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关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22:55

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范文篇1

一、警民关系演变的背景说明

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近三十年历程,使警察与民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警察所面对的问题只能用“空前”来形容。在超高负荷的压力下,过去以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为主导的警务方针,无疑弱化了中国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长期以来,由于公安机关内部经费匮乏、管理机制滞后等原因所导致的大量功利性执法,使我们丢失了许多优良传统,与警察打交道的不良经验,渐渐磨蚀了公众对警察的公信力。(一)公安经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执法的根本目的。社会转型期,犯罪率增长,警务量也超常增加,中国警察走过了经费十分匮乏的时期,且至今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多年来,公安机关经费短缺,“以罚养警”成为工作经费的主要供给渠道,许多地方公安机关不同程度存在利益驱动下的乱罚款,乱收费行为和为钱办案、办金钱案现象,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比如群众一度反映强烈的收取破案费问题。破了案要返还赃物,群众高高兴兴去领被盗物品,却被告知要由一定数额的被盗物品折价鉴定费。因为赃物要交物价部门出具价格鉴定,才能作为定罪依据,但公安机关经费紧张,财政没有拨付这笔开支,只好“羊毛出在羊身上”(已取消);警察办案要求被盗人或被诈骗人支付差旅费等等。警察的尴尬和民众的不理解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警民关系。曾经一度,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以收缴罚款多少论英雄,警察个人的收入也与此挂钩。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力促公安经费改善,警务保障有了明显增强,但警务保障的进步远远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罚养警”的供给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在一些民警当中已形成惯性行为。少数民警在办案中“雁过拔毛”,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敛财的工具,有利则上,无利则放,警察提供的公共服务演变成了有偿服务。这种异化的执法方式,既伤害了民众感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也危害了警察的自身形象。

(二)警察职能泛化,公安工作处于非警务活动的高位期,“疲惫之师”不堪重负。由于警察具有全天候随叫随到的性质,并且是最容易见到的政府部门的代表,是人们遇到困难时“最后的求助机构”,因此服务公众的职责便落在警察身上。政府等职能部门常常会出于“维护稳定”的考虑,要求警察参与任何一项“经济促进计划”,连计划生育、收税等都要警察参与,警察权力在“维护稳定”的要求下被无限放大,或者说是权力“扩张”。表面上,警察权力的扩张遭受众多民众的质疑,其实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警察自身诸多的无奈。由于警力不足,对现有警力资源过度使用,使相当一部分民警带病工作。在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下,警察的身心不堪重负,威武之师已成疲惫之师。江苏省公安厅向社会报告公安工作时披露,江苏全省公安民警工作时间周平均达70个小时左右,基层一线民警加班更多。在和平年代,警察这支队伍中有许多人走在“过劳死”的边缘,身体就像一只绷紧的琴弦,随时都有可能崩断。据公安部统计,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98名警察为了公安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因积劳成疾牺牲175人,占牺牲总数的44%;上半年,公安民警因积劳成疾牺牲88人,占牺牲民警总数的45%。近五年来,因积劳成疾牺牲人数占同期因公牺牲总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近半数积劳成疾的比例,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外表坚强的警察群体,正在成为另类的弱势群体,公安队伍的健康状况已影响到执法的效率。

(三)警察素质低及其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成为民众诟病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警察道德建设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不可否认,一部分民警思想观念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专制色彩,未能消除长期形成的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专制思想,沉溺于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格局,心理上一直有治人者的强烈欲望。部分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在实行管理时总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毫无感情,服务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耍特权,抖威风,受利益驱动执法犯法;部分民警以权谋私,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执法随意性大,伤害了警民关系。在日常执法活动中,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是我们的法治理念陈旧,没有坚持和把握正确的执法理念,没有把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首位。据公安大学一项社会调查,群众对警察最不满意的首项因素是态度不好,耍横。百姓根本的需求是要求我们提供安全感,主要不满意的还是执法水平和态度。5月8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大接访”活动显示,很多接访案件都因民警的态度而起,粗暴执法的背后源于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源于一些警察的道德意识中对公民人格权的蔑视。在一些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许多警民之间的冲突,都是因警察的不文明语言而起,警察不是缺乏教育而是缺乏对公民人格权的尊重,缺乏良好的语言、行为等习惯养成。

