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08:13

经济效应

经济效应范文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效应;对外贸易效应

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推进地方经济、外贸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郑州市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郑州市经济和外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做了诸多研究。张丽萍[1]研究指出,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外贸易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刘文婷、王珏[2]研究发现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动产业集聚;罗叶、张方园[3]选取1998—2017年河南省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和GDP的统计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发现FDI能显著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陈美华[4]指出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进出口额的增加能够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从国内研究现状可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多地从河南省宏观层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地方经济产生的某一方面的影响出发,而从河南省某一城市视角入手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地方产生多种经济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郑州市,从理论上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并通过数据得以验证,有助于今后郑州市经济发展中合理引导外资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以推动郑州市经济的发展。

1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1.1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郑州市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郑州市统计公报得到2010—2019年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折线图(见图1)。由图1可知,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呈现急剧增长趋势。这是由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引进外资受到极大的冲击,直至2010年河南省经济迅速恢复,外资利用规模再次出现大的增长。2011年之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缓慢波动式增长,增速放缓,随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向理性化、合理化发展,其规模增速整体放缓。

1.2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越是广泛对于被投资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有帮助,对一个地区的金融、技术和竞争性管理都有较大的提升。2019年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亚洲国家占据主体地位,占比为77.10%;其他国家与地区占比为10.70%;欧洲国家占比为5.60%;南美洲国家占比为4.50%;北美洲国家占比为1.80%;而非洲国家占比仅为0.30%。来源地分布数据表明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非常单一。

2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作用机理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十分迅猛。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逐渐趋于健康化、理性化。正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多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郑州市经济图22010—2019年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总额比重折线图5.004.003.002.001.000.0020102012201420162018年份占比/%3.103.604.204.503.503.603.513.153.022.98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2.1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机理

外商直接投资会促进资本形成。社会生产率较低导致社会总体收入下降,收入水平不高则容易导致资本无法形成,消费者收入偏低、资金使用情况不够理想、就业机会较少会导致贫穷。贫穷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又会阻碍国家资本的积累。资金储备不足以及外汇资金较少成为限制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资金流入可以较大规模地加快资本形成,完善资本形成机制。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利用前后向关联,倒逼本地公司增加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2.2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资本,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使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问题得到缓解,促进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加速,实现从依托传统劳动力为主逐渐向以资本密集为主的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5]。

2.3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作用机理

企业利用外资对贸易具有替代作用,途径主要为:随着外资的引进,新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资料逐渐取代了国内市场上的机械设备和资料,优化了进口结构。企业利用外资可以促进所在地产业转移,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有利于出口结构的优化。

3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

3.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形成效应

3.1.1对固定资产总额的影响被投资国获得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会填补外汇方面的亏空,流入的大量资金,可以用于翻盖厂房以及土地租赁,使得固定资产大幅增加。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比重可以反映出其对于本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作为衡量资本形成效应的重要指标,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看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根据郑州市统计公报得到2010—2019年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总额比重折线图(见图2)。由图2可知,固定资产总额中,2010—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逐年上升,从2014年及以后占比趋于稳定,约为3.25%。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固定资产总额中的一部分,从提高劳动就业能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影响到郑州市固定资产总额的上升速度,郑州市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较为稳定,有利于加速资本的形成,提高投资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3.1.2对资本形成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郑州市填补原有外汇空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将技术以及资金综合性的投入到被投资国,通过基础性方面的投资最大程度改善郑州市投资环境,刺激外商投资,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和郑州市统计公报得到2010—2017年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形成增长率关系折线图(见图3)。由图3可知,2010—201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主要是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相关政策的影响出现波动较大的情况。2013—2017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与资本形成增长率逐渐恢复正常,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郑州市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总额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资本形成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不仅可以提高资金额,而且也会填补外汇亏空,促进郑州市整体经济稳定发展。

3.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统计年鉴得到2010—2019年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关系折线图(见第12页图4)。由图4可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有所波动,2010—2011年郑州市实施的“大招商”战略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出现巨幅增长,峰值为63.16%。由2012—2019年的数据可知,郑州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大体上呈现同向变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GDP有一定的贡献度,总体来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郑州市经济增长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外贸易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统计年鉴得到2010—2017年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出口贡献率,见表1。由表1可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增长率整体缓慢,出口贡献率和进口贡献均呈现波动式上升,其对郑州市出口增长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将进口贡献率与出口贡献率相比较可知,后者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著。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发现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形成、郑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P增长以及对外贸易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推动郑州市经济的发展。然而郑州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度相对不高。在今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郑州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是政府层面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企业引进外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协调好引进外资中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吸引外商投资;二是企业应审时度势,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技术的吸收、研发、改造、创新。此外,抓住时机调整好利用外资的策略,转移郑州市的过剩产能产业,同时形成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郑州市产业链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2):50-54.

