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4:10:42

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林业生态建设

会寻安生态经济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优先道路,致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示范样板,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探讨会寻安生态经济林业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是第一任的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会寻安生态林业经济建设起步较早,但对生态经济林业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研究工作包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最新科学思想的启迪与对森林质量生产力的对应关系的认识。森林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认识一般为木材生产与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其使用价值,使森林所有者获得直接收益。但片面的追求森林经济效益,导致加速森林资源的消亡,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危机人类的生存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运用森林培育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发展林业产业、做好资源保护、开展人工造林,提高森林质量,已成为林业生态经发展的重要任务。

2赣州市会寻安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

赣州市为江西省下辖地级市,地处赣江上游,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赣州群山环绕,以山地丘陵为主,赣州平均海拔在300~500m之间,地势周高中低。赣州水系呈辐辏状向中心汇集,有百条支流从寻乌,安远流入珠江流域东江与韩江流域梅江水系。会寻安区域内有森林公园31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全市有自然保护区51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森林覆盖率79.46%。会寻安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江一级主流贡江上游。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为赣粤闽3省通衢之地。会昌县以低山地貌为主,会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会昌县有森林面积20.215万hm2,森林覆盖率79.47%,活立木蓄积量845.2万m3,珍稀植物有国家一级植物银杏,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翠柏等。寻乌县于万历四年建县,寻乌县位于江西东南部,东临福建武平县,南街广东兴宁市,西南毗邻定南县,全县森林面积为18.4万hm2,森林覆盖率75.6%,活立木蓄积量419万m3,县内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属于国家1级树种的有南方红豆杉,2级树种有观光木、杜仲等,3级树种有八角莲、草珊瑚、柳杉、银钟树等。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东毗会昌,南邻定南县,北接于都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地势中部凸起,全县森林面积19.8万hm2,活立木蓄积量639.14万m3,森林覆盖率达83.4%,为江西省林业县,县内有树木116科,以杉树、山茶科、木兰科等阔叶林树木为主要树种。境内分布有国家保护树种31种。

3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2018年12月,赣州市印发《关于建设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的意见》,指出会寻安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东江源头县、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将按高质量发展要求,致力于打造东江流域生态保护试验区与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2]。规划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建设赣粤闽边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度假区,打造提升核心景区,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构筑会寻安生态长廊,科学规划设计,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态治理;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先行区,探索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美生态环境监管和考核制度。

4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措施

为策应市委《关于建设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的意见》,结合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情况实际,提出以下8个措施重点推进实施。4.1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会寻安三县实施了森林抚育面积3.33万hm2以上,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促进林下种植养协调发展。创建一批新型林地立体复合经营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示范基地+企业+农户新型合作模式,引导区域复合经营工作科学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林农发展林下经济。4.2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综合会寻安三县特色林果产业,按照一县一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林果产品品牌,提升三百山脐橙、寻乌蜜桔、会昌桔柚等特色产品品牌影响力。统一申报创建林果产品区域公用知名品牌,通过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对绿色农业的规划性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新型电商平台,加快品牌推广和销售。借助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新媒体、主销城市宣传、各大主流媒体广告投放等方式,提升会寻安三县优质特色林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3提升核心生态旅游景区。统筹会寻安三县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会寻安综合生态旅游区。创建“安远东江源头”、“寻乌红色调查”、“会昌风景独好”品牌。加快推进安远三百山、会昌汉仙岩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安远东生围、寻乌青龙岩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步伐,将三百山打造成江西名山。大力支持寻乌调查印象园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红色研学实践;加快汉仙温泉度假区、三百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寻乌东江源温泉养身小镇等项目建设。努力建设会寻安综合生态旅游区,形成江西旅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4.4建设康养休闲度假区。森林具有净化空气、产生负离子、调节身心等功能。会寻安三县的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好、水质佳,非常适合发展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借鉴浙江平水养生小镇森林康养基地的成功经验,结合会寻安的红色文化,依托赣南“采茶戏”、客家文化传统,有序开发集聚旅游、科教、文化、医养为一体的康养休闲度假区,与生态旅游景区相呼应,形成属于会寻安的独特生态发展之路。4.5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采取更替改造、补植补造、抚育改造和封育改造等措施加快推进会寻安三县生态亟需恢复区森林质量提升,以培育乡土阔叶树种资源为主,科学调整林分结构,合理使用彩色、珍贵树种。积极争取山水林田湖草、防护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储备林等营造林项目和资金,率先对疏林地、火烧迹地、裸露山及废弃矿山实施生态恢复,切实提升森林质量。4.6推进林业碳汇交易。依托会寻安区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推进CCER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会昌、安远2县已率先对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进行开发,项目已完成公示,仅需国家发改委备案登记即可上市交易。加大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前期开发的准备工作力度。通过林业碳汇交易,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农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4.7健全生态横向补偿制度。会寻安是东江的源头,香港同胞的饮用水源地,源头区域三县为了保护一江清水,采取禁止采伐采矿,拒绝污染企业入驻等措施,做出了巨大牺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而下游地区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为减少区域发展差距,提高源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要在现有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并将这种补偿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4.8加强林长制实施力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目标,促进会寻安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创新林长制工作,总结推广寻乌县“两长三员”(即村级林长、组级林长和乡镇林业工作站监管员、护林员、森林公安警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源头保护和管理力度。

