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迫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2:26:19

紧迫性范文篇1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持稳定和保护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直接制约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提高和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气象台(站)频繁搬迁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气象资料不连续性、降低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还影响到我国气象资料的全球交换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人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气象站的,应当报经气象主管部门批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或乡镇规划建设项目不断开发和扩大,原地处偏僻郊区的气象观测站,已有不少陷人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导致气象探测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日趋严重,甚至还有未经批准擅自在国家基准气象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场附近建高层建筑,挖沟开路,有的甚至强行拆毁气象探测仪器等。保护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压力在逐渐加大,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迫在眉睫。确保气象探测环境的长期稳定、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保护探测环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人大、政府的监督、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很重要,切实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纳人依法行政的轨道,使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受破坏,实现城市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依靠全社会的努力,保障气象事业顺利发展。气象资源作为一种可预知、可利用而不可再生资源,是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财富。气象是政府的一个科技事业单位,按照政府的意志与气象规章制度去做监测记录,积累各地的气象资料,并根据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局部影响天气,为促进经济建设服务。当经济的发展与气象资源相矛盾时,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大众所共享的气象资源环境。面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形势,中国气象局多次下发《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亦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将颁布实施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明确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了气象设施的保护措施、细化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规范气象台站的迁移等内容。

本文作者:曹雅杰工作单位: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

紧迫性范文篇2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土地被征后得不到补偿﹑基层财务管理混乱﹑基层干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等,部分地区部分事件已经造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有学者列出了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形式退化,农产品价格设置不合理,农民参与农产品市场交易途径不通畅,农村管理机构臃肿、职能混乱且高度行政化,农民进城成本居高不下,户籍、学籍改革滞后,农业生产成本过重,农村税费一度膨胀,中国工业及第三产业持续高增长使农业进一步被边缘化等。

笔者认为在造成上述原因中,村民自治的弱化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健全基层民主、加强村民自治对稳定农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理顺各方面的情绪,离开了民主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肯定是不行的,否则就容易出大的问题。

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村民自治,实现真正的乡村民主必然将乡村组织置于村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乡村组织诸如暴力行政、吃喝贪占、不负责任行为等等都会受到自下而上、无所不在的约束而不至发生。相关地,乡村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可以减少村民群众的不满,密切干群关系,在此基础上,乡村干部从事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建设,也较容易赢得村民的信任。不仅如此,仅仅是通过乡村民主,特别是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即可形成一个公共权威,这种公共权威可以较为理性地认识共同利益,约束少数不顾共同利益者的违规行为,从而使得举办公共事业都有可能变得容易,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目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以赛驰村为例

在实习的五天里,笔者走访了村委会主要干部、部分社长、普通村民,就村民自治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调研,对村民自治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村民自治,顾名思义,是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种组织形式。从法律条文看,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在村级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并明确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在实习调查中发现,赛驰村在实践村民自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按照《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和《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等有关规定,由村民直接选举或罢免村委会干部,这是村民自治的第一步。实行民主选举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村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把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两村合并之前由于原赛驰村和原飞塔的村民和村委都认为两村合对两村的发展并没有好处,而且两村之间素来交往不多,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好感,普遍对两村合并都持反对态度。从经济角度讲,原飞塔村都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地理位置较好,村民收入普遍较原赛驰村高,村集体资产也相对较多。而且原赛驰村民在人数上远远的多于原飞塔村,这样一来使原赛驰村在选举中占有想当的优势。于是安靖镇政府就采取了直接的行政干预,要求原飞塔村的村民必须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很显然这是明显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在调查中还发现,村民投票竟然是在午夜,而不是白天,票箱不是拿到选举现场公开唱票,而是拿到镇政府唱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三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第十四条: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很显然,赛驰村选举中存在种种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行为,依据这样的选举程序,能否选举出真正为村民服务的人就可想而知了。这表明在推行民主选举,落实村民自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全面推行民主决策,将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觉性,正确处理村级事务。它是一种直接民主决策,其内涵是以全体村民为主体,以“直接”参与的形式,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讨论决定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重大事务。在具体处理某一事务时,是充分发表意见、研究分析问题制定选择方案、决定实行目标的自主的行为过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这是直接民主决策的主要法律依据。新的赛驰村在2005年成立后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租赁等方式发展了该村的苗圃、生态园林等特色产业,吸引了小型服装厂、木材加工厂等企业在此落户,基本上解决了该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村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与此同时,村集体资产也增加到八十多万,这些都是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村民代表表决同意后才实行的,是落实民主决策很好的方面。然而,另一方面,一些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该村仅有一条与邻村喜安村共修的水泥样板路,还是安团路的一部分,而村内各个队之间却还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许多村民尤其是3、4队的村民反映道路已经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也严重挫伤了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虽然村民多次反映,村民代表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却都一直没有结果,不能不说这是赛驰村民主决策过程中的一大问题。部分村民代表﹑特别是村委会的班子成员是否真正密切联系群众﹑为村民利益着想,值得思考。

民主管理是实现村民自治的一种有效方式。其要求是依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规定,结合本村实际,由全体村民讨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同时协调和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和职责,并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关键所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为理清二者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调查中发现,新的赛驰村成立后,为平衡各方利益,镇政府对新成立的赛驰村村委会和党支书的选举工作进行了直接的干预,使村民人数和党员人数相对较多的原赛驰村党支书成为新赛驰村的党支书,原飞塔村的党支书为新赛驰村的村委会主任。几年来,从实践的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照顾了各方的利益,但由于历史原因,两村村彼此交往不多,导致村干部对新的村级事务不熟悉,村民之间不熟悉,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管理的落实,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原飞塔村的公路问题,在新赛驰村村委会的领导下,如何代表和照顾少数群体的利益值得探索。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不能按时召开﹑部分村民代表不能很好代表村民利益等问题。村干部的说法和村民明显不符。这些都是在建设新农村﹑落实民主管理应解决的问题。

民主监督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有效保障。就是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定期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村民代表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方式,由村民监督村里的重大事务,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行为,同时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这是实施村民民主监督的法律依据。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包括赛驰村在内的安靖镇所有的村级财务都手归镇政府管,这样做,固然有农村基层会计业务素质不高﹑为防止个别村干部借机贪污﹑便于政府管理等原因,但这样做,是否违反了法律﹑是否一定就防止了贪污﹑村民是否满意,笔者在此不敢枉加评论.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子的村民代表小组﹑村民理财小组都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岂不是左右手之争吗?很多村民反映,村级帐目没有按时公布,村民对村级开支了解不够.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这些显然是村民督严重缺位的地方.

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关于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目前先行的村民自治法律主要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以及各地制定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其中对很多问题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因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关于选举问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问题﹑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问题﹑村民代表的地位问题等等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基础做支持,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意。做到民主选举的一项重要条件是依法选举,而在现行的《村民组织法》只是做了原则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规范的选举程序,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部分地区选举的混乱。笔者认为,以村民自治实施几十年的经验为基础,集合政府官员、学者、基层干部的力量制定一部详细规范的法律是当务之急。

紧迫性范文篇3

一、金融危机是心腹大患

二、金融改革举步维艰

2.1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

2.2警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三、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1国有银行的上市热

3.2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3.3赤字连年,有心无力

3.4隐性债务,触目惊心

四、国有银行该不该上市

4.1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

4.2不良贷款知多少

4.3能否把国有商业银行切块上市

4.4股市容量有限,承受不了国有银行上市

4.5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当缓行

五、如何消化国有银行不良贷款

5.1消化不良贷款的一般途径

5.2治理不良贷款,一动不如一静

5.3如何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六、打破金融垄断,迎接WTO挑战

6.1竞争出效率,竞争促改革

6.2WTO的贡献

七、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

7.1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7.2两种改革方案

八、开放民营银行,深化金融改革

8.1金融体制产权改革

8.2民营银行研究的进展

8.3开放民营银行的战略意义

8.4唤起金融危机意识,促进金融改革

一、金融危机是心腹大患

--------------------------------------------------------------------------------

居安思危。

中国加入WTO之后有没有潜在的危机呢?当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遭遇挫折的话,最大可能莫过于金融危机。

在20世纪后期,在日本经济高速起飞之后,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很快甩掉了穷困的帽子。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崛起更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中国的奇迹。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保持了高速发展。有的经济学家把亚洲经验总结成“雁阵模式”,好像亚洲经济就可以按照这个序列继续发展下去了。可是,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日本一头栽进了泥淖,直到今天还没有挣扎出来。雁阵序列,昙花一现。1997年,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横扫东亚。我们的邻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什么“亚洲奇迹”了。有些国家“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转眼之间,一个跟斗跌掉了一半多。亚洲各国已经尝到了金融风暴的厉害。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许多人认为中国在劫难逃。在1998年11月“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一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卷入漩涡,旁边一行大字:“中国,金融风暴下一个牺牲品”。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在沧海横流当中,唯独中国经济巍然不动。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转机。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也许中国的出色表现冲昏了某些人的头脑。他们认为,亚洲金融风暴如此厉害,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今后还有什么可怕呢?

中国有一则著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剑”。有一个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个记号,打算到了岸边再捞。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他们就没有想到,之所以中国能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是因为那个时候尚且没有对外开放金融。我们有一道很好的防火墙。但是,一旦加入WTO,中国的外部金融环境就完全变了,这道防火墙将不复存在。时过境迁,如果拿昨天的皇历来讨论今天的问题,非出大纰漏不可。

亚洲邻国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后吃了这么大的亏,难道我们还不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讲经济规模大小,我们不如日本;讲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我们不如四小龙;讲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我们和东南亚各国不相上下。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难道中国就有什么先天的免疫能力,一定能够避免金融风暴的袭击吗?

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在2001年11月谈到中国的金融体系时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比日本和韩国的问题更大。他表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坏帐问题,在体系封闭的情况下,问题能够得以控制,但问题不解决,坏帐会越来越多。这是不能无限期拖下去的。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尽全力解决,但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就无法解决。坏帐是由国有企业造成的,要想消灭坏帐,就必须重组国有企业”。索罗斯敦促,不要因为困难就畏缩不前。坏帐继续积累,将阻碍资本的有效利用。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但再高的储蓄率也不能无限期地支撑不断增长的坏帐。日本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尽管索罗斯的名声不太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言。中国进入WTO之后,既然要对外开放,心里总应该有点数,一旦遇到外来的冲击,中国是否还能够控制金融局势?