[2]刘文婷,王珏.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4(2):40-42.

[3]罗叶,张方园.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20(5):47-48.

[4]陈美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5(1):36-40.

经济效应范文篇2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反盗版成本,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一、引子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二、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成都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比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我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别在于价格,即正版品的价格高于盗版品的价格。下图说明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在图中,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X,正版的X价格为P1,盗版的X价格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为Y,价格为P。如果买主消费正版X,他只能选择B(X’,Y”)才能达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为U*;如果买主选择盗版的X,他可以购买A(X”,Y”)组合实现最大效用U”。显然,X*小于X**,从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要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什么是商品的生产价值呢?对厂商来说,那种商品值得生产,不能只看它的价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差(即利润),或者看价格—成本比。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从而生产无利可图,价格—成本比小于1,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去生产它;反之,即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产利润相当可观,价格—成本比大于1,“挡不住的诱惑”,厂商无需政府动员也会趋之若鹜,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嘛!因此,利润或价格—成本比可以用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品。在盗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权也!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版”进行保护,这无疑是非常应该的,但是这种保护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品。

其次,生产正版品的价格或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再次,盗版品生产价值还集中的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生产活动的成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费用。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盘刻录长达30集的电视剧,直接的生产费用(包括刻录机的折旧费、白盘费、刻录软件分摊费、人工费等)不会超过50元。不仅如此,盗版活动的低成本还体现在盗版商免费使用了别人的诸如专利权,著作权等权利。在实际生活中,版权费用在专利保护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假定厂商在投资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安全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正版品生产,一是风险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盗版产品的供给,前者的预期收益为无风险的收益R1,R1,较为固定但通常也较小,风险或损失可能为0,后者的预期收益R2,R2的变动较大但在数量上也更大,可能损失为R0,盗版品的供给就取决于厂商对不同投资的效用评价。对于风险偏好型的厂商来说,较高预期收益带给它的效用大于损失时的负效用,他倾向于进行盗版产品的供给,当然,可能损失的大小会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如此说当被查处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来爱好风险的厂商将变为厌恶风险,从而减少盗版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现行制度规定的缺陷,市场的人为分割,地方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执法者的寻租和麻木等多种原因,使得从事盗版活动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检查或逃避处罚,盗版的实际风险极低。

三、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剩余来看,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盗版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即使是对使用正版品痴心不改的消费者,也能够在盗版品的冲击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正版品,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长期,盗版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产企业对盗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让盗版品的泛滥成灾,正版品的生产完全无利可图,不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挤出市场,而且不会有新的正版品产生,那么盗版品将会走到无“版”可盗的地步,此时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正版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逼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正版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最终完全挤占盗版品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2、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详细的分析将另文阐述,本文在此只作简单的分析。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盗版品的生产上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他的经济效率会提高,从而在盗版活动中会增加他的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的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品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促使正版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即使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会福利来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来表示,因而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就直接取决与买卖双方剩余的综合变化。从上述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分析,我们知道盗版现象存在有利和不利两反面的影响,因而它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响,也可能减少社会福利。从人们的内心感情和一般认识上看,通常认为盗版活动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盗者偷也!仅仅一个“盗”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其实,盗版活动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因为市场上盗版产品的多少将影响到正版商下期的研发投入。因为盗版产品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预期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正版商将停止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这将影响到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进而造成对总产出的影响。盗版的存在对社会的损失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加以粗略估计,如果上期GDP增长100亿美元,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1,本期GDP增长110亿美元,且因盗版而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降为0.08,则盗版导致的社会损失为1.2亿美元(100×0.1亿美元-110×0.08亿美元)。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盗版活动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也就不能得出盗版一定要损害社会安定福利的结论。看来,在盗版对?缁岣@挠跋焐峡赡艽嬖谌鲜段笄?/P>

