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1:20:06

经济决策

经济决策范文篇1

关键词:决策审计主要内容

重大经济决策,是指那些耗费资金数额巨大,对单位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决策。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就是军队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所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内容、程序和效果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

长期以来,人们对能否开展决策审计的问题争论不休。从法律上讲,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我军《审计条例》第三条也规定:“军队审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军队审计都是以各级权力部门所作出的各项经济决策作为审计依据,审计主要是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不能对决策本身进行审计,即使是目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最多只是对经济决策的事后审计,而没有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这时决策的后果已经产生,损失已经形成,无法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要加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就必须把审计的重心前移,对决策的全过程进行审计。

一、决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审计关注的首要问题,一项决策一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悖,其他如民主性、效益性等问题就无从谈起。对决策合法性的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审查决策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是否与军委、总部的战略部署和当前部队的主要建设任务相一致,是否与上级党委和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相统一,是否与单位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有无改头换面,私自决定开展上级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的内容、扩大建设规模、超出上级批准的建设范围等现象。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重大经济决策对部队建设和发展影响巨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必须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决策程序,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按照“确定项目→制订可行性方案→选定方案→编制预算→立项审批→执行方案”的程序依次进行,有无以权代法、随意简化或省略程序,有无未经审批擅自执行决策现象,决策执行过程中有无随意更改决策等问题。

二、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合法性是基本要求,决策的科学性则是最高要求。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决策者的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一项决策只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舍,才能保证决策的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首先,要审查该项决策的必要性,即其是否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和发展所必须,有无违反规定搞福利工程、形象工程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其次,要审查可行性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其战、技术要求是否超出现有的技术水平,经费需求是否超过现有承受能力,是否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各个方案之间的优缺点可以相互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要审查决策的作出是否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综合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优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量化评估以得出最终结论,有无主观臆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意决策的现象。

三、决策的民主性

民主集中的原则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对重大经济事项采取集体民主决策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个人偏好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大和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审查决策的目标确立后,是否广泛听取各级机关、各层次人员的意见,包括党委主要成员、各级决策执行部门和人员、有关专家、单位的中、基层领导及广大官兵的意见,并对决策项目展开充分的讨论,对各级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听取群众的呼声,有无随意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单纯靠领导拍板的现象。二是审大经济决策的作出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由党委集体讨论,然后采取举手表决或民主投票等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按党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作出决策,有无不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主要领导个人决断,任意打压其他人的意见,强行作出决策的现象。在审计中还要注意审查有无打着民主决策的旗号,对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项目以集体的名义来决定,妄图通过集体责任集体负责来逃避个人责任的现象。

四、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决策执行是使蓝图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没有执行,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完美的决策都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要把决策的执行也看作是决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认真加以对待。对决策执行的审查主要包括:一是决策执行机制的有效性,即是否建立了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决策执行机制,决策者和决策机关是否可以通过层级指挥体系实现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以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无决策与执行相脱节、责任分工不明确、越权指挥、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二是决策执行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即执行部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地调配人、财、物资源,并与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及时与决策部门保持勾通和联系,以更好地领会决策意图,并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接受新的决策指令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是否设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实时控制,有无管理松散、各自为阵、工作进度不一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不高、有关技、战术指标达不到决策要求等现象。三是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主要审查任务的传达是否及时,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根据进度及时下达有关指示、指令,决策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等。

五、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决策结果的效益性是指在决策的各项要求经过充分有效的执行后,该项目所产生的军事经济效益。一是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能否为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提供有效保障,满足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无建设标准和质量达不到或超出当前部队实际需要的现象,有无造成损失浪费、环境污染、资源闲置或违反有关规定且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二是审查决策的经济性,即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有无重复建设、无用投入、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闫凤岭.经济决策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中州审计.2003年第6期.

