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0:18:46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1

一、建立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矛盾运动过程,人才结构调整始终与之同在,为其服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人才结构调整往往处于被动式、指令性调整,受制于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方式导致人才资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产业因缺乏合格人才难以获得发展,迟滞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起人才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人才结构调整机制,是解决人才结构调整根本出路问题的重要所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因此,我们必须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抓住优化人才结构这个关键,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经济结构对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的要求,建立起与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结构大体相对应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形成人才资源优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实现人才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大转移。通过人才结构调整战略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二、充分发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互补作用

人才结构调整分为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增量调整是在现存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才资源增量的素质结构和投入方向,达到优化人才结构的目的。存量调整是通过对现存人才资源进行培训和合理流动实现结构的合理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前,由于人才结构调整片面地追求增量调整,造成了低素质人才供大于求,而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发挥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变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人才结构调整方式,充分发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互为补充的特点,以存量调整为重点,配合增量调整,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首先要对准"存量"做文章,通过继续教育、转岗培训、深造进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存量,提高现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水平,缓解经济结构调整紧缺人才的需求。其次是按照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资源需求的特点,进行增量调整,推行人才先导模式,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体系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吸收力度等措施,着眼于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相近专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提升人才资源的能级结构,达到从"源头"调整人才的目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达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产品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十分封闭的市场经营状态下,商品经营销售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受全球化影响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面临改革难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粮食生产比重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例较大,尽管相比传统粮食种植结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经济附加值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中国农业想在国际农业市场贸易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改革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因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农业产业化。在20世纪我国农业的探索发展时期,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由民众智慧结晶产生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产品产量,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潜力渐渐被挖掘殆尽,要想跟随时展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创新,总结先前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尽快融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先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面向市场,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依靠经济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一体化,使得利润在每个经营结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农业产业化弥补了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的缺点,更大程度上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这种经营方式丰富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实发展了经营体制的内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生产营销关系,包括“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这种产销模式带领农户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达到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的生产目的,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相互促进的新经济结构调整机制。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研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颇丰,向农民推广应用方面也十分全面,但也存在着许多机制上的问题,例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缺乏后劲,私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服务不到位,农业研发资金缺乏等各种问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成果转化慢、产业化程度低等困难,无法适应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将农业技术与经营性农技相结合,创新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多元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例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市场龙头企业相联合等形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示范、培训与服务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使农民掌握农业先进技术,例如建立农业科技园、培养先进种植人才等方式,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示范人才,最终带领群众走向农业科学化的道路。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加入生产过程,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生产学习、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加强民众的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大力宣传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意识,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三、培育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服务能力

市场为生产产业线的最终点,也是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一些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信息的闭塞或个体力量的不足,很难进行品牌宣传和获取较高利润。所以要在目前的农产品经营市场上,积极培养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开辟新的产业链,创新产业经营模式,进行连锁品牌经营,通过网络物流等新的运输方式进行交易,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建立开放、合作、科学、有序的市场经营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化服务的意识,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者进行合作,实现产品生产、运输、经营、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以创新方式加入现代化市场生产经营,提高农民学习网络经营的积极性,使农产品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拓展农业生产市场范围,促进农业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融入全球化市场并获取相应的竞争优势,这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经济对外开放也是必然的。我国农业现状为人多地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廉价,小规模经营,综合分析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例如粮食作物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小,而大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拥有较大竞争优势,比如花卉蔬菜、畜牧产品以及海洋产品等。综合目前形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较少,相关农产品出口份额占世界总出口量比例十分小,因此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促进农业对外开放,拓展农产品市场十分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拓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这两种途径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进来”包括积极引进外来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高科技人才与大量的流动资金,推动国内企业对外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来”利用好国外资源,促进我国农产品朝向科学化、技术化、网络化的生产方向发展,扩大国际市场,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利用沿海发达的交通条件,促进农业龙头产业带动国内产品加工出口,在沿海地区建立出口基地,提高农业产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农业产品效益。

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努力方向之一,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首先,城镇建设应合理规划发展规模,要与当地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通过研究农业资源承载量来确定城镇建设规模,既要做到容纳相应的人口又能保证物力财力得到合理使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利的资源保障。其次,要积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除了政府投资外,积极寻找多方面的融资主体,促进农业投资多元化。再次,要重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运用,减少土地浪费,做到农村土地的科学规划和高效种植,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积极争取效益最大化,实现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协调资源与劳动力之外,要考虑到交通、科技、文化、娱乐、教育等基础生产要素集中的环境空间载体,城镇发展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设施的改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方向。城镇的发展与进步也能提高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改变人们落后的农业生产思想,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带领农民群众走向小康社会,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结构调整和改革。结构调整要在质量、效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有序进行,这样才能带动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快地融入国际农业经济贸易市场。

作者:刘晓英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付石林.用特色循环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学家范小克纵谈循环经济理论创新[J].经济,2012(04).

[2]胡翠红.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01).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3

低碳经济,狭义地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产品)的同时将“坏”产出———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Kinzig,Kam-men,1998)。低碳经济一词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是在2003年2月英国贸工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序言中,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深入剖析这四种当前主流的经济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站在“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强调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重视及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协调,资源节约是其理论前提,经济、环境友好发展是其预期目标,而节能减排是其核心技术手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落脚点及技术指标考核方式,循环经济侧重于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提高资源利用、循环效率的技术手段;绿色经济强调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水平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侧重于经济发展、生态承载力平衡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注重在生态承载力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寻求资源、环境系统在物种、代内、代际之间的长期平稳持续性发展,是这四个概念中包容性最强的概念;低碳经济着重强调碳排放量的减少,即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整体长期发展的威胁在人类活动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碳排放量。整体看来,绿色经济的具体实施形式主要是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同时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因此,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针的必由之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和实现,具有紧迫性和客观必要性。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生产、生活行为的结果,其反过来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相关气候变化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景下,南方地区将升温2~2.5℃,北方地区将升温2.5~3℃①。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粮食生产、气候灾害、健康与环境等。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相关统计数据,继2007年中国以60.7亿吨的CO2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以来,中国的CO2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趋势,2010年中国消费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2增至大约72.6亿吨,而同期美国的CO2排放量已经从2007年的约57.7亿吨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53.9亿吨②。这意味着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逐渐成为主角,碳减排在中国义不容辞。在国内,资源的数量限制、再生能力限制以及污染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每年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有数据显示,如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负的污染产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发展并不乐观③。与此同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全球贸易方式、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消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首当其冲。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分析

低碳经济的中心及重心均在于“低碳”,即减少碳排放。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会面临来自宏观经济哪些方面的压力,应该如何应对,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与宏观经济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经济增长的压力

