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影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5:01:00

经济影响

经济影响范文篇1

一、“新经济”与经济扩张

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不论短期或长期,总产出都是就业量的函数,而且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最大产出之前,总产出都是就业量的增函数,即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增。因此,从理论上看,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最大产出之前,经济增长与失业是负相关的,经济增长越快,失业率就越低,反之则反是。但是,和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不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如果出现需求冲击,则高增长伴随高通胀;如果出现供给冲击,则低增长伴随高通胀。因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确定,所以,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不确定的。这样,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就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组合。第一种组合:高增长,低失业,高通胀;第二种组合:低增长,高失业,低通胀;第三种组合:低增长,高失业,高通胀。其中,前两种组合比较常见,而且一般说来,第一种组合出现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第二种组合出现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第三种组合则极为罕见,只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时期。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走出战后第九次衰退期到2000年12月,已持续增长了117个月,成为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持续增长时期中最长的一个。而且,20世纪60年代以来,只要美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25%~2.5%,其自然失业率就会维持在5.5%~6%的水平。但在最近一轮经济增长中,1992~1999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3.6%,1996~1999年更是高达4.1%,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则持续走低。1992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5%,之后就逐年下降,1999年全年只有4.1%,2000年1~9月进一步下降为4.02%,创1969年以来的最低记录。通货膨胀率在1990年为5.4%,而1991~1999年平均仅为2.6%。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高两低”的良性运行态势,标志着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中出现了第四种组合,即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同时并存。这种组合是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标准的经济理论所不曾分析过的。

美国新一轮经济扩张阶段中呈现出的“一高两低”的运行态势,与“新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新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同于物质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知识产品的生产呈现出成本递减的特点。众所周知,任何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差别,不在于产品中知识与物质成分的有无,而在于产品中知识与物质成分的比重不同。物质产品的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知识含量相对较低,而知识产品的物质含量相对较低,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知识产品的知识含量相对较高这一事实,说明知识要素的投入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要素的投入主要发生在知识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阶段,知识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可用很少的可变投入生产出来。因此,知识产品生产中固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大,可变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小。因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是随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的,而知识产品生产中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其推动平均总成本下降的影响超过了报酬递减规律推动平均总成本上升的影响,所以,知识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平均总成本一直递减的特点。反映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表明,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则以减半的速度下降。1991~1996年,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MIPS)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任何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导致知识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相对缓慢。信息产业是劳动生产率极高的一个产业。从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幅高达2.8%,其中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不仅自身劳动生产率高,而且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广泛运用,还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如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制造业,其劳动生产率的增幅由20世纪80年代的3.2%提高到90年代的5.7%。在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却比较缓慢。而实际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导致知识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知识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对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可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来说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下降意味着生产者的利润增加,因此,生产成本下降会使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给数量增加。换句话说,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断向右移动。另一方面,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断右移又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适应性右移。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不断右移,从长期来看,就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或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右移导致“新经济”扩张阶段出现的机制,还可更方便地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来说明。众所周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负倾的,反映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右移的过程,也就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左移的过程。因为失业率和通胀率长期同时下降,所以,作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轨迹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正倾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左移,说明总体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运行态势。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不是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而是说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具有罕见的特殊形状。

二、“新经济”与经济衰退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出现以后,学术界普遍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有人甚至断言“新经济”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周期的终结。然而,正当经济学者为“新经济”的发展而喝彩之时,美国经济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美国GDP的增长率从今年开始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2000第四季度,美国GDP的增长率还保持在1.9%的水平,而2001年前三个季度,这一增长率已分别下降为0.5%、0.3%和-0.4%。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也逐步攀升,9月份美国的失业率已上升到4.9%,与失业率最低的月份(2000年4月)相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持续三个季度大幅下滑,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是确定无疑。