经济决策范文篇2

关键词:决策审计主要内容

一、决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审计关注的首要问题,一项决策一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悖,其他如民主性、效益性等问题就无从谈起。对决策合法性的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审查决策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是否与军委、总部的战略部署和当前部队的主要建设任务相一致,是否与上级党委和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相统一,是否与单位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有无改头换面,私自决定开展上级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的内容、扩大建设规模、超出上级批准的建设范围等现象。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重大经济决策对部队建设和发展影响巨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必须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决策程序,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按照“确定项目→制订可行性方案→选定方案→编制预算→立项审批→执行方案”的程序依次进行,有无以权代法、随意简化或省略程序,有无未经审批擅自执行决策现象,决策执行过程中有无随意更改决策等问题。

二、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合法性是基本要求,决策的科学性则是最高要求。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决策者的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一项决策只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舍,才能保证决策的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首先,要审查该项决策的必要性,即其是否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和发展所必须,有无违反规定搞福利工程、形象工程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其次,要审查可行性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其战、技术要求是否超出现有的技术水平,经费需求是否超过现有承受能力,是否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各个方案之间的优缺点可以相互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要审查决策的作出是否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综合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优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量化评估以得出最终结论,有无主观臆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意决策的现象。

三、决策的民主性

民主集中的原则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对重大经济事项采取集体民主决策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个人偏好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大和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审查决策的目标确立后,是否广泛听取各级机关、各层次人员的意见,包括党委主要成员、各级决策执行部门和人员、有关专家、单位的中、基层领导及广大官兵的意见,并对决策项目展开充分的讨论,对各级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听取群众的呼声,有无随意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单纯靠领导拍板的现象。二是审大经济决策的作出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由党委集体讨论,然后采取举手表决或民主投票等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按党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作出决策,有无不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主要领导个人决断,任意打压其他人的意见,强行作出决策的现象。在审计中还要注意审查有无打着民主决策的旗号,对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项目以集体的名义来决定,妄图通过集体责任集体负责来逃避个人责任的现象。

四、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决策执行是使蓝图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没有执行,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完美的决策都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要把决策的执行也看作是决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认真加以对待。对决策执行的审查主要包括:一是决策执行机制的有效性,即是否建立了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决策执行机制,决策者和决策机关是否可以通过层级指挥体系实现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以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无决策与执行相脱节、责任分工不明确、越权指挥、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二是决策执行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即执行部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地调配人、财、物资源,并与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及时与决策部门保持勾通和联系,以更好地领会决策意图,并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接受新的决策指令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是否设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实时控制,有无管理松散、各自为阵、工作进度不一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不高、有关技、战术指标达不到决策要求等现象。三是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主要审查任务的传达是否及时,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根据进度及时下达有关指示、指令,决策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等。

经济决策范文篇3

关键词:决策审计主要内容

重大经济决策,是指那些耗费资金数额巨大,对单位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决策。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就是军队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所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内容、程序和效果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

长期以来,人们对能否开展决策审计的问题争论不休。从法律上讲,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我军《审计条例》第三条也规定:“军队审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军队审计都是以各级权力部门所作出的各项经济决策作为审计依据,审计主要是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不能对决策本身进行审计,即使是目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最多只是对经济决策的事后审计,而没有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这时决策的后果已经产生,损失已经形成,无法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要加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就必须把审计的重心前移,对决策的全过程进行审计。

一、决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审计关注的首要问题,一项决策一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悖,其他如民主性、效益性等问题就无从谈起。对决策合法性的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审查决策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是否与军委、总部的战略部署和当前部队的主要建设任务相一致,是否与上级党委和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相统一,是否与单位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有无改头换面,私自决定开展上级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的内容、扩大建设规模、超出上级批准的建设范围等现象。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重大经济决策对部队建设和发展影响巨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必须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决策程序,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按照“确定项目→制订可行性方案→选定方案→编制预算→立项审批→执行方案”的程序依次进行,有无以权代法、随意简化或省略程序,有无未经审批擅自执行决策现象,决策执行过程中有无随意更改决策等问题。

二、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合法性是基本要求,决策的科学性则是最高要求。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决策者的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一项决策只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舍,才能保证决策的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首先,要审查该项决策的必要性,即其是否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和发展所必须,有无违反规定搞福利工程、形象工程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其次,要审查可行性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其战、技术要求是否超出现有的技术水平,经费需求是否超过现有承受能力,是否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各个方案之间的优缺点可以相互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要审查决策的作出是否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综合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优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量化评估以得出最终结论,有无主观臆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意决策的现象。