有的经济学家判断说,至少一年内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2]这话一点都没有错。不过,这个判断的前提是维持目前金融业对内对外都不开放。实际上,只要中国不对外开放金融,再过三、五年也不会遭遇金融危机。在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的时候,有些国家和金融风暴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例如,朝鲜、缅甸、蒙古等。他们的老百姓恐怕从来没有感受到金融风暴的威胁。并不是他们的金融体系多么健全,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反之,那些实现了对外开放金融的国家,例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无不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固然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被金融风暴袭击的危险。

目前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入世而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危机。反倒是金融危机在全世界频频发生。在最近10年内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发生了46次。金融危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其破坏性越来越强。中国入世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金融领域中潜伏的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倍注意防范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在对付产业危机、环境保护、出口市场、失业下岗、农村收入下降、社会保障基金等问题上都有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处理过开放环境下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当局对于垄断下的金融管理具有足够的经验。可是,一旦对外开放,金融风险的程度将迅速上升。有些金融官员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了解,自以为是,特别不虚心。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近吴敬琏指出,他不赞成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说法。中国经济潜伏着各种危机,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可能遭遇金融危机。但愿他的忠告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如果我们没有作好准备,那么,下一个遭遇金融风暴的就很可能是中国。

二、金融改革举步维艰

--------------------------------------------------------------------------------

2.1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

只要认真查一下有关经济改革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金融领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各种文件中几乎都把金融改革放在显要的位置。2002年2月的金融工作会议列举了六项金融改革的方向:金融监管要履行职责,加强金融监管;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体制、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等等。200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篇文章“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作者开出了三条对策: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第二,控制银行业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尽快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和业务范围;第三,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时间加快商业化进程。要下大力气解决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根除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根源,等等。

一般来说,这些条条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这里通篇说的是良好的愿望,是希望达到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难道以前中央银行没有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难道没有要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难道在哪篇官方文件中没有提及要下力气解决不良贷款?如果以前没有提出这些口号,显然是严重失职。事实上,以前央行不知道讲过多少遍。确实,金融当局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客观地说,国有银行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前些年好多了。可是,金融改革摇摇摆摆,进进退退,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什么这些经念了这么多年,银行业的问题非但没见到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无庸讳言,中国银行业的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经过1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需要讨论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能说,改革中所做的事情不重要,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来讲,换件新衣,梳洗一下是容易的。但是要想在舞台上唱好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个道理已经被大家所理解。时至今日,我们的银行业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梳洗打扮的过程,没有用多少时间练功。因此让这样的演员唱好戏肯定是难为他了。要想唱好戏,就要像抓中国的足球一样“从娃娃抓起”。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有几个半大小伙出世,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等,到今天为止,这些小伙的戏倒是唱的不错。问题是,我们从改革之初,就推行了一条“禁止出生”的政策,不让民营银行出生,堵死了“从娃娃抓起”的路子。现在面对入世,我们明白了梳洗打扮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练功,但是又害怕生孩子。这样的逻辑是多么可笑。

看来,我们今天的确需要好好反思一下银行业的改革之路了。

2.2警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在金融改革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敷衍塞责,能拖就拖。另一个极端是莽撞上阵,欲速而不达。

自2000年夏,经济学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民营银行的研究和探讨。许多学者都主张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前首先对内开放。通过创建民营银行来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改变在金融领域的产权结构,在竞争中改善国有独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可是,这些建议碰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拖字诀”。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挂起来再说。由于正赶上2003年政府换届,许多重大改革措施无法出台。和世界各国一样,在“选举年”是办不了大事的。对此我们是完全理解的。由于入世后对外开放金融领域的日程已经确定下来了。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就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国民待遇,从而对中资银行形成严峻的挑战。本来留给我们作准备的时间就不多,白白耽误了一年的时间,实在令人可惜。

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在2002年3月,金融改革突然热了起来。在200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中资银行上演《生死时速》”。文章开头就引用了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描绘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的一段话:“疯狂地吸收存款,疯狂地放贷,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置不良资产”。读了这些报道,给人们一种感觉,为了推进金融改革,好像某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已经到了慌不择路的程度。近来,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呼声中出现了一股商业银行上市热。紧锣密鼓,跃跃欲试。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稍有理智,哪家银行也不敢疯狂,也用不着疯狂。权力和垄断是诞生疯狂的温床。即使什么都不干也比匆匆忙忙地犯错误强。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弄得不好,会把金融改革引上歧途,闯大祸。

三、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

3.1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热

商业银行上市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已经上市。民生银行上市发行3.5亿股,筹资42亿元。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也信息,希望在短期内上市。据说,招商银行获准发行15亿股,每股作价7元。集资额可望超过100亿元,成为目前大陆第二大上市公司。[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上市的呼声最高。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说,中国银行已经在2001年完成了在香港部分的重组,准备上市[4]。最近国有银行上市突然加温。在2002年2月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某些金融业负责人表示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改革。其重点就是实施股份制改革,在条件成熟时上市。2002年3月16日在《中银论坛》上表示,国有银行可以组建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完善治理结构,进而在条件成熟时上市。[5]

为什么国有银行如此急于上市?据说,银行上市的目的就是要筹集资金,使得银行能够达到资本充足率。

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说,由于外资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间有六大差距,入世后要消除这个“鸿沟”需要10年左右。刘明康说,这六大差距表现在资本实力、风险防范、不良资产、治理机制、管理机制和IT建设等方面。[6]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增强国有银行的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2002年1月说,商业银行在补充资本的机制上还不够健全。要解决这个问题,银行上市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7]因此,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2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银行的自有资产(一级资本)在总资产当中的比例称为资产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以上,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影响银行的稳定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8%,其他各家都远远低于这个标准(见表1)。世界十大银行在1999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1.5%。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两大巨头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瑞士信贷银行为19.1%。中国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5.7%。[8]

表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19962000

中国工商银行7.89%4.75%

中国农业银行5.84%1.44%

中国银行6.15%8.50%

中国建设银行3.77%3.79%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资产平衡表,1996,2001。

3.3赤字连年,有心无力

由于四大商业银行是国家所有,当资本金不足的时候,自然应当要求资产所有者注入资金。从理论上来讲应当由财政部向四大商业银行注入资金。事实上,财政部在1998年已经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能不能让财政继续注入更多资金,要看看目前财政的能力。可惜,由于从1985年至今,国家财政已经连续十几年出现赤字,数额连年攀升,2001年财政赤字高达2598亿元。很难指望国家财政向国有银行投入更多的资金。(见表2)

表2,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单位:亿元)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差额

19852004.822004.250.57

19862122.012204.91-82.90

19872199.352262.18-62.83

19882357.242491.21-133.97

19892664.902823.78-158.88

19902937.103083.59-146.49

19913149.483386.62-237.14

19923483.373742.20-258.83

19934348.954642.30-293.35

19945218.105792.62-574.52

19956242.206823.72-581.52

19967407.997937.55-529.56

19978651.419233.56-582.15

19989875.9513798.18-922.23

199911444.0813187.67-1743.5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朱熔基总理2002年3月15日在记者招待会指出,在2002年国家财政赤字预算为3098亿元,占GDP的3%。国债余额累积数字达到25600亿元,相当于GDP的18%。(如果按照朱熔基总理在《国家工作报告》中提供的数字,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是95933亿元,那么国债占GDP的比重就是27%。究竟哪个数字正确?)如果仅仅从这几个指标来看,中国的财政赤字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问题在于国债的增加速度过快。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在1997年为1.2%,在2001年上升为2.9%。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在1997年为7.3%,到2001年上升为18%。根据《大公报》在2002年3月24日报导,在1998~2000年三年里,财政赤字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2.3%,2001年可能还会增长20%。倘若继续增长下去,压力越来越大。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能越借越多,养成靠借债度日的坏毛病。

3.4隐性债务,触目惊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统计的国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隐性债务,其中主要有三笔:社会保障基金、银行不良贷款、未登记外债。

(1)在社会保障基金的隐性债务中主要是养老金缺口。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应当在年青时期积累些钱,等到退休之后可以用这些积蓄安渡晚年。国家也一样,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应当给每一个公民都设立个人帐户,在这个人工作期间,不断地投入资金。待这个人退休之后,从个人帐户中逐年提取资金,发放养老金。在世界上各个工业化国家中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养老基金,存了很多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都是多年来民众积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建立在这些基金的基础上。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退休基金。劳动者的节余都被国家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或其他用途。现在发放的退休金都是靠当年征收的各种税、费中支出的。这种操作方法叫做“现收现付”。也就是说,当前的劳动者在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直到前几年我们才刚刚开始扭转这个被动的局面,在名义上设立了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但是,这些个人帐户都是空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隐性债务”。

表3,中国人口总数以及增长状况(万人)

人口总数人口增加量

1965725386338

19708299210454

1975924209428

1980987056285

19851058517146

19901143338482

19951211216788

1999125900477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中国的人口结构非常特殊,除了由于平均年龄越来越大所造成的老龄化问题之外,[9]人口结构的分布也带来极大的麻烦。在60年代末,由于,大中小学关门,上山下乡,抓革命、促生产,人口剧烈增加。仅仅在1965到1970年期间人口总数就增加了10454万。以后这个增速降低了下来,在1990到1995年期间只增加了6788万(见表3)。出现了人口分布上的扭曲。

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将在2025年前后退休。当他们退休的时候,正在上班的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上班的人需要负担的老人的比率将非常高。老人赡养率将从2000年的11%上升为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也就是说,现在是平均9个人养一个老人,到了那个时候。3个劳动者要养一个老人。如果还要按照现收现付的办法来支付养老金的话,仅仅养老金一项就要刮掉工资收入的38.5%。显然,如此高的税率将摧毁国民经济系统。为了避免这一危机,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开始逐步还债,充实个人帐户基金。

为了研究这个题目,世界银行的王燕,美国普度大学的王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翟凡和我建立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用动态模拟方法探讨了中国社会保障系统的财政缺口。[10]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我们维持过去的“现收现付”体制,养老基金将很快出现收支缺口。按照1995年价格来计算,到2010年这个缺口将达到2060亿元。这个缺口将继续扩大,到2050年达到102730亿元。如果拿1995年价格计算的话,养老金隐性债务在2000年为63280亿元。那么到了2050年这个缺口将扩大为371390亿元(见表4)。

表4养老金体系的赤字

1996~20002001~20102011~20202021~20302031~20402041~2050

65岁以上人口比重(%)7.78.912.316.320.721.9

老龄抚养率(%)11.312.718.324.833.836

平衡缴费率(%)23.331.237.734.333.435.1

养老基金积累(亿元)330-2060-13180-32840-59870-102730

养老金隐性债务(亿元)6328087050111180173140261660371390

占GDP的百分比(%)71.149.735.132.932.633.1

资料来源:王燕、徐滇庆、王直、翟凡,“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第3页。

按照国务院体改办和美国安然保险公司的计算,这笔隐性债务在2000年大约在76000亿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这笔隐性债务在70000亿左右。[11]社会保障的隐性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是,这笔债务却是非还不可,越拖问题越严重。

(2)另外一笔隐性债务就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

世界著名的金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2001年10月9日说,中国的不良贷款总额在30000亿左右。也许标准普尔的估计不那么准确,按照官方数字,不良贷款占银行全部存款总数的25.7%,超过20000亿元。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再详细分析。

(3)估计未登记的外债大约4000亿元。

除此之外,按照“债转股”的模式,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变成了国有银行手里的股份。如果这些国有企业盈利的话,那么国有银行还多少能分到些红利。如果国有企业继续亏损,那么在国有银行手里的这些股票还不等于一迭废纸?