(四)公安机关内部的管理导向偏颇,带来执法行为上和效率上的偏差。目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模式有越来越企业化的趋势,警务管理尽量往抽象的数字上靠,原因是能够为管理带来方便。这种警务管理的企业化趋向,带来不少弊端,将警务活动所具有的伦理内涵丢失了。治安问题具有诸多不可控因素,下达罚没款和办案、打击指标,以及不合理的治安工作考核指标化模式,催生了不少工作隐患。试想,当警察执法不是为公正,而是为利益或为指标时,它的社会效果会好吗?人民群众会满意吗?那些不可计算,难以衡量的人类情感领域的社会价值需求,就可能被边缘化。比如处理平息纠纷,防止民事转刑事案件发生,接受群众求助,接待群众来访等等,由于这些工作不便纳入绩效考评,因此就忽略不记,严重影响了民警作为的积极性。另外,公安机关疲于应付社会面上的打击,疏于基础工作的防范和管理,疏于为民服务的质量提高,长期的导向偏颇,无疑会导致警民关系的疏远。

(五)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亚文化基因根深蒂固,对公正执法带来影响。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认为,警察自身权益缺失加重了执法的趋利行为,民众对警察的积怨与警察权益缺失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传统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熟人社会”所带来的“人情社会”,警察身处“人情社会”,公正执法常常遭遇“人情关”的难题。尤其在一些地域环境相对闭塞的县(市)级公安机关,大凡民警办理大大小小的治安、刑事案件,常遭遇熟人说情“了难”。说情风的背后是中国传统亚文化的影响。在有的人情案、关系案中,违法办案的压力有的来自领导、上级甚至来自能制约公安机关的有关部门、上级领导。办案民警无法违背这些“没有证据”的强力意志,正常的执法常常被干扰。如果这类问题形成常态,那么民警良性的价值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

二、警民关系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警察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于一些群众对警察不信任,对警察工作不支持,对公安工作不满意。这无疑给公安机关实行群众路线带来了许多阻力,警察的执法权威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取证难是警察遇到的最大的法律瓶颈,警察在办案过程中,遭遇群众不配合的情况较多。在转型社会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的任何一次危难,警察都视其为政治生命,舍生忘死去履职。然而市场经济的趋利因素,使明哲保身观念深入一些人的人心,经常见诸报端的如“警察被打无一援手”,冷漠的背后是人际关系的疏离。执法中被人辱骂、围攻、殴打甚至诬告,是许多基层民警都有过的经历。

(二)警察成了社会矛盾的转嫁者。为应对社会矛盾凸显的局面,警察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冲突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广泛,众多的社会矛盾,使警察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警察永远处于“灭火”的状态。当警察疲惫地奔波于各种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时,我们看到警察尴尬地被置于群众的对立面,警察承载了“无直接利益冲突”下的“迂回发泄”。据公安部统计,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遭受暴力袭警的人数居高不下,上半年,全国暴力袭警月均发案300起。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各级公安机关共受理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事)件4293起(公安部警务督察局提供)。在近年来因公牺牲的民警中,因暴力袭警牺牲的民警占14.3%。这不仅显示袭警事件已成为导致民警伤亡的重要原因,更反映出对警察执法权威和执法尊严的挑战,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藐视和践踏。“迂回发泄”是受害者出于没有高效、安全发泄突破口的自然替代,结果是强势群体也成了“权力滥用的受害者”。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核心要素

新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警民关系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是构建和谐社会诸种关系中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关系之一。只有警民关系和谐了,才能够将有限的警力与无穷的民力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公安职能作用。我们认为,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应从关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着手:

(一)平等观:警民之间和解共识的基础。历史经验证明,群体间严重的隔阂与对立,总是源于权利上和法律上的不平等。为了避免警民这种对立,我们就要寻求与民众达成一种和解共识的基础。警察求得民众和解的前提是致力于每个人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构建新型警民关系,警察必先树立平等人权的观念。对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视角,必须予以破除障碍,重视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通过平等服务来赢得群众对警察的尊重和信任。警察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平等保护所有人的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据此搭建起公道的平台,这才是警民之间寻求和解的基础。当前,公安机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指引下,正在实现警务职能的全面转型,正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进入21世纪,警察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始显现,这是良性警务机制重建的关键。三十条便民利民措施的出台,反映着公安机关对自身定位的深刻认识,标志着公共服务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循着人本主义的思维,公安机关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管理也在向着市民化、人性化、亲情化服务转变。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多元人性化管理,优质高效地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的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在与民众打交道时不用职业的眼光预设恶意,将消除警察与民众的隔阂,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赢得治安回报。警察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迫切希望全社会对特殊背景下的警察群体提供一种现实关照和理解,期盼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肯定,希望社会公众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关注公安队伍付出的巨大牺牲,充分认识到支持警察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就是保护公众自己。