如果说美国“新经济”扩张阶段的出现主要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那么“新经济”衰退阶段的出现则主要是由需求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是消费需求不振。消费需求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3。美国历来是个高消费的国家,其消费倾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直是最高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新经济”的刺激下,美国的股票指数一路上扬。在股市财富效应的支撑下,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节节攀升。1997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为3.1%,1999年个人储蓄率进一步下降为负数,消费倾向已超过极限。2000年3~4月间,美国主要股票指数在达到历史最高点后,走势突然急转直下。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从去年4的5132点,下跌到今年3月的1700点以下,不到一年就跌去了70%左右。道—琼斯工业指数也持续下滑,从去年3月的13000多点,下降到今年3月的9820.76点,一年之内下跌了24%以上。按市值计算,美国股票投资者的损失高达6.8万亿美元。股票市场下跌产生财富负效应,使消费者的帐面财富大幅蒸发,以致近50年来美国家庭财富净值首度出现下降。财富缩水使消费者的信心受到重大打击,到今年9月初,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12个月下降,从去年9月的142.5点下降到100点以下,为最近5年以来的最低点。财富减少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导致占美国GDP三分之二的消费支出萎缩。其次是国外需求疲软。美国自从1971年出现战后第一次对外贸易逆差后,其贸易逆差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增加。按1996年可比美元计算,1992年美国实际贸易逆差为187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0.27%,1999年实际贸易逆差增加到3229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64%。短短7年间,美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了16倍以上,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外贸逆差的持续快速上升意味着美国的国外需求急剧萎缩。当美国股市飙升,财富效应明显,消费需求旺盛之时,国外需求的萎缩被国内消费需求的膨胀所抵消,其对美国经济的负面效应被掩盖起来。一旦美国股市急转直下,财富效应发生逆转,导致消费需求疲软,国外需求的急剧萎缩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就日益凸显出来。最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同时萎缩,势必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2000年美国公司的总体利润状况不佳,第二季度的利润增幅仅为2.9%,第三季度更是下滑到0.7%,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企业利润已持续4个季度下降。企业利润的持续下降必然影响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发生严重动摇,使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需求急剧下降。2000年,尽管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增长10.3%,高于1999年6.6%的增长幅度,但按季度来看,四个季度国内私人总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5.1%、21.7%、1.8%和-2.6%,全年国内私人总投资总的趋势是急剧下降。

经济影响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3.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经济影响范文篇3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

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仍将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奥运会作为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奥运会对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国家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将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入世”、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人人盼奥运”和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不断完善。扩大市场开放度除了市场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推动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来有意识地推动这一进程尤为重要。主办奥运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3.促进北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一个城市能够承办规模巨大的奥运会,说明它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化水平和组织能力,而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会对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申奥取得成功,给北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首都现代化事业决速发展。一是办奥运将迅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大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二是办奥运将全面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激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三是办奥运将强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坚实后劲。四是办奥运将进一步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办奥运将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整体素质,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奥运“低谷效应”

海水有涨潮必然就有退潮。奥运经济将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点通过往届奥运会的经验应当可以肯定。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主要指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奥运会后,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将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地产了。88年汉城奥运会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进而使韩国的房地产业已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但1995年以后,韩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泡沫也开始显现,众多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断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价格委托给第三方处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房地产业雪上加霜,而且很多房地产企业根本从银行贷不到钱,最要命的是汉城房价太低,房子没有人要。悉尼地产从奥运会之后开始大幅度下跌,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2001年下半年又开始回升了,悉尼用2年扭转了跌势。

通过上述分析,奥运通过投资拉动加速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消费拉动逐渐取资拉动占主导地位,当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发展时,经济回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地产经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如果有效引导消费,消费水平支持的话,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4]年炜.警惕奥运会经济负面影响.体育博览,2004,(10):23-25.

经济影响范文篇4

【关键词】奥运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奥运经济这一概念并不是自奥运会诞生就有的。1984年第23届洛杉矶首次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奥运经济初现端倪。

一、奥运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

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仍将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奥运会作为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奥运会对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国家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将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入世”、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人人盼奥运”和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不断完善。扩大市场开放度除了市场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推动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来有意识地推动这一进程尤为重要。主办奥运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3.促进北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一个城市能够承办规模巨大的奥运会,说明它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化水平和组织能力,而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会对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申奥取得成功,给北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首都现代化事业决速发展。一是办奥运将迅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大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二是办奥运将全面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激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三是办奥运将强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坚实后劲。四是办奥运将进一步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办奥运将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整体素质,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二、奥运“低谷效应”