由于许多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节节上升,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在1998年把它们合并成了100多个城市商业银行。除了上海商业银行等几个城市商业银行比较好之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里面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良贷款。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些坏帐都有可能转变成为国家财政债务。

地方政府、乡镇政府还有一大箩筐多多少少的债务尚未清理。

如果把这些隐性债务考虑进来,恐怕债务总额会超过了80000亿,相当于GDP的80%。[12]由此可见,中国的债务负担非常严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13]因此,要求从财政上来给国有银行充实资金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国有银行该不该上市?

--------------------------------------------------------------------------------

4.1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

既然国家财政不可能向国有商业银行注入大笔资金,于是,有些人就开始动股市的脑筋,让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筹集一大笔资金,改善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银行上市是否会成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会不会出现“一股就灵”的奇迹?[14]

国有银行能不能上市?也许有人认为,这难道还成问题吗?四大国有银行是“国家所有,国家信誉”,只要国家批准,要上市还不是轻而易举?

事情未必如此简单。任何企业上市的前提条件是信息透明化。企业上市是直接融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拿出一部分股权来换取外部资金。例如,企业自有资本1亿元,年利润1000万元。如果想把经营规模扩大一倍,需要资本2亿元,于是,这家企业通过上市,对外发行相当于1亿元的股票。如果企业的生产效益好,购买股票的人按照投资多少来分享利润。假若股票价格上升,股东们还可以从股票升值得到额外的收益。因此,上市的前提是,第一,企业要有自有资产,第二,要期望盈利。

美国的创业板市场允许一些资金不足的企业上市。其前提条件是这个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允许他们上市,实际上是让他们牺牲股权换取快速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不过,这样的公司更像是即将出现的经营前景看好的“民营银行”,而不是现在的国有银行。

现在,在国内有一股这样的“热”,叫做搭国有企业上市最后一班车。就是说,中国已经入世了,政府的照顾政策只剩下很短的时间可以公开使用了,必须要赶在2005年以前上市。否则,如果上市必须靠企业的质量,国有企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看来,国有银行的上市问题正是这股“热潮”的产物。

4.2不良贷款知多少?

国有银行上市的第一关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家当。企业上市时考虑的是净资产。如果企业注册资本是1亿元,但是欠别人的债务有2亿。那么,我们说这家企业资不抵债。别说上市,早就该破产倒闭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中最多只有8%是属于自己的,其余的都是企业和老百姓存的钱。银行拿储户的钱放贷,如果出现了不良贷款,自然应当由银行负责。因此,在考虑银行的净资产时不仅要看银行的注册资本还要看它究竟有多少不良贷款。如果银行要上市,首先要把不良贷款的数字搞清楚。在这里有几笔帐非算不可。

第一,2002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底不良贷款比例为25.37%;按照这一估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大约为22898亿元。

第二,按照官方报导,被“剥离”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有15688亿元。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一年多了,已经完成了收购四家国有银行部分不良资产的任务。但是,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2001年9月底的数据来看,已经处理掉的和追回的不良贷款总数为1360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8.67%(见表4)。

表5,2001年9月底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状况(单位:十亿元)

不良贷款处理掉的追回的已处理%已追回%

华融50018.478.873.7%1.8%

长城345.825.76.77.4%1.9%

信达37336.218.19.7%4.9%

东方35015.426.564.4%1.9%

资料来源:ChinaDaily,2001/12/2

众所周知,讨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要的必然先要回来。剩下来的不良贷款都是些硬骨头。就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讨债和资产重组的本事很大,能要回来30%就算很成功了,那么还有将近10000亿的坏帐。[15]无论把这些坏帐“剥离”到哪里去,坏帐还是坏帐。这是四大商业银行欠老百姓的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储蓄者都有权把自己的存款要回去。老百姓不会去找那些资产管理公司,只能找当初收他们存款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怎么来补这个窟窿?如果把这10000亿算进去,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要上升多少?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复苏报告》中估计,如果把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计算在内的话,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将调整为37%(见表5)[16]。

表6,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不良贷款比较(%)

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含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

中国26.637.0

印尼18.055.2

韩国4.119.2

马来西亚10.316.6

菲律宾17.0NA

泰国12.625.1

资料来源:亚洲复苏报告,2001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

第三,目前,国有银行计算不良贷款数目是采用“一滞二呆”的分类原则计算的。早在1998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朱熔基总理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要盲目在所有领域都照搬国际惯例,但是在贷款分类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采纳国际惯例”。在2002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度强调“商业银行从今年开始要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17]

可是,实行“五级分类”谈何容易。在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广东发动了一场中外闻名的“清分”试点。(清理银行资产,为贷款分类)。要求在广东境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在3个月内完成所有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工作。为此,中央银行从全国调集了200多名专家会战广东,打算在广东清理分类之后,将“五级分类”逐步扩展到全国。中央银行和各个商业银行成立了专门的清分办公室,并且将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期限分解到了各个基层分支机构。广东的清分试点从1998年5月开始,到8月结束。可是,清分的结论却成了中央银行“烫手的山芋”。参加清分试点的人说,再弄下去,我们就要变成反贪局了。一直拖了一年多,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才对继续开展“五级分类”作出部署。在2000年9月,中央银行了《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令人意外地重申继续以“一逾二呆”作为确定不良贷款的标准,其中确实有难言之隐。在2000年对银行的财务真实性和贷款质量进行全国性检查,连那些已经采用了“五级分类”的银行还要倒退回去,按照“一逾二呆”的数据来汇总数据。为什么中央银行在“五级分类”问题上会如此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很明显,“五级分类”揭露出来的不良贷款数字远远大于“一逾二呆”。[18]

按照1997年以前“一逾两呆”的标准,贷款逾期3年才划为呆滞,借款人走死逃亡才划为呆帐,而按照“五级分类”,只要借款人不能归还本息30~90天就列入不良贷款。[19]假定国有银行认真地采用了“五级分类”,许多现在算为正常的贷款将变成不良贷款,不知道这样一来,银行的不良贷款还要上升多少?

第四,“五级分类”与“一逾两呆”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信贷质量。如果一个企业借了10笔款,按照“五级分类”,只要有一笔贷款不能按时归还,这个借款者的信用评级就要下降,其他贷款都要列入问题贷款。可是按照“一逾二呆”,只要其他贷款尚未到期就不算。按照“五级分类”,信用评级恶劣的国有企业有多少?目前给国有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事情尚在讨论之中,倘若真的按照信贷质量来划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还要上升多少?

第五,四大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特别是贷给了目前上市的1167家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当计算不良贷款的时候,是按照这些企业的帐面数字来评估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在1996年底,32.2万户预算内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为7.29万亿元,负债5.18万亿元。负债率高达71%。在这些企业的债务中逾期、呆滞、呆帐以及长期拖欠的不良债务占20%,超过1万亿元。[20]这些仅仅是帐面上的数字,真实数字恐怕更为严重。

有人估计至少20%的上市公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假帐。“银广夏”就是一个例子。前不久还被称为资产质量特别优秀的好企业,说破产就破产了。揭开盖子来,尽是假帐。如果有许多上市公司隐瞒了巨额亏损,那么一旦搞清楚了这些公司的帐目,岂不是又要给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大增加一笔?

最近,央行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下降二个百分点,也就是要减少600亿。据说,这是央行新设的金融监管局的主要职责。实际上,这对于央行金融监管局来说绝非易事。央行的金融监管人员长期以来就像救火队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奔波。说我们的金融业“四面起火,八方冒烟”真是一点都不夸张。目前,贪污腐败现象越演越烈,金融领域是所有寻租活动必经之途。拿这么有限的几个金融监管人员去对付“人心不古,党风日下”,实在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单一的金融监管渠道是无法对付日趋复杂的金融监管的。说声要减少600亿不良资产,下个指标容易,怎么实行?那些国有企业在继续亏损,到时候,银行敢不敢不再发放贷款?或者干脆叫他们破产倒闭?只要银行摆脱不了各级政府的控制,就别想摆脱来自于国有企业的坏帐。

说句不客气的话,别说每年降低600亿不良贷款,如果能够保持在现在这个水平上就非常不容易了。在1992年,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还只有几千亿。眼看着突破了一万亿、二万亿。在金融系统中,人还是那些人,国有企业还是那些国有企业,经营环境还不如90年代初期,凭什么就能把不良贷款降下去?

银行上市要不要算清楚帐目?如果算清楚了帐,国有银行能够拿出来合股的资本究竟有多少?虽然银行的情况和企业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一家银行的自有资本是10亿,但是贷款的坏帐也有10亿之多,事实上,这家银行已经把自己的资本全赔光了。银行的钱都是别人的。凭什么拿别人的钱上市呢?如果不良贷款比银行的一级资本还多得多,那么凭什么上市?[21]倘若某个公司已经是资不抵债了,公之于众,还有人敢买这种股票吗?如果不告诉老百姓真话,靠造假帐上市,今后怎么办?

“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国有银行不上市,那么,尽管现存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但是还可以慢慢对付。如果一定要急于上市,岂不是掩耳盗铃,马上就要踩响这个大地雷?如果只是学者们在研究改革方案,呼唤危机意识,对社会的冲击极为有限。如果真的让国有银行登上股市,那么立即和广大股民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想盖都盖不住,那个时候再说什么都晚了。

4.3能否把国有商业银行切块上市?