四、政府的反盗版策略选择管见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由于在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和反盗版的严厉程度等上的差异,盗版既可能增加经济福利,也可能会损害经济福利。盗版对经济福利的损害为政府的反盗版提供了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反盗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盗版策略上,理论和实践上的论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还存在问题的几个问题作简单的说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因而彻底解决盗版不应该成为反盗版的实际目标。一方面,只要盗版现象产生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取消的,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复杂多样的影响,也决定了完全杜绝盗版行为本身也就同时消除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正如人们不能在倒洗澡水时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也不能消除盗版的负效应时把他的正效应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盗版仅仅是为了抑制盗版活动,减少盗版数量,把盗版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应该适度,过度严厉和过分宽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盗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就是盗版的使社会付出的代价,简称盗版成本。不仅如此,政府或社会的反盗版行动也会给社会带来成本。政府的反盗版贯穿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从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研究,到相关法规的制定、监督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再到对盗版行为的处罚或判罪。政府在反盗版过程中所必然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全部费用就构成反盗版成本。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预期,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严格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上升,而盗版成本则会下降,反之,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宽松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下降,而盗版成本则会上升。也就是说,反盗版的成本是随着反盗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盗版成则随着即反盗版力度的加强而下降。[3]显然,反盗版行动就存在一个度,社会究竟应该对盗版行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盗版行动,必须进行相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一项理性的反盗版行动应该使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可见,政府的反盗版并非愈严格愈好,也不是愈宽松愈好。

3、修改过时规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盗版行动所遗忘了的重要手段。诚然,执法不力是导致盗版泛滥的重要因素,其实,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护版权的规章制度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这些过时的制度规定,助长了市场垄断,甚至是过度的垄断,高额的垄断利润衍生出大量的盗版。比如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长达16年的专利保护—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就显得太长,日益严重的盗版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对此,我们很多人尤其政府从感情上是难于接受的,在政府实际的反盗版行动中也是很难见到的。

4、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反盗版,可能会成为政府反盗版的现实取向。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已经是大势所趋,因而用竞争来反盗版也可能成为政府的优选策略。为此,我国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机会,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机会,通过改革和开放来引入和加强竞争,有效的防止盗版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威廉姆斯《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经济效应范文篇3

关键词:保险业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山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险业大有作为。第一,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养老和健康保障,保险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

经济效应范文篇4

利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率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消费行为,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利率的高低也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因此,利率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已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我国也比较重视货币政策,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六次(其中1998年就有三次)下调利率,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1凯恩斯理论认为利率下调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利率的降低会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消费、储蓄决策,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些变化最终会影响GNP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理论模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I=e-dr(e,d>0)L=KY-hr(k,h>0)ΔYΔI=11-MPC(0<MPC<1)Y=I+C

从公式可以看出,投资与利率成反向作用,利率的降低会刺激投资需求;利率下降也会刺激消费需求,使MPC增大;投资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使GNP加倍增长;乘数的大小取决于MPC的大小,MPC增大,会使乘数增大,从而使产出增加更多。在简单模型中,国民收入(GNP)等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之和,消费与投资的增加,会引导GNP的增加。由于投资与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增加,使社会总需求扩大,如右图,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由AD1向右移到AD2的位置导致高出也由Y1增加到Y2即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利息下降会刺激总需求,而总需求的增加会有效地增加高出,促进经济增长。

2利率下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利率下调刺激了投资需求

一方面,企业总体的投资倾向对利率反映灵敏。在我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512附图总供给与总需求户为代表的重点国有企业;一是为数众多,分布广泛,有盈利但不稳定的中小企业;再一类是亏损企业。对第一类企业,银行乐意将款项贷给它们,对亏损企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对它们贷款。因此,降息对这两类企业无甚影响。而对于第二类企业,它们经营灵活,有比较好的获利项目,有较好的成长空间,但它们资金缺乏,自有资金少,投资冲动十分强烈,同时十分计较利息成本,投资对利率的弹性较高,因此,降低利率对这些企业的投资扩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几次降息幅度较大(见下表),如果市场环境比较宽松的话,这些企业的投资会大幅增长。

表1贷款利率累计下降幅度

6次利率调整前6次利率调整后累计下降白分点累计降幅%

半年10.086.123.9639.3

1年12.066.395.6546.8

2年13.56.666.8450.7

5年15.127.207.9252.4

另一方面,降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特别是国有企业),增加了企业效益,有利于保证投资及维持职工消费。前5次降息,预计若以5亿元贷款为基础,将减少利息2400亿元,今年12月7月的降息,接调整后一个年度测算,企业将减少230亿元的净利息支出。这大大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为它们走出困境,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据统计,1997年国有企业盈利状况比上年有所回升,新增盈利约相当于少支付的利息。1998年1—10月份国有企业处于净亏损状态,但两次降息使它们少支付900多亿元的利息。可见,降息对扶持国有企业,促进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的作用。

