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节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9:06:15

经济节目

经济节目范文篇1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2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3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

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4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5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

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6

信息类节目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适应市场细化,信息传播高速化,观众接受信息系统化的需求应运产生的。&127;1995年6月19日济南电视台一套节目推出电视经济信息专栏《市场纵横》,1995年11月2日,济南电视台二套节目推出《商业七色光》。&127;尽管两个电视专栏是广告创收栏目,但与传统“硬”广告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且受到了客户、观众的认可。目前,两个专栏已“升级”为《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信息更加系统,并切合了大众传播和观众接受信息的实际,研究此类节目传播过程和受众接受的过程、特点,可为电视信息类节目的分类整合,进一步提高传播效率,服务于信息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电视经济信息的内涵与特征:

据记载,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宝的商人在州郡都会群造住宅,养十匹快马,专门往各地传送商情,消息十分灵通。这可以说是最早形式的人际传播的经济信息。正因为刘宝从事的经济信息传播活动为各地客商所欢迎,使他成了“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的头号大富翁。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经济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只有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期才会自觉地利用经济信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凡是报道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信息都是经济信息;从经济部门、生产部门的角度讲,那些反映工业、农业、交通、商业、财政、金融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信息都可称为经济信息;从宏观角度讲,凡是报道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信息就是经济信息。概而言之,经济信息广义是指财经、供求类信息,它反映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具有投资决策、指导性、参考性。狭义专指经济行情,而电视经济信息节目报道的是广义的经济信息。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信息处理与传播手段密切相关的卫星转播技术、数控技术等使电视业的传播活动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其经济信息的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性和公开性:电视经济信息的传播具有广大的受众,传播内容是公开的。但受众的规模难于确定,因为受众可以轻易地停止接受媒介中的信息,关掉电视或调换节目,因此传播者对受众缺乏选择性。但传播媒介中的任何经济信息又是可以普遍分享的。公开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信息源要尽可能多地披露事实,而不要封闭信息;二是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权。

2、单向性:经济信息传播者与受众通过电视媒介发生间接联系,信息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受众一般无法要求当面解释与直接提问,传播者难以得到广大受众的信息反馈,即使反馈也缓慢而曲折,少量而微弱。

3、超越性:经济信息传播超越时空,传递信息速度快、量大。日益先进的技术,使电视媒介传递经济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超越时空的能力不断加强,可同时把一个信息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4、组织性:经济信息传播依靠组织化的电视媒介运行。组织化的电视媒介包含三层意义:a.拥有专门的电视传播机构;b.拥有职业传播者;c.受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5、即时性:电视传递的经济信息会立即对社会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信息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神经,它牵制着广大生产者、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经济生活运作。

“市场这个竞争的环境好比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潜入的商海,他们不得不学会在商海中吸气与换气才不会沉底。这个吸气与换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市场经济信息吐故纳新的过程,即吐出旧观念、旧思维,纳新信息,树新观念、新思维。”(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而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提供新鲜氧气,即这个过程必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有序的传播交流过程中才能得到逐步实现。对于电视媒介而言提供氧气是一个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过程,而吸气与换气则是受众接受过程。

二、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过程。

1、技术的进步拓宽了节目传播的前沿阵地,电视节目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相当大的程度依赖于电视技术状况。由前期制作播放到现场实况转播,由普通地面波电视到共用无线闭路电视再到具有双向传播服务功能的光缆有线电视网等是近二、三十年内实现的。

济南电视台的《市场纵横》栏目改版为《市场特快》之后,为快速传递市场上的行情,让受众与经济动态共时呼吸,他们先后推出四次几乎全方位覆盖的电视直播节目。日本学者藤竹晓在《电视社会学》中指出:“事件的社会重要性程度越大,没有时间差的共时性就越是必要,其次,在与社会重要性无关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差的同时传播会导致事件的社会意义的产生。”1999年7月11&127;日,济南电视台《市场特快》栏目对海信绿色环保电视促销活动进行了一次现场直播,摄像机的“眼睛”代替观众的眼睛,从而制造一种“海信热”轰动效应与强烈的现场感,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

2、准确的栏目定位及版块设定:

蓬勃兴起的经济信息类专题节目更重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贴近生活自身的节奏和需求,为观众传授知识,提供服务,交流心得,梳理情感,其目的是为了产生固定的收视群,用针对性强的节目来“锁”住一些观众,这就必然要求节目走专业化道路,突出其权威性、可信性和代表性。

