确操作无人机导致的侵权行为一并纳入惩罚范围,扩充了消费级无人机立法的范围。

4我国消费级无人机法律规制缺陷

4.1部门规章较多,效力太低。根据上文提及,具有法律效力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一部,而这仅有的一部中仅在第十章部分涉及无人机,之前处理同类案件的时候只能比照其他法律的类似规定。但是无人机航空器在构造上与其他航空器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味照搬运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造成了在很多方面上无法可依的局面。消费级无人机具有飞行简易便捷的特点,和其他相比较为烦琐的航空器本就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相关立法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很多部行政规章、部门法规接连颁布,又带来了法条与法条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在上位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同一位阶的法条相互冲突,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4.2缺乏立法成功经验的参考借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人机都属于新兴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时间短暂,对各国立法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都在摸索中前进。各国无人机发展起点不同,无人机技术发展进度不同,导致了各国针对无人机的立法状况不一。我国无人机立法本就处于落后地位,无人机发展速度又较为缓慢,尤其体现在低空领域配置不齐全的状况。我国面临的问题和发达国家不尽相同,无法借鉴或全盘引进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3缺乏实际可操作习惯,多停留于表面。根据我国的暂行规定,消费级无人机飞行高度超过120m质量达到7kg以上的要持证飞行,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尺度很难衡量。消费级无人机持有人在购买前无人机的质量没有达到7kg,持有后自主进行改装,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的逃避有关持证飞行的规定。并且,该条款也未说明有权监管的主体,就算确定了有权监管主体,基于现在消费级无人机数量庞大的现状,想要有效监管只怕是有心无力。4.4禁止性条款较多,缺少对无人机持有者的保护。有治人则有治法,缺少了救济途径的法律是不完整的,是独裁的。根据一些地方性法规,例如上海市消费级无人机管理办法规定,凡是进行户外活动飞行的无人机,都必须持证上岗,不持证上岗的视为违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市民使用消费级无人机仅仅是为了娱乐例如航拍摄影等,而并非有一些特别用途,也无须掌握太高的专业素养。制定法规者的初衷可以理解,此举可以大大减少危害飞行安全事件的出现,但这样武断地一刀切,侵犯了消费级无人机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也限制了他们的救济途径。4.5法律规定内部逻辑性不强,未形成完整体系。如今很多国家的一些特别法的制定都是以特定的事件爆发为开端的,例如韩国的熔炉法等。目前,我国并没有发生因无人机产生的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立法机关所受的外部压力较少,这也是立法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消费级无人机的立法大多零星分散于各个行政法规中,没有形成像其他部门法一样的单行法规。究其原因,一方面缺少立法经验,另一方面缺少经典案例的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相信等到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发展得更成熟,更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届时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5由消费级无人机引起的真实案例

5.1违反航空秩序。2014年10月22日。北京某航空科技公司A某、B某、C某,随意操纵无人机开展测绘活动,导致多架航空飞机延误,给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造成了直接损失多达十万元。随后,三人被依法提起公诉。检察院提起公诉的理由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据相关媒体报道,以往发生此类案件,都是以罚款或行政拘留的方式告终,这是首次因“黑飞”被起诉的刑事案件,体现出执法部门意识到规制“黑飞”行为的重要性。5.2侵犯公众隐私和商业机密。2017年5月22日晚,地点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幼师高等专科学校,该校一名男学生故意操控无人机接近女生宿舍区域,严重和侵犯了个人隐私。由于该行为较早被发现,尚不构成情节严重的情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不久前,明星霍建华与林心如大婚一事占据了各大新闻的头条,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去微博底下给卓伟留言,质疑卓伟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卓伟声称,由于两人的婚礼并非公开,自己派出去的无人机被击落。纵然公众人物需要容忍一定的曝光度,可是如此刺探别人的隐私也足以构成犯罪。5.3危害国家安全。近年来,无人机擅闯敏感区域的新闻频见诸报端,美国白宫、韩国青瓦台、日本首相官邸等安保要地都曾发生无人机侵入事件。事实证明,无人机正在成为不法分子窃取秘密情报、危害国家安全的新工具。需要指出的是,侵入上述要地的大部分属于消费级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的成本低,易于获取,操控简单,用户数量多,监管难度大,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安保、保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5.4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18年2月1日,深圳海关联合香港海关,破获一起重大走私案件。该作案团伙利用无人机在深圳香港边境走私电子产品例如翻新苹果手机等,以这种方法走私,海关也是第一次查处这种案件。依据海关的初步估计,涉案的犯罪团队预计达6个,犯罪嫌疑人24人,金额预计5亿元左右。这次缉私活动也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执法部门需要密切关注新动态、新手法,紧跟时代步伐。

