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国际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4:06:25

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1

一、推进经济国际化的经验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不争论,重实干,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条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特别值得我省借鉴的有这么几条:

1、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进生产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依靠外向型经济带动,开展“三来一补”,发展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进一步把握好跨国公司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新趋势,开始提高对外引资、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发展档次更高、规模更大的加工产业,使加工贸易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从受托加工向自营加工、自主开发转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建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多种行业的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到1999年底,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接近6万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均居全国首位。经济外向度的提高,不仅使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分工中,提升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密切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依靠推进“两个创新”,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体制创新是两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共同特色。多年来,、两省放手发展“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各自形成了开放经济优势和私营经济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占到整个经济比重的80%,温州等地的个体、私营经济成份也达到一半以上。特别是近年来,两省的混合经济迅速兴起,这种经济集多种所有制之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种体制、机制优势,使两省经济充满活力,更容易实现与国际市场、国际经济的接轨。

与此同时,、两省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近年来,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很快,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连年增长。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13.8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48%。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基地,鉴于这个优势,美国朗讯科技公司准备与联合建立以广州为中心的光子产业带,即“光谷”,一旦这个项目成功,将要产生的经济科技能量真是难以估计!

省在技术创新上,重点立足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他们依靠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加快了纺织丝绸、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促进了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如绍兴的500多家纺织、印染企业有一半通过合资,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近2万台,开发生产出各种新型高档面料,在实现进口替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

3、加快实现城市功能国际化,发挥中心城市对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两省的城市化发展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以现代化空港、海港为主枢纽,以高速公路、铁路和集装箱远洋运输为主骨架,构建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二是以金融、商贸、旅游、信息等产业为主体,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体系。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化功能,使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带动效应日趋显著,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999年广州、深圳的GDP加起来达3500亿元,占到全省的40%;杭州、温州、宁波、台州的经济总量也占全省总量的一大半。在以广州为中心的方圆200公里范围内,建成了一条电子信息产业带和多种工业门类制造基地,深圳特区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的口岸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及全球第15大集装箱港口。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加速了区域经济合作。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杭、嘉、湖经济金三角和甬、温、台沿海经济区,成为招商引资的热土,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积极探索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开辟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领域

两省在“走出去”方面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比较有效的立足点和实现途径:一是大公司、大集团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目前有30多家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如“科龙”在日本、“康佳”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二是优势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带料加工贸易业务。如“格力”在巴西、“TCL”在俄罗斯、“维科”在泰国开办了分厂,输出技术、设备和管理人员,生产效益和市场前景都很好。三是在境外兴建市场、商城,把省内产品带出去。这是人发挥创造市场本领走出去的一大特色。规模比较大的是“雅戈尔”在巴西、非洲贝宁分别建了宁波国际商城,省内有78家轻工企业在那里设摊销售,1999年仅维科集团一家在贝宁的销售额就达4000万元左右。尝到甜头的“雅戈尔”准备再投资4亿元,在中东和墨西哥各建1座大型商城。还针对私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无需政府监管的特点,采取优惠奖励政策,让有优势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三、借鉴、经验,加快推进我省经济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我们江苏省的开放型经济经过多年发展,总体实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对比兄弟省份的经验,我省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认真研究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结合这次考察,我们感到今后推进我省经济国际化,必须眼光看长远些,措施更扎实些,具体有这么几点建议:

1、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科学制定经济国际化战略规划。今后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层出不穷,跨国公司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网络经济的迅速兴起,也将在经贸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面临更加开放的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我省制定经济国际化的“”规划,要尽可能考虑这些背景和趋势,以更加开放、动态的思维研究应对策略。在制定“”规划前,除了要做好省内、国内情况的调查研究外,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知已知彼,才能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两个创新,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对外开放步子快不快,主要取决于思想解放不解放。解放思想落实在开放型经济中,就是要看能不能在两个创新上寻求突破,这是推进我省经济国际化的根本动力。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基础较好,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别是技术力量、人才资源有比较优势。我省与、比,主要的差距还在体制、机制上。体制、机制单一、老化,经济发展就缺乏活力和后劲,而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有利条件,充分汲取、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发展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和混合经济成份,才能进一步挖掘、释放发展潜力,使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3、在做好对外开放“引进来”工作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根据和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选择“走出去”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选择技术成熟、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贸易,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二是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三是发挥我省建筑、化工设计建设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大力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业务;四是有重点地在境外兴办市场并利用在国外的大型商城,带动省内产品出口;五是组织几个经贸小组,分别常驻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区,专门了解当地的市场信息,熟悉他们的法律制度和投资、经贸规则程序等,为省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等服务。

在走出去战略上,还要进一步开阔思路,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政府不要包办干预,而要让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二是对走出去企业不设限制,除了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性质企业都可以走出去;三是对企业商务活动的出境审批要简化,外商到我们这里可以做到早至夕返,而我们出国从申请到批准起码要一个星期,人走出去都这么难,企业产品怎么出得去?这个问题一定要抓紧解决。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世界各国加速了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的交流和合作。在一国法律发展的进程中,既要立足于本国现实,又要兼顾国际因素,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当今开放性社会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法律发展的进路。我国法律的发展也融入了这种国际化的进路,经济刑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走向国际化。在这一发展进路中,首先需要明确国际化与我国经济刑法发展的关系,经济刑法国际化如何界定,我国经济刑法国际化是怎样一个历程,有何特性才能进行深入研究。下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旨在抛砖引玉。

一、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刑法完善的发展进路

20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才频繁提起国际化问题,但它是早已有之的现象。它以民族国家间的交往为前提,描述的是从古代社会的区域间交往到当今全球性的协作中,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等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发展不是孤立封闭的,尤其是当国家发展到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存于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各国发展服务的法律也随着国家间的频繁交往协作而相互深深影响,“法律制度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迁移是经常的”。[1]这种国家间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法律文化的相互交流现象,通常称之为法的国际化。法的国际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范围和程度。古代社会里的法的国际化主要存于区域间,如东亚的中华法系的影响;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法律文化传播等;而近现代社会里,则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现象,存在于世界各国间,如国际法的出现等。经济刑法是根据维护经济秩序、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规定什么行为是经济犯罪和如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是人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保障本国经济运作而突出表现为本土化特色,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越来越强化,其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为维护全球经济发展而具有的共性要素。因而各国经济刑法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存在相互吸收先进经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现象,并且还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而愈加强化。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开放性的社会背景下,任何国家的法律发展都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社会现象。世界各国的经济刑法在融入国际化发展的潮流。我国经济刑法也不例外,这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2]。走向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刑法完善的方法选择,也是其发展进程中必经的路径。

二、经济刑法国际化的内涵界定

国际化既然是我国经济刑法完善的发展进路,那么就有必要对经济刑法国际化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法国际化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视角的理解,而对于经济刑法国际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把握。首先,从宏观视角来看,经济刑法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刑法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渗透、缔结公约、遵循国际惯例,从而在法律文明上趋于接近、协调发展的共同前进。通常包括各国经济刑法的相互影响、国际经济刑法的形成(发展)、国际经济刑法与国内经济刑法的相互渗透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因发展进程的不同,世界各国的特点各有不同,在开放的世界社会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学习、借鉴、移植其他国家比本国更优秀的某些经济刑法规定,或者被其他国家所学习、借鉴、移植,这就使得各国经济刑法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影响,这是经济刑法国际化最初的普遍现象。随着各国经济合作和各方面交流的深入,国际社会将有打击国际经济犯罪,保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也将形成共同遵守的国际经济刑法,并不断发展完善。目前,世界还没有正式形成独立的国际经济刑法文件,主要是蕴涵在国际刑法的实践和相关缔结公约的内容中。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社会通过国际公约的形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刑法(包括经济刑法)规范。其中相关经济犯罪的规范,既不是一国刑法所包含的涉外因素,也不是一国刑法的涉外适用,而是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刑事法律规范,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普遍认同和遵守。[3]因此,国际经济刑法的形成(发展),将是经济刑法国际化成熟的表现。世界不是一个国家,国际规范是通过各国国内法的认定而生效。国际经济刑法基本上也是是通过国内经济刑法规定国际犯罪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则,以及国内经济刑法规定刑事管辖权与刑事合作的原则来实现。[4]这种国际经济刑法向国内经济刑法渗透,导致各国国内经济刑法日益同具有国际性与趋同性,国际经济刑法会转化成国内经济刑法。同时国际经济刑法通过援用国内经济刑法的一些概念、术语、规范、制度等而被国内经济刑法渗透,这就可能导致某一国内经济刑法上的制度、规范等内容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国内经济刑法又会转化成国际经济刑法,两者相互渗透。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刑法国际化,是指某一国经济刑法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外传播本国法或引进他国法,或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协调一致,使本国经济刑法朝着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科学、民主、文明的方向前进。其主要方式通常包括经济刑法的移植(含移出和移入)、参加国际经济刑事公约、遵循国际惯例。受经济情况、法律水平、传统文化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在相同历史时期,经济刑法国际化的程度不同,就算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经济刑法国际化的方式也各有侧重。经济刑法国际化宏观和微观视野的两种内涵是相互关联,并非孤立的,这两方面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世界范围内宏观经济刑法国际化,是由微观的各个国家经济刑法国际化汇总而成,而它又反过来影响一国经济刑法国际化进程。不能离开一国经济刑法国际化,单独抽象地去看世界范围内经济刑法国际化,也不能离开世界范围内经济刑法国际化背景,去片面地看一国经济刑法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渐进式;跳跃式;比较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2.跳跃论