既然国有银行整体上市风险很大,弊多利少,那么能不能把国有银行切成若干块,先把那些资产状况和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上市?这样作既可以避免由于国有银行规模过大对股市造成的冲击,又比较容易在上市过程中报告银行资产。例如,中国银行在海外部分资产总额1300亿美元,资产质量比较好,如果在海外上市肯定可以筹集到一部分资金。

如果在海外讨论这个问题,一定会把那些外国的金融专家和经济学家们搞得晕头转向,因为把银行切块上市的做法完全违背了经济学的常识和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

首先,银行的资产必然是统一核算的。银行业就是金融服务业,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就必然要扩大金融服务规模。在金融市场上,银行的规模效益非常显著,这就是为什么当前世界上的大银行要不断整合、兼并的原因。提出把国有银行切块上市的人如果真的主张要把国有银行解体分割,那么,显然违背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其次,由于地区差距和经营水平等原因,每个银行内部都有些效益较好的单位,也有一些亏损单位。有些吃肉,有些啃骨头。如果,单单把效益好的分行划出来上市,那么,那些效益不好的分行捆在一起,日子怎么过?

第三,在国有银行切块的时候,资产好办,负债怎么分?如果把效益好的部分划出来,把债务和不良贷款留给母行或者其他部分,上市固然没有问题,但是,随后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上市的部分要不要和母行保持联系?

如果上市部分完全独立,在资产所有权上和母行一刀两断,那么,母行的日子会更加难过,母行为什么要同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部分划分出去?主张国有银行上市的目的是要帮助国有银行脱困,如此处理岂不是和上市的目标南辕北辙?

如果上市部分仍然留在母行体制内,那么上市部分就不能回避对母行不良贷款的责任。假若上市部分不向股东说明这些债务,那么就涉嫌欺诈。前不久破产的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Enron)就是这样造假帐的。每当出现债务,安然公司就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让新公司把债务背走。这样在母公司的帐目上始终保持很好的利润记录。虽然安然公司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还是露出马脚,债权人追索子公司的债务,顺蔓摸瓜,还是找到了真正的债主,把安然公司告上了法庭。为安然公司作假的金融审计公司(安达信公司),为此牵连上赔偿责任,已经濒临破产。我们的国有银行上市,要不要请那些国际著名的金融审计公司来审计?有了安然破产的教训,那些金融审计公司还会睁只眼、闭只眼吗?假若上市部分如实报告应当承担的不良贷款(并不仅仅是自身发生的不良贷款)那么,还上什么市?

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国有银行的监督改革,主要是要改变国有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经营和监管效率。切块上市并不能促进四大国有银行内部的体制改革,也无益于明确银行产权,更谈不上促进国有银行的经营和监管效率。说到底,主张切块上市的人无非是想通过股市为国有银行圈些钱。至于说拿到这些钱之后如何料理后事就欠缺考虑了。钟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金融改革绝无陈仓可渡--评“银行上市年”》。[22]他指出主张银行上市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于不思改制的银行,没有理由相信它们上市‘圈钱’后会不把钱糟蹋光。”这个评论,一针见血。

与其切块上市还不如在体制外创建一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银行。与其在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归属问题上纠缠不休,还不如维持国有银行的现状,在体制外发展民营银行。待到民营银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金融市场上的有效竞争机制,然后再来考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造。

4.4股市容量有限,承受不了国有银行上市

主张国有银行上市圈钱的人也许忘记了前不久国有股减持的教训。沪深股市总值占GDP的50%左右。但是,其中三分之二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据说是要为社会保障基金筹款,在市场上抛出一部分国有股。结果,国有股减持导致沪深股市狂跌,最后只好仓促叫停。

现在,老调重弹,国有银行上市,也打算从股市上捞一把。暂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就从中国股市的承受能力来看,这一做法就很不明智。要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1个百分点,至少需要800亿。要使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达到所需的资本充足率,至少需要几千亿元。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字,从1991年至今,上海、深圳股市为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为7796亿元。每年融资金额只有一、二千亿元。倘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每个都是大块头,一下子吸收巨额资金,还不得把股市压趴下来?

4.5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当缓行

假若没有作好准备,仓促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申请上市,但是在审计之后被揭露出来大量不良资产,不符合上市的要求。这些银行声名狼藉,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第二,在国有银行上市过程中股市崩溃,和国有股减持一样,被迫中途叫停。

第三,蒙混过关,上市之后圈了股民的钱,但是由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利润,没有红利,说不定在哪个地方出现局部的金融危机,导致民众信心动摇,最后,国有银行遭遇风险,同时也拖垮了股市。

国有银行上市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上了市才能成为好银行,那么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银行,而不是好银行则不应当上市。让国有银行迅速上市的主张颠倒了逻辑顺序。应当在银行上市之前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得银行成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稳定的金融机构,然后再讨论是否应当上市。

至于说国有银行上市之后能否给股东带来利润?能否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的有效监督?能否通过上市提高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轻易能够回答的。有鉴于此,为了金融安全起见,国有银行上市还是暂缓为妙。

五、如何消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

5.1消化不良贷款的一般途径

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让许多金融负责人感到头痛。有些人试图尽快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它们提出了四个途径:

(1)从商业银行本身的利润中提取坏帐准备金。

(2)由财政注入资金;

(3)上市;

(4)增发货币。

首先,能不能靠银行本身的利润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银行大部分都是要求商业银行准备专项损失准备金,逐步打消坏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2年1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记者招待会上的报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1年实现利润266亿元。显然,这是最近几年内最好的成绩。可是,就是把这些利润全部投入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还不到不良贷款的1%。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率太低,使得它们缺乏自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倘若要求四大商业银行靠自己的利润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不知道要多少年。中国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规定和呆帐核销制度过于严格,应当逐步修改。有关银行所得税的一些规定也应当调整。

其次,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目前的财政状况,由于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要增加发行国债来填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第三,在世界上有许多银行或者金融集团都上市了,可是他们的案例却很难照搬到中国来。外国的上市银行不少,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有高有低,但有这些上市银行都有通过坏账拨备等方式自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内部治理结构尚未理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条件尚未成熟。

最后,如果试图开动印钞机,多发行货币来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这纯粹是“饮鸠止渴”。在历史上已经有不少国家试过了这个办法,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例如,在抗战胜利以后,中央银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比较稳定的货币体系。在1946~1947年期间,大陆的金融状况不错。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山东莱芜战役中吃了败仗。要求扩编100个师。没有钱,就印钞票。中央银行官员指出,再印下去,金融体系就要完蛋了。老蒋不予理睬。在他看来,反正是完蛋,还不如赌一把。如果打胜了,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在征兵的时候,马上就有钱发,似乎问题解决得很容易。但是,人们马上就发现,手中的钞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恶性通货膨胀席卷全国。通货膨胀率高达5位数。以前买一头牛的钱只能买一个烧饼。金融体系的混乱使得国民党的后院马上就起了火,民心丧尽。国民党在大陆滥发货币,颠覆了自己,唯一的好处是当时银行中的不良贷款也随着金融体系的崩溃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在蒋经国还算有先见之明,他在台湾保留了不同的币制系统,切断了恶性通货膨胀蔓延的途径。

5.2治理不良贷款,一动不如一静

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是不是不可治愈的癌症?未必如此。

对付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最有效武器就是时间。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不仅是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体制转换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量不良贷款的问题。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其实,只要操作稳健,国有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并不那么可怕。解决不良贷款的关键在于:

(1)千方百计制止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趋势,不让不良贷款继续增加,

(2)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3)维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

通过银行制度创新来减缓不良贷款的冲击,通过经济增长来消灭不良贷款。

举个例子,假定在未来10年内国内产出总值的真实增长率保持8%,那么在5年后,GDP将增加为目前的136%,10年后增长为当前的200%。

表7不良贷款变化

年份物价水平产出增长GDP不良贷款不良贷款/GDP

1111000002500025.0%

20.921.081080002300021.3%

30.851.171166402116018.1%

40.781.261259711946715.5%

50.721.361360491791013.2%

60.661.471469331647711.2%

70.611.59158687151599.6%

80.561.71171382139468.1%

90.511.85185093128306.9%

100.472.00199900118045.9%

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不再增加,或者说不良贷款现有帐面数额不变,假定通货膨胀率为8%,那么,物价水平上升使得不良贷款所代表的购买力逐年下降。经过5年以后,不良贷款总额就将降低为72%;十年以后降低为47%。尽管不良贷款的帐面数额并没有变化,但是它占GDP的比率将逐步下降。

假定在基年GDP为10万亿元,银行不良贷款2.5万亿,占GDP的25%。在维持“双八”目标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占GDP的比例在5年后从25%下降为13%,10年后下降为6%。这说明,只要能够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哪怕是不良贷款高达GDP的25%,也不要紧,过10年以后就好处理了。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史上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例子。在1985年,有些人强烈主张要深化改革,消除由于双轨制所带来的扭曲,放开价格。在1988年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价格闯关”的计划。结果,还没有来得及闯关,市场价格就象断了线的风筝,连涨不已。通货膨胀率很快就超过了24%。最后不得不暂缓价格改革,把许多部门的价格重新控制起来。在当时看来,要放开价格简直比登天还难。可是,到了1994年,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营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日趋上升,市场机制逐步健全,计划内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少,政府控制的计划价格变得无足轻重了。不知不觉地价格就放开了。有的经济学家说,当初闯都不敢闯的价格关,结果,用不着闯,混过来了。

闯价格关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宏观经济上,稳定的宏观环境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有些在当前很难处理的事情,只要经济持续发展,水到渠成,过些时候就好办了。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上,不用着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银行上市捞笔钱就能解决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动不如一静。

5.3如何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行来说,资本充足率确实非常重要。要增加银行资本充足率可以增加分子或者减少分母。增加分子就是注入资金。当然,如果能够注入资本,应当尽量注入。不过,如果一时有困难的话,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呢?减少分母同样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减少分母就是逐步降低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总量。目前中央银行决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小城市中撤出来,将业务集中到中心城市。收缩战线必然可以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人质疑这一决策,认为减少国有银行在中小城市的金融业务会破坏这些地区的融资渠道。如果单纯减少国有银行的业务自然会造成融资“真空”。但是,为什么非要把所有的金融业务都压到四大国有银行头上呢?如果能够尽快对内开放金融领域,那么新生的民营银行(股份制银行)必然会补充上四大国有银行撤出后留下来的金融空间。从金融运行机制上来讲,民营银行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必将更好地为中小城市中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因此,开放民营金融不仅对于打通民间融资渠道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素质,改善资本充足率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入世以后,外资银行正逐步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到2002年3月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已经有400多家,其中200多家已经开始营业。虽然外资银行目前只占有市场份额的2%,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者15年之后,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上升到30%左右。外资银行肯定会把相当多的优质客户拉过去。这样一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总量还会下降。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没有减少,那么,其资本充足率自然会上升。

综上所述,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虽然比较低,但是,从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比例将出现上升趋势,用不着为此过于担心。

