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2:31:31

几个范文篇1

——具备探索精神。提起“探索”,许多人认为那是用于孩童时代的两个字,其实不然,摆在成年人面前的未知世界更多更多:工作,生活,学习,赡养老人,养育子女;工作追求事业有成,家庭追求幸福美满。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去探索。人的一生只有一遍,不可能重新来过,我们只有想得多一些,想得细一些,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一些遗憾。书中所列举的关注细节的实例中,充分体现了“十万个为什么?”探索精神的重要意义。日本人能丛画报上的一张照片推测出他们所需要的种种信息,可见,探索能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探索精神蕴涵了高涨的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弄不明白不罢休,不达目的不罢休,对未知世界的无穷探索,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细节。

——拥有快乐心态。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惑着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同样是擦玻璃,为什么有人能擦得宛如没有玻璃,有的人竟然能够越擦越脏?擦玻璃是个简单工作,不存在技能的高低,开始,我认为是态度问题,但是,那个擦玻璃越擦越脏的人说话了:“我是在认真擦呀!”仔细看看,他的确是在认真地一遍遍地擦玻璃。而后认为是责任问题,转念一想,如果那个卫生责任人下次不负责了,他能否依然擦的那么干净?所以,态度和责任似乎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许多书中经常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人问三个建筑工人在干什么,第一个人回答说在做苦力,第二个人回答说在砌墙,第三个人回答说在盖漂亮的房子。三个人不同的回答表明了不同的心态,第一个人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第二人深感工作无趣,简单枯躁,第三个人享受着工作的快乐和工作的荣誉。至此,我明白,快乐心态决定着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快乐心态能使我们心情愉悦,追求完美。从事任何工作同样需要快乐心态,在企业从事共青团工作,往往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身在其中,有时非常焦躁,真希望通过自己的某一项工作,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希望能有立马见“效”的效果。然而,深究共青团工作,你就能发现她的伟大所在:有人通过共青团这个熔炉脱胎换骨,有人通过共青团搭建的舞台脱颖而出,有人通过共青团这座桥梁向党组织靠拢……为他人做嫁衣,为企业增强凝聚力,让我们深深体味到快乐。这种心态能让我们工作的更加专心,更加细致。细节的心就是心态的脸,心态变了,细节就溜了,细节没了,工作得完美就无从谈起。

——具备战略眼光。具备战略眼光,直白地讲,就是看得更广,更远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更广泛一些。在〈细节决定成败〉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是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差距,因为忽略了许多细节,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从忽略的一些细节看,德国设计师对细节的关注没有局限于地铁的施工,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地铁的运营,从地铁口的三级台阶,出口处的转弯到站台宽度,一条装饰线等等细节,充分考虑到了地铁运营成本及顾客的安全和舒适度。从此可以看出,对细节的关注,不能就事论事,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地思考问题,要作到由点到线,由线及面,面面俱到。

几个范文篇2

一、目标的明确性

目标的明确性,是竞聘演讲区别于其它演讲的主要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演讲者一上台就要鲜明地亮出自己所要竞聘的目标(或厂长、或校长、或秘书、或经理),另一方面,其所选用的一切材料和运用的一切手法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使自己竞聘成功(使听众能投自己一票)。而其它类型的演讲则不同,不管是命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虽然都有一定的目的,但其目标却有一定的“模糊性”、“概括性”和不具体性。打个比方说,如果演讲如大海行船,那么一般演讲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困难,驶向遥远的彼岸,而竞聘演讲则是竞争看谁有条件来当船长。

二、内容的竞争性

在其它的演讲中,内容尽管可以海阔天空地谈古论今,说长道短,但一般都不是来“显示”自己的长处。即使在事迹演讲中,也忌讳毫不客气地为自己“评功摆好”。但竞聘演讲则不同,它的全过程都是听众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筛选”的过程,竞聘者如果“谦虚”、“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长处,表示自己也是“一般般”,就不能战胜对手。因此演讲者必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竞争性”说白了,也就是演讲者无论是讲自身所具备的条件,还是讲自己的施政的构想,都要尽最大可能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胜他人一筹的“优势”来,有时,甚至还要把本来是“劣势”的东西换一个角度讲成“优势”。

比如,在一次竞聘厂长的演讲中,一个年轻工人在介绍自己时这样说:“我一没有党票,二没有金灿灿的大学文凭,三没有丰富的阅历,我只是一个初涉人世的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你们有百分之百的理由怀疑我是否能担得起化肥厂厂长的重任。然而,同志们,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地想想,我们化肥厂长期处于瘫痪的状态,难道是因为历届的厂长没有党票、没有文凭、没有阅历吗?”(掌声)接下来他又讲了听众心中有而口中无的改革措施,最后竟以大多数票获胜。

三、主题的集中性

所谓主题的集中,是指所表达的意思单一,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这就是说,在表达意思时,必须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而不要搞多重点,多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演讲中解决和说明很多问题。

比如,在一次小学校长竞聘演讲会上,一位很有“希望”的老校长就由于谈得太面面俱到而让人产生了反感。他在介绍自己时,不仅详细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而且在说获奖情况时,把在某晚报征文比赛获纪念奖这样的与竞聘条件无关的奖励都说上,罗列了不下二十个,说得听众直笑。在说措施时,又从如何抓学生学习、体育、德育到如何开办校办工厂,从如何管理教学,到如何关心教工生活,其措施几乎是“全方位”的。结果造成了立意分散,让人听了好像什么都说了,而又摸不清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对比之下,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就围绕“如何把学校教学水平搞上去”这一中心问题讲,讲得有情有理,头头是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自己竞聘成功。因此,在做竞聘演讲时,一定要“立主脑”,“减头绪”,“镜头高度聚焦”,这样才能在听众心中燃起共鸣之火。

四、材料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所选材料既是符合实际的,又是对自己竞争“有利”的,也就是无论讲自己所具备的条件还是谈任职后的“构想”,都要从“自我”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竞聘演讲是“竞争”,但并非是比赛谁能“吹”,谁能用嘴皮子“甜”人。听众边听你的演讲,边在“掂量”你的“话”是否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取得效果。比如在讲措施时,那种凭空喊“我上台后如何给大家涨工资,如何给大家建楼房”的演讲者,听众一般是不买账的。而那种发自肺腑讲实际的措施才是听众最欢迎的。