三、决策的民主性

民主集中的原则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对重大经济事项采取集体民主决策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个人偏好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大和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审查决策的目标确立后,是否广泛听取各级机关、各层次人员的意见,包括党委主要成员、各级决策执行部门和人员、有关专家、单位的中、基层领导及广大官兵的意见,并对决策项目展开充分的讨论,对各级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听取群众的呼声,有无随意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单纯靠领导拍板的现象。二是审大经济决策的作出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由党委集体讨论,然后采取举手表决或民主投票等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按党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作出决策,有无不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主要领导个人决断,任意打压其他人的意见,强行作出决策的现象。在审计中还要注意审查有无打着民主决策的旗号,对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项目以集体的名义来决定,妄图通过集体责任集体负责来逃避个人责任的现象。

四、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决策执行是使蓝图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没有执行,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完美的决策都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要把决策的执行也看作是决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认真加以对待。对决策执行的审查主要包括:一是决策执行机制的有效性,即是否建立了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决策执行机制,决策者和决策机关是否可以通过层级指挥体系实现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以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无决策与执行相脱节、责任分工不明确、越权指挥、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二是决策执行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即执行部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地调配人、财、物资源,并与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及时与决策部门保持勾通和联系,以更好地领会决策意图,并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接受新的决策指令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是否设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实时控制,有无管理松散、各自为阵、工作进度不一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不高、有关技、战术指标达不到决策要求等现象。三是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主要审查任务的传达是否及时,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根据进度及时下达有关指示、指令,决策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等。

五、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决策结果的效益性是指在决策的各项要求经过充分有效的执行后,该项目所产生的军事经济效益。一是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能否为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提供有效保障,满足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无建设标准和质量达不到或超出当前部队实际需要的现象,有无造成损失浪费、环境污染、资源闲置或违反有关规定且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二是审查决策的经济性,即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有无重复建设、无用投入、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闫凤岭.经济决策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中州审计.2003年第6期.

经济决策范文篇4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巨大责任。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中国政府的承诺,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施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近在眼前。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实践,从国内和国外来看,都还是刚刚破题。这是一套完整巨大的发展体系,关系到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涉及面很广,内涵也很复杂。从目前来看,节能减排是切入点,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是关键点,真正的阶段性的目标则是创造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零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适时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体系。

推行低碳经济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不可能和个人无关,它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协调起来,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协同作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抢占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先机。

一、调整原有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

(一)优化原有能源结构

在我国目前生产的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要想调整不利的能源结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把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并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二)吸引人才,全力创新,鼓励发展新能源

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发电成本要高于传统煤炭、石化能源,企业因此失去了开发新能源的动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才会激励一批批人才投身其中,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吸引的大批人才也必将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去实现一次次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使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生物柴油、地热利用等实现从单纯的概念设想到产业化运作的飞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国家应该对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的投资进行补偿。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资金投入大、收益慢的特点,可以根据设备的功率和所使用的原料及技术性能来决定补偿幅度及年限。除了补偿外,政府还应对使用生物能源、混合能源和技术创新给予补贴。鼓励人们使用生物动力燃料,可以对生物动力燃料免征燃油税。可以对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如沼气)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调动人们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大发展。

(三)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加快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已是必然选择。但是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应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四)提高工业能源效率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在我国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应该想方设法在这些方面做足文章。

(五)发展低碳农业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贮存能量释放氧气;动物消耗饲料中光合作用贮存的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低碳农业”是大减排和被大减排的主要领域,其途径一是要促进高效利用二氧化碳和节约高碳原料(主要指化肥、农药、电、油等)的“低碳种植业”;二是要发展碳的循环利用(如厌氧青贮饲料、沼气、有机肥)的“低碳养殖业”,实现节能、减排、低污染。

二、在文化意识、政府管理和公共生活等方面大力倡导低碳经济

(一)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文化

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个人也要改变生活方式和理念,摒弃陋习,注意节约,从点滴做起,形成低碳生活人人不可或缺的良好意识。

(二)制定低碳相关法规

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同时制定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个人应该积极倡导并去努力实践低碳生活,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

(三)在居住等方面鼓励低碳生活

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改善提高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新建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对既有建筑的墙体、供热、耗电设备等进行系统节能改造。个人要简洁装修,购买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以及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要养成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随手关灯、废弃物分类、节约用水、旧物交换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酒店、饭店、大型写字楼等场所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

