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1:54:55

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范文篇1

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第一,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下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用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经济学就是要探讨在个人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所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此为出发点,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市场供求因素等)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第二,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这些参照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这样,分析经济问题时就有可比性。比如讨论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参照系的建立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第三,经济学采用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比如:供需曲线图象模型,它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横、纵轴,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家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配置、市场扭曲、市场失灵等问题和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效果。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二、数学工具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包括统计学)作为分析工具,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前沿论文都包含数学或计量模型。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参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发展通常都要借助数学。但是,在部分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基于唯数主义的数学化倾向,这种倾向偏离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视角,不仅不能为非西方世界的经济学家所接受,而且在西方经济学家内部也颇存异议。因此,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数学工具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从理论研究角度,借助数学模型有三个优势:第一,数学语言可以清楚地描述前提假定,这使得经济学的推理与分析过程呈现出数理逻辑的严谨性。例如,边际效应价值实际上是在对效用函数进行测定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联立方程组推导的结果。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理论,也是运用联立方程组对生产和交换均达到最优配置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阐述。第二,数学方法使经济学拥有了一个统一的语话体系,并进而使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西方经济学就是在这一共同的话语体系下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三,数学表述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备的确定性与精确性。数学推导具有数理上的逻辑性,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经济学理解上的歧义,避免基于不同理解而发生的毫无意义的争论,因此,从整体上有利与提高经济学家工作的效率。从实证研究角度看,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优势也比较明显:其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以发展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其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系统性;其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并分别确定它在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二)经济学数学化的误区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不是数学。首先,经济学并不是一些数学模型和概念的简单汇集,经济学家的工作也不是开拓数学理论前沿,而是运用这些理论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经济行为和现象。经济学发展的关键绝不在于其对数学的运用是否精通,而是取决于经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深度。比如经济学家应用统计回归方法,不仅关心变量的估计值和变量间的相关性,更关心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假定对预测的影响以及计量结果背后的经济含义,这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数学或统计学的最重要方面。其次,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必须从经济学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目前,英美许多经济学杂志取舍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建立了数学模型,是否采用计量分析,如果论文不是有意的使用一组代数符号的话,那么,该论文便会自动被视为毫无价值而遭拒绝。这种作法排除了其他解决问题的思路,使运用其他研究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过分数学化的趋势,标志着经济学在逐渐失去其作为社会科学应有的特征(如对现存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批判性,对人和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揭示,对社会经济制度的揭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觉性感悟等),标志着经济学在唯科学主义道路上走过了头,以至于逐渐丧失了对活生生的人的关注与分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经济学分析工具的贫乏与单一。因此,我们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家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的标准。同时,经济学中的过度数学化倾向还表现在,一些经济学家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条件地加以运用。这种运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用,导致了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经济学研究人类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社会经济活动,而人类活动受道德、历史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影响,许多环节之间都有或明或暗的联系,这使得经济活动变得相当复杂,如果用数学变量来表示,那么必将形成一个极端庞大而又难以处理的数理模型,这就给使用带来了困难。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情况下人的决策与模型中的严峻假定有系统性偏差,修改某些有关数理模型条件下市场中人的经济行为,将得出很多与已有的理论不同的结论。要想使严峻假定下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就必须要

不断的放松假定,加进新的变量,这样做会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超出数学能力所限,使得数学方法的运用陷入死循环。必须承认,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许多无法量化的因素,如果一味地追求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而忽视数学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将必然会陷入“数字游戏”的怪圈。事实证明,单纯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几点建议

应该说,在经济学中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是不应受到过多指责的,但是,任何方法的运用都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过度化只能造成相反的效果。第一,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对理论的现实性非常关注。一方面,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最终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一方面,新理论的创立和旧理论的发展也要受现实的启发。包括数学在内的任何分析工具都不能脱离这一范畴而孤立存在。经济学过度数学化使经济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不自觉地接受了数学家的价值取向,把经济学变为基于一系列超现实抽象假定的科学,实际上忽视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考虑到经济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困难,是可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论的有限性,必须摒弃以主观局限的数学推导进行客观经济规律探索的方法论。第二,经济理论是描述一个理性的人如何在给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以达到其目标最大化的过程,而选择结果便是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因此,一个经济理论能否解释现实的关键就在于模型中限制当事人选择的给定假设条件是否合适。所谓合适,是指模型中的限制条件要尽可能地具有“普适性”(Robustness),也就是要具有一般性。例如,要素禀赋决定了一个经济中的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是社会中任何经济决策都必须考虑到的条件,因此,要素禀赋是一个非常“一般”的条件,以发展目标和要素禀赋的矛盾来解释计划体制的产生,也就有了较强的“普适性”。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采用了类似的计划体制以及为什么我国的社会性质未变,而改革后却从计划体制转型到市场体制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将经济理论的探讨建立在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之间普遍联系的基础上。第三,从经济学引入数学以后100多年的历史来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数学的确显示出诸多值得充分肯定的优越性,我们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学数学分析方法自身的完善,拓展其应用领域,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数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和应用最新的数学分析方法,如博奕论方法、对策论方法、模糊数学方法、非线性系统方法等,使数量分析由单变量向多变量发展,由单目标向多目标发展,并且大力拓展计算机等相关技术领域,提高数学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第四,经济现象本质上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受到许多无法量化的因素制约,这要求我们进行经济研究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个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过程。如果舍弃那些不可定量却对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生硬地把经济现象抽象到数学模型当中,就会歪曲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影响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加强数学工具运用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局限于数学的分析方法,更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数学化,简单否定和排斥定性分析的作用。行为经济学之所以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接受,正是因为它合理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且将通常的理性假设的情况包涵在其中,而不是单纯的依靠严峻假设下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祖瑞.数学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经纬,2001(6).