有个工人在竞聘演讲中就做到了这一点。他说:“恕我直言,我无力为你们迅速带来财富,提高你们的工资,增加你们的奖金,我能做到的只能是:第一,诚恳地倾听你们的呼声,热忱地采纳和奖励你们的合理建议,我准备成立一个由新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参加的‘智囊团’,让大家提出优良的改革方案和科学的管理措施。第二,现在咱厂瘫痪的原因是因收不上来几百万的外欠款,我要是当了厂长,我一方面要用法律解决问题,一方面设立奖励制度,谁要是能完成任务,就奖励20%。当面点清,说话算数。第三,目前当务之急是把积压产品销出去。这就要调动全厂工人的积极性,要把专业推销员和业余的结合起来。按效益提成。第四,在扩大销路的同时,还要扩大生产,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先拿出点资金让工厂的机器转起来,我先拿出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两万元进行集资入股。第五条,在工厂扭亏为盈之前,我先不拿工资。盈利之后,我的工资和奖金也拿全厂平均数。我当厂长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和全厂工人们一起,让咱们厂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如果,两年之内,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就立即自动下台。最后,我还要说,我平生最恨的就是贪污腐败,我要是当厂长,我保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果发现我有一分钱不干净,大家可以把我家的全部东西都拿走。”(掌声)

因为他所讲的都是真诚的切实可行的,所以工人们都投了他的票。

五、思路的“程序”性

思路,就是演讲者的思维脉络:“程序”是指演讲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顺序。竞聘演讲不像一般演讲那么“自由”,它除了题目和称呼外,一般分为五步:

第一步,开门见山讲自己所竞聘的职务和竞聘的缘由。

第二步,简洁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年龄、政治面貌、学历、现任职务等一些自然情况。

第三步,摆出自己优于他人的竞聘条件,如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既要有概括的论述,又要有“降人”的论据。比如,讲自己的业务能力时,可用一些获得的成果和业绩来证明。)

第四步,提出假设自己任职后的施政措施。(这一步是重点,应该讲得具体详实,切实可行。)

第五步,用最简洁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决心和请求。

当然,以上几步也只是简单的模式,实践中演讲者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稍有变化,而并非填表式。

六、措施的条理性

演讲者在讲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不要像漫坡放羊那样,讲到哪儿算哪儿,让人听了如一团乱麻。为了把措施讲得有条理,可用列条的方法,如“第一点”“第二点”或“其一”“其二”等表示。除此,在每一“步”之间要用“过渡语”来承上启下。如,当自我介绍之后,可以说:“我之所以敢于来竞聘,是因为我具备以下条件”来引起下文;讲完条件后,可以再搭一个“桥”:“以上我说了应聘的条件,那么,假如我真当了校长(或乡长、厂长),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初步设想。”这样不仅条理清楚,而且使演讲上下贯通,浑然一体。

七、语言的“准确”性

几个范文篇3

一、目标的明确性

目标的明确性,是竞聘演讲区别于其它演讲的主要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演讲者一上台就要鲜明地亮出自己所要竞聘的目标(或厂长、或校长、或秘书、或经理),另一方面,其所选用的一切材料和运用的一切手法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使自己竞聘成功(使听众能投自己一票)。而其它类型的演讲则不同,不管是命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虽然都有一定的目的,但其目标却有一定的“模糊性”、“概括性”和不具体性。打个比方说,如果演讲如大海行船,那么一般演讲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困难,驶向遥远的彼岸,而竞聘演讲则是竞争

看谁有条件来当船长。

二、内容的竞争性

在其它的演讲中,内容尽管可以海阔天空地谈古论今,说长道短,但一般都不是来“显示”自己的长处。原创:即使在事迹演讲中,也忌讳毫不客气地为自己“评功摆好”。但竞聘演讲则不同,它的全过程都是听众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筛选”的过程,竞聘者如果“谦虚”、“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长处,表示自己也是“一般般”,就不能战胜对手。因此演讲者必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竞争性”说白了,也就是演讲者无论是讲自身所具备的条件,还是讲自己的施政的构想,都要尽最大可能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

新”的胜他人一筹的“优势”来,有时,甚至还要把本来是“劣势”的东西换一个角度讲成“优势”。

比如,在一次竞聘厂长的演讲中,一个年轻工人在介绍自己时这样说:“我一没有党票,二没有金灿灿的大学文凭,三没有丰富的阅历,我只是一个初涉人世的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你们有百分之百的理由怀疑我是否能担得起化肥厂厂长的重任。然而,同志们,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地想想,我们化肥厂长期处于瘫痪的状态,难道是因为历届的厂长没有党票、没有文凭、没有阅历吗?”(掌声)接下来他又讲了听众心中有而口中无的改革措施,最后竟以大多数票获胜。

三、主题的集中性

所谓主题的集中,是指所表达的意思单一,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这就是说,在表达意思时,必须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而不要搞多重点,多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演讲中解决和说明很多问题。

比如,在一次小学校长竞聘演讲会上,一位很有“希望”的老校长就由于谈得太面面俱到而让人产生了反感。他在介绍自己时,不仅详细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而且在说获奖情况时,把在某晚报征文比赛获纪念奖这样的与竞聘条件无关的奖励都说上,罗列了不下二十个,说得听众直笑。在说措施时,又从如何抓学生学习、体育、德育到如何开办校办工厂,从如何管理教学,到如何关心教工生活,其措施几乎是“全方位”的。结果造成了立意分散,让人听了好像什么都说了,而又摸不清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对比之下,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就围绕“如何把学校教学水平搞上去”这一中心问题讲,讲得有情有理,头头是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自己竞聘成功。因此,在做竞聘演讲时,一定要“立主脑”,“减头绪”,“镜头高度聚焦”,这样才能在听众心中燃起共鸣之火。

四、材料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所选材料既是符合实际的,又是对自己竞争“有利”的,也就是无论讲自己所具备的条件还是谈任职后的“构想”,都要从“自我”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竞聘演讲是“竞争”,但并非是比赛谁能“吹”,谁能用嘴皮子“甜”人。听众边听你的演讲,边在“掂量”你的“话”是否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取得效果。比如在讲措施时,那种凭空喊“我上台后如何给大家涨工资,如何给大家建楼房”的演讲者,听众一般是不买账的。而那种发自肺腑讲实际的措施才是听众最欢迎的。

有个工人在竞聘演讲中就做到了这一点。他说:“恕我直言,我无力为你们迅速带来财富,提高你们的工资,增加你们的奖金,我能做到的只能是:第一,诚恳地倾听你们的呼声,热忱地采纳和奖励你们的合理建议,我准备成立一个由新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参加的‘智囊团’,让大家提出优良的改革方案和科学的管理措施。第二,现在咱厂瘫痪的原因是因收不上来几百万的外欠款,我要是当了厂长,我一方面要用法律解决问题,一方面设立奖励制度,谁要是能完成任务,就奖励20%。当面点清,说话算数。第三,目前当务之急是把积压产品销出去。这就要调动全厂工人的积极性,要把专业推销员和业余的结合起来。按效益提成。第四,在扩大销路的同时,还要扩大生产,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先拿出点资金让工厂的机器转起来,我先拿出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两万元进行集资入股。第五条,在工厂扭亏为盈之前,我先不拿工资。盈利之后,我的工资和奖金也拿全厂平均数。我当厂长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和全厂工人们一起,让咱们厂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如果,两年之内,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就立即自动下台。最后,我还要说,我平生最恨的就是贪污腐败,我要是当厂长,我保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果发现我有一分钱不干净,大家可以把我家的全部东西都拿走。”(掌声)