在版块的设定上要给人以分类明确的感觉,这样有助于观众根据需求选择收看内容,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1998年12月28日济南电视台经济部《购物乐园》在刚一推出即受到观众好评,它们同于一般的电视购物节目,而是融商业性与娱乐性于一体,观众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既能赏析中外文学艺术精品,又能得到最新的商业信息,实用的生活知识与技巧。

栏目定位与版块设置要与观众的欣赏品味同步而行,当受众的欣赏水平提高,节目内容也要有所变化。《购物乐园》在改版之前命名为《商业七色光》,下设九个版块,电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七色光》的几个版块逐渐陷入一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尴尬境地,如《旧货市场》版块,消费者购买二手货主要是看好其价值低廉,然而加上昂贵的电视媒介费用,其价格也变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再比如《今日时尚》反映的内容涉及到服饰、美容、电器、日用品、酒水等各个方面,这使得节目的针对性不够,从而可能失掉一部分观众。改版后的《购物乐园》下设“放飞好心情”(幽默、小品、流行歌曲、精彩片段选播)、“女性驿站”、“健康加油站”等等。这种购物形式迎合了当今城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及渴望放飞的心情。

如果说《购物乐园》是以“乐”为和弦,以“商”为主旋律和流行乐的话,那么《市场特快》就是以“快”为节奏,以“市场”为主旋律的摇滚乐。它偏重于提供家庭投资方面的信息,如《市场特快》下设“医疗保健”版块,不是每天告诉大家什么药治什么病,而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拥有健康、保持健康,通过专家访谈及消费者信息反馈,市场调查等手段增加知识含量和人情味。

3、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与自由的风格样式。

主旨对象、时间各异的栏目需要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支撑,不同定位的栏目也会生发出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比如穿插演播室采访、谈话、插入资料图表等等。如《市场特快》在3.15期间推出一系列的打假、曝光方面的报道,以及用最直接的形式,在同一类产品中做客观的比较并公布结果,使观众对市场上的商品有一定客观的了解。《购物乐园》主要以活泼的节目形式,多样的手法把观众带进了娱乐购物的美妙境界。卡通片有歌唱道:“谁都喜欢好东西,谁都喜欢少花钱......”唱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为该节目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购物乐园》的两个主持人用演播室谈话的方式自然地让观众步入其中。《白鹤茶艺》本是介绍茶楼的片子,但却用一种文学手法表现,因此观后不但品茶、选茶知识学会了,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茶香留在口中。1999年7月13日《购物乐园》曾对99隆力奇“清凉之夏”--千人游蛇园中期回顾大联欢进行过一次现场直播,对现场活动的同步报道与“千人观蛇园”的历史资料回放互相穿插,激动人心之处在于直播的共时性与演播室的参与性相结合,具有强烈的电视优势。

直播意味着信息进程的动态化、程序化、集约化,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同步记录一个流程,也不是单纯现场的再现。它必须要有对现场预测、多种方案设计、插播资料、图表、背景材料、人物采访、现场评论等整体的策划,还包括机位的设置,主持人的现场发挥和演播室评论等。

三、电视信息节目的接受过程:

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人类80%的语言行为都属于信息接受性质,即人听或阅读;只有20%的语言行为具有发出的性质,&127;即对别人说或写。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对别人口述和笔述的理解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发出信息的能力,因此研究受众接受信息过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电视人来说则尤其如此。

人们感知到信息时都会内心无声地自问:是什么?这是最简单的判断,然后是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辨析对象的特征,决定接受与否,并与已掌握知识比较,对眼前的信息作进一步判断。这个认识过程的大致步骤为:收集数据、衡量数据、预期后果、作出预测、检验原始信息并进行更新。

跨世纪中国已进入了被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信息冲击与包围的时期,消费者面对蜂涌而至的经济信息潮常有不知所措、无从选择的感觉,这说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都不成熟,他们需要传播媒介各种信息的指导。研究消费者心理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使经济信息节目的制作有针对性,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信息的接受者存在着接受前的状态问题,我们称它为“前理解”,

它直接到如何接受和接受什么,受众接受的信息感知状态是理智的,愈是与前理解一致的,内容愈有可能征服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不仅影响到对信息的选择、帮助主体对信息作恰当解释,而且能产生知觉期待,为主体从环境中提取一定的计划。【彭聃龄(1990)《认知心理学》】。