(四)在交通方面大力倡导低碳出行

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和快速公交通行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天然气汽车应用规模。个人要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少开车、选小排量车、实施泊车熄火等节油措施,全面积极动员起来打造低碳交通。

(五)推行“碳补偿”

碳补偿是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政府要推广“碳补偿”机制,让个人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呼吁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引导个人和组织“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个人也应养成自觉补偿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植树造林,为减少和吸纳二氧化碳尽一份力量。

三、加强国际合作

经济决策范文篇5

论文摘要:近年中国融资制度变革呈现出速度加快、领域扩大和程度加深的趋势,市场化的融资制度似乎快要建立,但是必需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问题成为融资制度进一步变革的障碍。融资制度变革的困难和惰性导致其变革的长期性。

论文关键词:融资制度;产权变革;制度创新

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自由化或者市场化取向的融资制度改革是必须的,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近年来相关实践也在进行:以国有银行改革为重心的融资制度变革向产权变革、利益分配等深层次纵深领域拓展,融资制度变迁的模式由政府主导向越来越尊重市场理性选择转变,融资制度变革的速度也前所未有地加快。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层次问题阻碍了融资制度变革并导致变革的持久性。

一、宪法等基础性法规决定了融资制度中产权变革的有限性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宪法属于制度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基本制度规定。宪法为制度安排规定了选择空间并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和方式。有效的所有权制度是有效组织成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中国,宪法规定国家是国有资产的唯一所有权主体,国家并非以一个自愿性契约为基础,而是一种以行政权为基础的强制性关系。

中国宪法决定了国有金融机构产权改革只能进行边际性调整,这种边际性调整决定了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的有限性,国有金融机构产权不清的固有的缺陷依然存在:政府作为国有银行的所有者将政府的目标继续施加给国有金融机构,行政干预依然存在;国有金融存在利用国家不能运用退出权进行惩罚的弱点和信息不对称,从事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多层级的委托关系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依然存在,等等。

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比如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海外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未来的上市等,均存在困境。如果产权(股权)流动,则可能会使国家的国有产权转移,国有基础丧失;如果股权不能流动,则股份制的市场约束力就不能发挥作用。产权的流动性差,政府难以用“退出权”来保护国有产权。为了保持国有金融机构的国有性质,国家必须始终拥有剩余索取权。这样,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的可交易性之间就发生冲突。当剩余索取权不可转让时,便很难确立有限责任原则。产权的流动性较弱,市场的约束也就难以真正建立。

因此,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有效产权的建立,受到既定的宪法和现有意识形态的制约。而宪法和意识形态的缓慢变化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矛盾的长期存在,决定了融资制度改革的长期性。

二、非正式规则的缓慢变化决定了融资制度的实施机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建立

在融资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仅仅改变其相关的正式规则还不能实现成功的变迁。融资制度的变迁一直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式推进方式,虽然正式规则变迁很快,但非正式规则(思想意识、习惯等)的改变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没有非正式规则的改变,经济制度变迁的实施将十分不稳定。非正式规则支持正式规则,并能有效帮助正式规则被人接受。

那些在国外有效的正式规则,并不总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土壤。更进一步的理解是,融资制度变迁的过程,并不仅仅指引进西方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过程,而是这些正式规则如何与本国的无形规则相兼容、相结合的过程。在有些国家.尽管原来的有形规则已经被摧毁,新的有形规则已经被引人,但由于与本国的无形规则不兼容,导致现代化过程的失败。与有形制度相比,无形制度只是形式不同.它并不比前者更低级。在制度变迁时,有形制度有可能在不同社会之间移植,无形制度更难以被外来的制度所替代,或替代所费时间较长。有形制度变迁多为突变的、断裂的和强制性的.而无形制度的变迁多为渐进的、连续的和非强制的。在变迁中两种制度的互动是必然的.因为只有有形制度和无形制度都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且相互匹配,整个制度结构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有形制度发生变迁时.无形制度往往不变,从而阻碍制度变迁的推进,以至削弱制度变迁的结果。但另一方面,无形制度又会减少有形制度带来的冲击,并修正有形制度变迁带来的非均衡状态的冲击。