因为他所讲的都是真诚的切实可行的,所以工人们都投了他的票。

五、思路的“程序”性

思路,就是演讲者的思维脉络:“程序”是指演讲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顺序。竞聘演讲不像一般演讲那么“自由”,它除了题目和称呼外,一般分为五步:

第一步,开门见山讲自己所竞聘的职务和竞聘的缘由。

第二步,简洁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年龄、政治面貌、学历、现任职务等一些自然情况。

第三步,摆出自己优于他人的竞聘条件,如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既要有概括的论述,又要有“降人”的论据。比如,讲自己的业务能力时,可用一些获得的成果和业绩来证明。)

第四步,提出假设自己任职后的施政措施。(这一步是重点,应该讲得具体详实,切实可行。)

第五步,用最简洁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决心和请求。

当然,以上几步也只是简单的模式,实践中演讲者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稍有变化,而并非填表式。

六、措施的条理性

演讲者在讲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不要像漫坡放羊那样,讲到哪儿算哪儿,让人听了如一团乱麻。为了把措施讲得有条理,可用列条的方法,如“第一点”“第二点”或“其一”“其二”等表示。除此,在每一“步”之间要用“过渡语”来承上启下。如,当自我介绍之后,可以说:“我之所以敢于来竞聘,是因为我具备以下条件”来引起下文;原创:讲完条件后,可以再搭一个“桥”:“以上我说了应聘的条件,那么,假如我真当了校长(或乡长、厂长),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初步设想。”这样不仅条理清楚,而且使演讲上下贯通,浑然一体。

七、语言的“准确”性

几个范文篇4

本文综合历代时间医学论述及现代时间医学文献,对中医时间医学中几个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时间医学注重综合节律论治,时间取舍方面要注意区别十二时与十二辰的不同含义;而现代时间医学则注重单个节律研究;两者不可偏废,应予互补。对同一疾病不同的愈甚持起问题和节律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在因时施治方面指出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强调了临证时既要“时不可违”,有时又要“舍时从证”。

中医时间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是中医治疗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除了和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认识水平有关外,还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还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想分不开,当时认为人和天地自然都来源于气,受着阴阳、五行规律的支配,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或相类的关系。当时的医学巨著《内经》还把时空观作为评定医生医术水平的标准:“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认为医道教众传世首重时空观,这对后世中医时间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助进作用。国外自从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曼仁公布了他观察到植物叶片随昼夜变化而周期变动结果以来,生物界对生命节律的研究日益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节律性是生命的重要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1937年在瑞典Rannely召开了国际生物节律会议,随之时间生物学诞生,不久时间医学及时间治疗的研究蜂拥而至,目前有关时间医学方面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有近400篇。综合上诸文献,可以看出中医时间医学有许多问题各文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参以历代时间医学有关论述综合归纳分析,兹将几个争议问题探讨如下:

一.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问题

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已成为中医和现代医学共同探求的内容,但由于两种医学体系不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也有相异之处,加之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上的差异,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中医时间医学以人体为一整体,重视对人体节律活动的综合观察与描述,如人体阴阳生理年节律,气血盈亏月节律和五脏病自然史节律等,所论阴阳、气血和五脏等分别是人体多种组织功能的综合代表。以五脏为例,不仅包括五脏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九窍、六腑等,而有关五脏生理节律也就包括了所有脏象学说内容。对于人体节律的形成中医注重人体各种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相互之间的作用,如认为五脏节律的形成是脏器本身变化和脏腑之间作用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五行生克学说阐释之。又如阴阳节律,是阴阳双方互为影响,互为消长而形成的。这些均说明中医以研究人体综合节律为主。

现代医学则注重将人体分割成各个组织器官,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去研究人体节律活动的方式与动因。观察的对象多以单个器官,或一项功能、或一种物质变化为主。如皮质激素昼夜分泌模式,体温的昼夜改变,肾脏泌尿功能的变化周期等。此种以单一组织器官功能节律活动为研究对象,较中医具体,易于深入。

诚然要强调的是综合节律将人体节律间,以及自然界的综合影响均考虑在内,包括了体内外有关节律形成的众多因素,故综合节律的研究是单个节律研究所不能取代的。单个节律研究则以某一具体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为专一研究对象,从分析方法入手,将单一节律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观察,结果较为可靠,能够不断深入下去,充分揭示其机理。因此单一节律的研究非常必要,综合节律研究也无法取代之。

中医重视综合节律,现代医学则重视单一节律,这是两种医学在不同指导思想影响下各自侧重研究的特点。中医时间医学应汲取现代时间医学研究成果,并展开对人体单一节律的认识,重新分析评价综合节律的可靠性,应用性,并不断修正之。现代医学则应结合中医综合节律的方法与成果,对所研究的单一节律,求其共性,加以综合归纳。

几个范文篇5

债转股是债权转股权的简称,是指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贷款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社会各方对债转股都寄予厚望,债转股目前已经在全国开始实施,其将取得的正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债转股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妨碍债转股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其预期目标的实现。

一、国企债转股中谨防出现的几个问题

1.谨防引发道德风险,出现“赖帐经济”。道德风险有三个来源:一是企业尽最大可能赖帐,将原可还贷款变为投资,变为投资后又不思进取,使银行股权降值;二是经办银行为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以获得更多的新增贷款额度,有可能把一些较好的资产或回收希望较大的不良资产转成了股权;三是地方政府协助企业舞弊将债权变股权,日后在银行与企业就股权发生争执时,又偏袒企业,致使银行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呼吁要警惕“赖帐经济”。尽管债转股的方向和初衷都是要从“呆帐经济”走向“信用经济”,但如果机制设计不好,或实施出现差错,就会成为“债务大赦”变相豁免企业债务,甚至有出现“赖帐经济”的危险。这是因为:其一,债转股容易给地方政府和企业造成某种程度的债务豁免的预期,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争取这顿“免费的午餐”。许多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到国家有关部门去活动,争取把自己列入债转股企业。因为所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都是有工作年限的,毕竟这又不是他们自己个人拥有的企业,在这种前提下,谁能在任期争取到债转股指标,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豁免了债务,这将使他们眼前的日子好过得多。至于将来赚钱如何给股东分红,也许就是下一任的事情了。其二,银行会在债转股中不知所措,在产权约束不强的情况下,银行也有道德风险,即放弃资产保全的战斗,听之任之,一笔贷款是否能收回与银行的努力程度关系极大,如果银行在巨大的压力下厌战,不能奋力保全,那么我国的不良资产会迅速上升。其三,由对债转股的误解而演绎出来的“债务大赦”,会对那些按时还本负息的好企业带来打击,甚至摧毁其“借债还钱”的道德观念,这很可能使按时还钱的好企业越来越少,赖帐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便是“赖帐经济”的出现。