六、打破金融垄断,迎接WTO的挑战

--------------------------------------------------------------------------------

6.1竞争出效率,竞争促改革

在经济学中有一条无须证明的公理:竞争出效率。换句话说,垄断越强的领域竞争力越差。若问当前中国哪一个领域的垄断性最强?毫无疑问,金融业。自经济改革以来,从农业开始,服务业、轻工业、制造业,直到通讯业,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垄断局面先后被打破了,唯独金融领域的垄断局面保留至今。金融领域是经济改革中最后一个堡垒。金融最敏感,改革也最难。若不然,这块硬骨头也不会留到今天。如果说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仗,那么,金融体制改革就是决定性的一仗。打完了这一仗,自然还有仗要打,但是,想找一个完整的垄断领域就不容易了。

为什么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银行系统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什么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无论是债转股也好,资产管理公司也好,还有当前的银行上市等等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体制失误的要害就是在金融领域中缺乏有效的竞争环境。垄断地位使得国有银行缺乏改革的意愿和动力。没有遭遇挑战就必然趋于保守。很清楚,由于垄断,谁家缺钱也少不了银行的钱。既然国有银行的日子还混得下去,就很难指望它们会积极变革。如果没有促进变革的激励机制,光靠上级发几个文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体制上的失误。无论换哪个来主持金融改革,只要维持旧体制就别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趋势。只要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维持一天,这个困境就会继续存在一天。

6.2WTO的贡献

WTO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垄断。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之后,国有银行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过去的垄断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吴敬琏在2002年3月“中国产经新闻”举办的“加入WTO我国企业新机遇研讨会”上说,“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但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时会不愿意改。这是因为改革会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会有痛苦。加入WTO以后,有关协议和规则会对我们限定时间,不改就死定了”。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我们的金融业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背水一战。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西方各国也有他们的比较优势,金融产业就是他们的强项。打开国门以后,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金融业就会遭遇完全不同的情景。在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怕过谁?可是,中国男篮敢向美国队叫号吗?客观差距放在这里,不能视而不见。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如果经济活动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出了毛病,四肢再强壮也没有用。

目前,我们在金融改革的步骤上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混乱。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走上轨道之前,已经许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允许外国银行在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享有“国民待遇”,而且还没有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入世后对外开放的速度比原来许诺的还要快。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入世初期只会对金融市场作有限度开放,即在入世后3年内,容许外资设立合资证券行,不过,在中国入世短短数月,已准许外资设立合营证券行。近期花旗及东亚银行相继获发牌照,容许为内地企业及个人提供外币服务,显示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幅度及审批速度较预期为快。

仔细一推敲,问题来了,不要说是中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的国有银行都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允许外国人做的事情怎么可以不让中国人做?国有银行的金融垄断早晚保不住,为什么非要等到外资银行进来冲击不可?

七、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

--------------------------------------------------------------------------------

7.1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如何打破金融业的垄断局面?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大手术之前,开放了民营经济。结果,民营经济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迅速超过了国有部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民营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那里的国有企业的状况也要比东北、西北的国有企业好得多。

我们有没有可能按照同一逻辑,在金融业采取类似的做法,在维持国有银行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开放民营银行?许多学者很早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不过,金融业好比人体的心脏,不能有片刻故障,不像别的行业,可以放开手来改革。金融改革往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改革的难度非常大。

7.2两种改革方案

加入WTO把我们的金融业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背水一战。放弃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大革命。对于许多金融官员来说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变革。当前只有两条路:

第一,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实现对内开放。组建一些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来挑战国有银行,逐步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通过竞争提高国有银行的素质。在国内初步具备了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再考虑对外开放,逐步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

第二,在继续维持国有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的情况下,修修补补。在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表到期之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

总之,国有银行的垄断特权肯定是保不住了。要不然是我们通过创建民营银行,主动来打破金融垄断,要不然等着外资银行进来,被动地打破垄断。

第一种办法是渐进式改革。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就是马上动手,民营银行还只不过像刚出生的孩子,规模肯定很小。民营银行尚需若干年的成长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规模很小的民营银行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在实际业务上对国有银行的挑战。随着民营银行的成长,国有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管机制。

第二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拖上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既不用为外资银行的竞争而担忧,也不用为民营银行的挑战而烦恼。在这两、三年内,国内的金融市场还是国有银行的一统江山,各个既得利益集团都不会受到触动。维持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大家一团和气。尽管天天把金融改革挂在嘴上,由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改多少算多少。反正只要不出大的金融弊案,就有可能平安无事。

实际上,拖延战术最终将导致非常激进的改革。拖延战术把中国的金融体制放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国有银行将突然面对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银行取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之后,将在我国的几个金融中心城市争夺优质客户,争夺人才。国有银行根本就不是那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对手。

这种开放程序的混乱只会带来两种结局:

第一种,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对外开放,在短期内固然可能赢得表面的繁荣,但是距离国有银行土崩瓦解和金融危机也就不远了。

第二,在开放之后发现和外资银行差距太大,不得不自食其言,往回倒退,重新回到对外金融管制的老路上,从而在损伤信誉同时承受商业利益损失。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拿足球队来打个比方,如果连输几年,大家就喊着要换教练,换个打法试试看。如果一个国有企业连亏几年,通常也要考虑换个厂长。为什么中国金融业就不一样呢?由于我们尚未开放金融领域,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金融体制就非常稳健,更不意味着开放之后还能稳住局势。我们暂且不来追究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中累积下来多少金融风险,在表面的稳定下面隐含着多少不稳定的因素,实际上,没有能够抓紧时机,迅速地改革金融体制,提高竞争能力,就是贻误战机,就是非常严重的失误。

八、开放民营银行,深化金融改革

--------------------------------------------------------------------------------

8.1金融体制产权改革

银行产权改革在我国的金融业中历来被视为禁区,最近已经成为公开讨论的热点。在2002年初的一次银行业研讨会上,许多人都明确表示改变银行体制的根本在于改革产权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都应该朝着股份化的方向发展。多年来,银行尝试了各种改革,但结果并不理想,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这正是产权没有得到改革等原因。

纵观世界,自从197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2001年民营银行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国有银行还占主导地位,可惜,这些都是一些穷国和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的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持续下降,这个事实是谁都难以否认的。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开放民营银行是迟早要办的事情。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比重还在继续上升,早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既然在别的领域中可以这样作,为什么在金融领域中就不行呢?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日前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经叔平说,民营银行是未来间接融资主体。特别是类似民生银行这样以非国有股份为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问题,实现了完全市场化运作,割断了体制内生成金融风险问题。不断壮大民营银行整体规模,不但会引起中国金融格局的变化而形成低风险高效率的良好局面,更有利于缓解结构性矛盾,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刘明康也说,目前,国内银行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机制。[23]

众所周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叫做直接融资,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被称为间接融资。倘若要让民营银行成为间接融资的主体,那么就绝对不是按照目前的改革措施所能达成的目标。

改革金融体系的产权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促进民营银行的诞生与发展。不改变当前的产权结构就不可能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也就很难摆脱当前的金融困境。要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绝对不是上市发行一些股票,招些小股东能办到的。允许较大的民营企业和外资银行参股,将有利于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已经证明了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前提是产权清晰和市场竞争机制。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恐怕比改革那些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还要困难。

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非改不可,但是,这一改革需要外部竞争环境。在现有金融结构下,无论设计什么样的股份结构,最终都会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绝对不可能凭空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在5年前曾经在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就这个问题发生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对于澄清人们的思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浙江、福建、广东,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得很快,市场竞争机制比较健全,那里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也相当顺利。在东北、西北,由于民营经济占的比重比较低,市场竞争机制发育不够,那些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成果不显著。要真正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必须要开放民营银行。

银行就是银行,银行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为什么非要在所有制上作文章呢?所有制歧视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符合宪法的。如果说专业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之间有所区别的话,还有些道理。国有银行更适合完成配合国家财经政策的任务,执行专业银行的职责。民营银行适合于为中小企业服务,适合于多变的市场竞争。究竟是民营银行还是国有银行哪一个更适合形势,要看哪种形式更有效率,更能够疏通金融渠道。当前特别是要看哪种形式更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据报道,在2002年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的金融供给不足情况有所加剧,致使“地下钱庄”频频抬头。[24]显然,目前金融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开放民营银行最重要的意义也许还不在于他们可以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民营银行的制度创新为国有银行提供一个对立面,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只有迅速提高金融业整体竞争能力,才有可能讨论如何逐步实现对外开放金融的问题。

8.2民营银行研究的进展

从目前(2002年4月)的情况来看,全面开放民营银行的条件尚未成熟,但是,经过一年多努力,在有限地区进行民营银行试点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讨论民营金融试点的时机是否成熟的标准也许应当包括如下几点:

(1)有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是否有指导意义?

(2)有没有支持试点的外部环境?

(3)有没有能够推动试点的研究力量?

(4)会不会出乱子,闯大祸?

首先,经过国内外几十多名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民营银行二百问》已经完成。[25]尽管这本书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无论如何,从理论上来讲,开放民营银行的关键问题已经梳理清楚了。

其次,经过几年的整顿之后,国内金融形势比较平稳。为民营银行试点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加入WTO的讨论为开放民营银行做了思想准备。特别是自从2000年7月以来,在各种报纸和杂志上广泛进行了关于民营银行的讨论使得民众已经逐步了解了开放民营银行是大势所趋。现在开展试点,水到渠成,不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误解。

第三,在长城金融研究所的努力之下,浙江、苏南、广东、西北、东北等五个试点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个试点的背后都有相当强的研究力量。最关键的是学者们得到了共识。有这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监管和帮助,即使马上就开始民营银行的试点也不会给中国的金融体制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冲击。只要能够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充分注意到研究的关键问题,完全有把握控制住试点的局面,翻不了船。

8.3开放民营银行的战略意义

从各种文件和报道来看,为了提高国有银行的效率和加强金融监管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目前的做法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目前,强调以加强监管来防范金融风暴的冲击,毫无疑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这仍然是治表,没有解决治本的问题。如果不采取重大改革措施,恐怕金融风险非但不能缓解,反而有可能累积起来,成为心腹大患。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改革的要害就是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打破垄断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改革现有的国有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局面。打破金融垄断的要害就是首先开放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在实际业务上对国有银行的挑战。随着民营银行的成长,通过公平的竞争,国有银行有可能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管机制。

开放民营银行不是一种利益再分配,也不是什么战术上的权宜之计。只有从加强中国金融业的总体竞争能力这样战略高度上来考虑,才能够认识到开放民营银行的重大战略意义,才能够认识到拖延战术是何等迂腐荒谬。