5结语

生态经济林业的崛起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寻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要贯彻落实赣州市政府《关于建设会寻安生态经济建设的意见》,通过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增加林区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香,周琴.浅析赣州市城市林业建设[J].现代园艺,2017(23):134-135.

经济模式范文篇2

作为至今仍存在的唯一的古文明,中华文化所散发的魅力及其曾经造就的辉煌是不容质疑的。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用大炮打开国门,西方文明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大行其道,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无奈仁人志士也只能试图靠抓住舶来品来当救命稻草。改革开放以来,伤痕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不断的修缮和发扬。但在与强大的以高科技高质量商品为依托的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华文化仍未表现出人们寄予很大希望的足够的自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迷信或者说薄弱的抵御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有谈到经济模式,不论是以前的苏联模式,现在的美国模式、瑞典模式等等都有一些人对之奉若神明,恨不得中国一夜之间变成他们的副本,似乎只有那样,中国才有出路。但我们对苏联模式的盲目照搬,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通往繁荣之路。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探索。

不可否认,某些模式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每个模式都有其特定生长、发展及益于优越性发挥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也都有其特定无法规避的限制因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的、永恒的真理。因此,对任何舶来品都不应盲目照搬甚或顶礼膜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也应善于有选择地借鉴舶来品的长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此外,借鉴利用舶来品不应超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消化吸收能力。中华文化就像一个框子,对任何舶来品都应首先大体地“框”一下,符合规格或接近规格的就可以坚持,不合规格的那就需要根据中华文化进行转化、整合,然后才可以输出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这点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任何对其固化与教条都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如何保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扭曲的?目前似乎还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有人可能会问是否可以套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假如可以,那俄国及东欧诸国如果在今后的某个时期实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那么它的那种转型是不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呢?显然不是。所以,这方面的标准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虽然无法做到用未来的实践确定现在的理论是否正确,但我们可以用历史的方法通过过去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来总结经验和教训,作为我们现在对理论坚持和发展的参考。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基业长青,才能造就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实践中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要高举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因为它们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大旗插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上,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总而言之,任何一个经济模式、制度、机制和文化等舶来品,不论其有多么先进多么优越,都只是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或利用的对象,都应该根据中华文化以及具体国情加以转化。二、关于中国文化与舶来品问题

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这两大阶级都高度组织化,全国绝大多数受雇佣的职工都参加了总工会(LO),而全国绝大多数企业主都参加了雇主协会(SAF)。两大阶级性组织,各自都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系统,两大阶级既对峙又合作。两大全国性组织定期谈判和签订工资及劳保协议,政府只是在双方有重大争议时才介入。从斯德哥尔摩高处看,全国总工会(LO)和全国雇主协议以及国会三座大厦,彼此近距离地鼎足而立,似三根柱子支撑着这个资本主义框架下的“福利国家”。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体为寻求更大的利益而组织联合成较大利益团体在利益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瑞典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与工人阶级联合斗争所表现的强大力量分不开的。在单个工人与单个企业主谈判的过程中,工人往往处于劣势,难以维护自身利益,更不用说扩大利益了。在一个无法实现民主的国家里,普遍的现象是强势集团总是不断“剥削”弱势集团。在民主国度里,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剥削的程度,但对弱势群体而言,关键还是要实现自身的更大更有效的联合,从而不断增加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中获取胜利的可能性。瑞典的实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工人与企业主两大阶级都实现了高度组织化,两方可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进行利益谈判,避免了利益在分配中的一头独大、过分倾斜的局面。而在有重大争议时,政府会介入进行调节,尽量避免矛盾激化。这种政府调节下的二元力量的均衡既保证了工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又使企业主的利益不被过分剥夺而保证了企业主的积极性,从而使国民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不断实现帕累托改进。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夺是难以避免的。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一个强势公正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斗争双方任一方的过分强大。但随着民主意识的深入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呼声的日益高涨,政府力量不断削弱。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借鉴瑞典政府的做法,对斗争双方或者博弈双方,尤其是其中的弱势群体组织,进行恰当地引导与培育,不断实现斗争双方力量均衡,避免因力量差距悬殊而导致社会利益分配的极端不公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时,各阶层实现共同富裕而利益不断趋同,利益集团也将完成历史使命而趋于不断消亡。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兼容问题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兼容问题本质应该是产权制度的构造和要素市场的形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久而有之。荣格模式、布鲁斯的分权模式、锡克的宏观收入计划指导下的自由市场理论、斯卡的“个人社会所有制”等都对二者的兼容性进行了探索,但并没有多大的进展。经济史学中,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共同信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决不相容。例如1875年,马克思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又指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西方学者以米塞斯为例,在他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的文章中提到,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有合理的成本计算和利润计算,合理的经济计算需要一个竞争性货币价格体系,只有私有制的竞争性市场经济,才有表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源配置的合理计算,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取消了竞争性市场,就不可能产生均衡的价格体系,因而不可能有合理的经济计算。市场价格体系与社会主义两者互不相容,“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才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是不能被人为地仿制的”,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两者必居其一。