2.谨防出现“帐面游戏”。如果债转股从指导思想上就不是要解决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而是要把帐面数字搞得好看一点,就必然会把帐面上的数字游戏也当成解困,并把资产管理公司当成推行这种解困游戏的工具。同时,由于国企三年解困的目标,有关方面会面临过大的行政压力,从而不能按照纯粹的资本市场的规则来运作而变成单纯的帐面游戏。比如说企业总资产是2亿,现在负债率比较高,有16亿都是借的,假如利息率为10%,现在企业的税前利润只有1000万,当然扣了利息还亏600万。这16亿都转成股,没有利息了,于是,企业就有了1000万的税前利润,交了所得税后,企业当然就赢利了。但是这赢利只是把利息变成了利润,只是在帐上调了一下。因此,这种所谓的扭亏为盈,是否意味着企业真正好转,企业经营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3.谨防出现债权股权双损失。债转股将债权转为股权后,债权人失去了对不良贷款本息的追索权,股权人则背上了企业亏损风险及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风险,可能遭受由于企业亏损不支付红利造成的收益损失以及企业破产造成的股本金损失。企业在无盈利状态下无须对股权人支付红利而必须对债权人支付利息,而且在国有产权不明、国有股东权益压力软弱、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债转股使企业可将债权压力及偿债风险转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良好且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企业愿意背负付息还本的负担借贷投资,但在企业投资失败陷入严重亏损困境之后,债权转股权则给企业带来减轻利息负担,推卸投资损失的好处。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难度较大因而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来说,模糊的国有股权压力比国有银行债权压力弱得多。企业无论盈亏都必须按贷款利率对银行付息,而且企业拖欠贷款本息会受到银行不再对其贷款的惩罚。然而,企业对股东只有在有盈利时才可能分红,在国有股权对企业控制软弱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可有意减少盈利或维持亏损甚至假造亏损而对股权人根本不分红,或者不作利润再投资,致使国有资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增大。债转股有可能使企业在免除债务负担之后获得无偿享用股权资本金的好处。使国有资产的债权权益和股权权益双双落空。

4.谨防债转股操作中出现失误。一是债转股目标企业如何选择。尽管有关政策规定可以入围的必须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并要求满足产品适销对路、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领导班子强、机制活等条件。但这些都是定性的规定,缺乏定量的标准,认定时必然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很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使债转股工作难以开展。二是银行的债权如何划分。资产管理公司接受的应该是经过努力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回的那部分银行的不良债权,但存在着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可能把完全不能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的不良债权进行甩债,扔给资产管理公司,使资产管理公司很难将这部分由债权转成的股权盘活,但究竟属于哪种类型的不良债权,是不好界定的。三是不良债权如何作价。现在资产管理公司是按照不良债权帐面价值购买的,实际上,企业的不良债权其不良程度是有差别的,资产管理公司购买银行的这些债权,应该存在一个作价问题。将这些债权转化为对国有企业的股权,其股权也有一个作价问题。这个价格的高与低,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四是资产管理公司以后如何退出。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债权接过来变为股权,它需要经营盘活这些原来的不良债权,盘活以后,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退出。而其退出要依赖于资本市场,中国目前缺少这种市场。

二、亟待完善的措施

1.针对道德风险发生之源,建立一套约束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机制。目前看来,有三项工作必不可少:其一,银行必须获得对债转股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权。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企业可能不愿意让渡监管;作为国有性质的银行也没有能力监管企业,因此,比较现实的办法是稀释对企业的监管权。现在国家同意债转股,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国有银行应该利用这个时机,以可能损失为交换条件,要求政府在法规上作出改进,为上述思路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其二,严格掌握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范围,规范选择标准。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经营风险和债转股方案的成败。因此,在确定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范围时,应严格掌握政策要求,谨慎行事。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会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定一套科学而又规范的指标体系(如产品市场占有率、投资报酬率、设备更新率、无形资产占有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以此作为债转股目

标企业的选择标准。同时,为了保证选择标准的刚性,政府必须放弃行政干预,给予资产管理公司独立的选择权,真正做到让市场选择企业。只有这样,债转股方案才能运作成功。其三,必须让企业、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比如交出管理权、解决债务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工人再就业问题等等。

2.建立和规范具有市场公信力的中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承接的不良资产是按照帐面价值买入的,转股时,资产应如何评估,是关系到债转股操作的重大问题。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可以由中介机构来操作,但是,我国目前还非常缺乏具有市场公信力的中介机构,这无疑会给资产处置带来不便。因此,应该着手成立和规范此类机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增强资产管理公司的实力,切实加强对股权的管理。债转股后,第一步是财务重组,通过财务重组实现债权转股权;第二步是管理重组,管理重组才是债转股的实质。如果资产管理公司没有管理能力或者不具备客观条件,那么,债转股只是把不良资产变成不良资本,把不良债权变成不良股权,岂不是白白浪费财政资金?因此,我国的债转股仅靠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是不够的,必须加快发展各种中介组织,比如“重组基金”等等。面对几千亿元的投资股权管理,还必须逐步建立一支熟悉各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胜任金融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

4.逐步完善资金市场,重视建立和完善股权退出机制。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国际流行的资产运作模式。它的成功运作必须要有资金市场的成熟与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股权,在经营状况好转以后,最终将通过多种形式,把这笔资金收回。但对已上市公司来说,目前证券市场法人股尚未流通,转配股亦未上市交易;对非上市公司而言,没有在深沪两市交易之机会,柜台交易又被取消,靠市场完成股权转让的可能微乎其微。为此,政府应扶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为不良资产股权的变现创造条件;从政策上尽量拓宽股权推出的途径;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外资和个人成为股权投资的购买者,原则上应该允许外资进入。只有这样,上千亿股权的抛售才有接盘,巨额不良资产才能变现,债转股方案的实施才能成功。此外,法制保障对债转股的成功也很重要,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时,必须要把大批根本救不活的企业推向清算程序,此时特别要注意对债权人利益的有效保护,以保障债转股的顺利实施。

5.标本兼治,推进国企改革。债转股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之一,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还有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如果债转股后,国企和银行的制度创新跟不上,结构调整没有大的进展,却形成新的“赖帐机制”,这样,存量中的不良资产不但不能变现,增量中的不良资产又会产生。而且,通过债转股化解不良债务,各方都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花了钱,就要买个好机制,借此彻底根除形成不良资产的制度基础。所以,无论是国企还是银行都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和商业银行制度,使债转股真正作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邢爱芳,杨亢余债权转股权的理性思考[J].市场经济研究,1999(5)