有人质疑说,让民营银行诞生,难道他们就能够对付得了那些外资银行吗?确实,让刚刚出生的孩子上拳击台实在是有些荒唐。当年,中央军在日本鬼子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有谁看得起八路军?当八路军向敌后挺进的时候,不是也有人怀疑,就凭八路军的那几支枪还不是去送死?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内部机制好,弱小也会变得强大。就象中国的民营企业一样,只要民营银行的机制设计正确就一定会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和外资银行的较量中,反倒是民营银行最容易适应环境,找到外资银行缺乏竞争力的空间,很快地发展起来。在将来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国有银行才会真正体会到创建民营银行的重要意义。

开放民营银行的建议触动了某些人的切身利益,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拖延回避。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连同民营银行竞争的勇气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同强大的外资银行同台竞技?如果不去研究如何和外资银行竞争,却天天在防范民营银行,如果有人批评说你们“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当如何解释?民营银行再怎么说也还是中资金融机构,按照学者们研究的结果,只要搞好“准入,监管,退出”三个法规的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天下不会大乱。

8.4唤起金融危机意识,促进金融改革

密西根大学的Olson教授说,只有在一个国家遭受极大的冲击之后,才会真正实行改革。他说的“极大冲击”指的是外族入侵,政权更替。韩国的例子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理论。目前韩国推进了大刀阔斧的金融体制改革。世界银行的专家颇有感慨地说,如果韩国不遭遇金融危机,恐怕这些改革措施仍然还停留在学者的论坛上。在韩国金融风暴之后,韩国高层金融官员关的关,撤的撤,下狱300多人,从而为金融改革扫清了道路。

无论如何,中国的金融体制早晚是要改革的,不改革,万一闯了大祸,最终遭殃的是无辜的老百姓。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能不能在避免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改革?拖字诀看来似乎没有得罪什么人,可是总拖下去,不是一个办法。拖来拖去,就会贻误时机,拖垮我们的民族金融业的长城。而另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充分研究和准备就贸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等措施,很可能把金融改革引入歧途。

“宜忧而不忧者,国必危”!

----------------------------------------------------------------

[1]作者衷心感谢长城金融研究所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汤敏、彭恩泽等人对本文初稿提出的修改意见。文中如有谬误自然应当由作者负责。

[2]详见顾海兵、李扬等人在2001年的论文。

[3]参见《经济日报》,(台湾),2002年3月20日。

[4]参见《信报财经新闻》,2002年3月20日。

[5]参见《人民日报》2002年3月18日。

[6]参见200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7]参见慧丰,《中港台金融》研究简报,2001年1月。

[8]参见凤凰网,2002年3月6日。

[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1995年的7600万上升至2050年的3亿。参见世界银行《中国的养老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0]参见王燕、徐滇庆、王直、翟凡,“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第3页。

[11]关于养老基金的隐性债务有不同的计算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各种计算方式对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金回报率等有不同的假设。但是,各种计算的结论几乎完全一致:养老基金的隐性债务相当严重,必须认真对待。

[12]到2001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到境外筹集资金以及外债共计60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金融机构境外净资产和企业在境外投资共3500亿美元。外汇储备2235亿美元。从这些数字可见,中国大陆外债情况并不十分严重。特别是外债的机构比较合理,超过70%以上为中长期贷款。不至于对金融体系形成外来的威胁。

[13]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新书“中国梦:探索地球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中,作者斯塔维尔研究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偿还借贷、政府及银行债券、外债等估计中国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总国债可能达到GDP的75%。

[14]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萧钢表示,国有银行改革的三步曲是,第一,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独资公司,第二步,实施股份制改造,第三步,创造条件上市。还有人表示希望国有银行通过改制尽快整体上市。参见慧丰,《中港台金融》研究简报,凤凰网,2002年3月6日。

[15]在2002年3月24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表示,目前,国有银行剥离出1.4万亿元不良资产,较乐观的估计能收回4000亿元,损失可能1万亿,若把这1万亿元折算到某一年,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会明显上升。

[16]美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普遍在0.67%以下,欧洲在2%以下。在2001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平均为3.2%。

[17]参见2002年3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8]详情请参阅王君,“中国贷款分类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论坛》,2001年10月号。

[19]在2001年中央银行公布的规定中已经把挂帐停息的时间由36个月减少为6个月,准备进一步减少到3个月。对于新出现不良贷款来说划分标准日趋合理化,但是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尚未全面清理。

[20]参见王梦奎等《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21]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礼辉在2002年2月在香港指出,商业银行在消化不良贷款方面难度很大。李礼辉表示,希望在数年内能将其不良贷款比率由高于16%降至10%以下,以便为将来的上市创造条件。而在此之前,工行三年内都不会考虑上市问题。

[22]参见《中评网》,www.china-,钟伟主页。

[23]参见《人民日报》,2002年1月23日。

[24]参见《中港台金融》研究简报,2002年1月。

紧迫性范文篇4

关键词:微积分;课程思政;教书育人

微积分作为一门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至关重要。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对青年学生说的几句话:“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将来就可以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2]。而微积分恰好就是这样的一门基础课。作为理、工、经、管、文、法各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微积分是一门学时长、课时紧、内容多、知识难的基础课程。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使微积分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微积分课程思政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迫在眉睫

1.1专任教师正确认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21年年初,一个网名叫“离灯冬眠”的25岁女生,因为游戏机被母亲砸烂,选择自杀离开这个世界,在遗书中说游戏是她人生唯一的追求和乐趣,失去了游戏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这样的案例让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培养的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有了,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偏离人生正确的轨道,大学毕业就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崇高理想。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作为一名高校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技能,还要通过课堂思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三观”,摒弃“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工作,思政教育跟数学教学没有关系”的错误思想,把课堂思政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3]。

1.2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应自然贴切

微积分教学课程思政不是专业思政课,应根据微积分每堂课的专业知识点,找准思政元素和微积分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自然而不牵强地开展教学活动。思政元素一般不会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和加工,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3教师以良好行为做学生的行动楷模

教学无小事,教师要从我做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学生的楷模[4]。

2微积分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施

在微积分中开展课程思政,使数学知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让学生具备真正成长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的能力。

2.1用我国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国的古代数学成就对世界数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极限思想的萌芽,庄周的《庄子·天下篇》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九章算术》里也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些对极限思想的论述的提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近现代,我国有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苏步青、丘成桐等活跃在世界数学舞台上,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结合中国数学家对世界的贡献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民族复兴有所担当,鼓励青年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5]。

2.2将我国当代科技成就渗透课堂,树立民族复兴的远大目标

作为崛起中的国家,中国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而当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因此,将当今我国重大科技成就融入微积分课堂教学,使微积分知识的应用与现代科技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正在学习的微积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白学好微积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在学习二重积分时,利用二重积分计算该通信卫星的覆盖面积与地球表面积比值的具体运用,融入我国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升空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北斗卫星系统的成功建设,中国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大国重器就此终成,中国在通信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在讲授高阶导数时,通过“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导数关系,联系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步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壮举,高铁让中国人民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出行方式,让学生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喝彩点赞。在讲授空间曲面时,结合被誉为世界之最“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望远镜,让学生体会劳动者的大国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思想,对共和国的建设者们产生由衷的敬佩。在微积分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问题,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明白只有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才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鼓励学生做新一代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2.3将微积分的发展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

微积分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进步史和发展史。在学习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通过该公式的命名,让学生懂得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数学符号的发明经历也是曲折坎坷的,只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人类才能发展。早在17世纪,牛顿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几何方法研究微积分,其研究微积分的时间比莱布尼茨早10年;而成果发表的时间上,莱布尼兹却比牛顿早三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围绕微积分发明权归属问题的激烈争论把欧洲科学家分成誓不两立的两派:英国和欧洲大陆停止了学术交流,不仅影响了数学的正常发展,也波及自然科学领域,导致英德两国的政治摩擦。英国抱着牛顿的概念和记号不放,拒绝使用更为合理的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符号和使用技巧,其后果是英国在数学发展上大大落后于欧洲大陆。这个科学史说明,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面对权威只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进步。

2.4用定积分化整为零的思想,教会学生明白人生的大目标终能由无数小目标来实现

定积分的思想是“化整为零→近似代替→积零为整→取极限”,在高等数学、物理、工程技术等知识领域及生产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定积分中求“和的极限”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数学工具,即用无限的过程处理有限的问题,用离散的过程逼近连续,以直代曲,局部线性化等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在讲授定积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定积分的思想,告诉学生人生就是由许多小目标成就的,只有通过脚踏实地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人生大目标才可能实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不断努力,永不放弃,必达目的[6]。

2.5用微积分思想来提高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微分三大中值定理时,由“罗尔—拉格朗日—柯西”通过不断放宽条件,进而达到越来越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的学习过程,可以得到三大定理的学习在内容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从逻辑关系来看,后面两个定理的证明都是通过构造辅助函数借助罗尔定理来实现,体现事物是联系的本质,启发学生应在运动中看问题、谋发展。鼓励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用循序渐进、联系的思想[7]。

2.6微积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无处不在,重在挖掘,让教书育人两不误

在学习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时,提炼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人生哲理,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人生哲理。学习多元复合函数求偏导数时,借助中间变量层层深入,得到“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目标明确,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人生理念。在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八个卦限时,结合《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把“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放在细微处,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思想完美地演绎出来[8]。学习反常积分,当边界是趋于无穷或函数是无穷的情况下,是收敛还是发散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曲线∫-∞+∞dx1+x2,乍看感觉积分上下限是发散的,但通过计算发现结果是收敛的,从而让学生明白:看问题、想事情不能想当然,不能以偏概全,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思维去分析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微积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无处不在,要用心去提炼、去挖掘,让微积分教学与课程思政完美结合,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9]。

3结语

总而言之,微积分课程思政的实施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挖掘,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寓教于乐,教书育人两手抓。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楠.《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4):61-65.

[2]杜小芬.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J].教师通讯,2020(23):105-106.

[3]彭双阶,徐章韬.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27-30.

[4]刘淑芹.高等数学中的课程思政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36-37.

[5]孙涛,裴丽芳.高等数学中的哲学思想[J].高师理科学刊,2015(4):61-64.

[6]王亚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4):224-225.

[7]宋玉梅,刘谟新.数学实验教学中的思政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12):77-80.

[8]廖云华,王仲梅,谢小良.思政元素融入运筹学的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6):137-138.