(二)警察权: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力量。占到公务员队伍四分之一的近190万的警察(包括公安现役),由于其特殊地位处于与群众打交道的最前沿,代表政府行使广泛的权力,其权力行使公正与否至关重要。警察权在一个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人身自由、财产等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警察权力的滥用又可能使人民警察成为侵犯人权的主体,而且对于人权的侵犯是别的部门所不及的。因为警察的行为更容易、更直接地关系到社会中人们的人权状况,对警察职能的监督比对只监督警察的行为更重要。在向法治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趋势是,警察一度膨胀的权力在后退,公民权利在更多地受到保护,最终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因此,警务政策要注重突出警察在促进社会民主、文明和正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提高警察对社会义务的使命感。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警察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执法保护人权,捍卫人民的根本自由,维护民主社会的改革秩序和公众的福利。警察手中的权力应该奉献给民众的是关怀的福祉,是对社会“润物细无声”式的温暖。警察推进社会公正的角色意识,应在警察执法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实务层面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践。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而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同命不同价”的不同理赔标准,封闭式的户籍制度,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警务政策必须与社会政策相协调,政策的指向要关注社会底层。公安机关要适应社会各阶层多元化的需求,要抓紧提供相关领域的公共安全服务。

(三)人格权:现代警察养成教育的起点。人格权是人权当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人格权的尊重应成为做警察最起始的条件。美国纽约的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开设了一门叫做“人的尊严和警察”的短期培训课程,目的是让警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必要性,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职业良知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21世纪,警察要实现与民众间的真正和谐,已无法再依赖传统所谓权威正义惯性,而一定首先是建立一种宪政性、普世性的公民社会权利框架,并且是以执行公权力的,处于公共生活强势地位的警察及警察机关的普遍知权、尊权、维权及减少侵权为最基本契约。如果说现在警察在职业素质方面欠缺一些要素的话,我们认为首当其冲缺乏的基本素质是对公民人格权的尊重。当代世界对狭义的人格尊严的保护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人格尊严不受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一般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只有人格尊严不受任何限制,包括犯罪的人,被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在执行死刑时,人格尊严仍然应该受到尊重。法律之所以对人格尊严如此无条件地加以保护,是因为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未来将更加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警察的伦理观中首先要具备尊重公民人格权的要素。要将如何尊重人,尊重所有公民的平等人格(包括犯了罪的人),作为从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在警察终生职业培训中不断强化这一理念。法律规定警察应该无歧视地对待所有人,解决了警察对公民人格权的尊重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了警察对民众的态度问题。

(四)社区警:重建警务工作的社会根基。当前的警民关系对抗,暗含了我们社会一定程度的危机,我们切不可让身负公共安全使命的警察群体失去民众的信赖基础。警察承载的矛盾是全社会的,非警察自身可以解决,它涉及到社会大系统的协调问题。改善警民关系,必先要提高警察的公信力,打造警察的亲和力,警察要有真正的中国问题意识,必须树立民本观。多年来,公安机关的工作运转几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耗费高的反应型警务,先发型的反应机制并没有确立。如何转化为以目标为导向的警务模式,我们要着力构建可以支撑制度运作的基础——社区警务。警务应该对接民众的需求,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安全产品是公安机关的职能之本。社区警务扎根于民众之中,强调在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综合性的治安产出,必须要有源头治理的理念。预防重在治本,需在警务干预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预防意识。诸如注重在警务工作中调解和化解矛盾;发案后,由过去只关注“谁干的”转而注重“怎么防”;将服务性工作指标纳入警务考核体系,教育民警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要促进警民互动,提高民众的治安参与度,尽可能地延伸警务的管理触角,提升公共安全产品的品质。政府要将派出所以及社区警务室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构筑完善的平安环境,和谐警民关系才会有根基。

