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3:17:05

经济战略

经济战略范文篇1

特许经营是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在创立之初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以其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推动了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商业界的一次革命性创新。然而,特许经营在现实运行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特许商收取高额特许权使用费①,但并未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特许方品牌建设措施不合理,造成品牌信用下降;加盟商行为不端,产品以次充好,加盟商之间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了特许品牌形象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特许经营商业模式的品牌策略不合理,没有明确品牌建设责任,没有采用正确品牌建设策略,品牌建设费用设计不合理。因此,研究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品牌建设策略,提出最优模式,对于特许经营健康发展,提高特许品牌信用度②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特许经营中委托合约关系的研究

Lafontaine等分析了双边激励下的特许合约后认为:假如特许商比加盟商更规避风险,最佳的特许权使用费是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的,若特许商是风险中性的,则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自营公司而非特许组织[1]。赵霞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双边激励模型揭示了若特许商和加盟商双方的服务水平(广告促销)同时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通过特许权使用费率的设置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励双方提供服务动机的作用,特许权使用费的设定体现了特许关系双方之间的收益分配[2]。

(二)对特许经营中企业情报的模式及作用研究

周九常认为在连锁特许经营中,竞争情报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无论是对加盟商还是对盟主,无论是加盟前的评估还是加盟后的监督和管理,都可以利用竞争情报加以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利用SWOT工具进行分析和研究[3]。并且他对特许经营框架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内部和外部取向的情报监测模式[4]。

(三)对特许商与加盟商博弈的研究

李庆文等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分别构建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特许商发展加盟商的条件以及加盟商加入特许经营的概率[5]。罗剑宏等对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的总部与加盟店博弈分析后,认为要获得长期的利益,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总部与加盟店都应该确立平等相待的态度,在核心能力共享、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操作,实行双赢而不是嬴亏战略[6]。

(四)对特许经营价格和服务协调问题的研究

Chu、Desai[7]和Purohit、Staelin[8]从特许经营和服务的角度,对特许经营中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学者认为特许权使用费的存在降低了加盟商从价格或者服务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从而导致较低水平的服务或较高的价格。

(五)对特许经营中存在风险的研究

温炎耿分析了特许连锁经营在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区别于传统市场环境的风险,并对此提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构建新型特许连锁商业模式的对策[9]。肖怡认为特许经营加盟合作关系需要信任和承诺作基础,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并提出了防范特许经营加盟合作风险的重要途径[10]。从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很少涉及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品牌建设和策略问题。本文将运用经济学和品牌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加盟商品牌建设外部性角度,论述品牌建设责任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采用逆向选择法,从特许商角度论证最优品牌建设投入。对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实施品牌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三、品牌建设责任分析

品牌作为特许经营商业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资源,特许商拥有所有权,而加盟商可以有偿使用,特许商和加盟商关系实质上是品牌使用权的博弈,因此,特许商和加盟商的利益目标并不一定一致。根据品牌经济学理论,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的利益均衡,从而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11]。在过剩经济下,特许商确定目标顾客,关注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特点,通过实施终端品牌策略产生品牌拉力,使消费者最终选择品牌,实现商品的价值,品牌的产量、销售量最终由消费者的需求量所决定。如图1,特许商将品牌使用权提供给加盟商,加盟商通过品牌拉力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最终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时特许商和加盟商实现了资金的循环流动(虚线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品牌拉力的形成,即品牌建设问题是实现产品销售和资金循环的关键,但问题是谁应该对品牌建设负责?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品牌建设的主体由特许商和加盟商构成,存在4种形成品牌拉力的情况(如图2):Ⅰ加盟商和特许商都不做品牌;Ⅱ加盟商做品牌而特许商不做品牌;Ⅲ加盟商不做品牌而特许商做品牌,;Ⅳ加盟商和特许商都做品牌。品牌作为特许商和加盟商的一种共有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我们从加盟商负责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策略下加盟商的行为。由品牌经济学理论可知,加盟商的销售量最终由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所决定,即消费者需求量决定了销售量,因此,加盟商的需求量(销售量)函数为qi=f(Pi,Cc(B),Zi)=f(Pi,B(bi,si,sj),Zi)qiC<0,qiB>0,Bbi>0,qisi>0其中,qi表示加盟商i的需求量,由商品价格Pi、选择成本①Cc(B)和其他因素Zi决定。选择成本是品牌信用度的函数,B表示品牌信用度(BrandCreditDegree)是由品牌品类度b②(BrandCategoryDegree)和品牌策略s③(BrandStrategy)决定。si表示加盟商i的品牌策略,sj表示其他加盟商品牌策略,特许品牌信用度受到不同加盟商品牌策略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品牌信用度决定加盟商及特许商的商品销售量。由于假设不同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共同使用特许品牌,销售统一的商品,实行统一的定价,因此,对于不同加盟商而言,商品价格Pi和品牌信用度B都是相同的,在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Zi相同条件下,不同加盟商需求量是相同的。因此,加盟商为了最大化其收益Ri=Piqi-C(si)=f(Pi,B(bi,si,sj),Zi)-C(si)(假设商品边际成本为零,C(si)表示加盟商品牌策略成本,C(si)si>0),将会违背品牌建设合约,减少品牌建设投入,节约成本,从而损害特许品牌形象,降低特许品牌信用度,最终造成整个特许品牌需求量的下降。这也是现实中某些特许加盟商行为不规范,产品以次充好的根源。因此,由不同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过程中将会存在品牌外部效应。

(一)品牌正外部效应

假设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并且实施了正确的品牌策略,加盟商为实施正确的品牌策略投入的成本为C1,由品牌策略产生的正向效应给加盟商带来的收益为R1。由于加盟商实施品牌建设行为,会产生品牌正外部效应,会给整个特许品牌价值链带来溢出收益。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信用度将不断提高,消费者选择成本将下降,从而增加品牌需求量,假设这一过程给特许品牌价值链创造的收益为R2,且R2>R1。倘若在这一过程中加盟商的成本投入C1大于加盟商获得的收益R1而小于特许品牌价值链所获得的收益R2,即R1<C1<R2,那么,对整个品牌价值链而言,加盟商实施品牌策略是有利的,但是加盟商没有利益的驱动来采取品牌建设行动。假如加盟商实施了品牌建设行动,则会给加盟商带来(C1-R1)的损失,而特许品牌及其他加盟商获得的收益为(R2-C1)。因此,其他加盟商将在不进行品牌建设,没有额外投入的情况下,获得额外的利益,存在特许品牌“搭便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加盟商是没有意愿采取品牌建设行为的。

(二)品牌负外部效应

如果加盟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不正当或错误的品牌策略,则假设加盟商在此情况下成本投入为C3,获得的收益为R3。在此条件下将会产生品牌负外部效应,该加盟商错误的品牌策略或危害行为,将会损害特许品牌信誉,降低品牌信用度,增大消费者选择成本,从而降低整个品牌产品销售,同时也给其他加盟商带来了损失,假设为C4,且C4>C3。如果该加盟商在品牌建设失当情况下获得的收益R3小于给其他加盟商带来的损失C4而大于该加盟商的成本投入C3,即C3<R3<C4,则加盟商仍然有动机采取不正当品牌策略行为,存在路径依赖的动力,但是这种行为对特许品牌价值链总体收益是不利的。若加盟商实施这种行为,将给特许品牌及其他加盟商造成(C4-R3)的损失,而该加盟商将获得(R3-C3)的收益。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加盟商实行诸如产品以次充好、减少品牌建设投入等不正当的品牌建设行为,虽然给整个特许品牌价值链造成了损失,但对该加盟商而言是有利可图的,由于品牌负外部效应给整个特许品牌造成的单位成本将大于每单位产品的品牌建设投入成本,这种品牌负外部效应所引发的成本是由品牌信用度的下降所造成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论证了加盟商在特许经营价值链中行为选择问题。无论特许商是否从事品牌建设行为,只要加盟商参与品牌建设,由于存在品牌外部效应,加盟商的品牌建设行为将导致特许品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情况。在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将不会有意愿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投入,无法有效提高品牌信用度,从而导致特许品牌市场需求量不足;在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将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在追求自身收益的同时损害特许品牌及其他加盟商的利益,造成品牌信用度降低,导致加盟商的销量高于特许品牌的有效最优销量。解决品牌外部效应问题的方法是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将加盟商建设品牌的职责和权力收回,并赋予特许商,由特许商进行品牌建设,实施统一的品牌策略,加盟商可以采取缴纳品牌建设费的形式参与品牌的建设。因此,特许商进行品牌建设,实施一致的品牌策略是特许经营商业模式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四、最优品牌策略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由于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有外部效应的存在,因此,应该将品牌建设责任归于特许商。下面我们构建模型,利用逆向选择的方法对某特许商最优品牌策略的问题进行分析。考虑一个实施特许经营的品牌,有两个加盟店,分别在各自区域中进行销售,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特许商的市场需求量即销售量等于加盟商的销售量,特许权使用费按照加盟商销售量的比例提成,加盟商提供一次性的加盟费,特许商进行整体品牌建设,建设费用来自于加盟商的定额品牌建设费,加盟商可以通过自身的经营努力(如提高服务水平、优化环境设备、加大员工培训等)扩大自身销售量。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边际成本和固定成本为零。因此,加盟商的需求量由价格、品牌策略效果、经营努力程度等因素决定,需求函数可以设定为qi=f(Pi,Cc(B),g(mi))=f(Pi,B(b,s),g(mi))=A-Pi+αbs+mi(1)qiPi<0,qiB>0,qib>0,qis>0,qimi>0(2)2qiP2i<0,2qiB2<0,2qib2<0,2qis2<0,2qim2i<0(3)其中,qi和Pi分别表示加盟商i的需求量和价格;A为常数,可以认为是市场潜在需求量;α为系统常数,大于零;b表示品牌品类度,当某品牌确定时其品类度也已知,可以认为是品牌策略的有效性,b∈[0,1],当b越大时品牌策略的效果越好;s表示特许商品牌策略;mi表示加盟商i的经营努力程度。在这里,我们假设两个加盟商具有同质性,它们具有相同的需求函数。