22对居民的消费倾向发生变动

中国的老百姓比较求稳,传统上认为把钱存在银行里比较保险,以备急需及它用。在消费观念上,相当一部分人还比较保守,虽利率几次下降,1998居民储蓄存款比上年上升了168%。当然,这几次降息幅度是非常大的(见表二)有人称,若不是利率降得如此之低,假设回到未降息前的水平,可以想见,居民的储蓄存款会增加更多,可见降息已降低了人们的储蓄愿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银行利率的降低,也促使一些居民将货币资金投到国债和股票上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今年房改措施的推动,加上消费信贷的作用,调低购房贷款利率,特别是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已降得很低,促进了居民对房产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这在某些方面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3制约利率作用的因素分析

虽然国家连续降息,但似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我国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并没达到国家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利率对投资及消费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还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投资与消费的扩张。

31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分析从理论上讲,利率下会增大企业的投资需求,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投资对利率反映并不敏感,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1)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减少,导致一些外向型企业产品销路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预计外资进入速度亦将放慢,从而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活动。(2)企业投资意愿并不太高。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各7家高家竞价销售,导致价格降低,但成本并没真正降下来。高成本与低售价使国内国有企业大部分行业利润率低,高利润率的项目越来越少,而新的高利润行业和产品又一时培育不起来,以致许多企业有钱也无处投(当然这也与计划体制下养成的投资习惯有关)。国家信息中心二季度对5000家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在3月份利率下降后,企业投资意向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只有39%的企业有投资意向,比1—4月份的4%下降了两个百分点。(3)体制问题。一方面,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投资渴望比较大,但它们获得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与大企业不均等,不能及时获得款项来满足它的投资欲望。另一方面,行业进入存在壁垒及资产流动性低使投资增长面临约束。对利润率高的行业,政府资金有限,民间资本进入又有障碍。加上资产流动性低,使资产尽快地从低利行业转向高利行业比较困难。(4)直接融资资金有限。虽一再降息,1998年的股票市场并没有火爆起来。由于人们的传统心理,人们普遍是厌恶风险的,因此,不愿把钱投进股票市场,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险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总是把资金着眼于以后的开支,如个人把资金花在医疗,任房、教育、失业、养老、应付不测上,不愿进行投资。所以,尽管银行利率调整幅度很大,并且又降低了股票交易印花税,1998年的股市资金并没增加多少,股市处于麻木状态,出现了类似凯恩斯所称的“流动性陷阱”。

32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效应范文篇5

关键词:北京奥运运动品牌经济效应

1、前言

随着申奥成功以及中国足球与世界杯的“一面之缘”,给中国体育运动产品市场注入了活力,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面临的挑战却越来越严峻。近一段时间,跨国巨头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毋庸置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最大力度地激发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内在潜力,无论是以耐克、阿迪达斯为首的国际品牌,还是李宁、安踏为代表的国有品牌,纷纷加大了在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投入。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壁垒即将取消,国际品牌必将挟其资本优势进一步抢滩中国体育用品市场。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品牌,摆在众多国有品牌面前的,是一个不容回避且刻不容缓的严肃话题!

2、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经济之争

2.1品牌在中国市场很疯狂

国际著名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一改以往在中国市场的做法,放弃高端走势姿态,降下身段从渠道上着眼,加大了强势媒体、销售网点的建设和终端形象的推广宣传。阿迪达斯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国内的重点城市大力推广“街头篮球赛活动”,锁定18—25岁的年轻一族,每一场篮球赛都十分火爆,让品牌活力四射。近来,该品牌的推广又继续加大力度,将赛场扩大到西部一些主要城市,如成都、西安等地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阿迪达斯品牌的身影。

我们熟悉的国际著名运动休闲品牌康威,近期也对中国市场频频招手,除了花重金请明星孙燕姿、苏有朋、徐静蕾做品牌代言人外,战略体系上已经不仅仅是抢占中国重点城市,还将目光瞄准中国的一些边远中小城镇,超前开发和培养消费市场。

有专家预言,国外品牌现在将“矛头”指向低端市场,大规模地去运作,必将对长期在低端市场营运的中国运动品牌产生强大冲击,然后国产运动品牌必将出现大面积“塌方”现象发生。

2.2国货走出低端是当务之急

中国体育用品在低端市场的占有份额很大,而高端的体育科技产品则多数还是依赖从国外进口。广州利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曹克成总经理说,到国外去看一些体育用品公司的生产设备,其实与我们的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在技术开发上却比我们有优势,开发出来的产品往往出乎人们意料。其实他们的技术几乎都是公开的,因此与其说国外企业在卖产品,不如说在卖品牌、卖内涵。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只好走加工道路。从长远来看,中国运动品牌在开发力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江斌波分析,体育用品多数是高科技产品,对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这类产品的价格也非常高,使用对象比较少,目标市场小,这是制约国内体育运动产品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内企业对低端市场都很无奈,毕竟在研发能力上跟不上,为了生存只好模仿国外品牌匆匆上马生产产品。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显然产品没有可比性、没有附加价值,难免失去自我。目前,国内体育品牌玩“低价”牌的企业还占大多数,与国外品牌的价格差距很大。比如知名品牌“李宁”推出的运动鞋和服装,市场价格都在300元以内,与耐克、康威、阿迪达斯这些一直走高端市场的国际品牌相比,就显得有很大距离。