经济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经济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经济的概念

生态经济是指人们合理利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内,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扩展出新的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体制,促进社会文化和谐、生态健康平稳、环境美丽适宜。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的良性循环,创建出复合型生态系统。该复合型生态系统能很大程度上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与人类生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经济的特点

2.1时间性

生态经济的时间性指自然中的各种资源可以突破利用有限性,从而实现持续利用。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再生产,我们的后代也应该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享受自然资源,我们没有权利更不应该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为我们自己获取更多的资源。我们应该结合“财富转移”政策,将属于我们后代的财富保留下来,让他们和我们拥有一样的生活空间以及发展机会。

2.2空间性

生态经济的空间性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在空间上具有可持续利用性。个别地区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时不能影响到其他地区需求的供给能力,生态经济要求各地区自然利用互相支持,共同满足各地区人们的需求。同时,对于农业资源的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实现共同分享环境、共同建设发展。

2.3效率性

生态经济的效率性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新时期,随着社会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经济的坚持研究,提出了“低耗、高效”的新型资源利用方式。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人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单位产出时消耗最低的资源和付出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而使资源出产效率不断提升,经济支撑能力持续上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源和环境前提。

3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极为不平衡,这导致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缓慢下降,但总的数字还是偏大,而基尼系数展现了全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重,基尼系数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0.465,按照国际上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到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到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显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已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

4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恶化逐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化肥及数种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是促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的失衡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环境平衡也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5地区生态经济的模式

5.1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

在我国比较偏僻的高原地区,经济落后严重,这里的居民为了维持生活,盲目采取一些可以短时间内获取高额回报的发展方式,导致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恶化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里的居民的经济发展,无形中形成了“贫困———粗放型增长———环境恶化———贫困”的恶行经济循环系统。而这些地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这里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最为突出,对于这里的生态环境状况,经过分析我觉得应该采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首先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兴修梯田,小流域治理等管理,逐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建立一定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快速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在部分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鼓励居民合理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该地区的环境。

5.2资源互补模式

大同、包头、银川等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能源,这些丰富的能源帮助这些地区的居民发展经济,使他们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是这些地区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方式,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而这些地区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及水资源短缺,这要求这些地区必须采取资源互补模式,这有利于这些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产业做大并扩大贸易,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能力。物尽其用,废弃资源再利用也是该模式必须要求的,这样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极大的降低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同时在这些地区引进高科技技术,以再生能源代替非再生能源也可维护生态经济。

5.3优势资源开发模式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资源,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阶段的高科技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给予不同的市场分析,从其资源优势出发引导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降低与一些发达城市的差距。如:西南地区工业污染较少,水、热、光能等资源充沛,可以依靠先进的科技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生态农业,建立符合当地自然资源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贵州具有文明世界的茶叶、烤烟、稻米、猕猴桃等天然资源,可以就这些产品结合先进的科技进行产品深度加工包装,销往世界各地,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大规模的生态种植也可保护当地的生态经济。

作者:高琦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参考文献

经济模式范文篇5

一、我国经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机制,同时又彰显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在这一经济制度下,我国也逐步展开了所有制、产权制度等的改革与发展,也收到了较好的执行效果。该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方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中国特色。该经济制度不仅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社会制度,同时也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更加灵活、变通,丰富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形式。