学者们多关注于分析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其中,GDP或人均GDP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如魏一鸣等(2008)[1]、王锋(2011)[2]、胡玉莹(2010)[3]等及刘瑞翔、姜彩楼(2011)的研究表明,1987~2007年间中间产品投入结构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导致能源消费加速增长从而碳排放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4]Ramanathan在分析中加入了能源消耗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同增同减趋势。[5]Soytas等运用美国的数据对三者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增长的Granger原因。[6]此外,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等也对CO2排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王锋(2011)测算了工业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化结构比重每上升1%,能源需求就增加0.77个百分点,这暗含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及CO2的大量排放。[2]75Zhang等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资本和城市化、碳排放量等多变量的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多种因素,结果显示,除了经济增长外,能源消耗、资本结构和城市化等均对碳排放的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7]刘志林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实现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路径下提高生活质量是低碳城市化的题中之义。[8]毕军等(2009)提出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地方短期经济绩效与碳减排长期收益之间的矛盾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冲突,这是实施低碳城市化必须首要解决的矛盾。[9]综上所述,影响未来CO2排放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经济规模、消费模式变化、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林业与生态保护建设等。在这几个因素中,人口增长、经济规模、城市化的推进等因素对CO2排放起显著促进作用。另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意味着放慢以GDP或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当缩小经济规模面临着从“增长”到“发展”的观念更新及从关注“速度”到全面提升“质量”的重点转移,这是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面临的转型压力。传统的“以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而集约型增长模式以“低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特征成为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模式选择。此外,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来自于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压力。

(二)来自结构调整方面的压力

这里的结构调整在生产上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消费上同时包括中间消费结构和最终消费结构的调整。在生产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一路飙升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其中工业部门平均消费了80%的全国能源,其碳排放量占比高达84%,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节能减排的首要对象。王锋(2011)的研究表明,1997~2007年间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CO2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平均贡献为1.14%。[2]76张友国(2010)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0]因此,从理论上讲,发展低碳经济,降低CO2排放量,必然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发展第三产业逐步降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在部门经济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部门内部,中间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由使用高碳排放能源转向使用低碳排放能源、零碳排放能源)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诗一(2009)通过分析中国38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予以估算并进行了相应的绿色核算,结果认为在工业行业内部的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地在这些行业内进行中间能源结构调整,通过改造旧技术、生产工艺及设备,开发替代技术、节能技术等方式加大一次中间能源消费结构中低碳能源④、清洁能源(风能、水能、核能等)的比重势必会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11]生产方面的结构调整以及中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侧重于从供给方面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从需求方面满足“低碳”的目的则涉及最终产品消费模式的转变,即“全民低碳运动”。最终产品消费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向节能减排的目标转变,全面降低人类各种活动的碳排放量仅仅依靠制度、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等方面的供给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托于“低碳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全面减排的目的。[12]然而,中国目前所处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向低碳经济模式需求的产业结构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且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所获得的分工格局也会对产业结构转变产生阻碍作用。此外,一国基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因素而形成的特定禀赋结构、资源、能源市场结构以及技术发展路径也制约着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速度。可以预期,中国“富煤贫油少气”⑤的能源资源结构禀赋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短期内很难发生明显改变,由于煤炭的碳密集度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量,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阻碍。

(三)来自技术进步方面的压力

IPCC2000年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明确指出:技术进步是解决未来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驱动因素之和(IPCC,2000)。目前,中国在CO2减排上需要依赖的核心因素依然是技术进步。胡秀莲等(2001)的研究认为,如果考虑了诸如交通部门和民用部门等各部门的节能技术进步速度、对旧技术设备等的更新和改造及对新能源和生产工艺的引进等因素,到2010年和2030年年均节能效率达到1.5%以上是可能的;如果再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项节能政策的实施效果,未来年节能率可能达到4%左右。[13]张友国(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62.06%,年平均下降速度约4.73%。不过在1987~1990年以及2002~2005年间,碳排放强度略有上升。在整个期间,技术进步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其下降了约61%。[10]133涂正革和肖耿(2009)的研究认为在中国工业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14]Peretto(2009)也指出在评估能源和环境政策长期经济效果时,技术进步必须是重要考量要素。[15]因此,基于技术、效率和生产率视角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是正确的,包括环境技术效率在内的技术进步对碳减排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以碳减排为核心目标的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污染排放处理技术等必须持续进步。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中国到2020年需要约151亿吨的CO2排放空间。而按照欧盟的减排标准(550ppm),2020年全球CO2排放必须控制在400亿吨,中国所能获得的最大配额是10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6%,届时,中国仍存在47亿吨的排放缺口。[16]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国情,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刻不容缓,降低CO2排放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相应的市场控制手段、排放权交易等措施实际上是在争取未来的发展空间。然而,中国目前的发展决定了大量且紧迫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而能源生产部门所采用的技术、设备等一旦投入使用,将会产生长久的“锁定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这是现阶段发展低碳节能技术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此外,除了自主技术研发之外,通过“联合履约机制”、“排污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有效的渠道,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环境保护、环境规制等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防止盲目引进造成的碳排放转移等负面影响。

三、低碳经济下中国化压力为动力的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及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将来自于宏观经济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实现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

经济增长侧重于从投入产出以及供给的角度强调总量的增长、速度的加快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GDP、人均GDP及GDP增长率三个指标。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投入、产出的不同投入组合方式形成了“粗放型”、“集约型”增长方式之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通过改变投入产出组合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改变,其实质是通过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获得最大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强调以实物产出衡量的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包含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17]二者是经济学语境中的不同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这一“只见物不见人”发展方式的超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中国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导向作用。低碳经济与以GDP增速为核心变量的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困境完全可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予以实现。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摈弃以往只见“GDP增长”不见“GDP质量”的传统观念,理性认识中国先天资源不足与后天利用率不高及经济快速增长需求与环境污染压力加大的客观矛盾,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及保障生态可持续前提下适度控制经济发展的量与度。低碳经济发展先有“低碳”,再有“经济发展”,在地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的经济最优化活动才是真正通向“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只有在低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或全球温度上升范围)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其实质是“快”、“好”先后顺序的转变,从快字当先向好字当先的转变,以经济发展质量作为新的变量替代单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变量,这反映了发展思维的深刻转变,是对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回归。倡导低碳发展模式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经济数量的增长,但长期内随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带来城市化、工业化质量的提高,这将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后劲更足。

(二)以低碳政策、制度促进结构转变

多年来,中国以重化工业尤其是钢铁、能源、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形成了对资源的强烈依赖,投入产出比高而技术效率低下及政治干预度强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难题。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最终消费品结构的转型需要宏观政策、经济制度的推动,正如热若尔•罗兰所言,适当的制度环境是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的关键外因。通过结构调整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度构建上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应将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使制度和政策成为原始推动力,形成强大的政策导向。正如前文分析,在影响中国CO2排放的诸多因素中,城市化、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等是促使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而有些因素的影响方向是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的,如经济结构调整、消费模式调整等。尽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是低碳政策及相应激励制度能够加速结构转变的速度。尤其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应引导全民消费模式“低碳化”,如从终端产品需求方面入手,通过低碳教育、低碳理念、低碳文化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从终端遏制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倒逼型结构。