广州爱贝拓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志坚认为,中国运动品牌要尽快走出低端市场,迈向高端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内品牌有必要在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和营运、品牌保护,以及渠道建设的管理上加大投入,我们缺少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品牌。

2.3品牌战略要玩得高明

在市场上,一个产品推出并获消费者认同,逐步建立一定的品牌地位,少不了对一个品牌的处心积虑。目前,国内运动品牌还处于多品牌的混战之中,有些体育用品企业一家就持有10多个商标,但具有一致性品质等级的却不多。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些公司新产品的品质无法保持一致,售后服务也很难做到完美,消费者对其中一个产品不满足就会殃及其他成功的产品,更伤及企业的口碑和形象。

广州稍有名气的“奥途”品牌的总经理游志雄认为,如果两个品牌或多个品牌除了商标不同,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的,总让人感觉很不专业,这样做还会花很长时间树品牌,品牌线拉长对中小企业没有好处,品牌也不会走得很远,毕竟那是个没有血和肉的“空壳”,只等于一个“符号”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该公司以“新奥运,新奥途”为口号展示公司新形象,凭借奥运东风,发展“奥途”品牌。尽管产品涉及网球系列服装、羽毛球系列服装、户外运动系列服装、足球、篮球系列服装、休闲系列服装和鞋、帽以及旅行袋等系列产品,走的是单一品牌线路,但品牌命名有内涵,让人感觉到品牌充满活力。

据悉,国家已经公布李宁牌等6个品牌为国内名牌体育用品。上海体育局一位负责人说,为了加快中国体育用品的“品牌进程”,一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阿迪达斯、耐克等产品的先进技术和销售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名牌”,将这6大国内体育用品名牌联合起来,与国外知名品牌展开竞争,提高中国体育用品影响力,不失为一种途径。

2.4代言人选择不可儿戏

据调查显示,国外体育明星为运动产品做广告的收入已经占其总收入的55%。大名鼎鼎的阿迪达斯和耐克,几乎在所有的广告中,都充分运用创意策略将品牌与最激动人心的赛事和体育明星的出色表现联系起来,广告已经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就拿耐克来说,最让人心动的莫过于“飞人乔丹”广告,乔丹在空中飞行,配上广告语“谁说男人不意味飞翔”;再有乔丹玩篮球的广告,让人感觉他身上凝聚了活力,高超的球技和拍摄的角度,无不流露出令人振奋的体育精神。加之,耐克在商店设立乔丹专柜,大屏幕上播放着他在NBA的经典比赛,店里悬挂着乔丹在空中飞跃的巨幅海报,品牌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代言人选择正确,“飞人乔丹”代言的耐克产品上市第一年即创下1亿美元的销售佳绩,并很快成了篮球类商品的领导品牌,耐克品牌在全球声名大振。

然而,国内体育品牌在代言人的选择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三兴集团的“特步”运动鞋选择谢霆锋为代言人,一年广告费用2000万元。该公司的负责人黄海清说:“我们从没有这样大手笔地投入过,但既然要请,就请最好的!”但是,这就是最好的吗?再如福建的安踏集团,虽然很多人知道“安踏”这一品牌,但人们心里还是普遍认为“安踏”是低端产品,找来世界冠军孔令辉作“形象支撑”,“安踏”的档次是否就提高了?还有“格威特”请出陆毅为其广告代言,凸显青春、时尚的品牌个性,其成效又有多大?不能否认,有些明星代言的体育品牌做得不错,但有位营销专家说得好,“代言人一旦选错,就如骑在老虎的背上,很危险!”