[2]赵凌云.经济学数学化的是与非[J].经济学家,1999(1).

[3]曾康霖.略论经济学研究的几次革命[J].经济学家,2001(5).

经济数学范文篇2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现代经济

现代金融经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发展,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金融实践之后,现代金融经济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伴生性问题。传统的经济定性分析已难以满足复杂的金融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所提出的经济数学可视为现代金融体制下而产生的新数学应用方向,其在金融体系中通过微分方程、导数运算、函数运算以及线性代数的法则及其理论,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数模描述。实践证明,经济数学可以有效解决金融经济问题,将复杂的金融经济关系用数学公式的形式予以表达,有助于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繁荣。当前,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数据的可靠性及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已逐步趋于成熟。而不可忽视的是,经济数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为更好地将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活动中,进行应用层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

数学以其独特的实践应用价值,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延伸到行业的各个层面,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时展的要求。尤其是数学中的统计学和微积分在现代金融经济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逐步成为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标签。同时,因数学应用与信息时代具有先天的契合点,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助推下,数学模型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应用更加关键。其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使人们科学地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市场金融环境做出科学而完整的预估,从而促进金融经济进一步完善,使经济社会得以健康、平稳发展。1.1现代经济中的数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金融经济行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而能有效减少经济行为中的误差,是对现代现象最普遍、有效的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分析法自身所具有的严密性、逻辑性是其他经济学分析方式未能实现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将会导致其与传统的经济分析模式出现脱节,数学分析法将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解决传统经济分析法中的短板。例如,数学分析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认知的歧义,有利于人们学习现代经济学理论。1.2现代经济中的假性数学应用。在利用数学理论分析现代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数学方程成为现代经济数学分析方式的首选。样式多变、规律完整、层次清晰的数学方程可以使人们对经济规律有一个更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例如:为推出某种产品,公司在制订相应的生产和销售计划时,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未来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等层面的影响。数学假性理解为科学预测经济走向提供了较好的选择,使人们在经济活动进程的各个阶段可以对发展规律、市场走向、产品供销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估,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开展未来的经济活动。

2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1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在解决金融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时,经济数学中的微积分、微分学知识被广泛使用。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包含复杂的函数关系,与微分方程具有许多共通之处,函数方程中的微分、自变量、未知函数都可以在金融经济分析中觅得踪迹。金融经济分析可以通过微分方程建立起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数据关系描述。2.2函数模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将金融经济市场行为中展现出的函数关系作为分析经济活动的基础,是金融经济学中的重要方式,从一定层面而言,也可将函数视为现代经济数学的基础,有利于快速解决金融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通过应用函数模型对供需求关系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够深层次把握市场整体供需问题,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供需变化中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平衡点。2.3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极限理论作为经济数学的基础概念,是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频次最高的分析手段,尤其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极限理论能够准确分析消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例如,极限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年金、复利的计算和统计,可以直观地显现年金、复利的定量分析和变化趋势。2.4导数模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导数是经济数学中与经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项,在金融经济的发展实践中,需通过导数建立对应的数值模型,并将导数植入模型,从而使一般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可以通过关系转换成为常量,进而精简金融经济分析活动,其在经济数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例如,经济数学中的产品需求、成本、利润等层面的函数,都需要通过导数形式进行精准计算,得到金融经济活动的最小成本,有利于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推动金融经济行为健康发展。同时,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导数模型也应用在最优方案的选择中,如通过运用导数计算分析公司的最大利润,从而选出最佳的金融经济方案。

3经济数学分析中面临的问题

3.1数据不可靠。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中的应用是分析准确性的基础,但受限于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经济的数据分析只能达到区域时间内的片段式分析,一些数学的分析结果往往会随着经济活动的变迁而失效,从而导致经济数学的演算出现一定的偏差。经济数据的严谨性、可靠性不足,对整个经济数学运算结果的科学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不仅导致最终经济数学分析结果的采信度不足,也会对经济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3.2缺乏经济活动综合考量。经济市场瞬息万变,再加上有很多影响经济走向的因素,从而导致对经济活动本身很难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考量。实践表明,单单从经济数学的数据层面去解读整个经济运行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硬性地用单一的数据结果预测整个市场经济,将会造成数据预测失效,不利于全面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在市场主导下对其发展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综合性考量,进而有效提高金融经济中经济数学分析的实效。

4优化数学经济分析法的措施

4.1数据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数据的来源广泛且渠道很多,所以在经济数学分析时,应将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放在分析工作的首位,对所获数据要全面而深刻地进行考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将经济行为与市场规律、宏观调控等因素多方契合,为金融经济实践提供可行性服务。4.2人才建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按照经济数学基础能力与金融经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构建金融经济分析的人才培养模块,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按步实施,使人才具有相应的技能迁移能力,以满足金融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要加强对行业金融分析人员在技能和道德层面的培训。4.3模式创新。经济数学应用模式可以适当进行改良,以有效匹配未来的经济活动。在制订金融经济活动方案时,可以对金融经济活动进行相关的数模推演,对可能出现的变量和行为结果给出前瞻性的判断,并通过对金融经济活动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有效调节,优化金融经济行为,最终形成相应的部门金融经济活动政策。