所以,国家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融资制度的正式规则(如颁布新的决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者上市等),但是我们却无法在短期内改变非正式规则。这说明,目前缺少本土性创新的移植性的融资制度安排与非正规融资制度之间的磨合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融资制度变革的纵深推进导致相关利益主体更加激烈的冲突从而延缓了融资制度变迁的进程

中国融资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改革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制度安排,建立起有效配置资源的竞争性融资制度。由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制度创新和制度重新安排的过程,而原有的计划体制又控制着主要的资源,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要改革旧制度。而由于旧制度安排维护和保障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维护旧制度的利益集团必然会因改革旧制度而丧失一部分或全部利益,因改革受益的利益集团与因改革而受损的利益集团之间必然产生利益冲突。此时,作为推动改革的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约束条件:既要通过制度创新使融资制度效率提高,又不致使维护旧制度的利益集团反对改革,产生改革的强大阻力。同时,如果把作为国家人集团的政府也视为一个经济人的话,它既要在改革中受益,又担负着稳定经济和安定社会的责任。国家人集团的目标函数是双重的。在这种情况下,融资制度的安排必然内生于各种利益集团的矛盾中。

制度创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的创新不会直接影响其他人的利益,这种制度创新可称为增量制度的创新。这种创新会有助于扩大国家的税收来源,因而这种类型的制度创新阻力较小。另一类是对现有制度存量的改革。如果现有制度是一个以维护和扩大占有租金为主的制度安排,那么,任何对现存制度安排的改革.都会对该制度下的受益集团造成冲击,因为这会减少他们现有的利益,所以引起他们各种形式的抵制。由于第一类制度的创新是在现有制度安排存量的状况下进行的,这就导致其制度创新的空间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既然第一类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得制度创新的利益.这就与维护旧制度的受益者不一致。当这种制度创新走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与现存制度发生摩擦、矛盾直到对抗。

中国的融资制度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由原来的不涉及既有主体利益的增量改革、边际改革逐步向涉及既有利益集团的存量改革深化,融资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利益调整阶段,使各利益主体的冲突更加激烈。可以说.中国融资制度改革已经到了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这是因为到了改革的中后期阶段,必然要涉及存量改革,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制度框架,就必然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触动现有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到了后期,这个过程变成了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各个利益集团所维系的现有制度越是达到均衡状态,改革的难度也就越大。这才是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经济决策范文篇6

在目前的国际关系语境中,“战略”更多地指的是国家战略。由于欧盟并非国家,“欧盟的安全战略”似乎并不存在。

不过,本文认为,无论是民族国家或者作为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混合体的欧盟,两者制定战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关战略出台的流程基本一样,讨论欧盟的安全战略是可行的。

欧盟安全战略同样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界定。狭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2003年出台的《欧盟安全战略》(“ASecureEuropeinabetterworld:EuropeanSecurityStrategy”,简称ESS),这也是迄今为止欧盟发表的唯一的安全战略。广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所有为了保障欧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还包括体现在各种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导思想。欧盟安全战略体现在欧盟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中,也体现在欧盟的共同立场、联合声明、联合行动中。换言之,欧盟的安全战略不仅仅包括各种具体的文本政策,它同样体现在欧盟处理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包括各种外交工具的实施规则和创立的目的等各个方面。

二、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

欧盟作为超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混合体,在对外经济领域两种不同性质的安全行为主体都参与了欧盟经济议题的安全化进程。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欧盟有数个机构成为欧盟经济安全战略的安全行为主体,但是由于欧盟本身并没有自有的经济体系,因此,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欧盟不具备经济安全议题。换言之,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实际上只是对众多成员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体现的是成员国对经济安全的认知,欧盟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本质上是众多成员国众多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交集。哥本哈根学派指出,外部供给畅通与否是国家经济安全主要的存在性威胁,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它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关注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主要是生化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等)成为当前欧盟最主要的存在性威胁。

生化能源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不仅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生化能源还是其它工业行业重要的原材料。生化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和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较远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发生大的变化。虽然生化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可取代,世界生化能源也存在枯竭的可能,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是生化能源成为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根本原因。