6消费级无人机引起的侵权行为责任界定与承担方式

由于消费级无人机自身特点的限制,大部分由消费级无人机引起的案件中影响力较大的案件类型大多数属于侵权类型的案件。大致上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二是由于消费级无人机坠落等非正常情况下致人损害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三是由于消费级无人机坠落等非正常情况下致人财产受损的情况。由于消费级无人机对象的特殊性,不能全盘适用《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需从责任主体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等方面具体阐释。6.1责任主体的认定。当出现消费级无人机侵权事件时,要想明确谁是侵权行为的相对人,首先就是要明确责任主体。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一般意义上的侵权行为责任人包括:实施侵权行为人、行为人的法定代表人及监护人、其他负有监管义务的人。由于消费级无人机在操作的时候为人机分离,出现实际控制人与所有者往往会出现不是同一人的状况。通常情况下,消费级无人机的使用者即是拥有者,拥有者可以推定其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承担对其所属的消费级无人机产生风险的义务。因此,消费级无人机所有人应为赔偿损失的第一顺序追偿人,应承担主要责任。当出现实际控制人与所有人不一致时,又可以大致分为几类情况。一是居于出租出借关系;二是通过非法渠道取得对无人机的控制;三是基于委托雇佣关系取得的控制;四是通过赠予买卖等有效措施使得控制人实际享有对消费级无人机的实际控制权的。这四种情况可以类比参照民法的相关规定,这里不再做赘述。6.2责任承担方式。首先确立了责任主体,接下来就要明确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式,进一步讲,就是确定侵权责任主体该采取何种手段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下面本文将把侵权行为具体分成三类,具体阐释责任主体的承担方式。6.2.1涉及侵犯隐私权的。由于消费级无人机的不正当操作造成他人隐私权受损的,首先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应当责令侵害人停止侵害,避免受损结果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防止危害结果进一步扩大。当侵害结果已经发生时,首先,权利受到侵害之人可要求侵害人赔礼道歉。赔礼道歉是出于精神层面上的抚慰,可以对被害人起到安抚的作用,而且赔礼道歉也是《民法总则》中规定的一种责任承担方式。除了造成精神损害,若被害人因侵害人的行为造成了精神方面的损害,还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前提是该损害必须要与侵权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且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6.2.2涉及侵犯空间权的。我国目前尚未规定关于侵犯公民空间权应该如何处理的办法,按照学理的说法,空间权属于财产权的一种,所以当权利受到侵害时,理应以相应的物质赔偿作为等价赔偿。但是鉴于我国目前还未确立空间权的有关规定,目前出现消费级无人机侵犯他人空间权的情况时,大多数人采取请求侵害人将其控制之下的无人机飞离属于自己的空间,停止侵权行为。侵犯空间权发生的时候往往也会伴随着侵犯隐私权,可以说两者存在着想象竞合的关系。当这种情形出现时,需要承担这两种行为带来的后果。6.3由于不正当的操作侵害生命健康权或财产权。致人财产受到损伤的,对受损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即由该侵权行为直接导致的财产损失负有限赔偿责任,对间接引起的财产损失不强制要求,需结合当事人的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至于不当操作导致被害人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都有权利向侵害人申请赔偿。赔偿种类包括赔偿金、损害金、生活费、医疗费等必要性支出。因为有共通之处,这种处理方法与民事侵权案件处理方法类似。[2]