5结语

经济数学范文篇3

关键词:经济研究;数学工具;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数理逻辑

一、影响区域创新体系要素耦合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自组织发展的障碍

我国产业集群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产业链不长,产品仍处于低端水平。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与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鞋业、家具等。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产业进入壁垒低,且使用的是低技术,但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然而,这些集群由于缺少必要的规模,技术整体难以升级,只能生产一些低档产品,难以形成品牌定位;同时,由于集群内相关企业之间业务关联和技术关联并不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很难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也阻碍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

(2)知识流动与扩散的半经狭小。一方面,我国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与扩散的创新不足。大学及科研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创新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存在外部不经济,从而抑制了创新的产生。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通过模仿与学习,一项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的问世,很快便会由集群内其他生产者进行模仿而广为传播。这种只“模仿”不创新的活动,不仅加大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削弱了集群竞争力,而且还会使创新能力越来越削弱。

(3)集群内部公共品供应不足,中介服务有待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平均化水平较低,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是解决企业群所需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需要中介组织引导集群内企业共同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但我国集群企业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已有的一些中介服务既不规范也不完善,不能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甚至在混乱的秩序下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说,现有中介服务机构功能单一,在咨询服务方面提供显得尤为薄弱。

2.地方行政区划的空间壁垒

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往往突破国家或政区的边界,而按照区域的竞争力在不同的层次上重新整合,并以这些新组合的地域单元,推进更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也不再按照传统的行政划分而分工。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是超越行政区划分范围的经济区,是跨区域的经济分工和合作,是跨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然而,这种跨区域的创新体系的合作与建设毕竟还是少量的,总体上还是以行政区域单位为单元,从各个行政区的政策、资源等各方面探讨区域创新的工作。

在我国单纯以行政区域的划分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限制了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连贯性,极可能因此而割断了地缘上的联系,也因此可能出现产业结构的高度类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3.科技创新特色不突出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源条件,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沉淀,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能脱离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不论是从区域创新目标还是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正在建设的区域创新体系,把较多精力投入到区域技术创新方面,而且这种措施往往陷入公式化,缺乏区域特色,尤其是缺乏针对社会和制度创新的创新思想和政策。

4.科技投入有限

地方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长较慢,基础研究相对薄弱。2000年开始,中央逐渐加大了财政投入,从2000年到2004年,年平均增长近19%,而地方政府的投入在近三年内虽有增长,但四年来平均增长却只有15%左右,明显低于中央的投入水平。各地财政科技拨款总体水平低,占各地财政的百分比不超过4%,有的甚至低于1%,且各地的财政投入水平差距较大:2003年和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地的财政投入都在200亿元左右,而有的地区则不到10亿。较低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成为地方科技发展的瓶颈之一,进而阻碍了RIS的构建与发展。[4]

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路

1.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要加快集群内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研究能力。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以及资金协助,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各具特色的创新机构。二是有一定科研开发实力和发展规模的企业要建立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的自主研究型技术中心;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与总体实力相对较弱,要求建立起消化、吸收型的开发机构或产品开发部,设置专职负责技术引进的技术人员,注重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四是强调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和协调成长,不仅要对基地的龙头骨干企业扶强扶优,而且要对中小企业实施足够的支持,努力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此外,还要重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2)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但是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其实反映了产、学、研等要素缺乏耦合的问题。为此,必须密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充分调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积极性。

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通过市场的自我运作,以及各大创新机构的努力,形成一个区域内多个企业、多个机构的一系列技术、制度创新,从而形成—种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态势。二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不断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程度,使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完善区域的技术价格市场,确保技术转让价格公平合理的实现。三是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提高创新服务的市场化程度。针对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状况,区域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主要应抓好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对会计事务、资产评估、技术转让中介、产权交易、投资咨询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3.构建RIS,需要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1)加大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科技投入要优化结构,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展。稳定增加对区域内科技基础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力度,引导产业的技术升级,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于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充分给予支持;稳定增加对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二是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引导金融风险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可以采取政府资助和企业研发相结合的机制,强化企业对产业技术选择的参与和市场导向的自主决策,充分发挥企业对产业技术的识别能力,加强产业技术选择和创新的市场决策程度,使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研发主体。

(2)调整产业政策,消除区域创新障碍。

以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而不是在全地区范围内实施“一刀切”的政策;同时要组织和协调好创新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RIS的构建,在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3)培育区域创新环境,提供优越的创新空间。

环境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要件。政府不仅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更应创造一个适宜创新的区域文化和制度环境。比如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一个以信任为基础,拥有浓厚的创新氛围的区域,必将促进企业、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网络合作关系,建立起共同学习的机制,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促进要素的耦合与生长,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强大的创新能力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2]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前沿学刊,2005,(5):37-42.

经济数学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数学;市场经济;经济英语;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现象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经济面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果不能对这种发展态势加强控制,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此外,经济分析模式也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传统的分析模式不能满足目前新市场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非常合理的分析模式代替现有的经济分析模式,从而对金融经济进行合理分析,最终推动其健康、稳定的长远发展。经济数学其非常注重数量的改变,能够有机整合定性与定量仪器,全面分析金融具体问题,因此需要在金融经济领域提高经济数学的使用频率。极限理论、微分方程等都属于经济数学理论范畴,能够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变为非常简单的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