(三)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动力推动技术进步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4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韩国在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虽然注重解决银企关系问题,即解决财阀对金融机构的控制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预期“彻底改善企业财务结构”的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银行业改革将遇到障碍,其原因在于:第一,五大财阀企业签署的改善财务结构协议是否能够严格执行并具体落实?在此方面,银行作为金融监督机构是否有能力真正负起监督的责任,因为有些新的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还在改革和完善之中。第二,大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银行大量不良债权是韩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政府要求五大企业在1999年内将资本负债比率从平均400%~500%减少到200%以下,降低负债率已成为韩国企业经营中的一大负担,为维持这一比率企业也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另外,根据韩国央行1998年4月23日发表的“1997年货币流动情况”报告,1997年30家最大的企业集团的总债务达到357.4万亿韩元,占GDP的84.9%。如此高额债务在短期之内恐怕很难解决。如果企业债务得不到顺利解决,那么,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第三,为了消除银企不良关系造成的弊端,构筑高效率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金融体系,彻底改革金融结构,韩国金融监管委员会表示,银行界不会通过提供资金、降低利息和减少债券等方式对大企业提供支援。这样,就要求企业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改变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进行吞并和扩张的做法,这对长期依赖政府扶持和提供优惠政策的大型企业来说,财务结构的改善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短期之内,韩国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改善状况将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效(见下表)。第四,如果从韩国各商业银行1999年经营业绩来看,朝兴银行、外汇银行、汉城银行、平和银行以及HanvitBank五家银行的资产报酬率与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均为负值。究其原因,除韩国国内利率水准下滑和大宇集团财务危机外,不良债权大幅增加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表明,韩国金融机构与大企业集团的共生关系仍十分紧密,并未随着结构改革而疏离。因此,金融机构能否彻底割断与大企业集团的共生关系,还有待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要看企业结构改革能否成功。

韩国前五大集团财务结构改善现状与展望

项目单位现代大宇三星LGSK

负债金额1999年6月底

1999年底(目标)兆韩元

兆韩元64.9

45.361.8

-39.3

-35.2

27.721.4

21.0

负债比率1999年6月底

1999年底(目标)%

%240.8

199.1588.2

181.8193.5

192.5246.5

199.8227.3

199.7

资产总额1999年6月底

1999年底(目标)兆韩元

兆韩元19.1

22.7-

-20.4

-14.3

13.99.4

11.0

如何使不良债权产生效益

解决银行业不良债权问题是韩国金融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筹集专项资金,支持银行体系重组。韩国政府于1998年5月提出了为处理不良债权和金融再建而进行财政援助的具体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由韩国政府做担保,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和韩国资力管理公司发行债券筹措(以市场利率发行)资金,用此方式筹集到64兆韩元的公共资金,以支持金融产业结构的重组,至1999年11月底为止,已经支付59兆韩元。韩国资产管理公司自运作以来,已经收购了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2)通过调查评估,采取不同手段对银行业不良债权进行重组。首先,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国际清算银行(DIS)8%标准的7家银行(政府认为这些银行有能力重组银行资本)进行合并,并由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和韩国存款保险公司注资,以改善其资产质量。其次,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8%又无能力进行重组的银行,政府对其资产实行收购加承担债务的政策,并令其关闭,将其资产与负债分别转让给其他银行.对转让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部分由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出资予以补贴,如果被兼并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一段时间内变为有问题资产,收购银行可将其卖给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从韩国政府处理不良债权的上述措施看,虽然有效地改善了银行业的整体资产状况,使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迅速下降,但是,由于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收购了大量不良债权,通过政府注资使一些私有银行重新国有化或部分国有化,这种做法产生了不良结果。第一,造成国家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必然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第二,如果政府在出售这些不良资产时受阻(在韩国,有舆论认为,将不良资产出售给外资会使国家财富外流,市场有被蚕食的危险),或由于管理不善,容易产生新的债务结构危机;第三,在银行业重组过程中,银行的合并是在不同银行间进行的,因而对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的评估难度较大,这就有可能使接收银行获得的资产是不良资产,从而使接收银行也成为有问题银行,使银行经营重新陷入困境;第四,通过国家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管理委员会,利用将负债转换为债券或出资提供解因资金等方式来挽救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加上向法院申请破产法保护的272家企业,目前已使政府成为400多家有问题企业及金融机构最大或主要股东,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的巨大国营财阀”。如此庞大的“国营”企业规模将面临如何使它们转为民营的压力。

从以上几个因素的分析中明显看出,韩国政府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收购与重组,仅仅是处理不良债权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使这些不良债权产生经济效益,使重组后的银行彻底改变旧的经营观念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种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机制,努力提高经营效率,从根本上抑制不良债权的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

韩国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进行产业互换与合并,以便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生产过剩的问题。韩国政府与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干1998年9月3日宣布的“主要企业结构调整方案”中,规定将五大企业集团旗下所属的半导体、石油化学、汽车、航空、铁路车厢制造、发电设备与船舶用引擎、炼油等7个产业进行产业互换工作,截至1999年年底,已有铁路车厢制造、半导体、炼油及航空等4个产业完成合并,分别是现代精工、韩进重工业及大宇重工业等3家公司的铁路车厢制造部门于1999年7月1日合并为韩国铁道车辆公司;现代电子公司在1999年7月7日并购LG半导体公司;现代炼油公司于1999年8月31日并购韩和能源公司的炼油部门;三星航空、大宇重工业及现代宇宙航空等3家公司的机体制造部门于1999年10月1日合并为韩国宇宙航空公司,其他产业合并计划还在运作当中。

大型企业产业互换或合并的企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效果:第一,大企业通过出售非骨干企业、转让不动产和产业股份等措施,有效地充实和加强了骨干企业,强化了企业的主体业务,促进了专业化经营。这有助于减少投资和重复建设,实现规模经营和效率;第二,把不适应大企业发展的产业转让给中小企业,通过产业互换实现“削弱扶强”的目标,有利于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通过产业互换或合并,降低了企业积存的高额负债比率,不仅使企业尽快摆脱沉重的债务负担,改善经营状况,而且也减轻了银行业由不良债权导致的经营压力。