为了进一步分析特许商不同品牌建设策略,我们采用逆向选择方法,将加盟商和特许商的行为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特许商选择特许权使用费率、加盟费和品牌建设费用,以最大化其利润;第二阶段加盟商在特许商行动的前提下,选择使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零售价格和经营努力程度。通过逆向选择法来讨论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品牌建设策略的问题。

(一)第二阶段加盟商最优化条件

在特许经营商业模式中主要的费用有4类:加盟费、特许权使用费、品牌建设费及其他费用。其中,加盟费是特许商向加盟商一次性收取的费用;在这里特许权使用费按照加盟商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其他费用主要包括经营投入的费用,如培训费、特许经营转让费、合同更新费、设备费、原料费、产品费等;品牌建设费是特许商向加盟商收取的定额费用。我们构建加盟商利润函数为πi=(1-r)Piqi-D-12m2i-n=(1-r)Pi(A-Pi+αbs+mi)-D-12m2i-n(4)其中,πi表示加盟商的利润;r表示特许权使用费率,0≤r≤1;D表示加盟费;n表示加盟商缴纳的定额品牌建设费,12m2i表示加盟商在经营努力程度mi下所付出的成本;特许商品牌建设成本表示为12s2,等于两家加盟商所缴纳的品牌建设费用之和,即12s2=2n。在第二阶段,加盟商根据特许商在第一阶段最优决策,选择最优的价格和经营努力程度以最大化其利润函数。则关于价格和经营努力程度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πiPi=(1-r)(A-Pi+αbs+mi)-(1-r)Pi=0(5)πimi=(1-r)Pi-mi=0(6)由(5)和(6)式联合,可以求得加盟商最优化的价格和经营投入为P*i=A+αbs1+r(7)m*i=(1-r)(A+αbs)1+r(8)在第一阶段特许商已经选择最优化的特许权使用费率、加盟费和品牌建设费条件下,第二阶段加盟商最大化的利润为π*i=(1-r)(A+αbs)22(1+r)-D-n(9)推论1:在特许商最优化决策确定的条件下,加盟商所确定的最优零售价格、经营努力程度和最大化利润与特许权使用费率r呈反比关系。由(7)和(8)式可以得到推论1,可知当特许权使用费率较低的时候,加盟商有更大的动力提高产品零售价格,并且付出更大的经营努力,以扩大自己的销售量,提高自身利润水平。

(二)第一阶段特许商最优化条件

上文已经分析在第二阶段加盟商的最优化选择行为,则在第一阶段特许商将考虑并预测第二阶段的行动,来选择最优化的特许权使用费率、加盟费及品牌策略水平。在定额品牌建设费情况下,特许商必须保证加盟商获得可接受的利润,否则加盟商将退出市场。加盟商在加盟费约束前提下所获利润要高于其保留利润πmin。所以最优加盟费D*可以由(4)、(7)、(8)式表示为D*=(1-r)P*i(A-P*i+αbs+m*i)-πmin-12m*2i-n(10)则特许商利润最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将(7)、(8)、(10)式代入最优化条件)maxr,s,n2rP*i(A-P*i+αbs+m*i)+2D*=maxr,s,n(2r+1-r2)(A+αbs)2(1+r)2-2n-2πmin(11)s.t.12s2=2n为求解最优化问题,构建拉格朗日函数L=(2r+1-r2)(A+αbs)2(1+r)2-12s2-2πmin+λ12s2-2n(12)求解最优化的一阶条件Lr=-4r(A+αbs)2(1+r)3=0,Ls=2(2r+1-r2)αb(A+αbs)(1+r)2-s+λs=0,Ln=-2λ=0(13)由(13)式可以求得最优化的条件为r*=0,s*=2αbA1-2α2b2,n*=α2b2A2(1-2α2b2)2,λ=0推论2:特许商预期到第二阶段加盟商的最优化决策的条件下,其第一阶段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r*=0,即特许权使用费率为零,特许商最优化的品牌策略水平和品牌建设费用与特许品牌自身的品类度呈正比关系。特许商在第一阶段预测加盟商的最优化决策,选择最优化的特许权使用费率、品牌策略和品牌建设费用,以使自身利润最大,在选择最优特许权使用费率为零时,由推论1可得加盟商在特许权使用费率为零时将实现最大化的利润。那么,特许商最优化的品牌策略和品牌建设费用只与品牌自身品类度有关,品类度越大,特许商收取的品牌建设费用越高,品牌策略效果越好,特许商越有动力进行品牌建设,扩大整个特许经营的利润空间。

五、以“小肥羊”餐饮特许经营为例

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以经营小肥羊特色火锅及特许经营为主业,兼营小肥羊调味品及专用肉制品的研发、加工及销售业。1999年8月诞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8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是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目前,小肥羊的餐饮店面已遍布全国,达数百家之多,而且连锁店面已经进入美国、加拿大、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是家喻户晓的中国餐饮连锁品牌之一。小肥羊公司在创立之初便采用了加盟连锁的经营模式,并确立了“加盟为主,重点直营”的政策,依靠品牌这一资源实现营利,加盟商只需缴纳一定的金额便可以获得品牌使用权。期初这一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小肥羊的快速发展,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省市县级商及加盟店,创造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品牌知名度也快速提高。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建设和管理监控手段,各加盟商与特许品牌之间形成了一种松散的关系,加盟商可以自由管理经营和进行品牌建设。部分加盟商素质低、服务差、环境恶劣、管理水平落后;有些加盟店技术不成熟、责任心不强,汤料勾兑失误、产品以次充好;有些加盟商品牌观念不强、经营存在短视行为,不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甚至另建品牌。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小肥羊品牌信用度,导致选择成本上升,市场需求量急速下降,制约了品牌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正是品牌的外部效应,即特许品牌下放品牌建设权、放松管制、缺乏统一标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肥羊从2002年底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将原来的“加盟为主,重点直营”转变为“直营为主,规范加盟”的策略。小肥羊成立了加盟中心,负责与加盟商接洽、管理、服务,收回部分加盟店改为直营,取缔了经营混乱的加盟店。与此同时,收回加盟商品牌建设权利,由特许品牌统一进行品牌管理和建设,并对小肥羊品牌进行了全新的包装设计,突出小肥羊品牌形象,提炼了小肥羊的单一利益点,提高了品牌品类度,降低了特许权使用费率,从而提高了加盟商品牌建设费用,增加了品牌建设的投入。这些措施的有效开展,消除了品牌的外部效应问题,规范了加盟商的经营管理行为,调动了加盟商经营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小肥羊的品牌信用度,降低了消费者选择成本,扩大了小肥羊的市场需求量和利润空间。在此基础上,小肥羊公司于2008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小肥羊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品牌外部效应的存在,为消除外部效应,需要由特许商统一进行品牌建设,收回加盟商品牌建设权利。同时,特许品牌要降低特许权使用费率,提高品牌品类度,从而调动加盟商经营积极性,增加特许商品牌建设投入,提高品牌信用度,扩大市场需求量和利润,进一步促进特许经营品牌的发展。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特许经营商业模式由于品牌外部效应的存在,如果加盟商负责品牌建设,可能会违背品牌建设合约,减少品牌建设投入,节约成本,从而损害特许品牌形象,降低特许品牌信用度,最终造成整个特许品牌需求量的下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品牌建设责任应该由特许商承担,收取加盟商一定的品牌建设费用,进行统一的品牌建设。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品牌建设策略模型,采用逆向选择的方法,分别讨论了特许经营模式下两阶段供应链最优化问题,即第一阶段特许商选择特许权使用费率、加盟费和品牌建设费用,以最大化其利润;第二阶段加盟商在特许商行动的前提下,选择使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零售价格和经营努力程度。本文认为在特许商最优化决策确定的条件下,加盟商所确定的最优零售价格、经营努力程度和最大化利润与特许权使用费率r呈反比关系。特许商预期到第二阶段加盟商最优化决策的条件下,其第一阶段利润最大化条件为r*=0,即特许权使用费率为零,特许商最优化的品牌策略水平和品牌建设费用与特许品牌自身的品类度呈正比关系。同时,本文认为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应由特许商进行统一的品牌建设,收回加盟商品牌建设责任。由于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外部效应的存在,会造成加盟商品牌建设行为不当,因此,需要将品牌作为特许商和加盟商的共有资源,由特许商统一实施正确的品牌策略。特许商需要制定统一的营销策略规划和品牌推广计划,能够覆盖所有加盟网点,形成统一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和对外宣传渠道,组织加盟商执行推广,并建立反馈和监督机制,保证品牌策略能够有效地开展实施。同时,建立危机公关标准,对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特许商以统一品牌形象进行处理,确保品牌建设能够稳定运行。