对于具体事项而言人对电视经济信息的知觉总是从某一点开始的,因而起始经济信息的选择首先影响接受者的倾向,也就会出现积极的接受者,漫不经心的接受者等不同的受众群。他们由于⑴某种实际需要,⑵受身边舆论的影响,⑶对某种媒介内容的潜在功用的期待,⑷接受讯息的方便而接受讯息。其中人们对节目报道有用程度的期待始终是个中心环节。

电视经济信息节目不能单纯以功能或功利为目的,很重要的一条是考虑接受群体的情况:

1、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受众正确理解身处的环境。

“人的一个基本心理功能是对外部世界作出理解和预见,失去了这种理解和预见能力,人就会感到不安。”(龚文庠)。因而,经济信息节目若要实现说服的效果,首先要满足人们认识经济环境、确立经济观念,自我寻因的需要。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能够有效解除困惑的讯息较少,公众不需要而传播者自认为很重要的讯息太多。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复杂化,经济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企业财富的享有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资金的多寡,而取决于拥有的信息量。生产者与经营者已充分认识到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是“无形财富”、“企业生命”。并从有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沟通过程中受到教育、引导、启示而逐步提高。这里讲的是有序的经济信息,指的是媒介通过采集、整理、分析、提高的系统传播的经济信息,即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它决不是未经处理的简单堆积与叠加。

美国社会评论家帕卡德的著作《人类控制的时代》一书中写道:“一个美国青年,从出生到18岁,从电视中所看到的广告节目已达到1800小时。”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流量之大,已近泛滥成灾的地步。

面对如潮的商品信息,如何选择才是适当的消费,众多消费者急切需要大众传媒正确的消费分析来引导,帮助消费者识别真假,捍卫消费者的权益。

以《市场特快》中的《装饰天地》版块为例。该版块通过调查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介绍商品及服务引导消费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他们通过观众的信息反馈来联系商家、组织节目,使观众能主动收看该节目,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即将装修和想装修房子或布置添加新家具的人都关注这个小栏目。同时业界人士也可通过该栏目获取到有用的经济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抓住商机来赚取利润。

2、促进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人们总是乐于接受与自己的信念相同或相近的肯定性讯息,排斥否定性信息,当受众保持对经济信息节目的热情时,节目的内容与受众的指导性便达到了契合或接受。两者的契合如同探射灯的光束,照亮这部分讯息,人们得到的印象会较平常清晰得多。

就我国大众媒介而言,目前的问题在于某些正面的信息与公众注意的指向性差距较大往往以为有意造成了同类讯息的集中,就能够自然引发公众的注意,忽略了公众注意的指向性对于接受的制约,经济信息类节目虽然主观上重视迎合公众,但切入口常常并非是公众注意的指向。而且还忽略了公众注意容量的有限性。在这种争取公众注意力的竞争中,该类型的节目魅力需要一定的数量支持,这主要在于与公众指向性注意的接近。传播者的节目内容不可能完全适应公众,便应该能够提供接受性的讯息,渐进地实现其功能目的。

3、寻找双方需要的共同“编码”。

受众接受电视经济信息不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信息活动,而主要是一种合作性质的理解、认识活动,即双方需要共同的“编码”。在社会性传播中,当代人把提供日常外部信息的责任,实际上大部分赋予了大众媒介,有时甚至造成了公众对媒介的信息信赖正是这种情形给了媒介影响舆论绝好的条件,但也造成了可能的问题。

以《市场特快》为例,该栏目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金融、证券、电子、通讯、汽车、服装等市场行情,提供商品交易动态。“信息越密集越好,信息越短越好,语言越快越好”,从某个角度看并不错,但如果因为密集而失去了清晰度,那么,信息就会成为无效信息,而无效信息会令听者莫名其妙,甚至产生误解,造成负效应。信息传播必须考虑传与受两个方面,特别是传者,绝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四、经济信息节目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面临着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21世纪的人与21世纪的电视如何交汇,21世纪的经济信息节目如何覆盖21世纪的人,技术与节目内容是我们关注的两个方面。