(五)强保障:为警察优质服务提供支撑。公安机关迫切需要在服务、推进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使自身的素质、效能、职业保障同步协调发展。欧洲许多国家,并不把顾客当上帝,因为他们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背景——顾客是上帝,店员也是上帝。而在当下中国,社会稳定了,群众受保护了,警察的利益却被损害了,“威武之师”已成“疲惫之师”,这不仅表现在身体层面,更体现在心理层面上。我国警察在漫长的转型社会中所承载的重任和付出的辛劳是世界上少有的,我们应上升到政治高度来看待警务保障问题。在新形势下,改善警察的非正常生存状况,加强警察权益保障,尤其是从立法上保障警察的公正执法权,以此来带动职业保障方面的正规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警察与公众的冲突,就要为公众提供了解警务工作的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比如,警察更期待民主制度的完善来畅通民意渠道,只有这样,公安机关才有精力抓好主业,搞好服务。警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树立警察在社会中的地位,培育民众对警察的高支持率,为警察的优质服务提供支撑。

警民关系范文篇2

近日,××省××县公安局出台四项措施,以为期一年的“深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创建人民满意公安机关”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推进全县公安机关效能建设。这是县公安局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公平正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期待,积极响应市公安局党委号召,作出的一项新决策。

一是强化打防管控力度,着力增强群众安全感。结合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及“金盾09”行动的开展,以破案压发案、稳民心。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以减少发案安民心。加大追逃追赃工作力度,以侦破工作实际成效赢民心。二是加强窗口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窗口服务区上墙、开通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等多种形式扩大警务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不断出台更多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提升工作效率,增强服务群众实效。三是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着力提高执法公信力。四是畅通警民沟通渠道,着力推进警民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大走访、大回访、大接访,确保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这次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全县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稳定观、群众观和执法观,以打牢执法为民思想为主线,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核心,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以解决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过程不透明、执法方式不文明等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改革警务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效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构建“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切实提高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切实提高公安执法公信力和亲和力,不断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发展。通过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四多、三少、两防止、一确保”的工作目标,为建国60周年献礼。

这次活动分三个阶段安排,提出了四点工作要求。一是开展执法为民讨论,促进思想上的“大解放”、行动上的“大转变”,有效打牢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想根基。二是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机关围着基层转”的要求改革警务机制,提高工作效能,使公安机关指挥更精准、协同更严密、服务更有为、作战更有威力。三是坚持以身边先进典型秘振兴引路,激发全体民警积极参与“全市十大爱民警察”、“全市十大破案能手”、“全市十大执法标兵”、“全市十大窗口明星”争创工作热情。四是全面落实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加大从严治警力度,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执法为民、文明公正、令行禁止、廉洁高效的公安队伍。

警民关系范文篇3

一、加强教育引导,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宗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是警民关系和谐的根本解,这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来保障,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密切警民关系,必须始终把队伍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要加强党性锤炼,坚持不懈地用我党先进理论武装公安民警头脑,不断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强化全局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讲理想、讲信念、讲宗旨,树立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积极引导公安民警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二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我党宗旨的内涵,指导当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着力提高民警能办事、会办事、办好事的能力,常怀为民之心、爱民之情,真正从内心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需求。三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人民警察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常常同社会丑恶现象打交道,接触社会阴暗面,经常会碰到违法犯罪人员用金钱色情手段进行引诱拉拢的情况,这就需要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继承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公安工作纪律,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始终保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诱惑,“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银山公安局以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学先进为重点,制定出台了《银山公安局/莱钢保卫部推进学习型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引导广大民警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办“视频大讲堂”,编发《警营文化期刊》,完成“三室一廊一院”文化建设,以理论引导、典型引路、强化指责、陶冶情操的模式不断深化全局干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警民关系和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履行公安机关维稳职责,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公安机关是国家为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的,依照法定程序和特殊模式组合起来的,具有特殊职权、功能和高度权威性的社会系统,不能抛开对法律的执行去谈警民关系。在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公安机关要投入警力对社会面进行防控,集中精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改善治安环境,增加公众的安全感,这其实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服务,更能体现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职责,是和谐警民关系的保证,要在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内外兼修。一是加大维护稳定的工作力度。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不断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情报信息。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化的规律特点,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快、处置妥当、防止蔓延,力争取得最佳处置效果。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公安工作,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矛盾,化解不安定因素。二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牢固树立稳定就是生产力的意识,适时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禁毒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依法从快从严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犯罪,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严厉打击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的盗窃、抢劫、聚众哄抢、强买强卖、暴力阻工等犯罪活动,依法打击绑架、伤害、敲诈勒索企业投资经营者等刑事犯罪,保障重大建设项目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依法妥善处理流动人口犯罪以及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绑架、哄抢等“民转刑”案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确保辖区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三是加大队伍素质提升的工作力度。全力打造严谨高效的公安队伍,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警民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密切,要强化业务训练,全面推行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每年基层和一线民警实战必训的“三个必训”制度,积极探索“战训合一”模式,提高民警工作能力;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向科技要战斗力;要提高执法能力,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讲究执法艺术,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通过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不断提升公安机关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直接服务于企业的银山公安局,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一切服从发展主题,紧跟时代步伐,从根本上提升各项公安工作水平,承担起了历史发展赋予的重任,全面提高打、防、管、控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压缩犯罪空间,严格落实“五分钟工程”要求,全力做好110接处警工作,实现了“接警迅速、处置有力、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同时,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批“站着能说、坐着能写、拉出能战,战之能胜”的民警脱颖而出,百名民警追回逃犯数位居全省第一圆满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有效地维护了莱钢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为警民关系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拓宽沟通渠道,构建警民和谐互动的良好局面