从上可以看出渐进论已经相当成熟和深人人心,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国际化经营的许多环节是可以跳跃的,因此单一的渐进论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温州的打火机与眼镜产业,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二、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不同

1.渐进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所有投入都增加一倍,产出将增加一倍以上,即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因此,现实中,一些规模较大工厂的制造过程都享有适度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Linder)于1961年提出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后发优势理论

该理论最早源于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按照这一理论,后起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因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起国家既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又大大减少了因对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制约。基于该理论,后起国家在发展中可以免费或低成本地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如果再有一点创新,就可能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可能把先进国家挤出国际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过程可以是跳跃式的。

(2)差别产品理论

差别产品是指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存在不同质的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性能、商标、牌号、款式、规格、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差别产品适应了当前消费结构的要求,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当代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基于该理论,企业可以集中生产要素生产国外同行产业中的差别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跨过本国市场和纯国内经营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二)经营环境不同

渐进式发展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的世界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80年代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跳跃式发展模式是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相对独立的国家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快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要求各国尽快顺应这一潮流,加大本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客观要求。跳跃式经营可以缩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周期,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先发制胜,抢占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实现跨国经营,因此,跳跃式发展模式自然成为有条件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模式。

2.信息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得以通畅快速的交流,这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快地了解世界,而且降低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动成本,增强了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信心。进入90年代后,信息网络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个特点更加明显。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使得国际经贸的各个环节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3.国际物流信息化

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条码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物流服务水平。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因此,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物流业,国际物流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为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三)产业不同

1.需求偏好相似产业

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如制鞋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虽然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对其尺码大小、款式、功能等有不同要求,但国内外需求偏好总体上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其国际化经营往往倾向于渐进式发展模式。以温州制鞋产业为例,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1950-1987年),鞋类完全是供应国内市场,在第三阶段(1988-1998年)开始出口,具体地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如当时已有6年纯国内经营经历的东艺鞋业缘于偶然的机会,从1992年开始走出国门,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比利时。第四阶段(1999年开始至今)开始自营出口,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33家主要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中,鞋类企业有7家,出口额达5635万美元,占上述33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3.60%,这些企业目前正处于积极出口阶段,一些企业已在海外设立销售部门,但还没有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截止到2001年,全市鞋类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其主要市场仍在国内,占20%的国内市场份额,出口4.62亿美元,产业出口率为12.89%。

2.需求偏好差异产业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存在差异的产业,如,非天主教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大量出口人造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而在这些国家国内,这些商品的市场却很小。我国消费者习惯用一次性打火机(塑料外壳且价格低廉),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温州金属打火机产业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初始阶段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过国际竞争后又反过来强化国内市场,2001年产值达30亿元,70%-8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占金属打火机国际市场份额的70%,只有20%-30%的产品供应国内市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太阳镜和金属镜框的需求还很小,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温州眼镜产业也是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产品很受欧美国家客商的欢迎。因此,国内外需求偏好存在差异的产业的国际化经营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即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中间(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四)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

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对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往往是由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等认知程度不足,将国际化经营看成企业本身的成长过程。而国际化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开扩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管理人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对经营方式的选择相对也就有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企业就会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

采取跳跃式经营企业模式的,往往对国际化经营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各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借助于外部营销力量(如贸易公司等),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同时,企业在间接出口阶段“干中学”,待时机成熟后就过渡到直接出口及以后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

国际化经营意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国外市场机会和信息的关心了解程度,没有国际化经营意识的企业不会有意识地收集国外市场信息,也不会主动建立和发展国外关系;另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出口业务、跨国经营活动的投资和努力程度,从总体来说,企业在一个市场的经营成功程度,取决于企业在该市场的资源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

采取渐进式经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如温州制鞋产业和服装产业,由于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选择上以国内经营为主,待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后,再向外拓展市场,他们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经营意识。

采取跳跃式经营模式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据考察,打火机和眼镜产业在初始阶段就具有较强的出口意识,从企业业主到管理人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温州市第一家参加国内大型交易会的生产企业就是一家打火机企业,并产生一种“领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参加,由此该产业的出口意识得到整体提高,两大产业的厂商在产业发展早期就开始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六)经营效果不同

企业以跳跃式发展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的经营效果主要体现为“以快取胜”、“先发制人”等优势,但也容易招致一些进口国的贸易限制。

1.正面效果:快速占据国际市场

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快速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温州打火机产业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以价格便宜(是日本和韩国的1/10左右)、差别产品等优势,很快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已占据70%的国际市场份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败日本、韩国等国际竞争对手。2001年温州眼镜产业总产值超过45亿元,90%以上的产品出口,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占30%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而言,温州鞋类和服装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4

一、对经济国际化的再认识

(一)经济国际化概念

国内不少学者试图对经济国际化下定义,一般认为,经济国际化是指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不少学者试图构建经济国际化的理论体系并尝试建立经济国际化的量化指标体系。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角度提出的经济国际化指标,主要围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来设立相应的指标。

从外延来看,经济国际化包括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三个方面。一国的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都是提升经济国际化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国际化进程,但它们并不是国际化本身。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主要促进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外资主要促进产业、企业国际化,同时也使中国间接引进了技术、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促进了技术要素国际化。因此,用销售国际化(对外贸易)、生产国际化(对外投资)、金融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等来衡量经济国际化程度或对外开放度是不完整的。这也是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利用外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所在。

(二)经济国际化阶段

经济国际化是从初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的过程。产业国际化是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是发展阶段,而生产要素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这也是决定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根本因素。产业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关键,生产要素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根本。

一般而言,产业国际化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阶段,既使是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仍可能通过对外贸易调剂余缺的方式实现产业的部分国际化。而企业国际化需要引进外国资本或“走出去”对外投资办厂,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只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企业国际化。而生产要素国际化涉及国内基本经济制度,如金融、劳动力流动、技术转让、资源、行业规制等,每个领域都事关国民经济安全,只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要素领域的开放才可能抵御对外开放的风险,才能让生产要素资源和配置方式与国际接轨。因此,生产要素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或对外开放的高级阶段。

二、中国经济国际化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一直是对外开放度的标志性指标,也可以说被误读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代表性指标。然而,包括外贸依存度在内的外经贸发展指标反映了部分对外经济活动规模,它既不是对外经济活动的全部,也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国际化程度。为此,本文从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三方面对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做全面综合评估。

(一)产业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是指行业发展(生产和销售)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可用相应产业进出口总额/相应行业产值来衡量,也可用相应产业进出口总额/相应行业增加值近似表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是目前中国产业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进出口总额/GDP是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它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国际化指标的大小,但并不是产业国际化指标。根据产业细分程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产业国际化指标。按三大产业来划分,产业国际化可以分为农业国际化、工业国际化和服务业国际化三大指标。

1.非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非服务业部门国际化(包括农业、矿业和制造业国际化)主要由中国货物贸易推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大国,按照传统外贸依存度指标,即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来看,这一指标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然而,若从货物贸易对应的非服务业部门(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增加值,而不是整个国民经济增加值(即GDP)的角度考虑,即用货物进出口总额与非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比例来衡量,其结果与以GDP为基数计算出的外贸依存度截然相反,美国实物部门的外贸依存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即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总体国际化水平要远高于中国。

从非服务业部门产值(而不是增加值)角度考虑,即用货物贸易总额与非服务业部门总产值的比例表示外贸依存度,结果虽然会发生变化,但从中美数据对比看,美国在农业、石油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三大实物产业部门的外贸依存度都比中国高。这表明,无论是从增加值角度,还是从产值角度,中国非服务业部门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非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也落后于美国。

2.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是指服务进出口额与服务行业增加值(或产值)的比例,它主要由服务贸易推动。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3624亿美元,美国服务贸易总额为8729亿美元,是中国的2,4倍。但是由于美国服务业占GDP比例超过85%,导致美国服务进出口额与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比例比中国还要低,据此,美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不及中国。