但是,上述措施的实施只是解决了产业结构的部分不合理和降低企业负债比率等问题,并没有触及企业结构调整的深层次问题。因为,企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是降低负债比率、减少企业数量、解决重复投资和建设等问题,强化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型企业,才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因此,韩国企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如果要达到企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首先,韩国政府必须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竞争力,也就是说要进一步确立主导产业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此,韩国《21世纪经济前景构想》报告中指出,新政府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投资力度,计划到2020年,用于科技事业的投资占GDP的5%~6%,赶上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和开发,通过科学技术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韩国21世纪经济的主导产业。其次,大企业集团在进行产业互换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向尖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韩国目前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解决轻工业与重化工业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状况,轻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也有待加强。为了提高韩国产品出口竞争能力,韩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建立企业的核心产业,提高经济效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应注重解决产品出口结构过分集中在几个产业和品种的问题。

几点启示

韩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同样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改革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普遍问题。因此,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深化结构改革过程中也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从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机制推动结构改革

东亚国家和地区第一阶段的经济改革均是在政府的干预即主导下进行的,这种改革只是初步解决了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等硬件方面的改革。可以说,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次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和地区政府需要加快制定第二阶段的经济改革计划。对此,第二阶段的改革应从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为企业和金融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条件和环境,如改革和完善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有关的各种税法、商法、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法;给企业创造自由、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通过制定教育与科技政策支持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与金融业则应侧重于加强自律性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改革,即彻底改变旧的经营观念,打破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体系仍将受到大量呆账和资本不足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呆账率仍在15%~16%之间。为此,一方面,在清理呆账、坏账、整顿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高效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构建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从法律和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效益好的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对亏损银行管理者责任的事后追究,并制定明确的标准,根据亏损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建立重视投资效益的新的银行体制,以保证资金按市场原则有效合理地流动。另一方面,应努力完善股票市场,特别是搞活债券市场,建立多种支持企业发展的风险基金,使金融市场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拓宽融资渠道。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5

1.1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产业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不同种类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通过资本市场,使有效益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得到资本而成长壮大,使没有效益成长性差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者被淘汰,这种市场作用最终将带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因为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必然会刺激市场资源向位于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

1.2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惟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发展到今天,任何人都已经无法漠视其对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巨大刺激作用了。

1.3资本市场对企业重组的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加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正在深入进行。各种并购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而无论是同类企业之间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而进行的联合,还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经营内容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多样化、规模化而进行的收购或重组,大多都是通过公募或私募资本市场进行的。

1.4资本市场对金融结构调整的作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走出危机,重新踏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各国纷纷着手改革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通常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理。具体做法包括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以补充坏账准备金;设立处置不良债权的专门公司,负责对外出售不良债权等等。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治理整顿。政府不再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对严重经营不善、存在巨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或令其关闭进行清算、或促使其被经营好的金融机构兼并、或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则按照早期整顿方针,促使其进行资产重组。显然,上述调整措施均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展开。例如政府为化解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所注入的公共资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国债来筹集,对外出售不良资产和进行银行重组,就更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

2对现有资本市场情况分析

2.1资本市场结构严重畸形,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近10年来,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以及受到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限制,在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出现了将资本市场股市化的倾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重视证券市场发展、轻视非证券化资本市场发展;重视股票市场发展、轻视和限制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重视交易所场内交易发展、禁止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造成资本市场结构出现严重畸形。从二级市场情况来看债市与股市的差距就更为悬殊,上市企业债券交易额仅为国债和股票交易额的千分之一左右。再如产权市场,目前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不仅规模很小,而且运作很不规范。至于其它类型的资本市场如长期票据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就更加微不足道了。这种畸形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资本市场难以扩大。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二是扭曲市场运行机制。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最重要前提就是使所有企业面对均等的融资机会,否则市场择优配置资源的机制就无从实现。在融资渠道受限、大量企业一窝蜂地涌入股票交易所来争夺很少融资机会的情况下,管理当局只能通过管制来决定让谁上市。由此,行政干预和黑箱操作问题就不可能根治。

2.2资本市场规模太小,无力满足大规模资产重组带来的交易需求。尽管90年代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市价总值和股票筹资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8.6%和22.7%,但股票市场的总规模仍然偏小。另一方面,由于其它类型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或基本没有发育,因此资本市场的总体规模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融资和资产重组的需求。

2.3市场投机性过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关联交易严重、大机构操纵市场、恶性炒作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导致市场波动性过大,投机性过强。无论是个人散户还是机构大户,往往抱着“赌一把”的心理进行短线投机活动。上市公司的价格与价值发生严重背离,相当多的股票价格不再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准,以股价和股票现价总值为标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国际通行做法完全行不通。甚至出现了劣质企业股价高于绩优股、ST股票受到大力追捧的不正常现象。显然,这样的市场不仅无法吸引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进入,而且也很难发挥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4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上市公司的质量既是保障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但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经营业绩整体下滑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分析,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递减趋势,而且递减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意料。可以说,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指标基本上是靠新上市企业维持的。中国股市的上述现象,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彻底,未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未能建立经营者的市场选拔机制以及市场“有进无退”、“有生无死”等问题的综合表现。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感受不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和市场真正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期望仅靠经营者个人的觉悟来搞好企业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证券交易所是信息量最大、交易活动最为透明、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种资本市场形态。如果在这样的市场中上市企业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投资者又如何能够对资本市场持有信心呢?市场又如何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胜劣汰呢?让劣质企业支配稀缺的资金,本身就是对资本市场机制最大的扭曲。

3对完善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3.1调整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修正现有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中国资本市场自诞生以来就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不清,而且也带来了政策取向的矛盾性,诸如股市畸强债市畸弱;股票、债券发行上市标准明显倾斜;上市股票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场外交易时而被默认时而被取缔等,都是这种矛盾性的反映。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发展目标和核心功能作出准确定位,否则资本市场的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就本质意义来说,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正是据此功能,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监管体制,都应以培育规范的、无歧视性的、高度竞争和高效率的市场为目标。如果为了实现政府的某些特殊要求而人为地限制资本市场的范围和市场主体,则必然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

3.2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结构性失衡不仅抑制了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功能,而且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效率。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畸形表现在市场主体结构、市场组织结构、交易商品结构等多个方面,为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和规范私募资本市场交易活动,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种形态、拥有丰富交易商品的资本大市场。

3.3进一步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资本市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造成的。例如在股票上市和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同时透明度不够,随意性较强。尽管近来证监会对监管方式、监管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再如在产权市场上,政府往往用行政力量进行“拉郎配”式的资产重组,既不能救活困难企业,还给优质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由于政府动辄干预市场,股票市场被称为“政策市场”,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鉴于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效率是依靠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来保证的,为了真正使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就必须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同等待遇,市场真实信息能够顺畅流动,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制裁。为此,需要政府从自身入手,调整和修正管理市场方面的一些不当做法,集中力量强化对市场秩序的监管。

3.4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改制,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避免中国股市陷入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此,一方面要保证今后的新上市企业都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实现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面对市场,在市场的压力下实现优胜劣汰。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6