1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领域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总体来看,其拥有良好的大环境,而且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推动了当代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现代经济体制可以完善和健全金融经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广泛运用了经济数学理论,使其成为金融经济处理各种实践问题的主要手段,其应用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辅助价值。在金融经济分析过程中建立数学体系需要进一步论证经济问题。通常而言,唯有经得住实践的考验,才可以充分证实理论价值。就正常状况而言,数学具有较强的合理性,根据金融经济的具体状况应用经济数学中的各种理论,可以处理大量具体问题。比如,函数、微积分等是当前广泛应用于金融经济领域的理论知识,然而金融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如果对经济数学的价值进行充分发挥,则需要展开相应应用,使人们充分认识各种各样的金融经济问题,这些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具有重大意义。第二,量化价值。通过深入实际的金融经济活动,有关人员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处理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使用这种方式还能够使人们得出更多的理论。从客观方面来看,任何知识都不能接近于现实,将经济数学应用于金融经济领域能够证实有关理论,处理部分定量思维的问题,其核心是将经济理论中的因素改变为数学变量。将此作为基本条件,经过全面考量金融经济活动变量,有利于我们熟练掌握金融经济的经济管理。通过利用经济数学理论能够实际测量经济活动,同时搜集相应的数据信息,从而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

2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

2.1微分方程

微积分和微分学知识统称为微分方程,在处理经济领域的有关问题时,经常会使用微分方程,从现代金融经济体系来看,其中囊括了很多复杂的函数关系和微分方程,函数方程中包含的自变量、微分等元素,现已出现在金融分析领域,因此在分析金融经济领域时,可以利用微分方程构建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实际数据关系。简而言之,在具体生活中的金融经济分析很难快速发现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特别是存在多个自变量的情况下。这就需要进一步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分析,对变量做相应的改版,然后使用部分偏导数理论处理实际问题。同时,在金融经济领域,一些数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不会对结果的准确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求近似值,此时使用微分方程处理,同样可以使最终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得到有效保障。

2.2函数模型应用

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函数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函数的最大特征是可以精准掌握函数存在的内在关系,所以,这就可以结合金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同时根据函数存在的内在关系展开详细、准确的分析,去处理金融经济领域的部分具体问题。比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分析金融经济活动的可行性会受到供求关系掌握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具体的供求关系着手,对金融经济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建立和其符合的函数模型,就能够熟练掌握市场供需问题。另外,对市场供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过程中,通过函数展开深入探究需要挑选复杂、关键的问题,经过建立函数模型充分展现出市场经济形态,同时体现出产品的价格。可以通过以上叙述的经济数学模式,深入分析企业亏损的因素,进而运用合理的手段处理生产和销售之间存在的关系。与此同时,充分考量函数对因变量的挑选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需要把供给函数当作因变量,使产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保持正比关系,和需求量保持反比关系。所以,挑选因变量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企业需求,按照需求函数可以明确产品价格,有利于全面呈现出产品的价值,同时使价格和销量两者之间关系的稳定性得到有效保证。在企业金融经济活动中非常有必要明确经济数学模型,在具体建模过程中需要处理将解决企业经济作为核心,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更好处理。

2.3导数的应用

导数理论是数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种理论,同时导数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导数管理经过边际概念进行构建,能够达到变量替代常量的目的,从而深入探究经济学。导数是经济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理论,如边际成本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经济分析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有关理论。然而自变量的改变可以借助导数加以呈现,同时根据自变量的不断改变分析因变量的变化,进而获得函数的变化率。对成本函数进行深入探究过程中,边际成本能够借助商品的固定产量进行详细计算,这时成本是对相同产品成本的重新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进行对比,进而明确该商品产量的变化。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表明这个商品增加了产量。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表明该商品的产量相对减少。导数运用的另一个优势是弹性研究,弹性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函数的改变,同时还可以对需求量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借助弹性可以获得相应的价格值,如果商品提升的价格高于需求量的缩减比,则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商品价格大于这个价格,商品提高比相较需求量减少比低,则提高价格时,企业就会减少收益。经济分析过程中的经济最大化是主要研究的内容,最佳收入、最优资源分配、最大利润等问题可以借助导数求极值与最值等知识进行更好的处理。

2.4极限理论的运用

极限理论在经济数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知道的许多理论,实际上都是基于极限理论提出的。例如,细胞的繁殖实际上使用了极限理论,从经济分析与管理等方面来看,同样适合使用该理论。在现代金融经济领域分析时,极限理论是其应用的最高评价分析方法,极限理论是经济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概念,若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不能科学合理地应用极限理论消长规律,就不能对自身的应用价值进行精准分析。在具体应用时,极限理论需要采取复利、年金等方法展开详细计算和统计,进而充分呈现出其自身的各种改变,特别是复利计算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理解结算与每年结算一次等都拥有专门的计算公式,需要进一步应用与探索。极限理论是数学理论概念的主要基本条件,在运用极限理论时,可以充分体现在金融管理与经济分析管理等方面。消长规律同样可以充分呈现出商品价值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设备的折旧价值、人口增长等方面都能够看出这项规律。因此在经济分析期间,需要借助极限理论计算复利。

2.5股票风险溢价的应用

当前,股票是我国众多投资者的投资对象,然而我国股票市场大环境依然出现动荡因素,股票风险溢价表示如果一些投资人员冒险投资过程中,期望得到高回报率,为了判断这个回报率的高低,通常把无风险国库券的获得收益作为基本调准。换言之,股票风险溢价是股票市场收益率与无风险固定资产收益率两者之间的差值。股票风险溢价是经济学与金融学中的主要概念。无论什么投资,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可以直接影响投资人员的投资回报,国家针对上市企业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财务报表制度。由于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依然存在众多问题,财务报表存在部分信息失真的情况。鉴于此,非常有必要用回报与风险的方式构建基本函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衍生出很多专属模型,如经济增加值、CAPM模型、资本价值权重成本等。这些模型都可以详细计算股票风险溢价,严格预测每一种类型股票存在的风险,接着形成良好的投资组合,最终让投资人员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