海水有涨潮必然就有退潮。奥运经济将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点通过往届奥运会的经验应当可以肯定。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主要指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奥运会后,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将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地产了。88年汉城奥运会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进而使韩国的房地产业已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但1995年以后,韩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泡沫也开始显现,众多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断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价格委托给第三方处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房地产业雪上加霜,而且很多房地产企业根本从银行贷不到钱,最要命的是汉城房价太低,房子没有人要。悉尼地产从奥运会之后开始大幅度下跌,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2001年下半年又开始回升了,悉尼用2年扭转了跌势。

通过上述分析,奥运通过投资拉动加速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消费拉动逐渐取资拉动占主导地位,当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发展时,经济回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地产经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如果有效引导消费,消费水平支持的话,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经济影响范文篇5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低碳经济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房地产的产业成本提高。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对健全的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活动的落实,在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模式,会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生成成本。落实低碳经济,需要开发新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开发则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低碳经济是新能源为主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将低碳经济模式应用到房地产行业中,必然会提高房地产经营成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许多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确定低碳经济的实际效益前,是不会加大投入的。而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又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的落实。第二,房价直线上升。房地产成本提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价的上升,利用低碳经济经济模式会使土地的应用形式发生改变。总有地产开发商将低碳经济模式视为销售的噱头,利用建筑施工低碳化与土地低碳化的观点提高房价,促使消费者购买。就目前来看,低碳建筑并不多,也只有极少部分高消费群体接受低碳建筑。更多的人认为低碳建筑就是一种价格高、质量好的建筑,房价就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直线上升。第三,阻碍房产经济繁荣。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要促进房地产行业更加繁荣,企业需要更多地利用木材与煤炭这些较为便宜能源,也只有这些能源可以满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但在低碳经济模式中,新能源才是房地产产业应当积极利用的能源,新能源价格高,必然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不利于房产经济的进步。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促进节能减排观念的落实。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法。许多房地产开发者为了短期利益,不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破坏地产周边环境。低碳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和谐的模式,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实施房地产开发工作,需要保证周边环境得以保护,做好节能减排。第二,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房地产结构不合理,会产生错误的消费指示作用。在房产开发商的不断炒作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过于急迫,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多数消费者在看房子时,只考虑地理位置、山水或者价格,而不是先看房子的质量。低碳经济模式的落实,让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得以完善,也让新技术得以开发。长时期利用低碳经济模式,会让房屋成本逐渐下降,促进房价的下调,调节房地产的产业结构。第三,给房地产日后发展提供动力。在房地产经济一片繁荣的今天,房价不断提高,然而物极必反,持续走高的房价必定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在低碳经济影响下,开发商用低碳物品与新能源实施建筑施工,将建筑物的安全与质量放在第一位,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影响的应用对策

(一)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房地产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当更多地考虑住宅的低碳性与建筑的环保性,重视低碳意识的建立。在开发新房产时,应当将创新与环保作为第一要务。在房地产工作中积极利用新的施工工艺与能源,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多利用铝合金材料与生态纳米技术,能够推动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另外,房地产行业要多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从中吸取合理的经验,重视工业生产方法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重视低碳经济的落实,尝试达到零废弃物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让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

(二)政府及时给予政策支持

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不只有利于房地产经济本身,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在政策上给予房地产行业以支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在房地产行业中的落实,政策应当建立对应的赏罚机制。对于积极应用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不主动实施低碳房产经营行为的企业,要给予打击。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去调整房地产行业的结构,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落实。另外,政府要借助税收政策,给予低碳房地产企业以优惠。建立一个低碳经济基金,用这部分基金去奖励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并用这部分基金帮助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去减免税收。让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尝到甜头,有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低碳标准建立与材料的推广

每一个城市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政府部门要重视低碳标准的建立,并监督其执行,加大检查的力度,做好相关机构的建立。对现有的高耗能的建筑进行改造,以此来提醒广大房地产开发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警示其积极利用低碳技术与材料实施房产建设工作。支持节能减排的地产企业,鼓励消费者积极购买低碳建筑,利用优惠政策让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低碳建筑物的示范,让更多人正确理解低碳的意义。建立了完善的低碳标准后,要做好低碳材料的推广。只有利用低碳建筑材料,才能提高建筑的低碳性。低碳施工,绝不意味着减少建筑施工中用的钢量与降低建筑本身的坚固度。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减少总体用钢量,但要以保证房屋建筑的坚固性为前提。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要利用无污染、低耗能的材料。像木质材料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木质材料货源紧缺,可以用竹子代替木头,提升建筑物整体的低碳性。