韩国在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虽然注重解决银企关系问题,即解决财阀对金融机构的控制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预期“彻底改善企业财务结构”的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银行业改革将遇到障碍,其原因在于:第一,五大财阀企业签署的改善财务结构协议是否能够严格执行并具体落实?在此方面,银行作为金融监督机构是否有能力真正负起监督的责任,因为有些新的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还在改革和完善之中。第二,大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银行大量不良债权是韩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政府要求五大企业在1999年内将资本负债比率从平均400%~500%减少到200%以下,降低负债率已成为韩国企业经营中的一大负担,为维持这一比率企业也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另外,根据韩国央行1998年4月23日发表的“1997年货币流动情况”报告,1997年30家最大的企业集团的总债务达到357.4万亿韩元,占GDP的84.9%。如此高额债务在短期之内恐怕很难解决。如果企业债务得不到顺利解决,那么,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第三,为了消除银企不良关系造成的弊端,构筑高效率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金融体系,彻底改革金融结构,韩国金融监管委员会表示,银行界不会通过提供资金、降低利息和减少债券等方式对大企业提供支援。这样,就要求企业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改变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进行吞并和扩张的做法,这对长期依赖政府扶持和提供优惠政策的大型企业来说,财务结构的改善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短期之内,韩国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改善状况将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效(见下表)。第四,如果从韩国各商业银行1999年经营业绩来看,朝兴银行、外汇银行、汉城银行、平和银行以及HanvitBank五家银行的资产报酬率与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均为负值。究其原因,除韩国国内利率水准下滑和大宇集团财务危机外,不良债权大幅增加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表明,韩国金融机构与大企业集团的共生关系仍十分紧密,

如何使不良债权产生效益

解决银行业不良债权问题是韩国金融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筹集专项资金,支持银行体系重组。韩国政府于1998年5月提出了为处理不良债权和金融再建而进行财政援助的具体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由韩国政府做担保,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和韩国资力管理公司发行债券筹措(以市场利率发行)资金,用此方式筹集到64兆韩元的公共资金,以支持金融产业结构的重组,至1999年11月底为止,已经支付59兆韩元。韩国资产管理公司自运作以来,已经收购了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2)通过调查评估,采取不同手段对银行业不良债权进行重组。首先,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国际清算银行(DIS)8%标准的7家银行(政府认为这些银行有能力重组银行资本)进行合并,并由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和韩国存款保险公司注资,以改善其资产质量。其次,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8%又无能力进行重组的银行,政府对其资产实行收购加承担债务的政策,并令其关闭,将其资产与负债分别转让给其他银行.对转让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部分由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出资予以补贴,如果被兼并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一段时间内变为有问题资产,收购银行可将其卖给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从韩国政府处理不良债权的上述措施看,虽然有效地改善了银行业的整体资产状况,使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迅速下降,但是,由于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收购了大量不良债权,通过政府注资使一些私有银行重新国有化或部分国有化,这种做法产生了不良结果。第一,造成国家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必然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第二,如果政府在出售这些不良资产时受阻(在韩国,有舆论认为,将不良资产出售给外资会使国家财富外流,市场有被蚕食的危险),或由于管理不善,容易产生新的债务结构危机;第三,在银行业重组过程中,银行的合并是在不同银行间进行的,因而对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的评估难度较大,这就有可能使接收银行获得的资产是不良资产,从而使接收银行也成为有问题银行,使银行经营重新陷入困境;第四,通过国家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管理委员会,利用将负债转换为债券或出资提供解因资金等方式来挽救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加上向法院申请破产法保护的272家企业,目前已使政府成为400多家有问题企业及金融机构最大或主要股东,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的巨大国营财阀”。如此庞大的“国营”企业规模将面临如何使它们转为民营的压力。

从以上几个因素的分析中明显看出,韩国政府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收购与重组,仅仅是处理不良债权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使这些不良债权产生经济效益,使重组后的银行彻底改变旧的经营观念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种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的新的经营机制,努力提高经营效率,从根本上抑制不良债权的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

韩国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进行产业互换与合并,以便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生产过剩的问题。韩国政府与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干1998年9月3日宣布的“主要企业结构调整方案”中,规定将五大企业集团旗下所属的半导体、石油化学、汽车、航空、铁路车厢制造、发电设备与船舶用引擎、炼油等7个产业进行产业互换工作,截至1999年年底,已有铁路车厢制造、半导体、炼油及航空等4个产业完成合并,分别是现代精工、韩进重工业及大宇重工业等3家公司的铁路车厢制造部门于1999年7月1日合并为韩国铁道车辆公司;现代电子公司在1999年7月7日并购LG半导体公司;现代炼油公司于1999年8月31日并购韩和能源公司的炼油部门;三星航空、大宇重工业及现代宇宙航空等3家公司的机体制造部门于1999年10月1日合并为韩国宇宙航空公司,其他产业合并计划还在运作当中。

大型企业产业互换或合并的企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效果:第一,大企业通过出售非骨干企业、转让不动产和产业股份等措施,有效地充实和加强了骨干企业,强化了企业的主体业务,促进了专业化经营。这有助于减少投资和重复建设,实现规模经营和效率;第二,把不适应大企业发展的产业转让给中小企业,通过产业互换实现“削弱扶强”的目标,有利于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通过产业互换或合并,降低了企业积存的高额负债比率,不仅使企业尽快摆脱沉重的债务负担,改善经营状况,而且也减轻了银行业由不良债权导致的经营压力。

但是,上述措施的实施只是解决了产业结构的部分不合理和降低企业负债比率等问题,并没有触及企业结构调整的深层次问题。因为,企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是降低负债比率、减少企业数量、解决重复投资和建设等问题,强化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型企业,才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因此,韩国企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如果要达到企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首先,韩国政府必须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竞争力,也就是说要进一步确立主导产业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此,韩国《21世纪经济前景构想》报告中指出,新政府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投资力度,计划到2020年,用于科技事业的投资占GDP的5%~6%,赶上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和开发,通过科学技术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韩国21世纪经济的主导产业。其次,大企业集团在进行产业互换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向尖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韩国目前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解决轻工业与重化工业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状况,轻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也有待加强。为了提高韩国产品出口竞争能力,韩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建立企业的核心产业,提高经济效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应注重解决产品出口结构过分集中在几个产业和品种的问题。

几点启示

韩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同样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改革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普遍问题。因此,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深化结构改革过程中也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从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机制推动结构改革