1995年2月,美国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GII):合作日程》的文件,指出“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信息是形成世界经济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下一世纪,信息产生的速度、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无数用途将会使各国经济发生更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是以前泾渭分明的电信业、信息业和大众传媒业的技术集中的结果。曾是区分传输声音、数据和图像网络类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在数字世界里,这些网络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传达系统提供服务,由不同传输媒介如光缆、同轴电缆、卫星、无线电和铜线组成的多用途网络将提供各种各样的电信和信息服务,将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家庭、商业、学校和医院。这些网络将形成发展各国和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基础,转而成为必将到来的信息时代把世界联在一起的无形的网”。

经济节目范文篇7

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媒介起到企业与消费者最大的沟通作用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

企业是通过广告直接作用于群众而达到销售目的,广告能否对消费产生影响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影响消费的一些因素和行为: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供求关系、消费者总体的消费能力、消费者普遍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的发展变化、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这些因素有些与宏观的经济形势有联系,有些则更重消费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但他们都是影响广告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再让我们来看一下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一、面对不断增加的产品,人们越来越依赖广告来获得关于产品和消费的信息。与广告刚刚开始大量出现的时代相比,现代广告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二、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不断有新的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也不断有旧的产品被淘汰,这一方面来自广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现代广告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的各种传播媒介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接触媒介的途径和机会不断增加,广告对于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的消费者发生预期作用的难度越来大;四、经济多元化使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态势愈加明显,从而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就有了不同的需求的多种消费群体,使得广告群众的构成愈加复杂,但广告是企业必须要做的。

我们把企业信息经过电视制作后向消费者传达,使企业获利,增加对栏目的广告投入,同样我们面临的也是一个日益复杂的观众群体。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消费者抱怨广告干扰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广告在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来讲,广告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些方面: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准;为消费者提供了许多生活情报,可以增长见闻、充实知识,有助于消费者识别商品,起到指导消费的作用,可以增加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机会,可以减少消费者误购产品及滥用产品的可能,可以促进消费者生活合理化,能向消费者介绍许多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观众(读者)接触广告的机会大大提高,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同时在传播同一条广告信息,使得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媒介,各个媒介也有了相对固定的群众,企业选择广告媒介的机会多了,造成广告投入的分流。

所以经济类节目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吸引更多的观众,给观众造成一定影响,引起企业注意,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不同于其它媒介的展示机会,比如展示内容的限定,展示方式的区别等。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为经济类节目的公关做一下概念性的界定,经济类节目的公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它要通过与企业的接触沟通,向企业介绍经济类栏目广告优于其它形式广告的特点,并为企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它要不断提高节目信息量,吸引更多的观众或成为栏目的忠诚观众。对于企业来说,经济类栏目涉及面广,内容形式较为灵活,能把企业信息分析的更透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依据,对于消费者来说,从经济类栏目中,他了解的信息更全面,在同类商品日益丰富的商品社会中,他们能为自己的选择找到更多的理由。

所以,经济栏目的公关必须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它不仅仅是按照企业的意图来广告,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共同点,在企业广告信息的同时,吸引观众关注节目,这也就形成了企业、媒介、消费者三者的利益共同体,使三者进行有效沟通。

把与企业的沟通变成参与企业营销策划的行为。经济类节目的公关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运用所掌握地条件,技术等各种因素,为企业做出综合性服务,使企业和我们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谋得长久合作发展。在我接触的客户中,与凌志公司的合作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九七年凌志公司刚到济南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无论从财力、人力来讲,都算不得一个大客户,但该公司所产品隆力纯蛇粉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当时我帮他们分析这个产品,隆力奇的产品品质非常好,这决定了一个产品能在市场上长期生存,隆力奇的市场潜力非常大,这是因为从94、95年开始,有许多保健产品如金王纯花粉、太太口服液、田田珍珠口服液都在炒作一个概念:皮肤保养,需要以内养外,虽然这些产品都在短暂的旺销后转入市场衰退期,但这些产品提出的概念已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外病内治的概念被人们初步接受,这为隆力奇纯蛇粉的入市打下了基础。在济南市场大部分内服养颜护肤产品进入衰退期,而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需求,在没有新的产品介入市场之前,在这个产品领域就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隆力奇来的正是时候,当时这些话可能对凌志公司实际市场操作产生不了多少帮助,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话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信心。在这里我要谈到是客户服务人员在争取客户的广告投入时,一味的强调你们节目效果多么多么的好,费用多么合算并不是你争取到广告的最有力的手段,有时候你要看客户是谁,一些刚刚上市或刚刚到这个市场的产品,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这个产品生存下来,只有产品或企业有了利润,你才能从他那里不断争取到广告投入,企业死了,广告也就随之终止。做到这点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客户服务的心态问题。对待客户有时候我们急于求成,只希望从客户那里拿到一点半点的广告费,而缺乏对客户中恳的建议。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手里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我们有很多的经营或销售上取得了成功的大户,我们经常与客户交流,获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有心人不断地总结这样的经验,形成自己对市场、对产品、对企业独到分析见解,这样我们对客户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市场回报。这也有助于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客户类型,什么客户是我们长期培养的,什么客户是争取短期效益的,不同的客户适合在那一类节目中做什么形式的广告。做到