经济战略范文篇2

1.1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在发展着变化。企业生存环境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国内,而且需要与世界各国优秀的企业进行竞争。一方面,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巨大压力下可以积极地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这对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的竞争水平及改善我国企业结构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捷,企业可以通过及时获得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企业可以从全球寻找合适的原材料产地、可以分享全球的市场。因此,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2市场进一步细分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被进一步细分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往往只需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就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可以使企业在这一领域得到长远的发展。现在社会已不是以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了,企业的发展将逐渐转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每个企业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出色就好。当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消费需求也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个性化,这也使得企业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导致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在市场细分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只需要在一个小的领域或者小的专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做到最好,只要在某一个点做到出色,就可以很好的占领一部分市场,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

1.3企业经营模式变化

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企业的产品销售主要是通过线下的实体店进行销售。但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是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瓜分市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的电商就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经营模式改变的一个典型案例,电商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发达及快递行业的发达,使得网购越来越便捷,只需手指轻轻一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送货上门。比如现在的淘宝、京东、苏宁易购这些大型的电商平台,就是将产品的线下销售搬到了线上销售,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的消费,这些电商平台提供的产品丰富、而且成本比较低,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企业通过网络销售产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将自己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就算是一家小小的餐饮商铺,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接单,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点外卖、下单、付款。出租行业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运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呼叫预约出租车。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4降低了企业的边际成本

在网络经济中,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网络建设成本,第二部分是信息传递成本,第三部分是信息收集、处理等的制作成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成本都是固定的,不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部分使用的人越多、收集处理的信息就越多,所需的制作成本也就越多、因此第三部分的成本与使用人数成正比。因此,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平均成本会降低,第三部分的成本与使用人数成正比、因此第三部分成本的平均成本不变,所以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总体成本在下降。因此,企业的边际成本也在下降,可以增加企业的边际收益,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1.5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

网络信息具有规模巨大的特点,网络信息的规模足够大,信息的来源就会变成自动生成或自然而然的产生,在网络内部进行信息的整合,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因此就会形成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查询、分享,网络就会自动地保存人们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归类,有利于企业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习性特征进行了解,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人们通过网络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信息的规模效应,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后续的筛选、归纳、分类、总结、整理,从而使整理之后的信息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

1.6网络经济中存在极强的学习效应

网络经济中存在者极强的学习效应。一方面是指企业的所有内部员工可以在工作中进行学习,从工作积累中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积累中完善自己的管理技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在这种学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8卷第08期(总第412期)习过程中,能够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改进企业的经营模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润。另一方面,是网络上大量繁杂无序的信息,经过使用者的筛选、分类、加工、总结之后形成系统有序的信息,可以更好地为使用者使用,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2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选择

2.1创新财务管理战略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要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战略。财务,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在网络经济中,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优化财务管理。首先,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完善自己的财务管理,将现有的网络技术与传统财务管理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进行财务信息资源的整合,比如传统财务报表的合并、财务信息数据的传递、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状况等等。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记录不在同一个地方的企业活动,比如不同地方的分公司、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都可以通过同一财务管理系统在网络上进行记录管理,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系统化、更加整体化,不会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分散,使得公司整体能够协同发展。再次,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给企业管理人及时地提供财务信息以供科学决策,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经营现状。最后,通过网络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进行更好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有利于企业更长远稳健地发展。

2.2创新企业发展理念

在网络经济形式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企业要在意识上发生相应的改变,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国内的优秀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全球世界各国优秀企业的竞争压力,所以企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及竞争意识,学习其他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人才管理经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网络的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充分运用网络来及时获得大量的有用的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的营销销售。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为不同人群定制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2.3创新企业品牌战略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品牌的塑造特别重要,品牌是一种强大力量,可以为企业带来无形的资产和溢价,品牌也象征着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名片。因此,在网络经济中,企业更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品牌塑造,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加深人们对自己企业的印象,增强人们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程度。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发展历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让人们加深对企业的印象及认同。同时,要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能够得到满足,能够产生物超所值的感觉。在新产品时,也可以举行产品会,可以通过官网、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因此,企业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网络品牌,形成自己的网络品牌力量,为企业创造无形的价值。

2.4创新企业经营战略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经营战略也要相应发生改变。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现在主要的上网人群及网络消费人群都是80后、90后,他们有自己成长时代的背景,他们是网络兴起的一代,在网络中成长,他们生长的环境比较开放自由。由于他们的生长环境影响,他们的个性也是比较鲜明的,比较有自己的想法、特立独行,他们有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他们追求个性化,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实用性,更注重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产品的外表、产品的品牌等等。因此,企业要根据消费人群的具体特征具体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模式,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贴合这些消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是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再仅仅依靠于实体店了,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电商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这些网络平台将产品的销售从线下搬到线上,极大地促进消费地需求,也使得消费者的购物不受时空限制,更加方便便捷。因此,在网络经济中,企业要相应地创新自己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努力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行为特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产品的销售、拓宽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提升自己企业竞争力及发展潜力。

3结语

网络经济的发展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进一步细分,企业经营模式变化,网络经济降低了企业的边际成本,形成了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网络经济中存在极强的学习效应,这些都是网络经济带给企业发展的影响。在网络经济影响下,企业要创新财务管理战略、发展理念、品牌战略、经营战略,只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自己的企业发展规划及战略,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使企业能够发展地更加长久稳健。

作者:汤碧杰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东,周敏.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李双宇.网络经济与企业创新战略发展[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3]张军.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品牌经营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2).

经济战略范文篇3

关键词:不容错失;重要战略;战略机遇期

其实,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史可为鉴。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已经走完“康乾盛世”的清王朝还沉醉在“天朝帝国”的荣耀里,不思进取。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电气革命,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覆灭和军阀混战时期,重大机遇再次与我们擦肩而过。两次错过机遇的代价是惨重的,使我们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甚至一度几乎堕入亡国灭种的深渊。

我们再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21世纪是决定中国能否全面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关键世纪,未来的一二十年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只有那些具有敏锐眼光和充分准备的竞争者才能赢得未来的主动权。

我们对参与这场较量有着高度的自信。我们党已经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形成了“三个代表”这一执政兴国的强大理论武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有利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未来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使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出灿烂的新篇章。

机遇之一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

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判断,今后一二十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全球化也不可逆,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可以继续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国内外观察家们对国际格局的普遍认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在各大国的实力对比未发生较大变化之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形式的对抗。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大的战争打不起来,突发性事件却可能会增多,非传统安全带来的危险不断出现。在这方面,我们要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最终问题的解决还要靠发展,不到万不得已,始终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不能因为一时、一事影响我们的大局。

阮宗泽认为,就中国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除台湾问题外,很难有别的事态能把中国卷入战争状态,从而中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新世纪开始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将重点转到经济合作上来。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工作正如期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东盟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机遇,而不是威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蕴岭说,冷战以后,我们与邻国的关系有重要的突破。我们从改善双边关系推动了区域合作的制度化。这种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比一般的双边关系更稳定,内容更广泛,而且可以增加区域合作的利益。通过这种安排,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机遇之二确立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孕育期”

未来一二十年,将是国际政治新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要受20世纪国际政治关系惯性力量的作用,更要受各种力量在这个时期消长及全球化竞争的影响,并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制衡。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的新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的实力地位尽管紧随美国、欧盟、日本之后,但离世界经济之一“极”还有距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伯里教授说,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7%;外贸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8%。在经济总量和国际经济联系两个方面,都没有超过国际上通常的世界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与贸易总额在世界所占比重均超过5%)的标准。

他预计,如果中国能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如2010年以前),以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和相应的贸易增长率发展下去,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会达到2万亿美元,贸易进出口额会达到1万亿美元,均占届时世界该两个总额的5%以上。即世界经济大国的两个条件都具备,成为多极世界经济中的新的一极。

因此,阮宗泽认为,今后一二十年,如果我们做得好,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我们就能站到靠前的比较有利的位置。

机遇之三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腾飞的“推进期”

未来一二十年,世界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基础大创新,科技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高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将不断开拓出出人意料的世界新兴市场并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不仅给全球经济发展,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推动。

在这样一个新科技时代,打赢一场事关新世纪全局和本国地位的科技大决战,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有了技术跨越的机遇。就我们来说,在许多方面不必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发挥后发优势,改造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新经济暂时处于低潮,使很多人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持疑虑态度。但美国的经济学家或企业家大多认为,科技革命将在两三年后再起新的高潮。其中生物技术可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穆荣平说,根据调查研究,未来20年技术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信息技术向其他技术领域的深层次渗透;二是生命科技领域的突破将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

有关统计显示,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中国科技部的人士说,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已经达到每年5000亿美元,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人,预计在今年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会成为本世纪末人类的主要活动。

中国不能坐失科技革命的良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认为,选择几个我们确实有优势、影响面广、带动力量强的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命科学,力求重点突破,走在世界前列,就能实现跨越发展。

机遇之四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高水平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成熟期”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王文元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战略机遇。因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毕吉耀说,发达国家现在都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力求在不断产业输出中占领先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将制造业向外输出和转移,对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未与日本等国计较制造业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这种调整在90年挥出巨大效应。进入21世纪后,美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经济虽然因投资泡沫而暂时陷入低潮,但从长远看,美国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仍将带来新的增长点。

欧盟也在调整产业结构,但是它相对比较“内向”。在吸收了中东欧10个国家入盟之后,它将会在区域内部形成分工体系。发达国家将会将传统产业向相对较落后的欧盟内部国家转移。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一直停滞不前。在美国注重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日本还在注重做传统制造业,这也是它落后的一个原因。日本目前也在调整产业结构。小泉政府上台后,提出“e日本”的计划,就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十五”期间的一个重大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就是说,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着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实际上,工业化仍然在我们国家内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还是制造业,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就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机遇,可以使我们更快地引进新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加速我们的发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副秘书长郭万达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建设“世界工厂”具有“二元性”,即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和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这样两种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世界工厂”有机地并存。因此,中国既要大力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要抓住国际上IT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机遇之五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磨合期”