紧迫性范文篇5

一、我国推行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一)高速城镇化是建筑节能最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高速城镇化时期农民大量进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每年大约有1300―1500万农民进城,农民变成市民以后,人均能耗水平提高3倍。首先,农民进城以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依靠工商业经济谋生,这种工商业经济的载体的耗能将大大增加。其次,生活燃料特点发生了变化。农村生活所用的燃料大都是可再生的,用商品化的能源如煤、电、燃气比较少。农民进城后,其能源消耗明显增加。第三,出行方式变了。在农村基本上是以步行为主,进城后乘车的概率提高。第四,房屋结构和耗能模式变了。以上四点导致人均耗能提高3倍。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预计约有5―6亿农民将转化为市民,相当于原来15亿或者是18亿农村人口的耗能。

高速城镇化时期建筑规模快速增加。近年来,我国年建筑量已经达到20亿平方米以上,相当于全球每年建筑总量的40%,但是,我国既有建筑中95%属不节能建筑。我国每年因建筑消耗的水泥、玻璃、钢材占全球的40%、45%、35%。同时,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建筑里纷纷装上空调,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分体式空调的生产国和消费国。这是高速城镇化给我们带来的紧迫性课题,必须加快实行建筑节能。

(二)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快速增长

集中供暖区的扩大、空调的普及、农村能源商品化、住宅面积的扩展都带来能耗的大幅度增加。2002年夏季高峰用电达到4500万千瓦,相当于2.5个三峡满负荷的发电量,2010年将相当于5个三峡发电量。去年8月8日北京的用电高峰达到1081万千瓦,而7月25日只有782万千瓦,这意味着天气变化所增加的空调用电就达到北京用电总量的1/4以上,也意味着在夏季,空调耗能占北京市总能耗的1/2以上。如果北京市房屋围护结构达到节能50%的标准,高峰时的空调耗能就可以减少一半。这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欧陆风的盛行,“能源杀手式”的建筑越来越多。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大量增加,这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玻璃幕墙建筑冬天冷、夏天热,必须借助于空调调节室温,以至于这类建筑的空调能耗比一般建筑要高出3倍。据清华大学的调查,我国大型公建的耗能是民用建筑的10至20倍,而日本是5至7倍,最高的水平是3倍左右。我国许多大型公建包括政府办公大楼、商业大厦的高耗能结构对全社会节能起了反面的引导作用。

目前建筑耗能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已从1995年的11%提高到2005年的27%左右。欧盟曾作过统计,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就像现在的欧洲国家(我国大约2030年以后),建筑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达到50%,占全部的耕地覆盖的48%,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50%,占总污染排放的48%以上,占整个水资源消耗的42%。可见建筑的“四节”潜力巨大。

(三)“十一五”期间及今后建筑节能任务非常繁重

“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着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1%,即节约1.1亿吨标准煤,如果建筑节能工作做得不好,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将达11亿吨标准煤;如果我们认真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到2020年,我们可以把能耗控制在7.54亿吨标准煤,能节约3.5亿吨标准煤,这相当于英国或者是法国的全年能耗。

我国人均能耗比较少,但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已经引起全球关注。比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2004年的数据,美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但美国拒绝在《京都协定书》上签字,所以美国成为全球众矢之的。美国人口只有3亿,人均消耗量却很大,而中国虽然人均能耗只是美国的1/13,但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如果像美国一样去消耗能源,比美国总能耗还要高出5倍,那就意味着需要三个地球才能支撑中国的能源消耗。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对外和平崛起,对内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

二、走出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建筑节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推进建筑节能,要从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他们的长远利益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把政府的积极性与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序地推进建筑节能。

(一)建筑综合症迫使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绿色建筑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意识到建筑必须实行强制性节能,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制订了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标准,而且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所有的建筑拥有者、业主、建筑商全面实行节能标准。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建筑综合症。由于当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提高建筑的密闭性,以至于建筑隔热性越来越好,室内外的通风完全被杜绝,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癌症、肺气肿、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中科协室内环境委员会的调查,我国仅甲醛超标10倍的房屋就占24%,现在儿童患白血病增多与此直接有关。据最近一项调查证实,人类得癌症,不仅与室内化学品污染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建筑材料所释放出的氡气有关,氡的含量高一点点,人类癌症发病率就会大大的上升。这证明了癌症与室内的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正因为这些原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建筑的新概念。健康建筑首先要求室内通风,进入室内的新风量越大,室内污染程度就低。从这时开始,西方国家纷纷对传统的封闭型节能建筑进行第二次改造,目的就是把一般的封闭建筑改建为更利于人类居住健康的绿色建筑。比如,美国有60%的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建筑通风设施,改房间上部通风为地板通风。采取地板通风,新鲜空气从地板的进气口上来,温度比较低,人在房间里活动,新风就围绕着人体(热源),这就把有限的新风与人的呼吸挂起钩来。

(二)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与认识误区

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目前有多种解释,我对此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全过程的节约,强调的是居住人的健康,同时也涉及到对环境最少的干扰。

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共生共容、永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四节二环保”的建筑。所谓“二环保”,第一是对外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大自然最低的干扰;第二是对室内环境保护,增进居住人的健康。

推行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到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城市,最终达到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走以绿色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创造出城市化发展的中国范例,即以主动的方式来避免快速城市化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减缓对全球能源的影响。在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的条件下来推进城市化,其挑战性是空前的。欧洲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约200年,美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00年,我国大约只需再经历35年到40年的时间就可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这期间需要转移6亿人口,相当于欧洲和北美洲的人口总和。只有以绿色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化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我们才能实现对外和平崛起,对内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当前,必须澄清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一些误区。

(1)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绿色建筑强调材料可循环使用和充分的本地化,从而有可能实现最低成本的节能。如许多绿色建筑采用遮阳板、结构风道等,就是学习本地传统建筑节能的一些办法。我国现在比较成熟的绿色建筑都是本地化的,如改良后的陕北窑洞就是非常好的绿色建筑。传统窑洞冬暖夏凉,美中不足的是室内的氡气含量比较高,因为氡气是由建筑材料和地层释放出来的一种自然气体。处理方法很简单,就是加装一个通风设置,引入新风,窑洞变得干燥,新鲜空气也充足。再如安徽的徽派建筑,围合的天井很小,形成了自然拉风的通道。一些房间地下建有地窖,地窖口一打开,夏天出冷气,冬天冒热风。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1000多年前就发现并有效地利用了地热能。徽派建筑不仅体现了通风、地热的利用,而且还充分利用了雨水,所有建筑的屋檐都朝内,在天井里建有储水沟,除取“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外,其主要作用是防火节水。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绿色建筑比一般的建筑成本并没有提高,尽管有些绿色建筑采用了太阳能,并且鼓励全面进行材料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但由于用了可循环的材料,总的成本折算起来还是比较低的。

(2)绿色建筑不是仅有绿化的建筑。这个概念被开发商所滥用,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有绿化,这是完全错误的。绿色建筑是利用绿化进行节能和净化空气,达到节能和“两个环保”的要求。利用绿化节能,只是绿色建筑的一小部分功能。

紧迫性范文篇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构建警示训诫防线,防治腐败的思想文化对人们毒化腐蚀

(一)两千多年封建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积淀的影响

我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至今其腐朽成份仍然在毒化着党员干部和整个社会。一是封建权力私有观念、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这些腐朽东西在今天演变为“公权私化”,一些人将权力据为私有、称王称霸、独裁专制。二是封建宗法观念。一些腐败分子封妻荫子,任人唯亲,建立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是封建官僚主义。封建残余思想和旧衙门作风是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所有腐败分子都是官僚主义者。

(二)全方位开放条件下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日益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大量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腐朽生活方式侵蚀影响着党员干部。这主要包括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三)不发达生产力条件下小生产私有者和小资产阶级旧习惯势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的看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落后的手工劳动大量存在,市场经济不够成熟,小生产私有者和小资产阶级的自私、保守、狭隘、散漫等习惯势力与思想思维广泛存在,使一些形式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的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考验而腐化堕落。

(四)市场经济思想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运行方式,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思想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充分表露于世。一是“经济人”思想的泛化。二是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引发人对物依赖的现象。三是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换原则容易侵入到政治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使政治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染上等价交换症,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四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引发不择手段牟利的品行。五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容易滋生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在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中需要构建警示训诫防线,防治体制不完善和社会转型中产生的腐败

(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出现腐败的普遍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矛盾的双方不是对抗性的,是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我们若想赢得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必须敢于承担风险,敢试敢闯。鼓励人们改革探索、锐意创新,也就允许人们失误或犯错误。因此,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漫长转型中,无论是主观积极或是客观被动或是行为过失的结果,出现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体制改革不到位,现行制度结构和安排的缺陷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1、收入分配领域和激励机制方面的体制缺陷。当前主要是公务员等公职人员的激励机制严重扭曲。主要表现在:第一,公职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社会阶层特别是新富起来的社会阶层相比较明显偏低。第二,单位内部收入平均分配有强化趋势。第三,不同单位间公职人员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2、经济运行领域的体制缺陷。一是资源配置上计划和市场长期并存及政府对市场过多的不当行政干预和管制,这种情况至今在服务产品、资本、土地等领域大量存在。二是国有企业管理中政企不分、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导致所有权约束乏力。三是政府产品或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中高度垄断。四是政府管理滞后、行为欠规范。

3、社会管理领域的体制缺陷。一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事业单位兼有官办和商业化运作特征,且一般都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经营地位,他们有条件搞不正之风甚至腐败。二是现行科研和教育管理体制中弊端不少。三是医疗卫生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此外,由于改革还不到位,政治、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体制缺陷,为不正之风和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三)公共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现行公权领域存在大量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气候

1、监督责任机制不健全。一是自上而下、层层监督的体制使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脱节,一级管一级、上对下和下对上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二是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的权责不对称削弱了一些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三是过于强调一把手的责任削弱了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一般公职人员的职能。四是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机制缺乏。

2、法律制度制约机制不健全。一是反腐败法制建设滞后。二是廉政制度建设问题不少、执行不好。三是反腐败部门的职能受到多方

面制约。

3、舆论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一是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二是民间舆论声音微弱。三是单位内部舆论作用有限。

4、自我约束制约机制不健全。一是道德约束作用有限。道德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负担和空前增多的种种诱惑与腐败机会动摇了公职人员的道德防线。二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下降。三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方面言行不一产生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四是竞争约束机制缺乏。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中没有建立起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党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教训

前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执政垮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对自身腐败的惩治和预防能力,造成党内官僚主义和特权阶层滋生,腐败蔓延猖獗,党群关系恶化。这警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不战胜腐败,必然丧失执政地位,最终人亡政息。