警民关系范文篇4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着眼于公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迎合当前世界警务发展的大趋势,更符合我国执法环境。首先我们正处于第四次警务革命时期,也就是社区警务运动。其更侧重于为群众服务。其次,和谐警民关系的提出是执法为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执法为民思想的内涵,强调警察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另外,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甚至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也使得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更具有必要性。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管理学原因分析

1、公安机关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新公共管理学的公共选择理论第一次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府制度的分析中去,它认为政府是由各种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组成的,政府不是一个能自动追求全民利益最大化的虚拟的“人”,而是一个各种经济人活动的舞台。既然如此,现实中的政府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上就不可能一贯地追求公众的普遍利益,而作出某种偏袒特殊利益集团的决策。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为自身利益而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1)公安机关从事大量危害社会或公众利益的非警务活动

我国公安机关不仅要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还要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这种体制有利也有弊。由于公安机关的人事、经费主要掌握在地方党委政府手中,出于单位经费或工作开展的考虑,公安机关往往为此从事大量非警务活动。这不但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挡箭牌”,既影响公安机关的声誉,也有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而公安机关这样做,都是为自身获利,或职务晋升,或为获得更多的经费。

(2)公安机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严重

在公安工作的实际工作中,不少办公费用是由公安机关自己“创收”,征收的对象自然是群众。流动人口管理费、城市增容费等名目繁多,非法设卡、拦车罚款等也普遍存在,尤其是对、等违法行为,甚至设立了“罚款指标”,虽然有利于违法行为的发现和处罚,但也有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发生。而且会引发“以罚代刑”、“以罚代惩”,这不仅有损法律法规的权威,更有可能滋生腐败。

2、公安机关与群众之间沟通不力

委托一人理论中提到,现实生活普遍存在着委托关系,委托人授权人为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项活动。虽然委托一人理论起源于私人企业,但是这种分析视角却同样适用于公共部门。从公安机关看,公安机关就是人的角色,其存在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源自公众的委托。而二者之间的目标常会发生偏差,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即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不一致。显然,公安机关与群众之间缺乏沟通,成为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一是有些公安机关对人民群众的想法并不重视,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二是客观讲公安机关要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或是通报警务工作,必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使得不少公安机关只从眼前利益出发;三是公安机关为维护其权威,隐瞒信息,以减少公众的监督。公安机关不了解民意,公众不清楚公安工作,可想而知,和谐警民关系根本无从谈起。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建议

1、加强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目前我国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形式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外部监督如地方党委政府、人民检察院、社会公众等,内部监督如上级公安机关、督察等,虽然监督主体众多,但并未形成系统。近几年,有不少违法乱纪现象都是公众揭发出来的,如红极一时的“天价烟局长”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要切实发挥信访部门的作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调查解决,对批评建议要谦虚接受。同时要与电视、报刊等相关媒体相互配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拓宽警民沟通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长,使得“网意”在很大程度上“民意”。公安机关要和群众交流,要了解公众的想法,必须拓宽警民沟通渠道.尤其要重视网络在这一方面的重要作用。2o10年2月25日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在新浪网上率先开通微博,之后全国各地公安纷纷效仿。公安微博开办的初期尽管受到了很多争议,但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社会治安到市场物价.各种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都可以成为微博的内容。这种具有时效性的交流方式不仅是警务工作方式的一种创新,而且密切了警民关系,值得各地公安机关尝试。