了这些,才能使我们栏目对企业的公关上升一个台阶。

与凌志公司的合作是从一种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始起步,开始这个公司在我们栏目的投入很少,每月只有一万多块钱,但我仍然把它做为一个大客户来看待,因为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个公司的人虽稍显经验不足,但做起事情来非常扎实,从不搞虚假的东西。但真正使我看到这公司能做大,是在97年二次促销行动中。

97年12月份,凌志公司搞了一次“游蛇园,品蛇宴,逛沙家浜”的活动,活动之前,我还在想,这种抽奖旅游活动好多企业都在搞,而且他们大都搞游香港、游新、马、泰,游苏州,逛沙家浜真是显得有点小气了,这样搞能有多大效果?当时活动规模较小,即使没效果,也对企业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当我跟随参观园拍完片子,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因为我看到去参观的消费者看完隆力奇集团的蛇园和车间以及了解了整个企业的情况后,对隆力奇都赞不绝口,而且我了解整个企业的情况,也对隆力奇产品有了新的认识,我认识到这种活动是消费者和企业沟通的最佳机会,而且这种参观活动所取得的口碑效果是无可比拟的。我对凌志公司和隆力奇都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98年4月份,大天力集团骨髓壮骨粉也搞了一次类似这样的参观活动,不过他的规模要比隆力奇组织的这次活动大得多,大天力组织了二百余人的参观团赴石家庄大天力厂家参观,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拍摄。大天力的这次活动组织的很成功,通过这次活动也使得大天力在竞争中取得了不少优势,当时我受此活动启发,建议凌志公司也搞一次这样大规模参观见证活动,效果肯定会很好,经过反复的论证,策划,98年7月,隆力奇百人游蛇园活动真的实施了。事实证明,隆力奇百人游蛇园的成功举办,是98年隆力奇纯蛇粉泉城热销的导火索。

隆力奇百人游蛇园活动的策划实施我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只是在企业实施策划之前,我给他们所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信息:大天力能搞,你们为什么不能搞。营销是有科学性的,它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重复性,其它企业成功的范例,我们完全可以搬到另一个相似企业去重复操作。营销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而营销的科学性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企业沟通的好的话题,只要善于总结包含在营销科学性中的规律,善于分析总结同一策划环节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我们就有能力利用其它企业的成功经验,给所服务的客户提供充分的策划素材和建议,这样,我们对企业的公关成功率就越大。

凌志公司组织隆力奇游蛇园活动成功举办以后,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效益,游蛇园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99年千人游蛇园使得隆力奇的销售又掀起高潮,凌志公司在我们经济部的广告投入也由97年十几万,到99年的五个月投入上百万,成为部里名符其实的大客户。

客户成长起来了,综合实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我们的合作范畴也越来越宽。换句话说,我们的合作越来越深入,我们甚至已参与到企业的营销行为当中去了。凌志公司连续搞的两次直播活动就是这种合作的有效例论。

99年6月,利德好帮手治疗仪在银座广场做了一次电视直播活动,搞得非常成功,我把活动信息及时反馈到凌志公司并和公司有关人员共同分析了他们所经营的产品──美福乐减肥套盒的市场现状。美福乐产品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运作以后,在减肥品竞争中已占据明显优势,但要想压倒所有品牌,掀起美福乐的销售高潮必须有一个导火索,也就是营销中经常说到的亮点,美福乐借助在减肥市场中的舆论优势,完全可以组织一次直播活动,促成旺销势头的形成。我的建议又一次引起了企业的重视,经过我们有直播经验的领导与凌志公司老总及策划人员的讨论,直播活动的方案出台了。从活动的策划到实施,前后不到两周的时间,效率的确很高,我们部里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直接参与了这次活动实施,结果,直播活动的当天,美福乐销售就异常火爆,活动后,美福乐在银座每天的销售上万元,与银座不远的美福乐健康减肥中心日销售连续半个月保持在2万元左右,活动真正起到了理想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不断与企业进行多方位的信息沟通,不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素材,同时也利于我们对企业公关工作的开展。企业通过这种成功的活动,更加增强了与我们合作的信心。7月31日,凌志公司又委托我们做了一次隆力奇的现场直播活动,同样取得了成功,六、七月份凌志公司在我们部里投入的广告费用每月都在30万元左右,这就是我们应得的回报。