(二)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支持我国经济变革、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的必备之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仅承认了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制度,也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同步促进。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其中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调节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发挥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倡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具有强大的国家干预功能,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二、我国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经济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经济模式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一)比较经济学范式

经济改革初始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理论改革也持续进行,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演变方面缺少理论支撑,因为无论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不足以形成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此时,比较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当时中国极为推崇科尔内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理论,以及其他著名政治经济学者提出的股份制理论、企业改革主线论等,都为中国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比较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模式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支持我国最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灵活吸收、积极借鉴国外经济发展中的先进制度,它推动着我国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脱离出来,逐渐探究、探索,直至走向市场经济制度,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正向变革,然而,其劣势与缺陷也极为明显,体现在:缺少规范性,虽然可以立足于实践来对比、分析当前的经济制度,然而,却忽视了制度转移理论的发展。同时,该理论的发展相对抽象、无法实用与实际。

(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运作并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日益兴起,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着中国经济模式。我国开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探究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关键点: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受到关注,严格区分于普通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模式明显体现出:四大主体形态,具体为:公有制为主的多样化产权体制,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发体制,国家主宰型的多结构市场体制及自力主宰性的全方位扩展体制。自从实行了改革开放制度,我国越来越放眼看世界,逐渐吸收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将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同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经济模式的完美结合,是将中国国情融入于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敢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建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

三、总结

经济模式范文篇6

低碳环保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形势,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要求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创新的技术和模式为依托,对能源的利用率高,产能效率高,以低碳化的生态绿色农业为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有利发展模式。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宗旨,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循环和高效利用,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创新的科学技术,形成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增长形态的形成。此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将自然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促进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形式多元化的良好经济环境。在我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阶段,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够调整产能结构,又有利于社会建设,在发挥生态农业的价值作用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想着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在资源优化的背景下,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农业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的社会功能性。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阶段,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技术或制度上的问题,与社会其他元素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必须深入的分析当下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出优化的措施。当下低碳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缺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体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体制仍是承包责任制,由于缺乏接耐性和创新性导致低碳农业经济缺乏实质性的发展基础和体制。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不能满足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且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散,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低碳农业经济具有特定的发展模式,投入大,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也使得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到群众的支持。此外,传统的农业经济法发展模式缺乏创新,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在此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和生产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2.2农业经济的生产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

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势,由于农村的知识普及性差,信息获取不及时,因此人们对于低碳农业还缺乏认识,也没有形成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念,对于投入较高,经济效益获取周期较长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接受程度较低。而且由于人们缺乏生态农业的理念,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过多的依赖于农药和化肥等,导致农田土壤的质量严重下降,直接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实施和发展。

2.3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和科技的创新

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低碳农业经济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核心的科学发展元素,发展基础薄弱,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而,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发展基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才能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形成。

三、构建和强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强化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具体措施。

3.1深化低碳农业理念,改革农业生产体制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难以在农村得到推广,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农业经济体制的陈旧和人们生产理念的落后。在农村要大力宣传低碳农业经济的理念,明确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使低碳农业思想深入民心。还要改革农村的农业经济体制,在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农业经济体制,制定有利于推广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从而使低碳农业经济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3.2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低碳农业要求低污染、低消耗等,所以构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展节约水电、合理用药施肥的清洁、科学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选用效果好的肥料和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调整农药化肥的使用结构,增加杀虫和育肥的效果,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在化肥使用方面,可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和使用农家肥(动物粪便等)、有机化肥、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等,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农药使用方面,要大力研发生物农药,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选用抗病植株等方法措施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绿色、有机发展。此外,在农业生态化发展中要积极推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料的回收利用,真正实现低碳农业的低耗能、低污染。

3.3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创新和完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创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发展碳融资,通过鼓励和采取相关措施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并加强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四、总结

经济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在环境气候方面,中山市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终年气温较高,光照充足、雨水丰沛,非常适合水稻作物的生产种植。作为广东省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中山市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加快地区农业发展,地区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提升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加快地区农业经济发展。2000年以后,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开始逐步在中山市推广开,得到了政府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一直以来,中山市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广,种植区域也比较集中,这为稻鸭共作经济模式的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地区政府也积极组织各区镇政府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水稻种植大户召开了“鸭稻共养”生态种养技术现场会,农户对于稻鸭共作经济模式也非常感兴趣。