[2]金晓,周晓娟“债转股”酝酿出台[J].新华文摘,1999(11)

几个范文篇6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0)03-0063-04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近两年将大学开设的公共理论课《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在教学以及同学们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还存在着许多错误或者说糊涂的认识。例如:分不清思想与个人思想的含义;不能正确评价的功绩与错误,等等。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尽快澄清对于思想认识的误区,加强《思想概论》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认识和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准确把握思想。

误区之一:思想等同于个人的思想。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体系。而个人思想则是指个人的全部思想(包括他的错误思想)。关于这两个概念,在教材中已有论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弄清楚,思想首先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中国革命的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中国式的阐释,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又成为他们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是伴随着许多的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探索和实践,也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合力才是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思想并不只是个人的思想。当然,在总结集体智慧并加以理论概括的方面确实作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这一理论成果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思想”。

在阐明这一理论观点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几个关系。

首先,要讲清楚,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的贡献与其他领导人的贡献的关系,也就是要把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突出出来。为此,在讲述的时候,针对教材的特点,既要突出的思想,又要注意其他领导者的思想,同时还要突出主创者的地位。根据教材编写的原则,在讲清楚在中国革命实践各个时期的理论贡献的同时,也要突出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对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思想与个人的思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把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同志个人的思想,把同志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置于思想的科学体系之内,那是对思想的扭曲和篡改,只会损害思想。在这里,就有一个坚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性,就是要坚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就是要突出思想严格科学规定性的一面,突出思想是真理,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检验过的正确的科学体系。而那些属于个人的,和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言论应该不属于思想的范畴。

误区之二:的理论探索脱节与社会实践。思想是在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正如教材中概括的,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的80年中,思想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日趋成熟,从多方面展开到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若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到总体上产生历史性飞跃,从比较顺利的条件下的继续发展到复杂环境中的曲折前进,其本身的历史命运始终同党的命运、革命事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只有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和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中理解、认识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它是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一步一步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怎样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的,从而才能真正把握思想的特点和精髓,领会它的精神实质。

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思想具有的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优点。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形成到四五十年代的广范应用,思想的内容和思想体系的建构,都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而提出和发展的。更重要的是,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有机结合的过程。

正如研究思想的杨超先生所概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结合的问题,讲了三次,专门论及了马列主义从来没有专门论及问题。第一次论‘结合’,是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要点是三个:理论、历史、现实。所谓理论,就是必须明确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所谓历史,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一百多年的革命传统;所谓现实,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列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了根这个现实。第二次论‘结合’,是在1938年11月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也讲了三次,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那时就说到实事求是了,说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第二次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批判了王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观点。第三次是《战争和战略问题》,从理论的高度明确了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这三个讲话,已经反映出我们党关于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三大法宝’问题。这一次论‘结合’,也是‘理论、历史、现实’这三个论点,虽然有时讲的次序不同。第三次论‘结合’,以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全党整风的开始。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得更充分,他明确指出马列主义必须有的放矢、实事求是,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次是用哲学的语言作了更深刻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就必然同中国的国情,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特别是长期的武装斗争的实践相结合。……所以说‘结合’是和理论、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注:张素华、边彦军等编著《说不尽的》下册第29~3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事实上,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除了自觉实现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外,还为了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并没有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上面,而是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一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使它在形式上中国化,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特点,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等传统思想来阐发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它在内容上带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二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些方法论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当然,晚年的思想由于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或者说不能科学地反映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是在社会实践要求下的理论探索,因而就造成了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完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而且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理论成果,但是,也有在实践中的曲折发展,这就形成了短期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与偏离。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一再重申,这些错误的理论已经不属于思想的范畴。而且我们应该把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思想区分开来,把错误的思想和实践排除在思想科学体系之外。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搞清楚,我们不能因为晚年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短期脱节而否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事实。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创立思想的过程中,将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自觉结合的这一事实。也就是不能以晚年的短期脱节而掩盖长期的自觉结合。

误区之三:的功绩与错误是量的关系。

关于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的晚年错误,邓小平给我们指出了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在1980年8月的《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中说:“尽管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最伟大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60年代以前或50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它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后期,特别‘’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由于胜利,他不够谨慎了,在他的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渐露头,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违背了他原来的思想,违背了他十分好的正确主张,包括他的工作作风。这时他接触实践少了。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这不仅是同志本人的缺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责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347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邓小平又说: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的。……一九六二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6页。)

在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作出了正确评价,奠定了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根据邓小平的讲话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我认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认识、评价的功绩与错误,在讲述、学习和讨论中应注重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的功绩与错误定位的原则。《决议》指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这就是说,的伟大功绩与他的错误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两件事。它们之间既不可颠倒位置又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的伟大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和比拟的。正如邓小平在前面指出的,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所以说,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的错误是无法和他的功绩等量齐观的。

其次,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决议》指出,“因为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同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所掌握的历史的、客观的和《决议》中所说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致的。所谓历史的,就是要把的功绩和错误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和评价。尤其是对晚年错误的认识,更要放在5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国际大环境中去认识和理解。应该把一生的活动包括他的功绩与错误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中,以及世界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中去认识和理解;所谓客观的,就是不戴有色眼镜,不带感情色彩和不凭主观映象,客观、公正的原则;所谓实事求是的,就是要尊重事实,以客观事实来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原则。对于的功绩与错误,既不能以功绩掩盖错误,既不能以功绩掩盖错误,也不能夸大错误而抹杀功绩。这就是我们在评价的功绩与错误的时候应该掌握的主要原则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几个范文篇7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执行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依赖于通过

政策规则执行目标执行工具效果及反馈

由于货币传导机制不同,就会对央行期望达到的目标与执行工具间的相关性,以及央行对执行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控制能力提出疑问。这也是讨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分析上依据如下的基本假定:如果总支出的各个部分与长期利率变动的联系十分密切,在此假定下,影响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措施与总量经济之间的联系就取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决定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实际利率与资本边际收益率的比较;稳态实际利率由资本边际产出决定,从长期考查货币政策对实际回报率不会有影响(货币超中性);控制名义利率将会显著影响总体价格水平。

也就是说,从货币数量,价格水平,实际利率与产出的关系上考查,在长期中(在足够长的观察期内),货币、利率均呈现出中性的特征。因此问题就在于短期的利率水平是否影响产出、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关系如何和以控制利率水平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是否会引发价格的过度波动。

从理论上看,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实际效果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在政策操作上,也存在着利率与总量目标不相容的问题(见图1,2)。这就对货币政策规则的制定设定了选择范围,即利率或是货币量。