东亚国家和地区第一阶段的经济改革均是在政府的干预即主导下进行的,这种改革只是初步解决了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等硬件方面的改革。可以说,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次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和地区政府需要加快制定第二阶段的经济改革计划。对此,第二阶段的改革应从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为企业和金融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条件和环境,如改革和完善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有关的各种税法、商法、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法;给企业创造自由、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通过制定教育与科技政策支持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与金融业则应侧重于加强自律性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改革,即彻底改变旧的经营观念,打破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体系仍将受到大量呆账和资本不足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呆账率仍在15%~16%之间。为此,一方面,在清理呆账、坏账、整顿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高效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构建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从法律和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效益好的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对亏损银行管理者责任的事后追究,并制定明确的标准,根据亏损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建立重视投资效益的新的银行体制,以保证资金按市场原则有效合理地流动。另一方面,应努力完善股票市场,特别是搞活债券市场,建立多种支持企业发展的风险基金,使金融市场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拓宽融资渠道。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7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且呈逐年下滑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精心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快形成开放、多样、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但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却呈下滑趋势。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1997-1999年三年间,农村人均总收入平均只增长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进行调整。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由于良种良法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我国农产品总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单一,并且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使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增产难增收。特别地近几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因此,仅靠增加农产品数量的做法,难以改变农业目前的状况,必须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一、结构调整应以种植业区域布局,农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合理、高效的种养技术,开发名、优、稀、特、新、奇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要组织科技力量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结合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积极的引导。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农村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工转化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每个加工环节都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增收。据有关资料证明,农产品一次加工可增值5%,二次加工可增值10-20%。与此同时,应研究推广先进的储藏保鲜技术,打好季节与时间差,实现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化、产品标准化,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有为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带动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对各地名、优、稀、特、新、奇农产品进行全面调查和资质认定,颁发证书,注册商标,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把名牌产品打出去,推向市场。要加大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产品结构调整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尽快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民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第三、要培育产业组织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产业组织体系向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把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格局。

二、尽快形成开放、竞争、多样、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多年来,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一直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只有进一步把市场搞活,才能保证农产品价值的实现。

一是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要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组织各类农副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努力探索连锁经营、产销直供、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随着农副产品市场的开放,要深入研究国外农副产品需求情况,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依靠质量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不但要避免“有市无场”,还要避免“有场无市”。要放开政策,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吸引企业、个人、外资等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压级压价、恶性竞争行为,坚决制止“三乱”,保证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健康地运行。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观念,克服重生产轻销售的倾向,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总体上把握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宽市场。

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组织。国营商业,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作用。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尤其是大力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流通企业,引导他们加入经纪人和个体运销队伍。在管理上,应以放开搞活为主,同时加强对各种流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加快发展,要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流通体系。

三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用准确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目前出现的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及季节性过剩问题,与销售信息不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把建立上下通达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大事来抓,上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下通千农万户,真正使农民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盲目性。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农业及有关部门已经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络,做好农村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和工作。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是我加的基本国情。如果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经济状况是不可能的。据有关资料分析,从1990年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逐年增加,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4亿多。由于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中近2/3的纯农户增收困难。因此,通过加速农村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可逾越的一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改革和完善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形成与大中城市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要在审批、户籍、迁居、收费、贷款、经营、就医、上学等方面大开绿灯,真正让农民进城兴业。

其次,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出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同步,造成城市化滞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农村工业化走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路子,从长远看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四、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乡镇企业20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发展乡镇企业,一是要改制搞活,解决“二国营”的问题。二是要依靠科技,开发创新,加大技改力度,优化产品、规模和布局,引导小企业走专、特、精的路子。三是各级政府要从融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乡镇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要加强生产、成本、财务、人才监管,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水平。

五、积极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第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和支持农民到城镇进行投资、经商活动。要消除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要落实现行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根据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税收、资金、水、电、土地等方员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坚决维护个体、私营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都要选择一批经营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私营企业,挂牌保护,促其快速发展。第二,要引导他们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推进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提高私营、集约化经营,提高效益。第三,要注意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8

20*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各国陷入衰弱阴影,中国的出口引擎突然失速,并一度出现增速下滑20%的严峻局面。在出口与内需双双不振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更难以提升日程,仿佛重病的病人,起死回生是第一位的,猛药之后才能慢慢调理将养。当时,中国政府果断出手,四万亿投资与各行业振兴计划、各区域发展计划相继密集出台,政府以高达近50%的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完成了“保增长”的任务,创造了以地产和股市价格逆市上涨为代表的经济复苏图景。

不出所料,20*年,中国经济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gdp高速增长8.7%,而且经济总量34万亿元,紧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中国面对“保增长”的压力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保增长”的下一步是什么,转变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当然是题中之义。猛药之后,中国经济以不可避免的留下了高增长后遗症,比如说、天量信贷后的银行呆坏账隐忧、楼市股市高涨背后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大干快上带来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不但面临着刺激政策推出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告别高增长之后,如何寻找到新的发展引擎,这个引擎应该是绿色可持续的、应该是普惠大众而非仅仅是利益集团独享的。

现在,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共识。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会上,大会发言人*指出,“预计今年的会议,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还将是重要议题”。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调整经济机构,以及如何选择到新的增长引擎,目前已经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有些已经成为既定的政策目标,比如大力拉动内需,比如发展城镇化,比如抹平城乡鸿沟,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比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花钱,比如调节收入分配,让社会公平发展,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增长成果,让更多的老百姓“收入倍增”。

无论这些政策和建议怎样表述,但核心就是一个逻辑,中国经济发展不能继续靠出口和投资,内需必须发展起来,而启动内需的前提就是老百姓手里有钱并敢于花钱。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过去30年计划都是从增量上做文章,只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水涨船高,现在的很多治标不治本的对策也大多源于此。

而中国今天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时,中国的高增长神话还能否继续?中国现在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人口红利衰竭、低劳动力价格透支和能源瓶颈、环境瓶颈和贸易摩擦等重重壁垒。

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稳定期,如果高增长注定成为过去,中国百姓的收入倍增要从哪里来?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

党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且重点提到难点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如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民不富裕,自然无法实现社会全面繁荣。而现如今农村经济暴露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经济效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可见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显得尤为必要。唯有合理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幸福指数。那么,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深入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可采取哪些措施?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本文中均会进行深入探讨。

一、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纵观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将目光聚焦于种植产业,却对其他产业的关注明显不足,致使整体农业发展失衡,不同产业比例相差悬殊。其中,在种植产业中,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占据极大比例,而其他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则受到限制。此外,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品质依旧难以达到市场需求,换而言之良品率较低,名优特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还需对质量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2.土地经营过于分散近些年随着我国农村的持续推进,目前农村地区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发生巨变,但依旧存在土地经营过于分散的情况,一时之间很难彻底解决。土地经营太过分散会导致诸多农业科技无法施展,不利于规模化种植开展,特别是在当前农业集约化发展背景下,过于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会限制农村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受损的已然是农村经济。3.农业科技含量偏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科技含量决定了发展上限,而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实施的管理体制依旧是坚持多年的集中行政管理体制,该体制虽然在调动资源方面效率较高,但由于对农业科技市场化需求了解不足,最终导致农业科技发展出现与市场“水土不服”的情况,难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所以一定程度上会阻滞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而且也不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目标的达成。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针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物流等环节依旧暴露出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缺少能够完全独立开展农产品加工的大中型企业,更多的农产品加工放在了“小作坊”,导致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大量质量差产品,同时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还会导致许多农场无法得到及时深加工而出现滞销、腐烂的情况,倘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自然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二、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措施