3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3.1数据的可靠性较低

金融经济领域应用经济数学旨在熟练掌握精准数据与有关的具体状况,然而由于金融经济活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数据分析通常受限于某个区域时间的片段式分析,换言之,部分分析出来的数据结果极易因经济活动的千变万化失去自身的价值,这种情况就会对经济数学演算的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总体来看,如果经济数据缺乏可靠性与严谨性,则最后计算出的结果就失去应用价值,同时严重影响各种决策。鉴于这种状况,加强数据管理非常重要。当前,人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搜集大量数据信息,这就需要综合考证、分析及归纳数据,使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保证。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如市场规模、宏观调控因素等,从而使运算结果的实用性得到有效保证,为企业决策的拟定提供有利的借鉴。

3.2重视人才建设

将经济数学应用于金融经济领域,需要使用人员根据具体状况改善与健全,从而面对千变万化的金融经济市场。在拟定金融经济活动方案过程中,需要使用人员根据金融经济的具体状况展开数模推演,断定可能出现的变量与行为结果,同时展开远瞻性预测,进而科学合理地调整活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达到改善金融经济的目标。这个过程对专业人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机整合金融经济实践和经济数学基础能力,保证人才可以使金融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要求得到满足,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人才职业道德层面的培育。

4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数学金融经济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可以加快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具体运用期间,需要加大数据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在金融经济活动领域全面发挥经济数据的价值,从而促使金融经济领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文泉.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经济数学的思考[J].营销界,2020(3):88-89.

[2]曹柯雯.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4):0002.

[3]崔石买.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经济数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A2):175-176.

[4]韩睿琪.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探析[J].消费导刊,2019(7):173.

[5]贺慧.基于企业金融经济的经济数学模式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9(4):149-150.

[6]吴长中.金融经济分析中的经济数学运用[J].中国市场,2019(24):126-126.

[7]魏育飞.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1):146-147.

经济数学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学化;经济学;分析工具

一、数学化的本质特征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而数学化则是用数学的知识建立理论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里所说的数学化并非生硬的套用数学公式来验证某种观点。数学有精确、简明、逻辑严密等优点,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因此,我们要在研究中合理的进行数学化。数学家威尔(WeylH)认为:数学化很可能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像语言或音乐一样,具有原始的独创性,它的历史性决定不容许完全的客观的有理化。因此,数学化毫无疑问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笛卡尔认为数学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是科学的通用语言和认识方法,这也正是数学发展至今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广泛,并且成为表达这些学科的语言。数学方法的应用有加强研究方法的效用,数学与非数学学科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

二、数学化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原则

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一般原则是将经济分析中的原始概念,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再利用数学方法给出经济现象中的实际关系,利用这些关系推导出反映经济现象的命题,政府部门或企业机构等可以根据这些最终结论作出相应的决策。比如沃顿经济模型方程中确定一般价格水平Pm的方程和沃顿模型的工资方程:Pm=-0.170+0.514(W/X)+0.2465(X/Xmax)+0.6094((Pm)-1+(Pm)-2+(Pm)-3+(Pm)-4))/4W=W-4+0.050+4.824(P-1-P-4)―0.1946(W-4-W-8)+0.1481(U―U*)-1+((U―U*)-2+(U―U*)-3+(U―U*)-4))/4其中,W:工资水平或物价水平;X:是工业生产总水平;Xmax:最大生产能力水平估计值;U:一般失业率;U*:25~34岁男士的失业率;U-U*:员工充分利用程度。这两个方程分别根据实际生活将经济现象的原始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反映了物价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和工资与物价的比例关系,指出物价跟着工资,工资跟着物价。暗示政府应该按照均衡理论,对应并没有趋于平衡的物价与工资的形成做出某种程度的干涉。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这个数学式子进行精确的计算后,才能使经济决策准确可靠并使经济学理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数学化在经济研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应该有个度。数学是一门讲求结果精确的学科,而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生活的自然学科,其研究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应该适当地使用数学。例如,在考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司数量之间关系时,某人用公式Y=AKαLβTλ,K是投资,L是劳动,T是公司数量。推导出公司数量越多,经济增长率越高的结论。显然经济增长率不能这么简单的衡量,否则我们就不需要再去辛苦研究经济学,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只需依靠多开办公司便可提高,诚然,这有悖于现实。

三、经济研究中,数学化的前提条件

世界上没有哪个事物不能使用数学,只是还没找到普遍的一般方法而已。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即给经济学带来了发展,也使经济学陷入了危机。所以经济中的数学化是需要一些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是量的基础,量是一定质的量,超越了一定数量界限的量变,必然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而这个界限就是度。在我们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时,必须先清楚的划分所研究对象的边界。我们知道,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是提出前提假设,,不同的前提假设下,同样的自变量值会产生不同的应变量值,所以在经济数学化过程,明确前提假设,划清问题的边界,规范问题的量,从而保证结果的质。这样才能正确的发挥数学模型的作用,避免进入数学陷阱。

四、对数学化与经济数学模型作用的思考和启发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学数学化这一既定事实,数学化对于经济研究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数学化带给经济学的灾难也不可忽视。如何正确的选择数学模型成为关键。在经济研究中把数学看做经济分析的唯一的手段,不顾条件的加以运用,不可取;一味的排斥数学和否认其发挥的积极作用,亦不可取。在追求方法的同时,更要着眼于经济学本身的目的,不能使经济学成为离开数学就会寸步难行的附属品。在经济学研究时也要学会利用数学精确、简洁等的优点,在合理的框架下发挥它的作用,为经济学提供实际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晨阳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纪检监察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程冬时.试论数学对经济学的意义.企业经济,2003.11.