三、欧盟的军事安全战略

现阶段,欧盟认为,地区冲突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构成了世界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地区冲突虽然是军事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之一,但是,对于欧盟这一特定对象而言,它很难成为欧盟军事安全的存在性威胁,其根源在于它在获得欧盟这一安全复合体诸组成单元的普遍认同上存在困难:目前并不存在普遍对欧盟成员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地区性冲突。因此,防止WMD在欧盟周边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就成为欧盟军事安全战略的主要课题。欧盟认为,一旦恐怖份子获得WMD,它们的危害性将超越以往的水平,到达国家间战争的高度。其次,欧盟认为欧盟边界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将直接威胁欧盟的安全,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不稳定的政治状态增加了欧盟遭受WMD攻击的可能性。再次,欧盟还认识到,邻近地区的军事冲突可能使用WMD,从而造成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这将破坏欧盟的社会安全、环境安全。

经济制裁是欧盟实施欧盟军事安全战略中最重要的民事能力之一,也是欧盟民事危机管理中使用最多的、较为有效的工具。目前在欧盟军事安全战略中,欧盟和成员国可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甚至自动采取措施对破坏防WMD扩散努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制裁,中断和第三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联系,中止相关的贸易协定等。在需要做出相关决议时,欧盟首先由委员会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由理事会在CFSP的框架下采取一致同意的方式予以表决。

经济决策范文篇7

一、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我国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所影响,才使得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这样不仅造成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农业的土地所有权的影响。例如,占用农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设时,不能给与农民足够的赔偿,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了,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用于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例如,一些乡镇企业通常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但因人力资源的缺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乡镇企业的生产空间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不到稳定的发展,从而就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在我国,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将一部分劳动力吸引到农村工业,但这样的方式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进城务工,但因人力资源不够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加上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局面,逐渐呈现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

(一)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的层面入手

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要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着手,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得农村新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适当调整,降低其标准,并将商业银行积极引导进入农村,以便于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局面。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要将科技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下,在农业经济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使得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加快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的建立。加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并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推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农业人才的培训

经济决策范文篇8

关键词:决策审计主要内容

重大经济决策,是指那些耗费资金数额巨大,对单位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决策。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就是军队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所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内容、程序和效果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

长期以来,人们对能否开展决策审计的问题争论不休。从法律上讲,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我军《审计条例》第三条也规定:“军队审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军队审计都是以各级权力部门所作出的各项经济决策作为审计依据,审计主要是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不能对决策本身进行审计,即使是目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最多只是对经济决策的事后审计,而没有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这时决策的后果已经产生,损失已经形成,无法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要加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就必须把审计的重心前移,对决策的全过程进行审计。

一、决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审计关注的首要问题,一项决策一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悖,其他如民主性、效益性等问题就无从谈起。对决策合法性的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审查决策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是否与军委、总部的战略部署和当前部队的主要建设任务相一致,是否与上级党委和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相统一,是否与单位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有无改头换面,私自决定开展上级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的内容、扩大建设规模、超出上级批准的建设范围等现象。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重大经济决策对部队建设和发展影响巨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必须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决策程序,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按照“确定项目→制订可行性方案→选定方案→编制预算→立项审批→执行方案”的程序依次进行,有无以权代法、随意简化或省略程序,有无未经审批擅自执行决策现象,决策执行过程中有无随意更改决策等问题。

二、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合法性是基本要求,决策的科学性则是最高要求。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决策者的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一项决策只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舍,才能保证决策的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首先,要审查该项决策的必要性,即其是否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和发展所必须,有无违反规定搞福利工程、形象工程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其次,要审查可行性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其战、技术要求是否超出现有的技术水平,经费需求是否超过现有承受能力,是否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各个方案之间的优缺点可以相互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要审查决策的作出是否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综合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优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量化评估以得出最终结论,有无主观臆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意决策的现象。三、决策的民主性

民主集中的原则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对重大经济事项采取集体民主决策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个人偏好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大和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审查决策的目标确立后,是否广泛听取各级机关、各层次人员的意见,包括党委主要成员、各级决策执行部门和人员、有关专家、单位的中、基层领导及广大官兵的意见,并对决策项目展开充分的讨论,对各级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听取群众的呼声,有无随意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单纯靠领导拍板的现象。二是审大经济决策的作出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由党委集体讨论,然后采取举手表决或民主投票等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按党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作出决策,有无不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主要领导个人决断,任意打压其他人的意见,强行作出决策的现象。在审计中还要注意审查有无打着民主决策的旗号,对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项目以集体的名义来决定,妄图通过集体责任集体负责来逃避个人责任的现象。