综上所述,从产业国际化看,无论从增加值角度,还是从产值角度,中国实物部门(农业、矿业和制造业)国际化水平均低于美国,而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则高于美国,这不仅与我们的直观判断截然不同,也与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程度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这一结果主要是中国和美国GDP的行业构成差异所致。总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比例高于美国,并不意味着中国服务行业的开放程度较高,只能说明中国服务行业规模较小。因此,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国产业国际化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服务业看,目前中国商业和房地产两个行业产业国际化程度已经较高,主要体现为外资参与度较高,但这两个行业的规制国际化和商业模式的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正因为如此,制约了上述两个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其他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低,如交通运输、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外资参与度较低,国际化规则和商业模式的引入也相对欠缺,这也是产业国际化的软肋。

(二)企业国际化

1.企业国际化衡量标准

企业国际化在大多数文献中被界定为企业国际经营的国际化,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等方面。例如,美国学者丹尼尔?沙利文(DanielSullivan)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DOI)=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FSTs)+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芬兰学者韦尔奇(Welch)和罗斯坦内(Luostari-nen)提出了国际化进程的六纬度测度模型,设计了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评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这六个纬度分别是:运作方式、销售对象、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财务资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中,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跨国化指数)是三个比率(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的平均加权数。国内学者崔影慧、魏娟重新定义了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概念与内涵,并建立了包括内向国际化程度、外向国际化程度和全球一体化程度在内的三个一级指标,涵盖12个二级指标的企业国际化评价体系。

总体而言,上述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解十分深刻,但它适合衡量具体某一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太适合宏观衡量中国企业总体的国际化程度。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企业国际化概念及其衡量指标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分为企业主体的国际化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两个方面。

企业主体的国际化是指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主体的国际背景,可以简单用外资企业在企业总体中的地位或外资企业经营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反映。从经营主体而言,外资企业是先天的国际化企业,即使其生产的产品并不销往国外,但在采用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一定是具有国际背景甚至是国际领先的。因此,本文认为,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主体的国际化。从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税收、出口、进口和就业等国民经济指标的参与程度看,中国企业主体的国际化程度并不低。与美国相比,中国外资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表现相对较低,但2005年以后,这一指标大幅上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外资企业对美国就业的贡献。

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是指中国企业(包括内资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在生产与经营活动中的国际化程度,即跨国化程度,这又分为内向国际化、外向国际化和跨国经营能力的国际化三个方面。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采购国外资源、运用国外技术和资本等方面的比例;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国外雇员、国外资本、国外销售额等占公司的比例;经营能力国际化是指企业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但这难以定量衡量。由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1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而美国2009年海外直接投资额就达到248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不对称,导致中美企业总体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差距较大。从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水平看,2008年世界100强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57%,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62%,海外雇员占雇员总数的58%,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100强跨国公司的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34%、45%和39%。可见,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其拥有的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要远高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所拥有的跨国公司跨国化(国际化)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企业主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从企业经营国际化(跨国化)程度看,由于外资企业大量采购国外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等,使得企业内向国际化程度较高,但是外向国际化和经营能力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企业在海外跨国经营的能力相对较低,跨文化管理的经验、跨国经营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三)生产要素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包括资本输入型的内向资本国际化和资本输出型的外向资本国际化。目前,中国主要体现为资本输入型的内向资本国际化,资本输出尤其是直接投资型的资本输出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也是制约中国企业经营的外向国际化(跨国化)的主要因素。

2010年底,中国对外金融资产为41260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为23354亿美元,连续几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家。从规模上看,中国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已经很高,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额是GDP的1.06倍。但是,从结构上看,对外金融资产中,储备资产占70%;对外金融负债中,来华直接投资占63%,显示出中国运筹国际资本的金融实力仍然不足。然而,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对外金融资产就高达18.4万亿美元,是中国的四倍多;对外金融负债高达21.1万亿美元,是中国的10倍左右;美国对外金融资产和对外金融负债是GDP的2.8倍,因此可以说,美国的资本国际化水平远高于中国。

国际资本流入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国际化水平。相对间接投资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更占优势,即便如此,就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来看,中国相对美国也并不算高。

总体而言,中国资本国际化是内向型国际化,即通过引进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外向型国际化(即资本对外输出方面)主要体现为中国外汇储备的海外间接投资,这是初级阶段的资本国际化。而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的资本国际化的高级阶段,现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2.技术国际化

中国技术的国际化主要是内向型的国际化,即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而利用国际技术发展本国工业。过去三十多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主导了中国技术国际化进程,可以说,目前中国工业领域各行各业无不采取和借鉴了国际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但作为直接的技术引进,中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般性消费和装备工业的技术国际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水平,但高端创新研发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国际化水平仍相对落后。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及其与国内研发投入的比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技术要素的国际化水平。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和支出均呈逐步上升态势,但与美国差距较大。

2005年和2009年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支总额与研发投入的比率分别为18.4%和16.2%,远低于美国2005年25.8%的水平,近几年的差距更大。不仅如此,中国技术国际化更多是内向国际化,即引进购买国外专利,是技术和知识输入型国际化;而美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远大于支出,是外向型的国际化,以技术输出型国际化为主要特征。

3.劳动力国际化

劳动力的国际化主要指跨境劳务流动。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务输出大国。同时,由于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中国也引进了大量国外专家、技术专门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大大推动了中国劳动力的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劳务收支占国民劳动者报酬的比例看,中国比美国高4倍以上。例如,2009年美国国际劳务收入29亿美元,支出108亿美元,国际劳务收支总额占当年劳动者报酬总额的0.11%;而中国的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为92亿美元、21亿美元和0.45%。

但是,这种以劳务输出型和人才引进型等短期劳动力跨国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是初级水平,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国际化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移民政策基础之上的,虽然不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出来,但大量事实数据证明,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的国际化水平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例如,每年有大量的技术人员移民美国,并吸引了全球大量优秀留学人员,这使得其劳动力的国际化水平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比拟的。2009年,本土美国居民占总人口比例为87.81%,而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后裔和非美国居民分别占5.13%和7.06%,两者合计高达12.16%。而且,居住在美国的非美国居民一般为劳动人口,若按就业的比例看,非本土美国居民占比就更少,也就是说,美国劳动力要素的国际化水平将更高。

外籍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往往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的指标之一。世界城市的外籍人口比例通常在10%以上,伦敦的外国人口约是三分之一,巴黎的外国人口约是四分之一,而目前居住在北京的外籍人口约20万,约占总人口的1.5%。虽然最近几年在华工作和学习的外国居民的数量明显增多,据称珠三角地区就有百万外国人居住,但总体上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当前,中国国内很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都市、世界城市乃至全球城市的目标,目前人才国际化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制约。

4.规制国际化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规则与制度也是形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决定其他生产要素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规制国际化也是生产要素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行业和企业采取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企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规制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说,在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规制和制度,未来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大国优势获取制定国际规制的能力和影响力,进而在国际规制竞争中取得主导权。然而,在不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内相关部门,中国行业规制的国际化程度则相对落后,最终导致相关行业商业模式不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需要。如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物流顽症、商贸流通抬高物价、房地产怪象,以及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诸多行业的国际化规则和国际商业模式引入欠缺,导致相关行业发展滞后,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甚至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规制的国际化程度虽然难以定量衡量,但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比可以发现,在关系国计民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多的行业,中国的规制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无论是物流、商业、房地产,还是交通运输、医疗、教育,它们都是影响国内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突破少数行业利益集团的阻碍,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规制国际化,引入行业健康发展的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是未来中国推动生产要素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制造业国际化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企业国际化中的企业主体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即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甚至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企业经营国际化(跨国化),即跨国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规模、地位与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差较大;生产要素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体现为资本和技术的输入型国际化,资本和技术的外向输出型国际化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劳动力和规制国际化的滞后是制约中国要素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中国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不足,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主要体现为内向型国际化,即输入型国际化;而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和生产要素输出型国际化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三、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建议

经济国际化程度是国家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推进经济国际化,产业国际化是基础,企业国际化是关键,生产要素国际化是根本;输入型内向国际化是被动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初级发展阶段;输出型外向国际化是主动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提升阶段。

(一)中国经济国际化路径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走了一条以进出口贸易为载体的产业国际化,到吸收外资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国际化,再逐步发展到资本、技术、人才和规制等生产要素国际化的路子。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继续沿着这一路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从产业国际化看,在中国加入WTO的第二个十年,在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国际化水平的基础上,应主动扩大服务业开放,把产业国际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深入推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加快推动中国服务业“走出去”,积极争取在运输、分销、金融、教育、文化、广播影视和旅游等领域的对外投资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使中国产业国际化在更广领域达到更高水平。在产业国际化过程中,不仅注重引入外资参与,更要注重引进国外有利于行业持续发展的行业规则和商业模式。