[2]朱解放,李海英.谨防经济理论研究走入数学化误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

[3]丁晓钦,王朝科.经济学运用数学的条件.经济经纬,2008,02.

[4]张厚明.经济学研究勿滥用数学.经济学家,2005,4.

经济数学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学经济建设;经济贸易;应用

经济发展具有多变性,随着我国进入国际社会,如何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计算、订货量计算都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都是重点。要适应国际形势,我国企业应采用新的方法确保经济贸易研究的合理性。数学的应用使得经济的独特性得以发挥,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团队合作的形成,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中的多项问题,促使经济贸易顺利地发展。当然数学作为基础工作,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还需要相关人员对数学,对经济做更深入的研究。

一、数学经济建模总述

长期的经济研究证明了数学经济建模的作用。但经济贸易复杂,单纯从数学角度出发,并不能解决经济问题,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基础工作,了解经济贸易的相关情况,从而建立数学经济模型。数学经济建模是将复杂的经贸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符号,从而使经济发展态势更加直观,便于企业做出决策。该模型的建立事实上就是将经济作为目标,将数学中的公式、理念应用于经济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说明了数学经济建模与经贸发展之间的关系。数学经济模型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应以企业的商品质量、数量或者送货日期等变量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成本支出,了解经济发函流程,从而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数学经济模型建立的分类

目前,在经济模型建立中,我们采用概率类型和确定类型两种。其中,概率类建模主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随机事件,而确定类型建模则主要是解决需要具体数据的数学问题,需要根据数学理论的提出,模型的构建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数学这一门基础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对很多学科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如物理、经济。与数学相关的各个学科之间也并非独立的,在经济贸易中所发生的问题,如果与数学相关,我们就可以考虑用数学模式的方式来解决。如何发挥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将成为数学研究与经济研究共同解决的问题。

三、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研究和发展中的应用

(一)极限理论在经济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多年来的经济贸易研究中,数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经济模型主要用于计算企业运营成本,买家与卖家均需要对其生产或购买成本进行分析。数学的极限理论和函数理论就可以用于生产量的确定以及购买量的确定。如企业囤货数量的确定要以数学理论来计算,囤货量过小,会导致供不应求,一旦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将影响企业的效益获得。而囤货量过大,则会造成企业的进货成本提高,产品积压严重。一旦出现产品更新,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数学理论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解决订货余量的问题。在订货过程中,通过数学函数关系式可以计算出进货量数值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进货量,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成本提高和货品积压。在经济学中,一段时间内,企业库存数量与订货所产生的费用相加最小值就是其最佳的经济订货量。有这一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必不可少,对于经济行为的预测也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二)数学表格在经贸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将各项经济贸易中所产生的结果一一列举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方法主要用于求解企业订货的经济点,即订货量为多少时,企业可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企业要明确订货方法,然后确定每种方法应当花费的总费用,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最佳的经济方法,原则是满足企业运营需求,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并且达到企业经济利润理论上的最大化。无论是哪种方法的应用,都要充分考虑到数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关注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考虑到方法选择所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三)微积分在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微积分在经济贸易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产品的年需求量为A,采购分次进行,设次数为B,每次订货产生的费用为C,最后库存量需要保持批量的一半,库存用就是D元,总费用就可以用公式标示:E=AD/2B+BC。这样就可以得到方程式B=√AD/2C,从而得到费用最小值,也能够明确企业库存与定义费用之间的关系式。

四、总结

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经贸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决策人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企业发展中,明确订货量并确保订货的合理性能够确保企业成本支出最小化,从而确保企业经济利润的获得。数学中的多种理论在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如何研究正确利用正确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经济问题,这对于企业来说十分关键。

作者:周红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经济数学范文篇7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形势一片良好。但是要想与国际发展相接轨,就应当采用新的发展方法。对企业经济各项工作进行细分,加强企业管制,有助于企业各项数字的客观性。在实际中将数学各种方法应用到经济学中,可以将其独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团队更好的发展。将数学建模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中的多项问题,促使经济贸易顺利地发展。就目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如果仅仅使用数学公式是不能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因此,有必要采用数学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分析。

二、数学经济建模的概述

数学中的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上来说,并不能将经济贸易的相关情况反映出来。要想了解经济贸易中的相关情况,就需要建立数学经济模型。通过数学经济建模可以将其中的各项问题应用简单的数字来概括。这种模型的建立其实就是将经济作为目标,使用数学等式、阿拉伯数字或者数学符号、图像表格、框架等将日常中不同的现象特点或者是内在的关系应用数学知识来概括。其实,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了解到,经济增长水平与数学经济建模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现如今经济贸易发展的现象就可以了解到,数学经济模型存在各方面。如生产企业根据买家要求建立的商品数量、质量与送货日期建立的模型,通过经济建模可以一目了然经济活动发展的经过。因而,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数学经济模型建立的分类

从一般的理论角度上来说,通过变量的属性可以将数学经济建模分类为概率类型与确定类型。概率类建模在处理问题方面具有随机性,而确定类建模需要通过架设与规则,并且针对特殊情况的最后结果进行判断。从自然学科的角度上来说,数学与多学科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分支,并且这些分支并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交叉存在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必然会衍生出多个不同的分支。如果在经济贸易中遇到一个问题,就可以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但是针对何种问题采用何种解决方法,并且要找到具体的建模,就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决定。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说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应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四、数学经济建模的应用