3、充分利用辅助治安力量

警民关系范文篇5

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孟部长的讲话为新形势下公安机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指明了方向。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发展中遇到的一个较为现实和紧迫的课题,也是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全力攻克的难题。公安工作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警民关系如果不和谐,公安工作就会寸步难行,公安工作做得再多也是徒劳的。从这几年绍兴市公安机关的实践看,笔者认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法制民警执法工作量大面广,执法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规范执法的任务具有艰巨性。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民警只有在执法中做到严格公正执法,热情贴心服务,正确处理好警群关系,才能化解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矛盾,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也只有这样才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

的目标相一致。现就构一、转变执法观念,改变执法方式,树立良好形象。公安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切实认识到交警的执法,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和谐大局,不能脱离社会的效果而孤立的看待执法问题。为此,在思想上要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把执法为民作为执法的目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在执法办案中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艰辛,了解群众愿望,真正把“压事故、保畅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统一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确保执法严格、公正、文明。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树好良好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的联系,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弘扬主旋律着眼,多宣传公安法制工作业绩,多宣传公安法制民警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尽可能地把平时与媒体的沟通做细做扎实,形成共识,对负面的、个案的东西尽可能不作报道,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要继续提高公安法制工作透明度,深化警务公开、做好阳光执法,自觉全方位地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深化。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环节,积极改进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精简高效,最大限度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警民关系范文篇6

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构建和谐警营,这是基础,也是前提。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和谐警营和和谐警民关系的特殊重要性,大力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民警职业认同感,不断激发民警的创造活力,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1、抓和谐班子建设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我们公安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要选好人、用能人。这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首要条件。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我们严格坚持住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本着平等、竞争、公开的原则,按标准选拔干部,既选好人。二是在干部的考核任用上,由过去的注重单一的技能型向注重全能型转变,由过去的注重经验型向注重学识水平的型转变,既用能人。由此,使得一批责任心、事业感强、年轻有力的同志被选拔到基层所队领导班子中来。对已任职的中层干部,县局又出台了《中层干部跟踪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局中层干部在任期内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跟踪考核,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干部管理的良性循环。

2、抓和谐队伍管理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抓好和谐的队伍管理,我们注重抓好三项工作。

(1)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

执法规范化建设,使规范化建设理念成为提高公安民警素质的基础,完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执法规范化建设与公安工作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要大力提倡“阳光”执法、人性执法,最大限度的杜绝自由裁量空间,坚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进一步增强全体民警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特别是要把平和、理性、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贯穿于整个执法工作的始终,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办案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系和温暖。

(2)强化信息化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信息化建设不放松,向科技要警力、要效率,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应用新科技,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把握当前的机遇。今年,*县局在信息化建设中,狠抓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力推进,提升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县局老同志多这一特点,采取了“ABC”模式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局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在得民心、稳民心、暖民心、顺民心上下功夫。为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晴雨表、反射镜。如果警民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会变成最大危险。因此要把群众工作作为一个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来抓,继续深化大练兵活动,按照“三懂四会”的要求,努力提高民警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广大公安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坚持让民警到基层一线去锻炼。对录用新民警、长期在机关工作的民警检查到基层一线,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全力推动社区警务战略,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最大限度的让基层民警融入社区、乡村,深入群众之中,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在与群众沟通和交往中提高能力。

3、抓和谐人际关系

在构建和谐警营关系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不断强化从优待警工作,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干事业、宽松和谐谋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民警积极性,永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在工作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为民警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几年来,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我们千方百计确保基层一线民警休假权,重视民警休假权的落实和保障,为民警休假创造条件。同时,我们积极与县里有关部门沟通尽可能多的为基层一线民警解决职级待遇问题;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困难民警帮扶制度,体现组织关爱;坚持表彰奖励和评先创优向基层一线倾斜原则,大力表彰基层一线优秀民警和集体。

三、坚持打防结合、真抓实干,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诚信力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警民关系就会融洽就会实现和谐。反之,和谐警民关系就很难建立。推动警民关系的和谐,就是要让群众感到“安心、顺心、放心”。

1、保稳定

稳定是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谐社会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在奥运安保、打击“”活动、处置“蚁力神”群体访等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科学安排、聚精会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了*的和谐与稳定。