从企业国际化看,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进一步发挥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稳步提升企业主体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一方面要提高大型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销售、资产与人员比率,不断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最终使中国企业国际化从被动内向型国际化向主动外向型国际化转变。

从生产要素国际化看,继续保持资本、技术国际化势头,努力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大力强化规制国际化,通过行业规制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全面提升生产要素国际化水平。

总之,未来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应是沿着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三条道路深入推进,走内涵式经济国际化道路,逐步把中国经济国际化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低级转向高级阶段。

(二)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传统的外经贸业务(外贸、外资和外经)是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经济国际化从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向内涵提升阶段,仅靠传统的外经贸业务推动已经行不通,必须从经济国际化的路径与发展方向,从国民经济主动开放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人手,不断把中国经济国际化推向深入。对外开放的形式不仅体现为传统的“三外——外贸、外资、外经”,而且更多表现在金融、人力资源、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内经济部门与外经贸部门共同成为对外开放的促进与服务部门。对外开放的模式也不仅限于“引进来”,更在于主动“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经济国际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1.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培育货物出口的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新优势,全面提升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扩大货物进口,包括扩大消费品进口和奢侈品进口,发挥进口带动国内消费和国民福利的功能,提升国内消费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把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尤其是扩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行业,如物流运输、商贸流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开放,培育服务出口新优势,扩大服务进口,努力把服务业国际化短板补上去。

2.以培育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变引资为“引智”、“引技”,注重外资在引进国际新规则和新的商业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国内企业“行业潜规则”,打破固有经营模式,提升内向型企业主体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扩大海外资产、海外生产和销售、海外雇员规模,提升跨国化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时期,通过海外投资逐步使中国企业的经营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5

一是发展快。“十五”期间,绍兴市民营企业出口累计达150亿美元,年均增长44.8%。台州市民营企业出口已连续多年增幅达到50%以上。*市去年出口增幅也超过33%,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集团、吉利控股集团等民营骨干企业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倍增。

二是比重大。截止20*年底,绍兴市民营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超过60%。台州市有1万多家民营进出口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超过50%。*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达5748家,出口比重超过40%。

三是品牌多。到20*年底,*市有中国名牌产品35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0个;台州有国际商标注册800多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20个;绍兴市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26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10个,国家免检产品46个。在北京举行的20*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和20*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台州、绍兴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则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四是后劲足。台州市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扩张、联合重组等方式,正逐步成长为大企业、大集团。全市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220家,上5亿元企业25家,上10亿元企业9家,上市企业7家。*市外向型民营经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在2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企业管理竞争力居全国第1位,制度竞争力居全国第2位。绍兴市民营经济总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二,在全国500强民营国际化企业中,绍兴占50家。作为绍兴市支柱的纺织业20*年利润40.54亿元,占浙江省纺织利润36.72%,全国的9.5%。

二、基本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加快民营经济国际化力度大,措施实。*把经济国际化作为政府一号工程,连续5年,春节后第一个会,就是召开开放型经济工作大会,并对民营经济国际化工作进行重点部署。绍兴市把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把手工程”,连续5年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市政府专门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全市“招商引资年”活动领导小组,强化对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推进指导。台州、绍兴等地在招商引资中纷纷出台鼓励政策,引导企业“以民引外”,对于民营企业与外商在合资合作、举办特色工业园区、以商荐商等方面给予经济奖励和税收优惠,对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政府还授予“招商引资先进企业”、“经济发展功臣”等称号。同时注重招商方式,多层次、高频率地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境外各种重大外经贸活动和专题推介活动。绍兴市为本地纺织企业争取到了全球所有的纺织服装展览会的摊位。不仅如此,三市还加大对民营经济国际化工作考核力度,采用双层考核的办法,即: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进行考核,凡完成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年终财政发放目标奖;市外经贸局对各县(市、区)外经贸局进行考核,设有综合奖和单项奖,按不同格次兑现奖金,奖金直接拨付给获奖单位使用。

二是以加强品牌建设为中心,提升民营经济国际化层次。*市实施了“321”自主品牌工程:重点培育30个自主出口品牌,鼓励扩大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大力推动10个已有的全国知名品牌。同时规定,对于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企业,奖励6万元;对评为“*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企业,奖励3万元;凡取得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注册商标证书的,一次性补贴5000元。绍兴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品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对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给予奖励50万元;凡是企业到国(境)外注册商标,并对每件国(境)外商标补助50%的注册费。在广交会、华交会及影响较大的境外博览会上,都给予品牌企业支持。正是不断加快品牌建设,使三市民营经济国际化层次迅速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也迅速提高。

三是以产业对接为重点,加强产业集群招商。三市在招商引资中,注重本地产业优势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相结合,把招商目标瞄准国外大企业、大财团、世界500强企业。*市建立了16个优势行业信息库,以民引外信息库,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每年还重点包装100到200家民营企业向外推介。截至20*年底,全市引进37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投资71个项目,总投资31.25亿美元,利用外资10.69亿美元。绍兴市围绕大项目,高科技项目,特别是世界500强项目,每年重点做好纺织业、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包装招商工作,实施了“3135”工程。“31”指每年推出100只重点招商项目;常年跟踪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每年引进100只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5”指争取500家民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争取推出5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开展项目招商;争取组织开展50场次境内外对接招商活动。“十五”期间,有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绍兴创办企业12家。

四是促进境外投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三市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政府部门加强基础性工作,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加强对企业情况的调研,掌握企业“走出去”的意向、能力和目标,建立重点企业、意向企业的“走出去”信息资源库;积极帮助企业收集境外项目、政策、环境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便利。大力推进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本地行业的比较优势,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新建、并购、联合等方式直接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基地,深度开拓国际市场。20*年*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97家,投资额达3500万美元;绍兴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7家,境外企业带动出口3亿美元。

五是优化投资环境,营造国际化氛围。三市均把优化投资环境,营造国际化氛围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绍兴市提出了“强化亲商抓招商”,定期组织服务部门深入外商投资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调查了解企业发展动向。*市有专门为外商服务的欧美俱乐部、台商协会等组织,定期组织外商活动。全市有10多家民办国际学校,可供外商子女就读,设有外商定点医院。每年还组织“百家外企评机关”、“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努力为民营企业与外商的合作创造最佳环境。

三、四点启示

一是政府推动是关键。大部分民营企业把国内市场作为自己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国内发展空间,使已很难为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民营经济相对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无序竞争严重,单靠民营企业自身很难顺利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因此政府推动就成为加快我市民营国际化的关键。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正确处理好引进与内育,放手与引导,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加强政策扶持、信息服务、搭建平台等方面工作,开拓民营企业的视野,增强民营企业国际化信心,激发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性,真正让民营企业双轮驱动,双冀齐飞。

二是政策环境是重点。政策环境是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集中体现。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区发展环境的优劣。当前,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环境差,享受的是“次国民待遇”。民营经济要突破,政策环境必须要先行。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职能转变,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加大政府服务体系建设,从政策法规、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投诉维权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切实让民营企业享受“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国际化提供政策环境保障。

三是注重品牌是趋势。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要经历产量竞争、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到品牌竞争这样一个过程。甬台绍三市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也大都走过一个从不重视品牌、缺少品牌到重视品牌,积极创建自主品牌的过程。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从重视产品质量、价格逐步转移到重视自主品牌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对外开放的深化,品牌经济将成为加快民营经济国际化进程最强劲和最持续的推动力。

四是发挥优势是核心。从产业群和市场竞争性的形成过程来看,形成产业群聚的前提,就是这一产业一定要符合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没有比较优势,不可能形成产业群聚。从*的临港经济、台州的九大产业集群、绍兴的纺织基地,无不体现这一规律。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发挥我市汽车、纺织、化工、农业等行业比较优势,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提升集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程度,逐步构建自有品牌优势,就能占有很大的市场,规模,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四、对策思考