加入WTO,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创造了机遇。“走出去”自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现在的国际形势看,“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走出去,会开辟发展的新天地。

张伯里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就可以在另一个市场获得发展的机遇。首先,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就能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其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就能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因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在更广阔的领域运用、交换比较优势的过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资源的过程。再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就能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而引致的生产率的提高、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意味着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价值竞争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值。

王文元认为,有一个思想观念要转变,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把我们有优势的东西打出去上,这才是开拓,才能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他说,对于一般产品,也就是那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全方位地面向世界。而高科技产品则要承认现实,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

机遇之六解决体制和结构深层次矛盾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与一个比较完善的、更加成熟和定型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尚有很大距离。差距就是潜力。只要在改革上不断突破,就会形成利用机遇、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说,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我们不仅要解决尚未解决的体制和结构方面的深层次矛盾,还要针对国内外新的环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他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主要有: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要素市场“双轨制”严重影响了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收入分配上有些关键问题刚刚开始“破题”以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等。

第二类问题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中国加入WTO,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第三类问题是改革主体本身的制约问题。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改革主体的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当改革深化到一个新阶段之时,前一阶段改革形成的利益格局就必须进行新的调整。二是改革方略的调整问题。改革初期主要是单项改革和局部试验,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撞击反射”的方式,带有较强的非规范性和“试错”性。进入全面制度创新阶段,则需要有更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更加系统的政策设计。

国外的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未来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是一个“革命性”的时期。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服部健治今年10月初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经济进入“第三次变革时期”。前两次变革是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1992年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正在加快步伐的“第三次变革时期”。在“第三次变革”过程中,中国政府重视实现经济发生质的变化,并利用加入世贸组织来推动国内的各项改革,以提高综合国力,这一时期面临经济和政治的根本性问题,是促进变革的重要时期。

机遇之七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成长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发现机遇、利用机遇,促进发展的主体。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巨大压力。

但是,王文元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国的教育发展不上去,这么多人又没有技能,那么这13亿人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反过来看,如果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两个方面都存在,关键是我们怎样做。如果着眼于人才向世界市场输出,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将面临着大好时机。他说,这种人才输出,可以是高技术人才,也可以是一般人才,只要我们的人才训练有素,就可以到世界市场上竞争。

抓住人才向世界市场输出的机遇,前提是必须要下大力气发展教育。他认为,我们对教育的投资的确是不够的,从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我们不但没有发达国家多,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投入也是不够的。通过发展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大量的专家学者,可以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更可以培养众多拥有专门生产技术的劳动者,这样就可以大大推动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的提高。

机遇之八不同文明的融合给弘扬中华文化带来的“拓展期”

阮宗泽说,"9·11"事件促使更多的人思考和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和共处,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当成为相互联系、合作和发展的纽带,而不应成为冲突点。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多个民族及多种宗教。历史上不同文明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文明的兴衰和不同文明之间也曾引发过不少冲突和动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林利民认为,文化冲突正在逐步取代意识形态冲突。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冲突起了很大作用。今天的文化冲突主要是西方要将西方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扩散,广义地讲,价值观、民主制度都是一种文化。非西方国家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留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因此冲突在所难免。

经济战略范文篇4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表示,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将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标志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进入创建轨道。

2006年12月14-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07年5月22-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12月12-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剖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原因

首先,共同利益是双方对话的基础。"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经贸关系更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中美双方均从这种贸易、投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①如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而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国的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除了经贸关系联系紧密,中美双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全球和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世贸谈判等问题,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样,中国要和平发展,也一定程度需要美国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②另外,中国现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对环保、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也都是符合美国的对华一贯立场的。如果双方能够合作,不但能够给中国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也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样,建立以经济对话为基础,兼顾政治、安全以及环境范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不单单可以使中美双方解决经贸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其它领域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

其次,冲突与磨擦不断加大是对话的刺激因素。虽然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中美冲突与摩擦的程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表现出恶性循环的特征。比如,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所以美国一方面批评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一方面却又加强对华的技术出口控制。美国作为高技术国家,在经济关系中高技术产业占据比较优势。控制对华技术出口必然导致加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华不信任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类问题,多源于误解和相互猜疑,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对话来逐步构建双方互信,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再次,双方认知趋于一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双方合作的意愿,仅仅有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双方主观认识相一致。"相互依赖引发了国际合作的愿望,国际合作是国家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是建立在严格的利益判断基础之上的"③。中美双方对有关问题的认知逐步趋于一致,使对话有了了现实的可能。比如,时任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的佐利克2005年曾明确表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④。2005年9月,一些美国政府高官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时,说应尽量淡化人民币汇率对美国制造商的"负面影响",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困难更多地归咎于其他因素。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也开始从自身分析问题。比如,中国意识到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不仅损害了美国以及其它地区的利益,也会导致国内高新技术难以发展,所以中国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逐步提高,并承诺履行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都说明双方的认知逐步趋向一致,使双方走向对话的道路。三、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特点

在某种情况下,合作的进行,仅仅存在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度的存在才行,这些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并能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⑤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但要在这个共同利益上实现有效的合作,还必须发挥机制的作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在中美多年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机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话定期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自2006年9月保尔森首次以美国财长身份访华后,中美双方宣布启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之后,对话每年举行两次,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对话将轮流在两国首都,也就是北京和华盛顿举行。对话定期举行,使得该机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其次,对话立足点高,涵盖面广。战略对话就是要站在制高点来全面审视双边关系。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在建立之初,就立足于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经济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时,对话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使得双方能够更为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再次,对话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议题,从第一次对话讨论的五个专题,扩展到第三次对话的八个专题,逐步扩展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并在原有议题逐步进行深化和扩展。从广度和深度的循序渐进,有助于降低双方调整的烈度,使双方合作能够更加稳步进行。

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前景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为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对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运作,我们也应该有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中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等因素,导致在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对话机制并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注定将在复杂、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中前行。

首先,中美双方关注点和期望值不对称。中美各自对战略经济对话的关注点不同,从目前中美双方的表态来看,美方最关注的是三大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开放,而中方最为关注的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被政治化的问题。中美双方对战略经济对话中的不少问题的期望也是不对称的,在美国看来需要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例如金融市场、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对中国而言,却是需要在长期改革中逐步解决的问题,中国不可能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让步。

其次,美国国内政治复杂性的牵制。在美国的多元政治体制下,国内政治极为复杂,政党间、利益集团间的利益争斗从未停止过,众多的行为者都试图对相互竞争的目标进行妥协。美国的外交政策及行为,也必然受到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在美国的各政党与利益集团中,汇集着大批在对华贸易中的"受损者"(如劳工集团),强烈要求对华采取不合理的强硬政策。国内政治的纷争发生"溢出效应",必然影响到"高层政治",使得在双方对话中出现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影响战略对话进一步加深。

再次,构建战略互信存在问题。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护和延长在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主导地位.维护和扩大在世界各地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继续向世界各国推广美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中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本主题的自强发展战略。⑥其实,中美两国的战略目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基本符合一致的。但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两国战略互信存在着不少问题。美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时两国在这些领域又是相互竞争的。合作与竞争的交织,使得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双方难以互相信任。另外,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并非通过短时间的沟通就能得以相互理解。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是会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美国对此心存疑虑。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是真正将中国看作"利益攸关者"的外在表现,还是因为陷于反恐战争而不得不采取的缓兵之计?

总之,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存在着很现实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更是由来已久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所以,也不能期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能迅速高效的解决所有问题,它也只是中美双方的一种特殊的沟通渠道,通过对话加强理解和沟通,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利益汇合面,但要解决中美关系间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中美双方在彼此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中美两国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做出更大的和不断的努力。

注释

经济战略范文篇5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较快。在以往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三股重要力量,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一度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远远甩在后面。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近似于垄断的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无核心化等问题更是极大地困扰着这些发达国家,同时也给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21世纪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经济力量,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这些新兴的经济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大胆预测,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世界上新旧两种经济力量将会出现相对持平的状态。(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谈判进展缓慢。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市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实质上与以往风行一时的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同的,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对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时的益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诸多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不利于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甚至会造成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因此,世贸组织对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多次召开协商会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参会的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协定,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进展相当缓慢。(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较为活跃。贸易自由化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国际市场中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的盛行正是对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同时也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方式。从科博登条约开始,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实行起来。这种合作方式对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缓解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壁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贸易对各个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有利于引进外贸投资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吸引的外资投入也越来越多。引进的外资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以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其次,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类型,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外贸发展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二)负面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也有着消极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资金压力的增大。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资金压力和金融风险也不容小觑。扩大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必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压力。资金缺口问题就是其中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其次,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经济波动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传递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最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发展较为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中国国际经济战略的选择

(一)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中,既是经济战略的基础又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方式。在以往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够完善,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但是仍然未能满足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亟待改变。出口型经济作为当时主要的经济类型为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也为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出口型经济的市场较为单一,仅仅凭借规模来取胜,是无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对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从量的优势到质的优势的关键性转变。(二)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分享市场份额、分享外资企业的垄断利润等目的。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国家应该从政策和经济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扶持。如对钢铁工业来说,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钢铁工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是高新产业立足的根本和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也是对增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推动。最后,对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应予以大力的扶持。高科技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之一,也是我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的关键所在。(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制定与实施国际经济战略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大背景下,我国要从当前的现实国情出发,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环境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规范,制定出符合全球经济发展方向的国际经济战略,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上,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支持;第三,重视相关项目的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指的就是服务业,即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相对于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是现在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针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等问题,从发展服务业入手进行解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第一,积极完善服务业贸易市场,建立健全服务业监管体系,为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鼓励支持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这一目的的达成既需要靠政府提供的宏观环境,又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管理者的重视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在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并且参考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出适合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进行不断地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熊麒.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商场现代化,2015(6):26-27.