有资料表明,娱乐明星代言体育品牌近期都很忙:谢霆锋代言特步、吴奇隆代言德尔惠、刘德华代言贵人鸟、陈小春代言鸿星尔克、瞿颖代言李宁、陆毅代言格威特、古天乐代言威伦堡、郑伊健代言名乐等。我们许多企业在代言人的选择上,还仅仅停留在模特的含义上,忽略了其自身的“运动”内含。只要是明星,就舍得去投钱。因此,中国体育品牌在广告上就难以与跨国巨头们的广告相媲美了。

2.5用品牌与消费者“拉感情”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速度还是较快的,有些国产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处在遥遥领先位置。据调查,在家庭健身器械上,不少学校使用的产品都是国产的,家用的国产货也占80%以上。但是,我们在品牌这条大道上,总体来看,迟早会被国外品牌慢慢瓜分,理由很简单,人家有品牌,我们只有产品。

消费者能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商品付出高价总有他们的道理,当我们的企业用低价去反击的时候,就应该反思了。福建安踏集团总经理丁志忠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内部进行整合,形成明晰的分工,并打造出真正的世界品牌和跨国巨头竞争。

国产运动品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没有品牌观。但我们的品牌进程速度太慢。诚然,国产运动品牌要与国际巨头抗衡,除了要用心经营品牌的价值外,还应透过商品的商机与消费者“拉感情”。当产品投向市场,就应该和消费者广泛接触,建立长远的关系。作为体育用品,产品是有形的,企业只有找出具体的着眼点,找出一个突破口,就像耐克找到了“篮球”,中国运动品牌才有可能让品牌力量经由产品持续不断地“放电”。要知道,消费者不论是理性购买或者是感性购买,最后都会因为与产品天天面对而直至产生喜欢情绪,产生忠诚的情感。

目前,中国运动品牌还有待加强运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方式,提供产品更多的抛头露脸的机会,再透过持续稳定地营造品牌的方式,品牌形象就会更加容易建立起来,在市场终端自然赢得优势,消费者也会更加善待我们的品牌。

2.6本土品牌之路

国际体育品牌大鳄相继进入中国,无疑会给本土企业带来冲击。

“国外品牌企业与国内企业并不在一个层面上竞争,”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制鞋办副主任卫亚非说,“国外企业针对的一般是中高端市场,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这也是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差距所在,”卫亚非表示,即便是已颇具国际知名度的“李宁”,与他们“也不是一条水平线上的”。

但她同时也表示,这些年随着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升温,国内体育产品的质量也确实有所提高,并且也涌现了不少本土品牌,如安踏、361度等。而据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全国四大中心城市南宁、福州、济南、石家庄的监督抽查显示,中国运动鞋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标志、包装、外观、物理性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150批次监督抽查对比试验数据做出的统计分析,业内权威认为,中国运动鞋要想赢得世界的喝彩,与国外同类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引起生产厂家的高度注意和研究,差距表现为:主要性能指标如耐磨耐折等低于国外品牌、帮底硬度和弹性无标准、设计不合理、内衬太薄缺乏弹性以及中底运动鞋抗折性差。

“将国内几个品牌联合起来,提升中国体育用品的综合竞争力与国外品牌竞争,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广东鞋业厂商协会副秘书长朱懿筠在接受《天下》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企业不能再依靠贴牌生产和价格低廉进行外销了,否则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还会重演。”

业内人士表示,奥运当前,中国整个体育产业正处于急速发展的上升期,而中国的体育用品业也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化的关键期,是中国本土企业改变低价销售策略、改走品牌路线的时候了。

3、小结:

近几年,中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休闲市场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眼光,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国内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国际专业品牌也看到了这一契机,它们需要在中国找到专业的营销渠道及合作的贸易伙伴,使自己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同时,国际专业品牌的融入也将迅速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发展步伐。由于中国缺少自有品牌,很多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只能挣到很低的产品加工费。因此,作为体育用品生产的世界第一大国,中国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走本国品牌之路,打造中国特色品牌,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国外各大品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2.张圣亮.名牌制胜[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

3.刘淇主编.北京奥运经济研究[C].北京出版社.2003.

4.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经济效应范文篇6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边界动力机制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两侧、地理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涉及国家边界两侧较小范围。所以,与普遍意义的经济合作相比,这种方式受国家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边境区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体构成了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动力机制,对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

一、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集中体现,国家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边界两侧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海关规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信息传输的障碍,使其限制了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由边界所带来的经济合作的机会,使边界两侧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优势。对此我们将边界效应概括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

1.屏蔽效应。在著名经济学家埃文斯(Evans)的模型中,交易成本变量是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单独解释46%的屏蔽效应。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是屏蔽效应下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体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善性。从边界屏蔽效应来看,跨边界信息的传递往往比一国内要困难的多,它阻碍了边界一侧经济行为体对另一侧信息的获得,比如,市场信息、合作方的资信水平等,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此外,经济交往中主体的数量越多,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严重,交易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就越高。涉及边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其屏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分隔线。