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之下,稻鸭共作种养技术在中山市各区镇推广开,许多水稻农户都积极引入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实践和推行距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针对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普及和推广,中山市建立了多个稻鸭共作循环经济示范区,对于地区农业种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客观而言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前期投资和筹措时间上的不足,导致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遭遇到种种问题。首先,示范点建立仅三年实践,稻田与鸭子混合种养的情景开始变得越来越稀少。很多种植农户也重新恢复正常的水稻种植,不再实施稻鸭共作。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效率,关键在于农民收入是否得到明显提升。在饲养鸭子的过程中,鸭子的确能够向稻田当中排放一点粪便,这些粪便对于水稻的生产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水稻的产量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增量,且鸭子的生产速度比较缓慢。而且,这种种养模式下农户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对更大,按照普通的价格卖鸭子和稻米,农户收入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价格定得太高,产品销量又无法得到保障。一方面,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没有得到普及的关键原因在于品牌建设方面非常薄弱。品牌和技术的推广和营销是保证市场信心和农户信心的核心所在。农户个体的思想比较局限,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鸭子和稻米的产品销量难以保证,价格也没有竞争力。而政府对于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扶持力度的不足,更是导致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遭遇重大障碍。在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下,稻米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下,稻米的口感、营养方面都相对较低。而在采用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后,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价值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在对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稻米产品检查中发现,稻米的蛋白质含量提升了11.8%,稻米的淀粉含量、碱消值以及胶稠度等明显改善,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分别下降了6.3%和7.2%,胶稠度提高了12.6%,与普通稻米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对于中山市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稻鸭共作种养下水稻的高峰苗、成穗率、结实率以及理论产量上都比普通水稻种植模式下要高。其中,成穗率增加了3.9%、结实率增加了5.7%,水稻的实际产量也有所提升,可以说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对于水稻增产是比较有利的。另一方面,稻鸭共作模式下也增加了养鸭的经济收益。鸭子与水稻种养是非常科学的模式,一方面鸭子养殖需要水,而稻田为鸭子提供了天然的栖息的生活场所。在这种生存条件下,鸭子的免疫力更强,鸭子也能够获取多种的食物来源,鸭子的肉质也相对更好。而大量自然食物的提供,也极大地降低了鸭子的饲料成本。在未使用饲料的情况下,鸭子的鸭肉口感更好、鸭蛋个头更大,更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稻鸭共作模式,对于农户而言也获得了更高的收益。首先,最直观的收益是水稻产量的提升。通过对水稻种植数据来看,稻鸭共作模式下农户可以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农户收益能够显著增加,而鸭子的养殖还可以为用户带来额外收入。与此同时,稻鸭共作模式下的水稻和鸭子更具市场竞争力,产品定价更高,农户收入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稻鸭共作模式使得水稻、鸭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了,这样农民不仅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稻米同时还为家禽市场提供了安全绿色的优质鸭肉。但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现状仍然不太乐观,在品牌建设方面和农民收入少的原因的实践中,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并没有得到农民们的认可,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这种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下,稻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都得到了提高,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农民也得到了更高的收益。在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下正在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了中山市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模式范文篇8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推进传统行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产生大于两者各自发展的收益,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行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传统农业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商、物流等体系,使农业中的计划、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资金合理调度的目标,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发挥其巨大潜力。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出路。将互联网新兴技术与农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可运用互联网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能够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找到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此外,农业在互联网电商中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销售流通模式,电商平台可减少农产品买卖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进农业领域大众创业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2.1智能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能实现合理种植、养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标准、食品安全等目标。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发展农业电商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农产品板块,例如京东生鲜等。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物流的方式使农产品流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新鲜水果蔬菜。在当今电商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能减少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使交易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针对2个城市855户居民的生鲜购买平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产品的购买上,有53.4%的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而46.4%的人群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2.3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服务使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相贯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营销再到服务观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要依靠互联网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机分析,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3.1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山区和农村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加之基层群众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文化水平差,学习能力差,无法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联网技术无法应用,软件与硬件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此类专业人员又相对匮乏,使软件和技术的使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互联网+农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互联网观念,难以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对互联网大环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农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和销售。3.3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产业链的整合,使得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农民增收。3.4网络管理缺乏。互联网想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便于为农民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户间的互动,使网站没有发挥作用。3.5缺少专业人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农业知识的计算机人才。但农业部门对此种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的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是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识,导致了农民无法形成互联网思维,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即使大部分农民会通过网络购物,也知道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但由于技术水平受限,又缺乏专业人员的扶持,使得“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3.6缺少资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目前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技术和设施落后,数据缺乏,难以开展创新工作。