一是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体系。一是领导促进。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国际化对于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把推进民营经济国际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实领导责任制,集中精力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二是政策促进。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要出台专门奖励政策,对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境外经营合作予以优惠和奖励,提高民营企业外向能力。三是考核促进。主要把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的考核目标计划,加大奖惩力度。四是环境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要加强对民营经济国际化的规划、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工作,提供优质公共产品,要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确立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地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整合民营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对我市民营企业进行整合,扩大单体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与盐城特有的产业集群产生的地区规模经济效益互动互促,提升整体的竞争力。首先是资源信息整合。加大对政策、产业规划、行业信息的收集宣传力度,建立民营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错位发展、相互促进。其次是产业整合。更大程度地引导中小民营企业集聚发展。从推进专业化协作、培育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创新市场组织上着力,进一步构建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划分为纽带的中小企业生产体系,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化区域的新格局。再次是企业整合。重视对大企业的培育。在重点行业中排出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突破大企业发展的瓶颈,并以此兼并上游和下游的企业,加入到大企业的产业链中,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民营企业产品的层次和竞争力,必须在创建自有品牌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现有品牌的效益,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企业创立自有品牌的积极性。要重点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加大创牌力度。鼓励企业进行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论证、安全论证和环保论证。对于企业新创品牌的企业要在政策扶持、信贷资金、展览会摊位、申报贴息、配额研发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促进企业成长和品牌升级。通过舆论宣传、政策扶持,营造一个促进自主出口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调动企业创自主出口品牌的积极性,提高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在玻璃工艺品、玩具、纺织服装及机电产品、农副产品中,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出口品牌。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GDP逐年稳定增长,2009年我国GDP增长至49100亿美元;在国际上,我国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军事实力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为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我国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大量使用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以美国、欧元、日元三大货币为主导的世界货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元失落和亚洲货币缺失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极为不相称,国际经济新形势热切呼唤着亚洲货币的崛起。

一个国家货币能否走出国门,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决定的。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或状态。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的三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主要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要不断扩大,这是最重要的;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决策

1.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21世纪崛起的标志和必然趋势,面对这一重大课题,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积极应对。为此,中国要从战略的高度,未雨绸缪,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战略问题加以重视和研究,提出发展的总体思路,使人民币国际化有明确的方向。一国货币能否跨入国际货币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主要取决于国家的信用、意志和货币战略。人民币的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中国的国情,紧紧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历史机遇期,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金融发展为支撑、以民闻推动为先导、以中国香港市场为依托、以区域合作作为手段、以政府主导为核心,采用边境贸易与旅游进口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增强经济实力与健全金融体系相结合、实现短期目标与谋划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积极、稳步、渐进”的原则,有层次、分阶段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2.在战略上正确处理人民币同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关系。

(1)应当积极开展人民币同日元的合作。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经济衰退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受阻,使得日本切实地感受到借助东亚整体区域的力量推进日元国际化的必要性。人民币和日元在亚洲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因此,日本同中国在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摩擦与协调将在今后20年里更加充分地展开,人民币同日元的合作将是亚洲货币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币能否成功走向亚洲和世界的关键。

(2)妥善处理人民币同美元之间的关系。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发展迅猛,目前美国已成为中国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国。同时,中国在对外支付、结算和外汇储备方面形成了一种依赖美元的“自增强机制”,即越是以美国作为出口市场,越需要美元这种国际主导货币,也越难以摆脱美元的依附。而且现行的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摆脱人民币对美元钉住的汇率体系短期的风险很高,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力会更强。这就决定了人民币的国际化长期伴随着美元因素的制约,妥善处理好与美元的关系十分重要。

3.完善金融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金融体系由货币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组成。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资本账户平稳开放的前提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给国内银行带来新业务,人民币与其他币种之间的相互衍生产品有望逐渐发展,人民币债券发行业务也将逐渐发展壮大,而中国的银行在这些业务上相比国外银行更有优势。但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大量集中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上,目前国内缺乏与人民币资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使内地以外的人民币持有者不能有效规避风险。人民币跨境结算后,也会对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策、维持币值稳定及防范热钱风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开放国门迎接境外投资者之前,中国首先必须确保自身银行体系能够应对国外的竞争。中国的整个银行体系需要更加的现代化、市场化,促使银行更好地控制风险。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中资银行有所作为,推出相关金融衍生品,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发放人民币贷款,允许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要研究建立中国统一的大金融监管体制,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实施统一的管理和监管。

4.积极参与、主导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实施金融强国,以区域化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从周边化到区域化,再到最终实现国际化,是其成为世界性货币之一的路线图。目前,在周边局部区域,例如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地,一定程度上,类似贸易实现了一部分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周边经济体的货币当局来说,为了适应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需要。必然需要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这也有利于规避美元贬值对外汇储备实际价值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家规定的试点地区只限于中国港澳、东盟,但实际上现在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客户对以人民币结算也有很大兴趣。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它不仅是一个国际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加快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步伐,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基础。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影响

1.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其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对该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合理的汇率制度等各

方面的肯定。当今世界,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与美国、欧盟和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国际信用地位是分不开的。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中国就拥有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这将增加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将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国际规则的参与制定权,这样将有利于更公平的维护中国以及人民币一体化区域内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利益要求。同时,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能够改变中国目前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中国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投融资的发展。

(1)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促进我国的边境贸易及国际贸易。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同时进一步推行人民币在周边至亚洲地区的流通和使用规范化、制度化,会更有利于边境贸易的顺利进行。对进出口企业来讲,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人民币的国际化后,进出口企业可以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汇率风险将因此大大降低,这将为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使我国进出口企业减少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和汇兑成本,也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人民币出口信贷。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际交流的开展。

(2)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由于可以广泛用于国际间的计价、支付和结算,人民币将逐渐地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然会积极发展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

(3)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和促进对外投资。人民币国际化后可以降低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与资本进出我国的限制。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外资和鼓励对外投资,有助于巩固和扩展我国的海外市场,加强我国在世界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使我国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制度创新并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资金和国际结算的优势,拓宽我国企业面向海外的投融资渠道。

3.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的边境贸易发展。人民币的跨国境流通,促进了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与相邻各国贸易交往中结算方法不足的情况,不仅扩大了双边贸易往来,也推动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相比,边境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富,市场供应短缺,人民币在境外流通,有利于缓解中国市场供应过剩,自然资源缺乏的情况。

4.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祖国的统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内地、香港、台湾与澳门之间的经济与货币合作问题。“一国四币”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形成的局面,从现状与理论分析来看,以人民币整合港币、澳门币和新台币,完成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地—香港一澳门一台湾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到两岸四地的货币合作,蒋到最终的大中华人民币区的形成过程中,将极大地推动内地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货币领域的合作来推动政治上的统一。而且内地的广阔市场,丰富的自然、人力资源和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以及澳门、台湾的经济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经济体,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大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5.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打造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聚集地,它集中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金融资源和金融功能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高度集聚。如果人民币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支撑,人民币与各国货币的兑换、流转、交易就难以通畅,也就无法发挥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影响力。2009年3月,中国政府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标志着上海国际中心的建设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中国的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中心、同业拆借中心、票据交易中心、银行卡中心、黄金交易中心等都已落户上海,显示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初具规模和实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相辅相成的过程。我国金融体系在向国际化发展,要进一步放宽对汇率和资本项目的管制,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和开放度。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能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平稳发展。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7

经济国际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流动、配里、重组的过程,是通过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竟争和相互制约的趋势。目前,随着经济市场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国际化正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上升。所以,经济国际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和程度、当前,我国加人WTO在即,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及协作,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国际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具体内容也不同。从生产过程看,它包括资源配里国际化、科技研究开发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商品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等;从生产要素看,包括资源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劳动力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信息国际化;从宏观与微观看,包括国民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济国际化;从发展的方式和方向看,包括内引型国际化和外联型国际化,其中,内引型国际化即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取消国外商品和生产要素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进口贸易等形式,而外联型国际化则通过出口贸易、时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等,逐步向国外市场渗透或扩张,从而占领国际市场并不断扩大份额。

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特点

经济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时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市场化。加上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的不断努力,使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空前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各国时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

(二)国际资本移动加快。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资源配笠必然要求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与国际易、国际生产相比,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展更为迅速,表现出流童大、流速快、游资多等特点.

(三)劳动力流动层次提高。研究表明,越是开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越发达;经济越发达,人才流动频率越快、经济国际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人才国际化,加快人才流动。

(四)国际科技交流频繁。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信息与知识继原材料、能源等有形物质之后成为最重要的稀有资源,技术已成为生产力中最关健的因素。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每个个体甚至每个国家能够掌握的知识在世界知识总童中的比重都出现下降,国家间科技合作已成为必然。

(五)国际金融市场形成。20世纪60至70年代,大额存单、投资基金、浮动利率证券等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已在美国、欧洲陆续出现。80年代以来,各种衍生金融工其更是层出不穷,已达1200余种,到9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金融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每天24小时不停运作1997年底,世贸组织成员国又就开放全球金融市场达成协议,约70个国家保证使其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时外国公司开放,更多的国家正考虑加入这一协议同时,发达国家聚集着大童国际游资,逐步形成国际金融资产.

(六)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得到普遍发展,并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几千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卷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并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许多国家以不同形式参加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区城经济一体化组织,成为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者与参与者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国际化的浪潮洒涌澎湃,扑面而来。由经济国际沦的表现形式所决定,经济国际化越来越呈现出三个全新的特征:

(一)国际贸易由传统的硬产品领域扩展到软产品领域,并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二)由自然资源开发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经济国际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这就使得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和前沿阵地.