2.中介效应。边界的中介效应是指它具有彼此接触和交流的空间中介功能。它通常是两国间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的中介面,是两国间接触和交往最频繁的地带。(1)自然地理的连续性往往使得跨境而居的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有许多属同一族系,具有边界无法阻碍的血缘关系,这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双方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2)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频率高,即区域间作用的强度随着区域间资源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增大而增强。(3)过境需求的增大为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活跃的要素流动,将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当然,过境需求主要来自于边界口岸的腹地区域,因此边界区腹地范围的大小、边境口岸与腹地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对边界口岸的过境需求的影响巨大。

二、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

边界效应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它带来了国家间贸易的增长,使过境需求更加旺盛,同时,经济行为体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和寻求生产要素,使得边界更容易利用其两侧的梯度势能,在这一过程中,边界势必由经济“分隔线”向经济“接触带”演化,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从而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而具体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各参与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1.中央政府。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接受其他国家资源要素的空间扩散或者向其他国家拓展市场,使其经济发展战略从内向转向外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进口依赖的保守型转向出口指向型,最后,除能使其自身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利用外,还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在边界效应转化过程中,各参与国家中央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通过中央政府间的协调,为边界效应转化提供一个有利于降低跨边界经济交往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减小甚至取消、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都有利于降低边界的屏蔽效应。

2.地方政府。次区域经济合作参与方往往是一个国家的边缘区,地方政府一方面表现为加强相互协调,使彼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互配套,为跨边界经济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相互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和组织建设,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

3.企业。条件优越的成熟型企业往往不太热衷于国际化经营,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因而更易于从事国际化经营。边境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开展跨边界经济交往可以扩大市场和要素获取范围,改善生存环境,是其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次区域经济合作受边界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分析框架可以为在理论上研究这样一种合作产生和发展的机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可见,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国家边界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的转化,其动力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经济行为体。

三、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1.在多边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合作地区,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该地区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待双边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边合作的开展就具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2.培养边境区相同的文化、社会属性,使经济交往的社会规则就明确化,经济主体对潜在的经济交往利润的分割就有着较好的包容和预期,交易成本就有可能趋于最小化。

经济效应范文篇7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边界动力机制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两侧、地理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涉及国家边界两侧较小范围。所以,与普遍意义的经济合作相比,这种方式受国家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边境区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体构成了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动力机制,对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

一、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集中体现,国家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边界两侧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海关规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信息传输的障碍,使其限制了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由边界所带来的经济合作的机会,使边界两侧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优势。对此我们将边界效应概括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

1.屏蔽效应。在著名经济学家埃文斯(Evans)的模型中,交易成本变量是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单独解释46%的屏蔽效应。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是屏蔽效应下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体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善性。从边界屏蔽效应来看,跨边界信息的传递往往比一国内要困难的多,它阻碍了边界一侧经济行为体对另一侧信息的获得,比如,市场信息、合作方的资信水平等,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此外,经济交往中主体的数量越多,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严重,交易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就越高。涉及边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其屏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分隔线。

2.中介效应。边界的中介效应是指它具有彼此接触和交流的空间中介功能。它通常是两国间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的中介面,是两国间接触和交往最频繁的地带。(1)自然地理的连续性往往使得跨境而居的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有许多属同一族系,具有边界无法阻碍的血缘关系,这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双方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2)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频率高,即区域间作用的强度随着区域间资源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增大而增强。(3)过境需求的增大为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活跃的要素流动,将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当然,过境需求主要来自于边界口岸的腹地区域,因此边界区腹地范围的大小、边境口岸与腹地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对边界口岸的过境需求的影响巨大。

二、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

边界效应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它带来了国家间贸易的增长,使过境需求更加旺盛,同时,经济行为体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和寻求生产要素,使得边界更容易利用其两侧的梯度势能,在这一过程中,边界势必由经济“分隔线”向经济“接触带”演化,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从而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而具体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各参与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1.中央政府。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接受其他国家资源要素的空间扩散或者向其他国家拓展市场,使其经济发展战略从内向转向外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进口依赖的保守型转向出口指向型,最后,除能使其自身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利用外,还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在边界效应转化过程中,各参与国家中央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通过中央政府间的协调,为边界效应转化提供一个有利于降低跨边界经济交往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减小甚至取消、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都有利于降低边界的屏蔽效应。

2.地方政府。次区域经济合作参与方往往是一个国家的边缘区,地方政府一方面表现为加强相互协调,使彼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互配套,为跨边界经济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相互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和组织建设,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