三、结语

经济影响范文篇6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包括应用行之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三个方面。其中应用行之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基石。统计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全面、客观地反应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国民经济统计在研究国民经济时,可以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法、抽样分析法、国民经济平衡表法、经济数学模型法等等,而从诸多方法中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是进行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被称为“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借助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方法对理论和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以系统而全面地反应出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调节提供相应支撑。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但它并非是这项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发力点,以更好地把握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能发现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改善该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2.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要求

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首先是整体性要求,整体性是指国民经济统计需要覆盖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统计各项经济指标和数据,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其次是关联性要求,由于国民经济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各经济部门、各方面、各环节的共同关联要素,以辅助后续的分析工作;最后是层次性要求,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层次、多部门的复杂整体,因此,在进行国民经济的统计和核算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经济发展的需要。

3.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3.1反应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

多角度、多层次的国民经济统计,可以直接反应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我们最常用到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投资指标、国际收支平衡、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追踪和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更是如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充满挑战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新冠疫情的不断反扑,我国仍然在经济层面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的GDP首次迈上了百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了1015986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2.3%,这意味着不管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综合国力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历史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2年这个数据增加了5倍,达到了50万亿元,而在2020年我国又迈上了100万亿元的大台阶。这意味着,在20年内,我国的宏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了10倍,成绩斐然,同时它也极大地提高了国民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结构上来看,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7754亿元,同比增长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84255亿元,同比增长2.6%,占比37.8%,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53977亿元,同比增长2.1%,占比54.5%,结合近5年来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数据(如下表),我们可以得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的第三产业遭受明显冲击,增速放缓,但是尽管如此,第三产业比重还是比第二产业高出约17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已经正式迈入了“服务化”时代,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2发现经济问题并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国民经济统计除了能直接反应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还能反应具体部门、具体行业、具体地区等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性指标,它是一个比例数值,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贫富差距越悬殊。从我国2003年~2019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如下图)上来看,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03年~2008年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基尼系数由0.479逐年上升,并在2008年达到0.491的最高峰;第二阶段是2008年~2015年,此时,基尼系数从顶峰一路下降,直到2015年达到0.462的最低值;第三阶段是2015年~2019年,在这5年当中,基尼系数虽然略有起伏,但整体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0.46~0.47之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2008年之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情况日益严峻,但是随后,随着我国一系列助农政策、帮扶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低收入群体状况得到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步缩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仍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贫富差距问题虽然在近几年来有所缓和,但是现实状况仍旧不容乐观,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仍然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国2003年~2019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3增强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统计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过去的10年当中,我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我国的进出口市场仍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因此,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希望与中国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在此背景下,对外贸易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为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出口总值为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进口总值为14.23万亿元,同比下降0.7%。在2020年我国出口的所有产品中,机电产品的出口份额最高,占出口总值的近60%,达到了10.6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增长41.5%、家用电器增长24.2%、笔记本电脑增长20.4%;2020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为3.58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仅纺织品(含口罩)一项的出口总额就达到了1.07万亿元,占比30%,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3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在这场百年难遇的疫情当中,我国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为全球的抗疫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方面展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也助推我国的国际地位达到了历史新高!