7完善我国消费级无人机法律规制的建议

7.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立法效力。目前我国关于消费级无人机规定的条款虽多,但内容冗杂,互相重复抵触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分布不均,零星分散于各个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自治性条例,难以统一地进行管理。7.1.1制定消费级无人机全行业的通用标准这不仅仅是立法机构一方要做的事情,整个无人机行业都应该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对一些原则性的事项做出统一规定:例如禁止的飞行路线、飞行区域;航空高度、速度路程。硬性规定一些出厂必备装置,避免因消费级无人机装置上的差异而出现问题。7.1.2实行高标准的安全认证监管。消费级无人机自身安全的漏洞是引发事故的诱因之一,消费级无人机自身安全得到保障,将会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系数。在消费级无人机操作证书申请之前应加上对其安全性能的审核。类似我国产品强制检查措施,本文认为将消费级无人机纳入强制检查产品范围,设计一种专属的质量合格标签。生产消费级无人机的厂商必须取得这种标签,在取得质量合格标签之前,私自出售,将视为出售不合规产品。7.1.3建立网上注册登记管理系统以备查验。这一点可以向车管所学习经验,12306手机APP可以说是大大解放了车管所的工作量,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相对人购买消费级无人机时,就应当对其所有的消费级无人机进行备案登记,具体记录无人机的型号、规格、所有人的真实身份。当消费级无人机发生侵权等事件时,肇事者逃匿的,可以通过无人机注册登记系统将责任主体找出,大大提升了处理效率。7.2明确执法主体,执法必严。目前消费级无人机的监管主体仍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本文认为应该设置专门机构对无人机进行监管及相关案件的善后处理。生产销售环节中,消费级无人机与别的商品并无不同,因此由质检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并无不妥,并且可以减轻专门机构的压力。当消费级无人机生产出来,交付到所有人手中,接下来的工作就归专门机构管辖。7.3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复议复核监督体系。有治人则有治法,不对执法人员的权力做出制约与监督,将会造成权力的滥用,不仅起不到有效监管的作用,反倒会适得其反。并且设计一套可行的工作规章制度,确保高速有效运行。例如针对“黑飞”事件,往往是航空管制部门执行公务时最先发现,但是航空管制部门无权管辖,只能将此事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公安部门,可等到公安接手该案件后,时效性就已经丧失。因此,专门机构在制定工作章程时,尤其要注意与其他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什么该管,什么该放,应当结合聚体事件分析。7.4实现高度的军民协同,有效打击犯罪。为了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必要实施军民协同两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为静态意义上的和动态意义上的。静态意义上的是指航空管制部门、公安部、工商管理部门、质检部门、生产销售上联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动态军民协同指的是民航在其管理范围内实施对消费级无人机飞行范围、航线的监控,军航在民航管辖范围之外对消费级无人机进行管辖,避免了因职权范围的性质而产生使犯罪分子脱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栾爽.消费级无人机飞行管理[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17(01):0032-06.

军用无人机范文篇10

关键词:航空投送;投送装备;前沿技术

历史跨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航空科技进入第二个百年,仍在持续迅猛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先导技术也在孕育着新突破。为促进我军航空战略投送能力的跃升,应注重吸纳全人类的科技新成果,关注未来航空投送装备领域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先导技术和颠覆技术,确立科学发展目标,设计合理发展路线图,以各种方式加强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战略性储备,促进我军未来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航空投送装备涉及的前沿技术