从实际应用效果就可以了解到,将数学经济模型应用到经济贸易中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直接的应用到经济贸易各个方面。在实际的经济贸易中,卖家与生产厂商需要充分考虑购买货物或者是原产品和仓库的存储货物或者原产品的所需成本。众所周知,如果在一次购买中,购买数量比较大,必然会加大仓库的存储量,存储量一旦产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存储费用,并且在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所存储的货物没办法卖出,必然会出现货物囤积的现象。但是如果购买的数量比较少,发生库存量的概率就会很小。但是如果买家对同一批货进行多次购买的话,就会在订购货物方面增加一定的额外费用。有的时候货物订购速度慢或者是订购不及时的话,就会直接造成商品不够卖。在实际的经济贸易活动中,这类问题会经常出现。而要想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充分考虑订购货物数量余款存量,简单来说在订购方案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将两者产生费用的总和降到最低。在经济学中,通常都会将一段时间内,仓库存储数量与订货的总费用相加的最小值称之为最佳经济订货量,有的情况下将其称之为总费用最经济点。但是在实际中关于总费用经济点的设定需要通过建立数学经济模型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在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其中的各项问题。表格方法。在经济贸易中将各项结果列举出来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订货的经济点求出。首先,选择能够满足需求的订货方法;其次,确定没种方法应当话费的总费用;最后,选出最经济的方法。从这样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如果商家每年订购两次货物,每次订购的货物是总货物的一半,采用这样一种方法最后的总费用就可以达到最低。应用这种方法,库存的数量与订货费用的钱其实是相同。但是在实际中如果要应用这种方法就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的结果。微积分方法。在经济贸易中可以应用微积分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货物一年的需求量是A,将获取分成B次进行订购,每次订购货物的费用是C,最后库存量需要保持批量的一半,库存费用就是D元,那么总的费用就是E=AD/2B+BC。这样就可以得到方程式B=√AD/2C这个数值就是最小的,同时通过计算就可以看出库存的费用与订购的费用其实也是相等,这样就能够得出经济点的两个数量是相同的,并且花费也是最少。

五、结语

经济数学范文篇8

经济学中的决策非常重要,决策制定主要参考各种客观的数据信息,数学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这些数学信息的精确度,进而为决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再次,经济理论分析中需要数学统计方法来辅助,当下数学统计方法和经济学的融合程度已经有一定程度,两者可以在很多经济学分析细节上实现融合。数学统计学方法可以量化经济学中的各种因素的趋势和趋势的大小。总之,数学统计学辅助经济学理论分析卓有成效,需要进一步实现两者的融合。

二、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是电子商务,每天有大量是数据信息需要统计和处理。信息技术手段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科是数学,所以将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学信息处理中,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学信息时代的发展。例如,在银行中的排队叫号服务,就是应用了数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电子商务平台上经营项目越来越多,已经涉及到了通讯系统和互联网系统,这些数学信息统计也需要数学方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学统计方法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应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能够减少人工数据处理产生的误差,提升数据处理的速度,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可信度。通过抽样检测发现,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过的数据,数据信息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都达到了预期要求。因此,要加强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相关工作,让数学统计学与经济学信息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速两者的融合过程。一方面数学要从纯理论数学走向生产实际,走进经济学领域,这就需要数学研究人员用数学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学信息。(二)数学统计学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与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学是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来预测经济的发展走势。这种预测是非常粗略的,但是也是企业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是经济管理的主要参考数据。数学统计学应用于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可以让预测信息的精确度提升,让企业决策更加准确。经济活动中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经济效益,决策参考数据越准确,经济效益的增益越多而损失越少。因此,经济学领域的管理工作者和决策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这样可以对数据分析结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管理者和决策者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抓住经济学中的数学规律来更好的发挥数学统计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三)数学统计学应用于地下资源开发,为经济学开辟新领域。能源问题是当下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采矿技术不发达时,已经将地表矿产和近地面区域的矿藏开发出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这些矿藏是不能够一直被继续挖掘,所以需要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地质情况,发现新的可供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地质行业的勘查工作实现了信息技术化,所以数学统计学可以辅助其解决很多问题。从经济学教学分析,数学统计学可以对这些矿藏的开放难度和资金投入以及效益产出等进行精确的分析。通过这些缜密的数据分析,就可以对是否开采以及如何开采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可信的数据参考。因此,经济学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开发一个新的项目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四)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制造与设计领域。数学设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分不开的,数学统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数学设计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汽车、飞机、船体、服装、首饰等设计过程中。通过数学原理的应用,对各项工程预算进行有效的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我国的数学方面研究专家也设计了一些工程运算方面专用的程序,在国际重点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建筑工程可以利用数学计算方法分析,比较施工方案,来达到工程最优化,同时可以运用数学理论对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进行测算和监控,以保障安全顺利地进行。因此,数学相关工作人员要将数学的应用拓展到设计和制造工作中。信息技术时代,各个行业的产品的制作和设计够更加复杂和精细。很多机械产品由多个部件构成,各个部分还会产生相互影响。这就需要输血统计方法来预测相互影响力的大小,如何将各个部分的运行都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如果设计和制造中的数据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无论是召回反厂还是降价销售,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统计学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统计学应用于经济学当中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下已经实现了经济学和数学统计学的部分融合,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对数学统计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经济学的发展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速度加快,数学统计学能够为经济学的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服务。因此,数学统计学相关研究人员要提高统计学的应用功能,将统计学与经济学有深入的交叉,经济学研究人员则要将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为数学统计学的应用提供适当的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初旭.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01)