(三)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生产经营跨国公司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最大限度地聚合在一起.加速了经济国际化进程。

蛛上所述,经济国际化堆动了资本、科技、人才子的跨国界运动,其本质特征就是经济的市场化和信息化.并进而迈向经济全球一体化,给人类的生活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对策

经济国际化战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长远战略。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歼、更开放的思路,真正把推进经济国际化放到全局禹度和战略位1。南通外向型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具备应对国际化的良好条件,但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雷要大力改进。

(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任化核心区城,从区位优势上接机国际化。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积聚资源、传递信息、创新科枝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区城经济的竟争将集中体现在中心城市之间的竟争,体现在中心城市的蛛合功能之间的竟争上。随寿沿江沿海大通道、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传统的经济格局将被打玻,我市在与苏南共同服务上海的作用中,互补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竞争关系所势代。与苏南相比,我市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不强,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当务之急必须改变“连地开花”式的做法,集中财力和物力,加强中心区城建设,做大做高做优,粉强城市竞争力。将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引进人才和提高城市人口素质统筹考虑,力争使南通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具有江;钊寺色的亮点城市。

(二)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物流经济,从比较优势上接执国际化。南通滨江临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万吨级泊位28座,20(X)年港口吞吐1达2700万叱,集装箱达18万标箱,随寿苏北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建成,海陆空立体交通运墉体系已经形成,目前苏通长江大桥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南通人力资派丰富、基础教育发达、劳动力紊质高、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与新技术先导产业的发展,纷织服装、机械船舶、食品饲料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海洋、医药、环保新兴产业的兴起.现代物流有望成为南通经济发展新的持续的增长点。为此,我们要抢抓机遇,政府要加大对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配套的运愉网络,完善的配送设施,先进的网络平台,高起点的发展规划,为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法制建设,从环境上接轨国际化。我省苏南苏中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开放水平和程度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本质上又是思想观念的反映。推进经济国际化,就是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委求.促进观念创新.为加快发展扫除思想津碍。首先要树立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意识。党政机关要从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的狭陇观念中解放出来.要引导千部群众从小畜即安、小成即满的守业观念中解放出来,勇于赶超先进地区,誉与强手争高下。其次,要下功夫研究政策,氏要把国家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地区的改革空间,及时调整过时的地方性挽定。还要加快与国际模式接转,适应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玻策的进明度。发挥好政策优势。第三,要确立法治砚念、生态砚念、人丈现念.加大依法治市力度.用法律规范欢府和企业行为,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公民紊质和全社会的丈明租度。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环境上与经济国际化接杭。

(四)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制度创新.从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接执国际化。中国加入WTO在即,而面临最大挑战的走政府本身。世贾组织与中国达成的协议草案,在总共19条规刘中,几乎全部都是针对国内行政甘理机制的。甘贾组织的运转走由一系列国咔通用的规则规范的,加入确叮0的利与异实质上都派于这些规则,研究好,取其利鱿是机遇,否列“育人漪峪马”,将陷于被动吃亏的境地,所以我们最大的风险是不熟悉这些挽则。实行经济国际化战略,我们要在徐合运用这些妮别的同时,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起脱符合国际条例和世贾组织规别.又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8

一、基于经济理性导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

1、国家化、企业化、一元论及标准化的理念和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国家的作用得以强化。特别是应用性强和理工科大学与国家、地方、社区及工商业有了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滞胀”、石油危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技术以及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的超强,英、美、澳等国家政府削减财政支出,作为公共部门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被纳入由市场供应资金、资源并没法盈利的部门,迫使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寻找市场上的资金支持。从亲的经济增长理念显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本,使得国家和跨国公司从战略贸易、国家竞争、贸易顺差、收入最大化等经济理性角度理解寻找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拓展海外市场、吸收国外学生、获得学费收入。

2、竞争取胜和支配、控制导向的原则基于经济理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式,基本上移植了产业国际化和国际分工协作、国际竞争的思想的原则,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坚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用顾客的眼光看待并要求大学的教学活动,认为价格应由成本和竞争形成,学生在全球内流动并选择大学,大学应关注职业的专业技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准则。国际化的评价、准入标准应由竞争取胜者制订,其它竞争失败者应是标准的遵守者。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品,符合服务贸易的原则。

3、基于商品和商业性质的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定位营利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认为,虽然高等教育具有公共属性,但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告别是工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完全或基本上完全商业化。高等教育服务的私人性、市场性、收费性是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必须从自身发展了的几个世纪的传统逻辑中走出来进入市场,接受市场。大学应在国际市场中重新定位、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已是一种重要的出口产业和出口商品。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是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交换关系,应自由地从一个国家流向另外一个国家”。

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设计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处于自身体制改革及政策设计与经济体制、财税体制的同步与一致性,大学与政府、大学与企业、国家与市场、本地化与国际化、自主性与学习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等复杂的环境中,要处理多种变量和关系,这一切考验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水平、大学自身成长能力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1、分类、层次、分步、逐步实现国际化战略对于研究型大学,保证财政资金的支持,但资助方法中可以引进招投标等竞争性机制。容许非“211院校”和非“985院校”入团竞争项目和经费。保证“211院校”和“985院校”的研究水平和其优势学科地位。倡导但和宣传私立大学也可以不是营利大学的理念。实施精英战略、学术自由和管理自治,使用“211院校”和“985院校”率先“走出去”,出口优质教育服务,吸引国外留学生。但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的模式应本着各平、合作、互助的文化和人权宗旨,以学术国际合作、交流带动国家的和谐外交及发展是根本目标。

2、推进体制创新及大学自治及自生能力的成长围绕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市场权力之间的分割、制衡关系,推进体制改革,创建高等教育良好的法制和制度环境。推进校长负责制、大学办学自主性、内部人事管理机制、考评制度等改革。促进公共产权改革及其国际化与财税、科技、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步性与协调性。培养大学和知识创新、传播上的核心能力及战略框架,为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提供良好的机制保证及自生能力。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9

经济国际化的丰富内涵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投资、贸易、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经济行为融人国际性经济体系之中。

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经济国际化表现为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和金融同际化。其中,贸易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投资同际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中级阶段,而金融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贸易国际化带动生产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继而,这三者又催生出金融国际化。

从企业方面看,现代市场由无数企业所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国际化包括研发国际化、营销国际化、CI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

从生产要素方面看,其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以信息、制度规则、人才与思想观念为例来展开讨论。根据传统理论,信息和思想观念并不属于生产要素。可我们只要考虑到,信息和思想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能够起到指导、指挥等作用,就能够明白信息和思想观念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更何况,思想观念的国际化乃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说,生产要素国际化包括信息国际化、规则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思想观念国际化等。

广东经济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规范,将国内经济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在广东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观念更新、政治因素、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技术进步等几方面。

动力之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20世纪的最后10年,也是冷战结束后的10年,经济国际化初现端倪。进入21世纪后,经济国际化还将进一步显露峥嵘。究其原因,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就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关心战争转为关心和平,更加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不断扩大生产和贸易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值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和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国际化进程。

对于中国来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大解放的序幕。广东(尤其珠三角)更是得风气之先,充分发扬国际联系紧密的传统,认真学习各种国际惯例、国际法规与世贸组织规则,积极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信息联系,逐步确立与经济国际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广东学者卓炯先生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广东人也较早进行实践探索而不拘泥于理论上的论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国际化进程。

动力之二:经济改革与开放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力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进程,采取贸易、资本、技术等对外开放政策,使国内经济结构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其结果使得市场经济超越国境,发展为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由此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中国可谓是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制订和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置身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广东就占了三个,仅珠三角就拥有深圳、珠海两个特区。此外,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之自然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国际化的先驱。今天,中国尤其是广东珠三角的经济国际化进程已经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互动。中国的更加繁荣和更加开放,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大量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动力之三:政治和制度安排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各国或地区组合成有机联系的经济体,而且各经济体要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统一行动,各国政府间的政策也要进行协调,包括按照协议要求修改本国的法律、法规等。另外,还要建立超国家的监督机构,如欧洲25个国家建立的欧盟委员会,统管有关各国的政策协调与监督执行。其他区域化组织也有各自的监管方式,大多是通过政府间形成的一种合作磋商机制来对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在一国范围内来看,各种有关的制度安排如中国、越南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行政流程的再造,也能够大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经济市场化、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在这方面,广东仍然走在全国前列。设立第一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广东,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是在广东,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广东,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还是在广东。建设经济特区、落实华侨政策、率先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制订一系列促进外引内联的政策措施,为广东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地方政府还引进IS09000国际管理标准体系,把自身打造成“阳光”下的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民主政治、法制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对经济国际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动力之四: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国际化是市场机制推动的结果,反映了资本增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超越所有的障碍,开赴那些最有利可图的领域和地区。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潮流变化。许多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国内推进放松管制、实现投资自由化等各项经济改革的同时,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包括贸易、金融市场开放等)。其结果是人、财、物、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都能够自由地跨越国境,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共同市场。