4解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问题的建议

经济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模式;会计理论;创新

传统的经济发展以资源牺牲为主,这就使得环境恶化相对严重。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观念的提出,社会意识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当前社会,人们越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的环保因素。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环保型经济,其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会计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也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与经济发展相一致。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创新,但是,其理论相对欠缺,实务体系缺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低碳经济下进行会计创新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通过对应的手段来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其排放物对社会的影响,以达到一个经济与生态相对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而低碳经济模式下,其必须要具备对应的会计方式,当前将这种会计称为低碳会计。低碳会计其也就是以能源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依靠多种形式来保证企业履行低碳责任,以降低其污染与能源消耗,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新型的会计学科。低碳经济下进行会计创新,其具有如下几个基本意义:第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源利用,从而提高了国家整体的能源利用率,实现国名经济整体的健康与稳定发展。第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低碳经济下所形成的会计模式,相对注重经济本身应该达到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使得其生产行为更加健康,能够提高其企业的社会形象,完善其企业的生产结构,并且推动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第三,个体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模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利益模式,其更加注重社会各个领域的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多方效益,能够为个体提供一个更加协调的社会环境。

二、低碳经济下会计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我国当前会计领域来说,其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保护,但是这些法律基本上没有涉及低碳会计,也就是说,其缺乏基本的法律支撑,在一些实际的操作中,缺乏法律支撑就丧失了实现的可能性,甚至还会被扭曲。

(二)缺乏深入的理论

要想实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其本身必须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且该理论具有发展的长期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将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模式理论化,这就使得其缺乏对应的理论支撑,无法为实践提供支撑。

(三)缺乏对应的人才

我国当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其都是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来培养的。而低碳会计本身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对于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没有对应的人才。

三、低碳经济下如何实现会计理论的创新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会计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更何况,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模式本身就与传统的会计模式不同,其法律的适用性相对较弱。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国家加强重视,提高对低碳经济下会计理论创新的重视,并且,制定对应的法律规范,保证其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所引导,且其创新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对低碳会计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低碳经济下会计理论的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式变换,其需要从根本上来进行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根据我国当前的低碳会计实际状况来着手,并且将其转变为理论,并将理论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在这种状况下,会计理论的创新才能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当然,我国当前的低碳会计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案例,可以对其加以借鉴。

(三)制定合理的会计管理模式

新产生的会计模式沿用传统的会计管理其不一定能够达到对应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对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加以调整。最好可以针对其制定良好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无法及时准确对自身信息进行报备的企业进行惩罚。当然,对于一些处理应用较好的会计进行必要的奖励,能够让企业在压力与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更加注重自身的会计运行。

(四)提高人才培养的力度

我国当前的会计教学中,还没有对应的低碳经济内容。因此,要实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改变其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低碳经济的部分,并且,就这部分应该如何实现其会计运行加以深入化。对于一些已经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培训,使得每个员工都具有对应的意识。必要时,可以采取考核的方式,以提高其对于整个培训的重视,促使其不断的完善自身对于低碳会计的认知。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会计模式是服务于传统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模式必须要新的经济服务手段来作为支撑,故而,必须要对会计进行创新。然而,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经济的现状,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估,保证其理论创新的意义。

作者:王雨 刘燕 单位:江铃奥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胥兴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J].中国商贸,2012,25:105-106.

[2]张倩.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3,01:41-44+71.

经济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封闭小区;开放小区,物业管理;共享经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建设开放小区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人们纷纷从城市规划、物权法、小区安全防范等角度探讨开放小区将造成的影响。我们从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及其周边的社区服务入手,分析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关注小区之间非物理的开放,探讨共享经济对物业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社区物业管理的共享经济新模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及其周边社区服务

封闭小区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边界,或从物理上体现为小区的围墙和大门,或从法律和规划层面上体现为建筑“红线”。建设封闭小区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计划体制下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从上世纪50年代起,机关单位、军队就占据区块式“领地”,建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内有红花绿地,外有保安、警卫。90年代后的商品房开发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封闭小区模式。二是地方政府更愿意成片成片地出让土地以利于房地产行业规模化快速发展。三是与物业管理中安防管理的模式有一定关联。传统小区一般以人防和物防为主,人防的管理边界往往就是设置物防———围墙的地方。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一般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确定的建筑或建筑区域;第二,具有确定的服务对象;第三,具有确定的管理者;第四,具有确定的管理内容。现行的物业管理中所确定的管理对象、服务对象、管理者以及管理内容常常以小区的红线或围墙为边界,形成了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一般提供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物业管理中公共性的管理和服务是封闭小区物业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6项业务:房屋建筑的管理和修缮;业主住宅装修管理;小区设备与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小区安全管理。封闭式小区物业管理中也存在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包括上门维修、快递、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等,但都不是主要内容。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无法满足小区居民的日常需求,所以在小区周边就会出现一些满足小区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如食杂店、五金店、维修安装店、理发店、洗衣店、饮食店、小超市、社区医疗站、药店、储蓄所、邮政局、公共停车场、洗车行等。这些服务基本上不局限于某个小区,也为多个邻近小区或临时过往的行人服务。这些周边社区服务与封闭式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开放性。封闭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与其周边的社区管理服务一起,构成了小区居民的日常服务体系。小区内外的服务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目前的状况将2者以围墙和“红线”隔离成2个部分,使2者之间的矛盾逐渐突显。例如,小区围墙内外的停车场本可统一规划,优化土地利用,提供更多的停车位。