3.企业。条件优越的成熟型企业往往不太热衷于国际化经营,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因而更易于从事国际化经营。边境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开展跨边界经济交往可以扩大市场和要素获取范围,改善生存环境,是其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次区域经济合作受边界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分析框架可以为在理论上研究这样一种合作产生和发展的机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可见,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国家边界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的转化,其动力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经济行为体。

三、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1.在多边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合作地区,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该地区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待双边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边合作的开展就具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2.培养边境区相同的文化、社会属性,使经济交往的社会规则就明确化,经济主体对潜在的经济交往利润的分割就有着较好的包容和预期,交易成本就有可能趋于最小化。

经济效应范文篇8

一、海陆经济发展存在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1971年,物理学家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论认为整个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

海陆经济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首先,海洋产业是陆域产业的延伸,在陆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海洋产业的发展广泛需要陆域产业的支撑,陆域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海洋产业促进作用越大。其次,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陆域产业的发展,海洋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丰富的蕴藏资源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很好的前景,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陆域产业的发展,因此,海洋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陆域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又密切的相互联系,海洋经济发展可以很大程度地借鉴运用陆域经济的发展成果,包括制度形式、发展方式、科技成果等方面;与此同时,陆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如能源、原材料的提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沿海陆域地区为依托,这同样会拉动陆域经济的发展。如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陆域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进行金融服务支持,沿海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需要陆域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支持。

二、海陆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的分析

首先,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进行如下表述:以两变量为例,其他条件不变,若xt加上的滞后变量后对yt的预测精度不存在显著性改善,则称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定义,格兰杰因果检验式如下

如有必要,常数项、趋势项、季节虚拟变量等都可以包括在上式中。则检验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是:

H0=β1=β2=β3=…=βk=0

显然如果式①中的xt的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估计值全部不存在显著性,则上述假设不能被拒绝。即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不等于零),则结论应是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双数检验可通过F统计量完成。

式中,RSSr表示施加约束(零假设成立)条件后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表示RSSu不是加约束条件下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k表示模型xt中的最大滞后期,2k表示无约束模型中被估计参数的个数。T为样本容量。

在原假设成立条件下,F统计量渐进服从F(k,T-2k)分布。判断规则是: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接受原假设,即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拒绝原假设,即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考察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发展速度的因果关系情况。选择发展速度指标,主要是为考查海陆经济之间的动态效应,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因资源禀赋、地区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初始状态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产值的长期影响。

鉴于我国海洋经济数据样本空间时间的短暂性,并同时考虑到政策、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6-200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于全国的样本数据数量较少,不能有效地进行检验,因此,选取全国11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等数据作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对象。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协同效应可以简单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为方便阐述,将以上三个指标分别记为HYZS、LYZS和HLBL。

下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的检验前提下,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的比例指标对海洋产业的增速具有明显的影响:HLBL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HYZS的格兰杰原因,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LYZS的格兰杰原因。同时LYZS也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HYZS不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经济增速与陆域经济增速之间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静态效应大于动态效应,即既定的海陆经济比例对海陆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较为明显,而由于海陆经济动态增长而给陆海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当滞后阶数=3时,仅有陆域经济增长速度与海陆产值比例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其他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均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滞后三期处于一个海陆经济协同发展的静态效应起主导作用向动态效应作用更加明显的过度阶段。当滞后阶数为4时,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增长速度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印证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的存在。

三、海陆经济协同效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方程计量

为更准确地衡量海陆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拟合海陆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建立适当的模型形式,考察海陆经济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具体方程形式。选择的样本数据包括我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关系。关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度量,本文选择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考察该解释变量对各个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

文中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考察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对海洋经济增速、陆域经济增速以及GDP增速的影响,以我国沿海11省市1997-2008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以及海陆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

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程度,我们同时选择各个被解释变量的之后一期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模型方程形式分别为:

GDPZS=α*GDPZS(-1)+β*HLBL

HYZS=α*HYZS(-1)+β*HLBL

LYZS=α*LYZS(-1)+β*HLBL

其中GDPZS表示现实我国沿海各个地区生产总值与其上年生产总值相比增加的比例;GDPZS(-1)代表上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数值;HLBL指标代表海洋生产总值与陆域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HYZS表示各期海洋生产总值的增加比例;LYZS表示陆域生产总值比上一年的增加比例。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之间的比例对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GDP发展速度均有正向影响,即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产值之比越大,其对于海洋经济、陆域经济、GDP发展速度的推动作用越大。

四、结论

经济效应范文篇9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编辑:)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浅谈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编辑:)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还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适应,都离不开保险业的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社会稳定及协调发展效应愈加明显。文章从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方面对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评述。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

经济效应范文篇10

关键词:保险业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山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险业大有作为。第一,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养老和健康保障,保险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