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8:00:22

经济进步

经济进步范文篇1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法发展的关系

“除非发生社会变革,否则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下法律变革的频率和幅度都不可能与知识经济下法律变革相提并论。”[1]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它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知识经济推动了现代经济法的发展,以社会利益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要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经济法立法一方面要重点制定激励高科技开发、利用的边缘性经济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用法律手段防范高科技发展的副影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空前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十分突出,另外电脑病毒、网络的信息公害、网络贸易犯罪、驰名商标被抢注等问题日趋严重。经济立法工作者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立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眼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的经济立法。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欠缺直接针对知识经济垄断的具体规则

1、因欠缺明确的界定标准所引发的难题知识经济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各种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法律规则难以对其发展做出更好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更多知识产权垄断的潜在可能性。根据国家对垄断所采取的态度,可以将垄断划分为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合法垄断是指国家法律所允许的垄断。在反垄断法中,这种垄断通常是以适用除外条款加以确认的。虽然从现行的反垄断法来看,知识产权垄断属于合法垄断。然而,在知识经济垄断被不断扩张、强化的条件下,即使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行使未超过自身权利的范围,同样也可能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应有的、过度的或实质性的损害,[2]此时,经济法应该给予有效的控制。然而知识经济多元化导致立法者难以就知识经济产权人凭借其权利限制竞争的可容忍度或者合法与违法作出正当的立法回应。此外,现行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对知识经济垄断作出具体的界定,因此不得不寻求知识产权法来作为认定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判断标准。虽然权利要求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权利人的独占权范围,但这种重商主义形式的保护往往会加大限制竞争的力度,并减少社会增进的福利。这使得现行的经济法无法真正解决产生并发展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垄断问题,从而导致实践中经济法适用的严重困难,直接影响控制和规范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效果。

2、因欠缺针对性的制裁措施所导致的发展困境现有反垄断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原则性和概括性。由于该法主要是为工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垄断行为而制定的,尽管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制裁措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解决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需要,更没有能体现知识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型垄断特点,进而降低了对知识经济的治理效果。为了避免因缺乏针对性的制裁措施导致实践中出现的利用知识经济来限制竞争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状态,作为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应该制定一部更有针对性的下位法以解决实践中执法者和司法者适用法律时受到于法无据的困扰。对于英美等判例法国家来说,它们可以通过确立新判例的方法适用新的制裁措施,推动反垄断法的发展;而对于采用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国家来说,则必须依靠立法的完善、制度的补充来实现对新问题的解决。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理念的冲击

1、对经济法价值理念提出更合理的要求知识经济以科技、知识、信息为本的取向,要求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经济法的价值体系,尤其是涉及经济法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本位、经济民主这三个重要价值理念。(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是检验经济法优劣的根本标准原则。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垄断呼之欲出,尤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市场恶性竞争、经济秩序紊乱等问题,这就强烈要求经济法为实现资源配给和流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供制度保障。(2)社会本位体现了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思想。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程度是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的运行和社会分配行为紧密联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经济法转变观念,转换视角,更加关注社会利益和社会公平,不能因追求经济自由而忽略了大众的最大化需要。(3)法律将民主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经济法将其纳入价值体系却是经济法现代化的产物。[4]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民主要求国家更加充分地尊重企业的经营自由,让企业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民主机制,以确保企业职工的民主权利,促进企业的民主化管理。

2、对政府干预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5]需要国家干预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知识经济也为需要国家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避免工业化可能带来的弊端和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仍有必要通过“有形之手”来弥补“无形之手”的缺陷,限制妨碍知识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经济法制需要为政府干预确立适当的位置。[6]知识经济引发产业结构重组,高新科技产业将在知识经济领域中独领风骚。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与以往相比,在干预的范围、方式和重点皆有所不同,必须在高科技领域作出战略性调整,以实现产业的优化结构。在当代社会,政府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知识经济恰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着政府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方式,促使政府进行角色和职能的创新。[7]

(三)对经济法的法律类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知识化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新型化的高端经济形式,其要求法律类型进行变革,需要经济法兼具独立的部门法和完整的法律类型的双重身份,这就使得在知识经济的特定背景下,经济法的法律类型进行变革成为必然。而法律以社会为基础,是社会的产物,总要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这是法对社会的回应——回应型法。回应型法作为一种便利工具的法律,能够积极地回应社会各种需要和愿望,体现法律的能动性。在法律调整过程中,回应型法更加关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这恰恰与经济法法律性质和价值追求相契合。为此,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经济法变革的方向理应朝着回应型法方向发展,“它既是一种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又是一种法律变革的政策模式。”[8]经济法以回应型法作为自己的法律类型,无论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对策

(一)在经济法中确立新制度规则以规范知识经济垄断的发展

1、扩展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以改善对知识经济的调整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经济活动将逐步“推动原有的经济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种种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因而对法的内容、调整范围、调整方法以及整个法制运作机制也将产生深远影响。”[9]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交往的方式日渐虚拟化。知识经济产权垄断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是新型的垄断。现有的经济法的微观体制中,尤其在调整范围和调整手段上,并没有直接针对规范知识经济垄断的具体规则,因此,难以取得有效的治理。因此。经济法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展其调整范围,把调整规范知识经济垄断的行为纳入其中,并通过完善或创新其微观法律体系来监管知识经济产权垄断行为。与传统的工业知识产权相比,知识经济产权更新速度快,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因此要求经济立法技术成熟,法律调整手段极具灵活性。

2、完善反垄断法以应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高新技术垄断问题知识经济条件下,现行反垄断法对高新技术领域的适用依然发挥其作用。在知识不断被创新与超越的年代,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虽不如以往那么稳定,但高新技术领域创造的知识产权,仍受反垄断法的保护。不过,完全以工业时代的反垄断法来监管而无视知识经济的新特点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充分遵循现有的反垄断法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反垄断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具体制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创制新的经济子部门法以合理引导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服务。知识经济深化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力度,也为作为需要由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的调整和创新提供了契机。经济发展需要知识创新,知识的更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各经济子部门法已经难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法理应创制新的经济子部门法以合理引导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建立知识经济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知识经济的定义、基本原则、保护方法和制裁措施等等,从而鼓励和引导知识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建构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法理念模式