4.国民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严谨地对待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国民经济统计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独立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即地方统计执行机构既接受中央统计执行机构的统一领导,同时又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必然会收到很多限制和干扰,最终造成录入数据不实、统计结果误判,使得政策制定者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第二,缺乏合理高效的监督机制。统计工作涉及面广、项目繁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疏漏或者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测的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实际上,许多单位尤其是基层数据管理部门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导致统计结果与实际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到管理者决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一边靠”政策。“一边靠”是指将地方统计执行机构从同级政府序列中剥离出来,地方统计局仅受国家统计局的垂直领导,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减少统计工作的人为影响,使得统计结果更加真实可信;第二,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实现统计监督全面覆盖。统计监督全面覆盖主要包括监督主体全覆盖、监督对象全覆盖以及监督方式全覆盖三个方面,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尽可能还原真实数据并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定量检查和预警,以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5.总结:

经济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物流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经济的腾飞,而区域经济在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进步。可以说,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物流经济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较混乱、物流资源配置率较低、造成的资源损耗较大等问题,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有效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率,本文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iPad等掌上终端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销售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物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外,我国正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传统物流进入转型升级期,这些为物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合理配置各种优势资源,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

物流经济随着网路电商的兴起而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而物流经济不仅仅满足了网络销售的配送货,而且对区域经济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物流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节省了运送方面的人力损耗,提高了物流企业运输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销售企业不必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对盘活区域经济资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有更多的竞争者参与进来,刺激了物流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物流运输体系,区域间的物流方式不断丰富,各类运输方式综合利用,运输系统得到完善。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区域产品的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储运风险,有利于实现交易双方的互利共赢。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互联网经济作为中间纽带的作用机制下,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物流体系越发达,区域之间的产品越能够实现快速的交易,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1.2推进物流产业升级创新,带动企业转型

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购物模式,连带着企业的运行模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企业需要不断变革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区域经济在物流产业的大船上不断的前进和发展,区域经济中的多个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模式,与物流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不被市场淘汰。而为了适应物流经济的节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以往以粗放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被精密型所取代。与此同时,物流经济的发展,有效调动了民间资本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活跃性,并将生产、经营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例如,信息产业对物流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是提高物流经济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在物流经济的带动下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多重阻碍和限制,在助推第三产业兴起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3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物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压力和便利:一方面逼着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区域内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而物流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最大效应就是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中小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物流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就业岗位,从物品的仓储、上货、运输以及最后的卸货、派送等都需要较多的人力。而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在人员的选择上没有太高的要求,通常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上岗就业。“要致富,先修路”,在物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创业,只要拥有一定的货源或是渠道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份优势,创业者就可以借助物流经济发展的东风,积极进行创新。

2物流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在物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较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物流经济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种经济,在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区域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共同发展。以下就如何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进行分析。

2.1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

物流产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有着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物流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中,直接造成了区域内物流经济市场的混乱。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是目前区域物流经济的较大问题,影响了物流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阻碍。为此,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应构建科学的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引导物流经济健康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做好良好的助推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推出行业标准,提高物流经济的水平,防止一些不合规的物流企业扰乱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市场氛围。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对自身的经济水平进行精准定位,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构建物流信息分享平台,通过良性竞争来促进物流产业的服务质量,为当地的产品输送和购进发挥重要作用。

2.2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

区域经济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从而导致物流经济的发展规模必然出现差别化。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资源的浪费,运输车辆的闲置率较高,空车回城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物流经济的利益。为此,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与区域内的各个需求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包括区域内不同地方的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双方的信任,提高合作长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的成本。对区域内自带物流的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挖掘和开发物流产业的市场,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物流技术的提高,增加物流企业的可信度,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2.3增强政府对物流经济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正处于不断的磨合和改善中。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体对区域内一些传统经济产生的冲击,需要区域内容各个企业不断地转变和适应。在物流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对部分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物流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物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地产、基建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参与到市场的规划与发展当中,为物流经济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政府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财税层面的降低支持,积极引进外资的投入,推进区域的物流经济发展。

3结论

总体来说,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改革时期,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力量,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与物流经济的深度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物流经济的快速进步,也能督促着与物流相关的其他相关经济的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保证物流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政府应加强对我国物流经济的关注力度,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作者:张春翠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雨轩.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20).