1.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规划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针对当前农业与农村形式展开全方位分析之后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此次战略性调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难、农民收入提升放缓等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此次调整中除了要综合考虑农业与农村自身的发展以外,还要立足国民经济全局,展开极具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基层部门需要更新观念、科学决策,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为保证战略规划的科学可行,在规划制定中需兼顾市场、特色、优势等各方要素,更重要的是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既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也要充分结合地方情况,切忌生搬硬套而罔顾实情胡乱作为。其中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紧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对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予以优化,一切销量不佳的品种要合理压缩,优质农产品则要扩大产量,更要保证所有农产品质量。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一方面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所以基层部门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完善,扶持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稳步发展。首先,深入研究国家针对产业扶持方面的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合理化的产业布局,形成一定规模,既要重视粗加工,也要发展精细加工,更要注重新产品研发,尤其聚焦于优质名牌农产品;其次,对各项农业建设投资方向进行调整引导,将资金集中在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尤其是金融服务机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贷款结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贷款产品;再次,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出更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增值税率与提高进项抵扣率,并且关注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工作,这方面也要给予关税、增值税的优惠;最后,对基础雄厚、优势明显、特色显著、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从前期的场地建设到后期的原料采购、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一步步培育出龙头企业,既能为当地农产品提供深加工,也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与市场化运作,有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3.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能够有效引导更多农民了解农产品市场动向与需求,然后结合市场需求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此发挥市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大力发展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与销售大宗农产品的重要场所与渠道,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需提高重视,不仅前期要合理规划且增加投入,而且后期还要不断完善设施,指导市场规范化发展;其次,打造多渠道流通模式。一方面要以国有商业作为主要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农民购销队伍渠道作用,打造集国有、集体及个人于一体的多渠道流通模式,对有利于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提供必要扶持,通过这些组织去盘活农产品的流通,起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最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提出“谁投资谁受益”的口号,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对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以优惠政策、宽松环境等作为资本提高对经营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对于农产品市场还要进一步健全法规,保证市场秩序完善且有序,杜绝垄断情况出现,确保所有交易参与方都能有章可循、有利可获、公平竞争,打造井然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农产品合理流通。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同时城镇化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但不得不承认这一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导致农业生产频繁遭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扰,所以在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增强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首先,需要针对水利设施加强完善,通过修筑水库,做好定期检修、加固工作,按照气候变化提前实施蓄洪、防洪措施,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保证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都能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防患于未然,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其次,对现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国家前期开展的一系列开荒造田、围湖造田等措施,实际上有悖于自然发展规律,埋下诸多隐患,现如今需要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生态自然,保证农村经济今后朝着可持续道路发展;最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包括公路、电网、供水、通信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基础,更是深入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以基层部门需要提高重视,投入更多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所以要做好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确保在科技的辅助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首先,立足市场导向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明确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的宗旨,针对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工保鲜的物流技术等全面推广,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其次,做好先进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推广良种、普及技术、提升质量,满足当前结构调整的需要。当然,技术推广离不开专业且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所以还要提升薪资报酬与改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再次,做好科学技术培训工作,借助多方面办学资源,针对农民生产劳动实际情况提供技能培训,比如高产栽植技术、畜牧免疫技术等等;最后,农技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可尝试建设示范基地,通过承包农民土地进行农业科技试验,既能为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也能让农民亲眼看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成效,进而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推动作用。结束语综上所述,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生产力层面的优化,更是一场需长期坚持的革命。为了保证新一轮结构调整能够有序开展且提高成效,则要革新观念、调整方式、制定规划,既要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侧重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罗代军.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讨论[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49+51.

[2]唐红群,李庆华,彭金波,彭慧雯.深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宜昌农村经济优化升级[J].时代金融,2019(03):10-11.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篇10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请全体同志务必要认真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为契机、为起点,在阳泉市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事业中,继续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三年经济结构调整非常艰难,阳泉市经济从滑入低谷到逐步地转向健康稳步发展,同志们要珍惜这样的成果,但是一定不可以满足于现状,要深刻地、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小胜在我们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和发展接续性产业的伟大事业中,仅仅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三年的光辉实践证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是非常正确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是要使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要走的路程还非常漫长而艰难,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在这三年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最难的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具体到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最难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促进阳泉大大小小的企业和要素重组。最近一个时期,我经常深入思考,阳泉市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怎么样形成的?怎么样针对性地做好改造和振兴的工作?我们阳泉市能够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挂上号,就是因为我们有“四大金刚”再加上“五小产业群体”。第一大金刚就是阳泉矿务局,有千万吨煤炭产量的生产规模;第二大是阳钢,有近百万吨的猛铁生产能力;第三大是晋东化工厂,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化工(炸药)基地;第四大是河坡、娘电、晨光、阳光电厂等一群电力企业。“五小群体”就是:小煤窑、小炼铁、小建材、小化工、小耐火。这“五小群体”加上“四大金刚”,就是我们经济主体的特征,也是我们能够成为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依托。这种经济主体共同的特点是:第一,“四大金刚”和计划经济形成的“五小产业群体”,它的产品都是资源开采型和资源加工型;第二,它的投资都是国家和集体的;第三,它的产品都是纳入国家计划的统配统销当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阳泉市、县、村这么多年建起来的“五小产业群体”,大都是“四大金刚”的拾遗补缺。这些“五小群体”的产品大都是为国家大企业做“粮食”供应的。所以,就形成阳泉市老工业基地“四大金刚”和“五小产业群体”的特殊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工业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时期很吃香,同样“五小产业群体”日子也很好过,一旦大企业遇到困难,我们的“五小群体”随之困难重重,危机四起。这样一种经济的格局,这样一种经济的成份,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其明显特点:一是黑,反映了我们的企业主要从事资源开采和原始生产;二是粗,我们的产品粗,企业内部管理粗,科技含量极低,基本生产形式是资源+劳动=生产力;三是散,社会资源、生产力要素分散到方方面面,上至中央企业、省营企业、市营企业,下到县营企业、乡营企业、村营企业共同来瓜分这一点有限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满天星这样一种分散格局;四是重,“四大金刚”也罢,“五小群体”也罢,它的投资都是国家和集体的,所以相当大的社会功能加到了企业身上,企业背起了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解决老工业基地带来的黑、粗、散、重等结构性问题,尽管非常难,但我感到最难的还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变,尤其是新旧观念的碰撞和思想解放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细致地、耐心地、艰苦地来做好这项工作。这个问题是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最大的一个任务,也是阻碍我们阳泉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大潮的一个坎。