1、完善知识经济条件下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法律的滞后性要求政府不断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角色。知识化际遇下,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知识既能成为影响政府创新目标定位的重要因素,也能成为指导经济法机制运行,促进政府创新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10]从经济法实现机制运行模式来看,作为一个有限的服务政府,其应该从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经济司法这三个方面入手和完善,从而让政府干预经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调整知识经济时代对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的要求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冲击了经济法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本位、经济民主这三个重要价值理念,对其价值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由此,一部好的经济法,应该是全方位地兼顾了经济、科技、知识、资源、社会等协调和共同发展的法。

3、强化经济法在知识经济浪潮下的经济安全原则知识的可重复使用性、无形性等特点使得经济法在保护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的功能更加明显。所谓经济安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及基本经济秩序以及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利益或行为的保障程序及其遭受损害的可能性。[11]与民法所关注的个体交易安全不同,经济法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经济安全。由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科技的不断更新,新的经济运行手段也不断涌现,若未能从大局上把握经济安全,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无法谈起。因此,更加关注经济安全是经济法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时下,以知识、信息、技术等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其形成和发展,引起了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引发法律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本文所要探讨的即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法发展的关系

“除非发生社会变革,否则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下法律变革的频率和幅度都不可能与知识经济下法律变革相提并论。”[1]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它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知识经济推动了现代经济法的发展,以社会利益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要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经济法立法一方面要重点制定激励高科技开发、利用的边缘性经济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用法律手段防范高科技发展的副影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空前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十分突出,另外电脑病毒、网络的信息公害、网络贸易犯罪、驰名商标被抢注等问题日趋严重。经济立法工作者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立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眼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的经济立法。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欠缺直接针对知识经济垄断的具体规则

1、因欠缺明确的界定标准所引发的难题知识经济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各种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法律规则难以对其发展做出更好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更多知识产权垄断的潜在可能性。根据国家对垄断所采取的态度,可以将垄断划分为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合法垄断是指国家法律所允许的垄断。在反垄断法中,这种垄断通常是以适用除外条款加以确认的。虽然从现行的反垄断法来看,知识产权垄断属于合法垄断。然而,在知识经济垄断被不断扩张、强化的条件下,即使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行使未超过自身权利的范围,同样也可能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应有的、过度的或实质性的损害,[2]此时,经济法应该给予有效的控制。然而知识经济多元化导致立法者难以就知识经济产权人凭借其权利限制竞争的可容忍度或者合法与违法作出正当的立法回应。此外,现行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对知识经济垄断作出具体的界定,因此不得不寻求知识产权法来作为认定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判断标准。虽然权利要求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权利人的独占权范围,但这种重商主义形式的保护往往会加大限制竞争的力度,并减少社会增进的福利。这使得现行的经济法无法真正解决产生并发展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垄断问题,从而导致实践中经济法适用的严重困难,直接影响控制和规范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效果。

2、因欠缺针对性的制裁措施所导致的发展困境现有反垄断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原则性和概括性。由于该法主要是为工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垄断行为而制定的,尽管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制裁措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解决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需要,更没有能体现知识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型垄断特点,进而降低了对知识经济的治理效果。为了避免因缺乏针对性的制裁措施导致实践中出现的利用知识经济来限制竞争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状态,作为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应该制定一部更有针对性的下位法以解决实践中执法者和司法者适用法律时受到于法无据的困扰。对于英美等判例法国家来说,它们可以通过确立新判例的方法适用新的制裁措施,推动反垄断法的发展;而对于采用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国家来说,则必须依靠立法的完善、制度的补充来实现对新问题的解决。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理念的冲击

1、对经济法价值理念提出更合理的要求知识经济以科技、知识、信息为本的取向,要求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经济法的价值体系,尤其是涉及经济法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本位、经济民主这三个重要价值理念。(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是检验经济法优劣的根本标准原则。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垄断呼之欲出,尤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市场恶性竞争、经济秩序紊乱等问题,这就强烈要求经济法为实现资源配给和流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供制度保障。(2)社会本位体现了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思想。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程度是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的运行和社会分配行为紧密联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经济法转变观念,转换视角,更加关注社会利益和社会公平,不能因追求经济自由而忽略了大众的最大化需要。(3)法律将民主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经济法将其纳入价值体系却是经济法现代化的产物。[4]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民主要求国家更加充分地尊重企业的经营自由,让企业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民主机制,以确保企业职工的民主权利,促进企业的民主化管理。

2、对政府干预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5]需要国家干预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知识经济也为需要国家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避免工业化可能带来的弊端和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仍有必要通过“有形之手”来弥补“无形之手”的缺陷,限制妨碍知识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经济法制需要为政府干预确立适当的位置。[6]知识经济引发产业结构重组,高新科技产业将在知识经济领域中独领风骚。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与以往相比,在干预的范围、方式和重点皆有所不同,必须在高科技领域作出战略性调整,以实现产业的优化结构。在当代社会,政府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知识经济恰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着政府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方式,促使政府进行角色和职能的创新。[7]

(三)对经济法的法律类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知识化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新型化的高端经济形式,其要求法律类型进行变革,需要经济法兼具独立的部门法和完整的法律类型的双重身份,这就使得在知识经济的特定背景下,经济法的法律类型进行变革成为必然。而法律以社会为基础,是社会的产物,总要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这是法对社会的回应——回应型法。回应型法作为一种便利工具的法律,能够积极地回应社会各种需要和愿望,体现法律的能动性。在法律调整过程中,回应型法更加关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这恰恰与经济法法律性质和价值追求相契合。为此,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经济法变革的方向理应朝着回应型法方向发展,“它既是一种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又是一种法律变革的政策模式。”[8]经济法以回应型法作为自己的法律类型,无论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对策

(一)在经济法中确立新制度规则以规范知识经济垄断的发展

1、扩展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以改善对知识经济的调整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经济活动将逐步“推动原有的经济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种种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因而对法的内容、调整范围、调整方法以及整个法制运作机制也将产生深远影响。”[9]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交往的方式日渐虚拟化。知识经济产权垄断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是新型的垄断。现有的经济法的微观体制中,尤其在调整范围和调整手段上,并没有直接针对规范知识经济垄断的具体规则,因此,难以取得有效的治理。因此。经济法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展其调整范围,把调整规范知识经济垄断的行为纳入其中,并通过完善或创新其微观法律体系来监管知识经济产权垄断行为。与传统的工业知识产权相比,知识经济产权更新速度快,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因此要求经济立法技术成熟,法律调整手段极具灵活性。