在当代各种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大力推动下,未来军地运输机总的发展趋势呈现为大型化(载质量更大、载重航程性能更协调)、高速化(飞得更快、高超声速、航程更远)、智能化(机载设备集成化、数字化程度更高,普遍采用数字化、智能化驾驶舱,具有更完备的系统监控、故障诊断能力)、无人化(货运无人机、后送伤病员无人机、无人装卸技术日趋成熟)等。(1)重型战略运输机技术。重型战略运输机具有载量大、航程远、装载效率高的突出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型重型武器装备、抢险救灾工程装备快速投送需要,因此,比运-20更大的超大型重型战略运输机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重型战略运输机与安-124、C-5型运输机的技战术性能指标较为接近,最大有效载重80t以上,货舱空间不小于36.9m×5.6m×4.1m,货舱门不小于5.6m×4.5m,标准载重航程不小于9000km,具备洲际远程投送能力。发展大型重型战略运输机,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先进的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高可靠性结构设计技术、大型结构件制造装配技术、高推重比技术与机载装卸系固技术等。(2)重型运输直升机技术。重型运输直升机是指载重能力达到10t以上、起飞重量大于20t的运输直升机[1]。具有较快的速度,运载能力大,能通过内载或外部吊挂方式载运重型施工设备或大型武器装备,且无需机场起降,不仅是一种较好的兵员和军事装备运载工具,而且在重大自然灾害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俄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巡航速度255km/h,航程590km,货舱大小15m×3.2m×2.95m,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t,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能够在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适合运送超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和宽大货物。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米-46重型运输直升机。美国、欧洲也在加速研发步伐,2004年5月,欧洲直升机公司就开始研究重型运输直升机方案,新项目称作“重型运输直升机”(HTH),计划2020年前面世。研制建造重型运输直升机,除了需攻克大载重、远航程动力技术外,主要是纵列式双旋翼重型运输直升机,由于其后旋翼在前旋翼的尾涡中工作,振动、交变载荷、功率损失较大,因此,重难点技术在于旋翼/旋翼、旋翼/短翼、旋翼/机身的气动干扰分析以及飞行控制技术等。(3)大型飞艇货运技术。大型飞艇具有载质量大、飞行距离远、油耗小、研发成本低、对起降场地要求低等独特优势,可满足主战坦克、大型医疗设备和工程机械等重型武器装备的快速投送需要。美军研制的“塘鹅”巨型飞艇,大量吸收先进技术,自重16t、载重66t,与C-17战略运输机执行跨洲飞行时载重能力相当。德国齐柏林公司设计的CL-160巨型飞艇,最大飞行时速140km/h,最大有效载荷高达160t。大型飞艇的技术难点在于超压囊体强度与密封性设计、储能电池技术、飞行航迹控制技术等[2]。比如,飞艇飞行时其囊体将长时间处于较大载荷的工作状态、较大的工作压差载荷、囊体的巨大体积以及高空恶劣的辐射环境之中,使得囊体强度和密封性成为大型飞艇的设计难点,也是限制大型飞艇发展的重要技术难题。(4)倾转旋翼运输机技术。倾转旋翼飞机兼具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优点,既有直升机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功能,又有固定翼飞机高速巡航飞行能力,比普通运输直升机速度更快、装载能力更强、飞行距离更远,特别适于登陆作战、岛屿攻防作战中执行兵员和物资装备紧急投送、后勤支援和医疗后送任务。美国的“鱼鹰”倾转旋翼多用途飞机已投入使用,我国已启动四旋翼倾转旋翼机的研制工作。由于倾转旋翼运输机既有旋翼,又有机翼,旋翼还要在垂直和水平位置间反复倾转,因此其在结构、气动、控制技术方面比一般直升机要复杂得多。关键技术主要在于旋翼翼型设计,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旋翼的气动效率和机动能力,必须具备高气动效率、高机动能力的先进旋翼翼型设计能力与技术;再就是倾转旋翼运输机的动力学问题,倾转旋翼的桨叶舞动/摆振耦合、桨叶间通过桨毂的相互动力、动力耦合等,难以用传统的直升机旋翼动力学进行分析。(5)货运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具有用途广泛、快捷高效、隐蔽性强、经济性好的突出优点。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货运无人机技术,如我国自主研制的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续航时间8h,航程2183km,实用升限6000m,最大起飞重量3.4t,有效载重达1.5t,满载货物情况下可在200m以内完成起飞与着陆,能够在土坡、草地上起降运行,具有货运载荷大、续航时间长、起降能力强等特点。无人机用于货物投送和伤病员后送,重点是解决载质量受限问题。无人机要飞得远,就必须减少载质量,这对货运无人机来说是一大技术瓶颈,同时在军事应用上也将会受到较大限制。(6)高超声速运输机技术。高超声速技术主要指研制高超声速(Ma>5)飞行器所需的相关技术,主要用于运输、攻击、临近空间飞行器、空天飞机的发展等。虽然采用火箭技术可以使飞行器达到很高速度,但其有效载荷小、飞行成本高、时间短,且一般不能重复使用。而采用吸气式等新型航空发动机的高速飞行器,有效载荷大、飞行成本低、安全性好,且可长时间重复使用。发展高超声速运输机,需突破高超声速动力技术,目前以超燃冲压及其组合循环发动机为主流的高超动力系统技术仍未完全实用化,新概念动力还包括等离子推进、场推进、反重力推进技术等,在超声速推进与燃烧理论与方法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美国进行了X-51和HTV系列高超声速试验项目之后,又在研制SR-72实用化高超声速无人机,预计2020年美国可掌握高超声速导弹技术,2030年可掌握有限用途和使用次数的高超声速飞机技术,2040年可掌握多次、长时间使用的高超声速技术。近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多次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7)超高速直升机技术。高速直升机指保留直升机的飞行特征,巡航时速达400~500km/h的直升机,其运输效率和机动性优越。目前直升机的巡航速度一般为200~300km/h。美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探索高速直升机,西欧一些国家及俄罗斯也在积极推进。目前值得关注的有百科斯基、贝尔直升机公司以及极光公司的高速直升机技术方案。如贝尔直升机公司公布的V-280方案,采用倾转旋翼设计,时速达380kn/h,航程800nmile,有效载荷为12000lb(约5443kg)。(8)变体运输机技术。变体运输机即变形运输机,是指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通过自主感知速度、压力等环境参数,可按指令弯曲、扭转形成不同的结构形状,以主动改变外形来适合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性能要求,从而完成各种使命任务。2015年5月,美国柔性系统公司的分布式柔性变形机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这种技术的变形襟翼在“湾流Ⅲ”飞机上的偏转角(固定设置)达到30°。可变体飞行器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如变形体空气动力学、微流体力学、智能流动控制等,需要研究解决气动原理和性能预测、变形过程中飞行稳定性与操纵性、轻质高强度高疲劳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气动弹性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9)扑翼自由飞与仿生飞行器技术。人类迄今研制的飞行器的飞行原理与扑翼飞全然不同。固定翼飞机的升力来自相对于空气前行时机翼上下表面的气压差———类似于风筝;旋翼飞行器的升力主要来自当翼面受到驱动在空气中环行时,空气对其产生的不间断反作用力[3]。人类要实现扑翼飞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主要包括:一是利用非定常气流产生的高升力机理问题研究;二是在时间和空间对称情况下的节律运动控制律研究;三是仿生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实现的科学问题与基础技术。人类在仿生飞行学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单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微机电、仿真、新材料和新结构技术的进步,基于仿生飞行器气动原理、轻质柔性结构材料与结构制造、新型传感器等方面将会不断取得突破,仿生飞行器将有可能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2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发展路径