第一个问题:市场观念十分淡漠。认真总结三年结构调整工作,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观念非常淡漠,党的十四大就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大、十六大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市场观念有许许多多,最本质的是效益观念、效率观念。因为市场经济第一讲效率,第二才能讲公平。但是,我这几年的第一感觉是,阳泉这个城市讲公平,不怎么讲效率。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我们的职工不管看什么问题,一个规律化的认识就得讲公平,要穷大家都穷,这是一种公平。这么多年来,市营企业、县营企业、乡级企业,都有一大批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相当多的工人处于生活贫困状态,不能如期如数发工资,甚至不开资,对这些大家都有相当大的容忍程度,这个事情,不办可以,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不办都可以,但要办这个事情,一讲效率,要很快地办、迅速地办、认真地办,马上就会打破社会的平静,这是我们现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当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请大家记住,市场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就是讲效率,讲竞争,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社会进步,效率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才是社会公平。我们过去讲公平,仅仅就是在落后生产的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很低水平的公平。现在世界社会得到了最高文明程度的公平是什么?是人权保护。我们多少年来,讲公平,但是,属于文明社会的最大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几年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我们太缺乏公平这个平台和支撑。本来下岗也罢、失业也罢,这是市场经济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对我们来讲,就感觉到实在实在难,因为我们没有这种维护人权公平的平台,我们的效率观念非常淡漠。

第二个问题:创造创新动力不足。在这样一种完全由国家和集体投资,它的产品完全由国家统筹统支,然后国有职工和集体职工就是挣八级工资,不需要创造,不需要创新。在这种情况之下养成了老工业基地非常大的一个惰性。什么惰性?小富即安。这种安是一种安心,你不要看挣的38.5元、42.5元,细水长流,月月都有,到老都有,所以他很安心,很满足于现状。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干来干去没活力了?不是那个地方的领导、也不是那个地方的工人懒惰,是这一种体制把我们的聪明才智极大地限制了,养成一种能过就很满足的思想。“四大金刚”也罢、“五小产业“也罢,都不需你创新。阳煤集团今年给你定一千二百万吨煤,你少挖一吨也不行,产出来以后,华北地区多少、河北河南地区多少都给你分配了,销售不用你发愁。阳钢生产的锰铁生铁,山西省冶金厅早就按国家计划给你调拔了,不需要创造创新,长期下去,把我们企业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限制了、扼杀了。

第三个问题:自我封闭,极不开放。这个问题存在于大家工作当中,过去我们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说法——“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的企业成长都是按国家计划这个棋子摆的,形成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格局。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他领导的一千多个人、八百多个人,认认真真过好小康日子,外边的事一概不管,我的权力谁也不能侵犯,井水不犯河水,不讲合作,不讲荣辱。过去日子过的好,就怕外面的人来干扰,凭这点资源过这个小康日子就足够了,企业典型地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在2000年3月份,武本酉向我汇报他们的企业状况时说:“我们厂除了给工人开了工资,不欠银行一分钱贷款,一年也能够积累三十多万”。我们的好企业是这样,大部分企业也都是这样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它们很封闭,很害怕外边的力量、外边的钱、外边的投资进来沾了我们的光,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大大地限制了我们做大做强企业的手脚,也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好的发展机遇。不能开放,不敢开放,想方设法筑好篱笆挡住墙,不能让外边进来。这几年来,我们很封闭、很艰苦,上上下下的企业家也都很辛苦、很清正、很廉洁,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志都是这样,可就是越干越小了,越干越萎缩了,是什么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保守、封闭、不开放。现在不要说我们这个后发地区,就是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现在办一个什么产业,它要想方设法使世界经济的融入,它任何一种产品都是世界经济产生出来的,靠的是世界资本。而我们至今还很封闭,很不开放,就是用自己那点资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这是老工业基地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四个问题:科技观念、人才观念缺乏。我们一直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公认定律。而在我们老工业基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非常淡泊。过去无论“四大金刚”也罢、“五小群体”也罢,企业是以人的多少论级别的,职工越多,企业级别越大越高。现在我们已进入市场经济,主要讲效率,效率就是看你的产品、你的企业有多大的科技含量,有多少当今社会的拔尖人才。而我们却恰恰地忽略了这两个方面,因为我们的企业只要国家和集体把资金投进去,利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合,它就能够形成生产力、形成产品,所以忽视科技在生产力发展当中第一位置的观念非常明显。另外,在这样的企业里,优秀人才几乎没有多少作用,只要能完成了一个企业的规定动作就行,就能领一个月的工资和奖金,对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容易忽略。我们在这几年调整经济结构当中得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一个科技拔尖人才可以决定一个产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有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它可以容忍不创业,它可以容忍无为,但它万万不能容忍创业而不成功,这种观念的积淀对我们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公务员之家:

第五个问题:支撑经济发展的观念错位。老工业基地最容易形成的观念是以政府高度关注、财政高度投入来支撑经济发展。“四大金刚”也罢,“五小群体”也罢,都是这样搞起来的,多年来,阳泉财政虽然总量不大,但是投到企业里面的却不少,最多的一年阳泉财政总收入才四亿多,投入到企业的就有六千多万。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养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讲经济发展就是政府高度关注,政府成了市场的主体,政府成了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第一着急人,干什么必须政府高度关注,全力以赴,用十二分力量,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法人一时也离不开政府;就是财政高度投入,而存在于社会和老百姓当中的资本、民力和民营都被忽略了。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反思这个问题。财政高度投入,忽略了或排斥民智、民力、民资、民营,这就是我们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性障碍,使我们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成份越来越单一。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公共财政,任何一级财政决不允许拿上纳税人的钱投资给任何一个纳税实体,财政的职能一是养活国家机器,二是建设社会基础。如果单纯地依靠财政投入,企业最终是发展不起来的。在我们阳泉,对于民力、民智、民营有一种天生的排斥观念。直到今天,一些私营企业家发展起来了,资本也壮大了,他们有再为社会创业的欲望,但他最怕的是秋后算帐,最怕的是出现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的现象。这个问题严重抑制了企业家的再创业欲望,不解决是绝对不行的。

第六个问题: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有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的、但又很难改变的东西。所以,多少年来我们只顾经济增长,不管社会成本多高,也不管群众利益损失多大进行掠夺式的经营、破坏式的发展,生态越来越恶化,环境越来越不好。经济的微小增长与对环境的巨大的破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个人发展起来了,但对社会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却留给了社会去治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极不公平的一种竞争,是落后的生产力遗留下来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