2、完善反垄断法以应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高新技术垄断问题知识经济条件下,现行反垄断法对高新技术领域的适用依然发挥其作用。在知识不断被创新与超越的年代,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虽不如以往那么稳定,但高新技术领域创造的知识产权,仍受反垄断法的保护。不过,完全以工业时代的反垄断法来监管而无视知识经济的新特点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充分遵循现有的反垄断法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反垄断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具体制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创制新的经济子部门法以合理引导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服务。知识经济深化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力度,也为作为需要由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的调整和创新提供了契机。经济发展需要知识创新,知识的更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各经济子部门法已经难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法理应创制新的经济子部门法以合理引导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建立知识经济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知识经济的定义、基本原则、保护方法和制裁措施等等,从而鼓励和引导知识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建构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法理念模式

1、完善知识经济条件下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法律的滞后性要求政府不断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角色。知识化际遇下,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知识既能成为影响政府创新目标定位的重要因素,也能成为指导经济法机制运行,促进政府创新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10]从经济法实现机制运行模式来看,作为一个有限的服务政府,其应该从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经济司法这三个方面入手和完善,从而让政府干预经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经济进步范文篇2

新钢公司现有炼铁高炉7座(2×350m3、3×1050m3、2×2500m3),炼铁总产能约850万t。2010年实际产铁约877万t,计划完成率105.92%。由于在2009年3月和11月提前淘汰了3号、4号两座设备老化、指标落后的300m3高炉,2010年新钢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上年有明显进步,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目前,多项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或中上水平,处于行业中下水平的指标是利用系数和入炉品位,处于行业落后水平的指标是生铁合格率和休风率,这是严重影响新钢炼铁指标水平的两块“短板”。

2、2009-2010年炼铁主要技术经

济指标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对比见表1。对照表1,按“四分法”分类,2010年新钢炼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指标为生铁一级品率、综合焦比、燃料比和劳动生产率,处于国内中上水平指标为风温、入炉焦比、煤比,处于国内中下水平指标为利用系数和入炉品位,处于国内落后水平指标为生铁合格率和休风率。

3、2010年炼铁指标进步分析

3.1国内先进水平指标

生铁一级品率:2006年以前,新钢一级品率曾长期在30%~40%的低水平徘徊。2006年为了实施精品战略,多生产品种材,新钢决定开展生铁一级品率≥75%攻关。由于观念转变、方法得当,当年一级品率即达到88.81%,比上年提高了43.86%,在全国排序第11位,比上年前进了40位,进入了国内先进水平行列,此后不管内外部条件如何变化,一级品率始终保持在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焦比和燃料比:指标改善原因一是淘汰了高能耗指标落后的2×300m3高炉;二是高炉平均容积增大,装备水平提高;三是高炉操作水平和操作观念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淘汰了2×300m3高炉后,高炉座数由9座减为7座,平均容积由1050m3扩大到1260m3。高炉座数减少和新上高炉装备水平提高,直接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3.2国内中上水平指标

风温:主要受益于淘汰落后和高炉大型化。停炉前原2×300m3高炉风温分别仅862℃和865℃。装备先进的2×2500m3高炉分别于2009年2月和11月开炉,使2009年高炉平均风温达到1070.7℃。2010年风温达到1136.5℃。若2011年再淘汰2×350m3小高炉,新钢高炉平均风温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更高。入炉焦比和煤比:指标进步原因与风温类似。由于设备老化、风温低,停炉前原2×300m3小高炉入炉焦比550~580kg/t,煤比仅30~40kg/t。且2×2500m3高炉投产初期焦比高、煤比低,是2009年新钢高炉入炉焦比高、煤比低的主要原因。

3.3国内中下水平指标

利用系数和入炉品位:两者相关关系密切。炼铁界一般认为:入炉品位提高1%,燃料比下降2%,高炉产量增加3%。新钢高炉入炉品位长期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影响了高炉利用系数的提高。从近两年新钢入炉品位和利用系数排序看,两者关系基本相称、符合常规。

3.4国内落后水平指标

2010年生铁合格率下降的原因:1)7号、8号高炉炉型破损,操作难度加大,废品增加。年底进行了喷涂。2)1号、2号高炉2011年内即将淘汰,原燃料条件变差,干部员工思想波动,管理有所放松,废品增加。3)2×2500m3高炉生产逐步正常,废品减少了60%以上,使新钢全年生铁合格率略有提升。生铁合格率是反映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生铁合格率低将严重影响公司形象。有关炼铁厂要高度重视,尽快改变生铁合格率偏低的局面。2009-2010年高炉生铁废品分布情况见表2。休风率:休风率指标落后主要受炼铁产能扩大后高炉外部条件不稳定影响。据统计,2010年外部因素影响高炉休风比重高达68.85%,其中炼钢影响最大,达到57.48%;其次是动力和原料影响。各因素影响高炉休风率情况见表3。今后要大力提高一铁厂高炉与二钢厂的铁水硬联接率,减少炼钢故障,保证高炉生产基本条件的均匀稳定。

经济进步范文篇3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在美国,住房按揭贷款按照贷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分为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等级。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一般而言,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次级按揭贷款被迫比优级的利率要高,还款方式也更严格。放贷机构为早回笼资金,又把贷款打包发行债券,当然次贷的债券利率更高,进而受到投资银行对冲击等投资机构的追捧。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发的泡沫经济破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美国次贷款使投资银行倒闭,加之美国经济的逐步下滑,这些机构和个人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还款能力逐渐下降,日积月累引起不能按期还款的现象大量发生,造成银行收不到应该收到的钱进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实体经济。

2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金融证券业、劳动就业、外汇储备、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2.1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国出口形成挑战。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就是金融危机对中美双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2.2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银行等金融、证券机构尚不发达,资本项目还未完全放开,这就决定了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一方面,在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国内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当前让金融机构更为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联动、汇率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递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价波动及它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和对证券机构业绩、经营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今后我国仍然会坚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的发展渠道,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的加强。