促进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技术路径主要有自主研发、引进借鉴、开展国际合作等。(1)自主研发。加速与航空投送装备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发展和理论研究,开展高科技、新概念、新构型飞行原理、操纵机理、动力传动、气动布局的探索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较为先进完善的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研发体系。比如,我国攻克了ARJ21喷气式支线飞机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从而掌握了民机研制和生产的重大关键及核心技术,通过技术突破,为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础。(2)引进借鉴。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对引进国外产品、技术、原理、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再应用到同类产品或其他产品上,做到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其技术水平与引进技术相当或稍有提高。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学习借鉴他人的创新成果,再加上自身艰苦的创新实践得来的。没有借鉴就没有创新,在科学技术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应通过借鉴学习,提升我国航空投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借鉴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直接或间接了解和学习,然后把相关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创新中;二是向有关国家、军队购买整机或相关技术;三是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吸收,促进我国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的再创新。(3)国际合作。2008年10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俄罗斯直升机公司签署了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意向性议定书[4],这是我国与国外首次联合研制的重型民用直升机,填补了我国重型直升机研发的空白。近20年来欧洲的运输机、直升机技术得到较大发展,有些技术与美国不相上下,俄罗斯在大飞机、直升机某些领域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可与有关国家或地区通过转包生产、项目合作、技术合作等国际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我国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本文提出的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结合我国航空工业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提出如下发展路线图:一是对于重型战略运输机、大型飞艇、货运无人机。我国已掌握运-20、货运无人机、飞艇研发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主要通过自主研发方式自行设计制造,掌握大型运输机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高可靠性结构设计技术、大型结构件制造装配技术、高推重比技术、机载装卸系固技术、大型货运无人机动力技术、大型飞艇结构设计等技术。2025年前攻克与掌握上述相关技术,具备研制生产大型货运无人机、大型飞艇能力;2030年前具备研制大型重型战略运输机能力。二是对于重型运输直升机,主要通过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合作方式,消化吸收大载重、远航程动力装置、辅助动力系统、旋翼结构等关键技术,并具备自主研发能力,2025年前具备研制重型运输直升机能力。三是对于倾转旋翼运输机,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自主研发与设计,2030年前生产第一架样机。四是对于高超声速运输机、超高速运输直升机、变体运输机、扑翼自由飞行器,主要是通过国际合作方式,攻克与突破高超声速动力、等离子推进、场推进、反重力推进技术、变翼机型设计技术、轻质柔性结构材料与结构制造、新型传感器技术等。2025年前,加强变形体空气动力学、微流体力学、智能流动控制、高升力机理等理论研究,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2030年前,高超声速技术、变翼机型设计技术、轻质柔性结构材料与结构制造、新型传感器技术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前,高超声速动力、反重力推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掌握形成战略性技术储备。