图中I代表利率,M代表货币量。图1表示了以货币总量为目标的状态,当央行货币供给水平确定在MS水平的时候,由于货币需求的不确定性,Md会在央行预期的Md与实际的Md1Md2之间波动,由不同货币需求水平决定的市场利率会在I0I1I2间波动。也就表明以货币供给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将面对不确定的利率水平。图2表示了以利率为目标的状态,当央行确定I0目标利率的时候,央行预期的货币需求位于Md的位置,而当实际货币需求在Md1Md2间波动时,央行为确保利率目标的实现,必会调整货币供给水平,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在Ms1Ms2间波动。

视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正是由于要调整货币供给量而可能在维护政策规则时付出其他代价。在其中价格的过渡波动会是直接的结果,如果在利率政策规则下,由货币供给引发的价格波动是可以接受的,则利率规则就是可取的,否则就是不可取的。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考察,货币政策都能影响名义利率,依靠费雪方程式就可以将实际利率、预期通胀及名义利率联系在一起。由于利率与总量目标的不相容性,名义利率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彼此无法单独选定,故而控制名义利率就会对总体价格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标准化的研究模型

yt=yc+α(pt-Et-1pt)+et

yt=α0-α1rt+ut

mt-pt=-cit+yt+vt

it=rt+(Etpt+1-pt)

式中y代表产出m代表通货数量p代表价格水平的对数;r代表实际利率i代表名义利率;yt,yc分别代表当期产出和预期的产出。既当期产出是预期值与通胀率的函数,实际货币供给是产出与名义利率的函数,名义利率是通胀率与实际利率的函数。其中通货数量(名义的货币供给)确定产出y,价格水平p;名义利率i由系统内生决定。

当央行实行以固定名义利率水平的目标政策时,固定it=IT,以上总供求方程式变为:

yt=yc+α(pt-Et-1pt)+et

yt=α0-α1rt+ut

It=rt+(Etpt+1-pt)

上式的明显变化是货币供给方程式不再是计算内容。因为已知实际产出、价格水平和名义利率,名义货币水平就可以由货币需求公式内生的决定。问题在于央行要严格的控制名义利率i,由此影响消费及决策,但影响总需求的却是预期实际利率r。这也就对利率目标区设定规则的灵活性产生了影响。

观查上式pt-Et-1pt;Etpt+1-pt;式中的价格水平仅是一种预期误差,或说是一种预期变动率的形式(类似费雪方程式Etpt+1-pt)。假定序列{p*t+i}i=0∞是一种均衡,pt-Et-1pt或Pt*就是不确定的。得出此结论意味着,P对yt及r无影响,故而仅要求预期通胀率满足:

iT=([α0-yt+ut]/α1)+Etpt+1*-pt*

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被认为是纯粹钉住利率过程的潜在问题。即如果经济主体不关心绝对价格水平,同时央行也不关心这一问题,那价格的上扬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情况是相符的。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价格水平的无限上扬是不可接受的。

以上分析的意义在于,钉住名义利率不变规则下,央行若令货币数量随价格变化进行调整而令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也即通胀水平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率规则就是可取的。那么余下的问题是这种状态是否存在。

对如上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提出了央行实行怎样的货币供给方式,能够在实现利率目标的前提下不出现通胀的失控。麦卡伦(1986)曾强调指出,不确定性问题与多重均衡问题有所不同,后者涉及到的情形是多个均衡的价格路径同时与给定名义货币供给路径相匹配。央行对名义、实际货币供给量控制的方式或说途径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货币供给方式的视角

以名义货币供给为实际操作工具

假定央行以名义货币供给为控制利率的操作工具,并钉住名义目标利率进行调整。

引入模型:

mt=μ0+mt-1+μ(it-iT)

其中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上式的含义在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取决于名义利率偏离目标利率的程度。如果it围绕着目标利率iT随机的波动,则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为μ0。随μ趋向于无穷,名义利率对目标利率的偏差如果会收敛,那么价格水平的确定性就可以保持。通过对上式的求解,可以得出结论mt是非稳态的,同时m的这一属性也就导致价格水平的非稳态性质。也就是说价格水平误差会随着预测期的延长而加大。这就表明了,在钉住目标利率的政策规则下,以名义货币供给为实际操作工具的作法是不可行的。

以实际货币供给为实际操作工具(或说以趋势稳定的方式进行货币供给)

假定央行以趋势稳定的方式进行货币供给,上述模型变形为:

mt=μ*+μ0t+mt-1+μ(it-it)

式中隐含了平均货币供给增长率稳定为μ0的假定,同样进行如上式相同的验证过程,可以得出结果,名义利率与价格水平随机表现为一种均衡。也就是在特定确定货币供给规则下,均衡的价格水平是趋势稳定的,同时预期误差方差并不随预测期的延长而无上限的提高。

通过如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在理论上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减少名义利率波动,同时并不引起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既在理论上可以认为在特定货币供给规则条件下,目标利率货币政策规则是可行的;名义货币供给的基本表现,并不单一的取决于钉往目标利率的约束,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货币供给过程实现。

利率政策的最优性

如果盯住目标利率的政策规则是可行的,那么适当的目标利率水平又应当如何确定呢?

笔者认为这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以上是以央行为行为主体,依靠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以实现目标利率政策规则。但如果将央行的政策执行置于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相一致,或者说是两种政策的搭配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其他结果。

政府的目标函数决定了他的政策取向,也就决定了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这样一种自然福利标准的设定是相当困难的。脱离现实的宏观经济状况,单纯的用理论模型来解释是不可取的。政府面对的宏观经济现况可能会比任何现有的经济模型所解释的情况都复杂。故而以目标利率为货币政策规则的设定必定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大体一致的。从理论方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的使用了一般均衡、代表性行为人模型(卡尔斯托姆19951997)。其借用了预付现金模型,假定消费者资金必须从名义货币余额中筹措,此时正的名义利率表明对消费开征了一项隐性税收,这就影响到家庭在现金商品与信用间的选择。在模型中引入一期价格粘性可得出结论,固定名义利率会消除资本积累的扭曲,利率钉住帕累托优于固定的货币规则,而且对于任何都存在某种货币增长过程,类似于可变价格模型中的实际均衡状况。即可以在外生名义货币供给过程下决定价格水平与名义利率。这实际上与上文中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都论证了利率目标区货币政策规则的最优性与可行性。

当然,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设定何种利率及利率水平依然是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同时关于短期利率与产出,长期利率与产出,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间的关系;价格水平与利率的相关程度或说通胀水平与利率的相关程度有多大等在理论上也未达到统一。放弃在本文第二部份中标准化的研究模型,分别在封闭及开放环境中及受到外部冲击条件下进行讨论,利率目标区货币政策规则是否是最优政策选择的结论可能是不一致的。