经济影响范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经济影响范文篇9

一、经济衰退期转移支付对房地产的影响

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补偿的支出,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一)我国房地产转移支付政策例举

1、住房补贴政策住房补贴是国家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而给予的补贴资助,住房补贴发放的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平均工资,以及职工应享有的住房面积等因素具体确定。2、对购房人的优惠政策经济衰退期,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下降,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各地政府可在房地产契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购房人优惠政策。3、对开发企业的优惠政策企业上交的各项税费和其他规费,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反应在房价上,由购房人承担。经济衰退期,政府可对税费和规费适当减免,从而降低开发成本,以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

(二)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我国地方政府之间虽然没有一个法治化、规范化的房地产领域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但是,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对口支援”的“希望工程”等早已存在,它是在中央政府的鼓励下,各省和地区之间出现的一种非公式化、非法制化的转移支付。事实证明地区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对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增加房地产的建设和购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央对地方在房地产领域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领域

我国必须由以住房市场化为主向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调整,要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使最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通过经济适用房解决,中等收入家庭通过限价房解决,只有高收入家庭通过市场解决。中央政府要着力支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财政支出较困难的西部地区,缩小住房保障差距。

(四)土地收入转移支付

土地出让制度的建立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取得与分配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房地产市场上,房价和地价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土地开发会使地价上升,地价通过房价实现土地价值,房价包含地价,土地成本变动相对缓慢,土地价格随着房价的增值而上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土地流转与增值过程,是土地实现资源配置权利分配的过程。土地使用权的变迁和土地用途的变化,体现了以交易为起点、以社会环境变化为终点的全过程。土地收入共享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这种共享,土地价格必然随着地区的成熟而上涨,趋于成熟的地区的地价只有上升而呈现增值的趋势。通过获得土地收入增加公共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改善落后地区的民生;通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土地的开发,使落后地区土地的价值不断提高,使地价相对低区域的地价随着环境的建设而不断上升,从而使更多区域享受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五)企业的转移支付

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房地产企业对非赢利组织捐款,客观上缩小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增强房地产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以抑制或缓解萧条。另外,可通过企业捐赠和其他方式的筹集资金,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二、对房地产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逐利性,这种逐利性会使社会矛盾激化,使房地产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角度看,市场缺失部分的房地产产品供应需要政府来出面解决。自2008年7月以来,中央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是通过公共支出来扩大以下三方面住房内需:首先是进行廉租房建设,扩大廉租房供应对象;其次是进行经济适用房建设,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成本价住房;最后是进行棚户区改造,通过旧城区、厂矿区等棚户区改造,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对此,主要实施了以下三方面的政策:一来中央扩大投资规模和公共性支出,在全国的扩大投资规模中专门安排了住房建设投资,并且安排了主要以包括财政投资在内的公共性投资;二来中央放宽了土地供应和资金供应,在土地供应上,以划拨用地为主,在资金配套上,银行贷款资金优先供应;三来国家对低价位住房的市场交易进行政策优惠,降低了总价百万元以下的房地产交易税,刺激中低价住房的出售和转让。

经济影响范文篇10

因此,那些既对国民经济波动产生作用,同时又会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和参数,便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前景最主要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中又以经济增长率最为重要。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经说,国民经济增长率与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证分析也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呈高度的正相关,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发展的速度也越快。房地产业关联性分析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拉动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房地产开发将会拉动对钢铁、水泥、木材、玻璃、塑料制品等建材的需求,带动建筑业、建材、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等50多个生产部门的发展。据统计,每100元的房地产销售能够带动相关产业170元的销售,其连带和关联效应极其明显。

根据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统计,房地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就能使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1.52。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除此之外,房地产业的发展还能极大的推动金融业的发展。由于房地产投资额大,资金周转期长,较一般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用于房地产的贷款和投资,一般要占到投资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强,高的可达70%。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有上升趋势,在未来很多年内房地产业都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房地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30%到75%,英国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1996年达到30.48%,2004年达到41.76%,平均每年增加1.41%,按此速度,达到75%只需21年左右。若暂按15亿人口作为基数,那么也即每年有115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若按2007年《中国房地产年鉴》公布的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计算,每年则需要新增住宅5.5亿平方米。

这些数据说明,城市化造成的房地产需求量非常大。而这也仅仅只是城市化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还有对其他建筑物及设施,如商业用房、办公楼、酒店、工业用房等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二、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超过5万亿美元,GDP总量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世界排名仍显落后。以经济基本面来看,总量巨大、发展速度快,这就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居民消费结构将进行升级,不仅汽车消费进入中层收入者的视野,而且住宅也成为消费热点。近几年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的房价快速上涨,需求仍十分旺盛,除了供应结构失调、投机成份等因素外,这些城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因素。