3应采取的配套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强调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2018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我们已从国家层面认识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前沿引领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航空战略投送能力是新质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航空投送装备技术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之一,国家、军队应制定出台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持续加大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等,不断提升我国航空投送装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2)加强技术引领。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研发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原创性很强,技术难度极大。我国航空工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可喜突破,研发成功C9型客机、运-20大型货机,且正在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货运无人机、大型飞艇技术已具备较好基础,重型运输直升机、倾转旋翼飞机装备研发工作已经启动,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国应集合具备研发实力的军内外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或国际合作等不同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技术引领和储备力度,通过前沿技术的引领示范,推动整个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3)加强技术评价。技术评价是对技术方案能否实现预定的功能、技战术指标、技术路线及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的分析评估。航空投送装备研发、前沿技术研究存在诸多潜在风险,避免颠覆技术上的风险、投入上的浪费,需要及时对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进行科学评价。应尽快研究制定涵盖军事、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形成“科研、生产、管理、使用、评价”五位一体的论证、评估、决策机制,采取专家评估、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评价,确定航空投送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发展领域、方向与重点,以确保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向前稳定发展。(4)完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我军科技管理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尽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航空投送装备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领军人物和科研创新团队还比较缺乏。在深化国防与军队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时代,推动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发展,必须根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破除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体制机制关卡,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顺的梗阻与痼疾,制定出台实用管用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切实形成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发展的创新机制。

4结语

未来新型航空投送装备呈现出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与无人化等特点,涉及一系列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先导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与军情、航空工业技术现状,提出开展自主研发、引进借鉴、国际合作等技术发展路径,设计我军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发展路线图,并提出促进航空投送装备前沿技术发展应采取的配套措施,可为实现我军未来航空投送装备技术的新发展新突破,加强航空投送领域战略性技术储备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琦.悄然兴起的军用重型运输直升机[J].世界空军装备,2010(6):24-25.

[2]赵达,刘东旭,孙康文,等.平流层飞艇研制现状、技术难点与发展趋势[J].航空学报,2016,37(1):47-48.

[3]张聚恩.前沿技术促进航空工业发展[J].国际航空,2014(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