几个范文篇8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0)03-0063-04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近两年将大学开设的公共理论课《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在教学以及同学们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还存在着许多错误或者说糊涂的认识。例如:分不清思想与个人思想的含义;不能正确评价的功绩与错误,等等。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尽快澄清对于思想认识的误区,加强《思想概论》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认识和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准确把握思想。

误区之一:思想等同于个人的思想。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体系。而个人思想则是指个人的全部思想(包括他的错误思想)。关于这两个概念,在教材中已有论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弄清楚,思想首先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中国革命的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中国式的阐释,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又成为他们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是伴随着许多的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探索和实践,也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合力才是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思想并不只是个人的思想。当然,在总结集体智慧并加以理论概括的方面确实作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这一理论成果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思想”。

在阐明这一理论观点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几个关系。

首先,要讲清楚,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的贡献与其他领导人的贡献的关系,也就是要把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突出出来。为此,在讲述的时候,针对教材的特点,既要突出的思想,又要注意其他领导者的思想,同时还要突出主创者的地位。根据教材编写的原则,在讲清楚在中国革命实践各个时期的理论贡献的同时,也要突出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对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思想与个人的思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把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同志个人的思想,把同志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置于思想的科学体系之内,那是对思想的扭曲和篡改,只会损害思想。在这里,就有一个坚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性,就是要坚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就是要突出思想严格科学规定性的一面,突出思想是真理,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检验过的正确的科学体系。而那些属于个人的,和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言论应该不属于思想的范畴。

误区之二:的理论探索脱节与社会实践。思想是在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正如教材中概括的,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的80年中,思想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日趋成熟,从多方面展开到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若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到总体上产生历史性飞跃,从比较顺利的条件下的继续发展到复杂环境中的曲折前进,其本身的历史命运始终同党的命运、革命事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只有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和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中理解、认识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它是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一步一步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怎样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的,从而才能真正把握思想的特点和精髓,领会它的精神实质。

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思想具有的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优点。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形成到四五十年代的广范应用,思想的内容和思想体系的建构,都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而提出和发展的。更重要的是,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有机结合的过程。

正如研究思想的杨超先生所概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结合的问题,讲了三次,专门论及了马列主义从来没有专门论及问题。第一次论‘结合’,是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要点是三个:理论、历史、现实。所谓理论,就是必须明确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所谓历史,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一百多年的革命传统;所谓现实,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列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了根这个现实。第二次论‘结合’,是在1938年11月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也讲了三次,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那时就说到实事求是了,说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第二次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批判了王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观点。第三次是《战争和战略问题》,从理论的高度明确了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这三个讲话,已经反映出我们党关于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三大法宝’问题。这一次论‘结合’,也是‘理论、历史、现实’这三个论点,虽然有时讲的次序不同。第三次论‘结合’,以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全党整风的开始。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得更充分,他明确指出马列主义必须有的放矢、实事求是,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次是用哲学的语言作了更深刻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就必然同中国的国情,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特别是长期的武装斗争的实践相结合。……所以说‘结合’是和理论、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注:张素华、边彦军等编著《说不尽的》下册第29~3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事实上,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除了自觉实现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外,还为了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并没有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上面,而是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一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使它在形式上中国化,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特点,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等传统思想来阐发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它在内容上带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二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些方法论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当然,晚年的思想由于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或者说不能科学地反映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是在社会实践要求下的理论探索,因而就造成了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完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而且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理论成果,但是,也有在实践中的曲折发展,这就形成了短期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与偏离。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一再重申,这些错误的理论已经不属于思想的范畴。而且我们应该把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思想区分开来,把错误的思想和实践排除在思想科学体系之外。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搞清楚,我们不能因为晚年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短期脱节而否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事实。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创立思想的过程中,将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自觉结合的这一事实。也就是不能以晚年的短期脱节而掩盖长期的自觉结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误区之三:的功绩与错误是量的关系。

关于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的晚年错误,邓小平给我们指出了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在1980年8月的《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中说:“尽管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最伟大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60年代以前或50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它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后期,特别‘’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由于胜利,他不够谨慎了,在他的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渐露头,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违背了他原来的思想,违背了他十分好的正确主张,包括他的工作作风。这时他接触实践少了。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这不仅是同志本人的缺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责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347页。)

邓小平又说: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的。……一九六二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6页。)

在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作出了正确评价,奠定了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根据邓小平的讲话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我认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认识、评价的功绩与错误,在讲述、学习和讨论中应注重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的功绩与错误定位的原则。《决议》指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这就是说,的伟大功绩与他的错误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两件事。它们之间既不可颠倒位置又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的伟大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和比拟的。正如邓小平在前面指出的,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所以说,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的错误是无法和他的功绩等量齐观的。

其次,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决议》指出,“因为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同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所掌握的历史的、客观的和《决议》中所说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致的。所谓历史的,就是要把的功绩和错误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和评价。尤其是对晚年错误的认识,更要放在5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国际大环境中去认识和理解。应该把一生的活动包括他的功绩与错误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中,以及世界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中去认识和理解;所谓客观的,就是不戴有色眼镜,不带感情色彩和不凭主观映象,客观、公正的原则;所谓实事求是的,就是要尊重事实,以客观事实来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原则。对于的功绩与错误,既不能以功绩掩盖错误,既不能以功绩掩盖错误,也不能夸大错误而抹杀功绩。这就是我们在评价的功绩与错误的时候应该掌握的主要原则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几个范文篇9

1立项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我国引进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投资决策前,对拟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项研究、效果测算,并据此提出该项目投资可行性的评价和项目建设方案,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可行性研究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点:

1)市场分析,确认该项目有投资价值,才有必要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其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浪费大量资金。

2)技术研究,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是财务和经济上是否可行的必要前提,没有技术上的可行也就没有财务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基础。

3)财务研究,主要通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来判断其投资是否合理可行。

4)国民经济评价,只有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都可行的项目或方案,才能被通过立项,当两种评价的结论发生矛盾时,应按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考虑项目或方案的取舍。

但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

1)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能充分反映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成果,内容齐全,结论明确,数据准确,论据充分,满足决策者确认方案和项目决策的要求。

2)可行性研究报告选用主要设备的规格、参数应能满足预订货的要求。引进技术设备的资料应能满足合同谈判的要求。

3)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重大技术、经济方案,应有两个以上方案的必选。

4)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构造的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银行等金融部门信贷决策的需要。

5)构造的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银行等金融部门信贷决策的需要。

6)报告应附有评估、决策所必需的合同、协议、意向书、政府批件等。

2设计方案的确定

设计方案的确定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特别是沿街建筑。设计方案往往决定了工程投资额的大小,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须进行设计方案优选,就是通过对工程设计方案的经济分析,从若干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由于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不仅取决于技术条件,而且还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设计方案选择时,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方案进行全方位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须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选择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法。