经济数学范文篇9

数学属于实证性学科,为人们社会活动服务,同时也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数学则成为经济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学中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基于此,经济学向数学化发展具备以下意义。

(一)对经济学发展有促进作用

经济学向数学化发展增强了专业化、增加了经济学家人数、扩展了研究领域的专业化水平。经济事物要求量与质相互统一,其前提是定量分析和定性认识,定性认识发展至定量分析的过程表明认识过程的深化与发展。任何科学都需要应用数学,只有将其成功运用才能得到完善。经济学向数学化的发展在很多层面上促进了经济学进步。数学方法不仅可以让经济学涉及的对象更加具体和明确,还可以使各个经济变量向数量化转变,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和合理,基于理论得出具体且明确的结论,在坚实、明确的科学前提下建立经济理论,使经济关系中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等不良因素得到减少甚至消除,为经济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经济学的严谨性有促进作用

数学形式下的经济理论,使得经济学向精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学可以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严密的学科。伴随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科学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已经步入科学发展时期。数学化的经济学使经济分析得到简化,经济理论向模型化方向发展。数学表述带有一定的精确性和确定性,这对文字性表述来说则难以实现,同时数学推导带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学术争议则可以以其为前提,或反对对方的基础上做出假设,或从对方论证中找出错误,或对原模型假设进行修改以得出新结论,使经济学层面上的分歧得到避免,防止出现因理解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争论,使经济学家的研讨效率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三)现实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从现实角度来看,在经济的宏观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向数学化方向的转变,大量的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最优化等数学模型得到广泛应用,如此一来使得经济学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明显。

二、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局限性

经济学并非数学,其主要强调经济思想,而数学只是分析工具之一,唯有在合理的经济理论框架之下应用数学方法和工具才能将其应有作用发挥出来,但不能完全将经济学替代,在经济理论和思想研究中,若过分地依赖数学工具,本末倒置,未限制数学化的程度,则会破坏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使经济思想受到损害,甚至会使人们误入歧途。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学并非数学模型、数学概念的单纯汇集,而是在经济学发展和研究过程中借助数学的力量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数学仅为分析工具。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仅为一门分支学科,是社会活动中与经济行为和现象相关的理论。社会活动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因素、道德因素、历史因素、制度因素等,并不能完全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如果将经济学视为一门仅涉及复杂公式、抽象假定的学科,则忽视了其社会科学的特点,则会使经济学的人文性特点丧失。第二,数学计量分析法仅为经济理论执行的一种方法,并非唯一工具,如果经济学对数学过分依赖,则会影响经济学研究,进而出现研究单一化、资源误置等问题,对经济学发展十分不利。第三,经济学发展应从自身出发,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经济学中,所有数学方法的应用都与假设条件息息相关,并非适用所有场所,而是需要用于对应领域。实际上,经济学研究很容易遗漏非制度因素,如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这都会影响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在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应基于客观经济活动,并与最初基本假定相结合,如果最初基本假定被突破,则应探索研究新数学方法。同时应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应通过简单方法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或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使用尽量简单的方法,这才是经济问题研究应用数学方法应坚持的原则。

作者:李琛 单位:衡水一中

参考文献:

[1]杨博瑶.浅论相辅相成的数学与经济学[J].中国商论,2016(15).

[2]禹晓红.探究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J].时代教育,2015(23).

经济数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数学;创新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手段

经济数学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将高等数学中的知识与经济学中的知识相结合,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服务,而且能够使其今后可以保持可持续发展,培养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经济数学的教学应该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教学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1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教学内容以数学概念、性质以及定理为主,偏数学计算,脱离经济生活的实际,缺乏对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部分知识点偏难,使得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无法认识到经济数学的学习价值。

1.2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针对的学生本身知识理论的基础不够好,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害怕学习数学,认为学了也没有用,学习数学枯燥无味。

1.3教学手段使用不合理

由于数学的特点,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手段都是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模式,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更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播放PPT的工具。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不断地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和创新。

2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运用数学方式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必须确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求先进的教学手段。

2.1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于课堂教学

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中,将人一生中所获取的各种经验分成了三类:直接的经验(做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替代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符号的经验)。戴尔认为,如果直接让学生从直接的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经验比较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有间接的经验作为桥梁,在各种间接的经验中,视听媒体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有些理论知识的传授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带来的乐趣,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理论。

2.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

在该模式中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对问题的集体研讨,共同寻求正确的答案。这种模式重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照顾到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教学案例:在“一元函数的导数”这个章节的讲解中,先提出“如何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引出导数的概念,然后讲解有关导数的计算的知识理论,那么导数的得到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运用呢?引导学生利用导数的知识解决三个问题:(1)最优化问题,是不是产量越多,利润越大?(2)边际问题,对应一定商品量的生产,多生产一件时,企业成本增加多少?(3)弹性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弹性不同),采取怎样的价格政策,才能使销售收入增加?这样的模式不仅让学生易于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的知识思考、解决经济问题。

2.3建立多方位的教学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普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拓展到网络,所以可以与时俱进,采用新型的交流模式,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这样可以使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及时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后学习和自我检测。总而言之,根据高职经济数学的大纲要求,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切实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愿意学习数学,并能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有效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56-58.

[2]吴云宗,许义生.应用型高校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2):27-31.

[3]林志红.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115-117.

[4]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32-33.

[5]王复亮.创新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