在一线城市中,数量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家庭正经历着居住升级,住房改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市场需求。由此,房地产业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由于房价虚高,在目前阶段,房地产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限制与约束,但房地产本身所具有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等特点,使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房地产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以用房地产业经济变量来衡量,所谓房地产业经济变量是将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运行规律的产业而对其运行的状态进行测度的经济参数。这些变量调节其经济行为,从而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的波动性影响。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房地产业的规模增长率、房地产业效率增长率、房地产业信用规模,以及房地产需求和供给水平等指标来衡量房地产经济对宏观国民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业增长率一般按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公式为:F=G/H×100%。其中,F指的是房地产业增长率,G是计算期年房地产业的生产总值,H指上一年房地产业的生产总值。该指标是反映房地产业整体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其产业增长率快于在一定时期内的朝阳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高。我国当前的房地产业呈现的就是这一状态,作为新兴产业,从长期来看它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会日益显著。房地产业效率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产业效率增长率指标一般可以产业利润率作为基础,用投入产出比率进行调整后,通过基年和终年的比较,得出产业效率增长率。该指标能反映出房地产业运行的质量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不断提高房地产业效率是我国房地产业在数量、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必须注重的关键方面。房地产业信用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产业信用规模分为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两种。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业的信用量占全社会信用量的比重,从中可以反映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也反映了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房地产业信用相对规模发生变动,会导致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从而影响其作用力度。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业的信用量的绝对值,该值通过同前期或基期相比较就能基本反映出房地产业投资规模的膨胀、停滞及收缩的趋势。房地产业信用绝对规模扩大,投资量增加,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反之,缩小规模,抑制投资,则会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房地产需求和供给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房地产需求指标既与其他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又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成正相关关系。由于房地产业的关联效应强,其市场需求的扩大可以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房地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房地产业只是一个资金投入和连接政策规划的一个产业,其实质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经济,技术含量很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产业投入和按揭投入,将如黑洞一般吸入国家货币投入的相当一部分。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为应对危机,投入了4万亿规模的资金,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资金进入了楼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因而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资金和技术升级都将被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狂热所影响,进而影响到投入资金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以及投入资金培育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因此,房地产由于其资金的黑洞效应,将耽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绝好机会,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无限期延后,这将会使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一个对主导经济体的一种依附,难以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引导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这种观点,揭示了房地产业在短期内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是客观事实,但也存在片面性。在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二者关系中,不能忽略前者对后者的积极作用。

实际上,房地产不仅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而且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因此,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二是房地产泡沫与经济泡沫紧密相关;三是房地产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关。这就说明,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二者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如此。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大于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波动,将导致房地产投资剧烈波动,但房地产投资波动将引起经济增长较小波动。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购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房地产开发投资更密切,信贷对开发商比对购房者重要。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但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房地产投资。因此,一旦经济下滑,将严重压缩房地产信贷规模,但对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小。当然,房价是衡量房地产业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房价的波动对投资和消费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房价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利率。一旦房价下跌,房地产信贷将严重萎缩,从而可能引发违约风险和房地产金融危机。

为此,政府更应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房地产价格过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现阶段而言,房地产业存在着价格过高或价格虚高的现象。这一现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房地产价格过高会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高房价对经济的影响之一是造成了消费需求的下降和投资需求的上升,从而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从历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以支出法计算,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经从64.9%下降到50.0%,降低了约1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50.5%下降到了36.4%,降低了约14个百分点。最近几年来,最终消费率的下降尤为明显,最终消费比重和居民消费比重分别下降了11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到,我国的总需求结构已经处于失衡的状态,而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过高的房价使消费减少并使投资增加。

第二,房地产价格过高会导致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从两个方面导致物价水平上升。一方面,房地产价格上升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会带动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钢铁、建筑材料等物资价格的上升,而这些物资价格的上涨又会带动其它产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从而形成连锁效应,导致大量商品和服务价格升高,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居民居住需要住房,工厂生产需要厂房。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居住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并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随之上涨。企业必然将成本上涨的压力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向最终消费者转嫁,造成社会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并形成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