3设计阶段

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堵塞设计阶段人为浪费,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满足适当、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等方面的要求,实行多方案比选,达到节约投资的目的。施工图必须尺寸合理准确,相互之间无矛盾,避免缺项漏项。设计人员应做到先算账,后设计,实行限额设计,在保证工程功能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立项批准的投资估算分解到各专业,以此达到利用经济手段来指导设计的目的,并且,应充分发挥概预算人员在方案比选和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各类建设的设计部门制定与执行相应的不同层次的设计标准规范,对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水平也十分重要。

1)尽可能执行设计标准,其作用如下:可对规模、建造标准进行控制,可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可提高设计效率,可促进工业化、装配化、加快建设速度。

2)各地方可推行标准设计,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标准设计可促进工业化水平、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材料、降低建设投资,据统计,采用标准设计一般可加快设计进度1倍一2倍,节约建设投资1O%~l5%。

3)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以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目标设置,将上一阶段审定的投资额作为下一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总体目标。将该项总体限额目标层层分解后确定各专业、各工种或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分析目标。提高投资估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是进行限额设计目标设置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各专业、各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如何合理划分、分解到的限额数量的多少、设计指标制定的高低等都将约束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都将会对项目的建造标准、使用功能、工程质量等产生影响。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为做好限额设计控制工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需进行由多方人员参加的技术经济论证,获得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使建设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工程结算。这三个环节是建设方控制工程造价的三道闸口,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设计概算是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施工图预算是设计概算的具体化、精确化,也是工程发包的参考依据;工程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后确认。这三个环节反映了建设资金的确定、投入和使用结果的全过程。可以说,抓住三个环节,就抓住了控制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就能对工程投资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建设实施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有的工程资金不足仓促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造成工期延误、质量差、造价高,工程难以收尾等严重后果。招标时,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查不严,有的投标单位搞层层转包,从而造成“帽子”大,技术差,无法按质按时完成工程。

4施工阶段

几个范文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要点

我国从《审计法》颁布至今已经经历了23年,23年来,我国审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能够追上时展步伐,对于审计工作的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符合我国《审计法》要求。对行政单位进行审计工作根据《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构。金融部门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财务收支审计,在根据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项规定明显表现出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二)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今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中出现的乱收费与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却源源不断,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工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的合法性,显然对于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三)提高资金利用率的重要保证。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对于资金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因此引发了资金安全、滥用补贴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了单位资金的浪费,而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工作能够快速查清资金流向,明确资金用途,从而把不必要的资金节约下来,保证企业的资金充足,从而对资金进行更好的利用。

二、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一)未能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由于领导不重视、单位人员认识不足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未能被正确认识。一些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只是对内部账单的检查,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审计工作的范围,导致审计工作地位得不到提升;还有一些审计工作员工没能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将自身工作与单位之间的关系隔绝开来,未能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严重阻碍审计工作的进行。(二)审计定位与目标不明确。现今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过于看重对财务方面的审计,却忽视了审计工作在人员选拔、材料选购、经费应用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导致审计工作被限制,难以全面地对审计目标进行评价;同时,一些单位仍未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审计目标进行规划指定,使得审计工作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甚至还有一些单位没有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同时也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行招聘,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审计水平低下。(三)单位审计制度不完善。中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一套能够对审计工作进行明确规范的审计标准,使得审计单位的权威性与严肃性难以体现。表现这种情况的有三个具体方面,分别是:审计标准不一致、审计工作缺少合理规划、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体系存在很多漏洞。这些问题导致了审计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以及反映实际情况的能力,并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四)审计技术不适应时代需要。审计工作内容的复杂性与全面性要求其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有较高的效率与质量。然而在大部分的单位中,由于对审计工作缺少了解,导致对审计方法也不够重视,对于审计方法采用的仍是静态审计方式,审计过程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模型建立,使得审计工作繁重、审计效率低下。并且其审计工作忽略了对事前与事中的审计,导致审计工作失去了其全面性与连续性。

三、审计工作要点

(一)正确处理各种关系。1.经常性审计与重点审计。经常性审计与重点审计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审计方式,其中以经常性审计为大范围性的审计方式,而重点审计属精确重点性的审计方式。这两种审计方式相互补充,只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2.财政审计与行政审计。当前的审计工作中,显然是以财政审计为主,但是由于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涉及到众多部门,因此才进行财政审计时,为了能够调节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应用到行政审计来为财政审计铺平道路,促进财政审计的进行,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3.审计目标与审计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目标为深化预算执行情况,而审计重点为预算执行审计。两者一个为基础一个为上层建筑,只有先对财政预算支出进行严格监督,保证资金利用率,才能够正确把控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并从中发现经济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保证国家资金正常运转,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完善审计制度体系。1.完善审计程序。从资料中看来,审计的流程包括:审核、记录、签字三个步骤。在这几个流程中,首先,审计负责人不应该仅仅是对资料进行审核通过,还应该对审核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其次,对不同的审计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整理归纳,为以后的审计提供思路;最后,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为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2.加强人员管理。在审计过程中,人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主体,因此对于人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让审计人员对审计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认识,保证审计过程的科学性;其次,要完善审计监督机制,保证审计的过程与审计结果的公正性;最后,要重视对审计的人才引进,通过专业人才来提高审计过程的效率,促进审计工作顺利进行。3.明确审计标准。在审计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那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很容易受到领导影响,那么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标准、明确审计要求,以防止领导等干涉审计程序,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与正确性。4.制定合理的审计规划。缺乏合理的审计规划容易导致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无法与实际情况相匹配,从而使审计工作流于表面,审计结果就失去了借鉴意义。因此,在审计工作实行前,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即将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现实情况,使审计结果更加有借鉴意义。5.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由于缺少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工作中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这样就导致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合理进行。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为了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与高质。(三)重视创新。1.审计技术创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审计工作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解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工作量过大问题,对于审计技术创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在审计过程中使用抽样审计与现场审计以及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并且还能够使审计结果更加全面地表现真实情况,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全面与连续。同时,在审计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提供审计结果的汇总,不仅有利于审计信息的共享,促使审计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来对审计资料进行分析比对,确保了审计结果的科学合理性。2.审计方法创新。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把控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着重对审计目标的财政预算支出进行审计工作,并保证其每项支出都能找出出处,从而防止财政资金浪费现象发生,提高资金利用率。而不是进行宽而泛的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没有要点,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审计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3.审计内容创新。在中国当前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内容仍旧以财务审计为主,而这种财政审计方式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其难以对实物转换进行合理的审查,如此可能导致部分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下问题。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应当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应用力度,使两者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审计工作在准备阶段的组织建设,实现审计工作的分工协作,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首先,应当处理好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减少审计工作受到领导以及其他单位的影响,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最后,要注重在审计工作中的创新,保证审计工作与时代接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财讯,2017(30).

[2]米蕾.探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J].广东经济,2017(20).