2.3劳动就业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慢。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提前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很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我国即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4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在全球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也会在今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部分是美元,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而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的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投资成功的经验。金融危机形成后,全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5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这次危机从源头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国内的房产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中央到地方都寄予厚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是美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美联储利率调节不恰当,其崩溃又直接引起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心理预期、资金层面和购买角度发生影响。从心理预期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房地产这方面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害怕金融危机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的房地产项目投资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如果大家都裹足不前,显而易见,市场的萧条景象就会随之来临。从资金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损失惨重。从中国收缩资金是他们的选择之一,高盛、摩根斯坦利都在出售他们在中国原来购买的房产。但另外还有一些在危机中没有受到世纪冲击的私募基金、投资基金,他们在危机过后把眼光聚焦到了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来进行股权投资,签订回购协议,把抄底房地产作为一种机会,因此,影响是复杂的。从购买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可能推迟消费,投资性购买也会相应的推迟,这样就有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经历长时间的调整,即使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刺激消费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刺激投资性的需求几乎没有作用,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是看其未来的升值空间怎样,而不是看房子的成本是多少,而这时前景很模糊,有这部分需求的人就进入了观望阶段。

2.6对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连性强这两方面的作用,因而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敏感性。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旅游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欧美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到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仍会保持小幅度增长。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旅游企业困难加剧。

经济进步范文篇4

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农民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对于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行情不能全面了解,对于国家队农业发展的相关调控政策也不能及时的掌握,不能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方式。这样,农民的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促使农民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与参与交易活动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促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的变化,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且将农业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联系起来,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预测与驾驭市场的能力,能够避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管理

在我国很多农村,农村干部与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薄弱,大多还是采用封闭式的政务处理与管理方式,农民的民主权利不能得到行使与发挥,成为了农村干部谋取利益的手段。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的民主管理,在提高农村管理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够维护民主管理的实现。首先,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促进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能够促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灾害预防信息、气象服务等公共信息,促使网上办公的实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冲破环境的限制,保证农村管理的透明与民主。其次,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促使农民群众积极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参政议政,加强监督农村的政务决策与财务管理等基本活动。最后,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完善农村资源信息数据库,提高农村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农村的财务、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等进行收集与整理,并采取措施加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证农村管理的效率。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以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扩大农民信息选择的范围,有效较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农民充分利用资源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的农民。其次,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促使农民有意识体提高自身的民主素质与政治素质,真正提高农民的综合组织。此外,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网络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文化作品充实自身的文化生活,并且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样,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能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村信息化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发展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信息化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迫切需要农村信息化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促使信息化技术得到的广泛的普及与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持。

五.农村经济发展依赖于信息化与信息技术

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意识与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就会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逐渐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并且促使农业农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经济进步范文篇5

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隆”战略,按照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为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意识,我县把科技工作列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报告会,每年选派一批科技干部到江浙沿海进行挂职锻炼,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抓科技进步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科技工作是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努力增强科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制订规划凸显科技,部署工作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教兴县”上来。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四大家各安排了一名副职亲自抓科技工作。为加强科技工作,我县建立了科技工作汇报制度,规定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制定了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单位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目前,我县已形成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合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县科技工作共召开政府常务会议4次,专题研究有关科技工作。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亲自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专题研究班。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特别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广泛深入地宣讲有关科技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县”意识。二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舆论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基本做到宣传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墙头有标语,街头有横幅,手中有资料。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送科技下乡,请科技专家来我县乡镇举办科技讲座,送科技示范户集中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全县人们的科技意识,力争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尊重人才,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1、尊重人才,重奖有功人员

科技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放活科技人员,允许他们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入,鼓励成果持有人以入股方式创业,并根据不同职称和规模给予不同标准的创业启动金。为鼓励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制定了“科技兴隆”奖励办法,提高奖金标准,对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奖金不低于5万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对待科技人员,我们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县在农口各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和经济发展局等涉科单位均设立了科教、生产股,在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城建、教育、工业、卫生5个专家服务组。除政府组织外,各骨干企业均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民间组织也成立了各类专业学会12个,行业协会29个,培养和授予了科技示范户8280户。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技术服务站和企业科研开发为主体,技术学会、专业协会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带头人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统一规划

随着人们科技意识的增强,我县科技资金投入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为抓好科技兴县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确保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科技专项经费和农发资金等科技资金的逐年增加。我县科技经费已从2003年的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54万元,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已从2003年的594.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44.9万元,科技专项经费已从2003年的72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30.5万元。县委、政府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加强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的同时,银行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也逐年增加,自2003年以来,各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总额达5.46亿元,并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我县龙头企业如运发包装、恒远机械、青蒿素提取、氟树脂加工等项目,均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