2、破现案

现案连全局,案件连民心。案件无论大小,但与群众的关系最大,不容忽视。县局把现案侦破做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一件大事紧贴民心、紧依民意,实行侦破责任制认真抓好。真正做到群众最痛恨什么,我们就重点打击什么;群众反应什么问题最突出,我们就集中整治什么。

3、重防范

控制案件的发生,防范是治本之要。当前,要大力推进社会和农村警务战略,在原有基础上,*县局统筹部署、科学谋划,在全县范围内设置了48个警务室,把警务工作推到了基层的最前沿。同时,我们坚持把密切警民关系和治安方案作为社区和驻村民警的基本职责,让更多的民警走进社区、农村,融入群众,扎根基层,与群众一起预防犯罪、减少发展、在狠抓防范中寻找支点,在减少发案中体现和谐,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好扎实的根基。

三、坚持警务公开制度,提高队伍的亲和力、向心力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帮其所难”。如果我们不知道群众期待什么、要求什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无从谈起。公开办事制度,倾听群总呼声,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效途径之一。

1、最大限度掌握社情民意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敢于让老百姓讲话,建立建全和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给群众表达的全力。为此,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及时收集社情民意,掌握群众的诉求,受理群众的投诉,当面解答群众的咨询,为与群众交流设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最大限度的倾听群众的诉求

今年以来,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相继推出“公安民警进万家”、“公安民警进企业”、“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等一系列和谐警民关系活动。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收集、掌握、化解发生在群众中的矛盾和纠纷,调查社会上存在的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在活动中,全局各单位共召开了23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局长、政委分别带队走访了51位市人大代表、12位市政协委员收到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和建议350条。在大走访中全县民警与3000名上访人员、生活困难人员、重点人员结成帮扶对子,走访企业239家。全局推出便民利民举措78项。通过这些活动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要“跳出公安看公安”,自觉的把公安工作融入全县经济建设大局之中,在大局中找位置、在服务中争主动、在有为中争有位,促进我县警民关系的整体提升。

警民关系范文篇7

一、信息化建设是决战决胜的基石。

对于公安工作而言,信息化因素的比例直接决定了能否担当新时期工作,对于民警而言,没有掌握信息本领被淘汰是必然的,即使现在没有被淘汰,其在工作中呈现的也是茫然无措的“无效”工作状态。

二、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平公正的根源。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三项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安工作的主要业务。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理性讲的是执法思维,平和讲的是执法态度,文明讲的是执法素质,规范讲的是执法标准。公务员之家:

三、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牵手连心的桥梁。

警民关系范文篇8

一、工作任务

1、进行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至少每季度为村(社)群众上一次法制教育宣传课,使全民普法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2、研究治安状况。通过深入调查和走访,及时掌握治安动态,定期开展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摸底排查,督促各类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反馈。

3、打击乡棍村霸。对影响各村(社)治安形势的“乡棍村霸”及地痞流氓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对重点地、重点部位、重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帮助各村(社)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

4、治保、联防建设。帮助和指导所在村加强治保会和联防队建设,做到组织、制度、任务三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应帮助他们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使其在农村(社)治安工作中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5、开展调解工作。可列席村委会共同分析治安形势、解决涉及治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心户作用,掌握矛盾线索,解决各种纠纷,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及时结息控访案件,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6、掌握人口状况。帮助社民警和村委会做好“两劳”释解、吸毒等重点人员的帮教工作,加强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既要管得清,又要控得住。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分局成立“警民共建村(社)工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分局秘书科,办公室主任由车利国常务副局长兼任。由党委成员和相关科室组成20个工作组共80人,下到全20个治安复杂、重点村(社),通过警民共建等形式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三、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为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分局制作宣传单下发到村(社)进行广泛宣传,各相关人员要与当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深入到村(社)做好宣传发动,赢得党委政府领导的全力支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取得实效。

2、组织培训。针对“警民共建村(社)工程”创建工作的需要,全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对科、所、队领导和社民警以及“中心户长”、治安骨干、积极分子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强化思想和业务素质,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走访调查。活动中广大民警要拿出“走百家门,见千户人”的精神,俯下身去深入民间,走家探户,深查民情,让田间地头、家庭炕头成为民警体察民情的广阔平台。广大民警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头,让群众信任拥护,以达到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的目的。