不断给企业提供建议和信息,是我们经济类节目进行业务公关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我们本来的一些很小的客户,培养成大客户,形成节目和企业的良性互利发展,我们节目自然会产生无尽的生命力。但在企业营销策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真正起到的作用是把企业的信息有效的传达给观众,这是我们为企业服务的最根本的工作。

把企业信息转化成消费者乐于接受的电视信号。

经济节目范文篇8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9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济节目范文篇10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新的表现手法也日趋丰富。记者运用隐性采访方式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所采访不到的新闻事实。因此,近年来,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新闻逐渐增多,并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隐性采访又叫暗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这种方式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显性采访达不到的目的,获得第一手材料和较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说,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

1998年11月在济南台《经济大观》栏目播出的《走近以旧换新》一片中,记者运用显性采访和隐生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以旧换新这一经济大潮中的商品促销手段进行了报道与剖析,使观众对这一新兴的促销方式有了一个根本的了解,并对一些不法商家的欺诈行为进行了鞭挞。其中,关于“以旧换新”消费者到底能得到多少实惠,记者就是采取了隐性采访的形式,先后去了三家商场,结果发现,标价签上仅仅注明零售价、以旧换新价,当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问及“如果没有旧家电是否也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时,营业员的回答是肯的,没有旧家电优惠150元,有旧家电的,旧家电折旧价为200元”。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旧家电折旧价格仅为50元,这与旧货市场同等商品的价格相去甚远。当记者再问到为何优惠价格不在标价签上清楚地注明时,营业员的回答让人感到此类活动的不规范性:“你如果问的话,我会告诉你的”。

记者:“我如果不问呢”?

营业员:我也会给你说的,我们这儿的东西都是货真价实的。

采访到这里,以旧换新中旧家电到底价估几何,消费者能得到多大的实惠,部分商家、厂家到底在玩什么花样,相信观众一定会明白的。试想,如果节目中只有通过显性采访,由营业平铺直叙地讲述以旧换新如何换,而没有隐性采访所获得的直接事实,报道就会流于一般的化。镜头里营业员信誓旦旦的保证,以旧换新的种种好处,尽力推销商品等一些鲜活的东西就不会出现,以旧换新到底换什么,就没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2.隐性采访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认同感。我们通常的采访方式是找当事人了解情况,然后由当事人加以陈述,一直倡导的视觉新闻、现场新闻,也基本是置身于一个比较固定的场景。而隐性采访,记者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体验,参与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过程,易于把握,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展现其丰富性,避免了单把干巴巴的结果塞给观众。而记者隐去其记者身份,不仅能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更能使观众有一种认同感,从而拉近电视与受众的距离,使我们的节目更加生活化、故事化。

97年《经济大观》曾做一期体验版,主题为:体验夜间消费,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记者分为几路以消费者的身份分别来到火车站、汽车站、24小时夜间售药药店、24小时营业的各大商场、酒店等,看一看是否与自己承诺的相同,夜间搭的同一起始点、终点站价格是否与白天不同,线路是否一致,各条服务、家电维修等专线是否有人值班。通过一番明察暗访,记者获得了大量较有价值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收视率一越成为全台的自办节目第一名。

3.隐性采访是进行电视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

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法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采用显性采访方式,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相。许多成功的批评报道都是用了隐性采访。

今年入夏以来,北京某派出所不断接到居民报案:空调外机被窃。7月29日一夜之间安定门一小区内竟有六户空调外机不翼而飞。是谁偷了空调外机?为何偷?偷了销往何处?这里的是是非非,依靠显性采访肯定无法弄清。于是,北京台记者装扮成买空调者,到旧货市场找线索,不仅弄清了是谁在偷销空调,而且还拍摄到了一些不法交易的珍贵镜头,并从中发现是某些旧货市场货源的无序管理让不法之徒的脏物有了可乘之机。从而给如何搞好市场管理敲响了警钟。