四、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决策执行是使蓝图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没有执行,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完美的决策都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要把决策的执行也看作是决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认真加以对待。对决策执行的审查主要包括:一是决策执行机制的有效性,即是否建立了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决策执行机制,决策者和决策机关是否可以通过层级指挥体系实现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以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无决策与执行相脱节、责任分工不明确、越权指挥、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二是决策执行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即执行部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地调配人、财、物资源,并与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及时与决策部门保持勾通和联系,以更好地领会决策意图,并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接受新的决策指令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是否设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实时控制,有无管理松散、各自为阵、工作进度不一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不高、有关技、战术指标达不到决策要求等现象。三是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主要审查任务的传达是否及时,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根据进度及时下达有关指示、指令,决策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等。

五、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决策结果的效益性是指在决策的各项要求经过充分有效的执行后,该项目所产生的军事经济效益。一是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能否为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提供有效保障,满足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无建设标准和质量达不到或超出当前部队实际需要的现象,有无造成损失浪费、环境污染、资源闲置或违反有关规定且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二是审查决策的经济性,即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有无重复建设、无用投入、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闫凤岭.经济决策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中州审计.2003年第6期.

经济决策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管理;决策分析;方法

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做到决策的科学性,明确自身的职责,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科学规划,才可引领企业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正确的举措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经济效益联系密切,可真实的反应出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利于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一、经济管理中的决策原则分析

各个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决策工作联系密切。尤其是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难度。企业无法在凭借经验进行决策,面对日渐复杂的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边形,如果企业单纯的凭借经验去管理,那么定会导致企业决策片面化,阻碍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各个企业必须注重决策,依据以下不同原则,利用经验判断法和试验方法以及归类方法等去决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维持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信息准全的原则信息为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基础。必须掌握充分的基础信息,才能对信息仅系统性的归纳、比较、整理和选择,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才能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加工和制作,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二)可行性的原则任何一个经济决策均是为了实施制定的,因此必须确保决策的可行性,需把实际作为立足点,谨慎论证,全面的审定和评估,确保其可行性,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化。(三)集体决策的原则首先,一方面可把集体领导原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应用于经济决策中。其次,可把咨询参谋机构应用到决策中。(四)对比选优的原则正确、科学的决策需要建立在各种方案优劣比较基础上,从各个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合的,强化决策效果。

二、科学决策程序和步骤分析

(一)调查分析,发现问题。调查分析,找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证,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和经济发展决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决策为起点,要想发现问题和确认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问题的确认较为严肃,必须借鉴马克思主义各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引,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据事实和具体分析,结合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二)系统分析,明确目标。企业领导人员需深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才可确保经济决策各目标的科学性,如果企业决策目标选择失误,必将影响企业经济举措结果,阻碍企业的发展。(三)资料的收集,科学预测。对于企业决策系统来说,信息系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作为神经系统,一旦缺失将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导致决策失误,出现经济管理混乱等问题。(四)拟定方案,综合评估。首先,进行可行性的研究。注重分析各个方案的财力、财力、物力以及各个不同制约条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是否具备成熟的技术以及经济依据。其次,对协调性进行分析。需结合经济系统处理的效果,判断经济决策制定的合理性,结合时间结构的关系。空间结构的关系等不同方面的关系,判断方案的协调性,确保方案可以带动经济去协调运转。再次,对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效果的全面评价,需涵盖两个方面得到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那些备选方案为经济客体性能可能带来的影响,也要对备选方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以免由于方案漏洞,为后续的实施带来不良影响。最后,分析潜在的问题。需针对每个方案去评估,分析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预防举措。利于出现问题时,利用合理的举措去补救。此外,也应针对认为因素进行估测,分析人的因素于决策中带来的影响。