4、警民恳谈。由“警民共建村(社)工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带队,采取“两固定”、“三不限”模式开展警民恳谈活动。“两固定”,即固定活动时间(每月固定开展一次)、固定活动地点;“三不限”,即恳谈内容不限、恳谈方式不限、恳谈对象不限。坚持“原生态”、“全开放”的方式,有效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方便与群众的沟通与交流,以达到拓宽警民联系的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密切警民关系,增加和谐因素的目的。

5、定期会诊。对在走访调查恳谈中发现的问题要定期研究,尽快解决,并做到及时反馈。

6、检查考核。为使“警民共建村(社)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分局党委决定成立由纪检、政工、秘书科、社警务科、考核科、法制科等部门组成考核小组,对此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主要检查“警民共建村(社)工程”建设工作是否到位,问题是否及时解决,任务是否全部落实,成果是否明显。同时,考核小组将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不落实、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用《局规》实行扣分;每季度要对考核情况进行通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之中。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每名包村(社)民警都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高度来重视“警民共建村(社)工程”的创建活动。同时,将此项活动作为落实公安部“三基”工程建设和“两大警务战略”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全年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

警民关系范文篇9

今年以来,**县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机关的安排部署,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根本,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为归宿,全面开展公安“三项重点工作”暨“三项建设”工作,较好地提升全县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执法公信力和社会亲和力,有力促进了全县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的持续平稳。

今年初省厅和市局部署开展“三项重点工作”暨“三项建设”工作以来,县局党委专题研究部署“三项重点工作”暨“三项建设”重点、难点问题。从全局公安工作出发,把公安“三项建设”工作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地位,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三项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建立“三项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建立三项建设例会制度,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加大督导力度,使各部门、各警种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营造了领导支持重视、部门协作配合、全警全力以赴的浓厚氛围,掀起了“三项建设”活动高潮。公务员之家:

在开展“三项建设”工作中,县局紧紧围绕“狠抓建设,强化应用”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开展全警信息化应用大练兵,全力推进全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台阶。为全局实战基层所、队和社区民警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身份证读卡仪、警务通等相应的设备,满足各部门和社区民警网上办公和网上办案的需要,实现了警务办公由手工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在开展“三项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县局牢固树立“规范执法促和谐”的理念,努力提高民警的执法素质,通过轮值轮训、法律知识测试、法制业务培训、执法质量和执法档案检查等多种形式增强民警规范执法理念,全面提高民警执法能力。今年以来,全局各实战单位均配备了法制员,并建立了基层执法联系点制度。并由县局法制室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各自联系点的执法监督、指导工作,提升了执法质量和办案水平。

在开展“三项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工作中,县局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强化民警思想教育,增强民警宗旨意识,以积极主动姿态、认真负责态度、扎实细致措施,努力营造人民公安亲民、为民、保民、爱民的和谐氛围。为更好地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县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转变作风,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制定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增进了警民理解,密切了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范文篇10

一、营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

良好的治安环境,首先是稳定。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去审视现阶段公安工作,会使我们产生许多更深更新的认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应当定位于消解社会对立、缓解社会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使其发展为对抗性的矛盾。从公安职能来看,维护稳定的工作内容既有对敌斗争,也有处置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攻势,以解决社会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全力维护的社会政治稳定,保稳定树形象,以稳定促和谐。

二、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各级公安机关乃至全体民警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心系群众,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想方设法寻求各种途径,多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各级公安机关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原有市公安局制定的公开服务承诺的基础上,近期内结合各自部门的业务实际,开通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开通便民利民、方便快捷的快车通道,开通宾至如归优质服务的便民通道。通过开设上述“三条通道”,让群众感受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实在效果。要以贯彻新《信访条例》为契机,努力做好“大接访”工作。近期应精心组织开展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活动,坚持每月1日、15日局长接访日制度,面对群众,敞开大门,确保群众上访、信访渠道畅通。切实改变信访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民警下访,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加大督查督办力度,要在“事要解决”上下功夫。通过卓有成效的信访工作,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三、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公安机关据此要积极实施人文警务,倡导道德治安。要改变以往存在于一些人身上的“冷、硬、横”作风,严禁刑讯逼供,要更多地将人文精神注入警务活动和警务行为之中,更多地发挥道德的力量去开展治安工作,率先实现公安工作与社会的和谐。近期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千警连千户”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和充实活动内容。要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工作,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