4.隐性采访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

市场经济大潮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社会的浮躁心理。记者的采访作用也逐步变得不那么深入了,跑衙门、翻旧报纸、找选题之风日长,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而隐性采访的日渐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多记者已改变采访作风,使其采访不断深入。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以来,我国新闻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一种必然。众所周知,隐性采访是在报道依靠显性采访无法获得新闻价值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方式,靠坐小车、进宾馆、看材料、听汇报或搞有偿新闻完成隐性采访,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隐性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有深入扎实的采访作用和献身新闻事业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才能抓到新鲜的鱼。

1997年,经济部《经济焦点》栏目在3.15期间推出特别报道《聚焦3.15》分别从吃、穿、住、医疗纠纷、旅游、农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明察暗访,并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投诉给予爆光,三位编导因此遭到恶意电话、威胁传呼等“警告”,这说明报道正中某些人的痛处,新闻真正发挥出了舆论监督作用,如果没有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没有事实求是,追求新闻客观真实的报道,没有把新闻事业当作党和群众的喉舌这一使命感,记者是不可能冒着危险去做这样的隐性采访的。

[page_break]

对隐性采访所获取的资料应当注意感性真实与理性真实的统一。尤其要避免走入“眼见为实”的误区,还必须有分析,记者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不易获得的材料,由于难以与大量其它材料相对照,因而容易陷入纯客观主义或以偏概全的境地。对此,列宁有过深刻的提示:“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美国推销员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推销鞋子。到达后,两人都给各自的老板发回一封电报。一个讲:“太糟了!这里人都不穿鞋,我明天就返回。”而另一个则说:“太好了!这里人都没有鞋穿,我要做一笔大买卖。”视角不同,引出了迥异的判断和行为。因此,当我们通过隐性采访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后,要进一步用发展的观点和联手的观点,对所见所闻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理性分析。还是同志讲的那句话: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必“身入”,但“身入”还不等于“深入”,貌似“深入”的“身入”,产生的报道终要难脱主观片面,尤易误导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错误的观点比没有观点更有害,新闻工作者尤其如此

电视报道实践证明,隐性采访是电视界尤其是电视批评节目难以缺少的一种采访手段。但是严格说来,我国目前使用隐性采访方式,主要源于操作经验和习惯做法,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法律规范。对于隐性采访合法性,合理性的唯一解释是为了公共利益,隐性采访常常甚至有时是不可避免地要窥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探视人家不愿公开,精心遮掩的人生与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浙江有一家电视台为了调查杭州、宁波、上海三城市的市民文明程度,记者们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将准备好的一些信件故意扔在这三座城市的车站、繁华街道等地,看看是否有人会把它拾起来,是否会拆开偷看,是否会主动把它塞进信箱?。当有人捡起信后,盯梢的记者便紧紧跟随,一旦有人私拆信件,记者便亮出身份,对其作采访,并告诉拆信人: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结果这一调查方式,引起了一场风波。

新闻的真实性,一般包括本质真实和现象真实两个方面。本质具指新闻应具有的社会普遍性,现象真实是拍新闻的诸要求及细节等要符合事实。只有具备本质真实的和现象真实的新闻才符合真实原则,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真实的。

浙江某台的作法,实际是超越了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容易伤害调查对象,诱导他们违法。这里所说的伤害,除了直接对他人造成精神、财产、肉体的损伤之外,还包括故意创造客观条件,诱导调查对象做出不道德或违法的事来。虽然私拆别人信件这种事情的确存在,也就是说明这篇论文具备本质真实,但在记者的诱导下,故意创造客观条件下,去私拆别人信件,就违反了现象真实,而且,一旦引起新闻纠纷,被调查者可以抓住记者诸多把柄,会有设圈套、挖陷井、引诱上钩嫌疑的记者,处于不利境地。

因此,在偷拍偷录时一定不能超越一定的法律道德界线。1997年通过鉴定的国家设科研究课题《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中对舆论监督的对象有这样的界定,“舆论监督的客体(对象),从理论上说应当是除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对象和现象。”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受法律保护的人及其行为是不能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进行监督的,对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及其行为,可以运用偷拍偷录等方式实施舆论监督。在我国,新闻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某些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已违反了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损害了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新闻工作者有对其偷拍偷录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这些喉舌功能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