[2]陈建奇,张原.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定位及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15(1):30-35.

[3]杜潇潇.区域贸易协定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例[J].法制博览,2017(11):136-137.

经济战略范文篇6

样的对策;是国人和世人权度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入手,探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

际战略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战略;国际机制

经济全球化以不可抗拒之势向2l世纪迈进,在确定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时,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如破竹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制约下,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须顺应潮流,自觉进行调整,对于一个曾经是封闭的、意识形态主导对外关系的国家而言,改变和调整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无疑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别无他途。

一、置身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

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改革开放符合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试图封闭起来,仅仅依靠自身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力资源发展壮大起来,在今天已成为梦幻。改革开放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的选择,是长远的治国良策。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已达到极限,而是尚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尚未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对外开放中的迟疑、摇摆,更加自觉地融人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对外关系的主要议题。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受各国综合国力的制约和国际地位差异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经历更多的磨难与痛苦,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对此,务必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防止情绪化。抵制全球化进程,拒绝客观上不对等的相互依存,无助于自身的发展。只有坚持积极参与、融入的立场,从国际社会中汲取营养,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又据理力争,坚韧不拔地改变全球化进程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境况,才是唯一明智的选择。我们应充分估计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今后的改革开放面临的复杂环境。

第一,目前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发展史表明:“当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变衡时,往往是国际关系比较动荡的时期。n⑦处于该体系中霸主地位的国家出于建立或维持对已有利的国际秩序往往不惜动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国际行为准则和外交对霸权国家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只有当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大致平衡,外交和行为棚tj才对世界各大国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因此,如何尽快纠正国际关系中主要大国间力量对比的失断衡是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中国对外开放总体上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对外开放中的不平衡,使得中国在保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基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沿海省份。在和平时期,沿海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但当国际局势紧张或国际经济出现大萧条时,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比内地更为严重的冲击。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国外的能源依赖增大。如果敌对势力切断中国的能源供应线,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再者,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仍过于依赖几个西方大国,这使得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受到较大的制约。

第三,在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国的软国力于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竞争也变得日益重要。一国的软国力主要包括一国的凝聚力、国家对外形象、危机决策反应能力等。目前西方国家不仅在硬国力方面,在软实力方面也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所以,虽然世界经济和政治进入全球化时代,“这只不过是历史上国际政治和经济处于相对和平和开放的又一个阶段。”②这一阶段能维持多长时间仍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北约对我国驻南联盟使馆的轰炸再次提醒我们,即使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处于相对和平和开放阶段也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战略以确保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在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方面,继续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是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的一些大国先后经历了对欧亚大陆控制权的争夺、对制海权的争夺以及对制空权的争夺。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的安全,今后我们除了应加强海军建设外,还应注意加强开发航天和航空方面的科技力量。应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关系.但也应防止关系到中国安全的有关产业部门对外依赖过大。同时,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如沿海地区的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应进行深人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二、重塑政治思维国家利益至上

对抗性政治思维是改革开放前我国认识和处理一切事务的主导性思维,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就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凡是资本主义国家赞同、支持的,我们就反对、抵制;凡是资本主义国家反对、抵制的,我们就赞同、支持。后来这一原则又推广于中国与前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关系,因为如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势不两立一样,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也是水火不相容的。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告诫我们,人类社会中不仅有对抗、较量,而且有深刻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即便是对抗与较量,也愈来愈需要采取文明的手段予以处理。全球化为寻求各国、各民族的共同点提供了可能,但全球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泯灭丰富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关系中牢固树立求同存异、共处竞争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定当代中国对外战略时,必须把基点立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之上。诚然,任何一国的对外战略都不可能是超越意识形态或价值中立的。换言之,一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都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否认这一点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别有用心。但是,国家对外战略必然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与一国对外关系完全受意识形态支配完全是两码事。受意识形态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外目标和对外活动的基本原则要符合意识形态所遵循、倡导的价值取向与追求,而现实的对外关系和外交实践则要求我们把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作为平等的国际关系体系行为体对待,强调的是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分歧与较量c因此,意识形态主导对外战略是违背国际关系准则的,也难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共同利益。谈化、超越意识形态,确立以国家利益为基点,积极争取人类共同利益的对外战略的历史的昭示。对此,我们必须有更深刻的认同,要改变对抗性思维,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争取人类共同利益的对外战略。

三、规范好全方位外交参与建构国际机制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沟通、联系是多方位的,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决定了一国的对外关系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固然是大,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交流与往来也不可忽视;大国关系优先考虑,小国关系也不能冷落;周边环境十分重要,全球战略环境更加令人关注。总之,全方位外交要求我们的对外战略要有通盘的整体的谋划。在国家关系上不能亲一家、疏一家,要奉行等距离外交;在外交问题的重要性上不要硬性地规定何者第一,何者第二,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在这个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外交问题的重要性受诸种因素的制约而经常变动。应始终坚持务实、灵活的态度,为自己保留一个自由的外交活动空间。

济全球化与相互依存凸现了国际协调与国际机制的重要作用。如同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付出更多代价,经历磨难和痛苦一样,在实现国际协调和构建国际机制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同样感受到大国制定、安、控制规则的不公正,这又是一个无奈。但必须看到,以国际机制取代大国霸权毕竟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历史进步。所以,中国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国际机制的建构与实施(包括国际规则的确立,国际组织的建立与改革)。如联合国改革,东北亚区域组织的建立,发展原则的强调,主权观念的调整,国际信息秩序的规范等等,中国都应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主动地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方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总体实力而言,在国际事务中还很难起主导作用。但中国又是一个公认的政治大国,这种特殊地位要求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审视当代国际关系,同时又积极进取,全面介入国际机制的建构,努力发挥政治大国参与协调的特殊作用。

四、重构开放新型格局.确保国家全面安全

首先,重构改革开放新格局,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素质,增强中国经济的安全系数。这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来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同时,还应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相互依存度,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

其次,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有关协调活动,通过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我们要顺应中国经济结构高级化的需要.从规模上、技术上、档次上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既要欢迎跨国经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来华投资,又要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赢利丰厚的行业被它们所控制,避免受制于人。

经济战略范文篇7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6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而我国在很多年份都超过了40%。虽然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倡导和推进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但是,多年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损害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情况一直没有较大改观。这与我们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目标模式存疑

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模式,已经被世界许多学者和国家所接受。1986年苏共27大确定“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的经济发展方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我国也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虽然这一目标模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第一,没有实现“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有机结合“。粗放型”和“集约型”更多地体现了增长方式“质”的规定性,而缺乏“量”的规定性。到底什么样的要素配置才是“粗放型”或者“集约型”?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从“粗放”到“集约”只是一个方向,一个过程而已,而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第二,没有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很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但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到,并最终被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累。第三,没有实现动态和静态有机结合。在把握经济增长方式时,动态的、局部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今天的集约型方式在明天看来可能是粗放的,中国的集约型在美国看来可能是粗放的,所以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能表示差异和变化,很难据此下“粗放”或者“集约”的结论;另外,如果把数量主导视为粗放,质量主导视为集约,则几乎没有纯粹的粗放或集约,因为数量与质量是共同演进的,数量扩张的外部性之一是质的改善。第四,没有把握住战略目标与战术重点的有机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劳动力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五,没有很好地将远景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我们描绘了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但是,再美好的未来也必须依靠完成好每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来实现。中国政府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奋斗目标。

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三大选择

经济战略范文篇8

民营企业属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体制范畴。因此,民营企业的兴起,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立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民营经济由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提升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表明了我国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宏观格局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新的一个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也使得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遭遇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在市场机制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摸索刚刚炼就了一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基本本领的民营企业,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最终实现经济的振兴和全面繁荣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应该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课题,从长远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入一个新的世纪的时候,面对令人眼花缭乱,变幻莫测的经济全球化景象和接踵面至,目不暇接的一波又一波推动经济出现超常规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关注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实现将我国带入经济强国的最终目标,尤其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在此,本篇将分四个部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展开描述:

一、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沿革及应有的地位评价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绝对主力,更是发挥的其不可抵估的作用。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民营经济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为0.7%,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二十年后的1998年,也就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时候,民营企业事实上已经靠自己的实力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必然结果。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我国私营从业者为7800余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近12%;实现产值11800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近12%;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3000亿元,占社会总销售额的44%;实现税收700多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近10%,目前,我国私营企业达到1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3000万户左右,私营经济积累注册资本达到13000多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有10000亿元,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国企面临困境,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民营企业成为安置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有近600万下岗职工被私营企业所吸纳,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失业的严重问题,支持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常实施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私营企业对我国GNP增加额的贡献连续达到60%以上,而其融资的比例仅仅占到全社会融资总额的30%。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通过私营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也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国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迅速摆脱经济水平落后的现实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合理配置资源,使得投入产出实现最优,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要全面振兴,能否利用私营经济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不能像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将发展私营经济看成是经济落后地区和某些行业的需要,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私营经济在机制上的突出优势,利用其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强的特点,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情,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吸收大量劳动力资源的特长,从劳动力与最简单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开始,进行原始积累,开发各种资源,加快全社会资本的积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会将私营经济同公有经济截然分开,而是得出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的结论。无论从我国已有三十多家私营性质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在近两年来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公司的迅猛发展,还是越来越多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开始步入股份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我们有理由认为民营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有光明前景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民营企业坚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前提下定位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石,也是应予以自身的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正确评价。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及某些理论上的认识误区