4、立足资源优势,实施重点项目

我县立足资源优势,围绕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兴县做文章,3年来,共实施科技项目127项。农业方面主要支持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产业化建设。实施项目主要有“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金银花入《中国药典》”、“龙牙百合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金银花、**龙牙百合原产地域产品认定”、“柑桔948项目”、“双孢菇出口基地建设”、“富硒农副产品开发”等。工业方面主要支持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与新产品开发。实施项目主要有“毅鹏金银花茶”、“爱生制药”、“运发包装”、“恒远机械”、“青蒿素提取”等。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县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提高了工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为加大我县科技开发力度,我县先后与湖南农大开展了龙牙百合脱毒育种、百合蓉加工、金银花茶研制、金银花白粉病鉴定等,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进行了双孢菇高棚栽培试验,与湖南中医学院进行了金银花茶毒理试验,与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开展了富硒资源开发与**金银花录入《中国药典》等多方面、多角度合作。现正与湖南农大合作的项目有:一是龙牙百合连作试验,解决龙牙百合不能连作的难题;二是龙牙百合与药百合的转基因试验,提高龙牙百合的抗病性;三是青蒿“两高一短”(高青蒿素含量、高生物产量、短生育周期)技术研究,选育良种,培育多倍体青蒿。另正与湖南省食品研究所合作,研究开发龙牙百合面食产品。通过横向联合,我县技术力量得到充实,科技工作进展顺利,某些产业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指导下,我县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每年获得省市科技成果2-5项,申请专利1-2项。2004年,“富硒金银花茶的研制与开发”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通过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加工技术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金银花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金银花、**龙牙百合地方标准”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金银花白粉病研究”、“**县富硒农牧产品开发”分别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三、立足优势,突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我县科技工作以农业科技为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做文章,突出资源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建设。2004-2005年,我县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推广稻鸭共栖、平衡施肥、沼液浸种、旱育稀植、病虫综防等新技术和水稻良种,全县共建丰产样板田2000亩,亩产突破800公斤,技术示范面积13.6万亩,技术辐射面积45万亩,累计增产稻谷2.95万吨,增加产值4500万元。到2005年底,全县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粮食良种覆盖率达90%,实用技术推广率达8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绩,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3.2万亩,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萝卜、西红柿为主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得到迅速推广。特别是金银花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干花一万吨,占全国总产的60%,我县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了“中国金银花之乡”的称号。为做大做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2002年以来,我县投入科技经费90余万元,与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湖南农大、湖南中医学院等单位合作,经3年试验与研究,2005年**金银花灰毡毛忍冬终于录入新版《中国药典》,从此**金银花获得进入大型制药厂的入门券。2004年,我县拨出科技专项经费15万元,经一年多实地考察论证与多次赴京申报,2005年**金银花、隆回龙牙百合顺利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认定,这不仅提高了**金银花、隆回龙牙百合的知名度,而且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与保护,为以后出口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自2003年发现**土壤富硒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课题组,经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湖南农大化验,我县土壤及农牧产品富硒,**是继陕西紫阳、湖北恩施之后的第三个富硒区,且面积居三者之首。目前,我县富硒农副产品开发如火如荼,现已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金银花茶、富硒龙牙百合、富硒茶等十余个产品。富硒资源的发现与开发,顺应了人们对富硒保健食品的需求,为我县农副产品开发找到了新的亮点。

2、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高新技术工业迅速增长

按照“兴工强县”的战略思想,立足我县基础条件与后发优势,我县工业以建材、造纸、药材、机械制造、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重点支持了雪峰干法水泥、桔州汽车、湘丰纸业、运发包装、爱生制药、九龙生物、高档卷烟纸等项目,工业发展来势喜人。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引进力度,2003-2005年底,全县共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15个,新增工业产值2.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值0.5亿元,现有民营科技企业14家,其中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2004年,湖南运发包装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新上一条全自动五层纸板生产线,年产纸箱3000万个,年产值1.2亿元,创利税2000余万元。2004年,恒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自主研制新型环保节能水轮发电机组成套设备与技术,年产值3200万元。湖南毅鹏金银花保健品有限公司投资100余万元,研制开发富硒金银花茶与袋泡茶系列产品,年产值1000万余元,并获得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爱生制药厂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中药材生产企业的GMP技术改造,并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邵阳长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投资5000万元,引进高含量青蒿素提取技术与设备,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形式,建立青蒿种植基地3万亩,年产值9600万元,可创利税3000万元。湖南湘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甜糯玉米粥系列产品,年产值4200万元。

经济进步范文篇6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常说的话来概括,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

在这个阶段,社会消费升级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新旧体制、机制的衔接又不及时、不到位,就有可能产生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如果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适时地转化为二、三产业的职工和城市居民,农民的收入就提不高,购买力就上不来,内需也就扩大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就快不起来。公共服务不能普遍惠及广大群众,就会滋长不满,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纷纷指出,现在是到了强调社会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候了!

不协调的五大表现

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陆学艺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过来。社会结构包括的面比较广,有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层结构等等。我国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期阶段,但城市化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关系严重失衡,阻碍了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绩,但是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理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我国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世界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为第188名。这同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的地位,实在不相称。

第三,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软件"也要现代化。许多城市遍布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儿童上学、老年人就医困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

第四,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大多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运行,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规章制度僵化,运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人民群众很不满意。

第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多,现在又处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等多种因素导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里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何迈向协调之路

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是从当前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

第一,从根本上讲,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短腿"问题,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第二,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从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二次调节",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目前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务农为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小。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与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

第三,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训政策。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码条件,是保证社会的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

第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全面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就是要科学、定量、实时地诊断、监测并预警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这个系统之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是在没有"起火"之前,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测,发出警示;而现有的系统像消防队一样,必须等"起火"了才能出场。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系统,监测全球或区域的稳定状况和动乱热点,分别为其战略决策、安全体系、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后效评估、危机综合对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研制和运行十分必要。

第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就业压力。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2004年"社会蓝皮书"中有一连串让人心感沉重的数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5年为2.9%,1999年为3.2%,2001年为3.6%,2002年为4%,2003年很可能达到4.5%,登记失业人数将超过7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继续增加,2003年6月底,下岗职工达464万人,而再就业率则逐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2001年为31%。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2002年进城镇务工经商农民达9460万,现在还呈增加的趋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这有赖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此要正确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当时我们走的是一条资本密集和资本深化的工业化道路,全国少创造了上亿个就业机会。

经济进步范文篇7

多年来,广西林业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现已步入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同步推进、资源总量与林业产值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林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丰林国际、嘉汉林业、日本王子、金光集团、斯道拉恩索等外资林业企业的引进,促进了广西林业产业飞跃性发展,形成了以林浆纸一体化、木材综合加工、林产化工、竹藤加工、林特副产品加工、森林旅游、花卉、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等八大优势产业,广西林业经济实现了“以林促工、以工带林、林工一体”、一二三产业合理发展格局。自广西林业发展速生桉树等自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外资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引进与应用,广西林业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85.29亿元增长到2010年1276.55亿元,实现年均增长率19.82%(表1、图1)。其中,第一产业由2000年的121.5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45.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15%;第二产业则从50.19亿元增长到783.58亿元,年均增长率28.38%;第三产业由2.92亿元增长到47.2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8.82%。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0.6960∶0.2873∶0.0167调整为0.3491∶0.6138∶0.037,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调整幅度达到113.64%,广西林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可见,科技进步与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及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广西林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广西区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兴林”已被确立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政策,科技进步对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本研究通过对广西林业近10多年来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了解科技进步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府决策林业科技投入等提供参考依据。