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首先来自于经济市场化,来自于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企业均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各国经济也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与国际化。对于广东以至全中国来说,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务实政策使民营经济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各种企业要求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国际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动力之五:资源环境因素

自从16世纪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资源的国际化开发与利用就开始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和对他国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除了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控制,还伴随军事、政治等手段。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尤其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越来越需要全球采取统一和协调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同国家联合起来,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共同的环境。《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就说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对全球协同治理环境的共识。

广东海岸线较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更重要的是我国打开国门之后,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以其强烈的商品意识,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提出许多新观念和新做法,从而吸引来大量的港澳台、华侨乃至各国外商投资,以及内地各省区的廉价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才。广东充分利用比较利益理论的巨大威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包括其临近港澳台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把这些资源与环境要素汇集过来,并有机整合起来,创造出今日广东的经济奇迹和国际化成效。

动力之六:信息革命与科技进步

信息化大大改变了国际关系,也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国际化。国内外学者已达成共识,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在引发产业革命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代通信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尤其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的经济信息的交流)成本大为降低,有利于各种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说,个人电脑的出现以及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对加快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今天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信息媒体已经从报刊、广播、电视等迅速向手机、电脑和网络普及。信息产业的发达,带来所谓的IT革命、价格革命、1Y(金融技术)革命,使经济结构软件化、知识化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广东与其他省区乃至世界各国的“时间距离”几乎缩短到零,广东经济和广东企业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其效益和效率也日渐提高。金融交易、商品流通、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教育、科研、医疗、文化、政治和军事等各个社会层面。

动力之七:跨国公司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说,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趋势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而且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安放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对经济国际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004至2005年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9%的公司认为跨国研发活动的比重肯定会上升,只有2%的公司持相反观点,另有29%的公司认为研发国际化程度将保持不变。跨国公司扩大研发工作的首选对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目前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300多家在广东落户,广东企业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原料供应商、装配中心、生产基地、市场拓展前沿乃至研发中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以国际资本为背景的投资几十亿乃至几百亿元、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项目也纷纷到珠三角来落户。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广东引进外资在全国所占比例始终最高。尽管,近年来,由于其他省市进步很快,广东引进外资在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总量还是独占鳌头。外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广东的投资增长迅猛,使得广东的IT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国际市场中75%以,上的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等产品都来自广东东莞。以至产生了这样的说法:只要东莞到广州、深圳的交通出现问题,全球90%以上的电脑生产商及下游产业就会有麻烦。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益显耀的广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愈繁荣与发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着日愈重要的地位。

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广东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广东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广东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前些年人们说起广东货,无外乎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而今汽车船舶、石化医药、电子信息、机电装备等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已开始在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格局中唱主角、挑大梁。

1998年到2002年,广东重工业增长高出轻工业。至2003年,广东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0%。广东全省形成了轻、重工业合理布局的区域分工形势:珠三角东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西部的机械装备、家电产业集群,沿海地区(特别是广州、东莞、茂名、惠州、湛江、南沙开发区等)的重工业基地。全省呈现出轻重工业比翼齐飞、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如在石油化工方面,全省共有广州、茂名、惠州3个在建的8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能力预计达到240万吨,广东将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广东意欲打造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火车头。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惠州为重点,大力发展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信息家电产品等,把珠三角建设成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其次,广东经济社会已进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根据钱纳里理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期属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工业化中后期既是经济转型期,更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原来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所隐藏的利益矛盾,在工业化中后期将变得更加尖锐与复杂化。

2006年,广东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68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人均GDP为28077元,折合美金3509元,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这不仅意味着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而且意味着广东进入了一个必须更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广东必须更加积极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依靠汗水挣钱向依靠智慧创造财富的转变。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仍将继续扮演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广东

总书记曾经强调,“广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多年来,广东省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广东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4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8%,引进外资占全国的35%,税收占全国的1/7。以上四大项目均为全国第一。

多年来,以GDP领先全国的广东省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广东制造业能够先行一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改革开放后与香港、澳门结成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随着粤港澳经贸合作的发展与深化,“前厂后店”已逐步演变为“厂店合一”。通过引进港澳发达的服务业以改造和提升产业结构,广东将选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今后,粤港澳仍将是泛珠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随着广东经济进一步增长,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广东和泛珠三角经济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与东盟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已成世界经济竞争版图中重要基地的广东

尽管在中国地图上,广东属于边缘省份。但在世界地图上,广东却是中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它地处南海交通枢纽的位置,南可接东南亚以至澳大利亚,北可上日本、韩国与俄罗斯,西可往印度洋、非洲和欧洲,东可达南北美洲,由此形成全球性大循环。作为珠江文化中心和世界性商贸中心,广东的经济文化能够借助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而走向世界,已为历史和现状所验证。

梁启超的“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至今仍未过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更成为内地省区和港澳台乃至海外联系的桥头堡,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欧美国家联系的桥头堡。进入21世纪,广东省政府提出要“把广东放在世界地图上”的口号,努力拓展全省上下的国际视野。今天,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能够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广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版图中的重要基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日愈重要的地位。

广东经济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广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分享着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国际化经验,培养了一支富有国际经贸知识的人才队伍。此外,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大众,广东人向来拥有比较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广东提供的诸多机遇,CEPA协议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广东的优势条件更为明显。

然而,广东经济国际化也正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努力解决。

一是资源成本的制约问题。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在沿海地区一直呈上升趋势,使广东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同时,土地资源、能源的紧缺也削弱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人民币升值更使得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尤其是,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广东更低,甚至有些国家如越南给外商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与我国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加上,我国有些重要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源紧缺将会成为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是从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初期追求速度和规模是必要的,但现在广东的发展应当从注重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转向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并重,提高引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提倡和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的方向发展。

三是从“借牌”、“贴牌”生产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转变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引进投入比是1:0.06,即每引进1元资金,我们的创新投入只有6分钱。而该比例在韩国和日本分别是1:5和1:8。

广东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应率先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在财政上或者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加大培育自主品牌与创新能力的力度。输出品牌是实现经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走出去”的最高境界。当我们的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然要跨越“借牌”和“贴牌”阶段,创立自己的品牌,以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从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的问题。“走出去”就是要到境外开辟国际市场,主要是开辟资源性项目和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以摆脱资源与能源瓶颈的制约,推动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转移成熟技术和生产能力,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转移出去,实现“产品原产地转移”战略,以加快本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五是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如今世界上每七起贸易摩擦,便有一起针对中国,我国每年为此损失上百亿美元。此外,一些国际标准包括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等越来越严格和复杂,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很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在巩固、深化已签国际协定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和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工作。广东应密切关注我国已签订和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进展情况,跟踪研究拟参与和利用之对策,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经贸合作,把参与自贸区建设当作广东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广东经济国际化面临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在1972年提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尊重个人爱好的投票方案。将这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借用到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与不同特质的地区或企业相适应的国际化良策。一劳永逸的国际化法宝是没有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广东若想更好地推进经济国际化,必须更加坚定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来说,提出自主创新,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这将决定广东今后能否在新形势下继续在全国先行一步。自主创新不是重回自力更生。在连东莞一个小工厂都在全球化的广东,无论是借鉴创新、消化创新,或是集成创新,都需要更广、更深的国内外交流,需要更强的国际化能力,需要更强的化外部资源、外部技术为我所用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而是需要一整套激活体系和支持机制,需要激活各个层面的创新主体如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大学、创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等。