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上的不完善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从国家的宏观政策面上来看,虽然国家已将私营经济作为我国所有制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确认,并在十几个省市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引导、扶持与保护其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法规条例,但是私营经济至今在具体法律上仍没有明确其地位,因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目前,私企发展在宏观上面临着若干障碍,一是认识上、观念上政府需进一步端正对非公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再把它看成是对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政府需重新评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应该看到,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当程序上是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国家不仅实现了增加税收,扩大就业这样的经济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催化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有利于人们更新观念,更加自觉地适应市场经济,因此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权宜之计,而是事关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二是要规范法规政策与完善法制环境,放开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保障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切实消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歧视现象,致使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为此,首先在加入民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应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其次,在市场准入方面,应拓宽其经营范围,解除包括在基础设施领域及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严格限制,以便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扩展市场,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尤其是从事高科技科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民营企业更需进一步地给予优惠政策,以利于其早日孵化成长,成为我国促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再次,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应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与国有、集体企业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可取得企业的控股权,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使其成为上市公司;最后,国家要大力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融资政策上应和别的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在立法上切实保障对民企实施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消除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企业存在着的制度上、观念上的不对称,改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这一点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国为没有资金的支持,科技成果就无法转化为商品,阻碍了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致使生产规模维持在低水平,这不仅与国家科教兴国,在新世纪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而且在客观上扼杀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这对于国家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迎头赶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从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结构特征和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其内部的缺陷也严重制约了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两个致命弱点,这既与我国农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致使民营企业的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从而不能快速和主动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关;同时又与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在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身上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有关,此突出地表现便是家族化管理和独裁决策,这两大缺陷归结为一句话便是民企管理者头脑中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渗透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初期客观上存在着市场不成熟,许多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还没有放开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这其中必有一些市场空白,许多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个机遇,使企业的财力实现了扩张,有些企业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实力,但这对于还未深入了解管理企业的理论方法,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机制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来说,由此衍生而来的只能是心浮气躁,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误导,错误地以为企业有了他便无所不能,没了他便一事无成;其二,民营企业靠机制和政策上的漏洞相对容易地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从而导致管理者在如何发展企业的问题上不是考虑改善产品、结构和机制,而是热衷于寻找捷径,投机取巧,有的甚至不昔丧失企业信誉经营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又快速、盲目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和快速扩张,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更没有一套系统的近期、远期规划,加之粗放和原始化的管理,进行家族化的指挥,造成企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最终一蹶不振走向衰落,更有一些企业在顷刻之间遭到毁灭的命运;其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知识经济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流,民营企业在适应高度市场化和网络、信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催化的产业革命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或手足无措,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民营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面临的挑战将是十分严峻的;其四,民营企业的创业机制决定了其管理者便是经营者,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企业结构特征,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便于控制和提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壮大后,其管理者便很难超越自我和约束自我,致使企业无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乃至走向死亡;其五,民营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的相当丰厚由此步入家族化的过程中,仍然实行一元化的投资结构,表现出同国有企业投资结构完全相似的特征,因此许多上了规模的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同国营企业毫无二致,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自身的活力,为自身的体制创新带来巨大障碍。总之,民营企业在步入新世纪,面对崭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由于众多管理者的素质尚不足以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市场的预测和运作能力低下,管理方式和经营体系仍相对落后,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以上各方面的消极因素及产生的后果,绝非危言耸听,而且也绝不仅仅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

在探讨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涉及到的国家宏观政策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缺陷两方面的瓶颈时,有必要澄清一些关于民营企业理论的错误看法,其中比较流行的理论是关于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理论,将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看成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桎梏之一,这种论断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家族化企业和家族化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从而对民营企业的家族化产生片面认识最终导致对其中政策法规或行政管理上的过度约束,其结果非常不利于调动民营企业发展扩张的积极性,使其健康发展。事实上,家族化企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保守,没有发展动力,通常我们所讲的家族企业的弊病应该属于当它走向集约化后未进行专业化管理,进行管理观念的变革,创新管理机构诸方面的因素,而当家族企业处于小规模,从事单一产品生产的时候,管理者大权在握,独断决策,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是和家族的结构特点及运作方式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家族企业在创始阶段是有利的。而当家族企业规模扩张,实力壮大之后,如不摒弃家族式的管理,则其将不可置疑地走向衰亡并断送其家族化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及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发达地区,除了韩国以外,家族企业是最普遍和最主要的企业形式之一,在美国,9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全美名列500家最大企业的名单中,家族企业占有相当比重,在上市的大型企业中,更有50%属于家族企业,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就业人口的一半同样是由家族企业承担的;在英国,也有7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而在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以及其他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家泰国、新加坡,还有台湾、香港地区,更是主要依靠从多规模不一,经营包罗万象的家族企业为各自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因此,我国在对待民营企业的家族化问题上,应该从抑制其家族化管理的角度出发予以引导支持,只要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按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实施投资多元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同所有者分离等,这样便能消除家族化管理的弊端,国家应该为这样的民营家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保使其迅速成长;而民营企业在走向家族化的过程中也只有认真地走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发展之路,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民营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战场上保持不败并只有一席之地的最高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的认识误区来自于民营企业在国家未有明确立法保障民营企业获得融资而商业银行对之持有谨慎态度的两个依据:一是银行和国企都是国家的,国企资信度高,向国企贷款风险小,二是给民企贷款的利率同国企不相上下,按风险与利润成反比的原则,银行得不偿失,且民企资信度低,经营的不稳定性大,银行更不能轻易向民营企业贷款,这两个依据事实上不能全面反映市场机制下对信贷风险的正确认识。最近几年,民营企业用30%的金融资源连续为国民经济的增加额贡献达到60%以上,这本身说明了民企的信贷风险并非主观想像的那么大,民营经济的融资风险符合市场机制下纯粹的市场风险,属于正常的信贷风险,而国企在更深层次上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风险,这种风险为国有制度所扭曲,并可能在国家政策的裨护下恶性膨胀,在国家想方设法搞好国企,使国企减负走出困境的过程中,不断地采取使银行剥削不良资产,让国企挂帐停息,债转股等一系列措施,便是向国企贷款可能面临更大风险的佐证,只不过这种风险由于宏观政策而被掩饰,这从一个反面,通过国企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比例比较,看到了在资源配置上的严重扭曲和低效。所以说,向民营企业贷款不仅存在政策和观念上的误区,更是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在深层次应彻底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民营企业伴随着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为国家推进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已有若干先知先觉的大型民营企业从他人或自身发展成功或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探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生存和发展的真谛,至少他们已深刻体会到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忽略自身的体制创新,以家族化管理代替科学管理,是经不起市场的涤荡的,最终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因此,这些民营企业的代表完全能够,也应该抓住在跨入新世纪时由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给他们的发展创造的千载难逢的机遇。首先,我国为搞好国有经济采取撟ゴ蠓判的政策,将大量不景气,没有规模效益的上小型国企推向了市场去寻找最佳的资源配置,而我国的城乡居民存款和现金已达7万亿元,再加上数目庞大的民间游资,将此二者联系起来无疑为民营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如果以公共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组建资本市场或建立相应的信贷机构向民企融资倾斜,使民营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向大量的中小型国企进行输血,此举不仅实现了国家救活中小型国企的目标,使其闲置的资源重新得以发挥作用,而且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使得国企、民企同时进行现代化企业机制改造的洗礼,尤其使民营企业借此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这无论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使民营企业在新的市场机制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完全是双赢的结果。民营企业在确定竞争战略时,也只有将眼光放在这种高度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步伐加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已是指日可待的事,这对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通过我国与国际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接轨,将使得我国的市场准入政策几乎完全放开,这时我国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市场规则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相应的市场法规会很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将不再受到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不公平待遇,而与内外资各种类型的企业享有一样的权利;二是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民营企业可在真正意义上取得外贸自主经营权,这将极大地促进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经营业务完全敞开,此将大大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困扰大型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四是通过同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进行真刀实枪的竞争,将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体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准则,促进其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总之,我国加入WTO,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民营企业抓住这一跨入新世纪的机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唯如此,方能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同竞争对手相制衡的地位,也才能稳固其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应有的一席之地。

经济战略范文篇9

改革以来,我们在体制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所有制改革使我们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变化。经过20年改革,我国形成了四种比较典型的所有制模式。第一种是以东北几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模式,国有经济的地位还没有动摇;第二种是以广东的前期和上海的后期为代表的外资经济模式;第三种是以江苏为代表的集体经济模式;第四种是以浙江为代表的混和经济模式。这四种模式特征清楚,对比鲜明。其中对比最鲜明的是东北的国有经济模式和浙江的混合经济模式。东北的国有经济模式在我国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弊端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历史负担沉重,所以东北地区近几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岗人员多。与此同时,浙江则不同,浙江发展很快,这与它的混合经济模式有很大关系。以温州为代表的混合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曾受到过激烈的抨击,说它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私有经济泛滥,二是商业道德沦丧,三是公益事业无人关心。20年后的今天,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了,温州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公益事业也取得长足进展,如大家集资修建公共设施,大家一致打假。从这些情况看来,国有企业多的地方,社会问题就多;相反,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发展的地方,就比较稳定。所以,所有制结构不调整,一切无从谈起。加快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既有利于坚持公有制,又有利于政府从面大线长的国有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转变职能。因此,中央下决心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让国有资本从有些领域坚决退出来。

关于如何科学地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本文主要谈以下四个问题:

(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标。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应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产业。我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不投资,则没有人愿意投资的行业;另一类是别人想投资但国家不让投资的行业。除此两类,其他行业都可以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换句话说,除此两类,在其他行业国有资本都可以退出。应该强调的是,国有资本的退出只能是“适当退出”而不是“全部退出”。前一阶段流行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竞争领域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政府要通过国有资本在产权市场的自由流动来实现一些特殊目标,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等等。另外,即使在以上所说的两类行业中,国有资本也不一定要处于垄断地位,引进非国有资本也是必要的。

(二)国有经济要占优势这个理论要发展。在我看来,国有经济的调整不要有比重限制。以前我们的全民经济比重很大,我们没有发展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差点被搞垮了;现在我们的非公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国有经济减少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在前进。

(三)国有经济调整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到底由谁来代表?由国务院代表,但国务院是个很大的概念,也管不过来,还得由各级政府来代表。但是,各级政府不能随意调整处置国有资产,必须公开、有偿。

(四)国有资产的调整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有种说法是,借国有资产调整的机会建立经营者持大股。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要使经营者持大股,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经营者的定位不一定是原有的经营者;二是不能一股独大(当然卖给私有企业主就不要管一股独大);三是持大股不是无偿持股;四是持大股的经营者不能享有不同于职工的非市场优惠,要优惠就一定要有根有据。

总之,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将朝着两方面的目标进行,一是大量的国有资本从漫无边际的战线和领域退出;二是形成国家控制、多元化的控股格局。

其中,对于垄断性和公益性极强的行业要注意两点。第一,国家控股就可以了;第二,个别垄断的行业国家完全控制,那些带有竞争色彩的还可以进行切割,可以放开。

二、关于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搞得很早,但现在进展并不理想,搞起来的也不规范。有人前不久做过一个调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规范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这也许有点片面。今后,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在规范上做文章,主要是四个方面的规范:

(一)要建立规范的出资人制度。现在很多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没有权,几乎企业所有干部都由政府部门来任命,董事长不能制约总经理,总经理不能制约副总经理。建立规范的出资人制度,应把握三点:一要明晰企业内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这个代表在一个企业一定要是自然人,而且必须通过招聘产生,必须赋予它相应的权力;二是出资人代表要按规范程序给予董事会行使国有资产投资人职能;三要建立严格、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出资人代表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尽职尽责。

(二)要建立规范的产权组织形式。我们不能仅仅从政治意识形态角度考虑,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资本主义最初的产权形态叫业主制,跟我们现在的雇主制差不多,一个人是老板,其他人是雇员,产权制度很清楚。但是这种业主制有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资本有限,不能赚更多的钱,这样就引入了股份制,扩大了资本。形象地说,如果业主制是一个人的资本主义,那么股份制就是几个人的资本主义。到20世纪50年代末又有了发展,为了进一步放大资本,资本家把一部分股权以有偿、优惠的形式给了劳动者,使股权进一步分散,又形成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到后来,资本经营者觉得还不够,要使企业获得更大利润,股权结构还应改善,让有才华的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成为非资产董事,即非资本董事决策企业事务。这说明资本主义的股权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国企改革就是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尽量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国企改制在产权组织形式方面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尽量不搞独资,如果必须搞独资的话,也要搞多个国有部门的联合独资,以避免形成垄断;二是尝试国家控股的多种股权设置。绝对控股尽量少,要相对控股,特别是搞“黄金股”的控制形式。黄金股这个概念来自于英国,就是通过法律规定使企业中的极少量资本,拥有特殊的权利,在重大问题上可以一票否决。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四两拨千斤;船小好调头。如果企业经营不下去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处置它,卖不出去就搭配着送出去。三要科学设置和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政府要给国有企业选派至少两名独立董事,以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这方面产生了误区。一些人认为,要激励独立董事,就得给独立董事股权,因此,好多独立董事在企业持有股份。这种董事就不能叫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不能在所在企业持股。那么,怎样激励独立董事呢?现在正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办法是按上市公司的交易量提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独立董事基金,独立董事的薪金奖金从此基金中发放。这个钱还是出自这个企业。如果要搞独立董事必须把握两点,这个人一要独立,二要“懂事”。

(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十分混乱,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混在一起,使法人治理结构很不规范。西方的法人治理有三层,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关系非常清楚。我国是八架马车,老三会,新三会,再加一个经理班子,一个外部监事会,关系十分复杂和混乱。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党委和厂长的关系很难协调。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各管理层也基本上由上级任命,各层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领导、制约,最终使企业无法有效运作。近几年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一套合适的办法。在目前的情况下,主要是理顺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四者关系。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体现中国特色,把党管干部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这又是一个新课题。不管谁管干部,优秀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市场机制选出。这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可以选到真正有才华的人;二是入选的人必须努力工作,否则有下岗的压力。但是我们的国情是党管干部,怎么把党管干部与市场机制结合?我们经过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先党委提条件并公布,再由有关部门在社会上招聘,经过筛选,剩5个或3个人时,由党委来确定。这个方案才开始试点。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走出几个误区,一是走出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由国家部门指定的误区,通过市场招聘产生董事长和董事;二是走出企业的资产出资人是一个机构、一个班子的误区,变出资人为自然人;三是走出董事长比总经理大的误区,两者是不同责任的主体;四是走出照搬西方模式的误区,要把西方的东西研究清楚,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应用;五是走出副总经理由董事会决定的误区,还总经理应有的权利。在建立国有企业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任务非常重,如果把这些都搞好了,国有企业是有出路的。

(四)建立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第一,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必须与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搞好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前提是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和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市场化。只有职业化和市场化才能解决薪金的合理定价问题和“红眼病”问题,才能使权力与责任对等。所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必须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使人才选拔市场化。第二,激励与约束并举,在激励的基础上,强化约束力,不能只讲激励,不讲约束。给予激励的同时,应规定工作的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就得处罚。处罚的方式可以考虑以现有的资产进行赔偿,由于非经营因素产生的,还要负法律责任;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企业家档案,把企业搞坏的人,要逐出企业家行列,而不是换个企业或调到行政部门当官。我曾经对一些企业家说过,中国的企业家是辛苦的企业家,辛苦在于既要办企业,还要办社会,而且还不能自主办;同时,中国的企业家也是最幸福的企业家,他把一个企业搞垮了不仅不去负责任,而且还可以去当官。这都是我们的体制的弊病,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激励和约束对等,尤其是道德约束、逐出和禁入制度非常重要。第三,激励要考虑国情。一是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如采取股权激励,实行年薪制等等;二是差别不要过大,不要动辄就跟美国去比较,我们没有美国的经济实力,也还没达到美国的发展水平,要着眼国情,跟自己的老百姓比。要体现差别,但不能分化得太厉害;三是应同时考虑对非经营管理者不同形式的激励,对技术贡献者,对特别的劳动奉献者,也要进行激励,因此,激励不仅仅是对企业家,还包括企业的优秀员工。总之,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的不在于把财产分给个人,而在于通过财产关系和利益关系,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种责任机制,建立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的责任主体。这才是我们的关键。

三、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的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已进行了大量探索,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国有资产运营体系改革的难点在于既要保持国家对资产的所有权,又要使国有资产的运营充满活力。下一步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要朝下面四个方面努力。

(一)要解决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又无人负责的状况。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财政部门管理,企业工委管理,还有其他部门的管理,非常多。多头管理、集体管理却无人负责,致使国有企业不同程度都存在经济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企业家个人道德素质原因外,主要还是体制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查起来非常困难,问题背后涉及到方方面面,盘根错节。如果不从制度上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很难解决。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统一的管理机构,使责任和权利集中,避免多头管理却无人真正负责的现象。

(二)要授予各级政府国有资产处置职能,使各级政府对辖区的国有资产除特殊情况外有高度的处置权。

经济战略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战争及战略战术;金融手段;游资炒作获取倍乘差价;西方经济理论经济法规的控制;政经结合特色经济;计消市产模式;经济平稳工薪高利润小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怪圈,其根源来自二方面。国内方面,以权力剥削为龙头的武力财力剥削混存所引发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贫富悬殊,进而使产、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凯恩斯理论使投资越来越大于消费,从而加剧了产、消不平衡。这是主要原因,而非纯经济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则是各种原因中占绝对多数的重要因。国际方面,因人民币升值,游资逐利进入中国,以炒作方式推动股价、楼价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从中获取成倍的差价利润以掠夺巨额中国资源财富;借中国加入WTO和迷信国外权威之机,在全球推行其经济理论经济法规,以企控制中国经济灵魂;控制抢夺中国市场,挤压中国出口。所以,要夺取当前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必须具有同时打赢国内国外二场硬仗的战略战术。

一、国际反华势力如何对中国发动经济战争

战争是一种强弱冲突不平衡的结果,找准对方弱点开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如:不能诊断中国特色经济毛病,却用外国经济理论治理国内特色经济;加入WTO,政府政策法规受制于国际,独立性或者说中国特色越来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又不适应不熟悉国际规则;其关键点在抄搬国外管理理论被动适用国际规则;其危险点在于短时间内大量变现库存资源,国民财富以货币形式决堤般外流。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发动了经济战争。首先是外资潜入中国投资、置业;第二鼓噪中国经济形势大好,以误导中国变现宝藏资源来提高GDP,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炒热中国经济;第三将股市、楼市等炒热,借助中国国内资本推动股价楼价大幅走高,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中国发展成本,进而带动中国物价全面通胀;第四不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拉拢别国挤压中国国际市场;第五是抛售股票、房地产等,套现走人;第六即下一步抛售人民币使之贬值而让美元升值。通过美元、人民币反向升值贬值运行一个来回,则巨大的中国财富就会白送给美国等寄生国家。譬如近期,美国持续降息,使各国对美元汇率一直上升[1]。这使中国国内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广交会订单缩减30%以上;同时,人民币升值加快又使得热钱大量进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剧,加大了通货膨胀;再者,中国美元储备居高不下快速增长也就是加速贬值,从而美国实现了奈账;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将国民不劳而获的结果转移到外国,尤其是美元储备高的国家。