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许多专家和学者采用索洛余值法、C-D生产函数法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有相当多的学者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法、综合指标法、连续替代弹性数法(CES函数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等方法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本研究拟采用C-D生产函数来估计各投入因素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计量模型如下:y=AeδtKαLβ(1)对式(1)两边取对数,即得lny=lnA+δt+αlnK+βlnL+μ(2)其中,Y表示林业产值,A为常数项,K和L分别表示林业资本和林业劳动力投入水平,α和β分别表示林业资本与林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ε表示林业科技进步的年进步速度,t表示年份序列。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均来自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5]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6]。具体指标为:(1)Y为林业总产值,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用当年实际价格核算的产值来计算;(2)K为林业资本投入,使用年末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标,用当年实际价格核算的投资完成额来计算;(3)L为林业劳动力投入,由于广西属于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林业产出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而且与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积极性极其相关,因此林业劳动力投入根据广西国民生产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和全国人口的同比换算取得。根据上述过程得到广西林业总产值等相关指标数据(表2)。根据表2中的数据,运用SPSS13.0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对广西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广西林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变量的生产弹性系数,结果见表3。表3显示,Sig.值为0.000,表示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变量之间的判定系数为0.983,说明回归模型较真实的反映原始数据情况;调整判定系数0.976,表示方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由式(1)和表4计算得出生产函数如下:y=e5.082e0.368tK0.032L7.757(3)在对式(3)两边进行时间变量t求导,可近似推算出林业投入要素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公式:η≈0.368+0.032η1+1.757η2(4)式中,η表示广西林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η1、η2分别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率。η、η1、η2可通过表2的数据求得,分别为0.1982、0.4538、0.0602。各种林业业投入要素(科技进步、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对林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m0=δη(5)m1=αη1η(6)m2=βη2η(7)式中,m0、m1、m2分别表示科技进步、林业资本、林业劳动力的投入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分别为1.8569、0.0733、0.5336。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广西林业经济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000—2010年间林业科技进步、林业资本、林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68、0.032和1.757,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5.69%、7.33%和53.36%,林业科技进步对于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极强的正向推动作用。

结论与建议

经济进步范文篇8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①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获得新的成果,如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原子结构理论和量子力学等;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运用于科学技术研制和工程方案。“比热”、“潜热”理论用于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电磁理论运用于发电机、电动机的制造和高压输电工程等;③不断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是整个经济技术基础不断得到改善。转炉顶吹炼钢设备、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新工艺等;④不断发展新产品、新品种,电子计算机不断升级,移动电话(手机)不断换代、增加功能;⑤在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生产组织,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从科层制组织到组织扁平化,从战略管理到智能管理;⑥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发达国家在1900-1910年间工业生产中5%~10%的提高来自科学技术,到了70年代,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手段实现经济增长的部分高达50%~70%。近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全世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0倍。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首先要依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质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尽管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消费要求、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等,都是产业结构形成与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领域内推广应用,却能直接影响比引起产业结构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技术革命的爆发,是在科学原理的推动下,某一时期的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群发生根本的变革,它是产业革命的前夜,起主导作用的是新兴技术。它一方面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也激发相关的产业部门发展起来。这种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革命由三部分组成:①这种发明提供了一个框架,使其他次要的发明围绕它建立起来;②具有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内的充足的物质资源;③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新技术与新工艺的采用要求使用新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拉动居民的需求,必然改变该产业的面貌,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进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必将带来相应新产业的优先发展;同样道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必将在该领域最大限度减少某些资源消耗,创造出新资源的需求,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把稀缺资源集中使用到最需要的产业上去,以功能更好、成本更低的资替代老材料,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科学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是21世纪高薪技术的龙头,它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信息服务、信息生产和信息传输业。目前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任何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产业。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等自然资源并列入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成为影响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芯片加工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并行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是发展信息技术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质疑,大家一致认为,社会坏境和人的能力是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基础。获得和创造各种知识的能力,包括对传统知识的提炼和更新,是改造人类生存条件最重要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过经济高增长率,当时曾被认为是“奇迹”;1965年巴西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话数比韩国和中国台湾还高,而现在的情况却大相径庭,韩国和台湾的电话覆盖率比巴西高4-5倍,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应用,远远高于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是“失落的十年”,整个拉丁美洲人均收入呈下降趋势,全球只有东亚和东南亚发展势头良好。到了90年代,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出口产品中1/4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即电信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电子商品和元器件。这些设备出口增长率是商品总额增长率的2倍。事实证明了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1994年论断,发展中国家不能再期望以其比较劳动力优势作为发展的基础,现在所说的比较优势是用知识的应用来衡量的。

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之很快超过欧洲国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的领头羊却是原来贫困落后的犹他州。从1990年开始,该州经济增长速度每年超过7%,远远高于全美平均1.5%的水平。该州把信息技术当作重中之重,在盐湖城和普洛渥之间建立了软件工业谷,以电脑、医疗器械、生物工程为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繁荣,并率先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全美犯罪率最低的州。发展中国家而言,即使制造信息设备、通信设备的能力软弱也无关紧要,关键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提高人们加工传统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坏境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物流产业,能使企业用最快的速度配置资源,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

21世纪的全球经济秩序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在工业经济模式下,企业通过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并由商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流通和分配。这个模式的实现建立在大众市场基础上,以实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以公司(集团)形式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分工和价值链状流通分工来实现,并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营销活动。该模式的流程为:生产商预测市场需求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大量库存组织流通环节库存零售满足顾客多样需求,积压产品低价清货。这个流程的起点是企业,尽管生产者尽力对需要做出较准确的预测,但由于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和市场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极易造成由于库存层层放大而带来风险。

作为工业经济的替代模式网络经济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局面。网络经济模式中信息流居中心地位,它指引物流的正确方向,尽量减少无效劳动和节省通流时间,使整个流程得到最佳优化。同时网络经济能构筑虚拟市场,具有个性化服务、低成本交易以及市场全球性特征,摆脱对空间、地点、物质设备等稀缺资源的依赖,企业通过网络直接或通过中介间接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准时进行定制生产,再借助物流上门配送,最后通过网络跟踪实现售后服务,避免了产品不符合顾客需要的风险和积压浪费。

信息化也促进了各级政府调控经济手段的发展,提高了政府办事的效率。通过建立国民经济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及国民经济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各类经济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效率。