二、封闭小区物业管理的困境

封闭小区物业管理因其确定性和专属性受到广大业主的欢迎。近距离的服务使物业人员与小区居民建立很好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但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已出现不少问题,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规模较小产生系列经营与管理问题。规模较小的小区物业管理,由于不存在规模效应,经营难以为继,出现停车难、物业服务差、收费难、物业管理人员与小区居民纠纷增加等问题。第二,无法拓展物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封闭小区由于规模不大,仅提供常规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居民所需的多元化服务,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机制以人为本地做好物业管理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也不发达,不能满足小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封闭小区物业管理不断受到围墙外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特约服务的冲击。第三,围墙和红线阻碍了物业管理公司的整合。房地产后服务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房地产企业设立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管理服务仅限于本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各家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受制于封闭小区,无法统合成规模更大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更多元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边界本来是由其管理成本、协调和交易成本决定的[1],而封闭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边界却由围墙和红线决定,这显然有悖于经济规律。

三、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通过社会化软件(socialsoftware)产生信息分享、协同合作以及集体行动的能力,可能使组织机构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冲破“机构困境”。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经济模式为建立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提供了机遇,使建设以提供小区各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交易平台成为可能。这样的交易平台是开放的、跨小区的、跨行业类别的,甚至是跨物业公司的,不仅是对以围墙与红线为界限的有形开放,更体现为需求和供给共享的非物理层面的开放。安防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提供了可能。封闭小区存在的重要理由是有围墙因而更安全,但安防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尤其视频监控等系统广泛运用,使安防管理区域扩大成为可能,并为建立基于共享经济的物业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力雄厚的物业公司有意于做大做强,也有能力为附近其他小区居民提供相应服务,但囿于各物业公司所辖范围的围墙与红线,靠个别公司突围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推动。《意见》的提出将促进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共享经济模式也将促成小区之间非物理层面的开放。

四、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面临的挑战

封闭小区的稀缺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房地产销售,但也对开放小区政策的施行产生负面作用。开放小区共享经济模式的新供给,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将遇到传统思维的挑战。推倒小区围墙涉及各方利益重置,推进极为困难。从产权角度看,怎样在推倒小区围墙后保障原有居民的公共空间?小区居民的公共空间变成了大众的公共空间后,这些权益该如何置换?原有权益的损失如何补偿?因而,建设开放小区,既要保护原有住户的产权权益,又要将新增的公共空间和收益合理地进行分配。这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没有现行的法规,开放小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在我国,建立开放小区还只是一个概念,如何推进尚无明确的方案。目前,没有开放小区的试点和样板,开放小区的优点也没有释放出来,将成为推行开放小区的一种阻力。拆除围墙后,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基于开放小区的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原有的物业管理模式仍存在惯性。现有物业公司或房地产开发公司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会本能地抵制建立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

五、社区物业管理的共享经济模式

(一)社区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的特征与架构

开放是未来社区的发展趋势。社区物业管理的共享经济模式无疑是跨小区、跨行业、跨物业管理公司的,是一种“互联网+物业”的管理模式。它将传统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及其周边的社区服务整合在一起,为片区居民提供常规性的物业管理服务、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不再受限于小区围墙和“红线”。当然,政府推广街区制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基于共享经济的物业管理模式的落地。“互联网+物业”“互联网+社区医疗”“互联网+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相互促进,将可能形成更加广义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未来社区管理模式。以3个或更多封闭的小区为例,在封闭小区里分别存在着3个或更多个物业管理公司,它们周边分散着各类社区服务。从封闭小区向开放小区转型后,原有3个或更多个物业管理公司将整合或细分,它们不再单独服务于某一小区,而是为3个或更多个小区的所有居民提供某1项或某几项服务,而原先分散在这3个或更多个小区周边的各类社区服务也被整合到社区的物业管理中。社区物业管理的共享经济模式框架图如图1所示。物业管理平台是用物业智能化和物业管理信息化整合各类服务的O2O云平台。O2O模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物业管理和各类社区服务资源,将各社区的需求和供给共享到平台,进而促成线上开放小区居民与线下服务的交易。