(二)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党水平的必然要求

1、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构筑警示训诫防线。

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密切耦合、关系融洽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协调、稳定有序的社会,是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包含拒腐防变之义。腐败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引发甚至激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发展不和谐。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构筑警示训诫防线,尽可能遏制腐败发生,减少一切不利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动政治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警示训诫防线。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排除一切干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需要构筑警示训诫防线。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同志在2006年中央

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如果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而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最终就必然会危及到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危及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因此,在新世纪,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治党水平,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就迫切需要构建警示训诫防线,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工作的质量,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党员干

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四、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是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

(一)我们党反腐倡廉、提高执政能力和治党水平的实践探索

我们党自成立特别是执政以来,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在反腐倡廉、自身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于2005年正式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败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是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诱发腐败滋生蔓延的主客观因素大量存在,反腐败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纪检监察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党员干部教育管理针对性不强,教育失之于软,突出表现为普遍性思想教育多,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少;事后惩处多,事前防范少;对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的全程监督。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小问题重视不够、在从小错误到大错误、一般问题到严重问题的量变过程超前防范不够,动态监督不力。

2、反腐败监督防范体系不完善,监督失之于疏。由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腐败现象,出现的问题大都游离于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之间,单纯依靠思想教育和廉洁自律的“软约束”很难奏效,依靠党纪国法制裁的“硬约束”又明显滞后。一些地方和领域腐败案件居高不下,“前腐后继”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有法不责众、查不胜查之虞。

3、重惩轻防不利于保护和支持改革与发展,惩处失之于远。对改革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分析,动辄使用惩处手段,很容易挫伤党员干部大胆改革、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只有把一般性腐败现象与严重腐败行为区别开来,把大多数轻微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与极少数腐败分子区别开来,才能教育挽救大多数,更有力地打击极少数腐败分子,赢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

作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巩固和壮大反腐倡廉工作的群众基础。

4、反腐败的成本过高,保护失之于弱。近年来,执纪执法机关查处了大量腐败案件,有力打击了腐败分子。但全国每年都要纪律处分十几万党员干部,法律制裁数万人,付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成本过大,对腐败分子的严厉惩处并不能抵偿腐败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对大量轻微违纪问题,如果都动用制裁手段,势必量大面宽,社会效果不佳。但如果不及时解决,放任自流,又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葬送干部个人的前程,给组织和家庭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增大反腐败的成本和压力。

陕西省纪检监察系统多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坚决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陕西实际,以人为本,发展为先,坚持创新、不断探索,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在萌芽状态消除腐败,全过程遏制腐败,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针对近些年来工作中出现的上述新问题,摸索实践和逐步总结出构建警示训诫防线防治腐败的方式方法。全省开展构建警示训诫防线三年多来取得的明显成效表明:警示训诫防线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将教育、制度、监督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对党员干部实施严格的、人性化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错误,将思想道德防线延伸,减少和消除党员干部的腐败动机;防微杜渐、责令纠错,使党纪国法防线前移,及时教育挽救保护干部,有利于构建党员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多层次监督机制,有利于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教育不够、监督不严、保护不力和惩处成本大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反腐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大大提升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水平。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既是陕西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具体行动,也是陕西省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总结和探索创新,受到了中纪委的充分肯定和全省党员干部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进入艰难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诱发不正之风和腐败的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仍然在时时刻刻侵蚀和诱导广大党员干部,现行体制和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弊端为不正之风和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大量机会和条件,进入新世纪又面临着新的国际形势,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紧迫性范文篇7

一、发展营销业务对产险市场的迅速发育意义重大

(一)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保险制度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工作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团体,以团体性业务为主,面向一家一户的展业很少。特别是在原人保公司独家经营时期,基本上是有什么险种,客户就买什么保单。强制保险、行政干预的现象在保险展业过程中比较普遍。因此,以少量的员工,就可以收到较多的保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已经形成,保险需求趋于多元化,集团性业务相对减少,分散性业务大量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以保险人为中心的卖方市场正在向以买方需求为导向转化。如何开发适销对路险种,如何把保单销售出去成为了保险公司的一项突出任务。面对这一新形势,如果仍沿用原有的展业方式则很难把握市场,单靠现有员工开展业务已力不从心。实行直销与并举,大力发展营销,广伸触角发展业务已显得十分迫切。

(二)是与国际惯例接轨,降低保险经营成本的需要。以营销的方式发展保险业务是发达国家通行、有效的做法。目前,国际保险市场营销包括其它中介业务已占业务总量的80%.在保险市场发育较为健全的香港,1997年保险从业人员为5万人,其中人员3.6万人,到1998年保险从业人员发展到5.5万人,其人员达4.4万人。营销方式之所以能够在保险业发展中颇具生命力,除了能促进业务广泛开展外,较低的经营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在我国保险业中亦有所体现。以人保河北省分公司为例,1998年全省系统人均保费30.6万元,人均费用支出(不含费)5.45万元;如果以营销方式开展业务,从事营销人员年人均收保费亦按30万元计算,费以提高后的8%为标准全部兑现,营销人员的年人均费用(收入)应为2.4万元,较直销成本降低3万多元。而且如果能兑现酬劳,对营销员来说也是可观的。

(三)是持续发展产险业务,保持发展后劲的必须。1980-1993年,我国保险业务平均年增长37.6%,其中产险是主要贡献者;1994年以后的连续五年,产险发展速度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有人由此断言,我国保险业进入低增长期。分析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缺乏一套完备的营销机制则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保、平保、太保公司并存后,团体业务成为竞争焦点,而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传统的团体性业务又有萎缩;发展分散性业务,相应的展业方式又没有跟上,致使业务发展后劲不足。

(四)有利于促进保险产品开发和产险市场的培育。营销员所承办的业务均是面对一家一户的个人保险,其最大优势在于,与保户进行面对面的业务联系,销售手段灵活,便于沟通信息,可以详细地向顾客介绍保险险种、条款内容,提供投保方案,不仅能够促进保险知识的普及,而且有助于开拓新的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公司的知名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通过接触广大社会公众,可以及时捕捉到大量信息,了解市场的需要以便于保险公司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保险商品。因此,通过营销员登门入户推销保险,既可以满足被保险人的现实需求,又可以发现更多的保险潜在需求,为设计开发险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五)有利于推动用工制度改革,激励保险员工奋发进取。保险营销人员与保险人是一种合同关系,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负责保险的宣传动员,最终完成保险单的出售。营销人员的酬劳完全取决于其业绩状况,这样,在营销人员的管理上,则容易做到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原有正式员工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系统内推行的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阻力。

二、发展产险营销业务的可行性

(一)财产保险个人业务市场潜力巨大,险种开发正在形成规模。无需讳言,就保险市场整体来看,产险的个人险种开发较寿险还有差距,但就目前已经形成的产险个人业务看,如果组织得当,也会很快形成营销市场。先看家庭财产保险,从全国看,尽管这项业务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一是承保面低,1980年为0.02%,1985年上升到11.75%,1990年升至31.22%,1995年却降至18.07%,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是以企事业为单位集体投保的;二是户均保障水平低,截止到1997年,户均保额仅为635.23元,如果按户均3万-5万元的财产计,目前已经获得的保障程度则只是“象征性”的。就车险业务看,目前河北省各家保险公司合计承保比率为45%,在尚未参加保险的55%机动车辆中,相当多的属于城乡居民个人拥有的零散车辆。由此,我们看到了发展营销业务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产险新业务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一大批极具市场潜力的个人业务陆续得到开发,这必将为产险营销业务的大发展创造条件,也正是产险走出低谷,重视快速发展之时。

(二)保险员工直接展业力量的不足刺激了人员营销业务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是一线展业力量不足,在基层支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是人员多,成为一大包袱。客观分析人员多的问题,是相对于固有的用人机制和人员素质较低的现状而言的,用一些基层公司经理的话说,就是“虽然人不少,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并不多”。所以,解决人员包袱的出路只能靠改革。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但决不能以此作为不发展或放慢发展营销速度的理由。当前应该是一手抓调动全员积极性,挖掘现有职工最大潜力;一手抓营销队伍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三)营销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保险法制建设为此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4月到1988年3月,我国保险市场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市场被完全垄断,保险是唯一的中介方式,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广”的专兼职网络;1988年4月到1995年9月,在1992年11月人总行颁发了第258号文件,颁布了保险暂行管理办法。此时,保险网络已颇具规模,适逢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并开始按照人保模式发展人;1995年10月至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实施为契机,保监会成立并加大对保险市场(包括人)的监管力度。由此不难看出,人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紧迫性范文篇8

国际经贸行业历来是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经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国际经贸行业将会成为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更大领域。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不少外语院校都增加了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项目,但由于投入的力度不够,培养人数较少,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和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多语种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而培养多语种的国际经贸人才正是外语院校的突出优势。在此形势下,外语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力度。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也是拓宽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为此,笔者选择了《外语院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紧迫性思考》这一课题进行研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外语院校培养国际会展人才的紧迫性。

二、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有了极大地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更是得到了飞速地发展。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连续3年居于世界第一位,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二五”期间,我国吸收外资超过62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对外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急需大批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又有全面的业务技能的国际经贸人才。但是,由于存在着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和学生技能素质难以达到岗位需求的问题,致使国际经贸人才队伍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国际经贸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包括了新亚欧陆桥经济带、中蒙俄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需要大批精通英语的国际经贸人才,还急需众多精通其他外国语种的国际经贸人才,特别是需要精通俄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泰语和马来亚语等多语种的国际经贸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加快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步伐,国际经贸人才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很可能要出现国际经贸人才的用人危机。为了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外语院校应该加大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力度。

三、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是外语院校深化改革的需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党和政府制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改革和转型的重大方针,提出了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外语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既有外语水平,又有业务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国际贸易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必须要有较强的业务技能。现代国际商务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外语院校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国际经贸人才,从而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求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是外语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外语院校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是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其中,外语院校学生就业难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49万,比去年又增加22万,再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后十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会更加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推出具体措施,联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经贸行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国际经贸行业将会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更大领域。国际经贸行业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还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众多的机遇和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外语院校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培养多语种外语人才的优势,培养出大批既懂外语,又有较强的业务技能的创新型国际经贸人才,就能在国际经贸行业拓宽外语院校学生就业的渠道和创业的平台,从而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是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也是外语院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笔者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多语种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国际经贸行业将会成为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更大领域。第二,外语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大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力度,在国际経贸领域拓宽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渠道。

作者:钱韧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2015年3月28日

紧迫性范文篇9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3、社会强烈需求

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国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

紧迫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水法

1、水资源保护的含义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