二、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精神文明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智慧和细想道德的进步状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科学技术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休息时间,增加交往工具,缩短空间距离;同时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享受精神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为精神文明提供了物质手段。芯片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影像制品、通讯设备、电子图书馆等理想变成现实,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二)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的内容表现为:一是人们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与升华,标志着人类控制自然、控制自身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二是人们思想、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促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摒弃以人为中心的伦理观,尊重和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公平地对待同代人甚至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坚持永续发展,创造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

(三)批判宗教迷信的思想武器。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界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迷信以有力地批判。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倡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有利于提高人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科学技术能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化形式或格式。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历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在古代社会,实用科学、理论科学以及自然哲学三种科学形态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当时实用科学多属于手工业工艺技术,理论科学只限于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基本上是对自然界的现象描述,自然哲学也主要是用主观冥想的方法作些猜测或臆断的说明。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和缺乏科学实验条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思辨的方法获得,人们凭借感性直观和简单推理,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作出鸟瞰式的描述。这种思辨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认识能力的莫大限制,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和社会各种运动形态的内在联系和过程。从15世纪后半叶起至18世纪前半叶止,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实验科学,人们对自然想象的研究开始从总的联系中抽取出来,分成一定的部分和种类进行研究,这是人类认识史上一大进步。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从18世纪后半叶起,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了整理材料的的阶段,由研究既成事物的科学进入了研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的科学。地质学、原子论、人工合成有机物、化学元素周期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等都是对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科学家们从各自不同领域,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及其思维方式,正是适应时代要求最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考察事物的本质正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实践考验,以及在实践和科学发展中进一步得到丰富、深化和发展,辩证思维方式在现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李庆瑧等:《大协调科学技术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经济进步范文篇9

科技进步以强劲的动力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改变了劳动者的质量,造就了生产、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大量人才;提高了劳动工具的效能,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发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扩大了劳动对象的使用范围等等。如何准确科学地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一个引人关注和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为了满足河北省制定长期规划的需要,有必要对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定量测算,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科学地反映科技进步的地位和作用。

一、测算方法与步骤

1.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经济理论指出,作为一个生产函数,它必须具备五个特点:¹单有劳动而没有资本,或单有资本而没有劳动,都不能获得产出。º要素的边际产出应大于零。»固定资本时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固定劳动时资本的边际产出也递减。¼函数具有非负性。½要素彼此具有可替代性,其边际替代率应递减。目前国内外用于定量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各种因素作用最常见的生产函数是C-D生产函数,它完全符合上述五个特点。其一般表达式为:Y=A0erlKALB(1)其中Y为产出,A0为常数,r为技术进步系数,K为资金投入,A为资金弹性,L为劳动力投入,B为劳动力弹性,B=1-A,式(1)的对数式为:lnY=lnA0+rt+AlnK+BlnL(2)以产出Y,资金K和劳动力L的时间序列数据Y=[y(1),y(2),,,,y(n)],K=[k(1),k(2),,,,k(n)],L=[l(1),l(2),,,,(n)],为基础,用多元最小二乘回归可以估计出式(2)中参数lnA0,r,A,B。2.Solow余额法计算科技进步速度计算公式为:a=y-Ak-Bl(3)式(3)中,a)科技进步的平均增长速度;y)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A,B的意义同前。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y=tY1Y0-1@100%(4)式(4)Yt)计算期t年的产出;Y0)基期的产出。3.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A)EA表示经济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EA=ay@100%(5)同时,亦可分别计算资金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资金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Ek)为:Ek=Aky@100%(6)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El)为El=Bly@100%(7)因此只要估算出A,B值,就可以计算出EA,Ek,El等值。4.测算指标的确定在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必须对产出量、资金量和劳动量等经济指标做统一规定,否则会测算出不同的结果,缺乏可比性。本次测算按以下口径进行测算,即产出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金K为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劳动者L为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底数)。5.弹性系数A,B值的估算弹性系数A、B值的确定是测算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有经验法和回归法。经验法是根据经济工作者的实际经验,对参数进行主观的估计,例如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对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不同时期的资金和劳动产出弹性测算的结果可以看出,资金的产出弹性一般在0.2-0.4之间,劳动的产出弹性一般在0.6-0.8之间。回归法则根据给出的一组Yt,Kt,Lt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以估计A、B值,此法对资本、劳动力和经济都呈稳定增长的经济系统较为合适,而对不稳定的经济系统,有时会估计出负值弹性系数,同时回归运算还常常碰到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问题。为了避免发生的测算误差,本次测算采用回归法结合经验法二者的加权和,简称回归)经验加权和法,即根据式(1)用最小二乘法测算出A、B的值,然后根据公式计算EA的值。

二、计算结果与实证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和上面的公式,通过E-views3.1软件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可以估计出原模型中的参数A,B,r和为A=0.6121,B=1.0558,r=0.0397,A0=0.0045因此可以得到C-D函数为:Yt=0.0045e0.0397tK0.6121tL1.0558t由式(3)-(7)可以分别得到1985年-2002年和1995年-2002年的EA,Ek,El,1985年-2002年间:EA=27.49%,Ek=63.52%,El=9%;1995年-2002年间:EA=62.92%,Ek=44.96%,El=7.88%;在1985年至200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7.49%,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52%,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9%。可以看出15年间资金的大量投入仍是推动河北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其次为科技进步,最后为劳动力。而1995年以后三方面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发生了改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跃居首位,增长了近40个百分点,资金投入和劳动力的贡献分别下降了大约20和2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在1995年以后加大了对科技进步的投入,由资金密集型逐步转为科技进步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有所减弱,因此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已逐步迈上信息化发展的轨道,与全国发展水平接轨。

经济进步范文篇10

关键词:吉林市;文化文物景观景点;概况;利用情况;规划设想

吉林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在全省以至东北三省占有重要地位。为加强对吉林市文化文物景观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风采和魅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笔者想谈几点对我市文化文物景观景点的规划设想:

1吉林市历史文化景观景点概况

据调查,吉林市共有各类文化遗存107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

较有代表性的有距今230000~160000年前古人类居住址——寿山仙人洞遗址;著名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西团山文化”的命名地——西团山遗址;我国东北最大的汉魏时期墓葬群、夫余王国前期都城——帽儿山墓地;高句丽北疆军事重镇——龙潭山山城;唐渤海国长岭府址——苏密城;金代开国元勋、尚书左丞相完颜希尹家族墓地;我国东北仅存的明代摩崖石刻——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东北文庙之冠——吉林文庙;吉林省最大的寺庙群——北山寺庙群;清代祭祖圣地——小白山望祭殿遗址;东北第一座近代工业遗址——吉林机器局旧址;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自设计的原吉林大学教学楼和吉海铁路总站旧址;保存较为完好、典型吉林民居建筑——王百川居宅旧址等。

2吉林市重要文化文物景观景点利用情况

2.1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它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1420年~1432年)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三次领军至此兴役造船的地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市江南乡阿什村,除展示2处碑刻外,建立了《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向人们展示我市明清两代的造船历史和我市城区的演变史。

2.2吉林文庙

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改设行省,移地拓建新庙,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展示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外,制作了《孔子生平事迹展览》、《中国科举制度展览》、《东北三大怪展览》等基本陈列,对外开放。

2.3龙潭山山城

位于吉林市区东北,距市中心约7km,建于公元410年,是我国最北部的高句丽山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城内有城墙、“水牢”、“旱牢”、南天门等遗迹和龙凤寺等主要景点,目前龙潭山已辟为森林公园,对外开放。

2.4吉林北山寺庙群

位于吉林市区西北,“玉皇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药王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坎离宫”初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群为宗教祭祀场所,对外开放。另外,北山碑林、北山烈士塔、北山烈士陵园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以不同形式对外开放。

2.5丰满万人坑

位于吉林市丰满区白山乡孟家村五队的丰满东山上,1937年,日本侵略者修建丰满水电站,该遗址为修筑丰满水电站死难劳工埋葬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为纪念丰满死难劳工,建立丰满劳工纪念馆,展示了当时劳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悲惨的劳动、生活史实,对外开放。

3吉林市文化文物景观景点的规划设想

3.1西团山遗址公园

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辖区内的西团山上。西团山遗址是东北著名的青铜时代(西周初至秦汉之际)文化遗存,由古代秽人所创造,是东北地区最早发现并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西团山文化的命名地。遗址主要由墓葬和居住址组成。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多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了大量具有历史和研究价值的文物。

鉴于西团山遗址在新中国东北考古学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拟将各类形制的墓葬、居住址发掘后进行展示,同时建立西团山遗址博物馆,使西团山遗址成为集科学保护管理、博览展示与研究基地为一体的综合遗址群体。西团山地区将成为吉林地区集文物保护、遗迹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必将促进吉林市的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成为吉林市的一处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

3.2吉林机器局旧址

位于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松江路11号,光绪九年建设完成。该局是三品钦差大臣边务督办吴大澂为供吉林、黑龙江两省武器弹药,加强边务,对付沙俄入侵而奏请修建的。清光绪三十一年,改建“吉林造币局”,生产出我国首批机制“厂平”银币,在我国近代军事、经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吉林机器局现建存厂房3处,角楼、围墙保存相当完好,可利用空间较大。应进行合理规划和修缮,建立吉林近代工业博物馆,其中包括吉林近代工业史展览和吉林城市建设展览。目前吉林市博物馆已对该馆的建立进行了规划。

3.3龙潭山山城遗址公园

位于吉林市龙潭山上,是高句丽北疆最重要的一座军事城堡,整个山形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高,中间低。城垣借山势沿山脊用夯土或碎石构筑,高矮宽窄不一,周长2396m。山城的西、南、北各有一门。现存“水牢”、“旱牢”及马面、马道、了望台、房址等遗址。龙潭山山城是高句丽中期建造的典型的军事城堡,是研究高句丽疆域和城池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目前,该城址已经作为国家重点考古项目准备进行全面发掘。待发掘后,建立龙潭山遗址博物馆和龙潭山山城遗址公园,对城墙、马道、了望台、房址等文物本体和出土文物进行展示。

3.4玄天岭炮台遗址公园

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清末为抵御沙俄入侵所建炮台的遗址。建筑由炮台和弹药库两部分组成,现在其基址保存较好。

目前该遗址已经由吉林市园林管理处进行修复,修建了真武庙和避火图等。鉴于该炮台修建的初衷是为抗击沙俄入侵,吉林市在清末以来屡遭列强凌辱,建议在此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展示自康熙时期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以来历次抗击外来入侵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3.5明代阿什哈达造船遗址公园

位于吉林市江南乡阿什村。阿什哈达造船遗址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三次领军至此兴役造船的地点。现有两块摩崖刻石,是明朝经略东北,经营吉林船厂的有力见证,现有“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对外开放。

这里背依群山,面临松花江,视野开阔,既是吉林市夏季旅游热线,又是冬季雾凇的最佳观赏点。“刻石”周边及山间可规划开发仿明军事营地,设置中军帐、狩猎场、议事厅、兵营等设施,建造仿明战船及其他船只,明代阿什哈达造船遗址公园。

3.6帽儿山墓地遗址公园

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永安村、裕民村和龙潭区龙潭乡天太村境内,总面积15km2。帽儿山墓地是吉林省已知最大的一处汉代遗存,分为4个墓葬区、两个遗址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东团山下的平地城——南城子是夫余王国前期都城。1989年~200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较全面的钻探和试探性发掘,出土大量汉代遗物,初步确定埋藏有土坑木椁墓、土坑墓、土坑封石墓和积石墓等形制墓葬近万座。

目前,帽儿山墓地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历史记载和学术上的谜团需要今后做大量的工作来进一步证实。作为与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齐名的夫余文化,其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甚至高于前两者,通过考古调查发掘,并对各类形制的墓葬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建立帽儿山遗址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建立帽儿山遗址公园,其影响和效益可与集安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陵相媲美。

3.7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历史街区(影视基地)

位于吉沈铁路435.01km处,是吉铁分局的重要货运车站。1929年吉林省长张作相为同日本人抗争修建吉海铁路的同时修建了吉林总站站舍。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及建筑家林徽音设计,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审定的具有德式特色的大型尖屋顶建筑。“吉海铁路总站”造型新颖独特,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保存了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来建筑风格,在国内现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