三、决策实施与运作方法分析

(一)制定实施的计划。针对实现的目标设计最优方案,制定详细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制度,明确每个部门职责,明确分工以及各任务,严格要求各个部门依据责任制度去落实自身的职责。此外,实施定时间、定人员、定数量、定任务等不同制度。合理安排时间和进度,确保每个层次均贯彻总目标的要求,落实好各个细分化得到目标。(二)落实责任,构建组织。建立各相应的组织,依据方案具体要求,严谨规划人才,把经验丰富、素质高,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人员,安排到关键工作岗位中。同时,企业也要对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行为进行约束,落实责任制。(三)统一思想,宣传动员。思想的统一和宣传动员工作,必须彻底和深入,在企业内部利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如企业会议、构建企业文化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在工作中要求各个工作人员思想的统一性、团结协作、共同执行依此来实现企业发展最终目标,发挥工作人员最大的优势。(四)反馈信息,跟踪决策。在决策期间,受到主观情况的营销,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偏离目标的问题,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类状况,需针对决策的修正、检查、追踪等方面,构建一整套问题的解决方法,确保决策与结果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现代经济的发展各要素联系密切,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和联系密切,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各领导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应秉承盖度高度对企业负责的态度,依据具体方法,统一思想,宣传动员,制定实施的计划程序和原则进行决策,反馈信息跟踪决策,把决策失误率降到最低,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现代经济中良好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莉萍.浅析经济管理决策分析方法之层次分析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7(03):106-108.

[2]马本庆.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决策技术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19.

经济决策范文篇10

关键词:投标环境;投标决策;经济效益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上项目,同时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招标人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投标的方式选择承包商。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工程项目也不少。面对众多的招标项目,是投标还是不投标,如何投标?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企业应充分调查投标环境,根据自身特点来确定投标决策。下面从七个方面探讨投标环境与投标决策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理智的投标决策。

二影响投标决策的七种投标环境

(一)市场环境

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在建筑市场中,工程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买方”为业主,需要找到合适的承包商,而承包商作为“卖方”需要在市场中寻找经营的机会,为业主提供制造产品全过程的服务。业主所关心的是承包商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能否为其提供满意的、合格的产品。而承包商能否达到业主的要求,除了其自身具备的条件外,还要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与约束。任何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都要先做好市场调查。首先要搞清市场要素,不同市场所具备的市场要素情况一般大不相同,当地市场的人工、材料、机械、交通运输、税收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其二,要了解市场的竞争机制,了解参与投标各方的有关背景和竞争对手投标水平;其三,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了解业主的信誉和市场的整体信誉,市场的供应能力,配套协调的机制,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政策;其四,项目周边是否有强装、强卸、漫天要价等不良事件。这些为建立市场,乃至将来发展和巩固市场所必须开展的工作。

(二)技术环境

在招标项目中并不是所有的标都去投,而是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特长,有选择性的对某些工程项目投标。因为每个工程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工程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承包合同双方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中标将会浪费投标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无谓的支出。

(三)经济环境

在承包工程的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三大目标管理的控制中,如何控制好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造价,获取较好的利润,是每个承包商所关心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掌握市场经济信息和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环境要素有:设备材料价格、人员工资水平、资金来源、资金成本、银行贷款利息、融资条件、国家的经济优惠政策和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可利用的优惠条件等;并针对工程项目建设有重大影响的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渠道、税收等重要环节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社会环境

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项目建设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对承包商执行项目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承包商在进入一个市场前,应该对该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宗教文化、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业主的信誉和政治背景、社会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承包商尤其是投资项目的总承包商在进入市场之前,或在工程投标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将会给工程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政策环境

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和活跃市场的经济起着主导和调控作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亦是如此。不论是参与投标竞争承包项目还是以融资方式承揽工程项目,其工程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对项目的执行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承包商在进入一个市场前要对它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社会秩序、民族意识进行详细地调查和了解,以评估执行项目的风险。

(六)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形、地质、水文、交通等工程建设要素,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应着重于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通过调查当地的历史记录了解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高温气候、瘟疫等的发生情况和规律,以减少因灾害的发生给工程建设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避免工程风险的积极措施。除此之外,承包商更应关注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满足业主国家的环保要求。

(七)合同环境

工程承包合同是执行一项工程项目的法律性文件,在工程项目的执行中任何施工程序和工作环节都要在合同环境下予以实施。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和最终成果都是要按照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合同期限予以检验、评定验收和支付工程款。因此,合同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执行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