经济国际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路径探索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QETDZ)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先后获得“中国创造力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全国投资环境40佳、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开发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型开发区”等荣誉称号,是我国高端人才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首批国际级经济技术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开发区的国际化是秦皇岛市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开发区的国际化之路对秦皇岛市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秦皇岛国际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国际化建设是秦皇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秦皇岛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特色的经济性特区作为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载体,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成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而且还通过先行一步的实践展示了经济国际化的规范与效果,通过与周边地区的配套协作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17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8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市18.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8.3%,占全市4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27亿元,增长16.8%,占全市22.5%;实际利用外资3.85亿美元,增长71.4%,占全市37.6%;完成进出口总额35.54亿美元,增长13.5%,占全市71.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6亿元,增长10.8%,占全市17.3%,发挥着“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秦皇岛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二)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外商投资兴业的最佳场所,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国际化建设经验,溢出效应值得期待。秦皇岛开发区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外客商的投资热点,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已经在秦皇岛开发区内投资置业。美国通用电气、联合技术、ADM和韩国LG、POSCO、日本旭硝子、新加坡丰益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信、中粮、中石油、中船重工、中航工业、中国兵装、中兴通讯、哈电等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公司,相继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汽车铝制零部件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北方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打造了中国首家数据产业基地,建成了国内最大节能卤素灯生产基地、最大烟雾抑尘装置生产基地、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基地,打造了享誉内外的产业品牌。节能环保、数据产业、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正在崛起。入驻秦皇岛开发区的国内外跨国企业不仅给秦皇岛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经营经验。这些跨国公司的入驻及其他们的国际化经营,不仅能大大推动本开发区的国际化建设,而且必将给秦皇岛港、北戴河新区、北戴河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周边县域的国际化建设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溢出效应值得期待。

二、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路径探索

开发区建设要国际化、现代化,在开发区的发展方式上,要实现从区域化、传统化到国际化、现代化的转变。要从楔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对世界范围内稀缺资源的争夺和市场分割,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一)成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建设促进委员会。成员由管委会外事办、招商局等行政官员和区内跨国公司CEO组成,(对跨国公司的在秦CEO来说,这个职位是无上的荣誉),商议解决有关国际化建设的事项,对制定有关开发区国际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监督秦皇岛开发区的国际化建设,促使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会全力营造效率最高、程序最简、服务最优的国际化发展环境。(二)在实现“多园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在园区物理形态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基本实现从点状的单一园区向网状多园化的转变,需要继续推进。在园区管理上,要由行政型向法治型转变,要参照国际通行惯例和标准,打造标准化园区。(三)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建设,拓展和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一是加强与已经进驻园区的国内跨国公司如中油、中粮、中船、中信等大型企业的联系,拓宽合作渠道,学习他们国际化建设的经验,加快园区的招商引资,推进国际化建设,帮助园区其他企业借船出海。如中粮集团是立足中国的国际一流粮食企业,是全球布局、全产业链,拥有最大市场和发展潜力的农业及粮油食品企业,这家跨国公司资产布局深入南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产区腹地,在巴西桑托斯、阿根廷罗萨里奥、美国圣路易斯、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澳大利亚肯布拉等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和内陆物流节点拥有中转基地。中石油集团在海外有15家业务公司。中船集团、中信集团也都是我国跻身世界500强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中兴通讯集团位居中国企业300强,在美国、加拿大、瑞典、中国等地设立全球研发机构,连续8年稳居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前三,位居“全球创新企业70强”与“全球ICT企业50强”,全球有107家分支机构,独立的销售网点几乎遍布全球(独联体13家、欧洲20家、中东非洲36家、亚太16家、加拿大1家、美国8家、拉美16家),以这些企业驻秦项目为据点,通过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的项目,必将大大推动开发区的国际化建设;二是加强与海外跨国公司的合作。国际跨国公司是典型意义上的跨国公司,GE(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业务范围涵盖航空、资本、数字、保健、照明、动力、再生能源、运输、化学添加剂等领域,在世界18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日本旭硝子(AGC)产品范围包括玻璃、电子、化学和陶瓷制品四大类,业务已扩展到亚洲、美洲和欧洲30余个国家和地区。IBM公司更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它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北美洲23家、拉美24家、欧洲50家、中东和非洲64家、亚太49家)。与这些世界巨型跨国公司进一步密切合作,对促进秦皇岛开发区的对外招商和国际化建设无疑会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四)充分利用国家间友好城市关系之资源,化无形为有形,与秦皇岛友好城市的开发区建立姐妹开发区。秦皇岛已经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关系,与日本的富山市和苫小牧市、美国托莱多市、意大利佩萨罗市、科威特的科威特城、法国敦刻尔克市、韩国首尔市江东区和西归浦市、南非布法罗市、澳大利亚欧卡帕宁加市等缔结为姊妹城市,建立了定期交流的机制。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充分利用这一友好交流的机制,向姊妹城市进行大力推介,探求与对象城市的开发区(或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建立友好区域,开拓互通有无、互惠共赢、密切合作的渠道。日本苫小牧市是北海道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城市和港湾城市,造纸业发达,此外,汽车整车制造、发动机制造、动力总成、车底盘、售后零部件制造业发达。可以考虑对汽车产业进行招商,与其某滨海区建立友好关系。富山市是日本著名的药都,制药业最为发达,医药品制剂制造业和原药制造业占比最大。另外,轴承制造、电子部件、装置、电子回路板制造业、半导体制造装置制造业、有机化学工业产品制造业、汽车大型部件和附属品制造业、纸器制造业、印刷业都很发达,可以考虑对这些产业进行重点招商,同时探讨与富山市的富山湾区建立友好关系的可能性。美国托莱多是俄亥俄州第四大、美国第67大城市,玻璃产业(有玻璃城之称)、汽车产业(为吉普汽车品牌的发祥地)、太阳能绿色产业发达,教育产业发达,拥有11所大学。秦皇岛与该市有30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秦皇岛开发区可在该市举办专门的推介会,以吸引该市企业到秦皇岛开发区投资,因为双方合作共赢的领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探讨与其港口区建立姊妹区的可行性。意大利佩萨罗是濒临亚得里亚海繁忙的港口小城,轻工业(家具、厨具和机械)和旅游业发达。科威特城是科威特的首都,与石油相关的产业发达,科威特城是波斯湾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秦皇岛友好城市中层次最高的,与其加强经济合作对扩大秦皇岛及开发区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很有帮助。法国的敦刻尔克是因战争而闻名的港口工业城市,法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所在地和最大的核电基地,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产业发达。敦刻尔克港是金属、管材、木材、煤炭、石油化工材料的兼具传统和现代运输方式的综合性港口,秦皇岛开发区可以对其造船业进行重点招商,与中船山海关造船厂建立合资企业,探讨与其港区建立友好区域的可能性。韩国首尔市江东区是位于首尔南部、汉江以南最东的行政区,有著名的翰林演艺艺术高等学校,该校培养了众多韩流明星,如果能与秦皇岛开发区一中建立友好学校,将会促进开发区在教育产业引进方面的进展。西归浦市位于济州岛南部,是韩国最南端的城市,面向朝鲜海峡,它是每年吸引超过400万人造访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与其探讨国际旅游方面的合作将大有作为。南非布法罗市位于东开普省东海岸地区,是目前南非第二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以汽车和零配件为主,有船舶修理、机械、制革、纺织、卷烟、水果罐头等工业,主要输出羊毛、皮革、柑橘、肉乳制品等。布法罗海湾非常美丽,与秦皇岛开发区在旅游和农业方面合作的空间巨大。澳洲欧卡帕宁加市葡萄酒产业、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发达,有医疗器械、化妆品、水产业、环境产业等,秦皇岛开发区可以在旅游业、葡萄酒产业方面与其合作。(五)科学运营加拿大泰瑞斯工业园项目,加快开发区国际化建设步伐。2012年秦皇岛开发区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泰瑞斯市建立友好关系,2014年在泰瑞斯购买了4.8平方公里土地,在全省率先设立海外工业园。该园区由秦皇岛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泰盛国际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管理,一期工程项目投资7,850万美元,预计2020年投入运营。目前,已有7家中加企业表达了到泰瑞斯工业园投资建厂的意愿。该工业园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临太平洋,拥有天然的深水港,有一流的铁路、公路运输条件和丰富的天然物产资源,是北美通往亚洲和俄罗斯远东的门户。泰瑞斯工业园区的建立和运营,将有助于开发区进一步开发北美市场,有利于园区内出口型企业保持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为其他企业搭建海外发展基地和产业平台。(六)加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上的广告宣传力度,营造园区的国际化氛围。定期更新《中国推介》之《河北改革开发的窗口———秦皇岛经济开发区》宣传片,对其进行双语化(多元化)改造,添加英语字幕,或请外籍名人进行英语配音,投放国际主流媒体,如谷歌、雅虎、YouTube、Facebook等。为此,可以对全长8分05秒的视频进行压缩,以方便投放雅虎、谷歌等国际媒体。还应制作日语、韩语版投放日本雅虎媒体和韩国媒体,制作俄语版投放独联体俄语圈媒体,制作法语版本投放法国及法语圈媒体,制作西班牙和葡萄牙语版本投放西班牙和葡萄牙及拉丁美洲媒体。应对开发办公机构内的大小标识、园区内的道路标识、公益宣传牌板、公司名称标牌等进行双语化改造,以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朱仲羽.经济国际化进程与经济性特区功能形态的演变:兼论中国开发区的转型取向[J].世界经济,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