(二)支撑社区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的技术条件

封闭小区物业管理所对应的物业智能化和物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面向物业管理人员设计,或最多只是为物业管理人员和小区居民设计的,主要包括楼宇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媒体信息系统,物业管理OA(OfficeAutoma-tion)系统等。支撑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条件是物业智能化和物业管理信息化向移动互联网化和物联网化转型。其设计必须面向小区居民、物业公司以及周边商家,并让3者互动起来[2]。支撑社区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的技术条件日渐成熟。1.物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都云联峰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微小区”平台,提供包括物业管理人员、周边商家和小区居民的移动APP。第一,“微小区”面向物业公司的设计。微小区平台可以小区公告、办事指南,支持针对性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特约服务的受理和意见反馈,可利用网上支付缴纳物业费用和其他费用。第二,“微小区”面向小区居民的设计。“微小区”为小区居民与物业管理人员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还为小区提供专门的社区模块,构建网上的新型邻里关系。第三,“微小区”针对周边商家服务的设计。在微小区平台上周边商家服务列表中,各类商家可方便快速地展示自己的店铺和各类促销信息,业主也可以快速查找小区周边的服务信息,既方便业主生活,也给物业管理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实现物业公司与周边服务的融合,并突破小区围墙和“红线“的限制。2.楼宇对讲和视频监控成为一种云服务模拟楼宇对讲的梯口机被基于安卓的楼宇对讲的梯口机所替代,从有线转变为无线。取消楼宇对讲室内机,楼宇对讲的梯口机可以与小区居民手机和保安的手机互联,视频对讲,还可远程遥控开锁。不仅如此,这一视频对讲平台还可以向周边商家延伸,成为居民与周边商家的交流平台。视频监控探头已逐步数字化,以IP方式接入监控网络已越来越便捷。视频监控也不局限于小区的监控室,可用物业保安的手机直接监控小区的各个角落,大大提升了安保管理的管理半径。楼宇对讲和视频监控成为一种云服务,安保的跨小区管理在技术上已没有瓶颈。3.停车场管理系统共享服务各个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中的空位信息分享到跨小区的云端,将产生一种“共享经济”,可能产生类似Airbnb的商业模式。拥有空闲停车位的小区可以将自己的信息挂到网上出租,只需要标明自己的出租信息,而不需要支付其他费用。需要租停车位的消费者可以使用一个相关的地图软件来搜索适合自己的停车位,相关的费用支付可以在网上完成。这样的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已越来越成熟,只要突破小区围墙和“红线”,统一考虑小区内外的停车场,尊重和厘清停车位产权人、小区居民、物业公司以及平台运营商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就可落地实施。

六、社区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的政策建议

尽管社区物业管理共享经济模式实践的案例还不多,但已具雏形。支撑其发展的技术条件也已具备,整合各方资源的意愿也不断增强,但似乎万事俱备,还欠东风。在此背景下,政府推出开放小区政策是适时的,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建设开放小区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应大力启动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可以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东风,在新建住宅街区制基础上开展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试点,充分发挥新机制、新技术和新体验的优势。鼓励物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龙头物业企业,通过金融支持和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方式,鼓励其兼并整合碎片化的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冲破无形的“围墙”分隔,让物业企业从开放合作中得到互利。大力发展“互联网+物业”。鼓励有实力的地产商和物业公司转型,联合互联网公司,架构开放小区物业管理O2O平台,制定开放小区物业管理技术标准,以求各小区之间达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再进一步实现各线下经营主体的分工协作。统一规划“互联网+物业”“互联网+社区医疗”“互联网+养老”。物业服务、社区医疗和社区养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架构开放小区物业管理O2O平台时,应考虑与社区医疗和社区养老之间的对接,兼顾3者的共同发展,形成更加完整、开放的O2O社区服务综合平台。细化《意见》精神,以渐进方式推动封闭小区的改造。不可强制推动封闭小区的改造,应充分尊重小区业主的权益,征求小区业主的意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将封闭小区的资源重新整理,改造的方案必须公示,涉及的损失应有补偿方案,新增权益应清晰产权,公共权益应公平分享。作者:单位:

作者:廖萍萍 林丹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