二、经济战争的性质

美国等国家害怕中国经济快速超越自己,又觉得军事能力不够,于是就专注经济侵略,其性质为争夺理论、文化、经管、技术等的控制权,以及阴流子(资金)[2]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

(一)精神战:争夺思想文化经管技术的控制权

中国搞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出现了所谓经济过热问题,却又仿照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方法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在治理特色经济时又不搞中国特色,当然调控无效。在没有准备好自己的经济理论和制度条件下加入WTO,不得不被动适用国际经济法规准则,从而陷中国特色经济于无能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尽快清醒过来,建立自己的符合自然法则的经管理论和经济制度,就会失去思想文化和经济管理的控制权。

譬如,加息提高准备金率,一个处方一年就开了十几次,还不见效就不应再模仿下去。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不完全由经济因素引起,因而凯恩斯那一套纯经济金融手段解决不了现今中国的经济问题。对于这种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必须加以创新,免得受制于人。

(二)货币战:争夺阴流子与财富的控制权

阴流子是集能力信誉和欲望需求一身的币符抽象物,是量子经济学基础。

1.在物价、汇率、股市上动作,以无形之手掠夺他国财富搞垮他国经济。通过阴流子手段控制资金会取得军事战争掠夺实物财富的倍乘效果。

2.境外资金潜入中国加剧流动性过剩

这犹如暗渡陈仓,运兵中国作战,是地道的货币战。大量外资进出必将削弱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3.境外炒作资金的动机动向

国外游资不是来支援中国经济建设的,是来逐利的,甚至是来掠夺中国财富,颠覆中国经济的。据说通过上市国企,资产已外流2万亿元啊。

(三)市场战:用贸易壁垒、世贸规则、拉帮结派控制市场份额等是经济列强的惯用伎俩。应对办法虽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条还是基于优质低价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就要求中国国民勤俭节约,增强国力。同时提高利用国际法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公关战:境外资金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抱团、渗透到中国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去、与政府共生与官员勾结、聘用学者发表影响政府决策的言论。

三、战略原理

(一)遵循531理论与问题基础论点发生对称中和反应的原理[3]

经济发展一般原理是问题基础论点(主要包括经济基本问题、三大要素二个根本点、总矛盾等)与531理论(主指计消市产模式、力-消-产顺序周期律、阴流子手段等)发生对称中和反应后释放出能量驱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用计消市产模式[4]替代国际经济理论摆脱其经济法规的控制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管理方法是在经济危机的教训中发展起来的,产生得早思想落后,摆脱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命运,但往往通过输出、转移国内经济灾难到新兴市场国家而短期避免危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等作用,凯恩斯有关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论会使投资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少,人为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是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内生经济危机的一个机制。

我们应实行计消市产模式协调好GDP规模、质效和公平三者间关系。一是用计划消费统筹协管有关安全稳定的经济问题,在计划消费制度下实施全社会共生存福利保障;以市场生产激励竞争和规范企业经济活动,让市场与生产全面放开,采用超资本主义方式激励机制。

(三)鼓励升官发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政治环境

解放思想认可升官发财的积极一面,鼓励每一位士兵当将军,使升官发财与法治行为结合实施。但同时必须建立多快好省建设TMS社会[5]的政绩考核体系,其中生产服务消费率、零失业、CIP(投资置业系数)[6]等是重要经济指标,而GDP、CPI等应改成参考指标。在当前,以科举资格、竞聘岗位、契约考核、法治行作前提的升官发财作激励力,使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消费服务而谋划公共项目建设,以已有的公共规模消费带动阴流子放量使用,通过放大阴流子流量扩大就业和个人收入,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稍微泡沫式繁荣。

除上述创建特色自然理论、制度外,还应以静制动应对经济侵略,稳定经济大局使物价、人民币和股市等慢慢爬升,时间一长就会套住投机资金变其为投资。

四、战术技巧

战术技巧的总思路是,控制物价、汇率股市,掌控足够的资源能源;锁定境外游资使其进入时间拉长,当利润略高于利率回报时,投机就变为投资。

(一)自主控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帀升值是必然方向,同时国内劳动力价值也应升值。但这必须自己掌握控制权,做到人民币平稳缓升,同步提高最低工资和总体工资水平。这样做,就是不让逐利外资大量涌入国内造成CPI连年高涨,不让国民劳动力创造的利润被外资洗走。

人民币升值是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必然,可顺应国际要求因势利导地继续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并减缓升值,但决不能让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的逆转出现。这样,人民币才能成功走向国际充货行列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救市治市维护沪指在4000~8000点间运行(注:本文写于奥运前,现已错过时机,参数应修改为止跌而缓升)

股市是物质的,准确地说是阴流子运动场。股市的作用至少有三:一是通过融资形成全社会共有经济,是全民共生存的高级基础;二是通过投资者择行业择股票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产生效率利润;三是再分配功能,政府通过调控股市可调整贫富结构。奥运行情的出现意味着战胜了国际敌对势力,维护沪指在4000~8000点间小幅波动,不给外资下抄底上套现的机会,使其进退二难。股市是虚物质的而不是影子,是可以救起的。基于股市三大功能,政府是必须救市的。目前救市是一场同外国颠覆中国经济势力的较量。就目前来说,空方近乎耗尽,没多少可卖的筹码了,中国有党领导的十亿人民,是任何力量都战胜不了的,因此救市必成,如果政府想要有奥运行情就会有。调节印花税是调节股市活跃度、表明政府态度的一种手段,不能说无用。但如政府调动社保、财政等储备资金的少部分入市抄底,既能托市又能赢利。

(三)稳定楼价的重要性

楼价虽然超前上涨,但土地资源是无价之宝,从长远来说楼价是无顶的,因此应长期稳定楼价,使其较长时间在现价水平上下波动,让套现外资又回来投资,保卫金融系统性安全。

(四)调整物价结构控制通胀稳定物价

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也不让物价大幅滑落,但应集中精力调整物价结构以改善人民生活,按节能减排的策略补偿环保绿化,寻找和开拓新能源,促进产、消平衡。

(五)将盲目的流动性过剩转化为有计划的社会基础投资

随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减息,涌入中国市场逐利的外资越来越多,势必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因而应减缓人民币升值停止加息转而缓慢减息。为控制CPI,对流动性过剩做到收放自如,势必提高准备金率。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回笼的货币不能搁置仓库,否则就是将人们的能力信誉束缚废弃,就是打包欲望压缩消费。因而,我们应将回笼的资金投资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础建设上;投放到自由民间资本不感兴趣的利润洼地,用于回补经济过冷的行业;用以增强国家计划消费和调控贫富差距的力量。这样不仅不会收缩生产与消费,反而能收缩自由资本的盲目流动性并保持GDP规模朝着改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的方向稳步增长。如此,国际反华势力眼红中国经济发展并企图限制中国经济超越他们的国家就会成徒然。

(六)划分生产币与消费币

为保障生产为消费服务,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匹配,应将国内货币划分为生产金和消费金二种,并使消费金经消费市场后将消费信息载入生产市场。这样做,就是要防止流动性资金,特别是境外炒作资金扰乱产、消结构,进而累积生产结构性过剩而消费结构性不足的经济危机。

(七)基于抑制贫富差距疏通产-消通道[7]的思路

由于富人是少数,生活再奢侈,消费总量也有限;穷人虽多却又消费不起,再多穷人的勤俭生活,消费总量也同样有限。因此,消费规模落后生产规模,二者比例严重失衡,或消费不足或结构性失衡在现经济政策下是必然的。在分工合作的社会关联经济条件下,劳动成果的储备基本是富人权利,天天劳动仍衣食难保是穷人无法自控的事。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分配不公就越加恶化,贫富差距就越大,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就越加不平衡,劳动者尤其失业者经济自控力就越差。结果是,经济越发展,分配越不公,需求者未掌握必要的生活资源,不需求者却难以处理多余的生活资源,从而产-消通道不畅,经济危机就越来越近。由此可知,贫富悬殊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基于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公平分配机制,抑制贫富差距疏通产-消通道,才不会给敌方乘虚而入搞垮中国经济的机会。

(八)不断加工资降利润,出口价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变高

提高产品的人力成本降低产品利润即加薪降利,不给游资获取劳动人民血汗的空间。以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原则提高低保、退休工资、劳动者工资以疏通产-消通道。产品按原美元估价换算成人民币出口,出口产品价格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九)围追堵截境外炒作游资

诱入外资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目的,但须以技术、行政手段监控游资动向,锁定法治投机炒作颠覆我经济的外资,尽可能掌握这些资金的监管权,使其转而为中国经济建设长期服务,在若干年后让其取得合理回报退出。立法治理境内外利益攸关者抱团公关,不给其炒作获取超企业平均利润的差价机会;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资源无限变现、控制土地过快开发,不给游资通过市场掠夺天然资源、国家库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美不顾一切再次降息给中国设圈套破解难度大[EB]..

[2]金小明:论阴流子经济学[J].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1):129~134.

[3][5]金小明.531系统理论[J].马庆国.2005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报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